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

2024-05-25

君子(精选10篇)

君子 篇1

如果要用尘世间的事物来形容教师的话, 我认为莫过于“千古幽贞是此花, 不求闻达只烟霞”的兰花了。兰, 从深山幽谷中飘然而至, 如君子孤高雅洁超脱, 远离尘世的喧嚣浮躁, 在寂寞清贫中实现高尚的完美。正像我们教师的真实写照, 淡雅, 从容。

兰花风姿素雅, 花容端庄, 幽香清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端庄的衣着, 优雅的谈吐, 大方的姿态, 无处不在为学生树立着良好的典范。而这些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知识, 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 同时也应该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教师的“一桶水”, 不在于它的多少, 而在于它是不是活水, 唯有活水才有生命力, 才能源源不断地给学生以启迪、激励、震撼, 才能使教学洋溢着激情和活力。要保持自己“一桶水”能够始终是活水, 唯一的途径, 就是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教师只有具备了雄厚的专业知识, 才能综合运用和讲解这些知识,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它的基本内容;同时, 教师还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做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收放自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 还能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或者向课外拓展延伸, 开阔学生眼界, 使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只有知识渊博, 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求知欲望, 进而增加教师的威望,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最根本的工作岗位就是课堂, 只有在课堂上能够收放自如, 真正做到游刃有余的时候, 学生才能真正佩服你!我们的职责就是用我们的知识引导学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用我们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位学生掌握最多、最丰富的知识, 这是一位君子教师最应该做的!

兰花是四君子中的佼佼者, 她的淡雅, 她的馨香, 深深感动过多少风流人物、雅人俗士。我们的职业因学生而存在, 也因学生而崇高。每一个人都需要爱, 只有在爱中成长的人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而爱从来都不是硬培养出来的, 只有爱才能唤醒爱, 只有真情才能激发真情。所以, 我们要培养有爱心的学生, 教师必须学会真正地关爱学生, 对学生尊重、爱护和信任。

“白天鹅”可爱, “丑小鸭”更需要阳光。爱学生的感情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与学生共同学习、玩耍, 成为学生的朋友, 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我们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亲和力啊!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教师的爱是无私的, 是伟大的。正如兰清婉素淡的香气, 长葆本性之美, 从不取媚于人。作为一名君子教师绝不会把对学生的爱与自己的个人目的和利益联系起来。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气氛和谐。

孔子曰:“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让我们用无私的爱唤醒学生心中的爱, 在我们言传身教之中, 使学生成为爱心天使, 乃至爱的传递者, 把爱传递到家庭, 社会……

兰, 居幽谷, 喜明月清风, 不因谷空而貌衰。作为一名君子教师,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 都能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 淡定而从容地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贫穷时, 安贫乐道;腾达时, 兼济天下;顺境时, 善待别人;逆境时, 善待自己。孔子曰:“芝兰生于深谷, 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 不为困穷而改节。”在诱惑面前不媚俗,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才是真正的君子, 真正强大的人;这样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不媚俗、不势利, 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孩子。

兰叶, 如挑破凡障睿剑, 兰花, 如指点群迷佛手, 闻其香, 瞻其容, 如入禅境矣。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想让学生发现真理, 就要有一把挑破凡障的睿剑, 而这就是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有很多种, 只有相对的适当的教学方法, 没有绝对的唯一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熟知的,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口号, 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的, 有自己主见的个体。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种原因, 每个孩子的思想、行为习惯等都是不相同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解决这些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每个学生采取相对的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学生都要进行深入的了解, 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要有一把挑破凡障的睿剑, 并能运用自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而是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不断地积累经验。与孩子们多多相处, 相互了解,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兰者, 王者之香。未见她的美, 先言她的香。兰, 以它的香、雅, 流传之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句话, 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君子教师我们要向兰一样, 把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道德发扬光大。教师要具有为“学生服务”的心态, 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 对学生指东点西, 把他们当成指挥的工具来使唤。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为学生服务”, 不应仅仅局限于少数的优等生, 而应该平等对待那些学困生, 甚至对这些学困生, 还要提供更好的、更优惠的服务。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给他们以适当鼓励, 让他们在教师良好的服务中, 找到自信心, 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与学生抵足谈心、课外辅导、进行家访这些都是教师良好服务心态的体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只有摆正为学生服务的心态, 我们才能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

作为教师, 我们要像深谷中的幽兰, 清芳自足, 甘于淡漠, 要成就一番事业, 就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人的不理解, 用平和的心境去面对风雨人生, 用自身的修为去感染学生, 为他们遮风挡雨。然而, 这并不只是某种孤芳自赏的清高, 而是因为学习君子之道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和充实的。

儒家君子人格和君子修养之道 篇2

关键词:儒家思想;君子人格;修养之道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30—02

儒家学说作为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自孔夫子收徒讲学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深刻影响着两千年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士人修养和成才方面,大力提倡君子人格,并且给出系统的修养方式,《礼记·大学》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这是一整套的修养方式,并且具有操作性,数千年来多少古人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完成他们的使命。那么,君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群体,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修炼,普通人有没有机会成为君子呢?

