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性抗生素

2024-12-08

耐药性抗生素(精选9篇)

耐药性抗生素 篇1

现阶段, 滥用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1], 该种现象直接导致某些条件致病菌的毒性变强, 最终形成致病微生物[2], 据相关报道显示, 近些年一些常见的致病菌耐药株已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势[3], 为抗生素有针对性的治疗带来了诸多不便。为分析现阶段临床应用抗生素情况, 并研究其耐药性,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笔者对2010年9月-2011年11月220例感染者中212例住院进行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1月内住院登记的300例患者, 依据我国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查出220例感染者, 其中男120例, 女100例, 患者的年龄最小为16岁, 最大75岁, 平均年龄 (45.0±3.6) 岁。安排专人对患者所在康氏的细菌室化验单以及细菌检验结果登记表详细的查阅并登记, 参考《伯杰氏系统学手册》[4]对所得数据进行检出并详细分类。

1.2 方法

对其中212例住院抗感染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 安排专人分析其抗生素使用的种类、了解患者的病原菌种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了解菌种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 并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药物耐药性评价依照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制定的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5]进行判定。

2 结果

2.1 抗生素应用种类

在220例感染的患者中, 一共有212例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使用抗生素的概率为96.4%。使用到的抗生素一共包括12类25种, 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生素为头孢菌素类。其中抗生素的使用频率见表1。

2.2 抗生素的使用时间

此次研究中, 患者使用抗生素最长的时间为45 d, 最短的仅仅是用2 d。使用一种抗生素的患者98例, 占46.2%, 使用二种抗生素的患者89例, 占42.0%。使用三种抗生素的患者10例, 占4.7%, 使用四种抗生素的患者15例, 占7.1%。

2.3 不同菌种对于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在此次研究中革兰氏阴、阳性菌的耐药性主要体现在对青霉素类以及头孢类抗生素上。尽管绝大部分菌种对抗生素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 然而其对于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确实不尽相同的。表2发现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最明显的是对头孢哌酮以及苯唑西林, 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钠等抗生素的耐药率则并不明显, 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主要体现在苯唑西林、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上, 其对于头孢噻肟钠、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的耐药性并不明显, 铜绿假单胞菌对于苯唑西林、头孢类抗生素有着极强的耐药性, 而对于喹诺酮类、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则十分低下, 乙酸钙不动杆菌对于青霉素、头孢唑林的耐药性十分明显, 而对于氨苄西林、头孢他啶等抗生素的耐药性则并不明显。

3 讨论

3.1 患者和抗生素使用关系探讨

212例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患者入院治疗时间越长、抗生素用药更换的频率也就越频繁, 不仅仅如此, 患者的用药种类也往往更多, 再加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从而引发耐药菌株大量增加而导致出现二重感染的患者占到总人数的4.1%[6]。

3.2 抗生素联合使用的相互作用分析

研究发现,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 基本上都与联合用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7]。在治疗过程中不合理的联合使用抗生素是引发医院感染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对212例研究对象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有114例患者均表现为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率占53.8%。通常来讲, 临床治疗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细菌感染只是用一种抗生素就能够得到显著的控制, 联合用药往往只针对于患者发生混合感染的情况才能够使用[8]。一般情况下, 治疗时使用二联就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联、四联并非最佳选择, 有可能导致副作用出现, 最终导致菌群失调的现象[9]。此次研究中, 患者使用一种抗生素的患者98例, 占46.2%, 使用二种抗生素的患者89例, 占42.0%。使用三种抗生素的患者10例, 占4.7%, 使用四种抗生素的患者15例, 占7.1%。结果显示笔者所在医院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较为合理。

3.3 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由于抗生素的临床使用习惯差异再加上滥用抗生素的影响, 导致条件致病菌在种类以及菌株数上都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特别是对于那些先前并没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比如常见的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不仅仅现阶段已经成为致病性以及毒力的微生物, 更被证实对于常用的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 研究表明细菌的耐药性和《药理学》中数据出现了一定的差异[10], 这进一步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位于不同地区的就诊患者, 由于受到感染程度、部位的影响, 再加上患者抗生素使用习惯的差异、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影响, 同一菌株在耐药性上表现不尽相同。

3.4 正确给药方法

护士作为抗生素使用的直接操作者, 在护理过程中, 必须选择更为科学的溶解, 并且合理的对给药时间进行分配。以临床治疗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抗生素青霉素制剂为例, 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尽量控制药液配制与实际输入患者体内的时间, 从而降低致病原的形成速度, 同时在护理过程中, 还应当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 从而实现控制耐药细菌的目的[11]。此次研究证实, 临床医生应当结合细菌的耐药情况,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以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从而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抗生素的抗药性将没戏? 篇2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研究人员最近在美国化学学会半年一次的会议上报告,他们发现了一种混合物,它能遏止细菌基因变异的能力。虽然混合物本身并不是抗生素,但它们能制造出强有力的抗生素,让微生物永远赶不上抗生素的"智商"。

这种新的混合物从30年前就开始进化,能够去除细菌中的某些基因,以防止微生物注入抗生素时产生抗体。接着,生物学家们发现,当微生物没有处在抗生素的环境下,它们通过一种称为DNA聚合酶的酵素复制自己的DNA,这样很少会出现基因变异。但当抗生素注入后,DNA聚合酶就会开始休眠,从而导致基因突变。这些改变能让微生物的后裔继续产生基因突变,一些改变是有益的,另一些则会产生新的特征,比如抗药性。

