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溶菌酶

2024-06-02

复合溶菌酶(精选3篇)

复合溶菌酶 篇1

在烧伤病人中, 儿童烧伤的比例可达 (25~35) %[1], 其中以学龄前的儿童居多, 这是由于低龄儿童的危险回避能力差且活动量大。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 在生理、解剖方面尚未成熟, 在烧伤以后, 其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也相对较差。所以在烧伤疾病中, 儿童烧伤是关注的重点[2]。为找寻出治疗烧伤儿童更有效的办法, 本院对烧伤儿童给予了复合溶菌酶治疗, 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烧伤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男68例, 女28例, 年龄在 (1~11) 岁, 平均 (5.3±2.8) 岁。其中火焰烧伤11例, 热烧伤78例, 化学烧伤2例, 火药烧伤5例, 烧伤面积在 (3~15) %。经诊断, 所有患儿创面均为二度。烧伤位置在四肢, 就诊时间均在烧伤后12h内。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8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烧伤情况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对所有烧伤儿童的创面进行清理, 采用0.9%的Na Cl溶液进行冲洗, 在将污物清除以后, 将水疱刺破, 剪除坏死组织、折皱堆积死皮, 然后再以0.9%的Na Cl溶液对创面进行反复的冲洗。对照组:使用碘伏 (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20130924) 纱布覆盖于创面上, 然后外用棉垫、纱布进行包扎固定。在早期治疗中, 换药 (1~2) 次/d, 待创面渗出液有所减少后, 就隔天换药1次;实验组:将复合溶菌酶 (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2014010202) 纱布直接覆盖在创面上, 使创面与纱布的贴附良好, 然后外用棉垫、纱布进行包扎固定。开始时, 换药 (1~2) 次/d, 待创面渗出液有所减少后, 隔天换药1次。

比较两组患者的过敏反应情况、创面感染及愈合情况。

1.3 观察指标

过敏反应:创面及其周围皮肤发生皮丘疹, 同时有皮肤刺痛、痒感等反应者为阳性, 无此种情况者为阴性;创面细菌培养:烧伤后3d, 对创面进行细菌培养, 出现细菌生长者为阳性, 否则为阴性;创面愈合:创面上皮化完全, 可判定为创面愈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数据比较进行卡方检验或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 (见表1) 。实验组烧伤儿童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 明显低于对照组 (16.7%) , P<0.05;实验组患者有9例的创面细菌培养呈阳性, 对照组患者有37例, 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为 (9.8±3.2) d, 对照组为 (15.3±3.8) d, 组间数据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人体皮肤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调节体温、保护感觉、呼吸、免疫、新陈代谢、吸收分泌等[3]。烧伤会中断皮肤连续性, 形成创面。由于家长监护不力, 造成儿童烧伤的案例屡见不鲜, 由于儿童的生理机能尚未成熟, 其被烧伤后, 极易引发一系列机体病变, 严重者还会危及儿童性命[4]。烧伤创面的愈合,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炎症反应是创面修复开始的标志, 随即创面局部的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内皮细胞会发生迁移增生, 以修复创面[5]。创面在愈合时期, 会受不良因素影响而延长愈合时间, 也可在有利因素的促进下缩短愈合时间[6]。在治疗儿童烧伤时, 创面处理十分重要,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必须重视创面处理, 创面处理是治疗的核心, 它会直接影响到烧伤部位功能及外观的恢复、病程的缩短、治愈率提高。

在我国的儿童意外伤害中, 儿童烧伤位居第三, 是儿童住院治疗、意外伤害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对儿童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7]。烧伤以后, 儿童的创面皮肤丧失了屏障功能, 降低了儿童的抗感染能力, 由于儿童皮肤娇嫩, 烧伤后极易发生全身感染, 所以正确、及时地处理烧伤创面, 对于局部感染的预防、控制, 减轻烧伤瘢痕的形成, 加快创面愈合有着重大意义。

