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精选7篇)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篇1
一、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概述
1.1 模型的理论基础。Mason提出信息影响理论, 他认为Production是对整个通讯系统质量的评估测量, 与D&M系统中的“系统质量”概念类似, Product与模型中的“信息质量”变量对应;Influence则与效用层类似, 都是对信息被接受者接受信息后出现的一系列影响和效用。而且, Mason认为效用层应该对信息被接受者受到信息影响程度进行细分, 应进行信息评估、信息利用、接受者行为变化等。另外, Mason还提出可对信息系统的输出进行评估, 分成:技术层输出、语义层输出、功能层输出以及影响或使用层输出。
1.2 模型的提出。上世纪80年代, 伴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普及, 关于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进行评估成为业内研究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Delone和Mclean于1992年提出了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D&M模型) , 为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效果进行评估提供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框架。
1.3 模型的发展演变。1992年由Delone和Mclean提出D&M模型后, 到1999年, 又有160余篇论文中提到D&M模型, 由于1992年提出的模型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出的总结, 且模型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因此, 有学者开始对该模型进行修正。例如:1994年, 有学者对模型中的“系统质量、信息质量、使用和用户满意”这4个变量的相互关系提出疑问, 需要对此4个变量进行修正。到2003年, Delone和Mclean又基于1993-2003年间的研究成功, 提出新D&M模型, 见图1。
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在卫生领域的应用和扩展
2.1 应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在建设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 应用D&M模型对其进行评估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 以数据分析支持模型做出的推论。在卫生领域, D&M模型的大多数推论是成立的。有学者使用D&M模型对国外老年家庭护理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进行评估, 同时进行效益的评估, 在模型原有7个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自我效能”指标, 用以反映系统的易用程度。也有学者对医疗风险监测系统进行评估, 该系统与用户的交互非常繁密, 故而引入“使用焦虑感”指标, 将该指标与用户满意度、使用指标一起分析是否影响到个人绩效, 进而是否对组织绩效产生一定影响。后进行问卷调查分析, 发现:信息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于系统的使用以及用户满意、使用焦虑感, 进而对个人绩效产生一定影响。这一研究指出D&M模型在卫生领域应用上既有其优势, 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增减相关指标。
2.2 扩展。目前在D&M模型在卫生领域的扩展上, 主要有与技术接受模型、组织管理理论、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等联合的扩展, 下面就简单介绍其与组织管理理论联合的扩展。基于D&M模型对医疗影像信息系统进行评估, 我们将使用、用户满意这两个变量分成人、组织两个层次, 在人的角度分成使用、用户满意指标;组织的角度则分成组织架构、组织环境指标,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与组织、技术相互匹配的模型, 通过对三者之间的适应性、影响来进行该系统建设效果的评估。该模型更加重视组织概念, 重在分析信息系统对于组织发展的影响, 从而对系统建设的微观环境、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研究, 不断细化衡量指标和标准, 从各个方面来评测信息系统的建设效果。
结束语
随着D&M模型的快速发展和卫生领域信息系统建设步伐的加快, 如何结合卫生信息系统的特点进行D&M模型的完善十分必要, 将多种理论与D&M模型结合起来, 更加客观、公正、系统、全面地评估卫生领域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果, 从而不断对信息系统进行完善, 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发展演变, 以卫生领域为例, 分析D&M模型在卫生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联合相关理论进行信息系统评估, 以正确分析信息系统建设成果, 不断完善信息系统。
关键词: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卫生领域,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徐雯, 刘加林, 黎勇, 等.D&M模型在医疗卫生信息领域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5, 36 (2) :56-60.
[2]武海东.基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数字资源统一检索系统评价[J].情报杂志, 2013 (4) :177-182.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篇2
卫生统计作为我军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 贯穿于医疗卫生工作的全过程, 各级管理者都需要依据卫生统计信息进行军队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决策[1]。
军队现行的常规卫生统计普遍采用报表的形式组织开展。然而, 各单位不同职能部门在填报分管业务报表时, 往往需要用到同样的指标数据, 而这些统计指标数据因缺乏有效共享而难以获取, 容易造成数据重复填报和数据不一致等问题。某些报表需要单位内部多个职能部门提供数据, 而这些部门间可能相互委托代填, 造成数据填报的随意性。不同统计报表各成体系, 缺乏统一管理, 报表间数据和资料难以共享, 再复用难度大、可复用程度差, 成为制约统计数据资源效益充分发挥的“瓶颈”。
因此, 如何快速、准确、有效地利用各种卫生统计信息, 支持各类卫生决策需求或特定应用, 是军队各级决策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1 多维元数据模型
元数据是定义和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2,3], 元数据概念应用于统计数据生产和管理等业务流程形成统计元数据。主要用于对统计数据的实质、内容、状态、范围、质量、表示方式、来源、计算方法、空间参考、时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其他特征等描述数据所需的基本要素进行统一的规范和定义, 促进数据的分享、查询和理解[4,5]。
