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暑期湘西支教的思考

2024-06-19

对暑期湘西支教的思考(精选5篇)

对暑期湘西支教的思考 篇1

湘西支教感想

二十多天的支教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支教结束已半月有余,但支教的点点滴滴还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有时甚至进入我的梦乡。我想,岩门小学的一切可能已经深深地刻入我的心里,今生终将难忘了吧!

神秘而又美丽的湘西,曾勾起无数国人的遐想。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美丽的,恍如仙境;香港电影里的湘西是神秘的,却也是是令人恐惧的,“湘西赶尸,生人回避”,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赶尸咒语,不知曾把多少孩子从睡梦中惊醒;电视剧里的湘西是野蛮的,占山为王的土匪遍布湘西的大小山头,民风之剽悍,不知曾使多少外乡人望而却步。总而言之,没有到过湘西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了解湘西的,他们对湘西的印象无非就是美丽,却又有几分野蛮。我有幸到湘西支教近20天,从而在湘西的土地上生活了近20天,在这20天里,通过与当地人的交往,我们对湘西有了较为真实的了解,一定程度上揭开了湘西神秘的面纱。由于湘西特殊的地理条件,山多且险峻,交通素来不便,直至今日,那神奇的天路也让我们唏嘘不已。从张家界到龙山有近四个小时的车程,汽车悬挂在半山腰,行驶在狭窄的两车道上,时刻在考验着人类心理的承受能力,早已习惯了崇山峻岭和盘山公路的我,也曾好几次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不得不在心里默默地感叹司机的技术真高。现如今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高铁、高速公路等遍布全国各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但即便是如此,湘西的公路也只能修到这种程度,后来我们了解到,就连这种狭窄的两车道也只是近几年才有的,可以想象,几十年前,抑或是更早以前,湘西的路是什么样子的。就在这块极端闭塞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淳朴善良的人,他们的生产方式可能很落后,他们的生活资料可能很匮乏,他们的生活可能很艰苦,一切的一切,都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活下来了,他们不仅活下来了,还活得很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实现了民族的传承。记得就在那条神奇的天路下面,几十甚至上百米的高度,静静的流淌着一条河,河面很宽,河水

清澈见底,让人心旷神怡,河对岸的山郁郁葱葱,山顶云雾环绕,恍如人间仙境一般。在崇山峻岭之中,在峡谷之间,河流艰难地向前延伸,弯弯曲曲,却从未中断,这不正是湘西少数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的象征吗?正是这片独特的土地,造就了湘西人民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正是每日的虎口夺食,造就了湘西的剽悍民风。因为湘西交通的不便,外人很少进入这片土地,即便是有进入的,也几乎不会与当地人民深入的交流,从而导致了外界对湘西的诸多猜测,给湘西的一切都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湘西的人民是热情的,我们此次支教活动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并取到预期的效果,这与当地老乡的真诚帮助是分不开的,老乡们的善良和淳朴,曾无数次的感动着我,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可能什么也干不了,首先后勤补给就是一个大问题。湘西的人民更是勤劳坚毅的,我们家访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父母都不在身边,甚至有的孩子是独自一人生活,年仅十一二岁的孩子,这是多么的艰难与不易,父母在外又该是多么的牵挂。但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孩子,父母们只有背井离乡,尽管外面的生活很苦,他们也义无反顾,这是何等的不易啊!

我们此次活动是支教,自然是以教学为主,二十多天的教书经历,通过与当地老师的交流、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我发现当今农村教育之所以很难有大的发展,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愈发的扩大,其主要原因较之以前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记得我们当初上小学,学校的条件极差,但我们学校的条件在附近已属较好的了,至于一些更差的学校,那就真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了,除了几间危房,其他什么也没有。因为没有体育器材,我们几乎不上体育课,有时甚至连课本也不能保证人手一份。尽管如此,那时候上学也是有些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他们的这个梦几乎无法实现,因为家里拿不出多余的钱供他们上学,哪怕是学费已经少得可怜。现在回想起来,仍免不了有几分酸楚。但我们那时候学习都比较刻苦,学习积极性较高。此次的支教,最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学校的硬件设施还不错,尽管较之城里仍有较大差

