母亲的教育论文

2024-10-20

母亲的教育论文(精选12篇)

母亲的教育论文 篇1

假期有幸读到了张晓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意义及制约因素的初步探讨》, 该文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并已经被中国知网收录。看过此文, 颇有些感慨;多次阅读之后, 感慨良久凝聚心头, 挥之不去。

我们在拼命地改革教育, 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试图找到一条早日复兴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魔杖, 早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成为世界强国。我们的想法是对的, 我们的教育改革家也着实辛苦。当我们面对当前中小学生离家出走、逃学、网恋、自杀等等社会问题时, 就会有一批人站出来质疑我们的教育。教育错了吗?教育没有错。教师错了吗?教师没有错。那问题出现了, 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于母亲教育的缺乏。

一、关注家庭教育

家庭出了问题, 孩子也会出问题。因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而在家庭这所人生最重要的学校里, 母亲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决定孩子命运的缔造者。教育家、社会心理学家, 中国第一个母亲研究所创办人王东华先生在他的杰作《发现母亲》中这样阐述: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 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她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在孩子的成长上, 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 一个警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女人的名字叫母亲, 母亲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作为一位母亲, 同时也是一位教师, 在自身的生活、工作中深深体会到: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对于孩子来说远不及一个称职的母亲, 对于孩子, 母亲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导致其致命的打击。一个母亲若不尽其职、放弃母职, 而又想让孩子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那就似缘木求鱼无可实现。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到了中学若还不爱学习, 那就很难让其成为一名学者, 即使给他或她创造再好的环境也难以让其进入学习状态。然而那些幼年在家庭里便已有了学习习惯的学生, 只要教师稍加点拨, 便会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由此看来,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是任何人不可替代的。

二、关注母亲角色

然而, 当前的母亲正在千方百计地逃避母亲的职责。她们宁愿外出打工挣钱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去寄宿, 把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里, 这是何等的不明智!她们没有看到自身的价值, 没有认识到母亲这一角色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还有许多母亲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由、快乐, 把孩子托付他人代管;再有的生了孩子把孩子当猫、狗一样饲养。种种不担负母职的母亲不计其数。社会中一切不良现象都是由不称职的母亲导致的。

艳艳是我们班的一员, 刚刚接班时, 她给我的感觉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女生, 课间不时就能听到她“开朗的笑声”。后来, 我发现, 她有迟到现象, 为了显示班级规定的重要性 (其他同学违反班级规定时处理起来都没有“怨言”, 态度也比较诚恳, 而且之后再没有类似现象发生。) , 我按照班级约定, 处理了她的迟到问题。我想, 这种处理方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 事实恰恰相反, 她还是有迟到现象, 当时, 我真的有些“火”, 数过3个数以后, 我慢慢地平静下来。我把她找来, 与她交谈时, 她情绪很低落, 除了不断流淌下来的泪水, 她几乎就是保持沉默, 而且此时面无表情, 一幅麻木呆呆的样子。我把她找来, 想和她沟通一下, 可她根本就不理我, 好象我不存在似的。

甚至有一天, 一位任课教师和我反映, 艳艳不在教室上课。我开始慌了。艳艳能去哪里呢?难道今天她又没有到校上课?难道她又生病了?我再次打通了艳艳爸爸的电话, 经过她父亲的核实, 艳艳到校了。可她能去哪里呢?我一边试着和家长沟通, 一边开始在我们可以上课的教室去寻找。可找遍了可以上课的教室, 就是没有艳艳的身影。于是, 我又跑到操场上去, 地毯式地在寻找, 终于在学校的不在使用的停车棚内找到了她。找到她时, 一个人蜷缩在哪里, 不停地流泪。那天, 风很大, 风吹来时还会夹杂着沙子、小石粒, 她就那样蜷缩在角落里默默地流泪。不知道时钟转过了多少圈, 她终于肯跟我回办公室了。

又过了几天, 我又找到她, 当然, 目的不是要批评她, 而是和她进行一次长谈。谈话之后, 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她的故事, 这让我很震惊。燕在初中时, 父母结束了长期地争吵, 离了婚。母亲自从和父亲离婚后, 就一直住在工厂里。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 艳艳开始了一个人独自居住、生活。父母离异时, 艳艳被判给了爸爸, 父亲除了给她生活费以外, 其他时候很少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父母离异对艳艳的打击很大, 她开始恨爸爸, 开始怨恨妈妈, 开始仇视地面对现实中的人, 开始怀疑周围发生的一切……

我不想评价艳艳行为的正确与否, 我只想说, 没有了家庭的“温馨”, 没有了母亲的照顾和关爱, 没有了母亲的批评和指正, 想要青少年健康成长是谈何容易。那是不是有母亲在身边就没有问题了呢?

《解放日报》2000年11月24日发表了《她为何杀死母亲?———闸北警方侦破“9·3”离奇凶杀案》一文, “据张交代, 由于她没有工作, 平时靠母亲生活, 但母亲对她管束很严, 经济上一直卡得很死。8月24日, 张怡懿又因经济问题与母亲发生争吵。一怒之下, 张怡懿用板凳将母亲活活砸死。然后, 她买了5包水泥将母亲埋在自家的阳台上。”10月怀胎在生死鬼门关走过一回的母亲用心血把她带到了这个世界, 又尽其所能地养育她长大。她为何会亲手杀死自己的母亲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深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那些不健康的心态?又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如此冷漠、残忍?

三、关注“潜教育”

人类目前的教育都是“显教育”, 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等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就起作用的, 而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的。

在明治维新前, 日本的母亲地位同中国差不多, 母亲同样受不到多少教育, 于是日本的启蒙思想家们大声疾呼女子教育, 比如, 福泽谕吉就曾经质问道:“女子教育决不可等闲视之。没有知识就连烧饭都不合格, 更何况养育孩子。”女子教育的深入人心, 是日本迅速发展的原因所在。为什么犹太人在历经了被屠杀600万的劫难后仍在20世纪发出熠熠之光呢?因为犹太民族是一个最热爱孩子最热爱家庭教育的民族, 如为了给孕母提供营养, 甚至整个家庭为之忍饥挨饿也在所不惜。

人类生生不息, 靠的是母亲。一块物质的生产最终是围绕“人”而进行的。作为社会人口再生产的母亲, 是大自然的造化。请给家庭教育更多的关注, 请给母亲更多的关注, 因为母亲是点亮教育的另一盏明灯。

