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复习(精选6篇)
章节复习 篇1
章节复习, 往往教师感到平淡无奇, 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如何提高章节复习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以“分式”复习课为例来介绍自己的探索与思考。
一、复习用“导学案”
1. 复习目标
(1) 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四则运算。
(2) 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 进一步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 能熟练地检验。
(4) 能够利用分式方程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复习重点
分式的混合运算、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及应用。
3. 复习过程
(1) 温故知新
(1) “若关于x的方程的解是正数, 则a的取值范围是a<-1”。你能说明该答案为什么不正确吗?
【3月7日学校月度检测填空最后一题, 横线处所填为学生最常见错误答案】
(2) 解分式方程时, 下列关于去分母的变形正确的是 ()
A.1-x+2=1 B.1-x+2 (x-2) =1
C.1-x+2 (x-2) =-1 D.1-x+2x-2=-1
(3) 解分式方程:
(4) 如果解关于x的方程时出现增根, 那么增根一定是 ()
A.0或2 B.2 C.1 D.0
【题目讲解过两三天, 当时普遍错误是选A】
(1) 分式运算:
(2) 知识梳理
●通分与约分是分式运算的基础。通分时通常分子、分母要同时乘以公分母;约分时往往约去分子、分母的_____。
●分式加减时, 如果不是同分母, 那么需要先___, 变成同分母再加减;分式乘除时, 如果其中有的分子或者分母是多项式的形式, 那么要先______, 再约分。
●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乘除, 然后算____。如果有括号, 那么通常先_______。
(2) 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方程两边同乘各分式的____公分母, 转化为____方程来解。
●解分式方程时, 容易出现增根, 因而要注意____。
●增根的含义是:该数值使得最简公分母的值为_____, 同时是相应整式方程的______。
●利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除了看分式方程是否有解外, 还要看该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3) 探究学习
【改编自苏科版实验教材复习题“探索研究”中最后一题】
●如果解关于x的方程时出现增根, 那么增根一定是_____, 此时a=______。【第4题变式】
●比较上题与第4题, 你有何看法?
(5) 编一道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题, 使得所列方程为
4. 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 你有何收获?或者, 你还有什么疑惑?
5. 课堂巩固
请判断他的解答是否正确。如不正确, 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6. 课后练习
(1) 若分式的值为0, 则x为 ()
A.-2或2 B.2 C.-2 D.2或-1
(2) 已知关于x的方程的解是正数, 则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
(3) 改正第9题中小明的错误。
(4) 先化简, 再求值:其中x满足x2-x-1=0.
【2011年重庆市中考试题。整体代入】
(5) 解方程:
(6) 甲、乙两人准备整理一批新到的实验器材。若甲先单独整理30分钟, 则乙再单独整理20分钟完工;若甲乙共同整理15分钟, 则乙再单独整理35分钟才能完工。问甲、乙单独整理各需要多少分钟完工?
7. 探究
(3) 你能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吗?
【苏科版实验教材复习题“探索研究”中倒数第3题。从方程角度看待分式运算。】
二、探索与建议
1. 内容、要求靠船下篙
面面俱到地复习既不必要, 也易蜻蜓点水, 导致对真正问题的解决流于形式, 有效性当然不高, 因此需要突出重点, 重点问题重点解决。
复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进行查漏补缺。木桶原理告诉我们, 决定木桶储水量多少的是其中长度最短的木板, 运用到学习上来, 增加学生学习中“短板”的长度能快速而有效地提高其学业成绩, 为此, 要注意“靠船下篙”。“船”指学生实际, 包括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可能的接受程度等, “篙”指复习目标、复习内容、复习要求。内容的选择、要求的确定只有立足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地增加“短板”的长度, 从而保证学习效果。
月度检测前, 分式的有关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式的加减运算已经复习过, 本复习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再拿出来表演一番, 更多的是关注分式方程的有关内容。知识梳理时尽可能突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与方法, 尽可能条理化系统化, 习题的设计瞄准学生平时学习中易犯错误, 课堂学习时尽可能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试图据此来做好知识与方法上查漏补缺工作。
不同层次的学生, 其“船”不一样, “篙”也应当不一样, 宜分层要求、区别对待, 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第15题, 要求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探索不只一种解题思路, 在此基础上, 寻求较简便的思路。下面的思路系学生自行发现:甲整理 (30-15) 分钟的工作量, 乙需要整理 (15+35-20) 分钟, 从而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2倍。设甲单独整理需要x分钟, 余略。进而体会:对于题目的信息, 发现、利用越多, 往往思路越简便。
2. 流程设计科学、艺术
“温故知新”的设计具有“一石数鸟”的作用, 是本章节复习一大特色:一是创设“故”的情境。存在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实际, 部分为原封不动的题目与答案, 能迅速提高学生有意注意程度。二是切实感受知识梳理的必要。通过“温故”可以发现, 不少题目的解答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往往是由于相关概念、性质理解不透彻, 从而突显“知识梳理”的必要, 有效地解决了平常章节复习中知识梳理成为“鸡肋”的现象。三是为“探究学习”的起点, 既使过程显得流畅、自然、紧凑, 又使真正探究成为可能。
“探究学习”的设计是本复习的第二大特色。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升其数学素养是复习的主要目的之一。第5题由教材中复习题改编而成, 其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分式运算的角度来认识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 (同时也复习了分式运算) 。通过新授课的学习, 学生已知其然 (分式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后得到整式方程, 如果整式方程的解使得最简公分母值为零, 那么该解便是分式方程的增根) , 此处则通过一个具体例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要分式有意义, 的值总是1, 由于1≠4, 从而原方程无解。如果两边同乘以0, 得0=0, 不等式变成了等式, 从而产生增根。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拓展 (只要找一个不为1的数作为m的值, 方程均无解) , 则将学生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 细微之处彰显匠心
(1) 巧妙暗示, 启迪思维。挖掘隐含条件, 尤其是第9题中挖掘隐含的分母 (x2-1) 值不为0, 颇不容易。本题学生容易发现运算顺序有问题。“如不正确, 请指出有几处错误”的指导语暗示了不只一处错误, 会促使学生思考x的取值有何问题。
(2) 或做或看, 各有玄机。第1题要求学生“做”。因为间隔时间较长, 学生多遗忘了, 加之该题较简, 让学生“做”, 再次体验, 由于明确了横线所填答案为错, 会形成认知冲突。第 (4) 题让学生“看”最初的解答过程即可达到目的。本题间隔时间短, 若再做则是变相鼓励学生死记硬背, 并导致时间的无谓浪费。
(3) 易偏颇处, 及时提醒。第 (4) 题增根为2, 第 (6) 题增根为0, 这2道题最简公分母都是x (x-2) , 学生潜意识里会认为增根只有一个, 此时教师及时提醒“有时增根可能会有两个”。这样的提醒, 会比以后出现了问题再来纠正效果要好得多。毕竟“炒夹生饭”费时费力, 而效果又不好。
(4) 多管齐下, 突破难点。疑难问题, 若是重复讲解再三练习, 至多强化模仿意识以及记忆能力, 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并无多大帮助, 笔者感觉从多个角度来研讨, 学生认识会深刻, 教学效果会比较好。第1题得到“a<-1”之后, 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认识“a≠-2”的限制条件。一是从前提条件的角度来认识。等号左边的分式有意义, 方程才存在, 才谈得上“解为正数”, 显然分母x-1≠0。二是从隐含条件角度来认识。分式方程的解是正数, 隐含了“分式方程有解”, 换句话说, x=-1-a不是分式方程的增根, 即1-a-1≠0。三是从分式运算的角度来验证。若要分式有意义, 它的值总是2, 由于a≠-2, 此时方程无解, 因此a≠-2。第 (11) 题的解答情况表明了, 从三个角度来认识, 对这类问题今后学生将很少再遗失限制条件。
(5) 捕捉“生成”, 因势利导。预设再好, 可能也会有偏差, 因此重视生成并因势利导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举措。第 (7) 题有不少学生编顺逆水的问题, 也有学生编笔记本价格问题 (题目:小明买某种笔记本, 如果每本降价2元, 那么花20元钱可买的笔记本本数与当笔记本每本涨价2元时30元所买的本数相同, 问笔记本每本多少元?) 。教师意识到上题是“生成”的好素材, 进行投影, 告诉学生编的有点小问题, 让学生思考。学生发现:作为笔记本数, 必须为正整数, 所编的应用题中本数为2.5, 从而不符合实际意义。此时, 教师顺势指导: (1) 要先解方程根据结果以及方程的特点来联想应用题的类型。 (2) 编出应用题后, 要再根据实际意义来审视所编写的题目是否符合要求。接着教师指出, 如果辛辛苦苦编出的题目仅仅是因为本数不是正整数而加以放弃是比较可惜的, 联想到水果的价格以及质量没有正整数的条件限制, 从而可作如下修改:某种水果上市时售价比平时售价高2元/千克, 罢市时售价比平时售价低2元/千克。已知罢市时20元购买水果的质量跟刚上市30元所购买的质量相同, 问该水果平时售价多少元/千克?这样的处理意义较大, 或许算是本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限于篇幅, 请读者自行分析) 。
4. 两点建议
(1) 去“演”存真。本章节复习, 笔者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复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而不是去刻意展示教师形象。笔者以为, 公开课、观摩课不应该“表演”, 否则, 会因为不够真实, 大大降低教师威信, 进而影响后续学习的有效性。
(2) 加强研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增进对学生的了解, 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的经验固然重要, 但它是建立在以往学生情况之上的, 对于现有的学生未必都适用。有时, 自己的预设与学生的真实情况差距还比较大, 因此要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在本复习中使用了导学案, 某种程度上, 没有对于任教班级学生情况的了解, 便没有这样形式的导学案。导学案是课前刚刚发给学生的。如果时间充裕, 会修改第 (4) 题数据, “温故知新”会让学生课前完成, 教师有选择地批改, 课上针对完成情况来展开教学, 并将第 (9) 题改作例题来解决。
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师自身学科素养, 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本复习中研究了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 并进行了拓展。略显尴尬而又有所欣慰的是,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发现了几天前的一道习题 (题目:当m为何值时, 分式方程无解?) , 几位老师原先讲解的答案是有问题的 (最初解法:去分母得, 1+m (x-2) =- (1-x) , 将x=2代入得0m+1=1, 从而m取一切实数) , 后经过思考加以了改进:方法一: (接前面思路) 因为所以m取不等于1的一切实数时, 方程均无解。方法二:1+m (x-2) =- (1-x) , (m-1) x=2 (m-1) , (1) 当m-1=0时, x可取一切实数。因为x-2≠0, 所以m=1时, x取不为2的一切实数, 方程都成立。 (2) 当m-1≠0时, x=2。此时x=2是原方程增根, 从而方程无解。综上所述, m≠1时, 方程均无解。
教无止境。上面择要介绍了自己的探索与思考, 可能有的认识比较肤浅, 期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
章节复习 篇2
第一章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真正意义上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出现在19世纪,它首先发生在(A军事领域)。
2.从长远来看,在综合国力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力和(C领导力)。
3.领导具有双重属性,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B社会属性)。
4.在专家式领导中,“软专家”是指(B擅长领导与管理的专家)。
5.道家的政治思想是(C无为而治)。
6.孔子提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名言,体现了古代领导思想中的(A人本思想)。
7.权变领导理论的研究重点在(D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为和领导环境的关系)。
8.领导的缓冲器、替代品与放大器理论是由以史蒂文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的具有(C权变理论色彩)的领导理论。
9.我国领导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B20世纪80年代)。
10.在伯恩斯编制的测量超越型领导的问卷MLQ中,超越型领导包括三个子维度,分别是领导魅力、个性化关怀和(C智能激发)。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分工主要是在两个方向上展开的,他们是(A横向分工B纵向分工)。
2.决策与执行的纵向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由此而产生的(C领导与管理E决策专门化与执行专门化)的分离,对领导学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3.领导学的学科特点包括(A综合性B社会性C应用性D交叉性)。
4.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A信民B富民C爱民D教民)。
5.“领导”包含了五个基本要素,分别是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环境和(B领导手段C领导文化和领导目标D领导目标)。
6.与其他社会活动相比,领导的特点主要有(A系统性与互动性
B战略性与前瞻性D强制性与权威性)。
7.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A管理体系C技术体系D知识与技能E价值观念与组织文化)。
8.根据内隐领导理论,领导概念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分别是(B人际能力C个人品质D目标有效性E才能多面性)。
第二章 领导权力与制约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权力起源的学说,除了(B神权说)外,其他主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
2.在(D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
3.(C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4.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是与(B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相连的。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权力的主要内容包括(A领导权力的主体B领导权力的客体C领导权力的目标D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
2.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A社会关系C阶级关系D利益关系)。
3.下列属于权力载体的承担者的是(ABCDE)。
4.根据在授权时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可以将领导授权分为(B口头授权D书面授权)。
第三章 领导体制与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体制的核心是(A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2.一般情况下,领导幅度应以(D二八律)为宜。
3.领导体制的本质属性是(C社会属性)。
4.简单而低层的组织与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宜采用(A直线式)组织结构。
5.(D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利于高效完成临时性的重大攻关任务。
6.根据领导系统中各层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职责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A集权制与分权制)。
7.根据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C.层级制与职能制)。
8.根据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行政领导机关的指挥、控制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B完整制与分离制)。
9.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者人数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D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10.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是(D权力过分集中)。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体制的特征包括(A全局性B根本性C稳定性D系统性)
2.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主要表现为(A直线式B职能式C混合式D矩阵式)
3.个人家长式领导主要表现为(A君主专制B世袭制C中央集权制)
第四章 领导环境与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成功的概率与组织和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B呈正相关关系)。
2.领导环境发展的第一原则是(A科学性原则)。
3.任务结构是指(D任务的明确程度和对任务的负责程度)。
4.文化本质上是(C社会活动的产物)。
5.文化的(A非自然的指向)主要用来说明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及其历史性成果。
6.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C物质文化)。
7.在领导生态系统中,领导者、被领导者与领导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其中领导活动的基本关系是(B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间的互动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领导环境发展原则的选项是(C创新性原则E多样性原则)。
2.领导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E)。
3.影响机构性领导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A机构功能及其变化C机构数量及其变化D机构性领导环境的结合模式)。
4.集体主义的典型的价值观包括(A完整B安全D遵从)。
5.下面列举了有关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领导者按照产生的方式可以分为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两种类型
B.正式领导者拥有组织指定的正式职位、权力和地位,其主要功能是通过领导活动达成组织目标。
E.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当集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于一身。
第五章 领导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领导者来说,(C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
