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数据(精选11篇)
卫星数据 篇1
卫星遥感技术不断发展, 星载遥感器种类与数量都在不断的增加, 传统单一遥感器的数据传输技术无法满足现在技术发展与实际需求, 数字技术以及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给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 新型的遥感卫星数据传输技术不断出现。
一、数据获取与传输技术
1、数据接收。数据接收时遥感卫星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第一个环节。卫星数据接收系统有天线、馈源、天线座、伺服系统、信道、管理监控等部分, 主要负责实现卫星跟踪和数据接收。管理与监控软件要按照业务部门预定的任务计划和接收站位置与卫星轨道参数获得卫星方位信息, 并编制接收计划, 存在多个接受任务就需要编制接收列队, 管理监控软件按照接收列队实现数据接收。卫星接入接收站天线接收范围, 天线馈源、天线座和伺服系统形成工作信号回路, 实现信号的接收、放大、变频、处理与天线方位调整。天线对卫星跟踪稳定之后, 开始进行信号的放大、变频、解调、同步处理, 输出卫星基带数据, 并将其传递给记录设备。
2、数据记录。数据记录与数据接收是两个联系紧密的环节, 数据接收系统捕获的卫星信号通过新到与数据通道开关交送记录系统进行保存。数据记录主要负责将卫星下行遥感卫星数据存储到设备上, 做好遥感卫星原始数据的保存, 同时做好后续数据处理的准备工作。
3、数据传输归档。1. 数据传输。是从接收站到数据中心的数据传输过程, 负责将卫星原始数据或者经过处理的数据从各地的接收站集中到数据中心或者机构总部。数据传输在遥感卫星数据获取中十分重要, 现在卫星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卫星运行机构以及地面基站都使用了新的信息传输技术, 最常见的是卫星中继技术, 通过中继卫星将数据传输给机构总部, 不同基站之间通过网络也能够实现数据传输。2. 数据归档。关于卫星传输数据的归档工作, 主要有数据整理、数据质量评估、数据编目、数据存储等内容。卫星数据的存储工作主要是卫星数据和卫星数据编目信息的存储, 卫星数据多存在于数据库形式。数据归档工作的目的在于建立完善的数据保存体系, 为后期的数据检索、处理等提供服务基础。
4、数据发布。遥感技术不断发展, 遥感数据量增加, 信息量大, 数据质量很高, 提高遥感数据资源的利用率, 提供完善的遥感信息服务逐渐成为遥感数据发展的新问题。21世纪之后, 基于Web GIS技术以及空间数据库技术的数据发布系统建立了遥感数据查询、检索、定制、分发和共享的高效技术平台, 不仅仅实现了遥感数据的检索查询服务, 同时还实现了数据产品的在线定制、无缝浏览拼接、数据实时下载等服务, 成为了遥感数据发布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接口技术
1、遥感器接口。数据传输与遥感器接口遥感器输出的数据格式、数据类型以及数据速率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同。但是遥感接口单元电路原理相同, 能够交换使用, 不会对数据传输性能造成很大影响。遥感数据再介入接口单元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数据格式编排, 能够形成要求的数据结构, 即子帧。数据传输不关心子帧结构及其数据内容, 需要了解子帧数据长度与起始位置, 需要从传感器获得数据信号、帧脉冲信号和时钟信号, 为了实现系统数据同步, 需要将数据传输一路时钟信号传输给遥感器。接口单元电路需要实现遥感数据接收、存储和编组, 之后等待信道进行传输。道传输能力、存储能力以及遥感数据率确定数据量大小。缓存器与地址控制器使用两套电路, 一套电路接收遥感器传输数据, 另一套就开始传输数据, 编组内数据量不大, 缓存器可以使用FIFA代替。接口单元电路与数传内部总线之前接口除了数据总线, 还有读脉冲、读允许、数据就绪、数据结束等信号。
2、数据时钟。时钟单元提供数据传输系统主时钟, 是整个数据传输系统的心脏, 电路设计可以采用双机备份的方式开展工作。
3、总线管理控制。该单元电路对数据传输内部总线使用进行管理分配, 首先哪找结构单元传输来的数据就绪信号编制接口单元缓存器数据排队方案, 之后轮到某接口单元进行数据传输时首先使用数传帧结构发出单元控制信号, 要求产生能够和接口单元对应的遥感数据帧头数据。
结束语: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 用户对遥感卫星系统要求越来越高, 卫星遥感信息传输系统传输数据量越来越大, 给卫星数据传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缓解传输系统工作压力, 需要要求用户尽量提出合理的卫星系统任务目标, 方便进行系统工作模式优化, 同时还需要加强技术攻关, 突破传统技术瓶颈, 提高技术水平,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遥感卫星数据传输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润松.将要上天的加拿大雷达卫星[J].国际太空, 2012 (3) :1-5.
[2]Resourcesat-1 (IRS-P6) Data User.s Handbook[Z].National Remote Sensing Agency, 2013.
[3]陈冬花, 昝梅.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应用与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25 (3) :173-177.
