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精选11篇)
神经性皮炎 篇1
神经性皮炎[1]在中医上神经性皮炎与“牛皮癣”等相似,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颈部、四肢及腰骶部皮肤瘙痒、皮肤苔藓样变, 呈阵发性发作, 以中青年好发, 治疗相对棘手。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对收治的69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35例神经性皮炎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颈部、腰骶部等处均有皮肤苔藓样病变, 符合《中医外科学》[2]中神经性皮炎诊断标准, 且排除对治疗药物过敏、合并感染、妊娠、哺乳、肝肾功不全等患者。将13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9例、对照组66例。观察组69例中男38例, 女31例;年龄为17~72岁, 平均为 (43.2±6.9) 岁;病程21d~11年, 平均为 (3.3±0.7) 个月。对照组66例中男35例, 女31例;年龄为16~73岁, 平均为 (43.9±7.3) 岁;病程30d~10.5年, 平均为 (3.8±0.7) 个月。所有患者在入组前1周内无激素类药物服用史, 两组在性别、年龄、皮损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135例患者均给予西医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一方面内服盐酸西替利嗪, 剂量为每天1次, 每次10mg;另一方面局部涂搽曲安奈德乳膏。观察组在此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治疗, 药方为鸡血藤30g、当归10g、黄芩10g、莪术10g、海藻10g、川黄连3g、生地10g、蝉蜕5g、蜈蚣1条, 每日1剂, 水煎分2次服用。依上述治疗连续用药1个月, 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用药期间禁食辛辣、鱼腥等食物, 并戒烟限酒, 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诱发因素。
1.3 疗效判定[3]
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若患者皮损、临床症状已完全消退, 或有残留色素沉着, 视为临床治愈。若患者皮损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变薄, 皮屑减少, 且自觉瘙痒症状减轻或皮损已消退达30%以上, 则视为好转。若患者皮损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或皮损消退在30%以下, 且自觉瘙痒等症状未见好转, 视为治疗无效。临床治愈及好转均计入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用统计学软件为SPSS13.0, 其中两组间疗效比较应用卡方检验, P<0.05, 表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69例患者中临床治愈52例, 好转11例, 无效6例, 临床治愈率为75.36%, 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66例患者中临床治愈39例, 好转12例, 无效15例, 临床治愈率为59.09%, 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观察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χ2=4.07, P<0.05;χ2=5.10, P<0.05) 。
2.2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前后监测两组血常规、肝肾功未见明显异常。
2.3 随访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 时间为8~12个月。观察组复发5例, 占7.25%;对照组复发13例, 占19.70%。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4.53, P<0.05) 。
3 讨论
目前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尚未十分明了, 治疗上通常给予患者抗过敏、止痒等药物对症治疗, 但长期临床疗效不佳。而中医上多数称神经性皮炎为“牛皮癣”, 其认为该病主由于患者情志不畅, 血瘀风热或过量食用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所致, 治疗上主张进行活血、养血、凉血等。本研究中药方正是基于该治疗机理所制, 方中生地、莪术、当归等能活血补血, 蝉蜕、蜈蚣能止痒祛风, 诸药共同起活血通络、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等功效。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远期随访结果显示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故我们可以得出,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临床疗效显著, 远期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谭雪梅, 曹晖.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6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05, 11 (6) :39-40.
[2]谭新华, 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75-779.
[3]吴少祯, 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648.
