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脱性皮炎

2024-06-30

剥脱性皮炎(精选9篇)

剥脱性皮炎 篇1

剥脱性皮炎致病因素大致可总结为4类:药物过敏 (头孢菌素类或相关药物[3]) 、继发于其他皮肤病、继发于恶性肿瘤及不明原因。药物过敏引起的剥脱性皮炎是药物不良反应所致药疹中最严重的一种, 发病急骤, 皮肤及粘膜损伤严重, 受损皮肤似II度烧伤, 常并发感染, 并损伤肝、肾及肺等脏器, 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休克, 危及生命, 病死率较高。今年我科收治5例剥脱性皮炎患者,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患者, 其中男2例, 女3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75岁。本组5例均继发于药物过敏, 2例头孢曲松钠、1例卡马西平、1例头孢唑林和1例头孢西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面部、躯干、4肢皮肤呈弥漫性潮红、水肿, 水泡并脱落, 腋下、肘部、咽部、指缝及关节活动部位糜烂渗液、结痂明显、口唇、眼睑缘糜烂水肿、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充血、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高热及少尿、白细胞计数升高, 蛋白质代谢紊乱等。结果:1例放弃治疗 (75岁患者) , 4例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消除过敏源

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及过敏史, 避免使用任何可疑或致敏性高的药物。同时注意邻床患者的用药, 如果有可疑或致敏性高的药物应该将其调离。

2.2 心理护理

由于剥脱性皮炎病人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患者对本病了解甚少, 患病后面部及全身红肿、溃烂且常并发发热等症状, 患者特别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该病治疗进程缓慢, 患者不能立即看到症状好转, 病程中患者大多情绪低落, 对治疗没有信心。针对这些心理状态, 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初期与患者多沟通, 解释并疏导安慰患者, 配合医生用浅显易懂的言语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并讲明治疗、护理、饮食等安排, 帮助患者消除顾虑并对医护人员产生良好的信任感, 能积极配合今后的治疗与护理。在治疗过程中, 我们需时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要不断鼓励病人, 使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其次要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 让亲人的关怀消除患者因皮肤大片脱落、变色影响美观而产生的自卑感, 并细心照顾好患者生活, 使患者的心态保持平静, 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3 专人护理,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剥脱性皮炎病属重症急症, 患者病情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需设立专人护理及建立重症特殊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记24h出入量, 并定时观察并记录全身皮肤粘膜损害的情况。随时注意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和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出现。高热时给予冰块冷敷等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体温低于正常时则应采取保暖措施。呼吸道分泌物多不易排出时, 可用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 除密切观察病情外, 每周测体重2次, 经常测血糖, 观察病人精神状态, 有无兴奋或异常改变, 预防意外发生;并注意患者有无上腹部不适或消化道出血情况发生, 预防消化道溃疡及病理性骨折发生。

2.4 局部皮肤粘膜的观察及护理

入院即给剪指甲指甲不宜剪过短, 以免引起甲沟炎。剥脱性皮炎患者全身大面积皮肤受损, 暴露的创面极易出现感染, 控制、预防创面感染是患者治疗的重点, 将患者治愈我科层流病房, 安置在翻身床。对破溃的皮肤采取暴露疗法, 保持皮肤干燥, 保护皮肤糜烂面不受摩擦与污染。由于本5例病人是在夏季收治, 患者全身皮肤破溃脱落, 对空调冷气敏感, 将室温保持在27℃左右, 让患者感觉舒适且不会出汗。保持床单、被褥干燥柔软, 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床单。随时清除脱落的痂皮以保持创面整洁。用生理盐水冲洗脓性分泌物后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和百多邦抗生素软膏交替外擦, 预防和治疗创面感染并促进创面愈合。若痛痒剧烈可通过口服抗组织胺药物或止痛类药物或轻轻拍打止痒, 亦可通过看书、与他人聊天或看电视来分散注意力, 夜间可给予镇静剂服用, 避免患者因瘙痒难以进睡而搔抓, 帮助患者勤翻身, 以防止褥疮的出现。口腔:进食后漱口, 可用生理盐水、双氧水或商品漱口水等。眼睛:眼结膜充血且分泌物多者可用生理盐水冲洗, 并用托百士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 每日3次, 睡前涂红霉素眼膏。会阴部: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协助患者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并喷涂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1次。指导患者穿棉质柔软内衣裤, 每日更换, 清洗煮沸后在日光下曝晒。

2.5 做好消毒隔离预防继发感染

做好隔离消毒对剥脱性皮炎病人非常重要, 患者安置在单间层流病房, 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病房1次, 地板用有效含氯消毒液拖2次。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治疗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注意手卫生, 避免交叉感染。

2.6 保持输液静脉通畅

静脉输液是患者用药的主要途径。由于病人都有大面积表皮破溃脱落, 静脉穿刺及固定非常困难。采用浅静脉留置针, 用无菌纱布覆盖针头替代3M透明贴, 再用绷带作环形固定好。