复合溶酶菌, 是一种具有广谱杀菌能力及特异杀菌机制的复合酶, 溶葡萄球菌酶是复合溶酶菌的主要成分, 溶葡萄球菌酶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 它是能对葡萄球菌进行溶解的一种溶菌酶[8]。溶葡萄球菌酶能切断β-1, 4糖苷键, β-1, 4糖苷键是细菌细胞壁的复合糖——肽聚糖结构的主链, 其破壁杀菌机制能让复合溶菌酶快速杀灭致病菌, 同时也可有效杀死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的多种致病菌, 还极难使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9]。在烧伤治疗中, 复合溶菌酶可较好地控制创面感染, 据相关资料报道, 在使用浓度足够大的复合溶酶菌清理创面1~5次后, 就可彻底清除感染创面的所有微生物, 有效、快速地控制创面的真菌感染、格兰阴性及阳性菌感染, 其杀菌能力极强[10]。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实验组烧伤儿童的过敏反应、创面感染及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由此表明, 采用复合溶菌酶治疗儿童烧伤, 可有效控制创面的感染、促进创面的快速愈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复合溶菌酶治疗儿童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烧伤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碘伏纱布进行治疗, 实验组患者给予复合溶菌酶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过敏反应情况等。结果:实验组烧伤儿童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 明显低于对照组 (16.7%) , P<0.05;实验组患者有9例的创面细菌培养呈阳性, 对照组患者有37例, 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P<0.05。结论:采用复合溶菌酶治疗儿童烧伤, 可有效控制创面的感染、促进创面的快速愈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烧伤,儿童,复合溶菌酶,感染

参考文献

[1] 王连英, 武凤莲, 李洋, 等.复合溶菌酶治疗儿童烧伤的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 2012:15 (18) :2106~2107

[2] 张大威, 胡玲玲, 孔令娟等.复合溶菌酶治疗儿童烧伤的效果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3; (1) :58~59

[3] 王连英, 武凤莲, 吕芳, 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烧伤感染创面的效果研究[J].河北医药, 2012;34 (12) :1785~1786

[4] 叶仁通.复合溶菌酶治疗儿童烧伤9 5例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4) :58

[5] 王连英, 武凤莲, 李洋, 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儿童烧伤创面的效果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12;21 (5) :766~768

[6] 张大威, 胡玲玲, 孔令娟, 等.复合溶菌酶治疗儿童烧伤的效果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31) :75

[7] 杨新刚, 李金娥, 张宝泉, 等.FE复合溶菌酶治疗烧伤后期感染残余创面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3 (9) :41~42

[8] 吴红林, 黄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复合溶菌酶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23 (12) :1467~1468

[9] 陈传俊, 陈玉林, 李罗珠, 等.烧伤病房256株分离菌对多种抗生素及FE复合溶菌酶耐药情况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14 (3) :32~33

[10] 刘洪涛.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烧伤感染创面的效果研究[J].健康大视野, 2013;21 (4) :652

溶菌酶的研究与应用 篇2

关键词:溶菌酶,结构性质,分离,纯化,酶活力,应用

溶菌酶, 全称为1, 4-β-N-溶菌酶, 又称胞壁质酶或粘肽N-乙酰基胞壁酰水解酶, 是一种对微生物的细胞壁特别是致病细菌中的黏多糖具有专门作用的水解酶, 通过切断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萄糖胺之间的β-1, 4糖苷键联结, 解体肽聚糖支架, 从而在内部渗透压的作用下使细胞胀裂, 细菌裂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的病毒蛋白结合, 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 使病毒丧失活性。因此溶菌酶具有抗菌、消炎、杀毒等作用[1,2]。

由于溶菌酶能够选择性地分解微生物的细胞壁, 并且自身没有毒害, 因此作为一种天然、安全的杀菌剂和防腐剂, 在食品工业、医药制剂、日用化工等行业被普遍重视。随着开发和应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溶菌酶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1 溶菌酶的结构与性质

溶菌酶是一种葡萄糖苷酶, 其中鸡蛋清溶菌酶是目前研究最清楚的一种溶菌酶, 它是由18种129个氨基酸残基2 200个原子组成的单肽链蛋白质, 分子量14 388~18 000[3]。

纯品溶菌酶为粉末状白色结晶, 无嗅、味甜, 易溶于水、乙醇, 不溶于丙酮、乙醚等[4];在酸性溶液中其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均较强, 在p H=3, 100o C条件下加热处理45min仍保持活性;在碱性条件下化学性质不稳定, 易被破坏, 热稳定性也很差[5]。

2 溶菌酶的分离纯化方法

由于溶菌酶的来源众多, 其分离纯化的方法也有多种。目前主要有直接结晶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以及超滤法、膜色谱法和反胶团法等。

