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性实验(共12篇)
耐药性实验 篇1
本刊讯近日, 据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一龙教授透露, 广东省人民医院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合作找到了肺癌“靶向治疗”的耐药基因, 从而使该项治疗的有效率从71%提高到93%。该科研成果发表在2010年1月的《癌细胞》 (CANCER CELL) 杂志上, 标志着肿瘤治疗进入了全基因时代。
据了解, 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 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130万例。据我国卫生部最新统计, 过去30年里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 位列居民癌症死亡榜首。70%的肺癌病人发现时已是晚期, 失去了手术的机会, 临床上常用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
研究人员在耐药病人中发现, 有一个叫MET的基因可被靶向治疗药物激活并产生耐药, 如果用药抑制MET基因的扩增, 可以使肺癌靶向治疗的有效率从71%提高到93%。吴一龙说, 全球肺癌的治疗近年已逐渐进入个体化治疗时代, 医生要根据病人是否有基因突变决定治疗方案。这次中美两国专家开展的研究, 不但找到了耐药基因, 还找出了抑制耐药基因的办法, 使得肺癌靶向治疗的有效率接近100%, 实现了癌症病人的完全个体化治疗。
耐药性实验 篇2
【摘要】 目的 分析郴州地区肠球菌耐药性的变化情况,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郴州地区各医院~检出的158株和~检出的312株肠球菌,并做药敏试验,使用2检验肠球菌耐药性的变化情况。结果 2006~20的肠球菌比1996~的肠球菌对氯霉素(2=14.582)、红霉素g(2=38.724)的耐药率增升明显,p均<0.05。而对万古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无明显改变。结论 后肠球菌的耐药性发生了变化,对一些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有增升。因此,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关键词】 肠球菌;抗生素;耐药性;变化(迁)
variations of resistance of enterococcus to antibiotics in chenzhou area.
ouyang dan-ming, hu yong-xuan, jiang jing-xing, et al.
1.xiangnan, chenzhou 423000, hunan, p. r.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of drug resistance of enterococcus isolated from clinical specimens. methods api was used for detection of enterococcus and k-b method was used in drug sensitivity tests. results totally 158 enterococcus strains isolated in 1996~1997 and 312 strains isolated in 2006~ were tested. the resistance the isolated strains to chloromycetin and erythromycin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at to vancomycin, penicillin, ampicillin, gentamicin, nitrofurantoin and levofloxacin were not varied markedly. conclusion sensitivity of enterococcus to antibiotics varied thus precaution is indicated for physicians in selection of drugs.
key words:enterococcus; antimicrobic agents; drug resistance; variation
肠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是健康人上呼吸道和肠道的常居菌。www.133229.Com肠球菌引起人类感染几乎都是由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肠球菌所致感染多发生于泌尿生殖道、伤口、心内膜、肺部及盆腔的混合感染[1,2],亦是引起严重基础疾病患者败血症和老年病人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3]。近年来,肠球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4]。随着广谱抗菌药在临床的广泛使用,来源于感染标本中的肠球菌的耐药率在逐年增升,由肠球菌引起致死性的威胁也日趋严重,由它所致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此,需要定期检测肠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指引合理用药,以减少或延缓耐药株的产生和传播。本工作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肠球菌的耐药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实验所用肠球菌菌株均来自1996~19和2006~2007年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郴州市妇幼保健院以及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的血、尿、伤口分泌物、生殖道分泌物、胸腹水等临床标本。其中1996~1997年分离出158 株,2006~2007年分离出312株。
1.2 试剂
所用培养基、微量生化鉴定管、抗生素药物纸片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鉴定系统为法国梅里埃(biomerieux)api细菌生化鉴定条。
1.3 方法
细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5]常规技术及采用api 细菌生化鉴定条进行鉴定。药敏采用k-b纸片扩散法, 以美国nccls(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进行药敏测定。
1.4 质量控制
用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粪肠球菌atcc29212,参考菌株做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2检验对1996~1997年和2006~2007年检出的肠球菌耐药率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检出菌株的标本分布
自郴州市各医院1996~1997年送检的各类临床标本中共检出肠球菌158株,其中呼吸道标本检出54株(34.2%),尿标本检出50株(31.6%),创口分泌物检出24株(15.2%),引流物11 株(7.0%),前列腺液10株(6.3%),其他标本9株( 5.7%) 。
2006~2007年送检的各类临床标本中共检出肠球菌312株,其中呼吸道标本检出114株(36.6%),尿标本检出98株(31.4%),创口分泌物检出50株(16.0%),引流物18 株(5.8%),前列腺液18株(5.8%),其他标本14株(4.4%) 。
2.2 检出肠球菌的菌种分布
检出的158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122株、屎肠球菌21株,分别占总数的77.2%和13.3%;其他肠球菌15株,占9.5%。检出的312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236株、屎肠球菌43株,分别占总数的75.6%和13.8%;其他肠球菌33株,占10.6%。
2.3 药敏结果
2.3.1 1996~1997年检出的肠球菌耐药情况
见表1。表1 1996~1997年检出的肠球菌的耐药率(%)抗生素粪肠球菌(略)
2.3.2 2006~2007年检出肠球菌的耐药情况
除对万古霉素和氯霉素外,粪肠球菌对其他几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比屎肠球菌低,详见表2。表2 2006~2007年检出的肠球菌的耐药率(略)
2.3.3 1996~1997年和2006~2007年检出的肠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比较
1996~1997年和2006~2007年分离的肠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及两种肠球菌的比较,粪肠球菌比尿球菌对氯霉素(2=14.582)、红霉素g(2=38.724)的耐药率增升明显(p<0.05),而对万古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无明显改变,详见表3。表3 1996~1997年和2006~2007年检出的肠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比较(略)
3 讨论
肠球菌属在分类上原属于链球菌科,1984 年分出成为独立的一属。肠球菌属是人类肠道的常居菌,也是条件致病菌。根据肠球菌利用糖类的不同,将其分为4组19个种[6]。本组于两期间从郴州市各医院送检标本中分离到的肠球菌主要是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其中,呼吸道标本检出率高,尿液、创口分泌物、引流物、前列腺液等标本检出数居前2~5位。临床应重视这几方面肠球菌感染的防范。
肠球菌的耐药性复杂,既有天然性耐药,又有获得性耐药和药物耐受,肠球菌种类不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有明显的差异。本结果发现经过10年抗生素的应用,郴州市各医院检出肠球菌的耐药性发生了变迁,尤其对氯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显著增高,因此,建议在肠球菌感染的治疗中严格控制氯霉素和红霉素的使用。两期间均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菌株,但随着万古霉素在本地区使用的增多,对其耐药性的监测尤为重要,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耐万古霉素菌株的产生与扩散。
目前,针对治疗肠球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范围非常有限,临床医生必需综合考虑各种抗菌药物对不同肠球菌种的抗菌活性,应严格遵循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有效地治疗感染,减少或延缓肠球菌耐药株的产生与传播。
【参考文献】
[1]乐理.肠球菌医院内感染特点及耐药性[j].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28(4):481~482.
[2]任南,文细毛,徐秀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肠球菌耐药性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24):41~43.
[3]王亚兰,庞立峰.老年感染患者的肠球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9(4):220~222.
