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控制方法

2024-06-02

行为控制方法(精选7篇)

行为控制方法 篇1

近年来,虽然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煤矿事故仍时有发生[1]。我国是世界上煤与瓦斯突出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瓦斯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同期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率却未同步下降,在瓦斯事故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高,而且特大型突出事故几乎每年都有发生[2,3]。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发生煤矿事故13起,死亡79人;煤与瓦斯突出事故5起,死亡26人。由此可见,针对煤与瓦斯突出的研究和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各种事故预防的策略与方法中,其基本内容包括两大方面,即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方面和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工程技术方面。当前,企业把大多数精力投入到事故预防的技术手段研究上,然而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显然不能清楚地认识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不能有效地杜绝事故的发生。据统计,事故的直接原因至少80%是人的不安全行为[4],所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对预防事故的发生极其重要。行为安全方法(BBS,Behavior Based Safety)是目前国外应用效果最好的用以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方法[5],是一套包含组织行为、个人习惯、个人不安全动作等内容的方法体系,其最基本的研究内容就是解决人的不安全动作[6]。因此,从行为安全出发,引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中,可以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目前,我国学者张江石等运用SCAP企业文化在线分析系统及便携式安全认知与行为数据采集仪等,对煤矿员工进行了不安全行为预控研究,并提出预控不安全行为的途径[7];孙爱军等研究了行为安全管理在我国实现的困境并提出了解决途径[8];李乃文等在探讨煤矿行为管理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将行为安全管理方法应用到煤矿行为管理[9];傅贵等对行为安全进行大量深入研究并提出行为安全“2-4”模型,为行为安全预防事故提供了新的思路[10]。笔者结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中的“事故与安全分析”,运用依据行为安全“2-4”模型设计的关键词字段对2000—2011年的66起重大及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典型事故重新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分析了导致事故发生的个人行为层面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为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预防提供参考。

1事故案例分析方法

1.1行为安全“2-4”模型

在行为安全“2-4”模型中,事故的直接原因仍是Heinrich提出的事故引发者的不安全动作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则通过将Stewart现代事故致因链中间接原因具体化得到,即为事故引发者的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高和安全习惯不佳;根本原因具体化为事故引发所在组织的安全管理体系欠缺;根源原因具体化为事故引发者所在组织的安全文化欠缺。安全管理体系指的是安全管理方案,可以是按照管理体系标准(如OHSAS 18000系列标准等)建立的,也可以不是按照惯例题词标准建立而自然形成的,包含体系文件和运行过程;安全文化则是从根本原因分解出来的,指导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的指导思想。事故原因和行为的对应关系见表1[7]。

1.2行为安全“2-4”模型案例分析方法

预防事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员工行为的安全性又受到知识、意识、习惯的影响,因此,在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时,也要注意加强员工在这三方面的培训,这就是行为安全“2-4”模型中提出的,针对企业员工个人层面问题的解决对策。笔者在仔细研读了多起重大及以上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案例后,结合课题组在应用该模型分析煤矿事故案例所设计的关键词字段,重新对事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得到个人行为层面引发事故原因的全面分析结果。所选用的字段及有关说明见表2。

2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对66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进行分析后,发现有些事故非常具有代表意义,主要表现在某类不安全动作经常发生,甚至许多不安全动作经常作为第一动作出现。也就是说某类不安全动作的发生,高概率预示着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某种习惯性原因对不安全动作影响非常大。这些不安全动作可能发生在同一事故中。由于篇幅所限,仅选取一个报告较为详细、不安全动作发生频次高且较为典型的案例,叙述其具体的分析过程,并展示分析结果。

2.1河南某煤矿“3.31”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2010年3月31日,河南某矿安排112人入井作业。在1102回风巷工作面掘进过程中,在工作面打钻时出现了煤炮、瓦斯异常、卡钻和喷孔等现象,且瓦斯压力增大,但该矿在未采取措施的情况下,仍冒险安排员工在工作面施工瓦斯排放钻孔,诱发了煤与瓦斯突出。按照行为安全“2-4”模型提出的字段分析法,对该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2.2 66起事故案例统计分析

由于难以具体确定现场作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的高低、安全意识的强弱及安全习惯的好坏,有些不安全动作的出现可能与三类原因类型中的两类或者三类有关。运用行为安全“2-4”模型设计的字段对66起事故案例进行详细地分析,统计得出所有作业人员的各种不安全动作共出现431次,其中处于一线的各作业类型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出现104次,中基层管理人员不安全动作出现137次,高层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出现190次。431次不安全动作对应的间接原因类型如表4所示。

由上述事故案例的分析过程可知,在与安全意识有关的不安全动作中,92.99%是由管理人员发出的,在既可能与安全知识有关也可能与安全意识有关的不安全动作中,66.89%是由管理人员发出的,其违章指挥、冒险蛮干,更易引发事故。煤矿现场作业人员大多是特种作业人员,如煤矿防突作业人员、瓦斯抽采作业人员等,其安全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及安全意识直接关系到事故率的大小。

通过对员工的不安全动作原因、违章情况、习惯性原因和第一动作进行研究,将不安全动作共分为五类:突出危险区作业;未执行防突措施或执行错误;错误施工、验收钻孔;出现突出预兆未及时处理、撤人或上报;空班漏检、未上报处理瓦斯超限问题。其中突出危险区作业这一类动作中共出现的不安全动作频次为66次,占一线员工不安全动作的55.46%,比例最大。因此,要消减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中一线员工的不安全动作,就得对这五类不安全动作进行分析研究,分别提出各类不安全动作中有待改进的各项内容和相关要求,这样才能够提出行为控制的具体方法对策。

3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预防对策

1)行为安全修正。根据“行为ABC”理论对员工实施行为安全修正。该理论强调人的行为(B)并不是由前因(A)所直接触发的,而是由所采取的行为实施的后果(C)对行为人的影响所决定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行为人实施行为产生的结果,结合反馈机制,来引导人的行为。