卫星数据 篇2
推导了运用地球重力场模型计算单点、格网点以及格网平均的扰动重力梯度复组合分量的公式;提出了广义球谐函数及其定积分的新算法,并利用EGM96地球重力场模型试算了全球地区卫星轨道面上的.重力梯度分量的格网平均观测值;通过对角线分量满足Laplace方程的精度,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作 者:吴星 张传定 叶修松 韩智超 WU Xing ZHANG Chuan-ding YE Xiu-song HAN Zhi-chao 作者单位:吴星,WU Xing(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南,郑州,450052;63926部队,北京,100085)张传定,叶修松,ZHANG Chuan-ding,YE Xiu-song(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卫星数据 篇3
资源卫星数据产品的大量分发和广泛应用,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不断提高数据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改进数据产品质量、深入拓展应用领域和完善用户服务体系是密不可分的。
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2005年,中心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数据处理实验系统,2006年系统正式投入生产,实现了资源卫星数据处理系统录入、处理和归档,产品生产,数据产品网上查询和分发,大大提高了数据产品生产能力和效率。
产品质量显著改进
中心通过自行开发的应用软件,实现了色差的自动消除,大大提高了数据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对IRMSS图像的去噪声干扰、CCD图像MTF补偿、几何精度改进和辐射校正等工作,使数据产品的质量有了显著改进和提高,为资源卫星数据的大量分发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定量化研究与应用
在敦煌定标场连续两年开展资源一号卫星02星和法国斯波特-4卫星的交叉定标试验,成功地获取了大量的地面测量数据和两个传感器的定标系数。在对定标系数进行对比分析与检验后,及时将结果公布上网,方便了广大用户应用,大大拓展了资源卫星数据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示范应用
中心以资源卫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首次完成了贵阳市1:10万森林资源调查;开展了基于多时相资源卫星数据的扬州市主要农作物长势监测分析。其他应用成果包括:国产卫星遥感数据1:250万全国影像镶嵌图制作,青藏铁路数据镶嵌,南水北调中线引水线路影像图,资源一号卫星三维立体演示系统开发,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资源卫星数据镶嵌,北京市密云水库蓄水面积、北京市绿地面积动态变化监测等等。
监测国内外重大灾害
针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中心积极安排资源卫星侧摆成像。成功实施了印度洋海啸、西藏帕里河堰塞湖灾害、内蒙古牙克石免渡河林区特大森林火灾、云南安宁“3·29”森林火灾监测。今年4月份至今,中心对太湖“水华”污染,淮河流域特大洪水,河南新蔡、淮滨县洪涝灾害进行了监测,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今年5月,中国以资源系列卫星加入《空间及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中心作为中方项目管理单位,负责机构内卫星资源的调度、安排和日常联络,可以预见,资源卫星数据将在国际减灾救灾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实施数据网上免费分发政策
2006年4月1日,受国防科工委委托,中心召开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免费分发”新闻发布会,免费政策的发布,大大提高了数据分发量,有效地拓展了资源卫星数据产品应用范围,很多县级单位使用上了资源卫星数据。为提高数据分发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建立了网上数据分发和共享技术系统,使分发时间由原来的一周缩短至2天。
深入走访用户 完善服务体系
中心立足数据产品的质量,积极拓展应用领域,建立与用户的联络与沟通的机制,不断完善用户服务体系。近年来,中心先后走访了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林业局、水利部、国家测绘局、各省市遥感应用单位50余家,对资源卫星数据产品质量、数据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合作及资源后续星的需求等进行了座谈和交流,促进了用户服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中心成功举办了6期“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数据与遥感应用技术培训班”,有力地推动了资源卫星数据在各省市的广泛应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作用。先后召开新闻发布会、用户大会、座谈会、研讨会20余次。从2004年到2006年,中心连续三年编写《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运行应用报告》,出版《应用简讯》7期,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遥感影像《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影像图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应用研究文集》等多种书刊,极大地促进了与广大用户的交流。
开展典型应用 提供深加工产品
为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中心从2005年开始为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深加工数据产品。中心为相关用户完成了新疆北部地区、华东大部和海域、海南省及其部分县市、湖南衡山局部地区的资源卫星镶嵌工作。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家环保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科院遥感所、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新疆地矿遥感中心等单位利用资源卫星数据,顺利完成了重大国家项目。中心将为甘肃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免费提供覆盖甘肃全省的2006年至2010年连续5年资源卫星CCD二级数据产品,支持“甘肃省重点农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项目的实施,实现甘肃全省耕地的动态监测。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制作地形图 篇4
这一技术的应用, 我们需要准备以下软件: (以免费卫星图片和DEM数据为例)
(1) Global Mapper (数据处理及成图软件, 也具有坐标转换功能) ; (2) Coord MG (坐标转换软件) ; (3) Cass、CAD成图软件; (4) 谷歌地图下载软件 (卫星图片下载, 保证下载的卫片四个角有经纬度坐标) ; (5) 各分辨率DEM数据 (目前有全球90m分辨率DEM免费数据, 亦可下载全球30m分辨率DEM免费数据, 下载网站“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
1 成图的基本步骤
我们以90m分辨率DEM数据为例进行阐述: (假设已下载了90m分辨率DEM数据)
1.1 使用Global Mapper获得点位高程数据或生成等高线图
(1) 在90m数据文件夹里找到“世界地形数据分区表.jpg”, 并打开。见图1
(2) 根据上图找到工作区大致地理位置对应的下轴和左轴方格数据, 并记录。如43_16.
