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性(共12篇)
相似性 篇1
引言
长久以来, 隐喻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 看成是语言的一种偏离现象。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 (George Lakoff) 和约翰逊 (Mark Johnson) 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 近年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证明该书的重要性。与传统隐喻理论的观点不同, 该书提出:隐喻不仅有修辞功能,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 (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 。作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 隐喻是人类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 (source domain) 和目标域 (target domain) , 隐喻意义的产生是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互相作用通过映射 (mapping) 的方式进行。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 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所以, “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
如大量的表达方式证明:ARGUMENT IS WAR是一个概念隐喻:
由此可见, 人们“争论”时所说所为部分是由战争概念所构成的。在争论中, 有进攻, 防守, 反进攻, 输赢等。即“争论时战争”这个概念隐喻决定了人们对争论的认识和理解, 人们对待争论的方式是由战争概念所构成的。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概念隐喻的三种类型: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本体隐喻, 并以此分类为依据探究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If you use that strategy, he’ll wipe you out.
概念隐喻的类型
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语言学家对于概念隐喻的分类是存在分歧的。根据不同的源域, 莱考夫和约翰逊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
1. 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是指是指用一个概念隐喻性地建造另一个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把谈论一种概念的各种表达方式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结构隐喻既表现为相关概念的结构对应关系, 又表现为已知概念的特征词语对新概念的侵入。如ARGUMENT IS WAR, TIME IS MONEY等。
以TIME IS MONEY为例, 在一定的文化中, 时间被看作是和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 人们“节约时间”, “浪费时间”, “花费时间”, “投入时间”:
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
You are wasting my time.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That flat cost me an hour.
I ha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im.
2. 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方位隐喻主要源于日常生活, 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最基本的概念。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 在所有隐喻当中, 方位隐喻对于人类概念的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方位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如:上—下 (up-down) , 内—外 (in-out) , 前—后 (front-back) , 深—浅 (deep-shallow) , 中心—边缘 (central-peripheral) 等, 人们把这些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映射于身体状况、情绪、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 形成了许多用方位词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形式, 如:
HAPPY IS UP;SAD IS DOWN.
I’m feeling up.
That boosted my spirits.
You are in high spirits.
I’m feeling down today.
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
这个概念隐喻及其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不是任意的, 而是有其物理基础:即当人们悲伤或沮丧时常常呈下弯的姿势;而直立的姿势一般与正面情绪有关。
MORE IS UP;LESS IS DOWN.
He number of books printed each year keeps going up.
The stock prices keep rising these days.
His income rose last year.
The number of errors he made is incredibly low.
His income fell by 20%last year because of inflation.
If you are too hot, turn the heat down.
国民生产总值以8%的速度持续增长。
科学技术使农业产量逐年增高。
受经济危机影响, 外贸出口有所下降。
这个概念隐喻的产生也有其物质基础:即把更多的物质或物体加入容器或一堆东西当中时, 其平面就会增高。
3.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 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而派生出另外一类隐喻:本体隐喻。在这类隐喻当中, 人们将具有抽象意义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有形的实体, 特别是人体本身。如, THE MIND IS AN ENTITY.这一隐喻是把MIND (心智) 这一概念具体化。本体隐喻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因此本体隐喻可以承担指称、量化、确认、目标设定等功能。 (蓝纯, 2005) 。如:
My fear of insects is driving my life crazy. (referring)
It will take a lot of patience to finish this book. (quantifying)
The ugly side of his personality comes out under pressure. (identifying aspects)
The pressure of his responsibilities caused his breakdown. (identifying causes)
本体隐喻中最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 (container metaphor) , 人体、物体、疆土、视觉领域、事件、行动、活动、状态等都可以看做是容器。如:
疆土可以看作是容器:There is a lot of land in Kansas.
视觉领域可以视作容器: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
比赛事件可以看作容器:Are you in the race on Sunday?
人体部位也可以看作容器: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植物也可看作容器:My love is a red, red rose.
由此可见,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工具, 人类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隐喻性的。
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
尽管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但人类具有相似的生活经验, 语言习得机制及认知系统。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具有一种普遍性, 即人类具有独特的语言习得的生理机制。克拉克夫妇认为人类还具有表达复杂的语言的普遍性。犹如婴孩开始学习语言一样, 人类的隐喻起初都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同时, 人类相似的认知体系使得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具有相似的认知基础。从隐喻的三种类型: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都可见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
1.英汉结构隐喻的相似性
在上文中提到, 英语中有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 从而有了下面的表达方式:waste time, save time, have time to give somebody, spend time, cost somebody sometime, run out of time等。在汉语中, 也有类似的隐喻“时间就是金钱”, 相应的表达方式有:
他总是浪费时间去做这种无聊的事。
为了节省时间, 我们抄近路吧。
你读这本书花了多长时间?
再以LIFE IS A JOURNEY为例, 在这个结构隐喻中, 源域journey的各种显著结构特征被系统地映射到了目标域life。因此, life与journey一样, 有始也有终。人生旅途中, 有时可能一帆风顺, 有时则可能从满艰辛。因此, 英语中有如下表达法:
Give the children a good start in life.
He is over the hill.
I was bogged down in a dead-end job.
Her career is at a standstill.
They are embarking on a new career.
He’s gone off the rails.
Are you at a cross-roads in your life?
Their partnership didn’t last.In the end, they agreed to go their separate ways.
在汉语中, 也有“人生是旅途”这种说法, 相应的表达方式有:
人生的旅途漫长而又艰辛。
他四处奔波。
她的一生很坎坷。
我们都是匆匆过客。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
综上所述, 作为一种认知和思维手段, 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隐喻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不是任意的, 而是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其隐喻映射关系一经建立就会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 英汉方位隐喻的相似性
许多抽象概念的认知需借助于空间概念中的方位概念。方位隐喻, 即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表达方位的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念。英汉文化对于方位概念, 如“上”和“下”具有相同的态度, 即“健康和生命是上, 疾病和死亡是下” (HEALTH AND LIFE ARE UP;SICKNESS AND DEATH ARE DOWN) , 在英语中有如下表达法:
He’s at the peak of health.
She’s in top shape.
She fell ill.
He’s sinking fast.
He came down with the flu.
His health is declining.
汉语中也有“健康位于上, 不健康位于下”这种说法, 相应的表达方式有:
你应该树立起信心。
他又病倒了。
她一天天瘦下去了。
我的精神已经好起来了。
他的健康状况不断下降。
她被家务压垮了。
最近他的视力下降很快。
由此可见,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对于方位“上”和“下”有着相类似的态度, 在英汉中有更多的例子能说明这一点:
Our national income will climb another ladder.
She is really low these days.
The American dream is that everyone has the equal opportunity to climb up.
He is at the peak of his career.
三十年代的大危机, 使美国经济跌入大低谷。
旧社会, 人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江河日下。
他正在堕落下去。
3. 英汉本体隐喻的相似性
如上所述, 本体隐喻可以使人们把时间、活动、感情等抽象概念看作实体或物质。以MOODS ARE WEATHER为例,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类似的表达法:
What’s the matter?Cheer up!You look gloomy/foggy.
I think I drank too much last night.I’m afraid I’m feeling a bit under the sky/weather.
Ladies and gentlemen, can I start by thanking you for giving me such a warm/hot welcome?
I think their relationship has cooledfrozen recently.
从我下班回家, 他就一直阴沉着脸。
从她那阳光灿烂的笑容来判断, 我就知道她被电影学院录取了。
此外,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某些动物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 如:
You ass!You stupid ass!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
你这头驴, 怎么会干出这种事情来?
He doesn’t have any idea of his own.He just parrots what the other people say.
他没有自己的观点, 只会鹦鹉学舌。
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
孩子们准备过节, 忙得像蜜蜂一样。
结语
人类对隐喻从语言修辞手段到认知方式的转变, 是基于人类对语言文化信息的日益关注。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常参照熟悉的, 有形的, 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经历, 对待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在一定的文化中又会形成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英汉民族生活经验中的相似性使不同的语言形成了具有某些相似文化内涵的概念隐喻。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概念隐喻的三种类型: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本体隐喻, 并以此分类为依据探究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人类对隐喻的理解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语境、隐喻自身的特性及主体的认知能力等, 把握英汉文化的同一性, 有助于我们对隐喻的正确理解。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n, C.2003.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patial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Mac, C.&Earl, R.1990[1985].A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Cambridge, Mass:MIT Press.
[4]蓝纯, 2005,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束定芳, 2001, “论隐喻的认知功能”, 《外语研究》, 第2期.
[6]束定芳, 2000, 《隐喻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相似性 篇2
作者:半痴先生,年十九,太极博弈原理弟子,尚在读书。虽年幼,惟思路清晰,禀赋异人。一旦接轨社会,定能大有所成!