神经性皮炎 篇2
治疗神经性皮炎,当然首先应该解除可能发生的病因。不吃刺激性食物,不能搔抓,忌用热水及肥皂洗擦。局部涂擦神经性皮炎药水,或含有皮质激素的软膏,贴用肤疾灵或特美肤涂膜,皆有效果。严重的病人,局部可用深度X线照射,皆有效果。如局部有红肿,则需用抗生素治疗。没有明显皮肤损害的皮肤瘙痒,为皮肤瘙痒症。不过严格地说,它应该属于末梢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病人会感到全身瘙痒,呈陈发性,如虫爬、蚁走或有烧灼感。感情冲动、温度变化、衣物摩擦等,均可诱发瘙痒,或使病情加重。
注意对诱发本病的其他疾病进行治疗(慢性胃肠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感染性病灶、神经衰弱等)。部分外用药不适于全身大面积、长时间应用,应注意。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放松。起居规律,生活有节制,劳逸结合。
如何治疗眼睑神经性皮炎 篇3
指导专家:陶海副教授武警总医院眼科
眼睑神经性皮炎是神经性皮炎的一种特殊表现型。眼睑神经性皮炎的复发是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但是通过合理的治疗,是可以减少复发的。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鲜,是一种以阵发性瘙痒及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人的压力越来越大,神经性皮炎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本病发病初期,皮肤剧烈瘙痒,但是没有出现皮疹,经过反复搔抓和摩擦后,出现扁平丘疹,随病程进展,丘疹增多并可相互融合,形成苔藓样的皮肤病变。还有部分患者,丘疹过程并不明显,经搔抓和摩擦后逐渐变成苔藓样病变。病变分为两型,一种是局限型:患者者皮损的好发于颈项、骶尾、四肢伸侧、肘窝、腘窝、阴部等处,眼睑神经性皮炎就属于这一型;另一型为播散型,患者皮损可散发全身,瘙痒剧烈,常造成越抓越痒、越痒越抓、越抓越厚的恶性循环,并可因搔抓而出现血痂、抓痕等继发性损害。病程慢性,常经年不愈,且愈后易复发。
眼睑神经性皮炎
眼睑的神经性皮炎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全身其他部位的病变。患者均有双眼内眼角及上眼睑阵发性的剧烈搔痒,病变呈对称分布,多集中在双眼内眼角及上睑双眼皮周围,病变区皮肤粗糙、肥厚、色素加深,呈苔藓样,边缘清楚,表面有少许鳞屑。因眼睑皮肤菲薄娇嫩,且位于颜面部重要部位,对面容影响较大,因此对它的治疗更应慎重。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
目前对神经性皮炎的治疗多为综合治疗,包括对因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中医治疗。
对因治疗对因治疗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程。神经性皮炎病因尚未明确,它与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有明显关系。研究表明,患者多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劳累、紧张、焦虑、情绪易激动或神经衰弱等精神症状。特别是遇到内分泌紊乱(如月经不规则、更年期等)、胃肠功能障碍(如消化不良、便秘等)、感染病灶、搔抓及摩擦、日晒、食辛辣食物、饮酒等诱因时,均使骚痒症状及皮损加重。
患者以青壮年较多,与青壮年工作压力大、家庭生活负担较重有关。近年来,因少年儿童学业负担加重,儿童患者也渐渐增多。脑力劳动者发病率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多与精神高度集中,视力疲劳有关,此外还可能与长期接触辐射(包括电磁辐射、光辐射、非电离辐射)有关。
男性发病稍多于女性,研究表明男性发病多与工作及家庭生活的压力、烟酒刺激、生活不规律、睡眠不佳等有关。女性发病则多见于性格急燥易激动,内分泌紊乱者。此外,化妆品、纹眉、纹眼线等眼局部的慢性刺激与本病的发作也可能有关。
因此了解病因后,尽量去除致病因素,解除精神紧张,限制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避免用搔抓、摩擦、热水烫等方法止痒,不用碱性过强的肥皂洗脸。阻断愈抓愈痒,愈痒愈抓,愈抓愈厚的恶性循环。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分为全身用药及局部用药。全身用药包括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赛庚定,及您所服用的依巴斯汀等,以及维生素B、谷维素等植物神经调节剂。局部用药多为外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这类药物是目前神经性皮炎治疗中最重要的手段。
外用糖皮质激素种类繁多,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眼睑神经性皮炎对疗效的影响较大。糖皮质激素大致上可分为含氟及不含氟两类。
含氟的糖皮质激素,起效快,作用强,但更容易引起药物依赖和皮肤色素沉着;不含氟糖皮质激素作用较弱,但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
您所使用的哈西奈德即氯氟舒松,属于含氟的糖皮质激素,疗效好,但存在药物依赖的问题,停药后易复发,因此可以改用不含氟的糖皮质激素。
物理疗法包括紫外线、氦氖激光照射,液氮冷冻、磁疗以及矿泉治疗等。
中医疗法祛风活血、除湿止痒功能的中药治疗以及穴位针刺或注射等。
因此,我们建议您根据自身情况,了解致病原因,尽量去除致病因素,避免骚抓患处,换用不含氟的糖皮质类激素外用,若有条件可结合物理疗法及中医疗法。
