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地图培养学生能力

2024-10-09

通过地图培养学生能力(精选12篇)

通过地图培养学生能力 篇1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绘图讲解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或指图回答, 填图练习, 布置作业, 或根据实际需要, 灵活运用简笔画, 边讲边绘图, 以较标准的祖国疆域图、地形图、交通图等,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培养识图、用图能力

1. 读图能力的培养。

从指图回答入手, 把书本知识一一落实在图上, 做到图文结合,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图、用图能力。

2. 引导学生勾画地图。在教学过程

河南省南乐一中任辉

中, 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 画一画, 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印象。

3. 正确填写空白地图。填图练习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地图教学, 使学生能记得住, 有所得。要想使学生能记住, 必须先使他们感知的东西要鲜明、清晰、形象生动。

1. 熟悉地图。识时辨区增强记忆。

2. 用生动的文学性和趣味性的语言配合地图, 再造表象, 增强记忆。

3. 用板画示意图, 突出形象性, 增强记忆。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感性认识是所有认识活动的基础。而在众多的地理观察对象中, 对地图的观察次数最多, 观察者最普遍。因此, 务必设法培养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地理图形、地理模型、地理标本等的观察能力。

总之,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地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对于学好地理有很大帮助, 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

通过地图培养学生能力 篇2

一、当前高中地理存在的教学瓶颈

虽然在小学时就开始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但是高中地理和教学初级的地理内容有所不同,高中地理的教学不但需要学生熟悉基础的地理知识,而且需培养学生的地理答题能力。教育目标要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原因,而不是为了学而学。但是高中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与立体性,进而导致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仍然存在教育瓶颈。很多带有抽象性且很难表达出来的地理知识让教师没有办法展示给学生,在课堂上讲解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他们需要更加直接的画面帮助理解,重复的知识讲解不会有很大作用。例如计算太阳的高度角、换算精度纬度等,如果仅凭借学生的想象力,则很难对计算公式进行真正的理解与记忆。

二、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看图联想的学习习惯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接触较早,但是在学习难度明显增大的高中地理内容中,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学习有困难。地理教师应重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薄弱的现实情况,需要从转变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习惯入手,之后借由现代教学工具的帮助,把抽象性地理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学习语言,促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培养学生看图联想的习惯通常是指学生看见地图就能够想到自身所学的地理知识。学生在进行联想时通常会无意识地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并伴随日常生活使用地图的几率增多,学生也会愈发熟练对地图的应用,最后使学生能够达到教育大纲中要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较为抽象,不易记忆,但是学生可以通过查看地形图了解加深,对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有一个了解,明确自身看图联想的能力。

(二)构建循序渐进的地理知识体系

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只依据课程中的`教育就可以完成,而是要从学生的课室、课前、课后与考试等各种学习阶段着手,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循序渐进地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时,必须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地理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的。比如在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提前复习,在大致掌握知识要点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农业领域与类型,在课余时间向学生灌输农业地域的位置选择与农作物种植等,让学生能够在私下交流中自然地学到地理知识。

(三)构建轻松有效的图画课堂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局限在重复讲解教材内容的怪圈中,产生教师熟悉内容而学生一无所知的状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难于理解的知识要点,需要依靠教师使用地图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易接受与理解。在使用地图教学的工具时,教师应怎样应用地图进行正确教学,不但与学生能否深刻理解与记忆相关知识有关联,而且与教师研究自身的教学方法相关。创设轻松有效的图画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也能使教师教学更加有趣与简单。比如在学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时,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地图教学,建立图画课堂,以直观的形象让学生深刻记忆,并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的划分,便于学生学习。

(四)营造看图说话的学习氛围

虽然地理是一门带有抽象性的课程,但它和现实贴近还是让很多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综合自身的教育风格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看图说话能够让学生在看到地图时可以做到“心口合一”,让地理学习变成“细雨润无声”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城市与城市化”时,可以营造出看图说话的学习效果,展开地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发言,讨论城市结构与人口变化,并作出假设,得到良好的地理学习成果。