距,但这种差距是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消除,据张校长说,几年前,他们学校的条件还相当糟糕,就连老师的宿舍也破败不堪,这些都是近几年刚改造好的。但我通过给孩子们讲课发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极不理想,很多基础的东西都不会,他们的学习并没有随着硬件设施的改善而有所提升,甚至还可能有所下降,这就有些奇怪了,困惑了我好几天,突然有一天,我想起军理课上讲的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人与武器的关系如此,学生与学校硬件设施的关系也是如此,决定学生学习成果的不是硬件设施等外部条件,而是学生的心,关键是孩子们有没有想学好的决心,只要有了这种决心,哪怕外部条件再艰苦,也是可以克服的。但我发现,孩子们绝大多数没有这种决心,这一点是很可怕的,造成这一可怕现象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有整个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三十多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向钱看,导致整个社会拜金主义泛滥,大到整个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小到每个人人生目标的确立,都以钱为主。这种思潮的影响具体到农村,特别是当今表面上还过得去的农村,其产生的危害实在是难以说尽。当今的农村,经过几十年的改造,数千年的乡土社会几近瓦解,传统价值观念早已丧失,但新的价值观念却久久难以产生,这就直接导致了现在农村的各种乱像,古时的农村讲究耕读,家风不正,修养不足,再有钱也只能受乡邻唾弃;现今的农村讲究挣钱,只要能挣到钱,不管你品行如何,都无可厚非。这就十分可怕了,现在农民一年在外打工也能挣到不少钱,在加上其短视,那就会给孩子们灌输一种读书无用的思想,哪怕这种灌输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家长自然都希望孩子上大学,但他们还会说,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行,就只能听天由命,让他们出去打工。年幼的孩子无知,眼见父母每年回家都能给他们带来礼物,且带回好多钱,给家里修了新房子,自然不可能想到外面打工的艰辛,可能还会认为打工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呢,再加上学习的辛苦,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读书不如打工的可怕思想,这种思想一旦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是很难改变的,他们以后就会发自内心的放松自己的学习,从而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从而使父母心安理得的带他们走上打工的不归路。

如何防止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形成学习无用的可怕思想呢?对于大山深处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鞭长莫及,爷爷奶奶由于文化程度偏低,也较难产生影响。这一重任就落在了老师的身上,但据我观察,老师们几乎不会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他们很少跟孩子们说读书的重要性,即使说了,也不会从根上说,正如我前面所说,读书无用论一旦在孩子们脑子里形成,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孩子们是不可能听进去的。只这一点,就要求老师有较高的素质,且能真心为孩子们好。

退一步说,哪怕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理想,如果老师没有足够的能力深入浅出,让课堂生动有趣,孩子们的成绩也是不可能理想的。所以,我认为,老师在农村教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比学校的硬件条件更为重要。但在现在的农村,好房子容易,好教师难求,房子花点钱盖好了,几十年都能发挥作用,且可作为政绩,使相关领导获益;但教师就没有这么简单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是每个人一生的最大理想,而农村显然不具备使之成功的土壤,且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很难留住人。一方面农村需要好老师,另一方面,农村又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住好老师,这就愁杀我辈了。、农村教育的现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几十年积聚的结果,我们不可能希望它短期内有所变化,但总得有人去努力改变它吧。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在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会有更多有才华的人走入农村,为农村教育服务。

支教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支教给我带来的影响必将伴随我的一生。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庆幸的是我经历了这种生活,体会了这种艰辛,拥有了这份快乐,并且正用心感受着这种纯粹。支教需要支教人的一份

真心,一份真诚,一颗乐于奉献及无私的爱心。我一直认为,或许我不能改变什么,可是我至少可以给山村带来一缕清新的空气。支教不应仅仅是带给孩子们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用我们的努力去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我们能给的,更多的是一种意识,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乘风破浪的勇气和信心,面对艰难困苦永不言败的身心承受能力。支教赋予我的太多,他让我在平凡中感动,在感动中思索;他让我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在经历中变得深刻。指教赋予我的太多太多,难以言表,只能用心将其珍藏,直至永远。

对暑期湘西支教的思考 篇2

2002年5月, 一个普通的日子, 碧空如洗。清晨的阳光洒在阳台上, 儿子还赖在凉席上做着甜美的梦, 学校校长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刘老师, 学校研究后拟派你去张家界民族中学支教, 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支教?”那一刻, 我的内心像打翻了五味瓶, 既有不熟悉支教的忐忑不安, 也有想外出锻炼的决心。

8月28日早上, 阳光灿烂, 碧空万里, 澄澈如洗。鲜花簇拥, 娇艳欲滴, 在师大附中高级顾问赵尚志的率领下, 我们一行四人登上了前往张家界的专车。上车后, 耳边不时回响起常校长的话:“在这次支教活动中, 希望大家尽快进入角色, 让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张家界开花、结果, 把附中的经验和办学理念带到湘西, 促进湘西的教育发展。”

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 一切得从头开始, 有一种担心, 但更多的是一种按捺不住的使命感。混杂的心绪, 竟让我有一种刚参加工作时的壮志满怀。怀揣一颗真诚的心, 激情饱满地, 对自己说一声:张家界, 我来了!

经过大致7个多小时的颠簸, 我们终于来到了坐落于子午西路边张家界民族中学 (以下简称“民中”)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不期而至, 雨中的校园, 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 扑面而来, 目不暇接。目光所到之地, 绿草如茵;鼻息所及之处, 空气怡人。校长王兆业亲自迎接我们, 他一边握手一边微笑着说:“贵人出门招风雨, 贵客呀!”作为支教组组长, 我热情地回应道:“张家界风调雨顺, 人杰地灵, 是我们深造的好地方啊!”

