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全自动考试系统(精选11篇)
网络全自动考试系统 篇1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大学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考试也开始逐步由传统的手工考试发展为基于网络的上机考试。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的考试系统更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使教师从繁琐的出题、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 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
关键词:网络,办公自动化,考试
21世纪以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行各业。大学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考试系统的使用能够更加科学、准确、高效的了解考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 系统性能要求
大学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考试系统是为了给考生提供一个公正、客观的考试环境, 为教师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 对考试系统的性能要求有以下几点。
1.1 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的安全性是系统最为重要的性能指标, 不同用户应具有不同的权限。在安全性设计方面要严格控制不同类型用户的操作权限, 确保数据库的安全。
1.2 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不能因为同时访问的用户数量过多而造成网络堵塞导致传送的数据丢失。
1.3 系统的操作性
要求系统操作简单, 易于维护, 在制作页面时力求界面友好, 导航明确, 使每个用户在进入系统时不会迷航。
1.4 系统智能组卷及评卷
系统在使用之前根据教师选择的题型、题量和难度进行自动组卷, 在考生提交试卷之后能进行自动评阅, 生成评分报告, 并对成绩进行管理、打印等操作。
2 办公自动化考试系统业务流程
大学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考试的工作流程是从试题的录入开始, 教师在组卷之前需在题库中添加足够多的试题, 同时将参加考试的考生信息, 如考号、姓名等导入系统中, 以备考生登录系统时进行身份验证。考试开始之前教师在题库中选择考试题目的类型, 数量和难度进行智能组卷。
考生在客户端输入相关信息后登录到考试系统, 随机抽题后进行答题。考生提交试卷后系统自动启用试卷评阅功能, 对考生的答卷进行评阅, 同时生成评分报告, 并将考生的考试成绩提交给系统后台。教师可在考试结束后对考试成绩进行查询、统计、打印等操作。
3 办公自动化考试系统体系结构
目前常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体系结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客户端/服务器的C/S (Client/Server) 体系结构;一种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B/S (Browser/Server) 体系结构。
3.1 C/S体系结构
C/S体系结构本质上是基于局域网内部进行的网络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不依赖于外网环境, 通过局域网就能够进行数据传输、调用的操作, 不需要借助第三方插件的帮助就可以实现用户对系统的所有操作。
C/S体系结构由于是客户端与服务器直接相连, 没有中间环节, 因此响应速度快;同时, 由于是有针对性开发的系统, 因而操作界面可以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 但缺少通用性, 当需求变化时, 需要重新设计和开发, 增加了维护和管理的难度。
3.2 B/S体系结构
B/S体系结构是随着网路技术的兴起而兴起的。在B/S体系结构下, 对数据库服务器的访问是通过各种浏览器来实现的。通过网页浏览器可以实现不同用户从不同的地点, 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控制和访问相同的数据库。B/S体系结构的最大优点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比较简便;缺点是对外部网络环境依赖性太强, 一旦外部网络出现问题, 整个系统就会处于瘫痪状态。
大学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考试环境是在学校的某个机房, 考试也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分批次进行的, 同时要求考试系统数据处理能力够强, 安全性够高, 响应速度够快, 并不需要依赖外部网络, 综合以上因素, 采用C/S体系结构来设计大学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考试系统更为合理。
4 办公自动化考试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4.1 试题管理模块
系统应能够方便快捷地向试题库中添加相应题型的试题, 并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管理。根据教师选择的题型、题量和难度在试题库中自动生成试卷。
4.2 考生在线考试模块
提供考生登录界面, 考生登录成功后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 并根据考生抽取的试卷建立考试环境, 在考试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 (如断电、死机等) 时, 能够通过二次登录继续答题。
4.3 自动评分模块
根据考生提交试卷的情况, 对考生的答案进行自动评阅, 同时生成评分报告, 并将考试成绩提交系统后台, 方便对考生成绩的查询、统计和分析。
大学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考试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考试效率, 增强了考试的反馈效果。通过系统自动评阅后生成的评分报告, 全面揭示了考生在各个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和问题所在。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导向, 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也正因为有了这个系统, 将教师从单调、繁琐的出题、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 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缩短了测验周期, 使大学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考试能够更加科学地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娜.大学计算机考试系统前台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赵大林.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 2010.
[3]栾好利.基于局域网的计算机考试系统研究与实现[D].沈阳:东北大学, 2006.
[4]杨秋翔.办公自动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太原:华北工学院, 2002.
网络全自动考试系统 篇2
1、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使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室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质量,辅助决策,求取更好的效果,以达到既定(即经济、政治、军事或其他方向的)目标。
2、语音识别: 语音识别是指将声音信息转化成等价的文本形式信息。
3、语音合成: 语音合成就是模仿人的语音生成过程,将计算机中的文本信息转换成相应的语音信号,并控制音响设备输出语音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高档微机的扩展槽内插上语音合成卡,连接好扬声器,再装入并运行相应的语音合成软件,即可构成一个语音合成系统。
4、基带传输:是指按照数据信息的原样,即不改变信号性质进行的传输。在基带传输中,一条通道的频谱为传输一路数字信号所占用。
5、频带传输:是指用数据信息调制载波信号,然后对数据信号调制成的模拟信号进行的传输。在计算机远程通信系统中,一般采用频带传输方式,在一条通道上(利用多路复用技术)传输多路信号,以提高线路利用率。
6、数据传输速率(P121): 也称信道速率,是指在数据传输系统中,单位时间内传送的信息量,用比特/秒(bps)表示。
7、同步传输:是字符成组传输,每组前后加上控制字符,每组内各字符间有精确的时间间隔。适宜长数据的连续传输。
8、异步传输:是以字符为单位分别传输,以低电平(逻辑“0”)表示起始位(传号),后面是字符位及校验位,最后以高电平(逻辑“1”)为结束位(空号)。每个字符都单独的按此格式传输。适用于单字符或短信息的断续传送。
9、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计算机局部区域网的简称,是一种把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各种数据通信设备连接起来实现通信,以提供较高的传输速率和较低的误码率的网络形式。
10、系统的生命周期:从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看,每个系统都是一个有机体,有其固有的发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的生存期,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6个阶段:问题定义与可行性研究、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运行与维护。
1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显露,计算机系统能连续正常运行。即包括硬件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和运行安全。
简答题:
1、办公室类型(分别对应OA的三个层次功能):
1)事务型办公室(事务处理功能):又名确定型事务处理办公室,主要处理较确定的例行事务,从事的是有规律的、重复性的工作。主要工作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检索,同时有一些简单的信息生成。
2)管理型办公室(管理功能):承担有事务处理和管理控制双重任务,即在完成内部事务性工作的同时,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等多种手段管理有关社会事务,并对与管理有关的信息进行控制和利用。
3)决策性办公室(决策功能):又称非确定型决策处理办公室,从事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的决策活动,并加强了管理功能。
2、OA系统的基本特征(7页):
(1)交互式:需要根据不同的输入调动不同的控制,因而人——机对话,人的干预是必须的。
(2)多任务并行:办公活动处理的许多工作要求随时出现随时处理。
(3)自主性:系统既要随时间、任务的推移按一定“周期“自动激活,又要能随着服务请求
随时激活。
(4)集成化:现代OA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它需要综合利用多种学科(尤其是计算机、通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技术、工具,将一系列独立分散的设备和专用系统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能协调运转和相互通信的集成系统。
3、数据库的结构:
数据库系统采用分级结构。三级体系结构的定义方法可以提供良好的数据独立性,这三
个数据库即物理数据库、概念数据库和用户数据库,它们分别对应于内部模式、概念模式和外部模式。