三、结语

浅谈中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地图能力 内涵 途径

引言

地图是按照教学要求经过一定的制图综合,能把遥远的地理事物表现在眼前,将文字难以清楚表达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抽象的原理及概念形象直观的表达清楚;可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和方向等各种特征。通过地图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分布状况,使学生获得各种事物的信息【1】。

1.地图能力素养的内涵

地图能力素养:地图能力是指念那个狗阅读地图、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现象及其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将自己掌握的地图知识用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当中,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如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利用地图上的比例尺估算指定两地间的实际距离;能够较规范地绘制简单的地图;能够构建大脑意念地图(或称心理地图);能够制作简单的地图模型等【4】。

2.培养中学生地图能力素养的途径

2.1编制中学生地图素养标准

2004年,为了有针对行地实施中学生地图素养的培养,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地理学科组牵头展开了“中学生地图素养的培养”的研究课题。课题组根据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编制《义务教育地图素养内容标准》和《高中地图素养内容标准》供课题实验学校试用。通过编制“标准”,试图研究和构建有利于学生形成地图素养的主要地图知识体系、技能方法和行为习惯等,为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学生的地图素养提供依据。【3】

2.2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

刚开始认识地图,学生大都感到比较枯燥,为了克服这一点,可以先准备比较鲜艳的地形图叫学生观看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应提倡学生把现实生活中、宣传媒体中所听到见到的事物的地点,在地图上找到准确位置或范围,以增强学生对地图应用的兴趣,养成紧密结合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习惯【2】。

2.3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

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才会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和使用地图。地理老师在授课时应让学生明白没有地图就学不好地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在讲“世界人种分布”时,最好在教室里挂有世界政区图。教师大致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空间分布,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就会基本掌握白种、黑种、黄种【5】。这三大人种在世界上的空间分布。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问题在此一目了然。如果没有地图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可以通过这一点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如在地理的考试中尽量做到一题一图,这样学生就会在平时多留心地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地图素养。

2.4通过地理教学,是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一般程序

(1)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才能是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狱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2)明确要素,引导读图: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3)确定目标,引发读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定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5营造地图学习环境,提高个体地图素养

培养学生的地图素养,营造良好的地图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校园和教室设置一些地图,学生家庭应该备有基本的地图(中国地图集和世界地图集等)。课堂教学应该随时有教学挂图呈现等。另外还应该通过创设适当的情景,辅之一定的训练,增强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体验,如“校园寻宝游戏”、“模拟旅游”、“野外生存体验”等。这样从多角度、多维度创设地图学习氛围,拓展地图学习空间,就能使学生逐步巩固地图知识,养成中学生地图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4】。

结论

总之,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乌日嘎巴特尔.地图能力培养的探索[OL].http://xkg2009.teacher.com.cn/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176388

[2]宋芙蓉.强化地图能力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40-42

[3]冯忠跃,李永全.中学生的地图素养与培养【J】.地理教育學报,2006年第2期.65-66

[4]罗宽国,冯忠跃.如何培养中学生地图素养【J】.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第1期.59

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 篇4

地图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地图, 熟悉地图, 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 更主要的是理解和分析地图, 并运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 使学生理解地图语言。

1. 识读地图

识图首先认识什么是经纬线、比例尺等数学要素及方向、图例, 知道它们的形状和表示方法;其次, 应了解水系、地形类型、地势高低, 海洋的深浅、城镇、交通、境界等地理要素的代表符号, 以及各类符号的色彩 (色相和色调) 的表示方法;另外, 还应懂得地图符号的文字注记和规则和字体的变化。

当学生认清各类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之后, 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地图上描述各种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等, 地理位置及分布状态。

所谓读图, 就是随着识图能力的提高, 依据读图规范, 学生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出地图的内容, 即把地图的形象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的过程。