我们被安排到学校教工宿舍东边的房子里住宿, 这是学校为我们支教教师提供了;特意腾出且布置一新的套房。走进房子, 日用品一应俱全, 被子、床单等都“换然”一新, 心里顿时涌上一股暖流。晚餐后, 忙碌了一天的我, 躺下去就迷迷糊糊睡着了。大约晚12时, 我醒了, 出门一看, 夜色茫茫, 悄然无声, 漆黑一片。山区的秋风早有凉意, 雨小了, 但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 不时传来鸟的叫声, 一股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初到此地的我, 倍感落寞, 跟家里通了多次电话, 家人温馨的话语, 让我静下心来, 去思考更多, 去承担责任, 去履行使命, 然后不负众望。

我开始在高一上课, 学生们基础较好, 积极活跃, 我的课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站在三尺讲台上, 看到一双双求知欲极强的眼睛, 听到一句句异口同声的“Good morning, Mr.Liu”, 我感觉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我想我一定要好好教, 认真教, 一定要对得起这群山区的孩子们, 一定要对得起孩子们期待的眼神与崇敬的目光。可每节45分钟的课总显得那么的短暂, 短暂得我还没来得及把自己知道的、学到的都教给他们, 把科学的思维方法介绍给他们。铃声已响, 此时的我多想倾囊相授呀!

学校的老师们大都是性情中人, 大家很友好, 闲暇之余, 谈笑风生, 不时相互插话打趣, 妙趣横生, 整个大办公室因为有了我们, 业余时间气氛非常活跃。他们向我介绍了张家界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风情, 也带我品尝了张家界的各种独有的风味小吃, 如“脆肚”。在学校的篮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上, 我也结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老师。课下时间, 老师们经常来我这走动, 要是周末有丰富多彩的晚会活动, 他们更是不舍得让我错过……通过他们, 我知道了民中不仅有一群勤奋学习、天资不错的学生, 更有一群默默奉献的老师。民中的同事们对我如此嘘寒问暖, 如此无微不至的关怀, 让我在感动之余, 也使我的支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更加热情十足, 能够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们共事, 何乐而不为呢!久违的温暖, 冲淡了刚来时的那份寂寞和陌生感, 凭添了昂扬的斗志与热情。支教前的临危受命、忐忑不安早已远去, 民中学生们、老师们, 用他们的激情与活力, 点亮了一个远道而来的支教老师的双眸, 这双眸子, 炯炯有神, 因其浸透了对学生的关怀, 浸透了对教育的热爱。

时间在充实中流走, 元旦节已过, 学校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在高一年级上一节英语公开课。经过几天紧锣密鼓的准备, 我正式登上了公开课的讲台。迎着台下齐刷刷的眼光, 我镇定自若、滔滔不绝, 学生们都认真听讲, 积极配合, 全场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前来听课的领导、老师们, 时而满意微笑, 时而深思颔首, 时而眼神示意。我心里想:应该成功了!课后, 领导、老师们一起评课交流, 他们都给予了我极高的评价。得到了学校一致的肯定, 这让我颇感欣慰。接下来的日子里, 我每天都在奔忙, 上示范课, 研讨课, 座谈交流, 开展英语角活动等等。年轻老师们要提升教学水平, 不断进步, 我告诉他们务必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详细;课中生动、精彩;课后认真反思, 这些都是我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奉行的。看到年轻老师们若有所思, 若有所悟的神情, 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自己, 当时虽然略显稚嫩, 但却初生牛犊不怕虎, 意欲用满腔的教育热情, 去开拓一片广阔的天空。民中拥有这样一群渴求上进的老师, 对于学生来说, 是何等的幸事啊!英语角活动中, 看到同学们热情活跃、乐而好学的面孔, 满足之情赶走了身心的疲惫, 内心的愉悦更是激发了全身心投入的热情。我暗暗思索:用一颗真诚的心, 去与民中老师们、同学们互相交流;用一颗热情的心, 去点燃民中学子们的内心求学之火。为这, 我将乐此不疲;因这, 我不虚此行。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所学校的学生, 我利用休息日陪同班主任到学生家中走访, 山区家访只能走山路, 往往一走便是一两个小时。在淳朴的乡村里, 教师备受尊敬与爱戴, 每次家访, 谦卑的家长们总是热情地拿出最好的茶水土产款待我们, 待我们如贵宾一般。有一天, 走访到一个男生的家, 他家原住在山里, 后来山洪把一切都卷走了, 只好寄住在伯伯家。一见我们来了, 他母亲便激动地握着我们的手, 含着泪讲了家里的一些情况。方言虽然听起来费劲、难懂, 但我还是大致地了解到了他家的艰难与窘迫:土地少, 人口多, 一年下来自己种的粮食还不够吃。可生活再苦, 他的父母依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读书。于是, 他父亲就外出打工供养孩子读书, 但微薄的收入又如何供得起几个孩子读书的费用呢?父亲出去后, 家里耕种田土的重担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他和母亲身上了。我被这种境况深深触动, 出于对这个家庭的怜惜和学生的疼爱, 我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 尽绵薄之力, 这是我最真诚的心意。每次家访后, 离开学生家时, 那些醇厚且心怀希望的家长都要亲自送我们一程, 直到很远很远, 那是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敬重。