(3) 运行Global Mapper, 打开43_16.zip文件, 同时设置好相应的椭球及投影参数。
(4) 利用Global Mapper生成等高线, 输出等高线图 (DXF格式) 。为了更好地对图形进行编辑, 一般不直接输出等高线图, 而是生成XYZ格式的点位数据, 再将这些数据转换成CASS软件所需要的展点格式 (可用Excel进行格式转换操作) , 用CASS软件生成等高线。
1.2 制作地物图
1.2.1 用谷歌地图下载软件下载卫星图片。此软件下载后有图片四个角的经纬度坐标, 用Coord MG进行坐标转换。操作步骤:运行地图下载软件———地图下载任务———新建任务———输入下载范围———选择下载级别 (级别越高越清晰, 文件越大, 但有些区域无高清图片, 一般选18~20级) ———下载。见图2
1.2.2 下载完成后, 点“导出|拼接———导出|拼接图片”, 再选中“生成经纬度坐标”。见图3
1.2.3 将图片四个角点的经纬度坐标, 通过Coord MG软件转换成与等高线图相对应的平面直角坐标, 再根据其平面坐标进行修正, 然后对图片中表示的地物进行描绘, 可以在CAD或其它软件上进行。以CAD为例, 操作如下:
(1) 运行CAD软件, 输入命令“image”, 载入卫星图片。
(2) 通过图片四个角的平面坐标, 对卫星图片进行修正, 也叫坐标配准 (平移, 缩放的进程, CASS制图软件有直接修正的功能) , 用CAD手动进行坐标配准精度不高, 建议采用Microstation和Cass。
(3) 用地物符号进行描绘。
(4) 描绘完之后将图片删除, 保留地物符号。
最后在CAD平台上将等高线图和地物图合并到一起, 就得到了一幅完整的地形图。
2 提高成图精度
相对于免费数据, 90m分辨率数据生成等高线时, 因点位间距太大, 有可能使地貌发生变形。用30m分辨率数据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状况, 但30m分辨率数据存在很多伪数据 (可能是为了防止作为商业用途) , 有时不能直接使用。将两种数据结合起来使用, 可以有效地提高等高线图的精度, 步骤如下:
(1) 用Global Mapper打开90m分辨率数据文件, 再打开30m分辨率坡度数据文件。见图4
(2) 与上一节相同, 设置好坐标系和投影方式。
(3) 在Global Mapper软件里:点选“文件-结合地形层”, 见图5。这样90m分辨率数据间接地变成了30米分辨率数据, 而且不会存在伪数据。
(4) 其余步骤同上一节。
卫星数据 篇5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数据应用评价
摘要: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HJ-1A/B)和TM的`CCD数据,从波段配准、空间分辨力、非监督分类、数理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分析等方面与TM数据比对,对HJ-1A/B星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认为,HJ-1A/BCCD数据整体数据质量较好,在今后的宏观区域环境监测、灾害监测预报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作 者:朱海涌 ZHU Hai-yong 作者单位:新疆环境监测总站,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期 刊:干旱环境监测 Journal:ARI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年,卷(期):2010, 24(1) 分类号:X87 关键词:HJ-1A/B星 数据应用 评价卫星数据 篇6
关键词:卫星钟差时间序列建模异常值探测
中图分类号:P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73(2010)012-094-02
1引言
卫星钟差是GPS卫星上所安装的原子钟的钟面时与GPS标准时间的误差。由于卫星在空间轨道飞行,卫星钟与地面时间基准的比对不可能连续进行,当卫星运行到地面监测站观测不到的弧段时,卫星钟与系统时间之间的同步只能由卫星钟自己维持,为了得到连续的卫星钟差结果,必须对卫星钟差进行预报。进行卫星钟差的预报,需要根据卫星钟的运行性能,建立准确的卫星钟差模型。目前常用的钟差模型有二次多项式模型、灰色模型和基于时间序列思想的建模方法。
然而,上述研究没有涉及异常值诊断的问题。时间序列通常包含着大量的信息,是建模和预测的主要依据。若钟差序列中含有异常值,就会使传统的建模、估计及检验方法陷入困境,从而不能准确的预测和控制。若将异常值准确的探测和估算出来,就可以借此修正模型,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本文讨论卫星钟差序列的时间序列建模及异常值探测问题。结合卫星钟差序列的特点,提出卫星钟差序列的时间序列建模方法。当钟差序列(或差分后的序列)符合自回归模型时,探测序列中的异常值,并对异常扰动进行估计。计算结果表明验证了建模的效果,并说明了修正异常值能提高卫星钟差预报精度。
2建模与异常值探测
卫星钟差数据的建模过程如图1所示。
下面对差分后的钟差序列进行模型识别和定阶。通过计算差分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和偏相关函数,判断差分序列符合AR模型,进一步根据AIC准则函数可知模型的阶数为2。采用文献[9]介绍的Bayes方法探测和估计异常值。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基于均值漂移模型和基于方差膨胀模型两种方案计算得到的事件A,发生的后验概率。
表1和表2是考察k=1时事件A,发生的后验概率,表1和表2分别按顺序列出了P(AIY)最大的六个值,从该表我们可以看出,钟差序列差分后的序列的第25个值为异常值的后验概率远远大于其余点为异常值时,4,的后验概率(两种方案的最大值分别为次大值的82倍和65倍以上)。由此表明观测值差分后数据的第25个值明显为异常值。通过最小二乘估计计算得到异常扰动为y=-0.0233ns。
将异常值带入差分后的序列修正模型参数。对比修正前后数据预报结果,列于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卫星钟差数据进行建模是切实可行的,无论是异常值修正之前还是修正之后的预报误差都很小。另外,探测并修正序列中的异常值能有效的提高预报精度,除了第284个数据预报精度略有下降,其它数据的模型修正后预报的结果比修正前预报的精度都有明显提高,第280个数据的预报精度提高了约一倍。
3结束语
卫星数据 篇7
不同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 (GPS) 及俄国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
