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摆手舞

2024-06-01

湘西摆手舞(精选6篇)

湘西摆手舞 篇1

摘要:“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 它是土家族族民庆祝丰收、迎接新春、祭祀先祖的民俗活动, 土家族摆手舞也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的范本, 是土家族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 拥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土家族摆手舞是在湘鄂渝边境盛行的原始的祭祀舞蹈的一种, 通过研究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来了解当地土家族人民的民族文化, 然后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摆手舞, 让土家族文化和民族习俗得以保存并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保护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

一、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流传地域

土家族摆手舞的流传地域主要分布在湘西、鄂西、川东。在《龙山县志》中有对摆手舞的详细记载。在新中国成立前, 湘西州的龙山县、永顺县, 恩施州的来凤县和宣恩县等地方, 只要有土家族族民聚集的村寨, 都有摆手堂。根据《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一书记载:“在来风县的河东地区, 就有摆手堂六个 (即土地庙) , 其中舍米湖摆手堂相对较大, 堂前有两块石碑, 一块建于道光二年, 一块建于同治三年, 上面有关于当时摆手舞实况的记载, “每年的新春佳节, 土家山寨热闹非凡, 人们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 男女老少齐聚摆手堂, 场内灯火通明, 群众互相围绕进行舞蹈, 鸣锣击鼓, 通宵达旦。”通常, 舞者人数不限, 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 甚至能达到上万人, 舞蹈由当地有名的老土司指挥, 这一活动在清明时期极为盛行。”这说明, 不仅在湘鄂渝三省市接壤之地有土家族摆手舞的习俗, 在四川的东西部土家族摆手舞也广为流传。但是由于摆手舞渐渐的衰落, 许久没经过修饰的摆手堂显得十分的静寂, 如位于龙山县捞车河村景区的摆手堂, 它只能成为景区来进行参观, 而失去了他原有的价值。

二、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一) 土家族摆手舞的表演形式

“摆手舞”因其舞蹈基本动作以摆手为主, 所以名其为“摆手舞”, 它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标志。它是土家族人庆丰年、迎新春、祭祖先的民族习俗活动之一, 它虽然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舞蹈。但是它的表演形式已经非常的完善, 根据其规模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

1.“小摆手舞”用土家语来说为“舍巴日”。“小摆手”跳的人数及规模较小, 一般是以一个村落或者同一姓氏为限, 人数在几十到上百之间。在“小摆手舞”活动将要开始的时候, 最先由主理“梯玛”先进行祭祖仪式, 升起龙凤旗, 而后在点燃火把。而后人们便在摆手堂围绕着火把形成一个大圆圈, 伴随着锣鼓声有节奏的跳起了摆手舞, 整个场景十分的热闹, 村民们都沉醉在这美丽的舞蹈中。也有两个人配合的动作, 两人面对着面摆手, 都抱着腕。小摆手舞表演农事活动, 表演内容为“雄鹰展翅”“犀牛望月”“拖野鸡尾巴”“蛤蟆跳”等模仿动物的动作和“梳头”“打糍粑”“种玉米”“打谷子”“插秧”“除草”“割麦子”“挖土”“捕鱼”“纺纱织布”等生产生活中的动作。

2.“大摆手舞”用土家语来说为“麦则嘿”。“大摆手舞”就十分的壮大了, 它是以一个村寨为一排, 一般会有八排左右, 人数都在一百人左右。接下来就是人数相比其他组较多的, 由十六名以上的男女构成的摆手组;最后是由八名男子组成的炮仗组, 他们全背上土火枪, 身上准备了充足的火药随时随地鸣放。八个队伍整齐有序, 在活动举行之前, 像“小摆手”一样也要先举行祭祀仪式, 不过要比“小摆手”隆重, 升旗, 点火把。由于“大摆手”的火把比较的大因此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火龙”, 最后摆手队才开始围绕着“火龙”伴着锣鼓声开始起舞, 队伍前面有“守摆者”, 队伍的中间有“示摆者”, 队伍之后有“押摆者”, 整个的舞蹈队形伴随着锣鼓节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队形丰富多彩。当人们跳到非常热烈、激情的时候, 人们的嘴里也会发出“也嗬嗬”的呼喊声。

(二) 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特征

摆手舞之所以称之为摆手舞, 因其舞蹈的动作基本上都是摆手, 它与其他类型的舞蹈的不同之处在于“同边摆手”, 在舞蹈动作上不管舞蹈含义怎么变化, 它都为同边手脚。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动作大方, 手的摆动幅度不是很大, 整个舞动动作连接顺畅。如“单摆”“侧身”和“团圆手”等。也会有手超过肩的动作, 如“打浪子”“梳头”“上摆”等。湘西土家族摆手舞艺术风格的形成, 主要是受到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土家族族民因为生活在高山丛林、悬崖陡坡之中, 长期身背重物爬行在悬崖峭壁上时, 只能通过侧着身体才能通过危险的上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 慢慢的融入到了摆手舞当中, 形成独特的韵律。