2)安全培训。根据66起事故分析结果,安全培训内容包括五大不安全动作类型、煤与瓦斯突出知识、如何处理出现突出预兆情况,以及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规程、规定。安全培训的作用是从引发事故发生的人因入手,通过相应的安全培训促使个人行为得到改变,从而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3)应用宣传载体和安全标识。通过媒介载体或禁止、警告、指令、提示四大类型安全标志,如“禁止风镐落煤”“当心突出”“必须按照规定施工效果检验钻孔”等,使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理解牢记这些安全知识,并付诸行动,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率,最终提高企业业绩水平。

4)补充制定规程及规定。案例分析发现有些不安全动作无“章”可循,如《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18条指出“高瓦斯矿井各煤层在新水平开拓工程所有煤巷掘进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突出预兆”,但并无具体说明该如何处理这种异常情况,缺乏指导性,所以需要及时补充制定有关规程、规定等,以提高人们对不违章安全动作的重视程度。

4结论

1)中基层及高层管理人员对突出事故的发生影响作用极大,但预防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也需要一线作业人员的参与。

2)引发突出事故的不安全动作主要是由违章导致的,说明解决员工违章问题对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现场作业人员若能自觉杜绝违章操作、拒绝违章指挥,不安全动作就能得到最直接地消除,事故缺少了“触发动力”,事故发生率将会明显下降。

3)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人的不安全动作引起的,所以控制人的不安全动作对预防事故发生的效果最直接;人的安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形成和更正都是后天发生的。通过对员工实施行为安全修正,训练各类员工的安全作业习惯,进而减少或者消除不安全动作,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摘要:为了降低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运用行为安全“2-4”模型设计的10条字段对2000—2011年的66起重大及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进行了个人行为层面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管理人员对事故发生的影响作用极大,但由于一线作业人员在作业现场,预防事故发生还需从控制一线人员的不安全动作着手。根据事故案例分析结果,提出了以安全培训为主,结合应用行为安全修正的解决对策方案。

关键词:煤与瓦斯突出,不安全动作,预防对策,行为安全,安全培训

参考文献

[1]曹庆贵,张静,孙启华,等.煤矿事故隐患管理与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6,43(3):107-110.

[2]李波,巨广刚,王珂,等.2005—2014年我国煤矿灾害事故特征及规律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6,43(3):111-114.

[3]胡千庭,赵旭生.中国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现状及其预防的对策建议[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39(5):1-6.

[4]白元平,傅贵,关志刚,等.我国企业事故预防策略的分析与改进[J].煤炭科学技术,2009(2):50-52.

[5]陈大伟,田翰之,张江石.基于行为安全的建筑事故预防量化方法与实证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7):96-102.

[6]冯瑾,白瑞.推动行为安全学研究发展——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傅贵[J].现代职业安全,2011(11):42-45.

[7]张江石,傅贵,郭启明,等.不安全行为的预控方法[J].煤炭学报,2012,37(2):373-377.

[8]孙爱军,刘茂.行为安全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困境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9):58-63.

[9]李乃文,季大奖.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行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12):115-121.

[10]傅贵,殷文韬,董继业,等.行为安全“2-4”模型及其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13,38(7):1123-1129.

行为控制方法 篇2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网络行为分析,拥塞控制

0 引言

在移动通信数据网络中,移动终端按照各自的需求进行组织和分配组群,但是,与无线传感网不同的是网络节点的密度相对较小,而对通信Qo S的要求很高。传统路由算法(如AODV、DSR、DSDV和LAR)的假设在现实网络中往往难以成立。因此,就目前网络中已有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以及中间网络节点的位置信息,以蜂窝网络中的行为特征作为出发点,研究假设在自组织网络条件下的路由问题意义重大。

所以,把社会行为联合优化的方法引入移动自组织网络中去,尤其是可表征网络行为特征的数据用以分析新型网络,在当前的研究条件下非常必要。根据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某次用户对网络中的数据发出请求时,其他相关用户能够提前为该次通信做好准备,这种基于社会行为的路由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拥塞系统模型的分析方法,将数据的链路与网络的移动性结合起来,根据以上仿真的集聚网络进行分析,以用户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使参与者的资源利用率尽可能的最大化。

1 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拥塞原型

在移动网络的数据业务拥塞控制问题上,可以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拥塞系统模型,在以上网络模型中,会生成通信等待队列,这种队列管理机制(AQM)[1]提供了在拥塞到来前达到最大的吞吐量,而当拥塞到达时,立即使吞吐量降为0。Floyd提出了一种随机丢弃(Random Early Detection,RED)机制[2],将AQM机制在拥塞到达前进行了改进,使用户得到了更好的Qo S,吞吐量的这种突变进行了缓和,吞吐量从最高值下降到0的过程被提前预警了,从而保持了网络的吞吐量[3]。于是,Eyad Abed将这种机制用于移动网络的分组数据业务中,从而分析在这种模型下吞吐量的非线性变化[4]。但是在前人的模型中,网络的输入端都被假设为统一的,因此本文提出将网络中移动用户的行为特性结合分析,根据用户的不确定性行为,体现出不同用户需求资源的差异化,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做了改进,设置了不同的用户输入端,并研究了该模型的动力学行为,重点讨论了模型的分叉行为,使之更加贴近实际情况,讨论也更加有现实指导意义。

2 移动数据网络随机丢弃机制

首先考虑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业务的网络拓扑,一个单独的瓶颈链路共享着若干个资源服务器,容量由瓶颈链路决定,在路由器R1和R2之间,容量设为C,假设所有的业务k(k∈{1,2,⋯,N})为分组业务。S1,⋯,Sk为数据业务源,而这些数据源为非定长数据源,具有不同的数据长度[5]。

在移动数据网络中的RED机制是将系统吞吐量的反馈作为动态丢包的控制量,为了保持更稳定的平均队列长度,而选择将等待队列中按非线性比例进行丢包,而使阻塞率和吞吐量达到一种缓和的变化过程。