通过对军队各类统计业务和统计报表的分析, 将军队卫生统计指标按照统计对象、指标定义、调查时间、地理范围等军队指挥者感兴趣的统计元数据划分为4个维度分别进行描述, 这些维度分别对应卫生统计指标的不同属性。利用它们的正交特性, 可以生成一个卫生统计信息的多维空间和统一的逻辑组织结构 (如图1所示) , 即军队卫生统计信息多维元数据模型。
其中:统计对象维 (O) 是卫生统计针对的对象的集合;指标定义维 (I) 是各类卫生统计指标定义的集合, 包含对统计指标的业务分类和具体说明;调查时间维 (T) 是某卫生统计指标所属调查发生的时间的集合;地理范围维 (A) 是某卫生统计指标所属调查涵盖的地理范围的集合。由于其各维度对应着各类卫生统计信息的基本属性, 因此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不同统计对象、不同调查时间、不同地理范围、不同统计指标四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 坐标轴上的多维坐标连线交叉所圈定的空间位置 (域) , 表示了在特定时间段、特定地域对特定统计对象进行卫生统计而产生的特定卫生指标集。
2 系统架构
基于多维元数据模型的军队卫生统计信息系统架构, 以各医院、疗养院、驻军单位卫生机构等现有的信息系统为基础, 以军事综合信息网为依托, 采用面向服务的多层架构[6,7]。整合元数据与目录、统计数据资料及统计数据服务管理等多维元数据库资源, 对外提供统计信息检索、统计汇总、数据输出等服务[8,9], 如图2所示。
(1) 支撑环境层。由医院信息系统、疗养院信息系统、驻师团级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及其他基层单位管理信息系统组成。这些现有信息系统为军队卫生统计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军事综合信息网为军队卫生统计信息系统提供必须的网络环境。
(2) 数据适配层。提供与支撑环境层交互的基础数据服务, 采用Web服务技术将各类数据操作功能进行封装, 实现与支撑环境层中不同平台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其中, 指标抽取服务对各联机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统计指标进行抽取;指标关联服务将统计元数据与相对应的统计指标进行关联, 并借助统计元数据目录和多维元数据模型, 生成基于多维元数据模型的统计数据存储。
(3) 基础服务层。将各类卫生信息统计功能封装为Web服务, 通过对数据适配层中的统计数据存储进行相应操作, 为上层提供基础统计服务。其中, 统计报表分解、合成服务用于将报表分解为各类统计指标以及将零散的统计指标合成为报表;统计数据检索、交换、输出、汇总服务用于对具体统计指标进行相应操作。该层同时为各基础服务提供事务处理、安全管理和运行维护机制。
(4) 服务管理层。提供元数据标准的服务注册、服务发现, 以及元数据管理和维护等功能。统一采用Web服务描述语言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 WS-DL) [10]对各类服务进行描述, 并将服务对应的WSDL文档发布到服务注册中心 (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 UDDI) , 还可根据业务应用层的复杂统计需求对基础统计服务进行重组。
(5) 业务应用层。为系统的功能集合、服务总线提供了最基本的连接中枢, 起到了连接上下层的桥梁作用。运用在服务注册中心查找到的各种基础统计服务和组合统计服务, 经过服务绑定, 依托HTTP/SOAP协议, 对外提供包括统计资料检索、统计数据汇总、统计报表设计、统计数据分析等各种复杂统计业务功能。
3 系统运行流程和效果分析
在依据上述架构实现的原型系统中, 以针对某战区所有卫生单位进行的一次调查统计为例, 实际测试了系统的运行情况, 运行流程如图3所示。
(1) 战区卫生管理部门通过统计报表设计功能设计所需报表。
(2) 系统将统计报表进行分解, 在基于多维模型的统计指标库中检索现有指标, 通过调查时间、地理范围、指标定义、统计对象等统计元数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统计指标, 如果库中不存在符合条件指标, 将提示创建该指标并入库。
(3) 在统计指标库中提取出相关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 按照指标分类将不同类别统计指标推送到基层卫生机构的各个相关业务部门。如:医疗经济类指标推送到医院财经管理部门;营房类指标推送到医院院务部等。
(4) 基层相关各部门填写、修正推送的指标集, 确认后经统计报表合成生成战区卫生管理部门设计的报表, 完成数据上报。
在上述运行流程中, 基层卫生机构各相关部门面对的是系统推送的仅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指标集而非整个报表, 各部门只需对自己所熟悉业务的统计数据负责, 避免了委托代填、随意填报等现象, 大大提高了统计工作效率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此同时, 各级卫生管理机构也可根据统计业务需要, 从多维元数据库中提取相关指标数据, 直接生成需要的统计报表。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原型系统设计, 进一步实现其他功能模块。
4 结论
基于多维元数据模型的军队卫生统计信息系统, 以多维元数据模型驱动统计业务的开展, 通过建立基于该模型的统计指标库, 实现了统计报表分解、统计数据分类收集、统计报表汇总生成, 进一步提高了军队卫生统计信息的共享性和复用性。
摘要:目的 :提出一种多维元数据模型, 并设计基于该模型的军队卫生统计信息系统架构, 用于促进统计信息共享并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方法:基于统计元数据构建多维元数据模型, 采用面向服务的多层架构对军队卫生统计信息系统架构进行设计。结果:该系统能够自动将统计报表按指标分类, 将不同类别统计指标推送给统计相关单位, 待数据填报后汇总生成所需报表。结论:该系统解决了统计过程中数据重复填报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提高了军队卫生统计信息的共享性和复用性。
关键词:军队卫生统计信息系统,多维元数据模型,系统架构
参考文献
[1]史新中, 胡立洋.军队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设想[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16 (4) :351-352.
[2]王霞.卫生统计调查元数据概念模型的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2006.
[3]徐勇勇, 王霞, 刘丹红.基于统计元数据的卫生信息管理[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 9 (1) :7-12.
[4]Vardaki M, Papageorgiou H, Pentaris F.A statistical metadata model for clinical trials'data management[J].Computer Methods&Programs in Biomedicine, 2009, 95 (2) :129-145.
[5]Papageorgiou H, Pentaris F, Theodorou E, et al.A statistical metadata model for simultaneous manipulation of both data and metadata[J].Journal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1, 17 (2) :169-192.
[6]柴晓路.Web服务架构与开放互操作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7]Colan M.SOA扩展Web服务的前景 (一) [EB/OL]. (2006-02-10) [2014-08-10].http://tech.51cto.com/art/200602/20646.htm.
[8]郝文育, 杨雨图, 王宁生.基于Web Services的ERP四层体系结构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5 (2) :176-178.
