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网络安全防护(精选10篇)
物网络安全防护 篇1
1 前言
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物联网网络技术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便利, 一方面带来很多不安全因素。物联网作为一个大的产业链, 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领域。尽管科技界、产业界、政府部门以及广大普通民众基于各自不同的背景对物联网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 但有一点是共同期待和永恒坚持的, 即“没有安全就没有应用, 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 在越来越强调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的今天, 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联网网络的安全尤其重要。本文就物联网网络安全防护进行研究。
2 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和射频识别 (RFID) 技术二者相互融合的产物, 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融合的深入和扩大, 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深入、更具移动特性的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物联网采用的接入手段为无线城域网 (wi Max) 、无线局域网 (wi Fi) 、移动通信网络 (包括4G网络、3G网络、2G等) , 终端选用专用终端、便携式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 (PDA) 、手机等, 通过无线应用协议 (WAP) 来使用访问互联网业务。物联网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业务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威胁、终端安全威胁。
通过无线信道在空中传输物联网信息数据, 很容易被非法篡改或截获。非法终端也很有可能在进入无线通信网络时, 以假冒的身份来开展各种破坏活动。即便是合法身身份的终端也很有可能对各种互联网资源进行越权访问。业务层面的安全威胁包括传播不良信息、垃圾信息的泛滥、拒绝服务攻击、非法访问数据、非法访问业务等。
3 物联网面对的安全问题
对于传统的网络而言, 业务层的安全与网络层的安全二者是完全独立的, 但是物联网则不同, 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上集成了应用平台和感知网络而形成的, 互联网给物联网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安全机制, 如加密机制、认证机制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应该按照物联网的特征来适当地补充、调整这些安全机制。物联网面对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RFID系统安全问题
RFID射频识别技术获得数据的方式是通过射频信号来对目标对象进行自动识别, 无需人工干预就可以自动识别多个标签和高速运动物体, 操作较为简单、方便, 是一种典型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黑客对于RFID系统的攻击主要是破解、截获物联网的标签信息。攻击者获得标签信息之后, 通常就会利用伪造等方式来非授权使用RFID系统。目前国内外IT界大多都是通过加密标签信息的方式来保护RFID的安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方式仍然存在着安全漏洞, 不能让人完全放心。RFID芯片若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或者设计不良, 攻击者仍然会有很多方法来获取RFID芯片的数据信息和结构。
3.2 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因为物联网节点通常都是采用无人值守的方式, 且都是先部署物联网设备完毕之后, 再将网络连接起来, 所以, 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业务信息配置和签约信息配置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 多样化且数据容量庞大的物联网平台必须要有统一且强大的安全管理平台, 不然的话, 各式各样物联网应用会立即将独立的物联网平台淹没, 中央很容易会将业务平台与物联网网络二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割裂开来, 产生新的安全问题。
3.3 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
核心网络所具备的安全保护能力相对较为完整, 但是由于物联网节点都是以集群方式存在, 且数量庞大, 这样一来, 就很容易使得大量的物联网终端设备数据同时发送而造成网络拥塞, 从而产生拒绝服务攻击。与此同时, 目前物联网网络的安全架构往往都是基于人的通信角度来进行设计的, 并不是从人机交互性的角度出发, 这样就将物联网设备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剖裂。
3.4 黑客很容易窃取和干扰物联网信息的传输
由于在很多场合, 物联网的传输方式都是依靠无线传输, 而无线传输若没有适当地加以保护, 那么很容易被黑客所窃取和干扰, 这样一来, 就会对物联网网络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 物联网能够取代人来完成一些机械重复、危险、复杂的工作, 因此, 物联网设备很多都是设置在无人监控的地方, 黑客可以通过远程操作更换物联网设备的软硬件, 或者直接破坏设备, 给物联网设备的本地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4 物联网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4.1 物联网的业务认证机制
传统的互联网认证技术是要对不同层次进行明确的区分, 网络层的认证和业务层的认证完全分开, 相互独立, 业务层的认证只负责鉴别业务层的身份, 而网络层的认证就只负责鉴别网络层的身份。但是物联网则完全不同, 它将网络通信和业务应用紧紧绑定在一起。但是值得值得注意的, 无论物联网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 网络层的认证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业务层的认证则可有可无, 它可以根据和业务的安全敏感程度和谁来提供业务信息来进行设计。例如, 当由运营商来提供物联网的业务, 那么就完全不需要进行业务层认证, 而只需要利用网络层认证结果即可。而若是由第三方来提供物联网的业务, 而不是由运营商来提供, 那么就可以不需要考虑网络层的认证, 只需发起独立的业务认证即可。当业务是金融类、个人信息类敏感业务, 则必须采取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 而在这种情况下, 就必须进行相应业务层的认证。而当业务只是气温采集、位置定位灯普通业务时, 就可以不再需要业务层的认证, 网络认证即可。
4.2 物联网中的加密机制
逐跳加密是传统的网络层加密机制, 即在发送信息数据的过程中, 转发到节点和传输的过程采取密文方式, 而信息在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则采取明文。但是众所周知, 物联网的业务使用和网络连接是紧密结合, 这样一来, 就面临着是选择端到端加密, 还是选择逐跳加密。
逐跳加密只是在网络层进行, 且不需要对所有信息数据都加密, 只需要对那些受保护的链接加密即可, 因此, 可以在所有的业务中都适用, 也就是说, 能够在在统一的物联网业务平台上对所有不同的业务进行安全管理, 这样一来, 就有效地保证了逐跳加密的可扩展性好、低成本、高效率、低时延的特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逐跳加密需要对信息数据在各传送节点上进行解密, 因此, 各个节点都很有可能会对被加密消息的明文进行实时解读, 安全隐患较大, 各传送节点的可信任度必须很高才行。
而端到端的加密方式则不同, 它选择不同的安全策略主要是按照业务类型的不同来选择的, 低安全要求的业务不提供或者只提供低安全等级的保护, 高安全要求的业务才会提供高安全等级的保护。但是端到端的加密方式有个致命的确定, 那就是不能保护消息的目的地址, 不能对被传输消息数据的终点与源点进行掩盖, 很容易遭到恶意攻击。
综上所述, 对于高安全需求的业务, 最佳的选择是采用端到端的加密方式;对于低安全需求的业务, 则可以先选择逐跳加密的保护方式。
4.3 加强物联网网络防火墙的控制
目前物联网网络上常采用的防火墙技术主要是过滤防火墙、代理防火墙。如新毒霸悟空2013免费杀毒软件下载安装后可电脑和手机双平台杀毒, 金山毒霸2013悟空正式版下载安装后不仅可以查杀电脑中的病毒木马, 还能查杀手机中的病毒木马, 防止恶意扣费。新毒霸2013悟空采用金山云启发引擎, 速度遥遥领先于传统杀毒软件。金山杀毒2013新毒霸悟空永久免费杀毒软件比金山毒霸2012猎豹免费杀毒软件的查杀速度更快, 金山毒霸2013悟空正式版拥有30核云查杀引擎, 查杀运行在云端, 不占用内存, 不影响电脑速度, 金山毒霸2013官方下载安装后全面保护您的电脑安全。它拥有全球最先进的云查杀引擎, 金山毒霸2012官方免费下载安装后拥有超强的病毒分析和查杀能力, 已实现全新病毒99秒内快速鉴别, 且只有10兆左右的安装包和10兆不到的内存占用, 还拥有10秒以内的安装速度, 金山毒霸2013官方免费下载最新版相比金山毒霸2012官方免费下载版本查杀速度有很大的提升, 金山杀毒软件让您的电脑彻底远离卡机、死机问题。
4.4 政府应该加强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研发的支持
物联网已日益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 政府应该与IT商联手, 共同支持一批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研发项目, 以期尽快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网络安全环境。例如德国政府就于近日开展了一系列物联网信息安全研发, 以此来巩固德国作为世界最安全经济体的地位。此次实施的研发项目以物联网中的嵌入式信息系统安全、数据传输及编码过程安全为重点, 采用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进行, 如卡尔斯鲁尔的Wibu-Systems AG公司牵头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集成化保护”项目, 将研发能保障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嵌入式操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新型信息系统硬件结构;Furtwangen科技大学协调的项目“虚拟-现实系统通用多形态安全解决方案”, 致力于研发物联网中恶意攻击和远程操控行为的识别和应对技术方案;弗朗霍夫学会海因利希-赫茨研究所牵头的项目“物联网高效安全编码技术”, 研究重点为物联网数据无线传递过程的高效安全编码及加密技术方案。德国联邦教研部、联邦内政部将投入科研经费约800万欧元。
5 结语
总之, 运用和推广物联网技术, 一方面能够将社会运行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也会对公民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提出严峻的挑战。所以, 加强物联网网络安全防护势在必行, 应该做到未雨绸缪、趋利避害, 力争让物联网真正成为一个可信任、安全、开放的网络。
参考文献
[1]OLESHCHUK V.Internet of things and privacy preserving technologies.Proc of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Vehicular Technology[J], Information Theory and Aerospace&Electronic Systems Technology.2009:231-239.