(GLONASS) 星座由单一的MEO卫星组成, 北斗系统星座不但包含了MEO卫星, 同时还有GEO卫星和IGSO卫星。GEO卫星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一样, 并且GEO卫星轨道面和地球赤道面重合, 相对地球静止不动。IGSO卫星的轨道高度和GEO卫星的轨道高度一样, 但是和地球赤道面形成55°夹角。IGSO卫星轨道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一样。相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 IGSO卫星轨迹形似 “8”字。由于北斗系统星座与其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很大区别, 所以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
1 北斗系统导航卫星在不同纬度下的可视分析
过去有诸多学者对北斗系统的星座进行过分析, 但大多基于仿真数据。如利用仿真数据分析北斗系统星座, 探讨北斗系统星座在不同区域的可视性。该文分别以北京和近赤道地区为例计算卫星的天空视图, 结果显示, 在亚太低纬度地区, BDS的GEO和IGSO卫星全部在视野以内。在高纬度地区 (北京) , GEO卫星全
部在视野以内, 且全部分布在观测者视野的南半部分, IGSO卫星会在某些时刻运行到视野以外。为了更加客观地分析北斗系统的特点, 收集了一个轨道周期的北斗系统广播星历数据 (日期为2012年5月29日) 。其计算结果表明在亚太地区赤道附近, 所有的GEO与IGSO卫星都可视, 并且GEO卫星分布在东西方向的正上空。IGSO卫星在整个轨道周期都可跟踪到, 并且卫星高度角在整个轨道周期内大于22.5°。在亚太高纬度地区 (北京) , GEO卫星分布在观测者视角的南半部分, IGSO卫星部分时刻会运行出视野以外, 但大部分时候, IGSO卫星相对于地球上高纬度地区观测者可视。和GPS、GLONASS等卫星导航系统比较起来, 对于亚太地区的观测者, 北斗系统卫星星座具有更加高效的利用率。
2 北斗系统相对静态定位精度性能分析
目前为止, 北斗系统已经能为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服务。为验证北斗系统相对静态定位精度, 在北京地区利用两台BDS/GPS接收机收集了6期 (每期观测时长为20 min) 静态数据, 接收机的采样频率设置为1 Hz, 基线长度约633 m, 为了降低多路径的影响, 卫星截止高度角设为15°。采用基于MWWL组合观测值和总电子含量变化速率技术探测与修复北斗系统和GPS相位观测值周跳。这种周跳探测方法能够精确探测与修复载波相位观测值上的小周跳。利用双差相位观测值组成观测方程, 可估计出位置参数与整周模糊度浮点解, 并用最小二乘降相关分解法方法进行整周模糊度的固定, 回代观测方程, 可估计出高精度的基线向量, 结果见图1及图2。
图1和图2结果表明, 单独利用北斗系统和GPS进行基线估计, 两者的精度相当。我国北斗系统已经具有为亚太地区测绘及相关部门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能力。
3 北斗系统实时高精度动态定位精度性能分析
GPS已广泛应用于实时高精度动态定位领域, 为大坝、桥梁等大型工程提供安全监测提供技术手段。利用单历元算法 “实时”分别处理15 min北斗系统和GPS观测值, 得到三个坐标轴方向误差的时变序列 (见图3) 。在X轴与Y轴方向上, GPS误差小于北斗系统。Z轴方向上, 北斗系统与GPS误差相当。
4 结语
到2012年底, 北斗系统已能为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导航定位服务。该文利用BDS/GPS双频接收机接收广播星历和观测数据, 计算北斗系统卫星一个轨道周期内的卫星位置, 并分析北斗卫星在亚太地区不同纬度情况下的可视情况。结果表明北斗卫星的利用率在亚太地区比GPS卫星更好。在近赤道地区, 所有北斗系统的GEO和IGSO卫星在整个轨道周期内都为可视;在高纬度地区, GEO卫星在整周轨道周期内可视, IGSO卫星在大部分的轨道周期内都可以被高纬度地区北斗系统接收机跟踪到。分别以6期 (每期20 min) 北斗系统和GPS静态观测值计算基线, 两者的精度相当, 最大偏差不超过4 mm。利用单历元算法 “实时”计算每个历元的位置变化量, 在X轴和Y轴方向上, 北斗系统的精度比GPS稍差, 在Z轴方向上, 北斗系统的精度和GPS相当。同时, X轴和Y轴上出现的较大误差并没有一种随机性, 随着北斗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这种误差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去除和削弱。
摘要:该文通过收集北斗导航卫星的实际数据, 计算北斗系统卫星一个轨道周期内的卫星位置, 并分析北斗卫星在亚太地区不同纬度情况下的可视情况。结果表明, 北斗卫星的利用率在亚太地区比GPS卫星更好。
关键词:北斗,导航卫星,定位性能,精度
参考文献
[1]刘路沙.北斗卫星为神州导航[J].中国测绘, 2010 (4) :24-25.
卫星数据 篇8
随着国产遥感数据种类的不断增加, 农业遥感监测的数据源得到了有效保障。但是, 针对国产遥感数据的快速预处理与融合应用平台的建设, 还不能满足目前大区域农业快速监测的实际需求。因此, 基于国产遥感数据的快速处理技术的研究对促进国产遥感数据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目标
研究基于物联网的国产环境卫星农业专用数据自动处理技术, 耦合物联网中农田生态环境传感器获取的农田土壤、气象数据, 提高国产环境卫星数据绝对定标精度;研究建立基于影像几何校正控制点库和控制点区域特征点样本库的影像批处理方法, 实现国产环境卫星影像海量数据的几何校正智能自动化处理;耦合气象因素传感器获取的农田辐射数据, 完成影像辐射校正自动处理;建立基于环境卫星高光谱数据的三种主要农作物的光谱库;研发国产环境卫星农业专用数据自动处理系统, 实现近实时提供主要农作物 (水稻、玉米和大豆) 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TVDI) 、植被缺水指数 (CDWI) 、亮度温度、植被含水量产品数据等农业专用数据产品, 为农作物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基于国产高分一号和环境一号卫星数据以及Landsat8 OLI影像构建农业专用数据自动处理系统平台, 系统的自动处理功能包括自动几何校正、自动辐射校正、真彩色数据自动合成;应用环境一号卫星影像和Landsat8OLI研发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 (EVI) 、叶面积指数 (LAI)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植被缺水指数、地表温度 (LST) 产品的反演算法, 构建高精度的农作物灾害监测所需要的农业专用数据产品。应用时空连续的农业专用数据产品制作算法和海量农业专用数据产品成批生产技术, 近实时地、正确无误地生产垦区长时间序列的各种农业专用数据产品。农业专用数据自动处理系统平台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1 数据自动几何校正系统
针对海量卫星影像几何校正控制点手动选取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地物连续性受到破坏、精确性不高等诸多因素导致数据产品生产精度低、产品提供实时性无法满足农业灾害监测的问题, 从全程快速自动获取GCP控制点、高精度匹配GCP控制点区域样本特征的要求出发, 开发智能、自动的国产环境卫星农业专用数据几何校正系统。
