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施肥试验研究(共7篇)
桉树施肥试验研究 篇1
“3414”田间试验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 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1,2,3,4]。该文通过“3414”试验, 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物优化施肥数量, 基、追肥分配比例, 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 以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榆树市保寿镇保寿村3组, 红保道北, 地理位置为北纬44°51′37″, 东经126°51′11″, 海拔高度为179 m。试验地地势平坦, 地力均匀, 肥力较高, 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类型为厚腐草甸型淹育水稻土, 土壤质地为黏土。试验地土壤测试值为:有机质含量为31.68 g/kg, p H值为6.47, 碱解氮含量为175.4 mg/kg, 速效磷含量为19.5 mg/kg, 速效钾含量为167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为尿素 (纯N 46%) 、硫酸铵 (纯N 21%) 、过磷酸钙 (P2O539%) 、氯化钾 (K2O 60%) ;供试水稻品种为长选12。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N、P、K 3个因素, 0、1、2、3 4个水平, 共计14个处理, 具体设计方案见表1。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40 m2。
(kg)
1.4 试验过程
试验地于5月25日插秧, 人工手插, 6月19日返青, 各小区井水灌溉, 单排单灌。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农艺措施各小区间均一致[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物候期
由表2可以看出, 在返青期由于缺少氮肥, 处理1于6月19日返青, 返青速度较其他处理明显缓慢, 各处理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等方面差异不显著。
2.2 水稻生育性状
由表3可以看出, 除处理1外, 其他各处理在株高、叶色、分蘖数等性状上没有显著差异。
2.3 产量性状
由表4可以看出, 处理8穴穗数最高, 为23穗/穴, 其次为处理4, 为21穗/穴, 处理1穴穗数最低, 仅为11穗/穴, 其他穴穗数在13~20穗/穴。处理5穗粒数最高, 为110.0粒, 其次为处理7, 为104.6粒, 处理12穗粒数最低, 仅为69.9粒, 其他处理穗粒数在75.0~95.5粒。处理14千粒重最高, 为25.0 g, 其次为处理5、7、9, 千粒重均为24.5 g, 处理10千粒重最低, 为21.5 g。处理1产量最低, 为6 162.0 kg/hm2, 处理10产量最高, 为10 450.5 kg/hm2, 较不施肥处理1增产69.6%, 其次为处理6, 为9 705.0 kg/hm2, 较不施肥处理1增产57.5%。
对水稻产量和氮、磷、钾施肥量进行拟合, 产量与氮、磷、钾施肥量的三元二次综合效应方程为:Y=-0.494 7N2-5.515 3P2+0.960 0K2+5.301 3N+53.901 5P-5.468 2K+0.627 6NP+1.741 3NK-1.372 5PK+413.151 3。经过“3414”回归分析, 最佳施肥量纯N、P2O5、K2O分别为123.37、91.31、100.38kg/hm2, 最佳产量为8 261.58 kg/hm2, 最大施肥量纯N、P2O5、K2O分别为148.93、95.97、112.27 kg/hm2, 最大产量为8 714.55kg/hm2。
3 结论
榆树市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宜水稻生长, 水稻常年产量水平在9 750 kg/hm2。从测产考种可知, 试验中各个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增产幅度在25.4%~69.6%, 最佳施肥量纯N、P2O5、K2O分别为123.37、91.31、100.38 kg/hm2, 最佳产量为8 261.58 kg/hm2, 最大施肥量纯N、P2O5、K2O分别为148.93、95.97、112.27 kg/hm2, 最大产量为8 714.55 kg/hm2。如果要探索出当地的最佳施肥量和最佳施肥比例, 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试验的密度, 同时要保证试验的连续性, 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7]。
摘要:采用“3414”试验设计, 对当地生产条件下的水稻平衡施肥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增产25.4%~69.6%, 最佳施肥量纯N、P2O5、K2O分别为123.37、91.31、100.38 kg/hm2, 最佳产量为8 261.58 kg/hm2, 最大施肥量纯N、P2O5、K2O分别为148.93、95.97、112.27 kg/hm2, 最大产量为8 714.55 kg/hm2。
关键词:水稻,肥料效应,施肥时期,适宜用量,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吴跃明, 向习军, 季金娟, 等.水稻平衡施肥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06 (3) :50-52.
[2]刘如清, 谢良伍, 肖时运, 等.湖南省水稻平衡施肥[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 (2) :94-97.
