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保护

2024-10-11

预约保护(精选7篇)

预约保护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低压断路器控制器所具有的实际应用功能, 包括测量功能、保护和报警功能、自诊断功能等等。着重阐述了预约保护功能的原理、实现方式以及与原有特性参数修改的差异。对预约保护功能在低电压穿越、负载监控及双电源回路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预约保护,低电压穿越,负载监控,双电源供电

1引言

随着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 供电线路上各类保护功能的电器也随之迅速发展。这类保护电器的保护原理一般是当线路上的电流、电压及功率等达到或者超过某一阀值后, 保护电器自动切断线路以达到保护下级负载及供电线路的目的。

万能式低压断路器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低压开关电器设备之一, 主要用于线路的接通、承载以及分断正常电路条件下的电流, 也能在所规定的非正常电路下接通、承载一定时间的短路电流并分断短路电流。

智能控制器是断路器里最重要的核心部件, 其以功能强大的微处理器为核心, 通过信号采集、数据处理、故障诊断和指令输出来实现对断路器的智能控制。脱扣电路是智能脱扣器的执行电路, 接收微处理器发出的脱扣命令, 输出驱动磁通变换器动作, 使断路器断开。智能控制器的操作性能对电网的安全、稳定及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随着低压断路器和控制器技术与实践应用的不断深入, 智能控制器基本上包含了测量功能、保护和报警功能以及“四遥”功能。

(1) 测量功能包括:电流测量、电压测量、功率测量、需用值测量、频率测量和谐波测量等。

(2) 保护和报警功能包括:过载长延时、短路短延时、瞬时过电流、接地故障、过载预报警、电流不平衡、断相、需用电流、过电压、欠电压、电压不平衡、欠频、过频、相序、逆功率、电流卸载、MCR及ZSI等多种保护方式。

(3) “四遥”功能包括:遥调、遥控、遥测、遥信。

上述智能控制器的功能已基本能满足低压配电系统对低压断路器的功能需求, 在实际的线路和设备保护应用层面, 低压断路器也很好地发挥了作用, 能够可设置、灵活地满足系统要求。

但在一些特殊的、专门的应用场所和领域, 当电源和负载的电流、电压、功率等环境发生可预期的变化后 (如部分负载撤离或线路可承受状态下附加负载的加入、线路瞬间电压跌落等) , 其输出配电保护特性需要快速动态响应这些变化。而在现有的低压断路器控制器上, 保护特性一经整定和设置之后不能快速动态切换, 无法完成前述的特定需求。

若要满足前述特殊的变化要求, 就需要智能控制器具有快速动态响应的条件和途径。这样看来在电源和负载发生可预期的变化后, 迅速调用一套新的适配于变化负载特性保护的“预约”程序应该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所以在智能控制器应用层为用户专门开发出新的“预约保护”功能特性, 不失为一个解决预期变化后快速响应和匹配保护特性的有效方法。

2预约保护功能

该功能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在用户以正常的整定和设置方案运行时, 出现某些明确的电源和负载异常 (用户的智能监测和控制设备可鉴别和判断) 并且用户判断该类异常属于可接受的状态时, 能使断路器的控制器快速切换到适合该异常状态下的保护方案运行, 并且在异常消失后, 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快速切回正常的保护方案。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异常在原有设置的保护之列, 智能控制器会指令切断线路。

2.1预约保护的系统框图

在特殊应用场合, 用户根据预先可知的、可预期的电源和负载变化, 通过PC工具程序, 将对应的一套或多套保护整定参数方案先预约性的保存在控制器的存储器中, 编制为1号方案、2号方案、3号方案等, 预约保护功能的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当预先可知的变化出现并满足切换条件后, 用户的状态监测和控制单元随即通过Ctrl、Data连线向控制器接口发出高低电平操作 (00、01、10、11) , 以调用不同的预约保护方案作为当前保护方案。而当预先可知的变化消除后, 状态监测和控制单元仅通过Ctrl连线向控制器接口发出相反的电平操作, 调回最初的特性保护参数作为当前保护。预约保护功能的图解示例见图2。

为实现上述目标, 在技术实现的手段上需要有下列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达到快速保护切换的目标, 保护方案必须预存, 且切换的操作方式需是简单的硬连线的电平操作。二是为了达到应用的普适性和保护动作准确性要求, 需要把保护方案切换的时机交给用户去判断。即用户预存的保护方案和运行过程中的实际切换要匹配, 且是基于用户自己正确的运行经验的积累。

图2预约保护功能的图解示例

2.2原有特性参数的修改方式

现有的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 其保护特性的参数在设置后即在控制器中予以保存, 如果有新的保护特性参数需要设置, 会将原有设定参数永久性覆盖。如果需要恢复原有整定参数, 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在控制器就地、凭资料记录、手工的通过按键和显示屏重新输入整定值。二是可以通过MODBUS等协议, 以远程通讯的方式将需要的设定值下发到控制器中。这两种方式都有明显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如表1所示。