(三) 土家族摆手舞的音乐特征

1.“摆手歌”, 它是土家族古老的民族舞蹈音乐。摆手歌的音域不宽, 多数在八度以内。旋律多在四度的框架内运动, 围绕着主音来进行小三度级进, 整个旋律比较的平稳。在末尾处, 旋律位置一般会下行, 这也是土家族民歌旋律行进的显著特征。土家摆手歌旋律线条外形形似小波浪, 这充分体现出了土家族摆手歌优美婉转的音乐特点, 在锣鼓伴奏下显出摆手舞粗犷、激情的一面。

摆手歌的歌词大多运用七个字为一乐句, 一段有四个乐句, 在曲式结构上在很少会采用偏音, 在歌曲中经常使用如“嗬也嗬”用于呼喊的衬词。节奏的强弱明显, 音调十分有力。

2.摆手舞的打击伴奏乐器为大鼓和土制大锣, 土制大锣和大鼓它们那浑厚并低沉声音发出来时让周围空气中都弥漫着庄严于肃穆的气氛。

下面为锣鼓伴奏的一段, 锣声为“点”, 鼓声为“咚”, 4/4拍。

(1) 点点点咚咚|点咚0咚点咚|点点点咚咚|点咚0咚点点咚||

(2) 点咚板咚|点咚0咚板|点咚板咚|点咚0咚板咚||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不管在舞蹈方面还是音乐方面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的色彩, 它记载了土家族悠久历史的鲜活的史书, 代表着土家族先民的智慧, 充分展现出了土家族人民独特的民族色彩, 它将土家族文化形态的自然之美诠释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龙山县志.卷三十二[M].

[2]常璩.华阳国志·巴志[M].彭施铎.竹枝词.永顺县志.风俗志.

[3]恩施州民委.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 1986.

[4]川东西水土家.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3.

[5]龚光胜.哀益军.土家族的“摆手舞”[J].民族艺术, 1998 (2) .

[6]彭施铎.竹枝词.永顺县志.风俗志[M].

[7]向大万.土家族摆手舞[J].中国民族, 1980 (3) .

[8]田世高.土家族音乐概论,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 篇2

摆手舞历史十分悠久,多数学者认为摆手舞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代《白虎舞》的演变发展。土家族人民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及“摆手舞”,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据资料显示,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在五代前后。由此可见,出现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大概已千年有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摆手舞形成了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

1、原生性

原生性是土家族摆手舞产生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相氏、郑氏等。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国)其地东至鱼腹,西至蜀道,北接汉中,南接黔涪”。这些记载都把古代巴人最早的活动区域锁定在清江、酉水流域的武陵山区。因此,土家先民创造发展的“摆手舞”是武陵山区特定的产物,具有“土生土长”的特性。它是土家先民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类某些生存活动、民族历史、古代战争的形象总结,充分表现了土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2、祭祀性

土家先民经历了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土王崇拜”和“土老司崇拜”的历史过程,这几种主要的崇拜形式构成了土家文化的基本构架。

土家人最先产生了血祭白虎图腾的崇拜形式。“血祭”即人祭,这是一种古老而残酷的崇拜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祖先崇拜”而替代,对“八部大王”的崇拜构成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八部大王”传说是靠喝虎奶长大的八个神人,是土家族历史上的八个氏族或部落的首领。由于神力无边,战功显赫,有德于民,而成为土家先民崇拜的远古祖先。据史料记载,在酉水沿岸,曾有“八部大王庙”,但在早年已被毁,现存“八部大王之神位”残碑一块。“土王崇拜”是土司制度实施后才产生的一种崇拜形式,其以姓氏为纽带,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土老司崇拜”是“土王崇拜”的又一形式。土老司,土家语称“梯玛”,是土家人信奉的本民族“巫师”。土家人把“梯玛”看作是人神合一的统一体,在原始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在土司制度时期,“梯玛”是土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对象。以“梯玛跳神”的形式替人消灾除病,祈求吉祥。“梯玛”是土家先民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王崇拜”的组织者、实施者。“梯玛”在婚丧嫁娶、摆手祭祖、治病消灾等社会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3、征战性

巴渝舞是巴人的战争舞蹈,具有激励士气、振作精神,恐吓敌军的作用。巴渝舞的表演一般要披甲执盾,以锣鼓伴奏,且舞者须唱巴歌,舞姿多为征战中击杀劈刺动作,“锐气凌人”。

土家族摆手舞至今保留着古代巴渝舞征战、歌号、鼓乐和引牵连手等方面特色。“每岁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土民齐集,披五花被,锦帕裹头,击鼓舞蹈唱歌。舞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谓之摆手。往往通宵达旦,不知疲也。”

认真比较,摆手舞中仍保留着征战性风格特征,在表现军事战斗的摆手时,舞者分东西排列,中间隔一丈多宽,五人为一“排”,两排为一“比”,四排为一“对”,“比摆”二十人,“队摆”四十人,手中持长矛或齐眉棍,上面饰有红缨或黄锦。摆时舞者将武器斜拿,然后以一摆三跃的方式向对方冲去,双方接近时,两人武器交锋,几个回合后,跳到对方位置,将武器直拿,慢慢转过身来面向对方。随即又以原来的动作一直冲回自己原位。这算完成一次“摆动”。这时锣鼓狂热地打着“十二月”、“农戏水”等鼓点,表示对凯旋战士的热烈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巴渝舞主要用于军队鼓舞士气,而摆手舞则重在祭祀。而且在摆手舞中至今仍有“大摆”一节,须持长矛、木棍,作斗争姿态。由此可见,摆手舞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保留着“征战性”的风格特征。

