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能力分析

2024-06-28

通过能力分析(精选10篇)

通过能力分析 篇1

0引言

井下工具可顺利穿过井筒是开展井下作业的前提[1,2,3]。随着我国钻采技术的不断发展, 大斜度定向井开发日益普遍, 井身结构越来越复杂[4], 对相关工具结构尺寸的要求亦更加严格, 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不同曲率井眼下的工具通过能力, 为工具设计提供有用参考。

1井眼曲率半径确定

井眼曲率描述了井眼弯曲的程度, 它直接影响可通过工具的最大长度。建立原点位于井口的空间坐标系 (如图1所示) , 则井眼轴线上任一点O (x, y, z) 的矢径可表示为

假设井身测量点有N个, 则井眼轨迹有N+1段。设第i段相邻测量点间的测深增量为Δs, 方位角增量为Δψ, 井斜角增量为Δφ, 则该段曲率为:

2允许工具通过的最大长度

可顺利下入的井下工具最大长度受井眼轨迹、井筒尺寸及工具直径的影响。井下工具的可下入性要求工具的总长度小于井筒允许通过的最大长度L。如图2所示, 考虑工具在弯曲、造斜段发生的变形, 按以下方法确定工具的通过能力。

对于整体组合和钻具, 其变形受到严格限制, 建议按式12计算工具的最大通过能力。另外, 还可以根据式13设计在给定工具结构参数下的最小井眼曲率半径。

3井下工具通过能力分析

在刚性条件下, 工具通过能力L仅与井眼 (套管) 直径、工具外径及井眼曲率有关, 对于不同的套管—整体锻造工作筒尺寸: (1) 套管直径222mm, 工作筒外径168mm、总长2250mm; (2) 套管直径150.4mm, 工作筒外径140mm、总长2066mm, 根据式12计算的工作筒最大允许长度随井眼狗腿度的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

要保证以上总长分别为2250mm、2066mm的工作筒能够顺利入井, 设计井眼曲率应分别小于4.848o/m、1.117o/m。

对应两种不同直径、长度的工作筒, 若井眼的设计曲率分别取4.848o/m、1.117o/m, 要使工作筒能够顺利入井, 可增大井眼 (套管) 直径。工作筒最大允许通过长度随井眼 (套管) 直径的变化如图4所示。由图可看出, 随着井眼直径的增大, 工作筒的最大允许通过长度不断增大。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建立描绘空间井眼轨迹的数学表达式, 推导出井眼曲率半径公式, 得到允许工具通过的最大长度, 进一步分析了工具长度、直径随井眼曲率的变化, 为施工工艺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巨保, 罗敏, 邹野, 等.φ139.7套管内侧钻水平井弯螺杆钻具通过能力分析[J].钻采工艺, 2003, 26 (1) :15-16.

[2]沈曦, 张强, 陈灿, 等.大位移井磨铣打捞管柱可下入性分析[J].机械工程师, 2008, 12:31-32.

[3]甘庆明, 杨承宗, 黄伟, 等.大斜度井井下工具通过能力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 2008, 37 (7) :59-61.

[4]罗井泉, 蔡俊杰, 周建生, 等.大斜度井举升泵下入通过性计算[J].河南石油, 2002, 16 (2) :40-42.

通过能力分析 篇2

【摘要】临床医学七年制综合能力考试对临床专业的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顺利转入临床课程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而对其考试成绩的分析直接反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本文通过对七门学科试卷答题情况的分析,找到了学生知识结构的薄弱环节和试卷试题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次命题提供借鉴和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水平,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反馈-矫正”,从而对教学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诊断和反馈。

【关键词】临床医学 综合能力考试 试卷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8-02

综合能力考试是以基础医学课程主干学科为主的综合考试,针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的学生进行,考试时间选取在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学习进入临床课程学习之前。我校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自1991年开始实行综合能力考试,考试科目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这种以病理过程/疾病为导向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试对临床专业的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顺利转入临床课程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考试成绩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指标,直接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因此学生成绩的分析显得十分重要[1]。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可对高校教育管理质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评,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对完善考试体系,提升考试质量,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试题分析方法

