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君子专题

2024-06-29

论君子专题(共7篇)

论君子专题 篇1

摘要:

英美教育精神,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宗旨。国家犹机器也,国民犹轮轴也。转移盘旋,端在国民,必使人人得发展其本能,人人得勉为劲德尔门,即我国所谓君子者。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人,於今益极,本英美教育大意而更张之。国民之人格,駸駸日上乎。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

纵观四万万同胞,得安居乐业,教养其子若弟者几何人?读书子弟能得良师益友之薰陶这几何人?

关键词:君子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读梁启超《论君子》感想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博闻强记,学贯东西。为了国家他可谓是费尽心血,虽然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失败的,但他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的情怀,君子的作风,永远是我们这一代乃至所有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论君子》一文是他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稿,文章旁征博引,援中据外,气势磅礴,柔中有刚,情深理重。在文章的开头,他引出了英国人所谓的“劲德尔门” 即“绅士”,来映衬我国传统所敬仰的一类人——君子。其实,君子一词并非一直就存在,也并非一直就受人敬仰,它儒家思想中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一类人,当然儒家所提倡的最高的境界是圣贤,但这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试想,咱中国几千年出的圣贤总共有几个呢?而君子,它的标准就低了些,也走向大众化,这样是较为理想的,因为如果把标准抬得方太高,就会挫伤大众的积极性,因为一般人无法达到,也由此可能会引起相反的作用,走向消极的极端,失去他的本意。

其实梁启超先生一直都重视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精英的一部分,他因而特别关注,尤其是关注他们的思想修养。在当时,大学校园中弥漫着一种不良之风,即读书为当官发财。当时的北大都弥漫着这种风气,别的大学就可见一斑了!梁先生在清华大学的这番关于君子的演讲,与当时的风气不无关系。

在英美等国的教育中,思想教育是是很重要的部分,当然,在这些国家中,它被称为国民教育,它以养成国民人格为宗旨,梁先生把国家比作机器,而国民是轮轴,只有国民得到全面发展,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由此他联系到中国的教育,中国教育的模式需要改弦更张,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而真正的君子的素养正是国民的发展方向。而这也正是他的洞察力敏锐的地方,也是当时许多思想家达成的一致看法——教育要培养出学生的高尚品格!

《易经》中有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在梁先生看来是对君子再好不过的诠释了!他认为,君子要自强不息,不可一曝十寒,即使遇到窘境,要不屈不扰.。同时也要度量宽大,要有博大的胸襟,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可小有成就就轻佻狂薄,毫无度量,否则小不忍必乱大谋。

清华学子作为社会精英层的重要组成,他们素质的高低对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素质高,能起着先锋示范的作用;素质低,他们的习惯也会像狂风暴雨一样地传播开。而当时神州大地上的读书子弟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好,能得良师益友者少之又少,所以加紧思想素质建设的必要十分紧切,真君子这一概念益发凸显。因此,他希望清华学子要严于律己,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君子,在社会上能起带头示范的作用,积极吸收新文明,促进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

对于君子的论述,梁先生的描述相当独到,也很有内涵,只是有点抽象,下面我就做点小小的阐述。

作为君子要自强不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无数读书人用以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不过,我觉得,作为君子是不能把这当做自己的准则的。“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作为一个君子所必须做到的,但“穷则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这只是许多书生在身处窘境时麻木自己的借口。纵观历史可以发现,许多的有志之士,即使在进退惟谷的境地,仍在奋斗不息,而没有去麻醉自己,去独善其身。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真君子就要时时刻刻保持其奋斗不息的本色。譬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的失败不可谓不多,好几次他都差点就丧命,但他从未消极地去“独善其身”,而是自强不息,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类似的还有许许多多,像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自强不息,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自强不息的时候并不止在“达”时,即使在“穷”时也风格一如当初,从不把“独善其身”作为消极沉沦的借口。

当然,作为一个君子“独善其身”是必备的。因为,君子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毅力,更需要一定的精神修养,只是修身并不需要选在“穷”时,因为这只是一副消极避世的外套。《道德经》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真君子要就需要一种这样的境界,一种天地般的博大的境界,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寻常小事所羁绊,时时保持着坦荡心境。

君子要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指的是道德修养,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还有一种生存的韧性。只有有容人之量,才能处世坦荡,才能肩负起重任,而不像社会上的某些人恃有小才而放荡轻佻,毫无度量,试问这样的人何以与他人相处?何以肩负重任?何以不断进步?小不容则乱大谋,对于这种人我只能一言以蔽之:庶子不足与谋!同时君子应还有一种生存的韧性。东坡云: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奋挺而斗,此匹夫之勇也,世有大勇者,无故非之而不加辩,猝然凌之而不加怒,以其所携者深远也。真正的君子就需要种韧性,因为生活中谁没有高峰低谷?谁不会碰壁?刀至利难长保,器至刚易折断。试想:当年韩信如不能忍胯下之辱会怎样?众人常说“人至贱则无敌”,其实这里的“贱”还真有待商榷,应该说这是一种素质、一种修养才对!人们常把面子看得太重要,于是乎生活中就添加了无数无谓的烦恼,其实放下面子来,仔细地审视生活,你就会发现人生中真的没什么过不去的,人生中其实好多的事都是庸人自扰。放下面子,眼前一片海阔天空!

由此我又想到了现实,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许多的人不能掌住人生之驼,迷失了方向,将君子之风尚侵蚀殆尽。学校本该是圣神的地方,可是这最后一方净土还是被攻陷:学术造假之风盛行,教育功利化的蔓延等等,种种现象让

人触目惊心。而学校作为社会潮流的先锋,它的每一个变化都社会影响巨大,所以,现在我们又得重操旧调,发出梁启超先生曾经发出的呼吁:愿君子之风弥漫校园,扑向全国!

论君子专题 篇2

Gentlemen’s Agreement, written by Elijah Shelton, is abou Philip Green, a journalist who is recruited by a national magazine to write a series of articles on anti-Semitism in America.In orde to write an article about Semitism in America through his own experience, he decided to live as a Jew, though in fact he is not.In our real life, a gentlemen’s agreement means an informal agreemen reached between two or more parties, either written or oral.In the novel, the so-called“gentleman’s agreement”refers to the socia agreement that no one should sell or rent house to the Jews.Therefore the Jews are isolated from the society.Racial discrimination agains the Jews are all too clear in the novel.This essay aims to probe into the racial notions elaborated in the novel.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 factors underpinning these notions are to be analyzed and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issue to be made.

