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耐药性监测

2025-01-29

体外耐药性监测(共7篇)

体外耐药性监测 篇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不恰当使用,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致病性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了变化, 给临床的诊治带来了困难, 而调查临床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对于了解当前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特征、分析流行病学规律、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1]。为了解白城中心医院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及耐药现状,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用药依据, 我们对白城中心医院2006年至2008年3年期间医院感染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897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了培养、分离鉴定和耐药性监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6年至2008年白城中心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收集的临床检验标本。

1.2 抗菌药物纸片

均购自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

1.3 培养基

MH琼脂和普琼脂干粉均购自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 由本室制成平板。

1.4 细菌鉴定

应用美国BD公司BBLCRYSTALTMAUTOREADER鉴定系统进行。

1.5 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 (K-B法) , 结果判定采用NCCLS标准, 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 (ATCC25922) 、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 做质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检测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 选择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药敏纸片出现协同现象为ESBLs菌株。

2 结果

2.1 革兰阴性杆菌构成比

3年间临床分离出出致病菌1259株, 革兰阴性杆菌占71.2%, 3年间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居前3位, 革兰阴性杆菌构成见表1。

2.2 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2006年至008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对所监测的14种抗菌药物不同程度的耐药, 但3年间耐药变化不明显, 见表2和表3。

2.3 产ESBLs菌株耐药性远高于不产ESBLs菌株

2006年至2008年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了ESBLs检测, 产ESBLs菌株大肠埃希菌分别26.7%、32.1%、34.2%, 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32.5%、33.6%、39.8%, 对产ESBLs菌株敏感的抗菌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1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8.3%、头孢哌酮/舒巴坦87.2%、阿米卡星73.6%、头孢他啶65.3%。产ESBLs菌株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氨曲南、头孢呋辛、头孢唑啉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接近100%。

3 讨论

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长期在抗生素环境协迫下为适应环境而不断进化的结果, 其产生的途径有多种, 作用的机制非常复杂,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3.1 革兰阴性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2006年至2008年白城中心医院3年间临床分离的致病菌1259株, 革兰阴性杆菌897株占71.2%, 其中局前三位的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 并有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

3.2 耐药性差别很大

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的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别很大,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国内外学者[2]认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 加大了抗生素的选择压力, 产ESBLs菌株不断增加, ESBLs日趋流行, 针对ESBLs菌株感染, 碳青霉烯类是理想的选择。3年间我们对革兰阴性杆菌中产ESBLs的代表菌株进行了ESBLs检测, 发现有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不产ESBLs菌株。ESBLs能水解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我们监测的结果产ESBLs菌株常用抗菌药物普遍高度耐药, 可供临床选择的只有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 这一结果值得重视, 可供选择的抗菌药物如此之少, 结果将是严重的。本分析结果显示, 产ESBLs菌株呈现上升趋势, 在临床感染标本中, 一些过去认为不易发生耐药的细菌现发生耐药的现象明显上升, 同时各种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 以及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等的广泛应用也使得耐药菌株形成和流行。为此, 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把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反馈给临床, 指导临床用药。同时应对检出细菌做统计分析, 了解白城中心医院的病原菌的感染特征和流行规律, 减少或延缓新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谭谦, 刘相名, 周宏祁, 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体的体外抑菌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1) :4-6.

[2]Jacoby GA.Epidemiology of 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J].Clin Dis, 1998, 27 (1) :81-83.

体外耐药性监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560例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 , 诊断标准参考2006年《欧洲<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简介》[5]。560例住院患者中 , 男320例 , 女240例 , 年龄31~81岁, 平均 (55.4±12.8) 岁。

1.2 菌株来源

所有标本均为痰液培养, 采集方法具体为:留痰前首先应清洁口腔, 取晨起呼吸道痰, 放于无菌容器内立即送检培养。全程无菌操作。其中合格的标本应符合以下要求:痰涂片在每个低倍镜视野里鳞状上皮细胞小于10个, 多核白细胞大于25个或者镜检多核白细胞:鳞状上皮细胞的比例大于2.5∶1。

1.3 质控菌株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均为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ATCC) 菌种 , 来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标本接种于显色平板上, 培养48 h后进行细菌结果的观察, 培养3~5 d进行真菌结果的观察, 根据菌落特点 (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颜色、硬度、透明度等) 、革兰染色、触酶等初步鉴定菌落的种类。痰标本培养及鉴定操作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范》: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采用纸片确证试验;药敏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 (K-B法) ;菌株分离的鉴定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法国) 。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菌群的构成及其分布结果统计