[9]Arsanjani A.Service-oriented modeling and architecture[EB/OL]. (2004-11-09) [2014-08-10].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library/ws-soa-design1/ws-soa-design1-pdf.pdf.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篇3
关键词:企业危机,成因,影响,危机管理,系统
一、引言
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产品质量问题、财务问题、罢工等等。企业危机是指能够对企业及其产品和声誉造成极大潜在破坏的事件。它一旦发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威胁,若处理不当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企业危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方面。企业内部由于人员、技术、设备、资金、管理等因素,会给企业带来难以克服的企业危机,而企业外部由于经济与社会环境的波动、突变,也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料想的企业危机。
二、文献回顾
国外的危机管理研究源于美国,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针对企业的危机管理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竞争环境复杂性的不断增加,特别是1982年的芝加哥“泰诺事件”爆发后,西方学者开始系统地把危机理论应用到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领域中来,开始研究危机的来源、种类和遭遇危机时的措施对策。二十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提出将企业危机的预防与控制的管理立足点置于企业内部管理过程,将管理失误作为危机起源来研究其过程机理。他们认为企业管理的失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突变造成的冲突;二是内部决策不当所导致的问题。
伦敦商学院的管理专家萨尔在1999年发现,“行为惯性”是导致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成功带来的正反馈促使企业经营者相信,他们发现了一条最佳途径,能使他们集中精力构建和拓展其制胜体系。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体系可能很快变得僵化。一旦公司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按成功模式行事反而导致了失败。
国内目前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处于起步阶段。对危机管理的理论模型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已经开始并逐渐重视危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徐兆海(2001)从危机沟通方面详细论述了南京冠生园事件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危机管理的策略;
张伦明(2001)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提出新形势下,危机传播的新的特点,从而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危机管理的思考。
孟雪梅、贾春华(2001)提出信息化战略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思想,认为中小企业预警式战略重点为危机管理系统,分为三部分:企业危机预测系统,危机中企业的控制系统,危机后企业恢复与再开发系统。
任国元(2001)提出了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方法应用于危机管理,按PDCA循环程序来进行危机管理的思想。
柳炳祥(2002)讨论了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的思想。
四川大学管理学院2002年成立危机管理研究所,专门就危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
处于多变环境中的企业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所面临的危机非常复杂,而当前对国内企业危机管理的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危机成因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和从实践的角度对危机管理模型的构建。为了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对企业造成的损失,有必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构建危机管理模型,为企业有效应对危机、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三、企业危机的成因与影响
1. 企业危机的成因
根据企业危机的分类,可将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原因和企业内部环境原因。
(1)企业危机形成的外因。(1)国家政治、法律、政策的变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出台,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相关税收、财政方面的政策变动,都将会对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2)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人口状况、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文化基础等。一旦产品或服务与当地消费者市场相冲突,或是因宗教、意识形态而与当地利益相关者产生冲突,很容易使企业陷入危机之中。经济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状况、物资资源状况、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企业越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则受到的危机可能性也越低。(3)弱势的竞争地位。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市场竞争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不够,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服务意识低等不足。这势必会造成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国内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国际间贸易冲突使得企业危机发生可能性更是大幅增加。(4)不可抗拒的外部因素。不可抗拒的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等以及人为不可抗拒外部因素:恐怖袭击、他人纵火、爆炸、瘟疫疾病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巨大影响,且具有危害性大,突发性强、难以防范的特点。例如:2004年东南亚海啸、2008年我国南方的冰冻雪灾害和四川汉川大地震也都极大的影响了当地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
(2)企业危机形成的内因。(1)管理体系混乱。企业中比较普遍的存在组织部门庞杂,职能不清,机构重叠,管理随意性大等缺点,致使企业内部不能形成一个高效统一的指挥体系。同时,国内企业的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职业经理人队伍制度不健全,缺乏必备的专业危机管理知识,难以制定出完备的企业战略规划,应付当今国际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这些企业管理水平上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大部分企业的通病,不但降低了企业的决策、管理效率,一旦企业遇到突发事件,就很难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2)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在经营管理制度上的缺陷极易造成企业陷入危机当中。在我国,由于企业改制的不彻底,市场经济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无法避免的在制度上产生一时难以解决的痛疾,企业管理理念落后。大环境的复杂多变必然导致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畸形发展,经营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并且执行不严。企业的管理制度反而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桎梏,成为中国企业危机频发的重要原因。(3)危机认识不到位。多数企业没有将危机管理纳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中,认为企业危机是企业管理中的非正常态管理,只有当危机爆发时危机管理才需要进行,属于临时性应急行为,缺乏长期对企业进行的危机管理培训工作,缺乏全员的危机感。另一方面,认为危机只会带来负面损失,而将危机管理仅仅看成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看不到隐藏于危机中的机遇。(4)缺乏专业的危机管理人才。目前,由于我国的企业危机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危机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级危机管理人才缺乏,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的危机管理专业知识匾乏,危机应对手段欠缺、危机管理经验尚浅,使得企业在处理危机时用人捉襟见肘,直接影响了危机处理的效果。
2. 企业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1)企业的声誉受到损害。当危机发生时,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企业应对不当,无法迅速消除这些影响,使损失降至最低,就会损害企业辛辛苦苦在市场中建立起来的声誉。
(2)损害企业的信用以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和信心。企业危机发生时,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以及资金运转等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往往会造成产品质量下降、无法及时支付贷款等情况,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交易中的信用程度下降,使交易对方丧失对企业的信任和信心。