3 预约保护功能的应用

3.1预约保护功能在风力发电系统的应用预期

目前在新能源发电方式中, 风能和太阳能发展极为迅速, 风电装机容量在系统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但是随着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大和风电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风电机组与电网间的相互影响已日趋严重, 风电场的运行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将不容忽视。一旦电网发生故障迫使大面积风电机组因自身保护而脱网的话, 将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因此, 随着接入电网的风电机组 (如双馈感应发电机、异步电动机等) 容量的不断增加, 电网对其要求越来越高, 通常情况下要求发电机组在电网故障出现电压跌落的情况下不脱网运行, 并在故障切除后能尽快帮助电力系统恢复稳定运行, 即要求风电机组具有一定的低电压穿越 (low voltage ride-through, LVRT) 能力。

LVRT功能是指风电机组端电压降低到一定值的情况下风电机组能够维持并网运行的能力。当风电机组端电压跌落到额定电压的20%时, 要求风电机组能够维持运行625ms, 端电压在其额定电压的90%及以上时要求风电机组能够持续运行。低电压穿越能力的技术要求如图3所示。

目前有多种低电压穿越技术, 如转子短路保护技术、新型拓扑结构、新的励磁控制策略等。

其中新型旁路系统的低电压穿越方式是:由一套反并联晶闸管与一套背靠背变流器并联组成。当系统电压正常时, 反并联晶闸管导通, 电能从晶闸管回路送入电网, 此时变流器被“短路”, 处于待机状态。当电网出现故障, 穿越设备检测到系统电压低于90%后, 立刻进入低电压穿越状态, 20ms内反并联晶闸管退出运行, 同时变流器串联进主回路开始工作。因为网侧电压低的问题, 会导致发电机的电能不能完全送入电网, 因此会导致变流器的直流电压被抬高, 当直流电压达到上限时, 放电电阻启动, 能量通过直流放电电阻被泄放掉。如果系统故障能在2s内解除, 变流器将退出运行, 反并联晶闸管重新导通, 将变流器“短路”, 风机恢复正常向电网送电状态。如果2s后系统故障没有解除, 机端电压继续在90%以下, 风机退出运行。

在需要进行低电压穿越阶段, 也可使用低压断路器控制器的预约保护功能作为新型旁路系统的后备保护。在电网出现故障, 穿越设备向控制器接口发出高低电平操作, 以调用预先设置好的预约保护方案作为当前保护方案, 如电压跌落到额定电压的20%时, 控制器延时0.625s, 若在0.625s及之前额定电压升高则按照上升直线的时间轴继续延时, 直至超出该上升直线的时间轴范围, 指令低压断路器脱扣分断。如:预约方案1:Ir1、Ir2、Ir3、Ir4、tr1、tr2、tr4及欠压保护特性延时时间T=1.96u+0.23s。其中:u为额定电压的百分比, 取值范围为0.2~0.9。在调用预约方案1后将能满足图3中电压上升保护直线的要求。低电压穿越跌落电压与延时时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3.2预约保护功能在负载监控中的应用

低压断路器的负载监控功能是线路发生过载故障前的一种补救手段, 当线路中出现较大过载电流时, 智能控制器将有选择地切掉线路中不重要的负载, 即通过甩掉一些预先设定的负载来使线路电流减小, 以避免低压断路器过载保护而切断主线路, 造成重要负载失电停机导致更大损失。

负载监控用于控制支路负荷。负载监控电流方式1整定值动作特性如图1所示, 监控方式1可控制卸载两路负荷, 当运行电流超过1.1倍整定值时 (一般整定ILC1>ILC2) , 按过载反时限特性延时发出触点信号, 用来分断支路负荷, 保证主系统的供电。

在卸载预先设定的回路负载后, 监控方式1并不需要将卸载的负载重新投入线路恢复供电, 除非通过人为干预才能重新恢复。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低压断路器在卸载负载后断路器智能控制器对线路的保护特性曲线仍然为卸载前的设置参数, 特别是过载长延时Ir1、tr1没有发生变化。假设原有主回路断路器为壳架等级Inm=2 500A, 设In=2 500A, 原有动作电流设定值Ir1=0.8 In=2 000A (可设置为0.4In~1.0In, 整定步长10A) , 采用I2t通用型反时限保护, C3曲线速率, 即在过载1.5Ir1时 (3 000A) , tr1=60s。如果卸除的负载为原有总负载的20%, 实际分支线路电流这时为1 600A, 相当于存在400A的差值 (0.16In) , 若出现分支负载异常过载, 过载电流增幅超过400A, 假设就增加400A, 按原有的保护设置Ir1=2 000A时过载倍数仅为1.0, 在此状态下原有过载长延时保护模式不会动作, 分支负载将失去大部分上一级断路器的过载保护, 虽有分支线路自身分支断路器的保护, 但其总体上可能发生损失的风险将增大。

对此, 为增加配电系统主回路和分支线路的安全性, 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 使用新型预约保护功能可以较好的满足这种要求。

