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化学

2024-06-30

讲化学(共6篇)

讲化学 篇1

初中化学人教版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和启蒙课, 学生通过“化学入门第一课”将会获得对化学学科、化学学习以及化学老师的第一印象, 而这种印象对学生后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效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故而, “化学入门第一课”的作用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绪言的主要内容是: (1) 什么是化学? (2) 化学有什么用?要让刚开始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 初步了解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引起学习兴趣和欲望并初步了解化学的学习方法并不太容易。许多初中化学教师为此做了探索。我认为, 上好化学第一课, 不能只靠老师讲知识、说道理、教学法, 而要选用适当的情景素材、运用有趣而简单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小魔术等帮助学生获得认识和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 这才是非常好的设计思路。

化学第一课, 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学什么?”“学化学重要吗?”“学化学有趣、有用吗?”但不能把“学”丢了, 只讲“化学是什么?”“化学有趣?”化学重要!”。如果没有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 没有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 为什么我一定要学?”的问题, 学生学习一旦遇到困难, 就会没有动力, 容易厌学。

化学第一课要选择运用生动有趣的情景素材和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能只考虑新奇、刺激、吸引眼球。要考虑选用的素材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 是否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的化学实验, 要能帮助学生通过实验, 体会化学实验对学习物质性质与变化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如果选择运用的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素材和实验, 学生不明白它们与化学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觉得刺激、新奇之余, 能有什么更多的收获?有些学生还可能因此误解学化学就是为新奇、刺激、玩游戏、魔术。如果在后续的学习中觉得并非如此, 兴趣就会难以维持和发展。

那么, 初中化学入门第一课怎么讲?就引入而言,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也在不断丰富, 大家看到城市郊外两条平行的公路, 是怎么修好的?你们会用数学的“平行线知识”去解释;大雾弥漫的早晨, 人从外面走进屋里, 头发上会有很多小水珠, 你们会用物理知识“水的液化”去解释。今天, 我们来看这几个小魔术: (1) 烧不坏的手帕; (2) 空瓶生烟; (3) 清水变奶; (4) 水中花园 (即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烧杯中, 半烧杯左右, 用滴管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 再加几滴氯化铁溶液) 。或者自己根据实际再设计其他的小魔术, 教师不对魔术原理作解释, 因为学生才刚刚学, 解释也听不懂, 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这些魔术有趣吗?又该用什么新的学科知识来解释呢?学生也许会说———化学!老师则说:“对, 就是用化学知识可以解释!那什么是化学呢?则进入新学科学习并完成后续内容……”这里不再啰嗦, 相信大家都知道怎么讲了!

由此可以看出, 上好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第一课———绪言,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确实重要。如何设计、组织, 才能设计出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 真正达到化学第一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交流, 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在此, 老师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选择各种不同的素材,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实效, 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讲化学 篇2

(建议2课时)

[考试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2.了解溶液体积、物质的量的浓度和溶质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3.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要点精析]

一、物质的量浓度(CB)

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nBc表达式:

B=V

单位:mol·L-1或mol·m-3 注意:

1.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如C(Cl2)=0.1mol·L-1,C(NaCl)=3.1mol·L-1;也可以是离子或其他特定组合,如C(Al3+)=2.6mol·L-1,C(SO42-)=0.3mol·L-1。

2.带有结晶水的物质作为“溶质”时,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NH3、Cl2等溶于水后成分复杂,求算浓度时仍以溶解前的NH3、Cl2为溶质。3.V是溶液体积,不是溶剂体积。

4.在一定浓度的溶液里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大小不变,所含溶质的质量改变。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 所需实验仪器

托盘天平、钥匙、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若溶质为液体或浓溶液,上述仪器中的托盘天平、钥匙改为量筒。2.配制步骤

(1)计算:根据配制要求计算出所需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所需浓溶液的体积(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溶质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溶质的体积

(3)溶解:将称量或量取的溶质放入烧杯中再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4)转移:将溶解的溶液冷却至室温,沿玻璃棒注入准备好的容量瓶里,并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

(5)定容:往容量瓶中继续缓慢地加入蒸馏水至距刻度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蒸馏水直到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水平相切,盖好容量瓶塞,颠倒摇匀,然后将配好的溶液装入干净试剂瓶中,贴上标签,注明名称、浓度、配制日期。注意事项:(1)容量瓶在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其程序为加水→倒立、观察→正立,瓶塞旋转180°→倒立观察。(2)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也不能作反应容器,更不能用作试剂瓶(即不能久贮溶液)。(3)定容时,视线、液面凹面、刻度线三点处于同一水平。3.误差分析