2.7 病人饮食护理

由于患者皮肤破溃渗液、发热, 机体分解代谢增加, 而且患者口腔黏膜破溃容易导致患者进食减少, 加上患者皮肤脱落容易造成低蛋白血症。机体受到损伤后蛋白分解和氮丢失增加, 蛋白质储备减少, 病人宜进食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饮食。如鱼肉, 鸡、鸭肉, 精瘦肉, 鸡蛋, 新鲜疏菜及水果等。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 咖喱等食物。流食、半流食饮食, 并劝说患者多饮水, 以利于致敏药物毒素排出体外, 并保护肝肾。一例口腔糜烂破溃渗液多的患者, 早期予鼻饲法和静脉滴注氨基酸、脂肪乳、人血白蛋白或输血浆。

2.8 出院健康指导

出院后继续服药以巩固疗效1个月, 按医嘱撤退激素量。1月后来门诊复查, 如有病情变化随时急诊就诊。注意休息避免情绪刺激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调理, 宜进清淡、富含营养及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全身皮肤清洁, 避免用热水、肥皂等, 避免用力擦洗皮肤, 避免损害皮肤和黏膜。勤换内衣裤。避免再使用致敏药物。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要求也随之上升, 接受药物治疗的机会越来越多, 剥脱性皮炎作为一种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发生的几率也不断升高。剥脱性皮炎起病急骤、病情危重、治疗时程长,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感染是护理剥脱性皮炎的关键。当然, 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及卫生护理也是预防感染避免并发症的重要护理措施。同时通过有效而且详尽的沟通, 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配合, 对护理措施的实施起决定作用。高效温馨的护理与准确的治疗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Karakayli G, Beckham G, Orengo I, et al.Exfoliative dermatitis[J].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1999, 59 (3) :625~630.

[2]王晓春.一例药物致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护理[J].现代护理, 2006, 12 (30) :91~92.

[3]Kannangara DW, Smith B, Cohen K.Exfoliative dermatitis during cefoxitin therapy[J].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82, 142 (5) :1031~1032.

[4]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48~349.

一例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护理 篇2

【关键词】剥脱性皮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32-02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严重型药疹,亦称红皮病,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炎症性皮肤病。急性期起病急,皮损起初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损害,逐渐增重,最终全身皮肤呈现弥漫性(超过体表面积的2/3)潮红、肿胀,有大片鳞屑脱落,出现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感重;同时口唇、口腔粘膜潮红,水肿活水疱糜烂、结痂;眼结膜永肿,分泌物多,畏光,重者可发生发生角膜溃疡;伴明显全身症状,高热、寒战等;宥眼睛、口腔、会阴部等黏膜损害,自觉疼痛[1]。除皮肤病变外,机体各系统、各脏器可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发生率约占皮肤病的0。l%,临床上以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澜、肿胀、脱屑为特征,累及皮肤大部(>2/3)或全部。如病情特重或救治不当,其死亡率可达10%一20%Hj。死亡愿因多为原发疾病恶化及严重并发症:感染(肺炎、败血症)、心力衰竭、中毒性肝炎等。我院予

2010年4月14日收治了l例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化疗而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截瘫患者,经积极的对症治疗后,家属放弃抢救,于2010年4月29日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65岁。因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 、肿胀,伴有渗1周于2010年4月14日收住我院皮肤科。诊断:剥脱性皮炎。患者因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3周于2010年4月1日当地医院就诊,经当地病理检查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予大剂量甲氨蝶呤鞘内注射后,出现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伴瘙痒,经当地医院皮肤科会诊治疗,予地塞米松20mg,分2次经静脉滴注治疗后,未见好转症状加重,并出现口腔粘膜糜烂,全身皮肤渗液、叶片状脱屑,双上肢出现手套样剥脱等。为进一步治疗到我院就诊收住皮肤科,诊断为“重症药疹”入院后予补液、激素、抗感染治疗。全身伤口给予10%碘伏消毒碘伏消毒PVP碘纱布和金霉素眼膏间断性覆盖皮肤外用。并收住单人间病房。入院时生命体征:T 38.4℃,P 105次/min,R 20次/min,BP 139/88mmHg,疼痛4分(数字评分法)。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患者入院后多功能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每小时测量一次记录于重症护理记录单上,每天监测体温的变化,每4h测1次。严密观察全身皮获潮红、渗液、脱屑等情况变化。完善入院检查后,遵医嘱检查血常规、血功能及肝功能。有效观察红蛋白及红细胞、白细胞、凝血功能及肝功能的动态变化。

2.2 皮肤护理

患者颜面、躯干及西肢有密集的大小不等的红疹,部分红疹有水疱,双足趾有大水疱,口膊及眼周皮肤破溃,口腔黏膜多处糜烂,。我们予以采用暴露疗法[2],根据水疱的大小按原则处理水疱。全身伤口给予10%碘伏消毒碘伏消毒PVP碘纱布和金霉素眼膏间断性覆盖皮肤外用支架支起棉被,保持剖面透氣良好,烤灯照射。面部亦用金霉素眼膏予涂抹,口腔熬膜亍喉风散外喷。口唇、眼周予以金霉素眼膏外涂,一天三次。泰利必妥眼药水滴限,一天三次。及时修剪指甲嘱患者勿用手抓挠皮肤同时减轻瘙痒不适,遵医嘱使用10%葡萄糖酸钙缓解瘙痒,并劝告病人避免搔抓,引导病人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聊天等。保持室温在25—28℃左右,相对湿度在50%-60%。鼓励并协助患者2小时翻身改变体位,并垫以气垫床使用,预防压疮的发生。

