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化学

2024-06-04

农业化学(精选11篇)

农业化学 篇1

一、引言

“农乃国之本, 民以食为天”, 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我们的社会之源, 生存之本——农业。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 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它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泱泱大国, 两千多年的农业发展历史, 无论是古人的智慧还是现代科技的发展, 都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革新, 而这些技术革新又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革新是指农业生产条件逐渐现代化, 主要包括农业化学化、电气化、机械化和水利化。本文选取其中的一个现代化的生产条件具体分析即农业化学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

首先什么是农业化学化。农业化学化, 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上, 广泛的采用化学产品或化学方法来实施农业的大丰收, 或提高与农业相关部门的经济效益, 使农业经济大发展的整个过程。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所周知, 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 农业经济的兴衰或直接关系到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 或间接影响到世界粮食产量的增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生产过程, 而现代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中, 农业化学化的进程如何?又有哪些反应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的工具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地作用?

本文以重庆市为例, 选取1985 年—2013 年农业经济数据和农业化学化数据, 借助stata统计分析软件, 对上述数据进行相关、计量分析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之间的双对数计量模型, 具体分析农业化学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重庆市农业化学化与农业增长的关系

1.农业化学化的发展情况

农业化学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种植中增加化肥、农膜和农药的投入。由以上数据图表分析可得, 自1985 年起, 重庆市化肥使用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并于2009 年突破90 万吨, 之后又达到了2013 年的96.64 万吨, 如图一系列1;农膜使用量也逐年提高, 于2013 年达到4.29 万吨, 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如图系列2;;而从图系列3 折线图上可以看出农药使用量自1997 年后变化甚微, 甚至从2009 年开始呈下降趋势, 笔者认为, 这与我国环境保护国策息息相关, 以上分析都是重庆市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的具体体现。

2.农业化学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重庆是中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农业人口为主体的特殊直辖市, 截止到2013 年底, 全市幅员面积为8.24 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数为3358.42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数为2014.37 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0%。

1985 年以来, 国家的各种利农政策给重庆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通过图2 (1) 分析可得:1985 年-2013 年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0.62%, 从1985 年-2008 年农业经济翻了10 倍, 而从2007年起直到2013 年重庆市农业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必然与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 从农业经济总体情况来说, 重庆市农业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通过选取重庆市1985 年-2013 年这29 年间的农业总产值数据与上述农业化学化数据进行散点图分析, 发现化肥、农膜、农药使用量与农业总产值大致呈现正相关关系[如图2 (2) (3) (4) ], 并经过多元统计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矩阵 (如图3) , 我们可以看出反应农业化学化的3 项指标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大, 所以初步认为以上选取的典型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的指标对农业总产值均是有影响的。

三、农业化学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分析

1.计量模型的构建

典型农业化学化的指标选择是构建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计量模型的关键。本文选取了化肥、农膜、农药这三个最能体现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的指标。

本文使用双对数模型, 构建如下农业化学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其中, Yi表示农业经济的农业总产值、β0表示常数项、β1表示化肥使用量系数、x1表示化肥使用量、β2表示农膜使用量系数、x2表示农膜使用量、β3表示农药施用量系数、x3表示农药使用量、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2.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1985 年-2013 年重庆统计年鉴, 包括重庆市化肥使用量、农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和重庆市农业总产值, 并取以上数据对数进行计量模型分析, 通过对上述各项指标的数据分析, 得到如下图:

3.模型估计

借助Excel和stata软件系统, 依据重庆市反应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指标数据, 分别以上述3 项指标为自变量, 以农业总产值为因变量, 采用一般最小二乘法对上述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图5。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到该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R^2=0.9687, 但是农药的P值为0.197 明显大于0.1, 所以在这里我们认为在综合作用下变量农药使用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在进行计量模型的构建时应对变量农药使用量不作考虑。

前面的讨论分析中, 我们没有考虑到随机误差项前后期是否相关联, 但在农业经济系统中, 自变量前后期之间很有可能有关联, 从而使计量误差扩大, 造成严重后果。这种总体回归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我们称之为自相关。本文采取DW检验法【2】检验上文计量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问题。对样本量为29、3 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的显著水平, 查DW统计表可知, , 模型中DW<dl, 显然模型中存在自相关。可见, 模型中t统计量和F统计量的结论并不可信, 需要采取补救措施。

本文采用广义差分法解决上述自相关问题。

借助excel和stata软件, 我们可以得到残差序列e和它的一阶滞后项e (-1) 并做回归得到自相关系数, 由此可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回归, 结果如图5。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到该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R^2=0.8086, 但是农药的P值为0.828明显大于0.1, 所以在这里我们认为变量农药使用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在进行计量模型的构建时应对变量农药使用量不作考虑。同样由于使用了广义差分数据, 样本容量减少了1个, 为28个, 2个解释变量、5%的显著水平, 查DW统计表可知, , 模型中dl<DW<du, 这时用DW检验法是不能判断此时的模型是否具有自相关。因此本文又利用了Breusch-Godfrey检验 (LM检验) 【3】来检验模型是否具有自相关, 并得到如图6结果:

数据来源:1985-2013重庆市统计年鉴

如图显示P>0.05, 表明该模型已经不存在自相关。

4.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的回归模型, 可以看出重庆市化肥使用量和农膜使用量每增长1 个百分点, 分别会使农业总产值增加约1.56 个百分点和0.69 个百分点。

上述文中提到:农药的使用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笔者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化学农药在人类的农业文明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合理使用绿色农药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杀死害虫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是农药作为一把双刃剑, 过量的使用导致农药残留成为了农业方面的技术壁垒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 何为适量?何为过量?科学界很难给出严格的界定, 并且重庆市的农药的施用量是否影响了该市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我们是不能确定的, 但是笔者认为, 也不能否定农药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作用。所以, 这里我们不考虑农药使用量对农业总产量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重庆市农业总产值、化肥、农膜和农药数据, 通过对其时间序列的分析, 构建上述指标的计量模型, 得到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因果关系, 表示重庆市农业化学化相关影响因素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因此通过合理加大农化学的政策投入支持重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可行性。

化肥是化学肥料的简称, 是指用化学方法制造或开采矿石, 经过一系列加工制成的肥料。农膜又叫塑料薄膜、农用地膜, 它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 作用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促进种子发芽和快速生长。农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 为保障、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成长, 所施用的杀虫、杀菌、杀灭有害动物 (或杂草) 的一类药物统称, 特指在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以及调节植物生长、除草等药剂。

任何化学试剂的使用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并不是越多越好, 化肥、农膜和农药都是化学物品, 我们知道它们的制造和使用都是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 化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的增加, 微生物活性降低物质难以降解, 造成土壤酸碱失衡影响农作物丰收。农膜的制造过程中会造成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各种污染, 在使用完农膜后, 如果处理的不恰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白色污染。农药的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 也会增强病菌、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 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健康。所以农业生产工具化学化程度应该受到严格的控制。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建议: (1) 农家肥与化肥混合使用, 两种肥料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肥效、调节土壤酸碱性, 改良土壤结构而且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 保护环境。 (2) 农膜重复利用。国家大力推崇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农膜的重复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量, 而且可以保证资源的重复利用。

摘要:本文选取重庆市1985年-2013年农业经济与农业化学化数据, 首先分析重庆市农业化学化进程, 其次通过分析经济因子与农业化学化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究重庆市农业化学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建立重庆市农业化学化与农业经济发展计量模型, 为评价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实证研究表明:自1985年以来重庆地区农业化学化的不断加深是该市市农业经济增长迅猛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重庆,农业化学化,农业经济发展,计量模型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化工论坛.化工之友, 1999年第一期.