原理:cB = nB/V=m/MV(M-溶质的摩尔质量,配制某种溶液时是定值)(1)称量或量取时所引起的误差

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3.溶液各种浓度的计算

(1)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公式:

ρC=1000w % M

(2)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的换算公式:

ρC=1000S(100+S)M

(3)不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混合计算 ① 稀释定律:C1V1=C2V2或m1W1=m2W2 ②混合后溶液体积不变 C1V1+C2V2=C混(V1+V2)③混合后溶液体积改变 C1V1+C2V2=C混V混

V混=m混/ρ混

(4)标准状况下求气体溶解于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C= ρV1000MV+22400VH2O

例6: 在标准状况下,1体积的水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所得溶液的密度为0.9 g/cm3,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水密度为1 g/cm3)

()

A.18.4 mol·L-1

B.20.4 mol·L-1

C.31.25 mol·L-1

D.33.1 mol·L-1

解析:正确答案选A。水的体积和氨气的体积必须单位相同,如果以“L”为单位,则分别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1。

例7:体积为VmL,密度为dg/cm3的溶液,含有式量为M的溶质mg,其浓度为C mol·L-1,质量分数为w%,下列表示式中正确的是()

w 1001000mC.w%=(c×M)/(1000×d)%

D.c=

VMA.c=(w×100×d)/M

B.m=V×d×解析: 正确答案为B、D。

对A应为:c=(w%×1000×d)/M=(w×10×d)/M;对B溶质的质量为:m(溶质)=m(溶液)×ρ=(v×d)×w%;对C取1L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c×M)/1000×d]×100%=[(c×M)/10×d]%;mol1000mM对D:c mol·L-1。3V10LVM

学讲计划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3

自主先学: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即引导学生明确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之后,组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借助“Cu片、浓硫酸、非金属单质碳”等实验药品进行自主实现,并将自主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方式。

小组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为什么Cu不与稀硫酸进行反应?与浓硫酸进行反应需要什么外加条件吗?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基本的化學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认识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质疑拓展:在结束了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之后,为了强化学生的认识,也为了确保高质量化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在质疑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问题:(1)在Cu与浓H2SO4反应和C与浓H2SO4之间的反应中硫酸的作用是一样的吗?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2)在Cu与浓H2SO4的反应中为什么要用浸碱棉团堵住试管口,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重难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检测反馈:在结束了学与讲的环节之后,我组织学生练习了相关的习题,目的就是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明确存在的问题。如,用废铜屑与硫酸反应制CuSO4,下面哪种方法较好?第一种方法:Cu与浓H2SO4反应;第二种方法:先将Cu与O2反应生成CuO,之后,在通过CuO与H2SO4进行反应。

小结反思:在结束了上述的各个环节之后,我们要对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效率、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反思,以为下次的应用指明改进的方向。

总之,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来有效地将学讲计划与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找到学习、探究的乐趣,进而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白广瑞.高中化学“学讲”课堂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学苑教育,2015(07).

如何讲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绪论课 篇4

1 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 它包含的知识面广, 内容多, 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绪论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课, 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堂课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有大致的了解, 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激发学生学习此课程的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为全课程的学习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 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非常迷茫, 经常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无机及分析化学与所学专业有什么关系?二是化学基础差能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吗?

由于大一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了解很少, 因此学生对这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甚至一些学生认为学这门基础课没有用, 失去了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的动力。为了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应先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 强调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知识和技能关系到能否掌握后继的各门专业课, 并会进一步影响到将来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使学生产生必须学好这门课程的思想认识。同时教学应与时俱进,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结合各自专业, 拓宽知识面, 使其对专业方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让专业基础课确实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1]。

教师从绪论课开始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我校的大一新生大部分来自本省, 学生的化学基础, 基础参差不齐。经调查, 有些高考选修测试科目选考化学的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好;大约五分之三的学生选修测试科目没选考化学, 其化学基础非常薄弱。面对那些基础不好、对化学学习缺乏信心的学生, 作为教师, 要帮助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学习信心。依据前面教过的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化学基础差, 但是努力学习后取得了好成绩的事实。在绪论课上, 给刚学这门课的学生讲讲学兄学姐们的成功事例, 让学生认识到成功并不难, 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绪论课的目的正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疑问,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我要学”、“愿意学”。