[4]周俊英,付有荣,李杰.137株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疾病监测,,19(4):127~129.
[5]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500~561.
外科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分析 篇3
[关键词]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53-02
Analysis on drug resistance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DENG Chong CHEN Jianghua LU Danqian
Laboratory Depar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Zhongshan 528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ed factors of our hospital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drug resistance. Methods We cultivated the specimens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patients,and then tested the drug sensitivity. Results The risk factors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drug resistance included the surgical site,pathogen types,operation duration,the length of time,antibiotics used type,etc. Conclusion After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resistance.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prevention after resistanc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n.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safety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each link control regul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ection rates.
[Key words] Surgery;Incision infection;Drug resistance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是衡量外科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耐药性不仅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还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笔者对300例外科手术进行院内感染监测,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耐药性的相关因素,找出影响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0年3月1日~2011年5月30日所有外科胸腹部手术的患者,共获得300例样本。
1.2 研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有关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在手术室进行空气和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在手术室询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观察记录,在病房察看病历、床旁调查和询问主管相结合;在病案室收集有关资料。对医院感染患者送检各种标本培养,进行药敏实验。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的影响因素比较。为分析几种因素与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将所要分析的因素进行量化,具体量化方案见表1。将各种分析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危险因素是手术部位、病原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等。见表2。
耐药性实验 篇4
1 材料
1.1 细胞株
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由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细胞库提供。
1.2 试剂与仪器
胎牛血清(FBS)、DMEM培养基为美国GIBCO公司产品,EGCG,顺铂,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和二甲基亚砜(DMSO)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ECL-Plus检测系统(Bio-Rad,USA),ABCG2,p-glycoprotein和GAPDH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二抗购自美国Invirogen公司。
2 方法
2.1 耐药细胞株的建立
采用药物大剂量冲击和剂量递增相结合的方法诱导产生耐药细胞,MTT法测定DDP对Eca109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14μmol L,用含10μmol/L DDP的培养基培养24 h,更换含IC50 DDP的培养基培养7-10 d,然后更换不断提高DDP浓度的培养基,直至细胞在含有5μmol/L DDP的培养基中稳定生长,最后测定细胞对DDP的IC50为7.21μmol/L,命名为Eca109/DDP。
2.2 细胞对药物敏感性检测
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接种至96孔板,设置三组,Eca109,Eca109/DDP和Eca109/DDP+2μmol/L EGCG(处理24h),加入终浓度为1.0,2.0,4.0和8.0μmol/L DDP的培养基,培养箱中培养24 h,每孔加入200μL DMSO,混匀静置5min,用酶标仪测OD490检测各孔吸光度,计算肿瘤细胞在各种浓度下的细胞存活率。细胞存活率=(试验组OD490平均值/空白组OD490平均值)×100%。
2.3 Western blot
收集Eca109/DDP和Eca109/DDP+2μmol/L EGCG细胞总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蛋白质转移至PVDF膜上,用含5%脱脂奶粉的TBST液封闭1 h(室温),加稀释的一抗过夜(4℃),TBST液洗膜,二抗室温孵育45 min,TBST洗膜,ECL-Plus检测系统拍摄图像。
2.4 数据处理
数据保留两位尾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MTT检测结果比较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
3 结果
3.1 Eca109耐顺铂细胞株的建立
经过6个月诱导,成功建立人食管癌顺铂耐药细胞株Eca109DDP。MTT法测定DDP对Eca109细胞的IC50为3.14μmol/L,Eca109DDP细胞的IC50为7.21μmol/L。
3.2 EGCG可逆转Eca109/DDP细胞耐顺铂
随着DDP浓度的增加,Eca109/DDP+EGCG组细胞较Eca109/DDP对DDP更敏感(图1),对照组DDP对Eca109/DDP细胞的IC50为7.21μmol/L,实验组EGCG和DDP联合处理组对Eca109/DDP细胞的IC50为2.63μmol/L。
3.3 EGCG可抑制耐药相关蛋白
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经EGCG处理24h后的Eca109/DDP细胞中ABCG2和p-glycoprote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未处理的Eca109/DDP细胞(图2)。
4 讨论
食管癌的传统治疗手段是联合化疗,但20%~30%的患者用联合化疗不能获得缓解,或缓解后很快复发,其原因为食管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蛋白高表达是食管癌细胞耐药的重要机制,降低耐药蛋白表达可逆转部分食管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
近年来,儿茶素成分EGCG抗癌机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表明EGCG通过调节细胞代谢中关键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等方式抑制癌细胞生长[5,6]。已有研究表明EGCG可增强药物对人耐药肝癌细胞BEL-7404/A和耐药口腔细胞KBV200的细胞毒增敏作用;EGCG、ECG与阿霉素(ADM)或长春新碱(VCR)联合应用可增强药物对肿瘤细胞BEL-7404/A和耐药口腔细胞KBV200的细胞毒作用[7,8],并推测机制可能与降低肿瘤多药耐药基因功能有关[9]。为发现新的多药耐药逆转剂和可能的作用靶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总之,本研究显示EGCG能逆转人食管癌耐药株Eca109/DDP的耐药作用,为EGCG用于临床逆转食管癌耐药提供了实验依据,其逆转耐药的确切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Podolski-Renic A,Andelkovic T,Bankovic J,et al.The role of paclitaxelin the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of multidrug resistant cancercell lines[J].Biomed Pharmacother,2011,65(5):345-353.
[2]Ding XW,Wu JH,Jiang CP.ABCG2:a potential marker of stemcells and novel target in stem cell and cancer therapy[J].Life Sci,2010,86(17/18):631-637.
[3]Doumerc N,Bonhoure E,Dayon A,et al.Green tea(EGCG)andprostate cancer:A new sphingosine kinase inhibitor[J].Eur Urol Suppl,2006,5(2):168.
[4]Zhang SM,Yang S,Huang RM.Research advances on anticanceractivity of EGCG abstract from tea[J].Gui Zhou Agricul Sc,2006,34(7):96-99.
[5]Tcchibana H,Koga K,Fujimura Y,et al.A receptor for green teapolyphenol EGCG[J].Nat Struct Mol Bio,2004,11(4):380-381.
[6]Lambert JD,Yang CS.Cancer chempoprentive activ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tea and tea polyphels[J].Muta Res,2003,523-524:201-208.
[7]Huang W,Ding L,Huang Q,et al.Carbonyl reductase 1 as a noveltarget of(-)-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agains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epatology,2010,52(2):703-714.
[8]Chen PN,Chu SC,Kuo WH,et al.Epigallocatechin-3 gallate inhibitsinvasion,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and tumor growth inoral cancer cells[J].J Agric Food Chem,2011,59(8):3836-3844.