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迪亚哥的史克普研究所的化学家佛洛依•罗曼斯堡和同事们从这些结果中得到启示。他们在微生物和动物研究中发现,一种被称为LexA的物质是引发DNA聚合酶基因突变的关键"按钮"。史克普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如今正在寻找类药性的小分子,它们能遏止Lex-A。当微生物遭遇盐酸环丙沙星--一种能制止DNA复制的抗生素时,这种小分子能妨碍突变。在观察了超过10万种混合物后,研究人员发现了多种有效的"LexA妨碍物",它们不仅能遏止细菌突变能力,而且能够轻易进入微生物。对将来的制药业而言,轻易地渗入微生物,是众所周知的挑战。

耐药性抗生素 篇3

关键词:细菌,抗生素,合理使用

细菌的耐药性指的是细菌对于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细菌如果具有了耐药性, 就对抗菌药物的化疗作用有所抵抗, 药物作用就会出现明显降低的情况。出现这种原因的可能性有两种, 一种是获得耐药性, 另一种是天然耐药性[1]。细菌的某一种类型会具有天然耐药性, 这是由细菌自身的染色体的基因所决定的, 并且会代代相传不能再改变。例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肠道G-杆菌对青霉素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这样的细菌在面对抗菌类药物时就能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从而使得其能够大量的繁殖, 慢慢就替代了被抗菌药物杀灭的敏感细菌。长此以往, 细菌慢慢就对这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会渐渐的提升。所以在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谨慎的合理使用以及不断加强对微生物的检验工作。而获得性耐压性是在细菌与抗生素相接触之后因为质粒的介导, 从而改变了固有的代谢, 这样就能够逃过抗菌药物的灭杀[2]。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收治的48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原性检查和耐药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48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 其中男286例, 女194例。患者的年龄在7~7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2.3±3.2) 岁。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打喷嚏、流鼻涕、咽喉疼痛, 少部分患者出现四肢乏力和低热的症状出现。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在连续3d晨起的时候用清水漱口, 并且用力咳痰, 留痰于无菌的容器中, 2小时之后送往检验处检验。需要注意的是防止唾液、鼻咽部分分泌物的混入, 并且需要减少口、鼻、咽腔长居杂菌的污染[3]。痰标本涂片检查, 每低倍镜下见鳞状上皮细小于1∶2.5为合格标本, 可以进行细菌培养。

1.3 细菌鉴定以及药敏实验方法

细菌的培养和鉴定痰标本在生物安全柜内由专业技术人员接种血琼脂平板, 置于5%~10%CO2中, 35℃培养18~24h,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选取不同单个菌落作涂片染色镜检, 根据形态特点, 得出初步印象, 然后按各类细菌的特征做生化鉴定。细菌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的程序鉴定到种, 采用美国德灵Mi-croScan Walk Away40 S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4]。质控同时进行。

2 结果

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主要和细菌相关, 其中最多的为肺炎链球菌, 其对于青霉素的耐药性比较高, 在65%左右, 其后的3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大部分菌株对于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以及庆大霉素耐药。

3 讨论

对于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的耐药机制, 由于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为PBPs的基因变异, 其形成耐药性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法与之相结合, 其可以进一步转化为高度耐药性菌株。在目前的医学研究中还不能够对其作出相应的解释, 以现阶段的技术只能够通过药敏实验来了解敏感菌、中度敏感菌和耐药菌[5]。第二种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β内酰胺酶分解而失活, β内酰胺酶, 在目前的医学研究中已经有300多种之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Bush将β内酰胺酶分为四种类型, 第I型为不被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第Ⅱ型为能被酶抑制剂抑制的β内酰胺酶。第Ⅲ型为不被所有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的金属β内酰胺酶。第Ⅳ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青霉素酶。其中重要者为第Ⅰ型和第Ⅱ型。第三种为细菌细胞的渗透性有所改变。其为引发菌体内药物摄取量减少, 并且使得细胞内药物浓度低下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以目前的医疗研究在临床上还不能够知道细菌胞内抗生素的浓度, 所有只有通过相关文献来了解相应抗生素的渗透性。对于大环内脂的耐药机制, 以肺炎链球菌为例, 体外耐大环内酯类肺炎链球菌的定义为:红霉素或克拉霉素, 阿奇霉素或地红霉素, 部分可伴有多药耐药[6]。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已经是全球性的范围现象, 我国很多人类使用抗生素和动物使用抗生素相重叠, 甚至将供人类使用的抗生素次级产品作为动物的饲料来使用, 这样就很大程度的加大了抗生素的耐药。对于合理使用抗生素, 有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将抗生素分类, 第一线为抗菌谱比较窄、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并且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依据临床需要使用;第二线为抗菌谱比较广、疗效好但是价格比较贵的药物;第三线为之来哦效果比较独特并且毒性比较大、价格比较贵的品种[7]。然后要根据药动力学和药效理论在临床用药。再者需要注意抗生素的用药时间间隔, 抗生素可以分为三类, 一种为事件依赖性抗生素, 一种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还有一种是介于两者之间。

总而言之, 对于呼吸道急性感染治疗, 需要与临床特点相结合。加强对于抗生素的使用监测, 不断规范医护人员对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政府也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这些对于细菌耐药的控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良平.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7 (10) :1305-1036.