[2]S.A.Weis."Security Parallels between People and Pervasive Devices, "[C].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2005:140-145.
[3]WEIS S, SARMA S, RIVEST V, ENGELS D.Security and Privacy Aspects of Low-Cost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s[J].th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Security in Pervasive Computing.2004:130-133.
[4]孙其博, 刘杰, 黎羴, 范春晓, 孙娟娟.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34 (03) :209-124.
[5]朱哲学, 吴昱南.物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新问题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0, 45 (10) :167-169.
[6]杨庚, 许建, 陈伟, 祁正华, 王海勇.物联网安全特征与关键技术[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67 (04) :199-203.
凌空网络:物联网运营商 篇2
设想一个场景,你去外地出差或旅游,进入一个酒店,你的手机可以与酒店中布下的信息发射器实现数据信息交换,随时接收传感器传来的各种信息:旅游出行、周边消费娱乐场所的信息等,对于在陌生城市的人来说,这是颇有价值的实用信息,事实上这也是凌空网络目前正在做的业务。
世博会期间,上海旅客激增,带动酒店等行业的业务增长,而在上海、江苏无锡等旅游局的推动下,凌空网络的信息发射器也正在进入当地的星级酒店,只要将传感器插上电脑上的USB接口,即可接收各种实用信息。“我们提供的信息都是实时的,不像互联网上的信息都是历史信息,对于旅客,尤其是国外旅客而言,很有用。”徐蔚说。目前,酒店里的传感器终端都是租用的,凌空网络不管酒店对旅客收取多少租金,它每天可以从酒店获得20元的分成, “对于星级酒店的旅客而言,20元并不是一个敏感的数字。”
徐蔚的长期目标是希望凌空网络可以成为物联网的运营商,而这也是中国电信等运营商的发展计划,IBM“智慧地球”等计划其实也是将人与城市连接为一个可以随时随地无线无缝交流的整体。据徐蔚透露,目前也有运营商计划采用其技术,但是否与运营商台作,仍在探讨之中,因为如果与运营商合作,则必然是以运营商作为主导,这并不是徐蔚所希望的。
徐蔚曾在日本公司工作多年,也曾做到日本公司的高层,2006年创办凌空网络,并开发出“感动芯”技术,很h央与MTK、天宇朗通、斯凯等公司合作,将“感动芯”技术应用于国产手机上。
简单来说,可以将“感动芯”理解为一个传感器模块,基于这个模块,可以开发出各种有趣的应用,比如将二轴的传感器装在手机上,根据你的动作可以开发出求签算命的应用,放在摄像头上,则可以做成“变色龙”的应用等,徐蔚介绍说。2007年,凌空发起成立凌空网“感动芯”手机产业联盟,希望更多的手机厂商采用这一技术,目前有四十多家厂商加入了这个联盟,已经推出近50款动感手机游戏。
物联网网络层安全 篇3
关键词:网络层,安全问题,技术需求,解决方案
1 网络层概述
物联网是一种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实时交互的新型系统, 物联网通过网络层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连功能。物联网的网络层主要用于把感知层收集到的信息安全可靠地传输到信息处理层, 然后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信息处理, 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感知及有效控制。其中连接终端感知网络与服务器的桥梁便是各类承载网络, 物联网的承载网络包括核心网 (NGN) 、2G通信系统、3G通信系统和LTE/4G通信系统等移动通信网络, 以及WLAN、蓝牙等无线接入系统。
2 网络层面临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网络层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⑴物联网终端自身安全。随着物联网业务终端的日益智能化, 物联网应用更加丰富, 同时也增加了终端感染病毒、木马或恶意代码所入侵的渠道。同时, 网络终端自身系统平台缺乏完整性保护和验证机制, 平台软/硬件模块容易被攻击者篡改, 一旦被窃取或篡改, 其中存储的私密信息将面临泄漏的风险;⑵承载网络信息传输安全。物联网的承载网络是一个多网络叠加的开放性网络, 随着网络融合的加速及网络结构的日益复杂, 物联网基于无线和有线链路进行数据传输面临更大的威胁。攻击者可随意窃取、篡改或删除链路上的数据, 并伪装成网络实体截取业务数据及对网络流量进行主动与被动的分析;⑶核心网络安全。未来, 全IP化的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将是物联网网络层的核心载体。对于一个全IP化开放性网络, 将面临传统的DOS攻击、DDOS攻击、假冒攻击等网络安全威胁, 且物联网中业务节点数量将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服务网络, 在大量数据传输时将使承载网络堵塞, 产生拒绝服务攻击。
3 网络层安全技术需求
3.1 网络层安全特点
物联网网络安全区别于传统的TCP/IP网络具有以下特点。
⑴物联网是在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但由于不同应用领域的物联网具有不同的网络安全和服务质量要求, 使得它无法再复制互联网成功的技术模式。针对物联网不同应用领域的专用性, 需客观的设定物联网的网络安全机制, 科学的设定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目标和内容;⑵物联网的网络层将面临现有TCP/IP网络的所有安全问题, 还因为物联网感知层所采集的数据格式多样, 来自各种各样感知节点的数据是海量的并且是多源异构数据, 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将更加复杂;⑶物联网对于实时性、安全可信性、资源保证性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如医疗卫生的物联网必须要求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保证不会因为由于物联网的误操作而威胁患者的生命;⑷物联网需要严密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具有保护个人隐私、防御网络攻击的能力。
3.2 物联网的网络安全需求
物联网的网络层主要用于实现物联网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控制。物联网应用承载网络主要以互联网、移动通信及其它专用IP网络为主, 物联网网络层对安全的需求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⑴业务数据在承载网络中的传输安全。需要保证物联网业务数据在承载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内容不被泄漏、篡改及数据流量不被非法获取;⑵承载网络的安全防护。物联网中需要解决如何对脆弱传输点或核心网络设备的非法攻击进行安全防护;⑶终端及异构网络的鉴权认证。在网络层, 为物联网终端提供轻量级鉴别认证和访问控制, 实现对物联网终端接入认证、异构网络互连的身份认证、鉴权管理等等是物联网网络层安全的核心需求之一;⑷异构网络下终端安全接入。物联网应用业务承载包括互联网、移动通信网、WLAN网络等多种类型的承载网络, 针对业务特征, 对网络接入技术和网络架构都需要改进和优化, 以满足物联网业务网络安全应用需求;⑸物联网应用网络统一协议栈需求。物联网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议栈和相应的技术标准, 以此杜绝通过篡改协议、协议漏洞等安全风险威胁网络应用安全;⑹大规模终端分布式安全管控。物联网应用终端的大规模部署, 对网络安全管控体系、安全管控与应用服务统一部署、安全检测、应急联动、安全审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安全需求。
4 网络层安全解决方案
物联网的网络层解决方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⑴构建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相融合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重点对网络体系架构、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密机制、密钥管理体制、安全分级管理体制、节点间通信、网络入侵检测、路由寻址、组网及鉴权认证和安全管控等进行全面设计;⑵建设物联网网络安全统一防护平台, 完成对终端安全管控、安全授权、应用访问控制、协同处理、终端态势监控与分析等管理;⑶提高物联网系统各应用层次之间的安全应用与保障措施, 重点规划异构网络集成、功能集成、软/硬件操作界面集成及智能控制、系统级软件和安全中间件等技术应用;⑷建立全面的物联网网络安全接入与应用访问控制机制, 建立物联网网络安全接和应用访问控制, 满足物联网终端产品的多样化网络安全需求。
参考文献
[1]温蜜.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D].复旦大学, 2007.[1]温蜜.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D].复旦大学, 2007.