2.1 直接结晶法

结晶法是提取溶菌酶的传统方法, 原理是在蛋清中加入一定量的中性盐如氯化物、碘化物或碳酸盐等盐类, 再调节至溶菌酶的等电区静置, 即可有溶菌酶晶体慢慢析出, 而大多数蛋白质却仍留在溶液中, 经过滤得溶菌酶结晶, 通过重结晶可获得精致的溶菌酶。

此法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投资不大。但由于结晶过程中的条件不易控制, 且溶菌酶容易失活, 影响质量;同时处理后的蛋清不易回收利用, 使成本增大。

2.2 离子交换层析法

离子交换层析法用于溶菌酶分离始于上世纪8O年代, 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 并可重复使用及实现大规模连续自动操作, 因此而成为溶菌酶生产的常用方法[7]。

通常选择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分离。目前用于溶菌酶分离纯化的离子交换剂主要有Duolite-464、724、732型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D903、D201大孔离子交换树脂, CM、DEAE-纤维素, 羧甲基纤维素 (CMC) 和羧甲基琼脂糖, CM.Sephadex阳离子交换树脂, Duolite C-464树脂, CM.Toyope.树脂, 大空隙苯乙烯系强碱性阴离子交换吸附树脂等[6,8]。

2.3 亲和层析法

亲和层析法是利用蛋白质或酶与其配体之间的专一性亲和力, 使酶与底物形成复合物, 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分离而得到纯净酶的方法。常用的吸附剂为几丁质及其衍生物, 如:几丁质粉、羧甲基几丁质、几丁质包埋纤维素、脱氨几丁质粉、N-酰化壳聚糖、脱氨再生几丁质凝胶等[9]。

此法对各种来源的溶菌酶均可应用, 对经化学修饰而失活的溶菌酶也能进行分离纯化。但仅适用于分离纯化微量溶菌酶, 大规模生产尚难以适用。

2.4 超滤

超滤法是一种新兴分离纯化技术, 是通过控制超滤膜孔径大小, 来滤除杂质、水及小分子物质, 从而达到分离获得产物的目的[8]。

超滤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得高产量和高纯度的产品, 将超滤法与结晶法、离子交换法或亲和色谱法等结合使用, 可进一步提高纯度, 获得精制溶菌酶。

2.5 膜色谱法

膜色谱技术是将膜分离与液相色谱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 其中亲和膜色谱法兼具了膜分离与亲和分离的特点, 具有纯度高, 压降小, 分离快等特点, 且在分离过程中生物大分子变性几率小, 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10];离子交换膜色谱法则是通过膜介质表面的基团与目标蛋白质进行离子交换而进行分离的, 其特点是操作条件温和, 蛋白质不容易失活[11]。

2.6 反胶团法

反胶团萃取是通过在有机溶剂中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 在溶液中形成的反胶团来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 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萃取方法, 为有机溶剂萃取技术的应用扩大了范围[11]。

3 溶菌酶活性复性与活性测定

3.1 溶菌酶的活性复性

在溶菌酶的生产或应用过程中, 由于工艺条件或环境因素的变化, 容易造成酶失活变性, 因此需要通过采取适当措施, 保持或恢复溶菌酶的活性, 从而减少损失。如Karuppiah等[12]研究表明, 向复性溶液中加入适量的β-环糊精, 可使变性的碳酸脱水酶的复性率达到80%。

3.2 溶菌酶的活性测定

测定溶菌酶活性的方法, 主要有比浊法、琼脂板扩散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色测定法、琼脂火箭糖电泳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不同特点, 其中比浊法和琼脂板扩散法方法较为常用, 但干扰因素多, 实验结果的重现性差。琼脂火箭糖电泳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效果最为理想[13], 简便快速、稳定灵敏, 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是比较好的方法。在比浊法基础上改进的微量快速比浊检测溶菌酶的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特点。

4 溶菌酶的应用

4.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溶菌酶作为一种无毒、无副作用安全性很高的天然蛋白质, 成为食品防腐剂和营养保健品的优选对象。现已应用于如水产品、乳制品、肉食品、糕点、料酒、清酒及饮料等产品。溶菌酶的杀菌属于冷杀菌, 因此可以避免高温杀菌对食品营养和风味的破坏作用。将溶菌酶添加到乳粉中, 能使牛乳人乳化。