2 明确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要求

讲授绪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学科的概况和教材的整体框架, 揭示各章节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勾画整个课程的教学主线, 明确各章节教学的先后顺序和学时安排, 以利于学生自主、灵活地学习相应的具体内容, 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并应将相应的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告知学生, 使学生明确应如何学习该课程。另外, 还应有相应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如在考核时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等。

3 明确绪论课的特点并突出教学重点

有些教师的绪论课内容冗长, 自己讲得累, 学生听得晕, 却抓不到重点, 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作为教师在绪论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绪论课是对本课程的纲要性概括。要做到概括得条理清楚、脉络清晰, 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重点、难点突出, 从而形成教学提纲。

其次, 绪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总结性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故在教学中若将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采取启发法、举例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2]。

4 注重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例如介绍精密度的表示时, 联系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标定实验, 用相对平均偏差表示结果的精密度, 既了解了实验中对分析结果精密度的要求, 又加深了对表示方式的理解。促进学生认识到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重大意义, 以便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 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绪论课对整个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不仅要求每一位教师讲好绪论课, 而且还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讲好课程中的每一节课。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工科类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 :231, 233.

讲化学 篇5

第一讲 弱电解质的电离

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题6分,共42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原创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离常数受溶液浓度的影响

B.电离常数可以表示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

C.电离常数大的酸溶液中的c(H)一定比电离常数小的酸溶液中的c(H)大

-c(H+)·c(CO

23)D.H2CO3的电离常数表达式:Ka c(H2CO3)++()。

解析 电离常数是温度的函数,与溶液浓度无关,所以A项错误;电离常数可以表示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故B项正确;酸中c(H)既跟酸的电离常数有关,还跟酸的浓度有关,+

c(H+)·c(HCO-

3)所以C项错误;碳酸是分步电离的,第一步电离常数表达式为Ka1=,第c(H2CO3)

-c(H+)·c(CO2

3)二步电离常数表达式为Ka2=D项错误。-c(HCO3)

答案 B

2.(2012·泸州检测)在以下各种情形下,下列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熔融状态下的NaHSO4电离:NaHSO4===Na+H+SO

4B.H2CO3的电离:H2CO32H+CO

3C.Fe(OH)3的电离:Fe(OH)3Fe+3OH

D.水溶液中的NaHSO4电离:NaHSO4===Na+HSO4

解析 本题对多元弱酸、多元弱碱的电离以及NaHSO4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两种情况下的电离进行考查。因为H2SO4是强酸,所以NaHSO4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其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但HSO4中各原子间靠共价键结合,因此熔融状态下HSO4不能电离为H和SO4,故熔融状态下NaHSO4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所以A、D选项均错误;H2CO3作为二元弱酸,不能完全电离,必须使用“”,且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进行,以第一步为主,其电离方程式为H2CO3H+HCO3,HCO3H+CO3,因此B选项错误;Fe(OH)3是多元弱碱,通常以一步电离表示,故C选项正确。

答案 C

3.(2013·保定适应性检测)液态化合物AB会发生微弱的自身电离,电离方程式为ABA+B,在不同温度下其平衡常数为K(25 ℃)=1.0×10

叙述正确的是

A.c(A)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14++--+2-+2-+-++2---+-3+-+2-++2-()。,K(35 ℃)=2.1×10()。-14。则下列

B.在35 ℃时,c(A)>c(B)

C.AB的电离程度(25 ℃)>(35 ℃)

D.AB的电离是吸热过程

解析 K(25 ℃)<K(35 ℃),故c(A)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A错;由电离方程式可知,任何温度下,都有c(A)=c(B),B错;由25 ℃和35 ℃时的平衡常数可知,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大,C错;K(25 ℃)<K(35 ℃),因此AB的电离是吸热过程,D正确。答案 D

4.“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物质酸性(碱性)的强弱取决于分子或离子给出(接受)质子能力的大小。按照“酸碱质子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Na+2H2O===2NaOH+H2↑是酸碱反应

