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精选11篇)
湘西地区 篇1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的满足及享受成为很多人追寻的目标,加之工作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利用空闲时间选择合适的地方旅游,放松身心。以前单纯的欣赏自然风光、山山水水,而现在人们逐渐喜欢上了集健身、娱乐、探险和自然风光、文化气息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健身健心,陶冶情操,让精神领域有进一步的提升,体育旅游也从此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地区旅游业为该地区龙头产业,带动了的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将神秘湘西的美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广泛的弘扬和发展。因此,加强对湘西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仅丰富了旅游文化市场,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湘西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
1 发展湘西地区体育旅游的价值
1 . 1 增进传播与交流, 丰富旅游文化市场
湘西地区是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构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人群特点,正是这个神奇的地方,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丰富当地人民的业余生活外,也给外来游客增添了许多乐趣,让人流连忘返,湘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广为人知。在思想上,这无疑促进了人们在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带动不同地域和不同地方的体育文化及旅游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如果有更多类似的体育活动能够整理投放旅游市场,将会进一步推动旅游文化市场的发展。
1 . 2 有利于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据了解,目前广泛 运用到旅 游中的湘 西体育项 目主要有:苗鼓、跳竹竿、踩高跷、荡秋千、舞龙舞狮、踢毽子等,还有一些民间体育或杂技在旅游景点的精彩演出,让游客们大呼喝彩,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但是好多这些类似的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失传或变异,所以如何更好的抢救和保护这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当今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旅游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项目开发利用的另一平台,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 3 促进湘西体育事业的发展
湘西地区旅游发展迅速,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关外,还与民族和地方的文化有特色相联系,显示出无穷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广大旅客的参观。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化生成为旅游产品,让游客对民族文 化渴望了 解的心理 需要得到 满足 ,“体育搭 台 ,旅游唱戏”,不但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带动湘西体育事业的发展。
2 湘西地区体育旅游现状
2 . 1 湘西地区体育资源现状
湘西地区素以神奇和美丽闻名全国,凤凰古城、猛洞河、流沙瀑布等,当地美丽的山水风景、丰富的历史文化及浓郁的民族风情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有学者对湘西进行概括为:“湘西是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近几年,来湘西旅游的游客每年达1000多万,其中有很多是来自海外的游客。旅游业成为湘西地区的龙头产业,在湘西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风景如画,文化气息浓厚之外,湘西的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这方面,项目资源丰富、特色浓、发展前景广,如果能够得到进一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对湘西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使湘西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据调查了解到,湘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苗鼓、荡秋千、踩高跷、舞龙舞狮、摆手舞、踢毽子等,还有在湘西民俗节日当中,比如三月三、六月六、赶秋节、等开展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有上刀梯、抢花炮、跳竹竿、跳猴儿鼓、苗鼓表演、跳摆手舞等。如果可以将这些丰富的体育项目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宣传,对体育旅游业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 2 湘西地区体育旅游现状
2.2.1 平时客流量远远低于民族、民俗节庆期间
通过调查,到目前为止,在国家节庆日及湘西民俗节日期间,来湘西地区旅游的客流量大大高于平时,分析其原因,节假日人们的空余时间多,可以满足旅游出行。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些节庆与民族集会里,具有大量的当地民俗活动,人们载歌载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开展异常热闹,非常值得各方游客的参观与感受,所以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纷纷汇聚与此。
2.2.2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湘西在地理位置上还属于偏远山区,在经济上较为落后,所以开发湘西旅游的资金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性,所以难免在开发力度上受到限制。目前总的来说,湘西地区自然人文价值的旅游资源开发比重大于体育旅游资源,所以,当地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人为了生计投身其他工作,使得类似的精彩活动在平时开展较少,开发的也不够充分。
2.2.3 游 客 对 当 地 体 育 旅 游 资 源 的 了 解 不 够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这些体育旅游项目大多数只在民俗风情较浓厚地带的表演区进行,通过展示各种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湘西民族体育旅游的风采,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所以还有一部分地区在体育旅游这个方面开展的还不够充分,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导游对当地体育旅游文化理解的不多,导致各地游客对湘西的一些旅游资源还不是很了解。
3 发展湘西地区体育旅游的几点建议
3 . 1 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湘西地区体育旅游在宣传力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媒体、报道、海报宣传等方式对外宣传,让更国内外更多人了解湘西的体育旅游,被当地的风土人情、趣味十足的体育项目吸引过来。另一方面是需要加强对当地广大群众的宣传力度,普及他们相关理论知识。比如借助体育协会组织、体育文化站对当地开展的民族、民俗体育场面录制成视频,对项目内容的典故、内涵及意义进行知识普及,尤其是对当地导游相关知识的培训,将当地民族体育文化宣传的更到位,促进湘西地区体育旅游的和谐良性发展。
3 . 2 政策扶持, 加大经济投入
湘西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这需要政府对湘西民族体育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引起重视跟关注。到目前为止,针对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的保护法律还不够,最新的更是少之又少,在相关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支撑。另一方面,在经济投入方面,需要一定资金支持。当地体育文化站,应该跟当地旅游服务部门进行协商与合作,在自然人文资源的投入与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两个方面的投入比重上合理调节,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3 . 3 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体育旅游资源
湘西地区民族和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展较为简易,人们喜爱度较高,尤其是外来游客,甚是被当地的民俗风情、浓厚民族气息的体育项目所吸引。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引用到当地旅游当中的民族体育项目不多,还有很多即将濒临消失的或还为挖掘出来的民族体育项目有待合理开发。国家在政策上也可以优先给民俗体育传承人和艺人给予特别的经济补助,提高其绝学的技能,并鼓励多招徒弟,传授他们技艺,让当地更多民族体育项目被合理开发和保护下来,融合旅游这个平台,推动湘西体育旅游事业的繁荣发展。
湘西地区 篇2
湖南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一个支流,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诗人屈原就根据楚国民歌加工整理的《楚辞》,其中《九歌》中的《湘君》、《湘君夫人》两章就是祭祀湘江水神时所唱的民歌。从屈原根据这一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楚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大胆的想象、追求和寄托,是中国古代文学时尚的一个里程碑。流传至今的湖南山歌,仍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
湖南地区分为汉族民歌和湖南少数民族民歌两大部分。如同我国民族居住特点一样,湖南汉民族人多域广,而少数民族却地广人稀。湖南汉族民歌按地域分为湘中、湘东、湘西、湘南四个民族色彩区,少数民族则以土家族、苗族等为代表。民歌与地方方言音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历来有句俗语:“隔山不同音”,这便说明了湖南的语言的复杂性。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为数众做的汉族人民,各自的方言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湖南民歌的方言音韵极具特点。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再加上地形条件的不同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各民族自己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差异,地方方言的多样性,形成了湖南各地区民歌风格和色彩的丰富多彩的局面。
通过几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已经创作出了一批批极有影响的作品。如:《洗菜心》、《打硪歌》、《马桑树上搭灯台》,《板栗开花一条线》等等。但要说到最具影响力的,那还得说那首脍炙人口的——《浏阳河》。《浏阳河》这首乐曲原是50年代由著名的戏剧作曲家唐璧光先生所创作歌曲,旋律流畅、优美动听,深情的表达了人民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这首影响着几代人的歌曲,以它优美、流畅的旋律,亲切明快的情绪,成为举世公认的一首脍炙人口、蜚声中外的精典名曲,曾被收入《世界名典汇编》、《中国名典旋律辞典》、《中国百首精典名曲》等辞书中,并改编为合唱曲、器乐曲、琵琶独奏曲、钢琴协奏曲等,以各种不同风格的演奏、演唱形式,歌颂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推进,民歌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近年来流行的“新民歌”根据旋律风格和演唱方法可以分为“艺术类新民歌”和“通俗类新民歌”两大类。新民歌虽是作曲家个人的创作,但其旋律的基础音调大体来源于传统民歌、戏曲音调或传统器乐曲。某些“新民歌”虽然是创作歌曲,但从音乐的本体特征上看,它们应该是属于“民歌”的范畴的。
像这首《浏阳河》就是这样,超级女声周笔畅在末的专辑《NOW》里用《浏阳河》完成了一段文化的传承,李谷一老师的加入,经典唱段的融入,勾起几代人的回忆。但这首歌并不是一份复制品,它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属于为梦想离别故土的游子。上一代人也许为生活所迫踏上远行的路,这一代青年更多却是为增广见闻实现理想奔向大千世界,于是“让我经过你那些的经过,更勇于不同”。“雨点找到了长河,回忆找到主题歌”,往日长辈颂唱过的浏阳河,今日于游子心间流淌,将惆怅与希望都变金黄。温暖的《浏阳河2008》,既蕴含了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更有成长的勇敢。这首以R&B曲风为主、融合了传统中国湖南民歌的曲子音调优美,画面感很强,同时对中国的文化、歌曲、民歌进行了重新地挖掘。
这算是个成功的例子,当然,类似的这种做法越越来越流行开来。如今的社会似乎很多人都喜欢从传统和经典中吸取养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何取舍、如何借鉴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大问题。改编的本意就是借着经典的气势让新作品成为经典的“尾巴”,让经典再度流行才是主要目的。民歌的出现都是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对于如今的年轻听众缺乏吸引力。那些流行的东西更让他们心动,试想一下如果用这些经典的旋律配上这个时代的语言,影响会比那些时下流行的东西更好。
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积淀,当前随着改革开房的春风,文艺百花园中民歌演奏迈出了一大步,架起了民歌与通俗歌曲之间的桥梁。湖南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各民族的民间歌曲一般都短小精炼,风格各异,它们都是湖南各族人民对人类精神文化宝库的贡献。
湖南的民族歌曲在一步一步地成长,正是因为这些流行因素的渗透,才使得湖南的民间歌曲的声韵风俗更有特色、别具一格,从而得到更多人的认识与青睐。
音乐学 周诗蓓
湘西地区 篇3
【关键词】湘西北地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村镇布局规划;对策
【Abstract】Spatial layout i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northwestern Hunan area unreasonable,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land, urban construction style messy problems gradually exposed,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analysis model of urbaniz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northwest area,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n the small towns in Northwest Hunan planning in recent years, village layout planning strategy in the new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of small towns in Northwest china.