[3]胡启灿, 叶永秦, 乐开富, 等.氮磷钾肥的配比及用量对水稻的影响[J].土壤, 1994 (2) :87-91.
[4]戴平安, 刘向华, 易国英, 等.氮磷钾及有机肥不同配施量对水稻品质和产量效应的研究[J].作物研究, 1999 (3) :26-30, 42.
[5]祖艳群, 林克惠.氮钾营养的交互作用及其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土壤肥料, 2000 (2) :3-7.
[6]刘大庆, 柴文北, 高正宝.水稻平衡施肥效果及参数计算[J].安徽农业科学, 2003 (4) :672-673.
[7]周保平.黑龙江省水稻生态平衡施肥决策支持系统总体设计及部分模块功能实现[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3.
葡萄最佳施肥试验研究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汉阴县城关镇长窖村四年生葡萄园内。试验地地势平坦, 土壤肥力一致, p H值5.9, 含有机质19.8 g/kg、速效氮129 mg/kg、速效磷19.9 mg/kg、速效钾139.9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葡萄品种为巨峰。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完全试验方案, 设氮、磷、钾3个因素, 0、1、2、3 4个水平, 共计14个处理。其中, 0水平为不施肥, 1水平=2水平×0.5, 3水平=2水平×1.5。各水平施肥量见表1, 各处理组合见表2。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85 m2, 18株葡萄, 四周设有保护行。试验肥料采取穴施, 按催芽肥占20% (以N、P2O5为主) 、膨果肥占50% (N、P2O5、K2O全施) 、着色肥占15% (以K2O为主) 、采果肥占15% (以N为主) 施用[1,2]。
(kg/hm2)
1.4 调查方法
果实成熟后, 每个小区随机摘取10个果穗, 每个果穗随机摘取10个果粒计100粒称重, 统计小区产量[3,4]。同时观察其外观性状并测定相关指标, 用手持折光仪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用酸碱中和法测可滴定酸。通过观察色泽和果粉状况, 反映果实外观品质[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葡萄产量的影响
试验中各个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增产幅度在8.9%~58.2%。增产幅度依次为:处理6>处理7>处理11>处理10>处理9>处理5>处理3>处理12=处理14>处理13>处理8>处理4>处理2>处理1 (表2) 。
2.2 不同处理对葡萄外观品质的影响
处理6的果粒着色为紫色至紫红色, 呈现出巨峰品种的固有色泽, 而且果粉厚, 果粉布展面广, 卖相好, 商品性佳。其他处理果粒着色和果粉状况均有差异 (表3) 。
2.3 不同处理对葡萄内在品质的影响
果实内在品质是衡量果品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主要指标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酸含量、固酸比等。各处理固酸比大小依次为:处理6>处理7>处理10>处理11>处理3>处理5>处理14>处理13>处理12>处理2=处理9>处理4>处理8 (表3) 。
2.4 不同处理对葡萄植株生长的影响
氮、磷、钾施用充足, 葡萄树体发梢势强, 叶片大、厚、绒毛多, 叶片绿或浓绿, 节粗壮, 长势好, 落花落果较集中, 畸形果、不良果少, 落叶迟, 枝条后熟正常, 发病轻。
3 结论与讨论
巨峰葡萄在生产上合理的施肥标准是施纯N 225.0kg/hm2、P2O5180.0 kg/hm2、K2O 270.0 kg/hm2, 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缺素情况下, 氮不足产量下降幅度大, 果色果粉差, 糖分低;磷不足明显影响葡萄的生殖生长, 导致葡萄糖分低, 酸含量高;钾不足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 糖分水平下降, 而且酸含量明显提高, 固酸比小, 内在品质变差, 果实口感差。过量施肥情况下, 氮过量不利于糖分的提高和果实着色, 而且易造成养分流失和生产成本提高;磷过量并没有得到充分被吸收, 还可抑制氮的吸收, 虽然产量和品质表现较好, 但产投比降低;钾过量虽然果实品质较好, 但抑制葡萄对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 而且生产成本增加。
参考文献
[1]刘义平.葡萄“3414”肥料效应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7) :121-123, 126.
[2]桂熙娟, 陶涛.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支撑——访国家测土配方施肥中心实验室主任白由路博士[J].中国农资, 2005 (9) :42-43.
[3]周权锁, 全思懋, 李辉信, 等.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7) :90-92, 133.
[4]刘德江, 董自红, 阿依提·古丽, 等.全球红葡萄配方施肥试验初探[J].新疆农业科学, 2001 (3) :157-158.
