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简化

2024-11-20

分析简化(共12篇)

分析简化 篇1

一、汉字简化的历史回顾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的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作为中华文化的灿烂结晶和载体,它同汉族人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自古以来使用简单规范的汉字是每个汉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关于汉字简化的历史,曾有过一些争议,一般认为汉字简化从甲骨文时代就开始了,之后都产生过许多简体字。到了汉代以后,汉字形体发展到了楷书阶段,字体的演变基本停止了,随之而来的是汉字本身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笔画的减少,唐宋之后简体字日益增加,民间流行的印刷物也出现较多简体字。宋元之后简体字在广大群众中更是大为发展,民间印刻的小说更多的出现了简体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在1956年和1977年先后进行了两次汉字简化工作,这两次改革更是为汉字的面貌带来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关于汉字简化的争议也随之变成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关于汉字简化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汉字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关乎到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二、汉字简化之利

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在看待任何问题时应该关注到它的利与弊,对于汉字简化的分析我们也应该秉持着一种全面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看待,这对于我们更科学地开展以后的汉字简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汉字的进一步规范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汉字简化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笔画的简便等各个方面。

首先,汉字简化可以将一些繁琐的汉字进行笔画上的减少,有利于我们识记和使用,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传统汉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汉字的繁与乱,繁主要指的是笔画繁多,乱主要是说汉字异体纷呈,这些都为书写者和使用者带来不便,而汉字简化之后,汉字笔画的简化提高书写的效率,而改善汉字乱的现象,减少通用汉字的书目也大大提高了汉字学习的效率。《简化字总表》2235个简化字平均每字10.3画,被简化的2260个繁体字平均每字16.1画,平均每字减少5.8画,由此也提高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可以说,汉字简化在我们追求快节奏和效率的今天更是具有进步作用的。

其次,汉字简化后的文字结构更加简单明了,便于使用者识读。繁体字构字繁复,不仅给书写和阅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人们识字过程增加了一些困难。而简体字则构字简单明了,方便人们识记和认读。如汉字中的部分形声字,简化字的声旁比原来繁体字的声旁表音准确,结构更加清晰,因而也更便于初学者认识和记读。如:“運”简化为“运”后,则可以依照声旁“云”来帮助记读这个字。又如,“膚”简化为“肤”后,则依据“夫”来记读。这样的例子简化字中比比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简化对于汉字的普及和使用者的识记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最后,从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来看,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已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中国大陆公布的简化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已明文规定使用我国公布的简化字;联合国文件中的中文文本和西方国家出版的中文印刷品都采用标准的简化字,这说明我国的规范简化字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简化字的功绩。

三、汉字简化之弊

虽然汉字简化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汉字的传播带来了诸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汉字简化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也应该看到汉字简化的另一些方面,也就是其存在的弊端。

首先,我们所使用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性的文字,而汉字简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汉字的表意功能。我们现行的简化字为了追求简便,增强了汉字的符号性,从而削弱了汉字的形象性。如“車”原本是象形字,被简化成“车”后已毫无象形可言。这样的简化虽然给书写和学习减少了困难,但却破坏了汉字的构形理据,违背了汉字自身的特点,不利于汉字的发展。

其次,简化字的结构关系比较冗杂,繁简关系也较为混乱,这对于汉字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简化汉字虽然实行多年,但是它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结构系统,常常会有一些不能推导出来意思和读音的汉字,而即使是能推导出来的简化字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使得部分字的繁简关系变得混乱复杂,没有固定的规律和规则可以遵循,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汉字学习的困难,不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和把握。

再次,汉字的繁简使用没有统一标准,不利于汉字的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当今在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有大约四分之一,但是除了我国大陆地区的人使用简体字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使用的都是繁体字,因而社会和学术界的许多人都认为汉字简化给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以及日本、韩国等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问题。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简化字和繁体字在转换方面确实存在问题,也确实给对外和两岸交流带来了一些不便。