2.3 饮食护理

患者口腔糜烂,影响进食,鼓励患者多饮水。遵医嘱知道患者及家属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同时全肠外营养(TPN)经中心静脉予以静脉滴注。遵医嘱予补充足量液体,补充维生素,输入血浆及白蛋白[3]。提高全身防御能力。根据电解质水平及时补充,钾、钙、钠等离子。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 心理护理

患者全身皮肤、黏膜受损,开始发音困难,患者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上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理解,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与家属沟通,多与患者交谈,给予心理支持;向患者说明引起疾病的原因,介绍治疗要点,告知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纠正患者对疾病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预防感染的护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各项治疗及护理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查房、换药、治疗及护理时带一次性无菌手遵医嘱定时使用敏感抗菌素,用药剂量准确;及时换药,加强刨面皮肤护理,保持创面干燥。加强眼部、口腔、泌尿道的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患者床单上垫以一次性无菌中单潮湿时及时更换,及时换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化痰药雾化吸入TID,使痰液稀释易咳出,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2.6 预防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患者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易引起消化道应激性溃疡。保持大便通畅,观察大便有无出血倾向,有异常及时送检做隐血试验。按医嘱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40mg BID,口服利多卡200mg+易蒙停10g+生理盐水200ml保护胃粘膜及止痛。

2.7 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PICC管的护理)

使用稀释肝素液100u/ml Q12H或10u/ml的稀释肝素液TID冲管封管。封管液量为两倍于导管及辅助装置的容积,导管的容积通常为1-2ml。并使用10ml以上的注射器,禁止用力注射任何液体。使用TPN时需每天更换PICC管的肝素帽。每7天更换1次PICC管敷贴及肝素帽。

2.8 肠外营养(TPN)的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教育使用TPN的目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肠外营养液导管选择TN糖浓度大于10%必须经中心静脉导管。对于初次、重新使用或调整浓度再次使用,每6小时监测血糖,持续三天:如果血糖平稳,血糖监测监测可改至隔日一次或遵医嘱。遵医嘱测生命体征,应分别记录出入量和TPN入量。对于输注肠外营养的患者,须按照医嘱规定26-24小时内滴完一天的用量,并以恒定的速度输入,不应突然停止,如果速度落后不可急于追赶。每2小时观察并记录滴速及其他反应。在输注前或者输注过程中护士应观察营养液的性质是否稳定:有无分层、变色、沉淀等现象发生。同时禁止在三升袋内加入其它药物。

2.9 多脏器功能障碍机体各系统的观察

2.9.1 呼吸系统:对氧气的需求增加,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幅度,听诊呼吸音。

2.9.2 泌尿系统:观察尿量及尿液的性状和化验结果包括肌酐、尿素氮、尿常规、尿培养等。

2.9.3 循环系统:观察心律、心率根据病情给予合理的判断。血压,中心静脉压以及末梢循环的变化。

2.9.4 神经系统:观察意识变化,必要时进行瞻望评估,评估GCS评分,如评分持续下降提示脑功能衰竭。

2.9.4 血液系统:血小板计数减少,白细胞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2.9.5 肝脏功能:白蛋白下降,PT延长,肝酶升高等。

2.9.6 内分泌系统:血糖升高等。

3小结

剥脱性皮炎属变态反应性疾病与Ⅳ型变态反应有关,与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同属重症药疹病情较急,是一组危重疾病 。病因与药物过敏继发于某些皮肤病或恶性肿瘤有关。部分病因不明。

剥脱性皮炎虽属皮肤病,却可引起重要的脏器损害及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极高[4]。临床上护理极其重要。定时监测肝肾功能,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败血症的发生;鼓励咳痰及翻身,预防坠积性肺炎;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配合治疗及护理。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 李乐之主编. 外科护理学. 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P628~631页.

[2] 曹春玲,王晓媛,姚静.1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皮肤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43.

[3] 邓伟平 黄跃深 万建绩 等.重症药疹52例治疗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12):740-741.