[5]谢海霞, 何帅, 侯振安.全球红葡萄氮素营养及氮肥施用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 (32) :15804-15806.
水稻精确施肥技术试验研究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选择夹砂土, 在丰产方上, 交通较方便, 排灌能力强的新港村二组某农户责任田中, 前茬为小麦, 产量6 750kg/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均为无机肥, 不施用有机肥 (包括农作物秸秆) , 其中氮肥品种为尿素 (纯N 46%) , 磷肥为普钙 (P2O512%以上) , 钾肥为进口氯化钾 (K2O 60%) 。试验田统一用人工移栽, 基本苗75万株/hm2左右。各小区严格按试验方案施肥, 除施肥外其他田间培管措施均一致[1,2,3]。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分别为:无肥处理 (FO) 、无氮处理 (NO) 、无磷处理 (PO) 、无钾处理 (KO) , 以上4个处理的面积均为33.3 m2;精确施肥处理 (Fj) , 面积66.7 m2;常规施肥处理 (Nc) , 面积66.7 m2以上。不设重复, 具体施肥方案见表1。各小区单独设立进水口、出水口, 实行单灌单排, 小区间筑田埂高30 cm, 并用塑料膜包裹, 互不漫灌, 做到不串水渗肥。
(kg)
注:Nc为农民习惯施肥。
2 结果与分析
由于2012年水稻移栽普遍迟于往年, 加之栽后2个多月的气温一直在20~30℃排徊, 分蘖高峰期近20 d的时间遭连续阴雨天气, 多次大到暴雨对水稻中前期生长很不利[4,5,6]。因此, 2012年分蘖高峰迟于往年, 除处理FO、NO分蘖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外, 其他4个处理的分蘖高峰都出现在8月上旬。
2.1 水稻农艺性状比较
由表2可知, 对于2012年的气候来说, 水稻绿色叶片各处理间在水稻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主茎绿叶叶片关系不大, 但在孕穗期需要养分配比得当, 肥水调和, 则绿色叶片就多, 另外钾素含量对其影响也较明显。在高肥力土壤中, 水稻生长发育前中期养分对植株高矮发育的影响不明显, 但到水稻发育后期氮素对水稻植株高矮的影响较明显, 其次钾素也有一定影响。
2.2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由表3可知, 在水稻发育前中期受气候的影响, 分蘖成穗率普遍有所下降, 但氮钾配比得当, 成穗率就高, 氮素过量成穗率也有所下降。
结实率高低与气候有关联, 该试验在水稻生育后期一直到水稻收获温度都在30℃左右。因此, 除Fo和No成穗数少, 千粒重高外, 各处理结实率都较高。只要养分配比得当, 千粒重就重, 但每穗粒数多少与单位面积穗数多少和养分调和也有关。
2.3 产量与效益
由表4可知, Fj处理的产量为10 120.5 kg/hm2, 其产值、纯收入最高, 分别达到20 241.0、17 628.0元/hm2, 较不施肥处理Fo增收8 439.60元/hm2。可见通过对水稻精确施肥试验, 可节省能源, 控制污染, 实现水稻产量最大化, 除品种外, 要夺取水稻高产, 配产用肥、科学施肥是关键。
注:水稻价格2元/kg。
3 结论与讨论
2012年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比较特殊, 在这种情况下, 从苗情动态观察、产量结构看, 精确施肥能达到高产稳产、灾年不减收的目的。
氮素肥料在整个肥料品种中占主导地位, 缺氮就不能调动其他肥料品种的作用;但氮素过量也不利, 如常规施肥区, 在水稻拔节孕穗期 (8月初) 苗数增加过快, 群体数量过大, 导致主茎绿叶数下降, 最终千粒重降低。
钾素肥料在水稻生长发育中重于大量元素的磷素肥料, 在水稻群体发育到一定程度时, 水稻缺钾一是主茎功能叶绿叶数少, 二是植株基部节间长, 三是每穗粒数少, 千粒重低。如常规处理钾素用量偏少, 就出现上述情况。
综上所述, 要夺取水稻稳产、高产、高效益, 对水稻用肥要科学, 实施配方用肥, 掌握配方用肥技术, 简化用肥程序, 杜绝盲目用肥。
参考文献
[1]凌启鸿, 张洪程, 戴其根, 等.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5 (12) :2457-2467.