我校于2014年2月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综合能力考试。本文选取南琼试题分析系统对2010级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试进行试题分析。试题分析内容包括试卷的整体情况、每门学科中学生对不同题型试题的回答情况、试题的难度及区分度分析。难度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评估试卷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难度值在0至1之间。P>0.8试题太易;P<0.2时,试题太难。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是题目质量和测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区分度D在-1至 1之间。D≥0.4时,说明该题目能起到很好的区分作用;D≤0.2时,说明该题目的区分性很差。

2.试题分析结果

各学科试题答卷整体分析结果见表1

表1各学科答卷整体情况

注:括号内为转换为百分制相应的得分

3.结果分析

难度是指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分值越高,难度越低。七门学科试卷难度在0.65至0.82之间,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区分度是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七门学科的区分度分析显示,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试卷的区分度分别为0.46、0.35和0.32,能够很好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区分。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试卷的区分度分别为0.21、0.16和0.15,基本上能够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区分。

4.结论

寻求稳定有效的方法对临床医学七年制进行医学知识考核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考试过程当中不但要遵守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的特点和培养制度,还要不断地加强现代考试测量理论的宣传和学习。严格遵循现代考试测量理论和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学专业综合能力考试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拓展能力、运用能力,达到对学生多方面能力考核的目的。实现各学科知识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知识与运用的结合;教学与人才发现的结合。

通过对七门学科试卷答题情况的试题分析,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2]。同时,找到试卷试题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针对每一道小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从而为下次命题提供借鉴,能够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水平,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反馈-矫正”,从而对教学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诊断和反馈[3]。

参考文献:

[1]李凯军,等.成绩分析及其对教学管理的指导作用[J].医学综述,2009,15(16).

[2]余波.成绩分析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3]刘战芳.高校应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与反馈[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5).

作者简介:

通过能力分析 篇3

分析对照实验的原理, 让学生掌握对照实验的思维方法

在演示或学生对照实验中, 实验设计根据实验目的, 原理的不同, 应把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确定其中一组或 (几组) 为对照组作为比较的标准, 另一组或 (几组) 为实验组, 因此实验时把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从而确定单一可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要形成对照实验的思维方法, 即分析比较法, 必须先让学生了解对照实验的有关知识。

1. 对照实验中的可变量与不变量的设计。

对照实验的关键是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决定实验中的可变量与不变量, 若研究某一量的或某一因素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种量就是可变量, 在对照实验中只允许有一个。其余的量在各对照小组中应该保持不变, 这些量就是不变量。要正确显示可变量可能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 对照组的其余条件必须相同, 排除结果分析中的干扰因素, 这样, 才能确保可变量与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的因果关系, 揭示出可变量的作用。例如,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值影响的验证实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在上述实验中, 浆糊的量、唾液的量、温度、反应的时间, 碘液的量以及试管中液体的总量都是不变量, 而可变量是各试管中缓冲液的PH值不同。

在对照实验中, 要判断不同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必须对可变量进行对照实验的设置, 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 在实验设置的过程中, 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清楚可变量与不变量, 把握好整个实验的程度, 并提高实验结论可信度。

2. 对照实验中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对照实验中还需分析清实验由可变量的质还是量的变化引起, 有的可变量是质的变化, 如检验缺乏矿质元素N、P、Mg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对照组利用的完全培养液 (或土壤溶液) , 而实验组应该在完全培养液中除去N、P、Mg等矿质元素。再如讲基因型与表现型相互作用的关系时, 设计三组对照实验:玉米苗 (aa) 白化苗;玉米苗 (AA) 光绿色;玉米苗 (AA) 黑暗白化苗。此实验中, 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可变量是有光或黑暗处理, 这些可变量都是质的不同, 这种对照实验的分析方法是定性分析。有的可变量是量的变化, 如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顶端一侧放置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过的琼脂切块, 研究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与胚芽鞘生长弯曲程度的关系, 其可变量是不同琼脂块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含量是量的变化, 这种对照实验的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定量分析能揭示出可变量与实验结果的函数关系。而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只有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定量分析。通过上述方法的比较, 能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3. 对照实验验证性与探索性的分析。

验证性对照实验是按规定的实验原理和规定好的设计程序进行操作的, 达到对某些原理的验证, 此类实验对学生巩固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有一定作用, 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不大。如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PH值影响等实验均属此类。而探索性对照实验是指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对照实验达到某些原理或自己发现某些生物学现象的验证, 增加探索研究因素。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对照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能力分析 篇4