耐药性实验 篇5
抗菌素耐药性是一个严重问题,影响到传染病控制的核心工作并有可能阻碍其进展,甚至可能出现倒退。耐药性是微生物的自然反应,但通过谨慎和适当地使用抗生素,可以控制。西欧各国在管制良好的综合卫生系统中采取多管齐下的做法,减少了有些致病菌对抗菌素的耐药性。通过综合监测抗生素的消费和耐药性,由政府协调和付费开展处方者及消费者教育,以及在社区和医院中管制抗生素的使用,已显示可以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不幸的是,甚至在欧洲等地管制良好的系统中,有些致病菌的耐药性继续无节制地发展,而且在卫生系统之外,尤其是兽医方面,抗生素的使用仍存在问题。
在管制大为薄弱、缺乏诊断手断以及全面卫生保健是一种遥远期望的发展中世界,情况怎么样?主要由以营利推动的私立部门提供的不完善卫生服务使抗生素很容易被误用和滥用。鉴于监测不力,抗菌素耐药性的真实规模很可能不得而知,只有类似ndm-1的“流星”才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对适当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已有充分的科学知识。具体的抗生素只对特定生物有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特定的剂量施用,而且对病毒性感染无效。那么,是什么推动了与这种证据背道而驰的行为?
有一错误的认识,即以为抗生素对一切感染都有效。对许多患者,似乎是这样——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服用阿莫西林之后病情好转。这通常是疾病自然过程的结果,而不是阿莫西林的效果(患者可认为抗生素造成腹泻的副作用是疾病的症状)。尽管良好的临床试验显示抗生素无预防价值,但医生为除了患有简单病毒性感染之外在其它方面身体健康的病人开出抗生素处方以预防可能的继发性病毒感染。在发展中世界,药房不用处方就出售抗生素,因为其收入取决于销售额,而不是专业服务费或工资。制药公司可促销抗生素,而不顾患者的需要。最后,多数抗生素由于其安全性和疗程较短等优点,很容易造成滥用;患者常常自行服用抗生素,而自行服用降压药的人就很少。
在卫生保健基础设施落后、管制有限和缺乏卫生教育的环境中抵制这些行为,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反复呼吁改进药物管制,但一定不能阻碍适当的可及性;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抗生素的使用将继续发展以满足缺医少药造成的需求。增加使用必须与合理使用相结合。如果改进药物可及性,但不显著改进适当使用,就会产生可怕的后果,不断出现“超级细菌”和无法治疗的感染。幸运的是,改进适当使用抗生素通常会减少卫生费用,因为多数社区中使用的大部分抗生素是不必要的。
中医怎样治疗耐药性肺结核 篇6
肺结核患者只要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是完全可以被治愈的。但在临床上,有很多患者的肺结核在经历了病情好转——恶化——好转——恶化这样长期不愈的过程之后,最终成为耐药性肺结核。这些肺结核变成耐药性肺结核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患者接受的抗结核治疗不规范。而导致治疗不规范的主要因素有:①治疗方案不合理。很多患者在被确诊患有肺结核后没有到结核病专业医院接受治疗,而是到未经标准化培训的小型医疗机构或小型诊所就诊;或者接诊医生对肺结核的治疗知识相对匮乏而采用了错误的治疗方案,导致用药剂量不足或是服药的方法不当。②患者自身有失误。肺结核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肝肾损害等毒副反应。当这类情况发生时,一些患者不但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反而自行中断治疗,待病情恶化之后再去就诊,如此循环往复地间断治疗,使得结核病菌对抗结核药逐渐产生了耐受性,从而使其所患的普通肺结核演变为耐药性肺结核。
耐药性肺结核的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耐药率高,并发症多,疗效较差,预后不佳。这会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此病的特点主要有:①诊断复杂。普通肺结核病仅需做3个痰标本即可确诊,一般只需要2~3天的时间。而诊断耐药性肺结核,在做好痰涂片标本后还要做痰培养,之后还要做药物敏感试验,一般需要2~3个月才可确诊。②治疗周期长。普通肺结核的治疗周期为6个月。而耐药性肺结核的治疗周期长达18个月~24个月,甚至需要36个月以上的时间。③治愈率低。目前,普通肺结核的治愈率在90%以上。而耐药性肺结核的治愈率却不足50%。④治疗费用高。据了解,在我国一位普通肺结核病人6个月的治疗费用为150元左右,而一位耐药性肺结核病人24个月的治疗费用接近2万元。
近年来,我国耐药性肺结核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老年患者尤多。由于缺乏特效药和敏感药,耐药性肺结核的治疗极其困难。面对如此棘手而又不能回避的治疗问题,很多的此病患者选择了用中医中药来治疗。中医中药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的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毒副作用低。耐药性肺结核患者在服用抗生素类的抗结核药物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肾损害,而中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低。②可对症治疗。长期表现为阴虚盗汗、干咳不止、痰中带血的肺结核患者,或是食欲不佳、夜卧不安、便秘难解的气血亏虚型的肺结核患者,均可以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对症治疗。③可预防发病和复发。中医认为,人体在感染结核病菌以后,并非立即发病,而是在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时才会发病。同理,有肺结核患病史的人,在免疫力低下时,其体内残留的结核病菌也容易“死灰复燃”,这是导致肺结核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身体亏虚者,或处于恢复期的此病患者,宜选用中药进行调理,以提高其机体的免疫力,预防其发病和复发。
中医认为,耐药性肺结核属于“阴阳两虚”型的肺痨范畴。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消瘦、下午潮热、全身乏力、咯痰或痰中带血。近年来,中药药理研究证实,有很多中药具有较强的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目前,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的验方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笔者常用的一个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的良方是:百部、黄芩、白芨、白芍、虫草、射干、夏枯草、黄连、黄柏、地榆各15克,鱼腥草、地骨皮、白果、银花、连翘、款冬花、石榴皮各1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两次服下。
在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的中成药中,“回生灵”系列药物因其疗效显著而受到肺结核患者的好评。“回生灵”系列的药物包括润肺化核膏、百地滋阴丸、参芪益肺丸这三种中成药。润肺化核膏具有养血育阴、解毒化瘀的功效,适合气血凝结、邪热壅聚、经络阻滞的肺结核患者使用。百地滋阴丸具有滋补肺肾、凉血除蒸的功效,适合肺肾不足、气阴两伤的肺结核患者使用。参芪益肺丸具有健脾益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适合肺脾同病、痰湿稽留的肺结核患者使用。
临床上还可用针灸疗法和梅花针疗法辅助治疗肺结核。这两种疗法均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加快人体新陈代谢的功效,对治疗耐药性肺结核具有较好的辅助效果。用针灸疗法治疗肺结 核时,可选择的主要穴位有:大椎、肺腧、膏肓、心腧、足三里、三阴交,可每周针灸2次,连续针灸3个月为一个疗程。用梅花针疗法治疗肺结核时,可选择在背部脊柱两旁的背腧穴进行叩刺,可每隔两天叩刺一次,每次叩刺80~100下,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宜。
