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腊八节

2024-11-07

小时候的腊八节(精选4篇)

小时候的腊八节 篇1

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语言平易浅白, 简练流畅, 人物对话很有个性, 极具生活气息。作者用娴熟的笔法, 细腻的笔调, 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 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吃腊八粥”画面, 犹如两幅工笔国画, 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你看:

那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把下至初学喊爸爸的孩子, 上至白胡子的老人, 都深深地吸引住了。无怪乎, 八岁的八儿, 在煮腊八粥的这天, “喜得快要疯了”。你看他, 既要在外面玩, 又惦记着锅里正煮着的腊八粥, 只好“一个人, 出出进进于灶房”了, 那忙碌穿梭的小小身影, 真令人爱怜不已!

八儿实在是等不及了, 他问道:“妈, 妈, 要到什么时候才……”知子莫如母, 不等八儿说完, 他妈就打断了话:“要到夜里!”到夜里, 那还要等多久呀, 八儿急得要哭了:“那我饿了!”此处, “那”字用得极好, 八儿用这个字来强调“饿了”, 且带着一点儿示威的意味, 看来小小的人儿, 为早点儿吃到香甜的腊八粥, 不得不撒这么个小小的谎了。此句若无“那”字, “可怜”的小八儿, 倒有可能真饿了呢!

但妈妈的命令是无法反抗的, 无奈之下, 八儿只好制定美好的吃粥计划, 聊以解馋了:大哥和爹只准吃一碗, 妈妈和自己一样, 吃上三碗, 可是……八儿又把妈妈的半碗加到自己份上去了!哎, 谁叫腊八粥这么好吃呢!

画饼焉能充饥?八儿只好央求妈妈抱起他来看看了, 看的结果是“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进了八儿的嘴里。八儿盼了这么久, 总算解了一点小馋了!真难为他了!

这第一幅煮粥的画面, 作者将八儿迫不及待、急于吃粥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从而将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 借助八儿的眼、鼻、嘴, 渲染得淋漓尽致。

第二幅吃粥的画面, 正面着墨并不多, 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八儿吃得肚子鼓鼓的, 桌上半碗陈腊肉连八儿的爹、妈也奈何不了他了!看来, 大家都吃得十二分饱了!

作者对吃粥场面仅用几句话作侧面描写后, 却笔墨酣浓地写了八儿全家人围绕哈叭的谈话, 乍一看, 似乎偏离了主题, 但细细琢磨便可明白, 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全文精妙传神之所:文中那哈叭, 不由得令人联想到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风俗画———《小鸟的哺食》, 画中那匆匆赶来啄食饭粒的母鸡, 让整幅画面灵动起来了, 且充满了生活气息。可见, 沈从文笔下的哈叭在文中的作用, 类同于米勒画中的母鸡, 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你瞧, 哈叭在八儿脚下钻来钻去地吃着腊肉皮骨, 惹得八儿不耐烦了, 要妈妈让它出去。八儿的话, 就如那翻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 八儿妈热烈地响应起来, 开始揶揄八儿爹了。八儿又随之趁机告哈叭的状, 用言语及时“援助”其母, 积极地表明他同妈妈是同一战线上的“亲密战友”。八儿爹也不甘示弱, 说要把哈叭带到场上去, 八儿听了却并“不气馁”, 因为他知道爹爱哈叭, 更爱八儿, 爹是不会让八儿失去玩伴的, 大家都不过是在说着玩呢!八儿真是个“知己知彼”的聪明孩子!