对于汉字简化的问题,历来学术界是持有不同立场和看法的,正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汉字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汉字简化也都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大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提升,“汉语热”的现象还会继续升温,因此我们应该更好权衡汉字简化的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汉字,使得汉字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同时也使得汉字承载的文化能够更好的得到传承和发展。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汉字简化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同时还要尽量规避其弊端,主要可以朝着以下方面努力:建立更加精确科学的繁到简的转化系统,使得繁体字到简化字以及简化字到繁体字之间能顺利精确地转化;鼓励人们对繁简字都加以识别认知,可以促进维持繁简字同时存在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综合来看,汉字简化是汉字改革的方向,是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简化汉字在大陆地区已推行了近60年,它所取得的成绩和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之处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今后的汉字简化工作应当更注重现行简化字的规范使用,及时总结既往工作中的得失,为汉字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综观汉字的发展历史简化是不可逆转的汉字走向,不能因为二简字的废止就认为汉字简化已走到尽头。我们相信汉字不会永远停留在目前的形态,它还会朝着更加便捷的方向简化,特别是那些形体复杂难写难记的字形,绝对逃脱不了被简化的命运。只是在简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在汉字简化的实践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汉字朝着便捷有序又不失其丰富内涵的方向发展。

分析简化 篇2

本文由矩形空腔后缘声扰动反馈激励腔口自由剪切层不稳定波的观点出发,把空腔流动振荡问题构造成一个关于空腔内外扰动波的.非齐次边值问题,应用Fourier-Laplace变换技术求解,可以预估振荡频率,对L/D=4亚声速空腔流动的预估结果与实验符合很好,揭示了此类空腔流动振荡的机理.

作 者:罗柏华 胡章伟 戴昌晖 Luo Baihua Hu Zhangwei Dai Changhui  作者单位:罗柏华,Luo Baihua(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030)

胡章伟,戴昌晖,Hu Zhangwei,Dai Changhui(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210016)

刊 名:空气动力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ACTA AERODYNAMICA SINICA 年,卷(期):1999 “”(1) 分类号:V211.1 关键词:空腔流动   理论空气动力学   空腔纯音   振荡流动  

★ KTV营业额工作总结及计划

★ 北京高考院校预估录取分数线

★ 甘肃高考分数线预估:文科505分 理科496分

★ 分析范文

★ 青藏高原未来30~50年A1B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

★ “摸底”13所院校专科预估线 报志愿需理性

★ 材料分析:党员个人分析

★ 分析报告

★ 教案分析

让大数据分析更快速、更简化 篇3

此次,IBM推出了大数据方面的多款产品和技术,大力提升了其分析产品的加速性能,简化了开发和运营,并推出了企业级别的开源Hadoop系统,同时在推出了企业移动业务解决方案MessageSight,以及升级DB2 10.5等系列产品。在认知计算领域,更推出了第一款面向消费者的Waston应用。

其中,业内首创的分析加速技术BLU Acceleration,延续了传统的内存管理系统的功能,通过整合改善分析能力和简化管理的一系列技术,能够帮助用户更快速地抓取关键信息,并将数据分析速度提高25倍,快速驱动决策的制定。

而集成了BLU技术的新版DB2 10.5也因此具有更快速的性能和更简化的部署,能有力地支持其上部署的分析应用。北美地区最大的货运铁路运输公司之一BNSF铁路公司成为首批通过部署IBM BLU Acceleration获益的企业之一:利用这一解决方案,BNSF公司得以有效追踪记录维护、气象、调度,库存、安全、交付等信息;不但更好地掌控由公司1700台服务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而且在将查询速度提高100倍以上的同时,降低了近90%的存储消耗。

作为企业级Hadoop产品的最新代表——“大数据专家”PureData for Hadoop系统的亮相,成为当天最抓人眼球的焦点。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指出,PureData for Hadoop能够大幅提升企业部署Hadoop的速度,同时降低部署难度,还为商业分析师和数据科学家提供易用、功能强大的分析工具、呈现可视化效果。这一新系统还提供了功能更强大的大数据工具,可用于监测和研发,同时加强版的大数据工具可以与更多企业系统相兼容。

而新版本企业级Hadoop产品InfoSphere BigInsights则可以利用现有的SQL技术,更便捷地开发应用组件。兼具安全性强和高可用性特点,新版本的BigInsights能够更加契合企业部署需求。新版本的流计算软件InfoSphere Streams在实时分析的开发和部署上进一步增强了操作的简易性。新版关系数据库管理软件Informix则包含TimeSeries Acceleration,能够适用于智能仪表和传感器数据的运行报告和分析。