[2]戎奇吉, 戴金华, 马建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08, 20 (4) :283-284.

[3]朱中山, 朱浩稳, 程杨艳, 等.218株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15) :1252-1256.

[4]周安宇.746例痰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学, 2008, 37 (11) :1239-1241.

[5]傅杰武, 顾玉海.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及耐药现状[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7) :932-933.

[6]Pottumarthy S, Deshpance LM, Sader HS, et al.Re-evaluationof cefepi meM IC a nd disk dif f usion test Zon r diameterrelationship for aworld collection of Enterobacteriaceae enrichedfor ESBL-Producing organisms[J].Diagn Microbiol InfectDis, 2005, 51 (4) :1000.

耐药性抗生素 篇4

资料与方法

采集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疑似呼吸道感染患者2679份痰标本,将收集的痰标本送检,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合格的痰标本行分离与培养[7]。

取材:早晨起床后先后用生理盐水、双氧水、生理盐水依次漱口,然后用力咳痰,深咳第1口痰弃之,留第2口痰至无菌容器中,立即将痰标本送检,先对样本进行涂片,如果镜检发现白细胞与上皮细胞的比>2.5,则认为该样本为合格标本,否则认为样本不合格,重新留取。

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如果对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为阳性且为优势菌,则对其进行分纯及生化鉴定,必要时用API系统进行鉴定。以K-B法对分离出来的菌株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判断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1999年标准[8]。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检查项目的结果全部输入电脑,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对各种病原菌构成及病原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分离细菌种类及构成比:所有的2679份送检痰标本中,有1397份检出病原菌,总阳性率52.15%,其中138份痰标本检出多重感染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菌为主要致病菌,见表1。

药敏结果:对分离出的病原菌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NCCLS推荐的选药方案选择药敏纸片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和表3。

讨论

随着抗生素在国内“广泛、大量、长期”的应用,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同时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甚至出现了抗菌药物的滥用的现象,随之而来的已经开始显现一些问题,加快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最具代表的是“超级细菌”。细菌耐药问题不仅仅是临床治疗难题,而且由于耐药导致患者继发感染、延长的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的增加等问题更是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经济负担。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学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抗菌药物靶位的改变、诱导修饰酶的产生及胞浆膜通透性的改变可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这些改变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因此,应根据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及时控制呼吸道感染,对阻断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细菌传播意义重大。

本研究采集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疑似呼吸道感染患者2679份痰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痰标本病原学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显示,所有的2679份送检痰标本中,有1397份检出病原菌,总阳性率52.15%,其中的138份痰标本检出多重感染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菌为主要致病菌。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地区细菌感染分布及耐药结果相近,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菌、肺炎克雷伯菌、副流感嗜血菌、β溶血链球菌及不动杆菌属等[9,10]。可见,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细菌出现多重耐药,因此,在对呼吸道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优先根据经验选择抗生素的使用,同时,加强病原学及耐药性检测,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艾效曼,陶凤蓉,胡云建,等.对老年住院患者连续3年分离致病菌耐药性监测的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0,9(3):215-218.

2 何卫国,赵子文,曾军,等.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及药敏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4):1061-1063.

3 吴奎海,芮勇宇.老年患者痰液中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变迁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2):4316-4318.

4 杨启文,徐英春,谢秀丽,等.全国10所医院院内与社区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9):1133-1138.

5 郭珊,马茹,王谦.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3):600-601.

6 张虎,曹晋桂,焦力群.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谱的研究[J].空軍总医院学报,2009,1(1):16-18.

7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52-457.

8 NCCLS.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S].Ni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NCCLS,1999,19(1):M100-S9.

9 刘芳,周玉宝,杨庚,等.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69-171.

10 李婧,郭月玲,魏海静.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2063-2064.

抗生素的应用表现及耐药性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0例患者, 依据我国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查出220例感染者, 其中男性120例, 女性100例, 患者的年龄最小为16岁, 最大年龄为75岁, 平均年龄为45±3.6岁。安排专人对患者所在康氏的细菌室化验单以及细菌检验结果登记表详细的查阅并登记, 参考《伯杰氏系统学手册》[4]对所得数据进行检出并详细分类。

1.2 方法:

对212例临床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 安排专人分析其抗生素使用的种类、了解患者的病原菌种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了解菌种对与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 并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药物耐药性评价依照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所制定的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5]进行判定。

2 结果

2.1 抗生素应用种类:

在220例感染的患者中, 一共有212例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使用抗生素的概率为96.4%。使用到的抗生素一共包括12类25种, 其中抗生素的使用频率见表1。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最高的抗生素为头孢菌素类。

2.2 抗生素的使用时间:

此次研究中, 患者使用抗生素最长的时间为45 d, 最短的仅仅是用2 d。使用一种抗生素的人数为98例, 占到总人数的46.2%, 使用两组抗生素的人数为89例, 占到总人数的42%。使用三种抗生素的人数为10例, 占到总人数的4.7%, 使用四种抗生素的患者人数为15例, 占到总人数的7%。