关键词:复合句 分析能力 有效策略

概述:高考英语单选题对疑难长句的考查主要是对主从复合句的考查,主从复合句是英语中非常重要的句子结构,在高考各类题型中都有不同难度的考查,在单选题中尤其重视对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及特殊句式的考查,这也是学生考试中失分较多的地方,做这类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句子结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要借助于对高考题的分析把握复合句的考点方向,通过在各类题型理解复合句提高学生句子结构分析能力提高做题的准确率。笔者从事高三英语教学多年,对高考题中考查疑难长句有个人浅显的研究,通过高考原题分析,把握考题特点,破解考题规律,有效指导学生提高做题效率。

一、 通过高考原题分析,把握考题特点,破解考题规律

笔者从2011年高考题中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考查学生句子结构分析能力的题目,考题分析如下:

1. (22 江苏2011卷) The fact that so many people still smoke in public places

_____that we may need a nationwide campaign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risks of smoking.

A. suggest B. suggests C. suggested D.suggesting

阅读选项可知,该题考查非谓语动词及谓语动词的区别,需要对句子结构分析,本句的主语是The fact, 其后是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空格后是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空格处应是谓语动词,根据句意应用一般现在时且第三人称单数,故选B项。

2. (38 上海2011卷) The message you intend to convey through words may be the exact opposite of_____ others actually understand.

A. why B. that C. which D. what

The message 是主句的主語其后是省略了关系词的定语从句,of 之后是宾语从句,其中understand缺少宾语,因此选D项。

3. (24 福建2011卷) She has a gift for creating an atmosphere for her students

_____allows them to communicate freely with each other.

A. which B. where C. what D. who

考查定语从句, an atmosphere与修饰它的定语从句被for her students隔开形成间隔定语从句,该从句缺少主语,所以选A项。

4. (33 福建2011卷) It was April 29, 2011_____ Prince William and Kate Middleton walked into the palace hall of the wedding ceremony.

A. that B. when C. since D. before

去掉It was及that 后,April 29, 2011不可以单独作时间状语,所以不是强调句而是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

总结:以上题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对复合句的考查有直接考查,例如(38 上海2011卷)(24 福建2011卷)(33 福建2011卷),有的是间接考查,例如(22 江苏2011卷)考查的是谓语动词但需要句子结构分析;第二,以定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居多,主要是对关系词引导词的考查;第三,考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且具有时代性;第四,题干设计科学,题干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对答案加以限制保证了答案的唯一性,而且没有累赘,没有加大学生的阅读负担,题目的信度和效度都恰到好处。

二、 加强语法基础训练,实施有效解题策略

首先,加强语法专项学习及训练,提高学生疑难长句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学生对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 it句型、各类特殊句式及非谓语动词的的熟练掌握,在基础年级加强语法基础知识教学,教学中让学生感知高考相应的考点、重点及难点;高三复习时通过高考真题及创新题强化学生的句子结构分析能力及解题能力。

其次,在语篇教学中有意识让学生理解疑难长句,在高中牛津英语教材中,每单元都有两篇课文,文中都有较复杂的句子,在教学中划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较复杂的长句,让学生分析理解,而且在高考各种题型中都能体现高考对学生理解复杂句能力的考查,在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及任务型阅读中都会出现,在阅读练习中就要求教师抓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句子能力的机会,学生对复杂句的分析能力加强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及阅读理解的解题能力也相应地提高。最后,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复杂句教学枯燥乏味,教师应充分应用新课程理念使语法课堂生动起来,给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通过能力分析 篇5

一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A级、B级) 的通过率普遍较低, 得零分的考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见表1) 。

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低的原因分析

1. 学生因素

第一, 学生英语基础差。目前, 该院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英语词汇量掌握严重不足, 语法知识薄弱, 更不用提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 有的学生甚至连音标都不会读、字母都认不全。词汇量匮乏、基础薄弱,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该校每年对新生进行英语入学摸底测试, 发现有80%左右的学生英语水平达不到教学大纲中对新生入学时的要求。

第二, 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学习兴趣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了学习兴趣, 再困难再乏味的事情也会变得津津有味;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认真对待平时的英语学习, 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英语学习中去。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他们认为进入职业院校是为学技术, 认为文化学习不重要, 英语学习更不重要。另外, 学生从高中到大学, 角色还没有转变过来, 有些学生对高职院校认识不足而产生失落感。因此, 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