此外,耐药性肺结核患者还应重视日常的养生保健,以预防此病的发生和复发。耐药性肺结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常呼吸新鲜的空气。可每日早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或经常去树林和公园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②保持乐观的心态。中医认为,忧悲伤肺,此病患者宜保持乐观的心态,切忌忧虑悲伤,勿生闲气。③合理地安排饮食。肺结核患者在饮食方面,应多摄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主要有鱼类、蛋类、瘦肉、豆制品、菠菜、油菜、白菜、萝卜、木耳、蘑菇、梨、枇杷、桔子等。④睡眠要充足。此病患者应养成早睡早起、中午睡午觉的好习惯,生活宜规律,并戒烟忌酒。⑤适当地进行运动。肺结核患者宜适当地进行一些户外运动,比如练习太极拳、气功、五禽戏、八段锦等。
小贴士——
哪些患者的肺结核
易转变为耐药性肺结核
一、合并糖尿病、肝病、癫痫、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肺结核患者。
二、伴有咯血、气胸、呼吸衰竭、心脏衰竭等症状的肺结核患者。
三、年龄较大和免疫力低下的肺结核患者。
四、对此病的认识不足,治疗不规律的肺结核患者。
耐药性实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分离的葡萄球菌进行克林霉素药敏测试 (D试验) 。标本来自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
1.2 仪器与试剂
药敏分析仪器全自动微生物药敏分析仪 (美国BD公司phoenix100) 克林霉素纸片2微克产自于英国OXOID公司、红霉素纸片15微克/片、M-H琼脂, 药敏复合板来自美国BD公司。鉴定药物包括克林霉素、利福平、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
1.3 鉴定方法
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美国BD公司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试验, 当对于克林霉素敏感时仪器显示做诱导试验测定克林霉素敏感性。
D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方法将浓度0.3的特测菌液均匀涂抹于M-H琼脂平板上, 间隔15~25 min将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药敏纸片贴上, 置于35℃保温箱18~24 h后观察结果, 若对于红霉素耐药而临近红霉素一侧克林霉素抑菌圈会变平变窄为D, 试验呈现阳性。若克林霉素抑菌圈性状保持不便则为D试验阴性。
传代培养:培养方法具体为NCCLS标准, 将保存的葡萄球菌祝转种至肉汤培养基培养24 h, 将其配制成107CFU/ml细菌悬浮液, 多点接种仪没点取样1μL接种在Mueller Hinton琼脂板含有4%NaCl和稀释的苯唑西林, 在35℃孵育24 h后观察结果。取过夜培养的细菌悬浮液均匀涂抹在含克林霉素琼脂板上, 当细菌含有4 m L/L以上的克林霉素平板上生长, 发生频率在10-8以上, 且克林霉素选择性培养基细菌亚克隆的MIC>8 mg/L。在含有4~8 mg/L的克林霉素平板上进行传代培养。
1.3 统计学方法
试验结果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Α两边取0.05,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葡萄球菌对于克林霉素药敏试验结果
通过试验分离得到葡萄球菌115株, 表皮葡萄球菌97株、溶血葡萄球菌125株、其他葡萄球菌14株。葡萄球菌对于克林霉素的耐药情况分别为:金葡菌75.5%, 表皮葡萄球菌65.2%, 溶血葡萄球菌62.1%。具体数据见表1。
2.2 各类葡萄球菌对于抗生素的耐药性
15株对克林霉素耐药亚群的MIC为9~12mg/L, 频率为10-4~10-3, 其中金葡菌11株, 溶血性葡萄球菌4株。将细菌进行传代培养后进行5种抗生素药敏显示, 对克林霉素敏感5株, 中介7株, 耐药9株, 敏感率23.8%利福平敏感2株, 耐药4株, 敏感率33.3%;左氧氟沙星敏感1株、耐药8株, 敏感率11.1%, 万古霉素敏感2株、中介7株, 敏感率22.2%;四环素敏感3株, 耐药6株, 敏感率50%。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葡萄球菌医院内感染较为严重, 社区获得性感染也日益增加。临床也较长时间致力于对其耐药性, 敏感性的研究。日本首次发现对于克林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有3株[3], 主要在医院内流行, 但在体外药物试验表现其仍然敏感, 随克林霉素的使用广泛, 其逐渐产生了高度耐药性, 也说明了其治疗效果降低的原因。
克林霉素属于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在功能上非常相似。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主要由不同机制引起, 一是基因介导, 表现为对红霉素耐药, 克林霉素的敏感;二是erm基因介导的核糖体靶位发生改变, 分为诱导型结构型两种, 表现为克林霉素耐药;诱导型表现在红霉素、B型链阳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 此时要把克林霉素改为耐药。
对于葡萄球菌感染, 经验上不应选择克林霉素, 应当在使用前进行克林霉素的药敏试验, 可以帮助临床更合理地进行用药。由于稀释法较难检测出克林霉素的诱导型, 根据一起报告显示[5], 推荐使用纸片扩散法做为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D试验。克林霉素是由美国食品药监局核准的抗微生物药物推荐药物, 在葡萄球菌中属于B组可以做为青霉素耐药、无效或过敏的患者候选药物, 也可以用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感染治疗。D试验阳性, 对于克林霉素耐药时, 该均菌株应当为体外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 在少数患者可能有效。葡萄球菌对于克林霉素敏感率低D试验阳性率高, 葡萄球菌耐药检测应进行敏感试验和D试验, 以便正确使用药物。
摘要:目的 研究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诱导型耐药性,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分离的葡萄球菌进行克林霉素药敏测试 (D试验) 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离得到115株葡萄球菌, 97株表皮葡萄球菌、125株溶血葡萄球菌、14株其他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对于克林霉素的耐药情况分别为:金葡菌75.5%, 表皮葡萄球菌65.2%, 溶血葡萄球菌62.1%。15株对克林霉素耐药亚群的MIC为912 mg/L, 其发生频率为10-410-3, 其中11株金葡菌, 4株溶血性葡萄球菌。将细菌进行传代培养后进行5种抗生素药敏显示, 对克林霉素敏感5株, 中介7株, 耐药9株, 敏感率23.8%利福平敏感2株, 耐药4株, 敏感率33.3%;左氧氟沙星敏感1株、耐药8株, 敏感率11.1%, 万古霉素敏感2株、中介7株, 敏感率22.2%;四环素敏感3株, 耐药6株, 敏感率50%。结论 葡萄球菌对于克林霉素耐药率高, 敏感率低, D试验阳性率高, 对葡萄球菌耐药性应进行敏感性试验和D试验。
关键词:葡萄球菌,克林霉素,诱导型,耐药,敏感
参考文献
[1]BAINES SD, O'CONNOR R, SAXTON K, et al.Activity of van-comycin against epidemic Clostridium difficile strains in a humangut model[J].The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2009, 63 (3) :520-525.
[2]RICHTER J, ABBASI-BOROUDJENI N, KOCH S, et al.Par-enteral combined quinine-artesunate therapy in life-threateningmalaria[J].Deut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 2009, 134 (5) :187-190.