[2]姚月明, 蔡玉生, 许学前, 等.水稻科学高效安全施肥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00 (5) :7-11.
[3]高辉, 冯加根, 张洪程, 等.江苏水稻精确施肥技术发展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11) :198-201.
[4]凌启鸿.水稻丰产高效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5]汪仁, 安景文, 邢月华.精准施肥技术应用效果及发展前景[J].农业经济, 2004 (8) :36-37.
水稻侧条施肥试验研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龙粳38, 供试肥料见表1。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小区设在兴凯湖分公司科技园区, 土壤为沼泽草甸土, 地势平坦, 供试土壤肥力状况为:有机质含量5.71 mg/kg, 速效氮240 mg/kg, 速效钾235 mg/kg, 速效磷62.7 mg/kg, p H值6.27。试验区前茬为水稻, 秋翻, 春整地。
1.3 栽培管理
种子处理统一浸种催芽, 4月10日育秧播种, 插秧时期3.5秧龄, 插秧规格30.0 cm×13.3 cm。本田按三化一管要求进行田间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物候期的调查
通过生育期调查表 (见表2) 可以看出:在苗床管理与插秧期相同的前提下, 各处理较CK返青期提前1 d, 侧条施肥的处理分蘖期较CK提前4 d, 底/侧的处理分蘖期较CK延后3 d, 各处理抽穗期和成熟期较CK延后2~3 d。其中, 侧条施肥的处理抽穗期和成熟期较其他处理延后1~3 d。
2.2 不同处理室内考种调查
注:实脱产量按14%标水折算。
由表3可知:侧条施肥处理的有效穗较其他处理多20~45个/m2, 底/侧施肥的处理株高较其他处理高2.3~3.6 cm, 穗长多0.3~0.6 cm, 着粒数多4.5~15.8粒/穗, 千粒重高0.20~0.32 g;在实脱产量方面, 侧条施肥处理最高, 为600.92 kg/667 m2, 较其他处理高5.28~18.91 kg/667 m2。
3 结论
在苗床管理与插秧期相同的前提下, 各处理较CK返青期提前1 d, 侧条施肥的处理分蘖期较CK提前4 d, 各处理抽穗期和成熟期较CK延后2~3 d, 其中侧条施肥处理抽穗期和成熟期较其他处理延后1~3 d;侧条施肥处理的单株分蘖个数较其他处理多1.36~1.52个, 株高高4~11 cm, 叶长长5.5~7.5 cm, 侧条施肥和底/侧施肥处理的叶宽较对照宽0.1 cm;侧条施肥处理的有效穗较其他处理多20~45个/m2;在实脱产量方面, 侧条施肥处理最高, 为600.92 kg/667 m2, 较其他处理高5.28~18.91 kg/667 m2。
摘要:为探索侧条施肥技术在黑龙江稻田应用的可行性, 特开展试验, 结果表明:侧条施肥处理的有效穗增多, 株高增高, 着粒数增多, 千粒重增高;在实脱产量方面, 侧条施肥处理最高, 为600.92 kg/667 m2, 较其他处理高5.28~18.91 kg/667 m2。
双季晚稻配方施肥试验研究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昭潭镇昭潭村先锋组某农户的承包田, 地处北纬29°41′54″, 东经116°49′18″, 海拔高度29.8 m。前茬早稻, 产量6 t/hm2。早稻施45%复合肥 (N∶P∶K=15∶15∶15) 450 kg/hm2, 追施尿素150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一年二熟制, 水稻土壤类型, 耕层深度为17cm, 地下水位较高, 土壤肥力中等。田块地处平坂, 常年降雨充沛, 灌溉能力充足, 旱涝保收。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氮肥是安庆石化总厂生产的46%尿素;过磷酸钙由东至县神山化肥公司生产, 含P2O512%;氯化钾加拿大生产, 含K2O 60%;48%配方肥由司尔特公司提供, N∶P∶K=20∶8∶20。供试水稻品种为丰源优272, 常年产量7 500 kg/hm2。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分别为测土配方肥区、农民习惯施肥区和不施肥区, 具体见表1。其中习惯施肥区200 m2, 配方施肥区100 m2, 不施肥区30 m2。