4、审美性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是由人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体态和对社会观念的反映所构成。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会在舞蹈中得以遗存(包括动态形象、表演程式、服饰道具、场地等)。摆手舞植根于武陵腹地,是土家人民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摆手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1)质朴、厚重之美

土家族摆手舞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古朴。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形式规模上看有“大摆手”、“小摆手”。从内容上看,“大摆手”主要表现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战争等宏大场面,表演时舞者手持长矛或齐眉短棍,身披“西兰卡普”,以锦代甲,其舞姿剽悍劲勇,在中间还要穿插“毛古斯”,表现内容除了神话传说、祭山狩猎外,还有土家先民生殖崇拜现象。“小摆手”则主要表现民族迁徙和生产生活的场面,舞姿轻柔细腻,表演时很少用道具,也没有服饰的限制,表现的生活内容十分贴近生活,如:插秧、打蚊子、抖跳蚤、牛擦背、打糍粑等。

质朴的表演形式和厚重的表演内容表现了土家先民对先祖的崇敬、对生活的热爱和祈求五谷丰登的朴素的信念。

(2)舞乐结合,自然和谐

《乐论》载:“歌以言志,舞以喧情”。宋代《通志·乐略》谓:“舞与歌相应:歌主声,舞主形。”阐述了音乐与舞蹈的密切关系,歌中有舞,舞中有歌,歌舞结合。摆手舞中既有歌又有舞,还有打击乐伴奏,三者和谐统一,自然流畅。

摆手歌演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土老司演唱,歌词内容大多是祭祀祖先、民族迁徙等;另一种是表演者自己演唱,歌词内容大多是反映生产生活的情景。在原始的摆手舞中还有打击乐伴奏形式,伴奏乐器有大鼓和土制大锣,声音低沉、浑厚,气氛庄严。

摆手舞是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现象的一朵奇葩,它的产生发展是民族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在不同层面上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完美结合。

湘西摆手舞 篇3

摆手舞是土家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表演项目,那么它的起源是什么呢?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源流众说绘。段绪光、彭武一、杨爱华、袁革等认为摆手舞是巴渝舞发展而来?而陈廷亮则认为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原始社会前劳动生活,是土家先民生产、生活的现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丁世忠和熊晓辉认为摆手舞来源于古代土家人的祭祀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宗和祈求农业丰收。王松认为摆手舞是从民间舞蹈的某些因素或片断以及劳动和生活中的动作不断创造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摆手舞。不管它起源那种形式,实践证明,它逐渐得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慢慢演变为老少皆宜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表演的一种健身方式。

对土家族摆手舞的生态文化现状与未来发展的研究,对于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未来的发展趋势乃至武陵山片区的土家族摆手舞未来更好的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基于此,笔者通过收集有关文献资料,访问有关专家,走进民俗博物馆等方法对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现阶段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刻的调查。本文将对所调查到的现状进行深刻分析,并对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未来发展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1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现阶段的生态文化现状

1 . 1 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造就“传奇”也限制了“传奇”

南方喀斯特地貌是培养摆手舞的土壤,也是造就土家族辛劳人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的根。喀斯特地貌利用其独特的封闭性,造就了今天土家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的原汁性,民族性,艺术性,生态性。湘西土家族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喀斯特地貌所赠与的宝地上,利用其所给予的一切有利因素,发展了土家族人们老少皆会的传奇体育表演项目——摆手舞。喀斯特地貌经过数亿年的发展,它在创造传奇的同时,也抑制了传奇的发展,湘西喀斯特地貌的封闭性,岩石性,原始性,贫瘠性等因素是制约土家族摆手舞进一步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土家族生活的喀斯特地貌上,很少有一块肥沃的,平坦的地方来让摆手舞得以大规模的表演活动。场地有限是制约其更好的发展的一块瓶颈。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喀斯特地貌的随意破坏,环境的极具恶化,整个湘西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都慢慢的受到“侵蚀”,摆手舞的生存“土壤”慢慢的也发生的“石漠化”,保护喀斯特地貌土地上的土家族魁宝——摆手舞,就显得十分紧迫。

1 . 2 保护或开发, 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在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是追求社会利益还是经济利益,这是摆手舞走向生存土壤“肥沃化”或者“石漠化”,群众接受“大众化”或者“边缘化”,发展初衷的“正确化”或者“变异化”的局面。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突出其贡献,联合其他一些开发商进行摆手舞商业演出公司,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在名义上是为了发展摆手舞,让摆手舞更好的发展,实际上其导向反而抑制了摆手舞的蓬勃发展,让摆手舞被绑架给了现代商业。违发了其最初的初衷。