2.3 不同菌种对于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在此次研究中革兰阴、阳性菌的耐药性主要体现在对青霉素类以及头孢类抗生素上。尽管绝大部分菌种对抗生素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 然而其对于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确实不尽相同的。通过观察表2, 我们可以发现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最明显的是对头孢哌酮以及苯唑西林, 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钠等抗生素的耐药率则并不明显, 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主要体现在苯唑西林、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上, 其对于头孢噻肟钠、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的耐药性并不明显, 铜绿假单胞菌对于苯唑西林、头孢类抗生素有着极强的耐药性, 而对于喹诺酮类、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则十分低下, 乙酸钙不动杆菌对于青霉素、头孢唑林的耐药性十分明显, 而对于氨苄西林、头孢他啶等抗生素的耐药性则并不明显。

3 讨论

3.1 患者和抗生素使用关系探讨:

2 12例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患者治疗时间越长长、抗生素用药更换的频率也就越频繁, 不仅仅如此, 患者的用药种类也往往更多, 再加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6], 从而引发耐药菌株大量增加而导致出现二重感染的患者占到总人数的4.1%。在临床治疗中选择使用起点相对较高的第三代头泡菌素以及第三代青霉素的比例占到此次研究的34%。

3.2 抗生素联合使用的相互作用分析:

研究发现,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 基本上都与联合用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7]。在治疗过程中不合理的联合使用抗生素是引发医院感染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对212例研究对象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有197例患者均表现为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率占到总研究对象的93%, 结果是十分惊人的。通常来讲, 临床治疗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细菌感染只是用一种抗生素就能够得到显著的控制, 联合用药往往只针对于患者发生混合感染的情况才能够使用[8]。一般情况下, 治疗时使用二联就能够得到叫好的治疗效果, 三联、四联并非最佳选择, 还既有可能导致副作用出现, 最终导致菌群失调的现象[9]。此次研究中, 患者使用一种抗生素的人数为98例, 占到总人数的46.2%, 使用两组抗生素的人数为89例, 占到总人数的42%。使用三种抗生素的人数为10例, 占到总人数的4.7%, 使用四种抗生素的患者人数为15例, 占到总人数的7%。结果显示我院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较为合理。

3.3 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由于抗生素的临床使用习惯差异再加上滥用抗生素的影响, 导致条件致病菌在种类以及菌株数上都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特别是对于那些先前并没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比如常见的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不仅仅现阶段已经成为致病性以及毒力的徽生物, 更被证实对于常用的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 研究表明细菌的耐药性和《药理学》中数据出现了一定的差异[10], 这进一步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位于不同地区的就诊患者, 由于受到感染程度、部位的影响, 再加上患者抗生素使用习惯的差异、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影响, 同一菌株在耐药性上表现不尽相同。

3.4 正确给药方法:

护士作为抗生素使用的直接操作者, 在护理过程中, 必须选择更为科学的溶醉, 并且合理的对给药时间进行分配。以临床治疗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抗生素:青霉素制剂为例, 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尽量控制药液配制与实际输入患者体内的时间, 从而降低致病源的形成速度, 同时在护理过程中, 还应当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 从而实现控制耐药细菌的目的。

此次研究证实, 临床医生应当结合细菌的耐药情况,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以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从而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摘要:目的 分析抗生素应用现状及耐药性。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12例患者抗生素使用种类、病原菌种药物敏感试验以及菌种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感染者中使用抗生素的概率为96.4%, 其种类有12类25种, 抗生素最长的时间为45 d, 最短的仅仅是用2 d;感染者的细菌对于青霉素、头抱菌素等2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程度并不相同, 耐药性最高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临床只有结合细菌的耐药情况,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才能有效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关键词:抗生素,应用,耐药性

参考文献

[1]张玉琪.医院内感染控制与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医院细菌感染[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 :108-109.

[2]赵明秋, 沈海燕, 潘文.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机制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 2011, 38 (5) :656-657.

[3]苏月群.婴幼儿肺炎痰培养及其抗生素敏感性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 1 (35) :490-491

[4]邹安庆, 费静娴, 吴莲凤.黏质沙雷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3, 38 (1) :104-105.

[5]韩俊华, 李珊珊, 裴家伟.益生乳杆菌质粒抗生素抗性基因与其耐药性的相关性探讨[J].食品工业科技, 2013 (12) :46-47.

[6]曹辉.不同年龄及文化程度患者对抗生素应用认知程度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6) :398-399.

[7]闫红叶.抗生素的耐药性与抗生素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1, 2 (1) :104-105.

[8]贲亚琍, 刘德立.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和现代抗生素研发趋势[J].山东医药, 2010, 50 (17) :89-90.

[9]谢兵, 陈永平.2008-2010年我院头孢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情况及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变迁[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1, 41 (3) :124-125.