接下来, 作者又写了八儿爹妈争议小黄与哈叭孰好孰厌的一番谈话。写这些话, 在文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借助话中的“舂粉”等事, 来进一步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添生活的气息;二是表明八儿妈其实并不是真正讨厌哈叭的。

上述谈狗话题是由八儿引起的, 故最后又收结于八儿吆喝狗儿止, 行文前后呼应, 结构十分严密。这幅吃粥场面画, 构图饱满, 气韵流动, 喜气洋溢。

如果没有深刻入微的生活体验, 没有炉火纯青的写作技艺, 显然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小时候的腊八节 篇2

每年腊八节是几月几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母亲的腊八粥 篇3

可怜的母亲才出院6天, 于新年的第二天, 也就是腊月初七又住进了医院。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一长串的诊断共计有7个。这么多的病背在一个壮年男人的身上也够呛, 更何况她年老的身体已被岁月和疾病残蚀得弱不禁风。又怎能承受得了如此多的折磨与闹腾?

母亲终于在晚上11点睡着了。我打开自带的小台灯, 用报纸避了光, 坐在陪伴床上看阿贝尔的散文集《隐秘的山村》。

快12点时母亲醒来了, 想喝水。喂她水时她突然问道:“玉儿, 明天是腊月初几了?”声音幽幽的, 很小声, 像不是从她的喉腔里发出的声音, 倒像是从窗外或更远的地方飘进来的。

我也不知今天是腊月初几, 赶紧用手机查找日历。当她得知今天是腊月初七, 便轻轻地叹息着, 说妈妈不中用了, 好不了啦, 也不能为你们煮腊八粥了。我说明年又吃妈妈做的腊八粥。她摇摇头, 闭着眼不说话了, 从眼角溢出的是泪。我明白她的意思, 送她到医院的途中她就对她的儿女们说:“妈的病没得好, 活着遭孽, 一口气上不来就解脱了……”。以前病情复发时从没说过这样丧气的话。

特别是那句“老头子, 我……走了, 你……好好……照顾你自己, 我……回不回得来……就不晓得了……”的话更让人伤感。这是母亲出门时留给父亲断断续续, 气若游丝的话, 像是生命的诀别, 让患有帕金森病的父亲一脸的无助与茫然, 只呆坐在沙发上搓着他那双有些发颤的双手。那些话瞬间击垮了一直都很坚强的父亲, 也让我们兄妹俩和她的女婿突兀地伤悲和恐惧起来。拉门的瞬间, 看到父亲努力地站了起来, 他眼里有些湿润的东西在闪动, 喉咙里似乎有话, 上下滚动着, 终究没有说出来。本想走过去安慰他老人家几句, 可我只挥挥手丢了一句话“老爸, 不会有事的”, 便快速地拉上了门。我实在没勇气再多看一眼老父亲此时的模样和神情, 这是我从没有看到过的场景。

听到母亲又说这些类似生命绝别的话, 我的鼻子酸溜溜的, 努力抑制着眼睛里水样的东西不掉出来, 怕嘀嘀哒哒砸在母亲脆弱的心上。我只说怎会呢, 一定会好起来的, 并鼓励她像以前一样坚强些。说这句话时, 我的心都有些茫茫然。

“哎……你奶奶他们也吃不到我做的腊八粥了……你外婆没有吃到我做的腊八粥, 就会在地下担心我的身体……”。母亲说的他们是已仙逝的老祖宗们。爷爷和外公没等我出世就驾鹤西去, 这两位老人家在我的脑里只有个概念。奶奶和外婆都是高寿, 一个享年73岁, 一个是82岁。

自小母亲就给我们兄妹仨讲腊八是“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粥是“福寿粥”“福德粥”。在父亲那里又知道了腊八粥传自印度, 是纪念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释迦牟尼的传统节日。这个时节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一家人围在火炉前吃着热烫烫的腊八粥自然会温暖到心窝窝里。

年年吃腊八粥, 时间长了也只道是寻常事了, 没想到母亲对煮腊八粥如此看重。原来腊八粥对于她来说不仅是家人团聚增福增寿的时刻, 也是向老先人们表达怀念之情,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向她母亲传达女儿在人间健在的消息。她相信她母亲在冥冥之中能知道的, 所以腊八粥就不是寻常事了。