式中,qmin和qmax表示采取RED机制丢包的下界和上界,p(qave)为所选择的丢包率,而当等待队列长度为qave时,平均等待队列长度在新的数据包到达时发生更替[6]。

式中,qcur为当前到达的等待队列长度,w为选定的权重,这决定着新等待队列对系统丢包率的影响程度。

3 网络行为分析

在移动网络数据业务的行为中,路由时延R和丢包率p是数据业务主要考虑的两种参数。该函数为:

式中,为常数,多项式第二项远小于第一项的值。

假设网络传输中存在唯一的瓶颈链路,L(L={1,⋯,N}),而数据包的长度为不定长[7]。当数据包的总长度低于包含该瓶颈链路的网络中的容量值,那么,等待长度为0;而当等待队列的长度已超过缓存的长度,那么丢包率p为1。

那么,主要考虑的是在以上两种情况之间的变化过程,设队列延时为d1,d2,⋯,dn。

因为具有不同的数据源长度,得到关于N的每一次数据业务所产生的容量函数为:

那么,当网络在忙时的整个链路中的容量函数的限值为

整个RED系统的容量函数为

其中

并有

以上公式表征了平均队列长度从k到k+1时,qk+1ave和qkave的关系。为了简化模型,定义参数v为

这样就得到了输入不同情况下的RED模型中平均队列长度qk+1ave与qkave之间关系的方程,通过对该方程动力学行为的讨论,能对实际移动网络的配置做出一定的理论指导[8,9]。

首先,讨论式(7)的平均队列长度的平衡点。假设存在该平衡点q*,则必定满足下面的方程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此时已经与各输入链路的容量C1,C2,⋯,CN无关。令

则有

4 仿真分析及性能评估

现利用网络分岔图来验证上述理论推导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分析。分岔图表明了当参数变化时动力系统的定性变化。水平轴表示参数变化情况,竖直轴表示系统的状态情况。这里选取了三个不同输入链路,实际上选取越多的输入链路,将更加有助于对实际移动网络模型的逼近,但是具体选取链路的个数不影响下面的仿真和讨论。参数的选择为:

qmax=750,qmin=250,C=75Mbps,,B=3750packets,M=4000bits,d1=0.05,d2=0.1,d3=0.15,ω为分叉参数[10]。

下面的仿真图中显示出当权重参数ω变化时的系统分岔图。我们特意选取了不同的pmax值,分别令pmax=0.1和pmax=0.03,通过仿真计算,图2纵轴显示的平均队列长度,图3显示的即时队列长度[11,12]。

从图中可知,当参数ω取值较小时,系统存在稳定的平衡点,随着ω取值的不断增大,出现周期为π的轨道,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倍周期分岔的结果。系统出现了分岔行为,也就是队列长度出现大幅振荡,整个系统的性能变差,甚至会出现网络瘫痪,在实际移动数据网络的配置中需要避免出现该种情况的发生。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移动数据网拥塞控制方法,通过对数据模型分析,讨论了数据队列长度在平衡点位置的运动情况,得出了非线性动力学拥塞控制的相关结果,为提高移动网络对数据业务的适应度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原型分析。

参考文献

[1]Hollot,C.Misra,V.Towsley,D.et al.On designing improved cont rollers for aqm routers supporting tcp-ows[C]//Proc.of IEEEI NFOCOM.2001.

[2]Floyd S,Jacobson V.Random Early Detection for CongestionA voidance[J].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1993.

[3]Sendonaris,A.Erkip,E.Aazhang.B.Increasing uplink capacityv ia user cooperation diversity[C]//In Proceedings IEEE Interna-t 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Cambridge,MA,USA,1998.

[4]Ranjan,P.Abed.E.H.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T CP-RED in a simple network model[C]//Proc.ACC.2002.

[5]Nusse,H.E.Yorke.J.A.Border collision bifurcations including“period two to period three”for piecewise smooth maps[J].P hysica D,1992,57(11):39-57.

[6]Banerjee,S.Ranjan,P.Grebogi.C.Bifurcations in two-dimens ional piecewise smooth maps-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s witching circuits[J].IEEE Trans.on Circuits and Systems-I:F undamenta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2000,47(5):633-643.

[7]Cover,T.Gamal.A.E.Capacity theorems for the relay channel[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1979,25(5):572-584.

[8]Akyildiz,I.F.Ho,J.S.M.Lin.Y.B.Movement-Based LocationU pdate and Selective Pagings for PCS Networks[J].IEEE/ACMT ransaction on Networking,1996,4(4):629-638.

[9]Tse,D.N.C.Viswanath,P.Fundamentals of Wireless Communic ation.Cambridge[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0]Telatar.E.Capacity of multi-antenna Gaussian channels[J].E urop.Trans.Telecommun,1999,10(6):585-596.

[11]Foschini.G.J.Layered space-time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c ommunication in a fading environment when using multi-ele-m ent antennas[J].AT&T Bell Labs.Tech.J,1996,1(2):41-59.

军队理财人员行为控制探讨 篇3

一、军队理财人员行为控制现状分析

(一) 控制方式

1. 法制约束。

法制约束是通过贯彻已有的财务法规体系, 维护军队正常的财经活动秩序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的一种控制方法, 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我军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下发了《军队单位和人员财经违法行为处理规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条例》, 明确了军队财务部门和其他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岗位设置、存在违法行为时的处罚措施等。

2. 岗位牵制。

岗位牵制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授权控制。授权控制是指单位各级人员在经济业务发生之际必须获得批准的授权, 才能执行相关的经济业务。我军财务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具有限定的权利, 经费开支报销、审批和现金结算、账户登记修改等业务都要受到金额、流程等控制, 超出权限范围的不允许办理。二是职务分离控制。在岗位设置上, 我军较为重视相互的牵制。如编制预算的财务人员与预算审核批准人员、编制凭证的人员与复核凭证的人员、出纳与会计、出纳与编制记账凭证的人员等都进行了分离。

