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控制方法

2024-12-01

生态控制方法(共10篇)

生态控制方法 篇1

1 人口城镇化、生态自然化

目前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大多位于西部, 这里的自然环境原本就不适宜大量人口的生存。国际上普遍认为干旱区、半干旱区适宜的人口密度为1人km-2, 而我们超过了2人km-2, 解决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人主动撤离这些地区, 而集中到城 (镇) 中去。没有了人口的压力, 生态的恢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按照一般的规律, 沙地草地是1-3年, 草原是3-5年, 森林地区是5-10年, 荒漠是10-15年, 至于湿地等则更容易实现自然的生态修复。我们以后生态恢复的重点必须是释放这种自然力。

1.1 人口向大城市的转移

中国大城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而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北京平谷有个桃峪村, 近年有100多口人自发地向沟外的城镇搬迁、年轻人进城做工, 村里的人搬空后, 周围山地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森林, 连农民家的院子里也长满了树, 而政府花几百万元钱修建的公路、架设的电线从此失去了用场。如果持续鼓励民工离土, 则他们对当地的生态压力可以大大减少, 非常有利于生态恢复。从经济的角度, 他们对家乡的贡献远比在老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大的多。民工们都会把挣到的钱返给老家, 积少成多, 这笔钱加在一起, 在某些省份甚至超过了该省全部机器开动和全体农民“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换回的财政收入。西部落后农村尤其提倡到东部大城市做工的做法, 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移民搬迁和促进城市化。

1.2 人口向局地的中小城市转移

国内中小城市承担着接收退化地区迁移人口的重要任务, 这些城市宜定位在现有的地级市和县级市, 因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许多城市还有更多的容人空间, 尤其在西部地区, 因为原来的人口非常分散。那些以能源型为主的城市更具备潜力, 因此西部的经济战场不是在地上, 而是在地下。西部的能源与矿山优于东部, 可以为东部的经济持续增长输送动力和原料, 而这一些需要人来做。陕西省神木县2001年以前还是一片荒凉景象, 现在能源开发所需采掘、加工、服务方面的大量劳动力为陕西省神木县新增1.3万个就业岗位,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从黄土高原的“穷县”变成了年财政收入5亿元的“富城”。

1.3 人口由分散式向乡镇转移

在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 农村城镇化的作用非常重要, 现在全国共有建制镇近2万个。然而, 现有的建制镇中, 72%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和较发达的中部地带, 而经济落后的西部, 其比重只有28%, 需要迅速提高西部的城镇化, 结合生态恢复, 加速该过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70%以上, 而我们只有40%, 因此, 生态恢复的潜力在于城镇化。今后人与自然的总格局肯定是:人住在城市里, 野生动物住在自然里, 彼此相安无事。既然这个趋势不可避免, 且我国的生态退化又如此严重, 可将城市化要花的钱和生态修复要花的钱结合使用。内蒙古的浑善达克, 由于没有了人的压力, 这里的自然恢复更易实现。中科院证明, 这里的退化沙地治理既不用种树、也不用种草, 自然力完全能够胜任恢复退化生态的任务。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地是能够升值的, 关键是如何利用她和保护她。

2 先易后难、分类治理

2.1 沙地与沙漠的治理

沙地可以分成下列两种类型:一是无奈的沙, 如阿拉善的西部、新疆的大部分荒漠, 对于这种类型, 主动的办法是放弃, 即人退出来, 使其自然恢复;二是能够适度利用的沙, 如浑善达克、鄂尔多斯、科尔沁、呼伦贝尔等, 可以利用的沙地中的丘间低地, 但要在科技、经费、市场机制等保证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方式。建议国家首先将四大沙地的生态恢复列为重点, 它们全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 总面积约有150000km2, 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途径, 全面实行退化沙地的生态恢复, 并考虑作为其他更高附加值的利用方式, 如生态旅游、国际狩猎场所等。经初步估算, 10亿元就可以建立10000km2的浑善达克生物圈保护区, 将3万牧民人集中到有交通、水源、信息和教育条件好的城镇中去, 野生动植物按照自然的规律恢复。既可促进退化草原的生态恢复, 又能保障治理期间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能坚持此方案3-5年, 四大沙地的生态恢复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2.2 北方草地的治理

我国天然草原占国土面积的41%, 是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绿色屏障。草地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再加上政策的引导进行综合治理。第一, 严格载畜量计算基础上的自由放牧;第二, 退化草地恢复与改良。政策途径是鼓励轮牧、奖励休牧等。应当采取优惠的措施鼓励企业尤其是名牌企业的加入, 形成龙头产品, 当然消费的终端是以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为主的。草原也会因其无污染、动物食物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而使其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性, 从而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2.3 农牧交错区的治理

可采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压缩农田面积, 加强科技与经费投入, 提高畜牧业的比例, 发展奶牛业和育肥等措施。这里的问题同草原地区一样, 关键是其产品的出路, 这个出路同样在城市里。因此, 我们建议市民, 停止捐钱来草原、沙地、农牧交错区造林, 与其造成金钱的浪费, 还不如以实际行动, 发挥农牧民的购买能力, 使这些地区能够在经济上脱贫致富, 既解决了自己的日常消费问题, 也解决了退化地区的生存压力。生态恢复的任务就可以交给自然界去做了。

2.4 南方退化坡地的治理

实际上, 南方退化山地在减少人为压力后, 大部分能够恢复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 实施的难度是如何摆脱社区贫困问题。国家可以通过严格的生态评估, 确定优先恢复的退化山地与坡地, 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以及“生态补偿制度”, 封山育林、育灌、育草。通过农林复合系统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南方山地大农业, 根据地方的区位优势, 进行合理的生态产业规划。南方贫困山区大多具备比较优美的生态环境, 具有非常可观的生态旅游资源, 建立保护区可带动这类生态系统的恢复。四川九寨沟在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前, 藏民是靠山吃饭的, 以原始性的破坏自然为代价。1984年建立自然保护区, 发展起生态旅游后, 所有藏民都变成了生态系统的维护者, 大面积的森林靠自然力全面恢复。

2.5 退化森林的治理

要制定全国的适合种树区域的规划, 以封山育林为主。森林恢复的主要压力是樵采和放牧, 因此, 需要采取转移人畜的办法保证森林更新。人工林种植, 森林树种要避免单一化, 增加林分结构的合理性, 使之能够抗病虫害、抗营养贫瘠, 能够自我调节能力。在树种选择上, 以前多强调速生, 实际上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大量发展那些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大的传统本地物种, 如东北的“硬杂木”、南方的楠木等。在区域布局上, 造林的重点应放在东部山地或部分平原地, 恢复从热带森林到寒暖温带的森林, 尤其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 这样东南的山地如能覆盖大面积森林后, 以及湿地恢复后, 可以向干旱的西部从空中输送水汽, 减缓西部的旱情。相反, 西部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应停止在草原上和荒漠上造人工林, 自然恢复本地的草原与灌木, 而要造林的话也应沿河或阴坡低湿的地方, 保障树木的成活和发挥生态效应。

摘要:通过转移人口和实行先易后难、分类治理, 可有效控制生态系统退化。

关键词:控制,退化,生态系统

空气生态补偿风险控制研究 篇2

关键词:空气生态补偿;风险;控制

近年来,各地雾霾频发,如何治理大气污染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山东省在2014年2月26日颁布了《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实施1年多以来,取得的效果非常显著,给各地治理大气污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生态补偿条例》草稿已经形成,正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不久将颁布实施。

而笔者从重庆市政府了解到,重庆目前正在酝酿实行空气生态补偿机制,因此,有必要借鉴山东省经验分析重庆市实行空气生态补偿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1资金筹集、管理与使用风险与控制

1.1可能存在风险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所需投资额巨大,资金筹集、管理、使用中易出现风险导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建设任务不能得以落实和实施。在实际操作中,易出现资金筹集不到位、管理混乱、奖励资金被滥用等各种风险。

1.2风险控制措施

生态补偿资金是指依据各区县(自治县)环境空气质量同比变化情况用于生态补偿的资金,实行市、区县分级筹集。市财政局设立专项资金。市财政局、环保局对专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强化资金预算、核算和审计工作。各区县应当制定资金使用方案,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绩效。资金使用方案报市财政局、环保局备案。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所需投资额巨大,必须认真贯彻“行政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个人、集体、政府三结合的政策,鼓励多方投资,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入市场机制,以效益吸引投资,多渠道增加对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投入,以确保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建设任务得以落实和实施。在实际操作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保障资金的筹集:

(1)改进和调整现有的财政与金融措施。制定新的财政收入分配措施,将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资金列入本级地方财政预算,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逐年增长。国有商业银行要增加用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项目的贷款、债券和专项生态环境基金,可适当延长贷款偿还年限,同时广泛寻求国际合作、国内合作和与周边合作,鼓勵和引导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投融资活动。