神经性皮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房山中医院神经性皮炎患者120例, 男85例, 女35例;年龄21~69岁, 平均49.5岁;病程1个月~5年, 平均13.6月。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的神经性皮炎的诊断标准[1], 排除: (1) 皮损局部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 (2) 合并严重内分泌、心、肺、肝、肾系统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与精神病患者; (3)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2 症候分型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神经性皮炎分为3型, 见表1。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表1中医证候分型
组别肝郁化火风湿蕴肤血虚风燥针刺组 (例) 291516
对照组 (例) 271617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曲池、大椎、血海为主穴, 肝郁化火型加侠溪、行间;风湿蕴肤型加肺俞、阴陵泉;血虚风燥型加脾俞、外关。留针30min。梅花针叩刺加拔罐:首先督脉自大椎至长强, 连叩3遍, 使之微微充血。然后用梅花针沿背部膀胱经两条侧线循经叩刺2~3遍, 再叩刺肺俞、肝俞、脾俞, 使局部皮肤潮红、微渗血为度, 选择中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 迅速拔按在肺俞、肝俞、脾俞部位, 10min后起罐, 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最后叩刺患处:充分暴露患处局部, 用梅花针扣刺患处, 扣刺用中等强度刺激, 运用腕力, 由内向外, 垂直、均匀、轻巧的扣刺患处, 局部皮肤潮红, 微微出血以后, 取中号玻璃火罐, 用闪火法吸牢留罐10min, 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每2d治疗1次, 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曲安奈德软膏外擦患处, 每天早、晚各1次, 连续治疗4周。每3d随访1次, 同时询问和记录皮损情况。
1.4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痊愈:症状消失, 皮损消退或仅留有色素沉着;显效:症状明显减轻, 皮损消退80%以上;有效:症状明显减轻, 皮损消退在30%~80%之间;无效:症状减轻不明显, 皮损消退在30%以下。
1.5 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显著性水准α=0.01。
2 结果
临床疗效见表2。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两组疗效评定比较[n (%) ]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针刺组6029 (48.3) 23 (38.3) 4 (6.7) 4 (6.7) 55 (93.3) 对照组605 (8.3) 8 (13.3) 20 (33.3) 27 (45.0) 33 (55.0)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是皮肤科的常见病, 皮肤损害呈多样性, 病程慢性顽固、易反复发作, 临床治愈困难。西医常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曲安奈德软膏使用较多。激素类外用药物多只能暂时改善患处的症状而不能彻底治愈, 反复使用还会出现耐药性等不良反应。
神经性皮炎中医学称之为“牛皮藓”, 因其好发于颈部, 状如牛领之皮, 厚且坚而得名。本病的发生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呈慢性反复发作性。
针刺曲池、外关祛风止痒;血海活血养血, 取其“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之义;大椎祛风散热;阴陵泉清热利湿;肝俞、侠溪、行间清泄肝胆而除烦。
北京中医院周德安教授认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 善治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各种病变。膀胱经背部的两条侧线乃人体脏腑、气血、经期汇聚之处, 各种病变的发生均可反映在所属的腧穴之中[3]。梅花针叩刺可以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 活血通络, 温养经脉, 改善皮损处的微循环, 有利于炎症代谢物的吸收, 抑制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促进组织再生, 提高患处皮肤免疫、抗炎作用, 从而达到消炎、止痒的目的。梅花针扣刺结合拔罐, 也起到放血疗法的作用。可以外泄内蕴之热毒, 起到消肿止痛, 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4]。同时提高机体正气, 抵御外邪, 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复发。
临床实践证明, 针刺综合治疗神经性皮炎见效快, 治愈率高, 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05-70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55.
[3]周德安.针刺八要[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73-274.