[2]胡萍.NGN组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09.[2]胡萍.NGN组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09.
[3]杨义先, 钮心忻.无线通信安全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3]杨义先, 钮心忻.无线通信安全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
[4]虞忠辉.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安全保密技术[J].通信技术, 2003.[4]虞忠辉.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安全保密技术[J].通信技术, 2003.
物网络安全防护 篇4
关键词: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建设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如今的社会里,高新产业链使得人们使用的技术在不断的升级,最鲜为人知的就是物联网技术。二十一世纪里,没有个一项过人的技术和本领,是无法在世界上立足于,无法成为世界强国的。若想成为一个世界强国,那么就必须要让自己国家的技术得到先进的发展与提高,所以在你争我赶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开始了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下的物联网方向专业创新建设的研究,想在世界上首先树立物联网强国的地位,一个以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为主体的网络技术霸主国。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适应这一变化,应该在各大高校中建立此网络工程专业的物联网方向,来专用型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培养专业人才,把人才往物联网方向发展,少年强才国强,所以从少年抓起,从小培养高新技术产业链——物联网方向。与此同时,要积极地配合社会需求的转变,为学生未来能在工作岗位上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更加能针对性的培养出一批专用型物联网人才,更好的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我国今后的强大打下更加夯实的基础。
二、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下的物联网的现状
物联网最早出现于美国,为了用于在工业交流上以数据物联网的方式展开研究,便开启了物联网时代潮流。在美国的产业里,物联网管理系统占据了主导地位,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于是,在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第一个网络工程管理专业在大学中诞生,之后,陆陆续续的物联网管理、科学物联网管理系统等等的专业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的出现。就此,中国从此也走上了物联网时代。说到这里,这一切都是为了顺应现在高新技术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潮流,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如今的物联网管理这一系统在中国只是表面上达到了适应潮流的表现,实质上,中国的物联网技术产业管理还没有在本质上达到物联网技术企强国的行列。就像在外面披上了一层狼皮的羊,实质上只是一头绵羊,根本达不到成为狼的能力。也正是在这种滥竽充数的情况下,我国的物联网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上升,只是在原地停留了许久的时间。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是时候采取创新行动了。
三、我国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下的物联网方向创新建设处于落后的原因
(一)急于求成的开发物联网系统产业链
我国之所以久久不能达到世界上物联网产业强国的一大因素就是我们的心态,我国在这一方面太过于急于求成,却往往忽视了什么叫过犹不及。我们总是想着赶紧紧跟步伐甚至是超越,我们总是幻想着能用二十年的时间来达到欧美资本主义强国花费了五十年时间才达到的高度。我希望能够以史为鉴,以文化大革命为借鉴,当初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不就是太急于求成,忘掉了自我,迷失了方向误入了左倾教条导致了最后国家革命的失败。我们要以史为鉴以明得失。
(二)“浮夸风”的作祟
我国在追求物联网时太过于浮夸,想做大做好做更强,却忽视掉了基础性的东西。网络工程专业下的物联网方向的创新建设需要一步一步的来,脚踏实地的做好一切基础性工作。基础好了,夯实牢固了,未来的发展前景自然不会差。不要对自己的发展太过于自信,一切都有失败的时候,要做好两手准备,浮夸风是急于求成的另一种表现,不可能在浮夸的背景下将物联网管理产业链发展好的,最后只能才重蹈覆辙,以失败告终。浮夸风不可取,若想在世界上继续发展壮大,想要提高物联网产业技术是很合适的,但是要注意方法,切记“浮夸风”作祟。
(三)各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只是徒有虚名
在如今的高校里,各种关于物联网方向的网络工程专业,但只是表面功夫下得好,实质上配备的师资力量及课程要求无法达到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效果。各大高校只是为了符合各地教育局的要求,做足了表面工夫。倘若深入的去聆听一节课,则会发现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下的物联网方向建设的科目根本就没有实用价值,而老师则是更加可笑的用着既不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东西,不进行实质的理解与应用,所以在高校里的物联网专业科目只是徒有虚名,根本达不到培养人才,更不要说以后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能源。若是这样,中国想步入物联网工业强国的步伐将又要暂时缓缓,步入物联网强国的时间将会越来越遥远了。
四、对于创新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下的物联网方向的解决措施
(一)培养专业型人才
人才强则国强,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美国之所以成为物联网时代的大哥大,是因为美国这个国家对待专用性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视。他们不注重于学生的成绩,专注于丢失学生们在这一方面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网络工程专业下的物联网方向需要人才的集思广益,才能将这条溪流源远流长。如果只是一味地开设专业课程,一味地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实践能力,则永远也得不到这方面的实用性人才,因为他们更擅长的是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而提高成绩。
(二)创新尤为重要
创新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必要性元素。物联网管理与创新理念不可相违背也不可相互分离,物联网即是创新。我国应该多多创新技术,来优化物联网管理产业链,不要一味的盲目跟风,美国怎么做中国就怎么做,这样永远只能当小弟而不是大哥。创新一定要被重视,创新从哪里来,即使从国家的教育系统,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开创人们的思维能力,在需要的时候,吸取任何有创新意见的方法,来实现创新带动物联网发展。
(三)构建多科学交融培养理论体系
一个团队需要两样东西,一是团结,而是体系。有体系的团队才叫团队,无体系的团队那叫团伙。在这个时代频繁改变的情况之下,科学的交融体系尤为重要。理论体系在这一方面上是一个主导地位,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了理论体系才有理论方向去开展物联网管理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去发展高新技术,才能成为世界强国。
五、总结
专业建设是就如红军过草地一般艰辛,学科在向前发展,对于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下的物联网方向的创新建设要求也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提高。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明确专业知识结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专业性人才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是高校的责任。各大高校应该以创新物联网技术为办学理念,适应国家的理论体系,使国家物联网产业链走向巅峰。
参考文献:
[1]邱志宏;谢翠兰;黄力;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设置的思路[J];大众科技;2011年06期
[2]叶苗;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28期
[3]冯高峰;魏楠;原佩剑;高职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05期
[4]林莉;陈丽丽;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规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物联网网络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篇5
1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1.1 信息采集方面
物联网首要的作用就是信息的贡献和资源的贡献,因此,对于物联网而言,信息的采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有效的采集大量的数据信息,才是给物联网这一平台注入新鲜血液的最好的办法。对于感知的网络来说,信息采集、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都是需要不断注意并且积极解决的事情,网络节点呈现出多源异构性,它通常情况下功能比较简单,例如自动温度计,携带能量少。如电池等。这些东西大多都缺乏信息的安全管理,它们没有承载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同时,知网络的种类繁多,从温度的测量到水文的监控,以及从道路的导航到方位的控制,都缺乏一定的安全措施,它们传输的数据也没有相应的协议和规则,这也就导致了没有办法提供一个统一的安全的保护系统。
1.2 信息传输方面
物联网的核心网络就是对于采集的信息进行传输,我们必须确保在传输的这一过程是安全的,虽然核心网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但是,这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因为物联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网络,处于核心网的节点和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其中大部分都是以集群的方式存在,所以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数据传播时,会因为大量机器的数据发送使网络拥塞,从而产生拒绝服务攻击。此外,对于当下的通信网络而言,特别是对于物与物质之间的传输,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安全传输体系。
