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预约论文

2024-06-30

母亲的预约论文(精选3篇)

母亲的预约论文 篇1

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教学熟语时, 课堂上那些“节外生枝”的生成性问题, 便成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 使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那么, 当课堂上闪现出生成的灵光时, 教师该如何适时而有效地抓住它呢?我个人以为, 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用欣赏的眼光发现精彩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其实, 对于课堂中宝贵的生成资源更是如此。欣赏学生不仅仅是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还要从缺点和不足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契机, 及时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曾经布置学生以座位组为单位组建演出团队, 自主选取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有一个小组在表演兰芝被遣的情节中添加了下面的台词:

兰芝 (流着泪, 对丈夫) :你我情投意合, 两情相悦, 要不是我患了不孕不育症, 我们何至于劳燕分飞, 受这般生离死别之苦啊!

仲卿 (痛苦地) :娘子……我, 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辜负你的深情厚意的!

其他学生一听完这段对白, 立刻哄堂大笑, 而且还有学生模仿电视广告词说“治疗不孕不育, 就到华山专科医院!”平心而论, 那一刹那自己确实很感到意外, 原本悲悲切切的气氛一下子荡然无存, 似乎与教学初衷有些背道而驰了。但是转念一想, 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吗?于是点评的时候, 我先是巧妙地肯定了该组学生表演的成功之处, 然后饶有兴趣地微笑着说:“请编剧谈谈你为什么要设计刘兰芝患有不孕不育症的内容呢?”

担任编剧的那个学生回答:“封建时代不是有‘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说法吗?我这样设计, 既使兰芝被遣显得合情合理, 又可增加女主人公的不幸, 使人们更加同情她的遭遇。”

但是立即有一个学生质疑:“如果兰芝不能生育, 婆婆嫌弃她就是很自然的事, 婆婆的形象也就不那么令人厌憎了, 这不是反而削减了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吗?”

这个观点一发表马上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 有的学生还举出文中太守和县丞都为儿子提亲的情节, 作为否定兰芝不孕的证据。我适时提醒学生再读文本, 讨论兰芝被遣是否与其不孕有关。在讨论中, 学生关注的焦点又集中到刘兰芝与焦母两人的性格分析上, 然后学生又就作品的思想意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当然, 兰芝的孕与不孕其实无足轻重, 关键是一堂课下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 我也不动声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何乐而不为呢?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见解, 即使是有些偏差的想法, 但只要教学目标。

二.用平和的心态迎接精彩

在一次全市的语文教研活动中, 我借班上了一堂研讨课, 组织学生鉴赏张抗抗的散文名篇《牡丹的拒绝》。

当我自我感觉良好地读完关于描绘牡丹之死的段落, 尽管也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但有一个学生很有礼貌地说:“老师, 您朗读技巧的高超确实令我们望尘莫及, 我从您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凄美的情调。我以为作者描写牡丹之死固然有凄凉的美, 但结合本段的语言来看作者更侧重表现的应该是一种壮美。”说着他认真地望着我, 似乎在征询我的意见。课堂上出奇的寂静, 我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紧张气氛正在弥漫开来。老实说, 我当时真是尴尬极了!可是我很快意识到学生的看法是对的,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我诚恳地说:“你能说说为什么你认为作者描写牡丹之死更侧重表现其壮美吗?”这个学生马上侃侃而谈:“作者写牡丹‘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 要么烁于枝头, 要么归于泥土, 它跨越萎顿和衰老, 由青春而死亡, 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 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可见作者不是强调牡丹凋零时的惨淡和冷清, 而是突出它的风骨和品格。”他还特别加重了关键词的读音, 当课堂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时, 现场的气氛变得热烈而融洽。接着, 我落落大方地对那位学生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你能不能把这段话朗读一遍, 表现出牡丹之死的壮美情境?”这个学生欣然应允, 虽说他朗读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但是由于他的发言激活了课堂气氛, 为接下来我预设的美读悟读环节提供了极为自然的过渡, 更使那一堂课后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迭起的现象。

三.用宽容的胸怀吸纳精彩

在教学实践中, 若是遇上一些胡搅蛮缠或反应相对较慢的学生来“找茬”的话, 那又该怎么办呢?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时, 有个学生高声反对琵琶女具有羞涩、矜持的心理, 他说“‘千呼万唤始出来’并不能表现琵琶女碍于礼教不便与陌生人见面的犹豫神态, 因为她原本就是京倡, 本来就属水性杨花的女性”, 这个举动不过是“欲擒故纵”之术, 还举出“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为佐证, 说一个已为人妇的女子半夜三更哭哭啼啼, 还弹什么琵琶, 有“故意张扬和勾引男子之嫌”。在其他学生反驳他之后, 他的情绪越发激动, 坚持说“歌伎舞姬没一个好东西”, 面对这种状况, 教师如果生硬打压, 那么很可能会激化矛盾, 甚至使该生产生逆反抵触心理。于是我冷静了片刻, 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 咱们先假设琵琶女‘勾引’白居易成功, 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说说琵琶女和白居易之间都发生了些什么?”不久就有学生发表看法:“如果琵琶女勾引男人 (姑且这么说) 为的只是让这个男人欣赏她精湛的弹奏技艺, 同情她的身世遭遇————这还是人家问起时才说的, 而且还使对方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哲思, 这岂不是一种高尚的‘勾引’?”这个学生的话音刚落, 课堂上就响起了一片心领神会的笑声;我再看那个情绪偏激的学生, 他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 篇2