[2]庞浩.《计量经济学》 (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

农业化学 篇2

学案

【探究目标】

1.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分类、名称和作用,了解铵态氮肥的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波尔多液的配制方法,了解其他一些常用农药的名称与性能。

3.能从化学变化的角度思考化肥、农药等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探索导航】

一、自学探究

〖活动一〗:化肥—农作物的重要食粮

①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其中一部分来自、和,还有一部分要靠

来补充。根据所含营养元素的不同,化肥可分为、、、等。

②认真阅读课本,了解各种化肥的作用,并将77页在线测试中的化肥按类别填入下表。

物质

作用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料

③什么是铵态氮肥?可以与碱性物质混用吗?为什么?

〖活动二〗:农药—作物生长的卫士

①波尔多液是用

(化学式)和

混合制得的一种杀虫剂。

②简要说明使用农药的利弊以及发展方向。

〖消化教材〗

(1)肥料可分为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化学肥料是用矿物、空气、水等作原料制作而成的,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

(2)氮肥可促进植物茎叶的生长;磷肥可促进植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能力,使穗粒增大、饱满;钾肥可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并促进淀粉和糖的形成;复合肥兼有几种肥料的特性。

(3)铵态氮肥的检验:在物质中加入碱后,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生成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则为铵态氮肥。

〖预习自评〗

1.化肥——农作物的重要食粮

(1)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多种,其中①__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的需要量较大,因此④______肥、⑤______肥和⑥______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氨态氮肥的检验方法:在化肥中加入________,研磨,若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________色,则该化肥是铵态氮肥。

2.农药——作物生长的卫士

(1)人类较早使用并且至今仍广泛使用的一种杀菌剂是______,它是用__________

(CuSO4·5H2O)和生石灰混合制得。

(2)化学家正积极研制和开发新型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________、_________等。

3、小明家是种植蔬菜的专业户,他学习了初三化学后告诉父母:施用适量的氮肥可以使种植的蔬菜叶色浓绿。因此,(1)他建议其父母去买的氮肥的是

。(填字母)

A.碳酸氢铵[NH4HCO3]

B.硫酸钾[K2SO4]

C.磷矿粉

[Ca3(PO4)2]

(2)他还告诫父母在施用氮肥的同时

(填“能”或“不能”)施用草木灰。理由是。

(3)他还建议父母经常向大棚中补充气体肥料CO2,目的是促进绿色植物

作用。

〖预习心得和疑问〗

〖课堂评价练习〗

姓名:

班级:

成绩

1、碳酸氢铵(NH4NO3)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它属于()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2、下列有关肥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增强肥效,将铵态氮肥和熟石灰混合施用

B.KNO3属于复合肥料

C.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施用化肥越多越好

D.为使养分还田,提倡秸秆就地焚烧

3、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图所示。

(1)硝酸铵属化学肥料中的(填序号):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2)硝酸铵应具有的性质是

(填序号):

A.易溶于水

B.有挥发性

C.受热易分解

(3)硝酸铵能与强碱反应,其中与烧碱反应的方程式为:

NH4NO3+NaOH=NaNO3+NH3↑+X,则X的化学式是:

;施用该类肥料时,要避免与

(填“酸”或“碱”)性物质混用,否则会减低肥效。

〖课后拓展活动〗

4、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促进作物生长,增强农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应施加的化肥种类是______。

(2)吃柑橘等水果主要为人体补充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_。

农业化学 篇3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化学》作为农业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涉及的专业面广,学生数量大,精品课的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从教学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条件保障等方面对建设有机化学精品课程进行了阐述。本着“专业+特色”的教学理念,对构建富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有机化学精品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学条件

中图分类号: O6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0.040

在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背景下,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自此全国各高校掀起了建设精品课程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构建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这不但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动态的建设工程[1]。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有机化学》作为农业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面向全校多个专业,本着“专业+特色”的教学理念,近年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核心

1.1课程内容设计体现专业与特色

课程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2]。作为农业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首先要明确《有机化学》在每个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每个专业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需求度是不同的,授课学时安排上要科学合理。吉林农业大学目前有7个学院32个专业开设《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根据人才培养需要采取课程内容分层次教学。对于如应用化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和生物制药专业这样化学知识需求度高的专业采取72学时授课制,而其他专业则化学知识需求度低采取48学时授课制。针对部分对化学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了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天然产物化学的全校选修课,进一步深化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本课程与专业相关课程内容彼此之间是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性,各门课程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要统筹考虑和后续课程的衔接来安排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需要来设计或更新课程内容。例如,中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结合不同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增加更多关于天然产物的实例介绍。而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专业培养方向着眼于农药检测与农药开发,需要增加杂环化合物及含硫、磷化合物、有机合成的课程内容。鼓励相关学科之间的适度交叉, 利于所学知识的融汇贯通,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逐渐养成擅于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实现基本操作实验与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相联系,并加大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同时也采取了分层次教学,分别设置32学时和40学时供相关专业选择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能力,例如,讲解醇的性质时,即告诉学生我们会自己来合成乙酸乙酯;讲解苯胺酰化保护氨基的反应时,告诉学生我们会自己来合成乙酰苯胺,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向往。实验课堂也重视人文关怀,在天然产物提取实验时,就告诉学生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激发学生的科研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态度。实验考核加入了自拟题目的综合设计论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查阅相关文献。实现化学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课余的科研实践活动。实现了实验室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课堂品质。完成了化学实验室的网页制作,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了课堂空间。

1.2教学内容安排兼顾基础与前沿

精品课建设的关键在于“精品”二字。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正确处理好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有机化学》课时有限,教学信息量大,仅就化合物的数量而言,截至2007年底,人类已知的化合物種类有近3500万种,而且每年还在以几百万种的速度递增。在短短的几十学时内,只能让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授课中教师不断地对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进行整合,精简一些陈旧的内容,恰当地运用经典理论阐述课程的重点内容。在讲授化合物时强化官能团构效规律,结合学生专业突出有机化学知识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体现专业特色,适时地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融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为一体,突出课程的精品性质,让学生在尽快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尽快了解学科的前沿。例如,在介绍共价键和分子形状时,介绍了碳的一种新的存在形态——富勒烯。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拓展知识面,结合化合物结构讲述一些实例,如三聚氰胺一类的有毒物质等。

2 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2.1课程主讲教师经验丰富,特色鲜明

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学术造诣、师德风范、团结进取、教书育人的能力决定了精品课的建设水平。有了稳定、富有潜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才会有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人才优势。本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其中多名教师分别在中药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食品科学专业取得硕士学位,更有利于在教学中将有机化学知识与专业特色结合,构建富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有机化学课程内容。

2.2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

课程教师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较合理。有机化学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1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45%,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达82%。高级职称教师占73%,平均年龄43岁。中级职称教师占27%,平均年龄32岁。教研室在引进新教师过程中注重结构的合理性,教师分别毕业于多所不同的大学。

课程的教学团队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科学的培养计划并定期考核。教师成长需经历新手教师、熟练新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通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3]。教研室对于新进教师设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两名高职称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教學导师。新教师上课前要通过试讲,导师要跟踪听课。教研室定期举行教学讨论会,大家介绍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讨论教材内容。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教学研讨会,向优秀单位学习先进经验。为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经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被评为吉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

3教学条件为精品课建设提供保障

3.1建设精品教材,满足教学需要

一本合适的好教材就是学生的好老师。课程中该校选用国内优秀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参考资料,但是综合院校的有机化学教材内容多,而且编写对象往往都是针对化学专业的学生。近年来该校联合国内几所农业大学,结合农业院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编写了适合于农业院校的有机化学教材。主编的农业部“十五”规划教材《有机化学》,获农业部全国优秀教材奖。主编的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有机化学实验》,获农业部全国优秀教材奖。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教研室每位教师都配用了一本国外原版有机化学教材,在适当的时候开设双语教学。