读图应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 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读图要有明确的基本要求。地理教学大纲对读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 能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约数;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能熟悉常见的符号和注记的一般规则;能看懂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不同内容的地图 (政区图、人口分布图、民族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交通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业及土地利用图等) ;能根据地图独立地分析一些地理事物一现象 (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及工农业等) 的特征, 以及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能对照几种不同内容的地图, 综合说明各种地理事物之间 (包括各自然要素之间、各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经济要素之间) 的相互关系或者归纳出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第二, 读图要有计划性, 注意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结合。集中训练, 为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打下基础;分散训练, 使读图的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最基本的读图知识和技能, 是在 (地图) 一章教材中集中训练, 并在其他各章分散练习, 逐步扩大和提高读图能力。例如, 在极区地图上确定经纬度和辨别方位的问题, 可在讲“北冰洋”和“南极洲”等章节时再加以训练。又如, 在图上看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地形类型等, 要在讲中国“地形”等章节时进行分散训练。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地名和其他地理要素, 确定经纬度位置, 定方向等, 这是经常要训练的技能, 要做到准确、熟练、准中求快。

2. 填绘地图

填绘地图既是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 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思考、眼看、手绘、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的地理事物的分布, 不仅记住了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 又培养了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填绘地图的练习, 要求学生严肃认真、力求准确、整洁、美观。课堂填绘时, 要适当指导, 依次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填绘地图与注记要注意两点:一是所填绘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要准确。二是使用的图例的形状和颜色应尽量与常用图例一致。注记的字体也要与一般地图上常用字体一致。如注记河流使用水形体、注记山脉用山形体, 且要和它的伸展方向平行、注记城市用仿宋体使之醒目, 一般要与纬线相平行, 且字要端正, 讲究科学性、艺术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填绘的方法可以师生结合、视听结合、讲练结合、图文结合、并脑并用, 也可采用边讲、边看、边填、边画的方式,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当堂消化。

3. 绘制地图

绘制地图, 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复制专门地图和缩放地图的能力。

绘制平面地图是在掌握测距离, 定方向, 利用比例尺和识别各种图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使学生掌握复制地形图、气候图、河流图, 政区图以及各种矿产资源分布图, 也是提高学生地图能力的方法之一, 特别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缩放地图在绘图技能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学生应掌握方格法、幻灯法等最基本的方法。通过绘制地图, 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4. 分析地图

在识图、填图的基础上, 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分析地图, 要深入到去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内在联系, 主要解决地理事物“为什么”的问题。这样运用地图就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例如, 学生在掌握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成因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 观察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该地获得的太阳幅射量的大小, 确定该地所处的热量带, 再分析所处的气压带、风带及距海远近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根据水热条件的综合状况, 判断该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通过自然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篇5

自然课的独特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自然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应结合教材及学生具体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首先,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感兴趣的东西,儿童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了解的。因此,在学习研究新知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本已存在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诱导(如讲故事),出示实物,演示实验以及利用幻灯、投影、挂图、录音机、录像机或多媒体计算机展示研究对象的动态、静态图象和声音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同时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学习鸟类知识时,可出示鸟的.标本,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其外形、羽毛、喙,思考为什么它要这样生长?有什么用?这与它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又如:学习电路知识时,先演示安装一个有小电珠或小电扇的简单电路,看到电珠亮了、电扇转了,学生都会跃跃欲试。此时,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一步如何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次,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独立活动能力及互相协作精神,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思维、活动能力的形成,知识、经验的获得,最主要、最重要的途径是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自然常识课安排了大量的各种实践活动,但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相对来说,其实验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这个过程推导出结论。因为教师不可能告诉他世上的一切,更多的东西需要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和创造。同时,在大量彼此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儿童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两大类:动手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1.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