【Key words】The northwestern reg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Urbanization;Town planning;Countermeasures
1. 官亭乡区位概况与分析
官亭乡位于临澧县北端,居澧县、石门、临澧三县交界处,东与九里乡接壤,南接合口镇、新安镇,西连澧县码头铺乡、石门县新铺乡,北邻澧县王家厂镇。官亭乡交通条件便利,枝柳铁路穿境而过,距石门火车站仅15公里,公路网络四通八达,距省道S304线8公里。全乡辖17个村、237个村民小组、6305户,总人口22606人。全乡总面积79.35平方公里,农用地5744.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91%。林地2540.63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4.23%;其他农用地504.02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77%。乡域主产粮、棉、油,盛产柑桔、桃、花生、西瓜等农产品,有万亩桃园和万亩桔园基地,是临澧县优质水果基地之一,并享有“脆蜜桃之乡”的美誉。
2. 官亭乡村镇布局规划建设现状
2.1公共设施建设现状。
2.1.1教育设施。 官亭乡的教育事业已初具规模,形成幼教、普教等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保留并改扩建现状已有的官亭中学(集镇区)、彭市中心小学(集镇区)、刻木小学(天星社区)、樟树小学(樟树村),完善镇村中小学校规模及设施结合实际情况,按“普九”标准进行设计。
2.1.2文娱设施。 现有文化娱乐设施主要为官亭乡综合文化站和一些村活动室等。
2.1.3行政管理设施。 行政管理机构现有官亭乡乡政府、派出所、邮政所、电信支局局等各职能单位。
2.1.4商业金融。 官亭乡老市场基本形成大市场,以彭市大道、官亭大道为格局的商业街已成雏形。
2.1.5医疗卫生。 全乡现有医疗卫生设施主要有官亭乡卫生院、以及村卫生所。其中官亭乡卫生院服务半径为全乡,现状医疗卫生设施基本满足需求,但随着官亭乡快速城镇化,现状饱和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突显。
2.2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2.1综合交通。 官亭乡乡域内枝柳铁路贯穿其中,有县道X110、X104、X105、X106、X107等,境内共有乡道44.15公里。
2.2.2给水排水。 现状水源主要为官亭乡自来水厂,水源为官亭水库,为集镇区和大部分村供应自来水。官亭乡现状已有自来水供应,目前有1座大型自来水厂即官亭水库自来水厂,现状日供水能力为9000吨/日,主要全乡用水以及供应东边九里集镇及附加村供水;另外在天星村和俄井村有2座小型自来水厂,天星村自来水厂主要负责天星村供水;俄井村自来水厂主要负责俄井村供水,以水库为水源。但这两个村水厂水源蓄水量不稳定,供水能力有限,乡域内暂。污水处理厂。各村排水目前均属于无组织排水,基本上是利用自然沟、农田灌溉系统进行排水,从而导致对环境的污染。
2.2.3电力电信。 官亭乡乡域范围内现有13处变电站,功率分别为350KW、380KW、565KW、350KW、410KW、505KW、270KW、210KW、260KW、160KW、580KW、330KW、410KW 。官亭乡有多座移动基站、电信基站、联通基站,均匀分布在周边各村,实现乡域电信、电话、网络信号全覆盖,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电信电话网络,并主要以架空线路为主。
2.2.4交通设施。 官亭乡现状对外交通道路县道X018经过彭市村、枣木村,现状有两所加油站,位于俄井村和彭市村。
2.2.5环境卫生设施。 乡域内有一处垃圾填埋场,位于马路村。集镇主要道路两旁设置垃圾桶,相应距离设置一个垃圾站。
2.2.6历史文化资源。 官亭乡境内风景秀丽,风景名胜主要有楚墓群遗址、高台式木楼遗址、溶洞等历史文化资源。
3. 官亭乡村镇布局规划现状存在的问题endprint
3.1村庄布局过于分散。官亭乡乡域范围内17个行政村,共计237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行政村约14个自然村,自然村密度达到3个/平方公里,且大部分自然村庄布局分散。
3.2存在一定空心村现象。民居建筑布局混乱,宅基和住宅建设面积占地大,村民在外地务工,宅基地闲置,存在一定空心村现象。
3.3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官亭乡没有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公司进驻,农业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以简单农产品加工为主,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3.4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乡域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结构单一、配套不齐全,社会共享性差,道路网系统不完善,无完善的给排水体系及污水处理设施。
4. 针对官亭乡村镇布局现状存在问题的对策
4.1空间布局策略。
4.1.1扶持中心村庄。 选择现状区位和基础条件较好,且有一定的集聚规模的村庄,将其发展成为乡域的中心村庄,担当乡域副中心的作用,与镇区共同带动农村区域的发展。规划应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标准、建设审批、社会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扶持中心村庄。
4.1.2改扩建“优势村庄”。 对于现状交通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建设条件优良且空间上已连接成片的村庄聚落,应引导其进一步提升整合,发展扩大。
4.1.3保留“一般村庄”。 对于现状人口规模不大,相对孤立且交通区位一般,发展潜力一般的村庄,在规划期内又难以搬迁的村庄,应限制其发展,使其保留现状,并鼓励该类村庄内的村民向邻近的引导发展的改扩建村庄集聚。
4.1.4搬迁“零星村庄”、“不便村庄”。 对于现状规模较小、交通不便、发展潜力不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受水利工程或地质灾害等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庄,以及因自然环境恶化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规划建议搬迁。
4.1.5整理“空心村庄”。 对于现状聚居面积较大、区位较好,规模较大的“空心村庄”,应逐步缩村,进行整治,或采取将周边的“零星村庄”搬迁进来。整理“空心村庄”时先梳理出农村居民点内的空宅、副宅,在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改造计划和规划。通过梳理、改造、再利用,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占而未用、农村住宅闲而未用的问题,以提高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程度。
4.2基础设施规划。
4.2.1改善乡域道路。 对经过集镇区的县级公路改道、拓宽,官亭乡集镇区的县道拓宽至24米,乡道扩宽到10米,各村的村组路进行全面硬化,实现村村通路。加强官亭乡与其它村庄的联系,带动整个官亭乡的发展。鉴于对原有道路系统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居民点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在总体规划中设计的诸多道路做了截弯取直和拓宽的处理。
4.2.2改进给水工程。 结合镇区现状,合理布局,统筹安排,使给水规划既符合近期建设,又适应远期镇区发展的要求;在满足用户水量水压的前提下,经济合理地设计管道,镇区给水管网规划应以环状网布置为主,确保供水安全。采用集中供水方式,有效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2.3完善排水工程。排水系统需逐步进行改造与完善。考虑造价因素及工程实施的阶段性,各自然村可按照截流合流制建设,重力自流排水,污水集中收集进入人工湿地或化粪池排放,雨水分散排放附近自然水体。
4.2.4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有效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实行集中投入,重点扶持农村中的公共卫生和文化事业问题。在管理财务方面,建议各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专项实施。从公共基础设施这一着眼点出发,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朴永吉.2009.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
[2]庄大方,江东,徐新良.2012. 中国城镇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科学出版社
[3]高文杰,邢天河,王海乾.2004.新世纪小城镇发展与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项目基金]2013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3年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4-08-292
[作者简介] 李启锚(1991-),男,籍贯:湖南张家界人,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湘西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探析 篇4
1.生态环境优越。广义上的湘西,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还包括张家界市、怀化市和邵阳市、常德市与其毗邻的部分县市。在宏观上属于“武陵—雪峰山地区”,湘、桂、川、渝、黔、鄂交接之地和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该区主要河流为沅、澧干流及其支流酉水、武水、渠水、巫水、锦江等,历史上被列为“五陵五溪蛮地区”,不仅有舟楫之利,而且是重要的灌溉水源,因水能资源丰富而被列为全国著名的十大水电基地之一。湘西绝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整体上显示出冬暖夏凉的特点。春夏降水较为集中,夏秋干旱较轻。全年的降水量、光照和太阳辐射总量的70%集中于林草和农作物旺盛生长期之内,光、热、水相互配合良好,有效性强。但由于山河相间的地貌格局,景观气候的垂直变化相当明显,为山地立体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山丘地带盛产杉木、楠竹、油桐、柑橘、猕猴桃、板栗、茶叶等农林经济产品;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水稻、玉米、芝麻、烟草等农产丰富。山地丘陵区不少人迹罕至之地林海茫茫,并有水杉、栱桐、鹅掌楸、红豆杉等珍稀孑遗树种50 多种;森林里栖息有华南虎、金丝猴、穿山甲等国家保护珍稀动物40 余种,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自然、人文景观多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地武陵源,几乎包揽了世界地质地貌、水系水文、生物等生态系统的奇观绝景。其中的张家界,还以其世界独一无二的砂石塔状峰柱地貌而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并以其清幽环境和莽莽林海奇观,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猛洞河、崀山、桃花源、德夯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都与武陵源有异曲同工之妙。湘西地区的峡谷以大和险而著称。永顺猛洞河峡谷、龙山乌龙山大峡谷、古丈坐龙峡等,都是其典型代表。湘西境内的石灰岩溶洞分布高度密集,张家界的黄龙洞、九天洞;怀化市的奇梁洞、黄岩洞等30 个溶洞或溶洞群。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多元化特点,随意信手拈来的就有苗、瑶、侗和土家等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都独具风韵。
3.民俗风情多彩。在湘西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土家族、苗族、侗族的主要聚住区。同时,由于山区地貌的分隔,各民族发展的水平不一,使得不少地区较多地保留着本民族习俗。如土家族吊脚楼和侗族村寨,是少数民族建筑史上的杰作、民间歌舞有土家摆手舞、哭嫁歌、唱山歌、拜佛歌、跳芦笙等;苗族的赶秋、土家族调年会、四月八、挑葱会、边边场等民族传统节日和习俗保留相当多的原始性,还有抢花炮等民间文体活动。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及玻璃吹画、蜡染、扎染、纸扎、银饰制作等格调清新原古的民间工艺品交互融合在一起,构成湘西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令游客倾慕陶醉,留连忘返。湘西丰富多彩且地域特色独著的民俗风情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
4.有利的区位交通条件。湘西地区无大型都市,但作为其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区,首先,有整个旅游发展前景广阔的湘西旅游片,及其与黔东、桂北、鄂西、渝东组合的中国中部旅游隆起带的依托;另一方面,又处于“长江黄金旅游带”和“大桂林旅游区”、“大重庆旅游区”和“长、株、潭、衡旅游区”之间,区位条件较为优越。在交通上,铁路、高速公路、国道路四通八达。水运虽不算发达,但沅水及其支流自古为通向大西南的水运大动脉,至今尚在发挥着一定作用。张家界荷花机场为国内大型旅游专用机场,可与国内外29 个中心城市通航,有40 多条航线。芷江机场和常德机场已恢复通航,邵阳机场也即将修复,并有区外的贵州铜仁大兴机场和广西桂林机场,已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5.休闲农业发展早有一定基础。湘西地区的生态休闲农业的开发相对较早。如处于吉首西部的德夯苗寨,早就进行了农家乐旅游开发;坐落于通道县黄土乡的皇都文化村,早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期便进行了特色山寨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地处八十里大南山的城步南山牧场,以其独有的南岭山原草原景观和中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文化,所开辟的狩猎、山地草原观光、避暑度假、寻找生命之源绿色旅游等特色旅游开发,已成为湘西大旅游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凭借其特色优势已建成经省休闲农业协会评定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星级农庄,湘西州有6 家,张家界市7 家,怀化市14 家,邵阳市19 家,常德市13 家,合计59 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27 家。
二、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服务设施不健全。休闲农业旅游接待服务点一般是离城区较远或,交通相对便利的村落。但由于湘西大部分山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外地游客对当地地理环境不熟悉,缺少明显的指示牌,使得逗留人数大为减少。另外很多农家乐接待设施过于简陋,无法留住过夜游客。