1.4 试验实施过程
该示范田2013年6月20日播种, 7月16日移栽, 密度21.75万穴/hm2, 8月11日烤田, 7月24日追肥, 同时结合化学除草。7月27日、8月11日、8月25日和9月10日分别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和纹枯病。10月17日收获。小区间起垄隔离。
(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下秧苗素质比较
3个处理秧苗素质相同, 具体表现如下:苗高41.2 cm, 总叶片数5.8叶, 绿叶数5.5叶, 总根数31条, 白根数18.2条, 黄根数12.8条, 茎基粗0.6 cm, 百株鲜重250.3 g, 百苗干重46.3 g, 单株分蘖数1.8根, 移栽带蘖率92.5%。综合秧苗素质较好。
2.2 不同处理下分蘖动态比较
通过动态比较, 不施肥区分蘖较迟缓, 习惯施肥与配方施肥开始分蘖时间相仿, 但分蘖高峰期配方施肥较习惯施肥迟3 d左右, 习惯施肥、配方施肥的单株有效穗数分别为11.2、11.5穗, 不施肥区仅为8.5穗, 但不施肥区成穗率最高, 达到93.4%。根据观察分析配方施肥区有效分蘖期较习惯施肥区长3 d (表2) 。
2.3 不同处理下生育性状比较
不施肥区返青期和分蘖始期分别为7月22日和7月24日, 比习惯施肥、配方施肥推迟2 d, 且不施肥区分蘖迟缓, 分蘖盛期在8月3日左右。习惯施肥、配方施肥始穗期均为9月7日, 不施肥区在9月9日, 但不施肥区成熟期为10月8日, 比习惯施肥、配方施肥早3 d。全生育期习惯施肥、配方施肥均为111 d, 比不施肥区短3 d, 这是因为营养生长相对不良而导致全生育期缩短 (表3) 。
2.4 不同处理生物学性状与经济性状比较
不施肥区整个生育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严重受到制约, 叶片发黄, 植株短小, 光合作用弱, 根系不发达, 配方施肥区全生育进程中, 生长态势良好, 植株粗壮, 根系发达, 剑叶挺拔, 穗形大, 后期熟相真正达到秆青籽黄, 产量最高。虽然习惯施肥区单产尚可, 田间生长势较好。但其肥效时间短, 剑叶有早衰现象。经济产量稍逊于配方施肥区。配方施肥区单位面积有效穗、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和实际单产最高[4,5]。配方施肥区、习惯施肥区的实际产量分别7 443.0、6 984.0 kg/hm2, 分别比不施肥区产量 (5 161.5 kg/hm2) 增加44.2%、35.3%, 配方施肥区比习惯施肥区实际产量增加6.6%, 但习惯施肥区结实率高达94.5%, 比配方施肥区、不施肥区高出13个百分点以上 (表4) 。
2.5 不同处理下经济效益比较
配方施肥区、习惯施肥区与不施肥区产量分别为7 443.0、6 984.0、5 161.5 kg/hm2, 产出效益分别为12 653.1、11 872.8、8 774.55元/hm2 (稻谷按1.7元/kg计算) , 配方施肥区、习惯施肥区投入肥料成本分别为1 560、1 341元/hm2, 配方施肥区比不施肥区纯收益增加2 318.55元/hm2, 配方肥区比习惯肥区新增纯收益561.3元/hm2。
配方施肥区投产比值为1.48, 而习惯施肥区的投产比值为1.3, 由此表明显然配方施肥区投资盈利大。
3结论与讨论
(1) 配方施肥区比不施肥区产量增加44.2%, 比习惯施肥区产量增加6.6%。习惯施肥区比不施肥区产量增加35.3%。
(2) 习惯施肥区肥效快, 但后劲不足, 剑叶有早衰现象, 影响结实率, 并在分蘖后期有“断肥”现象, 对后期的有效分蘖和每穗粒数的形成构成一定影响。不施肥区因缺少养分供应, 对前期的营养生长和孕穗等经济性状影响大。配方施肥区整个生育生长态势良好, 营养充沛为争取穗大粒多和提高结实率, 提供了有利条件[6]。后期熟相秆青籽黄, 剑叶不早衰, 茎秆坚韧。
综上所述, 根据土壤肥力采取不同配方进行合理的肥水运筹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关键因素。
摘要:在东至县进行双季晚稻施肥试验, 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区整个生育生长态势良好, 穗大粒多, 结实率高, 产量比不施肥区增加44.2%, 比习惯施肥区增产6.6%。习惯施肥区比不施肥区增产35.3%。
关键词:双季晚稻,配方施肥,产量
参考文献
[1]胡胜辉, 程华九.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对比校正试验应用效果及分析[J].农技服务, 2007 (12) :57.