2. Racial Relationship

2.1 Inequality

In the novel, many races especially the Jews, have subjected to the racial prejudice, the Jew could not live together with othe people nor could they get a good job.We have learned that people a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culture o custom, thought, way of lif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opulation numbers and so on.One can judge a person’race from his outward appearance, or from unseen factors.Rather than color or racia distinction, religious and ethnocentric criteria were used initially to separate groups into superior and inferior categories.But actually these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uperior or inferior of one race.

2.2 Racial Discrimination

Just as what we can see from the novel, Philip could not live together with other people, because no one would like to rent house to a Jew, his son was oppressed by the classmates, he failed to get a good job though he may easily get it before he claimed he was a Jew.Dating to the inception of slavery, governmental policies prohibited blacks from beginning businesses.“Because home ownership plays such a large role in wealth portfolios of American families, it is a prime sourc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net worth.Home ownership rates for Blacks are 20 percent lower than rates for Whites;hence, Blacks possess less of this important source of equality.”

Racial discrimination is the practice of letting a person’s race or skin color unfairly become a factor when deciding who receives a job, promotion, or other employment benefit.It often affects minority individuals who feel they have been unfairly discriminated.Other minority groups have also been discriminated against in the United States.

2.3 Racial Segregation

In the gentlemen’s agreement, Philip Green couldn’t find a place to live in, many times he was rejected, “no one will rent house to Jews.That is the gentlemen’s agreement between the native people.”In the party, when Philip told the people that he was a Jew, “all the people suddenly became quiet, looking at Casey, waiting for her to give the explanation, as if Philip is an animal.”In their eyes, Philip is a Jewish, he should not get involved in their entertainment, no one would like to be together with a Jew.That is typically what we called racial segregation.

Racial segregation is the separation of different racial groups in daily life, such as eating in a restaurant, drinking from a water fountain, using a rest room, attending school, going to the movies, or in the rental or purchase of a home.Segregation may be enhanced by law or exist through social norms.Segregation may be maintained by discrimination in hiring and in the rental and sale of housing to certain races.

摘要: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 在西方许多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尽管西方社会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反种族歧视措施, 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种族歧视现象。本文通过对主人公个体经历的探讨, 试图分析《君子协定》中突现出来的种族观念, 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苏轼的君子小人论 篇3

“君子”一词的用法

苏轼眼中的“君子”,继承儒家的传统见解,基本上是道德高尚的含义。君子的称呼,是对道德高尚的赞誉。例如,他的《顺济王庙新获石记》指出:“轼不敢私有,而留之庙中,与好古博雅君子共之,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但是,实际的运用也有多种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君”是对人的尊称。苏轼的《墨君堂记》里指出称呼中“公、君、尔、汝”,都有分别: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

“先君子”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苏轼的《灵壁张氏园亭记》说:“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后有君子” 是对未来贤达的称呼。苏轼的《陈公弼传》:“轼平生不为行状墓碑,而独为此文,后有君子得以考览焉。”

“隐君子”的说法,苏轼特指那些隐居的贤良之士,他们离群索居,行踪不定,是值得寻觅的资源。他在《超然台记》指出:“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苏轼在《盖公堂记》里说:“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

“古之君子”“后之君子”和“后世君子”,苏轼指出“古之君子”是恪守儒家伦理的典范,“后之君子”“后世君子”则偏离了儒家正统的君子之道,实质上是小人、伪君子。苏轼的《伊尹论》指出:“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

君子的涵养和风范

君子追求仁义,仁义为君子之本。苏轼认为君子之善在于仁义,不能见利忘义,应该立场坚定,不能动摇。他在《思堂记》指出:“君子之于善也……临义而思利。”仁义的主张,在于坚持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苏轼的《刘恺丁鸿孰贤论》强调:“君子之为善,非特以适己自便而已,其取于人也,必度其人之可以与我也。”

仁义道德应该落实到君子行为和性格之中。苏轼的《屈到嗜芰论》认为君子之本在于仁义:“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 无论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官,心存仁义是不能缺少的。苏轼在《灵壁张氏园亭记》里指出:“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个人的性格,可以看出仁义的遵守情况。苏轼充分发挥了孔子“刚毅木讷, 近仁”之说,特作《刚说》提到:“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君子严守礼仪。君子的修养在于他们能够认真执行儒家的礼仪规范,表现得文质彬彬,行为得体。苏轼在《礼义信足以成德论》指出:“君子以礼治天下之分……君子以义处天下之宜……君子以信天下之惑……此三者足以成德矣。”

君子之所以能够外表衣冠楚楚,彬彬有礼,就在于内心有道德责任感、使命感、羞耻感。苏轼《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强调:“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君子不以为愧者,所职大也。自尧舜以来,未之有改。”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对当时不读圣贤书籍十分惋惜,强调君子知书达礼,“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苏轼对君子有很高的期望,他在《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指出:“故孔子自少至老,未尝一日不学礼而不治其他。以之出入周旋,乱臣强君莫能加焉。知天下莫之能用也,退而治其纪纲条目,以遗后世之君子。”

苏轼追寻君子足迹,效法君子行为。苏轼在《南行前集叙》里描述了他对古代君子的怀念和崇敬:“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轼在《范文正公文集叙》里发思古之幽情,表达对古代君子的敬仰,“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同时,对范仲淹的君子行为进行了高度赞扬,认为范仲淹是当时人们应该学习的楷模:“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君子效忠国家。苏轼以一个宋代官员的身份,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君子兼臣子应该忠诚服务国家的理念。作为社会成员,君子应该奉献于社稷,以实现为国家利益的远大抱负,个人的升迁、境遇,都不应该加以过多思虑。虽然君主不一定能够采纳进谏,但是忠臣为了国家的安危,仍应当直率建议,表达赤胆忠心。君子应该为国家建功立业,造福民众。作为社会管理阶层的士大夫,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为官一地,造福一方。苏轼的《既醉备五福论》指出:“君子之所以大过人者,非以其智能知之,强能行之也。以其功兴而民劳,与之同劳,功成而民乐,与之同乐,如是而已矣。富贵安逸者,天下之所同好也,然而君子独享焉,享之而安。”

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应该首先考虑国家利益。苏轼的《滕县公堂记》开宗明义地指出,君子为官应该实践儒家的君子之道,应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舍弃个人贪图享乐的私欲:“君子之仕也,以其才易天下之养也。才有大小,故养有厚薄。苟有益于人,虽厉民以自养不为泰。是故饮食必丰,车服必安,宫室必壮,使令之人必给,则人轻去其家而重去其国。”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开始就以天下为己任,雄心勃勃,兢兢业业,坚定个人的正确选择。苏轼的《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认为:“君子之欲有为于天下,莫重乎其始进也。始进以正,犹且以不正继之,况以不正进者乎!”

