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与股市涨跌

2025-01-3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IPO与股市涨跌(共4篇)

IPO与股市涨跌 篇1

摘要:自2012年11月16日起, 中国股市新股发行暂停至今, 这已经是中国股市第8次暂停。但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就是融资和投资, 因此暂停新股发行终非长久之计, 重启IPO势在必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制度, 从而达到从根本上健全我国资本市场的目的。

关键词:新股重启,发行制度改革

一、研究背景

首次公开募股 (IPO) 在许多年前曾是中国企业和股民的一个福音, 但近年来由于新股发行制度的缺陷与漏洞, IPO逐渐沦为上市公司圈钱、大机构牟取暴利的一个工具与手段。随着一只又一只的新股大幅跌破发行价, 中国投资者将中国股市现状归咎于新股发行, 因此自2012年11月16日起, 中国股市新股发行实际处于暂停状态至今。本文着重研究中国股市重启IPO的必要性并且对中国股市的新股发行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二、重启IPO的必要性

公开募股, 纵观古今中外, 都是各国股票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当前客观实际, 中国股市重启IPO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善资本市场功能

筹资是资本市场的一项基本功能, 企业可以利用所筹集到的资金扩大生产, 开辟新的经营领域。通过不对股市扩容来遏制股市下跌是不实际的, 因为一个只有二级市场、没有一级市场的股市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一只优质的新股, 不但不会拖累大盘、降低市场资金的流动性, 反而像是给大盘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吸收场外资金加入投资。从最近的那次IPO重启来看, 仅在2012年上半年, 首发的122家企业就为股市融资了861亿元, 位居全球首位。由此可见, 恢复市场自身的造血功能, 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2.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要求, 而资本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朝更高级的方向转变。众所周知, 资金问题对于很多新锐企业来说是主要阻碍其发展的掣肘, 而银行对于这类抵押资产有限的企业放贷一向是慎之又慎。一旦这类高成长性型企业获准在创业板甚至主板上市后, 定能成为市场资金的“香饽饽”, 从而解决其阻碍发展的资金问题。反过来, 市场资本也激励各个上市公司去更加有效的管理经营。一旦形成了这种良性循环, 筹资者之间的竞争就会推动产业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 减少市场投机行为

重启IPO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投资者恢复理性, 将投资的角度重新放回长期价值投资上来, 更多地关注公司的成长性, 在促进公司发展的同时自己分得红利。而不是将股市作为一个赌场, 局限于短期的题材性炒作, 这种高风险性的炒作不仅会增加股市的不稳定性, 而且很有可能使股民深深套牢其中。

4. 保护优质公司资源

好公司总是有限的, 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是绝对的竞争对手。一旦长期关闭上市审核, 那么很有可能逼迫我国一些优质企业放弃等待国内上市的机会转而在国外上市, 将我国经济发展红利的机会拱手于人。另外, 一家好的公司对于一个股市来说绝对是它最优良的资产, 将真正的好公司拒之门外很可能影响股民的积极性。

三、对于重启IPO的建议

既然重启IPO是必然之举, 那么如何减少甚至避免重启IPO之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尤其是在IPO靴子如何落地和什么靴子落地方面, 笔者看来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入市企业资质审核

股民之所以对于IPO心有余悸,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往良莠不齐的公司一股脑的上市给许多人带来了巨大损失。为了避免这方面的问题, 一定要在企业入市的时候把好关, 坚决不放舞弊、造假、不符合相关资质的企业入内。当前证监会最新的IPO核查分为两部分, 一个是企业自查, 一个是监管部门抽查。这个检查方式仅仅在企业自查部分就一下子让在IPO大门外排队的800多家公司中的200多家知难而退, 可见过去对于资质的审查存在着很大漏洞。

2. 对于舞弊造假公司及其保荐单位严厉处罚

今年3月, 一份关于创业板万福生科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 这家公司在2008年到2011年四年时间中, 净利润的1.81亿中竟然有1.6亿元是造假所得, 而这种夸张的舞弊欺诈行为很有可能在许多上市公司中都存在。除此之外, 万福生科的保荐公司——平安证券也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丑闻, 如景胜河山等造假案件, 可即使这样他们的保荐业务额仍不断上涨。毫无疑问, 由于入市指标的要求再加上上市之后的丰厚收益, 待上市公司与保荐企业有很大动机去伪造报表、提供虚假数据, 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关监管企业一方面要抓得凶, 另一方面要罚得狠。例如对造假公司予以退市处分, 相关保荐人保荐公司吊销执照, 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3. 推动优质企业发行上市