[3]李笃军, 苏维奇, 朱元祺, 等.胶东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 (2) :290-292.[3]LI DJ, SU WQ, ZHU YQ, et al.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research in Jiaodong Area[J].Chinese Journal ofLaboratory Diagnosis, 2012, 16 (2) :290-292.Chinese
[4]孙建文, 万新亮, 任孔华, 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诱导耐药分析[J].检验医学, 2010, 25 (9) :675-677.[4]SUN JW, WAN XL, REN KH, et al.Staphylococcus aureus re-sistant to erythromycin and clindamycin-induced Analysis[J].Laboratory Medicine, 2010, 25 (9) :675-677.Chinese
[5]曲丹, 徐小嫚, 张毅, 等.3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 (6) :897-899.[5]QU D, XU XM, ZHANG Y, et al.Resistance analysis of 317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Medicine, 2010, 20 (6) :897-899.Chinese
耐药性实验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紫杉醇(南京康海制药有限公司,含量98.6%),蛋黄卵磷脂(德国,avanti polar lipids公司),胆固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叶酸(德国,avanti polar lipids公司),耐紫杉醇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SKOV3/TAX细胞(本实验室诱导[4]),BALB/c雌裸鼠(北京大学医学部动物部)。
1.2 方法
1.2.1 DSPE-PEG2000-FA修饰的叶酸偶联纳米紫杉醇药物的制备及鉴定见文献[5]。
1.2.2裸鼠耐紫杉醇卵巢癌腹腔种植瘤模型的建立裸鼠耐紫杉醇卵巢癌腹腔种植瘤模型的建立方法见参照文献[6],取4~6周龄的5只Balb/c雌裸鼠,每只裸鼠腹腔注射0.1 ml SKOV3/TAX细胞,浓度为3×107/ml,每周测量裸鼠腹围,并观察其精神状态。待荷瘤鼠自然死亡或安乐死后剖开腹腔,计算肠管表面及腹膜可疑肿瘤结节数量并取材。上述标本经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然后将石蜡包埋标本切片(厚度:6μm),常规HE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形态。
1.2.3叶酸偶联纳米紫杉醇靶向治疗裸鼠耐药卵巢癌的动物实验该研究包括两部分,研究对象均为5组裸鼠,每组10只,研究终点分别为:建模后90天和30天。首先建立两批各50只裸鼠耐紫杉醇卵巢癌腹腔种植瘤模型,1周后均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载体(无紫杉醇脂质体)、紫杉醇、纳米紫杉醇(nano-paclitaxel liposome,N.P.)、叶酸偶联纳米紫杉醇(folic acid-coupled nano-paclitaxel liposome,FA-N.P.)腹腔给药组和FA-N.P.尾静脉给药组,每组每周均给予相应临床剂量20 mg/kg的紫杉醇,连续给药4周。
第1批小鼠研究方法:每隔2天测量裸鼠的腹围,观察其毛色、精神状态,直至裸鼠自然死亡或安乐死,未死亡裸鼠第90天全部处死。所有裸鼠均做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测量腹围。
第2批小鼠研究方法:第4次给药后48小时(即第30天)处死裸鼠,剖开腹腔,计算肉眼可见瘤体数量,取瘤体标本,研究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其中80%瘤体标本经研磨法处理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后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另外20%瘤体标本切成约1 mm3小块,经处理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学改变。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表示。采用SPSS 16.0软件,对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并采用Tukey's方法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数据采用Log-rank检验[7]。
2 结果
2.1 裸鼠耐药卵巢癌腹腔种植瘤模型鉴定结果
荷瘤裸鼠的中位生存期为35天,荷瘤30天时腹围明显增大,腹腔内充满腹水,体质量明显下降,精神萎靡,类似人类卵巢癌晚期患者。处死荷瘤鼠后,剖开腹腔,肠管表面及腹膜表面可见多个粟粒样可疑肿瘤结节,平均数目7.6±0.5个。在该部位取材,标本经常规处理、HE染色后,于显微镜下可见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典型组织学特征,见图1。
2.2 FA-N.P.靶向治疗裸鼠耐药卵巢癌实验结果
2.2.1 90天实验结果
静脉给药和腹腔给药后裸鼠精神状态的比较:静脉给药后4只裸鼠出现轻微呼吸困难,走路摇晃,1~2分钟后自发缓解,未发现其他精神和行为方面的异常,而腹腔给药的裸鼠未见明显异常。裸鼠荷瘤90天时,40只自然死亡,各组别存活鼠数量及Kaplan Meler(K-M)生存分析的中位生存期见表1。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与腹腔空白载体组比较,腹腔紫杉醇组、腹腔N.P.组、静脉FA-N.P.组、腹腔FA-N.P.组中位生存期均有延长(P<0.05,P<0.01),其中腹腔FA-N.P.组升高最为明显,且显著高于腹腔N.P.组和静脉FA-N.P.组(P<0.05)。整个实验期间,不同时间测量各组裸鼠腹围结果显示,各组之间裸鼠腹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生存分析及腹围情况见图2、图3。
2.2.2 30天实验结果
腹腔内肉眼可见瘤体计数结果及腹腔种植瘤内肿瘤细胞凋亡结果见表2。与腹腔空白载体组比较,腹腔N.P.组和腹腔FA-N.P.组瘤体数目显著降低,且腹腔FA-N.P.组瘤体数目显著低于腹腔N.P.组和静脉FA-N.P.组(P<0.05)。与腹腔空白载体组比较,其余各组肿瘤细胞凋亡率均升高(P<0.01),其中腹腔FA-N.P.组凋亡率最高(P<0.05)。各组肿瘤细胞凋亡流式细胞图见图4。
与腹腔空白载体组比较:(1)P<0.05,(2)P<0.01;与腹腔N.P组比较:(3)P<0.05;与静脉FA-N.P.组比较:(4)P<0.05;与腹腔紫杉醇组比较:(5)P<0.05
与腹腔空白载体组比较:(1)P<0.01;与腹腔N.P.组比较:(2)P<0.05;与静脉FA-N.P.组比较:(3)P<0.05;(4)与腹腔紫杉醇组比较:P<0.05
(第一象限代表正常细胞,第二象限代表凋亡早期细胞,第三象限代表凋亡晚期细胞,第四象限代表坏死细胞)
2.3 腹腔种植瘤内肿瘤细胞电镜下观察
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细胞凋亡超微结构改变:腹腔空白载体组瘤结节内癌细胞电镜下可见到完整的细胞膜、核膜、细胞器如染色质;腹腔FA-N.P.组瘤结节内癌细胞电镜下可见到细胞结构模糊,细胞器消失,核膜断裂,空泡样结构出现;腹腔紫杉醇组、腹腔N.P.组、静脉FA-N.P.组瘤结节内癌细胞电镜下可见到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变化。以腹腔FA-N.P.组变化最为明显。见图5。
黄色箭头指向核膜破裂处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靶向治疗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耐药性,成为了研究热点。叶酸受体介导的靶向化疗药已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研究,包括头颈部肿瘤、肝癌、肺癌、胃癌及直肠癌等[8~11]。因此,本实验室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叶酸偶联纳米紫杉醇制剂,用于靶向治疗耐药卵巢癌的腹腔转移瘤。
3.1 裸鼠耐药卵巢癌腹腔种植瘤模型的临床意义
晚期卵巢癌患者盆、腹腔广泛转移,腹腔给药化疗可以使化疗药集中作用于局部,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毒副反应,较静脉化疗具有一定优势。临床上卵巢癌一线化疗完全缓解的患者中,仍约80%患者2年内复发,且复发后容易出现耐药,导致再次化疗失败。紫杉醇作为卵巢癌化疗的一线用药,其耐药机制在乳腺癌和胃癌中的研究比较广泛,但在卵巢癌中耐药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实验建立的耐药卵巢癌腹腔种植瘤裸鼠模型为卵巢癌对紫杉醇耐药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该动物模型整体上类似人类卵巢癌晚期患者,并经病理学证实。
3.2 药物逆转卵巢癌耐药的可能机制
本实验室先前研究发现,输出载体p-糖蛋白在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耐药株SKOV3/TAX细胞上高表达,这可能与该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有关[4]。另外,多项研究也表明许多输出载体诸如: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也与紫杉醇耐药性相关。SKOV3/TAX细胞为FR(+)细胞,FA-N.P.可能通过FR介导的胞吞作用富集于细胞内[8],从而干扰输出载体的效应,发挥抗肿瘤效果。有文献报道,约93%的卵巢癌患者存在FR的过表达[12],故本实验中使用耐紫杉醇卵巢癌腹腔转移瘤模型来探讨FA-N.P.对耐紫杉醇卵巢癌的靶向治疗作用更接近临床实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3 FA-N.P.对耐药卵巢癌的治疗效果