(3)导致企业员工忠诚度下降。企业危机是丧失员工忠诚度和支持的最快的原因之一。危机中企业管理所采取的各种行动都会在员工的眼中放大,并得到评判,对企业危机的处理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公司的领导能力。
(4)导致企业销售下降。由于市场满足同一种需求的产品种类很多,顾客不一定认为只有某一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对他们有吸引力,他们能够很容易地选择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顾客也可能会认为危机己经使企业顾此失彼,处于危机中的企业根本无暇顾及他们的需求。
(5)导致企业员工劳动生产率下降。在危机发生过程中及之后,所有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几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大多数情况下,危机会影响员工的心神,造成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下降。
(6)迫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动。企业危机会迫使企业不得不追加新的费用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做一些变动。这些变动可能包括完全改变产品或服务原有的营销策略,甚至可能是更强烈的变动,如取消某一品牌或放弃某一细分市场。
可见,企业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影响是全面的,损害是惨重的,因此,对企业进行企业危机管理必不可少。
四、企业危机管理模型
企业危机管理是一种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管理,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企业自身的经营过程。企业危机管理就是使企业不断地修正自身缺陷以抵御外部压力、不断与变化的客观环境相吻合的管理过程。
本文提出的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模型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企业危机管理文化、企业资源组织保障与企业危机战略。微观层面包括四个要素:危机预警、危机预控、危机处理、危机管理总结。
1. 企业危机管理宏观层面
企业危机宏观管理是从企业危机文化出发,逐渐形成企业“居安思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合理组织和分配企业资源,建立和完善企业抗击危机的战略规划。
(1)形成企业危机文化。企业危机文化形成就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企业危机管理的气氛,把企业安全需要转化为员工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员工维护关爱企业形象的精神动力,为企业的信誉与形象建设目标而努力。危机管理要求企业在企业文化中有深层面的危机感,使危机意识在所有员工内心中形成一种潜意识,让危机成为计划中的一部分。
(2)企业资源组织保障。危机管理需要一定的物资准备,要有一定的财务预算以及物资设施准备。其次,应该加强危机管理组织的培训并进行危机模拟训练,加强其决策能力、控制能力以及执行能力。再次,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资源,要加强与媒体、政府的联系和协调,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在危机中取得同情和支持。此外,要有充分的信息资源准备,为企业危机管理中的预测、决策以及运行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
(3)企业危机战略规划。在企业战略的规划与安排上,把危机管理列为企业战略的实施环节,从战略的高度将危机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和资源列入企业战略管理的体系当中。融入战略管理过程的危机管理的目标是预防危机、防患于未然,积极、有效地处理并转化危机,维护和提升企业形象,使企业顺利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
2. 企业危机管理的微观层面
企业危机管理微观层面是指企业在企业危机宏观管理指导下,通过危机预警、危机预控、危机处理和危机管理总结完成企业日常危机管理的程序和步骤。
(1)危机预警。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爆发,是一种对企业危机进行超前管理的系统。企业危机预警系统包括信息搜集子系统、信息分析和评估子系统、危机预测预报子系统和危机预处理子系统五个子系统。
其中,信息搜集子系统收集可能引发危机的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信息分析、评估子系统主要是对危机环境进行分析,了解与危机事件发生有关的微观动向,察觉环境的各种变化,保证当环境出现不利的因素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危机预测预报子系统对企业经营的各方面的风险、威胁和危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对每一种风险进行分类管理,从而准确地预测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机遇。同时判断各种指标和因素是否突破了危机警戒线,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危机预处理子系统是预先制定危机预处理方案,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企业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如图3所示。
(2)危机预控系统。企业危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警和预控上,而非危机发生后的处理、总结和恢复方面。为此,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企业危机管理预控系统是必要的。
首先,成立企业危机管理委员会,企业危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应尽可能选择熟知企业和本企业内外部环境、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参加,以便于通览全局、迅速做出决策。其次,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危机处理专业队伍。危机处理专业队伍是处理危机的骨干力量,应该由各类专业人员组成。人员要涉及销售、生产、技术、宣传、法律等诸多部门。再者,进行危机处理的模拟训练。模拟训练应包括心理训练、危机处理知识培训和危机处理基本功的演练等内容,定期的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危机管理委员会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危机管理意识,还可以检测已拟定的危机处理应变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3)危机处理系统。危机处理系统指的是在危机爆发后,为减少危害和冲击,按照危机处理计划和应对策略对危机采取直接的处理措施。危机处理系统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企业危机管理委员会快速启动企业危机处理应变计划。在企业危机尚未失控的时候,就要迅速采取明确的行动以阻止企业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控制住危机。然后,迅速找出主要危机和关键因素,以此为基础,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处理危机应该采取果断措施,力求在危机损害扩大前控制其发展势头。有些危机处理措施往往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奏效,面对这种局面,企业领导者是否沉着镇定,能否努力不懈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局势的转换就来自恒久不已的坚持。设法消
除危机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是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包括物质后果、人身后果和心理后果。例如危机直接损坏的资源、财富、设备等损失,组织好医疗工作和对死者家属的抚恤工作,并充分满足家属、亲属的探视或吊唁愿望,围绕危机本身对社会公众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各种方式的努力消除心理方面的不良后果等。
企业要尽可能依靠有效的传播和沟通工作来削弱企业危机。利用各种传媒对社会公众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都是非常必要的。危机一旦发生,企业要尽快收集一切与危机有关的信息,挑选可靠、有经验的企业发言人,将有关情况告知公众,并坦诚地向社会公众和新闻界说明原因。
(4)危机总结系统。危机消除后,要及时进行危机总结,以便亡羊补牢。危机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会给企业带来沉痛的教训,所以,对企业危机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不可忽视。企业危机总结系统一般要包括三个步骤:(1)调查。对危机发生的原因、相关预防和处理等全部措施进行系统的调查。(2)评价。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对企业危机预警、预控、处理等工作内容、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3)整改。对危机系统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整改措施,并责成企业有关部门逐项落实。
五、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在分析企业危机产生的内外因基础上及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危机管理的宏观与微观层面,提出了一个新的企业危机管理系模型,为企业有效应对危机、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由于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复杂环境中,其面临的危机相应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将选取一个具体的企业,对本文提出的危机管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此外,自动化的危机管理系统的开发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胡溶冰张大勇:摆脱行为惯性:成长期企业应关注的问题[J],管理现代化,2005[3):37
[2]徐兆海:透过南京冠生园事件看企业危机管理,www.zhengBo.com
[3]张伦明:互联网时代的危机管理,http://www.shanghaitelecom.com.cn/gb/content/2001-07/23/content-1844648.htm;
[4]孟雪梅、贾春华:论中小企业预警式战略与危机管理系统,《情报科学》,2001.5,p459-461
[5]任国元:PDCA循环方法与危机管理嘉兴学院学报v13N32001.5p85-88