3.2加强实验教学的投入,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依托于吉林农业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总面积1700平方米。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置了装备优良、组合优化、设施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以满足开放式实践教学的需要。现有24个实验项目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3.3共享网络资源,提高课程精品质量

资源共享、资源开放将更有利于各学科间、校际间的相互学习,互相借鉴,进而提高课程的精品质量。《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的网络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电子邮件、在线答疑、网络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放置多元化的资源和媒体,既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又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环境[4]。

4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建设的实现途径

4.1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的开展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倡导双向互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6]。风靡一时的“翻转课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适合做课堂讨论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课前查阅相关文献做准备,课上进行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老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放式学习的能力。教研室建立了一个有机化学QQ群,在群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很方便地讨论问题。使教学场合由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内+ 课外”,“人脑+ 机器”的教学方式,也使教学效果最终产生了1+1> 2的效果。除了课堂学习所用规定教材外,推荐学生一定数量的参考教材与有机化学相关的杂志、刊物。鼓励学生广泛查阅文献,促使学生在充实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多渠道、多手段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就是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4.2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手段,为精品课堂服务

传统的教学手段多是课上使用一些教具,如简单有机化合物分子模型和碳原子的杂化轨道模型来辅助教学,强调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密切关系,现在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代的课堂教学手段日益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现代课堂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每一套课件都体现了教师自己的授课风格与思维方式,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子空间结构、原子杂化轨道示意图、分子轨道示意图,以弥补传统模型的局限性,有力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流行的MOOC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延伸课堂教学,将本课程的知识点、重点与难点以模块化教学视频放到了网络上,为学生提供课下学习的渠道。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建设及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整合教学环节的每个要素使之达到最佳状态,才能开出精品的花朵,结出精品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孙凯,我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的理念变迁及其创新[J].教育探索,2011,(03).

[2]周慧霞,教师即课程设计者:一种应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1,(02).

[3]史丽晶.金宝城,高校初任教师成长关注的个案研究[J].教育科学,2011,(01).

[4]刘羽帆.网络教学平台辅助的自主协作学习在经济类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01).

[5]南海.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价值学解读[J].教育科学,2010,(02).

[6]赵新平.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角色的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1).

农业院校环境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篇4

一、建设师资队伍

新世纪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理论功底深、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特色, 我们组建了一支有环境科学、土壤学和化学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授课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对年轻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 自觉履行培养青年教师的职责, 向青年教师传授知识、教学经验和方法, 并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青年教师。在观摩学习、交流过程中, 努力做到环境化学与土壤学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 使学生全面掌握污染物在各个圈层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如讲授含硫化合物在大气和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除一般教材涉及的大气硫化物种类、来源及硫酸烟雾形成机理外, 还增添土壤学相关知识, 进一步阐明土壤中硫的含量、形态及其转化与循环过程。为贯彻“寓教于研、以研促教、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课程组教师积极开展环境化学和土壤学方面相关的科研工作, 共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20余项, 公开发表SCI收录的科研论文百余篇。科研活动探明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并将其作为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 更为生动具体, 学生更易接受。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及教研效果, 课程组成员承担了环境化学校级优质课程的建设, 参编了环境化学教材一部, 努力打造精品课程。逐步形成梯队合理、思维活跃、勇于进取、团结创新的教学科研团队。

二、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土壤学背景, 运用土壤学相关理论深化对环境化学知识点的理解。污染物在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间迁移、转化和循环, 在讲述前两圈层内污染物的化学行为时, 将土壤圈作为环境的关键带联系在一起。在分析影响酸雨的形成因素时, 阐明大气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比较不同城市大气颗粒物对酸雨的影响, 考虑到不同区域扬尘的化学组成与相应土壤组成的基本特点, 补充说明我国南北土壤组成及性质差异, 强化土壤学与环境化学知识的融合。在水环境中,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影响和决定变价元素或污染物的形态、迁移和转化过程, 以土壤锰氧化物、铁氧化物及层状硅酸盐矿物对有毒金属离子Pb、Cr和As等形态及其转化过程的影响作具体案例进行说明。这些相关内容, 课程组教师已在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可娓娓道来, 丰富了授课内容, 也能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文献调研也是扩充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之外, 在课堂或课后适当补充土壤学相关知识, 扩展学生视野。补充内容涉及环境化学热点和前沿, 也超出一般土壤学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有的需要查阅新近文献才能完成。环境化学中提及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一般认为矿物燃料燃烧是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 而往往忽视了土壤中碳的贡献, 不同农业利用土壤中碳素的微小变化也会对大气中CO2浓度产生重要影响, 可能加剧温室效应。为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 布置课后文献调研, 了解有关土壤碳形态、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如植被、气候、施肥和土地利用类型等) 。这些课程改革使环境化学与土壤学得到有机结合, 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强化学生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最新科研进展也是我们关注的教学内容, 多以专题形式进行讲述。为了说明环境化学研究新进展, 结合教师专业背景, 我们就污染土壤的电化学修复和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作为专题进行授课。虽然教材对相关内容有所介绍[1], 为详细说明相关进展, 任课教师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 进行全面阐述。如污染土壤电化学修复专题中提及土壤颗粒类型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更是加深了对土壤基本特性的认识。专题报告主题不多, 所占学时少, 却能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最新科研动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另外, 专题文献报告也是重要手段之一, 如为了用实例说明并区分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是生长代谢还是共代谢, 安排学生课后查阅有关土壤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最新文献, 并适时安排学生报告所阅读文献。文献调研还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树立对待科研论文的正确态度。

三、完善实验实习

实验课是环境化学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较环境科学专业其他课程实验内容, 环境化学实验偏重于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过程和原理, 所以实验项目应由验证型向综合型、设计型和研究型转变。现有环境化学实验教材较多关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测定或者某些工艺过程的模拟, 与《环境监测》、《仪器分析》和《污染控制化学》等实验课有部分重复或雷同之嫌。为了深化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的认识, 也结合土壤学相关知识, 除常规环境化学实验外, 还新设计并安排了三个实验, 分别为土壤对重金属离子铅的等温吸附实验、氧化锰对Cr (III) 氧化量的测定和铁 (III) —草酸盐配合物对橙黄II的光降解动力学。在实验目的上, 我们更偏重于探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前两个实验让学生深化对土壤吸附氧化重金属离子机理的认识, 明确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锰氧化物影响变价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与迁移转化过程, 了解土壤对有毒金属离子热力学吸附氧化研究的原理和一般方法, 掌握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法测定重金属离子浓度、制作吸附等温线等方法。后一个实验可认识光解动力学基本方法及其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 熟悉有机污染物的消除方法。上述实验内容既属于环境化学教学范畴, 又深化了土壤学知识, 更体现出农业院校的教学特色。为增强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走进实验室独立开展科研活动。课程组教师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土壤环境化学领域, 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土壤环境化学相关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便利。学生自愿组团, 在老师指导下, 课余时间独立开展科研活动。该活动可得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资助, 也可用指导教师科研经费支出。课程组教师已指导3项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计划, 10余项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且前者结题验收均被评为优秀。多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并参与部分研究生实验工作, 作为共同作者发表多篇SCI论文。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环境化学的热情, 体会到土壤学的奥妙, 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潜能, 还可为高素质研究生储备有生力量。为让学生早日走向社会, 认识自然环境演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工厂企业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我们与多家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了交流与合作, 安排实践基地。很多污染控制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环境化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环境化学对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解决环境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活动, 学生现场认识了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气的来源及处理过程。如在株洲化工厂学生参观生产车间, 了解单个生产车间及整个化工企业清洁生产过程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细节, 明确环境化学理论与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在校内还建有人工湿地实习基地, 让学生真实认识到水体自净化过程及水资源的重要性。这些活动丰富了环境化学教学内容, 开阔了学生视野, 也增强了学习动力。环境化学教学和实验内容非常丰富, 要在有限学时内对环境化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又要尽量少与环境监测、仪器分析、环境生态学和污染控制化学等内容重复, 且能够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验技能,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教师队伍、授课内容和实验实习上合理安排, 结合农业院校现有资源配置和相关知识背景及课程体系, 建设有农业院校特色的环境化学课程, 系统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实践也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期为促进环境化学教学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同时还望对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摘要: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针对农业院校具有土壤学科背景, 为有效结合环境化学与土壤学相关理论知识, 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实验实习等方面开展了实践与探索, 试图建设彰显有农业院校特色的环境化学课程。

关键词:环境化学,农业院校,土壤学,教学改革,教学建设

参考文献

[1]景丽洁, 王建刚, 魏薇, 等.21世纪环境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 2009, (24) :31-34.