2.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大约有(A.90%)的知识是在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的。
3.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人的(B.气质)。
4.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指人的(A.性格)。
5.领导者素质在内外环境与矛盾的共同作用下,会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走向(C.正负两种方向)。
二、多项选择题
1.(A.气质D.秉性E.智力)这些与生俱来的素质条件构成了领导者素质的先天性特征。
2.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A.智能结构B.年龄结构.心理素质结构D知识结构)。
3.智能结构主要包括(A.学习能力C.思维能力D.组织能力E.研究能力)。
4.人的气质的主要特点有(B.可变性C.稳定性E.先天性)。
5.领导者的知识素质主要包括(ABCDE)。
6.人的性格与气质的相互关系是(A.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D.通过性格的锻炼与修养,可以优化自己的气质)。
7.一个合理的领导群体应当具备如下一些功能(A.群体感应功能B.群体互补功能C.群体效率放大功能
D.群体自调节与自组织功能)。
8.传统测评方法的主要弊端有(B.重经验与印象,轻客观测量C.重历史表现,轻发展潜力E.重定性,轻定量)。
第六章 领导关系与角色
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关系的两重属性中,(D社会属性)占据主导地位。
2.(C权力)是领导关系存在的前提。
3.(D人)是领导关系中的核心。
4.首先提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分类的是(A梅奥)。
5.冲突属于(B.高对抗性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群体的主要特征包括(A有一定数量的人C有稳定持续的社会互动关系D心理上有归属感)。
2.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基础主要有(B.价值观的一致C.个体互补E.利益的一致)。
3.与领导关系最为密切的非正式群体类型有(A.纵向寄生型B.纵向共栖型C.横向进取型D.横向防守型)。
4.下列关于冲突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冲突发生于个人与组织之间B.冲突是目标和利益不一致情况下发生的D.单方面的态度和行为不构成冲突)。
5.从冲突的表现形式来看,冲突的主要类型有(A目标冲突B认识冲突C情感冲突D行为冲突)。
6.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有(A角色外冲突B角色内冲突C角色间冲突)。
7.按照老子原则处理冲突的主要方法有(C.避开法D不干涉法E预防法)。
8.沟通的主要功能包括(A.控制B.激励C情绪表达D信息)。
第七章 领导战略与决策
一、单项选择题
1.按决策问题的出现概率分类,决策可分为(A.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2.按决策主体的决策方式不同分类有(A.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3.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专门咨询服务的是(A智囊系统)。
4.不属于领导决策要素的是(D决策前景)。
5.不属于渐进决策模型的特点有(D.最佳原则)。
6.缩小应有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而制定的总体设想是(A决策目标的确立)。
7.检测决策方案实施的情况与决策目标是否相一致的方法是(C决策追踪)。
8.不属于发挥专家的团体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决策方法是(C模拟决策法)。
9.运用同态模型的原理进行决策的方法是(D模拟决策法)。
二、多项选择题
1.战略的主要特征有(A后继性B前提性C稀有性E层次性)。
2.科学预测的特征有(A历史感B现实感C可验证性)。
3.决策的特征主要包括(A预见性B目标性C实施性E选择性)。
4.按决策本身所依据的条件分类,决策可分成(A确定型决策B风险型决策C非确定型决策)。
5.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认为之所以要推行渐进决策是因为(A技术上有困难B现实政治是渐进的D现行政策的巨额成本)。
6.追踪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A方案错误B目标错误D环境变量)。
7.德尔斐法具有的特点有(A匿名性B多轮反馈沟通C预测结果的统计特征)。
8.有效避免危机的办法有(A动态预测C树立危机意识D构建危机应对机制)。
第八章 领导选才与用人
一、单项选择题
1.被公认为“人力资本之父”的是(A舒尔茨)。
2.人力资源区别于物质资源的根本所在是由于它的(D能动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怎样(C激励人的内在潜力)。
4.提出期望理论的是(D弗洛姆)。
5.提出公平理论的是(A亚当斯)。
二、多项选择题
1.人力资源的主要特性有(ABCDE)。
2.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观念主要包括(A人力是一种资本B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D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特殊性E人才商品化观念)。
3.领导选才的方法主要有(B竞争考试法C竞争上岗法D领导亲自考察法E绩效考核法)。
4.领导用人的原则主要有(A诚信不疑D环境原则E数量原则)。
5.领导用人方法主要包括(ABCDE)。
6.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激励因素主要包括(C工作的富有成就D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7.挫折与失败的区别主要有(B失败是一种客观事实C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
8.人受到挫折后心理方面的消极反应主要有(B愤怒C焦虑D无所谓E沮丧)。
第九章 领导思维与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
1.(A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
2.思维方式中最基本、最实质的部分是(C思维方法)。
3.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是首先提出“创新”概念的学者,他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以(C技术创新)为核心对“创新”进行了论述。
4.激发思维创新的首要因素是(A目标)。
5.纵向联想是联想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决定纵向联想能力强弱的因素是(C对偶然事件的敏感程度)。
6.在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自然性影响力)。
7.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概括了九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他认为其中最根本的是(C文化手段的便利)。
8.曹冲称象和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在思维形式上属于(D交叉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思维广阔性的因素包括(A思维者意识域的大小B人脑高级神经活动的灵活性C知识水平E.经验是否丰富)。
2.独立性是创新思维的显著特点,它的主要表现包括(ABCDE)。
3.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形式包括(A心境B应激D激情)。
4.下面是有关直觉思维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BC)。
A.直觉的创造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直观判断、猜测和预感上。
B.直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
C.疱丁解牛,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确定病因,都是直觉思维的典型。
5.下列有关影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BCDE)。
B.增强领导者影响力的根本途径在于增强自然性影响力
C.自然性影响力的基础,主要来自专长和品质
D.一般来说,领导者的影响力强于被领导者的影响力
E.强制性影响力是为领导者所独有的6.领导者的自然性影响力包括(A品格因素B才能因素D知识因素E情感因素)。
7.发散思维是思维创新的重要方式,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有(A多向思维B反向思维C侧向思维)。
第十章 领导艺术与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生动活泼的领导艺术形象,一般都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C审美功能)。
2.要建设一个成功的团队首先要(B了解团体方面的理论)。
3.领导者把自己的意图按照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给收讯者是(A领导沟通)。
4.组织内部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信息丢失的现象,属于(A信道障碍)。
5.组织的公共沟通首先必须(A分析相关利益者)。
6.领导者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的行为属于(B.协调艺术)。
7.通过指挥渠道来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属于(B纵向协调)。
8.按照权力的控制程度来看,一切权力集中于领导集体或个体手中是(B集权式领导)。
9.受X理论影响而产生的是(A重事式领导)。
10.Z理论在领导方式上的表现是(D人事并重式)。
11.在《新管理模式》一书中把领导方式归纳为四种基本模式的作者是(C利克特)。
12.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又称为(D俄亥俄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形象有(B人格形象C视听形象)。
2.良好的领导形象通常具有(A教育功能B认识功能C审美功能)。
3.沟通必须具备的条件有(B.沟通客体C沟通主体D传递信息的一定手段)。
4.在沟通过程中,造成接受障碍的根本原因是(A.接收者的个性差异
B.知识结构水平的差异
C.选择性接受D.价值判断差异)
5.在领导协调工作中,必须协调的对象有(A协调群体中的个人B协调组织中的群体D协调不同的组织)。
6.领导协调的种类有(A纵向协调B横向协调)。
7.处理不同冲突的方法有(ABCDE)。
8.按照权力的控制程度划分的领导行为方式有(A集权式C分权式D均权式)。
9.以权力行使作为基本变量的领导行为方式有(A专断式B民主式D放任式)。
10.利克特在《新管理模式》一书中把领导方式归纳为(A剥夺式集权领导B仁慈式集权领导C协商式民主领导D参与式民主领导)。
第十一章
领导效能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C领导效能)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是反映领导者能力和领导活动成效的综合性指标。
2.(B领导目标)是取得领导效能的前提,是领导效能的中心线。
3.封建制领导效能理论注重对(A领导者个人特质)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4.结构理论认为,领导效能取决于(B组织特性)。
5.领导效能测评与测评对象的关系,就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对领导效能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提高对其(C科学性D操作性)的研究。
2.领导效果与领导效益的关系是(A两者综合起来才能反映领导效能的高低C效果显著,效益不一定好D没有效果,效益就失去载体)
3.领导微观效能主要包括(ABCDE)。
4.对领导者成绩的考评主要包括(ABCDE)。
5.坚持对领导效能的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地说要做到
(B分析时间因素C分析空间因素D分析人际关系因素)。
6.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的关系是(B定性测评是定量测评的基础C定量测评是定性测评的深化和精确化)。
7.模拟测评的主要形式有(A公文处理
B即兴发言C模拟会议D情境模拟)。
8.西方国家在培训方法上的共同特点包括(B坚持择优D实行重用)。
第十二章 现代领导与电子政务
一、单项选择题
1、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A虚拟政府)。
2、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对62个国家(39个发展中国家,23个发达国家)进行的调查,(B.89%)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电子政务。
二、多项选择题
1、电子政务的内容主要包括(A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政务B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电子政务C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
2、电子政务对内体现为(A行政业务电子化B行政业务网络化C行政业务程序化)。
3、电子政务对外体现为(B信息公开C便民服务)。
第一章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2、领导主体: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合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3、领导客体: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
4、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和方法。
5、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为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发挥领导职能的行为过程。
6、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得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7、内隐领导理论: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既表明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心理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8、柔性领导: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二、简答题(含辨析题)
1、领导的属性及其关系.领导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领导的属性主要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1)领导的自然属性产生于社会这关拟题活动的自然需要,是有人们社会集体实践活动中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其一般标志,就是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力,即任何社会与时代的领导都必须具有的共同的标志。(2)领导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渗透于领导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并规定着他们呢的社会性质,即领导的社会属性。(3)在领导的双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甚至改变自然属性,使其发生某种形式上的变化。
2、按照领导的历史发展进程,领导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自然式领导、专制式领导、民主式领导、专家式领导、专家集团式领导
3、简述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
(1)儒家。儒家反对一味以刑杀治国,主张“德治”和“仁政”维护政治统治。
(2)道家。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而治,主张“齐物论”和“道法自然”,认为从“道”的观点看,万物一体,无是无非。
(3)法家。法家主张“法治”、刑治、霸道。其核心是依靠严刑峻法以力服人。
(4)兵家。兵家以谋略著称。
4.简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思想与领导实践方面的主要贡献。
在具体的领导思想与实践方面,主要的贡献有:(1)决策与执行分工的领导观念;(2)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3)注重领导作风与素质的领导思想。
5、简述西方领导理论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两个研究方向。:
(1)一条基本线索:由价值中立理论向非价值中立理论发展。(2)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研究领导者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二是从研究领导活动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
6、简述西方领导理论主要涉及的三个研究领域。
(1)政治与行政领导领域。主要体现为对政治首脑或领袖素质与行为的研究。(2)企业领导领域。西方的一些经济管理专家普遍认为领导是管理的一部分,他们的领导学著作也往往是管理学的专业用语。(3)军事领导领域。主要体现在对战争中的领导艺术的研究。
7、简述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贡献。
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交互作用去完成特定领导目标的动态性行为的过程,领导的有效行为应随着被另发哦者的特点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一理论认为领导的成效依赖于领导者本身的条件、被领导者的条件、环境条件三个因素的交互关系,即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的函数。此外,这一理论还认为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上。领导权变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使领导具有更强的艺术化色彩,并且使得人们对领导的判断不再局限于道德范畴。
三、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1、试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①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②领导和管理无论是在社会活动的实践方面,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理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①领导具有战略性。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和对人、事的统御,强调通过与下属的沟通和激励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强调下属的服从和组织控制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追求组织乃至社会的整体效益;管理则着眼于某项具体效益。②领导具有超脱性。领导重在决策,管理重在执行。工作重点不同,使领导不需要处理具体、琐碎的具体事务,主要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组织活动。管理则必须投身于人、事、财、物、信息、时间等具体问题的调控与配置,通过事无巨细的工作实现管理目标。
2、列举领导的三种功能,并作做简要分析。
(1)引导功能。领导从根本上规定了组织发展目标,规范了组织前进的方向。(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是指按照目标合理地设置结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调配资源等。(3)指挥功能。指挥是领导的一项重要功能,是确保决策得以执行的重要条件。(4)控制功能。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只有授权而没有控制,是难以达成目标的。领导的控制功能是从外部对组织战略与规划的执行过程进行宏观把握,以保证组织相对的稳定和有序发展,防止组织的失控或瓦解。(5)协调功能。协调是为了实现领导战略目标而对领导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所做的调整过程。(6)激励功能。就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激励功能是领导的主要功能之一。(7)教育功能。教育成为获取、保持、发展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必然要求,成为反映时代需求的一项重要领导功能。
第二章
领导权力与制约
一、名词解释
1、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性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2、领导授权: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必需的客观条件。
3、充分授权:也叫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进行决策,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可分为三种:一是柔性授权,二是模糊授权,三是惰性授权。