在民中, 有许多家境贫寒的学子, 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 多数出外打工。这些学生, 从小到大, 没有享受到父母的唠叨, 哪怕这种唠叨是城市孩子所最为厌烦的, 他们学习的压力, 情感的压力, 往往无人分享, 无处释放。可是, 这群学生, 却是上课最为认真的, 最积极提问的, 最勤奋刻苦的。他们认真的学习态度, 积极的求学精神, 让我这个初来此地支教的老师感动不已, 也让我心甘情愿地为他们付出更多心思与精力。

时光飞逝, 为期一年的支教转瞬即逝, 回忆起来, 点点滴滴, 历历在目, 心之所及, 感慨万千。我不知道怎样在这次支教活动中去获得胜利和成功, 但我知道: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这次支教, 我问心无愧。回想过去工作的时光, 我领略过各式各样的喜悦、暗淡与荣耀。但我坚信:人有一样可以自己选择, 那就是心态。调整好心态, 敞开了心扉, 把支教当成一种生活的馈赠, 尽情地享受, 尽情地获得愉悦与成就。

在支教的这一年里, 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勤奋努力地教书育人, 与孩子们一起感受进步与成长;谦逊地与老师们交流教法, 一同分享感悟与收获。多少次在孩子们的爱戴中流下感动的眼泪;多少回在老师们的信任中寻求自我超越。多少个停电的夜晚, 映着烛光, 忘我地伏案工作到深夜;又多少回, 疲倦的身躯, 抵制不住心中蓬勃的教育理想。在这一年里, 我时常梦见那川流不息的澧水幻化成一片茫然无际的大海展现在自己面前, 让我心胸开阔无比, 让我能够毫无畏惧, 勇往直前。

民中的生活, 纯粹而质朴;民中的校园, 朝气而蓬勃;民中的老师, 率直而热情。季节更换, 时光流转, 他们或踩着深秋霜后的第一缕月色, 或迎着严冬降温后的第一缕晨光, 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都是他们忙碌的身影, 诲人不倦, 无悔青春。他们真正把自己的韶华留给了学校, 把岁月献给了那片充满深情的土地。这种敬业精神时刻感染着我, 震撼着我。

享受支教, 享受奉献。虽然艰苦磨砺, 却大有所获, 它使我从中受到了触动, 让我有机会在平静如水的生活中, 再次领悟到自己人生价值之所在。我深知不能给那里带来多大变化, 可我仍然尽力发掘孩子们放眼看世界的勇气和力量, 激发他们追求自身价值的信念和决心, 让孩子们纯净期盼的目光自由闪烁。送别晚会上, 学生们纷纷给我递上赠言, 有个学生写道:“老师, 您在我们心中永远是善的使者, 美的旗帜, 无论我成为挺拔的白杨, 还是低矮的小草, 我都会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又有学生写道:“您像银杏般俊秀, 像松树般顽强, 像蓝天般深沉, 您不仅有学问, 还有一颗和我们相通的心。”简洁的话语, 字字有声, 铿锵有力, 情真意切, 朴实纯真。面对学生的赞美, 我无比激动, 却也深知教育之路, 任重而道远。确实, 过去的那一年是对我人生的一次重大考验, 我接受住了考验, 也接受到了锤炼与震撼。

临别时, 我望着身边一个个天真可爱、泪眼汪汪的孩子, 泪水自然地滚落了下来。回想起来, 就是这些纯朴、真诚的孩子们那纯净的心灵, 让我接受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当教师, 是我今生最大的光荣、自豪与幸福。这段难忘的时光也将成为我永恒的记忆!

感谢这群可爱的孩子!

感谢张家界民族中学!

感谢湖南师大附中!

对湘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湘西北 新农村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80-03

湘西北地区包括湘西州8县(市)、张家界市4县(区)和临近的怀化、常德市部分县(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9个,是湖南省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贫困山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生产条件较差,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民单家独户经营,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增产增收的难度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速度缓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正在逐渐改变,湘西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展:用电用水难的问题已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在被调查的17个行政村,60%的农户生活用水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新农村建设实施前的2005年,湘西州、张家界市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766元、2083元,新农村建设实施五年后的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分别增加到3674元、4039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湘西北地区农民实际增加的收入与全国、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比较,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差距在不断扩大:全国和湖南省农民人均收入2005年分别为3255元、3118元,2011年分别为6977元、6567元。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得益于国家刚性的支农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种养补贴等措施的落实,“村村通”等民生工程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外出务工工资上涨等,农民在本土劳动所得只占总收入的30%,影响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仍然存在。