监控方式1模式下, 在卸载预先设定的回路负载的同时, 调用预约设定的过载长延时保护方案作为当前保护方案, 即可很大程度缓解或避免此类异常情况的出现。如预约方案为:过载长延时Ir1=1 600A, 采用I2t通用型反时限保护, 其他短路短延时、瞬时保护及接地故障保护等参数的设置也相应变化。

3.3预约保护功能在双电源供电方案中的应用

双电源系统设计的目的就是在一路供电线路由于某种原因 (正常或者不正常) 导致供电质量不能满足负载要求时, 能够通过另外一路供电线路给重要用电设备提供电源。由双电源双回路 (或多回路) 和转换开关电器TSE构成。

转换开关电器主要是在一、二级负荷紧急供电系统中, 检测被监测电源 (两路) 的工作状态, 当被监测的电源发生故障时, 将一个或几个负载电路从一路电源转接至另一路电源, 以保证供电的连续性, 确保重要负荷连续可靠运行。

市电-市电供电系统是由两个独立电源分别给系统两段母线供电, 图5为通过母联开关实现一个电源故障时, 另外一个电源向整个系统或局部供电。图6为两独立电源各自有一分支回路作为互为备用的双电源回路。

在图5所示系统中, 当常用电源出现故障时, 对原常用电源侧负载的处理有两种情况, 一是Q3不接通, 备用电源不对常用电源侧其他负载电能供应, 仅重要负载通过ATSE转到备用电源侧继续供电;二是Q3接通 (与Q1联锁) , 备用电源对常用电源侧其他负载 (或预先设置好可以供电的负载) 电能供应, ATSE继续停留在原有位置不转换, 由备用电源侧继续供电。

在图6所示回路中, 若电源1出现故障, ATSE将切换到电源2回路中, 负载随即并入, 若负载功率较大, 此时电源2中断路器Q2的过载长延时设置较难满足负载并入后对线路的保护, 也会出现图5所示的类似状况。

图5、图6涉及的情况都会造成Q2原有参数设置不能满足线路保护的要求, 至少Q2原有设置的过载长延时Ir1和短路短延时Ir2在常用电源侧负载并入备用侧后, 参数会偏小, 会造成过载保护提前, 重要负载失电的风险增大。

在该状态下, 加入预约保护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在常用电源侧负载并入备用侧的同时, 对Q2调入预约保护方案, 此方案预先考虑到负载并入备用侧后通过Q2的电流值的增加值, 将原有Ir1上调到适宜的电流范围以正确保护负载和线路。常用电源正常以后, 重新调回原有设置参数作为当前保护参数即可。

4结束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作为万能式低压断路器最重要核心部件的智能控制器所具有的测量功能、保护和报警功能、“四遥”功能等, 也指出了在配电系统中的一些特殊的、专门的应用场所和领域, 现有控制器不能完全满足保护要求的事实。为解决这一类型或近似类型保护的特殊要求, 特引入了预约保护这一新的功能。它可以通过用户的预先设置适宜地保护线路和设备, 特别是这样的功能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在风力发电系统的低电压穿越、低压断路器的负载监控和双电源供电方案中。同时预约保护功能作为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的一种新型功能也完全可能被发掘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工程应用。

参考文献

[1]关宏亮, 赵海翔, 王伟胜, 戴慧珠, 杨以涵等.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功能及其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 2007, 22 (10) :173-177.

[2]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风低电压穿越设备900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转换开关电器 (TSE) 选择和使用导则 (JB/T10980-2010) [S].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向生成预约精彩 篇2

案例1:教师要求学生举几个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并解释原因。一个调皮的学生回答道, “杀猪是物理变化。因为猪被杀后, 猪头还是猪头, 猪肉还是猪肉, 猪血还是猪血, 都没有改变, 所以杀猪是物理变化。” 全班哗然和茫然。

案例2:教师要求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推出其密度、熔点等结论, 探究能力强的学生质疑:根据“浮在水面上”的现象不能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应考虑周围气体的作用;根据“熔成小球”不能说明钠的熔点低, 只能说明是放热反应, 如铁的熔点很高, 但铝热反应放出来的热量也能使铁粉变成铁水。

案例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 多数学生答出用向上排空气法, 但有一位学生认为可以用排水法, 其他同学立即大笑起来反对: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怎么能用排水法?

以上案例所述教学过程中都出现了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情况、新问题, 亦即当下新课改背景下出现频率很高的名词“生成性”问题, 这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捕捉和把握, 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 将“意外情况”变为“意外收获”, 为课堂教学创造精彩。但在实际教学中, 要教师面对在短暂时间内突然纷呈的大量信息进行迅速的捕捉、选择和重组,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少数老师能够巧妙地处理好生成性问题外, 大部分老师容易陷入了令自己无法“脱身”的“泥沼”。根据听课调研的结果, 多数情况下教师对待生成性问题有如下几种表现, 第一种情况是担心课堂“意外”打乱教学思路, 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因而回避学生提出的问题, 用一句话“这个问题留到课后继续讨论”做挡箭牌敷衍过去;第二种情况是教师觉得生成是重要的, 但是对于生成没有自己的思考, 对生成性问题感到力不从心, 结果简单评价几句以示鼓励或者简单地草草解释, 然后撇开生成的问题, 仍然按照课前预设的程序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第三种情况是老师一味接受生成的理念, 对学生生成的所有问题, 都大加赞赏, 甚至为个别无意义的生成问题分散精力, 导致游离了教学目标, 使教学没有中心和层次。可见, 如果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对生成问题置之不理或因为教师个人知识储备不足, 没有较强的教学应变能力而简单提起, 不但可能丢失很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 更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重创。那么, 教师怎样才能灵活机智地处理“意外”, 向生成性教学预约精彩呢?