本课题组先前研究发现,FR介导的细胞内紫杉醇药物的富集确实逆转了体内卵巢癌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性[13,14]。本次实验研究结果发现,FA-N.P.给药后可见到瘤细胞有明显的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标志着细胞凋亡的改变,且显著增加了肿瘤组织中瘤细胞的凋亡率,有效降低了腹腔内瘤体数目,增加了荷瘤鼠的存活率,其中腹腔FA-N.P.组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85.5天,较其他组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从微观到宏观的证实了靶向化疗药在体内的疗效。FA-N.P.腹腔给药和静脉给药疗效的不同且以腹腔注射效果更为明显,这可能是由于腹腔用药可以直接以较高浓度靶向作用于局部肿瘤及肿瘤中浸润的巨噬细胞,从而发挥最大的一室效应;同时也可能因FA-N.P.粒径(140.5 nm)较卵巢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间裂隙(<100 nm)稍大,不易向血液中扩散从而减少药物疗效。
但浸润到肿瘤中的巨噬细胞也是FR(+)细胞,是药物靶细胞,这可能会降低药物对转移瘤的药效。Turk等[15]研究表明,即使在FR(+)肿瘤组织中,FR介导的脂质体也是优先作用于巨噬细胞。FA-N.P.是否也会作用于肿瘤组织邻近的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如果这样的话,药效的降低是否会影响疾病的总体生存率和预后?这也是下一步实验的一个研究方向。
芦山县鸡场耐药菌株的耐药性分析 篇9
试验以四川省芦山县5个鸡场患病鸡群中分离的耐药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进行药敏试验, 了解和掌握当地菌群的耐药谱, 对临床预防和治疗疾病时敏感性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导,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
1.1 菌株
34株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试验菌株, 均由四川省芦山县5个患病鸡场分离;大肠杆菌标准菌株ATCC 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 25923, 由四川农业大学兽医药理研究室提供。
1.2 培养基与试剂
MH琼脂、MH肉汤、伊红美蓝琼脂、BHI琼脂、麦康凯琼脂、SS琼脂、高盐甘露醇琼脂、血琼脂, 均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3 筛选耐药菌药物
亚胺培南 (IMP) , 购自武汉丰竹化学有限公司;头孢噻呋 (CEF) , 购自杭州万得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氟苯尼考 (FFC) 、环丙沙星 (CIP) 、多黏菌素 (PB) , 均购自上海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4 药敏纸片
大观霉素、阿米卡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四环素、强力霉素、利福平、克林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唑林12种药敏纸片, 均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细菌的分离、鉴定
耐药菌的分离:以无菌棉拭子从病鸡直肠采样, 按常规方法分别接种于含有8 μg/mL IMP的BHI琼脂平板、含8 μg/mL FFC和4 μg/mL PB的血琼脂平板、含2 μg/mL CIP的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及含4 μg/mL CEF的伊红美蓝琼脂平板, 37 ℃培养 18~24 h;挑取各平板上不同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初步鉴定:将不同菌落形态与染色特性的细菌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SS琼脂、血琼脂和高盐甘露醇琼脂平板上, 37 ℃培养 18~24 h。挑取各培养基上不同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根据菌落的培养特征和革兰染色特性进行初步鉴定。
生化试验:分别将分离出的细菌接种于肠杆菌科生化鉴定管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化鉴定管中, 置37 ℃恒温培养箱中根据不同生化鉴定管要求在培养所需时间后观察结果。根据细菌生化鉴定编码鉴定细菌的种类。
2.2 药敏试验及结果判断
运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出的病原菌和试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进行药敏试验, 每组做2个平行, 测定其抑菌圈大小并取平均值。试验结果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推荐的标准判定。
3 结果
3.1 鸡场调查结果
5个患病鸡场均使用本场配制的全价饲料, 均在饲料中添加了低剂量的金霉素、红霉素、泰乐菌素或莫能菌素等抗生素。在发病时, 根据经验在鸡群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或新霉素等治疗和控制疾病的扩散。
3.2 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试验从芦山县5个养鸡场中主要分离出2类病原菌, 分别记为A细菌和B细菌, 共34株。A细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 产生气泡, 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结果均呈阳性, 氧化酶试验、V-P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不液化明胶, 可以判定该分离菌为大肠杆菌;B细菌能发酵麦芽糖、甘露醇, 在血琼脂平板上呈β溶血, V-P试验、凝固酶试验和透明质酸酶试验结果呈阳性, 可以判定该分离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3 药敏试验结果
对34株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发现12种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大肠杆菌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和利福平100%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性高达88%以上。12种抗菌药物中对两类细菌抑菌作用最强的是阿米卡星和大观霉素, 见表1。
注:S为敏感;I为中介;R为耐药。
3.4 鸡源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情况
试验对34株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监测, 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谱相近。统计34株菌的多重耐药情况, 结果表明所有病原菌都对3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 无单耐药菌株。大肠杆菌:3~4重耐药菌有2株 (占11.76%) , 5~6重耐药菌有4株 (占23.53%) , 7~8重耐药菌有6株 (占35.29%) , 9~10重耐药菌有3株 (占17.65%) , 11~12重耐药菌有2株 (占11.76%) 。其中, 8重耐药菌所占比例最大 (占23.53%) , 其次为6重耐药菌 (占17.65%) 。金黄色葡萄球菌:3~4重耐药菌有2株 (占11.76%) , 5~6重耐药菌有3株 (占17.65%) , 7~8重耐药菌有6株 (占35.29%) , 9~10重耐药菌有4株 (占23.53%) , 11~12重耐药菌有2株 (占11.76%) 。其中, 8重耐药菌所占比例最大 (占23.53%) , 其次为9重耐药菌 (占17.65%) , 见表2。
4 讨论
4.1 滥用以及长期低剂量使用抗生素是家禽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禽类大肠杆菌病和葡萄球菌病是规模化鸡场的常发病, 其病原菌耐药性形成较快, 并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耐药性传递给其他细菌。有人报道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已从动物转移到人, 有些耐药基因可以通过食物链等途径进行转移[3,4]。在临床应用中, 为控制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 滥用或盲目使用抗生素以及在饲料和饮水中长期低剂量添加抗生素, 导致耐药菌株逐渐增多并日趋严重, 曾经的一些特效药物现在也表现出严重的耐药性[5], 特别是随着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临床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菌株不断被发现并呈逐年上升趋势[6];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可以合成和分泌氨基甙类钝化酶和β-内酰胺酶, 在这两类酶的作用下, 使原本对抗生素敏感的菌株表面结构发生改变或修饰, 导致抗生素不能再与细菌结合, 表现出细菌的耐药性[7]。
本次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34株鸡源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等普遍耐药, 且耐药率均在70%以上;两类菌均对大观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 且敏感率均在50%以上。鸡场调查结果显示, 该县5个鸡场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多是由于在饲料和饮水中长期低剂量添加抗生素, 导致病原菌的结构发生变化, 长期使用的抗生素的抑菌效果降低。因此, 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药物防治大肠杆菌病和葡萄球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发病鸡可用敏感药物阿米卡星和大观霉素进行治疗。