3. 道德规范及思想教育。

军队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就是指军队财务人员在执行职务、履行职责时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在上面两种控制方式的基础上, 我军通过颁发条令条例以及经常性的专题教育进行道德规范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强化。如2011年《财务条例》提出, “军队财务人员应当恪守坚持原则、严谨细致、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 遵守财经纪律, 具备规定的从业资格和任职资格。”这是对其他控制方式的有力补充, 也是我军传统的控制方式。

4. 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在行为控制中除了能起到预防监督的作用, 针对财务人员心理还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我军在日常业务监督的情况下, 还会在月、季和年的时间段中安排定期或不定期的巡视检查和研究调查, 并形成相应的检查和研究报告,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5. 考核评价。

近年来随着绩效观念的引入, 我军逐步开始重视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处理效果进行考核。如2010年, 总部下发的《关于组织部队财务管理综合评价暂行办法试评的通知》中就明确了对财务人员的考核指标, 着重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业务熟练程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二) 存在问题

1. 控制依据不够具体。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经济和政治环境的不断发展, 我军财务任务组成、经费组成以及理财要求等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也造成了我军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而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保持在原有状态, 已显得不够系统、完善, 操作性不强, 内部控制乏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操作性不强。随着各种新的理财手段的出现, 各阶段和流程中的操作标准和规范不够详细, 可操作性不强。财务人员执行操守等不能与组织所制定的计划、策略、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岗位职责等完全结合在一起, 从而引起了一些钻制度空子的不良现象发生。二是没有明确的行为目标。按照现行的经费管理方式, 经费编制预算时没有具体的要求和目标, 仅靠文字性规章制度不能对财务人员形成目标管理。造成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行为的发生。

2. 控制力度不够强。

虽然在制度明确了要实行监督控制, 但没有严格确定监督的方式和时间, 各单位在监督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 目前一些单位受到财务监督职责权限等因素的影响, 财务监督工作主要是对军队财经领域的某些突出问题采取综合或专项治理的方式进行。这种短期的突击性和事后监督, 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很多问题即使发现也是木已成舟。这就造成了财经领域的违法现象屡查屡犯, 并呈上升趋势。

3. 控制手段不够先进。

财务行为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财务行为信息流动和处理的过程。在军财系统建立以后, 军队理财手段近年来逐步向信息化靠拢。但是, 随着资金集中支付、公务卡结算等新兴方式的兴起, 我军财务人员在主观观念和客观技术手段上都无法适应新的信息化手段要求, 造成财务信息处理有技术不使用或是不会用的情况出现。同时, 我军目前在内部网络上都无法实现财务信息的自由传输, 上级部门不能依托软件实现实时的监控, 造成了部分违法违纪现象的失控。

4. 控制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进行了调整, 我军担负任务也不断增多, 信息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 这就使财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 导致自身行为的失衡。目前我军主要强调于对行为的监控, 而对理财人员心理变化部分则不予以主动关注。部分理财人员心理承受能力差, 对新事物认识程度不高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影响了部队理财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军队理财人员行为控制的对策措施

(一) 完善军队财务人员理财行为的制度规范

1. 完善原有制度。

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财务业务分管制度、印章分管制度、财务交接制度、财务复核制度、财务对账制度和财务岗位轮换制度, 规定制度执行的强制性。而且要对制度执行时间、制度执行主体、执行监督主体和监督方式等内容予以明确, 保证原有制度发挥出更大的监控效益。

2. 明确管理目标。

要积极借鉴地方新的管理方式, 逐步引入目标管理模式。在制定经费预算和新的年度工作计划时要明确经费和任务的责任主体, 并对主体的权利义务给予详细阐述, 细化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 要伴随有目标完成的核查和处理机制, 促进目标的有效落实, 提高理财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3. 及时新建制度。

对于目前正在积极推行的军队资金集中收付和公务卡支付结算方式, 要从财务集中统管的各个侧面出发, 及时新建和完善相关的资产管理、会计集中核算、资产标准、资产处置、资金结算报销方式、监管方式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二) 严格军队理财人员行为的监督检查

1. 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

要转变突击检查的惯性思维, 在制度上逐步明确事前监督的重要性。我军要逐步强化经费预算编制的审核力度, 针对各个预算项目支出组织研究, 对开支目的不明和开支效益较低的项目予以撤销, 对相关负责人不够明确, 目标分解不到位的要及时要求补充, 为监督理财人员行为的合规和有效性打下基础;要强化日常经费支出前的审批制度, 防止随意开支的现象发生;在日常经费开支过程中, 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 出现问题苗头就立即开始监控。

2. 拓展监督途径。

要在专项监督检查、审计监督检查、上级定期检查等方式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广大官兵的群众监督作用。我军要增加“财务透明化”建设, 可以采用公告栏、书面传阅、军网内部公示、走访调查、开设信箱等方式来保证财务的适当公开和透明。并且, 增加全体官兵的监督意识, 提倡举报制度, 树立良好的财务管理道德风气, 杜绝浪费节约开支。

(三) 拓展军队理财人员行为的控制手段

1. 强化财务信息化建设。

不断完善军队系统的功能, 借助我军内部网络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传输, 保证上级对下级监督的即时性。同时, 结合银行资金集中收付的配套软件, 在我军现有软件中加入相关分析监测功能, 达到对理财人员资金划拨和开支报销的实时控制, 形成完备的预警机制。

2. 强化人员信息观念培养。

强化我军财务系统主官和业务人员的信息还念培养, 组织相关课程进行信息化知识的灌输, 提高军队各级财务人员对现行信息化理财手段的了解。尤其要对负有监督责任的人员和部门进行经常性的辅导, 强化监督人员对信息化监督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 要定期组织业务考核, 衡量监督主体对财务监控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促进学习和掌握技术的积极性。

(四) 拓宽军队理财人员行为的控制内容

美国学者爱德华·A·罗斯提出, 群众在受到暗示后, 就会发生相互影响。军队理财人员行为控制不仅要从监督检查方面进行, 还要非常重视对其整体环境建设和心理环境的疏导。