1.3 物联网业务方面
最后的安全问题就是物联网的业务问题,支撑物联网业务也有很多的平台,例如云计算、分布式系统、海量信息处理等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安全策略,为他们的上层提供一个高效、可靠、可信的系统来进行管理和大规模的应用建设。对于较大规模的、多平台的、多业务类型的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依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些安全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改进和不断的研发新的更有效的措施。应该要保证在控制物联网的信息采集、传递和查询等操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不能泄露个人隐私或机构秘密,从而对相关的个人或机构造成伤害
2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也是非常复杂的,主要是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其中感知层通过各种传感器节点来获取各类数据信息,其中包括物体的属性,物体的环境状态和物体的行为状态等的动态以及静态信息,依靠过传感器网络或者通过射频阅读器网络设备实现数据在感知层的传输和汇聚;而传输层则是通过移动通信网、卫星网、互联网等网络,从一定的角度实现感知层信息的接入和传输;支撑层是来为上层提供一定的传输平台,这个平台是非常高效可靠的,主要为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层提供相应的基础服务。所有,在物联网的每一层结构中都贯穿着安全和基础管理技术。
3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探究
目前,大多数都是在宏观的方面进行物联网安全的研究,宏观的对整体的框架进行讨论,其中包含很多相关专业的知识,其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网络的感知、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应用的业务等。很多科学家将其定义为如下几个层面,主要概括成网络安全机制,它容纳了认证和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立法保护。
数据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密的目的是保障信息被攻击者截获后不能被破译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加密算法和加密技术,需要找出其中最快速,最优化的加密方法,来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保护,特别是在资源有限制的情况下,要将人和物分离,更加有效的对物联网的应用进行加密,以确保物联网的安全性。
4 RFID安全协议
RFID虽然是一种安全协议,但是它仍存在一些的不足,可以用证明安全性理论对RFID安全协议模型进行安全性研究,以解决RFID认证过程中存在的匿名问题,尤其是对于身份隐藏问题等,,提出了ID保护的物联网高效的健壮的密钥管理方案。其次针对物联网传输机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需建立相应的物联网安全传输模型。
5 RFID系统的三方认证
我们都知道,很多RFID的隐私并没有建立完整的标签与阅读器的会话密钥,这也就导致了阅读器和标签的通信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安全保障,为此,我们可以采取进行一定的更新和保留机制来实现阅读器和标签的后端数据库同步。我们应通过循环冗余校验函数、异或操作及随机数发生器来解决剩下的,针对阅读器与后台数据库之间的不安全通信的问题。这样以来,就可以比较完整的将RFID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现在的物联网概念和物联网应用领域已经大大超出了早起的范围,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微处理、通信等技术高度发展的体现。
6 结语
物联网的安全和物联网的隐私都是需要我们所大力保护的对象,这也是物联网这种技术能否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同时,物联网的多元化结构也面临这很大的挑战,应该积极的来应对这些问题,让物联网可以更好的改变我们的生活与学习,进入这个信息的时代,进入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这是最好不过的了。
参考文献
[1]杨庚,许建,陈伟,等.物联网安全特征与关键技术[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4):20-29.
[2]汪峥,钱焕延,汪婧雅,等.基于速度分治的车载物联网良性蠕虫模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1):43-48.
物网络安全防护 篇6
1 工艺特点及需求分析
油田联合站的功能包括原油汇集、加工、存储、外输等,是将原油中的油、气、水进行分离,实现原油初加工及转运的场所,根据经验及历史记录,联合站内发生较多的安全事故为可燃气体泄漏引发的火灾及中毒等事故,且危害极大。
目前,主要存在的安全问题有以下方面 :采用单独传感器对监测区域进行可燃体监测,易受空气流动、沙尘、雨雪等环境因素干扰,容易发生误报和漏报,极易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监测区域面积大,采用单个传感器进行检测可靠性差 ;现场信息传输距离远,易受电磁干扰。为保证联合站的安全运行,急需建立一套可靠性高的安全监控系统。
2 联合站安全监控系统构成
针对联合站内可燃气体隐患较多、站内设备多、占地面积大、干扰性强等特点,结合物联网技术及BP神经网络,构建联合站安全监控系统,实现联合站内各个监测区域可燃气体含量的准确监测。系统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传输子系统及监控中心三部分。
(1)信息采集子系统。监控系统通过信息采集子系统实现生产现场环境信息的采集。为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站场划分为10个监测区域,每个监测区域布设3台可燃气体探测器构成传感器组,传感器信息经以太网数据采集模块上传至信息传输子系统。信息采集子系统的传感器感知网络由分布在现场的30台可燃气体探测器及以太网数据采集模块构成。
(2)信息传输子系统。信息传输子系统采用以太网为基本构架,采用传输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可靠性高的光纤环网构建信息传输主干网络。满足站场安全信息量大、距离远、干扰性强的特点以及后期改造、扩展的需求。
(3)安全监视监控中心。为保证监控系统运行的高可靠性,监控中心采用冗余设计,工控机采用研华IPC-610H。系统运行正常时,主、从机之间只进行数据交换和备份,当主机工作发生故障时,备机能够立刻接替主机的工作,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3 安全监测预警的实现
针对采用单独探测器进行可燃气体监测可靠性差的缺点,监控系统采用BP神经的方法提高可燃气体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传感器组获取的可燃气体信息通过BP神经网络融合处理后,得出较为可靠的可燃气体监测结果。
首先,建立可燃气体监测BP神经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
BP神经网络采用三层结构,隐含层节点数量由确定,其中m,n分别代表输入层和输出层节点数量,可调整变量α取值范围为3~15,需要根据神经网络的学习速率及误差要求进行确定。隐含层作用函数选用双正切函数输出层作用函数选择Sigmoid函数,即BP 神经网络的输入为特征向量(I1,I2,I3 ),分别对应一个监测区域中的三个传感器的信息,输出对应现场可燃气体检测结果。
然后,选取经过预处理的200组现场数据作为样本集,采用MATLAB软件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取目标误差值ε=0.001。训练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经过468次训练后,误差满足要求,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是收敛的。
最后,选取100组现场监测数据作为对照样本,对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进行验证。神经网络输出判断规则为 :输出值小于0.3则认为监测区域可燃气含量在安全范围之内 ;若输出值大于0.3且小于0.7则认为可燃气体含量偏高,需时刻注意现场情况,若输出值大于0.7则认为现场可燃气体含量超标,存在危险,需采取应对措施。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BP神经网络输出值与实际值十分接近,BP神经网络适用于联合站可燃气体监测。
4 结论
基于物联网和BP神经网络的联合站安全监控系统于2014投入运行,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
(1)针对联合站可燃气隐患突出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物联网的联合站安全监控系统,弥补了安全监测可靠性差的缺点,有效提高站场可燃气体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系统实现了联合站安全状态的准确、可靠监控,为联合站安全生产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在其他相关安全监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摘要:针对油田联合站可燃气监测存在的准确性差、预警可靠性不高的缺点,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搭建了安全监控硬件平台,并采用BP神经网络对监测区域内多探测器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实现现场可燃气体含量的准确判断。运行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可靠的对站场内可燃气体情况进行监测,有效保障了联合站的安全运行。
计算机网络至物联网 篇7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分散的信息有办法通过计算机终端得以共享。上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代表—因特网飞速发展。因特网的发展提高人们获取所需信息的速度和方式,电子邮件可以提高办公和沟通速度,因特网丰富大众娱乐生活,一些由多人参与的小游戏实现人机对战。
2009年后,物联网成为热题之一,既有与因特网共同的分组数据转发技术基础,又有着不同于因特网的要求与应用。文章讨论计算机网络、因特网与物联网之间的关系。
2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以计算机为终端的一种网络,以分组交换为技术基础,终端用户资源可以连通共享,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网络形式方面可以说是因特网、物联网的基础。
计算机机房是计算机教学及知识实践的重要基地。机房建设涉及电气系统诸方面,机房内庞大计算机群对室内温度等环境指标提出严格要求,机房设备运行状况需要工作人员巡回检查并作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通知维护人员对其事故处理。这些工作目前主要依赖人工完成,实时性较差。因为机房工作人员不可能全天24小时现场值班,机房内出现异常有可能不是第一时间发现,维护人员也因此不可能第一时间得到事故报警,因而异常发生与处理会经常存在延时。