缓解神经性皮炎药膳两款 篇5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情志不遂、心情烦恼、郁闷不舒等,使心火内生或血热生风,风盛则燥,故见皮肤瘙痒不止,起干燥皮屑。日久耗血伤阴,营血不足,血虚风燥,则皮损肥厚、革化。另有外风袭扰,郁于肌腠而化热,致使营血热盛,经脉充盈而起红色皮疹,摩擦、搔抓等外来刺激可使皮肤粗糙、增厚。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心理平衡、精神放松。要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要注意调整胃肠,避免饮酒及吃辛辣食物,宜食用清凉、祛风的食物。中医食疗对本病也有极佳的缓解作用,不妨一试。
冬瓜山药粥
用料:
鲜山药100克,冬瓜150克,羊肉末儿、粳米各50克
做法:
将粳米洗净煮粥至八成熟,再放入羊肉末儿同煮。冬瓜、鲜山药洗净、去皮,切成块,放入粥中同煮,熟烂后加入精盐调味即成。
功效:
健脾和胃、利水解毒、润肤止痒。
土茯苓大枣汤
用料:
土茯苓50克,大枣15枚,冰糖20克
做法:
将土茯苓研成细末儿,与大枣、冰糖一起加水煮熟,吃枣喝汤。每天一剂,分两次服下。
功效:
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神经性皮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性皮炎患者共91例, 在患者及家属知情、自愿的情况下, 依据电脑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6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 (32±9.5) 岁, 病程2个月~4年, 平均病程20个月;观察组男24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33±10.3) 岁, 病程3个月~5年, 平均病程19个月。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检查, 均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 对抗组胺类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无过敏反应, 女性患者均不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 观察组患者对中药均无过敏现象。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每日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 内加入25%硫酸镁20 m L, 并滴注生理盐水500 m L, 内加入普鲁卡因0.5 g;此外, 每日在皮损处涂抹地塞米松软膏。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方法, 方剂:鸡血藤35 g, 川芎20 g, 当归15 g, 丹皮15 g, 生地15 g, 丹参10 g, 苦参10 g, 黄芪5 g, 黄连5 g, 山栀5 g, 药物每日分2次服用。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神经性皮炎症状消失, 无皮损现象, 且半年以上未出现复发情况。显效:神经性皮炎症状基本消失, 皮损消退超过85%, 但半年之内出现复发情况。有效:皮损消退为20%~80%, 疼痒状况明显改善。无效:皮损消退低于20%, 疼痒状况无明显改善。以痊愈+显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 对照组痊愈患者18例, 显效患者11例, 有效患者9例, 无效患者7例, 总有效率为64.4%;观察组痊愈患者25例, 显效患者16例, 有效患者4例, 无效患者1例, 总有效率为89.1%,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有关研究表明, 精神紧张、生活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胃肠功能失调等因素均与神经性皮炎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神经性皮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3]。在以往的西医治疗过程中, 多对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其具有较强的副作用, 长期使用容易造成皮肤干燥, 皮损部位易出现萎缩、感染的情况, 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毛细血管扩张。因此, 选取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治疗神经性皮炎, 已经成为当前临床关注的焦点。
传统中医认为, 肝火瘀滞、气血失调是导致神经性皮炎的重要原因, 由于皮损部位气血凝滞, 因此患者会感到疼痒, 继而对皮损处进行反复的搔抓, 长期患有神经性皮炎者皮损部位多发生苔藓样病变。因此, 中医以活血止痒、疏肝祛风、清心泻火为原则, 对患者进行调理与治疗。在我院治疗的药方中, 鸡血藤、川芎、当归、生地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丹皮、丹参、苦参具有清热消肿的作用, 而黄芪、黄连与山栀都能起到止痒凉血的功效, 在各类药物的共同作用下, 能够缓解皮损处疼痒, 并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西医的副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 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64.4%, 观察组总体有效率为89.1%, 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方式, 一方面能够发挥中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疼的作用, 另一方面能够与西医治疗产生互补, 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具有治愈率高、起效快、复发率低的特点, 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占学, 李元文, 李曰庆, 等.甘石青黛膏治疗神经性皮炎6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 (11) :1849-1851.
[2]王守庚, 闫学红.辨证选穴针刺配合局部注射治疗慢性神经性皮炎[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1, 24 (15) :130.