摘要:当我们面对当前中小学生离家出走、逃学、网恋、自杀等等社会问题时, 就会有一批人站出来质疑我们的教育。那问题出现了, 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母亲教育的缺乏以及对“潜教育”关注的缺乏。人类生生不息, 靠的是母亲。请给家庭教育更多的关注, 请给母亲更多的关注, 因为母亲是点亮教育的另一盏明灯。

关键词:家庭教育,母亲角色,“潜教育”,关注

母亲的教育论文 篇2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着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17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就是比一般人聪明。然而,难道这真是孩子想知道的答案吗?她没有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说:“你太贪玩。你还不够努力、还不够刻苦。”……然而,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奖励儿子的进步,她带他去了一次大海。就在这次旅行中,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现在儿子再不用担心自己的名次了。因为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国际一流的大学。

假期归来,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那一段经历:“我和妈妈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挣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是能迅速地起飞,他们拍打两三次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他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需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过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他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

多年后,这个男孩取得的成就更让母亲为他流下了欣慰的眼泪,他就是著名哲学家-----哈耶克

德国母亲的教育细节 篇3

玩游戏也要节约子弹

我租住的是一幢三层小楼,房东名叫玛丽,是个寡妇,一个人带着儿子约翰尼生活。

一天,我到玛丽房间交房租,看到约翰尼坐在电脑前正热火朝天地玩射击游戏。玛丽好像对此并不反对,一边和我聊天,一边关注着“前线”的战况,及时为约翰尼颁布口头嘉奖令。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家伙越战越勇,捷报频传:报告妈妈,我又过了一关!报告妈妈,我换装备了!就在这时,玛丽突然对儿子叫道:“约翰尼将军,请马上停止战斗!”约翰尼马上按下暂停键将游戏定格,扭过头来一脸迷茫地望着妈妈。我也十分不解,只见玛丽脸上毫无笑容、严肃地说:“刚才那架飞机,明明一枚导弹就能将它击落,你为什么要用三枚导弹?你知道一枚导弹的价格是多少?至少300万马克。你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饿着肚子等待救济?你……”

约翰尼的脸涨得通红,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眼看就要大哭起来,可妈妈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我连忙说这只是游戏而已,不必那么认真。“打游戏也要节约子弹。”玛丽根本不买我的账,一直到约翰尼低头认错并且写下保证以后打游戏不再浪费时才善罢甘休。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原以為只有我们中国人才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有段时间,约翰尼对中国的毛笔书法忽然产生了兴趣,天天求我教他写毛笔字。我自然不愿放过这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于是欣然答应。这天下午我和玛丽带他到一家华人开的书店去买宣纸和毛笔,刚走到街头,就见到一位乞丐蹲在街角正对着约翰尼笑。约翰尼犹豫着掏出口袋里的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把买笔的钱送给这位叔叔。”还没等玛丽说话,我连忙抓住他的小手说:“别这样,约翰尼,这些人都是骗子。”约翰尼疑惑地望了我一眼,轻轻挣脱我的手,继续对母亲说:“妈妈——”还没等他说完,玛丽就微笑着鼓励道:“去吧,约翰尼,你让妈妈感到骄傲。”望着孩子的背影,我将自己在国内的种种被骗经历告诉玛丽。玛丽一直很认真地听着我的话,等我说完了,她对我抱歉地一笑,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认为约翰尼的想法应该得到鼓励。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有很多乞丐好吃懒做,专门装出一副可怜相骗取大家的同情,可是如果我们禁止约翰尼这样做,他就会错误地认为人与人之间是自私和冷漠无情的,毕竟,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8点41分

有一次玛丽和我约好礼拜六去市政厅广场玩,临出发时玛丽突然有点急事走不了,只好请我带着约翰尼先走,说好8点41分在市政厅广场东边第二个长椅处会合。我带着约翰尼到广场后,便痛痛快快地到处游玩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看了一下表,8点41分,回头向马路上望去,只见玛丽正一路小跑往这边赶。我心里好笑,干嘛那么着急呢!这不正好嘛!这么想着,也领着约翰尼向第二个长椅走去。这时玛丽也跑到了我们面前,只见她两腮通红,额头挂满了汗珠,气喘吁吁地对我们说:“上帝保佑,总算没迟到。”说完抬腕看了一下表。这一看不当紧,只听她“啊”地一声尖叫,我心里一惊,心想难道她有什么重要的事忘记了!正琢磨呢,就见玛丽深深地给我和约翰尼鞠了个躬,充满歉意地说:“真对不起,到底还是迟到了1分钟。”我看了一下表,分针刚刚移到8点42分的位置,心想这有什么呀!不就1分钟嘛!于是就很随意地说:“没关系,一分钟而已。”可是玛丽并不放过自己,仿佛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似的,连声向我们道歉,直到我假装要生气了才罢休。

以前听人说德国人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做什么事说好什么时间就什么时间,就像瑞士的钟表一样准。由此看来,果真如此。我突然又想到,玛丽今天的行为绝不是为了教育孩子或故意做给我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习惯性行为,这将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啊!

约翰尼的劳动节

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约翰尼都要自己带着拖把、抹布等劳动工具在楼道打扫卫生,从不间断。在国内时经常听说欧美国家的孩子为了挣零花钱,常常为自己的父母或别人打工。我以为约翰尼也是如此,可一问才知道约翰尼这样做完全是义务劳动,这让我既惊讶又感到迷惑不解。顺便说一下,约翰尼只有9岁多一点,左脚有点跛。平时空手上下楼都不大方便,拖着重重的劳动工具更是摇摇晃晃举步维艰。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去找玛丽理论,谁知玛丽的一番话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母亲她当然最明白儿子行动的不便和劳动的艰难,但决不能去帮他,否则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因为他宁愿自己辛苦些也不愿别人因为他脚跛而可怜自己。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约翰尼因为脚跛,会失去很多优势,因此必须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百折不挠、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精神。而且,打扫卫生的任务还是他自己主动申请的,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还将这两天定为自己的劳动节呢!