nlc202309090254

君子敢于直言不讳。在奸臣当道的情况下,一个君子官员心地坦荡,忠于国家,主动上谏,不顾个人利害甚至身家性命。苏轼在《明君可与为忠言赋》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君子道大而不回,言出而为则。事父能孝,故可以事君;谋身必忠,而况于谋国。然而言之虽易,听之实难,论者虽切,闻者多惑。”苏轼的文章,多次谈到一个君子、士大夫、读书人,应该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下不忘为国忧虑的情怀,主张君子是志士仁人,应该至死不渝地为社稷贡献,他的《田表圣奏议叙》里就充满这样的见解:“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是也。”

君子逆境坚定。君子往往身处逆境,仍然洁身自爱,受到小人排斥,仍然坚定信念。苏轼寻访了屈原庙,触景生情,万分感慨,对君子的遭遇进行了深入思索。苏轼在《屈原庙赋》中指出:“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历史上往往出现小人得势的局面,让君子备受排挤,十分尴尬、难受。苏轼仔细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故凡天下之患,起于小人,而成于君子之速之也。小人在内,君子在外。君子为客,小人为主。主未发而客先焉,则小人之词直,而君子之势近于不顺。直则可以欺众,而不顺则难以令其下。故昔之举事者,常以中道而众散,以至于败,则其理岂不甚明哉? ”(苏轼《大臣论》)小人结党营私,唯利是图,形成了顽固势力,往往在朝政上占据上风,以致小人屡屡受宠:“有党则必争,争则小人者必胜,而权之所归也,君子安得不危哉!何以言之?君子以道事君,人主必敬之而疏。小人唯予言而莫予违,人主必狎之而亲。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而君子者,不得志则奉身而退,乐道不仕。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幸复用,唯怨之报。此其所以必胜也。”( 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

尽管君子备受排挤,经受磨难,但是出于道义和责任,君子坚定信心,一定能够战胜小人。苏轼认为:“今夫小人急之则合,宽之则散,是从古以然也。见利不能不争,见患不能不避,无信不能不相诈,无礼不能不相渎,是故其交易间,其党易破也。而君子不务宽之以待其变,而急之以合其交,亦已过矣。君子小人,杂居而未决,为君子之计者,莫若深交而无为。”(苏轼《大臣论》)

君子知足常乐,超然世外。生活之中处处可以发现快乐,超然于物外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苏轼的《超然台记》主张:“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心境愉悦,不依赖外物琐事,才能真正开心,例如宴饮中有忘乎所以的快乐,就有道家老庄的情怀,苏轼《醉白堂记》:“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自然美景欣赏有乐。苏轼的《放鹤亭记》记载了自然山水、四季更替的快乐美景:“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在大自然的怀抱下,饮酒作乐,自我陶醉,岂不快哉?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揖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苏轼《放鹤亭记》)

社会生活中开心常乐。人生的理想与现实往往并不一致,主观愿望常常因为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和规律。因此应该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苏轼《超然台记》)作为官员士大夫的君子,应该先苦后乐,与民同乐。苏轼在《凤鸣驿记》里指出:“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安则乐,乐则喜从事,使人而皆喜从事,则天下何足治欤。”

乐在超脱。如果个人不依赖财富、名利、外物,快乐就到来了。苏轼在《宝绘堂记》指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佛教能够解脱烦恼,苏轼《黄州安国寺记》指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私窃乐之。”

君子小人之别

自古至今君子和小人有根本差别。即使有君子的称号,也是形形色色,有的是真正的君子,有的是假冒的君子、虚伪的君子,对此需要仔细辨别。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不能混淆。苏轼紧密联系实际,花费了大量笔墨,对当时朝政里出现的乱臣贼子十分痛恶,揭露了他们假冒君子的小人行径,认为小人当道是国家的灾难,规劝皇帝能够加以辨别。

对孔子的继承。苏轼作为儒家文人,钟情于孔子的君子之道,基本思想如出一辙。其中包括:一是仁人之道。君子与小人的最大差别在于君子实行仁道。苏轼的《论会于澶渊宋灾故》:“见邻国之灾,匍匐而救之者,仁人君子之心也。既言而忘之,既约而背之,委巷小人之事也。故书其始之为君子仁人之心,而后可以见后之为委巷小人之事。”二是中庸之道。苏轼的《中庸论》强调中庸之道,为君子所应该遵守:“君子之所以为时中,而小人之所以为无忌惮。”三是美德之道。君子是各种各样丰富美德的化身和综合。苏轼的《论好德锡之福》:“夫君子小人,不可以一道待也。故皇极之中,有待小人之道,不协于极,而犹受之。至于待君子之道,何其责之深也。”四是典型人物。历史上典型的君子如颜渊、小人如桀跖。苏轼的《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指出:“夫邪正之不同也,不啻若黑白。使天下凡为君子者皆如颜渊,凡为小人者皆如桀跖,虽微《春秋》,天下其孰疑之?”

苏轼对君子小人问题的认识,有自我的体悟,不乏个人独到的新看法。他把道德善恶具体化、政治化、形象化,以此区分君子和小人,使此问题更好理解和识别。其中,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君子如嘉禾也,小人如恶草。苏轼的《续欧阳子朋党论》里强调:“君子如嘉禾也,封殖之甚难,而去之甚易。小人如恶草也,不种而生,去之复蕃。”二是廉贞为君子,贪狠为小人。苏轼的《续养生论》指出:“廉贞故为君子,贪狠故为小人。” 苏轼在《醉白堂记》中同样强调:“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三是今昔对比,联系实际。苏轼赞扬古代的君子恪守仁义道德,为国无私奉献,是真正的志士仁人。而后来的君子产生了严重的异化,背离了儒家之道,自私自利,贪图享乐,已经成为小人、伪君子了。苏轼面对当时境遇,发思古之幽情,大力讴歌古代真正的圣贤君子,严厉痛斥当时小人当道,祸国殃民,不注重修身,而在乎个人仕途,一旦未能如愿,就怨天尤人,诽谤国君,这样的所谓君子是万万要不得的。苏轼的《大臣论》指出:“世之君子,将有志于天下,欲扶其衰而救其危者,必先计其后而为可居之功,其济不济则命也,是故功成而天下安之。今夫小人,君不诛而吾诛之,则是侵君之权,而不可居之功也。”