三种模式之间存在映射与转换的关系,体现物理逻辑的独立性
1)内部模式:集中了对数据物理特征的定义,如数据在磁盘上的存储位置、存取路径等,相应的物理数据库是系统中实际存在的数据库。
2)概念模式:是对数据库进行逻辑数据定义以显示一个整体有序的完整数据库,即概念数
据库。
3)外部模式:定义数据的意义、类型、范围以及用户所希望的数据组成格式,即把数据库
按特定用户的需要进行显示,这就是普通用户实际看到的数据库。
4、电子邮政系统的主要功能:
1)邮件的生成与发送;
2)邮件传输:寻址方式主要有:(1)单址寻址(2)多址寻址(3)分发表寻址(4)隐蔽分发表寻址;
3)接收与后处理:主要功能包括:(1)邮箱查看(2)邮件浏览(3)立即应答(4)转发(5)保存(6)删除。
5、照排工作流程:(1)版式设计(2)文稿输入(3)校队及修改(4)版面组装(5)照排输出(6)人工拼版(7)制版印刷
6、语音识别技术包括:
(1)预处理:包括对语音的拾取、放大、滤波、模/数转换、端点检测等。
(2)语音识别或训练:包括参数提取、模板/模型制作及识别。
(3)后处理: 作用是把经过识别处理而形成的拼音转换成汉字并理解语义的含义。后处理部分主要依赖语言学知识库。
7、决策分类,决策按其预先计划能力,可分为3种:
1)结构化决策;2)非结构化决策;3)半结构化决策
按决策结果类型,也分为3种:
1)确定型决策;2)风险型决策;3)不确定型决策
管理信息系统用来处理结构化问题,决策支持系统解决半结构化甚至是非结构化问题。
8、差错检测的基本原理是:
用某种方法对信息序列进行变换,使本来彼此独立的数据位呈现某种相关的规律性。在接收端,利用这种规律性就可能发现信息序列是否有错,并据此控制重发或纠错。校验方法有奇偶校验和循环冗余校验。
9、Internet接入:
(1)Modem或者ISDN拨号接入,也称拨号IP方式
(2)通过路由器,安装TCP/IP协议并与已经连接在Internet上的一个主机(称为进入Internet的连接点)相连,即可以接入Internet。
10、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
是一种层次性结构,可分3层:由下到上依次是系统软件层、公共支撑软件层、OA专用软件层。
11、软件维护有四种类型:(1)改错性维护(2)适应性维护(3)完善性维护(4)预防性维护。目前所进行的软件维护工作主要是前三类。
12、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196):
1)计算机病毒是一段程序,它通过修改其他程序,并把自身的拷贝嵌入而实现对其他程序的传染。计算机病毒由3个功能模块构成:总控模块、传染模块、表现模块;传染模块是计算机病毒程序的必备模块。
2)病毒程序4个共同点: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与其他计算机犯罪的本质区别。
13、按照计算机病毒入侵感染体的途径,可分为4类:(1)源码病毒(2)入侵型病毒(3)引导型病毒(4)外壳型病毒
14、图形用户界面及其特点:
图形用户界面是直接操作式界面、高级三维图形界面以及虚拟现实等界面的总称,目前主要被用来说明直接操作式界面。
特点:(1)以视窗为基础(2)采用用户模型(3)图形交互(4)事件驱动(5)多线切换。
论述题:
影响OA 系统安全性的因素及防护:
因素:(1)自然因素:是指各种自然界、环境等的影响造成的对OA系统的不利因素:如水灾、火灾、雷电、地震以及环境空间中存在者的电磁波等。这一类因素的危害主要是针对系统设备、存储介质、通信线路等的。
(2)技术因素:物理方面:主要是指计算机系统及各种附加设备的质量、性能和对它们的管理和维护;软件方面:主要指软件是否有重大缺陷,软件在发生故障或者遭受破坏后是否有自恢复能力等;数据方面:指系统的数据保护能力,如能否限制、制止数据的恶意或无意修改、窃取和非法使用,是否有数据的安全性、正确性、有效性、相容性检查与控制等。
(3)人为因素:指系统运行中由人的行为造成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系统的合法使用者非故意造成的损失,如操作失误、管理不善等,另一类是故意制造的损失,即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制造和信息窃取、篡改等。
防护:(1)技术研究:a、进行有关风险分析,确定影响OA系统安全的各个要素。b、研究系统安全理论与有关政策,以建立完整有效的计算机安全体系。C、OA系统安全的具体技术 d、计算机安全产品的设计与应用(2)严格管理:a、建立计算机管理和监察机构,这是保证OA系统安全性的组织保障。b、制定系统安全目标和具体的管理制度c、计算机系统启用前进行安全性检查d、对计算机系统的关键场所应视不同情况进行安全保护d、执行主要任务的机构应该做到专机、专盘、专用e、重要的数据和文件应定时、及时备份f、采用口令管理,采用用户识别、分级授权、存取控制等成熟的安全技术g、进行安全审计,禁止使用来历不明的磁盘,慎重使用共享软件和公共软件。(3)加速立法(4)宣传教育 其他:
1、关系型数据库(72页):
目前,较成熟的数据模型主要有三种: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二维表: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每个文件往往被成为“表“,表是由记录(行)和字段(列)共同构成的,是特定主题数据的集合。
2、文档处理:
公文办理一般分为收文和发文。收文处理一般包括传递、签收、登记、分发、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查办、立卷、归档、销毁等程序;发文处理一般包括拟稿、审核、签发、缮印、校对、用印、登记、分发、立卷、归档、销毁等程序。
3、以文档为中心的计算:“以文档为中心”实际上是一种“数据驱动”,即用户在选定了要操作的数据之后,系统将自动找到相应的应用程序处理这些数据,接受用户指令,并作出响应。“以文档为中心”带来的好处是让用户能更专注于要做的工作,而不是如何操作计算机。
4、照相排版机:简称照排机,它是电子排版系统的重要设备,直接承担版面输出的任务,是决定输出版面质量的重要因素。
RIP:起RIP作用的设备过去称作照排控制机。
5、一般情况下,常将调制器和解调器做成一个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实际上是一个数/模(D/A)和模/数(A/D)变换器,它提供一个数字环境和模拟环境的接口。
6、ISO/OSI参考模型(142):
数据链路层:主要是通过一定格式及同步控制、访问控制、差错控制等,在非理想的物理介质上,保证报文以帧为单位实现可靠的传输。
网络层:主要功能是实现由选择和分组交换,控制信息包括在节点之间的传输。
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构架设计综述 篇3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设计分布式应用模型多层结构应用开发工具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势在必行。办公自动化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信息处理系统分支。目前,办公自动化的出现正改变着传统的事务性办公业务,改变差人们的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未来信息化的社会提供一个高效迅速甚至智能化的办公环境。
1系统设计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已有多种方式共享网络上的各种资源,但这些资源是杂乱无章或无序的。将目光聚焦到属于组织内的用户,他们是某一组织的成员,网络上的计算机是他们的工作站,当他们进入Internet/Intranet,需要关注的是他们需要什么,什么样的应用解决方案对一个组织来说是最有效的。
1.1首先需要确定组织内的机构和成员(以下均称用户)在组织内的地位和关系,“地位”表明用户使用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权限,“关系”表明用户之间的联系程度和联系方式。
1.2组织内部,用户的地位往往由其职务确定,而职务又是可能变动的。企业的总经理,往往享有组织内网络应用资源的最高权限:而系统管理员享有技术配置的最高权限。
1.3组织内部的机构和成员之间,既有隶属关系,也有协同关系。从信息资源的角度看,有信息的供应者、使用者,也可能是兼有二者。
1.4一个组织的Internet在启动前,必须首先构建上述组织体系,才能使信息在组织内有序流动,有效使用。
1.5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网络上的表达要通过工作流程(workflow)来保证。
1.6工作流程或工作方式需要在Intranet中确立,而且应该能方便地修改,还要有严格的保障措施。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对资源赋予一些新含义,资源既是信息载体,也是信息集合。在应用框架中,组织和组织内的成员、部门、信息分类等都作为统一的资源对待。因此,我们的目标是为组织内网络应用寻求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一种既有应用系统,又有构造系统和开发系统的集成软件平台。
2分布式应用模型
作为一种应用的框架,我们希望在此框架上建立起来的应用系统可以在系统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高效地协同工作,此应用框架核心在于如何设计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便于接收和管理来自于系统内(Intranet)和系统外(Internet)的信息:
2.2便于文件的上传(Upload)和下载(Download);
2.3便于对资源进行分类、认证和权限分配;
2.4便于各种资源的高效存储和深层次的数据管理:
2.5便于从多种业界认可的数据库接口方法(ADO、BDE、CORBA等)访问目前流行的各种关系型数据库,例如:Sbase、Ora-cle、MsSqlserver等等;
2.6便于在多种平台上运行。
2.7便于用户进一步的扩充系统,即要有灵活方便的开发接口(ApplicationInterrace):作为应用服务器的重要补充,我们需要有对应用服务器中资源进行维护的工具,如图一中的应用构造器(Appli-cationBuilder),它的主要作用是对资源进行创建、分类和授权等。要使得系统具备强大的扩充功能,我们需要有强有力的接口功能和二次开发的工具,正如图一中提到的增强型应用开发工具(Applicato-nEnbanceDevelopment)。
3关键技术实现以上描述的应用框架。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技术
3.1部件间的通讯协议MRTP:正如第二部分我们所提到的有关应用服务器的考虑,要实现这样的应用服务器首先我们要在其它协议的基础上定义一种增强的协议,我们称这种协议为MRTP(Mu-tipleResourceTransferProcotol)。MRTP参考了HTTP、SMTP、POP3、FTP等一些广为流行而又被业界认可的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资源创建、授权、提取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对各种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操作的内容。
3.2由于MRTP对数据库的支持,因而基于MRTP可以开发各种基于数据库的应用,尤其是这些应用无论在哪里运行,都不需要安装相关数据库的客户端接口。
3.3多层结构(Multi-tier)与中间件(Midware):作为分布式应用框架的另一个关键是将应用服务器按照中间件来设计。我们知道在中间件结构中,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还多了一层具有特别功能的“中间件”。这层中间件可以为通信的双方提供地址和名字的解析,认证和交易语义转换等功能,也可以为其他的和中间件相关的功能提供处理逻辑,例如时间同步、数据格式的转化等。这种作为中间件的应用服务器,可以安装在网络上的任何一台终端上,当系统在比较大的组织中运行时,可以有效地分担网络负载。
3.3.1可重用的构件库:系统可以扩充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开发接口,另一个就是可重用的构件库。构件库中包含有界面设计、文件处理、报表打印、图形图象、多媒体和数据库操作等众多的构件,可以设计几乎所有常见的应用。这也是如上所提到的增强型开发平台的基础,而且其中涉及到的多种语言采用的是同一组构件库。
3.3.2权限定义的策略:一个系统是否可以被用户接受的另一个关键是权限定义的策略。前面所提到的资源的定义、分配和管理是和权限密切相关的,所以一个好的应用框架必须要有全面和灵活的权限定义和管理的机制,尤其是允许用户定义符合于组织内部的权限系统。
4应用框架的实现