经过多年发展,现有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会不适合未来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中部分教授在思考计算机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包括课程设置,社会功能定位等问题。有必要认真研究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
3 因特网发展瓶颈
起源于美国的因特网(Internet)也是一种网络,是计算机网络的代表,采用分组数据交换技术,实现了人类社会虚拟化,表现在场域、参与主体身份与活动内容的虚拟化,开启了现代社会信息化。
因特网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现已显露不足。首先,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IPv4地址,已不能适应新加入终端用户申请地址和网络传输速率的需要。其次,因特网构建虚拟社会的参与因素仅包括联入互联网终端的人,并需将信息加工成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介质,因此网页上显示的信息与真实信息存在不同步。现阶段,因特网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需要有能克服上述不足的新网络形态。
4 物联网的优越性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 T)又是一种网络,以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为基础,利用Zig Bee、RFID等关键技术构成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在计算机网络机房的应用体现在在计算机网络机房内布置传感器网络采集机房的环境参数(如温湿度)和机房设备参数,使用数据服务器连通互联网,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透明”管理网络机房现实环境。现已有使用的智慧校园就是对传统以计算机处理为主体的校园网在物的信息采集方面的拓展。
物联网延伸因特网应用领域至可知、可管、可控的物,如在家用电器中植入智能芯片就可以使这些电器按照主人的指令做到开关灯、打开关闭空调等传统人为行动,打破了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的传统思维。即将传感器等设备嵌入到建筑、铁路、桥梁等各种物体中,这些物体通过通信技术被连接在一起,形成物联网不同于因特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引起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会变为物联网时代感知社会,克服互联网现有不足,提高网络终端泛在化水平,形成以互联网做传输骨架的电子皮肤。在物联网中,物品之间可以独立于人工干预进行信息交流。自1999年物联网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以来,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生活多种领域迅速发展,中国于2009年在无锡建立“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现已成为信息界从业者讨论热点,踩着自主创新的节拍,开发出太湖水环境自动感知系统、安全自动防护系统等12个领域内可归结为采集类业务的相关应用,创造出上亿元产业产值。全球每年仅照明会有3400万亿瓦/小时流失,使用物联网技术根据周围环境及人眼舒适度自动调节光照强度可以起到节能减排作用。
5 物联网发展中亟待解决问题
因特网时代已经是现实,社会正迈向“物联网”时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与计算机网络、因特网一样,物联网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物联网涉及到众多终端物品,诸如RFID芯片记录的人员信息,利用Zig Bee技术监测到的特定区域环境参数,新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监测数据等,这些数据需要做到良好保密。
物联网行业的技术标准有待统一。如果生产商和运营商各行其是,将会出现许多孤立网络及没有统一技术标准的产品,这样会提高研发成本。2012年4月25日至27日,第三届中国物联网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与会专家指出,谁想自己把物联网产业链做完是痴心妄想。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捆绑活动创造更多价值,锁定关系是保障,互补交叉是方向。在谈到社会上对物联网的众多疑虑时,专家指出不管你信不信,物联网就在这里。并说社会最终会达到物为人知,物为人控。专家还指出,移动互联网是因特网的高级阶段,是物联网的初级阶段。
6 总结
从计算机网络至因特网,加快了社会的信息化步伐。物联网将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更大方便,缩小物理世界,与现在的因特网有很大区别。究竟物联网是因特网的简单延伸,还是不同于因特网的全新网络,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商榷的问题。物联网的全面实现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从业者耐心观察和体会。
摘要:从计算机网络到目前的物联网,网络形式发生了变化。从因特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物联网对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的改进。论述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物联网各自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分析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物联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物联网,关系
参考文献
[1]曾华.论Internet与Internet of Things[J].计算机应用,2012,32(4):893-899.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肖峰.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技术哲学的新探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221-227.
[4]张宇.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虚拟社会向感知社会的嬗变[J].贵州社会科学,2013(2):29-32.
[5]杨久婷,张海望.网络机房管理的物联网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2(28):98-99.
[6]蒋林涛.互联网与物联网[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2):1-5.
[7]徐鑫.浅析从互联网到物联网[J].黑龙江科学,2010,1(2):39-42,57.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网络设计 篇8
如今,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迅速推进,各部委针对物联网领域的支持政策纷纷出台,各省市积极推出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相关企业和投资机构积极介入,尝试推出物联网各类行业解决方案,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应用案例与示范项目,推动了物联网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深度应用将催生行业变革。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智能建筑行业的影响无处不在,设备通过传感器联网遍及大部分子系统,改变了传统建筑智能化技术和产品的基本架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网络已悄然而生。但是,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相关的数据通讯协议有待统一;相应的标准规范未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和完善;有的还仅局限于“系统集成”的架构理念,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进行网络设计;有的项目甚至在设计阶段缺少智能化系统顶层设计等。因此,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网络建设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有许多值得探讨和交流的话题。
为此,本期“技术热点”栏目以“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网络设计”为题展开阐述,特邀大家分析了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网络的可行性、体系架构、实施关键点及其重要意义。有观点表明,物联网技术正在不断发展、成熟,其将促进智能建筑网络设计向物联网架构设计发展,随着各地有关科技专项的相继展开,大家对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物网络安全防护 篇9
“物物相联并非是新东西”、“单纯的传感器网,物联私网,物联专网都不构成是真正物联网,或不应该是物联网的发展目标”……这些观点与一些流行的物联网观点有些不同。在2012年的一个智慧城市会议中,我国物联网术语的最早翻译者,思科系统公司(简称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殷康发表了自己对物联网发展的理性思考和看法。为进一步了解殷康对物联网发展及其技术应用的观点,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不足
记者:在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应用需求与产业对接大会中,您作了针对物联网的专题演讲,并对“传感器网络就是物联网”,“物物相连就是物联网”等话题发表了看法,请您做进一步阐述。
殷康:物联网之所以在国内受到各领域的热捧,这与国家在政策、资金等层面给予的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密不可分。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不仅产业链长,且涉及领域较多,应用范围广泛,已成为了全球各国争先发展的新兴领域之一。
物联网通俗定义就是指通过标识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计算技术,实现所有物品与网络连接,以便进行更有效的应用和管理。但这个定义太空泛且缺乏严谨。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声势和气氛虽已初步形成,但发展方向和市场环境等方面都比较混乱。这主要源于各行各业对物联网的理解各取所需,演绎其定义零碎而发散,从而把握不住物联网未来要发展的核心和主线。
一个明显的表现是近三四年来,我国各地物联网高峰会议举办得轰轰烈烈,大会多我不太担心,因为说明大家对物联网的话题重视和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联网峰会的论题还是雷同且没有进步,依然在谈论同样的内容或话题。因此,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在原地踏步、缺乏进步?只能说明我们的产业发展缺乏方向,仍然在盲目射箭,却不知道靶心在哪里!