动手操作活动包括各种实验操作、手工制作(操作)活动。在课内,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的示范指导,又要做宏观的组织和调控。在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研究、归纳和创造,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例如:教五年级《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时,可先演示尺子振动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动方式,然后才让学生动手实验。此后,逐步做皮筋、鼓、吉它发声实验。指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它们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一步步引导其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当学生明白声音产生的原理之后,则可通过研究声音的高低变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如问:“研究声音的产生有什么用?利用物体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做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某些发声原理而制造的各种乐器,他们也同样会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把嗓子喊哑,……课后还可让学生自制乐器,拿同样大小的玻璃瓶(汽水瓶、啤酒瓶),分别加入高度不同的水即可。

2.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参与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包括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户外观察、考察、分析、研究,以及搜集和查阅各门各类的资料。学校教育不论在时间、空间上都很有限,接触社会、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能力,比在教室里的“清谈”更重要。结合教材,利用各种活动(如郊游、参观等),带领学生到外面的世界去,在社会、自然中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及人类对它的干预,从而真正理解人与自然。

如:三年级学习做植物压制标本,应与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植物,在学习制作中既贴近大自然,又获得了许多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实际活动中,学生会发现许多不知名的植物,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处?如何培植?……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可以到图书馆、书店去搜集和查阅各门各类的资料,或者向父母和其他长辈请教,从中就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地图培养学生能力 篇6

一、运用地图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思维的拓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地图册、地理图表、地理模型、幻灯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直观、生动地演示教学内容。教师对观察的程序、方法和技巧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明确观察对象、观察内容和观察要求,要求学生独立、仔细地观察,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去阅读、发掘图形中隐藏的信息,发现规律,然后总结出结论。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学生读图、识图、填图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运用地图培养思维能力

人们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认识始于感性知识,而地理教学中感性知识的积累主要依靠地图。地图是无声的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地理教学的工具,是各种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运用地图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地图册等图表,把地理知识落实在相关图表上,让学生在图表中进行分析、概括。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且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地理事物具有空间性,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在垂直分布上有高低差异。而地图是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成因浓缩在图形上,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填图及图文转换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空间方位储存在头脑中。当用到相关信息时,学生就会从头脑中很快调动出地图表象,进而迅速且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记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运用地图激发想象力

想象力不同于一般的思维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能力,它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形象的能力,是一种智力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体现。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领域中,但绝大多数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要求我们发挥想象力,在头脑中再现或创造出自己直接生活经验中没有感知过的地理事物的形象。而想象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主要依赖于地图的运用,通过读图、绘图等都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

四、运用地图培养审美能力

地理学科较一般学科更重于“理”,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一潭死水。要让地理课堂变成一泓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如在学习必修1《地表形态》时,笔者制作了课件展示世界和我国的各种地表形态,甚至配上相关的诗歌、音乐。如呈现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时,配上语文课《桂林山水》的朗读,学生在欣赏时表现出感叹、好奇等神态;在呈现钓鱼岛、仁爱礁时,注明日本、菲律宾无视我国主权的做法和我国保岛、保礁的立场。之后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习教材,然后小组讨论。学生在美的心境中出色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运用地图培养探究能力

目前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必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说图、图文转换等活动,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融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特别是目前教材体系中文字叙述量大大减少,但图表呈现量越来越大,这尤其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通过图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如正午太阳高度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师可通过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图说明两分日、两至日各自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然后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接着教师提出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请说出夏至日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和最小的纬度范围。在学生给出答案后首先让学生说出纬度差的计算方法,并用图示意,再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至此正午太阳高度的极值范围便迎刃而解了。最后教师指出错误答案的错误原因,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总之,地图不仅是联结“地”和“理”的纽带,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注意、思维、想象、审美、探究等方面能力的钥匙。当然通过地理图形培养出的这些能力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从而共同求得学生智能的发展。