以下是文,足见功底。
不久前,《太极博弈原理学习班第五讲相似性原理之演化》开讲,其后有所感悟,笔录如下,理解不偏不倚:
老师的学说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者是以常规的方法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象,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转换了象就转换了方法,不同的象可以类象在于他们的太极之间的类似,这样通过一种发散思路化象为文。
这总让我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不同角度摸得感觉都是真的,但是又都是矛盾的,如果只得一种感觉,则永远无法得出对“象”的全面认识,因为都只是一个部分而已,感觉的真实未必是全相。
所以认识的提高并不在于对一个象感受多深刻,而在于不同象的联系,甚至到归纳所有象的层面,这是高度抽象化层面的玩意儿。
譬如宗教哲学,这样才会有一个全象的认识,但人的认识是积累在静止与片面上的,这也是一个矛盾,所以我们的认识没有象只有更像而已,套用马克思对真理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程度”。
而什么是画里乾坤?什么是一念化三千呢?
凭我的理解是把事物化为象,然后从不同太极出发演化,万理同源皆是象,象者,像也。化文为象后通过融入不同角度思考,即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洞察力即能成为可能——通过一个事物一方面认识另一个事物的一方面,不同转化角度,改变占象比内容得到不同信息。
言归正传,什么是相似性原理?
这则是老师理论另一个方面知识了——预测,使用超常规的方法去获取信息。
事物的发展不纯粹按我们认知的逻辑去演化,而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这就是所谓测不准定理,所以一切定理源于假设,无假设,无演绎,牛顿三大定律建立在理论情况下,而现实则是绝对多变的,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现代科学发展的弊端,是因为建立在纯碎理想的理论下,在《牛顿的新装》一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世界一切事物都在一个联系中,而联系形式又是复杂多样的,一些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假设,判断,推理分析出来,而一些事物联系是我们无法用现在的认识得出的,譬如黑天鹅,蝴蝶效应,虽然我们无法具体分析这些联系内容,但是却可以描述出这些事物的形式——这就是老师的第一个相似性模型网状模型,这个模型在于通过对一个点的受力,离此点的最近则事物联系程度最高,那么我们反观离它最近的一点,推出因果,当然远近是以时空为参照的,事物的变化若是抽离时空则等于无化,时空是预测的根基,而时空影响力在于涟漪的大小。
相似性的影响在于通过一系列的非直接联系的事件形成一个具有联系的链条,一些事物看似比较寻常但是如果在一段特定时间连续发生,则可能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我们知道单纯的现象如果不融入角度去解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不同现象如果融入同一角度去解读,则任何现象都可以解读无限信息,如果在特定时空内,将不同现象都用同一角度分析,是可以得出一定具体信息的,事物一静一动皆源于时空的运动,抽离时空任何现象都只是虚无,假设其他因素不变时间一动,在这个时间内发生了一些事件,时间一动,发生一些事件,在一个人一天内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可能看似毫不起眼,但这人最终发生一起较大事件比如车祸火灾,那发生重大事件那一个点与之前一段时间内的事件是否存在联系?如果存在联系又是何种联系?
最大一点联系其实在于时间连续性,时间连续而产生的事件有两种,一种是直系联系,一种是旁系联系,直系事件事后分析因果链条是可以看出直接联系的,旁系事件则不能看出直接联系,但是旁系事件在这一段时间内真的毫无影响力吗?
答案是否定的,旁系因素影响力的认知力与本时代认识水平密切相关,也就是可能一些旁系因素以我们目前的认知能力是无法仔细明白的,但是我们真的对他们毫无作用吗?答案也是否定的,比如在地震面前会出现一些异象比如奇怪的云朵,比如动物的怪异动作,又比如一些人在地震前做的怪异的梦。这些在认知水平不够时,人们是无法发现其内在规律的,只能通过对现象的积累,观察两种不同象之间的稳定联系,得出一定的认识,便成为我们所谓的逻辑,常识!这也是大数据一种思维方式,重事实轻因果,而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来看时,我们知道地震本质是一种次声波震动赫兹小20,人耳是无法接受的而动物却可以接受到,所以动物会出现一些怪异的形象。
所以在特定时空内,一个重大时间里要发生一件大的事件会发生一系列直系旁系事件,如果用老师的网状模型来解释的话,直系因素就是直接连成链网状节点,旁系因素就是网状节点周边的节点,所谓事件就是这张网上的点,而每一个点的发生对应特定的时空。
相似性具有对应性,相似只是在一个时空里面对应相似,这就意味者事物蕴含的无限信息量,这是画里有乾坤的原理,一定时空内事物所相似的太极也是不同的,也是蒙太奇的一个手法,在不同时间内事物会因变化运动而让人做出不同的判断,但唯有那时那刻那人的判断感受才是真实的,一个象的解读演化在不同时空也会存在不同方面,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如果融入时间的话象又是无限变化的,所以老师谈到了一个效力问题,时空相联,同物相应,在同一时空下,可以通过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推出另一事物。
同时相似性又具有稳定性,相似性稳定的关系由象所体现。在不同时空下,如果象是稳定的,那么最终发展结果也是稳定,比如人通过表与时间交织,不同时间所取得时间信息是有有差异的,如果在时空允许内,譬如八卦的坎卦在蒸汽状况下是可以对应火的,周易的八卦,八种自然属性只是在稳定情况下才对应各自本来属性,时空变了,八卦的象也就变了,这是我给老师的答案。
物理学中相似性的探究 篇3
【关键词】圆周运动 向心力 相似性 物理 研究 利用
一、天体运动和电子运动的相似性比较
茫茫宇宙中,有数不清的天体,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微观世界里,也有数不清的电子,这些电子也在时时刻刻地围绕着原子核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运动,本章就对这两种运动从相似性的角度上作出具体的比较:
首先,无论是天体运动,还是电子运动,都离不开向心力,都是在一个向心理的牵引下进行的圆周运动,比如人造卫星,它是围绕着地球在做圆周性的运动的;而电子则是围绕着原子核在做圆周性的运动,人造卫星的运动来自地球的吸引,电子的运动则是来自原子核的吸引。
其次,无论是天体运动还是电子熨斗,动能和线速度之间呈正向的关系,势能和线速度之间呈反向的关系。比如人造卫星如果和地球相距越遥远,那么线速度也就越小,对应的动能也就越小,但是重力势能则是越大,机械能也是越大。对于电子,如果和原子核之间相距越远,那么线速度同样也越小,动能也就越小,但是电势能则是越大的。
第三个方面,无论是天体还是电子,在进行圆周运动的时候,运动半径和运动周期之间为正向关系,但是运动半径和角速度之间为反向的关系。
第四个方面,在运动速度足够大的时候,无论是天体还是电子都可以摆脱原来的束缚,不再进行原来的圆周运动。比如如果人造卫星对应的发射速度在第二宇宙速度之上,那么就可以摆脱地球的约束;而电子如果外加足够大的能量,就可以摆脱原子核产生或者出现电离。
二、人造卫星和电子核在运动中的具体差异
仔细分析人造卫星绕地球作圆周运动以及电子围绕原子核作的圆周运动,二者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如下:
首先:前者属于宏观世界;后者属于微观世界。
其次,前者运动过程的轨道半径呈现可连续性,后者为一个量子化条件的轨道,处于不连续的状态。
再次,对于人造卫星来讲,其机械能在零之上,其相比较的时地面的零势能,电子对应的电势能在零以下,比较和动能加在一起,总和也在零以下。
最后对于人造卫星来说,在能量值方面,呈现连续性,对于电子来讲,能量值则为不连续的。
对于宏、微观两个世界的具体统一,可以通过光对应的波粒二象性予以很好的体现,但是在宏观世界中,这种现象很难找到。光子在落点的时候,宏观上呈现随机性,这一点对光从粒子性的角度予以了体现,如果光子特别的多,那么在宏观上就表现为条纹状,这是明暗相间的具体条纹,这一点是对光波动性的很好体现。教材中给出了一个宏观落点图,对于光子较少时候对应的表现为光之粒子性。德布罗意波是对宏微观两个世界德统一予以的更好体现,不管运动是宏观世界中的,还是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运动都会对应一个具体的波,此波就是物质波,也被称为德布罗意波。波长和动量之间为反向的关系。可以说德布罗意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宏、微观两个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的,诸多的事实也告诉我们这一理论是经得起考验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汽车行驶拱桥现象和第一宇宙速度,更好地对宏观世界予以理解。汽车行驶过拱桥的时候,根据已有物理知识可以有如下所得:如果车恰好不对桥顶产生压力的条件下,车速等于g*R的平方根,在这里g表示重力加速度,R表示拱桥半径。对这个现象予以条件无限的放大,假定拱桥桥面的半径是6370千米,那么这个时候对应的车速进行计算就恰恰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可以发现这个现象非常的有意思。也就是说对于很多微观运动,如果予以无限的放大,可能获得对应的宏观世界的一个运动表达。
光子理论的产生也有其必然性。按照普朗克的理论,电磁波在具体的能量上是可份的,均分后的每份能量和电磁波对应的频率之间都是正比关系,光为电磁波的一种,在这个基础上,爱因斯坦建立光子理论,对光电效应予以了成功的解读。对分析大小进行测量的实验方法也是建立在宏、微观两个世界的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的。假定微观分子为一个小球,按照对宏观物体进行测量的方法,就可以对分子予以高精度的测量。
总而言之,物理研究中,通过比较研究,通过扩展了的想象,很多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就可以被发现,对这些联系予以充分的运用,那么物理学的无穷魅力就可以被非常真切地感知,就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个世界予以更加深刻地认识。
参考文献:
[1]刘素梅.谈谈生活中的圆周运动[J].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 2009(02)
[2]滨生.从人造卫星谈起——向心力和离心力[J].科学大众(中学版). 2010(02)
[3]徐忠岳.多功能向心力测量转台[J].物理实验. 2011(07)