耐药性抗生素 篇6

1 细菌的耐药性

1.1 细菌耐药的严重性

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特别是多重耐药菌问题日益严重, “超级细菌”在世界各地不断增长, 给医疗保健机构带来极大挑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已经成为医院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2]。多重耐药菌所造成的人力和经济花费巨大, 给医疗保健人员带来极大的压力, 也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恐慌和精神以及经济的压力, 可导致患者的病程增长, 住院时间也延长, 治疗费用增加, 病死率升高。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流行任重而道远。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引起高度的重视。

1.2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可分为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固有耐药又称为天然耐药, 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 不会改变的, 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不敏感。获得性耐药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 由质粒介导, 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 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细菌的获得性耐药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 也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染色体而代代相传, 成为固有耐药[3]。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抗生素使用密切相关。

1.3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主要有下列4种[1,2,3,4,5]: (1) 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细胞内的抗生素, 使其失去生物活性, 这些灭活酶可由质粒和染色体基因表达。如β-内酰胺酶是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 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 使β-内酰胺环裂解而使抗生素丧失抗菌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是细菌在接触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后产生钝化酶使后者失去抗菌作用, 这些酶的基因经质粒介导合成, 可以将乙酰基、腺苷酰基和磷酰基连接到氨基糖苷类的氨基或羟基上, 使氨基糖苷类的结构改变而失去抗菌活性。 (2) 由于抗生素作用的靶位 (如核糖体和核蛋白) 发生突变或被细菌产生的某种酶修饰而使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或作用的靶酶结构发生变化使之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下降。如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高度耐药就是通过此机制产生的, 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的原来敏感菌没有的靶蛋白, 使抗生素不能与新的靶蛋白结合, 产生高度耐药。 (3) 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或其他有关特性的改变, 如生物菌膜的形成而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 (4) 细菌具有依赖于能量的主动转运机制, 它能将已经进入细菌细胞内的药物泵至细胞外。由于这种主动转运机制的存在, 使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假绿单胞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2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和产生机制, 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流行, 应该高度重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这是非常重要的措施。那么如何进行合理应用呢?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就是掌握临床指征, 遵循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掌握临床指征就是只有治疗细菌感染或预防细菌感染时, 才能应用抗菌药, 该用的用, 不该用的不能滥用, 病毒感染时应用抗菌药物就无效。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包括选择抗菌药物的原则和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6], 以及综合原则。

2.1 选择抗菌药物的原则

应尽早明确病原菌诊断,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采集标本送检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获得准确的细菌感染病原学诊断, 力争在应用抗菌药经验治疗的同时尽早、尽快采集临床标本, 立即送至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涂片染色检查及细菌鉴定, 必要时可多次连续采集送检, 进行细菌计数、细胞学检查等, 迅速明确致病原。对于特殊种类的致病菌还可配合血清学检查进行诊断。等待药敏试验完成后, 再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根据药敏报告, 尽量选用敏感窄谱抗菌药物。

熟悉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作用和抗菌谱、药动学特征和不良反应, 根据其药效学特点及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用药。要充分了解各类抗菌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有针对性地选择在感染部位能达到抑菌或杀菌浓度的抗菌药物。此外还要注意适当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剂量和疗程, 并综合考虑药物不良反应和价格等因素。

按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等状态合理选药。鉴于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不同, 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以及制定和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特点 (如老年人、儿童、妊娠及哺乳妇女等) 和病理特点 (肝肾功能不全或损害、免疫功能低下、过敏体质等) 。

尽量选用抗菌药物的序贯治疗。目前许多口服抗菌药物, 不但生物利用度近似注射给药, 且作用时间更长, 因此两种给药方法的疗效也十分相似。鉴于此, 把及早从肠外给药转变为口服给药的方法称为“序贯治疗”。采用此法治疗, 不仅安全、有效, 还节约费用。

2.2 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抗感染药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性两类,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血浆半衰期一般不超过2 h, 增加剂量也于事无补, 因此若想达到好的疗效, 应增加给药次数, 缩短间隔时间。对中度以上感染, 一日给药2次是不够的, 最好每隔6 h给药1次, 使血浆和组织中药物浓度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在有效水平。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药则有所不同, 其浓度越高, 杀菌活性就越强, 且有抗生素后效应, 即足量用药后即使浓度下降到有效水平以下, 细菌在若干小时内依然处于被抑制状态。因此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无需一日给药多次, 将全日剂量1次静滴效果更好, 耳和肾毒性也更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仅需间隔12 h给药1次。具有抗生素后效应的抗菌药物还有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等。对于这些药物, 即使经过4~5个半衰期已在体内清除, 但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仍持续存在, 故仍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减少给药次数, 既保证疗效又降低不良反应。

注意给药方法的合理性。根据药动学性质、临床症状和细菌学清除情况, 确立和调整给药方案。如选择磺胺药, 应根据其药效维持的时间和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对多数可用一种抗菌药物控制的感染只宜选用一种药, 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须有更明确的指征。抗菌药联合应用的指征为: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长期用药致病菌有产生耐药性可能者, 如抗结核药;联合用药毒性较大的药量须减量。联合用药时, 一般多采用体外试验有累加或协同效应的两种抗菌药物, 合理配伍, 同类药物一般不宜合用;对严重混合感染, 有时也采用两种以上药物联用, 如果两种药物联用可达到疗效, 三联、四联即无必要, 以免用药过多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大;联用药物中至少有一种对致病菌有相当的抗菌活性, 另一种也不宜为致病菌高度耐药者;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特别应避免联用毒性相同的药物,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注意肝肾功能减退者的抗生素应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肾功能减退时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和该药及代谢药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尽量避免应用有肝肾毒性的抗菌药物, 确有应用指征时, 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2.3 综合原则

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实施的重要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和局部病灶,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补充血容量、血浆或蛋白质, 必要时选用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

严格医院感染的管理和预防控制, 采取感染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 加强医疗保健人员手部、医疗保健机构的环境、物品以及医疗仪器、设备、器械和材料的清洁、消毒或灭菌, 加强对废水、废弃物、排泄物等的消毒灭菌处理, 注意进行无菌操作, 严格实施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措施, 预防、控制或消除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流行。

另外, 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 特别是对临床医师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业务知识和技术规范的教育、培训与考核, 增强临床医师对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危害性的认识, 建立督查机制, 根据病原菌变迁、耐药现象与抗生素使用情况对抗生素应用品种进行干预和改进[7]。

医疗结构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 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 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 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 为临床医师选择有效敏感药物提供依据, 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加强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 优化抗生素临床应用结构, 提高抗生素临床应用水平, 才能逐步规范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有效遏制细菌耐药。

摘要:细菌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对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 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尤其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 使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形势严峻。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 应该高度重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抗生素,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凡, 刘晶星.医学微生物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5-67.