[2]宋春生.水稻3414 (高产区)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报告[J].北方水稻, 2011, 41 (3) :28-30.
[3]阴小刚, 余增钢, 吴晓芳, 等.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 (4) :52-53.
[4]谷志恒, 张艳霞, 徐利.水稻配方施肥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11) :29.
[5]李敏, 骆江英, 吴春艳, 等.双季晚稻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 2010 (4) :794-797.
耐寒桉树品系测定试验 篇6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点位于东经117°33ˊ44″, 北纬25°7ˊ20″的漳州市华安西陂国有林场, 试验林设在路亭工区6林班3大班1小班, 该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均温20.8℃, 年均降水量1448~2023mm, 无霜期无霜期约305d。林地为马尾松采伐迹地, 海拔338m, 坡向西, 坡度25°。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红壤, 土层厚度大于100cm, 腐质层厚度3cm, 林下植被主要有管茅、苦竹、矮灌等, 立地等级Ⅱ类地。造林总面积92亩, 其中试验林面积6亩。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供试验桉树品系有: (1) ED1-邓恩桉组培苗、 (2) L34-柳桉组培苗、 (3) HL-柳桉组培苗、 (4) 广3-韦赤桉组培苗、 (5) S3-巨桉组培苗、 (6) Eg5-巨桉组培苗、 (7) 邓恩桉实生苗 (对照) 。其中广3由福建林科院从广西林科院引进, 由仙游赖店鑫昌苗圃繁育, 其它品系均由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中心繁育, 苗高15~20cm。苗木全部由福建林科院桉树种苗攻关项目组负责调度。
2.2 试验设计与造林
以品系为处理, 随机区组设计, 重复3次, 每处理小区约2亩, 初植密度1665株.hm-2, 株行距2m×3m。造林措施为:造林地经全面劈草、炼山及残留物进行堆烧后, 块状整地挖明穴, 穴规格60cm×40cm×30cm, 造林前一周施钙镁磷肥500g/穴作基肥后回表土。苗木于2010年5月中旬定植, 15d后调查成活率并补植, 当年造林后1个月半每株施尿素50g, 次年5月份和9月份结合块状抚育除草, 每次分别施复合肥250g/株。造林时苗木沾白蚁驱避药液 (800倍稀释液) 以防白蚁危害。
2.3 野外调查与数据处理
造林后每年终调查各样地林木树高、胸径、冠幅、保存率等生长量指标, 以及风害、旱害、寒害和病虫害等情况并收集自然灾害气候资料。2012年12月, 对各类试验林进行每木调查和林相观测。材积采用福建省桉树二元材积公式 (福建省桉树丰产标准, 2003) :V=0.00003546D1.782514957H1.256710514计算。数据统计分析由DPS软件完成。
其中寒害情况分析, 参照国家林木寒害分级标准, 并结合桉树的受冻特点, 将按树受冻后的生态反映分为六级, 其标准见表1。在调查中, 对照桉树冻害分级标准逐株目测调查评定冻害级, 并采用冻害指数表示桉树受冻程度的轻重, 其计算式为:冻害指数=∑受冻级代表值×该级受冻株数/ (冻害最高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 =平均冻害级代表值/冻害最高级代表值[3]。
※:F (5, 10) 0.05/0.01=3.326/5.636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系的适应性分析
不同品系的遗传基因不同, 适应性相差较大。从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看, 参试的7个品系的造林当年成活率除邓恩桉组培苗 (Ed1) 相对较低外 (93.4%) , 其他品系的成活率均高达95%以上。至3a生时, 参试品系包括对照的保存率仍较高, 达92%以上, 但由于不同品系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及遗传差异, 不同品系间的保存率相差较大。经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品系间保存率的差异不1年生达显著水平, 3年生达到极显著水平 (F1a=4.267**, F3a=10.186**) , 其中S3巨桉组培苗、邓恩桉实生苗和Ed1邓恩桉组培苗的保存率相对较低, 而广3、柳桉系列品系和巨桉 (Eg5) 的保存率较高。
从速生性来看, 1a生和3a生时的生长量全面调查结果 (表2) 可以看出, 1a生时树高、胸径生长量以韦赤桉无性系 (广3) 、柳桉无性系HL和L34为最高, 达4.3~4.9m和4.1~4.8cm, 而巨桉和邓恩桉无性系早期生长较慢。3生时, 参试品系间的生长量仍以韦赤桉广3为最高, 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13.3m、12.5cm和0.0830m3, 其次为L34、HL, 而巨桉S3、邓恩桉Ed1和邓恩桉实生林生长量较低。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表1) , 不论是1a还是3a生, 参试品系间的树高、胸径或材积生长量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对3a生 (接近半个轮伐期, 性状已基本稳定, 可反映主伐时的情况) 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表明 (表3) , 广3、L34、HL、Eg5的树高、胸径、材积均极显著地高于巨桉S3、邓恩桉实生林和邓恩桉Ed1, 广3和L34的胸径、材积也极显著地高于Eg5。总的来看, 广3、L34、HL生长量较高, 在该区较高海拔山地有种植前景, 可进一步试种。
注:两两间含有相同字母的为没有差异, 否则有差异;小写字母为5%差异水平, 大写字母为1%差异水平.