一、精心预设, 促进教学有效生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到一位老师的课上得出奇地精彩, 课后, 他问那位老师这堂课备了多少时间。那位老师说:“我花在备课上的直接时间是15分钟, 但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 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 正因为他一辈子都在专业化预设之中, 他才能在短短15分钟备出如此精彩的课。精心预设不仅体现在科学与周密上, 还体现于灵活应变的机制。这种应变机制的获得, 一方面来自于课堂教学遇到问题时的即兴应对, 另一方面来自教学的预演——“预演”是指教师提前将学生、情景、课程纳入视野, 在假想中展开“教学”, 这个过程会调整甚至改变自己的预设, 有时还要对某个教学点备有多套预备方案。这样反复多次预演, 教师处理生成问题的能力就会在主动预演中得到长足发展。综观著名特级教师成功的观摩课, 他们在课堂上对任何情形都能应对自如, 这当然跟特级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分不开,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 他们的课早已千锤百炼, 几乎可能出现的情形都遇到过了, 都应对过了。所以反复进行教学预演, 就能有效地提高预设的应变机制, 更好地实现课堂动态生成。

二、多角度实践, 提高把握生成的水平

1.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 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首先必须使他达成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所以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创设民主、尊重、宽容、协商、对话的教学情景和气氛, 尽量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建构。

如上述案例3,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中,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 多数学生很快答出用向上排空气法, 这时有个学生将手举在半空中, 一种欲言又止的样子。在老师鼓励下他说:“我认为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刚说完, 其他学生就笑了起来:“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怎么能用排水法啊?”面对多数学生否定, 老师没有立即下结论, 继续微笑着问道:“你的想法很有特点呦, 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这次学生很坚定地说:“前面做过收集人呼出气体的实验, 收集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不就是用排水法么?”学生们都被问住了, 一时无言以答。这时老师引导大家思考:如果用排水法收集, 二氧化碳有损耗么?如果定量测定二氧化碳的体积, 能用这种方法吗?如何改进呢?顺着这条思路, 学生们终于想出在洗气瓶的水面上放一层油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

2.及时抓住生成的契机

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互动时, 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 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 这时, 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

如在复习SO2具有还原性时, 教师设计演示实验SO2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的现象很明显, 溶液紫色褪去。当教师提问:SO2表现了什么性质时, 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是还原性, 但有两位学生在嘀咕漂白性。老师灵机一动立即把这一“异议”抛给全班:可能是漂白性吗?请讨论出实验方案证明。几分钟后学生拟出实验方案, 老师让学生上台演示, 加热已褪色的试管内液体, 红色没有重现, 说明不是漂白性。这种处理方式既加深了SO2的还原性和漂白性的复习,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影响化学实验的因素是多元的, 除了常有的“异常现象”、稍纵即逝的“短暂现象”等出现之外, 失败的几率相对也比较高。有些演示实验, 在课堂上意外地失败了, 如果极力掩饰, 则可能贻误学生;如果能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败的原因, 则能及时扭转被动局面, 收到意外的效果。

如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后, 本来应该出现红色溶液, 但有个别小组的溶液很快褪去, 学生觉得很奇怪, 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难道是酚酞配制有问题?溶液都是统一配制的, 而且多数同学做成功了;原容器沾有酸的原因?试管刷干净后用蒸馏水荡洗过了;是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也呈碱性……通过老师指导下查阅有关资料、合理猜想、实验验证, 学生最终达成共识: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的原因使红色褪去。这样教师巧用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异常”, 引导学生分析、运用所学知识, 理清了模糊问题, 学生就从意外中感受到了对未知事物研究的乐趣, 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 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上, 好课应当是越教问题越多, 问题越多, 探究的内容也越多, 学生的思路就越开阔。

如上述案例2,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及其结论:①金属钠浮在水面上, 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②钠熔化成小球, 说明钠与水的反应放热, 钠的熔点低;③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声, 说明有气体产生。这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长期沿用下来的教学定论, 但是学生的思考深度、纠辨能力甚至超过了教师的预期:“根据钠浮在水面上不能得出钠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 因为钠是在水面上高速运动, 是不会沉下去的, 这正如现在流行的极限运动——滑水, 在动力快艇的拖曳下, 潜水者在水面上是不会沉下去的”;“嘶嘶声不仅仅是产生氢气的缘故, 可能是红热的钠遇到冷水时所发出来的声音, 就像家里炒菜时热锅遇上冷水一样”;“钠熔化成小球只能得出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 而不能得出钠的熔点比较低”。此时教师不再是“权威者”, 教师应该能听取来自不同个性的声音, 并通过查资料、做实验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即使课前没有预设到, 没有准备实验用品, 也可以课后到实验室进行验证或下节课再进行演示实验。