1 . 3 现代与传统的碰撞, 封闭与接纳的困惑

现代文明对土家族摆手舞的影响,不光是影响其文化上的思想,还影响其赖以生存的生态文化,这些体现在:改革开放后,年轻人基本上都进城或出去打工,村寨里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和老人,这就导致了传承人的流失;现代化的进程,打破了往日宁静的村寨,物质欲望葬送了人们对于摆手舞的世代崇拜;外来广场舞文化的入侵,使得原生态的村寨部落习俗被“洗脑”为落后文化。对于现代文明是封闭还是接受,成为当地政府和当地人们一个困惑的问题,但是从当地现状来看,还是现代文明已被友好的接纳,封闭已经无法阻挡现代文明的前进了。

2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未来的发展道路探讨

2 . 1 拒绝边缘化, 生态文化本真性的回归

拒绝边缘化,还生态文化本真性的回归,让摆手舞成为本民族的象征,让摆手舞从新回归它那质朴又单纯的全民共享初衷,回归那充满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之美的土壤,不在被金钱所利用。成为了未来土家族摆手舞继续蓬勃发展,走向国粹的关键之路。也是当今政府以及社会应该思考的一个关于摆手舞面临生死攸关的问题。

2 . 2 现代与乡土的和谐保护大道

土家族人们主要是以村寨或者部落而聚居在一起,其乡土气息,乡土生态,乡土制度,乡土人文,等等,这些都是摆手舞能够流传至今的“乡土底蕴”,也就是说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如今作为乡土的主体——人的大规模城市化,导致乡土气息的流失化,乡土生态的荒漠化,乡土制度的无秩序化,乡土人文的冷漠化等等。这些都是现代化所带来的“副产品”。

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在发展现代经济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保护本民族的传统乡土文化,乡土的本应是现代的,现代的本应也是乡土的,现代带动乡土发展,乡土反向促进现代,本应该是一幅平等发展,共同繁荣的和谐动感画面。

2 . 3 政府与民间的共谋发展之略

2.3.1 未来政府的转型

在举办赛事问题上,笔者认为政府应该放开权利,不应该包办大大小小的赛事活动,把权力归还于民间,在一些大的政策方针上起到引导作用,在赛事经费上起到补助作用,在整体规划中起到布局作用,把举办权还给民间,把审批权进行缩减,做一个真正利民,便民,服务人民的政府,在举行一些土家族摆手舞表演时起到一个协助的作用。

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不要只进行文件上的审批,应该把推进土家族摆手舞未来发展作为推遗的关键,不能只推进几位非物质文化继承人的保护,应该进行全民族的教育,从土家族娃娃抓起.在发展经济上,我们应该推进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的发展这样摆手舞发展的主体人基本上就得到了保障。在发展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业的同时难免会对摆手舞原生态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认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有弊和有弊的一面,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有力的一面来发展经济,用经济这个保障来促进摆手舞的发展。

2.3.2 民间主体性的从新归位

土家族摆手舞本来就是属于民族民间人们自娱自乐的休闲健身体育表演项目,在主体性被错位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去认真反思,将其主体性归还于民间,充分发挥民间主体性,发挥民间的活力,发挥民间土家族人们的聪明智慧来发展本属于他们自己体育表演项目。让民间自己去办自己的活动,这样的话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未来发展才会在湘西这块神秘的地方散发出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味道,才会出现勃勃生机的景象。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政府和民间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合作,相互协助的。共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摆手舞的未来发展既要政府的导向协助作用,更要主体人且秉着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理念来发挥其主体性的效果,创造优秀的体育表演项目,将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扬名国内外。

3 结语

土家族摆手舞作为第一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足以证明摆手舞生存状况已经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注意,从生态文化领域去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摆手舞的现状,对当前摆手舞的处于的生态文化状况进行有关调查研究,让我们了解到摆手舞的现状,对摆手舞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现实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摆手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族人们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自豪,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湘西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摆手舞的生态文化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性、民族性、原生态性以及文化性实际,以及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湘西州摆手舞的未来发展提出拒绝边缘化,生态文化本真性的回归、现代与乡土的和谐保护大道、政府与民间的共谋发展之略这三点点建议,希望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未来更好的发展献出一份薄力。

保护土家族摆手舞,传承民族文化 篇4

一、土家族摆手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一) 摆手舞的历史背景

土家族的摆手舞是经土家族的祖先创作的, 并不断的将其发展、延续, 在史书上记载, 土家族的祖先被称为“蛮”、“夷”或“土”, 有史书认为土家族是巴人的后代, 也有认为其是土著人的后代。古代巴人在军事战斗时, 为了提高自己的战斗力, 鼓舞士兵的士气及威慑敌人而跳的舞蹈就是巴渝舞, 这种舞蹈是在开战之前表演的。在巴渝舞表演的过程中, 主要分为矛渝、安台、弩渝、行辞四部分, 需要表演者披甲执盾, 在锣鼓的伴奏下唱着巴歌跳跃, 其舞姿动作大都为在征战过程中刀劈、枪刺的动作, 不仅锐气冲天而且还杀气凌人。而巴渝舞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是在汉朝, 楚汉之争过后, 汉高祖刘邦见有人表演这种舞蹈, 便乐其猛锐、使人司之, 进而巴渝舞进入了宫廷, 经过宫廷文人和乐师的改进和润色, 发生了一些变化, 有记载曰;“巴人讴歌, 相引牵连手而跳舞”, 相应的减少了巴渝舞的杀气。但是在唐代, 因巴族的失去使得巴渝舞退出了宫廷, 继续在民间发展、传承, 且分离出了“土家族摆手舞”的派别。