560例入选患者中 , 共送检960个痰标本 ( 存在一个病例多次送检) , 共培养检出病原菌342株 (存在一个病例检出多种病原菌的现象) , 其中2012年送检320个痰标本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00株 , 检出率为31.25%, 2013年送检320个痰标本培养, 共检出病原菌107株, 检出率为33.44%, 2014年送检320痰标本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35株, 检出率为42.19%。其中革兰阴性菌种148株 (43.27%) , 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 计50株 (占检出病原菌总株数33.78%) , 其他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较为多见, 分别为26.35%、20.27%;革兰阳性菌种38株 (11.11%) ,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 计21株 (占检出病原菌总株数55.26%) , 其他依次为肺炎链球菌、肠球菌较为多见, 分别为23.68%、15.79%;真菌156株 (45.61%) , 以白假丝酵母菌最为常见, 计88株 (占检出病原菌总株数56.41%) 。整体分析显示, 革兰阴性菌种感染的比例呈增加趋势 , 2013、2014年的感染比例 明显高于2012年 , 三年间革兰阴性菌种感染分布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4.630, P = 0.003) 。革兰阳性菌种感染的比例呈降低趋势, 2013、2014年的感染比例明显低于2012年, 三年间革兰阳性菌种感染分布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6.741, P = 0.000) 。342株病原菌菌群分布见表1。

2.2 临床常见抗菌药对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统计

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 导致感染的3种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定、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敏感性高, 耐药率相对低, 对头孢曲松、阿莫西林/棒酸、呋喃妥因等耐药率为100.0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耐药率低, 对头孢曲松、氨曲南耐药率高;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低, 敏感性高, 对阿莫西林/棒酸、呋喃妥因耐药为100.00%。具体的耐药敏感性见表2~4。

2.3 临床常见抗菌药对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统计

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 导致感染的2种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 药现象,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表现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 对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敏感;肺炎链球菌主要对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耐药率高, 对万古霉素敏感。具体的耐药敏感性见表5~6。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为常见的感染性疾患, 由于人类及畜牧养殖业的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病原微生物分布相应发生变异, 病原菌耐药情况越来越多, 这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 治疗时必须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 以选择有效的抗生素。临床上由于可供选择的抗生素不断增多, 耐药菌株也呈较为显著的增长趋势[6,7], 目前已引起相关领域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

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患者近3年的统计结果显示, 革兰阴性菌成为呼吸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下呼吸道感染菌群分布中的革兰阴性菌株数及构成比例上升明显, 由2012年的30株逐渐升高到2013年的35株、2014年的83株 , 构成比由2012年的30% 、2013年的32.71% 升高到2014年的61.48%, 三年间革兰阴性菌种感染分布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4.630, P = 0.003) 。革兰阳性菌种感染的比例呈降低趋势, 2013、2014年的感染比例明显低于2012年, 三年间革兰阳性菌种感染分布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6.741, P = 0.000) 。我院呼吸科痰培养阳性标本中革兰阴性菌中按构成比占前三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 革兰阳性菌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 其中以前两种居多。另外真菌感染比例较高, 且以白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最大。本研究结果与目前一些研究资料所统计的下呼吸道感染菌群分布革兰菌比例变化的趋势较为一致[8,9,10]。这几种菌群多属于条件致病菌[11,12], 较常见的方式为医院内感染,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社区或自行用药) 、基础疾病多、交叉感染、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患者年纪较大、自身机体弱、免疫力低、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其发生, 且了解下呼吸道感染菌群的分布对抗生素的合理选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 导致感染的3种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定、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敏感性高, 耐药率相对低, 对头孢曲松、阿莫西林/棒酸、呋喃妥因等耐药率几乎为100.0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耐药率低, 对头孢曲松、氨曲南耐药率高;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低, 敏感性高, 对阿莫西林/棒酸、呋喃妥因耐药率为100.00%。导致感染的2种主要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有耐药现象较低,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表现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 对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敏感;肺炎链球菌主要对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耐药率高, 对万古霉素敏感。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多属于下呼吸道定植菌, 本身就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更复杂、多样。部分感染菌群的耐药统计结果显示, 耐药情况较为严重, 可能原因分析为由于病原菌感染谱的变迁及病原菌药敏的改变受地区临床工作者对于抗生素药物使用习惯及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等操作的影响[13,14,15,16], 而本地区社区滥用抗生素, 且头孢类抗生素的应用比较普遍。此结果的药物敏感试验对于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能够提供较为真实的数据支持, 使抗生素的使用更加有理有据。

体外耐药性监测 篇3

大量研究表明,解毒酶活性增强是引起蚊媒抗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7],且解毒酶活性的增强主要由基因控制的。有研究报道通过SSH结合c DNA芯片技术发现糖原分支酶基因在蚊抗菊酯品系中高表达[8],提示该基因可能与蚊虫抗药性相关。本研究拟通过构建糖原分支酶基因的昆虫表达载体,并转染蚊细胞株,体外研究高表达糖原分支酶基因的蚊细胞株对溴氰菊酯杀虫剂敏感性的变化以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在蚊抗药性机制中发挥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

LA Taq酶、DL2000 Marker、Trizol购自大连Ta KaRa公司;凝胶回收试剂盒、质粒提取试剂盒购自德国QIAGEN公司;脂质体Lipofect2000购自Invitrogen公司;pIB/V5-His载体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pGEMT?-Easy载体购自美国Promega公司。