4.2 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由于溶菌酶能破坏细菌细胞壁, 因此用溶菌酶处理格兰氏阳性细菌能得到原生质体, 可用于菌体内容物质的提取。在适当缓冲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对溶菌酶敏感的菌体悬浮液, 再经超声波、冷冻、离心分离等方法进一步精制, 所得的菌体物质, 可用以提取制造核酸、酶及活性多肽等活性物质[14]。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 溶菌酶已成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酶, 对溶菌酶制剂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

4.3 在医疗中的应用

作为酶类抗菌药, 溶菌酶能参与黏多糖的代谢, 如配合内服与外用药, 可使其对微生物的感染发挥出更强的消炎作用。溶菌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的功效, 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因此广泛用于副鼻窦炎、咽喉炎、扁平苔藓的治疗。还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性肝炎, 尤其对输血后肝炎及急性肝炎的效果较为显著。

5 结论

溶菌酶作为一种天然蛋白质, 具有抗菌、杀毒和消炎等作用, 并能在胃肠内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对人体没有毒害, 集药理、保健和防腐3种功能于一体, 是一种安全性很高的食品保鲜防腐剂、营养保健品和药品。

由于溶菌酶来源广泛, 不同来源溶菌酶又有其不同的特殊性, 因此, 应充分研究掌握不同溶菌酶的酶学特性, 同时研究不同条件如p H值、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其活性的影响, 探究酶活优化条件和调空方法。另外, 作为防腐剂使用溶菌酶时, 应先弄清楚是何种微生物导致食品腐败, 以便对症下药, 确实发挥防腐作用。另外, 还应研究不同来源溶菌酶之间及与其他物质配合使用的协同作用。

美国红鱼血清溶菌酶性质及其应用 篇3

不同鱼类的溶菌酶的催化特性并不完全相同,如最适温度、最适pH等[6,7]。国内外学者已对鲽鱼、虹鳟、鲑鱼、罗非鱼等的溶菌酶特性进行了研究[6,7,8]。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并人工繁育成功,在我国南方各省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国内外对美国红鱼溶菌酶的研究罕见报道。笔者从美国红鱼血清中分离溶菌酶,研究pH、温度、金属离子等因子对溶菌酶的影响,为建立合适的美国红鱼溶菌酶酶活测定体系及研究其非特异生理防御功能提供线索,同时研究了溶菌酶对奥尼罗非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选择健康无损伤的美国红鱼体重1 780~1 820 g于实验室暂养7 d后进行试验;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购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

1.2方法

1.2.1 血清制备

用灭菌的注射器从鱼的尾静脉抽血,置于4 ℃冰箱过夜后,以4 000 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液贮于冰箱(4 ℃)待用。

1.2.2 溶菌酶的沉淀分离

在冰浴条件下将硫酸铵缓慢加入备用血清至质量分数35%饱和度;4 ℃条件下,以15 000 r/min的转速离心20 min,取上清液加入硫酸铵至质量分数75%饱和度,用浓氨水调pH至8.5左右,置于冰箱(4 ℃)中过夜;同样条件离心,将沉淀悬于10 mL、浓度100 mmol/L、pH 7.2的磷酸钾盐缓冲液。重复该沉淀步骤再沉淀1次,最终沉淀溶于同样的磷酸钾盐缓冲液,且对该缓冲液透析2 d,即分离得到粗酶样品,4 ℃冰箱保存待用。

1.2.3 溶菌酶活力的测定

采用试管法测定溶菌酶活力,按Hultmark等[9]方法进行,溶菌酶活力UL按(A0-A)/ A0计算。

1.2.4 pH对溶菌酶活力的影响

pH梯度设置为5.66、6.28、6.84、7.57、8.14、9.11、10.02,按1.2.3款方法(温度37 ℃)分别测定溶菌酶活力。所用缓冲液依次为:乙酸缓冲液(pH 5~6)、磷酸钾盐缓冲液(pH 6~8)、Tris-HCl缓冲液(pH 8~10),用pH计测定实际pH值。酶活力的结果以相对酶活表示,最适pH时的酶活计为100%。

1.2.5 温度对溶菌酶活力的影响

温度梯度设置为4,10,15,20,25,31,37,45,55 ℃,以1.2.3方法测定样品的溶菌酶活力,pH 采用1.2.4的最适pH。酶活力的结果以相对酶活表示,最适温度的酶活计为100%。

1.2.6 溶菌酶的热稳定性

将酶样品分别在45,50,55,60,70,80,90,100 ℃保温30 min后,按1.2.3方法测定溶菌酶活力(在最适条件下)。酶活力的结果以相对酶活表示,将对照组的酶活计为100%。