[2]胡必杰, 宗志勇, 顾克菊.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8-15.

[3]杨世杰.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82-385.

[4]王宇明.感染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45-346.

[5]李芝, 贾法玲, 徐秀丽.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应对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 2005, 3 (11) :35.

[6]李大魁.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57-160.

耐药性抗生素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骨科178例手术切口感染病例, 患者无肾功能不全、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史、入院时无感染。通过采取患者感染组织样本, 并进行感染病原菌实验室培养、分离及药物敏感试验。抗生素应用均符合《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判定标准》[3]。

1.2 方法

试验采用法国梅里埃药敏鉴定试剂VITEK2全自动细菌检定仪及药物敏感试验测试仪;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琼脂培养法;真菌鉴定采用微生物形态学鉴定法。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统计学软件WHONE5.4。

2 结果

2.1 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分布

178例骨科手术切口病例共分离出病原菌192株, 革兰阴性菌在病原菌中占主要地位, 为125株, 占65.2%;革兰阳性菌为59株, 占30.7%;真菌5株, 占2.8%;其他菌株感染3株, 占1.3%;感染病原菌分布呈现出多样性, 且存在复合感染6例, 病原菌组成比具体情况见表1。

2.2 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统计分析

由患者组织渗出物中分离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分离率32.6%, 分离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葡萄球菌, 分离率为38.4%, 主要革兰阳性菌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见表2。

2.3 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统计

由患者组织渗出物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 分离率为48.7%;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26.4%。可见影响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 并呈现出多样性分布, 患者手术切口部位也出现复合感染情况的发生, 提示临床应该注重对革兰阴性菌抗生素的有效应用, 主要革兰阴性菌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见表3。

注:“R”表示耐药。“S”表示敏感, “—”未进行药敏试验

注:“R”表示耐药。“S”表示敏感, “—”未进行药敏试验

3 讨论

感染是骨科手术中较为棘手的术后并发症, 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成为骨科手术过程中重要的环节。然而大量的文献资料显示抗生素滥用存在于国内的各级医院, 广州地区医院通过大样本调查研究发现抗菌药物消耗金额占药品比例在30%~40%[4]。本研究通过分析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耐药性及在骨科手术中抗生素的应用情况, 为抗生素在骨科手术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对患者感染部位组织渗出物中菌株的实验室培养、分离与鉴定, 确定了主要感染菌株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细菌与真菌,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5.2%、30.7%和2.8%, 其中分离度较高的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葡球菌和链球菌。整个菌群分布呈现多样性, 提示临床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需要考虑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但应避免抗生素的大剂量应用或者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 以免出现耐药菌株及菌群失调[5]。

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链球菌、肠球菌及凝血酶葡萄球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呈现不规律分布。其中肠球菌与链球菌对多种抗生素均敏感, 故两者可选择抗生素范围较广。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逐渐成为临床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因其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对部位感染及传播速度块的特点也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6]。对抗金葡菌常用药物多为青霉素类以及第1、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7], 急性骨髓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葡菌。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均被分离出, 实验结果也显示造成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何爱咏等[8]对500例骨科感染患者做取样分析, 结果发现, 尽管金黄色葡萄球菌以12.9%占主导地位, 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以10.5%占第3位, 但是G-细菌感染率则达到52.8, 而G+细菌感染率为43.5%。由此提示我们, 骨科手术过程中, 应重视革兰阴性菌造成的感染影响, 而造成G-细菌感染的原因可能与头孢三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密切相关[8]。

有报道显示, 国内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高达10.97%[9]。而在高感染率的情况下, 造成了抗生素的大剂量及二联、三联的使用, 进而引发了耐药菌的出现。很多学者认为, 国内抗生素的使用存在适应症不适当[10], 包括未选择细菌敏感药物及用药时间超出规定等现象。本研究显示革兰阴性菌是造成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同时其耐药菌株的出现也标志着抗生素的选择需要经过慎重考虑。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11], 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提示我们应该注重在骨科手术中应无菌操作, 合理、规范、科学的使用抗生素, 保证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避免术后病原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耐药性分析及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骨科178例手术切口感染病例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 对抗生素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78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92株病原菌, 主要病原菌分布情况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 所占比例分别为65.2%、30.7%、2.8%, 病原菌分布呈现多样性及多重耐药性。结论 耐药菌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中占主导地位, 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确保合理、科学应用抗生素。

耐药性抗生素 篇8

近年来我国不合理和滥用抗生素日益严重,这会使二重感染、不良反应及病原菌耐药率明显增加,导致人体微生态失衡等情况。临床需要杜绝抗生素滥用,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为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本院急诊内科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抗生素耐药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分析了本院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及耐药程度,同时对1000份标本进行致病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以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成都军区总医院急诊内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开具的抗生素应用处方2075张,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汇总,提取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规格、剂量等,随机抽取其中1000例抗生素应用患者进行致病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1]。