1.2 构建GBE基因的昆虫表达载体

根据淡色库蚊GBE基因(GenBank/NCBI DQ102393,2005)序列,设计引物,序列如下:上游引物:5'-GAGATGGAAATGTTTGCGTGGATAATC-3';下游引物:5'-CGAAGCCCTCCGTTCCGAAAT-3'。PCR反应条件为:94℃、5 min;94℃、1 min,65℃、1min,72℃、2 min,30个循环;72℃,10 min。PCR结束后经1%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用QIA quick Gel Extraction kit割胶纯化。纯化产物加Poly A尾后,进行TOPO克隆,将目的基因插入pIB/V5-His TOPO质粒,连接并转化至感受态大肠杆菌Top10,筛选阳性克隆并送南京金斯特公司进行DNA测序,选取测序正确的菌株,获得pIB/V5-His/GBE重组载体。

1.3 转染蚊细胞株及鉴定

本研究中使用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C6/36细胞系,购自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蚊C6/36细胞株液氮复苏后用RMPI 1640完全培养基常规培养,放置于28℃二氧化碳培养箱。在进行脂质体转染前1天将C6/36细胞按照密度为1×108/L接种于6孔板。继而按Lipofect 2000转染说明书,将pIB/V5-His/GBE重组载体和空载体CAT分别转染C6/36细胞。转染48~72 h后,待转染细胞生长接近融合时弃掉培养基,按1∶5(20%融合度)的密度传代至6孔板中,培养2 h后(待细胞贴壁后)加入含20μg/m L稻瘟菌素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每隔3~4 d更换选择培养基,大约10~14 d后,可见稻瘟菌素抗性的克隆形成。待其长大后,进行克隆细胞转移筛选。获得稳定高表达GBE及空载体的单克隆细胞株。

Trizol提取单克隆细胞株的总RNA,以其为模板,反转录酶合成c DNA第1链。然后用载体的下游引物(OpIE2)和目的基因的上游引物PCR扩增目的条带。PCR条件为:94℃、2 min,94℃、1 min,58℃、40 s,72℃、50 s,共27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同时以正常细胞的RNA为模板,作为阴性对照,1%琼脂糖电泳观察结果。

1.4 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密度

待转染的无关对照CAT及实验组GBE基因转染的单克隆细胞及未转染的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时,用0.25%胰酶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将细胞悬液等量加入24孔板中,每孔加入2×104个/m L细胞,孵箱中培养4 h后,分别加入0、20、40μg/m L溴氰菊酯,28℃、5%二氧化碳孵箱培养3 d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密度等。

1.5 3H Td R掺入法检测细胞对溴氰菊酯杀虫剂的敏感性

待转染GBE及CAT的单克隆细胞及未转染的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时,0.25%胰酶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计数细胞浓度,接种于96孔板中,5 000个细胞/孔,28℃、5%二氧化碳孵箱培养4 h后,分别加入0、20、40、80、120、160和200μg/m L溴氰菊酯,细胞培养2 d后加入细胞活力检测试剂3H TdR,培养12 h后,处理细胞后于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每分钟放射性脉冲波。

1.6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0.0中t检验分析转染糖原分支酶基因和对照基因细胞存活率间的差异。P值<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成功构建GBE基因的昆虫表达载体

使用方法1中引物扩增获得淡色库蚊GBE基因后(图1),将其插入表达载体pIB/V5-His载体,蓝白斑筛选出的阳性克隆先经PCR扩增进行鉴定,产生的基因片段经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与目的基因理论值大小一致,与GenBank中基因测序相一致(图2),表明含有目的基因GBE的重组表达载体pIB/V5-His构建成功。

M:Marker Lane;1:PCR product

M:Marker;1:plasmids of pIB/V5-His/GBE

2.2 RT-PCR鉴定转染细胞转录

以转染细胞提取的总RNA为模板,以GBE上游基因特异性引物和载体的下游引物作为引物,同时用未转染的细胞提取的总RNA为阴性对照。RT-PCR扩增出大约700 bp基因片段,与实际大小相符(载体转录大约200 bp),而所有的阴性对照未扩增出条带(图3)。说明重组载体转染细胞后,目的基因能够正常转录。

M:DNA Marker;1:转染GBE细胞;2:转染空载体细胞株;3:未转染细胞

2.3 转染细胞的形态差异比较

等量接种细胞分别用40μg/m L溴氰菊酯处理3 d后,镜下观察细胞。转染GBE基因与未转染细胞、转染无关基因CAT的细胞之间细胞形态相比,细胞的密度明显增加,胞浆内颗粒相比变细(见图4)。

2.4 3H Td R掺入法分析细胞存活率

均用20、40、80、160和200μg/m L 5个溴氰菊酯浓度处理2 d后,3H 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显示在各药物浓度下,转染GBE目的基因细胞组的存活率明显增高,与对照转染无关基因CAT细胞组以及未转染细胞组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果见图5。

3 讨论

杀虫剂抗性是由基因决定的,已经证实的抗性基因包括细胞色素P450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等[9,10]。这些抗性机制包括代谢抗性、靶标抗性以及对昆虫表皮的穿透作用降低,其中代谢抗性及靶标抗性最为重要,有关糖代谢与杀虫剂抗药性之间的关系,一直倍受研究者们的关注。在本研究前期工作基础中笔者发现糖原分支酶基因在蚊抗性品系中高表达,继而,笔者通过基因转染体外高表达糖原分支酶,采用3H TdR掺入法分析不同组细胞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多两次重复实验结果显示:转染目的基因的细胞与转无关基因的细胞及未转基因的细胞相比,存活率明显提高,提示该基因参与蚊抗药性,能提高其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LAZCA NO JA,RODRGUEZ MM,SAN MARTN JL,et al.Assessing the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an Aedes aegypti strain inEl Salvador[J].Rev Panam Salud Publica,2009,26(3):229-234.