B.ClO+H2OHClO+OH是酸碱反应

C.碱性强弱顺序:ClO>OH>CH3COO

D.HCO3既是酸又是碱,NH3既不是酸又不是碱

解析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可确定A项中H2O能给出H即质子,属于酸,而Na结合的不是H,即Na不属于碱;B项H2O和ClO分别为该理论中的酸和碱,即该反应为酸碱反应;C项三种离子结合H的能力为OH>ClO>CH3COO,故碱性强弱顺序也是OH>ClO-+----+-+------++-++->CH3COO;D项HCO3既能给出H又能结合H,既是该理论中的酸又是碱,而NH3能结合--++

H,属于碱。

答案 B

5.(2013·攀枝花模拟)下列有关电解质及其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向0.10 mol·L的CH3COOH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c(OH)减小

B.两种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c1和c2,pH分别为a和a+1,则c1=10c

2C.向0.1 mol·L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铵固体,则溶液中c(OH)/c(NH3·H2O)增大

D.pH=11的NaOH溶液与pH=3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

解析 A项中的溶液较稀,稀释导致溶液酸性减弱,c(H)减小,而水的离子积不变,所以+-1--1-+

c(OH-)增大,A项错;醋酸是弱酸,其pH相差1时,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0倍关系,B项错;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NH3·H2ONH4+OH,加入硫酸铵固体时,溶液中c(NH4)增大,使得平衡左移,c(OH)/c(NH3·H2O)减小,C项错;D项溶液反应后醋酸过量,溶液呈酸性,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D项正确。

答案 D

6.(2013·西安三检)对室温下100 mL pH=2的醋酸和盐酸两种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A.加水稀释至溶液体积为200 mL,醋酸溶液的pH变为

4B.温度都升高20 ℃后,两溶液的pH不再相等

C.加水稀释至溶液体积为200 mL后,两种溶液中c(OH)都减小

D.加足量的锌充分反应后,两溶液中产生的氢气体积可用上图表示

解析 A选项中醋酸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加水稀释至200 mL时,pH<4;C选项中加水稀释时,两种溶液中c(OH)都增大;D选项中pH相等的醋酸溶液和盐酸,醋酸溶液的浓度大于盐酸,二者与足量的锌反应得到的氢气体积不相等。

答案 B

7.常温下,有甲、乙两份体积为1 L,浓度均为0.1 mol·L的醋酸溶液,其pH为3,①甲用蒸馏水稀释100倍后,溶液的pH变为x;②乙与等体积、浓度为0.2 mol·L的NaOH溶液混合,在混合液中:n(CH3COO)+n(OH)-n(H)=y mol,x、y的正确答案组合为

A.3;0.1C.3<x<5;0.1B.5;0.2 D.3<x<5;0.2 --+-1-1--

解析 因醋酸是弱酸,稀释过程中继续电离,故稀释100倍时3<pH<5;由电荷守恒知y为Na的物质的量。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8分)

8.(14分)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

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O点为什么不导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点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3)H+的物质的量最大的是(填“a”、“b”或“c”)。

(4)若使c点溶液中的c(CH3COO-)增大,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中的(填序号)。

A.加热

C.加NaOH固体

E.加固体CH3COONaF.加入锌粒

解析(1)冰醋酸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在O点时不导电。(2)pH的大小与c(H)有关,pH大则c(H)

小。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有关,在醋酸溶液中离子主要来源于醋酸的电离,++B.加很稀的NaOH溶液 D.加水

醋酸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说明c(H)越大。(3)溶液稀释过程中,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大。(4)若使c(CH3COO)增大,即促进CH3COOH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A、B、C、D、F选项均可以达到使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的目的。B、D项虽然能使CH3COOH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但是稀释占据了主导作用,导致c(CH3COO--+)减小。E项中虽然CH3COOH的电离受到抑制,但加入的CH3COO能使c(CH3COO)增大。--

答案(1)无自由移动的离子(2)b

9.(15分)某一元弱酸(用HA表示)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HAH+A,回答下列问题:

(1)向溶液中加入适量NaA固体,以上平衡将向________(填“正”、“逆”)反应方向移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向溶液中加入适量NaCl溶液,以上平衡将向________(填“正”、“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中c(A)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溶液中c(OH)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25 ℃下,将a mol·L的氨水与0.01 mol·L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NH4)=c(Cl),则溶液显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Kb=________。