土家族的摆手舞最初是人们在狩猎、劳动之后, 用来感谢天地、祭祀祖先的舞蹈, 根据表演的人数可以分为“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 每当新春、清明等节日, 土家族的人们都要一起跳摆手舞, 来回忆土家族的历史和歌颂祖先创下的丰功伟绩。在舞蹈中, 吹着牛角和唢呐等, 举着龙凤大旗, 肩上扛着棍子和标枪, 尤其是在表演队伍走进摆手堂的时候, 需要土老司手里拿着司刀和铜铃, 带高帽、穿八幅罗裙在队伍的前面作为引导, 如军队出征一般, 使人顿时感到热血奔腾。而小摆手舞的规模相对较小, 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成为了人们日常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 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与其产生和创作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巴蜀不仅是兵家的梦魇, 更是政治家的战略大后方, 其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掠夺, 也同样曾经兴盛一时。土家族人民性格豪放, 崇尚健美有力, 巴蜀之地, 多丘陵山地, 土家族人常负重前行, 山路崎岖, 走路时要膝盖微曲, 为了安全还要适时做出各种动作来保障身体的稳定。摆手舞的艺术特点正和此相关, 摆手舞规模宏大, 常常是几寨人民共同参与, 小规模的也是整个寨子人民的参与, 大到几万人, 小也有几百人, 这种规模宏大的舞蹈所体现的艺术特征便是恢弘气势, 给观者一种震撼, 尤其是在几万人规模的摆手舞中摆出各种图案时, 常常让人难以想象艺术的魅力竟然可以如此的震撼人心。此外, 摆手舞动作简单, 带着一种古朴的味道, 表演者大都健美有力, 动作做得流畅大方, 把摆手舞简明清新、超凡脱俗的艺术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土家族人民过着淳朴的生活, 崇拜神的力量,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在听到《吆喝号子》时, 人人都齐聚祭祀的广场, 由梯玛带领各摆手来对神进行跪拜, 并清唱“八部大王”的祭词, 其音乐主题鲜明, 歌词句句押韵, 读来朗朗上口。在个性鲜明的音乐伴奏的配合下, 上万性格豪放的摆手做着简单古朴、强健有力的动作, 给人的感受是何等的震撼。简言之, 土家族摆手的艺术特征深深地印藏在其恢弘的气势下面, 印藏在其古朴的韵味里面, 印藏在其流畅有力、豪迈不羁的性格里面。这一艺术特征是摆手舞所独有的, 是任何舞蹈都难以模仿的, 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是难以形成艺术特征如此丰富的民族艺术的。

三、土家族摆手舞的保护和传承

摆手舞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土家族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我国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 一定要注重保护, 进行合理的发展, 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我们在此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和开发策略。

(一) 土家族摆手舞的保护

摆手舞这种传统文化的形成、生存和发展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的, 这种生态环境包括人文生态、族源历史和地理环境等, 这需要历经千百年才能形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过于追求, 使得摆手舞这种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那种古朴自然、土生土长的摆手舞越来越少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恢复“摆手舞”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 从政府政策的角度予以重视, 调动全民族的积极性来保护“摆手舞”所生存的生态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摆手舞进行更好的发展, 使我国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摆手舞是一种舞蹈, 更是一种艺术, 在对其进行保护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提高其社会地位, 应将这种流传千年的文化遗产纳入课堂教育, 培养民族舞蹈艺术的接班人, 以防这种文化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被阻断。同时, 也只有将摆手舞引入课堂, 才能使后人真正的、全面的了解摆手舞, 并将摆手舞进行传承, 促进摆手舞的发展。

除却上述保护方法, 还要对摆手舞进行特殊保护, 具体而言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是展示摆手舞, 经常举办大型的土家族摆手舞的表演活动, 强化摆手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起到相应的保护和宣传的作用, 同时这种民族文化活动的举办还能有效的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对与摆手舞相关的土家族文化遗产进行集中保护, 如“吊脚楼”的建筑文化、“西兰卡布”的服饰文化等, 建立土家族民族文化长廊, 对其进行全面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的保护摆手舞的原汁原味性, 以促进其长远的发展。

(二) 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

政府因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对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此下去传统文化遗产将会流失, 故政府应积极保护加大资金的投入, 保障摆手舞的传承文化顺利进行, 其次因外来文化的影响, 土家族摆手舞的群众基础相对薄弱, 更是缺乏专业人才, 针对此现状, 我们提出一些策划方案来加大摆手舞的宣传工作, 利用舆论氛围的良好效果使热爱这种传统文化的人才积极加入到传承摆手舞的队伍当中, 建立起稳定长效的工作机制。为了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将摆手舞引入课堂形成良好的教育阵地, 使得摆手舞得以顺利传承并发展下去;国家可以针对民族性的文化, 制作土家族摆手舞精品式样等, 发展旅游事业, 同时也可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真正的使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摆手舞不仅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 正可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摆手舞在未来的艺术舞台上, 必将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无独有偶,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 摆手舞面临着日益发达的科技、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物质利益的冲突, 其生存的生态环境被不断侵蚀。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将摆手舞的保护工作放在重中之重, 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使之获得健康的发展。

摘要:“摆手舞”在土家族中被称为“舍巴日”或“舍巴巴”等, 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歌舞, 它主要表现的内容为民族迁徙、战争, 人们的劳动生活, 及民族信仰等, 记述了土家族发展的方方面面。摆手舞不仅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 正可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摆手舞在未来的艺术舞台上, 必将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摆手舞,土家族,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但雪莲, 韩翠, 何源.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及现状分析[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07, (3) .