1. 营造良好军队理财环境。

要逐步强化法制建设、体制建设和人才建设, 对过去一些“首长意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进行改善, 限制领导的个人权利, 增强财务决策的民主性, 保证财务执法的严肃性, 促进经费管理的效益性。形成“讲效益、讲法制、讲民主”的良好理财环境, 促进军队理财人员行为自控能力的不断提升。

2. 强化财务人员心理疏导。

要经常组织财务人员对新兴财务业务和手段的学习, 重视制度落实和完善的“缓冲期”, 建立相应的缓冲机制, 在时间上保证财务人员对新方法手段的接受程度。同时, 要通过专题座谈、意见收集、面对面沟通等方式, 强化对财务人员心理疏导, 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提高人员理财的积极性。

摘要:随着部队担负任务的不断增多, 军队对于理财效益的关注程度逐步增强。理财人员是军队理财的核心和关键, 探讨军队理财人员行为控制, 分析控制现状, 提出完善控制手段, 将大大提高军队经费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理财人员,行为控制,军队

参考文献

[1].郑义译.财务保障的决策与管理[J].北京:外国军事后勤, 2006 (1)

[2].周扬.军队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之思考[J].军队财务, 2004 (5)

[3].杨昌杰.谈健全军队财务内部控制制度[J].军队财务, 2007 (6)

行为控制方法 篇4

1.主体意识觉醒, 强调个人作用, 忽视对组织和单位的义务。

2.个人利益的追求。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 人的追求除了精神上的还有物质上的。问题在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关键在于实现的手段, 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利用人的追求。

3.自我价值的展现。追求个人利益里面有精神的成分, 对于高层来说物质的意义不在于物质本身, 物质是一种能力和成就的象征, 一个人价值的体现, 个人价值在组织中的体现。

4.成长机会的选择, 每个人自己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可选择的机会多, 容易迷茫。

二、自由违规权

首先, 基于以上几点我国转型期人力资源的特点, 组织中的个体在追求个人诉求的时候会有发生违规现象, 而在理性人假定下, 往往违规者对自己的行为有预判, 即对自己的行为违规已知。

其次, 既然其对制度的违反是已知的,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违规者处罚也是已知的。我们可以称这种在违规之前已经知道其违规成本的行为为自由违规权, 即行为人违规之前已经对其违规的成本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期, 并愿意承担这种违规的成本。

三、自由违规权的成本分析

由于违规者对自己的违规成本有比较合理的预期, 我们对于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 但凡违规者对规则都是漠视的, 而实际上在任何体系中限制组织成员行为规范的准则除了规章之外还有组织文化, 及组织内的职业道德, 而道德的限制水平在规章制度之上, 所以说对规章违反的同时必定已经造成了对组织内部道德的践踏。

其次, 违规者对于其违规成本有比较充分的了解, 所以, 他们对违规行为的选择就会很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这里会考虑两点:1.提高违规行为带来的收益, 即违规行为一定要能给自己带来较违规成本更高的收益, 而往往这种收益和成本的差额远远大于违规成本的本身, 以抵消其因违规而接受处罚造成的成本。2.降低违规行为本身带给自己的成本, 即违规行为的风险。由于违规者本身处在这种规章体系中, 对体系有相当的了解, 对其违规行为进行掩饰, 以其不被察觉会的更大的收益。

第三,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以及监督的信息收集不全, 造成查处违规行为的疏漏和低效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由违规行为的产生。

基于以上几点可以作一个简单的博弈, 假设违规者得到处罚时受到的损失是2, 那么在设计违规行为时至少要设计到3或者更多, 那么按照纳什均衡理论会有以下分析: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 在一定制度控制下的违规行为几乎成为了必然, 实际上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监管效率低等问题, 因违规而被处罚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使得图表中违规被处罚的收益成本差也大大提高。所以, 制度对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控制是有限的。

四、组织中自由违规行为的控制策略:组织文化控制

从心理学上讲, 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 (即内感报酬) , 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 (外加报酬) , 反而会减少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因此, 不仅要从物质上激励个体, 还要在组织伦理上影响个体, 让个体从感性层面接受组织制度, 潜移默化的影响组织文化被承认和遵守, 减少组织自由违规行为。

具体说来, 组织中文化的建立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供参考:

一、对组织内成员进行培训, 用兼具理论和实际的内容的培训和后续培训计划, 教导价值观, 标准、伦理和道德;严格内部逐级提升的政策, 从进入组织时起开始塑造个体的组织伦理;宽容不违反组织伦理的诚实错误, 对于违反的行为和人员严惩不贷。

二、对有意违反组织伦理甚至组织规定的个体及时进行处罚, 并根据其因自由违规获得的不正当收益对其进行物质上的处罚;考核其在组织中的工作态度, 并对在考核周期内严格遵守组织伦理的个体予以奖励, 从制度上鼓励、奖励员工对组织伦理的遵守和维护。

三、要完善组织内部的监管机制, 加大监管力度, 提高监管效率。加大自由违规行为的违规风险, 从而促使个性在选择的时候规避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柯林斯/[美]杰里·波勒斯:《基业常青》[M], 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2]孙建敏:《人力资源全景》[M], 北京:时代光华出版社1999年版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时寒冰:《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张利:《新营销》[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年

[6]纪成君、李乃文、路世昌:《管理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年版

[7] (美)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 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浅析控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篇5

一、盈余管理的动因

第一, 终极动因:股东及经理层获取私人利益。尽管没有真正的现金流量做基础, 上市公司为了尽可能取得股票价格效应, 管理层也会在会计报表盈余上调增或调减, 以获得更高的股票价格、公司价值、股票期权价值, 以及更低的股价波动、股权资本成本。根本上是为了从股票差价中获得更多私人利益。

第二, 中介动因:公司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中介动因中, 资本市场动因最普遍, 目的是为达到有关监管要求, 如获取上市融资资格、避免退市或特别处理。管理层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在财务报表中显示更高的信用质量、债务信用等级, 以取得更低的借贷成本, 更宽松的贷款规约。此外, 政治成本动因、税收动因也不容忽视。