2.卫生状况不理想,农村自然环境压力较大。休闲农业旅游基本上在交通相对便利、自然环境优美的村庄开展,但接待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已导致部分乡村出现了污染现象。接待环境卫生状况也不理想,可能威胁游客身体健康的因素依旧存在。部分“农家乐”餐饮设备简陋,操作人员健康状况不明,卫生意识差,缺乏必要的基本卫生知识。个别农户存在生活垃圾长期堆放现象,也威胁着游客的健康,加大了环境压力。
3.服务项目单一,缺乏农家特色,文化品位太低。部分休闲农业与附近的旅游景点关联性较强,但未能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它们之中大多仅限于吃饭、住宿、娱乐、外加销售一点土特产。参与性休闲活动较少,缺乏留住游客的有效措施,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特别是文化品位含量太低。休闲娱乐活动项目几乎没有,已成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软肋。
4.服务接待水平低下,安全意识淡薄。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的服务人员主要以本地农民为主,而他们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因此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较差,无论在接待礼仪还是服务用语等方面均缺乏训练。另外,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选址地是在木结构民房内改造而成,电线布置、电器放置等均缺乏科学性。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消防知识,使之存在极大的火灾安全隐患。消毒保鲜等设备不全,甚至干脆不启用等现象难以保证饮食安全。另外,厕所不符合卫生要求,如无排污管道。
三、对湘西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湘西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而且经济基础差,乡村劳动素质低,安贫守旧观念落后、扶贫返贫现象严重,要运用休闲农业可促进城乡互换,通过城市旅游者将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的信息辐射到民族地区乡村,促使居民意识观念、价值认同、生活习俗的改变。对从事“农家乐”旅游的服务人员进行企业化的培训,普及专业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下大力气提高休闲农业旅游经营者的企业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和基本礼仪知识,对服务人员的餐饮服务技能等进行集中培训。
2.注重生态环境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整个湘西地区石灰岩分布地区面积大,并有部分红岩丘陵地貌分布,母岩造壤能力差,植被生长缓慢,生物资源聚集程度低,其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据统计,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6.19%,占全区山地面积的35.4%;石漠化裸露地占湘西土地总面积的3.14%。只有牢牢树立消费生态,享受自然的理念,清楚认识保护好绿色生态的重要性,湘西才会有吸引游客心灵向往的神秘魅力。休闲农业兴起的根基和发展也有赖于绿色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湘西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一定要与湘西的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3.挖掘资源内涵,突出地域特色,发展特色项目。湘西是乡村地域文化最为丰厚的地区,广布于湘西各地乡村的土家、苗族、侗族、瑶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之乡”的花垣县等等。每逢节日,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一定会汇集在一起,翩翩起舞互相对歌,敲起苗鼓,玩龙舞狮,表演上刀梯、踩铧犁、吃碗碴、摸油锅等民间绝技。土家族的摆手舞、挖土歌等农耕文化歌舞,腊肉、酸汤、打油茶等饮食习俗,以及赶集、哭嫁等节庆习俗,也别有风味。这些极为珍贵的精神植被,正是湘西休闲农业旅游的精髓。一方面必须深入挖掘,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护。可以用如此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购物休闲、参与农作等多项活动。
湘西地区 篇5
危害与防治研究
陈益元1熊阅元1郑家望
2(1.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2.石门县植保植检站,湖南石门 415300)
摘要:红蜘蛛是湘西北地区柑橘上的主要害虫。本文通过分析其发生危害特点,结合多年从事柑橘病虫防治工作实践,提出了从加强栽培管理、天敌控制、科学合理用药等措施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红蜘蛛;发生危害;防治
1前言
柑橘是湘西北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现有柑橘种植面积6万hm2,由于生态环境适宜,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其中柑橘红蜘蛛是主要害虫之一,常年螨类防治成本占柑橘病虫防治成本的40-60%。由于红蜘蛛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严重,加之管理失调及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螨类猖獗发生,农残问题突出,药害事故频发,严重制约柑橘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为此,笔者进行了多年的系统观测和调查,并开展了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2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柑橘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Mc Gregor))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昆虫。学名柑橘全爪螨,又名瘤皮红蜘蛛等,除为害柑橘外,还有多种其它寄主作物。在我地年发生16代左右,以卵或成螨在柑桔叶背或枝条芽缝中越冬,每年3月份开始活动迁移至春梢上为害。红蜘蛛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温度25℃左右,适温干旱是螨类猖撅发生的重要因素,每年3-6月、9-11月危害最重,其中以春季高峰为主,7-8月高温季节一般发生较轻,发生与气候、天敌、营养及人为因素关系密切。2000-2006年7年中除2005年为中等偏轻发生外,其余年份均为中等发生以上,其中2001年为中等偏重发生,田间系统调查百叶螨量最高达3408头,2004年为大发生,部份为害严重橘园百叶螨量高达上万头。红蜘蛛种群繁殖力强、世代交替现象严重,喜光趋嫩,以树冠外围及中上部,阳光充足的部位发生多。为害时以口器刺破寄主叶表皮吸食汁液,被害叶呈现灰白色小斑点,失去光泽,严重时全叶失绿变成灰白色,造成大量落叶,对柑橘花蕾及果实均可造成为害,导致落花、落果,树势衰退,严重影响柑橘产量和品质。
3综合治理对策
3.1强化栽培管理,抓好清园工作
合理施肥,及时排灌,增强树势,使橘树生长健壮,提高树体抗逆性。结合冬季清园,剪除潜叶蛾、蚜虫等为害的卷叶及病虫枯枝,压低越冬虫源。采果后至翌年果树萌芽开花前的休眠期是防治越冬害螨的有利时机,可选择石硫合剂、机油乳剂、松脂酸钠等药剂对树冠喷雾,大量杀伤越冬害螨,减轻来年的防治压力。早春红蜘蛛盛发初期,种群密度较低时,可选择持效期长和杀卵效果好的专性杀螨剂防治,有效压低全年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治压力。
3.2发挥天敌控制作用
螨类天敌主要有尼氏钝绥螨、食螨瓢虫、蓟马、草蛉、寄生菌等10多种[1]。食料匮乏和喷洒农药是导致螨类天敌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大力推广橘园生草栽培技术,果园行间种植藿香蓟等,蓄留良性矮秆浅根系杂草,创造生物多样性环境,给有益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料,克服天敌因食物不足而在发生时间上的“脱节”现象,促进天敌的繁衍,发挥以益灭害的作用。结合虫情测报,在果树生长前期,采取挑治策略,选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生物农药或专性杀螨剂防治,以利天敌种群建立,尽量避免使用有机磷或菊酯类广谱性杀虫杀螨剂。
3.3科学合理用药
目前农药市场上农药品种繁多,良莠不一,橘农很难分清彼此之间的差异,导致重复用药、不合理混用、打保险药等现象极为突出,药害事故不断,抗药性问题突出,农药防治效果和使用年限大大降低。因此,化学防治应根据其理化性质及作用机理,在做好虫情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作物不同生育期耐药性、施药气候条件等因素,适时合理选择药剂。注意从正规渠道购药,弄清其使用范围及特点,针对不同的防治对象选择对口药剂,避免误用或重复使用,尽量少用兼性或广谱性杀虫杀螨剂,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药性发生,减轻对天敌的杀伤作用。
3.3.1掌握防治指标,适时用药
当春季虫口密度每叶3头,夏秋季每叶3-5头时即应采取防治措施。实践调查中经常发现部份橘园红蜘蛛百叶螨量高达成千上万头,即使药剂防效高达90%以上,残留虫量仍然可能超过防治指标,需要迅速进行二次防治。因此,田间管理时要经常进行调查,根据防治指标,及时用药。
3.3.2合理选择药剂
施药防治前,先进行调查,确认防治对象,结合其它柑橘害螨的防治来选择对口药剂。柑橘不同生育期对杀螨剂的敏感程度不同,由于杀螨剂自身理化性质差异,对温度的敏感性也有较大区别,因此何时选择什么药剂防治是保证防效、避免药害发生的关键。如以柑橘红、黄蜘蛛为主,可选择尼索朗、阿维菌素、四螨嗪、炔螨特、三唑锡、苯丁锡、哒螨灵等交替使用。若同时发生红蜘蛛和锈壁虱,可选择阿维菌素、三唑锡、炔螨特等。杀成(若)螨为主可选择阿维菌素、浏阳霉素、炔螨特、苯丁锡等。杀卵(若)螨为主可选择尼索朗、螺螨酯、四螨嗪等,应掌握在卵或卵孵盛期提前用药。根据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些杀螨剂在柑橘嫩叶梢、幼果期使用会出现明显的药害症状,如三唑锡、三磷锡在春梢期(气温在20℃以下)按常规浓度使用,会造成严重落花、落叶、落果,造成叶、果出现药害斑或畸形。炔螨特在柑橘嫩叶及幼果期
使用也会造成叶果出现褐色印斑药害。高浓度的多硫胶悬剂、石硫合剂在高温期施用易引起“日灼”症状。机油乳剂在高温干旱条件下使用也可能发生药害。很多杀螨剂在不同气温下使用,其药效有明显的差异,如炔螨特、双甲脒、有机锡杀螨剂等在20-22℃以下药效不理想,但有些杀螨剂在低温下使用,药效没有明显的影响,如哒螨灵、尼索朗等,阿维菌素防效则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而个别药剂低温期使用比高温期使用更合适,如甲氰菊酯低温期使用杀螨效果好。秋梢抽发期防治红蜘蛛可选用阿维菌素,既可杀螨,又能有效防治柑橘潜叶蛾、粉虱类害虫等。柑橘是忌氯植物,使用有机氯杀螨剂易引起药害,轻者造成叶片长期灰白色、无光泽,影响光合作用,冬季遇轻霜即脱落,重者数天内老叶掉光。如在柑橘生长期使用甲氰菊酯防治红蜘蛛会大量杀伤天敌,提高老螨生活力,加快卵的孵化速度,使虫口直线攀升。
3.3.3合理混用,避免药害事故
据笔者调查,橘园常用杀螨剂哒螨灵的单剂及复配登记产品就多达200余种,像阿维·哒、阿维·柴、阿维·甲氰及柴油·哒等常用杀螨剂品种高达290余种,农药商品名五花八门,还有极少数不法厂家人为添加各种隐性成份,导致选择农药时无所适从。部分经销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对其药理性质不太了解情况下,向橘农滥开“药方”,少则2-3种,多则4-5种农药混用,打保险药,极易发生药害。常见的有机磷酸酯、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多为酸性农药,如与碱性农药混用会大大降低药效。福美双、代森环等二硫代氨基甲酸类杀菌剂在碱性介质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而被破坏。有的农药品种配成弱碱性药液后也要马上用掉,不宜放置过久。有的农药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或者降低药效,如双甲脒等。除酸碱性外,很多农药品种不能与含金属离子的药物混用。微生物农药不宜与杀菌剂农药混用,主要是杀菌剂对微生物有直接杀伤作用而导致失效。因此,在农药混用时应严格遵照农药标签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避免出现药害。
3.3.4轮换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螨类繁殖力强,发生代数多,活动范围较小,抗性因子累积快,易发生抗药性。解决抗药性的核心就是要控制药剂与害虫的接触频率,轮换交替用药是目前解决抗性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根据各地长期实践证明,一种农药连续使用2-3a后,红蜘蛛就会产生抗药性,主要是长期高水平压力下用药导致其选择压力增大,抗性种群上升。通过模拟田间药剂的选择压力,用哒螨灵对红蜘蛛逐代处理选育其抗药性,经过12代选育,抗性即增长到35倍[2]。由于很多农药的杀虫机理相同或相似,交互抗性的产生还会导致许多优良药剂服务年限大大缩短。目前杀螨剂品种主要为有机氯、有机硫、有机锡、脒类、杂环类、生物农药等几大类,不同类型农药的杀虫机理均不同。因此轮换用药时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农药,一种药剂每年连续使用最多不超过1-2次,坚持几种不同类型或杀虫机理的杀螨剂合理交替使用,就可避免或延缓抗性的产生。
3.3.5改进施药技术
绝大多数杀螨剂为触杀型药剂,没有内吸传导作用,药效发挥好坏主要体现在害虫是否能有效接触到药剂。现阶段,由于药械、助剂等多种因素影响制约,加之有些橘农为图省工省时,只求直观视觉效果,喜欢大水量喷雾,“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浪费了农药,污染了环境,防治效果极差。因此,使用杀螨剂必须做到喷雾细致均匀,叶片正反两面及树冠内膛均要喷到,提高防治效果。
4小结
综上所述,在柑橘生产管理实践中,只要掌握了红蜘蛛的发生危害规律,本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特点,选用安全高效药剂,即可有效控制其危害,提高柑橘产量和品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湘西地区 篇6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nuy201448 本文为《城步苗族款文探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苗族习惯法,当地人称款或款词,主要指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为维护族群生产安全,抵御外来欺压势力,规范生活秩序,调解内部事务而进行的族群、村落内部及族群之间自发订立的一种公共约法,即款约。城步地区苗族习惯法在传承、实践过程中凸显出集体性与历史性、立体性、规范性等特征。在习惯法基础上,当地村寨形成了以寨老和村长组成的调解机制。
关键词:苗族习惯法;特征;调解机制
一、引言