近视患者双眼形态相似性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数字随机法抽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广西视光中心预约LASIK手术的30例屈光不正性近视患者, 年龄17~33岁, 屈光度-2.25~-5.88D (等效球镜) 。诊断标准:双眼屈光度差值<0.75D。纳入标准: (1) 角膜透明、无眼部疾病史; (2) 无角膜接触镜佩戴史或软性角膜接触镜停戴2周、硬性角膜接触镜停戴1个月以上; (3) 泪膜破裂时间>9s。排除标准: (1) 睑裂小者; (2) 双眼注视不良而不能配合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检测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Bausch&Lomb公司生产的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系统进行检测, 收集每位患者的双眼角膜地形图数据如角膜厚度、Kappa角、ACD、white-to-white以及角膜前、后表面的Diff值。该过程由操作熟练的技师重复检查3次, 选择最佳图像进行保存分析。所有患者角膜地形图图像采集工作均由一人完成。医学验光由高级验光员完成。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的屈光度数均以等效球镜的形式表示, 双眼的角膜厚度、Kappa角、ACD、white-to-white以及角膜前后表面的Diff值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的高度数眼与低度数眼角膜厚度、Kappa角、ACD、white-to-white以及角膜前、后表面的Diff值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检验各指标在两组间的相关性及线性关系。取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双眼的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检测结果见表1。配对t检验显示:该类患者在等效球镜、中央角膜厚度、Kappa角、前房深度、角膜横径、角膜前、后表面Diff值等七项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除角膜后表面Diff值无相关性之外 (P>0.05) , 其余指标在双眼间均存在中、高度相关性 (P<0.01) 。
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除角膜后表面Diff值不存在直线回归方程之外 (F=1.985, P>0.05) , 其余指标在双眼间均存在直线回归方程 (P<0.01) , 见表2。
3 讨论
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是屈光手术中心常用的“活体、无创性、形态学检测设备”。由于能够开展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筛查[1]、可同时提供多项生物学径线指标而被广泛推广应用[2,3,4,5]。先前已有使用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开展近视患者角膜形态研究的报道, 但由于未对近视患者按照亚型进行细致研究, 难免使研究结果相对笼统。
本文主要选择屈光不正性近视患者进行双眼形态学相似性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该类患者的左、右眼之间在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Kappa角、前房深度、角膜横径、角膜前、后表面Diff值等多项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并且除角膜后表面Diff值之外, 其余指标在双眼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线性关系。这说明在双眼屈光度相近的近视患者中, 双眼形态学上具有很好的相似性。本研究结果为探索近视患者的眼球形态特点提供了临床证据。
摘要: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性近视患者双眼形态的相似性。方法 数字随机法抽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30例屈光不正性近视患者, 年龄17~33岁, 屈光度-2.25~-5.88D (等效球镜) 。采用美国Bausch&Lomb公司生产的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系统进行检测, 收集每位患者的双眼角膜中央厚度 (CCT) 、Kappa角、前房深度 (ACD) 、角膜横径 (white-to-white) 以及角膜前、后表面的Diff值。所得数据按眼别进行分组。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指标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两组间的相关性;方差分析检验两组间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配对t检验显示:屈光不正性近视患者的以上角膜形态指标在双眼间无明显差异 (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角膜后表面Diff值在双眼间无相关性 (P>0.05) , 其余指标在双眼间则存在中、高度相关性 (P<0.01)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角膜后表面Diff值在双眼间无直线回归方程之外, 其余指标在屈光不正性近视患者双眼间均存在线性回归方程 (P<0.01) 。结论 屈光不正性近视患者双眼形态具有高度相似性。
关键词:近视,角膜地形图,相似性
参考文献
[1]罗武强, 刘伟民, 黄建忠, 等.Orbscan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诊断圆锥角膜19例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 2008, 30 (12) :1855-1857.
[2]施明光, 王波, 邵婷婷.正常国人全角膜数字模型的建立[J].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 (8) :694-697.
[3]刘伟民, 赵武校, 杨佳, 等.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分析[J].广西医学, 2009, 31 (3) :344-346.
[4]金海鹰, 郭海科, Gerd U Auffarth, 等.光路追迹法计算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力[J].眼科研究, 2010, 28 (4) :356-359.
相似性 篇5
三月份我园有幸接到了教育部“科学教育”子课题――“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潜能开发中的运用”的课题研究,于是我园在教学活动中展开了“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早期阅读识字中的应用”的课题实验。这一课题的出现,使我园的教学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起初我听到这个课题时,既感到陌生,又觉得熟悉。陌生的是不知道“相似性原理”是什么?它是那样的抽象;熟悉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相似”这个词语。令我矛盾的是:是不是与语文教学中的“近义词”、“反义词”是一个意思呢?悬而未解。
通过园里举办的三天学习班的学习、讨论,我才明白了“相似性“就是客观事物存在同与变异的辩证统一。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同和变异。只有同,才能有所继承;只有变异,事物才能往前发展,但“变异不是差异”这个概念的解释与我事先想象的是完全不同的,我又沉静在迷惑不解之中。
《帮你早读书》帮我解开了这个谜。
拿到教本,翻开一看,发现这本书不是单纯的儿歌、故事,而是配有与内容相关的画面,并且内容都是贴近生活的,可谓是“图文并茂、字体隽秀”,不由的产生喜爱之情。但又一想新课题,却不知道“相似性原理”怎样才能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应用?“幼儿的潜能”又是什么?心中一片空白,真是无从下手。正在这时,园里组织我们看了杨瑛老师的光盘――课堂教学的实况录相。我们边看边进行讨论,渐渐地明白了“幼儿潜能”是幼儿在其发展关键期没有充分得到发展的能力,同时也明白了一点“相似性原理”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进行应用。顾虑的是:杨瑛老师的孩子们都是大城市的,不知道我们这个小城市的孩子们能不能喜欢?能不能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法?家长是否赞同?我怀着许多疑问试着上了《帮你早读书》中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太阳》,教学程序是模仿杨瑛老师的程序进行的。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的参与兴趣特别浓,完全投入到与“字宝宝”交朋友的游戏中,就连平时一言不发的魏芊芊小朋友也特别积极,不停地举手回答,而且正确无误。课下我想:虽然我的思路有些零乱,教学环节不完整紧凑,但孩子们如此喜爱、乐学,如若我课前准备得再充分些,方法再灵活多样些,孩子们是不是会更加有兴趣?肯定是!我顿时毛塞顿开,更增强了对上好这门课的信心。
因为信心是成事的原动力。循着这种原动力,我开始思索着:“为什么孩子们对识字如此喜欢、乐学?”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与《纲要》精神一脉相承,既尊重、呵护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又促进幼儿个体全面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园里多次安排我们听园内教研员童老师授课,多次看杨瑛老师的光盘,多次听学科带头人的公开课,并组织我们进行评课。在听中学,学中评,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早期阅读识字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理解,同时也吸取了别人的精华,除去了自己的糟粕。在实际操作中,我常常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主动请教教研组长和老师,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渐渐理清了教学思路,完善了教学环节。在这种情况下,我设计了一节语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效果确实不错。