1.2.7 不同金属离子对溶菌酶活力的影响

将酶样品分别置于不同金属离子溶液中(浓度设定见表2)30 min后,测定相应酶的活力。酶活力的结果以相对酶活表示,将对照组的酶活计为100%。结果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作t-检验。

1.2.8 溶菌酶应用于罗非鱼养殖的效果

试验用鱼为奥尼罗非鱼。试验在4个体积各为10 m3的水泥池中进行,其中2个为试验组,2个为对照组。水温在24~30 ℃,pH 7~8,连续充气。溶菌酶按1.2.2的方法进行分离。鱼苗放养时规格为4~6 cm,密度1 000尾/池。试验组鱼苗在放养前经含溶菌酶0.01 U/L的水体浸泡1 h后再投放于水泥池,以后每天投喂含溶菌酶为0.05 U/kg的饲料1次,另2次投喂不含溶菌酶的饲料。对照组鱼每天投喂不含溶菌酶的饲料3次。试验共进行47 d,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称重、测量体长(n=30),试验结束时计算成活率、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并统计分析。

2结果

2.1溶菌酶的沉淀分离

通过硫酸铵沉淀和等电点沉淀技术将血清溶菌酶进行初步提纯后,酶的比活力达到400 U/mg蛋白,与原血清样品相比酶的比活提高了6.2倍,且酶的得率为71%(表1)。

2.2 pH对溶菌酶的影响

不同pH下美国红鱼溶菌酶活力的测定结果见图1。初步试验表明,适宜pH在7左右,在pH低于6或高于8时活力较低;溶菌酶活力在pH 6.84时最高,当pH降低或升高时酶活力逐渐递减。

2.3温度对溶菌酶的影响

不同温度下美国红鱼溶菌酶活力的测定结果见图2。结果表明,20~45 ℃具有较高活力,最适温度为31 ℃;当低于或高于31 ℃时,酶活力趋于下降,且37 ℃和45 ℃时的酶活力分别高于25 ℃和20 ℃时的活力,可见该溶菌酶属于嗜中温酶类。

2.4溶菌酶的热稳定性

美国红鱼溶菌酶的热稳定性测定结果见图3。溶菌酶在低于60 ℃处理30 min是比较稳定的,但当温度高于60 ℃时其活力逐渐丧失。其中在60 ℃酶的活力可以保持90%以上,而在90 ℃和100 ℃作用后其活力将分别丧失50%和80%以上。

2.5不同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各种金属离子对美国红鱼溶菌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见表2。Cd2+、Pb2+、Ag+、Mn2+等金属离子对溶菌酶活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d2+可抑制其活力57%以上;而Cu2+和Zn2+对溶菌酶活力却具有促进作用,Zn2+可以提高酶活达28%。Ca2+和Na+对溶菌酶活力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它离子则对溶菌酶活力无显著的影响。

注:酶活表示为X±SE,n=3; * 表示与对照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 表示与对照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2.6美国红鱼溶菌酶用于奥尼罗非鱼养殖效果

奥尼罗非鱼养殖试验结束时,处理组和对照组在体长和体重上没有差异,而处理组成活率比对照组高,但统计分析也未达差异显著水平(表3)。

3讨论

研究运用硫酸铵沉淀法对美国红鱼血清溶菌酶进行初提,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测定鱼类溶菌酶活力时一般是取鱼的血清直接测定[8,10]。通过沉淀分离得到纯度相对提高的粗酶样品,可以尽量减少其它相关成分的干扰,使结果更可信。

试验结果表明,美国红鱼血清溶菌酶最适pH为6.84(图1)。该结果接近于罗非鱼血清溶菌酶的最适pH(6.3)[10]、日本比目鱼、日本鲑鱼血清溶菌酶的最适pH(均为6.1)[8],但高于鲽血清溶菌酶最适pH(5.4)[6] 而低于鳗鱼和黄尾鱼血浆溶菌酶的最适pH(8.0)[7]。可见不同来源的溶菌酶最适pH相差较大。美国红鱼溶菌酶最适pH介于鱼体内环境正常pH范围之内,这样有助于其在正常鱼体内发挥应有的功能。