作为应用框架实现上的考虑,我们希望设计一种集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构建、共享为一体并提供多级管理和服务的可扩充的计算平台,它支持Windows98/NT/2000/2003、Lil3UX等多种操作系统。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我们把应用框架的实现分成如下几个重要的部分:
4.1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Server):该服务器主要作为MRTP协议的服务来实现,并可运行在Windows98/NT/2000/2003、Linux等操作系统之上。在技术上重点需要解决各种资源的存储和组织方式(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与其她数据库的接口方法以及数据的全文检索等方面的问题。由于需要管理结构化数据资源,因而应用服务器应该嵌入全面的数据库管理功能。
4.2资源管理器(ResourceManager):它主要作为应用服务器(AppticationServer)的可视化的服务器资源管理工具,用于资源的设置和组织、权限的分配以及内部数据库的管理等。
4.3数据配置与管理工具(DataAdministrator):它作为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Server)作用于其它数据库的管理工具,用于数据库接口的定义与配置以及数据库库表定义、维护、复制、移植和备份等。
4.4应用开发工具(ApplicationDevelopment):它作为重要的系统扩充工具,应能够同时支持目前较为流行的多种网络应用开发语言,例如,VBScript、JAVAScript、Perl等,而且这些语言应能支持共同的构件库,同时还应该有一种机制允许开发出的应用通过网络可以发布到客户端运行。
4.5可视化流程设计器(VisualWorkfiowDesigner):允许用户按照需要定义和制作流程,可以设置流程中每一节点的状态及流向,而且允许定义在流转过程中所使用的表单(Sbeet),也可以根据表单状态决定下一步的流向。
4.6表单设计器(SheetDesigner):允许用户随意定义表达数据的方式,尤其是可以对每一个数据项指定其属性并赋予用户可以处理的权限。
在线考试系统自动组卷算法研究 篇4
智能组卷是网络考试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保证生成的试卷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并具有随机性、科学性、合理性,是组卷的一个难点。
1 智能组卷
1.1 自动组卷问题分析
组卷就是按照给定的组卷策略,从题库中抽取适当的题目组成一份符合要求的试卷。为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每道试题主要设置如下属性 :知识点、题型、教学要求度、难度系数、区分度、估计答题时间、题分。因此,组一份n道试题的试卷就是从题库中抽取n道试题,每道试题的这些属性满足用户指定的试卷的总体要求,也就是 :各篇章所占的分数、试卷中各种题型的题数、反映不同教学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各种难度的试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各种区分度的试题 所占的分数比例、所有试题的估时总和、所有试题的分数总和这几个指标都应等于用户指定的要求,或者误差最小。
因此,组卷问题可被描述为一个约束的组合优化问题,该问题被定义为一个目标函数与一组约束条件的组合。
1.2 组卷问题中试卷的重要指标
1.2.1 试题的难度
难度通常就是指被试者完成题目或项目任务时所遇到的困难程度。试题库中试题的难度值在试卷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的确定不仅和老师的主观经验有关,还与不同能力的学生的答题情况有关。难度值的确定,可以用考生的得分率表示。
对于每一份试卷,在难度上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
其中 :Σf(Wi) 表示Wi的题分
假设试题总分为100分
(2)根据均值公式, 试卷的平均难度值可以表示为 :
其中 :d(Wi) 为Wi的难度,K为试卷的总题数,p表示整个试卷的平均难度值。
试卷的平均难度将影响考试成绩的分布状态,当试卷的难度为0时,所有的考生都得零分 ; 当试卷的难度为1时,所有的考生都得满分。在这两种情况下,所有的分数都集中到0分或100分上,不能得到分数的合理分布。因此,试卷的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考试成绩偏离正态分布,而且使成绩的离散程度变小。故为了保证生成的试卷有合理的难度,试题库中各类试题的难度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分布,一组试题中简单题与难题都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
1.2.2 试题的区分度
试题的区分度是指试卷对被测试人群的区分能力。如果题目的区分度高,那么水平高的被试者在该题目上的得分就会高,而水平低的被试者得分就低,这样就可以把不同水平的被试者区分开来。
全卷区分度的数学表达式为 :
式中Qj—第j题的区分度 ;
Wj—第j题的满分值 ;
M—全卷的满分值,通常是100分。
由于试卷的区分度是指整个试卷对优劣学生的鉴别和区分的能力。所以一份区分能力较强的试卷,应是学习好的学生得高分,学习差的学生得低分。从而优劣学生的考分差距就大,即考分的标准差就大。
一般Q>0.3为好区分 度的试卷, 0.2≤Q≤0.3的试卷为良区分度试卷, Q<0.2的为差区分度试卷。
1.3 自动组卷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对组卷约束条件的分析,可以构建组卷问题的数学模型。
组卷中决定一道试题,就要决定n项指标,这里我们考虑n维向量 ( 题型al, 知识点a2, 难度a3,区分度a4…),ai相当于第i项指标,决定一份试卷,就相当于决定一个m×n的矩阵。其中,m是试卷所含的题目数,n为试题控制指标的数目。
组卷问题求解的目标状态矩阵
S中的每一行由某一试题的控制指标组成,如知识点、题型、难度等,并且这些属性指标都进行编码表示成二进制形式, 而每一列是题库中的某一指标的全部取值。这些控制指标可大致分为以下七项 : 题型、难度、区分度、知识点、教学要求度、分数、答题时间等。
1.4 自动组卷的算法研究
自动组卷是用户根据试卷的要求,首先设置试卷的整体信息,包括考试时间、试卷整体难度,试卷整体区分度、试卷分数等。然后用户分别设置各种题型 (单选、多选、填空、判断、问答、计算)的数量、总分数,然后提交即可完成自动组卷的参数设置。系统按照用户设置的参数,利用遗传算法从试题库数据表中查找满足条件的试题,并将该试题的信息写入到试卷内容数据表中,完成试卷的自动组合。
1.4.1 染色体编码方法
题库中的待选试题数量为R,从R道试题中选出满足约束条件的试题组成试卷,可用一个长度为R的字符串表示,每一位的取值为0或1,0表示未选中某题, 1表示选中了某题,这样,每一道试题就对应一个0或1从而组成R位长字符串,成为染色体,这就形成了染色体的编码。
1.4.2 适应度函数的计算
(1)目标函数
在遗传算法中,以适应度函数的大小来区分群体中个体的优劣。一般情况下, 适应度函数是由目标函数变换而成的,其值越大,个体越好。
(2)适应度函数
本算法在实现时,将最小值问题转化为最大值问题,
1.4.3 产生初始种群
这里以随机方式产生初始种群,种群中每个个体的子染色体位串中“1”的数量固定为组卷条件中设置的对应题型的试题数量。
1.4.4 遗传算子设计
(1)选择算子
选择的目的是为了从当前群体中选出优良的个体,使它们有机会作为父代产生后代个体。判断个体优良与否的标准就是各自的适应度。显然这一操作是借用了这样一种进化原则,即个体的适应度越高,其被选择的机会就越多。
(2)交叉算子的设计
在选中用于繁殖下一代的个体中,对两个不同个体相同位置的基因进行交换, 从而产生新的个体。首先要确定交叉概率Pc,交叉概率Pc控制着交换操作的频率。一般情况下,交叉概率Pc可取0.4-0.6。简单的交叉(即单点交叉)可分两部进行 :首先对配对库中的个体进行随机配对,并按预先设定的交叉概率Pc确定交叉对,然后在确定的交叉对个体中随机地选择交叉点,个体彼此交换交叉点前后的信息。
为了保证新的后代仍旧满足约束,改进单断点交叉算子,在交叉时采用相同题型段整体交叉。设计题型段交叉时采用在1到6整数内(一共有六种题型)按均匀分布产生一个随机整数作为交换的题型段。
(3)变异算子的设计
变异概率Pm是增大种群多样性的重要因素。Pm太小,不会产生新的基因块 ;Pm太大,会使遗传算法变成随机搜索。一般变异概率Pm取0.001 - 0.01。
为了保证染色体变异后产生的新个体仍能满足约束条件,在设计变异算子时,对变异算子采用在一个题型段内一次变异两位,即 :一位从1到0,另一位是从0变1,称之为段内两位变异。
1.4.5 遗传运算终止条件的设计
本算法中,终止条件是达到规定的迭代次数或者检查适应度值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时,令计算终止。
1.5 遗传算法的改进
本算法采用精英保留策略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精英保留策略也称为最佳个体保留策略,是指将当前解群体中的适应度最高的个体结构完整地复制到下一代种群中。其主要优点是进化过程中某一代的最优解可不被交叉和变异操作所破坏。 遗传算法终止时得到的最后结果一定是历代出现的最高适应度的个体。在算法实现时,让适应度最高的个体直接进入到下一代中,并将其设为种群中的第一个个体,其它不足种群数量的个体通过轮盘法进行选择,直到达到原始种群的数目。这种方法既可以保证能够使优良品种的个体得到更多的繁殖机会,又可以防止少数几个优良品种由于过度繁殖而控制整个种群,使得算法陷入到局部最小。
2 结论
网络全自动考试系统 篇5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角色控制;角色权限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目前,依赖这些高新技术,政府已经慢慢的实现了办公自动化。通常,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機、网络以及相关的管理软件、数据库软件将各种信息组织起来,以便政府工作人员能够更加快速有效的利用。目前,随着网络应用的广泛,已经实现了各地政府、上下级政府的互联,是政府实现办公高效化、无纸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政府办公自动化进程的加速,使用人员的管理水平不一,导致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尤其是网络安全,如果传输的信息被人盗取,截留等,将会给政府办公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严重的将危害国家的安全等。
二、办公自动化的主要特点
办公自动化就是通过利用现代手段和工具,把办公室日常处理各种信息和实务自动完成的过程。办公自动化分为事务处理自动化、行文处理自动化、辅助决策自动化三个阶段,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1)事务处理自动化,其主要包括个人事务,例如个人信息交流等;专业事务,例如财务管理;秘书事务,例如会议安排、信息采编等;督办事务,例如信访工作管理等各种行政事务,例如车辆管理等。
(2)行文处理自动化,其主要指从本单位或者上下级单位接收、批阅和办理文件的过程。具体的来讲就是,同一单位内部各种计划、报告、总结等材料的形成和审核、审批过程;上下级单位之间的文件传阅、审核和签发等过程;同时还包括文档一体化及综合档案管理。
(3)辅助决策自动化,其主要是以事务处理自动化和行文处理自动化为基础的。辅助决策自动化的主要内容是以领导综合查询平台为基础,目的是为工作负责人做信息汇总,并为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
三、影响系统安全的因素
在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火中,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系统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其中系统安全性是指保证办公自动系统的安全,防止数据损坏或者是被盗取;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主要是指防止数据发生丢失或者损坏。
(一)威胁系统安全的因素
1.编程或病毒威胁:网络上流行的一些病毒程序,改写系统中的数据,给系统带来危害。
2.身份鉴别威胁:由于加密算法不够严谨,导致口令被破解,给系统带来危害。
3.物理设备的威胁:其威胁方式主要是通过读取硬件设备的信息,偷窃硬件设备,直接对设备上保存的信息造成危害。
4.线缆连接威胁:通过线缆进行窃听、拨号等方式获取系统信息,给系统带来危害。
(二)威胁数据、信息完整性安全的因素
1.硬件故障:指组成系统的硬件部分发生断电、主板烧坏、存储介质损坏、芯片损坏等故障,造成数据信息完整性被破坏。