一、君子的理想人格

《论语·学而》开篇即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君子一词出现在孔子语录著作的开头,如果不是后人传播过程中窜改,应该可以看出君子人格是孔子身份重视的,之后论语还有各种经典对其大肆发挥,终于成为一个庞杂的修养体系。这句话张居正这样讲评:“君子,是成德之人……是以虽名誉不著而人不知我,亦惟处之泰然,略无一毫含怒之意。如此则其心纯平为己,而不求人知,其学诚在于内,而不愿乎外,识趣广大,志向高明,盖粹然成德之人也。所以说不亦君子乎!”[3]这就为君子定下一个很巧妙的规矩,一个人都有微时,不为世人所知,倘若整日当愤青,那就不能虚心求进步,君子就做不成。相反,别人不知道,甚至误解自己都要甘于平淡,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终有一天会出头,这才是最大的君子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这句话很好的解决了君子面对人不知的局面,天道运转,君子日以继夜的发愤图强,如同天道一样,恒久不息。随后易经中提出了符合元亨利贞的四德,“君子体仁足以张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5]君子的努力还是在仁德的修养上,只要达到这样的人格就能表率众人,和谐做事,使物各得其所,坚定干事。而在坤卦中,与君子自强不不息对应,提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6]君子要有足够的承担,在儒家理论的体系里,君子是作为国家支柱和社会的基石而存在,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在孔圣人的语境里,君子追求仁义礼智信,刻苦修养,达到内心的无忧,外在的人事练达,“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7]孔子在这里很是谦虚了一下,所以他的弟子立即送给老师一定高帽子,夫子自道也。这也多少反映出孔子对君子修养的终极主张,君子无论怎样的学习修炼,最后总要出山的,货卖帝王家。立德,立功,立言,追求三不朽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很少有人达到,即使孔子也没有具有这种境界,而后世儒生能够差强人意的几位,也各有自身令人诟病的地方,如朱熹、王守仁、曾国藩等。所以子努力寻求走出这个困境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这样一句著名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虽然做过官,也做了几件事,可是事功确实缺乏的很,寻求到的解决之道就是速朽,或者就是吾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作为一个君子,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至今没有足够完美的人出现。君子从学之始,人不知而不愠,而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终于获得立事之基。处世做事,能成为三不朽的人物最好,倘若不行,也可以追求所谓的道,立足于学问,或者竟逃到国外开拓新的事业,都不失为君子的作风。君子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也不是古董式的老朽,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过得下去的人,活着就是一种成功吧。

二、君子的界定范围

两千余年的中国古代文明和儒家思想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文官集团统治根深蒂固,其主流思想塑造之下,似乎君子都是如张生之流的文弱读书人。现在可以查到的各种解释,则认为君子是指古代的贵族和有才能的人,“君子:古代对贵族与士的通称,指有才德的人,不论其有无爵位。”[8]这个说法算是共识。

如此一来,想要成为君子实在不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了,要是读书人,还得是书读的不错的人,不像英国绅士,只要彬彬有礼,尊重妇女,差不多就算绅士一把了。这样认为或许是缩小了君子的范围,并且为成为君子设立了过高的要求,因为中国古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读书的,普通大众是不是就被排除出预备君子的队伍了呢?孔夫子推崇那些人呢?“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9]史鱼、蘧伯玉都是士大夫,拥有可贵的品质,所以君子之名,当之无愧。那么,如果普通老百姓拥有了这些品质之后是否可以配上君子之名呢?应该可以被认可为君子。孔子门生三千,富有贫苦的都有,有颜回的安贫乐道,也有子贡这个富裕商人,当然也有子路这样的政府公务员。当年子贡问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就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人。后世张溥撰写《五人墓碑记》,为没有学

问的五人做传,五人的行为恰是君子的行为。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0]君子无论在身处危险境地,还是颠沛流离之际,甚至一顿饭的时间都不要违背仁德。后世孟子言“浩然之气”,宋明诸家发明理学,无非不是砥砺志气,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里,有着很多志士仁人,他们出身不同,但都当得君子之名。吾于是言,相信孔子当年弘道于民间,收徒三千,也有这种想法吧。子夏有这样一段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1]这句话是每个有君子之心的希望。

三、君子的修养方法

曾子提出很有名的三省学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2]每日三省吾身,三在中国是泛指,也可以是多次。反省什么呢?忠信和学习,这恰恰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唯有忠信的品质才能为国做事,唯有学习才能使自己有能力成事。这种三省的办法,后世运用最有名的是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每日写日记同自己的好色贪财做斗争,成绩斐然。民国总统蒋介石的日记公布之后,蒋介石也是每日反省,有儒者之风。

孔子还提出很多标准,可供有志于君子之道的人学习。“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4]“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15]君子既要修养内心,忍得住寂寞,明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还要外在有威仪,说话做事都要有一定的气度,安贫乐道,等待时机的来临。

君子的修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需要经过时间的长时间洗礼,最终达到“仁者爱人”和舍生取义。仁义是君子必备的两个要素,也是有志于君子品格的人所要努力追求的。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6]是为儒家倡导的为仁而努力,仁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精神,为生民请命,为万世谋太平,,任重而道远;对于义的追求,孔子是这样说的,“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7]义在古代中国的地位,由关羽崇拜的全国推广能看出一二,中国一诺重千金,舍生取义,义字之重可见一斑。

君子通过反省自己,获得经验型的知识学问,达到外在和内在的统一,人事练达,深谙仁义之境,这样就可以入世兼济天下,倘若不逢其时,也可以为万世之表。只是对普通人来讲,要想成就君子人格是有些难度的,有没有更直接的方法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8]最入门的办法,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姊妹,应该比较容易操作吧,可以作为君子人格修养的基础法门。

四、君子的生活方式

曾经有个故事,讲一个得到大儒,隐居深山,为世人所敬仰。于是,有粉丝慕名而访,问了很多问题,儒者在三不朽方面成果显著,但是当粉丝问道,你的家庭生活怎么样时,儒者先是一愣,继而大哭。自从后世理学兴起之后,道学家的味道日重,政府也努力将这套哲学体系教条化,框架化,愚民化。在一般的印象中,读书人大类于孔乙己,得道者就是枯如古树的老朽。真实的情况怎么样呢?君子的人格应该怎么样?有没有可能内外统一,成为一种活泼有生命力的人格修养目标呢?