第三, 备考的态度问题。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 有很多学生的成绩为零分, 尤其是2011年12月的考试, 零分所占比例接近总人数的2/3, 这就直接导致了通过率低。分析后发现, 造成零分的因素主要有缺考和错卡两种。根据考试时的监考情况来看, 每个考场都有缺考的学生, 同时, 根据任课教师对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调查, 每个班都有不少学生因答题卡的填错问题而导致零分成绩。零分问题已成为制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督促学生按时参加考试并指导学生准确填涂答题卡是提高通过率的一个基本工作。

2. 教学因素

第一, 课程安排。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的设置安排上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 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忽略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课时有限且班级容量大对于英语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制约瓶颈。一方面, 这样的课程安排不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另一方面, 使得学生在课堂一对一操练的机会减少。

第二, 师资力量。首先, 该校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担任着每周16课时及以上的授课任务, 同时兼任班主任及学院其他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其次, 英语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年轻女性, 这几年孕产的比例很高, 造成教师人员紧张。由于每位任课教师都担负着很重的工作, 使得教师进行自我提高、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精力和时间不足。

三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的对策

1. 分层次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该校学生英语基础差, 水平参差不齐, 而英语课的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 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大纲, 选用的是统一的教材, 因此, 教学缺乏针对性, 既不能满足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又打击了基础好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导致学生讨厌学习英语, 继而放弃英语学习。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应该遵循个性化教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依据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 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 分层次进行教学。对入学时英语未达到标准入学水平的学生应进行必要的补充辅导, 使学生学有所获。这样必然能提高教学效果, 并激发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2. 增强学生自信,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 入校时英语基础较差, 在课堂上不能回答教师的提问, 甚至连学过的课文也不能流利地读出来, 课堂气氛不活跃。这时教师要循循善诱, 给每个学生提供开口讲英语的机会, 多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 增强其自信,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对英语的喜爱, 从而认真学习英语。21世纪是科技、人才竞争的世纪, 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及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 更要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学生要想毕业后找到好工作, 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并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英语水平。

3. 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考试

态度决定一切, 有积极向上的态度的学生能更主动地投入到备考复习中, 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 他们都会精神饱满地面对英语学习。针对该校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 大一学生对待英语考试的态度是积极的, 大部分学生很重视第一次的考试, 而越往后越缺乏像一年级学生那样的备考激情。很多学生抱着考不考无所谓的态度, 即使报名也不参加考试。而不少学生考前不知道如何填涂答题卡, 甚至连选择题要用铅笔填选答案都不知道。可见,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考试的态度, 鼓励学生积极备考, 按时参加考试, 告知学生考试规则、程序, 尤其是如何填涂答题卡等。

4. 提高师资力量

第一,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 保证科学稳定的教师队伍, 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考级辅导之中。其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观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媒体、语音室、网络等现代化资源, 开展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学,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 组织课堂讨论, 培养协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 教师还应加强集体备课, 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应考措施和对策, 抓住重点, 突击和强化学生的薄弱环节。

第二, 建立稳定的辅导教师队伍。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 学校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可进行强化训练的教师队伍。其优势有三点:一是教师长期从事该考试的训练辅导工作, 有利于掌握该课程考试的特点、重点、难点、应试对策、应试技巧, 在辅导学生时可抓住重点, 有的放矢, 少走弯路。二是教师可以不断探索实用的教学方法, 积累培训技巧, 精选培训资料, 提高训练辅导的效率。三是教师充分了解本校学生的特点及学生的英语基础与学习能力, 有利于制订针对性较强的辅导计划, 选择适合学生的训练方法, 从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考试通过率。

四结束语

作为等级考试, 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所带来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坚持从基础抓起, 不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利用该考试的积极向上的作用,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结合自身实际,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新华.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 (12)

通过能力分析 篇6

对于基本概念、公式、定理以及推论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特别是公式、定理、推论的理论推导与证明方法要求学生理解、掌握, 同时还要学生通过分析课本中的例题掌握解题的方法, 并要求学生对习题中的解法进行提炼、归纳, 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模式.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不会解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正确理解题意,不会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已知入手,结合所学知识与已知条件得到新的条件,再由新的条件结合已知条件得出结论或者由结论出发分析结论成立要满足的条件,再由该条件得出已知条件.