例如,业内有相当一部分人将“传感网络”、“电子标签”或是“物联私网”、“物联专网”等技术直接看作成物联网的靶心,这就偏离物联网的本质内涵。因为“传感器网络”很早就存在,而且技术上一直平稳发展。虽然传感器从几十年前诞生时起就以联网应用的形式存在,而且已应用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但是将传感器网络等同于物联网,不会出现奇迹,更不会突然产生一个万亿级的产业。传感器网络应用行业和领域成千上万,而且因为不同的应用需求和环境,传感器的大小、功能和技术体制都不一样,而最关键是它的联网标准也完全不同,使其技术和应用在大量的不同领域各个分散发展,导致传感器网络技术和商业体制宽泛和散碎,市场和资源难聚集统一,技术和应用专业化,成本昂贵。所以,尽管这个产业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三十多年,累计产业市场规模不小,但一直难以形成高速度和大规模发展的统一产业,更难以言之为新的技术革命或浪潮。
显然,要形成规模化的新型产业不能仅仅只靠一些局部的物件和物品的联网应用演示或物联样板工程,更不能将以前就有的物品标签化、标签电子化、环境传感化、事件感应化、流程程序化、程序可控化、控制数字化、应用信息化、信息自动化等技术应用,进行简单的堆砌和累加。
物联网的本质不应是巨大而分散的技术和市场的简单集合,却没有内在的灵魂动机,因为这既不符合技术发展、创新和革命的本质特征,也不可能人为地组合出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如果没有颠覆游戏规则(Game-Change)价值的本质特征,单靠市场包装和炒作,难以掀起新的技术革命。
物联网的本质特征
记者:您认为物联网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什么?
殷康:物联网的本质特征,目前业界泛泛谈论的多,但深入讨论和探索较少。物联网涉及的行业、技术和资源很多,其应用都具有自身的利益及特色,因此每个行业和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都会有自己的认识,难以达成统一的看法和观点。
从全球物联网发展的视野和脉络来看,物联网其实是过去30年网络技术的进化和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其本质特征是网络的融合和统一。各行各业的网络应用从分离的、专业的和昂贵的独立发展道路,走向融合而统一的技术架构。网络不仅从单一的、个别的和局部的技术工具发展提升为具备全面、整体和无限能力的基础设施并支持一切应用的创新通用平台,并因此诞生了飞速发展的全新产业和市场。
其中,互联网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这一人类技术和产业文明进步的奇迹。互联网不仅具有数据、信息、语音、视频和移动的综合能力,而且使全球各地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互联为一切应用的平台。这个平台既支持已有的,又不断孕育着创新的和未来未知的一切应用,物联网正是这一技术发展趋势的一个鲜明体现。
所以,物联网本质不是简单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而是采用统一的网络语言,融合和统一所有的物联技术,使原来依赖于个体和局部资源的应用和能力,通过整体和智能的网络平台得以提升和放大,并依赖于全面的资源和智慧,从而产生最大和最强的综合能力,带来无尽创新和灵活应用的可能。这就是物联网全新的、从未有过的能力和应用的实质。
记者:您刚才也谈到了物联网未来的一些趋势,未来的物联网将是什么样的?
殷康:刚才谈到未来物联网将会发展成为一个统一融合的网络平台。基于统一的网络语言,这个平台在应用上既可以有独立的物理资源,也很容易跟其它资源相结合,这种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物理的资源不相关联;而对于单个物联应用而言,网络使一切能力和资源成为用之不尽和无所不在的资源池,网络使得物品和物件的信息在应用中灵活的体现,又能极易地操控,让泛在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调度和管理。
nlc202309031559
如此一来,物联网就具备了为各种类型应用提供资源、提供可能,带去创新工具和空间,让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变得更强,为人们生活体验和生产力的提升组合出一些新的效益,从而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例如,物联网应用能够使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多彩,更多的物件和物品互联成为网络资源和网络力量的一部分,同时也驱动整个互联网向更广更深的融合方向发展。物联网不仅牵引着人们融入互联网,物联网也将一切物理环境、生活和工作环境融入互联网,使人们使用、控制甚至于改善环境成为可能。如人们用移动的终端克服时空距离的障碍来改善环境很大的原因是依靠物联网技术,手机可以控制任何周围的物件和物品,在一个环境里任何一个设备都会按照人的意愿提供方便,任何时间为人的需求做好准备,从而极大地改善人们的使用体验,提高生产力。
总之,物联网的重要发展方向不是与互联网人为分割,而是与互联网融合,把互联网的网联DNA能力镶嵌到物件和物品的最末端点,末端能力就可以通过重复利用互联网已有的能力、资源、工具、应用和市场,使应用价值指数上升,从而形成更大更有力量的一个平台。
记者:您一直认为国内的感知,“感”的成分过于多一些,“知”的成分稍微欠缺一些,应该如何加强?
殷康:在物联网的技术架构中,感知是具有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感知不是物联网的全部和终极。目前,我国逐渐将物联网演绎成了传感网,是在“感”的方面太多太泛的表现,严重到了一叶障目,看不清发展方向的地步,而“知”的方面却不全、不足和不得法。
同时,国内“感知”能力只局限在传感技术,通过传感技术得到的信息只是一个局部的有限信息,产生的也只是有限的“知”的能力。事实上,网络本身的“感知”能力更重要,网络的智能使应用做到具有环境和整体的“知”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谈到的所谓从“感知”到“智慧”的转化和升华。
当然,如果要把感知转换成智慧型的应用,单靠某一个行业或局部的感知,是非常难以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物联网的末端感知是重要的基础,但是局部感知在某种程度上有其价值和意义的局限性,很大的原因是要用更大的空间突破它原有的领域或者应用的范围。达到一个自由和无尽能力的层面。
传感技术发展至今,控制使用都非常灵活且体积较小,可镶嵌在所有的地方,还可以按人的意愿和应用需求去生产。虽然在感的层面可以收集到很多信息,但在“知”的层面不能利用网络的智能和资源,智慧性地的关联、分析、处理、使用这些信息是十分短视的。目前,国内做“感”的企业都非常忽视“知”的潜能,甚至发展违背了这个方向,这会成为我国物联网发展多年还原地徘徊最根本的障碍。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实际上如果只围绕某一个行业做,这将与我们所期待的物联网相差甚远,目前很多企业要变成所谓物联网产业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要做“知”的部分。而“知”不仅仅是所看到或感觉到的范围,而是怎么利用已有的技术开发平台,汇集开发人员的资源和聪明才智突破原来的局限,这才有可能产生新的飞跃和创新。
国内做RFID、做某种传感器应用的企业,乃至做矿山某一个信息化或电子化应用的企业都说自己做的是物联网。RFID应用中技术非常传统,感应湖泊的技术和感应矿山的技术是完全不能关联,行业之间的应用没有关联、相互独立的,虽然都是物物相联但却没有形成新的智慧和新的应用、新的创新和新的市场。如果只有“感”的应用,但缺乏广泛的“知”,那么物联网应用的能力和市场都将受局限,“感知”的应用也没有突破的,这样的物联网产业也就是几个产业应用叠加所构成。所以说,认为传感器网络就是物联这显然是不通的。
记者: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发布,物联网未来的发展也越来越清晰,在物联网方面思科将会有哪些布局?