在这一连串的新品轰炸之后,IBM也同时揭秘了其将大数据作为公司重要战略之后,展开的一系列收购动作。据王阳透露,自2000年以来,在IBM收购的近百家公司中大数据及分析领域的收购超过35家,在分析软件收购方面已经投入超过160亿美元。

层间隔震结构简化设计分析 篇4

本论文主要结合房屋工程技术, 对层间隔震结构设计展开分析探讨, 以期从中找到可靠有效的房屋层间隔震技术与方法, 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1 层间隔震技术概述

1.1 层间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

层间隔震是隔震技术的新发展, 是在基础隔震技术研究较为成熟的基础上, 改变隔震层的设置位置而达到减震目的的。在地震作用下, 其隔震层上部结构类似于基础隔震的上部结构作整体平动, 将结构位移集中在了隔震层, 阻隔了地震能量向隔震层上部结构的传递。

随着国内外对隔震技术研究的不断加深, 隔震技术已应用于实际工程, 但多数采用的是基础隔震技术, 我国已将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纳入抗震设计规范中, 而层间隔震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 见诸实际工程的尚不多见, 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1.2 层间隔展结构的特点

层间隔震结构的提出来源于实际工程实践的需求, 与基础隔震结构及TMD系统相比, 它具有如下的优点:

1) 层间隔震结构不需要特意为隔震层在地震时发生的较大位移预留空间, 也不必设置与预留空间相对应的构造措施。与一般楼层相比, 隔震层的水平刚度很小, 地震时, 隔震层将发生较大的变形。

2) 降低结构的土建造价。对于基础隔震结构, 在隔震层顶部需要增设一层厚度大于140~的梁板式楼盖, 且楼盖的梁板刚度和承载力均应大于一般楼面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 这样, 结构的自重会因此而有明显的增加;而层间隔震则不需要增设这样的楼盖, 当隔震层设置在较低位置时, 隔震支座的选取主要是由使隔震支座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压应力不超过容许值来控制的, 因此减少一层楼板就会减小隔震支座的数量或尺寸。所以, 层间隔震结构不但能减小一层楼板的费用。

3) 层间隔震可以提高结构的抗倾覆能力。由于隔震支座的抗拉性能较差, 因此《规范》规定, 隔震支座不允许出现拉应力, 这样可以保证隔震结构在地震时不发生倾覆破坏。

4) 施工方便。采用隔震技术的房屋, 通过隔震层处的水暖管道均需设置成软管。隔震层设置在层间时, 软管部分就可以设置在地面以上, 便于软管部分的施工、维护和更换。

2 层间隔震结构简化设计探讨

2.1 层间隔震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分析

层间隔震体系是在基础隔震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隔震体系, 它将隔震装置设置在建筑物某层柱子和楼板之间进行结构地震反应控制, 实际上是基础隔震系统在工程上运用的进一步发展[细。它在地震中的作用仍然是隔震及消能, 把结构与地面震动隔离, 能迅速衰减结构地震反应。所以, 层间隔震建筑结构体系也不是纯弹性体系, 而是非弹性体系。目前, 隔震体系大体上可采用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设计控制:第一种是针对特定的场地条件, 以及特定的结构物和已选定的隔震装置, 在对隔震装置进行试验的基础上, 来确定主要的设计控制参数。该方法是较为可靠的方法, 但是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第二种是针对特定的场地条件和结构体系, 用计算机进行非弹性时程分析, 用以确定主要的计算控制参数, 这种方法在目前看来, 只要开发出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实际结构体系的计算软件, 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但计算分析量仍然较大。最后是采用“地震反应衰减比”的概念或能量方法, 在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简化估算方法, 使得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方便简单的进行操作。从隔震建筑结构的设计来看, 建立满足工程设计精确度要求的实用简化设计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2.2 层间隔震结构简化设计探讨

隔震结构简化估算设计方法基本思路:对于隔震结构体系, 先将上部结构简化为等效单质点体系, 在永久荷载+可变荷载组合作用下计算求得隔震支座的竖向平均压应力设计值, 由此初步设置隔震支座的规格。根据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抗震设防目标、质量比和结构自振周期及阻尼比等就可以求解出隔震后结构的基本周期, 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 减震后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大小和分布, 隔震支座多遇或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和位移等。能够解出这些数值, 就可以判断出隔震结构的建筑效果并进行其他部位的设计了。