(2)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按照税费改革总体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税费改革,逐步完善税制,进一步增强税收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宏观调控功能。

2大气污染稀释扩散风险与控制

2.1可能存在风险

大气污染扩散是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湍流的混合作用下逐渐分散稀释的过程。主要受风向、风速、气流温度分布、大气稳定度等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大气稀释是利用清洁空气将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分散,使大气有害物质浓度逐渐降低的过程。重庆处于东亚季风区,又受东北西南向平行岭谷地形影响,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则偏南风明显增多。全市累年平均风速为1.12M/S,西部地区平均风速最大,达1.26 M/S,东南部最小为0.9 M/S,其季节变化是秋季9、10月份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

从上可知,如果不认真考虑重庆市各区县大气污染稀释扩散风险的话,将在考核打分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污染严重的区县由于风向、地形、对流等因素,导致污染物飘至其他区县,不用治理便可获得较高的分数;而在其周边区县,由于大气污染稀释扩散至本行政区域内导致即使花了大力气治理环境空气质量,但得分依然不会高。

2.2风险控制措施

考虑到各区县风向、地形、对流等因素对大气污染稀释扩散的影响,因此在季度考核打分中应加入稀释扩散调整系数进行调整。根据自然气象对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条件,将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分为两类进行考核。第一类为垫江县、长寿区、涪陵区、江津区、璧山区、 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稀释扩散调整系数为1.5;第二类为合川区、永川区、綦江区、南川区、大足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武隆县、彭水县,稀释扩散调整系数为1。

3物理设备风险与控制

3.1可能存在风险

预定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的主要污染物有:PM2.5(细颗粒物) 、PM10(可吸入颗粒物)、SO2(二氧化硫)、NO2(二氧化氮)四种污染物,利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地面站以及空气质量监测仪对本地区进行定点空气环境监测以及多点城市流动环境监测,这是对影响空气质量的四种主要污染物的主要监测方式,虽然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对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效果和精度都大大提高,但是还是无法避免一些风险因素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效果的影响。

列出几点可能存在的风险,便于后面进行风险控制措施的研究:①停电造成设备无法正常监测风险;②设备不定期的故障造成无法正常监测风险;③设备本身数据存储容量局限性导致对于一些没来得及备案而又要进行季度的主要污染物指标平均值计算的情况无法正常计算的风险。

3.2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物理设备造成的风险,我们需要谨慎对待,这关系到环境质量的监测与报告,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相关政府环保部门应当重视起来,着力进行物理设备风险控制,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环境监测工作正常稳定的进行,主要有:

①采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地面站和空气质量监测仪进行交替工作,当停电时,采用便携式空气质量检测仪进行空气质量的应急监测(便携式空气质量检测仪可充电也可用锂电池供电);

②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地面站和空气质量监测仪进行定期的维修与设备零件的更新,降低设备出现故障影响检测的机率,确保设备正常稳定的进行监测;

③对于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地面站和空气质量监测仪监测的数据及时进行备份处理,以备进行季度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值的计算和报告。

参考文献

[1]李飞.大气环境领域生态补偿研究[J].中国物价,2015,3.

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 篇3

1 目前主要生态承载力分析理论评析

就目前而言, 可以说, 各种生态承载力分析技术, 其理论基础都是源于Malthus的Logistic指数增长模型与生态足迹理论。Logistic指数增长模型是生态承载力分析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 生态足迹理论对生态系统空间或层次进行了划分, 这2种理论为生态承载力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Logistic指数增长模型为:

式中, N为种群数量, r为增长率, t为时间。

但是, 由于这2种理论还很不完善, 存在较多的缺陷Seidl (1999) 将其归结为3个主要方面:一是未反映外部环境力量对承载力的影响;二是种群自身大小的变化同样给K、r以及时滞因子带来长期的影响;三是未反映种群与外部环境变异之间的协同与交互作用。

同样, 生态足迹法也存在着缺陷:一是基本假设存在的问题。生态足迹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6类生态生产性土地 (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成地和水域) 在空间上是互斥的。但是, 这种假设存在4个错误:各类土地之间空间上并不是互斥的;各类土地在生态性生产输出上并不是互斥的;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 并不是所有过程、现象或因子等都能用面积或土地面积来表示;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仅仅将生态系统简单地划分为6类, 不能正确描述生态系统。二是2个前提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生态系统中人类消费的资源和排放废物并不完全能准确地被追踪;在当前技术水平下, 并不是所有消费资源可以被人们合理利用或完全利用, 也并不是所有排放物都可以完全消纳。三是计算方法一维化、静态化, 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多维性、动态性、整体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四是不是所有资源都是可累加的。五是忽视了最小因子法则 (law of the minimum) [4,5]。

2 生态健康评价

2.1 生态健康评价基本原理

2.1.1 分析依据原理。

尽管Logistic方程存在很大局限性但是它描述了种群数量 (Nt) 受到承载力 (K) 、增长率 (r) 和初始密度 (N0) 的制约关系, 给出了生态承载力的内涵, 也即计算的基础性依据。如果上式K对Nt的约束不存在, 那也就谈不上生态承载力计算、分析与评价了。

2.1.2 影响因子原理。

定性地看承载力的内涵与外延, 可以视其为一个函数, 该函数至少包含4个自变量:时间 (T) , 空间 (W) , 人类的行为包括规模与方向 (H) , 广义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及广义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和状态 (E) , 则生态承载力 (ECC) 可以表示为:

由于ECC可能包含于E之中, 再加上广义生态系统的反馈作用, 上述函数可能是递归的, 正是这种递归形式, 反映了广义生态系统在人类行为干预下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2.1.3 分析原理。

由于广义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在进行生态承载力分析时, 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层分解, 便于建立分析指标和模型, 在进行动态监测的同时, 对广义生态系统的过程进行模拟, 从而实现广义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科学评析。分析原理包括结构分析原理 (空间结构分析原理、时间结构分析原理、空间-时间结构分析原理) 和功能分析原理[5]。

2.2 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无论是生态承载力分析, 还是生态健康评价, 其实都是生态系统分析的一部分, 其中生态承载力分析既是生态健康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生态系统分析重要内容之一。生态健康评价方法主要有生态承载力法、盈亏法、自然生态系统状态法、指标体系法、景观生态学方法、诊断法、生物生产力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3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系统管理 (Ecological Management, Eco-management) , 就是运用当前已有的科学技术, 充分认识并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过程, 在尊重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基础技术, 管理人类社会的发展行为, 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并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功能与服务。

3.1 生态系统管理基本原理

3.1.1 整体性原理。

生态系统内的诸要素构成了一个生态学的有机整体, 同时各要素特定状态的最佳组合秩序构成了生态系统整体的最优化。生态系统管理, 即对其主要关键因子的管理, 维持生态系统健康, 使其整体功能处在最佳状态。

3.1.2 动态性原理。

生态系统管理, 就是调整影响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的敏感因子, 从而实现对生态系统的高效调控。

3.1.3 多样性原理。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决定于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整体性, 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 (特别是生物多样性) 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和环境胁迫的有效途径。

3.1.4 复杂性原理。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应在管理中不断检验并修正管理措施, 及时纠正管理活动中的偏差。

3.1.5 时空关联原理。

生态系统管理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是相关联的。通常, 管理对象的空间尺度越大, 其所要求的时间尺度也就越长。生态系统管理要求把长时间的可持续性作为基本价值观, 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问题的“解救”, 而是以注意解决代际间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3.1.6 人的作用原理。

作为生态系统组成的人类不可能从自然中分离开来, 人类介入自然界会从根本上影响生态格局和生态学过程。人类的价值观在生态系统管理目标的策划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为了达到可持续管理目标, 应该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 重视发挥人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最大限度地减小人对环境的破坏作用。

3.2 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方法

3.2.1 生态系统管理的方式。

适应性管理是被广泛倡导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生态系统事件的发生不可能是确定的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适应性管理依赖于人们对于生态系统临时的和不完整的理解来进行, 允许管理者对不确定性过程的管理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3.2.2 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步骤。

(1) 确定可持续、明确和可操作的管理目标; (2) 收集适当的数据, 提出合理的生态系统模型; (3) 明确被管理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和空间边界; (4) 制定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政策、法规和法律; (5) 确定管理的时间尺度并制定年度财政预算和长期的财政计划; (6) 履行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责任分工; (7) 及时对生态系统管理的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并提出生态系统管理的修正意见。

3.3 生态健康管理

生态健康管理 (ecology health care) , 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 生态健康管理的目的是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 提高生态系统抗逆能力, 去除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生态健康的因素, 创建有利于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6]。

3.4 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 (ecological planning) , 就是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 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 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 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 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12]。