4、不充分授权:也称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5、制约授权:又叫复合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以免出现疏漏。
6、弹性授权:又称动态授权,是指在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形式。:
7、权力腐败:特指权力的蜕变。即权力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共职责,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的特殊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8、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讲,就是权力的限制与约束。具体说,就是享有制约权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与群体,运用民主、法制与新闻舆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所有人与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关系。
二、简答题(含辨析题)
1、简述领导权力的发展过程。
(1)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2)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3)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权力。
2、简述领导权力的特点。
无形性、依附性、可塑性、对象性、强制性、目的性、交换性、垄断性、诱惑性。
3、领导权力与权威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权威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或是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权力与权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互作用。(1)权利与权威的共同性在于能够指导、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动。在权力与权威的指示与感召下,人们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按照权力与权威占有者意志行事。(2)权力与权威的区别主要表现为①权力与权威的来源不同②权力与权威的表现形式不同③权力与权威的影响不同④权力与权威作用效果不同。总上领导者只有同时具备法定的权力与个性化的权威,才能实行最佳领导,并取得最好的绩效。
4、简述领导权力的结构。
领导权力的结构指领导权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并且进行有序性活动的过程中构成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总称。(1)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
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主要包括领导权力主体、领导权力客体和领导权力载体这三种构成要素。(2)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是由领导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全力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赋予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以生动的实际内容。
5、简述行使领导权力需要遵循的原则。
(1)正当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效益性原则;权变性原则。
6、简述领导授权需要遵循的原则。
(1)适当原则;(2)责任原则;(3)可控原则;(4)信任原则;(5)考绩原则。
7、简述领导权力腐败的特征。
(1)权利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权谋私(2)权力腐败的主要内容是寻租与造租(3)权利腐败的主客体趋向法人化与集团化(4)权力腐败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5)权力腐败的新形势不断涌现。
8、简述领导权力腐败的危害。
(1)权利腐败直接损害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并可能造成危机根本的合法性的危机(2)权利腐败直接消解了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朝着民主化方面发展的积极力量(3)权利腐败阻碍了行政于经济体制的变革(4)权力腐败造成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5)权力腐败已经并将继续对经济收入的分配产生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6)权力腐败完全可能造成优秀人才的外流和埋没(7)权利腐败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
三、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1、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与配置。
领导权力的行使是以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为前提的,因为领导权力的行使必须首先立足于有序的组织机构,即所谓的在其职谋其政。
(1)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互动中探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①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服从国家的政治制度②必须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充分享有③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④必须考虑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
(2)
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行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中寻求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①组织职能的配置是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预配置的基础②组织是领导权力合理划分与配置的载体③组织人员是领导权力行使得主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并充分考虑领导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从而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与协调,才能达到领导权力划分与配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2、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
对于领导权力的制约应该是与领导权力同生并存的,这是由权力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要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就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建设:
(1)权力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
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的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以权力监督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
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种机制可以存在于民主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专制社会,不过在两种社会中的分权制度和保障目的有所不同。
(2)道德制约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
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的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侧重于事先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
(3)权利制约机制:以权利制约权力
此种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他的主要涵义是,在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配置权利,以使它能够起到一种限制、阻止权力滥用的作用。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这一机制实质是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力量。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两种机制都属于统治体系的内部监督。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意在使公共权力内部的机构和官员实行相互的监督与制约,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在于培养官员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能力。而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所要建立的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的监督这是一种体现民主性质、与公民的民主地位相称的监督与制约。但是民主社会中这三种机制是可以相互并存、相辅相成的。舆论监督是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民主性质的监督。
第三章 领导体制与改革
一、名词解释
1、领导体制:就是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
2、领导层次:指领导体制中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有多少等级层次,就有多少领导层次。
3、领导幅度:亦称“领导控制跨度”,是指领导者可直接下达命令发出指示并直接向他汇报,对他负责的人数。
4、直线式:是将一个领导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垂直划分为若干层次,形成一个逐级扩散、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5、职能式:是指一种为了完成某一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或特定的领导功能而成立的某些足寒么性结构。
6、矩阵式: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的矩阵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
7、一长制:又称为首长负责制或独任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身上的领导体制。
8、委员会制:又成为会议制或者合议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或者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同行使的领导体制。
9、自然集体领导:是一种原始的、初级的、简单的领导体制,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产生在原始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主要表现为氏族议事会、部落议事会与部落联盟议事会等形式,是适应了当时社会简单协作劳动的领导与军事指挥要求的领导体制。
二、简答题(含辨析题)
1、简述领导体制的特征。
系统性、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
2、简述领导体制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助于更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有助于协调各级各类领导机构(3)有助于造就更优秀的领导者(4)有助于建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良性关系(5)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增强领导活动的效率与活力(6)有助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3、简述领导体制的结构。
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作为领导内部各个基本要素的组合形式及相互关系与联系方式,主要有四种基本表现形式,直线式、职能式、混合式、矩阵式。
4、简述领导体制的类型。
集权制与分权制、一长制与委员会制、完整制与分离制、层级制与职能制。
5、简述我国领导体制的本质特征。
(1)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3)中央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
6、简述我国领导体制的演变历程。
(1)1949-1956,为领导体制的基本确立阶段。这一阶段就是从分散的根据地政权到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集中领导的领导体制的阶段;(2)1956-1966,为领导体制的探索与调整并走向集权化阶段;(3)1966-1979为领导体制的混乱与畸形阶段(4)1976-现在,为领导体制的改革发展阶段。
三、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1、试述我国领导体制的主要弊端以及改革的原则与内容。
主要弊端具体表现为:(1)权利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从领导体制的内外部关系来看,主要表现为:在横向结构上,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领导机关;在党委领导机关内部,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书记尤其是第一书记;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自主权甚小。就领导体制的角度而论,权力过分集中有两种具体表现:一是在政治上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委包揽行政领导事务;二是在经济上政企不分,各级政府作为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相当一部分的权力。(2)组织结构的设置不科学。这主要表现为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问题,组织中的管理幅度与组织层次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较大的幅度意味着较少的层次,反之,较小的幅度意味着较多的层次。一般强框下,层次越多,信息沟通越迟缓,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管理幅度越宽,协调越困难,以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3)领导法规的缺失。领导法规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完备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法规与负责制,二是缺少完善的行政领导管理法规。
改革的原则是:(1)领导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2)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3)效能与效率原则;(4)统一原则;(5)精简原则;(6)权责相称原则。
改革的内容:(1)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理清政府职能;(2)按照统一、精简的原则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精简机构;(3)按照权责相称的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4)按照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原则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
2、结合WTO的要求,试述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前景。
(1)实现领导权力划分的科学化;(2)建立与WTO规则对接的政府法律体系,严格依法行政;(3)推行政务公开,健全监督机制;(4)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5)改进公共服务方式;(6)按照国际市场经济通行规则,改进行政审批制度;(7)加强公务员培训,努力树立良好的政府领导形象。
第四章 领导环境与文化
一、名词解释
1、领导环境: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发展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
2、职位权力:指与领导主体的职位相联系得正式职权以及领导主体从其上层和整个组织、群体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的程度。
3、领导环境的发展:指领导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适于发挥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全新环境条件,实现领导环境的优化乃至创新。
4、文化生态学:研究人与文化、环境及其关系的学科。其主要观点是: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是不同文化的风俗、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有力的决定因素。
5、领导文化: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展的,对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形式,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6、领导者:指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选举、任命、聘用或由群众推举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
二、简答题(含辨析题)
1、简述领导生态系统的含义和构成。
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生态,是指生物体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它与生物体共同构车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能够通过反馈作用队外界环境的刺激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或修复,以维持支持的结构与功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领导活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其基本要素为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之间构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2、简述领导着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影响与作用。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领导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协调统一又矛盾冲突。它们的互动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领导者对下属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给予认可,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领导者通过及时了解和掌握下属的需求并对下属的需求予以适当的满足;领导着通过经常有效的沟通,与下属分享信息,帮助下属了解组织对员工的要求、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
(2)被领导者与领导者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领导者的决策效能有赖于被领导者执行与实施的程度;领导着权威的大小取决于被领导者心理认同的程度;被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领导者的命运。
3、领导环境发展过程依次为适应环境、认识环境和改造环境。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领导环境发展的过程包括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三个方面。在这三个过程环环相扣、密切关联、缺一不可,具有时间上的相继性和逻辑上的继承性。在实现领导环境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地疏漏或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环境发展的受阻、停滞乃至倒退。
4、制度性领导环境包含几个层次的含义,它们的关系怎样?