浅谈学生使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读图能力的培养

读图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地图意识, 熟悉地理事物分布, 增强对地图的认知能力。首先, 教师要讲清地图基础知识的概念和用法, 特别是地图上的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地图学习中必须清楚的最基本的概念, 对学习以后的各种地图大有益处。其次要多练,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 采取读图、拼图、填图、画图、说图等多种训练方式,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绘图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精心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查找、分析、思考和应用地图, 逐步提高学生读图知识能力, 但要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地图,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图像结构, 还必须注重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 可坚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板图板画粗绘一些课堂简图, 久而久之, 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根据课程进度, 布置一些绘图的课外作业或练习, 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地图知识和技能, 自己绘制地图, 以图的形式表达所学的地理知识。

三、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的学生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 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的应用, 结果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题就不知所措。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图进行剖析, 把其中的基本原理吃透, 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读图分析时, 一是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开阔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切忌用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忽视个别现象和特殊规律。

四、记图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地图, 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使繁杂的地理事物化为简单的直观图像,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直接地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 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完整的地理图像。由于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容易记忆与展现, 那么, 通过图像建立起来的地理图像在记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浅谈背诵地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8

这个学期, 由于不再担任班主任工作, 我便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地理教学中。为了上好每一节课, 我精心备课, 查阅资料、了解学情、设计教法, 尽可能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到最佳状态;为了让学生及时消化每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我把知识点装进相应的地图中, 让学生背诵地图:34个省级行政区、56个民族、16条山脉、14个地形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5种气候类型、长江流经的11个省区、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主要煤矿和油田的分布、4大牧区、9大商品粮基地、主要铁路干线等等;为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六个班的学生作业, 我都实行全批全改, 有时候, 我甚至把地理课本都收上来批改。一些老师开玩笑说我阅作业阅上瘾了。是呀, 作为一个科任教师, 你不阅作业怎么去了解学生?怎样去研究教法和学法?怎样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认为地理学科应该既要有书面作业 (如《地理填充图册》和《同步训练》) , 也要有口头作业 (如背诵地图) 。但我们很多老师只注重了书面作业而忽视了口头作业, 殊不知口头作业对学生来说益处多多。

一、背诵地图可以训练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初中学生学习地理最难的就是读图, 阅读地图不仅要看清地图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 更重要的是探究和发现隐藏在地图语言背后的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不仅要静态地看清地理事物的位置、特点, 而且要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如果我们把地理知识融进地图里, 让学生反复去读、去背诵,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一幅幅地图储存在大脑中, 进而学会怎样读图和用图。这样, 充分挖掘了地图语言的概括的、丰富的内涵。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 就能借助地图, 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探求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 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二、背诵地图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古至今都是通过考试 (笔试) 选拔人才, 于是就出现了一部分“茶壶里倒汤圆, 有理说不出”的所谓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 为避免这样的问题, 社会上各行各业兴起了“面试”,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义务教育法》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接受九年的义务教育, 我们学校无条件录取每一个小学毕业生, 所以每个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这其中就有很多一言不发的孩子。通过背诵地图, 让一些课堂上从不开口的孩子鼓起了勇气, 我分明能看到他们指地图的小手指在不停地颤抖着。虽然背诵得不是很流利, 但能见到他们那舒畅的笑容, 至少那一刻他成功了。我经常让学生下意识去背诵一些地图, 即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郭沫若先生的“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 极恰当地说明了背诵和表达之间的关系。

三、背诵地图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强记硬背, 是激活开发脑细胞的最好手段。地图语言和文字语言比较, 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既可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 又能表示地理事物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在传达地理信息方面的作用是文字所无法取代的。在地理教学中,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 再通过观察和分析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 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 查明其地理规律。例如, 运用我国工业分布的变化和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 说明我国工业的发展成就。运用我国铁矿、煤炭资源的分布, 说明我国钢铁工业的布局及合理性等。

四、背诵地图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知识的增长是以空间概念的形成为依托的, 而空间概念的形成又是以知识点的掌握为基础的, 二者相辅相成, 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点的记忆到空间概念的形成, 完成由文字记忆到图形空间分布的迁移。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地图, 使学生看懂地图, 背诵地图, 进一步分析地图, 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如对世界气候分布图的阅读, 先可以据图了解并分析每一种气候的分布规律、成因、特点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再通过一定的题目训练加以强化, 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有关的知识。