殷康:思科公司的物联网策略非常清晰,我们有四个方面的布局:一是全面推动物件和物品具备互联的网络能力DNA。这包括网络技术的继续扩展和微核化。二是整合和提升网络基础设施的能力和品质,推动一系列基础技术创新,为全环境、全行业、全系统、全流程的物联网应用准备就绪。三是设计和构造充分而全面利用网络智能的“彩云”业务平台。之所以称之为“彩云”业务平台,是因为在未来物联网的时代,多产业全行业全流程的物联网应用将面临“多云”环境,物联网应用将是一个包括数据、信息、语音、音乐、视频、移动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应用。四是率先建设智慧型应用,推动智慧型应用市场成熟与成长,为全球物联网的发展指明方向。
信息技术近30年的进化和发展,颠覆了许多技术和产业,但是有一个恒定性不变的元素就是网络,而且网络变成信息技术进化和发展的中心,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最终发展到联人、联物、联数据、联资源和联流程为完整一体的全联网(Inetrnet of Everything)。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记者:在物联网概念兴起之后,智慧城市在国内也得到迅速发展,您如何理解智慧城市,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殷康:智慧城市涉及了城市的资源、规划、管理、组织、活力开发、综合再利用等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谈到智慧城市,一些城市都把某一个或几个信息化、数字化、或网络化的项目纳入其中,做一个小的应用演示工程很容易,但是离所谓的智慧城市还有很大的距离,示范工程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些演示性的孤岛效应,智慧城市不是一个或几个应用场景的演示,应用场景可以做,也有一定的意义,但它不具备一种整体创新性的价值,也难以出现“智慧”型的爆发式效果。
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过程,需要对城市的发展进行长远地规划,要依赖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和统一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发展就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基础和前提,一个没有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市场支持的城市,是不具备物联网或是智慧城市发展条件的,智慧城市也完全是一个平台概念,将城市的资源和管理进行聚合,智能的分析处理分配。如此看来,如没有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前提新的智慧和能力从何而来,或者新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
nlc202309031559
智慧城市的发展除了在国家层面需要较强的指导性政策外,更需要结合各地的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情况进行建设,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同时智慧城市发展不能拔苗助长,一定要与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发达程度相结合与连贯。这样智慧城市在中国才能走得更健康。
此外,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还可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虽然中国的城市人口众多,行政管理体系也不一样,但是要知道,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的高效性,资源有效的调度配置和市场效益,特别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怎么样共享网络资源,都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城市的物理资源如何跟真正的管理功能的资源逻辑相分离,然后使它更有价值,并能有效地共享。即保证安全,又能使决策机构更好地行使管理决策是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从某种角度而言,城市的物理资源要如同融合网络平台一样,可以与城市的逻辑资源、控制资源相脱离开,因为当城市不同的管理者行使社会的控制管理权时,并不见得要分别霸占各自的所有物理资源,反而是要将所有城市物理资源进行融合。通过物理资源与逻辑的功能的分离,使得城市管理通过融合的网络平台更有效、更灵活,更合理地管理和调度资源。总之,共性的、基础性、规划性的东西和具有指导原则的一些东西在城市宽带基础设施建设中能够通过物联网的项目得到更充分的实现,这是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有价值的探讨路途。
记者: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兴起,对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及协同标准的质疑也越来越多,您对这一观点有何看法?
殷康:我个人更相信市场机制对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种真实效益和推动作用。很多人提出需要顶层设计,且中国政策体系需要这样适当的设计,但同时也要提醒政策的推动和制定者,要想办法尽可能多地依赖于市场和经济自身发展的机制。我国各领域的顶层设计者往往就是政策决策和执行本人,虽然他们的一些城市管理经验非常有价值,但同时也有可能与未来城市发展、市场经济、技术发展有脱节。
无论是产业发展和壮大,还是社会有序管理,市场机制都应起着很大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更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才能使得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更为均衡。例如,物联网、智慧城市在我国特别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这是大家都看见的好的一面,但同时因为政府的重视,形成了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建设资金和项目都由政府主导,不仅有可能使整个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形态超出其市场和经济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且对市场发长远发展和竞争也非常不利。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壮大毕竟最终要依赖市场和经济的自身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适可而止的顶层设计,但更需要产业、社会和经济自身发展和平衡。
记者:无论是物联网、智慧城市,还是云计算都需要网络的支撑,2012年国内的假宽带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国内网络运营管理的问题,思科作为与运营商业务息息相关的企业,您对“假宽带”事件怎么看?
殷康:“假宽带”事件其实是一个民生话题,也一个社会现象。该事件的发生恰恰反映了我国在网络运营政策、标准规范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一些不足。随着网络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高品质的宽带网络解决方案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如何运营并保证带宽的品质。这就需要完善市场管理、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宽带用户使用形态下,在开放市场经营环境中,韩国、日本及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及地区中,由于将宽带网络作为公共服务业务进行重点发展,不仅政府对市场监管力度强,而且市场中竞争的运营商也很多。因此,用户享受到的宽带服务品质也就非常稳定。
在11月底,国家工信部发布的通信行业标准《宽带速率测试方法 固定宽带接入》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标准《宽带速率测试方法 用户上网体验》,统一了用户上网体验的测试指标、测试方法及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不仅规范了宽带网络品质的监测手段,而且加大了对行业的规范化监管。当然,未来国家管理部门层面还可以示范性地引入民间资本,例如国内现有的大型互联网厂商,如果允许他们运营网络接入服务的话,有可能可以更好地刺激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网络游戏虚拟物民事纠纷解决 篇10
一、网络游戏虚拟物概述
( 一) 网络游戏虚拟物的定义
网络游戏虚拟物是网络游戏世界的衍生品, 是网络用户通过特定的网上行为所得到的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且通过计算机输出设备可被人感知和控制的虚拟物品, 比如在游戏中用以交易的虚拟货币, 比如各种游戏装备等。
( 二) 网络游戏虚拟物的性质
要想对网络游戏虚拟物进行法律保护, 解决实践中存在的虚拟物民事纠纷, 首先必须先确定网络游戏虚拟物的法律性质。对于这个问题, 我国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物权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网络游戏虚拟物与传统民法上的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其存在形式不一样, 不同于传统民法上的物是实体的, 网游游戏虚拟物是虚拟的。因此, 应当把网络游戏虚拟物看成是一种特殊物, 适用物权法的相关规定。
2. 知识产权说
该学说认为应当把网络游戏虚拟物列入知识产权范畴。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网络游戏虚拟物的虚拟性与知识产权的无形性有着本质上的相同点。由于对于网络游戏虚拟物作为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有着不同的看法, 该学说又分为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游戏虚拟物属于游戏玩家。另一种观点认为, 网络游戏虚拟物所有权人应该是游戏开发商。正是有了网络游戏开发商的研发、制作, 网络游戏才赖以产生和存在。游戏玩家只是享有使用权, 所有的装备、游戏角色等虚拟物都是开发商创作的。