二、盈余管理方法

第一, 未来年份储存利润。管理者会选择合适的增长率作为长期目标, 实现利润持续平稳增长。业绩好的年份, 管理者在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预期质保索赔和固定资产的寿命期与残值等方面采用较保守的假设来提高费用使利润下降, 便于在未来利润低于目标增长率的年份, 采用较大胆的假设降低应收账款的不可回收份额和预期质保索赔负债, 延长固定资产寿命期或提高残值以削弱费用, 从而提高利润。通用电气公司的利润稳定增长了几十年, 价值线投资调查公司给了它100的最高利润可预测性等级。其原因除产品多样化之外, 该公司显然一直在积极运用盈余管理方法。

第二, 巨额冲销。该做法已经冲破了公认会计准则。公司管理者利用公司重组、经营困境、自然灾害、会计制度和准则变化, 或高管、股东、会计师事务所更换的机会巨额冲销, 在坏年份大幅减记资产, 资产负债表被做得非常干净保守, 减少拖累将来年份利润的费用。2001年度及2002年第一季度, WorldCom公司将线路、网络日常使用费和电信设备维护费确认为资本性支出, 低估期间费用、虚增税前利润38.52亿美元, 该项会计舞弊被公布后导致WorldCom的市值大跌, 并殃及其他电信公司和向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

第三, 特别费用。如果重组费用运用不当, 就可能用于吸收作为营业支出的费用。特别费用常和公司并购联系在一起。为抬高未来利润, 公司在并购中采用创造性会计手法, 过分提高与并购相关的费用。通过在公司并购时记录更高的费用削减未来费用。

第四, 购得的进行中研发项目。购得的研发项目超出当前研发计划的用途时, 支出的费用应该资本化。商誉必须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上, 若它的价值已经减损, 就必须进行资产减值, 因而影响利润。此外, 在研发项目上进行支出似乎意味着会带来更多战略上的机会和更高的未来收益。

三、控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盈余管理能够影响会计相关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 增加使用者甄别真实信息的成本, 降低市场运作效率, 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甚至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据美国公众监督委员会的一项调查, 绝大多数舞弊案均与盈余管理有关, 其中超过70%是虚报收益。因此, 还需要研究控制盈余管理的对策。

第一,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应当紧跟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 不断研究影响会计准则的环境因素, 保持完善会计准则, 尽量减少定义的模糊性。充分发挥审计师的作用, 保证审计师的独立性, 以保证公司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 健全审计制度, 加强外部监督, 增加盈余管理操作成本, 对于遏制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第二,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首先, 完善内部监控机制。包括确立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制度;完善董事会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高监事会的监督权;推进职工参与制度;完善股东大会运作规则, 保证中小股东权益等。其次, 完善外部监控机制。如允许银行参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分散公司股权, 发挥股票市场的监控作用。再次,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如实施股票期权制, 将经理人员的个人利益同公司的长期利益相联系, 避免传统薪酬制度下经理人员的短期化行为倾向。

第三, 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督和法律约束。在上市过程中或上市后的资本市场运作过程中, 上市公司需借助于中介机构使之行为合法化。加强对中介机构的法律约束和责任追究, 完善中介机构的法律法规体系、行业规范和行业监督, 能更好地发挥其对上市公司的中介作用。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应由公司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决定其聘用、续聘与审计费用标准, 而不能由经理人掌握。

第四, 改革现行的新股发行、配股、中止交易和信息公开制度。新股发行应采用发行股数和募集资金总额双重控制标准来控制直接融资规模, 削弱上市公司和证券承销商为提高发行价而过度包装历史数据的利益驱动。建立综合的配股评价标准:净资产收益、资产负债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利润总额比率、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等指标都要作为评价标准。改革现行的摘牌和暂停上市制度。上市公司在市场有多次违法违规行为以及严重资不抵债等因素时考虑摘牌, 以此限制上市公司进行潜亏挂账或巨额冲销的盈余操纵。

摘要:盈余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 同时也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甚至有时影响国家宏观调控。因此, 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 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盈余管理,盈余控制

参考文献

[1]、查尔斯.W.马尔福的, 犹金.E.可米斯基.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与识别[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郭云.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遏制[J].财务月刊, 2006 (27) .

中学体育课违纪行为的控制 篇6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黄石市部分学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 研究对象中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人数基本相等。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临场统计, 对不同性别、年龄和职称的四名教师的28节课进行临场统计, 获得数据后进行分析, 然后制定相应控制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中学体育课违纪行为的类型

学生违纪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教学的一种不良行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法而获得违纪行为的各种具体表现, 然后根据这些具体表现的性质进行分类, 主要可以概括为散漫行为、吵闹行为、攻击行为、躲避行为和其他行为五种类型。

2. 中学体育课违纪行为发生时相

通过临场观测法, 以每5分钟时间间隔, 将观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然后统计数据, 按课平均频次分类描述在二维坐标图中, 即得到中学生体育课违纪行为发生时相。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 他们所表现出的散漫行为在各个时间点上发生的频次均处于较高水平, 并且是在课的开始部分, 即教师开始整队时就开始了, 而且发生的频次较高, 但在课的基本部分开始后, 时相曲线就无明显波动了, 这说明在课的开始部分的前半阶段, 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集中到教师身上。从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两条曲线对比来看, 初中学生的散漫行为发生的频次均高于高中学生, 这说明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难集中, 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的吵闹行为都分别在上课后的第10分钟, 第25分钟和第40分钟处达到高峰。只是初中学生该违纪行为发生的频次普遍高于高中学生, 这说明该违纪行为比较容易在课的内容转换期间发生, 而课的内容转换期正好是队形和场地等随之发生变化的时期, 教师的注意力也相对地从学生身上转移到场地器材上。初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时相曲线在基本部分的上期和下期的开始阶段处于高峰, 说明该违纪行为在教师分发器材和安排练习时表现突出。形成原因是学生对器材的占有和练习顺序的安排发生矛盾, 而高中学生的攻击行为的高峰期一般是在基本部分上期和下期的后半阶段, 这表明高中学生的该违纪行为常常随练习的深入而愈演愈烈, 但身体上的疲劳对情绪影响不大。而高中学生的精神疲劳较之初中学生而言随体力的下降更易出现。初中学生的躲避行为表现不明显, 整个时相曲线无明显波动, 说明该违纪行为在初中学生身上发生的频次较低, 原因是初中学生正处在好动的年龄阶段, 对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性高。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都能积极参加练习, 而高中学生则与之不同。高中学生的躲避行为时相曲线分别在第5分钟、第20分钟和第35分钟处于高峰。表明该行为在高中体育课的课初、练习前期表现明显。原因是这几个时期, 高中学生参加练习的积极性还没调动起来, 对新的练习不熟悉, 或担心失败造成坏影响等因素造成的。其他违纪行为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时相曲线虽有部分重合, 但整个时相曲线却有明显差别。产生的原因也因各个学生的不同而有区别, 但一般都在课初和课末发生的频次较高。