吡嗪酰胺致剥脱性皮炎1例 篇3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37岁。以发热、咳嗽、咳痰、乏力、盗汗3周为主诉入院。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 以午后、夜内为主。体温最高达38.6℃, 自服对乙酰氨基酚后体温可降至正常。但翌日温度再度升高。咳嗽, 不剧烈, 无呛饮、呛咳。咯白黏痰, 量不多, 无臭味, 无痰血, 无咯血。自觉乏力、倦怠。夜内盗汗。活动量大气短, 休息后可缓解。无胸痛、心悸。平素体健, 无各类急慢性病史, 无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就诊当地医院摄胸部平片发现右肺上叶斑片影, 密度不均。检血液分析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略增高。首先考虑肺内一般细菌感染, 先后予头孢唑啉钠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10 d, 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治疗期间行结核菌素试验, 结果为阳性。疑诊肺结核, 遂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8.2℃, 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 血压120/70 mm Hg。右肺上叶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心腹检查未见异常。摄胸部CT发现右肺上叶片絮影, 密度浓淡不均, 其内见透亮区, 洞壁光滑。病灶边缘与胸膜粘连。余肺野未见异常。气道通畅, 纵膈内未见肿大淋巴结。检血沉45 mm/h, 结核抗体:阳性。血液分析:白细胞指标略增高。送检痰抗酸杆菌: (2+) 。分析病情:患者有咳嗽、咳痰、气短等呼吸道症状, 伴发热、乏力、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抗感染治疗无效。胸部CT示右肺病灶位于结核好发部位, 病灶呈渗出、变质、增殖改变, 符合结核病理演变。初步诊断:继发性肺结核 (浸润性) 右上涂 (+) 初治。给予R、H、Z、E4联药物抗结核治疗。具体剂量如下: (1) 异烟肼0.30 g, 1次/天口服; (2) 利福平0.45 g, 1次/天口服; (3) 乙胺丁醇0.75 g, 1次/天口服; (4) 吡嗪酰胺0.75 g, 2次/天口服。经规律抗结核治疗1个半月后, 患者咳嗽症状明显减轻, 咳痰减少, 体温逐渐控制正常, 乏力、倦怠症状缓解。气短症状消失。复检痰抗酸杆菌:阴性, 血沉15 mm/h。血液分析正常。摄胸部CT示右肺上叶病灶较入院时明显吸收, 空洞缩小。结合临床症状改善, 提示抗结核治疗有效。1周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颈部出现少许淡红色丘疹, 压之退色, 无痛, 无瘙痒。因症状轻微, 未予特殊处置。继续原方案抗结核治疗。4 d前发现左颈部丘疹逐渐增多, 并融合成片。伴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 以面颈部、手足为重, 出现丘疱疹。部分糜烂, 并少量淡黄色液体渗出。口唇和口腔黏膜红肿, 出现水疱、糜烂, 疼痛, 影响进食。同时出现双侧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经外院皮肤科医师会诊, 诊断剥脱性皮炎。考虑抗结核药物所致过敏反应, 故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 予抗过敏、抗感染、对症治疗4周, 患者临床症状逐渐好转, 皮疹完全消退, 口腔、眼部病变好转[2]。抗过敏治疗期间因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 加之皮疹的应激刺激, 患者结核病情有所进展, 出现咳嗽加剧, 咳痰增多, 伴午后低热、乏力、倦怠等结核中毒症状。摄胸部CT示右肺上叶病灶较前有所增多, 余肺野未见异常。送检痰抗酸杆菌: (+) , 血沉增快。其他生化检查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提示患者结核病进展。目前需要继续强化抗结核治疗, 为排除何种抗结核药物所致过敏反应, 需逐一加用抗痨药物[3]。首先试用抗结核治疗最强的药物异烟肼, 第1日给予0.10 g, 患者无异常反应, 第2日给予0.20 g, 第3日给予0.30 g。连服3 d后均无明显异常反应。再加用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乙胺丁醇口服, 第1日给予0.25 g, 患者无异常反应, 第2日给予0.50 g, 第3日给予0.75 g。连服3 d后患者仍无明显异常反应。然后加用利福平口服, 第1日给予0.15 g, 患者无异常反应, 第2日给予0.30 g, 第3日给予0.45 g。连服3 d后患者无明显异常反应。最后试用吡嗪酰胺口服, 第1日予0.25 g, 翌日四肢皮肤便出现淡红色丘疹, 并逐渐呈融合趋势, 四肢患处瘙痒。立即给予抗过敏治疗, 并停用吡嗪酰胺。第2日丘疹逐渐消退, 瘙痒症状消失。3 d后, 四肢皮疹完全消退。终上分析, 考虑药疹为吡嗪酰胺所致, 不予该药抗结核治疗。为了替代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 加用对氨基水杨酸钠口服[4]。方法同异烟肼, 亦无明显异常反应。服药两个月后, 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好转。痰抗酸杆菌转阴, 摄胸部CT示病灶明显吸收。停用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钠口服, 继续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以巩固抗结核治疗10个月。复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病灶完全呈增殖改变。多次检痰抗酸杆菌及结核菌培养均阴性。患者临床治愈, 停用抗结核药物。患者后续治疗期间未再出现皮疹。故最后确定为吡嗪酰胺所致剥脱性皮炎。