混凝土宏观损伤本构模型综述 篇4
从Dougill开始将损伤力学引入混凝土用来描述其典型的非线性以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混凝土损伤力学理论得到长足发展, 众多的混凝土宏观损伤力学一些新的研究进展需要整理归纳。
1 弹性损伤模型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 早期的混凝土损伤本构关系都省略了混凝土卸载后客观存在的那部分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 只是建立了考虑刚度退化、非线性的弹性损伤模型。这些弹性损伤模型为开拓新的混凝土研究领域, 而且为后来的弹塑性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早期的理论基础。
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中, 首个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Ladevèze-Mazars弹性损伤模型。由于混凝土在拉、压应力作用下强度、刚度性质差别很大, 受拉强度较受压强度小很多, 且受压时会出现刚度恢复的现象, 即单边效应。为了反映混凝土的单边效应, 法国学者Ladevèze[5]提出了应力张量的正负分解方法:
这种把混凝土的拉压损伤分开考虑的想法, 后来被证明是适用于混凝土材料的, 也被后来的研究人员所采用, 如Faria[6]、Wu[7]等。
Mazars[8]借鉴上述应力正负分解的方法, 并且在模型中首次引入弹性损伤能释放率建立损伤准则 (尽管是经验准则) , 将热力学知识引入到混凝土损伤研究中。Mazars将材料的Helmholtz自由能势表达为:
其中C0为材料柔度张量C0, d+和d-分别为受拉、受压损伤变量。
但是该模型将应力分开来考虑不同的受力情况, 以及首次基于损伤能释放率建立损伤准则, 尽管是经验准则, 却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因此, 上述模型后来被称为:Ladevèze-Mazars单边损伤本构模型。
典型的各向同性弹性损伤模型还有Loland[9]受拉损伤模型、余天庆[10]分段线性模型、钱济成[11]等。由于弹性损伤模型忽视了那部分不可恢复变形, 所以理论上总是存在漏洞, 而弹性损伤模型反映混凝土复杂受力情况下的力学特性明显有偏差, 所以后来有不少研究者试图修正和完善Ladevèze-Mazars模型,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Papa和Taliercio[12]、Comi和Perego[13]等建立的经验弹性损伤模型。但是由于弹性损伤模型的固有缺陷, 都没取得好的效果。
2 弹塑性损伤
Karsan and Jirsa[14]等做了混凝土在反复加载时的大量的试验, 实验数据可以借鉴, 从图1中可以看出反复加载时的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存在明显的刚度退化, 而且在加载过程中, 当应力卸载后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不可恢复的变形, 而且还会逐渐地增加。
弹性损伤本构模型没有描述这部分不可恢复变形, 于是研究人员开始把塑性理论引入到损伤本构关系中, 现有弹塑性损伤模型中对塑性应变的反映主要基于以下3种方式。
2.1 开始由于研究水平的限制, 学者一般假设损伤仅影响材料的弹性特性, 并在Cauchy应力空间求解塑性应变。比较经典的模型有Resende[15]、Simo-Ju[16]等。
求解塑性应变所采用的基本公式如下:
塑形流动法则
塑形硬化法则
塑形屈服、加卸载条件
2.2 在Cauchy应力空间求解塑性应变在迭代时可能引起不收敛情况。由于混凝土是脆性材料, 损伤后局部应力会重新分布, 而且塑性流动发生在材料的无损伤部分, 所以应该基于有效应力空间来考虑塑性变形。为此, 只要将应力换成有效应力即可, Ju[17]等采用这种方法。
2.3 不管是Cauchy应力空间还是有效应力空间求解塑性应变, 公式复杂, 计算庞大, 为了简化计算, 也有学者采用经验表达的方法来考虑塑性变形, 典型的有Faria[6]等损伤模型。
其中Faria等建立的经验塑性应变率表达式为:
其中β是经验修正系数, H () 为Heavside越阶函数。
3 Helmholtz自由能以及损伤变量的演化发则
损伤本构模型的重点是给出合理的损伤变量来表达材料的损伤状态, 以及找出损伤变量的演化法则。由于问题的复杂性, 刚开始时研究的是标量损伤, 即各项同性损伤中的特例———损伤方向一致。然而由于混凝土初始状态随机分布有微裂缝和微孔洞等缺陷, 所以明显是各向异性的材料, 所以标量损伤无法描述混凝土的各向异性损伤。所以有学者就相继研究了矢量以及张量表达式来描述损伤[18]。
3.1 经验损伤演化
在确定了损伤变量后, 就要给出损伤变量变化的损伤演化方程。建立的损伤演化方程主要分为3种。
一种是基于拟合大量的试验数据的经验损伤演化方程, 如Comi和Perego[13]经验弹性损伤模型、Faria等经验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Resende拉压损伤模型。Faria在其经验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中, 没有采用基于损伤能释放率建立损伤面, 而是采用了经验的损伤面, 他定义了“等价应力”, 即:
进而Faria将损伤演化函数取为经验表达式:
3.2 基于损伤能释放率建立损伤准则
另一种就是理论相对严谨的, 基于与损伤变量功共轭的损伤能释放率建立损伤准则, 然后基于正交法则得到损伤变量的演化函数。如Mazars[8]弹性损伤模型, Wu and Li[19]弹塑性损伤模型。事实上, 对于上述经典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来说, 都假定损伤只影响材料的弹性性能而不影响塑性特性。后续研究证明:基于弹性损伤能释放率建立的损伤准则无法预测混凝土材料在双轴受压条件下强度的提高。
基于此, Ju[17]在其单标量弹塑性损伤中正式考虑塑性Helmholtz自由能对损伤的影响, 将材料的总Helmholtz自由能分解为弹性和塑性两部分。自Ju后学者纷纷在材料的Helmholtz自由能中耦合进塑性自由能, 这样就能将塑性损伤能释放作为总的能量释放率的一部分, 从而建立损伤和塑性的双向耦合模型。在这一方面李杰等取得突出的成果, 李杰[20]等参照Resende[15]拉压损伤模型, 引入混凝土的损伤、破坏的受拉和受剪机制, 从损伤和塑性的双向耦合效应入手, 引入弹塑性Helmholtz自由能势, 基于损伤能释放率建立损伤准则, 并在有效应力求解塑性变形, 形成了具有热力学基础的双标量弹塑性损伤模型。
李杰等将总Helmholtz自由能势分解为弹性受拉和受剪部分和塑性受剪部分:
把弹塑性Helmholtz自由能带入等温绝热条件下的不可逆热力学第二定律Clausius-Duhem不等式, 整理可得到受拉和受剪损伤能释放率分别为:
再基于损伤面通过正交流动法则得到损伤变量的演化法则, 如下:
类比于经典塑性力学, 损伤加卸载条件即Kuhn———Tucker关系为:
最终得到损伤演化函数为:
其中, r0+和r0-为初始受拉和受剪损伤能释放率阈值, r+和r-为当前受拉和受剪损伤能释放率, A-、A+、B-、B+分别是模型参数, 可以通过混凝土单轴受拉和受压应力———应变曲线标定。
3.3 基于损伤能量释放
还有一种是由Najar[21]等人发展起来的, 基于损伤能量释放的模型。按照Najar的损伤理论, 脆性固体材料的损伤定义为:
其中:W0为无损材料的应变能密度, Wε为损伤材料的应变能密度, E0、E分别是无损材料的弹性系数张量。
4 结论
弹性损伤模型表达式简单, 数值计算量小, 参数标定简单, 单调加载时能较好地满足混凝土的受力力学行为, 适用于工程中大型结构的非线性计算, 但是存在固有的缺陷。由于没有考虑混凝土反复加载时存在的不可恢复变形, 所以只能表达由于刚度退化引起的非线性行为, 而忽视了这部分不可恢复变形引起的非线性。
弹塑性损伤模型已经能够表征混凝土材料的塑性变形行为, 但是由于求解塑性应变时计算复杂而且计算量大, 所以不利于工程实际。
基于能量释放的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 尽管定义简明, 但是缺乏热力学基础, 而且没有与主流的基于损伤能量释放率的损伤模型进行有效的交流。
本文从弹性损伤模型出发进一步深入到弹塑性模型, 重点从基于损伤能量释放率的损伤本构模型、基于损伤能量释放的损伤本构模型和其它经验损伤本构模型3个方面, 列举了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篇5
1. 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
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无法到期偿还的债务, 由于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而丧失的债务偿还的能力。企业只有生存发展, 才能获得当前更高的收益。当前企业的资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 一方面是产品服务的收入, 另一方面是债权人的贷款收入。有学者将财务风险概括为企业当前遇到的各种困境, 然后根据企业的财务问题分为财务风险阶段、企业破产情况。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财务状况而被处理的上市公司, 根据我国证券行业中的相关政策, 由于财务状况异常而处理的上市企业很有可能面临着退市风险。上市企业被处理后, 企业的融资能力会降低, 财务状况也会导致偿债能力下降, 资产偿还压力大。当然, 企业的首次亏损有着很大的偶然因素, 它受到了宏观环境以及行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2. 国外的风险研究
国外的财务风险预警研究起始于1930年, 最早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人员以19家企业为研究样本, 主要依靠定性研究进行分析。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研究资料很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后期研究中, 信息技术再不断地发展中。纵观文献, 以往的研究主要在于研究财务风险定义、财务状况。对于财务状况的忽视导致了企业影响比较深, 一些西方的专家认为财务信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上世纪日本与英国的研究表明, 出现财务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商品需求不足, 货币需求不合理。在2003年设置的预警系统中, 当前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以及股票价格变化的相关经济变量加入了宏观经济变量。从2011年的宏观经济变量对于企业的破产率影响进行研究得知, 其中的企业失败率与汇率呈正比, 但是GDP于货币供应相关。
3. 国内的研究方案
我国当前的风险预警研究起步较晚,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 探究方法与国外的研究差距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变化大, 市场差距明显, 发展制度不够完善。当前, 资本市场不够完善, 企业存在着借壳上市的情况。很长时间以内, 我国对于财务风险研究不足, 资本结构研究在不断发展与成熟中。纵观当前的研究文献, 传统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式中大多是从模型的构建方面进行的改进。在宏观经济研究中, 国外的研究主要探讨的是经济变量对于企业破产率的影响, 这是宏观层面的影响。当前上市企业中, 经济失败率的研究是不行的。在获取数据方面, 国外的相关研究并不适用于国内的发展。
二、样本数量的选取