例1已知A, B, C是平面上的三点,其坐标分别为A (1, 2), B (4, 1), C (0,-1),则△ABC的形状为()

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D.不确定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说明: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一般从角、边两个方面考虑解答,故多数学生想到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ABC三边的长来判断△ABC的形状, 此过程较为繁琐,容易出错.此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从而得出可以用向量的知识来解答.这样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首先使用降幂公式,然后利用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进行恒等变形,化简求值,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常见方法.本题也可以利用构造法,构造三角形,利用正、余弦定理解答.下面用后一种方法来解答该题.

解:构造△ABC,使得A=20°, B=10°, C=150°,设△ABC的外接圆半径为R, a、b、c分别为A、B、C所对应的边,由正弦定理可得a=2Rsin20°,b=

说明:三角函数的化简,通常是通过观察角与角之间的联系,利用三角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正余弦定理化简求值.

例3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其中c边最长,并且sin2A+sin2B=1.

(1) 求证:△ABC为直角三角形;

(2) 当c=1时,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此题可由sin2A+sin2B=1联想到关系式sin2α+cos2α=1,故得到(1)的证明思路.当c=1时,可由a2+b2=c2=1, S=ab联系均值不等式解之或设a=sinα,b=cosα,再利用三角函数求最值.

(1)证明:∵c边最长,

∴A、B均为锐角.

由sin2A+sin2B=1得sin2A=cos2B,

∵sinA、cosB均为正数,

∴△ABC为直角三角形.

(2)解法一:

解法二:

∵a2+b2=1,故令a=sinα,b=cosα,

说明:本题可以通过已学过的特殊式子,让学生进行联想,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分析:直接求解,无处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结论的数量特征:……联想到探究函数f (x) =的结构特点, 进而得到解题思路.

例5已知a、b为实数,求函数y= (x-a) 2+ (x-b) 2的最小值.

解法一:

解法二:

当且仅当x-a=b-x时, 即当x=时,

通过能力分析 篇7

1. 改进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毕业论文写作是财经类本科毕业生独自发现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

学以致用。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 学科实践性、应用性特点突出, 容易造成学生“眼高手低”。这种实践能力的不足不仅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掌握, 还将成为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明显的瓶颈。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一个学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有利于锻炼思维, 增加技能, 符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1.2 毕业论文写作是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培养创新能力和习惯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是我国培养的重要知识技能型人才队伍, 而衡量是否为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习惯。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条件下, 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才能在求职过程中具有比较优势。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创作过程, 不仅需要具备创新思维, 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因而, 加强毕业论文的管理, 有利于培养财经类本科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习惯。

1.3 毕业论文写作是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

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可以拓展大学生的求知能力, 使其始终保持求知精神和动力, 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而这一点也是企业依靠员工得以维续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科学精神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内容中, 毕业论文写作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1.4 毕业论文写作是财经类本科毕业生积累知识创新成果的良好机遇。

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要领域之一, 大学生作为知识的“受众”, 则是这一领域中很容易被忽视的知识创新的动力源。毕业论文的写作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想法, 很多思路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成为毕业生积累创新成果的良好机遇。

2. 目前普通高校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毕业论文的意义认识不够。

学生因为就业轻视毕业论文写作, 教师因为同情学生求职不易而放松对论文的要求。这在客观上为当前遇到的毕业论文管理的“两亏”局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结果导致毕业论文疏于组织, 管理不严;形式机械, 抄袭严重;选题随意, 内容肤浅;重在完成, 不见创新。这直接反映了师生对毕业论文意义的认识不足。

2.2 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学生求职时间发生冲突。

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 大学生就业日程不断提前, 第七学期即已经成为寻求工作机会的重要的时期。对于财经类毕业生来说, 由于很多学业生都表现出了“眼高手低”现象, 致使出现了择业—失业—再择业的怪圈。而就在求职的关键学期, 正是毕业生完成论文的学期。七、八学期一头连着毕业论文, 一头连着就业, 大部分毕业生因此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

3. 改进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管理、提高就业能力的思路分析

3.1 提前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 为毕业生进行知识创新、提高就业能力创造更加宽裕的环境。