一、困惑湘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其成因分析

历史遗留下来的“上学难、走路难、看病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又面临“人才难、技术难、资金难”,新老矛盾交织,制约着湘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矛盾的背后,既存在农民、乡镇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误读,又有地方政府的实施措施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的短期行为,更欠缺对解决农民现实生活困难与谋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

(一)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想预期与现实的生活状态存在较大的反差

希望通过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尽早改善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期待增收致富,生活宽裕,教育、医疗有保障,是广大农民的共同愿望,但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并非农民所愿,慈利县某乡的村民反映,“村村通”工程的标准是公路通到村部,而实际受惠的村民不足50%。桑植县某乡2008年、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900元以下的比例分别为13%、16%。现实的反差,让农民担忧新农村建设是政府搞形象工程,虎头蛇尾,不能长久坚持,由此对乡村干部和基层政府产生不信任,导致基层政府的工作难以继续。受访的344户村民79%认为乡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作用不明显,82%村民表示乡村干部考虑自己的利益比群众多,42%的村民担心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以权谋私。

(二)对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既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又存在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倾向

农民普遍认为,只要国家拨款就可以建设好新农村,只要有钱就能解决农村的一切问题。而对知识、技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对如何通过自身积累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没有明确的计划安排。许多农民拿到种养补贴后,不是用在发展生产上,而是花在了其他方面。调查显示,41%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标、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知之甚少。受访的乡村干部都无一例外地希望把自己所在的乡村确定为县市的扶贫点,企望通过扶贫的捷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而对如何引导农民通过学习农业技能增产增收,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等方面却缺乏明确的思路。

(三)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业技能素养普通较低,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推广使用难以接受,仍旧凭传统经验从事农业生产

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既没有资源优势又没有地域优势的湘西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如洪家关乡2009年农业劳动力总数为12193人,其中文肓占比1.9%,小学为23%,初中为62%,大专及以上为1.5%。洪家关乡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基本反映出湘西北地区农民素质的概况。调查显示,83%的农民没有参加过农业技能学习或培训,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使用普遍没有兴趣,仍旧持“靠天吃饭”的观念来从事农业生产,扶贫返贫的现象不在少数。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必然会对农村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思路形成制约,阻碍农村经济向农业现代化转变的进程。在信息相对闭塞,视野又不开阔的贫困山区,这种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长远的。慈利县杨柳铺乡三合村一万亩油茶林是上世纪70年代常德市的油茶基地,由于人才、技术、信息缺乏,当地村民只能依靠原始方法生产加工,每年茶油产量不到2500公斤,现已基本荒芜。类似的情况在永定、龙山、永顺等县都存在。一方面农民增收的途径狭窄,另一方面对现有资源又无力开发利用。湘西北地区各县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中药材、油茶、楠竹等自然资源,由于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正在逐渐退化。

(四)基层政府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缺乏可实际操作性,实施措施欠缺制度保障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新农村“示范村”不能以点带面,达不到示范的真正目的。被访县(区)的“示范村”都是距离县城中心较近的村组,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只要政府稍加重视,上一、两个项目,就可以看到效果,而真正偏远贫困的乡村很难有这样的待遇。正如村民所说的“好是好,就是学不了”。二是新农村的规划太原则,没有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可以实际操作实施的规划,以项目来替代规划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扶贫措施欠缺着眼于被扶对象的长远发展,重项目建设,重实物资助,轻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人才的培养。劳务输出是很多县(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而这一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长远发展大计。对如何创造条件,让农民就地工作、创业缺乏有实效的招数。

(五)农村经济发展融资渠道狭窄,农民借助国家金融、财政政策发展的途径困难重重

缺少发展生产的资金,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面临的现实困难。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且受制于自然条件,贫困地区农民可实际支配的现金有限,没有国家信贷的支持,单靠农民的自身积累,很难达到新农村建设的预期目标。受访村民反映,发展生产很难贷到款,即使有好的发展思路和项目,也会因资金受限而搁浅。许多村组干部每年都要花很大的精力到县市各部门去“化缘”,通过非政策性渠道争取资金,既不能保证争取到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经济,而且极易产生套取国家资金等一系列问题。

上述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

1.农民自身的局限。文化技能素质欠缺导致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影响农民对知识、技能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作用的认识,影响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的直接障碍。追求小富即安,注重实惠和眼前利益是湘西北地区农民普遍的观念。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体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是这一地区农村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2.政府职能转换后,乡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目标没有及时调整,基层政府解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根本问题的措施乏力。过去乡村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收农业税,抓计划生育工作上,政府职能转变后,对如何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的职责目标不明确,对农民的现实需求和存在的主要困难了解不深入,该做什么,怎么做,把握不准。地方基层政府因为历史欠账太多,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根本问题所需资金缺口大,一、两届政府的任期难见实效,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见效较快的城市建设中去,而忽视对农村的投入,在实施措施上存在把新农村建设当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搞的倾向。除中央、省级财政的政策性投入外,县级财政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蜻蜓点水”式的投入,对农村、农民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3.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薄弱,缺乏为本地“三农”服务的能力。湘西北地区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发展农村经济所需的人才、技术,只能依靠发展本地职业教育的途径来解决。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发展起来的农村职业教育已名存实亡。湘西州、张家界市几乎没有为本地“三农”培养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的职业教育学校或机构。农村职业教育是这一地区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4.新农村建设虽然有明确的政策导向,但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由于我国“三农”立法比较分散,缺乏整体规划,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大背景下,基层政府执行中央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弹性空间大,主观成份多,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农民的财产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容易导致新农村建设出现虎头蛇尾现象。