2.网络故障:其包括网络连接故障、网络接口卡损坏、驱动程序问题和电磁辐射问题等给系统的网络带来危害,直接导致传输的数据受损。
3.人的自身操作:主要包括缺乏经验的错误操作、故意破坏性操作、意外操作等。
4.逻辑问题:主要包括系统操作错误、文件损坏、应用软件、不恰当的用户需求数据交换错误等。
四、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设计分析
有上述威胁因素可以看出,对数据完整性威胁和系统安全威胁的因素太多。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措施和策略保证整个系统安全是当务之急。
(一)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第一:在政府办公自动化安全设计过程中,安全是其主要目的,因此必须保证安全性。
2.网络分段:由于办公自动化系统涉及的部门过多,其安全等级不同,因此,可以针对网络进行逻辑分段和物理分段,以便针对不同安全等级的网络实施相关安全防护措施,同时网络分段本身既是一种安全防护措施。
3.多层次设计:为了更好的保护网络安全性能,可以针对网络传输的各个层次实行加密传送、包过滤、审计软件和代理服务等多种安全措施。
4.多重保护:任何一种保护措施都存在漏洞,因此可以建立一个多重保护系统,以便某一种保护措施无效时,仍然可以保护系统的安全性,增加系统的安全性能。
5.最小授权:针对网络安全的权限范围进行限制,对其安全性级别使用最小授权进行限制,分散其权力,来降低灾难程度。
6.综合性设计:政府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应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应该从物理上、技术上、管理制度上等方面综合设计安全防护系统,以便能够使的这些措施相互完善和弥补,尽最大可能排除安全漏洞。
(二)建立一套安全措施
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成立之后,基于上述的安全设计原则,针对系统的灵活性、开放性和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总结其运行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危害系统安全的方面主要包括四个:一是对系统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是病毒的侵害;二是外界黑客或者非法用户的入侵;三是设备发证问题对网络运行造成的影响;四是内部人员闯入不允许访问的节点,以获取不经授权的资料。系统安全防护措施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用户下载的软件进行病毒检查。
2.加强用户管理,防止非法侵入。
3.对各种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权限进行严格设定。
4.按时备份,防止系统崩溃。
5.使用第三方确认和数字签名技术的控制措施。
6.建立健全用户使用网络资源的规章制度。
7.对认证授权的技术控制手段进行完善。
8.不同工作人员的权限进行严格划分。
9.关键信息的传输采用端到端的专用加密工具。
10.使用分布授权集中控制的安全策略。
(三)防止非法访问与数据丢失
由于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所处的网络中包含许多重要的部门,其联系紧密,同时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资源具有极强的保密性,因此在进行网络安全设计时,应针对系统所处的环境,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便能够制定有效的防御措施,分别对系统所处的物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级进行保护,并使用专业的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通常,政府办公需要保护的数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防止数据丢失和防止非法访问。
随着安全技术的提高,解决数据丢失常用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电源故障,可以采取当今流行的不间断电源,同时采用双机耦合容错结构设计系统,这样主辅机可以共享磁盘阵列资源,自动进行错误侦测,互相作为备份存在,能够使得系统数据时刻处在安全状态。
2.采用磁盘阵列为重要数据的冗余进行备份,从而使网上重要设备的自身容错能力得到提高。
3.使用磁带机对文件服务器上的系统数据进行按期备份。
由于目前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中通常装有防火墙,因此对于防止非法访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1.数据加密:为系统所在的每一个通信节点安装防火墙软件,将各个节点定义为一个加密域,形成一个能够防止非法访问的虚拟专用网;
2.在登录系统所在的服务器时,设置登录口令和密码,规定用户的访问权限,针对每一个用户设置存储空间访问限制,建立文件系统的各种操作的访问许可证;
3.授权控制:控制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时间内使用特定的应用。将标准进程换成防火墙用专有的FTP和Telnet进程。只有经过防火墙认证/授权后,FTP或者Telnet的请求才能进行通信。由于HTTP认证服务运行在防火墙之上,因此可以保护在防火墙之后的所有的HTTP服务器。管理员可以制定用户授权策略,决定哪些应用或者服务器可以被用户访问。
4.地址转换:管理员可决定哪些IP地址需要映射成能够接入Internet的有效地址,哪些地址被屏蔽掉,不能接入Internet。
(四)以角色访问为基础的控制机制
在防止数据丢失和非法访问的同时,不仅要做到防止公文信息被破坏、窃取、滥用,而且还要有助于公文处理效率的提高。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施一套有效安全且灵活的访问控制机制。以角色的访问为基础的控制是一种新型访问控制模型,把权限和角色联系起来,在系统中依据工作应用需要为不同的工作岗位建立相应角色,并且依据用户责任和职务指派合适的角色,然后用户可以通过所指派的角色获得相应的权限,从而实现对文件的访问。按权限的高低依次有:设计者、管理者、作者、編辑者、读者、投稿者等,而实际参与办公系统的有管理员、办公室主任、科领导、局领导、文书和科员等角色,由于在该系统运行中,实际的角色权限还在动态改变,因此,提出通过映射关系来实现,如表1。
表1 公文管理者角色权限映射表
设计者管理者作者编辑者读者投稿者无法存放着
管理员Y
办公室领导Y
科领导Y
局领导Y
文书Y
科员Y
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高效运行和安全可靠的关键是建立用户—角色—权限之间的多对多的映射关系,该关系能够灵活配置系统安全功能,使得关系能够可更改和可扩展,以适应需求的变化。本文为了实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权限,定义四张表,分别是表2,3,4,5,以便实现角色到用户、权限的分配。
表2 用户信息表
字段名数据类型备注
UserIDInt用户Id,用户在系统中的唯一标识
UserNameChar用户登录名
PSWChar用户口令
UserDeptChar用户所属部门
AuthurInt许可证发放标记,表示用户是否被授权
表3 权限信息表
字段名数据类型备注
PriNameChar权限名
PriDespChar对该权限或者权限集的描述
OpObjChar操作对象
OpTypeInt操作类型
表4 角色权限信息表
字段名数据类型备注
RolNameChar角色名
PriSetChar该角色拥有的权限集集合
表5 用户角色信息表
字段名数据类型备注
UserIDInt用户Id,用户在系统中的唯一标识
UserNameChar用户登录名
RolSetChar该用户拥有的权限集集合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网络系统安全在系统运行和维护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针对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存在的网络安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针对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系统访问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设计,基于角色控制系统的访问权限,保护系统的安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安全防护技术也必将得到提高,因此,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也将采取更加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系统平稳可靠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吴涛.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方法[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10
[2]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
网络全自动考试系统 篇6
关键词:考试系统,填空题,自动评分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利用计算机考试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考试模式。考试系统具有随机组卷、考试时间控制规范、系统自动评分、有效防止作弊的优点;它实现了考试功能与教育评估和教育管理功能的高度整合与集成;使考务工作自动化, 保证出卷、考试和考生管理各阶段的正常有序, 使考试更趋于客观、合理和公证。尤其是计算机学科, 其知识体系不同于其他学科, 如果采用传统考试, 仅仅通过书面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核, 就很难客观公正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1], 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核[2]。
目前的考试题型分两大类, 一类是标准化题型, 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另一类是主观题, 如简答、论述题、操作题等。标准化题型的评分利用计算机来实现非常容易, 而对主观题的评分要用计算机来实现则非常困难。
目前大多数考试系统的题型仅有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 这是由于这些题型的答案是唯一的, 使用计算机能快速准确地实现自动评分。仅有少数考试系统支持填空题等客观试题, 但也只能对答案是唯一的试题进行评分, 但在实际应用中, 大部分的填空题会有多个答案, 而且同一个答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仅仅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简单地比较, 显然是不准确的。极少数题库系统尝试把填空题按主观题的方式来评分, 但又存在耗时、复杂、准确性不高的情况。
由于填空题是很常见的一种题型, 因此, 如不能实现对答案复杂多样的填空题进行高准确度的自动评分, 考试系统的功能将大打折扣。
针对这一现状, 本人利用Visual Foxpro 9.0作为开发工具[5,6], 利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3,4], 开发了可以自动组卷、自动评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考试系统。开发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了主观题的自动评分技术上, 在系统的研究和实现过程中, 涉及了程序运行跟踪、软件测试等技术, 为主观题的自动评分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为了检测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 本人在考试系统中设计了“基础知识” (选择题、判断题) 、“填空题”、“汉字录入”、“Word文档编辑”、“Excel表格制作”等六种以考核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试题类型。本文主要介绍了“填空题”的自动评分技术。