“议榔”立法、“理老”司法、“鼓社”作为苗族习惯法的三个重要支点。一直以来研究者众多,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黔湘交界处的黔东南台江县、雷山县、湘西州。直至云南大学胡兴东教授提出苗族习惯法不仅在黔湘楚交接处地区,而是通过改土归流或脚力小土司让其进入行政和司法制度下的南方民族地区[1]才将视野扩展到整个南方民族地区。
城步县位于西南部,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历史上为楚越相交之域,有“楚南极边”之称。境内世居苗、汉、侗、瑶、等少数民族。境内总人口258494,其中少数民族人14.7万人,占总人口的56.87%。苗族13954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3.98%。
二、款组织及款约内容
“款”主要指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为维护族群生产安全,抵御外来欺压势力,规范生活秩序,调解内部事务而进行的族群、村落内部及族群之间自发订立的一种公共约法。根据款的规模又将款分为合款和小款。合款目的包括合款结亲,军事联盟,讲款议款定款,对犯事者执行款规,由不同姓氏、甚至是不同民族一起进行讲款议款。讲款时间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初十至二十,极少超过正月二十。合款讲款有固定的地点,当地人称为“款坪”。款坪分款坪头和坪尾,坪头用来杀牛、敬酒祭祀,讲款议款、处置违规行为,坪尾用来准款准令,讲款完毕之后也是从坪尾散去。款坪的选址及定款规款约通常由氏族首领或寨老(当地人称家户长)或大苗公选定和起拟,再由参加款会的民众集体商议。小款则以峒为单位,在各自村落,各氏族独自进行的讲款活动,当地人把讲款称为“讲古”。小款一般在村寨寨头举行。
寨老和家户长由氏族内部民主推选产生,充当本氏族的款首,这些人一般在氏族内部辈分、威望较高,为人正直,对违规行为也是由他们依款规进行主持处罚或调解,讲款议款时寨首或者头首们常拿雨伞,讲款过程中无论是撑伞还是收伞,寨首都要念咒语,一是祛邪收妖。
款组织商议之后形成的口头或书面文本称为款约。它是从本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由款首起款,通过民主协商评议,制定款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或军事联盟令条,用以抵御外来欺压势力和规范生活秩序、处理本民族内部事务、调解族内矛盾,确保款众安居乐业。
款约内容非常丰富,囊括了社会治安、生产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由《款源款规款》、《立款规》、《条款》构成了一套城步苗族社会的民间法律系统。如“立款规”中六令规定。六令指阴、阳、平、陡、内、外。包括六面阴、六面阳、六面平、六面陡、六面高、六面低、六面内、六面外。阴阳是对阴灵、阳人[2]方面的规定,平是人情来往方面的规定,高、低、内、外、坐主要是在摆酒席排座次方面的规定,陡和断则是重罪、死罪、活罪等处罚方面的规定。款约详细的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及违反后的处罚。
三、苗族习惯法特征
城步苗族地区的习惯法从萌发以来,存续至今,经历了近两千年的传承与变异,沉淀了包括款约盟誓、苗例、习惯法等太多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合款分款,议款立款中,逐渐形成了与当地社会历史生活相适应的鲜明特征。仔细观察,这一地区的苗族习惯法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一)集体性、历史性。城步苗族款文是由款众共同商议而成的,它的萌生是由于当地苗族先民维护族群安全,规范社会秩序的需要。即便款文的初步内容是由款首或者寨老或者苗公个人起拟的,但是这些人是通过款众民主推举产生的,这里的个人已是集体中的个人,代表了款众的意志。其次,即便是有个人拟款,但终究要在讲款议款时全体款众集体通过,集体认同,集体传承。同时,它的历史性很强。城步苗族款文是氏族社会时期的产物,记录了苗族先民的迁徙分支历史、苗民起义及政权设置的历史,可以说,它是城步地区苗民的迁徙史,政治史。此外,款文中的插竹为界,截鱼分家,以及各姓氏散居后开辟家园 “砍断红岭藤,有的十年三仓,胞起的,十年断烟火,其造八十里南山,九十里暗步”等刀耕火种经济文化类型都是当地苗族古代社会形态、“飞山蛮”部落的分化与嬗变的反映。
(二)立体性。首先,这一地区的苗族款文在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祭祀、自然哲学等各个方面。人类起源、政权设置,民族源流,和各项款规条约共同支撑起城步苗族款文,可以说,这是款文立体性的各个支点。其次,杨氏、蓝氏、银氏、龙氏、阳氏等氏族的款文在民间口头流传时都反映了本民族及本氏族的源流、迁徙、分支,是这一地区苗族迁徙的某一个侧面的表现,这些氏族款文的总和则是当地苗族民族源流款文及民族迁徙过程的整体面貌。款约部分也是如此,六面款规即六令,在六个方面的约束与规范,“二十四把公平尺”与“二十四把公平秤”中分别对生产生活、社会道德方面的二十四项规定,以及“一十六项不可犯”中的对社会治安的规定及相应的处罚等等,一起构成了古代这一地区的古典,即法律体系。再次,我們可以发现,城步苗族款文带有浓厚的祭祀性和展演性,合款或者分款在讲款议款过程中的传唱,祭祀款中的祭祀仪式,打脚礼款中主客方的对唱,不难看出,款文或称款词文本和祭祀、传唱的表演成分,音乐曲调成分有机结合起来了,俨然是一个综合性的立体艺术。
(三)规范性。城步苗族款文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它是民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它具有观照民众集体心理和生存需要的特点”。[3]款文中的款规与条款具有一定的习惯法性质,是当地苗民规范生产生活的不成为法,这对当地款众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产生了比较强的约束性,它迫使款众必须在一定的道德与生产生活规范体系中行事,违者会遭到相应的处罚。如六面款规中对日常行为和社会秩序的规定,“二十四把公平尺”与“二十四把公平秤”以及 “一十六项不可犯”等款文明确规定哪些行为是有失公平公正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而讲款议款正是当地苗民执行款规,调整本民族观念与行为准则的活动。
此外,城步苗族款文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的影响,表现出地域性、民族性、神秘性、口头性等特征。同一相似或相同的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或同一民族中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都有所不同。如,城步苗族款文中的乡规民约与侗族的习惯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款组织制度,款规的设置都有所不同,和黔东南的议榔、湘西的鼓社、云南金平的丛会,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差异。城步苗族款文主要以四六句为主,款组织形式也相对松散,款规有六令即六个方面的款规,而且在传承上主要以姓氏传承为主,伴有传唱性与表演性。
四、苗款的调解机制
调解机制是由第三方[4]出面,以某一法律或道德规范对矛盾双方进行劝说,调解,达成一定的协议,解除纠纷的活动。调解机制一般包括调解主体,调解依据和调解程序。本文中的调解机制指的是民间调解,在款约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基础上依据款约,苗族社会道德进行调解,这在款文中也有所反映。在城步苗族村寨,古代以寨首(也称寨老或头目)和苗公作为苗族社会的权威。当下,村委这一代表国家权威的基层组织也被纳入进来,和寨首一起组成苗族社会的权威。寨老由寨中主体氏族成员担当,他往往在村寨中的辈分较高,岁数大,又有较广的社会阅历,为人办事正直公正,通晓古款,调解经验丰富,得到村寨人的信服,具有较高威望和公信力。苗公有时则兼任祭司,在民众心中具有神的权威。若调解不成,常会在苗公的主持下采取双方都同意的调解方式——神判。
调解人调解纠纷是无偿的,不取一分一厘报酬,也不收纠纷双方的烟、酒、茶,更不去哪家吃饭,否则会被认为有失公允,因此,调解人也被当地人称为“清水中人”。调解人在听取纠纷双方的申诉后,以款约为依据,辅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利害关系,尽量使双方达成和解并拟一式三份的调解声明书,签字画押。
个案1:
据城步白缪洲杨氏老人讲述,从前杨某某有两个儿子,偷牛盗马,小偷小摸。大儿子偷了别人的牛,小儿子偷了别人的鹅,被当场抓住。杨某某的两个儿子被五花大绑送到寨首那里,当时牛、鸭被偷的杨某要求将杨某某的两个儿子“柱头向上,瓦砖落地”,就是说要抄杨某某的家,将其两个儿子判死。杨某某的两个儿子也承认自己偷了牛和鸭。经寨首的调解,杨某某的两个儿子在全寨打锣敲鼓承认错误后,对大儿子从轻处罚,罚了大儿子三百金,小儿子依据“偷鸡摸鸭八两八,偷柴摸菜四两四”罚了八两八。
个案2:
在城步县白毛坪乡水堆村,龙氏老人想笔者讲述了一例牛走失的个案。当时村寨中杂姓江某家的牛走失,几经查找,发现被龙某关在牛圈。江某担心寨老龙氏偏袒同姓族人,就把大队书记请来做调解。龙某称是有牛踩坏了他家的菜地,刚好看到江某家的牛在菜地周围,于是将江某家的牛拴住,并带大队支书去菜地查看牛脚印。江某称以前江某的儿子打了龙某的儿子,很可能是故意将他家的牛拴住来报复,而且村里同岁的牛的脚印相似,凭靠牛脚印不能说明是他家的牛踩坏菜地。后来大队书记对牛脚和牛脚印做了比对,判定是江家的牛踩坏了龙家的菜地。寨老主张依据古款对江某进行处罚,村支书认为古代的银两和现在的人民币難以换算,协商之后,最后依据现在的村规 “家畜毁坏一株菜罚30元”,罚了江某420元,并签订声明,以后不得有异议,声明书由江某、龙某、村委会各一份留底保存。
以上两案例的调解,在第一例中,寨首并没有严格按款约将杨某某的大儿子处死,而是顾及乡土情感,关注以后两家的关系修复。第二例中,大队书记和寨老共同参与调解,二者在处罚依据上存在一定的冲突,最终按现代的乡规民约进行了评判并得到认可。可见,款约与现代国家法融合后的乡规民约是款约发展的趋势,也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苗族习惯法作为氏族社会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对本民族法制生活的反映与法律实践记录,是保障本民族安全,维护社会治安和生产生活秩序的历史与现实的表达。
【注释】
[1]胡兴东:《清代民族法中“苗例”之考释》载《思想战线》2004年第6期,第30卷第45页。
[2]城步苗族普遍有自然宗教信仰,将死去的人和神灵称为阴灵,将在世的人称为阳人。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7页。
[4]这里的第三方笔者认为包括宗教仪式和神。例如“神判”。
【参考文献】
[1]《城步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城步苗族自治县概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3]银龙.城步苗款[M].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4]李廷贵、酒素贵《 苗族“习惯法”概论》,载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
[5]高其才:《论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载《中国法学》1996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夏俊,(1990-)男,汉族,江苏无锡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文学。
湘西地区 篇7
关键词:湘西,生命质量,大学生,体育
高校扩招使更多青少年接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使大学生所面临的竞争非常严峻,经济、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使大学生的生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表现为一些大学生逐渐失去自信、无法适应环境、丧失信仰、身心疲惫,易于出现情绪不稳、激动,烦躁、不安,对外界及对自身易产生怀疑、不信任(张日升,1993年)。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注重人的主观体验。湘西地区是湖南省唯一的西部大开发地区,作为边远山区城市,这里汇集了一些普通高等院校,开展湘西地区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研究,为学生的健康和走向社会之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湘西两 所普通高 等院校(吉首大学, 怀化学院) 四个年级(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的全日制本科生,包括文科类专业,理科类专业和体育类专业学生(男生441人,女生439人)。共发放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880份,有效回收率为91.66%。各统计变量如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采用经过 本土化修 改的世界 卫生组织 生存质量 测定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2]作为生命质量的测定工具。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所有数据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结果
2 . 1大学生生命质量得分
根据量表计分要求,每个领域共5道题,选项从低到高依次为1~5分,每个领域最高得25分,最低5分,百分制得分转换方法:(领域粗分-领域最小分)×100/(领域最大分-领域最小分)。领域粗分为该领域各条目得分之和。湘西地区大学生各个领域得分见表2。
从表2可知:(1)湘西地区大学生生命质量在行为维度得分最低,其次为心理维度,生理维度得分最高;(2)各维度最低得分与最高得分有较大差异;(3)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得分越高说明生命质量越好。湘西地区大学生生命质量总得分偏低。
2 . 2男、女大学生生命质量得分
从表3我们可以得出,男女大学生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分别是心理维度(P <0.05)、独立性维度(P <0.01)。表明大学生生命质量存在性别差异。男女生各维度的平均分虽无显著差异(P >0.05),但男生生理和环境两个维度平均分均略高于女生,社会维度平均分低于女生。
文科与理科学生在行为维度有显著差异(P <0.05),其他维度平均分无显著差异(P >0.05),但除行为和环境方面理科平均分略高于文科外,其他维度文科平均分均略高于理科。体育专业的学生在生理、心理、独立性等方面得分均高于文科和理科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2 . 3不同专业性质大学生生命质量得分( 见表4 )
注:P <0.05具有显著性,P <0.01具有非常显著性,下同。
注:*表示P<0.05。
注:*表示P<0.05。
2 . 4不同年级学生生命质量得分
3讨论
湘西地处湖南西部,有浓重的少数民族氛围,经济基础相对湖南其他城市比较落后。在武陵山的包围下,学生接触外边世界的机会相对更少,但是这也有利于专心于学习。本次调查采用经过本土化修改的生命质量调查问卷简表,调查发现学生在行为心理和环境领域得分较低。这说明大学生的独立能力行动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环境领域得分较低可能是因为近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学校的教学设施、体育场馆、医疗保健等建设未到位,学校的知名度不高有关。