[2]罗岚.土家族摆手舞风格特征与成因浅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

[3]覃燕萍.土家族摆手舞透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7, (1) .

湘西摆手舞 篇5

张家界慈利一中属于土家族聚居地, 受周边少数民族影响较大, 对土家族摆手舞并不陌生。为了让学生充分锻炼身体,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增加体育锻炼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也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 张家界慈利一中把摆手舞推广到大课间活动中, 新颖独特。此课题通过数据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问卷调查法等对摆手舞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现状做了分析和总结, 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的需要和条件, 文章以张家界市慈利一中摆手舞大课间的活动现状为研究对象, 在实际研究中分别抽取了慈利一中高一至高三每个年级的2个班为样本,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300名学生 (男生140人, 女生160人) 和50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除运用一些常规的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之外, 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发放学生问卷300份, 收回300份, 回收率为100%, 其中有效问卷295份, 有效率98.3%。发放教师问卷50份, 收回50份, 回收率为100%, 其中有效问卷50份, 有效率98%。

2 结果与分析

2 . 1 慈利一中摆手舞大课间学生参与情况分析

据调查得知, 慈利一中全校学生基本上都参与了摆手舞大课间, 高一学生每周参与大课间的次数比较多, 每周参加4次以上的学生比例达到了87%, 可以看出高一有大部分学生每天都参与了摆手舞大课间。高二每周参加4次以上的达到了75%, 与高一相比参与的人数有所减少。高三每周4次以上的学生比例只有70%, 说明高三的参与人数明显减少, 并且是3个年级中人数最少的。

2 . 2 慈利一中摆手舞大课间的组织管理情况分析

慈利一中学生对摆手舞大课间组织情况的评价并不高, 普遍认为活动组织得很一般, 人数占到了54.2%, 有30.1%的学生认为摆手舞大课间组织得不好, 仅有3%的同学认为活动组织得非常好。

为了证实学生的判断与评价的真实度, 笔者对慈利一中的班主任以及体育教师对活动的参与管理情况进行了了解与调查, 通过调查得知, 慈利一中领导参与摆手舞大课间的管理较少, 班主任经常在场的为13.8%, 32.3%的班主任参与程度一般。和班主任相比, 体育教师参与管理的程度高于前者, 有16%的体育教师经常在场, 参与管理程度一般的人数为37%, 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参与摆手舞大课间的人数明显多于班主任。

2 . 3 师生对慈利一中摆手舞大课间的态度和评价分析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摆手舞大课间的兴趣, 是开展摆手舞大课间活动的原动力, 调查表明, 慈利一中有11.2%的学生对摆手舞大课间非常感兴趣, 16.9%的学生比较感兴趣, 45.4%的学生觉得无所谓, 14.9%的学生觉得没兴趣, 11.5%的学生持反感态度。这组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摆手舞大课间持无所谓的态度, 男生对摆手舞大课间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分别有8.3%和11.7%, 女生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分别有14%和22%, 由此可知:女生参加摆手舞大课间的兴趣要高于男生, 男女生的兴趣差异很明显。

3 慈利一中摆手舞大课间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 . 1 慈利一中摆手舞大课间的组织及管理情况

前面通过对摆手舞大课间的组织及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得知, 有30.1%的学生认为摆手舞大课间活动组织得不好, 慈利一中摆手舞大课间的组织与管理不够科学、系统、规范化。慈利一中摆手舞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缺乏有序的组织和科学的管理, 管理者的态度不积极, 管理水平比较低,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摆手舞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效果, 也不利于摆手舞大课间的发展。

3 . 2 领导和教师对摆手舞大课间的态度

校慈利一中领导和教师对摆手舞大课间活动的态度决定着大课间活动能否顺利有序地开展, 班主任的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着各班的参与情况, 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学校是否肯加大对摆手舞大课间的各方面的投入, 影响着摆手舞大课间的开展。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 笔者了解到在被调查的40名班主任和教师中, 能够经常到摆手舞大课间现场的班主任只有13.8%, 经常在场的体育教师只有16%, 并没有不重视摆手舞大课间的领导和教师, 就是说慈利一中的领导和教师对摆手舞大课间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只是重视程度不同, 重视程度普遍来说并不高。

3 . 3 慈利一中摆手舞的教学情况

摆手舞大课间的开展离不开摆手舞的学习, 摆手舞的教学活动对摆手舞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调查与了解, 慈利一中的体育教师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不利于摆手舞的教学, 慈利一中的学生对摆手舞的掌握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完全掌握的有18.6%, 基本掌握的有26.8%, 一般的为28.8%, 不存在完全不会的人, 这说明摆手舞的教学是有效果的, 但还有25.8%的学生没有掌握, 这说明学生在掌握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还有近1/4的学生需要教师再次进行教学和辅导。