1. 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择了沪深交易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其中更多数据研究数据包括数据的可得性, 这些数据为文章的研究提供了鲜明的数据支持。根据当前法律的相关规定, 上市公司需要按照规定的会计准则制定财务报表, 然后使得信息之间能够有可比性。制造行业的财务状况较之其他行业而言, 发展成熟, 流程规范。且制造业的公司数量较大, 行业发展往往与国家的调控相联系。
2. 财务变量的选择
本文的变量依靠的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 其过程包括不同的几个阶段。首先是根据变量选择企业的财务指标, 其次是利用统计学中的方法, 筛选财务变量, 降低变量的特征。在选择财务变量时可以从可比性、全面性以及可操作性几方面进行考量。全面性指的是企业的财务变量能够反映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 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的财务状况是依靠不同指标反映的, 在财务指标的选择方面应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 确保财务指标的合理。当前的可操作性原则指出, 很多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其中的很多指标都能够直接经过计算得到。一些指标的获得需要大量的财力与物力获得, 有些外部信息的披露得到的东西比较复杂。在当前财务变量的选择中, 本文选择了二十多个变量, 这些变量能够反映企业的盈利、偿债情况以及现金流量信息等等, 比如反映盈利能力的包括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反映现金流量的包括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反映风险水平的包括经营杠杆系数;偿债能力包括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营运能力包括存货的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等。
3. 宏观经济变量
宏观经济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对于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影响很大, 其中宏观经济的影响包括分配、消费以及生产等几个环节, 当前在宏观变量的选择中, 分析了当前的可行性研究, 选取了GDP的增长率、工业的增加值、中长期贷款的利率、失业率等。相对于当前能够反映宏观经济变化的数据, 本文从中筛选了几个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处于一个宏观的大环境中, 其中不同的企业宏观环境影响都是一样的, 对于同一个行业的企业而言, 对于企业的宏观经济变量应当是一样的。本文选择的变量能够代表宏观经济, 由于变量比较多, 能够降低工作效率, 不利于发展财务状况。
三、当前在宏观经济模式下进行的预警模式构建
1. 宏观经济的必要性研究
大部门的财务风险模型大部分都是将财务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的,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企业经济变化的影响与研究具有可比性。但是, 一些财务变量的预警模型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比如说只考虑了财务数据对企业的影响, 这不符合事实。其次, 上市公司的数据公布的时间比较晚, 再者当前的财务数据对于过去的企业经营状况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当前宏观经济的变化, 将会影响每一个企业的财务经营成本以及现金流量状况。在宏观经济的模式下, 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在生产与销售中, 生产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制度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将会影响企业经济环境。当前由于宏观经济的不同, 政府需要制定不同的政策调控, 其最重点的是企业。在企业宏观经济的发展中, 根据企业的结构与环境变化不停变动。
2. 宏观经济预警模式下的模型构建
对于宏观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 其主要影响在于经济变量的选取以及宏观经济变量中的模型构建问题。在当前企业的宏观环境下, 企业对于宏观环境的研究往往与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当经济发展比较迟缓时, 企业的市场产品供求不足, 当行业发展比较不景气的时候, 国家为刺激经济, 会制定一系列的宏观政策, 增加居民收入。在研究宏观变量的时候, 应当考量宏观经济变量中的数据期限, 根据企业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发展。
3. 模型的构建
模型的构建包括判别模型的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以及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判别模型的构建中, 按照变量个数可以分别一元与多元的判别模型。一元判别利用的财务变量能够准确的判断出企业的财务情况, 根据不同的财务变量, 判断出实际差别最小的变量, 然后寻找零界点, 进行合理的样本预测。多元判别函数避免了一元模型的缺点, 提高了当前判别的准确度。Logistic回归模型作为一个非线性的模型, 模型的前提假设中数据应当是随机的。从回归模型中我们能够得知, 企业的盈利越好, 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会越小。神经网络模型同生物原理类似, 能够模仿信息的识别功能。
其中, 从预测准确率方面而言, 神经网络的准确率最高。神经网络有着较好的分类识别力, 但是对于数据的要求并不严格, 比较符合复杂多变的环境。就稳定性而言, Logistic回归模型的稳定性要由于判别模型, 这主要是因为回归模型的信息容量大,
四、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的, 针对我国上市企业中的一些情况, 利用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 进行财务变量的选择。在财务预警模型的变量中引入的宏观经济变量, 使得模型的解释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本文建立的风险预警能够发掘企业中的内部原因, 揭示企业财务风险中的相关宏观经济因素, 使得预警模型对于财务预测能力变强。当然, 在财务变量的风险模型预警中, 宏观经济中的变量预警研究仅仅是预防性的系统模型, 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杜军, 龙萌萌.基于宏观经济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13, 35 (5) :763-767.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篇6
计量经济模型在经济管理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基本原理是:运用先进的现代计算软件,通过对大量统计数据资料的数理分析,找出不同经济指标之间的因果和数量依存关系,建立起能够描述和模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指标变化特点和运行规律的行为方程系统,对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仿真模拟,演绎经济发展过程中各有关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
南京市宏观计量经济年度模型的研制目的就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开发出一套适合南京市经济运行特征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便于分析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判断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势,科学预测相关经济变量间的变化,从而全面提高经济预测与决策工作科学性。
一、建模的总思路
南京市年度宏观经济模型在理论构架设定上,主要借鉴了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有效需求管理思想,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转轨经济的现实国情以及南京市特有的地方经济特色、以需求为导向的建模理论基点。基于上述前提,南京市计量经济模型的建模总思路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发展总回路,全面反映南京市经济发展内在路径;以工业和服务业“双轮发展”为核心,突出需求为主的导向形式,重点探索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注重宏观环境和政策变动对南京市经济运行的影响,通过量化分析,提高地区经济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设置可预见的、易操作的外生变量,分析经济政策效果和预测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
二、模型基本结构及主要方程
正确构建能够描述和模拟南京市经济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行为方程,是成功研制南京市计量经济年度模型的关键。根据南京市经济运行特点,我们将南京市计量经济年度模型划分为生产、需求、财政金融、物价、居民收支等模块。模型中使用了103个变量,其中内生变量51个,外生变量25个,常数项调整变量27个;模型中涉及到的方程表达式有51个,其中行为方程27个,定义方程24个。下面各模型、各方程式是在课题组建组过程中择优出来的。本文仅将各方程式的变量选择进行简单介绍,关于各方程式的具体变量及统计检验结果限于篇幅不做具体说明。
(一)生产模块
一般认为,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条件下,短期内生产部门的产出取决于市场需求,长期产出取决于部门实际供给能力。考虑到模型主要用于政策模拟分析和年度经济预测,因此,设计为需求导向型。生产部门的产出基本由需求决定,即需求变量是各部门总产出的解释变量。该模块作为核心模块之一,共有19个方程,其中6个行为方程,13个定义方程。模型主要列出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总量及增速表达式。第二产业增加值是一个定义式,它等于建筑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之和;地区生产总值也给出一个定义方程,它等于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
1. 第一产业
模型用前一期农业产出作为一个解释变量来反映土地和农业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影响。价格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农民根据第一产业的价格预期决定其投入,价格预期高,投入就多;价格预期低,投入就少。农业部门生产方程的基本形式为:
农业总产值=f(农业总产值(-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一产增加值=f(农业总产值)