[2]王丽梅, 孟昭福, 张增强, 等.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7) :82-84.

[3]滕丽华, 林建原, 夏静芬, 等.环境化学实验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理科教育, 2010, (91) :89-92.

农业化学 篇5

根据2001/2002年中泰农业合作交流项目安排,农业部组织的农业化学管理考察团一行9人,于2001年12月5—13日对泰国的农药、肥料生产、经营、使用、进出口管理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期间,代表团拜访了泰国农业与合作部农业司、农业经济研究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和领导,参观了农药、肥料管理机构、生产企业、销售厂家,以及使用农药、肥料的农场和经济种植园,重点了解了泰国有关农药、肥料管理体系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地处亚热带和热带,国土面积51.3万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2160万公顷,接近国土面积的一半。人口6240万,从事农业人口2200万。主要种植水稻、蔬菜、木薯、甘蔗、水果、花卉等作物。2000年农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比重为24.9%,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泰国的农作物病虫草害较为严重,农业生产对农药依赖性较强。据调查,1996年如不使用农药,会造成当年30%的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近年来,泰国的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1991年为15029吨,2000年已增至31454吨。由于劳动力相对缺乏,今后泰国的除草剂使用量仍呈增加趋势。

泰国对肥料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年需求量一般在400万吨(实物量)左右。泰国国内不直接生产化学肥料,全部靠进口。2000年进口化肥295万吨,折纯为132万吨,其中N80万吨,p2O530万吨,K2O22万吨。主要进口品种为尿素、硝酸铵、氯化钾(60%)及二元、三元复合(混)肥(配比为16-20-0、116-16-

8、13-13-

21、15-15-

15、16-16-

16、18-46-0),主要进口国为韩国、中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等。泰国国内加工企业共有24家,对进口的295万吨中的240万吨化肥进行复混加工,同时生产70万吨有机肥料。

二、泰国的农药管理情况

(一)泰国农药管理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泰国是著名的世界旅游胜地,又是农业大国,为保护环境和促进农产品出口,政府非常重视对农药的管理,早在1967年就颁布了《泰国控制毒性物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条例》因其管理范围过窄、操作性差等缺陷而日益不能适应社会要求,因此,泰国政府于1992年对《条例》进行了修改完善。修改后的《条例》扩展了管理范围,不但包括原有的国有部门毒性物质的管理,而且将私有部门毒性物质、工业和卫生系统毒性物质都纳入到管理范围。

修改后的《条例》于1992年颁布,1995年正式开始实施。到2001年6月,共有472个标签得到批准,颁发了12810个登记证,93家进口商和308个有效成份(包括混配制剂)得到登记,62个成份被禁止生产和销售,13种农药被列入监控名单,57个生产商得到生产许可,4700个零售店得到销售许可;20家生产商、18个销售商因生产、销售触犯《条例》而受到处罚。

(二)泰国农药管理机构及职能

泰国的农药由农业部农业司毒性物质处具体负责管理,卫生用药由卫生部负责管理。农业司毒性物质处下设四个科:①农药登记科,负责全国农药的登记管理工作;②残留科,负责农药施用后在环境中的残留检测工作;③制剂科,负责流通领域的农药质量监控,农药制剂的开发、研究,私有化检验机构的管理工作;④农药毒性办公科,负责农药施用中对人体的危害研究,指导安全用药。

此外,还成立了毒性物质委员会,负责制定毒性物质管理政策,协调各部门共同合作,执行法规。

为了加强对有毒物质的有效控制,毒性管理各部门可根据系统内的具体情况发布管理通知。

(三)泰国农药的管理模式

1、泰国农药实行分类管理。《条例》规定,农药分以下四种类型进行管理。第一类:进口、出口、生产时,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和程序,但不需要登记和许可。第二类:进口、出口和生产时,必须进行登记,但不需要许可。第三类:生产、进出口、拥有时,必须进行登记和许可。第四类:禁止生产、进口和使用的农药。在目前泰国生产、进口和拥有(包括销售、储藏、运输、服务)的农药中,符合第一类的还没有,第二类主要为低毒农药(如生物制剂BT、印楝素等),大部分为第三类。

2、泰国农药的管理方式。根据《条例》规定,对农药制定了三种管理方式,即:“农药登记管理”、“农药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和“农药监督检查管理”。

(1)农药登记管理。要求提供风险和效益资料。风险资料包括药效、防治对象、应用范围等,其中药效资料是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下,由地方公司按试验准则完成的。效益资料包括毒性资料(对人体的接触毒性)、残留资料(在环境中的消解动态,对环境的影响,产品化学包括制剂类型、含量、分析方法等)。

农药登记分三个阶段完成:一是试验阶段:要求进口和生产者提供小量的试验样品,来完成药效、急性毒性、残留资料的准备工作。二是示范阶段:在试验基础上,在田间进行一定面积的应用时,要提供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资料以及残留资料。三是登记阶段:依效益和风险资料、示范结果以及全套的毒性资料(包括2年的动物喂养试验资料)决定是否可以使用和发给登记证,登记后方可生产、进口和大面积应用。

另外,在农药登记时,对农药标签也提出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并进行审核和批准。

(2)农药许可管理。《条例》规定,登记后的农药,在生产、进口和销售时,必须取得许可授权,无许可不得进行生产、进口和销售。

①生产许可:要求厂家提供生产地点、厂址、设备及设施、安全防护以及有毒废弃物的处理等资料,由工业部发给生产许可证书。

②进口许可:要求提供有毒物质种类、数量、进口国家、包装、标签、储存地点、含量、杂质、中毒急救措施以及对工人、接触人员及环境的影响等资料,由农业司毒性物质处发给证书。

③拥有(包括销售、储藏、运输、服务)许可:要求具有储藏地点、储藏方法、运输、服务及农药的应用管理措施。零售店的销售人员要经过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培训,取得证书后,向地方农业推广部门提出申请,经地方政府批准,报农业司毒性物质处统一审核发经营许可证,许可证有效期为一年,到期后在地方政府办理续展。

(3)农药监督检查管理。为安全有效地使用农药,泰国农业司制定了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规定由农业司毒性物质处对流通领域的农药进行不定期的未通知式的抽查。抽查内容包括农药经营许可、包装、标签、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发现禁用农药立即销毁,不再生产和进口。

对无经营许可证和经销不合格农药产品的,具有较严格的处罚措施。生产经销无登记证农药,处3年监禁,罚款30万泰铢;无生产、经销许可证,判2年监禁,罚款20万泰铢;生产经销不符合标准农药,判5年监禁,罚款50万泰铢;生产经销假冒农药,判7年监禁,罚款70万泰铢;生产经销禁用农药判10年监禁,罚款100万泰铢。

此外,《条例》还规定了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管理由卫生部负责。1979年卫生部颁发了2522号《泰国食品中农药残留法规》,1995年规定了5种农药(艾氏剂、狄试剂、氯丹、DDT等)在作物体外环境中的残留限量和11种农药(甲胺磷、氧乐果等)在作物上的最大残留限量,从而有效限制了这些农药的使用。