三层含义:(1)社会体系性制度,它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体系(2)规模法度性制度,即路线或政策性制度;(3)程序准则性制度,即在一定机构设置的基础上,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为准则。关系:(1)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必以社会体系性制度为基础而产生,程序准则性制度必以规模法度性制度为基础而产生,这宗因果关系决定了三种制度在对领导活动产生影响的时候会有所差别(2)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变化速度不同,三者的变化难度依次减小,而变化频率却依次增大(3)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与组织机构的关系不同,基本的情况是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决定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而程序准则性制度往往需要由行政组织的机构来决定。
5、文化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它们的关系怎样?
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1)物的层面,即物质文化。它构成了整体文化的基础;(2)精神的文化,或称解释的文化;(3)制度的文化。它是精神文化转化后的一种表达形式。
文化的上述三个层次彼此推动、相互影响,在交互渗透中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前提和条件,构成了文化结构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文化结构的保障,合理的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精神文化是文化结构的主导,规范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三个层次文化的互动中,制度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它把人们相互之间及其自然界之间的现实的物质关系,提升为一种权力意志的精神表现;另一个方面,它又选择精神文化的某些部分,具体化为社会行为和组织构建的实践。因此,制度文化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它既是物质文化的精神化,又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化。
6、简述领导文化的功能。内华功能、规范功能、导向功能、调适功能。
第五章 领导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
一、名词解释
1、领导素质:指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发挥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
2、道德素质: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
3、领导群体结构:在一个系统内,构成领导群体的各种人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
4、领导素质的测评:就是对领导素质进行检测、测试、测量、验证、判断和评价的总称,是对领导的专项素质或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把握的系统化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
二、简答题(含辨析题)
1、简述领导素质的主要内容。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2、领导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领导素质只有后天性特征。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领导素质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的特征。先天性是指领导素质的基础是遗传,从生理到气质、秉性、智力等心理素质都有遗传,这些与生俱来的素质条件构成领导素质的先天性特征。后天性是指领导素质主要是后天学习实践锻炼的结果,即由有需要、有目的的培养而来,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的各方面素质,主要是思想到的素质、社会能力素质等。
3、简述领导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广泛的兴趣、开朗的性格。
4、领导智能结构与领导的知识结构没有区别。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领导群体的知识结构,是指在一个领导群体中,不同知识积累和背景的成员之间的搭配组合状态。现代化领导班子的成员,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在整个社会知识结构中,他们应该是属于高知识水平范围的。
在领导集体中,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个人的知识有限,集体的知识就可以全面广泛得多。还应强调指出的是,学历与实际水平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在选择领导干部时,除了重视学历之外,还必须注意考察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领导群体智能结构,是指一个领导群体中,不同智能优势的人才个体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领导的指示文化及其效能与他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关,即领导不但要有知识,而且还要会运用知识,这就是智能的问题。智能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领导班子应包括不同智能型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优的智能效能。
5、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可以消除领导班子的内耗。
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任何一个领导群体,都是由若干人组成的系统,把不同心理素质类型的领导者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班子,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群体心理素质结构的问题。群体的心理素质结构如何,将对班子的整体效应产生重大的影响。科学而合理的群体心理素质结构,能够弥补领导者个体心理素质上的某些缺陷,产生最佳的整体效应。反之,如果整体心理素质结构不合理,即使每个领导者个体都是优秀人才,有良好的能力素质,却也未必受到好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人才能量相互抵消的内耗情况。
6、简述领导群体的基本功能。群体感应功能、群体互补功能、群体功率放大功能、群体自调节与自组织功能。
7、领导群体中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使职责与权力相称。
这种看法是正确的。符合领导群体结构优化的职权分明标准。在领导群体内部,要明确划分和规定各人的职责范围,做到人各有职,职有专司。每个领导成员对自己职责范围以内的事情,要独立负责,创造性的完成。不能事不分大小都要集体讨论或请示上级,这样会造成该办的事办不成,亟待解决的事解决不了,出现久拖不决的局面。所以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往往要贻误工作。领导成员要有职有权,按责定权。有责有权,或有权无责的职位,是不应该设置的。有责无权,完成所负责任无保障;有权无责,一种可能是权力发挥不了作用,空有其权而无所作为,另一种可能就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以权欺人,做出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来。在领导群体内部,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不要干涉其他成员职权范围内的事,要各守其职。对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可以沟通情况,或者反映上一级领导,通过领导集体解决。但个人不能任意干预,否则将可能造成内部摩擦,影响领导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三、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1、试论领导个体素质提高的基本途径。
(1)教育。教育是最普通的领导素质提高途径,领导者的全面发展或者全面提高领导素质都要依靠教育。
(2)实践锻炼。领导者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最关键环节。
(3)修持。修持是公认的各种德才标准内化、德才水平提高的修炼过程,是在自我要求、自我推动、高度自律的状态下进行的品格锻炼、精神锻炼和才干提高的综合性过程。这是一种内向和内省的方法,完全依靠人的自觉性,依靠原来就具有的一定程度的领导素质,而后才有可能进行并有所提高。
2、试论WTO对领导素质的挑战与对应策略。
WTO市场化的观念及以公平公正,互惠为主的游戏规则对我国领导素质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
(1)领导观念
立足中国实际,应对WTO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领导者应强化的观念有:①战略思维②创新观念③法治观念④市场观念⑤竞争观念⑥开放观念⑦效率观念。
(2)领导知识
①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②要优化知识结构。(3)领导能力
①要提高决策能力②要加强谈判能力。
第六章 领导关系与角色
一、名词解释
1、领导关系:指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之间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和感情交往的关系,即领导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得总和。
2、群体: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3、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关系、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等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
二、简答题(含辨析题)
1、简述领导关系的特点。
客观性、社会性、动态性、强制性、扩张性和渗透性、复杂性。
2、简述竞争与合作的客观性。
竞争与合作作为领导关系互动行为的运动形态,实质上是构成领导关系得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的必然反映。领导关系中竞争与合作的存在,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1)从广义说,竞争是指一切生物间的生存竞争,这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我们这里论述的竞争是狭义的,即社会互动类型意义上的竞争,它是专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领导关系中存在竞争主要是由于领导关系各组成部分在客观上都有差异性和特殊性,与这种差异性和特殊性相联系得群体利益和目标的同时,还具有不同的个体利益和目标。在群体成员追求各自利益和目标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竞争。竞争不仅存在于领导关系得同级之间,而且还存在于上下级之间。在开放、民主的领导关系系统中,上席即之间的平等竞争,往往导致领导关系的分化和重组。
(2)与竞争相对立的,是;领导关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作。合作是指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如果领导关系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同一性和共同性决定了其合作的客观性。协同的基本功能在于最大限度的克服由于竞争产生的各种内耗,形成最大组织合力,最优化的实现领导目标。
3、简述群体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目标因素、资源因素、责权因素、信息沟通因素、结构因素。,4、简述领导角色的主要特征。导向性、服务性、感染性、非我性、多重性。
5、冲突等同于竞争。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冲突不同于竞争,它的特殊性质在于目标的不容性。也就是说,冲突双方都认为对方的目标是自己达到目标障碍,双方的目标是不可调和的。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在竞争中,参与的各方都具有相同的目标,都必须在相同的规则下采取行动,任何一方都不能以阻碍其他参与者的行为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二者的区别只是在于,一方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另一方目标的实现。
6、非正式群体不是因为完成组织任务而是自发产生的,所以领导不应该承认非正式群体。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非正式群体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群体类型。在领导活动中,作为领导行为主体的领导者不但要对非正式群体进行科学的规范和有效的领导,而且要对非正式群体中大量存在的非正式群体给予充分的关注。对待非正式群体,领导者首先得和根本的就是要承认其客观存在的普遍性,承认其作用和能量对工作的影响,并将其列入管理范围,绝不能视而不见。在任何组织或社会的构成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必然性。因此对非正式群体的无知或驼鸟政策是极其有害的。
三、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1、试论竞争与合作的矛盾统一性。
竞争与合作的矛盾性是由竞争与合作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决定的。活跃和富于变化是竞争的特点,它具有使系统不断发生变化的功能。这种性质和功能,既可能使系统发生积极变化,也可能使系统发生破坏性变化。在领导关系中,竞争的破坏性往往造成系统的动荡和裂变,导致内耗现象的发生。
与竞争相对应的是合作。以内容为标准,合作可以分为目标合作、权力合作、信息合作、心理合作、利益合作。无论哪种合作,其基本功能都在于最大限度地客服由于竞争产生地各种内耗,保持系统地稳定性和凝聚力,最优化地实现组织目标。
竞争与合作地统一性主要表现在(1)竞争与合作都能促进系统功能地充分发挥(2)竞争与合作都能推动系统地有序化(3)竞争约合作同时存在于领导关系中,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反映了领导关系运动地基本规律,合理地竞争并不纯粹是一种对立,它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合作与互动。
2、结合实际论述非正式组织在领导关系中的作用。
在任何组织或社会的构成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具有客观行,又具有必然性,许多组织目标和组织职能的实现都是直接通过或借助于非正式群体来完成的。由于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广泛性和必然性以及在领导活动中所发挥的热数作用,使其成为诸多群体类型中与领导关系关联最为密切、影响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在正式群体的沟通和指挥协调遇到问题时,非正式群体往往成为影响和制约领导关系的关键因素。
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和行为取向与正式群体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时,非正式群体往往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融洽的领导关系。主要体现在:(1)协调组织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缓和或改善领导关系中存在的问题(2)调剂组织成员的心理情绪,有利于保持和创造组织内和谐的领导关系(3)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提高领导效能。当非正式群体不配合正式群体的工作时,特别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行为与正式群体的领导行为发生严重冲突时,非正式群体就会发挥消极作用,破坏既有良好领导关系,或者激化矛盾,使得已经出现问题的领导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七章 领导战略与决策
一、名词解释
1、战略: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长期性、规律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其目标是指向组织的长期运作。
2、领导决策: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领导目的,而选择一种最佳途径或方案的行为过程。
3、头脑风暴法:又称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逻辑思维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判断的方法。
4、鱼缸法:一种通过领导者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发挥来进行决策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时,所有决策人员围成一个圆圈,然后通过某个中心人物同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决策。因其形似鱼缸,故得名。
5、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美国赫伯特。西蒙创建。他认为每一项决策的制定,都要受到决策者的主观认识、信息处理能力和特定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经常处于变动状态并且表现出中途特征。西蒙人为,决策不可能达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而只能在现实中追求有限理性,他提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佳原则。西蒙人为,以往的决策理论过于注重研究决策结果的合理性,而忽视决策过程本身。
6、渐进决策模型:美国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极有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型。其主要特点:一是渐进主义,二是积小变大,三是稳中求变。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步伐虽小,却既可以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又能达到求变的目的。剧烈的变革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与行为上的抵制。
7、危机: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8.决策树法:决策树法是风险决策的一般性方法,就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树状图一般由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结点、概率枝、结果点几个关键部分组成。其分析步骤是:第一,绘制决策树图。第二,计算收益期待值。第三,修枝。
二、简答题(含辨析题)
1、简要说明决策的特征。目标性、预见性、选择性、实施性。
2、简述领导决策的要素。决策者、决策信息、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决策后果。
3、如何认识领导决策的公正原则?