2.2.1 隔震结构简化估算设计方法的假设条件

1) 隔震结构在地震中只作“整体平动”, 隔震结构体系近似为单质点, 地震反应只考虑基本振型的影响。

2) 上部结构近似为平动的刚体, 隔震层的刚度和阻尼为整个结构的刚度和阻尼。

3) 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内产生的拉力为零。

2.2.2 层间隔震结构简化估算设计方法的步骤

采用分步设计方法进行隔震结构设计, 首先把整个隔震结构体系分成上部结构 (隔震层以上的结构) 、隔震层、隔震层以下结构和基础四部分, 分别进行设计。在进行初步设计时, 凭借经验或现有的建筑物选定并计算隔震房屋上部结构的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Gi, 并估算基础固定时建筑结构自振周期T0, 布置和设计隔震支座。并在永久荷载+可变荷载组合作用下计算求得隔震支座在竖向平均压应力设计值, 初步设置隔震支座的规格, 并根据预期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和罕遇地震下的位移控制要求, 选择适当的隔震支座组成隔震层。

3 结语

隔震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被作为新技术得到工程界的认可, 在我国也得到了国家有关方面的肯定, 并编入了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由于隔震层上部的结构层间相对位移很小, 基本上是刚体运动, 隔震结构对上部结构的设计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该技术是增大结构自振周期来降低结构地震反应的, 所以对于周期小、场地特征周期短的建筑物, 其隔震效果更佳, 本论文所讨论的层间隔震结构设计对于实际房屋工程构筑具有较好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摘要:针对目前房屋结构抗震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不足, 本论文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 首先简单分析了层间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层间隔震结构的简化设计, 给出了层间隔震结构的设计计算, 据此进行了隔震结构简化设计步骤, 对于进一步优化层间隔震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房屋工程,层间隔震,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1]姚谦峰, 苏三庆.地震工程[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周福霖, 张颖, 谭平.层间隔震体系的理论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09.

[3]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工程伦理简化版 篇5

1工程伦理的教育意义?

第一,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有利于提升工程师伦理素养,加强工程从业者的社会责任;第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第三,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有利于协调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2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

第一,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第二,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第三,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

3为什么要进行工程伦理教育?

第一,工程伦理教育是当今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工程伦理教育是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三,工程伦理教育是优化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第四,工程伦理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现在工程伦理教育意识淡漠;工程伦理教育体制缺失;工程伦理教育师资不足;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单一。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章-工程与伦理

1结合PX案例,你认为该如何妥善处理可能遇到的工程伦理问题?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必要时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从处理工程与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出发,坚持人道主义,社会公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要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置于首要位置。

2有哪些不同的伦理立场?

1功利论;2义务论3契约论4德性论

3工程活动的维度有哪些?

哲学的维度、技术的维度、经济的维度、管理的维度、社会的维度、生态的维度、伦理维度

4主要的工程伦理问题有哪些?

1工程的技术伦理问题2工程的利益伦理问题3工程的责任伦理问题4工程的环境伦理问题

5处理工程伦理问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人道主义-处理工程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社会公正-处理工程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工程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工程中的风险、安全与责任

1工程实践过程中面对的风险有哪些?

(一)技术与环境方面的风险

1、地质地基条件

2、水文气象条件

3、施工准备

4、设计变更或图纸供应不及时

5、技术规范

6、施工技术协调。

(二)经济方面的风险

1、招标文件。

2、要素市场价格。

3、金融市场因素。

4、资金、材料、设备供应。

5、国家政策调整。

(三)合同签订和履行方面的风险

1、存在缺陷、显失公平的合同。

2、发包人资信因素。

3、分包方面。

2导致工程风险的因素有哪些

工程风险的技术因素:零部件老化,控制系统失灵、非线性作用 工程风险的环境因素:气候条件、自然灾害

工程风险的人为因素:工程设计理念、施工质量、操作人员渎职

3工程包含哪些方面的要素?

自然、科学、技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要素

4工程风险伦理评估原则有哪些?

以人为本的原则;预防为主原则;整体主义原则;制度约束原则。

5工程伦理责任的类型分为哪些?