君子的行为应该符合规范,即使是和别人搞竞争。“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19]或许有人说,搞个事情也要这么多规矩,不自由。现在社会很多方面的失范,交通乱,挤公车,无忍让之心,这样的局面恐怕正说明有一套方法规范个人行为的重要性。所以,前面孔老先生的那么多教育,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生活之中的君子,也是性情中人,不必拔着头发离开地球,奇形怪状以示非凡。相反,要适应世俗生活,也要有精神上的雅致,在文和质之间找到平衡点,好像女人的身材,恰到好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0]文中有质,雅量之中有雷厉风行,粗言粗行;质中有文,朴实的行动中,世俗的活动中,有点礼貌雅量,相得益彰,十分和谐。至于君子的日常行为,如穿衣服也有要求,“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21]衣服之制,能反映出孔子礼治的大愿望,因此深得孔子的重视,这个穿衣服也是有讲究的,今天也是这样,场合不同,还是要讲究一些的。吃饭,访客都有不同的要求,肉切的不方方正正就不要吃,席子放得不正就不要坐,等等。虽然看起来很繁琐,但恰恰是今天社会很缺乏的东西。

当然,君子之名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就要有生活,生活就不可能只是枯燥的修养和理论,还要有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样作为人生才是完整的。这样的人生孔子也追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2],此时此景,怎一个美字了得!孔子就赞成这个观点,君子也是要事功和生活兼顾的,历史能够成点事情的人,大多不是标准的君子,也不是标准的小人,如明代的张居正。

参考文献:

[1][4][5][6][8]朱安群,徐奔,等.十三经直解(第一卷)[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767;31;32;40;29.

君子 篇3

(一)《论语》中记载的“切磋琢磨”。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贡认为贫困但是不谄媚、富贵却不骄纵的人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孔子作为师长,自然想要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境界,于是他委婉地否定了子贡的观点,认为能安贫乐道、富而好礼的人更加值得称颂。聪明的子贡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马上就领悟了孔子话的精髓,以《诗经》当中的“切磋琢磨”来对答,得到了孔子的连声称赞。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子贡知引《诗》以成孔子义,善取类,故然之。往告之以贫而乐道,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自切磋琢磨。”邢昺《论语注疏》曰:“子贡知师劝己,故引诗以成之。”朱熹《论语集注》曰:“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之无穷,难有得焉,未可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之。”孔子认为子贡的悟性很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以后可以跟他谈论《诗经》了。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从孔子对子贡的称赞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切磋琢磨”的重视程度。

(二)《淇奥》中的美男子。

上文《论语·学而》中记载的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话中提到了“切磋琢磨”,但这并不是“切磋琢磨”首次出现。这四个字进入文学作品,最初是在《诗经·卫风·淇奥》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首诗是赞美男子美好形象的。诗以绿竹起兴,“河湾头淇水流过,看绿竹多么婀娜”(1),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俊美的男子颀长挺拔的风姿,从而联想到了竹子的“虚心有节”。诗中描写主人公的品德时用了八字比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一个有文采的君子,像经过了切磋琢磨的骨、象牙、玉和石一般,细腻而温润,精致而美好。在经过了这些后天的磨砺和积累之后,就能像“金锡圭璧”一样高雅庄重,令人尊敬。从“切磋琢磨”到“金锡圭璧”是一个逐渐砥砺、不断提升的过程,人格和修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这样容貌俊美又品德高尚的君子,谁不尊敬与喜爱呢?

(三)何谓“切磋琢磨”?

到底何谓“切磋琢磨”?切、磋、琢、磨,本来都是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晋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汉代王充《论衡·量知》:“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瑳琢磨,乃成宝器。”

后人常把“切磋琢磨”引申用来指对人的塑造与培养,也比喻道德学问方面互相研讨勉励。如北齐刘昼《新论·贵言》:“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之义。”唐代元稹《戒励风俗德音》:“士庶人无切磋琢磨之益,多销鑠浸润之谗。”宋代王安石《与孙莘老书》:“今世人相识,未见有切瑳琢磨如古之朋友者,盖能受善言者少。”范仲淹《淡交若水赋》:“如切如磋,自契激扬之义;同心同德,孰分清浊之姿。”

最开始提到的《论语·学而》中子贡所说的“切磋琢磨”就是把君子比喻成骨、象、玉、石这些骨器。邢昺《论语注疏》曰:“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朱熹《论语集注》:“言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经过不断地切磋琢磨以后,那些坚硬粗糙的骨、象牙、玉、石才能成为“宝器”,登上大雅之堂发挥用途。君子的道德与学问更需要不断磨砺修研,达到更高境界的自我提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君子。

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就是要不断精益求精。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有一句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的“敲”字本来是作“推”字的,在不断推敲之下终于选择了“敲”字,达到了“响中寓静”的艺术效果。王安石的“春风自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更是经过“到”、“过”、“入”、“满”等数十字的不断锤炼。这些都是对自己作品不断切磋琢磨的典型例子。

今天我们有时会把“切磋”和“琢磨”分开来用,“切磋”更多指的是与别人进行学问和道德上的探讨,“琢磨”更多指的是一种自我学问的提升。在此不作赘述。

二、“切磋琢磨”与“君子不器”

上面提到了《论语·学而》中将“君子”比喻成骨、象、玉、石这些骨器,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物那样。那么这两句话之间是否有矛盾呢?上述已经对“切磋琢磨”有了探究,下面对“君子不器”进行分析。

(一)何谓“君子”?