神经性皮炎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神经性皮炎患者为2012年4月~2013年10月在我科就诊患者, 男23例, 女27例, 年龄18~50岁, 平均年龄38.2岁, 病程1月~10年, 平均3.7年。其中32例患者伴有经常性头晕、失眠、焦虑等神经衰弱症状。所有患者无严重心、肺、肝、肾及眼部疾病。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局部外用过糖皮质激素, 其中7例患者表示拒绝继续应用激素治疗, 34例患者希望尽量避免应用激素。
1.2 治疗和方法
采用UV100L (F85/100W-01) 紫外线治疗仪 (德国Waldmann公司, 辐射强度8.52m W/cm2, 波长313nm, 最大照射剂量2.5J/cm2) 进行局部照射, 初始计量为NB-UVB最小红斑剂量的50%, 即0.3~0.5J/cm2。以后每次增加0.1 J/cm2, 每周治疗2~3次, 连续治疗4~8次。待皮疹改善后维持治疗剂量, 治疗频率递减为每周2次, 每周1次, 治疗4~6次。
1.3 疗效评价
根据神经性皮炎皮疹及瘙痒症状评价疗效。痊愈为皮疹完全消退, 瘙痒消失;显效为皮疹大部分消退, 瘙痒减轻或皮疹部分消退, 瘙痒消失;无效为皮疹无明显消退, 瘙痒无明显缓解。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疗程结束时, 治愈12例, 占23.5%;有效37例, 占72.6%, 无效2例, 占3.9%。总有效率96.1%。平均有效剂量0.83J/cm2, 平均治疗次数10.27次。
2.2 不良反应
治愈及有效患者中3例治疗中期出现轻度红斑反应, 表现为照射部位皮肤轻度水肿、灼热, 予维持前一次治疗剂量不变继续治疗2~3次后, 红斑反应自行消退。无效患者中1例患者治疗3次后出现瘙痒加重, 终止治疗。
2.3 随访
治疗结束6~8周后随访, 12例治愈患者中1例复发, 根据患者要求继续行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后症状再次缓解。有效患者中18例患者未继续其他治疗的情况下皮疹进一步缓解, 其中7例瘙痒完全消失;6例患者复发, 1例患者口服中药 (具体成分不详) , 5例患者再次使用糖皮质激素外涂治疗, 症状均有所改善。无效2例患者均使用糖皮质激素外涂后缓解。
3 讨论
目前, 对引起神经性皮炎的免疫因素尚不明确, 而且部分神经性皮炎的发生与日晒有关, 因此NB-UVB治疗本病的机理尚不明确。但根据窄谱中波紫外线在治疗多种皮肤病 (包括光敏性皮肤病) 中表现的生物学特点均为诱导T细胞凋亡和抑制朗格汉斯细胞, 因此考虑本病的治疗具有相同的机理。
神经性皮炎临床发病率较高, 内分泌紊乱、胃肠功能障碍、感染病灶、过度疲劳、神经紧张及搔抓、日晒、饮酒、机械物理性刺激等均可促发本病, 使病情加重。其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 好发部位, 阵发性剧痒, 临床不难诊断。目前针对本病多以糖皮质激素外涂治疗, 虽然疗效确切, 但长期应用可诱发多种副作用以及产生耐药性, 许多常年本病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有明显抵触情绪, 严重影响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NB-UVB对神经性皮炎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 为本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的治疗手段。另外,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NB-UVB对本病的预防也有一定作用, 目前临床效果尚待观察中。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 通过临床证明,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神经性皮炎安全、有效, 可作为局部应用激素的替代疗法。
神经性皮炎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于本院皮肤科门诊治疗的患者。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70例。入选患者均符合神经性皮炎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严重的心、肝等重要脏器损害者;就诊前一月内曾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者。有继发感染或接触性皮炎者;年龄<14岁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润燥止痒胶囊 (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4粒/次, 3次/d。同时取肺、肝、心、神门耳穴, 用75%酒精常规消毒耳廓, 将医用胶布剪成0.5 cm×0.5 cm的小方块, 把王不留行籽置于胶布中心, 贴于穴位并进行按压, 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 使局部出现酸、麻、胀、痛及灼热感。每周一次, 双侧交替进行。每周观察患者皮损和自觉症状情况并作记录。疗程为4周, 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3 症状评分标准
参照文献[2]对患者的皮损与自觉症状进行评分。皮损按0~4级评分法评分:0级为无皮损;1级为大丘疹;3级为轻度苔藓样变;4级为重度苔藓样变。瘙痒的程度按0~4级评分法评分:0级为无症状;1级为轻微瘙痒;2级为中度瘙痒;3级为4级为严重瘙痒, 基本呈持续性。
1.4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70%、<90%;有效:疗效指数≥30%、<70%;无效:疗效指数<30%。有效以痊愈加显效计。
1.5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治疗组脱失3例, 对照组脱失8例。
注:两组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6.81, P<0.01)
2.2 不良反应
口服润燥止痒胶囊, 治疗组有4例出现大便稀, 未治疗自行缓解。耳穴贴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风邪为主要致病因素, 血虚、血燥等产生的内风是发病基础, 外风是主要条件, 与情志不畅、睡眠不佳、局部摩擦等有关。治则主要是养血凉血、祛风止痒、养心安神。润燥止痒胶囊主要成分是生地黄、何首乌、制何首乌、桑叶、苦参、红活麻等, 具有养血滋阴, 祛风止痒, 润燥通便之功。贴压耳穴神门可以镇静安神;心宁心安神、调和营血、止痒;肺调理气血、祛风止痒, 同时肺主皮毛, 是治疗皮肤病的要穴;肝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四穴合用既切中病机, 又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配合中药其疗效更佳,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尤其适用于神经性皮炎等疗程较长的疾病。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24.