1 填空题自动评分算法的思路
填空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学生的答案不一定要和正确答案完全相同才是正确的, 只要能回答出正确的含义就应该给分, 因此在录入填空时, 增加了评分关键字的录入, 目的是为了能更灵活地对填空题进行评分。在基础知识题库中, 评分关键字被存放在试题库中存放评分关键字的字段中, 录入评分关键字时需要设定一定的评分规则, 本考试系统中的具体规则如下:
(1) 如果评分关键字字段内容为空, 则说明此题评分时要求学生答案与正确答案全都相同时才可以得分。
(2) 如果评分关键字中含有“、”号, 说明此题有多个空, 而且每个空有不同的评分依据, 评分时要求每个填空中的学生答案要满足相应的评分关键字, 如若满足则给出相应的分数, 如若不满足, 则相应的空不给分。
如果评分关键字中没有“、”号, 则表示, 每一个空都使用相同有评分关键字进行评分。
(3) 如果评分关键字中含有“;”号, 说明评分关键字中的条件只要满足某一项即可以得分, “;”号相当于逻辑或的关系。
(4) 如果评分关键字中含有“, ”号, 说明评分关键字中的条件必须全部满足, 此空才能得分, “, ”号相当于逻辑与的关系。
下面给出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例如试题: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____ 和____ 。它的评分关键字是“硬件系统;软件系统”, 这表明在这道题中的两个空都使用“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作为评分关键字, 这两个空中的学生答案只要满足硬件系统或软件系统这个关键字中的其一, 即“硬件系统”或“软件系统”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试题:每个汉字机内码至少占______个字节, 每个字节最高位为______。 它的评分关键字是“2;两;二、1”, 关键字中间有“、”号分隔, 说明此题中的两个空各有自己的匹配关键字, 第一空中的学生答案只要满足符合2、两或二, 其中的一项即可得分, 第二个空中的学生答案是1才可以得分。
在进行评分时, 自动评分模块先从数据库中读取这些信息, 由于标准答案信息要与每个学生的答案进行比较, 即要循环重复使用, 为提高速度先以数组的形式装入内存, 再与每个考生填写的实际答案按照相关参数自动进行匹配及计算分数, 即可实现准确评分。教师对答案的评分条件设定得越细致, 则自动评分的效果就越好。
2 算法设计
步骤一 提取评分关键字
由于参考答案要反复与各考生的答案进行比较, 故应预先建立相关的信息数组, 包括答案关键词数组、关键词应出现的位置信息数组、关键词对应的得分比例数组、关键词对应的评分状态数组、关键词对应的匹配模式数组, 然后按照预定的评分规划提取出每个填空的评分关键字。
这样做的好处是把评分过程变为简单的顺序比较, 无须进行复杂的遍历。
步骤二 根据提取的关键字, 进行答案匹配对比
题目要求考生答案出现的次序不能颠倒, 只要考生的答案不在正确的位置上, 即认为是错误的。同时在比较答案后把评分状态标记为已评, 则该位置上的学生答案不可再参与下面的位置不定的答案匹配, 以防有的学生不懂而全部填上一个答案来碰运气。
评分时要依据已设定的评分规则, 即:
如果评分关键字中含有“;”号, 说明评分关键字中的条件只要满足某一项即可以得分;如果评分关键字中含有“, ”号, 说明评分关键字中的条件必须全部满足, 此空才能得分;如果关键字内容为空, 则说明此题评分时要求学生答案与正确答案全都相同时才可以得分。
步骤三 计算该题成绩, 准备对下一题进行评分
循环结束后, 即完成了这道题的评分过程, 应立即计算出该题的得分值, 即可得到考生在这一道填空题的实际得分并保存到数据库中。接着读取下一道填空题的答案并跳转到步骤一。
算法的流程如图1所示。
系统实现的关键代码如下:
if tkstlx=″填空题″
xx=tkxxs
wz=0
****取出关键词
gjc=″-″
gjci=ALLTRIM (tkdaa)
′gjci=′+gjci
IF !ISBLANK (gjci) &&用“、”号分隔多个题的关键词
IF ′、′ $ gjci
FOR m=1 TO 6
wzh=ATCC (′、′, ″&gjci″, m)
IF wzh!=0
ws=wzh
gjc (m) =SUBSTRC (gjci, wz+1, ws-wz-1)
wz=ws
ELSE
gjc (m) =SUBSTRC (gjci, wz+1)
exit
endif
ENDFOR
ELSE
FOR s=1 TO xx &&只有一种关键词
gjc (s) =gjci
ENDFOR
ENDIF
ELSE
gjc1=″-″ &&没有关键词
ENDIF
***填空题给分
IF ISBLANK (tkdaa) &&没有关键词必须全部匹配
if UPPER (ALLTRIM (&tkxsda) ) =UPPER (alltrim (&tkzqda) )
tktfs=tktfs+1
IF tkzsd=″基础知识″
jc=jc+1
ENDIF
IF tkzsd=″windows″
wi=wi+1
endif
IF tkzsd=″word″
wo=wo+1
endif
IF tkzsd=″excel″
ex=ex+1
endif
endif
ELSE &&有关键词
wz=0
wzh=0
gjc1=″-″
gjci=gjc (w) && W是选项
IF ′, ′ $ gjc (w) &&取出逗号分隔的关键词, 逗号是与的关系, 都要匹配
FOR k3=1 TO 6
wzh=atcc (′, ′, gjci, k3)
IF wzh!=0
ws=wzh
gjc1 (k3) =SUBSTRC (gjci, wz+1, ws-wz-1)
wz=ws
ELSE
gjc1 (k3) =SUBSTRC (gjci, wz+1)
sl=k3 &&取出逗号分隔的关键词的数量
EXIT
endif
ENDFOR
IF ′;′ $ gjc (w) &&取出分号分隔的关键词, 分号是与的关系, 有一个匹配即可
FOR k2=1 TO 6
wzh=atcc (′;′, gjci, k2)
IF wzh!=0
ws=wzh
gjc1 (k2) =SUBSTRC (gjci, wz+1, ws-wz-1)
wz=ws
ELSE
gjc1 (k2) =SUBSTRC (gjci, wz+1)
sl=k2 &&分号分隔的关键词的数量
EXIT
endif
ENDFOR
IF ′;′ $ gjc (w) =.f. AND ′, ′ $ gjc (w) =.f. &&没有分号和逗号, 表示只有一个关键词
gjc1 (1) =gjc (w)
IF UPPER (gjc1 (1) ) $UPPER (alltrim (&tkxsda) )
tktfs=tktfs+1
IF tkzsd=″基础知识″
jc=jc+1
ENDIF
IF tkzsd=″windows″
wi=wi+1
endif
IF tkzsd=″word″
wo=wo+1
endif
IF tkzsd=″excel″
ex=ex+1
endif
ENDIF
Endif
endif
3 应用效果分析
在填空题自动评分模块调试通过后, 为了检查实际的评分效果及运行效率, 进行了上机测试, 这次测试中填空题部分共20个空, 测试人数为50人。 在整体运行效率上较为理想, 而且用自动评分的方法得出的成绩与教师人工评分得出的成绩误差率仅为5%, 可见该自动评分模块较好地实现了对答案复杂多样的填空题进行高准确度的自动评分。
4 总 结
通过给出各种不同的评分要求, 对不同的学生答案进行验证, 本填空题自动评分系统均可进行高准确度的自动评分, 证明该自动评分是可靠的, 可以适合各种复杂的多答案多可能性的填空题自动评分的需要, 比现行大多数系统只能对单一的答案进行简单的比较评分是一大进步。
经过实际验证, 将该评分算法应用于Windows基础操作题的自动评分中也可以实现高效、准确的自动评分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春满, 易德成.通用考试系统开放题库与组卷评卷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 (10) :2743-2755.
[2]邓又明, 刘庆红, 董光.试题库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现代情报, 2005 (4) :157-158.
[3]臧铁刚, 冷晟, 钱晓明, 等.软件工程[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7.
[4]Timothy C Lethbridge Robert langaniere.面向对象软件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5]杨国清.中文Visual FoxPro9.0数据库应用与开发教程[M].研究出版社, 2008.
网络全自动考试系统 篇7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英语A、B级考试 (又称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是由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实施,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一种网络无纸化考试, 实施至今已多年。这种考试对节约考试成本, 提高考试效率, 确保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科学、及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两门考试属于基础性测试, 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一次, 每次参加考试的学生数量都很多, 全校公共机房都要设为考场, 且一天内要重复数次考试, 因此对考试环境的要求很高, 在考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根据要求, 每台参与考试的机器都要做一次模拟测试, 测试结束后还要提交一份测试数据, 所有测试数据均正常无误方可进行正式考试。这就意味着有多少台考试机就要做多少次测试。这种利用鼠标、键盘进行的重复性操作, 步骤简单完全可以利用软件自动执行, 本文利用Auto It这一软件模拟鼠标键盘操作, 实现测试的自动化。
1 AUTOIT软件介绍
Auto It是用以编写并生成具有BASIC语言风格的脚本程序的免费软件, 它被设计用来在Windows GUI (用户界面) 中进行自动操作。通过它可以组合使用模拟键击, 鼠标移动和窗口/控件操作等来实现自动化任务。Auto It非常小巧, 完全运行在所有windows操作系统上, 并且不需要任何运行库。Auto It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非常方便地模拟Window上的键盘鼠标操作, 进而“自动”、“批量”地完成一些复杂而又重复的操作。
2 测试流程
测试端的测试步骤有: (1) 打开IE浏览器, 输入IP地址, 打开登录的主界面 (如图1示) 。 (2) 弹出两个安全警告窗口, 点击“运行”继续, 如图2A, 图2B; (3) 弹出输入信息的登录窗口, 输入准考证号, 密码 (如图2C示) 。 (4) 弹出考试信息确认窗口, 默认不用修改, 确认弹出对话框 (如图2D示) 。 (5) 进入考试界面开始测试。
如果人工执行以上测试过程, 需要点击6次确认按钮, 还需要进行IP地址输入、测试账号、密码输入, 每个测试端登录操作按1分钟计算, 一个机房50个测试端就需要50分钟, 十个机房就需要500分钟, 效率相当的低。如果利用软件编写自动登录的程序, 再利用广播软件, 将自动执行的程序发送到各测试端, 大概5分钟内所有测试端都可以进入考试界面进行考试。
3 软件实现
整个自动登录的过程主要是模拟鼠标点击按钮的操作, 实现弹出窗口的确认, 从而自动执行登陆考试的过程。各弹出窗口执行确认功能的按钮属性是通过Auto It的“A u t o I t W i n d o w s Info”程序获得的。
(1) 使用IECreate () 函数, 打开考试服务器IP.
(2) 在“文件下载-安全警告”窗口中单击button控键.
(3) 登陆窗口输入考号+密码 (输入统一的测试账号和密码) 。
(4) 考试信息确认的两个窗口的确认操作。
4 总结
由此应用可见Auto It这一软件可以大大提高考试测试的效率, 减轻测试人员的负担, 是一个很好用的软件。以上代码实现了用统一测试账号和密码进行的测试登录, 如果是每个测试端都采用不同的账号登录, 则需要在程序中引入变量, 利用ip地址这个不重复的值来进行准考证号的设置。
摘要:高职院校每个学期都要在机房进行英语、计算机的无纸化考试, 该考试的考前准备需要对考试机房进行考前测试, 完全利用人工的测试方式效率低, 工作量大。本文提出利用AutoIt这一软件实现测试端自动登录考试界面的方法, 从而减少重复性操作, 大大提高考前测试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考试平台,测试,AutoIt
参考文献
[1]陈希.Autoit脚本实现计算机等级考试修改考试用户名[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01) .