“君子不器”是《论语·为政》中独立成段的一句话,因为缺少上下文的背景和语境,它的解释历来受到争议。“君子”的概念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孔子的“君子观”中,到底什么是“君子”?

“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是比较常见的,《诗经》、《易经》和《尚书》中多次出现。在西周时期,“君子”专指统治者及贵族男子,比如《尚书·无逸》中就有“君子所,其无逸”,意思是君子在其位时不能贪图安逸,这是对于“君子”的道德修养的称颂与规范。当然有的文献如《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在讽刺不劳而获的贵族统治者。但是总的来说,由于春秋以前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因此“君子之德”与“君子之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孔子,“君子”一词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春秋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无位”却道德高尚修养很高的人,与此同时,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贵族阶层的道德滑坡、犯上作乱,成为“有位”却“无德”的一批人。君子的“德”和“位”的关系发生了偏差和错乱。有德者不一定有位,有位者也未必有德,德位一致的“君子”内涵发生了改变,“‘君子’一词逐渐由表示统治者或者贵族男子身份地位的概念转变为表示德性修养的‘有德者’”(2)。孔子无疑被认为是将君子概念由“位”向“德”过渡的关键性人物。在孔子看来,不管是否有贵族身份和地位,只要有着高尚的道德和修养,能够克己复礼、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的人就是“君子”。我们可以说,“有德”是孔子衡量“君子”的最重要的准绳。

(二)“君子不器”。

要理解“君子不器”,不妨联系《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话:“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当子贡向孔子发出“我是个怎样的人”的问题时,孔子说他是像瑚琏一样的器物。

《说文》曰:“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守之。”何晏在《论语集解》中的注释是对“君子不器”最早下的定义。《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引黄侃义疏曰:“此章明君子之人不系守一业也。”引戴氏注:“器者,施物而穷,容物有限。君子得立,道备文武,兼容并包。”后来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中补充道:“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何晏和朱熹的解读着实影响到了许多后世的研究者,后人的解读也基本上都是在二人的版本上衍生而来的。对这句话的基本理解就是: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在狭窄的范围下,只具备单一有限的用途,而应该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兼容并包。

(三)欲“不器”,先成“器”。

说到这里,既然孔子主张“君子不器”,那么他说子贡是像瑚琏一样的器物,是不是对他的否定呢?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言汝是器用之人也。”引包咸曰:“瑚琏,黍稷器也。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簋,宗庙器之贵者也。”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物,尊贵华美,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是说子贡对于国家社稷乃是大器,具有超才、足堪重用、贮可裕养,容重厚德,可见对子贡的评价之高之精之美之妙。子贡有着非凡的语言、经商与外交才能,在政治上也很杰出。季康子“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他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这里绝对不是否定他。君子不器,必先成器。要首先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的才干和用途,然后经过切磋琢磨的打磨和提升,才能成为外能安邦、内可治国的全能人才。

三、切磋琢磨,乃成君子

孔子所期待的君子是不像器物那样只有单一用途的人才,是具有“内圣外王”的超脱风范的经邦济世之才。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不断切磋琢磨,无论是在学识还是人格修养上都是如此,最终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一)学识的增长。

《论语·为政》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中也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学问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切磋的过程,要不断虚心地探求新的知识。

《为政》篇也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于已经获得的知识,要不断温习巩固,并时常拿出来咀嚼,这样才能得到新的体会,这也是一种“切磋琢磨”。

孔子注重知识的积累,非常注重学习,自称“十有五而有志于学”(《论语·为政》),知识的学习应是多方面的,《诗》、《书》、《礼》、《易》、《春秋》都应熟悉,并且要增强射御、音乐、计算等方面的技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要注重取长补短,有长远的眼光,突破局限,加强多种才能的培养,成为文武兼备、多才多艺的人。

(二)道德与人格的砥砺和提升。

1. 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在老师让大家颜回和子路谈谈各自的志向时,子路的答案比较朴实肤浅,只是希望能够与朋友享受优越的衣食住行;颜回的答案更高了一个层次,他希望有最好的道德行为、最好的道德成就,对于社会虽有善行贡献,却不骄傲。子路又向老师请教他的志向,于是孔子说出了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即社会上所有老年的人,无论在精神还是物质方面,都有安顿;“朋友信之”即社会朋友之间,能够互相信任,人与人之间没有仇恨、没有怀疑;“少者怀之”即年轻人能够得到关怀,使他们的精神,永远充满美好的理想和期盼。这三点,对上一代,自己这一代,以及下一代都有交代,所谓圣人境界,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

通过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从但求温饱到心系天下,志向也是需要不断提升与打磨的。孔子所标榜的君子,正是拥有“兼济天下”大志的人。

2. 信

《论语》中有35处提到了“信”。正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3)。《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就像輗、軏对于大车、小车的作用来说,诚实守信也是为人的关键,是与人相处之中最基本的道德,没有诚信,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儒家非常重视诚信,《论语·学而》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重视与人相处时的自我反省,在与朋友切磋道义时是否真正做到了诚实无欺?当子贡问孔子该如何治理朝政,在“足食”、“足兵”、“民信”这三者中取舍时,孔子果断选择了“民无信不立”,可见孔子对于诚信的重视程度。