课前,我首先布置幼儿向家长了解有关“小蝌蚪”和“青蛙”的知识,画了与故事内容相符合的五幅挂图,写了关键字(结构字)卡,还备有“蝌蚪、青蛙、鸭子、金鱼、乌龟”的头饰,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授课时,我按序摆放字卡,有序地出示挂图,孩子们的兴趣油然而生,大脑中已有的“相似块”一下子被激活了,出现了“相似匹配”,通过声音、图画、语义、结构文字符号四方面的协同作用,很快打通了孩子们口语的快速通道,加上孩子们又熟悉、喜欢这个故事,大部分幼儿都能看着“结构文字”进行故事讲述,快速识记所出示的“结构文字”。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了游戏――分角色进行表演,孩子们的兴趣更加浓厚,情绪更加饱满,能自发地讲述和表演故事,直到活动结束时,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感、愉快感,一点也不觉得累。
自从开展“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早期阅读识字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实验教学到现在,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帮你早读书》这门课,而且更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就拿我们学前班的孩子来说,以前老师让孩子看书孩子总是乱翻、不安静,好象看书是老师逼迫的,一幅受罪的样子。而现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像变了一个人,一有空闲时间就主动拿出来指着读,就连下早操吃早点前的点滴时间也不放过。大部分幼儿刚拿到书不到两周的时间竟然能从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熟背到最后一单元的最后一课,象有人在准时地指挥着他们,天天如此,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厌倦。有的孩子时常主动向老师借《幼儿智力》书看,试读着书中的内容,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总是互相请教、讨论、问老师,这一切的一切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孩子们对识字有了喜爱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会了学习,乐于主动学习。
由此得知,以前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厌烦看书、识字呢?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方法不灵活,有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运用强制性的方法要求孩子们参与到识字中去,他们的兴趣被压抑了,心情变得焦虑、紧张。一句话,“为了识字而识字”。
新《大纲》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倡导’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关系”。“帮你早读书”正体现新《大纲》的精神,让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在游戏中识字,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概括为“熏”和“训”二字。“熏”充分利用幼儿擅长“整体记忆”的特点,让幼儿在听录音、看书指字中欣赏优美文章,同时同字(词)混个脸熟;“训”是指在借助关键字(结构字)讲述故事、儿歌时,调动孩子们所有感官去体验,理解作品中各种角色的情感,去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且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幼儿爱玩的天性,通过游戏方式,让幼儿愉快高效地进行关键字学习,孩子自然掌握很多字(词)。因此,幼儿很喜爱,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新课题的实施,更改变了长期以来遗留在家长头脑中的“多写、多算”的旧思想、旧观念。一周的授课,就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夸这门课开得好,孩子能识不少字。有的家长反应,“孩子们在接送的途中总是试读路边、墙上的一些广告词和标语”,“再也不缠着爸妈给他们讲故事了,自己拿着故事书试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才肯请教家长”。这样既方便了家长,又教孩子学会学习。看到家长们特别满意,我有说不出的激动。
“相似性原理”告诉我们,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依赖于声音、图像、语义、符号(尤其是文字符号)四方面协同作用。在传统的幼儿语言教学中,由于我们只重视幼儿口头语的听说,而忽略了书面语的认读,因此,幼儿本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的常用字(词)却被人为延迟到小学阶段去掌握,徒增了一年级学生负担。可以说,幼儿书面语学习的关键期给错过了,孩子们的阅读遇到了障碍,阅读兴趣自然在打折扣。同时,由于幼儿尚未建构起事物声音、图像、语义、符号四方面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当他们进入小学一年级时,马上学习拼音,很快被卷入大量同音字的漩涡中,许多小学生一提笔就写错别字,原因就在这里。
足球与国政,相似性不是一点两点 篇6
进攻防守与扩张守成
足球名宿克鲁伊夫有句名言:足球是一种传球的运动,是层层推进完成射门,从而获得比赛胜利的运动。克鲁伊夫的足球哲学代表了足球界的一极,即讲求技术和以进攻为主的战术,球队可以丢球,但是只要比对手进更多的球就可以获得比赛的胜利。这种思路史称“全攻全守”,代表球队是荷兰与西班牙。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前锋和中场球员,攻击力十分强大,比赛也赏心悦目。足球界的另一极就是纯粹的防守反击战术,即在稳固后防的基础上,伺机进攻渔利。这种足球的代表是意大利,号称混凝土般的防御曾经无数次令那些自持有着炽烈的火与剑的对手勇士们折戟沉沙。尽管比赛场面未必好看,但总体来说一定会获得不错的战果。
进攻与防守这对矛盾是足球哲学的核心问题,但是事实结果表明,进攻可以赢得球迷,而防守则往往可以赢得冠军。那些拥有伟大前锋,以进攻为主要手段的球队,要么彻底击溃对方的心理防线,以大比分获胜,激情四溢,万军中独取上将首级,大阵前孤入敌群肆虐;但是一旦遇到专注于防守的对手球队时,他们就经常难以打开局面,甚至金身不保、“马革裹尸”,留下许多悲情时刻。选择华美似乎就必然凄厉,这一景象无数次发生在荷兰与阿根廷被淘汰出局的记忆之中。即便是荷兰著名的三剑客时代,也没能获得世界杯的冠军。直到2010年世界杯,我们发现范马尔维克的荷兰也开始研习防反之后才开始显露出夺冠的可能。而以防守为主要战术的意大利,则数度获得世界杯和欧洲杯。简言之,在漫长的足球历史上,尽管以进攻为主的球队可以偶尔称霸,但是从长期来看,冠军总是建立在优秀的防守基础之上。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会发现国际关系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国际关系学者张文木教授在总结世界历史上群雄逐鹿、争相一统天下的规律时指出:“大国力量,增值于地区性守成,消逝于世界性扩张。”任何不断扩张的国家必然会遭遇扩张的瓶颈,最终使得扩张的成本逐渐大于收益,从而走向衰落。不论是崛起国还是霸权国,都没能走出这个不断循环的圈子。17世纪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丰功伟业和旷世梦想却只能与其生命同寿。几十年间他为了法国的天然疆界四处杀伐,经历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表面上看起来无比强大的法国实际上民生凋敝。最终法国的波旁王朝虽然显赫百年,却因战争债务和欧洲各国的制衡而交出了权杖。同样,拿破仑·波拿巴和阿道夫·希特勒两个战争狂人分别将法国和德国的版图扩大到了历史的顶点,却依旧没有逃脱功败身死的结局。这些崛起国家的失败不得不说是扩张政策的失败,而霸权衰落何尝不是这个原因呢?历史上的哈布斯堡王室,一心想要依靠联姻来扩大自己的版图称霸欧洲。但是正如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其名著《大国的兴衰》中指出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失败正说明了霸权存在边际效益,没有休止的扩张所带来的不再是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实力上的提升,西班牙为统御和管理那广袤土地所付出的代价正是其衰落的真正原因。苏联则是更明显的例子,尽管有人说如果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苏联还可能继续坚持十年,但是它专注于军事生产和地理扩张的对外政策依旧会让苏联经济不堪重负。英国与美国相对于其他霸权,则在一些时段遵循了这个规律,从而延长了霸权的持续时间。比如美国在经历朝鲜战争、陷入越战泥潭之后,其优势逐渐缩小并为苏联追赶,而苏联此时的上升正是在古巴导弹危机后自我克制的结果。美国很快就吸取了教训,在与其核心国家利益并不十分相关的地区开始放松了抓手,并且与中国修好,对苏联进行有限的遏制策略。而苏联在卧薪尝胆积蓄实力之后,忘记了教训,开始大规模扩张,终于陷入十年的阿富汗战争,美国对于苏联的优势再次扩大。然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连续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进行战争,其相对实力再次缩水。而当这一切与经济危机共同反噬美国时,我们发现霸权衰落的命运似乎总是逃不过的。
进攻总是酣畅淋漓,防守却似乎让人不齿。同样,国家的扩张总是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抒发,而守成性策略却总是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压力。这种偏好选择似乎是人的本性,笔者认为这正好比激情与理性的碰撞,往往是选择了理性的人笑到最后。
足球恩怨与政治恩怨
欧洲杯的足球版图以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荷兰和英格兰五强为最。这与欧洲历史上的国家强弱似乎也有着冥冥之中的联系。而且足球豪门的恩怨与国际关系的历史恩怨多少有着那么点小小的雷同。比如看过英德之间的比赛历史,我们或许可以说,从未有哪两个国家之间在球场上的恩怨能像德国和英格兰那么悠远而神秘,两国在足球历史上有着太多仇怨,以至于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词条叫做“英德足球对立史”。两队在历史上共直接交手23次,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之前的22次交手中双方各自9胜4平9负,刚好打成平局。而在两年前的南非,德国人4∶1血洗英格兰,也算报了之前在2001年世界杯预选赛上被英格兰5∶1横扫的一箭之仇。而我们在回顾历史时,却发现这一结果居然也是有“先兆”的: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早早败降,大国中只剩下英格兰独扛德国,后来美国加入盟军并于诺曼底登陆,改变了二战的进程和结果。在南非世界杯,法国也是早早出局,美国人多诺万在补时阶段绝杀阿尔及利亚,帮助球队历史性拿到小组头名。这一结果直接导致获得小组第二名的英格兰不得不在1/8决赛与德国相遇,于是美国大兵再一次成为了英德大战的导演。历史与足球,居然这样重叠在了一起,让人不禁莞尔。