解析(3)由溶液的电荷守恒可得:c(H)+c(NH4)=c(Cl)+c(OH),已知c(NH4)=c(Cl-++--++--1-1--),则有c(H)=c(OH),所以溶液显中性;电离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则此时NH3·H2O的+--1-7-1+-电离常数Kb=c(NH4)·c(OH)/c(NH3·H2O)=(0.005 mol·L×10mol·L)/(a/

2mol·L-0.005 mol·L)=10/(a-0.01)mol·L。

答案(1)逆 c(A)增大,平衡向减小c(A)的方向即逆反应方向移动(2)正 减小 增大(3)中 10/(a-0.01)mol·L

10.(14分)在一定温度下,有a.盐酸 b.硫酸 c.醋酸三种酸:

(1)当三种酸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2)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中和NaOH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3)若三者+-9-1---1-1-9-1c(H+)相同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三者c(H)相同且体积也相同时,分别放入足量的锌,相同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5)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形状、密度、质量完全相同的锌,若产生相同体积的H2(相同状况),则开始时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反应所需时间的长短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c(H)相同的三种酸均加水稀释至原来的100倍后,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解析 HCl===H+Cl H2SO4===2H+SO4 CH3COOHH+CH3COO

(1)当三种酸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三种酸中c(H)由大到小顺序为b>a>c。

(2)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中和NaOH的能力盐酸和醋酸相同,因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CH3COOH电离平衡右移,提供的氢离子和盐酸相同,而硫酸提供的H是它们的2倍,故b>a=c。

(3)c(H)相同时,醋酸溶液浓度最大,因醋酸为弱酸,电离程度小,硫酸浓度为盐酸的一半,故c>a>b。

(4)当三者c(H)相同时,因HCl、H2SO4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所以H总的物质的量相同,故产生H2体积相同。CH3COOH为弱电解质,最终能提供的H最多,生成H2体积最大。故c>a=b。

(5)开始时由于三者c(H)相同,故在所给条件下开始生成氢气的速率相同。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HCl、H2SO4中的H不断减少,而CH3COOH能不断电离出H,故产生等量H2时,醋酸所需时间最短,即所需时间a=b>c。

(6)由于HCl、H2SO4完全电离,加水稀释后,c(H)减小的程度较大,CH3COOH部分电离,随着水的加入,使CH3COOH的电离程度增大,稀释相同的倍数,c(H)减小的程度较小,故c>a=b。

答案(1)b>a>c(2)b>a=c(3)c>a>b(4)c>a=b(5)a=b=c a=b>c

(6)c>a=b

11.(15分)(2013·自贡联考)用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电解质。甲、乙两同学的方案如下:

甲:①称取一定质量的HA配制100 mL 0.1 mol·L的HA溶液;②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乙:①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盐酸,分别配制pH=1的两种酸溶液各100 mL; ②分别取这两种溶液各10 mL,加水稀释至100 mL; ③各取相同体积的两种溶液装入两个试管中,同时加入纯度相同的锌粒,观察现象,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1)甲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理由是测得溶液的pH________1(填“>”、“<”或“=”),乙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现象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装盐酸的试管中放出H2的速度快

b.装HA溶液的试管中放出H2的速度快

c.两个试管中产生气体的速度一样快

(2)请你评价乙方案中难以实现之处和不妥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再提出一个合理而且比较容易操作的方案(药品可任用),简明表述实验方案:-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b

(2)配制pH=1的HA溶液难以实现,不妥之处在于难以控制加入锌粒的形状、大小相同

讲化学 篇6

一导——目标导学

采取适当的方式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 然后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及自学指导学案,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顺利自学。化学新课的导入多种多样, 可以根据课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1. 由实验导入新课

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最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 精心安排、精心操作的演示实验, 会使整个教学从头到尾井井有条,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例如, 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 教师一上课就可以把【试验2-2】带有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 【试验2-3】硫和木炭在氧气里燃烧, 【试验2-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三个试验进行演示, 通过学生平时见不到的现象,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2. 化学魔术导入新课

用化学魔术引入新课,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 在学习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时, 笔者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先用白纸叠好一朵白花, 然后把酚酞涂在花上, 一上课就给同学们变个小魔术, 在白花上喷上一种神奇的水能让白花变成红花。在学生的期待中, 我把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喷在花上面, 白花瞬间变为了红花。学生一片惊呼, 兴趣浓厚, 都想尽快揭开这个奥秘。