美国红鱼溶菌酶的最适温度为31 ℃(图2)。该值与罗非鱼组织溶菌酶和日本鲑鱼血清溶菌酶的最适温度比较接近[10,11],而Kawahara和Kusuda[11]曾报导鳗鱼、日本比目鱼和黄尾鱼的血浆溶菌酶的适宜温度分别为40 ℃、50 ℃和50 ℃。可见不同鱼类溶菌酶对温度的依赖性不尽相同,其机制有待阐明。酶的最适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对美国红鱼溶菌酶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最适温度和pH值都表明不同生物体内具有不同性质的溶菌酶,这些差异是鱼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这点对鱼类非特异免疫的意义非常重大。

美国红鱼溶菌酶在低于60 ℃是相对稳定的(图3),比罗非鱼溶菌酶的高温稳定性强,超过50 ℃后者将逐渐失活[10]。同时比牡蛎溶菌酶稳定性高,牡蛎溶菌酶在100 ℃处理后将丧失90%的活力[12]。

金属离子对各种生物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发现,Cd2+、Pb2+、Ag+、Mn2+等对美国红鱼溶菌酶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表2),说明这类污染成分可以影响到美国红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但是Cu2+和Zn2+却具有激活作用,可见该溶菌酶对这2种离子具有一定的需求。Ca2+和Na+对美国红鱼溶菌酶具有激活作用,Ca2+作为生物体内许多酶分子的激活剂,对溶菌酶也非常重要。

溶菌酶是一种无毒副作用的蛋白成分,不存在抗药性的产生以及药物残留的问题,可以作为抗生素的有效替代品,因此将它们应用在水产病害的防治上,将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该溶菌酶热稳定性也较强,便于储存与运输,容易实行产业化。溶菌酶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途径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可以将其以一定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投喂达到效果;二是通过一定浓度的溶菌酶液对鱼体进行浸泡或涂抹除菌;三是通过溶菌酶对水质、饵料生物等进行处理,切断传播途径;最后是通过生物调控,如环境调控、免疫调控等,使鱼体内溶菌酶的表达与活性保持在一定水平,以有效防御疾病。这几种途径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增强使用效果。研究中用美国红鱼溶菌酶处理奥尼罗非鱼,提高了其养殖成活率,在鱼类养殖上具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FERNANDEZ-TRUJILLO MA,BEJAR J,GALLARDO J B,etal.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type lysozymefrom Senegalese sole(Solea senegalensis)[J].Aquaculture,2007,272(Suppl 1):255.

[2]NITTAK,SUGAI S.The evolution of lysozyme and alpha-lactal-bumin[J].Eur J Biochem,1989,182:111-118.

[3]NAKAYAMAA,KUROKAWAY,HARINO H,et al.Effects oftributyltin on the immune system of Japanese flounder(Paralichthys olivaceus)[J].Aquat Toxicol,2007,83:126-133.

[4]GRINDE B.A lysozyme isolated from rainbowtrout acts on mas-titis pathogens[J].FEMS Microbiol Let,1989,60:179-182.

[5]HANCOCK R E,SCOTT M G.The role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animal defenses[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0,97:8856-8861.

[6]FLETCHER T C,WHITE A.Lysozyme activity in the plaice(pleuronectes platessaL.)[J].Experientia,1973,29:1283-1285.

[7]KAWAHARAI,KUSUDAR.Properties of lysozyme activities incultured eel[J].Nippon Suisan Gakkaishi,1988,54:965-968.

[8]MIYAZAKI T.Influences of pHand temperature on lysozyme ac-tivity in the plasma of Japanese flounder and Japanese Char[J].Pathol,1998,33(1):7-10.

[9]HULTMARK D.Insect immunity: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three inducible bactericidal proteins from hemolymph of immu-nized pupae ofHyalophera cecropia[J].Eur J Biochem,1980,106:7-16.

[10]丁燏.罗非鱼溶菌酶活力的研究[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22(3):3-7.

[11]KUSUDA R,KAWAHARA I,HAMAGUCKI M.Activites andcharacterization of lysozyme in skin mucus extract,serum andkidney extract of yellowtail[J].Nippon Suisan Gakkaishi,1987,53:211-214.

【复合溶菌酶】推荐阅读:

复合动力07-21

复合故障07-22

复合加固05-13

爆炸复合05-16

复合机制05-19

复合路面05-27

复合菌剂06-04

材料复合06-07

复合刀具06-09

复合钝化06-11

上一篇:生理调节剂下一篇:微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