[2]FARAJ C,ADLAOUI E,BRENGUES C,et al.Resistance ofAnopheles labranchiae to DDT in Morocco:identification of themechanisms and choice of replacement insecticide[J].EastMediterr Health J,2008,14(4):776-783.

[3]HUNT RH,FUSEINI G,KNOWLES S,et al.Insecticideresistance in malaria vector mosquitoes at four localities inGhana,West Africa[J].Parasit Vectors,2011,4(1):107-107.

[4]WILSON JF.Physicians contribute professional expertiseworldwide[J].Ann Intern Med,2003,138(8):693-696.

[5]KAHL U.Malaria kills over 1 million people every year.Genomic mapping of malaria parasite and mosquito raise hopefor a vaccine as well as more effective drugs[J].Lakartidningen,2003,100(12):1042-1047.

[6]LU BL.Comprehasive management of mosquito[M].Beijing:Science Press,1999:17-20.

[7]HEMINGWAY J,HAWKES NJ,MCCARROLL L,et al.Themolecular basis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mosquitoes[J].InsectBiochem Mol Biol,2004,34:653-665.

[8]TIAN HS,ZHU CL,LI XL,et al.Clo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deltamethrin-resistance or susceptibility associated genes of Culexpipiens pallens[J].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Diseases,2001,19:193-197.

[9]SCOTT JG,WEN Z.Cytochromes P450 of insects:the tip of theiceberg[J].Pest Manag Sci,2001,57:958-967.

体外耐药性监测 篇4

关键词:扶正透邪方,含药血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抑菌

“超级细菌”的出现,再次引发全球对耐药菌的恐慌,敲响了抗菌素时代的警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中药抑菌成分较多,可作用于细菌的不同部位和繁殖的不同阶段,并对细菌的多个代谢环节发挥作用,故不易产生耐药性[1]。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中医药在细菌耐药方面极具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选择的中药大多以清热解毒类为主,缺乏对中药不同组分药效和机制的研究等[2]。有鉴于此,本研究以扶正透邪方(黄芪、当归、金银花、青蒿、虎杖)为对象,对全方提取物及其各组分和含药血清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具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

扶正透邪方提取物(2.0 g/ml)、提取物纯化组分(粗多糖、精多糖、皂苷、酚酸+香豆素、黄酮+蒽醌),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研究室提供。(pH试纸检测各组分的pH值)

1.2 动物

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清洁级,体重200~220 g,购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SCXK-(军)2007-004。正常光照条件下,食、水可自由摄取,室温控制在18~22℃。

1.3 菌株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1643号,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细菌室提供。

1.4 试剂与设备

M-H肉汤培养基,一次性无菌24孔板,加样器,立式自动电热压力蒸汽灭菌器(ATELL AMA440N),恒温培养箱(SAMYO SIM-F124),低温高速离心机(Kendro Labofuge 400R),微量天平(METTLER AE100),一次性针式滤器(PALL Corporation 0.2 μm Supor)。

1.5 扶正透邪方提取物和各纯化组分抑菌试验

在24孔板中加入M-H肉汤培养基1 ml,第一个孔再分别加入扶正透邪方提取物和经滤器过滤的各组分1 ml,采用二倍稀释法将各孔依次对倍稀释,最终每个反应体系均为1 ml,再将含液体培养基的菌液(5×107 CFU/ml)取10 μl加入各孔中,37℃,孵育18~24小时。观察各组浑浊情况,记录最小抑菌浓度(MIC值)。

1.6 用通法[3]制备含药血清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扶正透邪方提取物1/2等效剂量组、等效剂量组、2倍等效剂量组、8倍等效剂量组(人体按70 kg算,则200 g大鼠的等效剂量为人的0.018倍,并根据等效剂量将扶正透邪方提取物分别稀释至所需要的浓度),每组6只,雌雄各半,空白组予蒸馏水灌胃,每日两次,每次4 ml,其余各组分别予相应浓度的扶正透邪方提取物灌胃,每日两次,每次4 ml,共5天,末次给药后1小时,将各组大鼠予10%水合氯醛溶液,按0.4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4℃离心,2 500 转/分,20分钟,无菌分离血清,将各组6只大鼠血清混合后,56~60℃水浴30分钟,进行灭活。

1.7 含药血清抑菌试验

在24孔板中分别依次加入0.8、0.4、0.3、0.2、0.1 ml的空白血清、1/2等效剂量含药血清、等效剂量含药血清、2倍等效剂量含药血清和8倍等效剂量含药血清,然后用M-H肉汤培养基将各孔补至1 ml,再将含液体培养基的菌液(5×107 CFU/ml)取10 μl加入各孔中,37℃,孵育18~24小时。观察各组浑浊情况。