3.2 不同品系的抗逆性分析
该区属沿海山区, 遭受台风袭击的可能性小, 试验期间, 闽东南沿海虽经历了“海鸥”、“凤凰”、“鹦鹉”、“森拉克”等多次台风的袭击, 但该区受影响较小, 阵风通常5~6级, 参试的品系中仅邓恩桉实生苗因林分分化比较严重, 个别单株径高比例严重失调而出现被吹倒、吹弯, Eg5、S3巨桉组培苗主杆有小部分被风折, 其他品系均无风害现象。此外, 试验林未出现严重旱害和病虫危害, 因此, 就该区来说, 抗风性不是品系选择的主要依据。但是, 由于该区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气候过度区域, 寒害是限制桉树发展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在幼林阶段, 因枝、叶比较嫩弱, 寒害往往成了限制桉树生长的主导因子。因不同品系的生态适应性不同, 其耐寒性也不同。
据2010年至2012年间的冬寒害调查表明 (表4) , 2010年冬, 该林地低温达-3.5℃, 除邓恩桉基本上无受冻外, 其他无性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的冻害症状, 其中广3受冻严重达Ⅲ级, 其次巨桉Eg5和S3树冠受冻长度达60cm左右, 受冻等级达Ⅱ级, 而柳桉无性系L34和HL耐寒性相对较强, 树梢受冻长度仅约30cm。2011年冬, 该试验地低温为-2.5~-3.0℃, 由于2a生的树体抗性本身增强, 其中广3、巨桉Eg5和S3仅嫩梢受冻长度达40cm左右, 冻害等级Ⅰ, 其它品系仅少量嫩叶失色而无明显受冻。2012年冬该区无明显典型的低温寒流, 试验林正常, 均为受冻现象。综合3次的调查情况来看, 不同品系间耐寒能力依次为:邓恩桉 (0据项目组在闽西北试验表明, 可耐-5℃低温) 、柳桉L34和HL (大体上可耐-3.0~-3.5℃的短暂低温寒流) 、广3和巨桉Eg5、S3 (大体可耐-2.5~-3.0℃低温。此外, 调查中发现, 海拔高度、坡向和坡度等不同类型的立地条件, 也与桉树发生的冻害程度相关。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坡向, 朝南坡的只有顶梢冻害, 而北坡方向的基本上折干倒伏, 由地形不同造成的桉树危害差异比较明显, 坡度小、地形开阔、对流好的地点冻害相对轻微。
4 结论和讨论
(1) 通过对参试的邓恩桉组培苗ED1、柳桉组培苗L34和HL、韦赤桉组培苗广3、巨桉组培苗S3和Eg5以及邓恩桉实生苗 (对照) 的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的观测调查, 结果表明, 韦赤桉无性系 (广3) 、柳桉无性系HL和L34的适应性较强、速生, 1a生树高、胸径可达4.3~4.9m和4.1~4.8cm, 3a生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11.0-13.3m、12.0~12.5cm和0.0624~0.0830m3, 可耐-3.0~-3.5℃的低温, 适宜我市山区县海拔500m以下山地栽培;邓恩桉组培苗ED1和实生苗、的适应性、抗逆性较强, 但速生性较差, 特别是邓恩桉实生苗长势一般, 分化严重, 不提倡种植, 有待选育出速生的无性系后在推广;巨桉无性系Eg5和S3的速生性、适应性一般, 不宜在我区推广种植。
(2) 对于初步选择的优良无性系, 今后应进一步针对性地扩大栽培。同时, 速生性和耐寒性除了与林木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外, 还与海拔、小地形因子以及寒流的持续时间等有关, 至于所选出的既速生且耐寒性较强的优良品系的确切种植海拔高度, 还有待于今后在推广栽培中进一步调查观测。
参考文献
[1]白嘉雨, 主编.桉树速生丰产培育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8.