为了鼓励生物农药的使用,减少对食品和环境的污染,在生物农药登记时,对毒性资料进行减免,要求只提供资料证明其安全性即可。

(四)泰国农药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泰国农药管理法规颁布较早,管理较严格,但在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1、因《条例》适用于所有有毒物质的管理,负责部门较多,管理标准不一,在业务交叉部分难以协调和统一。

2、近几年政府裁减工作人员,人员的减少限制了农药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与各国和国际组织在农药管理方面缺少经常性的信息交流。

4、目前在泰国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有198种,共2258个产品。各经销商冠以不同的商品名销售这些产品,如久效磷、甲基对硫磷、百草枯等(据不完全统计,在市场上上的商品名已多达上百种)。商品名多而乱是泰国农药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混乱的局面使有关管理部门监督和控制市场的难度增大。

三、泰国的肥料管理情况

在肥料政策方面,泰国政府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多生产和施用有机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对进口农用化肥实行免税政策。在肥料管理方面,泰国实行生产、销售、进出口肥料登记许可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并通过B.E2518法令,即《肥料管理条例》加以确定。《肥料管理条例》主要内容包括:

(一)定义各种名词

详细解释了什么是肥料、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单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大量元素肥料、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营养元素质量保证、有害物质、化学肥料标准、假劣肥料、标签、运输、说明书、执行部门等。

(二)组成肥料委员会

1、肥料委员会成员主要包括:泰国农业及合作社部副部长或其授权的人担任委员会主席,农业司2人,农业推广司1人,科学司1人,土地开发司1人,商业部1人,由农业技术司1人担任委员会秘书长,并由委员会指定其他参加人员,但最多不超过5人。

2、肥料委员会有责任和义务为司长或者部长提供以下建议:①化肥生产许可证、销售许可证及进口许可证的颁发,化肥登记,以及上述登记证书或许可证书的暂停和吊销;②制定与化肥的生产、销售及进口以及实验用化肥样本进口管理有关的条例、程序及条件,检查验收化肥生产地、化肥销售地、化肥进口地以及化肥储存仓库;③根据规定发布公告,并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有关条款、程序和条件;④部长委托的其他事务。

此外,为严格执行本条例,肥料委员会有权以书面形式命令某人解释或者呈报其工作所需的有关材料。

(三)规定了化肥登记许可证申请程序

《肥料管理条例》规定,任何人如未获得政府颁发的有效许可证,则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运输化肥;未按规定对其生产或进口的化肥进行登记的则不得生产和进口化肥。政府部门可以为如下申请人颁发生产、销售或者进口许可证:①企业或经营所有者;②在泰国有居住地或办公室的人;③在泰国有生产厂地,销售地点或仓库;④使用的企业名称不与在一年内被暂停或撤消许可证的企业名称相同。如果许可证申请人是法人,则必须符合第①、②、③及④条;如果申请人是企业经营人员,则必须符合第②条。

许可证分为四种类型,即:化肥生产许可证、化肥销售或拥有许可证、化肥进口许可证、化肥运输许可证。同时规定,如果化肥生产者既是销售或拥有者,则生产许可证即被视同为销售或拥有许可证;如果化肥进口商即是运输商,则进口许可证即被视同为运输许可证。

许可证有如下四种有效期:①化肥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从颁发之日起3年;②化肥销售及拥有许可证有效期从颁发之日起1年;③化肥进口许可证有效期,按照许可证上标明的期限,但不得超过一年;④化肥运输许可证,按照许可证上标明的期限,但不得超过6个月。

《肥料管理条例》还规定,如果有关管理部门不批准申请人的许可证,则该申请人有权在得到通知后的30天内以书面形式向部长提出申诉,部长的决定将为最终裁定。

(四)对化肥许可证管理进行了规范

包括使用范围、标识标签内容、使用说明、生产、销售地点条件及法人要求、补办程序、如何继承等。

(五)关于化肥质量的监督管理

《肥料管理条例》规定,任何人不得生产、销售、拥有、进口假化肥、与标准不统一的化肥、变质化肥、未登记的化肥、被撤消登记证的化肥、含有对人、畜或植物有害的毒性物质含量超标的化肥。

(六)化肥登记许可的发布及公告

经肥料委员会建议,部长有权在政府公报上发表公告许可某人生产或向泰国国内进口化肥。

(七)肥料管理人员职责和义务

根据规定,肥料管理政府官员在执行该条例时,享有在工作时间内进入化肥的生产、销售或进口地点,或者仓库,或有机肥料的生产地;可以进入车辆或任何地方进行检查他们认为可疑的行为;可以提取一定数量的化肥样本用于实验;稽查或没收违反条例的化肥、包装等。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政府官员必须出示证件,证件的内容必须根据部长颁布的法规制定。负责执行本条例的政府人员应该是符合刑事法典中的有关规定。

(八)许可证的暂停与吊销

(九)有机肥料

生产有机肥料者必须执行如下规定:自有机肥料生产之日起,须以书面形式通知政府管理部门其生产的有机肥料,并提交如下材料:①有机肥料名称,②商标,③生产、储藏、销售地点以及办公地点。同时规定,如有机肥料生产者欲变更有关内容,必须在变更之日起30内以书面形式通知有关政府管理部门。

(十)处罚措施及附则

四、体会和建议

通过考察访问,我们对泰国的农药、化肥管理情况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一)体会

1、在农药管理方面:(1)泰国政府对农药的管理比我国严格,如农药登记过程中要提供产品化学、药效、毒性(急性和慢性)、残留的全部资料;在同类产品的等级中无同类产品减免资料的规定。在生产经营进口农药过程中触犯了法规要判处监禁和罚款。(2)泰国使用的农药主要依赖进口,通过进口原药和制剂在泰国当地加工成成药。在泰国,农药的进口和销售都是由私营企业经营的。据统计,1999年有进口商68家,其中有26家拥有大规模的分装、加工厂。由于中国产农药在价格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近几年泰国从中国进口的农药逐年增加,据泰国官方统计,2000年从中国进口量占其进口总量20%。中国出口到泰国的农药,主要是卖给进口商,通过加工、分装后被经销商冠以不同的商品名在泰国出售,因此绝大部分利润由中间商获得。(3)为减少农药对人体及环境的影响,泰国政府在1994年制定了农药消减计划,取消了用药量高的棉花的作物种植,大力提倡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农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在化肥管理方面:泰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肥料管理体系,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通过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肥料法规建设。另外,泰国化肥全部靠进口,我国已有少量企业肥料进入泰国市场,但份额不大。

(二)建议

综上,为搞好我们的农药、化肥管理工作,扩大中国农药、化肥对泰国的出口量,建议我国今后采取以下措施:

1、中国和泰国在农药、化肥管理上有很多互补之处,可进一步加强两国农药管理部门的交流与合作。

2、进一步加强对国内流通领域农药的监督管理,强化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的处罚力度。

3、组建中泰松散型农药贸易协会,互通信息,使更多质好价低的中国农药打入泰国市场;同时也要积极探讨中国农药厂家产品如何通过合理途径在泰国进行登记,打造自己的品牌,以打开和占领泰国市场,从而获得更多利润。

4、借鉴泰国消减农药措施的经验,制定我国的农药消减计划,通过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综合防治和低毒农药、生物农药的使用,减少高毒农药的用量,减少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

5、逐步引导国内企业对泰国进行肥料贸易。采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国家大型肥料企业增加对泰国肥料出口,同时,发挥我国生产微量元素、微生物肥料技术优势,加大对泰国技术转让和合作办厂力度。

6、逐步扩大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包括:土壤、肥料分析方法、耕地适宜性调查与评价交流和合作等。