小结

苏轼是典型的文人,其君子思想属于儒家主流观念。他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历史上地位显赫,千古流芳。他所谈论的君子人格,长期地、深刻地影响了祖国千年文人和文脉。由于苏轼在文学上的高超造诣,广大读书人潜移默化深受其君子之风熏陶,在老百姓身上发挥的人文教化普及和流传作用,远远超过了一些思想家、哲学家。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里,明确将苏轼列举为追随欧阳修的宋儒学派。苏轼的文学作品,超越了个人情感的缠绵,注重政治、社会和人生的思索,具有博大的胸怀、历史的厚重,对君子小人问题的探讨,就是突出的一个方面。苏轼的文学,“在内容与题材上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使词从花前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苏轼作为传统儒家的信奉者和传承人,毕竟是文学家、政治家,而不是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君子论述,联系实际,运用广泛,更多地侧重经世致用,解决时政弊端,警示小人的危险,告诫人们应该有君子的理想、情操、气节等,但是未免星星点点,浅尝辄止。这是研究苏轼君子思想时,不能回避的。正因为如此,著名的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里,无苏轼的踪影;一般通行的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对苏轼也往往是一笔带过。

总之,苏轼从“君子之本”“君子之德”“君子之忠”“君子之乐”等方面,分别对君子品性进行了具体说明和实际运用,试图在当时发扬光大仁人志士的君子之道。他根据宋代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注释了君子的丰富内涵,具有君子思想鲜明的时代性、文化性、独到性、体验性,为儒家君子学说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中论君子议论文 篇4

的确,在世人的心中。君子正乃安贫乐道,心闲天地宽者也。刘禹锡虽居陋室,却仍可苦中作乐,笑语曰:“虽是陋室,惟吾德馨”;周敦颐不落俗套,自成莲花一派,出红尘之秽而持赤子之心,看淡了名利,一篇《爱莲说》成为了君子的典籍;颜回仅一箪食,一瓢饮,亦可作出潇洒。

但是,所谓“君子”,真的都如他们一样,在乱世中悠哉生活,安然自得吗?

孔夫子用“无入而不自得”,以“身处任何境界皆可安然”衡量何为君子,这真的正确吗?

我认为,这一定是谬误的。

我们以屈原为例,他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不管从哪一方面看,都不得不承认屈原的确是位“笑傲于古”的君子。但是,回顾屈原一生,却看不见半点的安然自得、岁月静好,只有说不尽的愤世嫉俗。从一句“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中便可概括其永恒的一生。但若以孔子的观点而言,那屈原这位浊世中的清者,岂不连君子也算不上了?

君子,并不一定要在任何环境下都无半点波澜,悠然处世。相反,若真是这样,那么所谓“君子”,便也成了无血肉者。

苏东坡曾在丧偶后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体现的是一对夫妻阴阳两隔时的肝肠寸断,心如刀绞。但若苏轼为孔子臆想中的“君子”,看淡了生死,只一笑而过,那何来如此佳作,夫妻情深?何来世人的泪流满面?

一个人在国破家亡时仍安然自得,无动于衷,这不叫君子,叫懦弱;一个人在痛失所爱时不掉一滴眼泪珠,这不叫君子,叫无情;一个人在浑浊世事中以避世求安然,而不力挽狂澜,这不叫君子,叫消极。

相反,一个人在世俗中唯己独清,见国将消亡而心灰意冷自沉尼罗,可称之为君子而非软弱;一个人痛失爱妻眼泪长流,也可称之为君子,是重情重义而非可耻;一个人,有勇气大骂时局特务,这亦是君子。

论专题询问 篇5

摘要:

专题询问属于法律规定的询问这一范畴,和以往开展一般询问的不同之处在于,专题询问主要体现在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地集中对特定议题进行问答的活动,更加注重询问作为一种法定监督方式、刚性监督方式的运用,从而有利于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

关键词:人大常委会

监督权

监督方式

专题询问

一、“专题询问”的法律定位及特征

询问是人大监督的一种形式。地方组织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议案的时候,代表可以向有关地方国家机关提出询问,由有关机关派人说明。”①代表法第十三条规定“代表在审议议案和报告时,可以向本级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有关国家机关应当派负责人或者负责人员回答询问。”②监督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③专题询问实质上是对询问形式的创新与发展,它比一般意义上的询问更尖锐、更严肃、更具体、更实在、更具有约束力。

专题询问大致具有法定性、公开性、针对性、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所谓法定性,就是宪法和组织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均对开展询问作出了相关规定,说明专题询问是一种合法的监督形式。所谓公开性,就是整个活动公开透明,是在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的积极参与和监督之下进行的。所谓针对性,就是询问之前会选定议题,整个询问主要针对该议题展开,而不是随机的询问。所谓互动性,就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通过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就相关问题形成共鸣与共识。所谓时效性,就是类似于现场办公的形式,能够当场由责任单位作出说明和承诺,有利于促进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与落实。从以上五个方面的特点来分析,就不难看出开展专题询问确实是一项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与作用的监督活动。

二、“专题询问”的法理依据

权力,是一种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支配的、具有强制性的力量。权力以实现公共利益而产生正效应,但同时,也是腐败等负效应的源头。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言:“在所有使人类腐化堕落和道德败坏的因素中,权力是出现频率最多和最活跃的因素。”④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行使权力,一直遇到界限的地方才止”,因而“从事务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权力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利制约权力”。⑤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无论任何国家、任何组织、任何个人,凡是权力不受制约,几乎无不饱尝了苦果、受到了惩罚、付出了代价,这一点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也不例外。无数事实证明:正如不应有绝对的自由,也不应有绝对的权力,凡权力都应该受到制约和监督。⑥

关于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分权与制衡”的模式和以英国代表的“具有立法权的议会监督内阁”的模式。在我国,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有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等。

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的手段有七种,其中询问权是其法定监督形式之一。专题询问本质上讲属于法律规定的询问这一范畴,是人大行使询问权,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创新和有效方式之一。

三、如何开展“专题询问”