2 讨论

吡嗪酰胺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广使用的短程化疗方案基本药物之一。对细胞内结核菌有杀灭作用。是初治强化期及耐多种抗结核药物的复治病治疗不可缺少的药物。亦是结核性脑膜炎除异烟肼以外的必选药物, 与其他抗结核药物无交叉耐药。吡嗪酰胺除对结核杆菌有抑制生长外, 对其他细菌不起作用。对牛型结核菌和非典型分枝杆菌一般无作用。对人型结核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其抗菌作用的强弱与环境酸碱度有关, 在p H 5~5.5是作用最强。对酸性环境中缓慢生长的吞噬细胞内的结核分枝杆菌是目前最佳杀菌药物。吡嗪酰胺口服后吸收迅速, 广泛分布全身各组织并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5 h后脑脊液中的浓度与血浓度相近似, 主要经尿液排出。其毒性较低, 主要不良反应是肝脏损害。长期大剂量应用时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造成严重肝细胞坏死。其他不良反应还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痛风样关节炎、溃疡病发作、低色素贫血及溶血反应[5]。但上述反应大多在大剂量或长期用药时发生。本例患者常规剂量应用1个月余首先在左颈部出现少许丘疹, 未引起重视。继之波及全身, 伴口唇和口腔黏膜红肿, 出现水疱、糜烂。眼结膜充血、水肿。经积极有效的抗过敏、对症治疗, 皮疹完全消褪, 口腔、眼部病变好转, 未遗留后遗症, 剥脱性皮炎治愈。没有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至此提醒我们在平常用药时, 要详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工作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情况, 做好随访追踪。严防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本例患者服用吡嗪酰胺后引起的剥脱性皮炎即是很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谢慧安, 阳国太, 林善梓, 等..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49-552.

[2]马玙, 朱莉贞, 潘毓萱.结核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61-571.

[3]严碧涯.结核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1138-1140.

[4]彭卫生.新编结核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201-203.

什么是剥脱性食管炎 篇4

河南项城读者周某来信说:我今年58岁,上周吃午饭时因有事吃得很快,没有细嚼就吞咽下去。进食中突然感到胸部中间堵塞闷痛,随即将食物吐出,混有少许血液,继而呕出一条白褐色半透亮的膜样管状物,脱出口外。家人以为是蛔虫,想帮助拔出,因痛未能成功。急诊去医院检查,主任医师详细询问发病情况,认真检查后确诊为“剥脱性食管炎”。喷麻药后从下咽部剪断,禁食2天,软食3天,现症状已消失。请问什么是剥脱性食管炎,对我今后的生活有何影响?答周某读者:

剥脱性食管炎又叫创伤剥脱性食管炎、表层剥脱性食管炎、食管黏膜管型剥脱症。本病临床比较少见,亦易误诊。食管是由黏膜衬里的肌性管道,上与喉咽下端相连,起于环咽肌下缘,下通胃的贲门处,食管平均长度约25公分。成人食管壁的厚度约3-4毫米,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与纤维层构成。剥脱性食管炎的发病原因可能与仓促进食、强行吞咽干硬食物,或饮食过冷过热及过量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有关。先造成食管黏膜损伤或黏膜下血肿,然后食管黏膜上皮剥脱呈一管型筒状物,随食物吐出,常悬于口外,拉出时不易断离。食管慢性炎症、失水干燥等,是发病的主要诱因。

发生本病后不要惊慌、紧张,及时去医院求治,或让家人将管状物向外轻轻拉出,在下咽部剪断,禁食2-3天。口服次碳酸铋或铋钙磺胺粉,以利保护创面,全身应用消炎药及输液。一般预后良好,不会遗留后遗症。今后进食勿仓促过急过快,应细嚼慢咽,以防再次发病。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 篇5

患者, 女, 20岁。因发作性不省人事、四肢抽搐伴冲动毁物6年余, 于2011年4月15日来我院就诊。门诊诊断为癫痫伴发行为障碍, 给予卡马西平片0.2g, 每天2次。在家自服8d后因发热、瘙痒、全身出现皮疹来我院住院治疗。患者入院查体:面红、遍布红色丘疹;双眼水肿, 球结膜充血水肿, 睁眼困难;口唇及口腔黏膜发生大疱、糜烂;全身泛发红色丘疹, 融合成片;颈部、腋窝、腹部等皱襞处更为严重出现糜烂及渗液。T 39.2℃, BP 112/78mm Hg, 血常规:白细胞13.6×109/L, 中性粒细胞0.72, 嗜酸性粒细胞0.08。经皮肤科、内科会诊为药疹?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立即停用卡马西平, 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100ml静脉滴注;赛庚啶2mg口服, 每天3次;维生素C 200mg, 每天3次;0.5%普鲁卡因10ml, 每天3次;局部涂氧化锌软膏。2d后, 患者瘙痒、心烦、乏力、厌食、腹泻等症状逐渐减轻, 体温正常, 皮肤损害不再发展, 皮肤渗出、糜烂开始结痂。1周后四肢皮肤出现大片状剥脱, 颜面颈部皮肤逐渐呈鳞屑状脱落。未再出现皮肤损害, 继续观察治疗2周后出院。

讨论

卡马西平临床应用较广泛, 为广谱的抗癫痫药, 近年来临床上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有较好疗效, 引起严重全身剥脱性皮炎较罕见[1]。据文献报道,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及苯巴比妥所致药疹统称为抗癫痫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AHS) , 是一种特异性反应, 属于迟发性全身性过敏反应, 发病率为1/1000~1/10 000, 且无性别、年龄差异[2]。该患者服用卡马西平后出现剥脱性皮炎, 旨在提示临床应用该药时应充分考虑其不良反应, 应从小剂量 (25~50mg) 开始, 根据病情缓慢增加剂量, 并注意观察过敏反应, 尤其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更应注意[3]。此种情况虽很少出现, 但卡马西平所致药疹发病急、症状严重、皮损广泛、病程长, 重者可危及生命,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林红征.卡马西平引起重型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1, 34 (6) :417.