3.5 物质安全管理

生态控制方法 篇4

关键词:县域尺度;主体功能;生态控制

一、引言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管控战略抓手和重要战略任务。然而,传统的四类主体功能区都是以县为基本单元,县域内部的区域差异客观存在,除了主体功能外,还会有其他功能,如何实现各类功能区落地、如何将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其它空间性规划进行衔接和融合等,已成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划分了万安县具体的功能区类型,划定了各类功能区的范围,理清了各类功能区的具体定位,对于建设山水万安、和谐万安、富裕万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区域概况

万安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县境地处罗霄山东麓、吉泰盆地南端,具有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特征,地势呈现东南、西南、西北部高,东北部为比较低平的河谷平原。境内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4%,丘陵占30%,低丘岗地占35%,平原只占1%。长期以来,万安县受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交通区位等条件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一直相对滞后,落后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三、功能区划分方法

根据土地利用二调数据库和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库,(如图1所示),划分功能区用地类型。将现状城镇用地及与之比邻的现状工矿用地、2020年前的规划用地图斑划定为城镇发展用地;将各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划定为禁止开发用地;将规划用地以外的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等现状图斑归并划定为农业用地;将规划用地以外的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现状图斑进行归并划定为生态用地;将其余的建设用地现状图斑归并划定为建设用地。

功能区构成了县域内部地域功能分异的空间格局,引导县域内部开发活动的合理布局。作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万安县功能区类型包括生态建设区和农业生产区两类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设城镇发展区。

修订功能区边界。根据县域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及集中连片布局原则,适当进行调整,最终划定各类功能区范围。

四、结果分析

按照功能区划分依据,经对自然本底条件、保护利用现状及开发建设增量需求开展单要素和综合集成评价分析,将万安县国土空间划分为生态建设区、农业生产区、城镇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功能区。

1.生态建设区:生态建设区是构成万安县国土空间的主体,范围涉及15个乡镇80个行政村,面积合计为1468.2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比重达72.0%。

2.农业生产区:农业生产区是万安县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10个乡镇55个行政村,面积合计为530.4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比重为26.0%。主要包括东部农业主产区、西部农业主范围涉及产区和南部农业主产区。

3.城镇发展区:城镇发展区是万安县未来人口和工业的核心集聚地,范围涉及8个乡镇22个行政村,面积合计为39.8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比重为2.0%。成片分布在县城芙蓉镇和五丰镇,零散分布在窑头镇、高陂镇和夏造镇等城镇。

4.禁止开发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保护区等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重点文物(含国家级和省级)等点状分布地。全县现有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万安国家森林公园)、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万安县月明县级自然保护区)。

五、空间功能定位

1.生态建设区

主要功能是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以及林果产品生产和旅游休闲。包括林地、草地、内陆水域和滩涂。这类地区要加强生态环境整治,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可有节制地开发旅游、度假、休闲等同时具有自然生态保护意义和经济效益的绿色产业。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建设与生态保护和旅游事业无关的项目;旅游项目立项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加强政府监管,保证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类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干扰,严禁开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保持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居民点规模,实施废弃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还林,降低建设用地规模。

今后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强化生态建养;引导区内人口易地搬迁、逐步减少人口规模;发挥本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屏障的作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和生物多样性;协调旅游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2.农业生产区

主要功能是粮食和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包括耕地、园地、农村居住用地等区域。这类功能区应该禁止一切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严格控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建设用地规模,切实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严格执行农村居民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废弃居民点用地的复垦和旧村改造,充分利用农村现有闲置土地、荒地和劣地。

今后的发展方向包括:保护基本农田,稳定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保持开发强度和人口规模的基本稳定和逐步降低;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3.城镇发展区

城镇发展区含城镇工业园区,主要功能是城镇发展、人口集聚和工业开发。城镇-工业发展区是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高、发展潜力较大,具备进行适度开发建设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区域。包括现状城镇、工业用地和2020年的规划用地。城镇发展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引导政策性城镇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向本区倾斜;编制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明确划定其用地界线、用地性质,明确划定工业区与城镇之间防护绿带的用地范围;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区集中,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行业用地标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建设用地。

今后的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开发时序,实现国土空间有序开发;促进人口和产业向本区域集聚,适度、逐步提高人口规模和开发强度;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产业发展兼顾基本农田保护、生态功能保持、人居环境安全等;推进县域产业专业化发展、集中化布局,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引导产业升级、控制开发强度,保障生态安全。

4.禁止开发区域

这类区域具有较为强大的生态功能,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初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7,(4):3-10.

生态控制方法 篇5

植树造林的好处很多, 大家随口都可以说出几种。例如大家能直接感受到的, 首先植树造林为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原料和用品。如木材、食品、药品等。其次可以愉悦人们的感观, 人们每天出门是愿意看到灰蒙蒙的天, 还是更愿意看到满眼生机盎然的绿色。这是不言而喻的。

实际上大家看不到, 但树木却在不停发挥的作用更多。例如植树造林可为人类提供氧气, 净化空气。人和动物每天吸入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则正好相反, 由于其叶子或其他器官富含叶绿素等光敏物质, 这些物质在阳光照射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利用的主要物质就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其主要产物是葡萄糖, 作为副产品可以释放出氧气。据测算, 每公顷成年林木日吸收1 000 kg二氧化碳, 产出730 kg氧气, 可供给1 000人呼吸。树木具有高大的树冠, 浓密的枝叶, 可以阻挡光线直射, 还可以削减风力, 是人们夏季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多数树木叶片表面的纤毛, 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尘土, 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据科学测试, 每公顷树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硫2 kg, 1年可吸收灰尘300~900 t。此外, 树木在呼吸过程中, 产生大量挥发性物质, 能够起到杀菌作用。

植树造林能够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 涵养水源。我国许多地方植被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严重。树根象一双大手, 可牢牢抓住土壤, 防止被水分冲刷走。特别是黄河流域, 由于土质松散, 每到雨季, 雨水冲刷, 大量泥沙流入黄河, 致使河水变浑, 河床增高, 给防洪防汛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多植树, 就可以控制水土的流失。近年来国家花大力气建立的长防林, 淮防林就是基于国土安全而制订的长期计划。树木象一个蓄水池, 可以调节水源, 在一定限度内, 可有效收集多余的雨水, 贮存在根部, 并缓慢释放。河南的农田防护林是全国的典范, 平原农区地成块树成行, 农田防护林的防风固沙, 特别是在防干热风方面有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为保护河南省粮增产增收, 保证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树种选择的几个误区

2.1 树种单一

长期以来, “南演杉家浜, 北唱杨家将, 东北漫山遍野落叶松”的人工纯林一统天下。大面积的杨树人工林易暴发病虫害。由于单一杨树造林, 造成树种单一, 抵御病虫害能力极差。20世纪90年代的一场天牛灾害使宁夏构成第1代林网的8 000万株杨树遭受毁灭性打击, 不得不全部砍光。十几年的造林成果毁于一旦, 只好从头做起, 曰之“第2次创业”。现今“三北”地区, 天牛虫害已使约占新植防护林77%的500万hm2杨树受损。在河南, 每年杨树食叶害虫, 让整片林子在夏季呈现出万木萧条的冬季景观。这正是植树中被人们忽视的一个生态学原理“单一性导致脆弱性”所起的作用。其次大量的杨树人工林飞絮也是很大危害。随着我国北方大面积的杨树纯林进入成熟期。每年4~5月间, 大量杨絮漂落, 如满天飞雪。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这种“春日飞雪”给市民的生活带来的烦恼。这种飞絮不但污染衣物, 阻挡视线, 还能造成呼吸道疾病。另一方面可能大家想不到, 杨树林与火灾有什么联系, 在豫东平原, 高峰期地面一层厚达5 cm的杨絮, 春季天干物燥, 杨絮就象火药一样, 遇明火会快速燃烧, 而农村多数是明火灶, 这样就极易发生火灾。每年这个时间农村经常到处起火, 再加上现在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 村里尽是些老弱病残, 遇火灾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置, 给农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安全隐患。

2.2 片面追求新奇不切实际, 违背适地适树原则

每一个树种都有其适生环境, 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 是选择造林树种的一项基本原则。造林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原则的贯彻。

中国很早就认识到适地适树在植树造林中的重要性。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说:“欲知地道, 物其树”, 指出了树木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密切关系。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地势有良薄, 山、泽有异宜。顺天时, 量地利, 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 劳而无获”, 精辟地说明了适地适树的意义和重要性。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中, 对此认识更有所发展:“在北者耐寒, 在南者喜暖。高山者宜燥, 下地者宜湿。……此物性之固然, 非人力可强致也。诚能顺其天, 以致其性, 斯得种植之法矣。”而现代多数形象工程, 面子工程, 一味追求高档。领导看到什么好看, 听说什么名贵, 就要种, 内行不敢说, 外行不会说。结果也就是图一时的痛快, 或者经过一场寒冬, 全军覆没, 或者几年之后慢慢消亡。劳民伤财, 给国家造成不小损失。