1.2方法

1.2.1抗生素应用合理性评价以2015年国家计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进行评价,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其中临床应用监测项目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强度、用药的合理性及耐药形势等,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以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1.2.2仪器及菌株采用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全自动鉴定仪对菌种进行鉴定,用标准株金黄色葡萄球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及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作质控菌株。

1.2.3耐药性分析参照《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技术方案》和《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技术方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细菌特性选择培养基,37℃下1.5×108CFU/ml浓度培养过夜,记录试验结果[2]。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抗生素应用情况2075张抗生素应用处方中有1382张是单用抗生素,占66.6%,高于2种抗生素及3种抗生素联用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用药时,头孢类抗生素应用的比例(占48.9%)高于其他种类抗生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抽取的2075张处方中,1948张抗生素应用合理,合理用药率为93.9%;其中存在127例不合理用药现象,不合理处方占6.1%,见表2。

2.3各类抗生素耐药性在1000例药敏试验中,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最强达76.64%,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次之,耐药率为54.76%,喹诺酮耐药率为51.59%,咪唑类抗生素耐药率为51.81%,最后是氨基糖苷类。见表3。

2.4菌种鉴定结果医院感染菌种主要是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占了66.3%,以常见的大肠埃希菌、肺炎雷克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为25.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为3.6%。见表4。

3讨论

从1928年Alexander Fleming发现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到上世纪末,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治疗和控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肽类及其他抗生素,人工合成抗生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硝基呋喃类以及噁唑酮类等[3,4]。但是,由于各种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人类也面临着细菌耐药的出现和细菌耐药率不断增加的挑战。

参照计生委颁发的《医疗机构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规定》中对抗生素的使用要求,本院急诊内科使用情况符合要求,主要使用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三大类,其中头孢菌素类使用频率最高,其中绝大部分为单用抗生素,所占比例为66.6%,两种抗生素联用的处方比例为22.9%,这也符合抗生素的治疗原则[5]。

本研究对本院病原菌株分布统计结果表明,本院医院感染菌种主要是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63例(66.3%),其次为革兰阳性菌254例(25.4%),真菌36例(3.6%)。而革兰阴性杆菌中又以常见感染病原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雷克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总感染病原菌的比例分别为26.7%、14.9%、13.5%,这与国内部分医院感染细菌的报道类似[6]。

临床中常用的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是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7]。抗生素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8]。抗生素在临床急诊内科中应用最为广泛药物,其使用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给药方法不合理:包括用量不合理、给药次数不合理、药物剂型掌握不准确等,由此会导致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2)溶媒选择不对:如青霉素类抗生素溶媒选择葡萄糖等错误搭配;(3)应用指征不明确:如对于一些非感染性的腹泻患者应用抗生素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效果,反而影响肠道正常菌群,进而加剧腹泻,往往得不偿失;(4)选药不合理:如将仅适应于成人患者的抗生素应用于儿童,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5)配伍不合理:临床抗生素联用情况较多,但繁殖期杀菌剂和速效抑菌剂不可同时配伍使用,否则两者会产生拮抗作用,典型的案例是头孢类与克林霉素不可配伍同时使用。本研究中抗生素应用不合理率为6.12%,主要不合理表现与研究报道一致[6]。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导致抗生素耐药性增加的最重要因素,2016年5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文章呼吁应对全球耐药感染问题,并援引英国Jim O'Neill爵士发表的《全球抗菌素耐药回顾》报告及建议,指出到2050年,抗菌素耐药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死亡。如果任其发展,可累计造成10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9]。因此,如何合理地应用好抗生素类药物是至关重要的。抗菌素耐药性指微生物对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耐药性产生后,标准的治疗就失去了效果,感染持续存在,传染他人的风险更大。

医药卫生工作者和药剂师有义务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加强预防和控制感染;只有当确实需要时才开出处方和发放抗生素;处方和分发的抗生素必须适用于治疗的疾病。通过以下方面,可帮助决策者应对耐药性:加强对耐药性的跟踪和实验室能力;管制和促进药物的适当使用。通过以下方面,决策者和制药业可帮助应对耐药性:推动创新以及新工具的研究和开发。

英国爱丁堡大学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中心Mark Woolhouse教授和威康信托基金会主任Jeremy Farrar认为,抗生素耐药性是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的全球性问题。迄今,国际的反应是微弱的。目前所需要的是承诺并对耐药的根本原因(抗菌药物的滥用、新药研发不足、缺乏替代药物)采取协调措施。必须制定指南以提高现有药物的利用度,科学和商业界需要提供激励和更好的监管环境,以研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及教育和激励那些医药部门工作人员,帮助他们改变工作方式。随着抗生素应用范围的拓宽及应用频率的增加,耐药菌数量也不断上升,由此使得抗生素使用级别必须提高,但必须遏制这种恶性循环,否则就会产生抗生素滥用的局面,因此,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具有挑战性工作,值得医药工作者更深入地研究探索。

摘要:目的 探讨本院急诊内科中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及耐药情况,为抗生素的合理利用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成都军区总医院急诊内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开具的抗生素应用处方2075张,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汇总,提取本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规格、剂量等,随机抽取其中1000例抗生素应用患者进行致病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本院急诊内科中抗生素的使用频率最大的是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合理使用率为93.9%,其中以单独使用抗生素为主,占66.6%;联合用药占33.4%;抗生素的主要给药方式是注射给药,占93.8%。结论 本院急诊内科抗生素的处方使用情况符合原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规定》中抗生素的相关使用要求,与抗生素的治疗原则相符合。

关键词:抗菌药,急诊,医院

参考文献

[1]范天骄.探讨急诊内科抗生素应用的临床合理性及耐药性[J].海峡药学,2015,27(12):204-205.