3 . 1性别因素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
大学生生命质量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本次调查男女生在生理维度得分不存在差异,但从以往大学生体能测试结果来看,学生的体质体能是逐渐下降的,应高度关注男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男生在心理和社会支持领域得分低于女生,而在行为维度得分高于女生,这种差异体现了男生独立性比女生要强,做事情有条理,对时间利用比较合理,男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比女生更积极。独立性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由于传统社会价值赋予男性坚强的形象,男生在遇到困难时一般习惯于独自承受,往往不会向他人寻求支持和帮助,当面对现实的威胁和挫折打击时,必然会使男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体验下降,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而女生在学习和生活虽然容易受情绪的影响,但当她们遇到困境时,会积极寻求帮助。
3 . 2专业性质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
不同专业比较表明,体育学科的学生生命质量的得分比文科和理科的学生都要高,这可能与体育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运动健身机会,并且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有关。文科专业性质的学生在环境、心理和社会维度维得分均高于理科学生,但行为独立性领域得分低于理科生。这一结果说明,文科学生更愿意主动与人打交道,发现生活中的美,及时排解遇到的心理问题。而理科生则更加理性,学习效率高,独立性强。
3 . 3年级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
大四的学生(2010级)生命质量得分与大三、大二、大一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别,大四最低,大一次之。大三与大二无显著差异,并且得分高于大四和大一。在生理、独立性、社会和环境领域,大四学生与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别,仍以大四最低。在社会领域大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可能是因为大一的学生受到更多的家人和同学的支持。本次研究是在大四学生即将毕业离校时做的,这一结果说明大四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社会关系上不像大学时那样有热情,在社会关系中他们渴望经济独立,渴望自由,但又担心自身的能力。这一结果同时说明,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对环境还不是很熟悉,更期望有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对气候、饮食习惯等还不适应,导致环境领域得分较低。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对环境有所适应,有的甚至已经喜欢上了学校的环境,所以得分较高。
4结语
湘西地区 篇8
一、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资助困境分析
( 一) 贫困学生精准认定困难
1、贫困认定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超过60% 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山区、农村特困地区, 当前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标准, 资助款项由上而下分配名额, 贫困生由下而上凭借一纸证明, 难以对贫困生进行量化认定, 严重影响了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2、贫困认定缺乏准确性。高校通过贫困学生证明、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审核、学校认定等一系列看似严格的程序进行贫困学生的认定。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受到学生隐私不愿意暴露、人际关系以及其他人为主观因素, 影响了评定工作的准确性。
( 二) 学生资助难以满足不同个体需求
1. 学生资助项目单一。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由于自身财力有限, 资助贫困学生项目主要还是国家的助学金,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农村学生居多, 助学金难以满足学校贫困生的需求。2、学生资助缺乏精准性。由于环境、家庭、性格等因素,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资助需求, 但是目前高校仍然是统一的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资助, 没有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
( 三) 贫困生精准资助专业化水平滞后
1、专职资助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高校内从事资助工作人员主要是以辅导员为主, 辅导员工作事务繁多, 资助工作只能疲于应付, 很难做到精准资助, 同时资助工作方法欠缺, 缺乏相应的学生资助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2、资助管理模式陈旧。目前, 高校的资助管理模式依然是传统的人工模式, 采取分配名额, 学生填表, 汇总上报的工作模式。由于工作环节多, 工作任务中, 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对于资助学生的后续管理也存在着漏洞。
( 四) 助学贷款效率不高, 勤工助学岗位吸引力不足
1、尽管生源地贷款的开展, 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学费问题, 还是存在着贷款程序复杂, 时间长, 贷款金额难以满足学生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用。湘西地区高校资助工作的的一个难点是生源地助学贷款催缴工作, 违约率持续攀升, 远远超过了银行贷款的风险标准, 造成了很多问题。
2、勤工助学岗位吸引力不足。勤工助学岗位是解决贫困学生生活费的一个重要方式, 但是湘西地区经济落后, 校外难以提供大量符合大学生需求的助学岗位, 校内也难以提供吸引学生的助学岗位。
二、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准资助的路径
( 一) 加强贫困生精准资助认定体系建设
1、强化精准资助认定体系。建立贫困学生认定指标体系, 包括家庭指标、学生个人指标、班级综合测评指标、随机访谈指标、辅导员班主任指标五个一级测评指标, 对应的权重位20% 、20% 、20% 、10% 、30% 。每个指标都要有严格的权属和分值, 有详细的档次分类。根据每个学生的权重指标体系以及学生的平时各方面表现进行打分, 听取每个贫困学生的意见, 公示。最后认定学生的分数和困难程度, 划档分类, 动态管理, 每年进行一次数据库的更新完善。
2、精准资助标准化、制度化。要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的重要指示, 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资助。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将贫困学生按照贫困程度和资助需求进行量化分类, 进行精准化资助。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核查机制, 确保学生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访谈力度, 积极主动帮扶特别困难学生。
3、实现优化配置, 发挥最大效能。根据困难学生数据库的动态管理, 结合“奖助贷免补”等多种措施, 进行优化配置, 为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提供满足其内在需求的个性化精准资助, 资助方式与资助金额, 物质资助与心理帮扶的叠加, 实现精准资助的最佳方式。
( 二) 提升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促进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是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和基础, 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1、资助专职人员专业化。湘西地区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 要在各个学院设置专职资助工作人员, 加强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 学习相关的资助政策, 学习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掌握资助工作的流程, 提升专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2、建立网络信息平台, 提高资助实效。湘西地区高校要加快建设数字化校园, 依托网络信息平台, 打造精准资助数据库, 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将各类资助程序进行网上公开,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从个人申请、综合测评、审核等全部网上公示, 接受全体师生监督, 加强资助过程监管, 实行月汇报制度。受资助学生成为学校精准资助的长期管理服务对象, 直至其毕业, 都要进行常态化的管理教育。
3、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在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 要重视信用档案的建设, 加大对助学贷款等学生的监管力度。定期对贷款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动态管理, 对拖欠贷款利息的学生, 要采取加收罚息、通报等手段进行处罚, 对恶意违约者, 采取法律手段予以收缴。加快建设全国信用信息联网, 充分发挥对失信学生的处罚力度。
( 三) 精准资助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积极拓展资助项目和渠道。由于湘西名族地区经济落后, 仅仅依靠国家助学金很难满足学生的资助需求。要采取多种途径, 利用各方资源, 加强和企业、校友的联系, 进行资助项目的拓展, 尤其是利用产学研合作推进学生资助项目的多元化。
2、以资助学生为主体, 满足学生需求。打破由资助者为主体的资助管理模式, 建立以受资助学生为主体,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精准资助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资助方式, 自主承担相应的责任, 自主进行资助项目的监督和后续管理。
3、全方位的心理咨询与调试。对于贫困生的资助, 不仅仅重视物质的资助, 更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定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辅导、团体沙龙, 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促进受挫能力、意志力的提升。
三、结语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归根到底还是要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重视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与帮扶, 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习, 为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精准资助是对“精准扶贫”提法的借鉴, 加强贫困生精准资助认定体系建设是核心, 提升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是关键, 精准资助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重点。这三条路径相辅相成, 紧密相联, 是建立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精准化学生资助是落实十八大精神,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湘西考察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摘要: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 所属高校贫困学生数量多、贫困程度深, 学校的资助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实现精准资助是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通过提升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加强贫困生精准资助认定体系建设, 精准资助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等路径来提升湘西地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水平。
关键词: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准资助
参考文献
[1]张光明.建立精准资助机制,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面推进学生资助工作再上新台阶——在2015年全国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会议上的讲话[Z].2015-02-05.
湘西地区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7县1市的11-16岁的1200名少年,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67份,回收率为97.25%。其中男生634人,占54.3%,女生533人,占45.7%。其中留守少年为416人,占总人数的35.65%,留守男生224人,占53.88%,留守女生192人,占46.22%。初一留守少年为132人,占留守总人数的31.73%;初二留守少年为136人,占留守总人数的32.69%;初三留守少年为148人,占留守总人数的35.58%,对湘西地区留守少年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法
在吉首大学图书馆,体育科学学院阅览室,中国期刊网等,查阅近十年公开发表的大量有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为完成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2.2 心理测量法