五种类型的违纪行为在男生和女生之间相比较也有差别, 但差别不明显, 因而不作详细分析。

3. 中学体育课违纪行为产生原因

(1) 学生方面。学生对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体育课代表和体育小组长组织能力差, 威信不高是诱发中学生体育课上违纪行为产生的几个重要因素。另外, 班级成员之间的不团结, 学生个体的心理品质不健全等, 也是导致中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

(2) 教师方面。教师不能为人师表, 威信不高, 经验不足, 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 对偶发事件的处理不适当, 在教学内容、方法、课堂密度、负荷、教学步骤等安排上不合理是引发学生违纪行为产生的间接原因。

(3) 环境方面。来自外界刺激较多的环境, 拥挤的教学场地、器材设备缺乏等因素是催化学生违纪行为形成的客观原因。

三、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中学体育课上学生违纪行为的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一直是教师关心的主要问题, 但许多教师和专家一般采用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和环境三位一体的方法进行研究。因为这三个方面是造成学生违纪的重要因素。本文也正是根据这三个因素结合学生违纪行为的类型和发生时相制定了相应的三种控制方法。即课前预先控制、课中随机控制、教师自我控制。课前预先控制主要是对学生潜在的违纪行为的防范和对环境的不利刺激的预先控制。课中随机控制是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的控制。教师的自我控制是教师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教师自我控制是完成前两种控制的前提和关键。这三种控制方法是否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还有待于教学进一步验证。

2. 建议

(1) 以正面教育为主, 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 设计教学方案时尽量考虑和营造学生自主创新、相互交流和团队意识来克制违纪现象的发生。

(2) 课前预先控制。这种控制方法是建立在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充分估计和预见的基础上, 其效果远好于事后控制。如果想预先控制达到目的, 就要求教师平时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科学地安排教学进度, 切合实际地编写教案, 因而课前预先控制应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1) 制定和完善各项体育课的规章制度, 学生的体育课考核制度、考试成绩与课堂表现相结合, 体育成绩与升学和三好学生的评定相结合。每次授课的开始部分, 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本次课的具体要求, 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2) 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把教学内容与天气情况结合在一起, 以防止不利的外界因素的影响。

(3) 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 要充分预计到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程度, 每个练习可能发生的问题, 特别注意潜在违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4) 教师的讲解、示范要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 特别是讲解一定要简明扼要, 深浅适宜, 具有艺术性和吸引力。

(5) 对于课堂上场地的运用、转换方法、器材的分发与使用等问题, 应事先设计, 这样不但对课堂组织有意义, 而且可以尽量减少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

(6)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量设法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要引导和教育,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殊情况特殊安排, 对学生不愿参加的练习, 要有数量和要求。

(3) 课中随机控制。体育课堂千变万化, 不允许发生或希望学生绝对不发生违纪现象是不现实的, 特别是偶发事件的发生, 势必会造成暂时的混乱, 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进行随机控制的本领, 随时出现问题随时解决,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做到:

(1) 经常调整自己的站位, 以便能观察全体学生, 这样就可以随时发现学生违纪的趋势, 并及时提醒学生或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

(2) 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易分散、学习难度大, 特别是易发生危险的练习上, 以随时对发生的违纪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对学生练习时出现的危险及时抢救。

(3) 当出现违纪行为时,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快速反应, 快速决策, 进行适当的调控, 对一些影响小的违纪行为, 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暗示即可, 切不可小题大做, 以致事态扩大, 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4) 对影响较大的违纪行为, 在没有查清情况之时切不可盲目处理, 更不能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应把问题留在课后解决。

(4) 教师自我控制。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失控往往比学生违纪更为严重, 作为体育教师, 就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教师应做到:当学生的楷模;热爱关心学生, 因为教师获得尊重的前提是热爱学生;遇到问题能保持自信和镇静;要杜绝滥施“师威”, 一般情况下出现的违纪行为应及时处理, 尽量不影响教学, 保持正常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立春, 常立飞.论学校体育伤害及事故的风险管理.体育学刊, 2010 (3) .

行为控制方法 篇7

家具采购前期行为管理

根据办公家具采购的实际特点, 对家具供应商的考量主要从信誉度、服务质量、产品多样性、绿色环保、资信状况等方面进行。家具供应商的信誉度和市场美誉度是家具采购供应商选择的一个优先因素, 高校教学与科研单位的办公家具新置与更新量较大且需求类型差异性不大, 如果频繁更换供应商会使采购的办公家具质量参差不齐, 容易引起用户单位争议, 如新进教师的家具增添最好与同办公室的其他教师一致或相近, 当然更换不合格的家具供应商也是必然的选择。家具供应商的服务质量是选择时考量的重点因素, 家具供应商应在按期交货、安装服务、后续维修等方面能够提供优质服务。家具产品的多样性也是一项重点因素, 高校的实验室等科研场所的办公家具往往受空间和条件约束需要因地制宜地设计与定制, 这就要求家具供应商有足够的多样化产品满足高校办公家具终端用户的要求。家具企业产品是否达到绿色环保标准、自身的资信状况等也是衡量家具供应商是否达到“优先考虑供应商”的重要指标, 资信状况优良、达到环保标准的企业一般来说产品质量有保障, 他们不会为了一两单生意而让自己失去高校这个大市场。通过对这些因子的综合打分、评比, 确定好家具供应商的选择排序。