我从没亲手煮过腊八粥, 但还是鼓起勇气对母亲说:“妈妈, 睡吧, 别担心, 明天哥替了我, 我就回去煮腊八粥。”母亲说你重来没做过, 弄不好就糊了, 说不定有的生有的熟, 还是算了。我坚持说要做, 一定要做, 让家人都尝尝我的手艺, 还特别强调给她送来前, 会给老祖宗相前每人敬一碗。

母亲脸上漾起的一丝笑, 这是二十几天来第一次看到的笑, 这让我很欣慰。睡前她还幽幽地交待一句“你外婆喜欢吃面, 记得加几根挂面。”

夜已深, 我和衣而躺。迷迷糊糊地做起梦来。梦里听到的都是妈妈的呻吟和叹息, 看到的全是大米、花生、萝卜、青笋、枣子什么的, 这些都是母亲做腊八粥时要要放的食物。

母亲在意的腊八粥的内涵, 远远超过了吃腊八粥。她在暗示她仙去后女儿能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为她敬献一碗可口的腊八粥, 一是传承一种传统文化, 二是通过腊八粥感应在人世间女儿是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所以这腊八粥在我的眼里就非同寻常了。

精心选了大米、萝卜、青笋、枣子、栗子、花生、白果、红豆、挂面、腊肉十种材料, 又请教过楼下的李姨。她给我说了那些先放那些后放, 还提醒红豆分锅煮好加入。

当一锅热气腾腾五颜六色的腊八粥煮好后, 用勺子将腊八粥轻轻舀起又慢慢倒进锅里, 反复做着同一个动作, 像是欣赏艺术品似的, 但没勇气尝, 而是盛了一小碗让父亲品。还连问他几次“像不像妈作的?”我盯着他喝粥的神情, 如同等待评审专家亮分前的神情。当他说能干, 第一次煮就像模像样, 只是味精稍重了些, 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给老祖宗盛好腊八粥时, 在他们的像前自言自语地说“这是小玉儿代母亲做的, 如做得没有母亲的好吃, 敬请担待些, 千千万别托梦给她说怎不像是章琼做的?这会让她心不安的。”说完还郑重其事地鞠了躬, 在心里默默祈祷他们保佑我的母亲能躲过病魔肆虐这一劫难。

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喝腊八粥? 篇4

腊八即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是汉族传统的民间节日,也是农历大年前的第一个节日,腊八这天在中国有喝腊八粥的风俗习惯,一般是把家里的各种豆类加上枸杞之类的东西小火熬制而成,非常有营养价值,可以美容养颜,建议大家平时也多和腊八粥,下面就说一说腊八粥的由来,

腊月就是农历十二月,根据古书记载,在我国远古时代,“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祭,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其中以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称腊祭,农历十二月也就称为腊月,举行腊祭的那一天就是“腊日”。从先秦起,腊日都是当成“年节”过的,只是时间并不固定在腊月初八。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腊八节的主要活动就是吃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传说也很多。据说吃腊八粥的习俗源于印度。相传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名山大川,到处访问贤明,寻求人生的真谛。一天,他走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时,由于地处荒僻,人烟稀少,加上酷热难熬,又累又饿,终于晕倒在地,

资料

过路的牧女看见后,忙取出自己的午餐,用甘甜的泉水煮成粥,喂给释迦牟尼吃,牧女的午餐原来是几天来家里吃剩的各种黏米和糯米粥混合的杂烩饭,里面还有牧女从山上采来的各种野果。释迦牟尼吃后,顿觉元气恢复,精神振奋,他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观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从此以后,每年十二月初七,寺院里的僧侣都要洗涤器皿,选取清新谷果,连夜熬成粥,天明时供奉佛祖。同时还举行集会,诵经演法,吃腊八粥。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腊八粥”也同时传入我国,宋代民间已开始流行吃腊八粥了。至清朝,吃腊八粥更为普遍。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皇室就在雍和宫内万福阁等处,大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在雍和宫内,至今还陈放着当年熬腊八粥的大铜锅,直径2米,深1.5米,重约8吨。

上一篇:贵州思南下一篇:混凝土裂缝产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