[2]侯昀,覃成杜.急诊内科中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及耐药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2):163-164.

[3]吴丽彩,卢解红,吴建辉.医院感染菌种分布及抗生素耐药性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4,38(2):134-135.

[4]肖贵宝,张巧梅,杨燕,等.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调查及细菌耐药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1):4113-4116.

[5]张永强.探析抗生素在急诊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情况[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0):49-50.

[6]盛塔英,柏文辉.我院2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3种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0):81-82.

[7]张永强.探析抗生素在急诊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情况[J].求医问药,2012,10(10):49-51.

[8]袁圣勇,郑李羡,黄贤尧.急诊应用抗生素情况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2009,9(4):92-93.

耐药性抗生素 篇9

随着抗生素应用种类不断增加, 使用越来越广泛, 加上不规范用药, 使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 波及范围也逐渐扩大, 而随着临床分离的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出现, 且呈多重耐药性, 引起了广泛关注。近20年, 世界各地分离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断上升, 特别是在ICU病房更是高达80%以上[1,2,3]。2002年的美国儿科年会报告院外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已达70%[4]。在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 农一师九团医院 通过对住院患者的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210株金葡菌, 应用常规的13种抗生素进行了耐药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从住院患者各种临床标本中, 3年期间共分离出210株金葡菌, 并用常规方法鉴定到种。210株金葡菌中152份来自尿、痰液及其他分泌物46份, 粪便22份。

1.2 材料

培养基、药敏纸片增菌、分离SA的培养基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配制, 13种抗生素药敏纸片购自上海医化所, 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药敏实验方法

采用K-BX纸片扩散法。实验严格按照NCCLS法规进行。

1.4 质量控制

每周用标准ATCC株25922, 25923, 27853, 测试对13种抗生素纸片的抑菌圈直径, 结果均在NCCLS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2 结果

2.1 耐药性

所测13种抗生素中, 耐药率最高的是复方新诺明和青霉素, 分别是84.7%、81.8%;其次是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 分别是75.1%、74.2%。最为敏感的药物是万古霉素、头孢三嗪、丁胺卡那霉素, 敏感率分别是90.2%、59.0%、55.5%, 见表1。

2.2 不同来源金葡菌耐药情况

χ2检验结果均为差异不显著 (P>0.05) , 即同一抗菌药物对不同来源的金葡萄球菌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耐药性分析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内许多医院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耐药率的监测, 发现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上升, 这些药物为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 而且抗生素的应用负荷与病原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呈正相关, 提示抗生素的使用不当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原因[4,5,6]。大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的监测研究显示, 临床长期重复使用频率高的抗生素物, 耐药率明显增加, 如复方新诺明、青霉素、红霉素和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均表现出高度耐药性, 利福平、奈替米星、左氧氟沙星、第四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 万古霉素是敏感率最高的药物[7]。

从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 210株不同来源 (尿, 痰, 粪) 的金葡菌对13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并且耐药性无明显差异, 耐药率也都很高。所以在临床上由于常用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严重, 致使治疗金葡菌感染引起疾病疗效差, 就给临床各科室用药都带来很大困难。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成为了引起住院患者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 为了防止耐药菌的进一步扩大, 临床医生应及时了解本地区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并且有必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谱进行动态监测, 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2 减少SA耐药性的产生的措施

为了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提高抗生素的疗效,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如果是危、急、重症感染应首先经验选药, 如万古霉素等。待体外敏感试验结果回报后再调整用药针对治疗。二是耐药菌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规范使用或滥用抗菌药物, 因此, 用药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合理选药, 避免大剂量, 长疗程用药。三是在防治工作中除筛选敏感药物外, 还可采取联合用药。但是联合用药应有明确的临床指征。总之, 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耐药菌产生的重要有效措施, 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正确用药, 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提高临床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水平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摘要:目的 应用13种抗生素检测院内感染2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情况。方法 按照NCCLS法规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数据来源农一师九团医院检验科。结果 210株金葡萄菌对13种抗生素耐药率最高的依次是复方新诺明 (85·7%) 、青霉素 (82目的.8%) 、卡那霉素 (77·1%) 、氨苄青霉素 (75·2%) 。结论 金葡菌对许多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并且耐药率很高, 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困难。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参考文献

[1]张卓然, 倪语星.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版) , 81-82.

[2]刘小平, 樊尚荣, 徐桂彪, 等.6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0) :1121-1123.

[3]舒文, 谭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耐药谱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3 (10) :1362-1364.

[4]刘学勇.1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1) :55-56.

[5]黄秀荣.37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广西医学, 2010, (1) :112-114.

[6]许洪博.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分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27 (1) :140-141.

上一篇:心脏外科医生下一篇:任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