5.巧妙化解学生错误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 学生头脑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如上述案例1, 教师意识到学生对物质的概念理解有误、研究化学的前提不清, 于是, 提出了几个环环相扣的讨论题, 帮助学生澄清“物质”概念, 最终学生不仅建构了物质的概念, 而且受到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启发, 即讨论或研究问题都得有前提条件。

再如笔者在“酸碱盐”习题教学中, 有这样一道题:如何鉴定氯化钠和碳酸钠两瓶无色溶液?课堂上同学们设计了众多的方案,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只加硝酸银溶液就可以鉴别出来, 而忽略再加稀硝酸这一重要的物质, 经过相互学习、讨论, 全班同学都弄懂了其中的原因。但在练习中, 同样的题目, 竟然还有许多同学发生错误:只选择硝酸银溶液来鉴别。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笔者将习题讲评课安排到实验室进行, 让学生亲自操作, 亲身体验在氯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加硝酸银溶液, 结果都产生白色的沉淀, 再向产生的白色沉淀中加稀硝酸, 确实发现一种沉淀不消失, 一种沉淀消失并产生气泡。在这节课上, 笔者又设计延伸氯化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鉴别,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亲身体验, 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至此再发生类似错误的学生大为减少。

三、加强教学反思, 提升应对生成的智慧

关注深度,预约精彩 篇3

1. 透过现象看本质, 立意有深度

每一篇课文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一定的情、理、意、趣, 它们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 是课文阅读的“制高点”。教者只有驾驭这一制高点, 才能通过预设引领学生更好地触摸文脉。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画风》一课, 故事情境浅显易懂。风看不见摸不着, 三位小朋友在赵小艺的启发下却都画出了风:赵小艺画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 陈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宋涛画了斜斜的雨丝。全文充满了情趣, 又启迪着孩子们的心智。教学中, 我们常被这情趣所“迷惑”, 有感情地朗读表演后, 便急着让孩子们广开言路, 寻找其他画风的方法, 却忘了要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三位小朋友画法各不相同, 但他们都画出了风呢?原来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可以通过和它有关事物的变化展现出来。事物之间是存在着许多联系的, 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试想, 如果少了这一步, 那学习《画风》一课, 岂不成了单纯的画风行为?立意不深, 又怎能真正启迪学生的心智, 获得一双透视文本的慧眼呢?

2. 联系实际多角度, 解读有深度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 只有自己的思想深度高于了学生, 并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才能引领学生多元解读。一位教师教学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一课中的片断:

师:清澈的湖水好美啊!难怪它是那么吸引小洁, 让小洁把面包纸紧紧地攥在手里。 (板书“攥”字) 那么她到底攥住了什么呢?

生:面包纸。

师:是的, 她攥住的是面包纸。但只是面包纸吗?

生:小洁攥住了清清的湖水;小洁攥住了小鱼的快乐;小洁攥住了阳光的心情。 (学生不由自主地鼓掌)

师:可是, 另一个动作“扔”呢, 却让这么美好的一切发生了改变。请品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看看那个小孩扔走了什么?

生 (纷纷回答) :那个小孩扔走了小鱼;扔走了清清的湖水;扔走了优秀的品质;扔走了开心快乐……

学生对“攥”和“扔”的解读, 是多元的、个性化的, 超出了浅层次的文本阅读。但这种多元感悟是一种在老师有意引领下才能抵达的“深度”。

3. 留心文本细微处, 细节处理有深度

关注细节, 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文本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 把握细节是解读文本的钥匙;发现文本中的细节, 并以此为突破口, 可使教学落到实处。教学《从现在开始》一文时, 教师一般将目光定格在三个重点句上加以朗读指导, 却很少能注意到三个句子中标点符号的变化——前两句是“!”而后一句是“。”

请一学生扮演猫头鹰, 当他神气地朗读时, 教师出示句子——从现在开始, 你们都要像我一样, 白天休息, 夜里做事 (没加!) 。教师引导学生加上标点并有感情地朗读, 进而引出其他关键词, 如“立刻下令”等体会猫头鹰当上大王后的心理。

教学第三句话时, 即小猴说的:“从现在开始, 你们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师:小猴当了万兽之王心情怎样?你们觉得小猴说的这句话后面应该加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那你们看看, 课文上加的是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那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议论纷纷)

生:他是用平常的语气跟动物们说话的;他没有用命令的语气跟动物们说的, 他当了“万兽之王”没有觉得自己比别人大……

师:从一个“。”中你们能体会到这么多, 真了不得。看来同一句话, 标点不同感情也就不同了。你们凭自己的感觉读读小猴的话吧!