[2]尹进.Autoit在学生机房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探讨, 2013 (05) .
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 篇8
C/S结构系统:是传统开发模式, 一般以数据库和客户端的两层结构实现, 也有加入中间件的三层或多层结构, 在OA早期是标准的系统模式, 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发展, 它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远程网络办公和移动办公, 逐渐在被取代。
C/S+Web技术:是为了补充C/S结构的不足, 在C/S基础上加入Web技术来实现对远程数据的获取, 但拥有一定局限性, 如数据及时更新、软件升级等问题就无法很好解决B/S结构系统:是援用动态网页技术, 加入OA的开发理念, 完全适应网络办公和移动办公需求, 也是现代办公自动系统的首选技术。
就B/S结构的开发, 具体技术又有多种选
Frameword, PHP+Apache, 就这几门技术, 可以说各有其优缺点, 分析如下:
JSP技术: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 加上J2EE功能十分强大, 但是J2EE的布置使开发成本显得略高, 而且没有良好的安装界面。
PHP技术:是早期动网页技术中的强手, 但随着JSP技术与ASP技术的不断更新, 合得PHP技术稍微比较落后。
ASP技术:类似于PHP技术, 开发简便, 快速, 加上IIS的功能支持, 是比较简易快速的开发技术。
ASP.net:可以说是ASP技术的替代技术, 是ASP的一大进步, 在Microsoft.NET Frame-work的强大支持下, 可以使用C#、VB、Javascript三种语言来编写代码, 采用预先编译技术, 使得代码安全性加强。
总之, 在针对于中小型企业用户, 建议采用ASP.net技术, 因该技术易于服务器的维护, 成本相对较低, 开发周期较短。
在针对政府部门用户, 建议采用JSP或ASP.net技术, 因政府部门服务器很多已经改装为Linux系统, 在该平台下采用JSP技术较成熟;如果是Windows用户, 则采用ASP.net技术。
1 OA概述
人们普遍使用计算机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 但是在需要许多人一起协同工作的现代工作环境中, 我们更需要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利用网络通讯基础及先进的网络应用平台, 建设一个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电子化系统, 为管理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日常办公条件及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 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和办公事务处理自动化, 以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各部门日常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电子化、标准化、增强档案部门文书档案、人事档案、科技档案、财务档案的可管理性, 实现信息的在线查询、借阅。最终实现“无纸”办公。
办公自动化, 一个极大的概念, 一个炒作了很久的概念。无论是办公设备公司, 还是系统集成公司, 都大力推出自己的办公自动化产品。有办公设备、办公自动化电脑、办公自动化软件。可见, 办公自动化中内容庞大, 可为空间不可小视。那么,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 什么是办公?
办公实际就是文件的制作、修改、传递、鉴定、保存、销毁、存档的过程。那么随着文件的这一流程, 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设备。随着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办公自动化网络的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广。传统的办公模式主要以纸介质为主, 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 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如何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办公的无纸化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传统办公模式:办公自动化提了多年, 但效果并不明显, 人们还是停留在单机字处理和表格处理的所谓办公自动化的初级阶段。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以及团队的协同运作等无法完美的实现, 极大地限制了工作的效率。
Internet/Intranet的迅猛发展, 为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团队的协同运作提供了技术的保证, 同时也预示着网络化办公时代来临。
网络化办公模式:现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大型信息管理系统中,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或者是文件流动功能都是核心功能。同时我们也认为, 企业办公主要是一个文件流转的过程, 所有的办公事务都可以抽象成一个数据库表单。传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大型MIS系统在处理企业管理流程中大多采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BKR) , 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先优化企业业务管理流程, 再根据优化后的流程建设企业信息系统。这样不仅在系统建设中工作量巨大, 同时面临来自企业内部的重重阻碍。我们的核心思想是;前期系统建设中不牵涉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组, 只是协助企业通过方便的流程自定义等功能进行流程电子化, 以及不断根据实际需求去改变电子化流程。
2 系统结构设计
现在的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说百家争鸣, 各有所长, 但是一般的B/S结构系统都做得比较固定, 也就是针对某个行业甚至某个企业而开发的, 有诸多的限制和代码固化, 不利于灵活的OA定制和客户化。而且很多OA系统都具有相同的功能, 只是表现手法和操作流程有所不同罢了, 所以, 他们的基本是一致的, 是有共性的, 是可以统一的。
基础思想是开发一个底层的通用型OA平台, 在此平台下实现OA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的底层操作, 这样, 当针对某个企业或者政府部门开发OA系统时, 只需在此基础上稍加修改, 就可以成为一套具有很强针对性的OA系统, 这样方便该系统的二次开发, 也方便于针对不通性质部门单位的OA系统的定制。
底层通用型管理模块是整个OA系统的基础, 而应用层模块是面对客户的, 它是界面和业务逻辑的结合体, 针对不通企业将有所不通, 这种结构将很好地解决一套OA的多种定制功能, 便于二次开发。
3 通用管理模块功能划分
针对于这个底层模块, 它并不需要实现实际的功能, 它主要是负责完成应用层交付的任务与底层数据库交换数据, 所以它的功能是比较抽象的、统一的和可扩展的。虽然如此, 我们还是将这个模块按不同的功能细分, 因为办公系统有些模块之间联系并不紧密, 比如公文管理系统与公共信息系统, 邮件管理系统与办公设备管理系统之间的联系就不是那么紧密, 甚至可以完全分开。所以我们的底层管理模块针对于这些情况, 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子模块:
3.1 公文管理:
公文管理主要负责公文的发送与接受工作, 发送流程按照流程定制来完成, 所以还包括流程定制功能。这三大块是OA的核心部分, 实现也最为复杂, 特别是流程定制功能, 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模块, 它决定了该OA系统的效率和可用性。
3.2 表单管理:
表单管理是一个辅助性模块, 基本上在其他所有模块都有可能用到它的功能, 以实现表单模板的定制, 表单的存储, 打印等功能。在一个企业, 表单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 它在办公过程中出现的频率紧次于公文, 所以这个模块也非常重要, 并且表单的定制与打印是一个技术难点。
3.3 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功能是对准备归档的公文或者企业各类合同、协议、文件、指示、资料等的一个合理存储与查阅功能, 针对于复杂的分类和查阅权限, 实现合理存取、管理等基本功能。
3.4 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员工资料管理, 员工薪资管理, 员工考勤管理, 员工权限管理, 部门机构管理, 部门任命管理等等公司内部人事管理的所有功能, 本子模块将以底层视角反应员工得管理, 包括职务和所属性质都将按统一模式规划, 便于应用层定制模块。
摘要:就现在开发OA (办公协同软件) 的技术来说, 主要集中分为三大类:基于C/S结构的应用程序开发;结合C/S结构和Web技术的复合应用程序;基于B/S结构的动态网页技术。对于中小型企业用户, 建议采用ASP.net技术。
基于校园网络的自动打铃系统设计 篇9
高等学校教学楼和实验楼一般都比较多,每栋楼有各自的打铃系统,但是各个系统的时间设置是分散的,需要分别操作,使用和管理很不方便。鉴于现状,利用校园已有的网络资源,设计了一套基于校园网络的自动打铃控制系统,实现整个学校打铃系统的统一管理。
系统设计了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节点,每个节点控制一个区域(楼栋),节点控制器控制本区域的所有电铃的工作。利用上位机(计算机)对整个系统进行统一控制,根据需要也可以对各个区域分别进行不同设置和控制。
1系统整体设计
自动打铃系统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控制平台和若干用于电铃控制的网络节点。
控制平台软件采用JSP+Servlet+JavaBean技术开发,在校园网内的任何一台PC上以管理员身份登陆后都可以随时对系统内的所有网络节点的日期、时间进行校准,从而保证整个校园在正常情况下,所有区域打铃时间统一。如遇到考试等特殊情况,可以对某些节点进行个性化设置,单独修改这些区域的打铃时间。
每个网络节点都分配不同的地址,其硬件电路主要由MCU、时钟芯片、网络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和交流电铃等部分组成。具体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节点以单片机为核心,通过时钟模块获取实时时间信息,利用网络模块接收来自PC控制平台的控制指令,通过继电器控制交流电铃的工作。
2节点控制器设计
2.1节点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2.1.1 硬件电路器件选型
为了使节点控制器小型化,系统选用的MCU是ATMEL公司的8位单片机AT89S2051,该器件只有20个引脚,能够提供15个可编程I/O端口。时钟模块采用DALLAS公司的实时时钟芯片DS1302。DS1302是DALLAS公司推出的一种高性能、低功耗、带31字节静态RAM的时钟芯片,工作电压2.5 V~5.5 V,使用SPI接口与MCU进行同步通信,它可以对年、月、日、星期、时、分、秒进行计时。节点的显示终端选用点阵型液晶模块12864,用于显示节点处的日期和实时时间信息。为了能够通过以太网与PC控制平台进行通信,本系统选用Microchip Technology公司的以太网控制器ENC28J60[1]配合网络隔离变压器构成以太网传输模块,该器件工作电压为3.14 V~3.45 V,使用25 MHz时钟[2]。整个节点控制器所有器件均工作于3.3 V直流电压之下,最终由AT89S2051通过DC3.3 V继电器控制220 V交流电铃的工作。