研究工具:采用王极盛教授(1997)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量表60个项目和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4-0.76之间,表明各项目区分度良好;10个分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说明内容效度比较理想。
1.3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有关分析、研究得到所需结果。
1.4 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结果进行逻辑学分析,进而为对策提供参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湘西地区留守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结果
2.1.1 湘西地区留守少年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情况
表1显示,湘西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国内普通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不良心理检出率高达49.3%,与国内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13.00%~20.00%比较[4],高出29.3%。心理健康水平总分明显高出全国中学生常模水平,呈显著性差异(P<0.05)从各分量表结果看出,湘西地区留守少年除强迫症状、适应不良、学习压力感等三个因子方面处于正常状态(P>0.05)外在偏执、焦虑、抑郁、心理不平衡四个因子存在轻度症状(P<0.05),在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情绪不平衡三个因子方面存在较严重的症状(P<0.01),说明湘西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堪忧。
2.1.2 湘西地区不同年级的留守少年心理健康情况
表2显示,从初中三个年级比较来看,初三年级中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心理不平衡等三个因子上,呈非常显著性差异(F<0.01);在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不平衡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0.05)。初二年级的留守少年,在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两个因子上比初三年的呈显著性差异(F<0.05),其余各项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F>0.05)。说明湘西地区留守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初三年级留守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注:初一与初三比★F<0.05,★★F<0.01;初二与初三比■F<0.05。
2.1.3 湘西地区留守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从表3结果可看出,湘西地区留守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且呈显著性(P<0.05);留守女生总均分高于留守男生,且在焦虑、学习压力感两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抑郁、情绪不平衡、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湘西地区留守女生心理健康问题较留守男生严重。
2.2 湘西地区留守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2.2.1 湘西地区留守少年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分析
湘西地区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并且在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情绪不平衡等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全国普通少年,且呈显著性差异。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导致湘西地区留守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社会化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是少年适应社会的启蒙教育,对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5]。留守少年因为父母不在家,导致其整个家庭的环境结构改变,所以孩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又难以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同时,另有一些农村父母亲对孩子教育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太注重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培养,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也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父母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甚至比较简单粗暴,缺乏耐心,批评吼骂的时候比较多,表扬鼓励的时候比较少,致使留守少年缺少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长期以往易让孩子发生人格上的偏离。
学校教育管理方式存在缺陷也是导致留守少年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湘西地区大部分中学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师资力量匮乏,没有依据国家规定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甚至有些学校在过分追求升学率的思想驱使下,把有心理问题倾向的留守少年视为问题少年,当成学校的包袱,加之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使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部分留守少年很容易在心理产生困惑、矛盾,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留守少年心理问题易发的原因之一。湘西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上一些诸如聚赌、打牌等不良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留守少年因缺乏关爱而内心孤独,缺乏家庭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加之受不良社会环境影响,易成为其中的一员,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还有些留守学生沉湎于网路虚拟世界,难以自拔,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形成不良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2.2.2 湘西地区留守少年不同年级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结果表明,湘西地区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不同年级的差异,且呈显著性差,初三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最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初三留守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另一方面,他们要面临升学的压力,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抉择,会有许多的矛盾和困惑,而父母又不在家,找不到情感依靠和可以交流的对象,使他们更容易感到恐惧和焦虑。相对而言,初一留守少年由于其刚处于去青春期萌发期,心理活动及其心理需要相对较低,又没有面临升学的压力与选择,因而相对初二、初三的留守儿童来说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最轻。而初二年学生处在青春萌发初期与青春期的过渡时期,因而一部分心理素质较为脆弱的孩子表现较为明显,但没有初三留守少年那样普遍。
2.2.3 湘西地区留守少年心理健康性别差异分析
湘西地区留守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性别差异。留守女少年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少年。究其原因,一方面,女生处在青春发育关键期,她们面临第二性征出现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微妙的变化,在缺乏父母关怀和帮助的环境里,很容易体验到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感受。另一方面,湘西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仍然残留严重,很多家庭轻视女孩,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女孩很多将面临辍学的困境,因此女留守学生承受着比男生更多的不利压力,心理问题自然较男生要重一些。
3 促进湘西留守少年心理健康的对策
3.1 父母主动加强亲子交流,为留守子女提供情感“支持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抚慰感;正向的亲子沟通使孩子易于接受父母的意见,内化父母的规则与期望,避免孩子产生不良行为[6]。为此要求村委会对外出打工的父母提出要求,要他们一定要随时随地保持与孩子的各种联系,通过视频,电话和传统的书信方式及时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和内心的变化,对没有条件进行及时交流的家庭,要求其监护人定期向教师了解情况,协助教师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个体,建议其看心理医生。总之,作为父母要随时掌控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的各种情况,为孩子积极构造一个情感帮助的“支持系统”。
3.2 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帮助
对有条件的中学,要求依据国家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双向监护系统;建立专业的心理监控和管理平台,切实掌握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动态;建立留守少年心理健康信息档案和家庭联系卡,及时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变化情况;创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设立“倾诉箱”,开通学校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定期对留守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测验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建议学校专门成立一个留守学生社团,实行一个老师负责2-3个学生的老师管理责任制,给他们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同时为他们展现自我提供一个平台。学校还要加强后勤的管理,保障留守少年安全,同时加强对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法制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
3.3 提高地方经济水平,促进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为留守少年提供沟通条件
一方面,湘西地区政府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良好契机,加速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扩大农民就近就业机会,尽可能的减少留守少年数量,使孩子有一个健康完整的家庭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州委州政府以及教育管理系统应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加大基础教育学校投资建设力度,改善学校住宿条件,解决部分留守学生住校问题,有利于学校集中开展心理教育,及时关注和纠正一些留守少年的不良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另外,建立学校心理健康网络互动平台,使留守学生能通过学校的网络随时与老师获同学进行内心沟通交流,及时排除内心的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摘要:文章运用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心理测量、数理统计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湘西地区留守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湘西留守少年存在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初三年级的留守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最为明显;留守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留守男生。建议:父母主动加强亲子交流,为留守子女提供情感“支持系统”;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帮助;提高地方经济水平,促进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为留守少年提供沟通条件。
关键词:湘西地区,留守少年,心理健康,分析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73-80.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青少年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3]黄原光.少数民族地区要严防贫穷“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对湖南湘西自治州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研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9(3):51-52.