社会利益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无论是盈利性的,还是非盈利性的组织,在决策时都必须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比如对于非盈利性的政府组织,就面临着对有限的公共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即决策使谁受益。设计的是分配公平的问题;而对于盈利性的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责任的问题。比如保护环境、提供安全服务以及保障劳动安全等问题。社会公正问题是重要理论问题,又是紧迫的实践问题。
4、简述德尔斐法的特点。匿名性、多轮反馈沟通、预测结果的统计特征。
5、危机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前兆阶段、爆发阶段、持平阶段、危机解决阶段。
6、危机就是突发事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一说到危机,人们很容易就把它与突发事故或紧急事故联系在一起,事实:k-Z
n“g,_'I国内电视大学学生交流社区,提供学习资料下载,交流,电大就业指导等。上他们并不完全是一回事。那些能够预防的危机都只能称之为问题,只有那些无法预知的、被忽视的、具有颠覆力的意外事故,才算的上真正的危机。而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人们的疏忽而酿成的悲剧。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7、危机就是机会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比较绝对的观点,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正负两个方面的因素。就危机而言,危机并不是绝对的坏事,危机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在汉语中,危机的危与机这两个词义的组合,危具有困难、危险的含义,泛指事件来得突然,事件的发展达到了一个临界值和既定的值,给人们很大压力。机具有机会、时机、契机的含义,指事情变化的枢纽与重要关系的环节。危机居于双重性,只有抓住时机,危机才是机会。
三、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1、如何认识战略制定额原则?战略管理有哪些步骤?
原则:(1)充分掌握影响与制约领导战略的环境因素(2)追求长期效应(3)必须选择好战略重点。
步骤:(1)环境分析(2)战略形成(3)实施战略(4)评估和控制。
2、什么是领导决策体制?科学的领导决策体制应该如何设置?
所谓领导决策体制,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里所说的组织形式,是指整个决策过程中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在决策活动中的决策权限、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调节机制和监督方法的整个体系。
领导决策体制在宏观上完整的结构,一般由以下五大系统组成:(1)决策中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是决策系统体制的核心部门,由拥有决策权并负有责任的决策者及其所设立的决策机构组成(2)智囊系统。是专门为领导决策服务的研究咨询系统,由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与学者组成(3)信息系统。是专门为决策者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决策服务性机构(4)执行系统。是指各项决策指令付诸实施的系统(5)监督系统。是对执行系统贯彻执行决策系统的指令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系统。
3、如何认识危机与契机的关系?
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所谓契机,是指由一定事态带来的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即危险中的机会。危机具有双重性,它有破坏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危机对组织来讲是一个契机,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额分水岭,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危机也具有积极的功能效应,危机可以暴露出旧模式中的弊端,并渲染着改革的迫切性,管理者可以通过解决危机使组织获得进步。对于组织来讲,危机本身也是一种契机,对改善组织结构,树立危机意识,完善危机管理机制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对于领导者来说,危机也是契机,领导者要善于抓住契机,有效处理危机,得到更高的权威,不失时机地推行自己地改革理念,使那些在常规情况下难以解决地问题得到解决。
第八章 领导选才与用人
一、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广义上,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狭义上,就是一个经济组织内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2、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首因效应:指对人的看法过多地依赖于第一印象,因此往往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势。
4、近因效应:指过多地依赖最近的表现对人做出评价,而不考虑它全部历史和一贯表现的一种现象。
5、戴维现象:美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订书匠法拉第在化学上的潜能,并将其精心培育成才,使法拉第名声大振。但此后戴维却开始贬低法拉第,伯乐由识别和培养千里马,转而处处限制和妨碍千里马奔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一现象叫戴维现象。
6、马太效应:指对已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尚未出名的人则往往忽视他们的成绩,或不承认或贬低其价值这样一种常见的不合理现象。
二、简答题(含辨析题)
1、简述人力资本理论地基本思想。
(1)单纯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无法解释现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2)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其成长过程需要消耗各种稀缺的资源,也就是,需要消耗资本资源;(3)人力资源的结果是将货币资本或财富转换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形态,使人力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4)人力投资的目的是要获得投资收益。
2、简述人力资源的特征。能动性、增值性、开发性、时效性、消耗性。
3、简述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1)传统人事管理将人只视为是一种成本或生产、技术要素,是对组织资本资源的消耗;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本身看作资源,而且人力资源可以持续不断地开发和有效的利用,他本身就能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率和效益。(2)传统人事管理一般将组织的工作人员堪称是被动的工具,他们的存在无非是要满足组织工作性质的需要,与组织工作相比,人的地位是附属性的。因此,在人事行政管理中,组织比较强调管制、监控等方面的功能;而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中的人作为组织发展的主体,注重的是塑造组织人才成长的环境,尊重员工主体地位的态度和发展激励、保障、服务、培训等引导性、开发性的管理功能。(3)传统人事管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从事录用、考核、奖惩、工资等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则大大丰富了,使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4)传统人事管理强调的是组织成员的现状,它比较注重现有人员的使用,而不重视其素质的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人力资源使用和开发并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智慧才能,同时还要充分挖掘人员的潜能,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弹性,这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方位拓潜的功能。
4、领导选才的原则。
(1)因事择人。因事择人就是以事业的需要、职位的空缺为出发点,根据职位对人员资格的要求来选拔人才,由此做到以事定职,以职选人,人事相宜;(2)公开公平。公开是指在选拔人才时要公告通知、公开进行,并将最终结果晓之于人,接受群众监督。公平是指凡具有应聘资格的公民,便具有平等的参与权利于机会,而不受其种族、性别、年龄、出身等限制(3)竞争择优。坚持竞争择优的原则,就是之在公开公平的前提下,让求职者依靠自身你的素质进行竞争,用人单位择优选拔人才。
5、领导用人的特点。关键性、覆盖性、破格性、争议性、动态性、准确性。
6、期望理论对领导者的启示有哪些?