玛丽的语气很平淡,可是我却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中国的那些小皇帝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稍微照顾不周就大吵大闹,很多孩子读到高中了还仍然让父母为自己洗内裤洗袜子,相比之下真是令人既担心又汗颜。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母亲的行为必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母亲的教育论文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母亲教育,研究

1 概念界定

学前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 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于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说, 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又称学前社会教育, 即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本文站在广义学前教育的视角, 对家庭教育中母亲教育问题展开研究。

母亲教育, 简称母教, 是培养女性使之完成母亲社会角色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的教育, 是母亲自主意识觉醒后对自己进行的自我教育和教育母亲如何履行母亲职责的教育的统一。①从定义上来看包含两层含义, 既包含母亲对其自身的教育, 也包含母亲对其子女的教育。

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历史就是母亲教育的历史。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教育中, 学前教育都是在家庭中基本由母亲来完成的。母亲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母亲教育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成败, 决定和制约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在现今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的今天, 研究学前儿童母亲教育问题, 不仅可以完善和丰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 还可以帮助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儿童母亲教育制度, 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增强国力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学前儿童母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会对学前儿童母亲教育普遍认识不够。母亲教育与教育其它子系统的发展很不一致, 社会对母亲教育缺乏认识。学校的教育制度中很少或基本没有涉及到母亲教育的内容。就目前来看, 学前儿童母亲教育落后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在整个教育系统中, 国家一直鼓励并积极践行终身教育体系, 然而母亲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内容之一, 值得每位母亲学习, 现实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已经普及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能够严格把关, 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逐年提高, 母亲教育包括学前儿童母亲教育已明显落后于教育其它系统的发展, 对学前儿童的母亲教育问题却至今无从谈起。

(2) 学前儿童家长获取做母亲的知识方面渠道很多, 但接受科学系统培训学习的极少。学前儿童母亲接受母亲教育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 处于个别、零散、无组织的状态中, 母亲们基本没有接受过产前的培训, 对给新生婴儿换尿布、喂奶喂水、穿脱衣服、处理婴儿大小便等操作知识缺乏, 只是在生活中, 母亲角色的逼迫下, 被动学习、摸索。对于教育孩子的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 更显不足。

(3) 错误的教育观念, 导致错误的儿童教育方式。在实践中, 很多母亲受到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 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严重违背教育规律, 甚至走向了极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很重视, 除了是让孩子出人头地, 也是为了让孩子代替自己完成未完成的理想, 培养孩子的特长也只是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而忽视了对学前儿童生活习惯、品德、性格等的培养。母亲们时时诚惶诚恐, 将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过早地压在孩子身上, 对孩子的学习过早地进行干预, 给孩子安排少则一二科, 多至七八科的特长班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只知道服从, 内心压抑, 行动退缩。还有一些对孩子的要求言听计从, 不管是否合理, 对孩子的任性、无理取闹视而不见,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常常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焦躁、懒惰。特别是由老人带大的幼儿, 出现此类现象的问题更普遍、更严重。

(4) 学前儿童母亲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别大。城市里绝大多数母亲受过高等教育, 至少学历层次达到高中以上, 而在农村, 大多数母亲是初中文化, 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结束学业, 甚至有的母亲初中都没能毕业, 受教育水平较低。不同地域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 使得她们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农村, 因为母亲文化水平较低, 所以接受的科学教育的知识会相对偏少, 不懂得如何科学育儿, 更 (下转第153页) (上接第50页) 容易溺爱孩子, 对孩子更多采取放任的教育态度。在城市母亲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会有更多有利的环境接受科学教育, 主观上也会积极主动获取教育知识, 她们对孩子的教育相对科学合理。

(5) 学前儿童中多数母亲盲目攀比, 心态失衡。攀比是当前母亲教育问题中的毒瘤, 是恶疾, 很多母亲只是一味地攀比, 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 而不是将自己孩子的长处和别人孩子的短处比, 以增强孩子自信。这样造成的不良后果是让孩子极度自卑, 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 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另外, 很多母亲对于孩子学习什么文化知识, 培养哪些特长都要攀比, 而不是建立在孩子兴趣的基础之上。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就要学什么, 就怕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

3 学前儿童母亲教育对策研究

(1) 深化意识, 重视、倡导母亲教育。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增强意识, 重视发展母亲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那种认为生了孩子自然就会教育孩子的观念早应该被摒弃。人的能力有固定的发展期, 也有发展的关键期, 母亲教育也应该有关键期, 母亲教育的关键期应该与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同步进行, 学前阶段的孩子恰恰是处在成长的最关键时刻。母亲在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教育学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都要高。每位母亲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都应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自觉营造、建立儿童母亲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不仅要教会其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母亲学习。

(2) 实践中积极践行学前儿童母亲教育。通过建立学前儿童母亲教育制度, 确保母亲教育的开展, 将母亲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确立母亲教育目的、母亲教育任务、母亲教育内容、母亲教育组织形式和母亲教育监督评价机制等, 及早实施母亲教育。通过改善教育环境, 加强母亲教育的理论研究, 使母亲教育实践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母亲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分支学科, 她既遵循一般的教育学规律, 也有自己的特点。只有在母亲教育理论的研究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 创立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母亲教育学, 并为广大母亲所接纳、掌握, 学前儿童的母亲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发展并得到极大提高。

(3)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母亲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儿童观、亲子观和教养观。每一位母亲都应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尊重他们的需求, 使亲子关系融洽。父母亲应该有一致的教育观点, 至少应该通过良好的沟通达成基本共识, 使之在教育方式、方法、行动上步调一致。母亲要尽量自己带孩子, 永不放弃或停滞对孩子的教育。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由老人来带孩子, 那也要起到良好监督作用, 对老人灌输正确的教育理念。

(4) 母亲学会赏识孩子, 关注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赏识教育史现今较流行的教育态度,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都是独一无二的, 母亲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放大孩子的长处, 树立孩子自信心, 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同时, 关注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使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均衡发展, 不仅使孩子身体健康, 还可使孩子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李政云, 匡冬平.我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6.

[2]康永祥, 李相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合理路径.教育发展研究, 2013.7.

[3]李群.城市母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6) .

一位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 篇5

孩子上幼儿园了,作为母亲,哪个不希望听到来自学校的好消息。然而,每次家长会,都令这位母亲失望,因为人家都有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却是一个“愚顽不化”的人。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到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她说宝宝很棒,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人喂。

儿子上小学了,又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9名。我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你很棒,只要能细心些,准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喜悦的光芒,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开家长会,老师告诉母亲:“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希望不大。”她怀着忧虑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便告诉儿子:“班主任说你很棒,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母亲给我的女性教育 篇6

我七岁时的一天早上,母亲叫我放下割草的镰刀,坐在她新修的高大瓦房里,亲手用红缎子第一次给我扎了羊角辫子。我上学了,走在男孩子的队伍中,格外鲜艳,但我报名回来母亲就收起了红缎子和镜子。同学送我一把花纸扇,我爱不释手,母亲却给没收了,还狠狠地打了我一顿。说什么喜欢花花绿绿的东西,女子心花了,做什么事情也没好下场。