教师趁势引导学生, 点明文章主旨——尊重他人。

有时教学中一个细节的品味和巧妙处理, 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收获, 更是一种兴趣、一种习惯的收获。

4. 胸有成竹及时导, 意料之外促生成

意外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的动态生成, 但向课堂预约也应是教师的教学追求目标。只有在课前有充分的预设生成准备, 才能在面临课堂中的意外时胸有成竹地及时引导, 促进精彩生成。

有效生成需要“预约” 篇4

一、有效生成需要课前精心准备

机会只青睐于有准备的课堂。教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 深研教材, 熟悉“学情”, 能够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走向, 才能引领学生深入有序地展开交流, 进行互动。

记得我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 我课前精心准备好了预案。通过创设一家三口吃西瓜的情境, 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数学问题, 列出算式+=?揭示课题, 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班上有些学生认为+=, 而有些学

生却认为+=。他们认为,

是把4份里涂了1份, 两个合并后, 两个4份相加就是8份, 两个1份相加是2份, 所以+=, 这是课前我预料到的情况。我不慌不忙,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小组探究活动。在小组汇报中可谓精彩纷呈:答案是的同学通过涂一涂发现相加以后每一份的大小没有变化, 还是, 份数合并是2, 因此是2

个从而更加坚信自己的答案;答

案是的同学通过操作也发现如果

+=的话, 那么每一份就变

成, 每一份就变小了, 而且=

, 难道+=?学生说说、比比、画画, 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探究, 在思辨中学会了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既体会了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又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是多么有效且有意义!

正是因为课前我充分预想到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 抓住了教材中可能引发学生生成的“联想点”和“发散点”, 组织了合理的探究活动, 使得数学课堂出现了精彩有效的生成。可以说, 课前的精心预设是我们课堂有效生成的起点。

二、有效生成需要课中适时引导

生成资源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 是即兴的、灵动的, 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体验。因此我们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才能让课堂绽放精彩。

1. 捕捉意外, 促进生成

对于那些有价值的资源 (包括一些错误的信息) , 教师要有敏锐的捕捉力, 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 予以引燃、放大, 使之形成新的、有连续性的兴奋点, 再相应调整教学进程, 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 从而把课堂引向深入。

记得在和学生探讨得到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后, 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广场上有一块边长10米的正方形草坪, 安装了一个自动旋转喷水器, 它的最远喷水距离大约是5米, 它旋转一周后可以喷灌多少平方米的草坪?学生通过想象, 知道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 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距离, 很多学生很快就利用公式算出了结果, 这也是我预计要达到的目的。这时, 班中一位平时很爱思考的同学说话了:“老师, 如果把喷头安装在草坪中心, 浇水草坪面积是圆的面积;但如果把喷头安装在其他地方, 浇到水的草坪就不一定是整个圆了。”我意识到这是我设计题目时疏漏的地方,

这也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马上追问:“那么喷头如果装在其他地方, 能浇多少草坪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说:如果喷头装在正方形的角上, 浇到水的草坪就是半径为5米的圆面积的四分之一;有的说:如果喷头装在正方形一条边的中点上, 浇到水的草坪就是半径为5米的圆面积的二分之一……由于喷头位置的不同, 学生得到了很多种方案。原本简单的练习课, 由于我及时捕捉到了生成的契机, 让课堂出现了一个个精彩的生成, 赋予了数学知识生命活力, 彰显了数学的生活价值。

2. 留有余地, 保证生成

教师在教学预设时, 每个时间段里的教学不必安排得过于紧凑, 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能从容地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质疑、解疑、理解、体会。

我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 按照预设程序, 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 让学生读一读书中的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 (遇到除不尽时, 通常保留两位小数) , 再化成百分数。刚读完, 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怎么有两个‘通常’, 是不是重复了?”这是我的刻意“留白”,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马上追问:“是啊, 这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教材的老师多写了?”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展开交流, 学生发言积极, 思维敏锐。就这样, 学生在字斟句酌中, 深入参与到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中来, 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3. 随机应变, 灵活取舍

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轨道行进, 总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事物、新思维和新方法。作为老师, 应该具有随机应变、灵活取舍的能力。

还是我在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 当我和学生们探究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 我正想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层次性、综合性都很强的练习题, 有几个同学却迫不及待地举手想发言。他们说:“老师, 总不会都凑巧碰到两个同分母的, 碰到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该怎么计算呢?”我还没有从刚才的喜悦中走出来, 学生又给我出“难题”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是五年级的教学内容, 如果要解决它, 那么我精心准备的教案就用不上了, 但如果一句“这个问题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会去解决”, 又感觉对不起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思考片刻之后, 我说:“这也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连老师也没有想到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吧!”学生们得意地笑了, 我接着出示:+

=?学生们马上组织起探究活动来了。又是在一番画画、比比等操作活动, 得出只要把分母都转换成4就可以了, 甚至有的还想到了可以把两个分数的分母转换成2、8……进行计算。虽然课前“精心”准备的练习题没有用上, 但是课堂上教师、学生的互动是前所未有的, “教为学定, 以教服学”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以践行。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需要老师适时引导, 才能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效益, 可以说:课上老师的适时引导是实现有效生成的保证。

三、有效生成需要课后丰富升华

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后, 课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三线”的例子。有几个学生就跑过来问:老师, 你觉得“知识”是一条什么线?我们有的认为知识是直线, 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 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又有的认为知识是射线, 因为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 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还有的认为知识是线段, 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的, 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听了孩子们的汇报, 我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或许, 对于某一个人而言, 知识是有限的, 像线段;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 知识是无止境的, 所以我们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 多学一些知识。”

在生成中丰富知识的内涵, 在生成中进行思想教育, 从而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学习的魅力, 课后的生成丰富升华了课堂教学。可以说, 课后的丰富升华是有效生成的持续!