二ΟΟ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附:农业部农化管理考察团名单:

1.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陈铁春

2.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徐肖君

3.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许发辉

4.农业部人事劳动司丁力洪

5.农业部国际合作司赵金萍

6.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王寿山

7.河北省农药检定所罗胜军

8.天津市农药检定所胡敏

农业化学 篇6

[关键词]无公害农业;化学肥料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已经从一个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数量并举,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与效益为目标的新阶段。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们对无公害产品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对身体健康;食品安全的要求愈加强烈,因此发展无公害产品生产,打破农业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保障生态和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必须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一系列的科学而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

一、化学肥料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无公害农业产品生产受大气,土壤,灌溉水,农业投入品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任何一个因素的污染或有毒有害物质的超标都会对生态环境、农产品的质量构成影响。

1.化肥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农用化学品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虽然因其类型的不同有所差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过量或不合理施用化肥将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造成污染,危害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其中化肥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最为突出,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硝酸盐含量超标。因为硝酸盐还原后形成的亚硝酸盐,可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其失去带氧能力,导致患者出现紫绀缺氧状态,严重的甚至可使人窒息死亡;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同时还具有致癌作用,可以显示提高人类患癌的几率。目前我国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部分地区,蔬菜,水果中硝酸盐含量的超标问题较为突出。

2.化肥对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土壤质量的退化是当前影响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对土壤的污染,被认为是农田土壤退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化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来看,单独施用化肥,将导致土壤结构变差,容量增加,空隙度减少;其次使用化肥可能使土壤有机质上升速度缓慢甚至下降,部分养分含量相对较低或养分之间不平衡,不利于土壤肥力的发展;再次单独施用化肥将导致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甚至微生物总量减少;第四,由于部分化肥中含有污染成分,过量施用磷肥将对土壤产生相应的污染。目前我国大部分耕地质量退化,对化肥的依赖性愈来愈强,主要是由于大量施用化肥的后果。

3.化肥对人体环境的影响

部分发达的国家为了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为255kg/hm(h2),但我国还没有类似的规定,多数地区施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施肥量远远超过上述指标。众所周知,我国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十分重要,水体中氮、磷的含量超过规定标准几倍甚至更多,大多数湖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有关研究表明,在所以因素中施肥中所导致的富营养化占40%左右。在北方地区,地下水的污染,特别是硝酸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部分地方硝酸盐含量超过饮水量标准(N03-N1 1.3mg/L)的5~10倍基本上不能饮用。

4.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最令人关注的是N(h2)0与全球气候变暖。在氧化还原交替状态下,土壤中的硝态氮易被还为N:O,虽然我国目前还没人对N20排放量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作十分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氮的排放量与氮肥施用量,温度,土壤水份状况等密切相关。我国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一般仅30%~50%,损失的氮素中无疑有相当部分要以N(h2)0的形成排放到大气中。

二、解决肥料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的技术与对策

1.广泛宣传,全社会的重视

虽然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开始受到重视,化肥的影响也是由于湖泊的富营养化而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从总体来说,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要防止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2.制定法律,制止过量投入

许多国家已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如部分西方国家以开始化肥施用量从法律上进行限制,而我国尚未开展。

3.加强对化学肥料污染及其防治的研究

对已經受到污染的土壤可以探索采用生物降解,生物富集,特种矿物吸附等方法解决。当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防治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及污染及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而且,测土配方施肥更符合作物生长的需要,即可节约成本,又可提高单位面积的增产效应,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但是由于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测土配方施肥还十分普及,手段也是比较落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还大有潜力可挖。现阶段应重点加大实施耕地修复,增钾提质,调肥增效,和放心肥四大工程的力度。

4.加大对肥料和农产品质量的监督力度

要严格监督和检查肥料和农产品的质量,特别要加强对肥料产品中有毒有害的重金属的监制,利用法律武器,坚决制止有害物质和金属含量超标的肥料产品进入市场。

5.鼓励和积极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化肥新品种

农业化学 篇7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肩负着服务新农村建设, 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重任。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需要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这一时代需求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和创造能力。

化学课程是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 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化学课的教学中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和创造能力, 是我们化学课教师思考的一个课题。从目前我们学校化学课教学模式情况分析, 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化学课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考试、考查。静态评价, 方法单一。认为学习就是吸取知识, 用知识记忆的多少来反映教学的全部效果。积累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成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全部内容。

(2) 教学方式多采取讲述式。教师整堂课在讲, 学生一字不落速记, 教师喉咙讲哑, 学生手腕酸麻, 课堂缺乏生气。尽管教师也不时提问, 但回答机械简单, 要么问而不答, 或者教师自问自答。

(3) 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消化方式是记忆, 缺少创造力。

在化学课的教学中如何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 实现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的目标?针对化学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应以教学评价考核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 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 教师应打破重系统性、完整性的观念, 注重应用性、实践性。打破《基础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格局, 可采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其中基础无机化学以动植体内主要元素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常见非金属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定性检验、PH的测定及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 重点应放在定量分析上。在定量分析中, 应把重点放在应用定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无机化学理论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例如, 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中, 牧医专业可结合进行葡萄糖注射液中葡萄糖含量测定, 医用消毒剂双氧水含量的测定, 饲料中糖含量的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等。农学专业可结合进行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水果蔬菜中VC含量的测定、中和法测氮肥中的含氨量等。

2. 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 应取消“保姆式”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和目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应打破教师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 应把“教知识”与“教方法”结合, 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结构上应构建“教”与“学”协调发展变化的协同关系。现在的学生, 自尊、自信, 又渴求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 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同时还要尊重学生, 扬其长, 避其短,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学生一定的机会, 创造一定的条件, 发展学生的能力。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认识化学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化学知识和技能在专业课学习、科研中的作用, 使学生明确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结合市场经济要使学生有学习的紧迫感和不学习的危机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达到此目的, 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 还要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和个人素质, 养成幽默的教学风格。

3. 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 考试应达到督促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搞好学生实践技能考核, 可有效促进化学课的教学改革, 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化学课实践技能考核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可采取口试、笔试、实验操作三结合的方法进行, 即做面试答辩、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的设制、具体样品的分析操作、常用仪器的使用、常用试剂的配制等。在考核内容上应打破考“基础理论”、“基本操作”的传统观念, 应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题。在考试时间上应将集中考试改为“分散”“集中”相结合的考试。也可根据教材内容, 随时抽查, 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掌握, 把实践技能考核贯穿整个教学始终。

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今天, 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化学课教学如何改革, 有待和同行们共同研究探讨。不当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摘要: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肩负着服务新农村建设, 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重任。化学课程是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在化学课的教学中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和创造能力, 是我们化学课教师思考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对化学课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总结了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些改革方法。

关键词:化学,教育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农业化学 篇8

1 删减合并重复内容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大基础课合并而成的一门新课程,合并的目的是发挥两大基础课程各自的优势,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本校目前使用自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内容体系为绪论→溶液和胶体→化学反应速率→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基础→分析化学概论→滴定分析方法→吸光光度法→电势分析法→现代仪器分析简介等十二大部分,即教材的前面七章为无机化学部分,后面五章为分析化学部分[1]。教材中第九章滴定分析方法主要介绍了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其重点讲解了四大平衡(酸碱平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沉淀平衡)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实际上,这一章节的内容可合并到其它章节讲解,即酸碱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可合并到第四章酸碱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中来讲解,配位滴定法可合并到第五章配位化合物中讲解,氧化还原滴定法可合并到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中讲解。这样既可以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减少课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2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衔接和整合