1.8 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

分别将各组菌株转种至含有M-H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皿上,37℃,孵育18~24小时。进行菌种鉴定并做药物敏感试验,由东直门医院细菌室进行。

2 结果

2.1 扶正透邪方提取物和各纯化组分抑菌试验结果

扶正透邪方提取物、皂苷具有较好的体外杀菌作用;粗多糖、精多糖、酚酸+香豆素、黄酮+蒽醌均无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见表1。

注:“-”表示无抑菌作用。

2.2 含药血清抑菌效果

给予大鼠2倍和8倍等效剂量扶正透邪方提取物灌胃后采血分离的含药血清在血清含量占反应体系80%和40%时具有较好的体外抑菌作用,而给予大鼠1/2等效剂量和等效剂量扶正透邪方提取物灌胃后采血分离的含药血清在实验所选各含量下均无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见表2。

注:“+”为浑浊、有菌落生长,程度依次增加,阳性对照为“++++”;“-”为澄清、无菌落生长。

2.3 转种后菌种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经东直门医院细菌室菌种鉴定,各组均为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显示,扶正透邪方提取物、皂苷和含药血清菌液转种后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耐药性为中介,MIC值为32 μg/ml,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粗多糖、精多糖、酚酸+香豆素、黄酮+蒽醌和空白血清菌液转种后的铜绿假单胞菌与实验菌株的药敏结果一致,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未发生变化。

3 讨论

众所周知,抗菌素对病原微生物具有强大的杀灭和抑制作用, 但它同时也是细菌耐药性日益增强的罪魁祸首。新型抗菌素的研发总是滞后于耐药菌的增加,也同样存在诱导出新的耐药菌株的可能。因此,针对日益严重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多重耐药性产生的复杂机制,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一步表明中医药在耐药菌感染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如杨钧等[4]研究发现具有清热解毒通腑泄热功效的中药复方清热颗粒剂能通过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的作用,控制和调节某些炎性介质的产生,增强感染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自身清除内毒素能力与直接拮抗内毒素毒力的能力,全面调动机体的抗感染能力。肖洋等[5]研究结果表明五倍子提取液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具有较好的消除作用。杨秀捷等[6]认为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的中医证候以虚实夹杂证及实证为主(共占97.26%),而其中虚实夹杂证以气虚痰阻证、阴虚热郁证为主,实证以痰热郁阻证、痰瘀互阻证为主。王禹等[7] 研究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经五倍子、绿茶、防风、丹皮、黄芩、浙贝母含药血清处理后能够恢复对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结合目前有关耐药菌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本课题组认为耐药菌感染属于院内感染,主要易感人群为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老年人、新生儿、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等,这一群体中医体质辨为“正虚”“阴阳失衡”“气血不足”等,并且临床上细菌出现变异、耐药主要是通过抗菌素的筛选,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而发病。这与中医伏邪致病正虚邪伏、伺机而作、待时而发的特点十分相似。因此,本实验中的扶正透邪方针对正虚邪伏这一耐药菌感染的中医病机,以扶正透邪为组方原则,在清热透邪的基础上重视益气养血。本实验运用“通法”[3] 制备含药血清,通过灭活消除血清中补体等的影响因素。经pH试纸检测各组分pH值除外物理杀菌、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扶正透邪方提取物、皂苷具有较好的体外杀菌作用;给予大鼠2倍等效剂量和8倍等效剂量扶正透邪方提取物灌胃后采血分离的含药血清具有较好的体外抑菌作用,为其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提取物的其余组分没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证实并不是扶正透邪方提取的各个组分都有抑菌作用,但其余组分是否能够在体内发挥其整体调节作用以及是否可以提高方中具有抑菌作用组分的含量以达到更好的抑菌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1/2等效剂量和等效剂量扶正透邪方提取物灌胃后得到的含药血清无体外抑菌作用表明中药也需要达到一定剂量才能发挥疗效,但并非给药剂量越大含药血清的抑菌作用越好。

值得注意的是,药敏结果显示扶正透邪方提取物组、皂苷组分和含药血清组转种后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耐药性为由耐药转为中介,MIC值为32 μg/ml,与王禹等研究结果相似,提示扶正透邪方提取物、皂苷组分和含药血清可能能够逆转耐药菌的耐药性,使其对原本耐药的抗菌素重新恢复敏感,从而解决细菌耐药这一棘手难题,但扶正透邪方、方中的皂苷组分和含药血清究竟通过何种机制逆转细菌耐药尚不明确,根据本实验的结果,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耐药性有改变,考虑干预纯化酶的可能性较大,但不除外皂苷组分和含药血清可能对耐药菌的耐药性存在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干预作用,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体外抑菌实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药物具有抑菌作用,关键是体内实验进一步研究扶正透邪方的药效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总之,中医药能够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指导下,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为大法,处方用药或祛邪、或扶正、或扶正祛邪、或攻补兼施,不仅辨病辨证,更辨患病的人,不仅强调对抗病原菌,更注重保护机体脏器组织,从而达到“阴平阳秘”、“人菌并治”,为阻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流行、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提供新的手段和措施,值得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刘莎,符州.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临床应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4):203.