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 篇5

现象一:“谜底”早揭, 悬念不再

案例:《三角形内角和》。介绍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后, 多媒体出示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卡通图片, 为谁的内角和比较大而争论不休的场面, 请学生评判。学生议论纷纷, 一时难以判断。老师感觉“正中下怀”, 准备导入课题。不料,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 无论是大三角形还是小三角形, 它们的三个内角加起来都是180度, 所以它们是一样大的……”

很显然, 如果学生没有过早地把将要探究的结论揭示出来, 学生带着疑问按照老师设计的悬念进行下去, 课会上得很精彩。面对猝不及防的过早“曝光”, 教师该怎么办呢?新课程三维目标告诉我们, 课的精妙, 并不完全在于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技能。学生虽然懂得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但并不一定明白这个结论的由来, 这决非数学的价值追求。教师要做的是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感受其魅力, 经受其洗礼, 获得终身受益的研究能力。

现象二:受制“负迁”, 探究无效

案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列出算式8.54÷0.7后, 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由于前面所学知识的负迁移, 学生根据已学法则算出的得数都是1.22, 老师问学生有不同答案吗?全班竟无一人应声, 让他们说算法, 倒讲得“头头是道”。一个学生越说越离谱:被除数和除数一共有3位小数, 所以商应该也有3位小数, 是0.122……

对此, 教师故意不复习相关知识——商不变规律。目的就是不走“小碎步”, 不做太多的铺垫,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但结果却与预设“冰火两重天”, 没有出现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出来“救场”。这既是意外, 也属正常。倘若教师再从头自导自演地讲解一通, 学生一时难以理解, 前面的铺垫难免前功尽弃, 转化的数学思想更谈不上“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了。

此时, 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开去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同学们讲得‘有道理’, 但它到底对不对呢?你们能想办法证明吗?试一试。”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终于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场景。

现象三:“鸡肋”预设, 用之无益

案例:《小数点搬家》。原来的预设是有二个步骤。一是猜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0.004、0.04、0.4、4这四个数间依次存在的大小关系;二是验证:学生初步说理后, 我将播放精心制作的电脑课件动态演示比较过程:先给这四个数加上“米”的单位, 再分别转化成以“毫米”为单位……让学生直观了解它们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并揭示规律。

刚开始, “一切尽在掌握中”, 过程进展得相当顺利, 学生一下子就猜出它们之间的10倍关系。正当我想象

着学生将很难说得通透, 该是我的课演件发生派了上。用场的时候, 预想不到的情况绎学生的单位, 01.0:给04元是这四4个厘 (学生讲是妈数都添上“元”未妈告诉她的) , 0.04元是4分, 0.4元◎曾是邻两4角个数, 4之元间仍存然在是着41 0元倍, 关所系以。上面相黄荣元预学生个小数单位2:之间存在着0.001、0.0110、倍0.关1、系1, 那这四约存么, 4着10个倍关系0.001、。0.01、0.1、1当然也的

课堂就以这样出乎我的意料的方精实施教师预设式精彩互动着, 的方案呢我飞速地?哪怕思考:是把精该不该彩心制作的课件作为一种辅助理解的形

式出现!

终于, 我忍痛“割爱”, 对自己说:“别画蛇添足了, 收起你的课件吧!”

是的, 面对新课程“活”起来的课堂, 面对课堂中一个个能说、爱说的孩子, 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前“目中无人”, 或“我行我素”, 按预设机械地照搬照套。

现象四:把题偏误, 答非所问

案例:《用字母表示数》。在课的拓展延伸阶段, 教师出示学生学过的《青蛙儿歌》, 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把青蛙的只数, 还有腿、嘴、眼睛的数量表示出来。

三个学生相继回答。学生1:a只青蛙a张嘴, a只眼睛a条腿。学生2:a只青蛙b张嘴, c只眼睛d条腿。学生3:a只青蛙a张嘴, b只眼睛c条腿……

关注细节 预约精彩课堂 篇6

一、精心领悟文本细节

文本是由细节构成的, 把握细节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 解读教材, 其实就是通过对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如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人物个性化语言、画龙点睛的句子等, 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观察的出发点、内容的核心点、结构的衔接点、情感的升华点、思想的闪光点、主题的凝聚点。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揣摩、品味往往可以成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我们要善于抓住文本中这些典型的细节来组织教学。