2.3 把常绿树种位置提的太高

现在不管城市绿化及农区造林, 很多文件都注明要提出绿化档次, 增加常绿植物。这种提法有很大问题。我们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为什么我们北部西部的山上冬季绿色的东西少, 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我们这里相对寒冷, 冬季树木要落光叶子减少水分和能量的耗散, 同时也是为了抵抗雪压。从我们自身来讲我们更需要阔叶落叶树, 因为炎炎夏日里我们需要树叶遮阳庇荫, 而在寒冷冬日, 又主动为阳光让道, 让人们享受冬日暧阳。从生态角度来讲, 在北方地区落叶树生态价值远高于常绿树, 它每年生产的生物量远大于常绿树种。

3 造林树种的选择方法

3.1 采用多树种造林

维持森林复杂性、整体性和健康状态, 是现代林业思想的核心。美国新林业的策略方针和举措以及德国接受“前人栽树、后人遭殃”的深刻教训而提出的近自然林业, 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成功的模式。在造林设计中不但强调多种乔木树种混交, 同时注重空间上的混搭, 地被层, 中间层, 冠层, 形成合理的森林结构。

3.2 以乡土树种为主

以造林目的, 立地条件选择树种, 造林绿化的目的是改善环境, 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求美化效果, “生态优先”是造林绿化首要原则。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易于养护管理、能自然繁衍成林的乡土树种, 理所当然地成为“生态优先”的最佳选择。

乡土树种通俗的说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树种。这些树种是经过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 对该地的极端温度、湿度、风霜等恶劣环境, 能很好适应, 具有良好的抗逆性, 真正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多数外来树种, 在人为条件下, 可能引进的初期生长良好, 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甚至多年之后, 碰到极端环境条件, 会导致全军覆没。引进不当还可以造成生态灾难, 一些竞争性强的外来树种, 引进后, 由于离开原有的生物圈, 会迅速蔓延, 侵占原有物种领导地, 造成本土物种大量消亡, 如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等, 已经或正在对我国造成了危害。

乡土树种是当地的植物特色, 能形成自然的生态林, 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稳定的植物群落, 从而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 成为城市特征识别的重要标志。加之易于养护, 其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影响力远大于外来树种。河南乡土树种很多, 例如白榆, 臭椿, 苦楝, 楸树, 丝棉木, 旱柳, 朴树, 望春玉兰等。

4 传统造林技术需要改进的几方面

4.1 苗木规格大小适宜

从植物生理角度讲, 树苗越小越容易成活, 当然城市绿化用苗也不是越小越好。太小苗木不利于保护及养护, 也不是越大越好, 树木越大成本越高。当前城市绿化出现“移大树之风”, 这样不但破坏生态, 造林成活率也不高, 成活了也长不好。建议乔木树种一般树高2 m以上, 胸径3~5 cm以上较为适宜。

4.2 推广近自然式造林, 严禁翻山造林

这里有个典故, 有一年一个领导到某地检查造林, 造林地属黄土沟壑地带, 常年干旱, 地上长草都不容易, 一棵1 m高的野酸枣就要长好多年。领导到现场一看火大了, 原来当地县领导为了迎接检查, 发动几十人, 把整个造林坡地上的灌草全部烧掉, 把土重翻一遍, 整个造林坡地整的平平展展, 露出全新黄土。这种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壤, 要等你新造的树根系长大固土, 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 而且你栽这树未必能成活, 这哪是在改善生态, 分明是破坏生态。所以要推广近自然式造林, 在保证树木成活生长的前提外, 应该对原生态的扰动越小越好。适合条件的地区应大量采用团式造林。

4.3 改变传统的三埋两踩一提栽培技术

传统造林栽植要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 (即三次埋土、两次踩实、一次将苗木向上提的过程) , 把握好“五个步骤”。第1步, 树穴挖好后, 将碾碎的表土平整、均匀地放在坑内, 这是第1次埋土, 主要是利于苗木扎根, 并且防止栽得太深。第2步, 放入苗木, 放在树穴的正中, 将苗木扶正, 开始进行第2次埋土;埋土到一半时暂停, 将树苗稍微向上提一下, 这叫“一提苗”, 防止树苗窝根;这时要将已埋的土向下踩实, 这是“第1踩实”, 目的是使树苗的根须和土壤密切接触, 尽快吸收水分和营养, 以便扎根生长。第3步, 进行第3次埋土, 埋至与地面相平, 深度以原根迹为准, 进行第2次踩实, 使树苗树干挺直。第4步, 整理出一米见方的树盘。第5步是浇水, 一次性灌透。

苗木成活的关键在水, 生长在土, 成活是首要的, 所以在灌水条件较好的地方, 不建议采用传统“三埋两踩一提”。因为这样做首先是树穴填太满了土, 存水量就小了, 很难满足树木发芽所需水分, 再者由于踩的太实, 造成水很难下渗, 看着上面水满了, 实际下面根部还是干的, 造成苗木吊死。建议先填半坑土或多半坑, 轻拍不踩, 直接灌满水, 待水渗完后, 再填满用水沉实。

摘要:简要说明了造林绿化的好处, 从当前造林中树种选择的常见误区入手, 提出有利生态林业建设的树种选择方法, 并对传统造林技术存在的缺陷, 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改进措施, 以达到用生态的方法、理念建设生态林业的目的。

深圳市城市生态控制法律制度分析 篇6

一般而言, 生态控制是指在城市环境保护中, 在以生态用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保护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 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城市内一定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采取的强制性控制措施。相应地, 城市生态控制法是指在以生态用地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中, 以强制性的控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城市内一定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深圳市在我国率先引入了城市生态控制制度, 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深圳市生态控制法制概况

2005年11月, 《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管理规定”) 正式施行。2007年3月, 为加强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 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深圳市政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制定了《关于执行〈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的实施意见》。

二、深圳市生态控制线制度的主要内容

深圳生态控制线制度主要从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与调整、监督与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细化规定。具体来说, 其主要对一级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一定坡度的山地和海拔的高地、河流、绿地和其他需要进行基本生态控制的区域等具体范围进行划定, 同时随着实际情况和未来规划的需要作出一定调整。当具体的控制范围确定后, 在该范围内只能进行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等建设。在监督和管理方面, 规定了市规划部门、城管综合部门和其他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职权使生态控制线制度应用于实际, 并对此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法律责任方面, 规定了违规主体的法律责任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行政失当时所应受到的行政处罚。

三、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的优点

首先, 该控制线是城市建设规划理念上的根本转变, 它从过去的“可建规划”转变为了现在的“禁建规划”。据有关资料显示, 以前深圳市规划局的工作是规划“哪些土地可以建设”, 故利益追求者可能会拼命地为“可以建设”想出许多表面上使人信服的“理由”;“可建规划”的实质是一种授予建设主体对稀缺土地资源进行建设的权利的具体制度, 若各种规范和监督环节出现漏洞, 很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现象。在“禁建规划”下, 只要存在一个不能建的理由, 比如在生态控制线范围内, 即使有一百个可以建的理由也无济于事。

其次, 建立生态控制对象的统一体系, 提高了综合行政效率。初步划定的生态线范围中, 有93%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令需要妥善保护的土地, 其余7%是城市的生态廊道和绿地。以前的生态控制用地分属水源、森林土地等各类保护对象, 监管对象混乱, 保护主体和执法主体纷繁复杂, 其职责往往易出现不合理的冲突和不应有的空白, 行政责任互相推卸, 需要上级部门的屡次协调, 保护效果不佳。通过划定统一的生态控制线, 无疑大大提高了生态保护的效率。

最后, 促进现有建设用地的科学使用, 提高了土地效率。生态线划定之后, 明确了建设用地的有限范围。基层政府、开发商、市民等相关主体都会更珍惜现有的建设用地, 精心规划和利用现有的土地, 提高了每寸土地的使用价值, 促进了土地经营的科学化。

四、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的不足

1. 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深圳市龙岗区五联社区居委会在上交给龙岗区委区政府的调查报告中写道:“生态控制线出台至今, 农村基层干部根本不知什么是生态控制线, 职能部门从未下到基层定案坐标, 从未组织社区干部现场交底 (即将审定立法的生态控制线逐一与社区干部见面) ”。笔者在深圳各区的生态控制线区域进行随机采访时, 发现不少当地居民虽然听过“生态控制线”的说法, 但是对于实际范围的划定, 具体到纳入与非纳入的空间, 各有各的认识甚至完全不知晓。而且, 笔者通过浏览互联网, 很难发现具体的生态控制线地图, 就算有幸能够找到, 地图的比例也不高, 区域显示不甚清晰。