3. 债权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游戏玩家在参与网络游戏时, 游戏玩家支付相应费用, 运营商提供游戏服务, 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契约。双方在该契约的基础上进行交易, 并且受该契约的约束。在享受相应的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若一方违约, 受损一方可基于契约请求赔偿。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所有权的转让问题, 网络游戏虚拟物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债权性权利。
4. 新型的财产类型说
该观点认为网络游戏虚拟物是一种新型的财产类型。在众多学说中, 笔者支持这种观点。网络游戏的场景布置、角色升级、关卡设置等可以为游戏玩家带来愉悦, 满足其精神需要。可见, 网络游戏虚拟物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加之虚拟货币、游戏装备等虚拟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不同等级的装备价格也不一样, 网络游戏中游戏玩家还可以出售自己的装备等给其他玩家。网络游戏虚拟物是可以转让的, 是可以在网络游戏中进行流通。虽然网络虚拟物有其独特的性质, 但是其同样具备一般财产所体现的性质, 将其定义为一种新型的财产类型无疑是合理的。但是这种观点并不代表就否认了游戏运营商和玩家之间的合同关系。
二、网络游戏虚拟物民事纠纷种类
迄今为止, 我国发生的网络游戏虚拟物民事纠纷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 因网络游戏虚拟物被盗而引起的纠纷
网络游戏虚拟物被盗后, 游戏玩家通常会请求游戏运营商协助查找被盗虚拟物的去向和提供相关证据。待查到盗窃者后对其提起民事诉讼, 或者直接以游戏运营商未尽相应的安全保障义务为由, 要求运营商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中国首例虚拟财产失窃案—李宏晨起诉北极冰公司。
( 二) 因游戏运营商单方终止运营或随意更改运营环境而引起的纠纷
网络游戏运营商因自身经营要求需要关闭游戏时, 都不曾听取游戏玩家意见而直接进行。因此, 游戏玩家的虚拟物随着该游戏的关闭而消失不见, 玩家不能再占有和使用网络游戏虚拟物, 从而引起玩家和游戏运营商之间的纠纷。如2006 年搜狐终止《骑士online》游戏的运营, 引起众玩家的声讨。另外, 由于游戏运营商随意更改网络运营环境, 给玩家的虚拟物价值带来影响, 玩家也会因此不满起诉游戏运营商。
( 三) 因游戏数据引起的纠纷
这类纠纷是网络游戏纠纷中较为常见的, 由于游戏运营商控制和监督着整个游戏的运行, 游戏运营商可以改变玩家的数据。如游戏运营商在遏制网络游戏“外挂”现象时, 通常一次性删除大量玩家的账号和虚拟物, 但是其中被删的有些是合法用户, 并没有“外挂”, 这些玩家就会引发不满, 要求运营商赔偿。
( 四) 因网络游戏虚拟物交易引起的纠纷
这类纠纷大多是因为网络游戏虚拟物交易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导致。就比如在买家购买虚拟物并已经全额付款后, 卖家却迟迟不交付。另外, 现今网络市场中出现的大量类似GM520 网络游戏交易平台的各种中介网站, 在为玩家进行虚拟物交易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引发了很多交易纠纷。
三、网络游戏虚拟物民事纠纷解决的法律规定
( 一) 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
由于对于网络游戏虚拟物法律性质的分析上, 笔者认为其是一种新型财产类型。因此可以适用我国民法对于此类民事纠纷解决的相关规定。另外, 由于并没有否定游戏玩家与运营商之间的契约关系, 因此在该类争议解决中可以适用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如果玩家和游戏运营商之间发生违约纠纷, 可以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处理。除此以外, 各部委制定的如干意见和发布的通知也有相关规定。如为规范游戏市场, 规定禁止游戏“外挂”等不当游戏行为。而且对虚拟货币也做出了详细规定, 运营商在为游玩家提供虚拟货币时, 要注意控制提供到游戏市场的总量。同时, 对游戏玩家购买虚拟货币也要限制一定的比例。以此控制虚拟货币的流通程度, 维护游戏市场的稳定。但是以上这些规定的实际操作性不强, 也没有确定网络游戏虚拟物的法律属性,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游戏虚拟物民事纠纷。
( 二) 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规定
我国台湾地区关于网络游戏虚拟物民事纠纷解决的相关法律规定对我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台湾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解决虚拟物纠纷的机制, 不仅通过法律规定明确网络游戏虚拟物的法律属性, 而且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纠纷解决机制。如台湾对于运营商和玩家之间的争议, 出台了一个专门的范本, 对争议的种类, 争议的解决方式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另外, 针对网络游戏虚拟物的交易, 也有特定的该类合同范例适用于争议解决。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 能够有力解决实践中因网络游戏虚拟物引发的争议, 也可以切实维护游戏玩家的权益。
( 三) 韩国的相关规定
在网络游戏发展迅速的韩国, 曾经为了遏制网络游戏虚拟物引发的纠纷而禁止虚拟物的交易。但是在网络游戏迅猛发展的过程中, 虚拟物的交易显得尤为需要而大量存在, 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也不断增加。在此环境下, 韩国不得不开始正视网络货币虚拟物。韩国逐渐通过法律规定肯定虚拟物的价值, 明确虚拟物的财产属性。规定了虚拟物独立于网络服务商, 服务商不享有虚拟物的所有权。服务商仅仅是为游戏玩家提供游戏场地, 没有权利对虚拟物进行随意处理。
四、建立健全网络游戏虚拟物民事纠纷解决法律机制
( 一) 明确网络游戏虚拟物的法律属性
要建立健全网络游戏虚拟物民事纠纷解决法律机制, 首先必须要确立虚拟物的法律属性。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虚拟物受到侵害的案件, 存在着司法机关以虚拟物不是财产为理由而不予立案的情形。因此, 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 通过法律规定明确网络游戏虚拟物是一种新型的财产类型, 确立网络游戏虚拟物的财产地位。
( 二) 制定专门的网络游戏管理规则
借鉴我国台湾地区, 对于网络游戏制定专门的管理条例, 明确游戏运营商与玩家各自的权利义务。虽然在网络游戏中, 游戏运营商与玩家存在合同关系, 但是由于网络游戏的特殊性, 由于虚拟物性质的特殊性, 急迫需要一个专门的条例对其加以调整。再者, 在网络游戏运营过程中, 游戏开发商是网络游戏的创造者, 游戏运营商是游戏的经营者。实践中存在两者不是同一机构的情况, 因此根据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自身不同的功能和特性出台一部专门的法规, 明确他们各自与游戏玩家的关系, 从而解决他们互相之间产生的争议。
( 三) 建立安全的网络游戏虚拟物交易平台
为了网络游戏发展的需要,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网络游戏交易平台, 这种平台是一个中介网站。在这种交易关系中涉及买卖方及交易平台三方主体。但是这种类型的交易归根到底还是玩家相互间的直接交易, 交易平台只是为他们提供买卖的场所。现有法律规定并不能保障此类中介网站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 为了虚拟物交易内在的市场要求和利益驱动, 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的交易平台。安全高效的交易平台应当包括交易准入资格审查, 身份确认, 信用评价, 安全保障制度等等。
( 四) 加强对网络游戏项目的市场准入审查
通过规范网络游戏的质量, 保证市场内网络游戏的合法性, 有利于减少网络的交易纠纷。在现实中对于网络游戏的审查多是形式上的审查, 对于网络游戏的实质内容, 对于网络游戏的运具体操作是否有体现保护玩家的利益都不予审查。在此情况下, 网络服务商、运营商在游戏设置上就会侧重于自身利益, 忽视对玩家虚拟物的保护。因此, 建议政府部门提高对网络游戏的市场准入条件, 审批游戏项目时, 注重对游戏规则公平性还有游戏内容合法性的审查。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游戏作为网络衍生的新生事物也得到网民的普遍欢迎, 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与此相关的民事纠纷也日益增多。其中, 由于网络游戏虚拟物产生的纠纷尤为突出。但是我国法律并没有对网络虚拟物做出具体的规定, 也没有具体的法律去解决网络游戏虚拟物产生的各种纠纷。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践, 对网络虚拟物的性质, 种类等方面进行论述, 建立健全我国网络游戏虚拟物民事纠纷解决法律机制。
关键词:网络游戏,虚拟物,民事纠纷
参考文献
[1]寿步.网络游戏法律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2]李修远.论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J].政法精英, 2013 (34) .
[3]包哈达.网络虚拟物纠纷调研报告网络虚拟物纠纷调研报告[D].上海交通大学, 2010.
[4]杨华.论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D].暨南大学, 2008.
【物网络安全防护】推荐阅读: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基础知识点05-08
网络发展与网络安全01-12
网络安全防护09-12
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11-17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07-06
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12-30
软件安全与网络安全01-02
强安全网络01-14
网络财产安全05-21
网络会计安全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