家具采购期行为控制

当办公家具采购量达到招标额度要求时, 必须采取公开招标形式选择家具供应商。招标前应对家具使用单位的采购需求认真细化, 尽可能将家具型制、规格尺寸、工艺标准、材质需求、交付时间、质量验收等内容全部列入招标文件。在公开招标环节的操作过程中, 评标是关键的一个步骤。办公家具因技术性要求不高, 其评标可采用综合评分法, 尽量将价格因素、技术因素、使用因素等尽可能加以量化, 形成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建议评标委员会由7人以上专家组成, 评标专家的选择也未必以技术型为主, 评标专家的抽取应侧重材料、质量、实际应用等方面, 可采用经验型专家、技术型专家、使用代表型专家进行合理搭配。在定标过程中, 有必要增加用户单位和评标专家实地考察的环节。

对中标或选择的供应商的办公家具生产流程要进行监督。有必要在家具生产过程中选择专家对供应商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生产监造。对监造专家提出的生产违规行为按照合同的约定对供应进行处罚, 必要时可对家具做破坏性试验, 监督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确保家具在受力指标、外观型制、理化指标、环保指标等达到合同约定要求。监造专家发现的问题及监造过程均应出具书面的监造报告, 监造报告也是家具验收时的参考依据之一。

办公家具验收是对办公家具送货安装完成情况的检验, 应强化办公家具的验收环节。办公家具验收工作主要为检查“四个一致”:数量一致:检查具到货数量是否与合同约定的数量一致, 尤其是电脑主机托、椅子和家具配件数量是否有缺失;与样品一致:检查供应商交付的办公家具与投标时的样品是否一致, 包括样品的规格、样式、外观、材质、材料等内容;材料与环保约定一致:办公家具为日常办公经常使用, 其材质与生产工艺均应环保达标, 验收时如在柜子、抽屉等内部空间中发现冲鼻、刺眼等刺激性异味, 就应对家具中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进行抽样检测, 查看家具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是否超标;与终端需求一致:对终端用户反映的问题应及时解决, 家具到货安装后用户单位可能会根据自然环境空间特点提出家具摆放、小件增置等现场要求, 终端用户满意度是家具验收合格的重要指标。

家具采购后期行为管理

办公家具采购到货的安装工程顺利程度也是影响家具使用用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家具安装时应注意检查高度、尺寸、隔板位置等细节, 如办公桌的高度一般为68cm~76cm, 下部净空高度应不小于58cm, 书柜隔板净空高应不小于52cm等等, 这些细节处理不当会给家具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与不适感, 直接影响用户的满意程度。另外, 安装时由于工程队的安装施工细致程度不一, 时常发生表面划伤、正面压痕、脱胶起皮、四脚不平、结构失牢、拼缝不严、包边不平、配件失误等问题, 因此应重视家具的安装工程, 保证采购后期行为质量也能得以控制。这要求家具采购人员不仅要熟悉办公家具的类型、材料、生产工艺及相关技术指标的规定, 还要努力提高家具审美与室内环境设计等相关知识水平。

在采购任务完成后, 采购行为并未结束, 采购人员应主动收集用户的意见与需求信息, 通过用户意见的反馈对家具采购工作环节加以不断修正, 以保证家具采购质量。用户意见反馈信息可采用电话访谈或用户打分等形式进行, 该环节工作对下一期家具采购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家具投入使用后, 采购部门也应联合高校办公设备管理部门对家具使用信息进行监控, 全面了解家具使用后的质量问题及供应商售后服务情况。家具质量维护的及时程度是考量家具供应商信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为采购家具时供应商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当家具采购量大、种类多、供应商为初次合作等情况时, 可以考虑在尾款结算时留总货5%左右的质量保证金, 可以要求一年以后付清, 采用这种手段保障家具出现质量问题进供应商能及时上门维修。

影响家具采购行为质量的因素控制

采购行为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客观影响主观, 再由主观决定客观的人的行为, 采购人员的主观质量意识直接决定着家具采购行为的质量。如果采购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充分、质量意识不够强, 则容易陷入片面追求低价的家具采购“魔厣”, 任凭采购人员凭感觉、凭印象来处理采家具购业务, 则采购行为会变成单纯的“价格谈判”, 家具供应商以低价获得订单的结果势必是为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导致家具产品质量降低, 最终造成家具采购行为质量下降。因此, 应选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丰富经验的采购人员充实采购队伍。同时, 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机构要重视采购人员的培养和成长, 对采购人员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 提高采购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素养、学法用法水平、市场分析预测能力及谈判与沟通技巧, 从而有效避免因个人素质不足导致采购质量降低。采购人员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够提高采购工作效率, 还能保证采购行为质量, 从而提高采购效率。

对用户单位需求偏好的全面掌握是组织家具采购以达到物尽其用目的的前提。办公家具是为单位用户服务的, 但用户单位对家具行业与供应商产品并不熟悉, 特别是关于最新家具环保材料标准、办公家具生产工艺信息等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个别情况下用户单位主管领导个人对某类家具的主观认知都可能会对家具采购计划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提升家具采购的用户的满意度, 作为高校办公家具采购工作的实际操作者, 采购人员应根据采购计划认真分析使用单位的需求特征与最终家具布置场所的环境特点, 尽量照顾到使用单位的家具偏好, 同时提出相同技术规格的家具产品目录, 引导用户合理选择家具类型。特别是当用户单位需求的家具产品类型多、规格差异大时, 采购人员更要与用户单位详谈, 全面掌握对方的家具需求信息, 并提供合理的采购建议, 对此次家具采购工作中的难点和特点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上一篇:广西大学附属中学下一篇:项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