2. 社会保障力量缺乏。

生态控制线制度惠及全深圳的居民, 故对于因生态控制而发生的各项成本, 不应只由被纳入到生态控制线内的地区承担, 而应由利益的享有者——整个深圳市的公共群体承担。目前深圳生态控制线制度并未就社会保障问题做出专门的规定, 使得生态控制成本的合理分担难以实现。笔者认为可以用深圳市政府的财政支出或其他社会公共资源来弥补上述成本。如果因生态保护而涉及线内居民的搬迁时, 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完善的搬迁方案及日后的生活和就业扶助政策, 同时要认真严格地遵章落实, 以更为充足的社会保障力量做好受影响对象的善后工作。

3. 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规定》第五条明确指明了单位和个人拥有监督规定执行情况的权利, 但纵观此规定及其实施意见, 并无完整的该监督权行使的程序。此外, 即使事先已对相关监督部门的职责和职权进行了详细规定, 但很多时候, 一旦有问题出现, 往往没有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 或者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互相干预, 互相矛盾。所以, 深圳市政府在提出生态控制线监督制度的同时, 应不断结合实际情况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深圳市在城市生态控制法律制度的构建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虽然仍存在一些需待完善之处, 但此一“摸着石头过河”之旅所积累的经验必将推动其他城市进行生态控制建设的有效开展。深圳进行生态控制法制建设的探索已成为了构建我国城市生态控制法律制度最重要的蓝本。

摘要:深圳的生态控制法律制度建立了生态控制对象的统一体系、在城建理念上有了重大转变并促进了建设用地的科学使用。虽然在政策宣传力度、社会保障力量及监督制度等方面还可进一步完善, 但毫无疑问, 它成为了构建我国城市生态控制法律制度最重要的蓝本。

关键词:深圳,生态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生态控制方法 篇7

为了找出经济、安全、有效的控制对策, 提高辣椒种植效益, 忻州市借鉴外地成功的经验, 以辣椒套玉米为突破点, 利用两者之间的株型、叶型、根系、适应性、生育期、种植密度等的互补性, 人为的营造了一种适宜辣椒、玉米共生的生态环境。尤其是6月—8月的高温高湿天气, 辣椒易落花、落叶、落果, 玉米强大的根系可吸水抗涝, 宽大的叶片可遮阳调温, 使共生辣椒免受高温高湿, 形成一个有利于辣椒生长的小气候, 可控制辣椒的“三落”发生, 减少疫病、病毒病及日灼病的发生率, 达到生态控制病害的目的。

1 栽培模式

经过广泛的试验, 摸索出适合忻州市生态环境和种植的辣椒套种玉米生态控制辣椒疫病的两种栽培模式。

1.1 封闭型模式

利用辣椒田四周的水渠、地块交接埂形成的自然封闭状态, 采用穴播2行玉米, 行间交错呈三角形种植。0.03 hm2以下地块呈“口”字型种植玉米, 0.03 hm2左右地块要呈“日”字型种植玉米, 0.067 hm2左右的地块, 要呈“田”字型种植玉米。要因地制宜, 尽可能形成小面积的封闭型小气候状态。

1.2 紧凑型模式

采用每隔五六行套种2行玉米, 玉米株距1~1.5 m, 行间交错呈三角形种植, 一般以南北走向为主。此模式适宜于大面积种植的地块。

2 管理要点

2.1 选用优质、抗病的优良品种

如浙江大椒、益都红、诸城板椒、朝天椒等当地适宜品种, 在播种前做种子消毒灭菌处理, 每0.067 hm2留苗4 000株左右。玉米采用糯玉米品种或株型紧凑的大穗品种, 留苗密度500~700株/0.067 hm2。

2.2 轮作

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

2.3 加强田间管理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 采用起垄高畦种植, 垄距0.8 m, 垄座0.3 m, 垄顶宽0.2 m, 垄长25~30 m, 垄向一般为南北方向。改大水串灌为小水细灌, 减少病菌蔓延。及时拔除田间病株。

3 控制效果

2009年忻州市农技人员在辣椒主产地的定襄、代县、忻府区等地进行了辣椒间套玉米生态控制辣椒疫病的示范园区建设和推广, 全市共推广面积0.14×104hm2, 病害控制效果十分显著。

忻府区辣椒种植面积约1 900 hm2, 套种田为1 600hm2, 占播种面积的80%。仅高城乡就种植800 hm2, 套种田从2014年的33.3 hm2增加到2015年的733 hm2。据调查, 采用辣椒间套玉米以后, 疫病发病株率为0.3%~1.4%, 常规田发病株率平均为15.3%, 最高达46%, 疫病发病率明显减轻。平均单产362 kg/0.067 hm2, 比常规种植田增产32 kg/0.067 hm2, 加上玉米的收益和节省的药剂人工费, 增收在450元/0.067 hm2以上。仅此一项即可增加农民收入1 000×104元左右。

定襄县辣椒种植面积为266.67 hm2, 主要集中在受禄、白村、季庄3个乡, 面积在233 hm2左右, 这3个乡基本全部采用辣椒套玉米的种植模式, 2015年7月20日调查, 全县疫病发生面积达到213 hm2, 占播种面积的80%, 常规种植的田块发病株率平均为18%, 死株率为9%, 严重田块死株率达38%;套种田发病株率平均为0.3%~0.8%, 基本无死株现象。常规种植的田块需药剂防治二三次, 套种田最多只需防治1次。辣椒套玉米田比单一种植田药剂和人工费用每0.067 hm2节省40元, 产量每亩损失减少20 kg, 玉米每0.067 hm2增收100 kg, 每0.067 hm2可增收350元。

代县辣椒种植面积为300 hm2, 在种植面积较大的磨坊乡上门王、南家寨、峪口乡金盘、新高乡王街等村大力推广辣椒套种玉米新技术, 落实面积153.3 hm2, 并设立了几个简单的对照。2015年7月10日田间调查, 套种田未见疫病病株, 常规种植对照田发病株率为11%。7月21日调查, 套种田疫病发病株率为0.1%~0.8%, 而相邻的常规种植对照田发病株率平均为18.4%, 对照田因病造成每0.067 hm2减产92.5 kg, 减产率43.3%。辣椒套种玉米新技术的推广可为全县挽回辣椒损失20×104kg。

4 结论

生态控制方法 篇8

人类社会在发展经济的时候, 容易忽略对环境的保护, 人类活动的加剧对河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河里的水不再清澈, 河里的生物越来越单一, 各项功能逐渐衰退, 然而, 河流是人们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受到破坏之后, 恶劣的环境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困扰, 人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逐渐采取措施对河道进行保护, 为了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利用生态的方法对河道护岸进行建造, 发挥人类的智慧, 对河道进行有效保护。

一、河道生态护岸的概念

河道生态护岸的发展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 河道生态护岸工程比较宽泛, 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 河道生态护岸通常都是通过种植植物, 利用植物的自身的治理能力, 人类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通过人类和植物的相互配合, 最终达到改善河道生态系统的目的。生态护岸的建造设计方案很多, 针对不同的河道的特点, 采用的方案也不同, 收到的效果也不同, 护岸的造价也不同, 在选择生态护岸方式的时候,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要保证护岸能够防洪水, 经得起洪水的冲刷, 对河堤起到保护的作用。所以, 在生态护岸的建造和施工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其质量, 其次要考虑的问题是:建造的生态护岸是否对生态环境有修复的作用, 施工的过程中, 尽量不要进一步的破坏原先的生态系统, 而是在保护原来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对生态护岸进行修复。

二、当前河道提防存在的问题

1、部分提防建造的时候要求比较低, 高度不够, 对洪水没有起到真正的防御作用。2、有些堤防质量不达标, 出现滑坡或者漏水等问题。3、没有处理好河道的支流, 发大水的时候容易发生倒灌现象, 同样会造成洪涝灾害。4、没有处理好平原洼地的内涝问题。

三、护岸类型的选择

河道堤防的生态护岸建设过程中, 要选择适合的护岸类型, 在保护河道的原则下,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河道的生态进行修复, 在建设的初始阶段, 首先要对河岸的生态系统有足够的了解, 在认真调查分析之后, 确定护岸的类型, 通常情况下有:自然护岸、人工自然护岸、抗冲护岸, 对这三种护岸方式的具体选择, 就要结合河道的特点。

1、对于河道的主槽比较宽阔, 河水流速比较平缓, 河岸比较宽广, 没有被河水冲刷的可能, 而且河岸旁边没有重要的建筑物, 河水的水位又比较深, 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河段, 可以采用自然护岸方式进行保护, 可以在河岸旁边种上喜水性的植物。