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 我紧紧抓住“纹丝不动”这个最能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性的词, 请学生细读课文, 想一想, 划一划, 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学生在默读时, 教师随机点拨,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

(l) “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敌人居高临下, 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 (这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2) “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 他也全身伪装, 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 我几乎找不到他。” (这是从表现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3) “但是这样一来……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这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4) “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呻吟。” (这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之后通过教师丰富的语言, 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 影片观看更深一步理解“纹丝不动”, 体会邱少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伟大的精神品质。

“纹丝不动”只是这篇课文中的一个词语, 但他却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 利用这个词语带动课文的教学,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可以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主动阅读、主动感悟的权利。语文课堂也因此有了真正的生命活力。

二、巧妙处理生成细节

教学细节可以是预设的, 也可以是及时生成的, 它是预设中的生成与生成中的预设的和谐统一。预设的教学细节是可以把握的, 这是众多教师能够做到的。然而现实生成的教学细节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 具有随机性, 偶发性, 不容易让人捕捉。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抓住教育时机, 深入挖掘, 寓教育于无痕。

教例《浅水洼里的小鱼》。朗读指导:“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师:老师在其他书上看到这篇文章有另外一个题目, 叫《谁在乎》 (板书) , 把这个题目和书上的题目合起来读一读。生:《谁在乎》《浅水洼里的小鱼》。师:到底谁在乎浅水洼里的小鱼?生:小男孩。师:你在乎吗?生:我在乎。师:带着这份感动, 请你读句子。 (孩子已被唤起关爱生命的意识。充分朗读后, 教师打算“见好就收”, 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 一个学生举手了。) 生:老师, 小鱼儿自己也在乎。 (老师一愣, 马上问她。) 师:为什么?生:小鱼儿也不想被干死, 它一定想回大海里去。师:是呀, 有道理, 哪条鱼不想回到自己美丽的大海里去呢?请你带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生命需要他人的呵护, 也需要自己的珍惜, 关爱生命的意识就在这里得到了强化和升华。)

三、时刻关注学生细节

珍视教学细节, 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 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 有效触动学生心灵, 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

每堂课上, 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 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者不参与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特别要关注那些不参与的学生, 善于发现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 及时提醒, 反复矫正, 从而内化为学生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并给他们以正确的激励性评价,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预约挂号不能变成网上排队 篇7

今年以来, “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在很多城市推行, 预约看病逐渐成为一种新习惯。预约看病科学合理, 患者到点再去, 无需排队。医生安排好出诊时间, 从容有序, 更能专心地看病。但是, 为何预约挂号仍摆脱不了挂号难?

一方面, 供需关系依然紧张。预约挂号之后, 医生还是那些人, 一天只能看那么多号, 号源总量不变。比如某科室一天只能看100个号, 然而每天有1 000名病人想挂上号, 挂号自然还是难。统计显示, 2015年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超过77亿, 依然在增长, 其中公立医院诊疗人次达到27.1亿, 也依然在增长。与此同时, 执业医师的数量并没增加多少, 只比2014年多了14万人。由于看病人次不断增加, 日均门急诊量超过1万人次的“超级医院”越来越多。“超级医院”以其全方位优势“虹吸”基层医生和病人, 即使预约看病, 医生仍然时间紧张, 安排不过来。

另一方面, 预约挂号缺少服务。虽然医疗供需紧张局面难以很快改变, 但医院可以通过改善服务, 最大限度缓解号源紧张。首先是信息沟通服务, 除了挂号须知、医生出诊信息, 还应公布沟通渠道等, 方便患者查询。其次是分诊导诊服务, 很多时候患者只知症状, 不清楚要挂什么科室, 医院在挂号时最好能通过在线交流工具分诊, 让有需要的患者得到最适合的诊疗服务。再者是分流患者服务, 对于那些定期去大医院开药的慢病患者, 如果大医院能和社区医疗机构合作、建立随访中心等, 就完全可以把此类患者留在社区。有专家研究发现, 去大医院看病的人群中, 有一半都是看小病。专家坐诊一天, 也许难碰到一例真正的疑难杂症, 这对于珍贵的专家资源来说, 是巨大的浪费。

医院是医疗服务机构, 患者满意度是医院生存之本。很多大医院认为, 看病都忙不过来, 哪还顾得上患者体验这些“细枝末节”?说到底, 是缺乏真正为患者服务的意识。人们看病喜欢找技术水平高的医生, 并不代表患者不需要良好的就医体验。患者在挂号时得到在线交流分诊, 既能节约医疗资源, 又能改善就医体验, 减少“挂错科”等寻医成本, 一举多得。

如今, 改善医院服务已不差技术, 差的是理念。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已在医疗界推广应用, 比如微信、APP等互联网平台, 都可以实现上述服务功能, 还能拓展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功能, 实现挂号后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在预约挂号平台上“加挂”这些功能, 并不复杂, 却足以体现医院为患者服务的心思。

预约挂号是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缩影。但愿更多大医院以患者为中心, 从细节入手, 让预约挂号真正约得上、有效率, 而不是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排队。

上一篇:动员程序下一篇:精益烟叶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