母亲把我家的青砖瓦房越修越宽敞,我的闺房藏在院子最深处,母亲还是把那些站在我家院坝边说荤话的男女赶走了,理由是谁家都在养女儿,在有女儿人家的门前就不能有人说脏话。母亲对儿子说的话是:“哪里的黄土都养人,当农民也没有什么。”但母亲为我这个女儿想像的人生不在土地上。母亲自己只在解放初读了高小,她为我铺设的就是读书这条路。在条件不允许时,别人家是牺牲女儿保儿子读书,我家里,母亲的志向是不委屈任何一个孩子,但真要有所取舍时,母亲也决不会把我牺牲掉。母亲说:“女人太难了,要多几条路给自己。”

我最喜欢表婶们来家里。表婶们来了,母亲就在厨房和她们说话,表婶们说话总能到母亲心坎上,母亲自然很高兴;表婶们总是闲不住,在锅灶后面帮母亲烧火拉风箱,见什么做什么。我呢,这时就不再担心母亲发脾气,也不用干活儿。家里来了男人则不一样,如果父亲在家,父亲要去陪他们,活儿落在我身上不说,还得额外给这些男人端茶递烟,忙起来容易出差错,母亲的脾气随时会发在我头上。

母亲与任何女人都相处得很好。她总是认为“女人不容易”,她偏袒每一个站在男人对面的女人,包括我父亲的前妻吴氏。

吴氏离开赵家后,父亲对她不再提起,乡亲们则把她和我母亲对比,觉得一个地下一个天上。有一年,吴氏想来看看我父亲的几个孩子,祖母对我母亲说:“孩子是你生的,你拿主意。”吴氏带了她亲手缝的四双虎头鞋,很谨慎地来到我家。母亲第一要我和弟弟都叫她吴妈妈,第二是像对娘家人一样款待。吴妈妈离开我家的时候,哭得都站不起来。后来吴妈妈得了重病,母亲听说了,叫父亲安排她住院,又带着我几次去医院探望她,母亲对我说:“吴妈妈个性软弱,没有脑筋,文革时和你父亲划清界线,是别人害了她。你父亲心软脾气好,她运气好碰上了,却没有守住。男人不原谅这样的女人,还是有些自私。吴妈妈自己没有一男半女,这辈子苦还在后头呢。”

母亲对祖母更是十分孝敬。家中清寒的时候,吃穿住用,没有一样不是祖母占先。祖母不讲理时,母亲也不会让她,但从不允许我们顶撞祖母。我从小就被母亲指派,每天给祖母端水送饭。母亲佩服祖母要强自尊,称赞她几十年独自把孩子们一个个教养成了好人,一辈子活得清白独立有主见。

母亲对弟弟们的教育也与一般农村人家不一样。她认为男人也要干家务活儿。她让自己的每一个孩子都勤快做人。她说:“你们将来都要男婚女嫁,家里的事情都要承担,跟你们结婚的人也是妈生的孩子,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去欺负别人家的孩子。”

后来,我发现,我在好多方面的举手投足,竟然都是沿袭了母亲的故辙。比如我有很多闺中女友,我和男性交往总是关心他们背后女人的心境。我没有太多虚饰的道德观念,但我容易把“女人”这个称呼当成一个伤口,同病相怜也好,惺惺相惜也好,总之,我有时不羁的心情,就被潜意识里的力量轻轻阻挡住了。而我结婚以后,到婆家做的第一件事是让那位一生只知道克己奉献的婆婆坐下来吃饭。她的满堂儿孙已经轻信了她几十年,以为,她就是喜欢在厨房忙大半天,十菜八汤摆上桌,由于人多短一个位子,她便更喜欢站在外围笑呵呵陪着全家吃得高兴。

有人说,同性是天敌。但,无论是在各种亲情关系、社会关系中,我和女性相处如鱼得水,也许应该归功于母亲对我的影响。我人生的很多快乐和慰藉,来自于各个时期不同的闺蜜。很多女生,都觉得女上司不好相处,我似乎从未遇到过这个问题。就像父亲让我充分拥有的对异性世界的信任一样,母亲让我同样拥有与同性世界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通畅,以及由此建立的各种深刻情感关系,是我人生幸福的源泉之一。

母亲的教育论文 篇7

下了课, 我找到了原任班主任陈伟。陈老师告诉我, 杨静是上一年才转来的新生, 这位这小女孩成绩很好, 每次考试都是第一、第二, 上年就有选她当学习委员的意思, 可是她性格很孤僻, 和同学们总是搞不好关系, 所以没选上, 班上的同学都称她“冷面美人”。回到办公室, 我回忆着刚才课堂上发生的那一幕, 小女孩那满脸的委屈着实让我揪心!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该生成绩很好, 但是很脆弱, 而且性格孤僻, 缺少关爱, 所以几乎没有朋友。

“爸爸, 对不起, 都怪女儿不孝, 那次我又让你伤心了, 我望着你流泪的双眼我真的不知说什么。我没有见过我的妈妈, 你为了我不受委屈, 一直没有没有给我找新妈妈, 我知道你也有你心爱的女人……”看着杨静那发自肺腑的成熟的语言, 以及老师那两个“偏题”冷漠的批语, 不知是伤心还是自责, 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我顿时明白她从小就死了妈妈, 她的孤僻, 正是由于从小缺少母爱, 才遭来同学们刚才的冷嘲热讽。她几乎把自己封闭了起来。看着她那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和那洋洋洒洒的一千多字包含着深情的作文, 我突然觉得亏欠了她许多!

前任班主任陈老师向我回忆了两年前的一个细节, 上年, 班上在“三八”妇女节时搞了一个活动, 为自己的妈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杨静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 是三八妇女节, 很多同学都为妈妈买了礼物, 我没有钱, 干脆就给妈妈洗一次脚吧……”当时, 陈老师还在班上念了这篇作文, 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赞许。“谁也没想到她没有妈妈!”我想, 也许是女孩虚荣的心理, 才把自己伪装起来, 进而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

第二天, 正是班队课。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教室, 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站到杨静面前, 满怀诚意的说:“杨静同学, 对不起, 以前是老师和同学们不了解你。我代表所有的同学向你道歉。”同学们被我的一举一动惊呆了。我拿起她的作文递给她, “请把你这次的作文念给大家听听, 好吗?”我的语气带着恳求。她诧异地望着我, 接过作文含着泪花向同学们念了起来, 作文念到一半, 她已泣不成声!我环视四周, 望了望班上所有的同学, 整间教室哭声响成一片。那动人的场面是我当班主任以来从来没有见过的情形。