提前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是解决当前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的首要措施。实际上, 财经类本科生在第六学期结束后大多数课程就已经修完;毕业论文的写作并不以完全学会所有专业课程为前提;结合论文写作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重要知识积累的途径。所以, 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提前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

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是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应该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兴趣, 二是实践。兴趣是创新的源动力, 实践是创新的思维依据。从这两个角度来说, 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可以提前至大学三年级完成。这既有利于学生把握自己的兴趣取向, 又给毕业论文的写作留出了更多实践考察时间和深入研究学习的时间。

在提前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同时, 各高校还应该配套进行专业教育和论文写作技巧教育, 使学生把毕业论文写作当成是大学期间的一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一次最后的测试。在美国及韩日等一些发达国家, 毕业论文已成为对大学生提倡的一种较为自由的创新过程, 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个体的创造性。所以, 各高校应该将“测试”转变成“积累”,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3.2 结合毕业论文的管理, 推进导师制的建立, 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 避免盲目择业。

在实行学分制的普通高校, 建立导师制是一项必要的措施。导师制是促进学生科学合理安排学习目标和进度的重要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除应该在横向角度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学术研究、道德操守、就业观念方面以外, 还应该具有一种持续教育和激励的作用。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以导师指导为前提的。如果能将学分制下的导师制与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充分结合起来, 使二者成为一个连贯的过程、统一的整体, 那么, 毕业班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 而且可以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从而实现“双困”向“双赢”的转变。

3.3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保证毕业论文质量要求, 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 再刺激的事物也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持续而充分地调动“理性人”的积极性。所以, 各高校应该从机制上发挥其对学生创新和科学研究精神的激励作用, 培养学生大学期间在一个课题上发表多篇而非一篇有价值论文的能力, 这必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作考核体系。只有合理的制度才能引导合理的发展。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 有效地激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和思考, 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成功和自信, 使“创新”成为其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 培养毕业生成为真正创新性人才。

3.4 强化课程考核的学术研究取向, 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习惯, 从而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论文写作是一种普遍的考查学生课程学习的形式, 相对于考试, 它有着更多的优势。我国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查侧重记住多少, 因此多采取考试形式;而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 则侧重考查学生会用多少。前者对于教师业务水平要求较低, 也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后者正恰恰相反。因此, 各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养成论文写作的习惯, 逐步培养其结合专业知识表达思想的习惯, 进而强化其学术研究的取向, 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 改进毕业论文管理仅仅是提高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仅就改进毕业论文管理来讲, 不但需要思路, 更需要实践的检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个方面协调配合。例如, 导师制的建立需要师资力量的加强, 部分考试课程的考核形式转变还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而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改进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还需要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积累, 笔者仅从上述几个角度探讨改进思路, 希望能够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良吉.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 (3) .

[2]赫连志巍.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点选取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7, (2) .

[3]陈新民.高校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7, (1) .

[4]邢凤霞.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对策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7, (1) .

[5]孟梅.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 (1) .

通过“演练”提升应急能力 篇8

当前部分单位在编制应急预案时, 要么简而化之, 要么包罗万象, 而且编制好后, 往往即束之高阁, 很少去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准, 应急预案到底科学不科学, 合理不合理, 在真正应急时能不能“顺畅”, 最好的莫过于通过“实践”来检验。而在没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 则需要通过一次次接近“实战”的演练来检验。通过每一次演练都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 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 同时根据实践, 或者对原有的方案进行改进, 或者对演练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使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和人员素质得到一个提升。然后再次进行演练, 再次得到提升, 这样反复几次, 直至预案与人员的配合, 都得到尽可能的完善, 这就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成熟的, 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那么, 对于已经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是否还要进行演练呢?答案是肯定的。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工况在变化、人员在流动, 所有的这一切, 都注定了应急预案必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可以说, 一个成熟的应急预案, 从编制开始, 就必须具备针对不同情况的应对能力, 以及根据不同人群的兼容性。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对应急预案进行反复地、有计划地演练, 以使不同的员工能够熟悉自己在方案中的多重角色, 使方案内容日趋丰富, 应对有裕。