英德两队第一次结下梁子是在1938年5月14日,两队在德国柏林进行了一场友谊赛,当时希特勒正野心勃勃,英国却一直执行绥靖政策,所以授意球员在比赛中放水,以免激怒纳粹狂人。但是英格兰球员尽管在赛前被迫敬了纳粹军礼,在比赛中却完全没有给希特勒面子,狂进六球,延续了对德国的不败纪录。多年后,英德又在1966年世界杯的举办权上展开争夺,最终,英格兰人又一次击败了德国人——国际足联选择了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格兰,作为庆祝英足总百年华诞的贺礼。巧合的是,1966年世界杯的决赛,就是在英格兰和德国之间展开。率先取得进球的德国人并没有笑到最后,英格兰前锋赫斯特的帽子戏法让雷米特杯有了第五个主人。四年后的墨西哥世界杯上,德国人终于迎来了报仇的机会。1970年6月14日,英德在1/4决赛相遇。当场比赛,卫冕冠军英格兰队取得了两球的领先,然而坚韧不拔的德国人并未放弃抵抗,在常规时间内扳平了比分。第108分钟,德国“轰炸机”盖德·穆勒攻入制胜球,完成逆转。上世纪90年代,点球决胜成为了双方恩怨的关键词。1990年的世界杯半决赛以及1996年的欧洲杯半决赛,英格兰和德国120分钟内平分秋色,只有依靠点球来分出胜负。1990年,我们记住了英国人加斯科因的眼泪;1996年,双手叉腰、昂首踏步的德国人安迪·穆勒的骄傲形象在我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随后便是前文所说的两国互爆大比分的两场比赛。
然而,在欧洲谁说了算的问题上,自19世纪后期德国的威廉二世皇帝上台到二战结束,英德两国争霸欧洲的冷战和热战就一直在持续。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与同盟国就分别以英德为核心而构建、对峙,欧洲相对实力最接近的也是英德两国。德国在陆军方面获得了一定优势,但却无法解决战斗,持续在凡尔登和索姆河等地肉搏;在海军方面德国赢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击沉了多艘英国军舰,但却被后者封锁在港口,在战略上完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与轴心国也是以英德为核心而构建,德国闪击波兰,并于一年内攻占了14个国家,1940年7月德国发动海狮计划,对不列颠岛持续轰炸,并发动潜艇战。最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军打破了德国的不败金身。在今天,英德两国在欧盟的看法上也存在相当分歧,卡梅伦与默克尔的数度交锋依旧在延续。有趣的是,在不久前结束的G8峰会上,两国领导人一起观看了欧洲冠军杯的决赛,比赛的双方分别是英格兰的切尔西和德国的拜仁,最终切尔西终结德国球队点球不败的历史,卡梅伦兴高采烈,默尔克满怀遗憾。
本刊发稿时,欧洲杯还未开始,但是波兰与乌克兰的舞台业已搭好,这对东欧的兄弟在举办过程中也并不顺利。传统上的地域和意识形态观念无不影响着本次欧洲杯的顺利举行,此前就爆出了几大国领导人因反对季莫申科的待遇而拒绝出席开幕式的消息,人都说体育不应掺杂政治因素,但是政治就是这样一个绕不开的、如影随形的事物。正如前文所述,足球与国际政治的相似性真的不是一点两点而已。
在本刊的下一期,笔者会继续戏说足球与国际政治领域相似或相关的话题。
多尺度地图相似性度量方法浅析 篇7
1 相似度度量的一般步骤
1) 提出影响相似性的特征类型。Frank Richard将相似度分为3 个类型, 形状相似、位置相似、语义相似[1]。闫浩文、刘涛从图形特征和属性特征的角度将多尺度地图相似性类型分为拓扑相似、方向相似、距离相似、几何相似及属性相似[2,3]。这些分类方法还不够全面, 而且没有考虑多尺度地图的特点。
2) 对各类型相似度分别进行计算。进而综合各类型相似度的计算结果, 得到总体相似度。
2 多尺度地图相似性度量的常用模型
2.1 概念邻域模型
概念邻域模型用于描述要素地图两两之间的拓扑距离, 由于点要素拓扑关系比较单一, 该模型适用于线要素和面要素的交集模型。一般通过概念邻域图得到概念邻差异矩阵, 矩阵中的值对应于两两之间的拓扑距离。
2.2 Voronoi图
Voronoi图, 又叫泰森多边形或Dirichlet图, 它是由一组连接两邻点直线的垂直平分线组成的连续多边形。 由于Voronoi图的每个点与它的最近邻区域相关联, 可以用它代替点要素进行分析。同时, 也有基于线和面要素的Voronoi图构建方法。
2.3 投影模型
投影模型是将要素投影到指定坐标系, 利用其在坐标系中的方向、长度以及夹角等特征来衡量相似度。最典型的方法是将坐标分为8 个方位, 即可得到每一个要素对应的方位, 从而计算方向关系的相似度。
3 多尺度地图相似性度量的研究现状
相似性度量的方法按照研究对象的数据类型不同分为矢量数据相似性度量和图像数据相似性度量。笔者主要研究矢量数据的相似性度量方法。矢量数据根据要素类型的不同, 又可分为点、线、面3 种。下面针对于这3 种不同的要素地图, 对现有度量方法进行分析。
3.1 点状要素地图相似性度量
梅耀元运用栅格数据思想和多元统计方法, 将对点群的研究转化为对面状目标的研究[4]。对同一个点群化简前后的密度、面积以及空间方向的相似进行研究。其中, 将点群凸包所占栅格的面积比上点群中点的个数作为点群密度。使用点群构建的Delaunay (三角刨分算法) 三角网面积作为点群面积。使用点群最小外接矩形的长轴与水平轴的夹角作为点群方向角。这里的面积相似实际上就是几何相似的一种, 密度相似也可以认为是距离相似。缺点是对于点群的方向特征, 使用点群的主方向会更加直观有效一些。
杨伟芳基于Voronoi图对点群进行研究[5]。分别考虑点群目标拓扑关系相似, 距离关系相似和属性特征相似。在构建Voronoi图之后, 以每个点的一阶邻域点的数目作为其拓扑指数, 比较两组点群总的拓扑指数即可得到拓扑相似度。以每个点的相对局部密度作为距离关系度量指标。以点的重要系数作为属性特征。该方法认为点化简前后点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 即没有方向关系的变化。但是, 对于整个点群而言, 其方向特征还是发生了改变, 所以该方法缺乏对方向关系的考虑, 最终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综上所述, 对于点群目标, 由于地理空间中的单个点目标是没有形状大小的空间图形, 一般将点群目标的相似性研究转化为对面状目标的研究。
3.2 线状要素地图相似性度量
闫浩文考虑到拓扑关系相似、距离关系相似以及属性特征相似, 针对这3 种不同线要素的特点得到不同度量模型。对于等高线地图, 使用每条等高线的相邻等高线数目作为拓扑指标, 使用等高线密度作为距离指标, 使用等高线间距作为属性指标[6]。刘涛顾及拓扑关系相似度、方向关系相似度、距离关系相似度以及几何特征相似度提出了度量线要素相似度的综合模型[7]。利用线要素拓扑关系概念邻域图定义线群之间的拓扑关系相似度, 利用方向均值定义线群之间的方向关系相似度以及 “环形方差”定义线群目标之间的距离相似度, 同时考虑线要素的平均长度、曲折度等几何特征得到其几何特征的相似度。缺点是范围太广导致方法笼统。各类线要素地图的特点各不相同, 应该针对特定类型线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3.3 面状要素地图相似性度量
Frank Richard分别考虑了面要素地图的形状相似、位置相似以及信息内容相似[1]。对于形状方面, 先对综合前后面要素地图进行匹配分析, 继而求得差异度。对于位置相似, 使用面要素的Voronoi图得到面要素距离, 以该距离作为位置指标。对于信息内容相似, 实际上就是属性特征相似, 采用经典的信息熵模型得到各自的信息熵, 以该信息熵作为属性信息相似度指标。该方法通过度量两幅地图的差异性得到其相似性, 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缺点是缺少从全局角度对地图进行整体描述[8,9]。
闫浩文研究了面要素的拓扑关系、方向关系、距离关系[6]。使用面要素Voronoi图得到要素拓扑关系, 将整幅地图中各种拓扑关系的数目作为指标, 使用交集指数作为方向关系指标, 使用平均面要素密度作为距离关系指标。该方法缺点在于, 拓扑关系相似度计算以总的拓扑关系数量作为指标, 与面要素数目的关系太大。
4 结束语
4.1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归纳上述方法, 得出目前多尺度地图相似性度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在实际应用当中, 使用最多的是全要素地图。现有研究方法对于数据要求较高, 大多只能解决单一类型要素地图。
2) 现有研究对相似性类型的考虑还不够周全, 且大多是从数据特征的角度分析相似性类型, 笔者认为应该从多尺度地图的特点出发。针对多尺度地图, 其最大特点在于地图综合前后需要对空间数据做一些改变, 以适应特定比例尺下的制图要求。这种变化即对应两者的差异性, 得到差异性类型即可得到对应的相似性类型。另外, 地图信息论研究的是地图传递给使用者的信息, 这种地图信息的类型也可作为相似性的类型。
3) 对于不同类型的相似性, 选取合适的度量模型依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4) 相似度计算中权重的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采用人为主观赋权法不够科学, 可以考虑使用熵权法, 根据各指标的变异程度, 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 再通过熵权对各指标的权值进行修正, 从而得到较为客观的权重值。
5) 对相似度计算结果的评价目前比较缺乏。
4.2 展望
地图相似性度量对于空间信息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空间数据挖掘以及地图综合具有重要意义。多尺度地图相似性度量依旧存在适用性不强, 相似性类型不够全面, 模型选取不是很合适, 总的相似度计算结果不够客观, 对计算结果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 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 对空间数据相似性的研究也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在归纳多尺度地图相似性度量的一般步骤基础之上, 介绍了常用模型。重点对多尺度地图的相似性度量方法进行了归类与分析, 得出了现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指明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多尺度,地图,相似性
参考文献
[1]Frank R, Ester M.A Quantitative Similarity Measure for Maps[J].Progress in Spatial Data Handling, 2006:435-450.