3. 勇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中庸》把“知”、“仁”与“勇”并称为“天下之达德”。孔子所提倡的“勇”与“义”是密不可分的,“君子有勇而无义乱为”,在崇尚勇敢的同时要遵循“义”的准则。也就是说,不能凭着一腔热血之气而任意胡作非为,而是在礼义的约束下更好地发挥这种勇气。不但要有勇,更要有谋,否则就会成为一种鲁莽,也不是真正的君子。有知,可以更好地行其勇,否则就会乱用其“勇”。要有谋就更需要学识的提升。真正的君子之勇是临危不惧,有勇善谋,不屈不挠,可以将家国百姓都与之托付的“勇”。这种勇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成的,而是在不断学习与打磨中造就的。

总而言之,无论学识还是人格、道德,都要不断积累、锤炼、提升方能成真君子。《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孔子一生不断切磋琢磨、不断提升自己的总结。儒家所谓的君子之大道无外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内圣外王。“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那经过了苦苦打磨和锤炼的君子,仁德的光辉将会使人们永远难以忘怀。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4]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5]郭兰芳.大学浅解[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王大庆.君子不器辨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2).

[7]王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浅析《论语》所阐释的君子风范[J].剑南文学,2014(1).

[8]李琳.论“君子不器”[J].科学导报,2014(15).

何苦瘾君子 篇4

不知睡了多久,瘾君子的一阵呛咳,把我从梦中惊醒,我惺松地躺在被窝里,听着他失去自控的痉挛性阵咳,短暂的只有出气没有吸气的间歇里,令人担心他会由此而咳“过去”。忽然较前剧烈地一声呛咳之后,那喉管里翻腾出象有水泡似的呼噜噜之声,那声音由下而上涌到他的口腔的一刹那,他敏捷地下了床,嗵嗵嗵地朝卫生间走去,接着“啪嚓”一声,一大口浓痰掷池有声。

他回身爬进被窝,然尚未及温暖被窝,又咳了起来。他顾及我的睡眠,把头捂在被窝里,咳了一阵,呼噜噜之声又起,只好又一次掀被下床去卫生间。这次并未立即返回被窝,而是继续清理喉管里的残痰。在反复地咳吐、擤鼻涕之后,他终于松快地拱进被窝,此时已是全身冰凉。

可是呛咳不饶他,一切又周而复始,一直折腾到东方拂晓。

“唉,早点儿起床吧!”他无奈何地自言自语道。

一连几天,他都是这样度过他的凌晨。

吸烟致他心身受罪,吸烟折磨着他的生命!

烟民们是否都是如此度过这样的凌晨?

半世苦瓜君子菜 篇5

它与我们的人生何其相似?经历了许多酸甜苦辣、高高低低、敲敲打打、磕磕碰碰之后, 我们开始觉得苦瓜好吃了, 开始觉得它耐人寻味了, 爱上那先苦后甜回甘良久的个性。这时, 我们的人生已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 半世苦瓜就是这个意思。

这时, 我们开始羡慕身边的苦瓜控, 他们居然可以把这苦物弄得出神入化。广州师奶最喜欢把苦瓜用来浸花腩肉, 苦瓜去头尾掏净瓤后, 整条浸着一堆花腩肉下煲至熟, 捞起切条, 那花腩肉硬是不腻, 吃时用头抽蘸配瓜和肉, 此菜有肉有瓜有汤, 特别解暑气, 而此时的瓜比肉好吃, 吸进肉香而脱尽苦味。

苦瓜在民间被誉为“君子菜”, 它包容、正直、清高、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 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观点。因为它跟任何肉蛋海鲜干货都能够拍档, 它总是执着于自己的苦, 只会帮拍档增香添甘, 而绝不把苦味传给别人。然而, 现实有多少人连苦瓜都不如, 自己偏执生意失败, 向善良的朋友借钱后不当一回事, 于是经济纠纷层出不穷。

苦瓜控们自然想出了许多菜式, 他们认为苦瓜炒鸡蛋、炒肉片、炒牛肉、炒鱼干、炒虾仁、炒田鸡、酿苦瓜等都是初级阶段, 用脊骨干蚝蜜枣煲苦瓜汤, 或用排骨黄豆章鱼煲苦瓜汤等, 已经对苦瓜有一定的了解。我见过台湾人用高级锅将苦瓜加冰糖做成蛋挞一样的甜点;把豆沙莲蓉塞进去做成粉糯的点心, 浓重的甜被甘苦味减掉;也有的高人把苦瓜做成酱料用来捞沙河粉;有的把整条瓜切去头尾, 挖了瓤, 塞进咸蛋肉糜江珧柱或虾米花生菜脯粒, 整条清蒸切段……

《诗经》中“君子”之德 篇6

一.统治者。许慎《说文解字》说:“君, 尊也。从尹发号, 故从口”, 尹为古代部落酋长之称, 他本是一个部落的最高统治者, 有着管理本部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权力, 可以向他的臣民们发号施令, 所以在甲骨文中, 尹和君具有同样的意思, 即统治者。《大雅·旱麓》中的“君子”就指统治者。《毛诗序》云:“旱麓, 受祖也。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之业, 大王、王季申从百福千禄焉”。三家诗义同。程俊英《诗经注析》还点明此“君子”为文王。

二.贵族男子。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 皆曰君”, 这里的“君子”外延扩大了, 由统治者延伸到拥有土地的诸侯、卿大夫等上层贵族。《小雅·雨无正》:“凡百君子, 各敬尔身”, 这里的“君子”指的就是“离居”的正大夫, “莫肯夙夜”的“三事大夫”, “莫肯朝夕”的“邦君诸侯”。

三.女子称丈夫。在《诗经》中, “君子”不但可以指称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王侯将相, 同时还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秦风·小戎》是一篇妻子怀念征夫的诗。“言念君子, 温如其玉。在其板室, 乱我心曲”, 抒发了思妇盼夫归来的迫切心情。