大型综合性演练组织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但如果将其分解开来, 则就比较容易做到。比如演练中最基本的报警, 完全可以作为单独项目出现, 以检验报警人员的口齿是否清楚、心态是否稳定、预案中的语言是否符合人员习惯以及通讯器材是否满足要求等。此外, 救援人员的出动、现场处置、善后处理等, 都可以单独进行演练。

通过初中数学培养交流能力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思维能力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解决问题能力中“會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在阐述能力培养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常常會有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于自己所学握的知识说不出,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提不出问题。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很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1、什么是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所以,数学交流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反复、复杂过程,主要采用语言、动作直观与书面形式进行交流,集逻辑思维、操作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于一体。

2、培养中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在数学教育中的意义

2.1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数学交流能帮助学生达成对事物的深刻理解。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认知方式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标准的理解。通过数学交流,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对问题的全方位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从而逐渐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2.2数学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数学思维是借助于数学语言在头脑中默默地进行的,可以说数学思维就是数学语言的“内在表达”。内部语言活动不像外部语言活动那样具有较强逻辑性和条理性。它们常常是简化的、压缩的、跳跃的。数学思维是在一种简缩了的结构中进行的,这个结构内部的一系列中间环节被“略去”。正是思维活动的这种简缩、跳跃,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主体突然领悟到数学对象的某方面本质,从而迅速作出估断。然而,此时主体的数学思维可能仍处在一种混沌状态,其思维过程和结果都具有模糊性。如何使思维活动的这种模糊性得以澄清呢?数学交流提供了一条使学生把内部思维转变为外部语言的途径,这是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再现,语言是通过交流再现思维的。利用外部语言对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整理,可以理清思维过程,巩固思维结果。

2.3数学交流能有效的促进情感教育。

数学知识“不仅凝结着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事物的特性、规律等),而且凝结着人类主观精神,包括能力、情感、意志、思想、品德等,发展到当今时代,更富有自然、社會、历史、人文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包括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等,这也就是学生认识世界,接受文化熏陶,德、智、体等素质发展的过程。因此,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数学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合理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深切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自豪感,继而培养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3、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3.1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第一,设置合作交流小组,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同时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教师要引导并关注学生的交流心态,并适当进行调节。第二,定期开展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舞台。

3.2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會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因此,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培养。

3.2.1引导学生“说数学”。

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从教會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教师特别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3.2.2引导学生“写数学”。

课堂交流大都时间是以语言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會让学生“写数学”,就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心得体會、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也可让学生写解题反思,或学生在作业、测试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让学生写下来。

3.3师生、生生进行广泛交流。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数学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仅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课堂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教师设计适当的探究情境,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引起学生的“交流”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教师设计具有内在联系和一定梯度的问题,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阅读教学提高作文能力 篇10

首先, 在学期之初, 从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及当册教材对学生读写训练的要求入手, 从课文中精选富有写作特色的几篇课文 (3~4篇为宜) , 做好读写结合的计划。例如, 为要求学生把景物写具体, 内容写得有感情有层次, 我通过选取七年级课文《春》的教学来训练学生作文;要学生写记叙文深刻且突出主题, 我选择七年级课文《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教学来加强训练;为使学生把人物写具体, 富有个性, 我通过七年级课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和八年级课文《我的母亲》的教学来训练学生;为使学生学会应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事物、突出主题的写法, 我选取七年级文言文《口技》的教学来训练;为教给学生“以小见大”的选材、构思方式, 我选取七年级课文《散步》的教学来进行训练。