2、对河道主槽比较直, 而且水的流速比较快, 对河岸有一定的冲刷破坏, 同时, 又要求有一定的观赏性的河段, 可以采用人工自然护岸的方法对河道进行防护, 同样是在保证原来的自然植被没有被破坏的基础之上, 对河岸生态进行防护, 利用生态混凝土, 或者土工织物进行护岸建设,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河岸抗冲刷能力, 同时河岸的观赏性也大大的提高, 符合人们的观赏要求。

3、对于那些位于凹岸, 河水流速大, 被流水冲刷导致河岸损坏比较严重, 而且, 河道旁边没有滩地, 周围又有重要的建筑的河段, 出于抗冲击的需要, 这些河段应该采用抗冲护岸的方法进行护岸建设, 具体的做法:可以在河水冲刷比较厉害的地方, 在水位以下的, 可以利用浆砌石、混凝土进行修建, 提高抗冲刷能力, 在水位以上的, 可以利用生态混凝土框格加植物进行护岸。如此一来, 在增加抗冲击能力的同时又增加了河岸的观赏性。

四、河道生态护岸的主要技术类型

1、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护坡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片状材料制作成单元格, 然后在单元格中填土种草。等到单元格中的植物长大以后, 就能把泥土, 草皮等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起到加固的作用。这项技术的工艺比较简单, 而且实用, 加固效果很好, 比较适用于河道流水比较平缓的河段, 但是这项技术也有它的缺点, 那就是抗洪水冲击能力不够, 在洪流爆发的时候起不到真正的护坡效果。

2、植被护坡技术

植被护坡技术是最自然最科学的护坡技术, 能够采用就尽量采用。由于植物的根系比较发达, 它可以牢牢地把土地固定起来, 而且还有很强的吸水能力, 对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很明显。此外, 种植植被能够提高河道的观赏性, 达到了绿化的效果, 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所以, 对于有观赏性要求的河段就可以利用这个方法。

3、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

利用多孔混凝土材料良好的透气性, 在其表面种植植被, 保证了植物对空气和水分的需求, 植物能够得到良好的成长, 与此同时, 由于混凝土材料抗冲击能力比较强, 再加上其表面成长的植物对水流有一定的缓冲的作用, 因此这个技术能起到很好的护坡作用, 在水利工程中经常用到。

此外, 对生态护坡材料也要注意选择, 结合具体方案等具体要求, 保证施工质量, 与此同时, 还要做好清理废物的工作, 保证河道的清洁, 为实现生态绿化工程奠定良好基础, 在护坡工程建设完成以后, 按照要求进行土方回填, 夯实土层, 提高工作质量。

五、小结

河道生态护岸的建造以及施工是一项工序复杂, 涉及的专业领域广, 工程时间长的工程项目, 要求有一大批专业人才共同努力建设, 根据河段的原始地貌, 植被绿化情况, 水流缓急情况等众多因素来决定施工方案, 对河道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护岸。

摘要:城市的建设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活, 采取措施治理河道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刻不容缓, 在治理过程中, 应该要结合当地的地质风貌、水文、还有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的时期, 采取恰当的措施对河道进行整治。本文首先简单的阐述治理河道的概念, 分析河提常常存在的问题, 然后介绍当前治理河道的主要技术, 最后对河道护岸的建造和施工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河道施工,生态护岸建造,技术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帅.河道生态护岸的建造及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 2014.

[2]万丽, 雷李艳.河道生态护岸的建造及施工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15, 15 (12) :180-181.

[3]龚建达, 邱姬垚.浅谈河道生态护岸及植物护坡设计[J].城市建筑, 2013, (18) :157-157.

生态控制方法 篇9

关键词 丹江口库区;化肥施用;生态补偿;补偿标准;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 F062.2:X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3-012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21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地,其水质状况直接决定中线工程调水的成败。然而,库区流域水质不容乐观。2004年在丹江口库区流域42个评价河段中,20个属于水质达标河段,占45.5%;22个属于水质未达标河段,占54.5%。在流入丹江口水库的14条主要河流中,只有淯河、金钱河、堵河、滔河4条河流的水质达到Ⅱ类标准,蛇尾河和天河2条河流达到Ⅲ类标准,而老灌河等7条河流的水质属于Ⅴ类或劣Ⅴ类,污染极为严重。导致丹江口库区流域水质恶化的因素主要有二:一为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二为化肥农药使用、畜禽养殖、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工业排放的废水和城镇排放的污水虽是目前污染丹江口水质的第一位因素,但两者属点源污染,易于发现、治理和监控。事实上,库区周边地方政府已开始对工业污染进行防治,关闭了一批严重污染环境的黄葁加工厂、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小电镀企业、石墨开采企业。在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计划在丹江口库区周边城镇兴建19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86.85万t;兴建8个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300 t。比较而言,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面源污染由于分布面广、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几乎阙如、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等原因难以防治,成为今后威胁丹江口水库水质的主要因素。丹江口库区周围多为山地,耕地面积狭少,人地关系紧张,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农民大量施用化肥。然而,库区农民耕种的土地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山坡地,属沙石土壤,地力贫瘠,产量并不高。因此,通过农田生态补偿的方式引导农民少施化肥,或将部分土地休耕、退耕还林还草,从而减少氮、磷流入水体,应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防治农田面源污染途径。

1 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及数据来源

1.1 生态补偿标准

按照“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生态环境的使用者应支付补偿资金。相应地,因生态环境过度利用而遭受损失的个人和企业应得到补偿。

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公式为:

S=Ct+λΔR

其中,Ct为项目受损者遭受的损失,是直接成本Cd、机会成本C0和发展成本Cp之和;ΔR=R-Ct,为项目收益与成本之差;λ为项目受损者的谈判力,λ∈[0,1][1]。

1.2 农田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项目中存在着极为关键的两方,这就是谁来补偿以及谁应得到补偿。

2002年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指出,中线一期工程的任务是向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市)提供生活、工业用水,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因此,丹江口库区生态补偿项目的受益者是华北受水区的居民和企业,而受损者则是为水库建设和水质保护付出代价的库区居民和企业。

就库区农田生态补偿而言,项目的收益为受水区城镇居民、企业因调水后水价下降而增加的消费者福利和利润,农民因调水后有更好的灌溉条件而增加的农业收入,受水区因调水后生态环境改善而增加的生态服务收益;项目的损失为库区农民因化肥农药施用受限制而导致的农业收入减少。项目收益在扣除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造等直接投入后可在受益者与受损者之间分配,分配的比例取决于谈判力λ。由于项目的真实收益R和农民的谈判力λ在目前不得而知;又由于丹江口库区建设涉及移民、企业关闭、基础设施损失等多个方面,因此本文计算的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将基于农民遭受的损失Ct,暂不考虑净收益ΔR的分配。Ct属于农民的保留效用,是农民谈判的起点。将生态补偿标准确定在Ct之上意味着丹江口库区化肥施用控制这一农田生态补偿项目不是建立在剥夺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符合帕累托效率原则。

1.3 数据来源

计算农田生态补偿标准的基础数据来自《生态补偿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课题组于2009年4月23日至5月9日做的入户问卷调查。此次调查获取有效样本共计245份,其中河南省141份,湖北省104份。河南涉及邓州、淅川、西峡3县市、5乡镇、6村庄;湖北涉及丹江口、郧县、郧西3县市、5乡镇、6村庄(见表1)。样本点都位于丹江口库区周边村庄,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直接影响水库水质。为保证样本能真实地反映总体情况,调查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规模所占的比重抽选农户。

样本户主平均年龄51.2岁,平均受教育水平7.6年;样本点平均每户拥有人口4.8人,劳动力3.8人,其中常住劳动力2.4人;平均每户拥有耕地7.9亩,人均耕地1.65亩(见表2)。除邓州外,淅川、西峡、丹江口、郧西、郧县属于山区,可耕地包括部分旱田和坡地,土质差,人地关系紧张。样本调查点2008年平均每户家庭经营纯收入10 453元,人均2 177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73%。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为5 471.6元,占51.9%;来自第二产业的收入为2 023.9元,占19.4%;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为2 957.2元,占28.1%。农业仍是丹江口库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意味着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将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化肥与农作物产量的经验关系