2.1.2 网络模块电路设计
网络模块用于实现MCU与以太网的连接。以太网控制器ENC28J60符合IEEE802.3协议,集成MAC和10 BASE-T物理层,支持发生数据冲突时自动重发,内置8KB双端口SRAM缓冲器,通过内置的过滤器自动拒绝不需要的数据包,从而有效减轻主控MCU的负荷[3]。该器件通过自带的最高速率可达10 Mb/s的四线SPI接口与MCU进行数据交换,由于单片机AT89S2051本身不带SPI接口,因此本系统在进行设计时,使用AT89S2051的P1.2~P1.5口模拟SPI功能,实现MCU与ENC28J60的通信。ENC28J60内部MAC会自动生成前导符和帧起始定界符、填充、CRC字段,在此基础之上,再经以太网变压器电气隔离后将数据通过RJ-45接口由网络传输给控制平台。网络接口电路如图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ENC28J60使用SPI0.0模式,要求SCK在静态时低电平,数据在第一个时钟跳变沿被捕获。
ENC28J60只有28个引脚,与其他常见的并行总线以太网控制器芯片相比[4],系统开销小,可简化节点控制器硬件电路的设计。ENC28J60主要管脚功能说明见表1。
2.1.3 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时钟模块用于给节点控制器提供准确的实时时间信号。DS1302是一款性能优越、低功耗的时钟芯片,该器件仅有8个引脚,通过双电源(主电源和后备电池)供电模式提供系统计时的掉电保护功能。该器件使用三线SPI接口与MCU进行数据交换,可用突发方式一次性传输多个字节的时钟和RAM数据。本系统使用AT89S2051的P1.6、P1.7、P3.7端口模拟SPI接口与DS1302进行通信。时钟模块接口电路如图3所示。其中VCC2为系统3.3 V主电源,VCC1为后备电源,当主电源掉电时,自动转由后备电源给DS1302供电,SCLK为SPI串行时钟引脚,I/O为SPI数据端口。
2.1.4 显示模块和电铃驱动电路设计
本系统采用单色点阵式LCD模块12864作为节点控制器的显示终端。12864液晶模块与MCU之间的接口可以使用串行或者并行方式。本系统使用的单片机AT89S2051只有15个可编程I/O端口,网络模块、时钟模块和交流电铃均需要MCU端口的支持,故12864使用串行方式与MCU通信,利用AT89S2051的P3.0、P3.1、P3.4、P3.5端口与液晶模块进行通信。显示模块接口电路如图4所示。其中CS为液晶模组片选,CLK为串行同步时钟,SID为串行数据端口,V0为液晶对比度调节,PSB为并行/串行选择,低电平为串行方式。
本系统使用的电铃为220 V交流电铃,由单片机的P1.0口通过三极管8550和DC3.3 V继电器驱动其工作。由于AT89S2051的P1.0和P1.1口第二功能是芯片内部电压比较器的同相和反向输入端,因此内部没有集成上拉电阻,使用时必须外接。
2.2节点控制器软件设计
节点控制器软件部分主要包括ENC28J60初始化、DS1302初始化、液晶模组初始化、DS1302读写、液晶模组读写、打铃控制、网络模块数据收发、网络模块通信协议等部分。在完成各功能模块初始化工作后,MCU通过不断访问DS1302以获取并显示实时时间信息,同时判断是否需要启动电铃工作。节点控制器主程序流程图如图5所示。如果PC端控制平台需要与节点控制器进行数据交换,则首先由控制平台通过网络将控制指令打包后向节点控制器MCU发出任务请求,由MCU以中断方式进行响应,用RBM SPI命令将已经读入ENC28J60内部接收缓冲区数据包中的有效数据通过SPI接口读入MCU[5],为了保证系统数据传输的可靠性,AT89S2051先暂时不执行该控制指令,而是使用WBM SPI命令将刚才接收到的指令作为有效数据负载,再打包加上包控制字节、目标地址、源MAC地址、类型/长度,经发送缓冲区将该数据包由以太网返回给控制平台,控制平台收到数据包后对比前后收发指令数据是否相同,确认无误后才会通知MCU执行该控制指令。
3控制平台软件设计
本系统的管理平台采用JSP+Servlet+JavaBean技术开发。数据库平台采用MySQL,服务器容器为Tomcat 6.0。系统基于B/S结构,客户端无需安装特殊软件,以方便管理员对系统的访问与操作。
系统通过专门开发的Comm类与节点控制器进行通信,实现数据的双向传送。Comm类的send方法根据ip,port,sendMes等参数以UDP方式将sendMes信息送到指定ip设备的port端口。
本系统控制平台的主要功能如下:
登录与密码修改。为确保系统的安全,需要登录后才能进行所有操作。
时间点管理。时间点是指某个打铃时刻,由时分组成,格式固定为hh:mm。
时间系列管理。时间系列是指用于临时打铃的若干时间点的集合。时间系列管理包括名称修改(系统自动判断名称是否重复)、时间点加入与移除。
网络状态测试。管理平台与所有打铃节点的通信基于网络实现,系统提供了测试各节点网络状态的功能。
校时功能。为保证各打铃节点工作的一致性,系统的校时功能将服务器当前日期、时间发送给所有节点,实现自动校时。校时前应首先确认服务器时间正确。
节点管理。包括打铃器节点的修改、添加与删除。节点的基本信息应包括名称、地点与IP地址。系统自动判断名称是否重复、IP地址是否有效。
选择固定时间系列。各节点控制器的单片机AT89S2051中预先写入了3套打铃时间,通过管理平台可以使所有节点控制器选择使用其中的一套。
选择与写入临时时间系列。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部分或全部打铃节点所使用的临时时间系列,所选择的临时时间系列仅保存在服务器端,需要使用时将该临时时间写入节点控制器才有效。写入临时时间时需要指定时间的有效起止日期。该功能主要用于考试等临时性活动的需要。检测时间系列。该功能用于查看各节点控制器目前所使用的时间系列。
系统管理平台操作流程如图6所示。
4结束语
本文设计的自动打铃系统与现有的打铃系统产品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能够在校园网内实现单台计算机的集中控制,整个校园网内仅需一台PC即可与所有节点控制器通信,便于管理;能够实现全校打铃时间统一与特殊情况控制两种功能;系统实施成本低,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以太网网络资源,省去了二次布线的工作;节点控制器选用的器件引脚数量少,硬件电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本系统除了可以应用于各级学校以外,同样可以适用于各类工矿企业、车站等场所的铃声和时间显示的集中控制。本文提供的基于ENC28J60的网络接口设计同样适用于需要采用以太网结构进行工业控制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ENC28J60 stand-alone ethernet controllerwith SPI interface.http://www.microchip.com/,2011-4-21
[2]刘海霞,李仁旺,张鹏举,等.ENC28J60在嵌入式系统接口上的设计与实现.微计算机信息,2008;24(2):33—35
[3]侯建华.智能温室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LPC2132.农机化研究,2010;(12):150—153
[4]华国红,张海南,岳若蒙.基于ENC28J60的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系统的网络接口设计.测控技术,2010;29(2):67—69
网络全自动考试系统 篇10
【摘 要】在信息时代,通讯网络以及在社会各个领域,在各行各业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亦是如此。文章将就工业自动化系统中通讯网络运用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讯网络
【中图分类号】TP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107-02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是:如何针对不同的工业现场生产标准,按照实际的现场设备条件,设计出合理的网络结构,保证整个通讯系统在快速、实时、开放、可靠的环境中运行,确保整个系统能够以最好的状态、最高的效率运行。
1、实际速度同步控制系统的建立
由于实际的速度同步控制系统规模过于庞大,而文章字数有限,因此无法将其完全描述。所以,本文将模拟设计一种速度同步控制系统,进而在探讨实现其硬件组态和软件实现的基本构成。
1.1控制器的选择
众所周知,在工业自动化网络通讯系统中,速度同步控制系统对实时性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控制器的选择标准上,运算速度和缓存空间往往是核心要素。而一般的大型系统,其输入输出控制点数通常都是在几百点至上千点,对应的控制器类型为大中型。由于控制器自身必须在同一时间内承担实时的高速运算和数据通讯的任务,因此只用上位机来完成,难以实现。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选用PLC控制。本文主要以西门子公司的$7-300系列PLC的探讨对象,其具体型号为31 5—2DP。该控制系统最重要性能指标如下:
(1)RAM:
集成128 KB、可扩展、装入存贮器插有MMC(最大8MB)
(2)地址区I/O:
数字通道:最大16384个(本地分布最大1024个)
模拟通道:最大1024个(本地分布最大256个)
(3)接口:
第l接口:集成的RS485(接口电源15-30VDC,最大200mA)功能:MPI,连接数量16,187.5 Kbps
第2接口:集成的RS485接口(接口电源15-30VDC,最大200mA)功能(主站、从站):Profibus—DP,连接数量16最大传输率12Mbps每个站的DP从站数125地址区域最大244个字节。
1.2控制系统通讯网络的选择
生产现场通常都是由多台交流变频器对电机进行控制的,这就意味着,选择必须有一种用于针对变频器和电机构成的速度闭环系统与控制器之间的通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场级与监控级之间的通讯。
该层网络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但往往对通讯网络的要求极高:需要通讯稳定可靠,且传输速度快横向扩展性好。那么,我们以选择的PLC为例,就可选择Profibus—DP现场总线,与变频器智能从站构成现场级通讯网络。控制级网络其实是一种上层控制网络,其主要用于上层管理,这就决定了该系统需要具备与下层网络控制器有很好的耦合性,同时需要具备较强的横向、纵向扩展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其对传输速度的要求也较高。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这两种控制级网络:一种是MPI网络,此类网络主要是针对西门子公司的Profibus通讯设计的,315-2DP的特质就决定了其能够让上下层网络之间实现较为稳定而顺畅的配合;另一种是具有很强普适性的Industrial Ethernet,该网络一方面具备了较强的横向、纵向扩展性,能够让系统的功能和容量及速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当前上层管理网络的普遍选择之一。
1.2. 1现场级现场总线Profibus
现场层的高速数据传送,主要是借助PROFIBUS—DP。一般而言,主站周期地读取从站的输入信息,同时也根据相应的周期规律,向从站发送输出信息。当然,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总线循环时间一定要比主站(PLC)程序循环时间短。而且,除了传输周期性用户数据外,Profibus—DP还能够提供智能化现场设备,所需的非周期性通信以进行组态、诊断和报警处理。
(1)传输技术:RS一485双绞线、双线电缆或光缆。波特率从9.6Kbit/s到12Mbit/s。
(2)总线存取:一般来说,其主要的存取方式为:各主站间通过令牌传递,主站与从站间采取主一从传送的方式。这种方式通常都支持单主或多主系统,而总线上最多站点(主一从设备)数通常为126。
(3)通信:点对点(用户数据传送)或广播(控制指令)。基本的模式为:循环主---从用户数据传送和非循环主---主数据传送。
(4)运行模式:运行、清除、停止。
(5)同步:主要是指:控制指令允许输入和输出同步,即同步模式:输出同步;锁定模式:输入同步。
(6)功能:DP主站和DP从站间的循环用户数据传送。主要功能包括:DP从站组态强大的诊断功能,具备三级诊断信息的效果;输入或输出的同步;利用总线对DP主站(DPMl)进行配置;通利用总线给DP从站赋予地址;每个DP从站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最大为246字节。