自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开展专题询问始,人大以专题询问的监督方式问政“一府两院”已成常态化。纵观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专题询问,大体操作程序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第一步是选择议题。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是专题询问选题的重点。如全国人大常委会针对粮食安全、医疗改革、农田水利建设、校车安全问题的专题询问。第二步是制作工作方案。会前,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或办事机构会及时征求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一府两院”或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在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严密、完备的工作方案。明确开展专题询问的主题、询问人、询问对象、形式、时间和场合等,让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一府两院”或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清楚询问的式、由谁询问、对谁询问、如何询问、怎么回答等。第三步是开展调研和视察工作。在专题询问之前,人大常委会会组织人员针对询问专题开展走访、座谈,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尽可能的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收集的资料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梳理出要询问的问题。如甘肃省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在对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专题询问中,就采取了现场察看、明察暗访、随机询问、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第四步是组织询问。专题询问一般应安排在常委会会议上进行,先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后,再集中进行专题询问。通常由常委会主任或者副主任主持,采取现场面对面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时间一般控制在三个小时之内。询问主体主要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等。询问对象主要是“一府两院”的相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提问环节完毕后,“一府两院”的领导在专题询问会上作综合性的表态发言;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作总结讲话。必要时,常委会还会对有关专项工作作出相关决议或决定。第五步跟进监督。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闭幕会上对专题询问作出了这样的要求:有关专门委员会对专题询问中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选择其中一两个突出问题进行跟踪监督,争取尽快得到解决。在专题询问之后,人大常委会会分门别类的梳理问题,交“一府两院”落实。同时通过进一步严格监督、汇报等制度,对问题紧抓不放、一跟到底,直到问题解决。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在开展针对水资源保护的专题询问后,继续跟踪监督。先后开展了一次专项执法检查和数次专题审议、代表视察,并结合国家生态区创建和代表议案督办多次开展跟踪监督。最终浦东新区的污水处理率由70%提高到80%,秀美的江南水乡风貌重现浦东。

四、专题询问的实践作用及意义

英国密尔认为,“代议制度议会的适当职能不是管理——这是完全不适合的——而是监督和控制政府。”⑦美国威尔逊也认为,“和立法同等重要的事,是对政府的严密监督”,“一个有效率的,被赋予统治权力的代议机构,要做民众的眼睛,对政府的所作所为进行监督。”“严密监督政府的每项工作,并对所见到的一切进行议论,乃是代议机构的天职。”⑧我国宪法和法律将监督权赋予人大,对于人大而言,询问权并不只是人大的权力,也是其职责所在。开展专题询问,是人大监督权从“纸上的权力”变为实实在在的权力。“纸上的权力”如果没有被使用,是不会产生效果和权威的,所以人大对询问权的实践,实际上树立了人大监督的权威性,凸显了人大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活力。同时,专题询问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议题的选择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对“问什么”、怎么“问”、怎么“改”、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等进行反复的科学论证和预测评估,因而有利于全面掌握有关情况,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有效对策。具体对提问者和回答者而言,就能够真正使问者问出疑惑、问出要害、问出责任;使答者答出原因、答出对策、答出承诺。还能使提问者和回答者面对在场听众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增进理解,促进有关问题的有效解决。所以专题询问是提高人大的监督工作水平有力措施、完善人大监督方式的有益探索、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重大突破。

佘祥林、赵作海案、毒奶粉事件、大头娃事件、黑砖窑事件、地方重复建设、数亿资金打水漂等等重大问题屡见报端。司法机关乱作为、行政机关无作为、违法作为导致了民众对政府与司法机关的不信任。所以,对于政府而言,专题询问,代表委员就相关工作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为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一府两院”的相关工作出谋划策,不仅有利于行政机关树立责任政府的理念,也有助于进一步落实依法行政原则,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约束,使依法行政制度化,从而推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目标的实现。对于司法机关而言,有助于公正司法、实现民主与法治、树立司法权威。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所以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实际上行使人民监督权的体现。专题询问主要选择民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作为议题,通过各种途径如实地调研、网络等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允许或邀请公民旁听专题询问现场。部分地方开展专题询问过程中,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直播,让公民参与互动。如,广东、湖南在开展专题询问时,通过网络广泛征求社会公众、全体省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湖北在对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询问时,邀请10位农民工、棚户区、低收入以及新参加工作的青年代表现场旁听,并通过网络邀请旁听建言。既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也增强了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激发大家关心、参与国家生活。

五、”专题询问”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从哲学上讲,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总会遇到很多挫折和问题。专题询问,作为人大常委会的一种创新监督方式,当然也会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部分地方人大常委会不愿开展询问、不敢问或询问没有实际效果。专题询问相对于一般询问而言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开支,有些地方人大常委会怕麻烦、不愿组织、不愿花钱而不开展专题询问。有些地方人大常委会,怕搞僵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不敢开展专题询问。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即便是开展了专题询问,也是类似于走秀,事前与“一府两院”商量好,开展询问时只是走过场,事后也不跟进监督。这些都是人大监督失职的表现。对于此类问题,一方面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要树立一种“人大不监督就是失职”的思想,坚决克服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思想,强化对专题询问重要性、权威性、实效性的认识。

专题询问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示范效应下开展起来的人大监督活动。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普遍以学习借鉴全国人大常委会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此种方式的利处在于因地制宜,增强了专题询问的灵活性;弊端就是造成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权行使的随意性,形式不一,降低和弱化了人大监督的效力。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认专题询问的法律地位,明确询问的法定人数、形式要件、内容要求、具体程序、答复机关和人员等具体内容,促进专题询问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参考文献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④【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⑤【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54、158页。

⑥《权力制约和监督研究》,王寿林著,2007年,第70页。⑦【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80页。

第二专题:论科学发展观 篇6

论“税收工作与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摘自温家宝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 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六)坚持改革开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摘自温家宝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 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

(摘自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环境,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二是切实掌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要正确处理好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落实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摘自谢旭人同志2004年5月在总局理论学习报告会上的讲话)

三、论科学发展观对税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实现四个基本目标。一是保持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增长。“十五”期间,税收收入要继续保持与经济(GDP)同步增长或略快于经济增长,进一步适当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级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增强国家的财政实力。二是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和征管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人世后新的开放形势,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三是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特别是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水平。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税收征管法制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税务工作质量和效率。四是进一步提高税务干部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悉、作风优良的税务干部队伍。(摘自谢旭人同志2003年7月在北京等地调研时的讲话)

全国税务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税收工作。

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关于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税收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系统结合实际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上来,在组织收入、制定和执行税收政策等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地发挥税收的作用,为“五个统筹”的大局服务。要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税制统一。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全面落实支持西部大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等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认真落实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和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推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逐步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实行国民待遇,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摘自谢旭人同志2003年12月24日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总局提出了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努力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税收工作,把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税收工作,既要大力组织收入,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为“五个统筹”的大局服务,又要实现税收事业的科学发展。三是必须牢牢抓住税收工作的主题,就是要切实抓好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这四方面重点工作。四是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两基”工作,加强管理基础和基层建设,把各项税收工作落到实处。

(摘自谢旭人同志2004年7月27日在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

做好新时期税收工作要牢牢把握“四个必须”