过去证监会在企业上市存在“先到先得”的错误思维, 让股民感觉新股上市的仿佛“泥沙俱下”。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 一只不良的股票上市带来的心理阴影很可能难以被一只好股票所抹去, 哪怕前者的盘子很小、对于股市整体影响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应当坚持“好股票优先”的原则, 潜移默化地巩固投资者的信心, 逐步优化投资环境。

4. 把握新股发行及上市节奏

回首中国股市新股上市历史, 可以发现很多新股发行打着市场化的旗号, 高价发行, 超募严重, 上市后又被游资爆炒, 结果导致很多以高市盈率发行, 从而造成大部分新股踏上漫长的价值回归之路, 严重套牢中小投资者。为改变上述问题, 建议对新股发行进行改革:首先, 监管部门应对发行市盈率进行监管, 原则上新股发行市盈率应与已上市公司中相同行业的平均市盈率相近。其次, 新股发行可分批进行, 但上市应相对集中。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 相信中国的新股将不会成为中国投资者的梦魇, 而会成为中国投资者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左小蕾.IPO靴子如何落地[N].中国证券报, 2006-05-08.

[2]苏渝.IPO重启意味着什么[N].新闻晚报, 2012-09-27.

股市与楼市涨跌的经济学启示 篇2

[中图分类号]I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15-01

对于投资者来说,5月是“灰色”的。在全球股市动荡、债务危机汹涌的背景下,曾经被经济学家讽刺为“野蛮的遗迹”的黄金,价格再度下跌。股票市场的兴衰和楼市的涨落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动关系?最近几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爆?而恰恰这段期间股票市场就十分萎靡不振,阴线连连。那么股市和楼市之间到底有没有一种此长彼消的替代关系呢?中国股市已经进入了一个休整低谷期期。多空双方经过一番鏖战之后,都有点精疲力尽。市场在寻找一个新的平衡区间,从交易数据看,几乎没有机构入场,但扮演了抛盘主角。市场充满了对冲昏头脑的散户的嘲笑和同情,热钱和民间资本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了楼市和股市。它们的到来必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剧楼市和股市的泡沫化。泡沫化程度越高,他们才能从中赚到钱。如果赚不到钱,那些热钱是没有理由来到中国的!热钱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创造赚钱的机会。当泡沫化达到很高程度时,他们会选择将手中的楼市和股票抛出,进而将热钱再转出中国。如果从楼市和股市中撤离的资金足够大,必然会引起楼市和股市价格的下跌,以炒楼为主,而真真的需求量是那些需要买房子住的人,那些基本和消费差不多,所以表面上楼市繁荣,楼价一涨再涨,而实际上真真需要买楼住的人并不是大部分很有钱,投机炒楼者为了利润更大化,千方百计吹大楼价泡沫,欺瞒拐骗,无所不用其极,楼价要炒高,离不了找人装做抢购现象,这同时也表明,被全球金融市场视为“祸水”的巨额游资在中国内地的流向,将越来越多的影响到我们的经济与生活。政府宏观调控、加息、海外资金涌入等等因素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房价还会涨吗?是不是到了一直在担心的拐点楼市也是如此有人,愿意买并不意味着价格正确,所以真实需求与价格有没有泡沫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时下有一个很迷惑人的看法,那就是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有真实需求,而且购买踊跃,市场一片红火,住房的销售面积大于竣工面积,房屋的空置率也在持续下降。说到空置率,可以用发新股做比方,空置率降得越快意味着房子越好卖,代表着新股越容易发出去,所以当前的价格是健康的,没有泡沫的。这个看法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它确实是句“真实的谎言楼市与这些年炒普洱茶、红木家具,茅台酒、黄金到农产品的轮番炒作,本质上是一致的———本质是一种货币泛滥,导致整个社会资产价格高度膨化。而投资渠道狭窄、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投资者,一旦深陷其中,往往会在梦幻的“泡沫”中沉没,付出巨大的代价,背后是游资爆炒后的撤离恶果,也是流动性泛滥背景下中国式资产泡沫破灭的一个典型样本。没有不破的泡沫,没有永远上涨的单边市场,“红木市场神话的破灭,对流动性泛滥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具有特殊的警示意义”股市中股指期货的也是如此,股指期货是泡沫的加速器和膨胀器,它是一个对赌的工具,不是一个对冲风险的工具。其实监管可以有效推迟、遏制、减缓疯狂对市场的冲击。股市和楼市有共性。都是以非常“稀缺”的楼盘或股票的姿态流入市场,利用人们的涨价预期,制造价格上扬与缺货的假象,促使人们形成集体的非理性的体格上涨共识,价格在流向终端市场的诸环节中被一轮轮抬升,迫使更多散户追加资金跟进。无一例外的是,当投机达到顶峰后,价格犹如悬崖一跃,迎来跌声一片。大量游资所具有的示范带动作用可以诱使更多资金聚集在某一特定产业,短时间促使供求关系大幅失衡,推高被炒作商品价格,引发其非理性繁荣和下跌。可以说,这些游资打到那里,那里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学启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必然发挥作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商品的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它不可能长时间偏离商品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理性普洱茶、红木家具,茅台酒、黄金到农产品暴涨的价格。这种结果最终极有可能出现泡沫经济。在泡沫经济条件下,即便价格已经严重偏离价值,但由于需求旺盛,大多数市场主体仍然会作出“体格会继续升高”的错误预计,从而导致需求进一步增加。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买涨不买落”心理。最后受到损失的还是生产者和经营者。普洱茶、红木家具,茅台酒、黄金到农产品价格高涨和泡沫经济的出现,证明了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同时,这也警示我们: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时也会失灵,市场调节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的平稳、健康和有序发展。当前,随着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显现,人们的通胀预期有所抬头。有关部门应当密切注意投机行为,加强商品供求监测、信息发布和价格监督检查,同时建立科学快速的反应机制,对串通涨价、价格垄断等行为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加以遏制和打击,抑制投机需求。改善产业投资环境、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着力引导其流向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产业上获取合理回报。