(1)要正确认识目标价值(2)要重视目标难度设计(3)要注意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两个激励因素的配合使用。
7、激励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目标激励法、荣誉激励法、自我价值实现激励法、尊重激励法、情感激励法、公平激励法、宣泄激励法、危机激励法、领导行为激励法、正强化激励法、全方位激励法。
8、现代社会讲究效益,所以领导只用人才,不必养人才。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领导者在用人过程中应坚持用养并重的原则。领导者不仅要用才,更要爱才、护才、养才,以避免人才的浪费与搁置,要建立一套完整、配套的人才保护培养制度,以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其不断成长与成熟创造条件。同时,在用才养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潜在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使人才辈出而不会后继乏人。
三、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1、试论领导的用人原则。(列举领导人的五条用人原则并详细分析)
(1)峰区年龄原则;(2)扬长避短原则;(3)量才任职,职能相称原则;(4)诚信不疑原则;(5)明责授权原则;(6)环境原则;(7)数量原则;(8)用养并重原则;(9)流动原则。
2、结合实际分析领导用人的心理误区。
(1)晕轮效应(2)投射效应(3)相互回报心理(4)嫉妒心理(5)首因效应(6)近因效应(7)偏见效应(8)马太效应(9)戴维现象。
3、结合实际论述激励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2)及时适度原则(3)适人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5)公平公正原则(6)讲求效应原则(7)注重法纪原则。
第九章 领导思维与创新
一、名词解释
I、思维方式: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2、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忠运用的工具和手段。
3、思维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差异。
4、思维创新:指通过思维主体大脑的活动,运用各种思维的技能、技巧,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思维活动的模式或过程,获得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理论。
5、自然影响力:也称非权力影响力,源于个人自身的特点,通过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转化为某种动机的形式而发生作用。
6、强制性影响力:也称权力影响力,为领导者所独有,它是由社会、组织所赋予的,带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的影响力。
二、简答题(含辨析题)
1、简述现代思维方式的主要特性。时代性、相对稳定性、能动性。)k!v$N9R3U2、简述思维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思维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思维对象、思维主体和思维方法是思维活动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三个要素。思维对象是思维活动的原材料;思维主体是具有人是能力及相应思维结构的人;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进行加工制作的方式、工具和手段。在思维活动中,思维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发生联系的中介和桥梁。没有的思维方法,人们的思维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3、如何理解任何思维方法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
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方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思维方法属于思维方式范畴,是思维方式的一个侧面,是思维方式具体而集中的体现。
任何思维方法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具体表现在:(1)思维方法归根结底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反映(2)思维方法的发展受到社会实践的规模和水平、实践方式的发展程度的程度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事件的发展而发展(3)思维方法的选择和评价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在于思维方法的适用性,即思维方法是否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相一致、相适应。
4、简述现代思维方法的三个主要特征。系统性、创新性、思维方法的定量性。
5、简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在思维创新中的作用与关系。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定义的一组互逆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向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活动,其过程是从某一点出发,任意发散,通过联想、想象、灵感和直觉,产生创造性的设想。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最基本、普遍的方式方法,是人类思维创新的原动力。发散思维广泛存在于人的创新活动中,它承认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生动性,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事物,有助于开拓思维视野、扩展创新视角,在人的思维创新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散思维拓展了思维视角,而要进行思维创新,还必须集中有价值的东西,设定明确目标,这就是收敛思维。收敛思维也称聚合思维,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收敛思维在创新活动中居于重要作用。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思维创新最基本的方法。创新思维的特征,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必须突破传统的知识界面和思维定势,超越事物现有的发展状态和已知层面。在创新的开始阶段,首先要开拓思维的自由度,采取发散思维;在最终确定创新方案时,需要以创新目标为核心进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是扩散性的思维活动,收敛思维是集中性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以最大限度地扩展思维视角为特点,收敛思维则确定了思维关注的方向,明确了创新目标。任何思维创新都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对立统一。在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在对立中相互转化。
6、列举思维创新的两个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新颖性。思维创新贵在一个新字。创新性的思维活动一般都具有鲜明的开拓性和首创性;
(2)艺术性。作为人类思维活动高级过程,创新思维已经超越于一般的思维形式,是对思维方法和技巧的最高层次的把握,成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思维活动。
(3)独立性。要实现思维的创新,就必须避免重复,具有鲜明的独立性;
(4)综合性。思维创新的综合性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仁和思维创新都是在综合利用一有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新的进展与新的突破;二是思维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劳动,成功的思维创新,取决于多种思维方法、思维技巧、思维品质的综合运用。
7、为什么知识、经验丰富,越有助于思维创新活动?
(1)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有助于敏锐的观察和发现问题,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推动思维创新活动。
(2)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能有效地选择恰当的目标开展思维创新。
(3)调整知识结构,增加思维营养,可以深化和升华思维活动,推动思维创新。
同时,必须看到:知识和经验对思维创新活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知识和经验是过去成功的创新思维的总结和提炼,对于新的思维创新活动必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够思维创新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知识和经验本身并不等于思维的创新,如果运用不当,还可能妨碍思维创新活动。
三、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参照本章案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试论如何有效发挥领导者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1)以创新为核心对组织行为进行适当规范(2)创建尊重和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3)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第十章 领导艺术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领导协调:就是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中途进行调整、控制,使组织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以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2、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由于在目标、认知与情感方面产生差异,所以在特定问题上采取相互排斥、对抗、否定等行为或情绪而形成的一种状态。
3、领导方法:指领导者为达到一定的领导目的,按照领导活动的规律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办法、手段、措施、步骤等的总和。
4、领导行为方式:是一种具有权威性与结果性的组织行为方和社会方式,是领导主体以其特定的作风、习惯、性格、态度、倾向、思想和教育素质在特定的领导环境制约下形成的、对领导客体做出反应并施加影响的基本行为方式。
5、重事式领导方式:就是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关心的是组织的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效率及质量。
6、重人式领导方式:以人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领导者关心的是如何建立和发展人际间的关系,以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二、简答题(含辨析题)
1、简述创造性领导艺术的特征。独创性或新颖行、有效性或有用性、灵活性。
2、简述一个成功团队的作用。
(1)减少摩擦和内耗,节约成本(2)可以使成员获得安全感,免于被排斥的恐惧(3)可以为成员提供社交满足,从中获得有爱、支持、信任和信息(4)可以使成员体会到工作的价值,在工作场所获取集体情感的满足(5)能耐够帮助成员客服单独面对新问题的胆怯和恐惧的心里(6)可以增强成员的自信心。
3、良好的沟通有哪些作用?
(1)沟通有利于消除误会,确立互信的人及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组织的凝聚力(2)有利于协调组织成员的步伐和行动,确保组织计划和目标的顺利完成(3)有利于领导者准确、迅速、完整地了解组织及部属的动态,获取高质量的信息,有助于提高领导工作的效率(4)有利于加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及能量的交换,保证组织与环境协调一致(5)有利于激励下属的斗志,激发整体创新智慧,增强组织的持续发展动力。国内电视大学学生交流社区,提供学习资料下载,交流,电大就业指导等。
4、有益冲突有哪些作用?
(1)群体内的分歧与对抗,能造成一个各社会部门相互支持的社会体系(2)让冲突暴露出来,恰如提供一个出气孔,使对抗的成员采取适当方式发泄不满,否则压抑怒气反而酿成极端反映(3)冲突增加内聚力,在外部压力下反而更加团结一致对外(4)两大集团的冲突可以显现出他们的实力,并最后达到权力平衡,结束无休止的斗争(5)冲突可以促进联合,以求共存,或为了战胜更强大的敌人而结成同盟。
5、重事式就是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它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前提下的?
重事式领导方式受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的影响。该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从一种享乐注意的哲学观点出发,对人性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假设:(1)人生来就是好逸恶劳的,只要情况许可,谁都不愿意工作(2)人生来就缺乏进取心,不愿负责任,宁愿听别人指挥(3)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安危看得高于一切(4)人习惯于守旧,没有抱负,缺乏理性,易受外界或他人的影响(5)多数人干工作为了满足自己生理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6、重人式领导方式是以人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重人式领导方式受“Y”理论的影响,认为领导者只要有效地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Y”理论也是麦克格雷戈提出的,是一种持“X”理论相反的评价人性观点,认为:(1)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人们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看作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2)外来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惟一手段,人们在工作中知道自我控制和指挥(3)人们最重要的是自我实现的满足(4)人不但能主动承担责任,而且多数人还具有相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5)一般人的才智只是部分得到了发挥。
7、任何沟通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沟通主要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渠道进行。语言是人及沟通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语调、重音的正确性、节奏、读音正确与否以及语义的分歧等也会给沟通造成障碍。非语言沟通在最近几十年,备受研究者关注。
8、所有的冲突都是有害的。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冲突作为一种矛盾的存在形式,和其他事物一样,也存在着正面与反面、建设与破坏、有益与有害两种功能。有益冲突是能够促进组织发展的冲突,如果没有这种冲突,组织就会停滞不前。有害冲突是组织中具有破坏性的或阻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因此,冲突并不总是有害的。
三、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1、论述创建一个成功的团队的方法
(1)了解团体方面的理论(2)设立共同的目标(3)团队设计(4)合理建构(5)明确阶段目标(6)共同奋斗:
2、论述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1)建立正式、公开的沟通渠道;(2)克服不良的沟通习惯;(3)领导者要善于聆听。
3、论述领导处理冲突的方法。(1)回避(2)建立联络小组(3)树立更高目标(4)采取强制办法(5)解决问题。
第十一章
领导效能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领导效能: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活动目标的能力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态、组织环境与组织关系得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
2、领导效能测评:特定的测评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能力与效果进行综合测试与评价的过程。
3、民意测验法:现代民主社会日益广泛使用的一种测评方式,即通过投票法、对话法与问卷法等方式对被测评的领导者进行评议,以获得其某一方面或总体情况。
4、模拟测评法:一种比较直观的测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让被测评的领导者进入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要求他按照既定的条件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等,并根据这些观察的结构来评价他的领导效能。
5、领导发展:指领导者对自身领导力的发展,即领导者根据时代和环境的需要,为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所进行的有计划的训练活动。
二、简答题(含辨析题)
1、简述领导效能的特点。综合性、社会性、历史继承性、主观与客观统一性、动态变化性、形式多样性。
2、领导效能是一个单一指标体系。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领导效能是一个复杂的、广泛的综合性体系,这其中既包括定性的因素,也包括定量的因素。在对领导效能的研究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其定量因素进行分解式的量化分析,以提高对其的科学性与操作性研究;同时又要兼顾对其定性因素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以强化对领导效能的历史性与社会性研究。
3、准确评价领导效能必须是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的评价和衡量,而不是一次测评就能完成的。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领导效能作为一个复杂的、广泛的综合体系,具有动态变化性的特点。一方面领导群体或个体的绩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行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因此,领导者在不同的时间其工作效能是有差异的。因此要准确评价一个领导者的效能,不能一次完成,必须对他在一段时间内的效能进行多次的评价和衡量,并且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改变效能评价的次数。
4、简述领导效能测评的总原则与总要求。
领导效能测评的基本原则和总要求,就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实事求是,即反映与被反映的东西相一致。实事求是地测评领导效能首先必须要客观公正,即反映领导效能的情况,必须全面、真实、避免片面性,测评要严格按规定的标准进行,不应受测评者个人爱好及人事关系上远近亲疏的影响。其次,测评必须是在民主公开的气氛中进行,即通过民主评议、民主测验和商机领导组织部门代表参加的测评方式,公开地对被测评者进行评议。
5、领导效能测评要从静态理解动态,而不是从动态理解静态。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领导效能测评英遵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从测评的静态属性,我们才可以把握住效能的特定形态,才可以比较出某某人的成绩大,某某人的成绩小。效能的动态属性则相应的要求我们的测评工作要有动态的眼光,必须要有动态的考察,才能使我们理解静态效能的真正意义。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需要结合起来,即从静态把握动态,从动态理解静态。
6、简述领导发展与培训的原则。
(1)领导发展与培训要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职位的要求来进行(2)领导发展与培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究实效的原则(3)领导发展与培训应根据对象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领导者进行不同内容与方式的培训(4)领导发展与培训应建立正规化的专门机构,由国家各级党校、各级行政学院以及高校的相关院系承担领导者发展与培训的任务(5)领导发展与培训必须与领导者的使用相结合,要与领导者的职务晋升等挂钩。
三、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1、论述领导效能测评的意义。
(1)领导效能测评是一切领导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2)领导效能测评是衡量领导活动成败得失的标尺;
(3)领导效能测评是改善领导者素质和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4)领导效能测评是正确使用与科学培训领导者的重要依据;
(5)领导效能测评是对领导者活动进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
2、结合实际论述领导效能测评的原则。
(1)主观与客观测评相结合的原则;(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3)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原则;
(4)定性、定量测评相结合的原则;(5)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3、论如何改善我国领导发展与培训现状。
(1)确立正确的培训目标;(2)设置科学的培训内容(3)改革培训的手段与方式;(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5)规范强化培训的制度。
第十二章 现代领导与电子政务
一、名词解释
1、电子政务:以构建一个高效、精简、弹性、有强大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平台,实现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政府内部各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以及由此方式而产生的政府领导观念与管理体制的变革。
2、虚拟政府: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
二、简答题(含辨析题)
1、简述政府之间电子政务的内容。
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是指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以及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的内容有:(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2)电子化公文系统。(3)电子司法档案系统。(4)电子财政管理系统。(5)电子办公系统。(6)电子培训系统。(7)业绩评价系统。
2、简述政府与公民之间电子政务的内容。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主要包括对居民和居民对政府两个部分。具体包括:(1)教育培训服务。(2)电子医疗服务。(3)社会保险网络服务。(4)公民信息服务。(5)交通管理服务。(6)电子证件服务。(7)公民电子税务。(8)报警服务。
3、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有哪些异同?