3 . 4 慈利一中学生参与摆手舞大课间的积极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摆手舞的兴趣, 是开展摆手舞大课间活动的原动力;学生对摆手舞大课间的积极程度, 与摆手舞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效果息息相关。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了, 摆手舞大课间才会有活力, 才会有发展的可能。

通过调查得知, 学生最喜欢的课间活动是球类运动, 40.3%的学生对摆手舞的喜欢程度为一般, 在对摆手舞的兴趣方面, 有34%的女生对摆手舞感兴趣, 男生比例为16.9%, 由此可见, 女生对摆手舞比较感兴趣, 参与的积极性高于男生。可以知道学生对摆手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缺乏组织和引导, 导致他们的积极性并不高, 只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更好地开展摆手舞大课间。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慈利一中的摆手舞大课间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 管理者的态度不积极, 管理水平比较低,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摆手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 也制约了摆手舞大课间的发展。慈利一中学生参与摆手舞大课间的积极性并不高, 从性别上来看, 女生对大课间的感兴趣程度比例要高于男生。学习压力与参加摆手大课间的次数成反比, 高三学生参加大课间的次数和时间明显少于高一和高二的学生。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高, 这导致摆手舞大课间开展效果并不理想, 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态度不积极, 管理水平比较低, 这影响了摆手舞大课间的顺利开展。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并不能满足摆手舞大课间的需要, 教师缺乏系统, 规范的培训。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增加了摆手舞教学的难度, 影响了教学效果。

4.2 建议

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 重视体育活动意识的培养;营造摆手舞大课间良好的氛围, 改变单一的活动模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摆手舞大课间中来;提高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程度, 加大对摆手舞大课间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 合理安排摆手舞教学时间。

摘要:摆手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是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大课间活动是一项内容多, 组织形式灵活, 锻炼效果好的体育活动。慈利一中把摆手舞融入到大课间中, 新颖而独特。该文以慈利一中摆手舞大课间活动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等方法, 对当地摆手舞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慈利一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摆手舞大课间的活动形式单一, 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体育教师的摆手舞教学活动效果欠佳, 缺乏系统的培训;慈利一中校领导及教师对摆手舞大课间的重视程度不高, 影响了活动的开展效果;慈利一中摆手舞大课间缺乏管理机制, 没有对学生经行监督和管理。针对以上状况该文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以促进慈利一中摆手舞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慈利一中,摆手舞,大课间,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勇平, 杨昌勇.土家族摆手舞的教育学意蕴[J].民族教育研究, 2010, 21 (1) :109-111.

[2]吴爱华.试析土家族摆手舞的教育功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9, 27 (4) :21-23.

[3]陈亚芳.摆手舞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J].文艺生活, 2011 (10) :165-166.

[4]熊建龙.论体育大课间活动现状与改进建议[J].教育界, 2012 (20) :146-147.

湘西摆手舞 篇6

1.1 摆手舞的形态特征

“摆手舞”, 土家语叫“舍巴”, 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摆手舞”在当地广泛流传, 名称也有不同叫法。有叫“舍巴”的, 意思就是摆手;有叫“舍巴骆驼”意思就是跳摆手;有叫“舍巴格资”或“舍巴日”意思就是玩摆手或甩手;有叫“跳年” (汉语) , 名称虽多, 但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大致是相同的。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一些重大节日, 土家族的人民都要跳“摆手舞”来庆贺。大摆和小摆是摆手舞的主要的形式, 舍米湖摆手舞的动作主要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其动作特点是屈膝、顺拐、颤动、下沉, 甩同边手、走同边脚, 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 双臂摆动的幅度不超过双肩, 有“龙行虎步”的风采。摆手舞反映的是土家人的生产生活状态。

1.2 摆手舞的道具和服装

摆手舞活动是土家族人追忆民族迁徙的艰辛、缅怀祖先、再现田园生活的恬静的大型舞蹈史诗, 其道具和服装也蕴含着本民族的丰富的文化元素。摆手舞的场上插着许多幡旗, 人们手举龙凤旗队 (用兰、红、黄、白四色调料制成) , 身披“西兰卡布” (一种花被面) , 捧着贴有“福”字的酒罐, 担猎物、担五谷、端粑粑、提豆腐、挑团馓, 拿着神刀、朝筒、齐眉棍, 扛着齐眉棍、梭镖、鸟枪等道具, 吹起土号、唢呐、牛角, 点响三眼铳, 锣鼓喧天, 歌声动地, 男欢女乐, 舞姿翩翩, 气氛非常热烈。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和道具将摆手堂装饰得隆重而热烈。

2 摆手舞在学校体育中的推广

2.1 摆手舞在学校体育中宣传与推广情况

据了解现在的土家族地区, 参加摆手舞的人群主要都是中老年人, 而青少年则只是很少一部分参与,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并没有将摆手舞作为本民族的特色纳入课程中, 而且对土家族摆手舞的宣传与重视程度也不够, 政府没有结合学校一起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大众化的宣传, 通过学校这个重要的教育场所, 给学生们以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 并且由于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 摆手舞作为一个拥有民族符号与标记的文化形式慢慢被人们忘记与忽视, 摆手舞已经被排除在中小学课堂以外, 了解摆手舞的人越来越少, 正在会跳摆手舞的人也越来越少, 从此种现象可以看出, 少数民族地区土家族摆手舞在学校体育中的宣传力度、重视程度、与推广都是不够的。