要使四大平衡和滴定分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还必须对教材中的相关章节进行调整。滴定分析属于定量分析,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获得一个正确且准确的滴定分析结果,分析方法的选择、测定方法的使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2]。而且,在进行滴定分析时,不仅要得到准确的滴定结果,还必须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判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检查产生误差的原因。同时,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和数据的可靠性,还需对样品进行多次测定,然后用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加以处理。由此可见,在介绍四大平衡和滴定分析前有必要先介绍定量分析(包括定量分析概述、实验误差与有效数字、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和滴定分析法概述)相关内容。否则教学就会脱节,影响教学效果。实际上,我们在采用现行教材教学时发现,由于四大平衡相关的内容安排在定量分析章节前面,常常出现学生对计算结果(如p H值、物质的量浓度等)该保留几位有效数字不清楚,计算结果表示方法五花八门(如,有些同学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有些同学则认为小数位数字写得越多结果越准确)的现象。因此,合理安排定量分析和四大平衡这两部分的内容,可以精炼教学内容,减少课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精炼仪器分析授课内容,合理安排教学

与四大平衡和化学定量分析较好的衔接和融合相比,现行的大多数教材中仪器分析内容安排很不统一。部分教材仅设一个章节对光度分析做简要介绍[3,4,5],许多教材将光度分析单独设章节介绍,再另设章节对其他仪器分析做简要介绍[6,7,8]。如我校现行教材中仪器分析内容安排了三个章节,分别是第十章的吸光光度法、第十一章的电势分析法和第十二章的现代仪器分析简介。实际上,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电势分析法和现代仪器分析简介这两章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个“摆设”,根本没时间讲。那么如何安排仪器分析授课内容才算合理呢?首先,我们来看定量分析的内涵,定量分析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类。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分析法,包括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物理或物理化学分析法,这类方法都需要用到较特殊的仪器,又称为仪器分析法,如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是利用物质的光学性质教学的仪器分析法,按照光谱产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吸收光谱(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等)、发射光谱法(包括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和散射光谱法(如拉曼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是利用物质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的仪器分析,包括电势滴定法、伏安分析法等。色谱分析法是利用物质吸附性质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测定方法,按两相状态的不同分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超临界流体色谱。可见,仪器分析内容相当繁杂,短时间内很难将其相关的内容介绍清楚。而且,课堂上讲解的仪器分析理论知识如果没有相关的实验课作为支撑,将会使得上课内容枯燥乏味,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课程重要的内容之一,不能在教材中完全没有体现。因此,综合考虑了学时数、教学效果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三个方面,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改革拟对仪器分析部分内容做以下调整。一方面,将原来的第十章的吸光光度法、第十一章的电势分析法和第十二章的现代仪器分析简介三章合为一章,简称为仪器分析简述。在该章节中首先对仪器分析的定义、仪器分析的分类、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相比的优缺点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对仪器分析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之间的差异,有必要详细讲解一至两种使用面较广的仪器,并开设相关实验以加深学生对仪器分析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结合本校所开设的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基础化学实验的相关内容,本章节还重点介绍了吸光光度法,并在基础化学实验当中开设了“鲜蘑菇中游离α-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加深学生对吸光光度法的理解。

4 结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农业院校的基础课程,在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新课程体系时,通过“融合”四大平衡和滴定分析相关内容可以避免重复,减少学时,同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融合”四大平衡和滴定分析,需要调整教学章节,即将定量分析内容调整到四大平衡之前进行教学。在教学改革当中还需要对仪器分析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并开设相关实验课程加深学生对仪器分析内容的理解。最终建立了以绪论→溶液和胶体→化学反应速率→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定量分析概论→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基础→仪器分析简述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减少学时的同时,能较全面、系统的体现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刘灿明,李辉勇.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9.

[2]陈虹锦.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11.

[3]刘玉林,刘宜树,王传虎.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46-260.

[4]杜志坚.无机及分析化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7.

[5]易洪潮,宣贵达.无机及分析化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6.

[6]武汉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无机及分析化学.3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5.

[7]肖丽娜.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9:2-3.

农业化学 篇9

1围绕培养目标,合理组织教材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普通化学》课程,理解高等农业院校化学教育的基本框架,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去审视公众关注的环境、能源、材料、资源、生命等社会热点论题。把化学的理论方法与生物技术观点结合起来,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级农业科学技术和生物工程人才。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并编写的相应的《普通化学》教材。本教材于2010年8月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在我校使用,得到了学生的好评。本教材以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设定的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普通化学》教学大纲及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农学门类联考考试大纲为依据,注意与中学化学内容的衔接,避免重复,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在保持普通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精减压缩理论部分的内容,拓宽普化的知识面。既考虑到农业科学对化学的需要,也同时注意到本门学科的系统性。对具体内容的编排既适应于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兼顾到当前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渗透应用意识,在保证普通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体现普通化学与农、林、牧、水产等专业课的联系以及在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本教材在每章内容之前有“学习要求”,每章内容之后,有“本章小结”、大量思考题、习题,部分习题附有答案,以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1上好第一堂课

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心愿,而每一门课的第一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堂课上好了,必将“先声夺人”,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无规矩不成方圆,必须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一门课程的目的,如何学好这一门课,今后应该怎么样做,平时的课堂要求,作业要求,本学期这一门课程的考试安排,课时、考试要求等。让学生在今后能按要求学习,遵守纪律,按时交作业等。为此,我们在上第一堂课时都会详细地介绍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把自己的一些窍门和绝招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下一步怎么学,怎么做,怎么与老师配合,达到以实用吸引人,以真挚感染人的效果。

2.2突出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在普通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讲清楚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内涵,还应该讲清楚它们的实际应用情况,适当介绍一些与化学密切相关的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例如在讲稀溶液的依数性时我们就专门介绍了在实验室中,我们常用食盐和冰的混合物作致冷剂。

2.3归纳总结,强化教学效果

归纳总结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1]。普通化学有个特点即概念多、公式多、头绪多,学生在初学时有点感到杂乱无章,很容易混淆。但是每一部分的内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若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及时归纳总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发掘其内在联系,让其理解透彻,这样避免了知识零碎,不成系统。例如化学计算是普通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讲解例题时, 抓住概念、理清思路,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对于课后的习题讲解,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多错点、常错点和易错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逐渐归纳出各类题型的审题思路和方法。通过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层次变换,挖掘知识的内涵,强化教学效果。

2.4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教师对一些典型性质和规律的剖析中,教会学生读书、思考和探索的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在讲授过程中突出难点细讲,对部分细节内容,自学易懂的内容,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同时留给学生一些问题和习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课后复习、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5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

由于普通化学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课时紧。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们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这一技术,合理运用我们已开发的《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CAI课件和《普通化学网络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信息、图、文、声等的交互作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课堂讲课和听课效果,同时也便于学生自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3重视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普通化学实验课是普通化学教学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理论知识的重复、演示和验证,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因此普通化学实验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对每个实验提前做好预习,并认真写好预习报告以便上课时心中有数;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规则,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点名、检查、提问。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加强巡视指导工作,发现不妥之处立即予以纠正。

总之,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只有遵循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提高普通化学教学质量。

摘要:普通化学是农学、生工、环工、动医、食品、水产等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文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为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普通化学,教学质量,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胡春燕.《普通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65-69

农业化学 篇10

一、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有机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中植物类、动物类、食品类和生命科学等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并与许多学科交叉渗透,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命运动等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农业院校有机化学课程的开设还是涉农的不同专业用一样的教材、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考试,对不同专业没有区分,导致基础课程与专业需求有脱节现象,不利于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药学领域与有机化学关系十分密切,如在新药的研究开发、药物的合成、制备、质量控制和体内代谢的研究中都要应用有机化学的理论和知识,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将推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这样的专业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要求就要比农业院校其他专业高,内容要深。

针对药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设置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为学生后续课程如中药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制药工程反应基础、生物药剂学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可以使学生在这些课程学习中自觉应用化学原理加深对药物合成、检测、分析等过程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专业素养好,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农业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单独设课