(7)可靠性和保护机制:所有信息的传输按海明距离HD=4进行。DP从站带看门狗定时器(Watchdog Timer)。对DP从站的输入/输出进行存取保护。DP主站上带可变定时器的用户数据传送监视。
2、系统抗干扰研究
尽管在专业的控制装置作用下,自动化控制通讯系统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受到的干扰并不大。因为,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一般会采用多层次抗T扰和精选元件措施,能够让通讯系统在恶劣的工业环境中,保持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不过,因为通讯系统一般直接和现场的I/0设备相连,这也就意味着有很多的外来干扰,能够轻易的通过电源线或I/o传输线侵入,最终导致控制系统的误动作。而随着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系统受到来自内外的干扰也越来越多。
因此,为了确保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通讯网络能够正常运转,就需要研究人员和操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研究控制系统抗干扰信号的来源、成因及其抑制措施,全面提高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才能保证及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下,外部干扰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的,主要决定因素并非其系统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其干扰源是无法消除的,只能是最大限度的加以限制;而内部干扰则相反,其主要是和系统结构有关,往往是由于系统内交流主电路,模拟量输入信号等引起的。因此,要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就要从多方面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2.1硬件抗干扰的措施
2.1.1抗电源干扰
从相关数据来看,电源波动造成的电压畸变或毛刺,有 70%是从电源耦合进来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抗干扰方法:
(1)分离供电系统
动力电源回路中的断路器、接触器闭合、断开时,都会产生冲击电流或产生电弧,此时就会对信号产生干扰,那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系统的动力电源和控制电源分成两路,即动力电源由普通三相380V交流电源供应;控制电源由UPS电源供应。
(2)使用隔离变压器
因为电源变压器是电源部分的主要元件,因此,为了更好的减少电网中的干扰,通常选择变压器容量应比实际需要大1.2~1.5倍左右的隔离变压器。同时,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需要确保变压器的屏蔽层良好接地,同时次级线圈连接线一定要使用双绞线,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减少电源线间干扰。
2.1.2接地
接地是系统结构、设备组装、以及现场安装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接地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两个目标,即预防触电和为设备、系统提供基准电位,增强抗干扰能力。前者一般称为安全接地,后者则称为功能性接地。
尽管PLC本身的抗干扰能力很强,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是会产生不少的干扰。尤其是在电源干扰严重的情况下,受干扰情况更为突出。因此,一般都要把PLC的电源与系统的动力设备电源分开配线,以便抑制来自电源线来的干扰,一般的作法是加接一个带屏蔽层的隔离变压器,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设备与地之间的干扰,进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当然,假如一个系统中含有扩展单元,那么就需要让电源与基本单元共用一个开关控制,即让它们的上电与断电同时开始。事实证明,良好的接地确保PLC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条件。那么为了更好的减少附加在电源及输入端、输出端的干扰,就,假如条件不允许,那就采用公共接地方式。
2.1.3合理布线
在抗干扰措施中,合理布线是重要的途径。因此,在布线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根据实际的需要,采用有效的布线方式,包括对导线的类型、线径的粗细、走线的方式等方面的合理控制。
(1)电缆选择
必须要严格根据回路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电缆和铺设方法,以便能够达到不用或少用特殊的、格昂贵的电缆就能到达的效果。基本原则就是:以经济和效果为前提,兼顾实施方便而尽量减少电缆品种。
(2)电缆铺设
合理的铺设电缆,能够大大的减少电磁干扰。由于动力电缆为高压大电流线路,因此当信号线靠近时就必然会产生干扰,那么,在布线时就需要尽可能的将动力电缆、信号线以及通信线分开走线。此外,需要保证在控制柜外部布线时,把通信电缆、控制电缆、动力电缆、输入/输出线分开单独布线,而且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要求,确保他们之间的距离在合理范围内。
2.2软件抗干扰措施
由于硬件抗干扰存在随机性,尤其是在现代工业环境中,硬件干扰很难排除或者是杜绝,因此,就需要充分发挥软件的灵活性,全面的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
(1)通过“看门狗”,对系统的运动状态进行监控
由于PLC内部的软元件丰富,因此,抓住这一特点可以设计一些程序,有效的屏蔽输入元件的误信号,进而能够有效的避免输出元件的误动作。那么在设计应用程序时,就可以充分发挥“看门狗”对系统各组成部分运行状态的监控。举例来说,如果需要PLC控制某一运动部件时,就可以在编程时定义一个定时器作“看门狗”用,以完成对运动部件的工作状态的全程重点监视。关于定时器的设定值,可以借鉴为运动部件所需要最大时间。在发出该部件的动作指令后,同时启动“看门狗”定时器。
(2)消抖
在现代工作环境中,振动是不可避免的。而在振动环境中,行程开关或按钮往往会因为抖动而发出误信号。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根据抖动时间的长短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如大部分抖动时间都很短,那么就可以用PLC内部计时器经过一定时间的延时,这一就能够得到消除抖动后的可靠有效信号,最终实现有效的抗干扰。
(3)提高输入信号的信噪比
提高输入信号的信噪比,也是抗干扰的有效途径。通常会选择软件数字滤波,来确保有用信号的真实性。
当然,这一方法也要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处理。如果是有大幅度随机干扰的系统,那么就需要正确的采用程序限幅法,也就是连续采样五次,如果出现其中一次采样值,远远大于其它几次采样的幅值,就将其去掉;如果是流量、压力、液面、位移等参数,通常就会在一定范围内频繁波动,那么,此时最合适的方法就是算术平均法。即用n次采样的平均值来代替当前值。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通讯网络是否能够正常的使用,使用的过程是否稳定顺畅,决定了该系统运行的效率。因此,就需要科研人员和操作人员,从各自的工作出发,研究出实用有效的通讯系统,并制定有效的抗干扰措施。
参考文献:
[1]冯冬芹,黄文君等.工业通讯网络与系统集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网络全自动考试系统 篇11
名单导入。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缺考考生信息表, 记录数据。表中设置4 个列名, 分别是姓名, 学号, 准考证号, 以及批次。并设置相应的数据类型和长度。因为本系统的缺考数据需要分批次输出, 所以必须用一个属性来记录输入数据的批次, 以便于输出时可以按批次选择输出, 方便查询。
a.txt格式文件导入数据导入需要有被导入数据所在文件的路径才能进行, 所以添加一个用来打开查找文件的控件。点击选择文件调用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 只允许查找txt格式文件。选择需要打开的文件, 若该路径存在, 则提示用户已添加过, 如果不存在则记录该路径[1]。关键代码如下:
b. 记录数据。使用变量R记录了导入了多少个文件, 关闭之前打开的txt格式文件的进程#1, 使用Open打开所选择文件的路径, 用Do While循环将文件中的有效信息读取出来全部存储在网格控件中, 导入过程中还实现导入文件的路径的记录功能。
导入到SQL功能, 导入的实际上就是生成的缺考名单, 系统用身份证号码作为判断重复的数据, 如果该数据重复3次, 则该数据为缺考考试, 需要将其导入SQL库中。在程序中设置记录数据状态的变量, 初值为0, 当变量变成2 时, 则此数据就为需要导入到数据库中的数据[2]。关键代码如下:
本系统的网格控件与Data控件绑定时, MSFlex Grid控件只显示只读数据。可以在MSFlex Grid中的任何单元放置文本、图片或这二者。Row和Col属性指定MSFlex Grid控件的当前单元。自定义了TDATA数组, 在控件中可显示导入的数据[3]。
c. 缺考信息导入SQL
当记录的状态的值为2 时, 则将该信息导入数据库, 用标量B记录导入了多少个记录, 以便在导入数据库时, 可以提示导入了多少了数据, 即有多少人缺考。
关键代码为:If obj Rs.State <> ad State Closed Then obj Rs.Close
obj Rs.Open "Select * From缺考生信息where身份证号='" & flex1.Text Matrix (i, 3) & "'", Sqlcn, ad Open Keyset, ad Lock Optimistic
二、缺考名单导出为Excel格式文件
微软的Excel为其提供了数据接口, 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ole技术方便的通过外部程序, 直接访问excel文档。 本系统引用了Microsoft Excel 11.0 Library控件实现excel导出。 使用Excelapp.Sheets In New Workbook = 1 进行excel的基本设置;Excelapp.Active Sheet.Cells (1 + i, J) = "'" &DELCRLF (DELTAB (Trim (.Text (i, J) ) ) ) , 逐步的将数据结果写入到excel
三、总结
经过测试该系统可以稳定准确地生成缺考学生名单, 为考试中心减少了工作量, 在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批次多, 考试多的考试中, 很好的解决了缺考考生统计工作, 实用价值较高。
摘要:计算机等级报考人员多, 考试采用分批次机考, 考生考试所用机房和机器均为随机选择, 给缺考的统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缺考名单生成系统采用Visual Basic语言, SQL Server数据库, 在Visual Basic 6.0程序开发环境下进行的系统开发, 通过对考场生成的未在本考场参加考试学生名单中信息的提取, 进行比对, 生成真正的缺考名单, 本系统可以准确快速地完成缺考名单生成工作。
关键词:缺考,信息导入,名单导出
参考文献
[1]李炳文.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 (第四版)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陈一明.SQL Sever数据库应用技巧探讨[J].科技技术与工程, 200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