实践证明, 背诵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 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 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 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 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 成为一代大家。

严北溟先生是复旦大学的教授, 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他说:“常有人反对私塾式的死记硬背, 把它归之为一种‘笨拙的教学方法’。事实上, 启发式固然重要, 但死记硬背在童年学习中也不能缺少。通过死记硬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信息一时可能无用, 随着年龄增长和理解力加强, 便会在各种知识的联系、综合中发挥作用。童年时通过死记硬背所培养起来的记忆力, 使后来受用不浅, 是我在贫苦自学途中体验最深的一点。”

通过地图培养学生能力 篇9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曾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心理学认训规律告诉我们, 学生学习知识一般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到抽象。 所以,地理教学中,地图和直观性、概括性及严密的逻辑性,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便于记忆,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正因如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各类地图的使用,尤其是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

认识地图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图例、比例尺、辨别方向,而是与实际每张地图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掌握在每张图上如何辨认方向,知道每个图例符号代表的含义,每张地图比例尺大小不一如何换算,等等。 为了巩固练习,每节课教师应让学生指图说明各种图例、辨认方向,并让学生动笔换算比例尺,然后,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地图的类别,分清地形图、气候图、政区图等一些专门的地图。 特别是地形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图, 而且要与分层设色地形图联系起来。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知道各种颜色代表的含义,读懂地表的高低。 为了使学生把这些基础知识学好,还要注意课堂上多练习,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突破,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部分内容。 这样,认识地图的目的便达到了。

二、重视读图指导,培养基本读图能力

阅读地图是应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地图, 掌握地图的“语言 ”。 它是地图和地理知识的总汇 。 库拉佐夫说 :“只是背熟地名和正确指出地图上的地名,并不是掌握地图的唯一标志。如果学生除能列举地名处,还能看懂地图,说出任何一个海的深度,大概指出任何一个地方的高度,指出任何一个他未学过的国家的地表的一般特征,才算真正掌握了地图。 就是说懂得了地图的语言。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要使学生读懂地图上的“点”、“线”、“面”,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总结特点,找出联系,分析原因,概括规律,使学生学习上升到更高一个层次。

利用地图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时,应该多层次地设计探究问题,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加强读图指导,形成基本的读图能力。 教学中应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种地理要素用相互隶属与相关层级图表现出来,可以清晰地呈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注重把一个问题划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这样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学生一方面可以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自我建构知识网络,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点上。

三、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堂课都有地图册,教师应坚持每节课都有教学挂图。 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所学知识都来源于客观存在。 因此,要求学生所学知识不应仅局限于所学书本,必须把这些知识系统化、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学生必须依赖地图建立空间概念。 要使学生熟悉地图,教师必须从“我”做起,持之以恒地用地图教学。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每次教学从读图开始,用图复习提问,以图导入新课,通过读图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图讲解问题,概括重点,最后通过填图、绘图巩固所学的知识。 由于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 在各个学习环节中让学生多接触地图,使学生逐步养成紧密结合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不但要记住地理事物的名称,而且要通晓它们的位置概念,即使不翻看地图也能在头脑中很快找到。 例如,地理名称在课本中再现很多,国名、省名、地名、铁路、河流、矿产、农产品名称等,确实是大量的。 要掌握这么多地名,一是选择记住必要的地名。 二是运用地图,把地名“巩固”在地图上。 方法是利用地图上的一些“线”把地名串起来。地图上有经线纬线,还有海岸线、铁路线、航线等,利用这些线把孤立的地名串起来,并进一步线线交接,形成“网”。 这样一记就是一串或者一大片,地名不再孤立,相互之间有顺序,方位关系,相关性很强,不易把“地名搬家”。 例如,我国沿海的一些大港口,它们各临什么海洋,我国自北向南五条纵向的铁路干线经过的重要城市;北回归线横穿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从北仑港到英国伦敦要经过的海洋、海峡与运河,等等。这样的方法能联点成线,联线成网,熟看地图,结合填图,反复训练,就能形成深刻的印象,逐渐感到记忆地名并不是太难的事。