2.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两大部分。建筑业主要受南京市房地产市场及其他投资领域的影响,本模型主要用房地产投资及第二产业投资作为建筑业的影响变量。工业是南京市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3个指标来解释全部工业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一方面受工业总量的制约,同时也受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所以,模型把产品销售率列入外生变量,用来企业经济效益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与第二产业有关的经济指标表达式如下:
建筑业增加值=f(房地产投资,第二产业投资)
工业总产值=f(第二产业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
工业增加值=f(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利税率)
第二产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
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门类众多,不同行业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很难用一两个解释变量来全面反映这种相关或因果关系。所以在构建表达式时,着重考虑与南京服务业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变量来加以解释。南京是一个商贸中心,同时又是一个地域性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模型用消费零售总额、金融存款和邮电业务量三个变量来反映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方程表达式如下:
第三产业增加值=f(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邮电业务总量,金融存款式)
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二)需求模块
本模型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建模思路,投资、消费、出口成为拉动南京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需求模块主要包含了以下变量的表达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量。
1. 固定资产投资
历年数据表明,南京市的投资总量往往与政策变化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有密切的联系,增速波动很大,如作内生变量处理,模块的设计难度较大。模型参考了江苏省年度模型的研制方法,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设为外生变量,通过预测年份的增速来测算预测年份的投资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达式如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投资增速
2. 市场消费
社会消费成为南京市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稳定动力,消费的增加必然引起经济增长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城乡居民对消费品的购买能力,因此,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口4个解释变量。其表达式如下: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f(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业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人口)
3. 外贸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市的出口规模不仅受自身发展的影响,更大程度上还受国际环境的影响,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印证了这一判断,因此,模型选择了全国出口总量来解释南京市出口总额。南京市进口规模一方面受到南京出口规模的影响,同时南京市的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也将拉动南京的进口。外贸涉及到的方程表达式如下:
出口总额=f(全国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f(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三)财政金融模块
一个城市的财政金融发展水平,一方面由当地的经济发展总规模决定,另一方面,由于财政金融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地方财政和金融还受将到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的影响。
1. 财政收支
财政收支模块包括财政收入与支出两部分。从理论上讲,财政总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经济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税收基础的扩大。同时,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制改革、财税政策变更等因素的考虑,引入滞后一期的财政收入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以提高模型的拟合精度。因此,模型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上一年的财政收入来解释财政总收入。财政支出基本取决于财政收入,同时也取决于上一年支出规模。财政收支方程表达式如下:
财政总收入=f(财政总收入(-1),地区生产总值)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f(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地区生产总值)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f(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地区生产总值)
2. 金融
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是决定居民储蓄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同时,由于储蓄行为往往具有惯性和连续性,因此,我们把居民收支差总额和上一年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作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两个解释变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主要取决于存款余额,当然,金融贷款还受到国家货币政策变量等因素影响。所以,模型设计了金融存款和货币政策变量来解释金融贷款。金融模块的方程表达式如下: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f((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非农业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业人口,居民储蓄存款(-1))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f(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国家货币政策变量)
(四)居民收支模型
本模块主要考虑居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的变动规律,包括城镇居民的人均收支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支。模块有5个方程表达式,都是行为方程,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 城填居民收支
南京市城镇居民的收入从总体上看主要受制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另外,从短期上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受自身前期波动的影响,因此,在模型中我们以南京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城镇居民的上期收入作为主要解释变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f(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当年的可支配收入,同时,还会受到物价和银行利率的变动的影响,因此,模型引入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银行利率三个解释变量。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f(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银行利率)
2. 农村居民收支
从总体上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都具有重大影响,另外,从短期上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会受自身前期波动的影响。因此,模型以南京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农村居民的上期收入作为主要解释变量。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f(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当年的纯收入,同样也受到物价和消费惯性的影响,因此,模型引入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上一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三个解释变量。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f(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
(五)物价模块
不变价的增速测算通常是模型研制的一个难点,由于南京市没有公布历年地区生产总值以及一产、二产和三产增加值不变价,因此,给模型测算不变价增速带来了难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先根据公布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以及一产、二产和三产增加值指数测算出历年以1978年为基数的增加值不变价,再用历年的增加值现价除以历年增加值不变价,测算出历年的增加值缩减指数。模块共有4个方程表达式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一产增加值缩减指数、二产增加值缩减指数、三产增加值缩减指数。