二、湘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统一的政策,但没有统一的模式。湘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起点低,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思路的转变,要因地制宜,既要着眼于解决当前“三农”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又要谋求“三农”的长远发展,无论是农民还是基层政府,对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目的、目标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足的思想准备。

1.突破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提高现有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后继者的文化、农业技能素质。没有人才和智力支持的新农村建设,无法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制约湘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除客观自然条件外,农民没有文化、不懂得技术、不会经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困难、信息筛选等问题无法依靠自身能力解决,对现有经济资源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贫困地区农村在引进人才难的现实面前,只有通过发展县级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为本土农村经济服务的人才,才是破解人才和智力匮乏的根本途径。

县级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定位于为本区域内的农村和农民服务,突出职业教育的本土性和实用性,反映当地农村经济的特色,走出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为沿海发达地区培养“打工仔”的误区。在教育形式上,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从业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能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能只把重点放在转移富裕劳动力上,应该重视对正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实用性培训,农民外出打工只是眼前的权宜之计,不是脱贫致富的长久之策。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农村的实际需要,设置相关专业,为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基层政府要把国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使政府部门的职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增强职业教育在本地的影响力。协调好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顾此失彼,会弱化职业教育为农村服务的功能。

2.找准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突出山区农村产业的特色优势和适宜性。湘西北地区因自然条件限制,农民种粮除满足自用之处,并不能产生明显的增收效益,但发展生态农业的潜力很大,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优势比较明显。因此,利用独特的山地条件,发展适宜山区,有山区特色的农村产业,既能克服传统农业规模小、效益低的不足,又能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既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又有利于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基层政府要强化为“三农”服务的职能,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工程。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使用,要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加强引导、示范和扶持,帮助农民解决信息不通、销售渠道不畅的实际困难。利用当地旅游业的优势,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能力的提升。

3.“大分散、小集中”推进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湘西北地区城市化的水平普遍较低,农民进城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子女上学、住房、医疗等一系问题无法解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湘西北的地域条件决定了这一地区不宜形成大规模的城镇,以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为发展中心,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集中,不仅能够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农民就地创业提供机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方便农民就医,子女上学,更能为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基层政府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实际现状,不能以建设城市的眼光来对待农村小城镇建设,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是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4.扶贫措施既要重视扶助生活困难的农民,更要重视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着眼于被扶对象的长远发展。对贫困农村地区扶贫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被扶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根据被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扶贫规划,只有在扶贫规划的指导下,扶贫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重设施、重项目建设、重物质资助的扶贫措施,不能解决农村、农民的长期发展问题,要建立相应的扶贫制度保障,加大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扶持,农民自我发展技能提高的扶助,才能达到以扶贫消除贫困的目的。

5.改革金融信贷体制,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缺少发展资金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面临的实际困难。一方面要调整、完善和创新金融财政政策,建立起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家专项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防止支农专项资金层层剥皮,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贫困地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为复杂,只有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有益于湘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远景规划,选择适应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正确路径,新农村建设也才会有实质性突破。

[本文为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湘西北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XJK08CZC04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曾杨生,李明贤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2.张社安.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有效探索[J].湖湘论坛,2007(1)

暑期支教助学励志支教个人总结 篇4

暑期支教助学励志支教个人总结

十五天的支教就这样结束了。记得在雨中为我撑伞的小虎,记得送我鲜花的沙丽,记得为数不多的千纸鹤,记得黑板上的离别话……忘不了追逐的泪水,忘不了闪着泪光的微笑,忘不了她说会开心送我们离开,忘不了在一起的欢声笑语……

十五天来,在教务上,我只上了两节课。由于临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改课或者换课的原因,在且托与责约各上了一节法律课。讲三个事例,再从中得出统一的结论。但是很明显且拖的孩子汉语好,理解的很好,讲的时候也很配合,不懂的就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解,但在责约这边,由于孩子们汉语确实学的不好,只能听个大概,基本上把教学的第一个目标达到了,部分四年级的同学能达到第二个教学目标。总之,要根据孩子语言的学习能力进行课程的调整,而在这方面,在责约是做的不够的。在且托那边当的五六年级的班主任,到现在都还是很不好意思,因为自己都不能记到很多自己班上的孩子,哪怕是要负责煮饭,哪怕是要负责写稿,但是在班主任负责本班的孩子上来讲还是很欠缺的。但是每天早上的心理辅导,每堂课有空的时候都会去听,去给同学讲,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还是觉得我该做的也做的差不多了。就像我说的,我和孩子虽然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爱那些孩子们。我们是一个团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分工,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每个孩子照顾到。