[2] Pichler WJ, Yawalkar N, Britschgi M, et al.Cellular and molecularpatho-physiology of cutaneous drug reactions[J].Am J Clin Dermatol, 2002, 3:229-238.

重症大疱型剥脱性皮炎1例 篇6

讨论

卡马西平具有变态反应, Stevens-Johnson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皮疹、荨麻疹等较少见的不良反应[1,2]。桃树根味苦性平, 具有清热利湿, 活血止痛, 截疟, 杀虫功效;铁包金味苦微涩性平, 具止血止痛、镇咳、散淤消滞、祛风湿、消肿毒等功效[3], 这两味草药均无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记载。本例不良反应是因卡马西平引起的, 但桃树根、铁包金汤剂是否也是其引起因素, 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学庆, 索丽霞, 邵亚军.卡马西平合理应用及中毒急救[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32) :134-135.

[2]凌志扬, 孙越, 姜金凤.癫痫患者服用卡马西平安全性问题的新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7 (13) :13-14.

剥脱性皮炎 篇7

患者, 男, 57岁, 工人, 因“突发右侧肢体乏力伴言语不清4 h”由急诊出车收入我院神经外科, 头颅CT示:左额颞基底节区脑出血, 遂行左额颞基底节区血肿碎吸术, 术后予脱水、抗炎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血肿有所减少, 后出现全身皮疹 (具体致敏药物不详) , 皮肤溃烂, 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转入时患者呈嗜睡状, 呼之反应差, 双眼结膜充血、水肿, 分泌物较多, 头面部、口腔、躯干及四肢多发皮疹, 伴破溃, 大片皮肤剥脱, 且伴大量水疱、渗液, 尤以背部皮肤为重。生命体征尚平稳。予停止一切可疑药物, 深静脉置管, 常规抗炎、增强免疫力、营养支持治疗。护理上全面、细致, 控制了皮炎的进一步恶化并有所好转。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该患者为中年人, 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之一, 脑出血发病突然, 加上发生药疹, 情绪很低落, 表情痛苦, 对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上应同情、关心、理解, 多予以开导, 解释疾病的前因后果, 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增强治疗的信心, 生活上给予细心的照顾。同时患者家属亦存在担忧, 护士应注意多与患者家属沟通, 及时告知患者的饮食、活动、心理、需求等多方面的信息。并可通过电视屏幕让家属看到患者的情况, 通过电话让家属和患者通话, 以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和家属的焦虑感。

2.2 做好消毒隔离, 预防继发感染

剥脱性皮炎因大面积皮肤损害, 创面极易感染、控制、预防创面感染是治疗取得成功的主要环节。①将患者安置在单间, 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温度22~24℃, 湿度40%) , 病房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次, 地板用有效含氯消毒液拖2次, 每周做空气监测;②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无菌;③为患者修剪指甲, 防止抓伤皮肤。

2.3 皮肤护理

剥脱性皮炎的皮肤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采取暴露法, 选用气垫床。

2.3.1 翻身

患者背部放置棉质的中单, 方便为患者翻身及保护皮肤。1~2小时翻身一次, 翻身时避免拖、拉、扯, 可由2~4位护士协助完成。翻身时操作者手拉中单一齐用力, 尽量避免接触患者皮肤破损处。该患者由于右侧肢体乏力, 背部皮肤破损面积大, 渗液多, 应充分暴露背部, 而手部皮肤相对比较完整。因此取右侧卧位时, 将患者右手上举放于枕旁, 右腿伸直, 左手以棉垫包裹后用束带轻轻绑在右侧床栏上, 用一棉质尿布或中单垫于左手肘部和躯干之间, 左腿屈曲。取左侧卧位时方法同右侧卧位, 另将一枕头折叠后垫于患者臀部, 以便充分暴露背部皮肤。

2.3.2 皮肤的清洁与干燥

每日用温开水及滴露溶液各半混合为患者清洁皮肤, 清洗时用棉球蘸滴露稀释液轻轻擦洗, 动作轻柔。肛周及会阴部同样用滴露稀释液清洗, 及时清理大便。将一暖炉置于距患者1~1.5米的距离旋转照射。待皮肤干燥后皮疹处予紫草油和金因肽交替外涂, 促进皮肤的干燥与修复, 效果较好, 经过一周左右的精心护理患者的皮肤渗液已明显减少, 部分结痂。后停用紫草油外涂, 改用庆大霉素和金因肽交替外喷。水疱处用注射器抽吸有外涂紫草油。

2.4 局部护理

2.4.1 口腔黏膜护理

用口泰和2.5%碳酸氢钠交替为患者做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因该患者呈嗜睡状, 反应较差, 不能按吩咐动作。口腔护理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手持止血钳夹住蘸有口泰或2.5%碳酸氢钠溶液的棉球为患者清洗口腔, 因患者口腔黏膜破损, 清洗时棉球可适当蘸多点溶液, 一边清洗一边用负压抽吸, 避免清洗溶液进入食道或气道, 负压应小于0.04 kpa。