母亲的教育论文 篇8

诗的领域并非在现世之外……诗是现实的不加粉饰的表现,因此它必须抛弃文明人所假设的那种现实的伪装。

—尼采

65岁的主人公有着优雅的仪表,虽然生活在社会下层,但是气质与举止、衣着与趣味都很不俗。她喜欢打扮,喜爱自然,喜欢花草,心中有着对诗的原始的冲动,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她参加了诗歌写作班。但是,在现世生活中,她又是如此的窘迫。她是一个靠政府救济的单身母亲(尽管影片对她的经历讳莫如深,但是这种身世之谜更具有诗的趣味,也许诗就是人类探索自身身世之谜的悲剧艺术),她的女儿也是一个单身母亲,而且为了生计不能照顾孩子,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以致这个孩子在16岁的年纪便参与了轮奸案件,导致被害女孩投河自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主人公是一名教育者,她试图追寻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从现世的破碎与难堪中挤出一条存在的缝隙,然而她必须面对那笔给受害女孩家庭500万韩元的赔偿,经济上的窘境与诗的审美所形成的激烈冲突,在她的各种行走中暴露无遗。走投无路之下,她敲诈了与她发生性关系的雇主—一位偏瘫老人,获得了500万韩元。这是人类在欲望深渊中的挣扎,人的猥琐、绝望、孤独、恐惧,似乎与诗的向内观照无法匹配;在道德上,她也无法取得天平的平衡。然而,这就是生活,就是尼采所说的“现实的不加粉饰的表现”,去掉了伪装,这就是诗的赤裸裸的本质。诗不是用来做金粉世家的调味品,诗就是血淋淋、泪汪汪、褴褛不堪、扭曲痛苦、一地鸡毛。

然而,这些都无法破坏这样一个事实—主人公是善的。诗歌朗诵会的主持人说“喜欢诗的人,心里总是绽放花朵”。那个总是在诗歌朗诵会上讲荤段子的警察,似乎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现实投射。主人公对于警察对美好的玷污耿耿于怀,事实上,这正是她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因为她在现实中就是这样美好与猥琐共存,相拥而舞。她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试图唤醒外孙,却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失败。最终,在赔偿了受害者母亲500万韩元之后,她仍然向警察举报了外孙。在警察带走外孙的时候,她是如此的平静淡泊,因为她早已在心中对他做了道德审判,尽管这种审判无法由她本人对外宣布。警察正义的执法行为也是主人公内心善的投射,人性的善是不可阻遏的。

主人公不可逆转的阿尔茨海默症,为她的诗意与窘迫又平添了一丝悲剧美。她找到自杀女孩的母亲之后,为乡村美景所陶醉,产生诗意畅想,竟然忘掉了她此行的任务—与女孩的母亲讨价还价。这个任务与诗又是如此的不协调,事后为了摆脱尴尬,她又对其他孩子的家长说了谎话。谎言实在是人性中不可逾越的山岭,诗情画意的心灵,依然摆脱不掉谎言的侵袭。这些善与丑、诗意与猥琐并行的冲突,是主人公身上始终挥之不去的气息,好像是一只命运的小巫在施展魔法,让人痛苦轮回。然而,遗忘也是美的。庄子所说的“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忘记是一种放下。在阿尔茨海默的灾难中,竟然也有人性解脱的美,这就是生活的残忍与美好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必须放下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与人性观,去拥抱不善不恶、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的终极人性,这就是老子笔下的“众妙之门”吧。

现实的母亲们,就是在不断的冲突、窘迫、抉择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在顽劣人性的表达中找寻生存的缝隙。这是真实的母亲的悲歌,是无法用逻辑的语言尽然表达的。而人性的深处有着天然的学校、天然的教堂和天然的医院。诗歌是人性之花的绽放,是学校的铃声、教堂的钟声和医院的疗愈,是心灵深处的嘶吼与独吟,是庄子笔下“神游于物之初”的行走,是母亲的诗意栖居。

诗,非逻辑、非理性,不论语法,却是人类语言机制下最接近人性叠加态的灵性表达。作诗如求爱,诗人袒露无余,邀宠于自然,献媚于天地,方能获灵性垂青,尽欢一隅,赋成一首。诗中有心,诗里有爱。这样一个复杂、冲突的主人公,成为诗歌写作班上唯一写成了一首诗的学员。她曾在诗歌课堂上哭诉童年的红色窗帘记忆,那是她身上所潜伏的内在小孩的溯源,这个有着无数未解之谜的小孩儿,似乎在那个跳河的姑娘身上得到了投射,姑娘似乎是她生命的一种隐喻,她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撕扯,急迫地想刺破生命的真相,因此,她深深地进入了姑娘的世界,沿着姑娘生前的足迹,从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她被强奸的现场)一直走到了她跳入的河流。在这个过程中,她展现了勇敢的探索者的姿态,写出了一首属于她们两个人的诗歌。

作为教育者的主人公,在诗歌中舔舐着伤口,回答着自己的疑问,追寻着答案,获取着力量。这股力量使得她在面对其他5位轮奸参与者的父亲时,能够在男权的压迫下淡定地悄悄离开,进入对红色鸡冠花的静默观照中,以诗意无声地宣告她对生命的爱与对人性卑劣的控诉。这部影片对于教育者的启示是,我们的使命就是唤醒自己、觉悟人生,终身学习的概念必须加入精神成长的要素。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的,不知道她去向了哪里,也许,阿尔茨海默症让她忘记了回家的路,也许,她也投向了河流……这是诗意的悲剧,是人性的真实超度,是美。

注释

母亲的教育论文 篇9

关键词:乙型肝炎,宣传,认知需求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乙肝疫苗合作项目工作开展以来,乙肝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但部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工作难度大,住院分娩率低加之婴儿母亲及孕产妇对乙肝疫苗接种及首针及时接种的认知程度不高,直接影响了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因此,为了解这些地区婴儿母亲及孕产妇对乙肝相关防治知识水平及健康教育需求,探索开展乙肝疫苗接种的宣传方式,为政府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选择了贫困地区的武山县、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河县开展了乙肝疫苗接种和乙肝宣传知识方面的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内容

1.1.1 对象:

抽取村的所有孕产妇和1岁以内婴儿母亲。每县调查80名,共调查160名。

1.1.2 内容:

了解并分析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婴儿母亲及孕产妇对乙肝知识知晓程度和乙肝宣传方面的认知需求情况。

1.2 调查方法

1.2.1 从本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各抽取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低于75%的1个县,每个县再各抽取乙肝疫苗接种率低的2个乡及每乡的3个村。