而其中有一个孩子,在课堂上很活跃,很捣乱,那是因为他父母不在家,可能缺爱吧。下课去和他谈天的时候,他就很敏感,似乎知道我想说什么,于是 回避着我,很遗憾只有一天的时间和他交流。但我们还是把我们能做的都做了。走之前,不停的表扬那些缺爱的孩子,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弱者,自己是很棒的。

责约这边的.孩子就很皮了,在课堂上非常的随意,虽然开始的军训已经让他们有一定的改变,但是,一些习惯性的问题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是尽量看到学生就不停的讲应该怎样做,怎样规范自己,怎样发展自己才是正确的,我们到底欣赏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希望他们是什么样的学生。当然,也不乏一些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们很爱学习,很为他人着想。我们也不断的给这些孩子以表扬与鼓励。希望他们可以保持着这份赤子之心。

后勤方面,基本上没有很大的问题,只是在责约这边用电饭煲和蜂窝煤的时候有点麻烦。炉子早上基本都熄灭了,延误了大家吃饭的时间,而要用两个电饭煲煮才能煮好,开始也不知道,于是弄成了夹生饭,但是刚哥很有果决力,当时立马就说弄炒饭,然后弄的非常好吃。真的是,团队里是一定要有这样的处理意外事情的人。

宣传方面,从开始的一个人负责所有人的稿子,到后来的分成四组来改稿子后,效率大大的提高了,中稿率也大有提高。作为负责改稿件的自己来说,基本上每晚都是1点多才睡,当然整个宣传组都是这样的。但是,在最后几天因为负责联欢会,我就把这块放下了,没怎么写稿子,也没怎么给他们改稿子,但是每个人基本上都改了两篇以上的。在最后的几天确实需要坚持下去,不能懈怠的。

家访方面,我去的孩子的家里都还好,基本父母都健全,没有特别伤感的事情。很多家里穷是因为家里都在务农,收入很少,在小学的时候是没问题的,但是上了初中,开销就很大了,家里就不能承担了。再加上家里的孩子多,为了让一个孩子能够读书就不得不让另一个或者另几个孩子辍学。如果家里有出去打工的话,就还好,但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就多多少少有一点问题的。

调研方面,在经济上面确实是相较十年前有的非常大的改善,不少人家都有电视,电饭煲,家里多多少少都会养一些牲畜。教育方面也因为义务教育,孩子的文化程度也大大的提高了。但是,虽然经济有的大的改善,但如果要承担初中的费用是远远不够的。而也正因为没钱,很多家长因为孩子成绩一般也就不能给孩子机会上学。

在责约的彝族家庭是这样的,一般彝族人家可以生三个孩子,但是父母都是老师的话只能生两个孩子,父母只有一个是政府官员或者是教师的话可以生两个孩子。我们调研的家里一般都是三个孩子,还有超生的家庭。生男孩是为了增加劳动力,而生女孩则是增加收入。在当地,女孩出嫁可以得到一份礼金,在以前,礼金一般为一千多,而现在一般则需要七八万,对儿子多的家庭来说是很大的负担。也正因为这样成了恶性循环,不管怎样都是穷。男孩不论孝顺与否都会分到地,而女孩是什么都分不到的。家里的地是有限的,只会越分越小,现在一般的家庭只有一两亩地。由于买地和强占地的原因,部分家庭是没有地的,父母就只有出去打工,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小学后也就让孩子出去打工了。这也是当地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原因之一,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影响。

很多留守儿童在陌生外人面前都是寡言少语的,和他们说话时明显感觉到他们自我保护很强烈,稍微涉及父母的话题的时候就有点回避或者不停的戳手。他们有的孩子很懂事,很听话,听话懂事的让人心疼,有的孩子在课堂上则不停的捣乱,似乎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从自己负责的萤火晚会来讲,总的情况还可以。但是在晚会进行时出现的状况很多,一会儿电脑放不出来声音,一会儿音乐有问题。学生站台的问题,舞蹈排练不熟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在开始之前做好充分准备的话出现的机率是很小的。在这其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以个问题,总是把时间卡的很紧,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没有留到充足的时间把节目排的更好。时间是足够的,但是规划的不是很合理。

对暑期湘西支教的思考 篇5

关键词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御;暴雨;预警;湘西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幅员1.55万km2,其中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69%。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湘西州山洪地质灾害多发,每年都有3~5次全州性的暴雨山洪,最多年份达21次(2010年),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657处,给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近年来,湘西州气象部门通过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山洪专项及其他气象监控与预警项目,逐步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组织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发布、装备保障能力和水平,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气象保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不够完善、暴雨预测预报技术水平有限、边远地区预警信息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又制约了气象服务在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中效用的发挥。