2.4.2 眼睛护理

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 2~3次/d, 注意冲洗时动作要轻柔, 并观察角膜有无穿孔、结膜粘连等[2]。

2.5 饮食护理

因患者有大量的脱屑、渗出, 导致蛋白质消耗较大, 因此为患者留置胃管, 给予肠内营养液能全力, 注意匀速滴入, 并密切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 保持大便通畅。同时由于患者皮肤渗液多, 丢失水分多, 应注意水分的补给。能全力是一种以整蛋白纤维型肠内营养混悬液, 滴速为100~125 ml/h, 且开始时滴速要慢。

2.6 其他

患者皮肤破损, 体温调节能力失调, 注意保暖, 保持适宜的室温, 出入该病室时注意随手关门, 监测体温, 体温低时采取保暖措施。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监测中心静脉压, 准确记录出入量, 保证出入量平衡, 严格按要求使用各种药物, 严密观察药物副作用, 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结果

转入后第12天, 患者因原发疾病脑出血死亡。全身皮肤渗液已明显减少, 部分皮肤已结痂, 少许水疱。

4讨论

剥脱性皮炎是一种累及全身或几乎全身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疾病, 致病因素大致有四种:药物过敏、继发于其他皮肤病、继发于恶性肿瘤及原因不明, 其中药物过敏引起的剥脱性皮炎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种, 严重损伤皮肤及黏膜, 且全身症状明显, 患者常有发热、肝肾功能不正常等表现。采取综合皮肤、黏膜护理措施, 防治感染, 避免诱发因素等对减轻患者痛苦, 稳定患者情绪, 促进药疹愈合, 降低并发症发生, 降低死亡率起重要作用。该患者未发生继发感染、消化道出血、DIC等并发症。但剥脱性皮炎的及时发现及治疗直接影响其疗效及预后。希望广大护理同行重视药物的副作用, 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出现皮肤瘙痒、红斑等及时通知医生, 予以处理, 并观察处理后的效果。同时也应多向广大患者宣传如有疾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切勿病急乱投医或自行用药, 以免加重病情或延误最佳救治时间, 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摘要:剥脱性皮炎为严重型药物性皮炎, 起病急, 常伴有寒战、高热, 患者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 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炎性显著, 重症患者可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1]。剥脱性皮炎可能由Ⅳ型变态反应或重金属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所引起, 属重型药疹。引发药物多为鲁米那, 磺胺类, 保泰松, 苯妥英钠, 对氨基苯甲酸, 链霉素, 金、砷等重金属。其他如羟吡唑嘧啶、甲氧噻吩头孢菌素、甲氰咪胍、氯喹、异烟肼、硫酰脲等亦可引起。我科2011年3月收治了一例重型剥脱性皮炎患者, 由于收入我科时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差, 最后因原发疾病脑出血死亡, 但经过十余天的精心护理和治疗, 患者的皮炎已有所好转, 护理人员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剥脱性皮炎,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洪泽.皮肤性病学,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60-65.

剥脱性皮炎 篇8

1 病例介绍

患儿, 女, 19个月, 因皮疹10 d, 发热、水疱、脱皮6 d在外治疗无好转, 来诊收住院。查体:体温 (T) 37.6℃, 脉搏 (P) 120次/min, 呼吸 (R) 24次/min, 体重12 kg, 意识清楚, 精神极度疲倦, 呼吸均匀、规则, 营养稍差, 全身皮肤可见较多脱皮, 渗液面, 以右耳、下肢、腰部明显, 双肺呼吸音清, 腹平软。血常规:白细胞 (WBC) 15.2×109/L, 红细胞 (RBC) 3.95×109/L, 血小板 (PLT) 516×109/L。经抗感染、静脉输液和营养支持等治疗, 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 住院10 d, 于2008年3月24日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加强皮肤护理

皮肤护理是剥脱性皮炎治疗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创面每天按医嘱予0.2%呋喃西林溶液换药, 6 h 1次, 较大的创面, 如右耳、下肢、腰部应持续予0.2%呋喃西林溶液湿敷30 min, 上面覆盖一层经高压消毒的中单。为了减轻摩擦, 不能穿衣服, 也不能将棉被直接盖在上面, 所以, 专门从烧伤病区借来1个护架, 将棉被放在护架外面, 这样可使创面暴露, 减少感染机会。皮肤结痂可涂氧化锌油保护, 每日4次。

2.2 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巡视患儿, 注意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剥脱情况及渗出液情况, 小便量, 大便性质及次数变化, 准确记录出入量, 尤其注意尿量变化。

2.3 口腔护理

天用0.9%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口腔护理2次, 保持口腔湿润, 促进食欲。

2.4 注意体温变化

每2 h监测体温1次, 如体温超过38℃, 可给退热药 (如对乙酰氨基酚滴剂) , 体温超过39℃, 可配合物理降温, 如头部冰敷。嘱多饮水, 并按医嘱严格定时、定量、准确地给予消炎药。