1、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税收工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税收工作,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坚持把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保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要通过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上取得新进步,在改造主观世界上取得新收获,在加强党的建设上取得新成果,在武装广大税务干部头脑,指导税收工作实践,推动税收事业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2、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国税务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税收工作。税收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系统结合实际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上来,在组织收入、制定和执行税收政策等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地发挥税收的作用,为“五个统筹”的大局服务。要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税制统一。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全面落实支持西部大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等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认真落实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和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推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逐步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实行国民待遇,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3、必须牢牢抓住税收工作的主题。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是税务部门必须长期抓好的四方面重点工作,也是做好新时期税收工作这篇大文章必须牢牢抓住的主题。这四方面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要做到:必须依法治税,规范行政,把握税收工作的灵魂;深化改革,健全机制,激发税收工作的动力;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打牢税收工作的基础;以人为本,从严治队,提高税收队伍的素质。

4、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两基”工作。“两基”就是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工作。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交融。抓好“两基”是落实税收工作总体要求,提高税收工作水平,加强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各级领导干部改进作风的具体体现。要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更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职责,完善管理手段,培养管理人才,建立强化管理基础的长效机制,不断夯实税收征管和内部管理基础。狠抓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基础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使基层税务部门真正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坚强集体。

(摘自谢旭人同志2003年12月24日在全国税务系统基层建设 工作上的讲话)

五、论税收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

运用科学发展观从六个方面指导税收工作实践。一是明确税收工作总的指导思想,自觉落实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确保税收稳定增长;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自觉运用统筹兼顾的理念和方法推进各项税收工作,在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很好地贯彻、体现统筹兼顾这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二是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努力组织好税收收入,增强国家的财政实力。各级税务机关必须按照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制止、防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做好税收征管工作。三是积极发挥税收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作用。认真落实国家根据“五个统筹”的要求制定的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促进下岗再就业等各项税收政策,把工作做得更扎实。四是积极稳妥地分步推进税收制度的改革。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遵循“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税制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工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五是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统筹兼顾的方法和要求,全面贯彻到各项税收管理工作中去,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要抓住评估和监控,这是税收 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当前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这个薄弱环节统筹推进各项管理工作,促进税源管理、征收管理、稽查管理等几方面的协调配合,切实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最终实现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目标。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要大力推进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各种支持;要关心广大税务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尤其要注意解决好中西部地区税务干部工作和生活面临的一些困难;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普遍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以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新要求。

(摘自谢旭人同志2004年6月在司局级干部轮训班上的讲话)

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是税务部门必须长期抓好的四方面重点工作,也是做好新时期税收工作这篇大文章必须牢牢抓住的主题。这四方面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第一,依法治税,规范行政,把握税收工作的灵魂。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行政要求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税收工作的灵魂。要把依法治税贯穿税收工作的始终,努力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正确处理依法治税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税收执法与组织收入的关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与程序执行好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真正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

第二,深化改革,健全机制,激发税收工作的动力。税收改革 是推动税收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形势发展,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不断深化税收改革,增强税收事业发展的动力。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分步实施税制改革。大力推进征管体制改革,构建税收征管工作新格局。深化干部人事和劳动分配等内部管理改革,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把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统筹兼顾,科学决策,稳步推进。

第三,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打牢税收工作的基础。强化科学管理是做好税收工作的基础。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法治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责任观念,努力实现专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征收、管理、稽查的结合,管理与服务的结合,“人机”结合,不断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加强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克服粗放式管理,实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高税收工作效率。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在优化服务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第四,以人为本,从严治队,提高税收队伍的素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是做好税收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税收工作本身的基本目标。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要以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要实行源头控制,标本兼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眼于加强对税务干部的培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心人、爱护人、激励人、塑造人,促进税务干部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税务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加强对税务干部的管理监督,严格要求,严明纪律,增强税务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 税务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摘自2003年12月24日谢旭人同志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4年税收工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大力推进依法治税,稳步实施税收改革,全面强化税收管理,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圆满完成各项税收工作任务,为支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2004年税收工作的基本目标。大力组织收入,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征管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和干部队伍素质。

(摘自谢旭人同志2003年12月24日在全国税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5年税收工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稳步实施税收改革,全面强化科学管理,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05年税收工作的目标。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税 收收入随经济发展而稳定增长,各税种收入与相关经济指标协调增长,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提高。二是通过深化税收改革,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使税收制度、;通过深化税收改革,使税收制度、征管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税务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提高,税务部门形象有新的改善。

(摘自谢旭人同志2004年12月24日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5年税收工作四项重点。一是规范税收执法。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要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大力开展税法宣传教育。二是稳步实施税收改革。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征管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认真执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深化内部管理改革。三是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要积极实施税源管理的有效方法,切实加强各税种管理,加快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大力规范内部行政管理。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要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没,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为完成各项税收工作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摘自谢旭人同志2005年新年贺词)

“一二三四五六”工作思路。税务部门结合实际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高执政水平和行政能力,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总局党组提出的新时期税收工作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即:坚持一个宗旨,就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狠抓两基工作,就是狠抓基层建设和管理基础建设工作。明确三项目标,就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税收收入随经济发展而稳定增长;改革完善税收制度、税收征管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增强税务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好四方面重点工作,就是围绕税收工作主题,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五个建设,就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基础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六个能力,就是按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分析形势、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的能力,提高依法治税、规范行政的能力,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提高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带好队伍的能力,提高拒腐防变、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的能力。这个工作思路,是总局党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对税收工作的各项要求,结合税务部门实际提出来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完善。

(摘自钱冠林同志2004年12月26日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论,牢牢把握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按照税收征管的内在要求完善征管体制、夯实管理基础,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摘自谢旭人同志2004年7月27日在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牢固树立现代税收管理六大观念。一是大局观念。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对税收工作的各项要求,自觉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切实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法治观念。将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穿始终,完善税收立法,加强税收执法,强化执法监督,搞好执法考核,努力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创新观念。坚持从时代要求和形势发展需要出发,分析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四是效率观念。切实强化管理,提高征管效率,降低税收成本,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税收。五是服务观念。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优化纳税环境为目标,不断改进纳税服务工作,做到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强化管理中提高服务水平,在优化服务中加强税收管理。六是责任观念。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增强使命感,切实负起责任,扎实工作,干事创业。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各项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摘自谢旭人同志2004年7月27日在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4

“34字”税收征管新模式。对征管工作进行了总体设计,涵盖了征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税收征管的内在规律。

“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体现了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基础地位。纳税人依法自行申报纳税是其法定义务,税务机关依法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是行政执法的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了税款征收的基本环节。纳税人申报后税务机关就要依法对申报进行审核,开展征收工作。税务机关的服务以税收征管法规定的纳税咨询服务、文明服务为基础,体现在税收管理各个环节。公正执法是对纳税人最根本的服务。服务必须服从执法的要求,要防止片面强调服务而忽视必要的管理。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强化管理手段。这是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依托,必须做到专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在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税务干部加强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人机”结合。要防止片面强调信息化手段的作用,认为有了信息化手段就自然而然地加强了管理,或者认为信息化手段不足就不能实施管理,从而不注重发挥税务干部的管理作用。