1.2.2 采用国家统一印制的问卷调查表,经培训过的省级专业人员,现场逐个进行调查。先由一名调查员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后另外一名调查人员审核调查表后方能离开调查现场。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由省级医疗单位的工作人员将所有调查问卷录入数据库,用EPI data 3.0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儿童母亲及孕产妇157人,其中孕产妇占14.00%,婴儿母亲占86.00%;农民占93.63%,城镇居民占6.37%;汉族占50.96%,少数民族占49.04%。

2.1.2 文化程度:

以初中以下文化为多,占94.27%,其中文盲64人,占40.76%;小学47人,占29.94%;初中37人,占23.57人;高中以上9人,占5.73%。

2.2 乙肝相关知识知晓率

2.2.1 乙肝的传染源:

在157名被调查者中,乙肝疾病的知晓率达66.88%,还有33.12%的人不知道有乙肝这种疾病;有46.00%~56.00%的人知晓乙肝的主要传染源是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有20.00%的人知晓乙肝肝硬化病人也是传染源;还有31.00%的人不知道乙肝的传染源。

2.2.2 乙肝的传播途径:

有51.00%~60.00%的人知道母婴、血液是主要的传播途径,20.00%的人知道性接触也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但有部分人对乙肝传播途径概念不清,误认为食物、水和空气也可以传播,还有一部分人回答不出乙肝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2.2.3 乙肝感染的可能后果:

在被调查者中,有43.00%~51.00%的人知道感染乙肝后,可以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炎和肝癌;有22.00%的人知道可以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仍有32.00%的人不知道感染乙肝后有什么后果。

2.3 乙肝预防接种相关因素知晓率

在有应答的121名被调查者中,有72.00%的人回答婴儿出生后要接种3针乙肝疫苗,28.00%的人回答不出来;在回答乙肝首针及时接种问题时,有52.89%的人能正确地答出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47.11%的人回答不正确或不知道;有52.00%的人知道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国家免费,48.00%的人回答自费或不知道,见表1。

2.4 预防接种相关知识传播因素知晓率

2.4.1 获取信息方式:

有60.00%左右的被调查者,主要从医院和诊所的医生、护士那里得到乙肝相关知识;有40.00%左右的人通过广播、电视宣传、预防保健机构,以及亲戚、朋友、邻居和接生人员那里获取这些知识。

2.4.2 主要传递信息者:

被调查者认为,医生和护士是主要的传递者,其次是疾控部门、政府和村干部通知及广播、电视等。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和文盲率较高,加之贫困,对主动获取信息的一些方式不能采用(如:书本、网络、报纸和电视)。

2.4.3认识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重要性的方法:

有77.00%的人认为与医生或接生员面对面的交流是主要的方法,有40.00%左右的人认为入户分发小册子、在医院和诊所里放置宣传画方法比较好。其次是通过在市场或公共场所张贴宣传画、电视广告宣传、戏曲演出、每日消息新闻、广播和报纸等形式,也能提高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重要性的认识,见表2。

3 讨论

甘肃省是乙肝高发省份,乙肝的危害严重程度高,范围广。控制乙肝已经成为我省疾病预防控制的主要工作任务。在肝炎防治的综合措施中,宣传教育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人们对肝炎的了解程度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成效。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从对乙肝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分析,在乙肝传播途径方面,对血液、母婴传播知晓率较高,对性接触和静脉注射有一定的知晓,有半数孕产妇错误的认为一起用餐,食物、空气和水也能传播乙肝;(2)从乙肝感染的后果知晓率情况分析看,有半数人知晓发展的后果,大部分人不知道可以转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和不知道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3)从对乙肝预防接种相关因素知晓率情况分析,大部分人知道新生儿出生后要接种3针乙肝疫苗,但有半数人对首针接种时间不清楚,半数人不清楚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国家免费疫苗;(4)从免疫规划相关知识传播因素知晓率情况看,由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低,少数民族地区文盲率高,对主动获得免疫规划知识带来一定影响,她们获取和得到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从医务人员处获取,其次是电视、朋友,认为入户分发小册子、与医生或接生员面对面的交流、在医院和诊所里张贴宣传画这些方式比较好。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基层医务人员是免疫规划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其次是疾控部门、政府和村干部通知及广播、电视等。而农村育龄妇女是家庭卫生行为形成的主要对象,同时又承担着孕育下一代的社会职能,她们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对新生儿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传播途径[2],对婴儿母亲及孕产妇开展乙肝接种和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及开展免疫规划服务需求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的重要措施。因此,今后应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要关注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宣传,必须要经常、持续、广泛和通俗易懂。充分利用宣传册、宣传画、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更多更广地宣传乙肝知识,提高公众对乙肝危害性及儿童家长对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普及提高农村育龄妇女,尤其是孕产妇正确的乙肝防治知识,提高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率,有效地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更好地控制乙肝。

参考文献

[1]吴桂池.对416名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教育效果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14(5):60-61.

没有母亲的母亲节 篇10

这样的母亲节很快不再。

母亲是在清明前一天去的。去的匆忙。从进医院到去世,仅仅5天。当我为她拔去身上不再需要的一根根管子时,19岁的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伤痛。

没有母亲的母亲节,我无法接受。看到许多人和自己的母亲在一起及那些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时,眼泪常常忍不住掉下来。我知道母亲从此只在我的记忆中,但是好长的日子里,我在朝霞中,在天边漂浮的云彩里,在有月和无月的夜晚,我总是看见她———我的慈爱的母亲。

几年后,我参加考试时经过那所医院,所有的场景骤然扑于眼前,我用手捂住嘴,咽下所有的苦涩。母亲在的时候,如同生活中还有棵遮风蔽日的树可依靠,而今,“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没有了母亲,才感觉到母亲节多伟大、多重要。每年母亲节到来时,恰好是鲜花盛开的季节。母亲酷爱花,不管是香气浓郁的玫瑰、花期很长的指甲花,还是与人面相映红的桃花、隆冬傲霜的菊花都曾栽满了我家的院前屋后。在母亲节里,看到手捧一束束康乃馨、满脸喜悦的少女和已过而立之年的男子在花店给母亲订花时,曾有几次我忍不住走进了花店,仔细端详,寻找母亲最喜爱的花。然而,蓦然之间,我又满腹惆怅走出了门。纵使我买上一大捧鲜花,又该寄往何处?