IPO与股市涨跌 篇3

一、变量的选择

我国新股首次发行价格与首日上市流通收盘价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从价格的决定层面看,发行价主要由发行者和承销机构确定,而上市之后则是根据市场供需状况变化由二级市场投资者确定。由于我国股市投资者和发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股票发行价与上市价之间产生差异成为可能。因此,针对各市场参与者的决策特点,本文选择几个变量作为分析指标:

一是代表公司投资风险和经营绩效的指标:资产负债率 (DA) 、净资产收益率 (EE) 和发行后每股净资产 (EQ) 。

二是代表公司股权结构的指标:流通股比率 (LTL) 。再加上发行时的股票市盈率 (SYL) ,共同组成反映公司实际投资价值的指标体系。

三是代表发行市场信息的指标:发行价 (P0) 、发行时股价指数 (FZS) 、中签率 (ZQL) 及发行与上市日期间的时间差 (TI) 。

四是代表交易市场信息的指标:上市首日收盘价 (P1) 、上市时股价指数 (SZS) 、上市首日换手率 (HSL) 和成交量 (CJ) 。

以发行价P0、上市首日收盘价P1和抑价程度R=P1/P0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考察各自的影响因素。

二、实证分析

1. 样本选取

选择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深圳交易所最新上市的119家非金融类企业作为统计样本,所用市场信息数据取自深圳交易所网站各年度统计月报,公司财务数据取自各公司招股说明书。其中资产负债率 (DA) 和净资产收益率 (EE) 均为发行前两年合并财务报表的年度平均数据,发行日、上市日股价指数分别选用当日的深证综合指数。

2. 回归分析

首先,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发行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下方括号内为对应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水平P值) 。

其次,对首日上市价格进行回归。

再次,对IPO抑价程度R进行回归,添加变量R1=SZS/FZS作为R的解释变量,以考察R受市场价格指数波动的影响。

最后,剔除方程中各影响程度不高的解释变量。

再次,据回归,整理得到:

三、结论

通过在解释变量筛选后的回归方程 (4) 、 (5) 、 (6) 中可以看到: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公司业绩、风险指标、股权结构指标、市盈率指标等对首次发行价格具有很显著的解释作用;而首次上市价格则更多地表现为与发行价、上市日和发行日的股价指数密切相关。这就说明券商和股票发行公司对发行价的确定是以公司实际投资价值为基础的,较好地体现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而上市之后的二级市场价格则是由投资者人为决定的,基本上是取决于各种市场信号,而忽略了对公司实际价值的分析。并且如果投资者从公司业绩出发判断股票价格,则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越高的股票越容易引起投资者的追逐兴趣,从而这样的股票首日股价上涨程度应当更强才对。但从方程 (6) 中的分析结果却发现事实正相反,股票抑价程度 (或上市首日涨价程度) 与上市日股指和发行日股指呈正相关,与公司业绩呈现负相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没有得到投资者的重视,反倒是市场讯息引导了人们的投资行为。