现象一:“谜底”早揭, 悬念不再

案例:《三角形内角和》。介绍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后, 多媒体出示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卡通图片, 为谁的内角和比较大而争论不休的场面, 请学生评判。学生议论纷纷, 一时难以判断。老师感觉“正中下怀”, 准备导入课题。不料,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 无论是大三角形还是小三角形, 它们的三个内角加起来都是180度, 所以它们是一样大的……”

很显然, 如果学生没有过早地把将要探究的结论揭示出来, 学生带着疑问按照老师设计的悬念进行下去, 课会上得很精彩。面对猝不及防的过早“曝光”, 教师该怎么办呢?新课程三维目标告诉我们, 课的精妙, 并不完全在于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技能。学生虽然懂得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但并不一定明白这个结论的由来, 这决非数学的价值追求。教师要做的是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感受其魅力, 经受其洗礼, 获得终身受益的研究能力。

现象二:受制“负迁”, 探究无效

案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列出算式8.54÷0.7后, 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由于前面所学知识的负迁移, 学生根据已学法则算出的得数都是1.22, 老师问学生有不同答案吗?全班竟无一人应声, 让他们说算法, 倒讲得“头头是道”。一个学生越说越离谱:被除数和除数一共有3位小数, 所以商应该也有3位小数, 是0.122……

对此, 教师故意不复习相关知识——商不变规律。目的就是不走“小碎步”, 不做太多的铺垫,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但结果却与预设“冰火两重天”, 没有出现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出来“救场”。这既是意外, 也属正常。倘若教师再从头自导自演地讲解一通, 学生一时难以理解, 前面的铺垫难免前功尽弃, 转化的数学思想更谈不上“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了。

此时, 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开去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同学们讲得‘有道理’, 但它到底对不对呢?你们能想办法证明吗?试一试。”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终于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场景。

现象三:“鸡肋”预设, 用之无益

案例:《小数点搬家》。原来的预设是有二个步骤。一是猜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0.004、0.04、0.4、4这四个数间依次存在的大小关系;二是验证:学生初步说理后, 我将播放精心制作的电脑课件动态演示比较过程:先给这四个数加上“米”的单位, 再分别转化成以“毫米”为单位……让学生直观了解它们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并揭示规律。

刚开始, “一切尽在掌握中”, 过程进展得相当顺利, 学生一下子就猜出它们之间的10倍关系。正当我想象

着学生将很难说得通透, 该是我的课演件发生派了上。用场的时候, 预想不到的情况绎学生的单位, 01.0:给04元是这四4个厘 (学生讲是妈数都添上“元”未妈告诉她的) , 0.04元是4分, 0.4元◎曾是邻两4角个数, 4之元间仍存然在是着41 0元倍, 关所系以。上面相黄荣元预学生个小数单位2:之间存在着0.001、0.0110、倍0.关1、系1, 那这四约存么, 4着10个倍关系0.001、。0.01、0.1、1当然也的

课堂就以这样出乎我的意料的方精实施教师预设式精彩互动着, 的方案呢我飞速地?哪怕思考:是把精该不该彩心制作的课件作为一种辅助理解的形

式出现!

终于, 我忍痛“割爱”, 对自己说:“别画蛇添足了, 收起你的课件吧!”

是的, 面对新课程“活”起来的课堂, 面对课堂中一个个能说、爱说的孩子, 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前“目中无人”, 或“我行我素”, 按预设机械地照搬照套。

现象四:把题偏误, 答非所问

案例:《用字母表示数》。在课的拓展延伸阶段, 教师出示学生学过的《青蛙儿歌》, 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把青蛙的只数, 还有腿、嘴、眼睛的数量表示出来。

三个学生相继回答。学生1:a只青蛙a张嘴, a只眼睛a条腿。学生2:a只青蛙b张嘴, c只眼睛d条腿。学生3:a只青蛙a张嘴, b只眼睛c条腿……

动态生成,不曾预约的精彩 篇3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应学生而动, 应情境而变, 敏锐地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 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那么如何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 让我们的课堂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呢?