神经性皮炎 篇9
关键词:湿疹, 慢性,皮炎, 神经性,复方氟米松软膏,疗效观察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 病程反复, 瘙痒剧烈, 临床治愈相对困难, 因此选择安全、有效、快速的外用药物较为重要。笔者自2008年5月-2009年12月对慢性湿疹及神经性皮炎患者96例应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2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 男72例, 女120例;年龄19~62岁;病程3个月~17年;局限性慢性湿疹102例,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90例。均符合皮损较局限, 且总面积≤体表面积的10%[1]。排除皮疹局部合并严重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皮疹分布于面部及皮肤褶皱部位、已知对该药组分及化学结构类似药物过敏、治疗前4周内系统应用过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前2周内局部应用过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妊娠或有怀孕可能性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根据就诊编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6例, 治疗组中神经性皮炎38例, 慢性湿疹58例;对照组中神经性皮炎52例, 慢性湿疹44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皮疹面积分布与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复方氟米松软膏 (氟米松0.02%, 水杨酸3%) 治疗, 对照组给予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 2组用药方法及疗程均相同。用药方法:用药前清洁患处, 然后将药物以薄层均匀涂于患处, 并缓和地摩擦1min, 每天早晚各1次, 疗程2周, 第14天时评估疗效。
1.3 疗效判定
同一患者的治疗与观察由同一医师进行, 严格记录与随访。需观察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瘙痒程度、炎症程度、鳞屑肥厚程度及皮损面积, 按0~4分的5级评分法评定, 各项临床症状和体征按无、极轻、轻、中、重分别计0、1、2、3、4分, 各项指标分值相加即为疾病积分, 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将疗效指数按痊愈、显效、好转、无效4级标准进行评估。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60%≤疗效指数<90%;好转:20%≤疗效指数<60%;无效:疗效指数<20%。以痊愈、显效及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用药2周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81.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4例、对照组有3例出现局部皮肤发红、刺痛感, 均能耐受, 疗程结束时上述不良反应均消失, 无其他不良反应,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17%和3.1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慢性湿疹与神经性皮炎同属于较为顽固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因皮疹瘙痒剧烈, 反复搔抓可引起微生物感染, 毕志刚等[2]的研究中, 207例湿疹患者皮损处的细菌检出率、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率均明显高于非破损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复方氟米松软膏具有抗炎、抗过敏、血管收缩等作用, C-21位上三甲基团的引入使氟米松在很低的深度即可产生药效, 而3%水杨酸具有轻度的抗细菌及抗真菌作用, 同时具有角化促成作用及角质剥脱作用, 有助于稳定皮肤中的保护性酸性皮层,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表明复方氟米松软膏对于慢性湿疹及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 且未出现系统性不良反应, 仅有个别出现局部轻微刺激症状, 提示复方氟米松软膏安全性较好。综上所述,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05-706.