4.2 临床用药不合理和用药情况复杂是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
多重耐药现象在鸡源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普遍存在, 也是目前耐药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表现。根据文献报道, 全国各地鸡场普遍存在多重耐药的现象, 但不同地区的耐药性监测结果有较大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受当地兽医经验性用药和饲养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多重耐药现象也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临床用药不合理、用药情况复杂、药物种类繁多是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根本原因。病史调查结果显示, 芦山县常用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和林可胺类等抗生素预防和治疗禽类疾病。从药敏试验结果来看, 该县34株病原菌已对上述4类药物形成严重的耐药性, 且均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以6重、8重药菌株所占比例较高, 分别为17.65%、23.53%, 金黄色葡萄球菌以8重、9重耐药菌株所占比例较高, 分别为23.53%、17.65%。多重耐药性产生的结果是抗生素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 治疗剂量不断加大, 导致药物在动物机体内残留, 影响家禽产品质量, 最终威胁人类健康。因此, 规模化养鸡场应对其重视, 每隔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药敏试验, 选择敏感性较高的药物进行预防或治疗。
4.3 抗菌药物轮换使用和联合用药对于控制禽类细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抗菌药是临床治疗细菌性疾病、维持动物健康、提高生产质量的重要工具, 但其本身也是引发耐药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8]。因此, 要控制病原菌的耐药现象就必须改善抗菌药的临床应用。
不同地区鸡源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谱差异较大, 在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治疗鸡大肠杆菌病和葡萄球菌病时, 要考虑本场的用药习惯, 谨慎选择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如抗菌药物的轮换使用、停止使用耐药性较高的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的敏感性药物、避免敏感性药物单一使用和长期重复使用等是降低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手段。同时配合改善饲养条件, 加强环境消毒措施, 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对于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463-464.
[2]谷长勤, 程国富, 胡薛英.鸡葡萄球菌病的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00, 21 (4) :40-42.
[3]WALLMANN J, SCHROTER K, WIDER L H, et al.Nation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monitoring in veterinary pathogens from sick food pro-ducinganimals:the German programme and results from the 2001 pi-lot study[J].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3, 22 (4) :420-428.
[4]SALISBURY J G, N ICHO LLS T J, LAMMERDING A M, et al.Arisk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of antibiofcresistance in food-producing animals[J].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2, 20 (3) :153-164.
[5]王润霞, 李金凤, 常景周, 等.环境与禽的大肠杆菌病[J].家畜生态, 2002, 11 (4) :24.
[6]BRADFORD P A.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 in the21st century:characterization, epidemiology, and detection of thisimportant resistance threat.[J].Clin Microbiol Rev, 2001, 14 (4) :933-951.
[7]CHAMBER H F.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mediated resistance inPneumococci and Staphylococci[J].J Infect Dis, 1999, 171 (12) :353-359.
当前细菌耐药性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本院血液科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药敏检查患者为观察对象, 全部观察对象均收集皮肤分泌物、痰液、胃肠道分泌物以及静脉血样, 对其实施菌株类型、比例及其耐药性检查。
1. 2 方法本次医学研究所用检测设备为VITEK32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血培养系统以及药物纸片。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以及检测系统说明书, 对样品进行鉴定和培养, 保证所选样品满足相关要求, 通过纸片扩散法实施抑菌试验, 菌株分离出来后实施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 选择系统配套的药敏试验卡加以标本药物敏感性研究。质控菌株选择ATCC49619 肺炎链球菌, 而 β- 内酰胺酶和 β- 内酰胺抑制剂复合药物质控菌株选择TCC35218 大肠杆菌, 肠杆菌科质控菌株选择ATCC25922 大肠杆菌, 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的质控菌株选择ATCC25923 金黄色葡萄球菌。
2 结果
2. 1 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头孢曲松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91.2%, 氨苄青霉素对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性为97.8%, 头孢哌酮对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57.2%。见表1。
2. 2 常用抗菌药耐药性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81.2%, 阿米卡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86.9%。见表2。
2. 3 菌株分析所有观察对象共检出780 株病原菌, 其中, 80 株真菌, 180 株G-, 520 株G+。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杆菌等是所占比例较高的病原菌类型。见表3。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完善, 抗菌药物的类型也日渐丰富, 然而, 受到抗生素滥用等因素的影响, 细菌耐药性发生率也不断提高, 进而大大增加了临床药物治疗的难度[1]。通过细菌药敏试验对抗生素类型进行适当选择, 能够在控制感染症状的同时, 降低细菌的耐药性, 逐渐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2]。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 致病G+菌和G-菌的比例与种类与以往的医学报道相似, 革兰阴性杆菌是主要的临床标本检出的致病菌类型[3]。为了实现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降低, 临床上需要逐渐提高抗生素实用的规范性, 根据感染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类型, 从而避免抗菌药物应用的盲目性问题[4]。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涉及给药次数、给药途径、药物剂量和品种等多个环节, 从而改善药物治疗效果, 保证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性[5]。
参考文献
[1]张继民.当前细菌抗药性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0) :149-150.
[2]张维亚.当前细菌抗药性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0, 2 (1) :165-166.
[3]王秀英.当前致病菌抗药性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1, 17 (21) :132-133.
[4]李剑.当前细菌抗药性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1, 17 (10) :98-99.