周人以道德立国, 周代君子们也把道德追求看成是自身生命价值的最高追求之一, 这使周代社会充盈着深厚的道德温情。

一.统治者的“君子”之德。周克商的成功、武王伐纣王的胜利是德行战胜暴虐的结果。《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为周族开国史诗, 分别歌颂了后稷、公刘、大王、王季、文王、武王的卓越贡献, 并指出商灭亡的原因和周代替商的原因。“皇矣上帝, 临下有赫。监视四方, 求民之莫。维此二国, 其政不获”, “上帝耆之, 憎其式廓”, 指出殷商统治者政令失德、不得民心。“帝迁明德, 串夷载路”、“维此王季, 帝度其心。貊其德音, 其德克明, 克明克类, 克长克君。王此大邦, 克顺克比。比于文王, 其德靡悔。既受帝祉, 施于孙子”, “上帝”之所以宠爱周族是因为其领导者有“德”, “德”就成为立国之本。在周朝的开国元勋中, 文王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周人在歌颂文王时, 主要还是集中在赞美他的“德”。《大雅·文王》歌颂他是天之子, 具有非凡的人格和智慧, 是道德的楷模, 天意的化身, “无念尔祖, 聿修厥德。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失, 克配上帝。宜鉴于殷, 骏命不易”, “天命”虽“靡常”, 但“唯德是从”就可永保天命。上天只选择有德的人来统治天下, 统治者失德, 便会被革去天命, 而另以有德者来代替, 文王就是以德而代殷兴周的。本篇是还告诫文王的子孙要以殷为鉴, 敬畏上帝, 效法文王德行, 才能确保周王朝的长治久安。看来, “德”的确是国家稳固的根基。

作为统治阶层的“君子”怎样做才算有德呢?

得民心。《大雅·泂酌》整首诗都是在歌颂得民心的统治者。“泂酌彼行潦, 挹彼注兹, 可以餴饎”;“泂酌彼行潦, 挹彼注兹, 可以濯罍”;“泂酌彼行潦, 挹彼注兹, 可以濯溉”。三章开头都以从远处流潦之水起兴。流潦之水本来浑浊, 且又处于远方, 本来很容易被人弃之不用, 但能舀进来倒进自己缸里就可以蒸菜煮饭, 洗濯酒器, 成为有用之物。“君子”如若“岂悌”, “君子”的仁义道德就会使远方的居民“攸归”“攸墍”, 心悦诚服、感恩戴德地归附, 成为“民之父母”。可见“民之父母”的关键是“君子”的“岂悌”, 君王要有高尚的品德, 要有爱民之心。只要“君子”恒爱民, 民则恒爱“君子”。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明是非。《诗经·小雅》中的篇目不是歌功颂德的, 而是用来讽谏的。《小雅·巧言》就是一篇讽刺周王听信谗言, 放任小人祸国的诗。“君子如怒, 乱庶遄沮。君子如祉, 乱庶遄已”, “乱之初生, 僭始既涵。乱之又生, 君子信馋”, 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君子”应明辨是非, 勿信谗言。进谗者所进谗言祸国殃民, 固然可恨, 但谗言乱政的根源在信馋者, “盗言孔甘, 乱是用餤”, 谗言像糖衣炮弹一样, “君子”如果没有明辨是非的免疫力, 终会为之所害。“来往行言, 心焉数之”, 直接点明对于来往流传的言语, “君子”应有看清真伪、区分善恶的能力。

勤政务。军事是一个国家安定的保障, 武事就成为统治者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诗集传》中译《小雅·瞻彼洛矣》一诗认为:“此天子会诸侯于东都以讲武事, 而诸侯美天子之诗, 天子御戎服而起六师也”。“瞻彼洛矣, 维水泱泱”, 点明天子会诸侯讲武的地点, “君子至止, 福禄如茨。韎韐有奭, 以作六师”, 表明“君子”莅临洛水, 会合诸侯, 讲习武事。集中表现了“君子”的勤于政事。人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 人才培养就成为统治者政务的重要内容。《大雅·旱麓》中的“岂悌君子”深知人才的重要, “遐不作人”, 长期培养有才干的青年人才, 造就兴邦助王的得力人才,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创造机会和环境让这些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发扬光大祖辈的德业, 培养人才之人事也就成为和乐平易的“君子”重要政务。

二.上层贵族的“君子”之德。上层贵族“君子”的德主要表现为“为主尽忠”这一道德观念。“忠”是他们对待国家、民族、社会、人民的行动准则, 也是他们对这种行动方式的理性思考, 也是对自身生存价值的一种追求。

板荡精神的实践。《大雅·板》和《大雅·荡》中确无“君子”二字, 却实则“君子”之言辞。《大雅·板》中的“老夫”语言犀利直白, 情感悲愤急切, 劝告、警告并用兼施, 其忧国忧民之情忠贞可鉴。《大雅·荡》借用文王口吻, 斥责厉王暴戾贪婪, 借古讽今, 一一历数纣王暴行, 句句斥责厉王罪恶。《板》和《荡》之作者积极干预政治, 直言勇谏, 甚至不惜犯颜斥上, 这种无畏精神的核心支柱就是“为主尽忠”。在乱世中, 一些不能直接向君主进谏的“君子”只能“作歌”而“维以告哀”, 《小雅·四月》开篇“先祖匪人, 胡宁忍予”, 呼天抢地、悲愤至极;“相彼泉水, 载清载浊”, 这种“举世皆浊吾独清”的表白, 虽无济世之能, 但却可确保自己不同流合污, 清白无辜, 这也是一种君子。