采用具有快速自动搜索控制点、同名特征区域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等功能的自动几何校正系统;利用金字塔式的匹配方法优化搜索控制点过程, 利用仿射不变特征提取方法提取同名特征区域的样本特征, 利用序贯相似度检测算法完成同名特征区域的样本特征匹配, 利用多项式校正法完成被校正影像的自动几何校正。该系统可完成海量环境卫星影像数据的快速、自动、成批、高精度几何校正, 近实时地生产该卫星影像数据的几何精校正产品。
2.2 数据自动辐射校正系统
农作物灾害监测每天都需要处理多景卫星影像数据, 但实际获得的影像数据多数情况下因成像、感测、传输及显示等过程造成多景影像上的相同地物会有不同程度的辐射能量损失, 因此有必要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批量辐射校正。针对国产环境一号卫星影像绝对定标精度低、海量数据预处理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从准确性、可操作性、可解释性的角度出发, 开发国产卫星农业专用数据自动辐射校正系统。
采用具有影像数据并行处理技术、批处理技术以及绝对定标和相对定标两种辐射校正方法等服务功能的遥感数据辐射校正系统;数据并行的实现模式和批处理技术用于海量遥感数据和地面传感器数据的快速成批处理;基于地面气象因素传感器获取的辐射参数的绝对辐射校正方法是采用地面气象因素传感器获取的辐射参数, 对比国产环境一号卫星影像的辐射定标后的数据进行辐射量的修正, 从而解决该影像绝对定标精度低的问题;基于时间序列环境一号卫星影像的相对辐射校正, 选择均一的地物目标计算经太阳高度角校正后各时相影像的绝对辐射亮度差异, 并以此为标准选取进行标定的关键影像, 最后用多项式模型标定时间序列中环境一号卫星影像的相应函数, 从而完成长时间序列环境一号卫星影像的相对定标。
2.3 真彩色数据自动合成系统
针对遥感卫星影像色彩不是地物自然颜色的映射、与农田视频传感器获取的图像视觉差异大、农作物种类判读标志不稳定等问题, 从可读性、合理性、稳定性等角度出发, 进行国产环境卫星影像真彩色数据自动合成系统开发。
采用具有影像合成波段选择、无缝拼接、自动匀色等服务功能的国产环境卫星影像真彩色数据自动合成系统;通过波段选择确定用于R、G、B波段组合的谱段, 以信息量最大的合成方案为目标;通过无缝拼接将多景具有部分地物重合的影像进行无缝拼合, 生成垦区范围内的全景真彩色影像;自动匀色时用色度学理论计算地物的色度坐标, 用色度坐标表示地物的真彩色影像, 实现影像色彩向自然色彩的逼近, 在影像的视觉上和信息含量上有一个双重突破。
2.4 农业专用数据产品自动生成系统
针对目前农业应用中缺少近实时的同时具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且可获取性强的遥感影像以及国产卫星影像的应用中缺少农业专用数据产品的问题, 开发基于网格技术的农业专用数据产品近实时自动生成系统, 该系统基于经过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预处理的国产环境卫星影像, 耦合地面传感器获取的数据, 近实时生产表征农作物生态环境、群体特征和长势情况的农业专用数据产品。具体产品类型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产品、增强型植被指数产品、叶面积指数产品、温度植被干旱指数产品、植被缺水指数产品、地表温度产品, 可满足农业干旱遥感监测、主要农业病害遥感监测和农业低温冷害遥感监测的应用需求。其中, 叶面积指数产品算法原理参考PROSAIL机理模型, 根据不同的参数组合建立查找表, 确定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 (LCC) 、结构参数 (N) 、干物质含量 (Cm) 以及等效水厚度 (Cw) 后建立代价函数, 通过优化反演得到叶面积指数;植被缺水指数产品算法参考蒸散模型, 算法既考虑土壤的水分蒸发, 又考虑植被的蒸腾, 通过建立地表缺水指数和地面传感网实测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 提取土壤水分含量。
3 结束语
目前国产遥感数据的推广应用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数据的质量, 而是数据的快速获取、预处理与融合应用。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将会实现多源数据的快速预处理和融合应用, 为保证农业遥感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供保障, 同时也将大大降低对遥感数据应用人员预处理技术水平的要求, 更好地促进国产遥感数据的推广应用 (005)
摘要:针对目前国产遥感数据在农业监测中应用的实际需求, 提出了构建国产遥感数据快速预处理平台的研究目标和具体研究内容, 并简要阐述了研究内容的需求背景和基本思路。
卫星数据 篇9
经过10多a的努力,2007年水利卫星通信网的建设基本完成,实现了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防汛通信,可承担水雨情数据报汛、防汛异地会商、应急抢险机动通信、云图和遥感数据广播等重要防汛通信任务[1]。
针对水利通信网的卫星转发器、主站及相关设备大多面临老化的问题,2009年水利部进行了更替改造工作,改造后的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已于2012年正式投入运行[2]。
1 水利卫星通信简介
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卫星资源性能优良,主站技术先进,服务范围和业务应用更加全面,卫星小站建设和运维成本大幅降低,可靠性和功能更强大,更加适用应急通信、“两小”治理、水文测报、数据广播、异地会商和视频监控等领域的应用。依托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已入网卫星小站487个,其中固定站入网467个,移动站入网20个,已经发挥了良好的减灾效益(数据截止至2013年1月31日)。
1.1 水利卫星通信的特点
卫星通信是在地面微波通信和空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与电缆、微波中继、光纤、移动通信等通信方式相比,水利卫星通信具有下列特点[4]:
1)覆盖区域大,通信距离远。几乎覆盖全国(包括各个特区),建站不受地理位置和地面距离及地形地貌的限制。
2)具有多址联接功能。水利卫星通信常用的多址联接方式有频分、时分、码分多和空分等多址联接,另外频率再用技术亦是一种多址方式。
3)灵活机动。水利卫星通信灵活机动的特点,使其在应急抢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泥、卢山地震时均发挥了巨大作用。
4)容量大,频段宽。卫星通信频率是1~10 GHz频段,水利卫星通信主要选择Ku和C频段资源。
5)质量好,可靠性高。水利卫星通信的电波主要在自由空间传播,噪声小,通信质量好。就可靠性而言,卫星通信的正常运转率达99.8%以上。
6)成本与距离无关。水利卫星通信的地球站至卫星转发器之间靠微波进行传输,运行成本与距离无关,无需额外投资[4]。