[2]蒋培余.中药抑制剂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53-55.

[3]王洪武,倪青,林兰.中药含药血清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08,27(9):698-699.

[4]杨钧,张淑文,阴赪宏,等.中药复方清热颗粒剂抗急性耐药菌感染的药效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10):61.

[5]肖洋,黄红兰,华芳.五倍子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消除作用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3,23(2):55-56.

[6]杨秀捷,张晨,齐文升,等.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其中医证候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1):808-811.

体外耐药性监测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从2 0 1 4年2月至2 0 1 5年2月送检标本分离6 0 0株革兰阴性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鉴定与分离。对同一患者所连续分离相同菌株取第一次分离菌株。14株大便标本(2.33%),19株引流液标本(3.17%),41株穿刺无菌体液标本(6.83%),46株血液标本(7.67%),80株创面分泌物标本(13.33%),82株尿液标本(13.67%),318株痰液标本(53.00%)。

1.2方法:应用MIC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质控对照菌株均购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株大肠埃希菌),药敏板与细菌鉴定板(山东鑫科生物有限公司),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2005版)判定结果。

2结果

2.1革兰阴性菌分布情况分析:革兰阴性菌600株,变形杆菌24株(4.00%),3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67%),39株阴沟肠杆菌(6.50%),77株鲍曼不动杆菌(12.83%),100株肺炎克雷伯菌(16.67%),105株铜绿假单胞菌(17.50%),146株大肠埃希菌(24.33%),75株其他(12.5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42株(42.00%)、大肠埃希菌66株(45.21%)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

2.2主要革兰阴性菌耐药率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9.52%(31/105)、31.43%(33/105)。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3.42%(5/146)、3.42%(5/146)、20.55%(30/146)、26.71%(39/146)。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2.00%(2/100)、2.00%(2/100)、22.00%(22/100)、28.00%(28/100)。鲍曼不动杆菌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51.95%(40/77)、59.74%(46/77)、58.44%(45/77)、53.25%(41/77)、50.65%(39/77)、54.55%(42/77)、55.84%(43/77)、53.25%(41/77)、54.55%(42/77)、50.65%(39/77)。

3讨论

本组革兰阴性菌检出率前五位分别为1 4 6株大肠埃希菌(24.33%)、105株铜绿假单胞菌(17.50%)、100株肺炎克雷伯菌(16.67%)、77株鲍曼不动杆菌(12.83%)、39株阴沟肠杆菌(6.50%)。这一研究结果符合黎家华报道结果。本文研究发现,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3.42%、3.42%、20.55%、26.71%,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2.00%、2.00%、22.00%、28.00%。这说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以上药物敏感性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肠道以及皮肤中广泛分布,是引起感染重要病原菌。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较强抗菌活性,且抗菌谱较广,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常用药物。最近几年以来,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得到普遍应用,对于碳青霉烯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强。本文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9.52%、31.43%。这说明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如果没有采用广谱抗生素,头孢他啶是首选治疗药物。院内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是主要致病菌,具有严重耐药性。研究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以及妥布霉素等多种药物耐药率均在50%以上。所以,需对细菌耐药性加强监测,并对标本采取药物敏感试验或者是微生物学鉴定,按照药物敏感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安丽青,刘建国,秦廷兵,等.我院4年中抗生素使用情况与医院感染中常见革兰氏阴性细菌耐药性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9(11):122-125.

[2]李耘,吕媛,薛峰,等.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2011-2012年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报告[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6(3):139-143.

[3]黎家华,黄振忠,梁寿学.504株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监测报告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3(2):99-104.

[4]李耘,吕媛,郑波.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1年度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12):883-887.

[5]王利平,张才仕,秦声远.县级医院2008~2010年革兰阴性细菌耐药性监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3):1653-1655.

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及监测进展 篇6

1 CPB后低体温的形成原因

1.1 CPB过程中,经常要将鼻咽部温度降到26℃~28℃。在结束CPB时,尽管咽温要恢复到术前水平,由于在关胸和运送过程中,大部分周围组织仍处于相对低温的环境中,继之而来的热量中心向周围的再分布,又可使咽温下降1℃~3℃.因此,病人在进入ICU时大都处于轻度低温状态。

1.2同时由于全麻引起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抑制和周围血管扩张,以及大剂量室温水平静脉液体的输入,手术过程中胸腔脏器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地诶问是CPB后最常见的提问失调。

2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低体温的并发症多数是由于体温过低而引起的。心脏外科术后病人对低体温的生理反应主要发生在术后几小时内,主要是通过一些生化反应和激素的分泌,对机体凝血机制、耗氧量和药物代谢造成影响。

2.1凝血机制抑制

Schmied H.等人观察到,围术期低体温干扰机体凝血机制,增加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需要量。低体温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2.1.1血液凝固系统血液凝固的过程是由一系列温度依赖性的酶促反应形成的,这些反应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慢,使凝血时间延长。当体温由37℃降到34℃时,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延长10%~1 5%。