一、关注“错误”, 展现精彩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 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 包括“错误”。学生天性好动、顽皮, 有时甚至会捣乱或恶作剧, 课堂上时不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插曲”, 此时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如在教完《什么动物出来玩》歌曲后, 我和往常一样,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 根据乐曲中的音乐形象进行表演。随着轻轻的乐曲声响起, 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表演了起来, 喜欢跳舞的同学, 纷纷展现出或优美, 或活泼的舞姿;喜欢画画的同学在图画纸上勾勒出春意盎然的春光图;喜欢打击乐的同学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喜欢唱歌的同学手拿书本, 好似拿着麦克风在歌声中陶醉;还有些可爱的小蜜蜂成排地歇在凳子围成的“花丛”中伴唱。正当我为学生的表现高兴, 为自己平时的教学感到自豪时, “轰-轰轰”一道不和谐的声音传入了大家的耳膜。“怎么回事?”“老师, 吕明在捣乱!”有学生愤愤地喊道 (吕明是他们班最顽皮的学生, 学习习惯较差, 而且喜欢搞破坏, 在我刚接任这个班级时, 班主任就向我提醒过他, 平时的音乐课我都特别留意他) 。我向发出声音的地方望去, 只见吕明扭动着腰肢, 张牙舞爪要往花丛中挤, 我看了有些恼, 很想制止他, 发火是不明智的。我看他的动作挺像狗熊的, 于是灵机一动, 微笑着对他说:“吕明你在表演狗熊吗?”他以为我要批评他, 歪着脑袋低着头不吭声, 眼睛却偷偷地往我这瞧, 同学们都静静地注视着我们, 看我怎么做。我笑着对舞蹈组的同学说:“小鸟们, 原来你们请了狗熊来做客呀, 你们还邀请了哪些小动物呢?”同学们一愣, 似乎有些不相信。“还有小白兔, ”有位大胆的学生冒出一句。“请得不错, 小白兔的舞姿很美, 肯定能为这动物音乐会添光彩的!”我马上鼓励道。“还有布谷鸟, 它的歌声最美!”又有学生接道。“有天鹅, 它会跳舞!”“小猴会演奏乐器。”……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 他们的兴致上来了, 依据往常的习惯, 操起乐器模拟小动物。再看看吕明也不再捣乱了, 跳得也是有滋有味, 望着兴致勃勃的学生, 我突然有个感触, 这不是很好的第二次创作吗?

二、捕捉“插嘴”, 调整策略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 在如今这种轻松、活泼、没有约束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插嘴”不是“乱”, 而是一种“活”资源。面对学生的“插嘴”, 我们可以提供一片空间, 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 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 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音乐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 稍纵即逝而可遇不可求的。如在教学歌曲《小白船》的时候我与生成问题“相遇”了。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的直观性, 月亮的传说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教学铺垫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紧接着三拍子的节奏练习中, 难度较前几课有了很大的加大, 为了让学生能感受3/4拍的强弱关系, 能掌握得更牢固, 我就让他们一遍遍地反复练习, 还变着法地做些身势动作, 很多学生的脸上流露出了无奈, 和刚才听传说时的专注神情相比, 我感觉到了压力。这节课也许并没有预计的那么容易上得好。不管怎样, 课都是要继续的。

一段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坚持后, 新歌的教学正要开始, 学生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发。我正想播放《小白船》的录音, 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了, 是尤逸龙同学。“你有什么事吗?”我走到他面前, 这是一个平时很乖巧的学生。“林老师, 我会弹这首歌!我学习钢琴的时候, 已经学会了!”我瞬间豁然开朗, 我怎么就没想到用这个方法来导入呢?于是我说道:“是吗?老师请你为大家来演奏这首《小白船》好吗?”教室里一片沸腾。刹那间, 我领悟到, 动态生成型教学就这样在课堂里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新课程实施到现在, 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天下”, 师生之间是平等而民主的关系, 应该给学生“说”与“做”的权利, 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随时捕捉学生的信息,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 真正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于是, 尤逸龙开始了演奏, 虽然没有充分的准备且有些紧张, 但是同学们听得很认真, 给予热烈的掌声。令我更惊喜的是, 班级中还有三位学生也学过琴, 他们也会弹这首曲子。于是, 另外三位小朋友也相继演奏了《小白船》, 四遍音乐的相继演奏, 让同学们对歌曲有了很完整的认知。于是, 灵感继续在我脑海中闪现。我继续问道:“老师想请这四位小朋友做小老师, 来带领小朋友学习这首歌曲, 行吗?”“行!”教室里一片欢腾, 欢乐在一点一滴地延伸。“下面老师就把课堂交给你们, 老师也做你们的学生。”

四位小老师在一番讨论后, 开始分工合作教学, 形式多种多样, 有领唱一句跟唱一句的小老师, 有为歌曲设计表演动作的舞蹈小老师, 更有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游戏的小老师, 无论是担任小老师的学生, 还是其他学生, 每个人都很投入, 他们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翘首期盼中, 新课程来了, 带着新理念来到了我们身边, 在我们的教学中, 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空间, 而是开放的、无限的空间。当课堂中出现了与教师原本的教学“套路”不吻合的地方, 是“扼杀”学生的想象与观点, 形成某种既定的统一答案, 还是鼓励学生说完, 教师给予肯定?是按照教参教案去上课, 还是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我终于知道, 让学生去讲, 比教师给出标准答案的效果要好。教师及时地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肯定的话, 对学生而言比什么都重要。

这节课有了小老师的帮助, 课堂上学生很专注。因为在座的学生都是发自内心地佩服会弹这首歌的小朋友, 在他们看来, 老师会的本领小朋友也会, 该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事情。于是, 在他们的世界里, 欢乐与喜悦在一点一点地悄悄蔓延。

上一篇:讲化学下一篇:试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