由于水利卫星通信中继站建立在太空中,故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传输线路有时延现象。由于地面站到卫星中继站的距离最大可达4×104 km,电磁波以光速(3×105 km/s)传输,这样,利用卫星通信打电话,由于2个站的用户都要经过卫星,打电话者要听到对方的回答必须额外等待0.54 s[5]。
2)线路有回声干扰。地面站到卫星中继站再到接收地球站来回转播需0.54 s,产生“回声效应”。
3)存在日凌中断、星蚀和雨衰现象。由于水利通信的特殊性,在雨大风急时必须建立通信链路,所以对雨衰现象应留有足够发射功率余量。
1.2 水利卫星通信系统组成
卫星通信系统由地球通信站、跟踪遥测及指令分系统、空间分系统和监控管理分系统等4大部分组成[6]。空间分系统指通信卫星,主要由天线、通信(转发器)、遥测与指令、控制和电源等分系统组成[7],通信卫星信号处理单元如图1中虚线框部分所示。
水利卫星通信系统一般包括若干通信地球站,通过发射站、卫星转发器、接收站组成完整的卫星通信线路,直接用于通信。
1.3 水利卫星通信主站结构
水利部新一代的宽带卫星通信主站平台,采用美国i Direct公司的产品。i Direct系统基于标准IP协议平台,实现IP技术与卫星通信技术的深层融合。与传统的支持IP协议的卫星系统相比,实现了系统和带宽资源的优化配置,系统内部提供TCP/IP协议加速,协议优化,链路加密和Qo S;系统支持的上行速率可以从64 kbps扩展到8 Mbps,下行速率可以从64 kbps扩展到45 Mbps,支持多入向载波,也支持多个独立网络共用主站基带设备的应用方式。
目前水利部具有22.2 MHz带宽的Ku波段和5 MHz带宽的C波段资源,新平台采用Ku+C波段组网,共同组建DVB-S2网络,在雨衰较大地区采用C波段卫星小站以减小雨衰影响。主站的出向基带信号分别通过Ku和C波段射频单元及卫星天线同时上星。C和Ku波段的小站分别通过各自的主站天线回传信号,在主站基带部分统一处理,水利卫星主站网络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2 水利通信卫星对星指向数据计算
2.1 方位角、仰角和极化角的计算[8]
为使用好水利空间卫星资源,在卫星通信地球站的设置、建立、开通和使用过程中,天线波束中心须对准卫星,为此必须知道天线波束中心和所要对准卫星的方位角φa和仰角φe,示意图如图3所示。
同步通信卫星与地面站的关系如图4所示。其中,地球站的经、纬度分别为φ1和θ1,同步通信卫星S的星下点S'的经度为φ2。
将同步通信卫星与地球站关系图中的几何关系进行分解,标示在平面图中,分解图如图5所示(其中A点为地球站所在地点、B点为经地球站A点所在经线与赤道的交叉点)。
根据文献8的介绍,地球站仰角计算公式为
地球站方位角计算公式为
注意,利用式(2)求出的是以正南方向为基准的方位角,按规定地球站天线的方位角都是按正北方向为基准的。因此,位于北半球的地球站天线的实际方位角φ可按下述方法求得:
在卫星通信中除了卫星的方位角和仰角外,还有1项重要指标,即极化角φp,极化角是指由于接收者所在位置与卫星所在地经度差加大及地球曲率的影响,而使天线馈源波导口相对于地面所形成的倾角。小口径天线的极化角调整尤其重要,甚至关系到能否对星成功。极化角示意图如图6所示。
地球站极化角计算公式为
调整极化角的目的在于使接收天线与卫星极化良好匹配,高效率地接收微弱的卫星信号。当计算结果为负值时,表示接收的是南偏西的卫星,此时馈源应逆时针旋转(人面对天线接收面调整);极化角为正值时,表示接收的是南偏东的卫星,馈源应顺时针旋转。
由公式(1)~(3)可知,对于1个已知的卫星,只要知道地球站所处经、纬度,就可以求出仰角、方位角及极化角值。
2.2 地球站对星指向表
为方便广大水利系统技术人员使用卫星,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部分省会城市或典型地点进行卫星指向计算,使用亚洲Ⅴ号通信卫星[9]Ku波段和亚太VI号通信卫星[10]C波段的卫星小站可分别参照表1相应通信卫星对星指向表进行对星。
地球站天线的实际方位角φ值为正时,地球站对星为南偏西;实际方位角φ为负时,地球站对星为南偏东。
3 地球站对星工作注意事项
根据水利部卫星应用小站建设情况,在卫星地球站建设及对星工作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内容:
1)卫星天线的选址。要考虑以下基本环境条件和安全保障,a)卫星天线指向应开阔,无遮挡,一般要求以天线基点为参考,对障碍物最高点所成的夹角小于以上对星仰角角度;b)查看附近有无微波站、差转台、雷达站和高压线等,应尽量避开这些干扰源;c)对装在高楼顶的天线基础设施(处在风口区)做好承重及防风工作(满足8级大风能工作,12级大风不毁坏)。
2)天线的安装注意事项。按厂家提供的结构图安装,除调整机构部分,其余紧固件锁定牢固。完成天线安装后,高频头、馈源、BUC(变频器组件)等与电缆联接处应做好防水处理。
3)磁偏角修正[11]。磁偏角指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夹角。本文在进行对星方位角计算时并未考虑磁偏角影响,在实际对星中必须根据建站地磁偏角进行修正,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的部分典型地点的磁偏角如表2所示。
4)防雷接地。在多雷雨地区,卫星天线的架设位置应避开雷击多发地点,同时要采取多种避雷措施以防雷击,如安装避雷针,避雷针的接地应良好,接地电阻应小于4Ω[12]。如处理不好,卫星系统就可能引雷入室,造成设备损害,如水利部原有卫星平台中的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卫星小站就因为防雷接地系统遭到破坏而多次受到雷击。
4 结语
根据水利部拥有的亚洲Ⅴ号和亚太VI号2颗通信卫星指向数据计算结果,并结合十余年的建设经验和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需求,介绍的卫星地球站对星工作中的关键注意事项,可使水利技术人员有效利用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完成防汛通信任务,提高抗灾救灾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确保重要信息的传递。
目前卫星通信在水利系统得到较多的应用支持,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在卫星通信系统建设中,建站环境、天线基础、对星指向、极化调整、防雷接地等均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一旦建站完成,施工人员撤除后,这些设施再行调整的难度很大,所以在建站时一定要考虑周全,将工作做到位,以免留下后患。
参考文献
[1]丁军,高广利,张为.水利卫星通信系统存在问题与需求分析[J].卫星与网络,2010(增刊1):1-2.
[2]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金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防汛通信卫星转发器更替可行性研究报告[R].北京: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项目办,2007:1-2.