四、培养学生填图能力

填图是学生地图能力的重要实践部分, 是学生认识地图 、 阅读地图 能力的检 验过程 。 需从学生 一学地理 便涉及 。 学生最常 做的填图 ,便是与课 本相配套 的 《地理填充图 册 》,每次课上 或课后 ,认真指导 学生填图 ,不仅使学 生所学知识 得到巩固 ,还会锻炼 学生的动 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 使学生把 所学知识 与图结合 ,建立空间 概念 ,促进地理思维能力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还可把学科内容与它所在的区域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复习训练,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如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主要掌握两幅图:中国区域和世界区域图:复习地形、河流、气候等专题时让学生把世界主要大河描绘在图上,主要地形勾画在图上,主要气候类型落实到图上,这些自然要素落实了,人文地理受到自然要素影响,学生自然能结合图分析,这样既落实地理事物的位置,又对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有了掌握。 坚持下去养成习惯,学生自然会读图、填图、绘图。

通过地图培养学生能力 篇10

1、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特有手段

经常运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和独特的风格, 运用地图, 便于贯彻直观和理解相结合的教学原理。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2、运用地图是开发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保证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手段, 更是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最有效的媒体。地图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全面开发, 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图是进行地理德育的有效形式

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德育, 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利于克服单纯说教的缺点, 可以直接陶冶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的行为, 其导向功能比语言文字更为明显。

4、运用地图教学是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

若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语言和文字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体, 势必造成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出现, 这样的教学过程完全背离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读图能力的培养方法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有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点, 而初一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 教师应引导学生, 促使他们对地图产生兴趣, 因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

例如在讲亚洲三大半岛和欧洲三大半岛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欧洲的亚平宁半岛的形状像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两大半岛都是靴子形状的, 进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两只“靴子”有何区别, 学生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 阿拉伯半岛是一只平底靴子, 而亚平宁半岛是一只高跟靴子。

2、指导学生熟悉地图的基本要素, 把握好引导学生使用教学地图的时机

地图的基本要素是地图的无声语言, 只有学会使用它们才能准确地使用各种地图, 教学地图虽然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媒体, 但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地理教师必须把握好利用地图进行教学的时机。例如, 在讲《中东》这一节内容的时候, 讨论中东长期成为“热点”的原因, 学生根据“中东地形图”中的图例能归纳出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再根据“中东石油产区分布图”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石油分布于波斯湾沿岸, 再结合刚才分析的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可得出中东地区的石油不同于俄罗斯的石油通过管道运输, 而是通过油轮外运, 波斯湾沿岸的霍尔木兹海峡也就成为“世界石油的阀门”, 然后再根据“波斯湾沿岸石油外运航线图”分析中东石油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3、在教学中要加强读图训练, 强化读图能力

初一的学生年纪还很小, 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力较差, 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图, 不断强化读图能力的训练, 提高对各种地图的分析综合能力, 反复练习, 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 在讲《俄罗斯》的时候, 俄罗斯的地形特征较为复杂, 可指导学生记一些关键的事物, 然后以表格图示的方法呈现, 反复几次学生就会牢牢记住。再如, 在讲《欧洲西部》国家首都的时候, 可以用小组竞赛的方法, 其实小组竞争就是反复地带着目的练习, 这样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设计地理略图, 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在地理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例如, 在讲印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时, 如果光向学生说明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学生很难理解, 如果画一幅示意图展示, 乞拉朋齐周围的山脉呈簸箕状朝向印度洋, 使得当地降水丰沛, 学生通过简单的示意图立刻就能明白过来, 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三、培养初一学生读图能力的注意点

1、在教学中, 要努力使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 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如读图要注意地图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

2、在利用地图培养读图能力的过程中要选准图像。如在了解亚洲地形特征的时候, 要懂得选用“亚洲地形图”或“亚洲地形剖面图”。

3、培养学生运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用图的核心所在。如可以根据“板块运动示意图”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用图解决实际问题时, 要求学生敢于提出假设, 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可根据“大陆漂移示意图”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将来的海陆分布特征, 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设想, 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地图使人容易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须用许多篇幅来叙述的内容。地理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 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地图是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重, 思维和能力的可塑性强, 如果地图运用的好, 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传道.利用课本插图加强读图训练[J].地理教学, 2005 (10) :27-28.