当然以上是处于乱世是君子所表现的“忠”, 更多的时候还得像《小雅·庭燎》中的君子一样“夜未央”之时, “君子至止, 言观其旂”, 诸侯大臣谨于君臣之礼, 严肃畏敬, 及早入朝以待朝会, 勤于政务, 以事君民。

三.其他“君子”之德。《召南·殷其靁》中“莫敢或遑”、“莫敢遑息”、“莫敢遑处”的“振振君子”在“殷其靁”鸣与南山之阳时离家出走, 见出其忠于职守、不敢懈怠的态度。《周南·汝坟》、《王风·君子于役》、《秦风·小戎》等诗篇中的女主人对久役未归的丈夫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另一方面, 服役的丈夫也思念亲人, 饱尝相思之苦, 但为了祖国的安定、人民的安全, 他们选择了继续服役, 这些“君子”的道德功业也因此而形成。

道德功业建立了, 道德人格也很重要。在《周南·汝坟》中的女主人公发自内心的“既见君子, 不我遐弃”的呼声中, 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丈夫并不抛弃她而感到安慰, 在其心中这样不离不弃的丈夫才配尊称为“君子”。《周南·关雎》“发乎情, 止于礼”:“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既有男女之爱的正常感情, 甚至达到“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程度, 但男子如此强烈的情感加以理性的克制,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以礼来取悦“淑女”, 这种行为谨慎、符合社会美德的男子才被称为“君子”。

由此可知, 上自帝王、下至臣民, 只要有道德修养, 均可被称为“君子”。“德”是“君子”的核心内容, 构成了“君子”的精神内涵, 其温柔敦厚、文质彬彬的品格风范成为后世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3]丁启阵.诗歌与人生[M].东方出版社.2005.

[4]钱发平.诗经的历史[M].重庆出版社.2006.

[5]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中华书局.2007.

春季护肝四君子 篇7

韭菜春季是韭菜最鲜嫩可口的时候, 是当下的时令菜。李时珍把韭菜描述为“肝之菜”, 就是因为肝主升发, 而韭菜是温性食物, 能起到助肝升发的作用。而且, 韭菜含有挥发性精油及硫化物等特殊成分, 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辛香气味, 有助于疏调肝气、增进食欲、提高消化功能。韭菜的吃法很多, 韭菜炒鸡蛋、韭菜炒猪肉、做成馅儿包饺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吃韭菜, 口舌生疮、咽干喉痛及肝火旺盛的人最好少吃。

豆苗清明前后, 是吃豆苗的好时节。豆苗有清肝明目的食疗功效, 它含有大量的镁以及叶绿素, 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 保护肝脏, 而且其中富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对保护视神经、改善视力非常有益。豆苗口感鲜嫩, 易于烹制, 操作非常简单。因为草酸含量不高, 所以不用切得很碎, 甚至可以大段烹制。比较推荐的清淡做法是上汤豆苗, 即将豆苗用沸水快速焯熟, 再淋上烧开的鸡汤。

小米包括小米在内的谷物是护肝的佳选, 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其中, B族维生素就像体内的油库, 它能加速物质代谢, 让它们转化成能量, 不仅能给肝脏“加油”, 还能修复肝功能、防止肝脂肪变性, 进而起到预防脂肪肝的作用。小米不但可以用来煮粥, 还可以和大米一起煮成“二米饭”, 也可以和玉米、燕麦等多种谷物搭配食用。

你是君子,我是小人 篇8

当时, 梅兰芳正好被安排坐在张大千旁边。虽然两人神交已久, 但毕竟是初次见面, 多少显得有些拘谨。于是, 张大千主动向梅 兰芳敬酒 , 说:“梅先生, 你是君子, 我是小人。”梅兰芳不解其意, 忙含笑问:“此作何解? ”张大千笑着答道:“你是君子———动口, 擅长演戏;我是小人———动手, 只会画画。”话音方落, 二人开怀大笑。

张大千巧用“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俗语, 抖了一个包袱, 产生了幽默, 使气氛瞬间变得融洽。这次见面之后, 张大千和梅兰芳之间便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如果张大千把自己看得高高的、不苟言笑, 也许他们就不会成为一生的朋友。

这个世界上, 没人喜欢把自己看得太高的人, 相反, 那些能够主动放低身段的人, 会赢得更多人的爱戴和尊重。

我眼中的君子 篇9

—— 题记

夜阑人静,独坐窗下,守一杯香茶,翻一卷名著,面对四溢的茶气与书香,辗转于千古风流人物,遥想我眼中的君子,思绪便随着幽香慢然飘回到那些年代,心情随之沉浮……

浮游于天地之间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正因为世道污浊,庄子才选择隐退;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庄子才选择与世无争;正因为爱得热烈,庄子才选择恨得彻底……

当你甘于平淡,乐于平淡,并自得于平淡时,你的人生便注定会与众不同。你只愿在梦境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雄鹰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就如同那山间流淌的涓涓细流,给人以绝处逢生,给人以宁静致远,给人以超脱万物。我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让我明白了“君子之交淡如水”,亦教会了我“望断天涯路”。于是,你成为我眼中的君子,淡淡如泉水,如那天际的一抹缟素……

一蓑烟雨任平生

时间的流逝,旧迹依旧,“乌台诗案”毁灭不了你的才情。将烦恼抛给江水,寄情于天地,苏轼的人生发人深思……

你能驾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间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你以自己旷达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世事无常的感伤。你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的哲理。霎时,你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粒轻尘。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博弈中,你获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你成为我眼中的君子,远离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才情更加俊逸洒脱,处事更加宠辱不惊。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在辛弃疾那穿越时空、恒定不变的人生感悟中,我已心有所悟……