[4]刘敏岚等.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1):11-14.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4-115.
湘西地区 篇10
1 古村落的界定与价值
1.1 古村落的界定
当前学术界对古村落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多以研究对象为准来界定古村落。朱晓明认为,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5]。刘沛林认为,古村落是人类聚集、生产、生活和繁衍的最初形式,一直处于演进发展之中。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在一些演进缓慢的特定地域,仍有幸保存着各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些村落,而且村落的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均保存较好[6]。方志远、冯淑华认为,古村落的含义应该从历史文化性和乡村景观性两方面来考虑[7]。此外,中国古村落保护和发展委员会、广东省民协、冯骥才等对古村落定义做了分析和研究。从以上古村落的定义和界定中可见,虽然表述内容不一样,但基本要素是一致的。借鉴以上对古村落的定义,从资源学的角度界定古村落时,有以下几个要素需加以考虑:①时间性。既为“古”村落,在“古”上必然有所体现,但究竟保存多少年代才为“古”?现行的说法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应从民国开始[5],有的建议以1840年为界[8]。本研究认为,硬性规定一个具体的年代是不可取的,如湘西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村寨虽然历史不足100年,但其建筑形态极具特色,延续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旅游开发价值很高,因此在实际中需要结合其他要素综合判断。②遗存性。古村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应与现代村落和建筑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必须要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形态、建筑结构、宗祠寺庙、生活习惯、生产技艺、节日节庆、伦理道德等。③完整性。古村落较少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村落形态结构、文化遗存保持完整。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古村落是一种相对于现代社会的历史遗存,其时间可上溯至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村落形态、民居建筑等有形资源为物质载体,承载独特的文化传承,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居民聚集地,包括通常所说的古城、古镇和古村。
1.2 古村落的价值
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古村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实体价值。古村落大多年代久远,较好地保存了诸多的固定资产,如住宅、建筑构件、家具、摆设等,这些固定资产在新的形势之下正不断升值,很难用一般性的资产评估手段来评估,因为它包含了历史信息、文化信息,甚至包括一些名人的个体化信息,现在已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此外是地产价值,一些未开发的古村落其土地价值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9]。②衍生价值。衍生价值是指古村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产品增值。一般来说,随着古村落旅游的发展,与吃、住、行、游、购、娱相关联的产业,其衍生价值增值最为明显。
2 湘西古村落空间特征分析
2.1 水平分布特征
湘西地区地处中国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大部分地区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其地势东、南、西三面环山,仅北面以洞庭湖为豁口,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内沅水自南向北贯穿全区流入洞庭湖,在沅水的中上游,有酉水、锦江(下游称“辰水”)、巫水、舞水(又称“无水”)、渠水、溆水等支流呈树枝状汇入沅江。建国以前,本区域缺乏铁路和公路运输,大规模的货物运输主要靠河运。因此,河流和码头成为交通运输与信息交流的通道,码头、商埠、城镇应运而生,众多的古城、古镇沿河而建,典型的如凤凰古城、里耶古镇、王村、茶峒、黔阳古城、洪江古商城、托口古镇等,古村落的分布呈现出按流域集聚的特点。各流域中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见表1。
注:资料来源于本课题组实地调查及参考文献[10]。
从地理环境来看,湘西地处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广西5省(市)交汇的要冲,一些古村落的形成明显带有边界地域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①交通枢纽型。这类古村落一般位于省际边界处,其功能主要为行人、商贩提供歇脚、住宿、餐饮服务,集市商贸随后发展起来。如沈从文小说《边城》故事的发生地——茶峒是湘黔川3省的是一条“官道”,明清时代商贩往来频繁[10]。新晃的龙溪口古镇为楚黔要道,民国时期运载货船少则30只,多则50余只[11]。②军事要塞型。这类古村落一般处于重要的关卡处或是行政中心的外围地带,起保卫和防御行政中心的功能。典型的有乾州古城、黄丝桥古城、凤凰古城等。据记载,清康熙甲午年间凤凰城内公署兵营10多家,驻军达到5万人[12]。③政治中心型。这类古村落一般位于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带,经济相对繁荣,如黔阳古城、老司城、凤凰古城等。④商贸集市型。由于水系密布,水运频繁,因此这些偏远的古村落有着非常发达的商业贸易,这类古村落一般临河而建,沿河有水陆码头,各地客商在城镇中建立商号会馆、宗教寺庙、家族祠堂、文庙书院、文人宅第等,如洪江古商城、托口古镇等。这些古城镇今天虽然大多已破败,但从其建筑上雕梁画栋的华丽装饰可见当年的气势与繁华。
2.2 垂直分布特征
湘西地区的山地较多,中低山地所占的比例达60%左右,其中最高峰壶瓶山海拔2098m,最低处五强溪镇界首海拔约135m,高程差1960m以上,古村落资源点缀其中,极富有层次感。以湘西地区古村落最为集中的洪江市为例,其古村落分布在200—1000m海拔范围(图2),古朴的村落与周边的自然生态完美结合,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神秘的古文化底蕴,因此古村落资源也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从古村落垂直分布看,也可划分为3种类型:①河汊型。这类古村落选址在干、支流交汇的冲积带上,海拔最低、地势最平、水运最便,如果冲积面积较大就有条件形成较大的城镇,如湘西州的洗车古镇位于酉水与猛西河汇合处,有7条巷道通往河边,建有6个码头,鼎盛的时候“日客九千,夜宿八百”;怀化麻阳的高村,东临锦水,北有梅溪河,中有尧里河,三面环水,水运发达,居民大多以撑船放排为业;新晃的龙溪口古城处于龙溪与舞水交汇处,黔阳古城处于沅水和舞水的交汇处,洪江古商城处于沅江和巫水的交汇处,托口古镇处于清水江与沅水之处,犁头嘴古镇位于溆水和沅江的交汇处。②临江型。这类古村落也是沿江河发展起来,但由于地形的限制,选址不在谷底而在谷坡、阶地或是沿江台地上临江而建,典型的如王村、茶峒、里耶古镇、列夕镇均建在酉水岸边的河流阶地上,荆坪古村建在舞水河的台地上。河流的走向也决定了城镇街道的空间布局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城镇沿河道两侧或一侧呈条状延伸,而且有一条主要的街道与河流平行,沿街的建筑在街道和河流之间平行延伸,建筑、店铺前门临街,后面临河[13]。由于建筑进深受地形的限制,一般将建筑后部架空伸向水面之上,从而形成沿河吊脚楼的建筑形式。③山地型。这类古村落一般为少数民族村寨,其选址一般位于山腰以上,尽可能远离平原地带,由民居和公共建筑(如寨门、鼓楼、风雨桥等)组成,大致横向成排地等高线层层排列。由于宅基地常常受地形的限制,因此也做成山地吊脚楼形式。如怀化南部的通道、靖州,湘西自治州的矮寨、德夯,湘西北的龙山、永顺、保靖、桑植、古丈等地,瑶族村寨的隆回虎形山乡、溆浦山背等地都非常典型。
3 旅游开发对策
3.1 整合与培育古村落资源
主要从两个层面整合:一是古村落资源群的整合。首先应从流域的自然特点入手,突破行政区范围,整合上下流域全线的古村落资源。如锦水上游贵州境内有江口古镇、铜仁古镇、寨英古镇等,舞水上游贵州境内有镇远古镇、玉屏古城等著名的古村落资源。二是古村落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湘西地处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区域,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该区域具有原生态的山水,原创性地方文化和原真性民族风情。因此,应以流域为主线,把古村落资源和山水资源、地方文化、民族风情整合起来。如酉水流域的古村落应有机地和张家界、武陵源、天子山、茅岩河、金鞭溪、洪家关等自然景观结合起来。资源培育是指在古村落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联合申报“大湘西古村落群”世界文化遗产。
3.2 融入武陵山旅游圈
依托古村落资源优势,按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构建旅游网络、培育同业市场的主导原则,积极促进古村落跨域旅游资源的合作,强化优势互补与联网运营,融入张家界—桃花源—吉首—凤凰—怀化—铜仁—梵净山—三峡—恩施—永顺—张家界全长约3000km的“武陵山旅游圈”,以承接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群的客源。
3.3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由于湘西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边界区域,旅游资源的管理分属于各行政区,这样的格局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及武陵山旅游圈的构建存在不利影响,因此需要突破行政区经济体制,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从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现状看,大湘西地区要建设成为国际古村落游览胜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必须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首先,成立区域旅游协作领导机构。由国家旅游局牵头,其他有关部委参加,湘鄂渝黔桂5省市党委政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参加,成立“旅游协作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旅游协作区的规划、实施和协调工作。其次,构建利益分享机制。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可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具体方案需要深入研究。第三是,加强区域行业协作组织。各地政府要达成共识,积极营造建立区域行业组织的宽松环境,鼓励行业组织的联合。
摘要:湘西地区是湖南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却是古村落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首先,从资源学的角度分析了古村落的内涵及其价值;其次,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维度分析了湘西地区古村落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三,在空间分布研究的基础上,从整合与培育古村落资源、构建武陵山旅游圈、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方面探讨了湘西地区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对策,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湘西地区 篇11
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创新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根本出路[1]。
欠发达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其基本内涵是指发展程度低或发展不充分[2]。欠发达地区通常是指低度开发的落后或边缘地区,是单位土地面积所创造的GDP总量较少的地区[3]。相对发达地区而言,欠发达地区往往在经济、社会、教育、科技等多方面都还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当前,我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和中部偏远地区都还属于欠发达地区。如湘西地区位于湖南西部,当前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相对落后,大湘西地区域面积占湖南的41.56%,2014年人口占比30.17%,但GDP占比仅为17.86%,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4]。
本文以湘西地区为例,基于对湘西地区6个市(州)18个代表性县(区、县级市)科技局、发改委、教育局及35家代表性企业的走访与实地调研,在获取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重点探讨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展开研究;最后,就如何培育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基于创新驱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后发赶超提出对策建议。
2 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2.1 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基于科技创新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相继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推进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如湖南省委、省政府2010年11月15日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湘西地区科技创新,推进湘西地区由“资源型”向“创新型”发展;2012年湖南省委、省政府4号文件《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湘西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湘西地区开发“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也强调要通过政策扶持加快湘西地区科技创新步伐。尤其是2013年11月3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为加快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专程到湖南湘西地区考察,并强调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5]。这更是为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与活力,也必将为欠发达地区引致更大力度的创新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
2.2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在系列扶持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借鉴李柏洲、苏屹(2012)的研究成果,选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科技创新能力、R&D人才、R&D经费投入、科技创新组织与管理、技术外溢与扩散及吸收、科技创新环境”7个指标为一级指标,并设计31个二级定量指标,以综合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6]。根据实地调研与统计数据,以湘西地区为例,2014年湘西地区各市科技创新能力基本情况见表1;将其中直接有效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R&D经费投入、R&D人员数、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五项指标和2008年相比,发现这五项指标都增长迅速,增幅均在2倍以上,有的甚至超过6倍(见表2)。
2.3 科技创新能力相比很低
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尽管相对以往有了较大提升,但相对发达地区而言,科技创新能力还极其低下。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地区的代表性,本文选择湘西自治州(其科技创新能力在湘西地区5市州中排第3,是中位数,见表1)和分别位于湖南省东、北、南部地区的长沙、常德、郴州,及省外东、中、西部地区的代表性城市:南京、武汉、西安6个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见表3)。
数据来源:实地调研与统计数据,2015年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张家界、邵阳、怀化、娄底的《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实地调研与统计数据,2015年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张家界、邵阳、怀化、娄底的《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根据2015年湘西自治州、长沙、常德、郴州、南京、武汉、西安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整理。