[3]郭庆,王振永,顾学迈.卫星通信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5-12.
[4]梁炎.IP组播可靠性技术在卫星通信VSAT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4:19-20.
[5]何学民.浅谈卫星通信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1-2.
[6]李亚中,张建刚,刘庆涛.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空间资源介绍[J].水利信息化,2012(5):44-48.
[7]郭新波.卫星通信地球站软件版权保护模块设计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0:4-5.
[8]林培通.卫星接收极化角计算公式的推导[J].宁德师专学报,2004(4):400-412.
[9]亚洲卫星有限公司.AsiaSat5号卫星[EB/OL].[2013-03-20].http://www.asiasat.com/asiasat/index.php.
[10]亚太卫星公司.亚太6号卫星[EB/OL].[2013-03-20].http://www.apstar.com/chinese/apt_company/index.asp.
[11]地磁偏角[EB/OL].[2013-03-20].http://baike.baidu.com/view/358662.htm.
卫星数据 篇10
GPS接收机接收到GPS信号并成功解码得到时间和位置信号后, 有很多数据会在不同的设备之间传输, 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传输, 美国国家航海电子协会制订了NMEA20183协议, 规范了各设备之间数据传输格式, 其已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本文以NMEA20183协议为基础, 充分利用FPGA可并行运行的特点, 利用软件编程在单片FPGA上并行实现GPS信息的接收处理、存储器和PWM控制, 同时根据FPGA具有丰富的I/O接口特点, 通过编程为DSP等微处理器的无缝接入预留接口。
1 系统总体结构
车载GPS及其相应的导航系统要求系统既要具有高速实时的计算能力, 也具有丰富的外设接口, 保证采样速度和精度。同时, 根据整个系统小型化的考虑, 惯导平台通常采用小容量PWM驱动装置, 从而减小外部电磁环境的影响, 保障其工作精度。FPGA具有丰富的I/O功能, 而且可以多个进程并行运行, 可以满足系统的要求。本文设计GPS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就采用FPGA作为核心处理芯片实现GPS数据采集处理和PWM控制, 系统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的核心处理器FPGA选用xilinx公司的XC3S400, 它采用90nm工艺, 最大容量40万门, 工作频率可达200MHz, 此外系统还包括电源管理单元, 程序和数据存储器, 接口电平转换单元等部分组成。系统采用5V供电, 选用TI公司的TPS75003作为电源管理芯片, 提供+3.3V、+2.5V和+1.2V电压。
2 技术实现
本系统充分利用FPGA可并行运行的特点, 利用软件编程在单片FPGA上并行实现GPS信息的接收处理、存储器和PWM控制, 同时根据FPGA具有丰富的I/O接口特点, 通过编程为DSP等微处理器的无缝接入预留接口。GPS数据由东方联星公司的CNS100-GG卫星导航接收机以232接口的形式提供。CNS100-GG卫星导航接收机, 能够实时接收GPS和GLONASS卫星导航信息, 实现机动载体的实时高精度三维定位、三维测速、精确定时, 具有定位精度高、启动时间短、体积小、功耗低、性能可靠、适应各类载体, 具有抗干扰/防欺骗能力。CNS100-GG卫星导航接收机热启动时间为1秒, 冷启动时间为35秒。CNS100提供的GPS数据格式以$GPGGA、$GPRMC和$GPGSV开头, 以0x OD 0x OA结束。
根据CNS100-GG接收机提供的GPS信号特点, 采用FPGA进行编程, 基于FPGA的GPS数据接收流程如图2所示。FPGA首先检测以“$”开始的GPS帧头数据, 并在地址译码信号的作用下将数据存入FPGA自带的Block RAM, FPGA检测到0x OD 0x OA结尾数据时, 表示该帧GPS数据接收完成, FPGA产生完成标志, 通知DSP读取和处理GPS数据, 同时将存储器片选地址翻转, 以待下次GPS数据存入另一存储空间, 完成乒乓存储。
3 仿真验证
对基于FPGA的GPS数据接收系统进行软件仿真验证, 基于ISE软件的FPGA实现图如图3和图4所示, 对FPGA接收GPS进行数据仿真, 仿真波形如图5所示。从图3至图5可以看出, 基于FPGA能够实现GPS数据的实时接收。
结束语
FPGA具有并行运算的特点, 能够实现数据的高速实时采集, 本文基于FPGA设计了GPS数据的实时采集系统, 该系统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
参考文献
[1]闻敬文.基于FPGA的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Liu J J, Huang X S.A hardware design of low cost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J].Navigation and Control, Vol.2, No.3, pp.6-9, 2003 (in Chinese) .
[3]I Daubechies, R A DeVore, C S Güntürk, V A Vaishampayan.A/D conversion with imperfect quantizes[J].IEEE Trans.Inform.Theory, Vol.52, No.3, pp.874-885, 2006.