职业伦理责任、社会伦理责任、环境伦理责任

第三章-工程中的价值、利益与公正

1工程服务多方面的目的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哪些价值?

科学、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价值。

2攸关方/利益相关者如何识别和确定?

1.影响力,2.合法性3.紧迫性

第四章-工程活动中的环境伦理

1工程活动的环境伦理原则有哪些?

尊重原则;整体性原则;不损害原则;补偿原则

2从生态角度看,怒江适合水电开发吗?为什么?

当地资源有限,生存条件恶劣,水电资源的开发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怒江地理条件优越,投入少,回报大,对社会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善当地百姓的经济状况;怒江开发有利于筹集资金进行生态移民,从而更好的保护怒江的生态资源。

但从生态角度来说,第一,怒江开发水电资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贫困问题,却会产生额外的污染;第二,移民问题难以很好的得到解决,而且当地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传统,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文化;第三,怒江是完好的自然生态区,对它的开发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第四,上游泥沙的拦截问题和一些工程前期预料不到的问题也会很多。

第六章-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

1土木工程有哪些特点?

经济影响明显、社会影响广泛、环境消耗巨大、安全责任重大、建设过程复杂

2土木工程有哪些伦理问题?试分析土木工程哪些伦理问题与你的专业或行业有共性问题?

安全伦理问题、环境伦理问题、土木工程的其他伦理问题、诸如文化和价值感的冲突与困惑、工程师的职业伦理问题

3你在买房和装修时、单位建设土木工程时,你有什么考虑?

安全、环境、便利、价格方面,以安全为主,选址时注意周围环境,有无污染性较大企业,建筑质量如何、开发商信誉、周围基础设施,装修时安全性可靠性,价格,装潢材料的污染性环保性如何等等。单位建筑土木工程时,安全、价格等等,规避工程风险,在技术上使用先进技术建造,环境上要将可能遇到的气候环境考虑在内,人工上,选用信誉良好的施工单位,选择可靠的监管人员,同时在施工前要经过前期周密调研,充分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环境、地理等相关要素。

4你认为你所在的校区有没有与土木建筑有关的安全隐患,怎么解决?

木有

第七章-水利工程伦理思考题(1)

1水利工程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伦理问题?

政府主导、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周期漫长、投资巨大、功能多元、综合性强、影响深远

涉及社会伦理、经济伦理、发展伦理、生态伦理等多种伦理问题。

2你的专业以后有可能参与水利工程吗?

木有

3请分析三峡工程的利和有可能的弊。

利: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

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山体滑坡及淤泥的隐患、对通航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文化遗产方面的影响、其他方面的影响。

4你会把你的孩子送到紧邻水利工程的大坝并在大坝下游的学校读书吗?为什么? 支持:水利工程经过长达多年的勘测、规划、计划,安全性较高,目前出现大规模水库溃决事故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发生溃堤事件几率极低,担心太多有些杞人忧天;

反对:防范于未然,要具有忧患意识;对于风险评估要有自己的理解,对于风险要提前预防准备;大型水利工程是复杂的系统,技术难度大,不确定性强吗,有安全隐患;水利工程虽然大多数风险因素已知,但是水文过程具有非常强的随机性,地质条件也具有不确定性,很多风险因素时隐性的,甚至不可预见的。

5你以后要做张光斗院士这样的人,还是要做黄万里先生这样的人?为什么?

第七章-水利工程的伦理问题(2)

1从事水利工程及大飞机、大火箭、大石化等这种大型项目的工程师面临哪些困惑与冲突?

第一,水利工程规模造大,容易引发水利工程师对个人价值的低估。第二,水利工程技术复杂,常常导致水利工程师内心出现深度焦灼。第三,水利工程周期漫长,容易引起水利工程师日常工作中的懈怠。第四,水利工程价值多元,当水利工程师面对激烈的利益冲突时可能会无所适从。

2从事水利相关行业的工程师应具备怎样的自我完善和工作修养?

水利工程师需刻苦钻研业务,提升专业素养;强化职业规范,忠实履行职责,确保工程安全;尊重生态环境,顺应自然,践行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师在实践中应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实现多重角色下的伦理统一。

精通行业技术的专家:格守职业道德的模范:热爱自然山水的智者:

第十章-信息与大数据伦理问题(1)

1信息技术有哪些特点?受到信息技术影响的社会性、伦理性问题有哪些?