化肥虽不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但能显著提高产量。一般而言,农作物产量随化肥施用量增加而提高,但化肥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假定作物产量与化肥施用量存在函数关系Y=F(H,L,I,……),其中Y表示作物产量,H表示化肥投入,L表示劳动,I表示资本,则有Y=F(H,L,I,……)>0,YH>0,2YH2<0。农作物产量与化肥的关系如图1所示。显然,估计出了化肥与产量的经验关系,也就估计出了控制化肥数量导致的农业产量损失,计算农田生态补偿也就有了依据。如果产量与化肥的关系处于A点附近,这时减少化肥施用将导致产量降低,对农户的补偿是必须的。相反,如果产量与化肥的关系处于C点附近,这时减少化肥施用将增加产量,没有必要补偿农户。B点则意味着化肥对产量的贡献已达极限,这时减少化肥施用将导致产量降低,但下降的幅度不如A点显著。

nlc202309021701

用一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Outp=ALαIβSγ来估计生产要素与产量的经验关系。其中A表示技术效率,L表示劳动投入,I表示投资,S表示土地面积,α、β、γ为对应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由于实际的作物产量不仅与生产要素投入有关,而且亦取决于土地类型、生产者年龄、教育水平等;此外,由于我们要估计氮、磷、钾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且土地面积已标准化为1。因此,采用以下经验生产函数:

Outp=Aeλ1Area+λ2Ltype+λ3Manu+λ4Popu+λ5Old+λ6Edu+λ7ProvIαLβNγPτKρ(1)

各变量的定义及解释见表3。

等式(1)两边取对数得等式(2):

lnOutp=lnA+λ1Area+λ2Ltype+λ3Manu+λ4Popu+λ5Old+λ6Edu+λ7Prov+αlnI+βlnL+γlnN+τlnP+ρlnK (2)

丹江口库区小麦、玉米、水稻的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小麦lnN,lnP,lnK的系数虽为正,但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氮、磷、钾对小麦仍有增产效果,但其作用已微乎其微。玉米lnN,lnK的系数为正,lnP的系数为负,说明氮肥和钾肥对玉米有增产效果,磷肥由于施用过多,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负;由于三者的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目前化肥施用水平对玉米增产和减产的作用已很少。水稻和玉米相似,氮肥和钾肥仍有增产效果,磷肥则由于过度施用而出现了负面影响;不过,无论是增产还是减产的影响都较微弱,计算结果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所估计的是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以小麦为例,[WTBZ]ln[WTBX]N,[WTBZ]ln[WTBX]P,[WTBZ]ln[WTBX]K的系数表示,当氮、磷或钾肥施用量增加1%时每亩小麦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小麦[WTBZ]ln[WTBX]N,[WTBZ]ln[WTBX]P,[WTBZ]ln[WTBX]K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户为最大化小麦产量已极大限度地施用了氮、磷、钾肥,以至于3种化肥对小麦的边际生产力几乎接近于零,化肥与产量的关系已处于图1的B区域。玉米和水稻也属于同样情形。

3 化肥施用控制与农田生态补偿标准

如何利用估计的生产函数计算农田生态补偿标准?我们考虑以下两种控制农户施用化肥的方式:其一,所有农户减少每一种作物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如每亩小麦施碳铵减少30%,每亩玉米施磷肥减少30%等;其二,让部分地区农户以休耕、退耕的方式放弃某种作物或所有大田作物的种植,如同一块地上只种小麦,不再轮作玉米,坡地全部退耕还林等。

采取方式一时,如果减少的化肥施用量很少,比如5%或10%,直接利用表4中氮、磷、钾肥的弹性系数便可算出作物损失的产量,进而计算出相应的农业收入损失。相反,如果需要减少的化肥施用量较多,比如30%或50%,直接利用各种化肥的弹性系数来计算产量损失便会产生较高的误差。因为调查样本来自丹江口库区比较小的范围,大部分农户已经最大限度地施用了化肥,所估计的化肥和产量的经验关系集中在B点比较窄的区域,不宜用于推测离B点较远区域的化肥和产量关系。不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方式一由于交易成本高昂而难以实施。丹江口库区农业生产属小规模经营,生产者众多,每个农户何时施肥、施何种肥、施多少肥等等,实在难以监督,控制每个农户在每亩耕地上的化肥施用量将因花费巨额的人财物力而得不偿失。

采取方式二时,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只需计算休耕或退耕地的机会成本。方式二不再考虑化肥的产出弹性,避免了方式一出现的计算误差难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采取方式二时不需要估计作物的生产函数。事实上,正是从估计的经验关系得知,小麦、玉米、水稻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已达到极限,才可能准确计算三种农作物的经济收益,进而确定农民能接受的补偿标准。假定估计的化肥与产量的经验关系处于图1中A区域而不是B区域,化肥的边际生产力仍然较高,这时农作物的收益处于上升阶段,如果将当年每亩农田的净收益作为机会成本确定为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农户是断然不会接受的。

农民是否休耕和退耕是容易观察到的,因此方式二也是可实施的。当采取方式二控制化肥施用量时,农田生态补偿标准便是农户因休耕或退耕遭受的农业净收益损失Ct,它等于每亩农业总收入减去每亩在种子、化肥、农药、雇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投资,亦等于每亩地租和劳动收入之和。之所以将每亩劳动收入计入农户损失Ct,是因为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妇女,他们很难在农业外找到就业机会。

由表5可知,种植水稻收益最高,平均达567.31元/亩;玉米次之,平均为331.64元/亩;小麦最低,平均为259.69元/亩。所以,基于2008年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市场价格,丹江口库区农田最低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为:种植小麦259.69元/亩,种植玉米331.64元/亩,种植水稻567.31元/亩。进一步分析发现,氮肥在水稻田创造的净收益是60.33元/kg,在玉米地创造的净收益是29.21元/kg,在小麦地创造的净收益是23.84元/kg。水稻施用氮肥创造的净收益高出玉米106.54%,高出小麦153.06%;玉米施用氮肥创造的净收益高出小麦22.53%。磷肥在水稻田创造的净收益为95.52元/kg,在玉米地创造的净收益为87.48元/kg,在小麦地创造的净收益为39.92元/kg。水稻施用磷肥创造的净收益高出玉米9.19%,高出小麦139.28%;玉米施用磷肥创造的净收益高出小麦119.14%。所以,为了减少氮肥和磷肥产生的面源污染,作物品种上首先应休耕或退耕的是小麦,其次是玉米,最后才是水稻。

在河南:种植小麦每亩施氮肥15.7 kg,高出湖北31.93%;每亩施磷肥6.5 kg,低于湖北8.45%;种植小麦的平均净收益是307元/亩,高出湖北65.95%。种植玉米每亩施氮肥17 kg,高出湖北23.19%;每亩施磷肥3.2 kg,高出湖北33.33%;种植玉米的平均净收益是398元/亩,高出湖北72.29%(见表6)。所以,为了减少氮肥和磷肥产生的面源污染,在区域上首先应退耕或休耕的是湖北。

在丹江口库区,具体应退耕或休耕多少土地、何种作物,在哪里退耕或休耕等等,既取决于允许流入丹江口水库的氮、磷的数量,也取决于耕作地与丹江口水库的距离。离丹江口水库越远,进入河流的氮、磷经自然分解后其含量渐次降低。相反,在水库周边农田施用的化肥经雨水冲刷或土壤渗漏后直接进入水库水体,这部分地区的农田即使产量和净收益较高也可能要休耕或退耕。

4 补偿机制与补偿标准

由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个人技能不同,不同农户的农业产量和净收益呈明显差异。以小麦为例,净收益最低的为-252元/亩,最高的为1 210元/亩。如果补偿采用行政命令方式,将补偿标准一刀切地定为259.69元/亩,低于平均水平的农户将被过度补偿,而高于平均水平的农户则补偿不足。遭受损失的农户将抵制化肥施用控制方案。这时,政府要么采取强制措施,要么将小麦补偿款定在1 210元/亩这一最高水平上,以保证每一农户满意。显然,后者将使政府每亩多支付950元的补偿款。这种额外支付是由于政府不掌握每一农户种植小麦的真实净收益的信息,属于信息租金。

nlc202309021701

政府一方面希望减少强制,另一方面希望减少信息租金支付。可考虑将农户土地按历年产量进行评估后分成劣、中下、中、中上、上5个等级。为避免强制,每一等级支付该等土地最高净收益。5个等级土地的小麦净收益分别是100元/亩、216元/亩、300元/亩、408元/亩、1 210元/亩。采取这种补偿方式后,政府最终平均每亩支付给农户的补偿款是446.8元。这一方式仍须支付信息租金,但信息租金已降至每亩186.8元。

可进一步将土地分成10等。同样,为避免强制,每一等级支付该等土地最高净收益,每等级土地的小麦净收益分别是27元/亩、100元/亩、158.5元/亩、216元/亩、247元/亩、300元/亩、350元/亩、408元/亩、460元/亩、1 210元/亩。这时平均每亩补偿额为347.65元,信息租金再次降至每亩87.7元。土地等级无疑可以无限细分。极端地,可以将每个农户的每块土地进行评估,然后按真实净收益补偿每个农户,这时政府勿须支付任何信息租金。但是,这种评估和补偿方式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所以,实际的补偿标准是某种行政强制和信息租金的权衡。