从表3可以看出,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湘西自治州,相比其他地区5项指标值均严重偏低,尤其是R&D经费投入、专利申请量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远低于其他地区,其中R&D经费投入不足长沙的1%,不足武汉的0.47%;专利申请量不足长沙的0.65%,不足南京的0.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不足南京的0.30%。
3 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与比较,发现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湘西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尽管近年来有了较大提升,但总体而言,仍然很低,且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3.1 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低
从表3可以看出,相比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很低,尤其是R&D经费投入、专利申请量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更低,如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湘西,这些指标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极其低下,分别不足长沙的0.9%、0.65%、1.50%,不足南京的0.92%、0.18%、0.30%。从表1可以看出,湘西地区除了娄底与邵阳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高,湘西自治州、怀化与张家界的科技创新能力都很低。通过对表1的数据进行分析,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低可能与其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及各研发主体不重视科技创新等密切相关。
3.2 科技创新能力各影响因素不协调,短板效应明显
从表1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发展很不协调,都存在明显短板。如湘西地区的娄底尽管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高,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却很少,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也不高,有R&D活动企业数远低于其他各市,高校数量也为五市中最少,FDI排倒数第二,成为制约娄底科技创新的瓶颈;湘西自治州在大学科技创新能力上有一定优势,但其他各项指标优势均不明显;其他三市也普遍存在同类问题。
3.3 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低下
从表1可以看出,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湘西地区,其五市中除了娄底和邵阳两市,其他三个地区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很弱,尤其是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数及专利申请量和有R&D活动企业数所占比重几项指标,表现都很差。这说明作为研发主体的企业及重要推手的政府都缺乏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其原因可能是科技创新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基本特征和作为R&D投入主体的企业与政府追求短期、稳定的经济回报的投资决策行为特征相矛盾[7]。因此,探讨如何调动企业与政府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应成为思考如何提升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
3.4 大学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从表1可以看出,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湘西地区,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很弱,不但高校很少,而且体现科研水平的拥有发明专利数及被SCI、EI、ISTP、CSSCI收录的论文数都很少。这可能和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偏、交通不畅、待遇低、科研条件差,难以引进优秀创新型人才等有关。
3.5 R&D投入严重不足
从表1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无论是R&D经费投入,还是从事R&D活动的人员,均严重不足。一是R&D经费投入总量很少,除了娄底多一点,有12.2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2%,其他四市都很少,尤其是张家界,才0.19亿元,仅占GDP的0.05%,邵阳、湘西自治州与怀化R&D经费投入也分别只占GDP的0.32%、0.30%和0.18%,不仅远远低于1.97%的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湖南的平均强度1.3%;二是R&D人员很少,无论是每万人中从事R&D活动的人员,还是R&D人员占全省的比重都很低。
3.6 FDI技术外溢与扩散能力不足
从表1可以看出,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湘西地区,五市中除了娄底与邵阳两市的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及增加值相对高一点,其他各项指标值均很低,尤其是张家界和湘西州的四项指标值都非常低。FDI和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技术外溢与扩散的重要途径,在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的情况下,也是促进模仿创新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现实途径。因此,如何通过政策扶持,提高欠发达地区FDI与技术外溢及扩散能力,应成为探讨的重点。
4 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对策
4.1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一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国家高度重视并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打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既要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当地政府又要出台并落实更大力度的欠发达地区开发扶持政策,着力营造优良的政策软环境,提高欠发达地区对资本、技术密集型FDI、高层次人才、工程项目、高端产业等的吸引能力。二是设立欠发达地区开发专项资金,落实并逐年加大对开发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扶助力度,并优先保证欠发达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三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既破除欠发达地区交通、教育等短板与瓶颈,又保护好其生态环境,吸引FDI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来这些地区创新、创业。四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第二个大局思想,要求东部发达地区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因此,要强力推进实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一对一帮扶工程,要求东部发达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对欠发达地区的高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等的一对一、点对点帮扶工程,切实提高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
4.2 实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对接FDI与产业转移
要充分运用财政、税收、资源与知识产权政策等,制定与实施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差别化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对接FDI和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促进技术外溢、扩散与模仿创新。在当前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很低,短期内培育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吸引FDI、承接产业转移和模仿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更为直接有效。因此,一是要通过财政扶持、税费减免、资源使用优惠等支持性政策,强力吸引与扶持绿色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与发展;二是对区域内的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业,要通过提高税率与资源使用成本及退出补偿机制等手段,逐步提高该类产业运营成本,促使其要么转型升级,要么退出市场;三是对欠发达地区实施差别化、更宽松的知识产权政策,以更好地促进技术外溢与扩散,更好地发挥模仿创新对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
4.3 破除科技创新短板,促进创新要素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果其中某种要素严重短缺,就会成为创新瓶颈,制约创新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一是要加大R&D投入,通过政府与政策扶持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尤其是要在创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上下功夫;二是要针对自身科技创新短板制定政策,强力突破瓶颈,将各创新要素的效用最大化;三是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并充分发挥政府的沟通与桥梁作用,实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一对一科技创新帮扶工程。如通过政策与资金引导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高的发达地区,根据破除短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和欠发达地区形成一对一的创新帮扶对子;政府也要通过政策激励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要素有序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和汇集。
4.4 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激发研发主体创新活力
一是要将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几个核心因素,如R&D投入、专利申请量、人才培养等指标量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数值,作为评价政府、国企、高校领导绩效与晋升,及是否给企业立项和给予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二是对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尤其是领军型人才、核心关键技术、关键成套设备及高新技术企业做出突破贡献的人才,和在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研人才及相关领导,要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荣誉授予及其他物质与精神激励方面给予重点奖励,可考虑破格提拔与晋升;三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并落实全额财政立项与财政资助联合立项、研发补贴、科研贷款贴息、科研立项有偿资助、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产品、企业R&D税前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企业R&D准备金税前抵扣等的力度,充分调动企业进行创新的积极性。
4.5 政产学研协同合作,构建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平台
为抓住国家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打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攻坚战,重拳出击,出台系列强力扶持政策的重大战略机遇,要构建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平台,紧紧围绕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相关高校与科研院所为两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整合跨部门、跨地区乃至国内外优势资源进行科技攻关,以全力推进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跨越发展。
4.6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监管与反馈机制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观念,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把科技创新摆到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科技创新例会制度,及时了解和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二是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研发机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家、海外高技术企业的体制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促使其深入了解和服务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打通科技创新潜在的瓶颈,助推科技创新发展;三是建立科技创新一站式政务中心,为入主欠发达地区的研发人才、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全程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四是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成立科技创新协同服务中心,定期到海内外经济、科技发达的地区进行政策宣传,招揽创新型人才、科技项目和高新企业入主欠发达地区;五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共性技术共享机制,既保护创新者的利益,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发挥其最大效用;六是建立健全科研立项、项目进程、科技成果评估和成果转化的监管和信息反馈机制,以不断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推进科技创新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科技创新是驱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动力源泉。基于对欠发达地区——湘西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情况进行的实地调研与统计,在分析比较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对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培育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创新驱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主要问题,培育对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N].人民日报:2013-11-06.
[2]张俭,张玲红.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来自2009—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J].科学决策,2014(1):54-71.
[3]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R].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9.
[4]刘湘辉,姬冠,孙艳华.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综合评价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5,33(10):35-39.
[5]阳立高,卢毅,伍慧.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培育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35(11):132-135.
[6]李柏洲,苏屹.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6):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