耐药性实验 篇11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9月-2015年9月收住新生儿科住院患儿中,对感染患儿的痰液、血液、眼分泌物、脐部分泌物、皮肤脓疱液等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分析检出的多重耐药菌病原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此期间共收治新生儿3346例,检出多重耐药菌102株,其中大肠埃希氏菌ESBL(+)为主要的多重耐药菌(65.56%),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ESBL(+)(18.62%),再次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4.7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株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莫匹罗星及部分氨基糖甙类耐药率低。结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本地区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病原菌;耐药性;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31-02
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近年来,由于提高了对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发现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增加的趋势,为了进一步探讨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为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现将我院近几年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回顾分析2011年9月-2015年 9月我院 新生儿科收治病例3346例中 ,感染标本细菌培养检出多重耐药菌株的10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性的细菌。
(二)方法
1、标本来源:包括痰液、眼分泌物、脐部分泌物、血、皮肤感染部位的脓疱液。
2、方法:所有标本均在在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前留取。血培养以同时在两个部位采血,结果均为同一菌株作血培养的阳性标准。痰液由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吸取。其他送检标本均经局部严格消毒后留取。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共收治新生儿3346例,细菌培养检出多重耐药菌10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为:3.04%,其中男64例,女38例。入院时诊断:新生儿肺炎68例,新生儿结膜炎14例,脐炎12例,新生儿脓疱病7例,败血症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中,新生儿肺炎占首位(66.67%)。见表1
(二)病原菌感染部位以肺部占首位,其次为眼部、脐部、皮肤和血液。病原菌分布情况:在培养出的多重耐药菌中,大肠埃希氏菌占首位,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见表2
(三)耐药性分析:(1)、本地区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ESBL(+)(包括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为主,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对添加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较低,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2)、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较高,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未发现耐药菌株。
讨论
我科近4年来住院病人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在3.04%,其中大部分病原体来源于痰液、眼分泌物和脐部分泌物,由于本地区为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卫生文化水平不高,卫生习惯差,加之不规范的使用抗生素,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孕妇及新生儿感染中使用频率较高,导致耐药性增加。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给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及院内感染的防范带来极大的挑战。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中主要致病菌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对添加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较低,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
本地区新生儿肺部感染重的患儿可首选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过程中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合理选用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
综上所述,新生儿肺部是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发生部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耐药性可导致患儿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增加,病死率升高。首先要加强对产ESBL(+)细菌的检测,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同时要加强隔离和消毒,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其次,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宣教,尽可能地降低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试行).中华医学杂志,2001,81:414-320。
耐药性实验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C57BL/6N小鼠及Lewis肺癌细胞(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提供)。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基因重组人IL-2(美国PEPRO TECH公司);CD3单抗、基因重组人IL-1、基因重组人IFN-γ(北京邦定生物医学公司);RPMI 1640培养液和新生牛血清(美国Hyclone公司);淋巴细胞分离液(天津灏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RT-PCR试剂盒(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出品);mdr1和β-actin(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DEPC、Trizol(Sigma产品)。LipofectamineTM2000(Life and Technologies,MD,USA),鼠抗人P-gp单克隆抗体(Neomarker公司)。OLYMPUS光学显微镜(日本),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PCR仪(Pharmacia公司),BIO-RAD680型酶标仪(美国)。
1.3 方法
1.3.1 CIK细胞的制备及细胞培养
见文献[3]。
1.3.2 基因转染
实验分三组,A:CIK细胞(未转染组);B:CIK细胞(转染组);C:CIK细胞(转染空载体组)。质粒pHamdr由伦敦大学医学院Tavassoli博士惠赠,mdr1基因全长cDNA 4 400bp,来自人类多药耐药KB细胞系。具体步骤按Lipofectamine TM 2000试剂说明书上操作。转染前1 d细胞计数接种于96孔板,每孔1.0×105个细胞,待培养板中细胞密度达到80%融合时,分组转染,转染后于37℃、5%CO2饱和湿度的CO2孵箱中孵育,4 h后更换完全培养基。
1.3.3 RT-PCR检测mdr1基因表达[4]
应用Trizol提取转染前及转染后CIK细胞总RNA,RT-PCR试剂盒检测mdr1基因表达水平。
1.3.4 MTT检测CIK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变化
收集转染前后的CIK细胞,以1×104个/孔接种于96孔板,每组设置5种不同药物浓度,每孔加入100、200、300、400、500μg/L顺铂,同时设置未经处理的细胞作为对照及用完全培养液的空白组,每组设3个复孔。培养48 h后每孔加入20μl MTT(5 mg/ml),37℃孵育4 h后弃上清,每孔加200μl DMSO,振荡10 min,用酶标仪在570 nm波长处读取吸光度(A)值。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5],比较转染前后CIK细胞的耐药性。
1.3.5 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CIK细胞中P-gp蛋白表达的变化[6]
分别提取转染前后的CIK细胞总蛋白,以β-actin为内参,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P-gp蛋白表达。测定蛋白浓度后,取样进行SDS-PAGE电泳,转至硝酸纤维素膜,室温封闭1 h,含0.05%Tween-20的TBS缓冲液(TB-ST)洗3次;鼠抗人P-gp抗体(1∶1 000)4℃孵育过夜,TBST洗3次,二抗(羊抗鼠,1∶5 000)37℃温育1 h,ECL增强化学发光显色系统显色。
1.3.6 细胞毒活性的检测
以转染前后的CIK细胞为效应细胞,Lewis肺癌细胞为靶细胞,于96孔培养板各孔以不同效靶比(20∶1、15∶1、10∶1)分别加入效应细胞和靶细胞。同时设置单独效应细胞组和单独靶细胞组,另外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每组设5个复孔、37℃、5%CO2孵箱中培养4 h,MTT显色法检测两组中CIK细胞的杀瘤活性[7]。杀伤率(%)=[1-(A靶细胞-A效应细胞)/A靶细胞]×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t检验和分析相关直线。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RT-PCR检测转染后CIK细胞mdr1基因的表达
转染后CIK细胞具有mdr1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的表达,转染前的CIK细胞及转染空载体的CIK细胞无明显mdr1基因表达。
2.2 转染后CIK细胞耐药性的改变
MTT实验结果表明,转染mdr1基因后的CIK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明显提高,转染后CIK细胞对顺铂的IC50分别是转染前CIK细胞的46.5、30.9、52.5倍。结果表明,转染后CIK细胞与转染前CIK细胞对顺铂的IC50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2.3 转染前后CIK细胞中P-gp蛋白表达的变化
在转染mdr1基因后CIK细胞中,P-gp的表达较转染前的CIK细胞及阴性对照组CIK细胞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图1。
2.4 细胞毒活性检测结果分析
转染前后CIK细胞对Lewis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在不同效靶比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已成为治疗肿瘤的辅助手段之一,尤其在消除微小残留病变和骨髓净化等方面已取得较好疗效。CIK细胞是一类非MHC限制性的广谱的免疫活性细胞,其主要效应细胞为CD3+CD56+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在多种细胞因子或单克隆抗体的协同作用下,人体外周血中PBMC大量扩增,并长期保持活跃的生长趋势(持续2~3周)。一些非活性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共同刺激下,激活为有细胞毒作用的CIK细胞[8]。
在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中,CIK细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等独特的优势。CIK细胞以CD3+CD56+T细胞为主要效应细胞,同时没有T淋巴细胞杀伤时的MHC限制性,故对于多种肿瘤细胞系以及新鲜肿瘤组织均表现出强大的杀伤活性[9]。
在临床疾病缓解期应用CIK细胞的目的是消除微小残留病,减少或防止复发。但是一些病例在CIK输注后即短期复发,需要化疗药物控制疾病,由于CIK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故输注的CIK细胞极易被化疗药物杀灭。如果能将mdr1基因转入CIK细胞使其产生多药耐药性,延长CIK细胞的寿命,则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Nagaraj等[10]将包含人IL-2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用电穿孔法导入CIK细胞,并与树突状细胞(DC)共同孵育后治疗胰腺癌,体外检测发现转染后CIK
细胞在增殖率和细胞杀伤活性上均高于未转染细胞。
Finke等[11]应用腺病毒增强的CD3受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IL-7基因成功转入CIK细胞,本研究将mdr1基因转入CIK细胞观察转基因后的CIK细胞是否能够产生多药耐药性,同时观察是否能够保持原有的肿瘤杀伤活性,这将有可能使临床应用化疗的同时进行CIK细胞治疗。本研究利用基因转染的方法成功地将mdr1基因转入CIK细胞,转染后的CIK细胞mdr1基因表达阳性,同时P-gp表达量增加,并表现出对顺铂的耐药性,转染前后CIK细胞对Lewis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在不同效靶比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转染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