地区生产总值缩减指数=f(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地区生产总值缩减指数(-1))
一产增加值缩减指数=f(全国食品零售价格指数,南京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一产增加值缩减指数(-1))
二产增加值缩减指数=f(全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二产增加值缩减指数(-1))
三产增加值缩减指数=f(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三产增加值缩减指数(-1))
三、模型运行总体效果评价
南京市宏观经济计量经济年度模型所涉及到的行为方程均是从大量方程中推敲、筛选出来的,每个方程均按照经济指标间的定性判断列出解释变量,再通过模型数理检验决定其取舍,因此,每个方程均基本做到经济意义明确,且技术参数检验符合标准要求。
在对单个方程进行数理检验的基础上,课题组还对整个模型进行系统联调校验,通过模型整体运转后的模拟值与历史值的对比来校验模型的精确度和可信度,证明了南京市主要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经过反复调试和校验,南京市模型模拟的2004—2009年南京市国民经济15个主要指标的75个误差率数据中,只有2个数据的误差率超过了5%,绝大多数(占全部数据的63%)误差率数据在3%以内。据此,可以认为,南京市宏观计量经济年度模型的经济关系的定量解释是合理的,模拟预测精度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问卿.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青岛宏观经济模型组.青岛宏观经济模型研究[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篇7
不管是哪一门学科, 其产生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需要, 也是其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宏观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经济学、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系统论以及卫生服务研究等。
(一) 系统论
一个系统是由某些事物的一种集合和这些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构成的, 这是学者乔治·J·克利尔的观点。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组织、相互作用、约束、结构、相依性、相关联、耦合、连接等。我们既可以将系统论看做是哲学观, 也可以看做是方法论。因此, 卫生系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部分, 是其子系统。而卫生系统的发展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二者要保持协调。而研究卫生经济制度时, 就需要将外部环境纳入其中。卫生经济制度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卫生税收政策体系和卫生财政政策体系。而这二者会影响到卫生服务物品生产和分配系统。
(二) 卫生事业管理学
认知卫生系统整体经济运行规律是该学科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需要对卫生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有一个较好的把握。我们在研究宏观卫生经济时必然离不开卫生事业管理学的支持。
(三) 卫生经济学
作为一个理论体系, 卫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卫生系统整体经济运行规律, 对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观卫生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部门层次上的微观卫生经济政策以及卫生系统的要素部门。
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部分。我们在研究卫生服务物品市场时, 如果使用了经济学的工具, 那么卫生经济学就产生了。Paul J.Feldstein教授的《卫生经济学 (第六版) 是一部经典的著作, 该书采用了经济学分析方法:边际分析和供给与需求分析, 前者是所有的最优化问题, 而后者是用来预测新的均衡情形。在这两种方法下对以下因素进行了分析:生人力市场、医师人力市场、健康保险市场、医疗保健市场、注册护士市场、药品行业等, 最终阐释了政府在健康和医疗保健方面起到的作用。
(四)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作为一门医学学科, 主要是对人类健康和疾病进行研究, 在此过程中使用了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宏观卫生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 也是对类健康和疾病进行研究, 因此可以看到二者的交叉点。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社会卫生状况以及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是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
(五) 制度经济学
该学科最根本的、最小的单位是“交易。交易贯穿于人们社会活动中, 属于所有权的转移。《企业的性质》于1937年发表, 作者科斯以此书开启了现代产权制度理论研究, 在经济分析时引入了交易成本的概念。
(六) 人力资本理论
资本, 劳动, 土地和自然资源是生产要素的构成, 这是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观点。该观点中的资本指的是物质资本, 而劳动是人的作用促成的。舒尔茨认为投资于教育和知识而形成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而健康是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的类型。宏观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健康资本的本原。
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卫生经济政策的实践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卫生经济政策
尽管我国没有对宏观卫生经济政策进行宣示, 但是并不能否认其存在。我们可以在有关的条例、法规以及文件中找到宏观卫生经济政策。
1. 社会合作区域的宏观卫生经济政策
社会合作区域的宏观卫生经济政策包括:公共卫生服务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疾病控制体系和妇幼保健体系目前已经在我国确立, 而政府则对公共卫生服务物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分配, 此外还负责疾病控制体系和妇幼保健体系需要的资金。但是, 在得到的公共卫生服务物品数量上, 城乡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此外享有的医疗制度不同, 在分配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1) 医疗保障制度。该制度的内容时:医疗预防经费均按照上项规定自实行之日起计算, 统一拨给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统筹统支。 (2) 劳保医疗制度。“工人与职员因工负伤, 应在该企业医疗所、医院或特约医院医治。如该企业医疗所、医院或特约医院无法治疗时, 应由该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转送其他医院医治。其全部诊疗费、药费、住院费、住院时的膳费与就医路费, 均由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负担”是该制度的内容。
此外, 还包括:从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自费医疗制度。
2. 宏观卫生经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以社区护理为例)
(1) 定点医疗方式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普及, 因此大部分的人员都选择到定点医院进行就诊, 而地段医院和居住所所在的医院就受到了冷落。此外, 基层医疗单位得到的财政支持非常的少。 (2) 护理人员素质较低, 亟待提高。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大规模的社区护理工作起步较晚, 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也相对滞后, 人才的素质也相对较低。有许多的社区护理人员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培训。有的社区则在这方面配备的人员少, 难以满足需求。比如, 有的街道有5000人, 但是配备的护理人员只有1——3名。 (3) 组织机构以及管理制度方面。关于社区护理的文件我国已经颁布了不少, 但是缺乏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 在实施计划方面也欠佳。在组织机构方面, 许多城市还比较缺乏。目前构建起社区护理组织机构的城市只有:广州、北京、上海以及天津等一线城市, 还没有在社区护理管理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组织和管理工作一般是由各个医院和当地的卫生机构进行和承担。
3解决方法
(1) 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 (2) 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中。也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性措施, 比如:降低自付比例。政府也要对社区护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补贴制度, 增加财政倾斜。 (3) 健全组织机构和其服务网络。对社区护理相关机构要进行统一的规和设置, 这样才会促进社区护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笔者在对宏观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特点进行探讨后, 发现我国在实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需要努力克服, 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
摘要:不管是哪一门学科, 其产生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需要, 宏观卫生经济学也是一样。本文对宏观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宏观卫生经济学,理论,实践,探讨
参考文献
[1]轩志东.宏观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13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