卫星数据 篇11
关键词:卫星通信,管理深化,探究分析,技术方案
1 关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分析
当今时代, 卫星应用是非常普及的, 实现了各个工业领域的应用。在油田工程的应用过程中, 通过对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 可以有效提升油田工作的应用效率, 确保其综合效益的提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油田工程的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的问题, 需要考虑到各个因素, 比如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应用。受到石油勘探特点的影响, 施工队伍往往要在一些条件恶劣的地方展开工作, 这些地方的通信也是比较麻烦的。如:科尔沁、苏力格油区油气井监控数据的传输、生产调度指挥系统语音信号传输、网络信息传输均有必要进行卫生通信模式的应用了。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断站, 转发无线电信号, 在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目前, 通信卫星的轨道必须在地球赤道平面内, 这时, 通信卫星相对于地球来说呈静止状态, 所以也叫静止卫星或同步卫星。卫星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区域大、灵活、可靠、不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等独特优点。以覆盖面积来讲, 一颗通信卫星可覆盖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多;若在地球赤道上等距离放上三颗卫星, 就可以覆盖整个地球。
随着全球化卫星通信模式的应用, 我国的卫星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如今实现了各个城市的有效联网。通过对宽带综合信息传输通道的应用, 来满足现代化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比如VSAT系统的保证, 从而实现现实工作难题的解决。卫星通信技术是当前全球化信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语言沟通手段极其信息交换手段的应用, 实现各个生活信息的提升, 满足了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对于油田在外施工队伍在沙漠、戈壁等偏远地区勘探开发数据的传输问题, 采用VSAT卫星通信系统及INTERNET卫星宽带接入方式。VSAT卫星通信系统从单一窄带业务的卫星电信网, 向一个融合电信、广播、计算机的宽带卫星网络发展。它将是未来电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赖地面超大容量光纤网, 以及空间宽带卫星网, 使用户设备方便地直接接入全国或全球宽带网络。
VSAT卫星通信技术实现了一系列的电信业务的应用, 比如数据应用业务、计算机联网业务及其视频广播业务等。通过对一系列的数据信息交换业务、语言业务等的提供, 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并且随着网络宽带化的发展, VSAT设备技术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应用, 比如电视会议模式、远程教育模式及其相关医药应用模式, 通过对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 可以保证日常油田开发工作的稳定运行。利用卫星通信的广域覆盖特性和宽带卫星广播技术, 实现新闻和数据分发和广播, 数据音频视频广播到户, 卫星寻呼, Web广播, 视频点播, IP数据音频和视频广播。宽带卫星数据传输作为计算机互连网的一部分, 可提供方便Internet接入, 并通过Internet与辽河油田企业网Intranet互连, 实现生产数据的上传和文件下载, 电子邮件, 信息发布等多种服务。
INTERNET卫星宽带具备良好的业务接入优势, 其下载的速率是非常高的, 比较适合日常的油田开发工作的应用。并且其用户终端设备是非常简单的, 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廉, 施工的成本也是比较低的。特别适合在一些特殊天气条件里应用, 很少受到四周地理环境的约束。由于这种卫星模式自身的应用特点, 其通信距离和费用相比是非正比的。并且这种模式无线链路环节比较少, 非常适合油田通信工作。VSAT用户利用架设在钻井队办公室或井架的VSAT设备, 方便地接入卫星通信网进而接入INTERNET并与企业网连通。用户按照业务的需要来自适应地使用卫星网络的资源, 并构造它与卫星网络的拓扑结构。用户设备是一个小口径的天线, 一个笔记本式附在天线上的室外单元, 一个笔记本式的室内单元。用户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可以像接在地面设备一样地接在VSAT设备上。
2 油田卫星通信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优化
2.1 针对油田施工数据调研工作的特殊需要,进行油田卫星通信系统的优化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实现野外油田勘探工作的综合质量的提升。通过对数据量数据传输率的控制,可以实现相关信息的有效传递,当然这要符合卫星通信的相关传输协议。卫星租用转发器带宽=符码率 * 滚降系数,滚降系数代表调制器特性:TV 发送=1.35,语音和数据=1.5;符号率=信息速率/FEC 系数/K/R-S 系数,其中 FEC 系数:前向纠错=1/2、4/3、7/8、1,K=1 BPSK、K=2 QP-SK、K=3 8PSK。
通过对卫星通信信息的双向不对称性的深入了解,可以保证用户的相关数据信息的有效分离,实现其宽带接入业务的稳定运行。通过对相关卫星转发器的应用,可以保证下行信息速率的有效控制,以满足用户的相关需要。并且通过对软件分配模式及其相关调整模式的应用,可以实现设备的有效更改,确保回传信息速率的有效控制,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这对油田信息传输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利的。远端的 INTERNET 请求信息或 EMAIL 数据由远端服用器的广域端口,通过卫星通信设备经卫星发送到卫星网控中心站。卫星网络运行中心与 Internet 骨干网相连,在接收到用户的网站请求信息后,将通过卫星将所要求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象等信息通过 VPN 传送到中原油田企业用户。用户将得到全球唯一的真实 IP 地址;用户的接入是 24 小时全在线式的接入服务。
2.2 通过 Ku 波段卫星室外设备的应用,可以保证油田信息数据传输工作的稳定运行,这需要进行相关功率放大器、变频器的应用,确保其电源设备的正常使用,促进其控制微处理器的稳定运行。通过对上述环节的优化,可以实现中频信号的有效转换,确保其各个程序信号的有效传递。TSI 卫星 Modem,将数据调制成 70M 模拟的中频信号。可传输数据速率随时可软件升级;具有多种不同型式的数据接口,纠错方式也多种可选,并可选上行功率控制功能,遇大雨情况可由主站提升发射功率,防止卫星链路的通信中断。
通过对用户的局域网网关的控制,实现相关卫星下传信号的接收,促进其 IP 数据的有效传输,实现本地局域网相关信息的传递。其支持的模式是比较广泛的,常见的有 MULTICAST 方式。该模式具备 IP 路由的能力,可以保证语音数据信号的有效传递。CX95O多路服用器的主要性能包括:带有 FALSH 的高可靠的平台,一个10/100BaseT 网卡接口,一个 RS232 串口、V.35, V.24, X.21,语音信号接口,FXS/FXO 2/4 线 E&M,支持远程卫星主站进行软件自动升级。
通过对远端站的 Ku 天线口径的控制,可以有效提升其回传速率,确保其现实工作的解决。在此过程中,通过对 4W ODU 的配备,可以保证其回传速率的最大化。通过对组网结构模式的优化,可以满足其各个连接模式的需要,保证其各个站点之间相关信息的有效传播及其控制,确保其卫星单跳连接模式的优化,以满足油田信息数据传输的需要。使得网络没有单一故障点,运行十分可靠。高度灵活的可扩展性--有两个关键的、由软件控制的强大功能。这两个功能可单独或共同向用户提供灵活高效的网络扩展能力。集中监视和控制-本系统具有内置的诊断和自测功能,网络操作员可在远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对端站进行远端监控、控制或配置参数。
3 结束语
【卫星数据】推荐阅读:
卫星数据采集07-17
卫星数据接收站10-01
卫星数据广播系统10-30
卫星释放速度验证的数据分析方法07-03
嫦娥一号卫星数据高可靠性保护设计10-19
卫星应急07-16
卫星搭载05-24
卫星数字05-29
卫星网络06-27
卫星带宽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