两者相比,电子政务在管理形态、决策权限、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管理层次、运行基础、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成本以及沟通模式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电子政务具有政府信息资源透明化、办公流程无纸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等特点。具体说,异同如下表:
传统政务
电子政务
管理形态
实体性
虚拟性
决策权限
高度集权
权力下放
管理模式
政府实体性管理
系统程序式管理
管理层次
繁杂
简化
运行基础
传统经济
知识经济
管理理念
控制型管理
参与型管理(@.V4r“{
H
管理方式
多重审核
在线沟通电大
管理框架
科层式的官僚体制
标准化的中介工具
沟通模式
单向传递
双向互动4o1L'i1T/q!N#
4、简述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建设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启示。
(1)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国家的强力支持(2)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3)电子政务的开展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4)电子政务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支持。
5、简述电子政务的作用。(1)有利于优化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3)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三、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1、论述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和应用类型。
电子政务是建立在政府内部的信息系统管理和对外服务的信息化基础上的,对内体现行政业务电子化、网路化、程序化,对外表现为信息公开和便民服务。电子政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府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扩充。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并即将经理一下几个阶段,并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应用类型。
(一)网络建设阶段
政府部门在统一的标准下建设各自的局域网,实现单个机构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简称政府内部的信息流程。
(二)政府与公民互动阶段
包括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单向和双向互动。
(三)垂直整合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政府机构内部的整合。
(四)水平整合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政府机构之间进行整合。
(五)虚拟政府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以上四个阶段已经完成的工作基础上,最终得以为公民提供以公民为中心,一站式和无缝隙的公共服务。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话的装题阿,为电子政务的发展知名了方向。
2、论述电子政务对现代领导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电子政务对现代领导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对领导思维模式的挑战。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政府-公民互动方式,与传统的交流方式不同,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垄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自由和平等。
(2)电子政务对领导体制的挑战。网络是一个没有便捷的世界,它提供了一个无中心的自由领域,它使网络使用着跨越时空加强沟通与交流,互联网便利了大众的表达,因而参与日益增多。
(3)电子政务对领导方式的挑战。电子政务可以消除认为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封锁,进而对冲同的领导工作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①电子政务的开展打破了信息壁垒,公民有更多的参政机会和更强的参政意识,随着政治偏好的多元化,过去简单一致的领导方式难以实现。②电子政务的开展,将极大地增加领导决策的透明度,简化领导和决策的中间环节,避免了虚假和多余的信息对领导的干扰,改变了冲同决策过程中存在的暗箱操作模式,起到了透明行政和公开行政的作用,有助于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现代领导应对电子政务挑战的策略:
(1)转变思维模式。这主要表现为:①由封闭型的自我思维转向创新性的开拓思维;②由本位思维转向整体思维;③由单一的静态思维转向多维的动态思维。
(2)改革领导体制。这主要是指减少领导和管理的中间层级,使组织结构由层级制向扁平型发展。
(3)优化领导方式。这主要表现为:①由控制型向参与型和自主型转变;②实现以人为本的领导;③重视政府文化建设;④注重创新领导。
章节复习 篇3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 章节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19-01
引言
思维导图通过对各种符号、文字、图像及颜色等各种信息进行综合运用,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表达和传递。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有机结合,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而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其实也代表着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初中生的数学知识相对都比较零散和琐碎,即便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上会进行总结归纳,但能够真正转化并被学生吸收进其自身数学认知结构和系统的内容依旧很少。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操作整理出来,才可以把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转化和掌握。学生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相关数学知识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制作相应的思维导图,不仅把数学知识真正内化到自身数学知识结构中并使之系统化,还能有效锻炼学生自身在数学学科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1.数学思维导图的主要制作工具和制作建议
1.1数学思维导图的主要制作工具
学生要想练习和使用思维导图就必须从手绘入手,学生只需要一本普通的笔记本和几根彩色笔就能够自主地进行制作了。思维导图的主要特点包括:美观,创造性强,极具个人风格,但很难进行保存及传播。绘制思维导图时也可以利用电脑上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比如MindMapper、MindManager等,这种制作方法不仅能够进行修改,还可以妥善保存,更能便捷地传播,但是与手绘相比创造性及创新价值较低[1]。
1.2制作数学思维导图的相关建议
①在制作思维导图前需要先确定其主题,并以此为中心发散主观联想能力,其模型是由中央图形对四周进行放射。
②运用色彩能够加强学生的知识记忆,建议学生同时利用3种或3种以上色彩进行导图绘制。
③合理应用数字及标记等能够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拥有分明的层次。
④在对思维导图进行手绘的过程中不可以太注重形式的美感,而更应该侧重于知识要点的理清方面。
⑤不能单纯地罗列相关知识点,还应该注意到在知识整理的同时对章节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及总结。
⑥在思维导图的使用过程中必须经历对知识的了解、应用及收益的整个过程,所以在运用思维导图时需要从绘制导图的技巧、知识内容到创新性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提高。
2.在初中数学章节复习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2.1每日复习的思维导图
对当天的数学章节知识开展整理及归纳的时候,也需要强调所遇到的各种疑题、错题、难题及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制作思维导图一般需要以当天所学的章节标题或知识点为中心,然后利用关键词向外延伸形成主分支,并将每一个分支再发散出小分支。例如,复习整式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从整式出发在笔记的中央画出,然后再分别将单项式、多项式以及运用等关键词画出三条主要的分支,再以单项式或其他主分支为小中心,画出概念、问题以及举例来作为小分支……以此类推。在绘制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颜色或符号标记出重难点知识内容[2]。
运用思维导图来对当天的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对没有真正掌握的知识要再次学习以加深记忆,从而明确并巩固该章节知识,理清复习思路,进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相关章节知识的掌握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每周复习的思维导图
要复习一周所学的数学知识,往往需要整理和总结整个甚至数个章节的数学知识。因此学生可以把相关的几个小节课题来作为主分支进行设计,也可以把课题归类得出相关关键词来作为主分支,再以这些主分支来作为小主题来画出细分支……以此类推。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数学概念及其他存在联系的概念之间所具有的区别与联系,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对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区分开来,理清本周所涉及知识脉络,还能配合易错题及典型例题复习并巩固数学章节知识。
2.3章节复习的思维导图
学生可以自主地对某章节的知识进行总结整理,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该章节学习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3]。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章节名为中心主题,并利用课本中相关章节目录所使用的课题来画出思维导图中的主分支,再以相应章节目录为小主题画出小分支。绘制好章节思维导图后,再利用之前所绘制的的课时思维导图来作为参考物进行补充和完善。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作出归类整理,从而明确本章节的数学概念,准确掌握相关知识的关键词并画出主分支,并对相应的知识点画出分支。一些学生还可以把本章节所涉及的知识和先前已经学会的知识联系起来,充分融合新旧知识,从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思维导图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归纳整理能力的锻炼更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其准确理解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章节复习的思维导图能够十分清晰地表现出数学相关知识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从而强化本章节知识内容的主观认识,搭建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形成一个对学习更有利的数学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2.4期末总复习的思维导图
在期末进行总复习的时候,可以利用上述的章节复习思维导图作为参考资料进行总复习思维导图的绘制。而这需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在本学期中设计的数学知识结构及每一个知识点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整学期所学数学知识重新进行系统的整理,理清学期内数学课堂各章节知识的脉络,进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系统。
3.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应用思维导图来开展初中数学章节复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其数学思维的运用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掌握。另外,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一种创作和享受的过程,学生在绘制自己的杰作的时候,能够切身体验数学乐趣,从而感受自我成就感,并提高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激发个人全部潜能。
参考文献:
[1]叶红.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J].华夏教师,2015,01(03):61-62.
[2]项钰瀛.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J].亚太教育,2015,08(16):42-43.
章节复习 篇4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一个有意义的题目的求解, 为解此题所花的努力和由此得到的结论和见解, 可以打开通向一门新的学科, 甚至通向一个科学新纪元的门户.”在高三数学的章节复习中, 能否避免题海战术费时费力又低效的做法, 另辟蹊径, 找到一种“解一题, 通一章”、符合新课标“轻负高质”精神的复习方法呢?为此, 笔者尝试了“一例贯通”法.
二、概念界定
所谓“一例贯通”, 就是指在高三数学章节复习中, 针对新课程对某一章节提出的相关学习目标, 精心设计一个例题, 并对该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挖掘和转换, 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变式, 让学生在逐一对例题和变式的思考和解决中, 把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 以达到对该章节知识、能力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实践操作
(一) “一例贯通”设计原则
常规性原则.习题的常规解法, 往往能更好地突出教材、课程标准以及考纲所要求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 在“一例贯通”例题和变式的设计中, 不要一味追求新、奇、巧, 而忽略了学生对常规习题及其解法的掌握.
典型性原则.所选择的例题, 要有典型性和可变性.这里的例题相当于一个母题, 经过变式后能覆盖本章绝大部分的知识点, 同时, 也能通过该例题及变式的分析和解答, 使学生牢固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思维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
梯度性原则.围绕母题设计的变式, 要有梯度, 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 尽可能注意到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储备,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层层递进, 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生成新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二) “一例贯通”设计步骤
“一例贯通”在章节复习中, 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 “内容学情一张网”, 即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课程标准或高考考纲对本章节的教学要求, 以确保学生在对例题和变式的解决中, 掌握本章绝大部分的知识点;同时, 也要整体了解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第二, “例题设计一个点”.这里的例题相当于一个原点, 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和生发性, 围绕这个原点能生发出大量的变式.第三, “变式生成一把尺”.变式生成的难易要有“度”, 要围绕新课程对本章节的教学要求和具体学情,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呈现给学生.
下面以《线性规划》章节复习为例, 谈一谈“一例贯通”的设计.
第一步:以导学案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
【高考考纲要求】
1. 会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2.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3. 会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并加以解决.
【知识复习与自学质疑】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设有直线Ax+By+C=0 (B不为0) 及点P (x0, y0) , 则:
(1) 若B>0, Ax0+By0+C>0, 则点P在直线的上方, 此时不等式Ax+By+C>0表示直线Ax+By+C=0上方的区域;
(2) 若B>0, Ax0+By0+C<0, 则点P在直线的下方, 此时不等式Ax+By+C<0表示直线Ax+By+C=0下方的区域;
(3) 若B<0, 都把Ax+By+C>0 (或<0) 中y项的系数B化为正值.