特点:连接能力、交互能力、渗透特性、融合能力; 问题:人际关系虚拟化;正当的网络行为;平等与公正;知识产权争议;全球信息交互与治理困境;

2什么是大数据?有何特点?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数量大、类别多、增长速度快、真实可信

第十章-信息与大数据的伦理问题

1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应负哪些伦理责任?

尊重个人自由:强化技术保护:严格操作规程:加强行业自律:承担社会责任:

2大数据伦理创新科技人员应遵守哪些行为规范?

(1)尊重他人(2)公平待人

(3)避免伤害他人、财物、名誉或聘用关系(4)克制而不报复

(5)遵守与IEEE有业务往来的各国适用法律及IEEE的政策和流程

3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你将采取什么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隐私和安全,及就职单位的财产安全?有否前瞻性、主动性的措施?

手机、电脑等都需要安装安全软件,每天至少进行一次对木马程序的扫描,尤其在使用重要账号密码前。每周定期进行一次病毒查杀,并及时更新安全软件。

网购东西填写的地址可以考虑填写单位的地址,让快递员将商品送到单位,而不要送到住宅,特别是单身女性尤其要注意。在使用公共网络工具时,下线要先清理痕迹。

身份证、户口本等有个人信息的证件,一定要保存好。微博具有手机签到功能,能显示机主所处位置,有事没事别乱签到发显示自己位置图片。

在单位涉及财产安全,保存重要信息的计算机应单独配线,不与其他工作用计算机通用;安装企业网络杀毒防御系统;配备涉及财产安全的专用主机;计算机信息安全责任具体到个人。

4你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在你从事的专业怎样发展和应用,应做哪些伦理性规范?

智能药物研发:

伦理性规范:体现人类最高的理想人权作为人权的超集;使用中优先考虑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好处,优先考虑人类,幸福并不意味着有损于环境;在人类生命健康与自然环境冲突时,优先人类原则,确保人工智能的监管是负责任的和透明的保证人工智能的使用是道德的,人工智能不能为别有用心之人使用,保证人工智能技术的良好发展。

第十一章-环境伦理问题

1你见过与你相关的有哪种环境工程项目,是否存在公众安全等伦理问题?

再生水厂建设与选址案例

2环境工程有哪些伦理问题?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和对立问题、环境保护工程的公益性、环境保护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分配问题、环境相关工程中的特殊伦理问题

3作为环境工程师,及其他所有行业工程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具备事业心、集体主义精神。具备大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工程质量的道德原则。用自己的知识和创造性的劳动,造福于人类,协调好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不断努力钻研业务,更新本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在自己职责范围和本人能力范围内积极开展专业活动,抵制不道德行为。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维护顾客和雇主利益及专业隐私。

4你是否发现社会有新型环境工程技术的研发需求?请举例。

分析简化 篇6

关键词:临坡地基;条形基础;承载力;Meyerhof理论;简化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TU443文献标识码:A

临坡地基承载力研究分析是临坡地基基础设计的重要依据,但现有各种分析方法计算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最终结果相差很大,即便在相同理论框架下,其结果也有着明显不同,并且,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的简化计算方法还很少.于是,随着临坡地基日益广泛地出现在各类岩土工程结构中,寻找一种简单实用而又符合工程精度要求的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平地地基出发进行研究分析,如Terzaghi[1],Meyerhof[2],Hansen[3],Vesic[4]和Bowles[5]等建立了各自的地基承载力公式,在应用到临坡或斜坡地基承载力计算时,等效为平地地基情况加以处理,采用地面倾斜系数或基底倾斜系数予以修正和折减,虽然力学原理清晰,分析方法简便且能够用于实际工程,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边坡存在破坏机理的不同对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减损影响,其应用结果往往缺乏安全可靠性.另一类方法是直接从临坡地基入手,应用刚体极限平衡法[6]、极限分析法[7]、滑移线法[8]和数值分析法[9]等各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Swami等[6]利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和上限极限分析法对临坡条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Graham等[10]基于滑移线场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临坡无粘性土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Gemperline[11]在离心机模型实验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了浅基础置于坡顶的无粘性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王晓谋等[9]、尉学勇等[12]、王红雨等[13]、酆庆增等[14]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研究临坡地基滑裂面形状建立了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总的来说,这类方法直接以临坡地基为对象,结合了具体的地形条件和结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通常充分考虑了边坡的影响作用,并且建立的破坏模式和破坏机构能反映出临坡地基特殊的破坏机理,为临坡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行的研究途径.但是,关于基础埋深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这类方法基本上都采用均布超载作用来代替,并没有考虑基础埋深内土体的抗剪强度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因此,没有充分发挥出埋深内土体强度的贡献,计算结果偏于保守.再者,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这类方法在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分析时大多应用了数值计算或优化方法,研究成果集中于数值解[15-17],计算过程太繁琐,使得它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分析的两类方法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但是,直接从临坡地基入手的研究分析方法由于能反映临坡地基破坏机理和破坏模式的特点,已经成为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分析普遍使用的方法,如何合理确定基础埋深内土体抗剪强度对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作用,并实现简化计算,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Meyerhof[2]在他的平地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中,提出了考虑地基土塑性平衡区随着基础埋置深度的不同而扩展到最大可能的程度并计入基础两侧土体抗剪强度对承载力影响的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用“等代自由面”上的应力代替基础侧面合力及埋深内土重力作用,其思想对于确定临坡条形基础埋深内土体抗剪强度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贡献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本文研究也将沿用其研究思路.