“集中征收”,是指地域上相对集中地受理审核申报纳税资料和征收税款。税款的集中征收是与机构、人员、办税场所的相对集中联系在一起的。实行集中征收,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税源分布情况和纳税人数量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实事求是地确定集中程度并相应收缩基层征管机构,避免影响税源管理和为纳税人服务。要防止把信息数据的集中处理简单等同于税款的集中征收,片面地根据信息集中程度收缩机构。“重点稽查”,强调的是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打击作用,突出重点,严厉查处各种涉税违法案件,增强威慑力。稽查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税收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要加强税务稽查与税源管理的配合,注重防范与查处相结合,防止片面强调查处而忽视经常性管理。

“强化管理”,既是对税收征管的总要求,贯穿于税收征管模式规定的各个管理环节,也是对应于征管查分工强调要加强税源管理。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要落实税源管理的各项措施,切实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要靠强化管理来实现,税收征管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坚持依法、规范,体现强化管理的要求。

(摘自谢旭人同志2004年7月27日在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检验税收征管水平的四项根本标准。一是执法规范。努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确保各项税收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征收率高。依据税法和政策,通过各方面管理和服务工作,使税款实征数不断接近法定应征数,保持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作为参考指标,近期要保持税收(分解为各税种)增长的弹性系数大于1,宏观税负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三是成本降低。既要降低税务机关征税成本,又要降低纳税人纳税成本。四是社会满意。有效发挥税收作用,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税务形象日益改善。上述四个方面,是检验税收征管水平的根本标准。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要求,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务求实效。

(摘自谢旭人同志2004年7月27日在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税务总局党组认真总结多年来税收工作经验,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确定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对税收工作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个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即:坚持一个宗旨,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狠抓两基工作,就是狠抓基层建设和管理基础工作;明确三项目标,一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税收收入随经济发展而稳定增长。二是通过深化税收改革,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使税收制度、征管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三是加强税务系统执政能力建设,使税务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提高,税务部门形象有新的改善;做好四方面重点工作,就是大力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其中依法治税是灵魂,税收改革是动力,科学管理是基础,队伍建设是保证,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这四点是做好新时期税收工作这篇大文章的主题。

(摘自谢旭人同志2005年7月4日答《学习时报》记者问)

六、论税收工作在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在税收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把握指针,明确方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税收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武装广大税务干部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的成效。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明确税收工作宗旨,把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事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要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做好税收工作的能力。

第二,服务大局,发挥作用。税务部门是国家的重要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责。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对税收工作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税收作用,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进程。要大力组织税收收入,确保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财力保证。要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围绕主题,抓住重点。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是税务部门必须长期抓好的四方面重点工作,也是做好新时期税收工作这篇大文章必须牢牢抓住的主题。依法治税是灵魂,税收改革是动力,科学管理是基础,队伍建设是保证。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要扎实推进四方面重点工作,依法治税、规范行政,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强化管理、优化服务,以人为本、从严治队,全面提高税收工作水平。

第四,抓好两基,打牢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工作和管理基础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基层建设,立足基层狠抓管理基础,推动税收工作 不断迈上新台阶。要牢固树立大局、法治、创新、效率、服务、责任观念,认真落实34字征管模式,做到专业化与信息化结合、征管查结合、管理与服务结合、“人机”结合,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要切实加强基层和干部队伍“五个建设”,使基层税务部门真正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坚强集体。

第五,改进作风,狠抓落实。作风好则事业兴,作风差则事业衰。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齐心协力,真抓实干。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要坚决防止抓而不紧、浮而不深、粗而不细、华而不实,做到抓紧、深入、细致、务实。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加强协调配合,特别是处理好机关内部综合管理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之间、上级税务机关与基层税务机关之间、国地税局之间的关系,形成税收工作合力。

论新闻专题策划 篇7

关键词:新闻专题,策划

1 新闻专题报道选题策划

新闻专题报道的选题关系到整个专题报道的成败。专题报道是对一个复杂的事实进行综合演绎, 让读者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到重要新闻事件的情况, 大部分情况下, 新闻专题报道的选题需要多路记者分头采访, 然后将采访稿件汇总编辑, 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优秀的选题经过横向、纵向对比、递进的评论、叠加的观点探讨能够产生强势传播效果。选题的策划要遵循以下信息重要、选题新颖、思想深刻的原则。

首先, 专题报道要吸引受众的眼光就一定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分量, 重大政

闻资源, 再集成书籍出版。而路透社网站出版图片集《我们现在的世界》则是外国新闻网站在内容产品的供稿出版的典范。从网络发布回归到传统出版是新闻网站运营方式的创新, 除了出版书籍, 新闻网站还可以尝试电子音像出版活动, 打造新闻网站的立体化出版特色, 形成内容产品运营新方式。

3.4内容分类整合, 构建分类数据库

外国新闻网站的分类数据库较为健全, 且成为新闻网站运营的重要环节。如《纽约时报》网和金融时报网等均有site map, 把内容分类整合, 为用户提供了查找历史资料和新闻报道的好去处, 而付费与免费的选择方式更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消费。新闻网站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自己之前发表的新治新闻内容为题材的新闻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军事、政局的发展情况, 这类的新闻本身就是重要新闻, 对这类新闻进行报道能够全面、客观、深入的让民众了解到事件的政治影响, 了解到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 了解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情。专题新闻报道是为了能够深刻的反应问题的本质, 因此选题本身的深度决定着新闻思维的深度。一个重要的新闻, 需要生动的素材与对素材进行合理的选取与整合后引发受众的认真思考。媒体数量激增, 而信息资源相对是固定的, 因此媒体之间的选题“同题化”成为制约媒体发展缺陷, “同题竞争”的时代, 新闻价值的选择和表现就

闻内容分类汇总, 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供其搜索使用, 而建立这类公共信息数据库, 也是未来的传媒内容发展趋势。

4结语

以上仅仅列举了外国新闻网站的运营模式的几种, 其实每一家成功的新闻网站在运营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尽管国外的媒体环境与中国有所不同, 新闻网站的发展程度以及用户知识水平构成等也不一样, 但对于外国新闻网站的运营模式中的优点, 我们国家的新闻网站还是可以学习借鉴。网站的内容、品牌和经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新闻网站的运营中需要把这三者联系起来看待, 而充分认识媒体自身特点和利用网络经济规律则是任何一家新闻网站运营成为媒体占据先机的方式, 超前思维以及新颖的选题策划角度能够让受众找到“独家”的感觉, 进而提高媒体竞争力。

网易新闻就2012年4-24号发生中菲船只黄岩岛对峙事件编辑的新闻专题中, 中菲船只对峙这一新闻已经发出, 就收到了, 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件事情不仅关系到我国领土完整, 还关系到民族尊严。一时间, 民众对黄岩岛的信息需求激增, 此时, 各大新闻媒体都纷纷退出了中菲新闻黄岩岛对峙新闻专题。用视频、快讯、微博、图片报道方式, 将对峙过程、黄岩岛争端发展情况、中菲两国军事力量对比完整地报

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荣, 曾凡斌.美国报业报网融合的赢利模式.科学·经济·社会,

[2]田文泰.路透社经营模式解析.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2) .