1 湘西自治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保障工作现状

1.1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完善

湘西州及8县市政府均成立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领导机构,明确了政府组织领导为主体、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气象部门。州、县气象部门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乡镇气象灾害准备认证工作,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为地方政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政府印发州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个、县级预案 8个,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州政府及8县市每年于汛前开展山洪地質灾害应急演练,州、县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活动,提升了社会公众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1.2 强降水预测预报水平明显提高

湘西州气象局依靠国家级、省级数值预报模式和国外数值预报模式,综合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建立了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以及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开展精细化的降水等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落区预报业务和细化到乡镇的降水预报。

1.3 暴雨监测能力取得长足发展

通过实施山洪等项目,湘西州气象部门增加中小河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气象监测设施,截至2015年10月,全州共建成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部713数字天气雷达、8个气象卫星接收站,1个气象卫星中规模地面接收站、24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个尾砂库气象监测站、3个土壤水分监测站、6个农田小气候站、4个交通气象监测站,监测资料实现10 min内传输汇集。州、县两级气象台站均实现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监测信息实时共享,在汛期可30 min获取一次卫星云图,分辨率最高可达到1.25 km。各类监测数据经分析应用,初步满足中短期县域级天气预报需要,局地性强降水的监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4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明显增强

湘西州及8县市气象局建立了山洪预警业务平台,州气象局研发了尾砂坝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立了气象国土部门会商机制,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业务。全州建立了包括广播、电视、报纸、96121声讯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为一体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第一时间向全州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公众、防汛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建立了一支以懂农情、知农需的乡村干部为骨干,数量达2 700人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成为田间地头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组织排查防范山洪地质灾害的重要力量。按照“6有”标准建成的158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州所有乡镇,成为传播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信息的阵地。

1.5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取得显著效益

通过对暴雨的提前预报、临近预警、跟踪服务,为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赢得了先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2010年“6·8”特大暴雨,地方政府收到气象预警,在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即将发生前,将泸溪县雀儿村125名村民、吉首市太平乡38户居民221人安全转移,成功避免了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

2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暴雨山洪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足

湘西州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缺乏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先进探测手段,制约了暴雨、冰雹等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自动气象站监测站网发展不平衡,土壤水分等反映地表状态的监测设备布设不足,部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点附近没有自动气象监测站点,对重大隐患点无视频监控设施等,对山洪易发区强降雨监测能力不足。

2.2 短时强降雨预测预报能力与精细化水平与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需求有差距

受科技和暴雨机理认知水平限制,暴雨预报精细化水平有限,定量降水预报能力不足,缺乏针对性和专业化的精细预报技术和方法;预报产品内容形式单一,更新频次与发布时效不能适应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暴雨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和预警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渠道尚未完全打通

偏远山区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气象预警接收设施不足,手段落后,基层群众主要依赖电视、广播等在固定时段收看收听 气象信息,气象信息接收能力与当地防灾需求有较大差距,导致预警信息传播不够及时,应急响应措施滞后,制约了基层干部群众及时、有效对山洪地质灾害进行早期防御和处置。

2.4 气象监测预警设施维护难度大,经费没有保障

由于设备老化、山区交通不便、通讯信号不稳定等原因,造成设备故障率高,维护任务十分繁重,而现行的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持经费标准偏低,且没有列入政府预算,经费来源没有保障。

2.5 基层气象台站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基层台站气象服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气象预测预报、为农服务等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人员管理松散,缺乏有效激励和考核机制,导致部分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较大。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提升暴雨等强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在湘西州建设一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增强对暴雨等山洪地质灾害诱发因子的监测预警能力。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布设自动气象站,建立高时空分辨率自动气象观测网、气象应急移动观测系统,完善气象卫星中尺度对流云团监测及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增强气象观测系统保障能力建设,解决气象灾害防御薄弱地区的气象观测设施不足的问题,增强局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3.2 提升暴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增强山洪地质等灾害防御能力

以湘西州现有的气象预报业务技术为基础,重点加强暴雨等强天气的网格化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释用技术,应用多普勒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研发多灾种早期监测预警技术。针对当地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特点,研发致灾强降水实时监测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短期预报系统等,形成无缝隙短时临近、短期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提升网格化暴雨预警技术,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3.3 扩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覆盖面,使基层群众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气象信息

实施预警喇叭“村村响”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预警信息接收工程,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最一公里”瓶颈。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加快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建设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降水等监测预警信息实时共享,完善气象国土水利等多部门山洪地质灾害预报会商和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提高山洪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3.4 加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装备维护及经费保障

完善气象监测预警装备运行日通报月巡视及质量考核制度,加强区域自动站等设备维护技术培训,确保区域站观测资料传输及时率在99.5%以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提高区域自动站维持经费标准,按平均每站5 000元/a给予经费补助,并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3.5 加强基层气象人员能力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加强对县级气象台站的会商指导,强化基层气象业务人员预报预警业务技术交流培训,提升基层气象人员对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分析预报服务能力。建议州、县政府将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员管理考核制度。

上一篇:入团第二介绍人意见下一篇:《从军行》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