为此,本文从临坡条形基础地基破坏机理研究入手,基于Meyerhof求解基础埋深内土体抗剪强度对地基极限承载力影响作用的思想,考虑基础两侧埋置深度不同和基础距坡顶距离及基础侧壁与土体摩擦作用对临坡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引进刚体极限平衡分析理论,通过构造临坡地基在极限状态下的临界滑裂破坏面,按静力平衡条件计算出最危险滑动情况下的极限荷载,从而建立新的临坡条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以期完善临坡地基承载力分析理论与方法.

1临坡条形基础地基破坏模式

根据前面所述,临坡条形基础地基破坏机构的几何模型必须能够充分体现条形基础和边坡工程条件,反映临坡条形基础地基破坏变形特征,这也正是临坡条形基础地基承载力分析和研究的关键.目前,关于临坡地基破坏模式广泛采用的是单侧滑动破坏模式[13-16],本文仍沿用单侧滑动破坏模式来建立临坡条形基础均质地基在中心均布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构和几何模型,如图1所示,首先做出如下假定,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研究.

1)条形基础基底极限压力即条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Qu为均匀分布.

2)边坡顶面水平,条形基础与边坡坡顶线平行,基础外侧边缘与坡顶线距离为L,可用条形基础宽度的函数来表示,即

L=ab.(1)

式中:b为条形基础基底宽度;a为系数,表示基础外侧边缘距坡顶距离与基础宽度之比.因此,临坡条形基础地基承载力确定问题可采用平面问题分析方法来研究.

3)边坡表面为直线,并且有足够的延伸长度,且边坡倾角为η.

4)考虑到条形基础位于边坡之上且埋深较大,基础内外侧埋置深度可能不同,设基础内外侧埋置深度分别为Df 2和Df,则基础内外侧埋深比ρ可表示为:

ρ=Df 2/Df. (2)

上述假定即为本文临坡条形基础地基承载力研究的几何分析模型,考虑到临坡条形基础地基的单侧滑动破坏模式,经过深入研究确定出由4个滑块组成的临坡条形基础地基的破坏模式[18-19],具体分析如下:

1)滑块Ⅰ:基底下三角形土楔体形成滑块Ⅰ(即ABC),假设基底完全粗糙,沿AB面不发生剪切位移,该部分土体为对称的弹性压密区,基底面AB与滑动面AC面和BC面夹角为φ(φ为地基土内摩擦角).

2)滑块Ⅱ:滑块Ⅱ(即BCD)为塑性剪切过渡区,由于斜坡的存在,临近斜坡面一侧的塑性过渡区相比同样水平地基的塑性区域小,其临界滑裂面CD由对数螺线组成,以B点为中心,对数螺线区顶角θ1设定为不确定角.

3)滑块Ⅲ:BDE形成被动区滑块Ⅲ.Meyerhof在其地基承载力理论中提出,应该考虑地基土的塑性平衡区随着基础埋深的增大扩展到最大可能的程度,由于临近斜坡,临坡地基发生滑动剪切破坏时,其滑动面的终点不可能延伸至地面交点,而是充分延伸终止于斜坡表面,因此,滑块Ⅲ中的滑动面DE与斜坡面GE相交于E点.