2.线性规划
(1) 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 (x, y) 叫可行解;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可行域.
(2) 使目标函数z=ax+by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解 (x, y) 叫最优解, 这里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都是x, y的一次式, 所以把这类问题叫线性规划.
3.线性规划解题步骤
(1) 设出变量, 列出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
(2) 画出可行域;
(3) 观察平行直线系z=ax+by的运动, 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4. 基础小练
(1) 已知点A (1, -1) , B (5, -3) , C (4, -5) , 则表示△ABC的边界及其内部的约束条件是.
(3) 若当z=ax+y+2取最大值的最优解有无穷多个, 求a的值.
第二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 精心设计母题和生成变式.
变式1:已知…… (同例题) , 求z=|2x+y+2|的最小值.
变式2:已知…… (同例题) , 求z=x2+y2+2的最小值.
变式3:已知…… (同例题) , 求的最小值.
变式4:已知…… (同例题) , 求的最小值.
评注:变式1、2、3、4是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的理解, 以及转化思想的掌握程度.
变式5:若x, y满足约束条件目标函数z=ax+y仅在 (1, 3) 处取得最大值, 求a的取值范围.
变式6:若A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则a从1连续变化到3时, 动直线x+y=a扫过A中那部分区域的面积为多少?
变式7:已知A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若直线y=kx-2k+2将区域A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求k的值.
评注:变式5、6、7是目标函数含参问题, 要根据解析几何知识, 确定求解目标的几何意义, 从而结合解析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或转化为函数问题解决.适当变换目标函数可以使其几何意义更加明确.
变式8:若满足的点P (x, y) 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变式9:若满足的点P (x, y) 构成一个面积为的平面区域, 求实数a的值.
变式10:已知实数x, y满足且目标函数z=2x+y+2的最大值为9, 最小值为2, 求a∶b∶c的值.
评注:变式8、9、10是不等式组含参问题, 要根据参数的变化趋势确定区域的形状, 或根据区域面积、目标函数的最值, 从而求得参数范围.
变式11:已知点A (a, b) 在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内, 求点M (a+b, a-b) 所在的平面区域面积, 并求a+2b的最大值.
评注:本题涉及点的轨迹, 通过点A与点M的等量关系, 运用代换法, 得到点M的区域, 从而求得该区域的面积.
变式12:某工厂用A、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 每生产一件甲产品使用4个A配件耗时2h, 每生产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配件耗时2h, 该厂每天至少可从配件厂获得4个A配件, 且生产甲产品数的两倍与生产乙产品数之差不超过2个, 按每天工作不超过8h计算, 该厂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是多少?
评注:本题是含有实际背景的线性规划问题, 考查学生能否从实际问题中归纳出不等式组, 从而可转化成求整点问题.
第三步:总结反思 (包括规律总结、方法提炼) .
1.给定平面区域求解一些非线性目标的最值或范围时, 要根据解析几何知识确定求解目标的几何意义, 结合解析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或转化成函数问题解决 (如变式1~4) .
2.线性规划问题是在约束条件是线性的、目标函数也是线性的情况下的一类最优解问题.在约束条件是线性情况下, 线性目标函数只有在可行域的顶点或边界上取得最值.在解答选择题或填空题时, 可以根据可行域的顶点直接进行检验 (如变式5~7) .
3.当不等式组中含有参数时, 要根据参数的变化趋势确定区域的可能形状;当求解目标中含有参数时, 要根据临界位置确定参数所满足的条件 (如变式8~11) .
4.含有实际背景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到制约目标函数的两个变量, 用这两个变量建立可行域和目标函数.在解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各种制约关系, 列出全面的制约条件和正确的目标函数 (如变式12) .
这样, 学生基本掌握和巩固了《线性规划》一章所涉及的知识、能力、方法、解题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
四、显著效果
初三数学中考复习重点章节知识点 篇5
三角形的重心定义
重心:重心是三角形三边中线的交点。
三角形的重心的性质:
1.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2:1。
2.重心和三角形3个顶点组成的3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重心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重心的坐标是顶点坐标的算术平均,即其坐标为((X1+X2+X3)/3,(Y1+Y2+Y3)/3);
空间直角坐标系——横坐标:(X1+X2+X3)/3纵坐标:(Y1+Y2+Y3)/3竖坐标:(Z1+Z2+Z3)/3
5.重心和三角形3个顶点的连线的任意一条连线将三角形面积平分。
6.重心是三角形内到三边距离之积最大的点。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判定1:定义,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判定定理: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定3: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4:两个锐角互为余角(两角相加等于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5:若两直线相交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互为负倒数,则两直线互相垂直。那么
判定6:若在一个三角形中一边上的中线等于其所在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判定7:一个三角形30°角所对的边等于这个三角形斜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与判定3不同,此定理用于已知斜边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外心定义
外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外接圆的圆心。
外心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心的性质:
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于一点,该点即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2三角形的外接圆有且只有一个,即对于给定的三角形,其外心是唯一的,但一个圆的内接三角形却有无数个,这些三角形的外心重合;
3.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
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与斜边的中点重合。
在△ABC中
4.OA=OB=OC=R
5.∠BOC=2∠BAC,∠AOB=2∠ACB,∠COA=2∠CBA
6.S△ABC=abc/4R
单项式与多项式
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
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1、多项式
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
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
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最高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的值
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3、多项式的恒等
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
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
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
4、一元多项式的根
一般地,能够使多项式f(x)的值等于0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多项式f(x)的根。
多项式的加、减法,乘法
1、多项式的加、减法
2、多项式的乘法
单项式相乘,用它们系数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因式,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3、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等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常用乘法公式
公式I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章节复习 篇6
一、两次教学设计对比
(一) 教学设计一
1. 概念复习
(1)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常见解法有哪两种?
(3)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2. 例题讲解
(1) 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2)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下列应用题
(1) 王阿姨和李奶奶一起去超市买菜, 王阿姨买西红柿、茄子、青椒各1 kg, 共花12.8元;李奶奶买西红柿2 kg、茄子1.5 kg, 共花15元。已知青椒每千克4.2元, 请你求出每千克西红柿、茄子各多少元。
(2) 甲、乙两地之间路程为20 km, A、B两人同时相对而行, 2小时后相遇, 相遇后A就返回甲地, B仍向甲地前进, A回到甲地时, B离甲地还有2km, 求A、B两人速度。
3.课堂练习 (略)
(二) 教学设计二
1. 问题情境
现有一根11 m长的绳子。
(1) 如果剪成两段, 每一段长度是多少?
(2) 如果剪成两段, 长度都是正整数, 每一段长度是多少?
(3) 如果剪成两段, 且长的一段是短的一段的2倍, 每一段长度是多少?
(4) 如果用这根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 且长方形的长比宽的2倍多1米, 求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
2. 练一练
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3. 解决问题1
(1) 已知x与y互为相反数, 且3x-y=4, 求x、y的值。
(2) 当x=2和x=3时, 二次三项式x2+px+q的值等于0, 求p, q的值。
(4) 如图, 周长为68 cm的长方形ABCD被分成7个
相同的长方形.求长方形ABCD的面积。
4. 解决问题2
现有一根11 m长的绳子。如果剪成三段, 首尾顺次相接组成一个三角形, 其中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的2倍, 而这两边的差等于第三边的, 怎样剪?
二、两次教学设计反思
章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以“四基”为主线, 一方面可以将本章知识融入学生认知结构, 形成学生的系统认识, 提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综合运用本章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数学元认知活动,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一) 借助问题情境, 关注基本概念的理解
“设计一”只关注了基本概念的记忆, 缺乏理解和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二”如果设两段绳子的长度分别为x m, y m, 根据题意, 得x+y=11。显然, 这个由两个未知数组成, 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 有无数组解;如果x、y都为整数, 其正整数解是有限的, 显然有:如果设长的一段为为x m, 短的一段为y m。根据题意, 得如果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x m, 宽为y m。根据题意, 得这里借助同一问题情境, 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不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主线, 让零星的、分散的知识形成了内在联系, 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经过思考、回忆、联想再现知识, 使章节复习提高到一个新知识境界。
(二) 正确合理解题, 关注基本技能的提高
“设计一”和“设计二”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都能注意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 注意选择较简单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 其最基本的思路是一致的, 即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次方程, 起到“消元”的目的。一般情况下, 当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一个方程是用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或“方程组中某一未知数的系数是1或-1”可选用代入消元法;当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相反数”或“同一未知数的系数是整数倍关系”可选用加减消元法。选择这些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这样的训练显然有利于解方程组技能的提高。
对于“设计二”, 通过“解决问题1”增加了 (1) (2) (3) 三个“半建模”的形态, 将数学中经常出现的“两个量的关系”问题, 分别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对于问题 (4) , 可以设长方形ABCD的长为x cm, 宽为y cm。根据题意, 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1”可以看出, 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两个量的关系”问题,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和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一样, 最重要的是理解题意, 找出能够表示实际问题意义的两个相等关系, 然后再设未知数、列方程组、解方程组、答等。我们发现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有时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更直接, 方法也更多样、更简单。
基本技能一般包括基本的运算、测量、绘图等技能, 题组一和题组二对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基本技能的训练应以正确为重点, 在正确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比较考虑合理, 但应当淡化对速度的要求, 这种基本技能的提高在章节复习课中体现得更明显。
(三) 紧扣全章脉络, 关注基本思想的领会、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设计一”通过“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强化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从“设计二”可以看出, 对于“解决问题2”, 可以设剪成的两段长分别为xm、y m。根据题意, 得也可以设剪成的三段长分别为xm、ym、zm。根据题意, 得, 比较两种解法, 若设z=11-x-y, 显然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这也正体现了本章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章节复习课需要在整体认识全章的基础上梳理出起奠基作用和桥梁作用的核心内容、核心思想, 其价值取向是让学生认识本章节内容的逻辑知识主线和思维方法主线, 这需要紧扣全章脉络, 领会全章基本思想,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三、教学设计建议
(一) 教学内容建议
章节复习要尽可能以实际生活或学生学过的相关内容为问题情境呈现, 给学生亲切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这有利于理性的、形式化的结果性知识的掌握, 也有利于感性的、应用性的过程性知识的建构。二元一次方组章节复习的内容选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中设计的几个模块, 先让学生体验, 再引导学生归纳, 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出现只是本章复习的拓展与提高, 学生可以按“化归”的思想, 化“三元”为“二元”, 化“二元”为“一元”。
(二) 学习方式建议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脑思考、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二元一次方组的章节复习可以以开放式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
让学生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回忆,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形成“二元一次方组”相关的知识网络。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力求学生理性思考, 共同交流、探索, 从而解决问题。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可以转化或融入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中。
(三) 评价方式建议
【章节复习】推荐阅读:
(发表)高等数学章节复习方法初探06-20
国际投资学重点章节复习介绍06-14
一建市政章节总结08-12
基础会计章节练习08-27
法硕历年真题章节09-01
章节重点内容总结09-27
自学章节自测题05-21
选修21数学章节作业08-17
幼儿教育学章节08-29
学前心理学章节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