2.2 摆手舞在学校体育中的推广的局限性

首先政府没有连同学校以及媒体等各个方面一起来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进行宣传、教育、普及, 导致青少年们没有形成正确的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意识, 没有那种良好的环境氛围, 也没有自身保护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其次学校在对土家族文化的教育与教学上相对薄弱,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摆手舞的教学与研究的人非常少, 在中小学当中也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师了解摆手舞的动作名称和意思, 这就给摆手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也失去了保证, 因此政府部分必须高度重视此种现象, 加大经济投入与宣传, 将摆手舞的研究细化, 培养专门的土家族摆手舞蹈人才, 深入学校体育当中, 去推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 使之源远流长、永不磨灭。民族地区中小学应该义不容辞的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学生了解和认识本民族传统文化以后, 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去保护和创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而促进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

3 土家族摆手舞推广的文化价值

3.1 传承民族文化, 强化民族意识

摆手舞是土家文化的人性意识的凸现, 也是他们优秀文化之一。摆手舞像是土家族的一幅美丽的画卷, 它在民族传统文化上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这种舞蹈能够展现人们生活的本质, 是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 也是最有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 是人们最熟悉生活的展现。舞蹈音韵自然琅琅上口、形象鲜明、生动活泼、情深意切、风格朴素、刚健清新, 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想象力。同时也不可磨灭它在音乐学上的价值, 一个淳朴、勤劳而且善良的民族通过摆手舞独有的形式展现给人们。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 重视世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该得到更多人的了解、支持和传承。

3.2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树立民族品牌

在世界的大舞台上, 我国拥有56个民族不同地域的风格特点, 这是让我们为之骄傲与自豪的, 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何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与标志, 并且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 这个也是强化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2000年11月,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正式向重庆市文化局提出了申报酉阳县为市级“摆手舞之乡”的请求。2001年3月,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向重庆市人民政府上报了《关于命名酉阳县为“摆手舞之乡”的请示》, 经过重庆市文化局的认真讨论、评比, 同意命名酉阳县为“摆手舞之乡”。2001年5月, 在当地举办的“首届武陵山区文艺汇演暨全县摆手舞大赛”的闭幕式上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命名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重庆市摆手舞之乡”, 重庆市文化局向国家文化部提出了命名酉阳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请求, 并将酉阳县对土家摆手舞的收集提炼和推广普及等工作向文化部社图司进行了详细地汇报, 由于市、县工作到位, 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认可和支持, 在2002年5月举行的授牌仪式上, 文化部社图司陈其林司长高度地评价了酉阳县的摆手舞推广普及工作, 并支持全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将土家摆手舞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提炼升华和推广普及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 不负众望, 终于让“酉阳土家摆手舞”这朵土家民族绚丽多彩的舞蹈艺术奇葩, 在新世纪的阳光沐浴下破土而出, 以她鲜明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冲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3 健身娱乐价值

摆手舞动作粗犷健美, 情绪热烈奔放, 以摆跳为基本运动形式, 动作则变化无穷, 有单摆、双摆、侧身摆、送摆、回旋摆等100多种摆式, 多而不乱, 浑然一体, 是一种全身性的活动, 而且运动量不小, 如“插秧”秧歌步弯腰插种4次, 然后观看劳动景色, 反复数次, 整个动作协调自然, 使全身肌肉、关节、韧带都得到良好的锻炼, 而且对腰部肥胖者有一定减脂作用, 同时对肩周炎犯者有一定辅助性疗效。

“摆手舞”作为一种民族舞蹈, 具有优雅、健美的动作, 并且娱乐性也很强。音乐时而庄重舒缓, 时而欢快活泼。仿佛来到了田园牧歌般的自然环境。使人的心灵获得强烈的激情、美好的向往和审美的愉悦, 从而达到了健心怡情的作用, 调节了人们的精神状态, 有利于身心健康。

4 结语

土家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是土家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扎根于土家的土壤之中, 是土家人民精神生活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学校应该将土家族摆手舞在学校体育中细致、认真、全面的传承并发展下去, 一代一代传承与延续, 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将永不消失, 源远流长。

摘要: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摆手舞在学校体育中的宣传、推广以及推广中所受到的局限等方面进行解析, 阐述其必要性及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关键词:推广,摆手舞,传承

参考文献

[1]屈杰.湘西土家族“摆手”的文化意蕴及健身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 2004 (5) .

[2]覃琛.武陵山区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变迁与争论[J].民族艺术研究, 2011 (2) .

[3]张世威, 张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安全审视——以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为个案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12) .

[4]王龚雪.土家族摆手舞的动态形象特征及文化内涵[J].民族艺术研究, 2009 (6) .

[5]陈廷亮, 黄建新.摆手舞非巴渝舞论——土家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系列研究之五[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6]梅军, 肖金香.困境与出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浅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

上一篇:复杂图像下一篇:统计不确定性方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