[3]王华中, 刘巍石.华尔街日报在线的经营之道.青年记者, 2009 (6) .

[4]刘笑盈, 张聪.CNN的新媒体战略.电视研究, 2011 (8) .

[5]毕小青, 王代丽, 范志.纽约时报公司新媒体战略及对中国报业的启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北京100024)

道出来, 同时还特别报道了参与菲律宾反华游行与参与抗议游行中国留学生代表, 将这一重大事件, 即时、细致全面的呈现受众面前。

2 新闻专题报道编辑策划

编辑是对新闻专题素材的加工, 好的素材整合能够反映出不同的新闻观点, 好的新闻角度能够将专题的力量释放到最大。因此, 对专题报道的编辑策划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专题策划报道要具有系统性, 不管是板块的设置还是表现的形式, 都要能够深度细致地围绕主题展开, 内容之间层层递进, 点面结合, 使得报道的效果加以提升。

在报到时机上, 也要有所策略, 对于重大会议, 时政新闻, 可以边采边发, 跟进报道, 对于社会新闻, 事件趋势不明朗的事件, 要在事件完整的发生后再编辑报道, 将事件发生脉络完整的提供给受众, 对于热点新闻事件, 可以多放报道, 同时配以评论, 适当时候可以对事件的结果进行预测。

好的角度能够使选题增值, 编辑过程中, 要善于选取角度, 将宏大的选题落实到细节, 使得静态的主体呈现出动态的新闻效果, 抽象的主体能够呈现具体的效果。因此, 合适的角度能够促进新闻报道立体化。编辑新闻时, 要抓住新闻发展阶段性的特战来显示新闻的进展, 如今, 很多新闻专题存在“老生常谈的现象”对报道对象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深度报道, 判断在当前阶段的动向以及趋势, 是深化新闻专题的突破口。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是新闻编辑的重要的一点, 视频的生动、图片的直观、文字的细腻, 不同的传播方式造成的效果是不同的, 合理编辑新闻要素的表达方式, 能够让新闻专题的影响力剧增。

在5.12大地震纪念日时期, 各大媒体纷纷针汶川大地震制作专题。腾讯新闻专题策划了《无处安放的青春》选题, 将视野缩小在遇难的学生中, 镜头对着了废墟中找到的日记、作业本、作文等片段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他们有的刚上初中, 有的即将参加高考, 有的还在小学, 他们的日记在512以后再也没有更新过, 分为成长的烦恼、学习的感悟、爱情的体验、生活的滋味、校园的趋势五个部分, 看到这些来自灾区的遗物, 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那一次灾难带给人们的伤痛, 从那些或稚嫩、或青涩、或成熟的语句中, 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又在废墟中小时不见, 那些日记里的历史, 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震动。编辑还选取了媒体人士、作家等知名公众人物的感言, 配以图片放置在专题中。让人找到公民。相比于其他专题中采访幸存者、救援人员以及遇难者家属的选题, 《无处安放的青春》以独特的视角, 感动了受众。

3 新闻专题报道活动策划

新闻专题报道活动也是新闻专题报道的一种, 在这当中, 媒体承担了多重角色, 既是新闻的报道者, 又是新闻的参与者, 媒体在工作中, 不仅要真实地记录身边发生的事实, 也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 利用自身的媒体号召力和影响力, 积极主动的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并且进行报道。结构紧密、健康活泼的活动能够增强新闻专题的舆论合力, 宣传效果更佳。新闻活动的策划要以媒体为依托, 将自身利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 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媒体并非福利结构, 因此策划的活动也要考虑媒体自身的发展, 能够促进媒体自身发展并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的活动才能办的长久。

新闻活动的策划要抓住社会热点, 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才能吸引受众的关注, 一个新闻策划活动涉及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 面面俱到可能会引得受众抓不住重点而降低活动效果, 因此要将范围缩小具体化, 社会热点的活动和报道选取, 要从以下几点来考虑:是否是百姓关心的问题;是否是政府重视的问题;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建设, 满足了以上几点以后, 再确定选题的侧重点, 然后再围绕的主体展开活动内容策划。

新闻活动的形式要追求多样性, 有始有终, “议程设置”理论中提到, 媒介的报道能够影响受众的意识, 媒介信息传播的处理方式能够影响受众的意识, 媒介对问题强调的程度与受众对问题的关注程度是呈正比的, 新闻专题活动策划可以看做是一种对议题的设置, 这个议题现在是由媒体所决定了, 要突出这个议题传播效果就要采取灵活丰富的活动方式, 在受众中形成较强的议题效果。此外, 还要根据媒体自身的特质, 选取擅长的活动形式, 有始有终的完成活动, 如果虎头蛇尾, 不但不能达到社会效益, 还会降低自身的公信力。影响媒体自身品牌建立。

中央电视台每年在3月15号都会举办315晚会, 315晚会以揭露记者在这一年调查的各行各业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对消费者有侵权行为的企业、以及对消费者不公平的交易活动为活动主题, 在晚会开办之前, 央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筹划活动, 投入记者调查选题、筛选信息、制作相关的视频、音频备用, 做大量的宣传。每年晚会揭露的问题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如今年揭露的麦当劳食品卫生质量不过关现象后, 众多媒体便蜂拥而至事件发生地——位于北京的某家麦当劳门店, 一度造成该店关门暂停营业, 各大媒体对这些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 消费者在日后的消费过程中也提高了警惕。整个过程中, 315晚会的筹办、晚会的播出、播出后的影响都被广泛关注, 甚至不少媒体还专门针对315晚会建立了专题。堪称新闻活动策划的卓越典范。

参考文献

[1]陈旭鑫, 陈加松.强化新闻专题策划提升新闻影响力.今传媒, 2007 (12) :56-57.

[2]何春梅.经济新闻专题策划新闻采编.2001 (4) :43-44.

[3]刘爱民.新闻专题策划七法.新闻编辑, 2008 (8) :23-24.

上一篇:服务区春运作文下一篇:树德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