神经性皮炎 篇10
【关键词】神经性皮炎;系统干预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25-01
目前国内外对神经性皮炎的病因研究还没有查明具体引起患病的原因,根据研究学者以为患病可能与患者植物神经紊乱有关系,也可能与发病患者的情绪紧张/思虑过度/睡眠不佳等精神神经因素有明显的关系,因此针对以上原因开展对干预护理对神经性皮炎患者额度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我们对医院皮肤科2014年1月~10月收治的6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进行部分系统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皮肤科2014年1月~10月门诊收治的60例神经性皮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43.5岁,病程1个月~24个月,平均12.5个月。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在24~61岁之间,平均年龄42.5岁,病程2个月~24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皮肤损伤大多表现为大片的褐色斑,且有显著的苔藓样变,并且局部的皮肤具有抓痕,双下肢及后背同时,四肢、臀部以及后备都有皮肤破损的表现,双上肢及后背同时受累在这些患者中也有出现,排除对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和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1.2治疗方法
局部外用药物治疗:皮炎平、炉甘石涂擦患处。普鲁卡因0.5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点滴,40-50滴/min,1次/d,10d为1疗程;口服抗组胺类药物:扑尔敏、非那根。具有严重瘙痒感的患者和心情焦躁不安的患者可适当的服用镇定或抗焦虑药物,多虑平和眠尔通等药物。
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干预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2.1心理护理
患者在治疗期间在心理和身体上都受到煎熬,尤其是心理上有的病人在患病期间由于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产生了消极暴躁的情绪,在治疗期间应该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使病人在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治疗的效果以及干预护理的效果。在对病人的访视方面,医护人员应该与病人保持良好的交谈,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给病人讲解该病的防治知识以及预后的护理知识,准确、耐心的回答病人的提问,同时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还要跟家属沟通良好,因为家属的言行举止将会对病人的情绪产生影响[2]。对于有些病人心理负担国语沉重,应该请一些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人对其进行开导,消除患者的抑郁、忧虑及紧张等情绪,使病人主动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以及干预护理工作。
2.2饮食干预护理
神经性皮炎的患者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还应该多吃绿豆、苦瓜等清热解毒的食品,同时这些食品能够利湿。在饮食护理方面医护人员应该了解哪些是病人可以进食的食物,哪些是禁止神经性皮炎患者禁止食用的食物。另外禁止食用的食物有韭菜、大蒜、花椒、牛肉、蟹、虾等。在护理的时候嘱咐病人要忌烟、忌酒,多饮水,多吃适合吃的水果蔬菜。
2.3行为干预护理
患者多数情况下在夜间会瘙痒感明显,主要是因为夜间病人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外界的干扰较少。夜间当病人出现明确的瘙痒感时候,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为病人正确止痒,可以采取冷敷等措施,并嘱咐病人禁止采用热水烫洗、摩擦、抓挠等方式进行止痒,以防止皮肤遭到破损,从而引起更严重的感染。护理的过程中要嘱咐病人在生活中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例如化妆品、香料、动物的皮毛、染发剂等对皮肤有刺激性的物质接触,防治病情加重[3]。
2.4干预性放松练习
(1)渐进性肌肉放松法,首先应从双手开始吸气然后逐渐握紧拳头(约5s),吐气时立即放松(约15s),然后按类似方法从患者上肢、肩、头颈、胸腹、臀、下肢、双脚的顺序,依次对各肌肉进行先收缩后放松训练,最后达到全身肌肉放松的目的。(2)引导想象法使病人放松,首先向患者介绍放松的意义及其重要性[4],然后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进行想象,通过想象改变大脑的注意力,如想象愉快的情景、想象美丽的自然景观,通过想象放松身心,训练者能损益放松全身肌肉,消除紧张与焦虑,建立心情放松状态。
3评分及疗效判定标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I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異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结果
5讨论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严重的身心疾病,一种顽固的皮肤病,不仅在身体上折磨患者在心理上也折磨患者,是典型的身心疾病之一。系统干预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积极的一面,通过放松病人的情绪以及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消除病人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来起到帮助患者治愈的效果。瘙痒感使患者痛苦不堪。因此,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能有效的减轻瘙痒感及降低搔抓频率。对神经性皮炎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自信,调动患者的内在潜能,使健康能力达到最大化,维护患者身心健康,应用系统护理干预模式实施心理干预后,明显降低皮炎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应对能力,使患者认识到疾病是生活带一部分,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身疾病,积极学习适应周围环境,让患者更自信,配合系统护理干预,不仅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同时降低了痊愈后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2-113.
[2]杨国珍.神经性皮炎患者焦虑状况调查[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08:347-348.
[3]燕林霞,张瑞霞.神经性皮炎64例系统干预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564-1565.