5 结论性评论

为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减少氮、磷流入水体,可考虑以生态补偿方式鼓励农民将部分土地休耕或退耕。本文利用样本调查的农户微观数据,估计了丹江口库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经验函数,计算了库区农田平均生态补偿标准。结果是:基于2008年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市场价格,种植小麦须补偿259.69元/亩,玉米须补偿331.64元/亩,水稻须补偿567.31元/亩。

具体到实际操作,农田生态补偿标准也取决于休耕或退耕地的多少、地方政府所采用的补偿机制及当地农民的谈判力,本文提供了进一步计算的程序和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将每亩作物净收益即每亩劳动力收入和地租作为农田生态补偿标准,这一计算标准是基于农民遭受的损失Ct。Ct属于保留效用,是农民谈判的起点,将生态补偿标准确定在Ct之上意味着丹江口库区化肥施用控制这一农田生态补偿项目不是建立在剥夺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符合帕累托效率原则。如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有利可图的,可进一步将工程的部分净收益ΔR分配给维护生态系统、保护水质的库区农民,具体分配的份额则取决于当地农民的谈判力λ。

本文计算的最低农田生态补偿标准不考虑作物在释放O2、固定CO2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谢高地等指出:“目前我国统计系统计量的年度种植业总价值仅计量了人类种植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价值和部分由自然生态过程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得到计量和反映的仅为64.7%,未计量生态服务价值为35.3%,年达6 881.06亿元。因粮食生产过程伴随产生的生态服务属公共服务范畴,国家为粮食生产提供公共财政的额度高限可达5 140元/hm2•a”[2]

谢高地等无疑认为农作物提供的其它生态服务价值应由休耕或退耕的农民所得。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因为农民拥有耕地的使用权主要界定在经营和出售粮食、经济作物、

畜产品等方面的收益权上,法律上排除了农民获得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诸如释放O2、固定CO2等副产品的价值。正如最严格的土地私有产权也排除了所有者拥有地面上的空间使用权一样。

致谢:感谢周海林研究员、谢高地教授、唐勇智博士、付静尘博士、韩德梁博士、王兴杰博士提出宝贵意见。

(编辑:李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谭秋成.关于生态补偿标准与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6. [Tan Qiucheng. On Eco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Mechanism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9(6): 1-6.]

[2]谢高地,肖玉,甄林,等.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3):10-13.[Xie Gaodi, Xiao Yu, Zhen Lin,et al.Research on Value of Ecological Services from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J]. Journal of China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2005,(3): 10-13.]

Control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Eco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Croplands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TAN Qiucheng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i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For protecting Danjiangkou Reservoir water from being polluted by too much nitrogen and phosphor, ecocompensation can be used to encourage farmers to fallow parts of lands or return them to forest. By using micro data of rural households from questionnaire,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empirical fun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output of major crops like wheat, corn and ric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and computes the average eco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cropland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Based on production conditions, technologies and market prices of 2008, wheat land, corn land, and paddy field per [WTBX]mu [WTBZ](1 ha=15 [WTBX]mu [WTBZ])should be compensated 259.69, 331.64, and 567.31 Yuan (RMB) on average respectively. To reduce the governments coercion and information rent in compensation, we suggest that farmers land can be further graded in terms of output through past several years, and lands of the same grade can be paid the highest net income of that grade. The paper takes net income of crops, namely the labor income and land rent per [WTBX]mu [WTBZ], as eco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croplands. This compensation standard is based on farmers loss. It belongs to reserve utility and is just a jumpingoff point of farmers negotiation. If the middle route project of transferring water from south to north is profitable, parts of net income of the project can be further distributed to the farmers who maintain ecosystem and protect water quality in reservoir area. The real distributive share depends on farmers negotiation power.

Key words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ecocompensa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11-11-20

作者简介:谭秋成,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与农村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编号:2006BAC18B04)。

花椒生态气象观测方法 篇10

1 花椒生态气象观测的要求及项目

1.1 观测基本要求

花椒生态气象观测采取平行观测的原则, 即物候观测与气象要素同时进行[1]。气象要素观测可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进行;花椒物候观测地段与气象观测场水平距离不超过3 km[2], 海拔高度要尽量接近, 最多相差不超过100 m, 地形代表当地特点, 并应远离大型水体、高大建筑、高速公路等, 尽量减少边际效应。选择当地主要栽培品种, 树龄在5~15年之间, 生长正常的植株, 观测地段面积不少于0.5 hm2或总植株不少于50株。

1.2 生态气象观测项目

根据花椒外部形态特征, 将其划分为9个物候期:芽开放期、现蕾期、开花期、展叶期、果实膨大期、着色期、成熟期、落叶期。每个物候期需进行始期、盛期观测。影响产量形成的因素有坐果率、新枝长度、树高、树冠直径、植株密度等;气象要素观测主要有温度、降水、相对湿度、日照等;主要的病虫害和气象灾害。

2 花椒生态气象观测标准

2.1 生态特征

花椒属芸香科花椒属,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花芽为混合芽, 聚伞状圆锥花序, 奇数羽状复叶, 果实为蓇葖果, 球形表面有疣状腺点, 成熟果皮呈红色或紫红色, 种子黑色光亮[3]。

2.2 物候期标准

芽开放始期:芽开始生长, 长约1 cm;芽开放盛期:整个植株有1/2枝条上芽均开放。展叶始期:观测枝上有1~2片叶片完全展开;展叶盛期:植株上超过1/2枝条有完全展开的叶片。现蕾始期:观测枝上花芽中能看到序状花序;现蕾盛期:超过1/2的枝条上能看到花序。现蕾期多与展叶期重叠出现。开花始期:观测枝上花序散开, 花被开裂, 露出子房体;开花盛期:观测枝上雌花柱头向外弯曲, 并且由淡绿色变为淡黄色, 初见开花至开花盛期为3~4 d。果实膨大始期:以该品种正常成熟果实为标准, 果实达到完全成熟果实约1/4大;果实膨大盛期:达到1/2大进入膨大盛期。果实着色始期:青绿色的果皮颜色变淡, 逐渐变成暗红色, 着色尚不均匀;果实着色盛期:果皮呈深红色, 疣状突起晶亮, 近似透明。该发育期时间较长, 一般6月上旬开始着色, 7月上旬进入着色盛期, 下旬完全呈暗红色。成熟始期:果实呈红色或紫红色, 椒仁 (即种子) 变硬, 青黑色, 与果皮不易剥离;成熟盛期:种子呈黑色有光泽, 易与果皮剥离, 有极少的果皮开裂。落叶始期:叶子表面失去光泽, 叶色变浅, 叶面出现锈斑点, 整株树叶片有10%有脱落;落叶盛期:叶片大量脱落, 枝条上只剩下零星叶片。

将观测地段划分为4个相等的区域, 每个区域选1个测点, 每个测点连续选5株植株, 共20株作为观测植株;每株上选发育较早的一枝作为观测枝, 观测枝做上记号, 一般物候观测在此进行。根据物候特征, 记录进入物候期的株数, 统计百分率, 当进入某个物候期的植株数≥50%时, 即为进入该物候期。比如:出现展叶始期的株数≥50%记为展叶始期;出现展叶盛期的株数≥50%记为展叶盛期。一般可根据物候期出现的历年值, 当临近物候期出现时, 逢双或隔日观测, 旬末日必须进行巡视观测。在不漏所规定的物候期的前提下, 可5 d巡视1次。开花期由于时间短, 需每日观测。

2.3 产量因素观测

坐果率、树高、树冠直径、植株密度等可参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果树分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由于花椒春季抽出的新枝能形成结果枝, 对翌年产量影响较大, 所以只观测春季新稍的生长长度, 方法同苹果。

2.4 主要气象灾害及病虫害观测

资料表明, 陕西省主要花椒虫病害有柳干木蠹娥、花椒窄吉丁、蚜虫、桔潜跳甲、锈病落叶病等[4]。观测病虫害开始、猖獗、终止日期, 在观测小区内分别选5株, 统计受害株数, 计算受害百分率。常出现的气象灾害有春季霜冻害、春末夏初的高温干旱、采摘期的连阴雨等, 根据植株表现出的受害特征及气象因素综合判断, 灾害发生时及时记录其开始、终止的日期以及受害程度。

摘要:根据花椒的生长特性, 探讨了其物候期、产量因素、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等的观测方法, 为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提供依据。

关键词:花椒,生态气象,观测方法,物候期,产量因素,病虫害观测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生态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4.

[2]朱艳杰.县级气象业务500问[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4:79.

[3]朱健, 冯敏杰.花椒[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20-21.

上一篇:耐药性实验下一篇:政府创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