[2]张顺恒, 洪长福, 李宝福, 等.闽南山地桉树种/种源的选择试验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2) .
水稻侧深施肥梯度试验研究 篇7
1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于2015年设在黑龙江省前进农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第三管理区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区,土质为草甸白浆土。肥力中等,秋整地。
供试水稻品种为龙粳43。试验共设13个处理,配方一为云天化侧深专用肥(N∶P∶K=18∶18∶18),配方二为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配方三为云天化侧深专用肥(N∶P∶K=23∶15∶16)。具体施肥量如下,配方一基肥施用分别设300、270、255、240kg/hm2共4个处理,返青肥均用75kg/hm2,穗肥均用尿素15kg/hm2、硫酸钾60kg/hm2。配方二、配方三基肥均设375、345、315、300kg/hm2各4个处理,不施用返青肥,穗肥配方2施用尿素30kg/hm2、硫酸钾45kg/hm2;穗肥配方3施用尿素15kg/hm2、硫酸钾45kg/hm2。对照基肥施用尿素84kg/hm2、氯化钾81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返青肥施用尿素63kg/hm2,穗肥施用尿素63kg/hm2、硫酸钾54kg/hm2。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生育进程的影响
主要农事操作:本田施肥严格按照试验要求操作。5月8日第1遍封闭,用药为恶草酮、乙氧氟草醚、丙草胺;6月8日第2遍封闭,用药为吡嘧磺隆、吡嘧苯噻酰、丙草胺。6月10日防治负泥虫。7月3日用加收米、咪鲜胺防治叶瘟。7月21日用加收米、咪鲜胺防治茎穗瘟。8月3日用加收米、咪鲜胺防治枝梗瘟。分蘖末期大晾田,其它时间间歇灌溉。
由前进农场气象数据可以得知,6月上旬气温较历年低,水稻返青慢。秧苗生长缓慢,分蘖慢。6月中旬温度较高,水稻叶龄生长较快,分蘖加快。侧深施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分蘖快,低位分蘖较常规施肥多。6月下旬、7月上旬温度较历年低,水稻分蘖速度慢,全田茎蘖数不够,未采取控蘖措施。7月上旬侧深施肥田块分蘖较慢,而常规施肥田块继续分蘖,导致三类穗增多。8月份气温较历年高,有利于水稻干物质的积累,结实率的增加。
2.2产量性状调查
从试验结果可知(见表1),全量侧深施肥的除配方三穗粒数、结实率均高于常规对照。全量侧深施肥千粒重均高于常规对照,但产量性状均好于对照。由于常规施肥晚生分蘖较多,导致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有所降低。配方一中随着施肥量的降低,穗粒数也降低,穗数与结实率也均有变化。配方二中处理2每平方米穗数偏低,结实率、千粒重较高。在2015年的气象条件下,反而有产量的优势。配方三中处理1穗数较多,相比减量处理的结实率、千粒重无明显优势。处理3穗数最少,反而有全田最高的结实率。可见在肥力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水稻每平米穗数越少,结实率越高。3种肥料相对比,云天化侧深专用肥(N∶P∶K=18∶18∶18)应用效果较差。
3小结
a.气象数据显示,2015年5~7月气温较低,前期水稻返青、生长缓慢。侧深施肥将肥料施用在秧苗侧位,提高肥料利用率。水稻前期低位分蘖较多,水稻生长前期分蘖速度快,有利于水稻穗大,结实率提高。
b.侧深施肥常量产量较常规施肥产量分别提高5.96%、9.24%、6.69%。除了配方二中处理2(中化侧深专用肥21∶15∶16)侧深施肥减量对比常规施肥没有增产效果。而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减量10%达到全田最大产量,相比对照增产12.59%。中化侧深专用肥(N∶P∶K=21∶15∶16)表现更为稳定,更省肥料。
【桉树施肥试验研究】推荐阅读:
水稻平衡施肥试验研究12-08
泸西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研究06-03
施肥试验12-09
胡麻配方施肥校正试验12-12
小麦平衡施肥试验总结报告10-18
广西桉树10-16
桉树造林12-18
桉树种植11-17
桉树播种育苗技术11-23
施肥模式研究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