2.5 饮食

由于皮肤血流量加快导致过多热量丢失, 患儿可能有畏寒和体温升高, 造成体重下降, 低蛋白血症、低血钙、缺铁或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给予富含高热量、高蛋白质、高钙饮食, 并于两餐之间喂些温开水, 起到补充水分的作用, 防止皮肤蒸发带走过多水分。如果出现皮肤弹性差, 尿量少, 应加快补液速度, 并每小时监测体温1次。

2.6 安排单人病房, 限制探视人员, 防止交叉感染

病室地面要求每天用有效氯1 000 mg/L消毒液进行湿式拖地消毒2次, 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每天1~2次, 通风时注意做好保暖工作, 防止受凉, 温度22~24℃, 相对湿度55%~65%。

2.7 加强会阴部、肛周、臀部皮肤护理

由于患儿年龄小, 还不能表达便意, 加上会阴部及肛周皮肤经常受到尿液浸渍, 粪便刺激。为防止感染, 除及时更换尿布、清洗臀部外, 还要用0.1%新洁尔灭溶液冲洗会阴部, 为避免产生红臀, 肛周及臀部皮肤应涂上鱼肝油。

2.8 翻身护理

每2 h翻身1次, 翻身时注意受损皮肤不受压迫, 为促进创面干燥愈合, 另加用红外线灯在其旁边转动辐照, 功率200 W, 每次30 min[2]。

3 讨论

由于家长不懂医学知识, 本例患儿发病第6天才到医院就医, 而导致病情迅速发展。对此, 我们医务人员应该认真落实各项健康教育措施, 让人们懂得有病要及时就医、就诊,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不能由于无知而错失最好的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493-495.

剥脱性皮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检索1998-2007年收载的中文医药卫生期刊, 以“剥脱性皮炎” 、“皮炎”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从中筛选抗微生物药物导致剥脱性皮炎的文献共46篇, 例数为62例, 通过查找原文, 自行建立数据库, 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1.2 一般资料

46篇文献来自37种医药医刊, 其中居文献数前三位的是:黑龙江医药7例 (11.3%) , 中国误诊学杂志6例 (9.68%) , 河北医药5例 (8.06%) 。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

抗微生物药物致药源性剥脱性皮炎患者年龄跨度大:既有刚出生20 d的婴儿[2], 也有70岁以上的老年人, 其中, 男38例, 年龄:20 d~78岁;女23例, 年龄:3~77岁;性别不明者1例, 年龄不详7例。男性与女性之比约为6 ∶ 4, 年龄分布无特殊的规律。

2.2 给药途径分布

62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病例中, 注射给药31例 (50.0%) , 其中静脉滴注28例 (占注射给药的90.3%) , 静脉推注2例 (占注射给药的6.45%) , 肌内注射1例 (占注射给药的3.22%) ;口服用药27例 (43.5%) ; 外用1例 (1.61%) ;给药不明者3例 (4.84%) 。

2.3 用药品种及分布

在62例抗微生物药物所致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病例报告中, 涉及抗微生物药物11类, 具体药物29种。具体情况见表1。

2.4 出现剥脱性皮炎时间分布

62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病例中, 按出现症状时间分成5个时间段, 其分布见表2。

2.5 剥脱性皮炎康复时间分布

62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病例按康复时间分为个4个时间段, 剥脱性皮炎病例康复时间构成见表3。

2.6 预后情况

62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病例中, 治愈57例 (91.9%) 、死亡3例 (4.84%) , 预后情况不明2例 (3.22%) , 其中3例死亡病例情况见表4。

3 讨论

3.1 剥脱性皮炎又名红皮病, 是一种罗及全身或几乎全身皮肤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痕, 是严重的药疹之一,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本文分析结果显示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病例中, β-内酰胺类、抗结核病药及喹诺酮类药物居前3位, 共计41例, 占本次分析例数的66.1%, 出现例数较多的药物主要为: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以及有关抗结核药等, 而且出现死亡的3例患者, 均为联合使用抗结核病药后出现剥脱性皮炎导致相关并发症, 应引起医务工作者重点关注。

3.2 统计显示, 62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病例中, 男性多于女性, 性别比约为6 ∶ 4, 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与文献[3]报道大致相同。

3.3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剥脱性皮炎病因复杂, 其共同临床特点为起病急, 皮损广泛, 全身症状严重, 常伴有并发症。因此除及时给予足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外, 还应密切观察病情和药物反应, 注意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通过系统化整体护理, 严格隔离制度, 加强皮肤及基础护理, 增强机体抵抗力, 治愈率还是较高的, 一般康复时间在7~15 d, 占54.8%, 因此, 应加强对剥脱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监护, 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护理, 既缩短疗程, 又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尽快让患者的病情好转和康复出院, 出院后应提醒患者避免再次接触同一类或同一种药物, 若出现病情应立刻就诊, 避免病情的加重和恶化。

参考文献

[1]Milavec-Puretic V, Zoric Z, Zidanic M, et al.Exfoliative erythro-derma.Acta Dermatovenerol Croat, 2007, 15 (2) :103-107.

[2]林树鑫.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并败血症1例.实用医学杂志, 1999, 15 (11) :894.

上一篇:农民糖尿患者下一篇:门诊输液护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