3. 设疑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 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引起惊奇, 激发兴趣, 引出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 提高注意力, 开动脑筋, 引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例如, 学习“生活中见的盐”一节的导入, 笔者作如下设计:“大家知道, 纯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钠, 它属于盐类, 可为什么它的名字中有一个‘碱’字?它的溶液是显碱性的吗?如果其溶液显碱性,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节课, 我们就要搞清这些问题。”接着, 教师通过实验和讲解, 展开教学活动, 于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学习的主动性大增。

4.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素材来导入新课。通过化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还有助于养成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例如, 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 笔者先举一些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电线、保险丝、铝合金门窗及自行车钢圈等导入新课。在研究矿物质元素有关性质时, 从市场上出售的加碘食盐、含氟牙膏导入。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对学生有着自然的吸引力, 会使他们想去探索和实践。

总之,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能顺利完成导入新课的就是高效的。

二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按自学指导学案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并初步完成学案学习内容, 掌握基础知识, 同时找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准备在下一步相互交流时提出来。

合作学习探究——采取同桌、组内、班级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学习, 解决学生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原理,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 要选择适合的课堂, 尤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例如, 在学习第十单元“酸和碱”后, 笔者让学生去探究从Cu→Cu (OH) 来设计一个实验。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要求, 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课题的设计, 全班进行交流、汇总。学生设计的方案较多, 其中也有一些方案不符合科学性或者是知识性错误,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筛选出了三个方案。

这三个方案都较好, 但哪一个是最佳方案呢?同学们在交流、讨论中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一致公认方案三为最佳。

通过探究活动,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解决问题需要深入实践, 收集资料、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因此, 探究学习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三讲——精讲点拨、归纳提升

教师的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一是质疑、解惑, 传授知识和技巧;二是控制课堂, 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精讲巧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把练引入课内, 这就要求教师缩短课内讲授时间, 精选、精简讲授内容, 提高讲授效率。 (1) 释疑解惑。对全班合作探究时没有解决的问题, 进行分析归类, 并逐一进行解答。 (2) 典例精讲。通过典型题例的精讲启迪学生思维,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揭示通理通法。 (3) 点拨提升。对重点内容进行点拨, 教师点拨的是学生共同存在的困惑点、重难点、易错点。教师此时主要进行五种讲解——补充讲解、更正讲解、点评讲解、归纳总结讲解、拓展延伸讲解。

例如, 学习“氧气的制取”时, 笔者除了介绍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 包括选取药品、仪器及装置、实验步骤、气体的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七个方面外, 还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的过程中, 适当点拨: (1) 准备一张A4大小的白纸, 在居中的位置用亮丽的色彩笔画出中央图形及主题——“氧气的制取”; (2) 在中央图形四周画上七个分支, 分别在这七个分支上写上制取气体需要考虑的六个方面关键词:药品、仪器及装置图、实验步骤、气体收集方法、气体检验方法、气体的验满方法、操作注意事项等; (3) 各环之间存在因果、并列、对比等联系的, 可运用虚线连接起来。

教师要精讲学生不明白和理解有困难的地方,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四练——精练达标

达标训练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 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要有弹性。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 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

1. 新授课的课堂练习

教师从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到融会贯通的层次去设计, 同时联系生产生活设计与课堂例题相关的课堂练习, 使学生掌握解决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利用课堂练习归纳小结新学的知识, 进行信息反馈, 巩固所学的内容或检查教学效果。

2. 复习课的课堂练习

在教学中, 通过对各基础知识的回顾, 然后将其整合, 通过练习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3. 实验探究课的课堂练习

例如, 笔者将“应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分解成以下几道题: (1) 通过实验判断用二氧化锰、氧化铜、硫酸铜、铁粉、____ (自选) 等物质做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哪一种效果较好?为什么? (2) 高锰酸钾分解后的残余固体能否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3) 如何较准确地比较二氧化锰、氧化铜做催化剂时反应速率的快慢? (4) 设计实验室或以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取氧气的装置。

让学生选择上述某一课题或自己另选课题展开探究活动, 然后进行交流讨论。经过课题的分解, 学生在课堂就有较充足的时间对课题进行较深入的探究。

总之,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要从各个教学环节入手, 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 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 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颜红珍.浅析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J].教师, 2011 (17) :92

上一篇:商事通则下一篇:母亲的预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