我听到历史的磨盘轰然作响,大丈夫披一身豪情冲向报国的前线,不料身后蜂拥而来的是小人的诽谤、昏君的猜疑。我听到了,你突破心灵最低的防线,为国而沉默,于是你像一粒铜豆在磨盘中滚动,你选择了“把栏杆拍遍”,却在“山深闻鹧鸪”的凄凉中为国献出一生。只因你心中的那道报国之门,将一切诽谤、猜忌拒之在外,把忠诚镌刻在你不朽的人生之中!于是,你成为我眼中的君子,铿锵与信念,是你坚定的步伐。

游出历史的逆流,置身于现实世界,回望屹立于中国历史文坛的先人们,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精彩的人生。书中常写:“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君子的定义并不唯一,游览于他们的人生,无不非同寻常……

一阵微风迎面而来,将我从无限的遐思中唤醒,骤然忆断,思在万千……

(指导教师/崔超)

《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篇10

《论语》中“君子”在一词经典文献、历代注疏、字典辞书及后学解经对其说解有同有异。吴正南《“君子”考源》一文认为“君子”一词经历了三次词义引申的过程 :由“尊贵男子”到“有地位的男子”,到“女子的丈夫或情人”;孔子完成了“君子”词义的第三次引申,即“君子”内涵由以地位为主变为以道德为主。再有池水涌、赵宗来、项菊、林贵长等学者亦撰文认为,孔子是实现“君子”含义由“位”至“德”转化的关键。同样地,我们在很多辞书和论著中也得到这样的解释 :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主要指道德高尚的理想人格,常与“小人”对称。

君子这一人格典范的出现是与当时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的。子曰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在认识、教育、审美三方面阐释了诗的社会作用。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亲自删削编定,《诗三百》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诗经》,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毛诗序》那一段著名的更为热情洋溢的颂词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对于道德、风俗、人伦的要求都是在那个礼崩乐坏时代需要重新建构的社会理想。这是,“君子”出现的社会历史环境。

在《论语》当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这样由内心品质与外在表现形成的战胜了所有的人格弱点之后完人形象成为了中国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完美品质。《论语》中所论君子文质彬彬、风度翩翩 , 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 , 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在世俗生活中 , 都是人们的楷模 , 其言行举止和道德功业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子谓《韶》乐“尽善尽美”,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仅包含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还表明了孔子对于美的态度,即美的内容和形式需要统一,只有内容和形式同时是美的,才能够称作是真正的“美”。在儒家极力塑造的君子形象上,当然也很明显的体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统一。

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在儒家看来是人或者说知识分子的最基本的素质。君子好学,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思想,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人才能够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才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这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的基础,也是君子之所以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当然,学习不仅要有基本的方向,更要有良好的态度和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都是学习中所要遵从的较为科学的方法。孔子重视儒家典籍的学习 , 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 , 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包咸注曰 :“兴,起也,言修身先当学诗”。表明在孔子时期同时被作为古代文献和文学艺术作品的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的一个项目。而且,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加具有美学意义上的价值 :仁义、知礼。

君子以“仁”为本,很多学者认为君子最核心的人格理想就是“仁义”,这是儒家眼中君子的内在品质,即“质”,君子的仁义是其所行所思的根据,有了仁义的本质,君子的人格光芒才会感染更多的人,才有可能实现无论是在政治理想和世俗生活中树立光辉的典范。君子重仁义而轻利益,重精神而轻物质,是一种精神化的理想主义者。

在是否仁义的问题上,君子和小人就表现出了明显得分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的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 ;义者,宜也。但是很多时候人总是要面临道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于仁义与利益之间的矛盾表达了明确的看法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之心不会为富贵贫贱所移,道义是他们至死保卫的精神财富,是时时刻刻萦绕在心中的道德准绳。如《论语·子罕篇》所记 :“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只要内心有忠信仁义信仰的支撑,君子之于世是可以超越于环境的束缚的。孔子对这一点的推崇,很大程度上表现于其对弟子颜渊的称赞上,“一箪食,一壶浆”加之道义的坚守就是君子最简单的而又最难以实现的生存方式。

君子,不仅有着美好的内在,还有着在内在品质指导下的令人敬仰的行为。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里讲的“礼”不是形式主义之下的繁文缛节,而是源自内心的尊重。《论语》中以君子的衣食住用的各方面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就是君子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在周礼几近消亡的时候,孔子的弟子问他是不是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是十分不舍的。他所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仪中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与坚守,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而是对礼制之下所建立的稳定而和谐的社会秩序的向往。

孔子在《论语》中一直强调行重于言,他曾说 :“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言行合一,从不去说不能实现的话,不许实现不了的诺言。孔子十分讨厌“巧言令色”的人,而推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处世态度。一方面,“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这是君子对自身内在修养的外在约束,是君子的对自己内心品质的检阅。正是这种谨言慎行、知行合一的人更容易在国家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实现儒家的出世的理想。另一方面,在政治生活当中,不注意言语会导致礼乐赏罚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就如《子路》篇所记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对自己的言行是非常谨慎的,对自己不懂的,采取保留态度。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孔子说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明确地表示莽撞的言行是不适合处理国家政事的。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典范。“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有九思 :视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君子有五美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五美”成为人们孔子以来的时代中最值得追求的生命状态,它所承载着的有关人生美学的价值一直是人格美的典范。

上一篇:城镇污水建设下一篇:杂交改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