其次, 在教学这些课文之前, 先让学生写一篇与所选课文相似或同题的作文。例如, 在上《春》之前, 让学生从四季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为题材, 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在上《走一步, 再走一步》之前, 让学生写一篇以“让我难忘的一件事”为题的作文;在上《口技》之前, 让学生写一篇以“一次精彩的活动”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写好后, 教师初步批改并做好记录。然后, 根据初改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课堂上除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外, 还要把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弱点作为教学训练的重点、难点来突破。最后, 根据备课的思路和策略来进行授课。例如, 初改学生以“我喜欢的一个季节”为内容的作文后, 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写作问题是:1.作文内容单一, 多数只会写春花, 春草, 且条理欠佳。2.语言不简练、不生动, 缺乏感情。根据这些情况, 我在教学《春》一文时, 通过以下三个教学片段来突破这些作文教学难点: (1) 师问:读完课文后, 请同学们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春的?学生分析后得出, 从春花, 春草, 春风, 春雨, 春天里人们的活动等五个方面来写。师接着问:如果本文把春风, 春雨, 春天里人们的活动三方面略去不写, 这篇文章好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略去后内容太单调, 春的特点不突出, 作者对春的感情抒发不充分。师接着问:春天还有哪些富有特征的事物可写?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 (1) 山间清澈的小溪。 (2) 田地里碧绿的秧苗、烟苗。 (3) 小河里成群的蝌蚪。 (4) 各种报春鸟婉转的歌唱……。 (2) 师问:春花虽美丽、迷人, 但要把它们具体、生动地写出来却很难, 请细读第四自然段, 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春花的?是用哪些方法把春花各方面的内容写得具体、生动、感人的?学生阅读分析后说: (1) 写了春花繁密、热闹的景象;写了春花美丽的色彩;写了春花怡人的味道。 (2) 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 采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把春天写得具体、生动感人,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3) 师问:学完本文后, 你得到了哪些写好景物的方法和经验。生自己归纳后在班上交流。如此, 只需把课文阅读教学设问的方式换个提法, 或向前推进一步, 就巧妙地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学生在阅读中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就会无形中把自己作文存在的弱点在与范文对照中反思改进。

其三, 上完课后及时让学生根据上课时的领悟, 先评改自己的作文, 随后互相交换评改。此环节不宜过多限制学生的评改自由,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探究性, 教师主要把时间和精力用于解决学生的疑难和辅导班上作文能力较弱的学生。例如, 学生在自己批改以“一次精彩的活动”为话题写的作文时, 班上一位学生, 对自己的流水帐一样且重复啰嗦的作文《一场精彩的蓝球赛》的改进感到束手无策时, 我根据他的作文大意, 用作文提纲的方法对他作了如下简要辅导: (1) 让这位学生把《口技》一文朗读一遍, 并让他简要说说, 本文为表现口技的精彩, 主要抓住哪些方面的内容来写?哪些是正面描写, 哪些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删去好吗?因为刚上完这篇课文, 该生很快就归纳得出:正面写了一家人由睡到醒;由醒到睡;继而发生火灾, 人们到火场救火等几个主要的场面, 这是口技表演的精彩内容。侧面写了观众在观看各个场面时的反映及交待了简单的道具。侧面描写删去后就不能更加具体地表现口技的精彩。 (2) 那么, 作文中这场精彩的篮球赛正面应写哪些内容, 侧面又可写哪些内容呢?学生马上领悟过来说到:正面可以写球员们入场及他们在球场上怎样巧妙避开对手, 快速前进的带球、传球的矫健身姿和十投九中的准确投球动作;侧面可以写场外观众时而凝神注视, 时而雀跃欢呼的表情, 时而雷鸣般的掌声和啧啧不停的称赞等情景。这样, 利用学习迁移, 在短时间内从课文及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找到了写作的内容, 理清了写作思路。接下来, 教师给学生安排充足的时间, 把出现问题较多、较大的作文重写一遍;对于问题少而小的作文, 只要在上述评改的基础上, 重新整理一遍即可。如此修改重写后, 大部分学生的第二次作文比第一次好得多。

其四, 教师细致批改学生重写的作文, 并把这第二次作文与第一次作文进行对比讲评。如此多次阅读、多次练写、多次修改后, 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这种“依托文本, 读写结合”的作文训练方法, 比过去的读写结合有较大的优势。首先, 过去的读写结合主要是根据课后练习的要求, 侧重仿写其中的一些句子或一种写法, 范围较小。学生难以入笔, 布局谋篇的能力得不到充分训练。而这种作文教学是全方位的, 练写的不仅是句段, 还包括了布局谋篇的能力与技巧。其次, 过去的读写结合是编者设定的 (如综合性学习) , 实际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而这种作文教学是从班级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弱点出发, 寻找与之相应的课文来作范文进行教学, 针对性较强, 效果明显。最后, 过去的读写结合训练相对单一, 学生修改、写作的主体性发挥不到位, 写作训练不够深入。而这种作文教学是围绕班级学生作文存在的弱点, 在课文学习中完成了“习作实践———阅读学习———习作改进———总结提高”等四个环节, 训练充分而深入。

上一篇:公众健康下一篇:替硝唑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