2.1.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低温可以激活体内纤维蛋白溶解酶,从而进一步破坏凝血功能,丹这方面的作用程度很小。

2.1.3血小板术后轻度低体温,引起可逆性的血小板功能紊乱,抑制血小板在出血处形成血栓素A2,使术后出血时间延长。

2.2耗氧量增加

术后低体温情况下,机体产热反应活跃。除皮肤动-静脉短路关闭外,成人发生寒颤,而婴幼儿则主要是非寒颤产热。寒战可以使耗氧量增加400%-500%;非寒战产热往往伴随血清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尤其是去甲肾上腺浓度可升高三倍,使机体产热增加100%。高代谢状态增加机体的需氧量,加重了受损心脏的而负担,使术后病人处于潜在的低血氧状态,并可增加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严重的术后低体温还可以产生心动过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

2.3肝功能降低

体温过低时,内脏血流量减少,肝功能减退,依赖于肝脏代谢的麻醉药物作用时间延长,病人清醒时间延迟。同时,免疫球蛋白含量下降,切口抗感染能力降低,增加外科感染的发生率。

3监测技术

体温是一项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1776年Hohn Hunter用一支玻璃汞柱温度计测量病人舌下温度,1895年Harvey Cushing最先把体温纳入麻醉记录。自从Hunter和Cushing时代以来,体温测定一直是临床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监测技术和方法已经有了明显改进。

3.1电子温度计及测温部位

3.1.1电子温度计在目前体温检测中较为常见,其中常用的两种类型是热敏电阻和热敏

电偶。热敏电阻体温测定仪的电阻有随温度变化而迅速改变的能力,借以测定体温的变化。在下丘脑体温调节系统中,80%的输入信息来自中心体温,中心体温下降2℃便会对机体造成影响。因而中心体温远较皮肤温度更重要,测温部位多选择能较好地反应中心体温的部位。

3.1.2常用的测温部位为食道远端、鼻咽部、直肠和膀胱温度。前两者的准确度分别约为0.2℃和0.1℃,后两者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只有0.5℃和0.2℃,并且他们反应中心体温变化的时间较长。心脏温度,如升主动脉温度和肺动脉温度,,因为血流灌注量较大的中心体温。颈静脉温度可以直接反应下丘脑血液温度,也被认为是中心体温。气管温度,即气管壁的温度。由于气管壁周围有许多大的动、静脉包绕,因而气管温度可以准确而迅速地反映中心体温的变化,并且同心脏温度和颈静脉温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应被作为有价值的指标。

3.2红外线传感器与鼓膜温度

红外线传感器应用于体温监测,是监测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红外线温度探测器外观象个耳镜,可放入外耳道鼓膜处,用来探测鼓膜的温度。鼓膜的位置接近下丘脑,可以较为准确地反应下丘脑的血液温度,因此鼓膜温度目前已成为中心温度的较好代表。由于鼓膜探头有引起术后病人鼓膜穿孔的危险,并且鼓膜温度又受脑部温度的影响,因此在术后应用上有所争议。尽管如此,由于红外线温度探测仪反应时间小于5S,表面又有一层经过特殊处理的塑料薄膜,减少了病人之间交叉感染的机会[8],是临床上有价值的体温检测方法。

3.3液晶温度计与皮肤温度

3.3.1以上中心体温的测定方法虽然相对准确,但由于造价高、侵入性等原因,临床普遍应用有一定困难。液晶温度计的出现,使一些部位的皮肤温度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作为判断中心温度的有价值的指标。

3.3.2液晶温度计是一可以贴于病人前额等部位的液晶贴带,从随着温度变化的液晶色带上读出温度数值,皮肤温度除受中心体温的控制外,机体代谢率、皮肤血流量、皮下组织的绝缘性、室温、风速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DanielⅠ[11]认为在术后监护室内,室温波动和风速改变不会达到引起皮肤温度有意义的改变的程度。前额皮肤温度可以说是有实用价值的反应中心体温的指标。Takehikc Ikeda[9]通过液晶温度计测量前额皮肤温度和颈部皮肤温度同中心体温有相同的下降趋势,中心-周围温度差保持在-0.2℃,其中以前温度更优。这证明采用适当的检测技术,前额皮肤温度的测量在心脏外科术后监护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摘要:低温体外循环(CPB)术后低体温是很常见的体温失调。CPB后热量由中心向周围的再分布是低体温的主要形成原因.低体温可以使机体耗氧量增加、凝血机能和肝功能受到影响.延长病人术后监护时间。体温的监测技术近年来有了很大进展,电子体温计、红外线温度传感器和液晶温度仪应用于临床,使鼻咽部、食道远端、膀胱及直肠温度,心脏、颈动脉温度,鼓膜温度,前额、颈部皮肤温度都成为中心体温的较好代表。

体外耐药性监测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9年1-12月份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的血培养、脓培养、粪培养及尿培养中分离出致病菌。

1.2 细菌鉴定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三版) 及法国梅里埃ATB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

1.3 细菌敏感性试验

采用WTO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文件处理和判读结果, 并用质控菌株ATCC25922、ATCC2593、ATCC27853监测。药敏纸片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 。