[2]Yan H.Fundamental theories of spatial similarity relations in multi-scale map spaces[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0, 20 (1) :18-22.
[3]刘涛, 杜清运, 毛海辰.空间线群目标相似度计算模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 2012, 37 (8) :992-995.
[4]梅耀元, 闫浩文, 李强.多尺度地理空间点状要素相似关系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 (2) :18-20.
[5]Yang Weifang, Yan Haowen, Li Jonathan.Formula for calculating spatial similarity degrees between point clouds on multi-scale maps taking map scale change as the only dependent variable[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英文版) , 2015 (2) :1-13.
[6]Yan H, Li J.Applications of Spatial Similarity Relations in Map Generalization[M].Spatial Similarity Relations in Multi-scale Map Spaces.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157-181.
[7]刘涛.空间群组目标相似关系及计算模型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629-629.
[8]闫浩文, 褚衍东.多尺度地图空间相似关系基本问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4) :42-44, 48.
浅析公共演讲与口译的相似性 篇8
在现今英语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公共演讲和口译是两门必修课。演讲,又称演说、讲演。它是一种借助于口头表达的社会交际、信息及情感传播和交流的直接现实性很强的活动。公共演讲课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它是借助认知知识听辨语言、分析、综合、推理、理解、意义产生、记忆和表达的过程。口译课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双语互译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共演讲和口译的相似性做一初步探讨,从而提出二者相互借鉴、相互应用的可能性,给教学与自我学习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二、公共演讲和口译的相似性
公共演讲是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交流。史蒂芬·卢卡斯认为,公共演讲的过程包含七个部分:演讲者、信息、渠道、听众、反馈、干扰和场合。即在某一场合中,演讲者通过渠道传递信息给听众,听众会产生反馈于演讲者,交流期间由于外在或内在原因,信息和反馈可能会受到一定干扰。
如图所示:
口译也是重要的交流形式。塞莱斯科维奇认为,口译的本质就是交流。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直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完整并即时传递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
吉尔在他的《口译员和笔译员训练的基本概念和模式》一书中提出了口译的交流模式,如下:
(Gile 24)
口译专家刘宓庆认为,口译员在交流过程中是扮演渠道的角色,没有“渠道”的话,听众和演讲者之间是无法完成交流的。如图所示:
总的来说,在公共演讲中,演讲者在一定场合中通过渠道向听众传递出信息,听众会产生一定的反馈,通过渠道传递于演讲者;在口译中,讲话者发出信息,通过译员传递给听众,听众通过译员做出反馈于演讲者。从而可以看出,公共演讲和口译具有非常相似的交流过程,如下图所示:
三、对演讲者和译员的相似的能力要求
1、语言能力的要求
公共演讲和口译都基于语言交流。对演讲者和译员而言,最基本的就是对语言能力的高要求。对演讲者而言,演讲者必须熟练掌握自己演讲所使用的语言,知道如何准确、清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译员而言,译员必须熟练掌握口译场合中所使用的两门的语言,不仅要有良好的听入、翻译、口语、阅读等能力,还要有大量的词汇库、术语、表达、谚语等知识,才能应对口译的高难度任务。
2、非语言能力的要求
演讲者和译员都应有丰富的百科知识。国内著名口译专家仲合伟曾提到过译员知识结构应为KI=KL+EK+S(P+AP),其中EK代表百科知识。口译场合涉及很多行业,如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译员应具备相应的行业知识、相关的表达和术语,才能够在翻译的时候更准确地译出源语信息。从实践来看,译员的百科知识越丰富,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就越容易把握源语信息,从而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对演讲者而言,百科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演讲者要成功地完成演讲,必须有引经据典,用充分的支撑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这样的演讲才是论证有力的、有说服力的。
译员和演讲者都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公众面前讲话,是容易让人紧张的。对译员来说,政府会见、大型会议、商务谈判等这些重要场合容易给译员造成压力,如果译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容易出现精力难以集中、短暂记忆空白、言语组织混乱等问题。对演讲者而言,面对众多的听众进行演讲,也容易紧张。如果演讲者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就容易出现忘词、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等。
演讲者和译员都必须要有良好的记忆。译员的记忆包括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译员一方面要有长期记忆储存,比如大量的词汇短语、术语谚语、常用句型。另一方面,译员又必须拥有良好的短时记忆能力。在笔记的帮助下,译员必须依靠短时记忆,准确、迅速地抓住讲话者的信息,同时激活自己的长期记忆,形成口译的工作记忆,才能准确、全面地传达源语信息。对演讲者而言,良好的记忆也是必备的能力。一方面,演讲者若不能很好的记忆演讲内容,就容易忘稿、忘词,从而影响演讲的流利。另一方面,演讲者也应具备大量的长期记忆储存,才会在演讲中做到信手拈来。
演讲者和译员都必须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清楚的口齿,良好的发音是基本的。并且,演讲者和译员应该掌握一定表达技巧,比如音量、语速、语调应该适中,避免语速过快或过慢,音量过大或过小,或语调过高或过低。同时,译员和演讲者还应和听众保持适当的眼神交流,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3、演讲者和译员在交流过程中相似的角色
在口译中,译员需要传递双方的信息,包括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所以译员在整个口译过程中扮演着信息传递者的角色,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沟通的“桥梁”。在演讲中,演讲者往往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和信息传递给听众。演讲者首先要有想表达的想法,才会以听众为中心组织演讲,传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演讲者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也是扮演着信息传递者的角色。
四、公共演讲和口译的技巧的相互借鉴与应用
1、公共演讲技巧在口译中的应用
公共演讲的听众分析要求演讲者对听众的年龄、性别、教育、文化等背景进行适当分析,才能达到更好的演讲效果。在口译中,若译员能够借鉴此技巧,一方面对听众的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让翻译出来的内容更容易被观众理解、接受;另一方面,此技巧也用于对讲话者的分析,了解讲话者的说话特点,诸如语速、口音,以及讲话者的身份、讲话目的、态度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讲话者进行合作,更好完成口译任务。
公共演讲的表达技巧对译员在“表达”阶段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史蒂芬·卢卡斯认为,演讲者应综合运用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语言要素包括发音、音量、声调、语速、发音等;非语言要素包括着装、手势、眼神交流、身体姿势等。一个优秀的演讲者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发音和良好的仪态仪表。借鉴这一技巧,译员在口译中应做到发音清楚标准,音量、语调和语速适中,着装得体适当,与观众和讲话者保持眼神交流。译员应坐姿、站姿端正,表情自然,总体要展现专业、自信的态度。
2、口译技巧在公共演讲中的应用
口译笔记是很重要的口译技巧。口译笔记和课堂笔记、速记有所不同,它要求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用笔记抓住讲话者的关键词、逻辑结构,并且有口译符号、缩写、临时符号等的使用,从而在表达阶段,借助笔记更好地进行翻译。在公共演讲中,特别是即兴演讲,口译笔记可帮助演讲者进行事先的演讲组织。在即兴演讲中,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内,演讲者可采用口译笔记中抓关键词、逻辑结构的方法,把自己讲话的结构、关键词列出,同时为了节省准备时间,可采用口译中大量应用的符号、缩写。逻辑结构体现整个演讲的轮廓,关键词提醒自己要讲的内容,这样在演讲期间,才会显得讲话内容层次分明、逻辑清楚,避免天马行空,让人不知所云。
五、结语
公共演讲和口译有着较大的相似性,对二者相似性的研究为二者技巧的相互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在公共演讲和口译研究方面给其他学者以启发,更多地挖掘二者的相互应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英语专业本科口译、公共演讲教学阶段进行更好、更新的教学实践与摸索。
参考文献
[1]高捍东.有效演讲口才技能[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1,15,56,83.
[2]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76.