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信息获取能力较差,不能对公司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作出充分及时地反映。加上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许多公司重要情况不能在披露内容中得到有效反映,致使投资者无法通过研究公司实际价值判断股价的合理与否,转而依靠市场内部的价格波动情况来确定购买或卖出股票的价位,从而引起价格与价值脱节,股价涨跌不再依赖于公司基本面的支撑力度,变得动荡而难以预测。所以,应加速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公司经营信息公布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同时对广大投资者开展投资技能普及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其投资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队伍,借助其信息和资金优势带动股票市场价格保持在合理且相对平稳的范围内;再通过推进市场化发行方式,增进投资者对发行价格制定的影响和参与。这样,股票市场价格才会更加清晰的反映出公司实际投资价值,发行价与上市价间的差距也会逐步降低。

摘要:目前, 在我国股票市场上一直存在着新股发行价低于上市价格的抑价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股市发行与交易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应加速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 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以及投资行为的理性化程度, 借助信息和资金优势带动股票市场价格保持在合理且相对平稳的范围内。只有这样, 股票市场价格才会更加清晰的反映出公司实际投资价值, 发行价与上市价间的差距也会逐步降低。

关键词:发行与上市,价格影响,IPO抑价现象

参考文献

[1]张庆伟, 杨方步.中外新股抑价比较[J].税务与经济, 2003, (1) .

[2]董秀良, 高飞.股票发行定价制度及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J].当代财经, 2002, (5) :25~281.

IPO重启不改股市上升趋势 篇4

随着《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 暂停8个月的新股发行也即将开启。投资者当前最为关注的, 莫过于IPO重启究竟会对二级市场造成什么影响。

不少投资人士和券商研究人员认为IPO开闸对市场的心理影响大于实质影响, 不会改变市场的中长线趋势, 后市有可能“短空长多”。

券商股迎来上涨动力

“我预计大盘将小幅调整一周, 趁周三上涨降低了一成的仓位”, 一位券商集合理财计划的投资经理表示。不少研究机构也做出了类似的判断。比如, 中金公司研究所指出, 近期IPO重启预期的加强, 将成为抑制股指上升的力量, 后市股市震荡的走势加剧, 但在短期内给券商股带来上涨动力。

国泰君安翟鹏认为, 一方面, 从资金面和心理层面来看, IPO重启对股市的影响偏负面。IPO的放行会对二级市场资金有一定的抽离, “尤其在最近的市场, 市场上涨, 但投资者大多感觉赚钱很难, 新股发行改革后打新收益率的高低, 将决定这样抽离作用会有多明显。”另一方面, 放行IPO项目股本的大小的不确定性, 也将对市场形成不同的心理压力。

国金证券徐炜认为, IPO的重启, 短期对二级市场有冲击, 可能是短期更能影响大盘走势的重要因素。

长期不改上升趋势

在短线谨慎的同时, 大多数机构认为IPO开闸对市场的心理影响大于实质影响, 不会改市场内在运行规律, 市场运行的基础将更多地决定于宏观经济复苏的情况, 而且重启融资大门服务于实体经济, 才是股市的立足之本。

广发证券、东方证券、光大证券等投行人士均表示, IPO重启对市场没有实质影响。中银国际副执行总裁任劲认为, 今年3月份已经明确IPO项目放闸的前提是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 市场对IPO重启已经有一定的吸收和消化。市场普遍认为宏观经济已经触底, 并预计未来形势会逐渐走好, 二级市场今年以来的表现也比较好。

长江证券张凡认为, IPO重启对股市影响偏中性, 即便先发一个大盘股, 市场在回调后也会重新反弹。政策变化可能会影响市场短期走势, 但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讲, 任何一次制度变革的出发点都是朝着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方向展开的, 证券发行制度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股市运行的规律, 市场长期运行的基础还要看宏观经济以及上市公司基本面。

民族证券陈伟认为, IPO重启后, 短期打新投资机会可能并不明确, 而且目前A股市场不少投资者对后市看好, 选择持股待涨, 这意味着短期对二级市场资金分流作用将不会很明显。

申银万国研究所研究了历史上6次IPO重启的经验, IPO重启当日对市场有小幅冲击, 但从一周的角度看, IPO重启对市场的冲击并不明显, 也不会改变股市内在的运行规律。该研究所预计6月份上证综指在2500至2800点间运行, 存在突破上限的可能。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教务管理机制下一篇:西部发展文化产业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