2 结 果

2.1

血培养、脓培养、粪培养、尿培养中主要致病菌及构成比4671份血培养标本检出致病菌356份;256份脓培养标本检出致病菌112份;903份粪培养标本检出致病菌36份;106份尿培养标本检出致病菌37份。前十位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木糖氧化无声杆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施氏假单胞菌, 草绿色链球菌, 腔隙莫拉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链球菌。见表1。

注:“-”为该种检测中无需检测的菌群

2.2 常见细菌对常用药物的耐药性

常用抗生素对以下常见菌种的耐药性见表2。

3 讨 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染色阳性球菌, 只要对革兰染色阳性菌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都有效, 如青霉素、头孢类药物。但该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可以确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凝固酶作用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药物的选择性起非常重要作用。从表2中可以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 分别达59%、55%;对环丙沙星、丁胺卡那耐药率较低, 分别是11%、4%;对苯唑西林、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头孢呋辛钠以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较低均达19%。由于喹诺酮类抗生素及氨基糖甙类对儿科的不良反应较大, 所以我院临床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主要以苯唑西林、头孢呋辛钠以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为治疗首选药。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相似。治疗中苯唑西林、头孢呋辛钠以及阿莫西林/舒巴坦钠为首选药物。

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杆菌同属β-内酰胺酶, 它们的尿培养检出率分别达62.16%、18.92%。根据Nccle判读结果, β-内酰胺酶能水解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三嗪等第三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并介导细菌对这些抗生素耐药。从表2结果分析, 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舒巴坦钠的耐药率较高, 均在50%以上[1]。因此临床对以上2种细菌所致感染, 可根据情况和药敏结果以及是否产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 酶来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嗜麦芽糖窄食假单胞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阿莫西林/舒巴坦钠、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等耐药率都在70%以上。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 它广泛分布与自然界中, 由于其外膜的低渗透性使其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 并可产生2种β-内酰胺酶L1、L2;其中L1为含锌金属离子β-内酰胺酶, 能水解碳青霉素类抗生素, 克拉霉素不能抑制其活性;L2为β-内酰胺酶Ze型, 能水解青霉素类与头孢类抗生素[2,3]。从我院的耐药性检测情况分析,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对该药耐药率最低, 分别为1%、2%、42%及32%。因此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哌拉西林及复方新诺明被认为是治疗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感染儿科用药的首选。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是革兰阴性非发酵菌群无色杆菌属的一种。它属条件致病菌, 广泛存在于环境中, 也可存在健康人的咽部、结肠等部位。它可引起菌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泌尿感染等, 感染者病死率高达45%~50%[4]。本文该菌血培养致病菌比例为18.54%, 同时表2药敏试验提示其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等耐药率较高;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哌拉西林几乎100%敏感;美罗培南敏感率也较高。部分三代头孢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对其仍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施氏假单胞菌与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基本相似。我院临床治疗主要以哌拉西林为主,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也较高。

链球菌属是革兰阳球菌中一大类常见菌, 为链状或者双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人类的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中, 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多见于老年、幼儿、体弱者尤其并发与上呼吸道感染、麻疹、百日咳后, 表2药敏结果提示青霉素耐药率最低 (10%) 。因此我院临床针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的治疗, 主要以青霉素为首选。个别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用克林霉素或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

注:“-”根据CLSI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准予免试

4 结 论

近年来, 随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和高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介入性治疗的开展, 患者基础疾病、原发病得到治疗的同时亦使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微生物失调、外源性真菌乘虚而入或者内源性真菌大量繁殖而引发真菌感染。2009年我院36例粪培养中检出5株真菌, 比例为13.89%。真菌感染无特异性临床特点, 有近50%病例早期不能获得实验室报告, 常使患者病情延误导致治疗失败。因此提高真菌诊断水平已成为感染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临床细菌定要认识到真菌检测的重要性。

总之,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是进行病原学诊断, 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因此必须发挥微生物实验室在感染病诊疗中的作用, 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量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敏实验, 使其作为调整抗菌药物应用的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 了解该院2009年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为临床疾病诊断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该院5936份临床标本进行血、脓、粪及尿培养, 共检出致病菌541份,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及药敏试验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4671份血培养标本检出致病菌356份;256份脓培养标本检出致病菌112份;903份粪培养标本检出致病菌36份;106份尿培养标本检出致病菌37份。前十位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木糖氧化无声杆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施氏假单胞菌, 草绿色链球菌, 腔隙莫拉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链球菌。结论 细菌耐药性培养结果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关键词:细菌敏感性实验,细菌耐药性监测,抗菌药,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熊自忠, 朱德妹, 汪勇, 等.肺炎克雷伯菌K99-1029中的Esbls基因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3, 28 (2) :99.

[2]王亚玲, 陈晓, 童辉, 等.嗜麦芽窄食道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 2005, 23 (3) :228.

[3]卓超, 钱元怒, 李棠智, 等.院内感染嗜麦芽窄食道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3, 28 (8) :480.

上一篇:度假旅游下一篇:纺织品服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