[3]Lucas,E.Stephen.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Eighth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Gile,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6]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相似性 篇9
作为结构相似性指数的提出者和倡导者, 滑铁卢大学的王舟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最近发明了一种基于结构相似性的感知视频压缩技术。此技术可以在不提高带宽的前提下, 明显提高解压缩后的视频质量, 或者在不影响视频质量的前提下, 比现行最高质的H.264/MPEG4-AVC视频压缩标准进一步降低带宽最多达30%至40%。此项技术已得到国际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智能手机、高清电视、网络电视、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成熟度:专利、实验室成果。
相似性 篇10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 图像匹配仍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特征的匹配方法[1], 因为根据图像中趋于稳定的少量特征进行匹配, 使得运算速度快、匹配效果好, 所以成为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但是, 这种方法需要在图像间进行遍历性的匹配运算, 存在计算量大, 且精度不高的问题。
1999年, Lowe提出了SIFT (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 算法[2], 该算法利用高斯差分在图像的多尺度空间中快速求解高斯拉普拉斯空间中的极值点, 加快了特征提取的速度, 提取的SIFT特征对于图像平移、缩放、旋转具有不变性, 并且对于仿射变换、视觉变化、光照变化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很好的匹配鲁棒性, 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的图像匹配、图像检索和模式识别等方面[3,5]。虽然SIFT算法具有上述的优点, 但该算法首先要将彩色图像灰度化, 仅利用图像的灰度信息和特征点的局部邻域信息, 忽略了图像的颜色信息, 导致不能识别图像内具有相似结构的特征点。
文章提出基于SIFT的多特征相似性度量算法, 首先对彩色壁画图像提取SIFT特征点与特征向量, 然后对每个特征点提取HSI彩色特征, 最后按定义的相似性度量公式计算两个特征点之间的距离, 确定二者是否匹配。
1 特征提取
1.1 SIFT特征提取
尺度空间极值点的检测采用DOG方法, 将一个像素点与它相邻的26个点相比较, 如果是最大值或最小值, 就作为图像中的一个特征点。以特征点为中心, 在16×16的邻域内, 将采样点与特征点的相对方向通过高斯加权后, 分别归入8个方向的梯度方向直方图, 最后获得4×4×8的128维特征向量来描述一个SIFT特征点。
SIFT算法的两个关键步骤是关键点检测和关键点描述。在关键点检测阶段, 大多是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即尺度不变检测和致密采样。文章采用致密采样进行特征检测, 理由如下。一方面, 尺度不变检测器在描绘均匀信息时是低效的, 而壁画图像中包含着这样的信息。另一方面, 在特征匹配时, 通过致密采样得到的关键点优于随机抽样和尺度不变的探测器[6]。
SIFT算法首先将彩色图像灰度化, 提取的特征关注图像的梯度信息, 忽视了图像的彩色信息。文章对彩色图像提取特征, 实验发现图像的误匹配点中, 存在着彩色信息不一致的问题。因此, 文章对图像既提取SIFT特征, 又提取颜色特征, 对多特征融合设计相似性度量方案, 可以减少误匹配率, 提高匹配效果。
1.2 颜色特征提取
为了解决误匹配中存在的SIFT梯度信息一致, 彩色信息不一致的问题, 我们在对特征点提取SIFT特征后, 再次提取其颜色特征。由于RGB颜色模型只考虑图像的亮度信息, 而HSI颜色模型全面考虑图像的亮度和颜色信息, 因而在开发基于彩色描述的图像处理算法中, HSI模型更为有用[7], 文章提取HSI彩色特征。
HSI颜色模型中, H表示色调, 指的是人的感官对不同颜色的感受, 描述纯色的属性;S表示饱和度, 描述的是颜色的纯度;I表示强度, 描述的是颜色的明亮程度。
从RGB颜色模型通过转换可得到图像的H、S和I的值, 设RGB颜色空间的任一点分量值为R、G和B, 通过以下的计算公式, 我们可以得到每个SIFT特征点k的H、S和I的值, 并记为H (k) 、S (k) 和I (k) 。
设:
则:
2 相似性度量
对于图像中的SIFT特征, 首先进行归一化处理, 然后采用欧式距离计算相似性。设特征点i的SIFT特征向量为f_s (i) , 其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为, 归一化过程如公式 (5) 所示。
其中|f_s (i) |为向量f_s (i) 的模。
则特征点i, j的SIFT相似性度量采用欧式距离计算公式为
对于图像中的HSI特征, 先归一化处理, 再采用卡方距离计算相似性。设特征点i的HSI特征向量为f_h (i) , 其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为, 归一化过程如公式 (7) 所示。
其中|f_h (i) |为向量f_h (i) 的模。
则特征点i, j的HSI相似性度量采用卡方距离计算公式为
将公式 (6) 和 (7) 组合起来, 可定义特征点i, j的多特征相似性度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 α和β为权重, 并且满足α+β=1。
对于两幅图像, 一幅我们称为基准图像, 另一幅为待匹配图像, 当提取出各个图像的特征点并生成描述符后, 通过相似性度量判断特征点是否匹配。相似性度量实际上求解特征描述向量之间的相似距离。良好的度量方法必须尽可能取得正确的匹配对。
常用的最近邻方法原理是, 对于基准图像中的每个特征点, 在待匹配图像中寻找距离最近的特征点, 然后形成一组匹配对。因为最近邻获得的匹配对中存在大量的误匹配, 所以Lowe在论文[8]中对于基准图像中的每个特征点, 在待匹配图像中寻找距离最近和次近的两个特征点, 当这两个距离的比值小于预设的阈值时, 才认为找到了一组正确的匹配对, 这样消除了大量的误匹配, 取得了不错的匹配效果。文章设阈值为thr, 且0<thr≤1。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为了观察算法性能, 我们从互联网上寻找了两张有重叠部分的壁画图片进行了实验。图像如图1所示。采用Matlab7.7.0编程, 运行在AMD A6-3400M CPU 1.4GHZ和4G内存的PC机上, Windows7.0操作系统。
实验首先寻找图像的SIFT特征点, 然后提取特征点的SIFT特征和HSI特征, 再对图1a和图1b按公式 (9) 进行相似性度量, 再分别用欧式距离和卡方距离作为相似性度量, 并且thr分别选用0.5, 0.6, 0.7, 0.8进行特征对提纯。结果表明, 匹配过程在使用同样的阈值时, 三种相似性度量方法中, 所得到的匹配正确率相同, 而匹配时间不同, 按公式 (9) 计算的距离稍快一些。随着thr值的增大, 所得匹配对数减少, 当thr取值为0.6时, 具有较好的匹配结果。图2为thr取值为0.6时的匹配结果。
另外, 实验同时表明, 对于图像分别提取SIFT特征和HSI特征, 如果仅按SIFT特征或HSI特征计算相似性, 所得到的匹配正确率都低于两个特征按公式 (9) 计算相似性的情况。
因此, 对图像提取SIFT特征和HSI特征, 按我们定义的相似性度量计算方法, 确实提高了图像匹配的效率。
4 结束语
文章采用的算法对彩色壁画图像同时提取SIFT特征和HIS彩色特征, 有效地去除了梯度信息一致而彩色信息不一致产生的误匹配。通过定义的相似性度量公式, 在计算两个特征点之间是否匹配时, 速度更快一些。由于SIFT算法计算量大, 算法复杂, 提高图像匹配的实时性, 将是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摘要:针对彩色壁画图像匹配时, SIFT算法忽略颜色信息导致误匹配的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SIFT和HSI的图像匹配算法。首先对彩色壁画图像提取SIFT特征点与特征向量, 然后对每个特征点提取HSI彩色特征, 最后按定义的相似性度量公式计算两个特征点之间的距离, 确定二者是否匹配。实验结果表明:文章采用的算法比仅提取单一特征, 更能有效降低误匹配率, 定义的形似性度量公式比单纯的欧式距离计算法稍快一些。
关键词:SIFT,相似性度量,图像匹配
参考文献
[1]ZHU Q, WU B, XU Z.Seed point selection method for triangle constrained image matching propagation[J].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06, 3 (2) :207-211.
[2]LOWE D G.Object recognition from local scale-invariant feature[C]//Proc.the Seven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Corfu, Greece:IEEE Press, 1999:1150-1157.
[3]张书真, 宋海龙, 向晓燕, 等.采用快速SIFT算法实现目标识别[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0, 19 (6) :82-85.
[4]王瑞瑞, 马建文, 陈雪.多传感器影像配准中基于虚拟匹配窗口的SIFT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 2011, 36 (2) :163-166.
[5]钟金琴, 檀结庆, 李莹莹, 等.基于二阶矩的SIFT特征匹配算法[J].计算机应用, 2011, 31 (1) :29-32.
[6]K.Mikolajczyk, C.Schmid.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ocal descriptors[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5, 27 (10) :1615-1630.
[7]何川.高压输电线路视频监控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2.