[2]许素贞.地图教学与创新性思维[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0 (7~8) :59.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篇11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加强诵读,认真体味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要求读者能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在反复吟咏、再三咀嚼中,体会作品的含蓄蕴意。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作品中词汇的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熟读精思、潜心体味,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对一些典范的文章进行反复朗诵,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形成准确的认识,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而且经过视觉、听觉的刺激,配合心理活动,产生感知形成表象,对培养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叶圣陶认为“读文言文时声调铿锵,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读语体文时就同话剧的演员在舞台上念诵剧词一般,贴和于语言的自然,表情说理,使听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举个例子,经过朗读训练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念到一定句式的句子时,他们会自然而然按句式的要求一气呵成,念出声调,读出语句的感情色彩。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告诉学生朗诵可以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令听者与读者都能领略到文章的语感。

二、精心揣摩,深入理解

一篇优秀文章,人物形象的鲜明,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和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和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归纳,要学会理解文字表达深层的含义。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如叶圣陶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是“直”和“圆”。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寂静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世界啊!”抓住了对这两个字的品味,“旷远、荒凉、寂静”的大漠宛然就在我们的面前。这里并没有作任何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人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三、加强实践,能动参与

叶圣陶说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如宗璞笔下的“西湖的绿”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但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绿的盼望和回味,无疑是学习《西湖的绿》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所以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而成,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而感受只能产生于人们自身感受的实践,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感知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生成和升华的惟一条件。语文教育要建立一个开发系统,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广阔天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四、听说读写,养成习惯

良好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叶圣陶明确提出“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语感的灵敏和准确是以良好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初步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五、发挥联想,被领意会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读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和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艺术创作往往是藏锋不露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阅读文章,一般可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联想与想象,对那意义深层的“七分”用意仔细揣摩,从而欣赏文字的精妙之处。如教《白杨礼赞》,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课文语境,仔细体味“力争上游”、“笔直”、“紧紧靠拢”、“淡青色”、“倔强挺立”、“对抗”等关键词语的意义和作用,借助联想和想象,深入挖掘这些表象的隐含意义及相互作用。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也有必要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阅读中的语感教学要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下,以语文知识为先导,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以语感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只要重视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能提高阅读效果。

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篇12

关键词:实验,能力,创新

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学家戴安邦教授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 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 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 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 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就如何利用好各种实验形式, 使学生的能力全面得到发展, 谈一点自己个人的做法。

一、做好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 在初学时, 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 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 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好奇心强, 富有参与精神, 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 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 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 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 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 注意力特别集中, 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二、通过边讲边实验,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边讲边实验是实现认识过程展开的有效途径, 边讲边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加实验的探索性,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清楚实验现象, 而且便于了解化学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 例如, 我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 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

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2、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4、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

5、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

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 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 (或大理石) 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三、利用学生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教学中, 更能形成学生实验技能的还是学生实验, 利用学生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为此, 我首先布置实验预习题, 让学生的预习时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操作, 做到有的放矢。其次, 严肃实验纪律, 在实验前强调操作的关键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规范操作, 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在实验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如在做二氧化碳倾倒实验时, 不仅要求学生用玻璃片挡住, 且要求学生倾倒时动作要慢, 当低层蜡烛先熄灭, 上层蜡烛后熄灭, 使学生对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认真上好实验课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逐步形成学生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开展家庭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上一篇:思政教育手段下一篇:员工—企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