印象中母亲最爱的是菊花。每年在隆冬初至、霜降之后,母亲都会细心的采摘开在墙角的那一排香气浓郁的杭州白菊花,将它们洗净后蒸上一会儿,然后在阴凉处晾干。等到来年立夏后,每每我们放学或玩耍回家后,总有一杯杯清香四溢的菊花茶等着我们。母亲说,菊花茶清热解毒消暑,还可以醒脑提神,是学生最好的饮品。贪婪地喝上一大口,清凉馨香遍至全身,精神也随之一振,倦意全消。学生时代的夏季里,整日都充溢着菊花的芬芳。它的清香亦不分季节缠绕在我的梦乡,飘在我的思海,如母亲温暖的笑容,让我永远眷恋。

一位母亲18年的性教育 篇11

听了儿子的感谢,我感到了一丝欣慰。18岁,他总算是长大了。对于他的性教育,可不容易。回想起来,点滴往事仿佛历历在目……

幼儿园篇:为什么会有孩子

5岁时,儿子好奇地问我:“妈妈,为什么我和爸爸是站着尿尿,可你要蹲着尿尿。”我没把儿子的好奇当回事,开玩笑地说:“因为你不听话,所以老天爷就罚你站着尿啊。”儿子当真了,说爸爸也不听话,也被罚站着尿了。我哭笑不得,搪塞他说,小孩子不要问这些,等你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儿子看来等不及长大,自己去寻找答案了。那天我去幼儿园接他,一进门就见他像个“罪犯”一样缩在角落里。原来,他脱了一个女生的裤子,想看她有什么不同,好在幼儿园的老师懂教育,并没有责备他。可其他小朋友不理解,都骂儿子是“流氓”。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对孩子进行逃避式性教育是不妥当的。打这以后,对孩子提出的类似问题,我不再含糊,总耐心解释——可对一个孩子的理解力来说,有些问题是很难说明白的。

比如,儿子老是问我“为什么会有孩子?”,我解释说,男人和女人相爱了,就会有孩子,孩子就是爱的结晶。他却越弄越迷糊。直到有一次带他到乡下去郊游,才解答了这个问题。

那天,在一户农家小院,恰好看到一只公鸡追逐着一只母鸡。儿子饶有兴趣地旁观,问鸡是不是在打架?我突然有了主意,解释说:“公鸡和母鸡相爱了,过一段时间母鸡就会生出一个能孵出小鸡的蛋来,就像男人女人相爱后,会有爱的结晶一样。”儿子这才恍然大悟。

启示:

1.性教育愈早愈好。当孩子对性产生兴趣时,就要因势利导进行教育。孩子好奇心强,如果一味逃避,孩子就会自己去寻找答案,更容易陷入误区。

2.对理解能力不强的儿童,性教育最好用形象直观的比喻,用孩子能接受的听得懂的语言。

小学篇:模仿电视剧亲嘴

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来家访了。儿子又犯了错误,课间休息的时候,他偷偷躲在讲台底下和一个女生亲嘴。我责问儿子是从哪里学来的,儿子说,在电视上经常看到。

从那以后,我们不再允许儿子看电视了。可不到两个月,我们意识到这样下去会毁了儿子。因为一向活泼好动的他变得沉默寡言,看人也怯生生的。我们开始担心“高压政策”会对儿子产生负面影响。向懂心理的朋友咨询后,我和丈夫改变了“严防死守”的政策。我们先是给儿子买了一些积极向上的儿童读物,让儿子脸上现出了久违的笑容。然后又允许儿子看电视,不过得我们陪着看,边看还边给他讲解,进行引导。告诉他有些事,比如和女生亲嘴,没有到年龄是尝试不得的,这样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我们采取开放的态度后,儿子反倒不再对电视上那些亲热镜头好奇了。

启示:

1.信息时代,大量的资讯是一柄双刃剑,比如网络、电影电视、报刊书籍等,既可丰富孩子的知识,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对此,不能采取禁止孩子接触的高压措施。最好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以疏导代替压制,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提高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

2.对孩子因为好奇和模仿而做出的“出格”的尝试行为,学校和家长都不应过多谴责,对孩子宽容一点,既要让其认识到错误,也不能让孩子背上难以承受的心理包袱。

初中篇:为那张摇晃的床失眠

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个居室里面,隐私空间比较少,最担心的莫过于亲密时被孩子看到。我和妻子都很注意,可百密一疏,还是被儿子觉察到了。

那时儿子上初二,有段时间,我发现儿子整天无精打彩的。儿子有了初次遗精后,他很是惊惶地悄悄告诉了我。我找了一本生理卫生方面的书籍给他看,还和他长谈过一次,告诉他这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标志着他已长大成人。

有一天,儿子吞吞吐吐地对我说:“妈妈,商量件事。”我问他什么事,他说晚上老是失眠。我以为他病了,就仔细地追问起来。儿子红着脸说,你们房间里的那张床响得太厉害了……

我一是过分相信了住房的隔音效果,二是没有注意到那张床确实是不结实了。这下轮到我脸红了。幸亏平时对儿子的教育没有白费,儿子能够正确坦然地看待父母的亲密生活。我和丈夫马上去买了一张新床,还把房间重新装修了一下,增强了隔音效果,有时还会放些轻柔的音乐来“掩人耳目”……采取这些防范措施后,儿子果然不再失眠了。

启示:

夫妻生活要尽量避免让孩子发现。如果一旦发现,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一方面是“软件”上的补救,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存在父母很“肮脏”等心理,就更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教育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是硬件方面的补救,如让住房条件更能保护隐私。

高中篇:我陪儿子去约会

我一直以为对儿子的性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儿子对自己的生理情况和性知识都懂得不少了。直到高二那年,儿子与一个女孩的“恋爱”,让我反思起自己的教育。

那时,儿子突然变得喜欢接电话了。每个周末,只要家中电话铃一响,他准会跳起来,主动跑去接听电话。

有一次,接完电话后,儿子说要出去。我拦住了他,问谁来的电话?他吱唔了半天,还是坦白了,是一个通过电台交友认识的女生。他们通过写信和电话交往已经有半年多了,刚才约好初次见面。我没有大发雷霆。只是问他:如果我不让你去,你会怎么样?儿子说,他会很难过,但也很苦恼,考所好大学一直是他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他很担心自己爱上了那个女孩,陷入“早恋”之中。

患得患失的儿子让我发现了自己以往对他性教育的狭隘,我以前比较偏重于性生理教育,而忽略了与异性相处之道、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我提出:“能让我也认识一下那个女孩子吗?”儿子很是惊讶,继而又如释重负地说:“当然可以,老妈你还能帮我参谋参谋呢。”

那是个不错的女孩子。我默认了他们的交往,同时也注意给儿子灌输一些婚恋道德观,明确要求他把握好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同时,我还和女孩的家长取得了联系。我们两家像亲戚一样往来,逢双休日,两个孩子经常是轮流到对方家去吃饭和做功课。

两个孩子在一起也很自然,像一对兄妹。儿子很感谢我没有阻止他们的交往,他说,老妈,你真伟大!