桑提亚哥与耶稣的相似性对比 篇11
关键词:受难 耶稣 桑提亚哥
在海明威创作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冒险行为与《圣经》中描述的耶稣受难经历有很多相似性对比。这也使得这部小说充满了宗教色彩。海明威自己说过:“我是靠阅读圣经学习写作的,主要是旧约全书”(库尔特·辛格,119)。在他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其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宗教情结(汤琳,99)。
在小说故事里,老人痛苦的经历与“基督”受难有异曲同工之处:老人手上伤疤的由来在小说开端便有详尽描写。由于拉拽鱼绳,他的手上已是满目疮痍,生满老茧。当他再次出海,钓到那条大马林鱼时,大鱼剧烈挣扎摇晃,钓鱼线又一次割伤了老人的右手。桑提亚哥流血的手,连同他在海中受苦的形象,让人们不禁想起耶稣基督的手被钉子钉在十字架上流血不止的情景。之后,当老人看到第二条和第三条鲨鱼进攻之时,他不由得发出了绝望的声音“Ay”。海明威曾这样评价说,“没有一个单词能够翻译出这个声音的含义,可能它就和一个人感到钉子穿透自己的双手后扎进木头里时,会无意间发出的噪声一样吧。(Hemingway,112)”的确,“Ay”没有任何意义,但这个声音可能是当一个人的手被钉到木头上时而发出的声音(Brenner,38)。
在小说末尾,主人公桑提亚哥经历苦难,远航归来,他固定好自己的船只,肩扛船桅,朝简陋的小屋走去,这一场景和耶稣受难有相似性,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而明显地将老人与耶稣做了象似性对比。在回家的途中,老人将船桅放下又站起,重新将船桅扛在肩上,继续前行,在他到达自己的小屋前,他不得不坐下来五次(Hemingway,124)。桑提亚哥跌跌撞撞地回家,却不堪船桅的重量一次又一次倒下,让人不禁会想起耶稣肩扛沉重的十字架艰难前行的形象。两千年前,耶稣也是肩扛沉重的十字架,在罗马兵丁的鞭打下,从“受苦之路”走向骷髅地,中途14次跌倒,三次被十字架压倒。老人回家的路途犹如“苦路”,最终艰难地抵达自己的家中。也只有在此时,老人才真切地感到自己有多么疲惫。当桑提亚哥最终将船桅扛到自己的住处时,他跌倒了再爬起,踉踉跄跄地最终累倒在床上休息,脸朝下,胳膊伸展开来,手掌向上,这样的姿势和耶稣受难,钉在十字架的样子相仿。老人这次出海行程比大多数渔民远的多,象征着老人肩负着其他大多数人无法承受的负担。做如此的类比着实将桑提亚哥的受难经历升华。男孩马诺林是老人忠实的学徒和伙伴,在老人回到自己的家中以后,男孩过来看他。当他看到老人布满鲜血的双手时,学徒马诺林伤心地哭了。老人的冒险行为犹如“耶稣”受难,而这个男孩好比“耶稣”忠实的门徒。这一场景的描写既表现了男孩对老人的心疼,更强调了老人如“耶稣”般受苦受难的经历和顽强的精神。此外,桑提亚哥千辛万苦钓到大鱼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五,“耶稣受难日”,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日子。老人用鱼钩勾住鱼嘴,犹如钉子穿透基督的双手。
在古希腊悲剧中,不幸并非来自邪恶,而是失误。这和基督教的“原罪”相似。桑提亚哥杀死了马林鱼,于是他犯了一个错误,因此他把鲨鱼的攻击和自己最终的失败归结于这是对他的报应。他为了赎“罪”,忍受着所有的不幸。这显示出老人与耶稣都曾以相似的方式遭受着苦难。他们都是渔夫,只不过老人仅仅是以鱼为生的渔民,而耶稣则是拯救人类灵魂的救世主。
总之,《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形式上的和象征主义的,而非“现实主义”的艺术。桑提亚哥的人生遭遇和拿撒勒的先知耶稣有很多相似之处。海明威所构建的小说故事情节并不醒目地对应了耶稣的受难经历。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辛格.海明威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19.
[2]汤琳.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的圣经解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4):99.
[3]Hemingway,Ernest.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1:112,124.
[4]Brenner, Gerr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Story of a Common Man[M]. Boston: Twayne, 1991:38.
数据流相似性快速查询综合算法 篇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各个领域中产生了大量、快速、无序、连续新类型的数据——数据流, 这些比较典型的领域有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电子商务、天气预测等。对于传统的数据处理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传统的的数据库通常先将数据静态存储在数据库中, 然后再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处理的方法, 这种方法对于传统的一般静态的数据时相当有效的。
1 滑动窗口技术
如果两个通信者之间同时发送数据, 就有可能会造成数据阻塞, 进而导致数据丢失。如何改善流量控制吞吐量的成了制约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问题, 滑动窗口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类问题提供了途径。滑动窗口技术要求有两个窗口维持: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
2 小波技术研究
哈尔 (Haar) 小波是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正交小波系统。之所以选定哈尔小波模型, 因为其主要有以下特点:不需要乘法, 只有相加或加减, 因此运算速度快;输入与输出个数相同, 频率只分为低频与高频部分;可以分析一个信号的局部特征;大部分运算为0, 不用计算, 维度小, 使用的内存少。Haar小波这些特征为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提供了参考。
对于[x1, x2, x3, x4]组成的一组信号来说, 可以这样定义他的平均和细节: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一次对a1, 0、a1, 1进行压缩:
数据的还原可以通过以下定理得出:
定理1:求小波范围内第i个数据的原始数据, 用di表示。di属于以Ci为根节点误差子树树的左子树用LeftTree (Ci) 表示, di属于以Ci为根节点误差树的右子树用RightTree (Ci) 表示。判断di在误差树上的左右子树上, 用X表示。
定理2:在小波的范围内, 求l-d范围内的原始数据和, 用d (l:h) 表示;求和数据在以Ci为根节点左子树范围内叶节点的总个数, 用LeftLeavesNum (Ci) 表示, 简记为L (Ci) ;求和数据在以Ci为根节点右子树范围内叶节点的总个数, 用RightLeavesNum (Ci) 表示, 简记为R (Ci) 。
3 贪心算法流量控制
从数据流的连续性、无限性的特性来说, 在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采用贪心算法, 贪心算法的要义就是总是做出当前来说最好的抉择, 这种启发式的搜索算法不能总是奏效, 但贪心算法的‘贪心’特性是针对数据流实时特性这一特性的一种快速处理数据算法。
贪心算法的大体结构如下:
3.1从问题的某一初始解出发:
3.2 while (能朝给定总目标前进一步)
{
利用可行的决策, 求出可行解的一个解元素;
}
3.3 由所有解元素组合成问题的一个可行解;
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问题。把求解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子问题。对每一子问题求解, 得到子问题的局部最优解。把子问题的解局部最优解合成原来解问题的一个解。
4 算法的实现过程
4.1 小波分解算法
4.2滑动窗口算法
开始时, 发送方S没有数据, 此时s0= d0, s1 = …= sn = 0;接收方R的r1=0窗口打开, 等待接受序列号为0的帧;然后发送方打开s1 帧, 此时s0=1, s1=d1;此时表示s0已经发送, 没有收到确认帧, 接收窗口不变;此时i= 0、j = 0;在重发表resent[0]中加入d0;发送窗口打开si、si+1;此时表示i、i+1号窗口都在等待确认帧, 此时发送窗口已经装满, 在收到确认帧之前, 不再接收新数据, 此时接收窗口有两种状态, 在重发表resent[i+1]中加入di+1;接收窗口接收到数据si后, 关闭rj, 向si发送确认帧, 打开rj+1等待接收数据;关闭rj、si, 从重发表中删除si, 如果接收窗口没有接收到数据, rj继续等待接收数据, 从重发表中重发数据si, rj继续等待数据, 直到rj接收到si数据, 然后发送si确认帧, 关闭rj, 打开接收窗口rj+1, 等待接收数据此时。令j = j+1;继续执行发送窗口的发送工作。直到所有数据都发送完为止。
4.3 贪心算法描述
二叉排序树的搜索的时间复杂度等于树高, 一般的时间复杂度为O (logn) , 最坏的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 (n) , 所需要的辅助存储空间只需要n个。所以在此先构造一个查询树。
该算法首先构造一个二叉排序树, 构造一个数据栈用来存放查询过程中的临时数据。然后对二叉排序树的根节点查询, 判断是否是要查询的数据, 如果是所查信息, 就退出, 否则判断左右子树是否存在, 若左右子树都存在, 则将根节点的右子节点入栈, 并递归查询;若只有左子树或只有右子树, 直接递归查询。若已经是叶节点, 则判断栈是否为空, 如果不为空, 则将栈中数据出栈, 递归查询, 如果栈为空则退出, 返回查询结果。
5 实验结果分析
1.原始数据图形与分解压缩重构后的数据对比
2.原始数据域分解压缩后的数据的绝对误差值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6 总结
从以上对绝对误差的求解结果可以知道, 该算法可以实现对流数据的近似查询, 同时该综合算法可以保证数据查询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 本文综合提出的一种基于滑动窗口技术和贪心算法的数据压缩的近似查询算法, 综合了以上文献的优点, 实现了对数据流的快速近似查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国徽, 陈辉.挖掘数据流任意滑动时间窗口内频繁模式[J].软件学报, 2008, 10:2585-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