有机化学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也经历了不断的教学改革,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多数农业院校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并没有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当然也有些院校的药学专业开设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有制药工程和动物药学专业,以前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完全一样,用同样的教材,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各专业没有区别。但是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点化学知识对于药学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根本就不够。2010 年生命学院和动物科技学院的领导与化学教研室部分教师一起探讨、协商了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问题。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已做了调整,采用单独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大纲,增加学时,单独考核。

根据制药学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定位,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我们都做了充分论证,选用倪沛洲主编的《有机化学》作为教材,教学大纲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究制定[2]。教学内容在保持有机化学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前提下,在内容的选择、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方面,反复研究,力求使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更贴近药学专业的特点和需求。例如立体化学、手性化合物、杂环部分,对于农科各专业,只讲授比较基础的内容,不作过高过深要求,但对于药学专业讲的内容要多、要深,要重点要求;再比如碳负离子的反应,在农科有机化学教材中并没有单独列出一章,只是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几个简单的反应,而在倪沛洲主编的《有机化学》中单独列出一章,这部分内容在药物合成中有很重要的应用,所以要重点讲授,重点要求。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手段,学生课下探究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办法。我们重点围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兴趣和提升能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要提炼出符合药学相关专业共性的教学方法,又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其他课程的开设顺序、学生的知识储备,任课教师做出必要的调整。即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探讨符合学生实际、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采取问题探究、类比归纳、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材的部分内容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提出具有普遍性、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在讲旋光异构时,可以从同分异构现象出发,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让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综述、查阅学科前沿,比如“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的多种合成方法简介”等,在课堂上加以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机化学涉及微观世界的内容较多,如电子云的空间形状、轨道的杂化过程、化学反应机理、旋光异构体、立体异构、共价键的形成等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针对这些内容我们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课件力求形象、逼真,通过课件对抽象的反应过程、分子形状、分子构型进行宏观模拟,变静为动。同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再现了药物生产的工业过程,使有机化学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要突出专业特点,又要不断创新,为此我们制定了多媒体课件使用准用制度,保证授课质量。有些内容如分子结构、立体化学等也运用模型进行讲授。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优化实验内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药学专业的实验课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改革是同步进行的,由于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所以在实验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动,除了开设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实验内容之外,还陆续和准备开出与药学专业相关的综合实验内容,如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等,比如冬青油的合成,乙酰水杨酸的制备等。此外,我们结合国家和省实施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院教师开展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职业规划有目的地进行申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使之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奠定基础。

(四)提升课程实习质量

学校确定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课程实习环节。目前,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实习场地和实习组织难度较大,课程实习有被削弱的倾向,甚至有被毕业实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所替代的现象。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课程实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知,进而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有助于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和劳动纪律,进而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所以课题组着重研究了课程实习的整体设计方案,提出课程实习注重时效性,即将课程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的前期或中期,以便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课程实习注重合理的规模,将学生适当分组,避免走马观花。课程实习要加强组织,做到要求明确,指导到位,考核科学。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成绩仍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之一,所以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隐形指挥棒,适应课程特点、培养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考核方法是我们追求的。所以该课程的考核办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验单独考核、注重过程、方法多样、随时调整。即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出勤率、回答问题、上课纪律、平时测验、课程实习、专题研讨报告等实际状况在合理的区间内设计平时成绩的比重,进而强化过程考核。鼓励任课教师进行多种考核模式探讨,比如同一门课程内根据内容设计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微课程考核模式等等。教师设计的考核模式如果科学,可以定期调整考核办法。

(六)组建稳定的教学团队

自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改革,我们立即组建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团队的原则:除了注重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之外,注重考虑了不同科研方向教师的合理搭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配备。使得任课教师均有多年授课经验,职称、学历高,经验丰富,同时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听课、外出培训、国内访学等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使之迅速成长,使该课程教学团队更加稳定,结构合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

农业化学 篇11

1 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 教材的时效性相对较差, 更新缓慢。这也是在广大高校教材的编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对于教研论文的撰写省时、易发表等优点, 教材的编写和更新往往需要大量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的集体参与, 而这些教师一般都身负繁重的教学或科研任务, 参编教材会耗费其大量精力, 且编写出版周期较长。这均易导致教材的建设、演变存在滞后性, 往往不及学术的发展进程。

第二, 教材衔接性不强, 在内容上既存在与高中知识的过渡断层缺点, 又存在与高中知识的简单重复问题。一般的大学教材编写者主要立足于大学教材本身, 也主要借鉴大学化学专业的国内外文献, 而并不十分熟悉现行中学教材。他们并不十分了解作为刚进入大学基础课程阶段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到什么水平。尤其是在03年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后, 国内新推行了三套相应的化学教材, 以供各省区酌情选用。新高中教材相比老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若未能专门对中学教材进行一定的研究, 很难把握大学教材与中学教材的衔接问题。

第三, 教材的专业对接较少, 对学生本专业的铺垫作用不强。一般农业院校的不同专业, 比如农学、林学、畜牧、兽医、水产、环境等, 常使用统一的基础化学教材。即使教材有所不同, 也往往由非本校人员编写, 教材对本校本专业学生的侧重点无法突出。比如农学的土壤学需要突出分析化学, 兽医需要强调药物有机化学, 环境专业需要侧重物理化学等。使用统一教材显然无法完全满足具体的专业需求。

第四, 教材版面编排和设计相对单一, 大多采用自始而终的平铺直叙式。而在目前国内新课标三维目标下的高中教材的版式栏目等则呈现多样化;与专注于严谨的内容的专业教材相区别的是, 国外的非专业的大学教材设计十分注重多元化。这类教材都比较适用于培养非专业学生的化学素养, 值得我们的教材编写者进行比较借鉴。

以上仅是笔者根据几年教学和科研经历, 观察并分析得出的粗浅认识。

2 教材发展现状和改革建议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 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 这必然直接推动教材编写者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为教材的更新注入新的活力。

基于此, 笔者在分析教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对教材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 很多学校使用自编的讲义或校本教材。它们的针对性较强, 但可能在严谨性、系统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所以, 建议取长补短, 在及时更新系统教材的同时可适当编写适合本学校本专业的讲义或校本教材作为教辅。

第二, 教材衔接性的把握, 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的起点, 也即高中教材。在现行高中新课程标准下, 全国各省区分别使用“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三个版本的教材。对于大学基础教材编写者而言, 首先要熟悉普通高中化学的新课程标准 (相当于以前的教学大纲) ;在此基础上, 根据本校的生源可框定一套高中教材进行研究。比如河北农大主要是河北生源, 其高中教材使用的是新人教版, 那么一般只研究“人教版”教材即可。河北高考使用全国卷, 那么就需要研究全国卷的考纲。而山东农大主要是山东生源, 高中使用的是“鲁科版”教材, 高考时山东省独立出题。那山东农大的教材编写者在熟悉高中课标的基础上, 就要去研究这套教材和山东省的考纲。综合以上研究可对该校大学生的基础有一定的把握。

第三, 目前的基础化学教材编写者主要是“化学”专家、学者。教材的专业对接性问题的解决还需加强专业间合作与交流, 也即化学教师与基础化学所服务的专业教师进行合作。比如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编写的化学教材可适当增加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参编等。

第四, 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教材着眼于为本专业的学习构建良好的基础, 因而深度广度要求相对不高。教材的定位可以适当多元化, 在为学生的专业课打下知识基础的同时, 也可引起学生兴趣, 使之获得进一步探索其专业奥妙的渴望。比如可增加探究实践专栏、学以致用专栏、课外阅读专栏等等。文字描述方式也可以减少平铺直叙的枯燥模式, 改为悬疑式引入、图文并茂等多样化模式。

3 结语

上一篇:冠心病伴焦虑抑郁下一篇:行业资产负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