神经性皮炎 篇11
关键词:中医药三联疗法,神经性皮炎,四物安神汤
神经性皮炎作为一种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 临床以以阵发性剧烈瘙痒和皮肤的苔藓化为主要特征, 又被称之为慢性单纯苔藓[1]。目前, 关于其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明确。多考虑与长期搔抓、摩擦及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中医学则属于“牛皮癣”“摄领疮”的范畴, 病情迁延难愈, 反复发作, 给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如何有效治疗十分重要。我院采取中医药三联疗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9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 男性59例, 女性39例。年龄最小为17岁, 最大为56岁, 平均为38.63±5.44岁, 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血虚风燥型的诊断标准, 患者多以皮损如枯木般灰白, 肥厚似牛皮般粗糙, 心悸、失眠、健忘, 女子多伴有月经不调。舌质淡, 脉沉细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为4个月~13年不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49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当归饮子进行治疗, 药物主要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白蒺藜、荆芥、防风、黄芪、制首乌、甘草等为主, 水煎服, 日一剂, 早晚分服。观察组采取四物安神汤联合外涂、贴脐进行治疗。四五安神汤治疗:药物组成以地黄、当归、地肤子、白鲜皮、合欢皮、白芍、玄参、丹参、鸡血藤、夜交藤、生龙骨、柏子仁、酸枣仁、陈皮、全蝎为主, 水煎服, 日一剂, 早晚分服。外涂:采用西藏芝芝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冰黄肤乐膏进行外涂, 3次/日。贴脐:将苦参、蛇床子、生地、甘草等药物煎汤2次后的药液进行加入钩藤及白芷烘干粉碎过滤, 最后加入冰片密封保存。用时取10g药末, 用白酒调制后在脐及脐周部位贴敷, 定期换药, 1次/2日。以上所有治疗均以14天为一疗程, 停药5天后继续服药, 3个疗程后停止治疗, 对其疗效进行评定。
1.3 疗效判定指标
皮损及症状完全消失评为痊愈;皮损消失超过30%, 或者皮损相对变薄, 落屑及瘙痒均有所减轻, 评为有效;皮损消失未达到30%, 且症状无任何改善, 甚至加重, 评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2 结果
经过分析可知,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88%, 对照组为67.35%, 观察组明显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临床以阵发性剧烈瘙痒和皮肤的苔藓化为主要特征, 在中医学则属于“牛皮癣”“摄领疮”的范畴, 在发病早期多为风湿热邪侵袭, 阻滞肌肤所致, 日久则可导致血虚风燥, 使肌肤失去滋养濡润, 加之情志不舒, 衣领摩擦, 长期搔抓, 或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均可加重病情, 导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不少患者往往因瘙痒剧烈而导致失眠、神不守舍、健忘等症。阴血不足则生热, 或肝郁火旺则伤阴耗血。由此可见, 阴血亏虚、热郁风燥为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2,3]。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我院在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 采取四物安神汤进行治疗, 方中重用滋阴养血、清热安神、祛风润燥等药物, 通过玄参、熟地等药物而发挥滋阴清热的作用;通过当归、白芍、鸡血藤、合欢皮、丹参、夜交藤、柏枣仁等药物发挥补血、养心安神的功效;全蝎、地肤子可以祛风润燥;白鲜皮能够起到清热止痒的作用;生龙骨重镇安神、平肝潜阳的作用较强。各药物之间通过相互配伍进而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作用。鉴于前人“外治可补内服汤药之不足”的重要思想, 冰黄肤乐膏主要通过大黄、姜黄、硫黄、黄芩、甘草、冰片、薄荷脑而发挥清热燥湿止痒, 平肝息风, 活血的作用, 现代研究认为[4,5], 该药对包括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临床株与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标准株在内的皮肤癣菌的三个属的代表株及临床株均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采用冰黄肤乐膏外涂, 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便于吸收。贴脐采用平肝熄风、清热燥湿的药物作用于腧穴, 同时发挥药物和经络所过, 主治所及的双重治疗作用。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88%, 对照组为67.35%, 观察组明显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证明, 中药三联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进一步说明, 将四神安神汤与外涂、贴脐等治疗相结合, 可以优势互补, 内外、标本兼治, 共同发挥其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成彪, 李萍, 罗南英, 等.中西药联用治疗神经性皮炎4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11, 43 (6) :40-41.
[2]苏雅, 魏跃钢.魏跃钢教授治疗神经性皮炎经验[J].吉林中医药, 2011, 31 (2) :107-108.
[3]耿爱爱, 杨娟, 霍晏, 等.吴军教授治疗神经性皮炎经验总结[J].吉林中医药, 2010, 30 (6) :471-472.
[4]王宏瑾, 张江安, 于建斌, 等.冰黄肤乐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48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23 (3) :91-192.
【神经性皮炎】推荐阅读:
眼睑神经性皮炎12-27
神经性梅毒01-01
血管神经性水肿05-22
感音神经性06-16
血管神经性头痛06-23
小儿神经性尿频症05-16
神经性尿失禁06-08
神经性头痛的病因分析08-06
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12-19
顽固性血管神经性头痛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