启示:

母亲的教育论文 篇12

关键词:《瓦伦蒂娜的母亲》,大屠杀,母亲

中篇小说《瓦伦蒂娜的母亲》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来到波拉家的小保姆瓦伦蒂娜名字与波拉童年家里长工的女儿相同,她的弟弟得的肺病和波拉弟弟得的一样,她的母亲同样送给了她一个戒指……太多的相似让波拉惊诧,瓦伦蒂娜既唤醒了波拉童年时代的气息、色彩和味道,却也唤醒了波拉在二战期间的痛苦记忆。作为犹太人, 她们一家都遭受了厄运。波拉和小姑娘瓦伦蒂娜相处得异常融洽,波拉对瓦伦蒂娜的感情逐渐升级,然而瓦伦蒂娜却浑然不知。即使波拉的儿子发现瓦伦蒂娜私下里偷了波拉的东西,波拉也没有责怪瓦伦蒂娜的意思,反而更加怜爱这个小姑娘。波拉的收养计划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监护人要带走瓦伦蒂娜,这无疑要了波拉的性命。一股怒气在波拉身上蔓延开来。深思熟虑后,波拉决定与瓦伦蒂娜同归于尽,并且用的是纳粹当年屠杀犹太人的方式——拧开煤气,在天堂实现永远与瓦伦蒂娜在一起的愿望。

这篇中篇小说带领我们走进大屠杀幸存者波拉的内心世界,去寻找他们被遗忘、被压制的历史,解剖他们过去与现在之间交缠复杂的关系。当代以色列人必须承受大屠杀遗留下来的精神创伤,受盲目和自我欺骗左右而无法解脱。罪恶的历史仍在杀人,往日的阴霾依然笼罩在生活的上空。

一、母亲:灾难的回忆

题目中的“母亲”二字格外触目惊心,这原本是一个象征温情的字眼,在这里,波拉想做瓦伦蒂娜母亲不成,反而与“女儿”同归于尽。“母亲”在这里显得是那样凄厉,它包含着灾难的回忆、保护与占有的双重欲望。

波拉的母亲在文中短暂地出现过,在大屠杀来临之际, 她无力保护自己的儿女,眼睁睁看着儿子横尸街头。她为女儿穿上褐色长裙,在裙子里缝上一个戒指。然而,这枚象征着母爱的戒指在大屠杀中丢失,波拉失去了和母亲的唯一联系。正是这种母爱的缺失让波拉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十分敏感,她将同样瘦弱苍白的瓦伦蒂娜视作了童年的自己,渴望行使母亲的责任,去保护瓦伦蒂娜。波拉要领养瓦伦蒂娜的举动,包含着她对于母爱的渴望、想要弥补过去的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二人的民族身份。波拉是犹太幸存者,而瓦伦蒂娜是波兰裔,二人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波兰对于犹太人来说是个充满痛苦回忆的国家,二战时在波兰遇难的犹太人为各国之最。与瓦伦蒂娜同名的那个波拉小时候家里工人的女儿甚至在波拉面前诅咒犹太人, 这一充满仇恨的记忆同样被眼前的波兰小姑娘唤起。在这里,受害者和施害者交换了身份,象征着痛苦与仇恨的瓦伦蒂娜唤起了波拉的保护欲,波拉从受害者变为了保护人,显然,她渴望以此举改变被迫害的命运,重新书写自己的历史, 克服那段不堪回首的灾难回忆。

瓦伦蒂娜对于波拉来说还意味着一种占有。小说中多次暗示波拉的孤独,老伴去世,儿子事业有成,很少与母亲在一起,孤独的波拉因此才想起要雇个保姆。显然,“女儿” 在波拉的生活中是缺位的,波拉的母爱没有倾注的对象,她缺少的正是像瓦伦蒂娜这样一个能了解自己意图的“小棉袄”,因此对于瓦伦蒂娜的占有欲才那么强烈,甚至不惜与她同归于尽。

二、自杀:绝望的挣扎

小说的结尾令人陡然一惊,十分耐人寻味。波拉热心地为临走的瓦伦蒂娜打包了许多东西,几乎倾其所有,让瓦伦蒂娜“兴奋得脸发红”,还准备了比萨盛宴,要为瓦伦蒂娜送行。谁知,这场盛宴却是“最后的晚餐”,波拉正是用这一充满仪式感的举动,表达了对于世界的无声抗议。瓦伦蒂娜是她的,别人无法夺去。既然在人间无法实现收养的愿望, 那么就一起升上天堂。

波拉自杀的方式与当年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方式如出一辙,都是放毒气。这一细节表现了历史罪恶对于活着的人的巨大迫害作用。瓦伦蒂娜唤起了波拉那不堪回首的记忆,作为犹太幸存者,她无法从悲惨的过去走出,无法在没有瓦伦蒂娜陪伴的情况下独自面对这段不堪的历史,尽管瓦伦蒂娜对于二战可谓一无所知。瓦伦蒂娜瘦弱的身躯无法承担超度波拉的责任,然而她所唤起的记忆却足以压垮波拉。瓦伦蒂娜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波拉在里面照出了狰狞的骷髅。

波拉自杀的举动还有另外一层意味,她对于瓦伦蒂娜有强烈的保护欲,然而连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都无法得到满足,波拉看到了自己的无力。即使瓦伦蒂娜偷了波拉许多值钱东西还刻意隐瞒,但丝毫没有影响波拉对于小姑娘的保护欲。然而,她无力保护这样一个唤起童年、唤起伤痛的人, 再强烈的母爱此时变得十分无力,正如波拉的母亲在纳粹面前无力庇护自己的儿女一样。波拉从这一无力保护中照见了自己对于历史、对于命运的无力,这是她最后的反抗。

这篇小说构思奇巧,它不是正面揭开大屠杀的伤疤,而是选取特定角度,通过波拉与瓦伦蒂娜同归于尽这一令人震惊的结局,反映了罪恶历史仍在杀人的残酷现实。波拉的自杀,也是不堪历史重负,向现实做的最后的反抗。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环境艺术与广告设计下一篇:宁夏扬黄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