考虑到各滑块之间的挤压运动为刚体运动,必然具备连续性的特点,滑块Ⅲ土体将在滑块Ⅱ的挤压下沿着对数螺线CD的切线方向产生滑动,形成连续滑动面,因此BD面与滑动面DE面夹角的大小为π/2+φ.于是,设定BE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这样,滑块Ⅲ中的其他两个夹角,即BD与BE的夹角及DE与BE的夹角可分别设定为μ和ξ,其大小均可由相关几何参量求得.

4)滑块Ⅳ:滑块Ⅳ(即BEFGH)为松动区,该滑块大部分土体位于基础埋置深度范围内,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覆土抗剪强度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2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简化求解方法

前面已经构建了由弹性区滑块Ⅰ、过渡区滑块Ⅱ、被动区滑块Ⅲ和松动区滑块Ⅳ组成的临坡条形基础地基四滑块破坏模式,于是,基于Meyerhof求解处理基础埋深内土体抗剪强度影响作用的思路,只要通过分析在极限平衡状态下各滑块及相邻滑块之间的静力平衡关系和推力传递关系 [20-22],分别计算由粘聚力与埋深引起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和由土重引起的地基极限承载力,然后再进行叠加便可得到总的临坡条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为此,先作如下基本假定:

1)地基发生剪切破坏形成连续滑动面,在滑动区域内土体为理想刚塑性体;

2)滑动区域内土体在达到塑性极限平衡状态时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

2.1Meyerhof理论中的“等代自由面”

Meyerhof在其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中指出,求解基础埋深内土体抗剪强度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贡献时可以采用“等代自由面”上应力计算处理基础埋深的影响作用.为了简化分析,对于临坡条形基础地基,取滑块Ⅳ(即BEFGH)为隔离体进行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在基础侧面BH上作用有法向应力σa和切向剪应力τa,假设应力σa和τa为均匀分布;W4为滑块Ⅳ所受自重力;“等代自由面”BE面上作用有法向分布应力σ0和切向分布剪应力τ0,并假设应力σ0和τ0为均匀分布;于是,根据Meyerhof理论,BH面上的法向应力σa和切向剪应力τa的合力及滑块Ⅳ的土重W4,可由滑动平面BE上的等代应力σ0和τ0来代替,这样,就可以将滑块体BEFGH移去,用“等代自由面”BE面来代替.

3实例计算与分析

为了说明本文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根据上述建立的临坡条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简化求解方法,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问题进行计算,并与已有研究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与讨论.

3.1工程概况

采用文献[14]中的工程算例进行计算分析,某临坡条形基础地基,基础宽度b=2 m,基础内外侧埋深Df 2=Df=1 m,深宽比Df/b=0.5,地基为均质粘性土层,地基土体重度γ=18 kN/m3,土体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分别为c=10 kPa和φ=30°,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K0=0.45,条形基础边缘距坡顶距离L=2 m,坡顶距与基础宽度比a=1,边坡坡角η为30°,基础与周围地基土层之间的外摩擦角δ=25°.

3.2计算分析与结果

采用本文上述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简化方法计算该工程临坡条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具体过程如下:

1)由式(3)和式(4)计算作用在基础侧面的平均法向应力σa和切向剪应力τa,其值分别为σa=4.050 kPa,τa=1.889 kPa.

2)任意假定β=12°,利用式(10)和式(11)计算“等代自由面”上作用的法向应力σ0和切向剪应力τ0,其值分别为σ0=14.742 kPa,τ0=3.819 kPa;再由摩尔圆几何关系计算夹角μ,其值为μ=26.6°.

3)根据μ值求出θ1值,θ1=111.4°,再代入式(16)可反算β,β=10.5°,重复第2)步,将所得β值代入计算,经过多次迭代直至β前后值相符为止,最终计算结果β=10.8°.

4)根据最后迭代结果所得β值,重新计算σ0,τ0,μ和θ1值,其值分别为σ0=14.652 kPa,τ0=3.519 kPa,μ=26.8°,θ1=112.4°.

5)将以上所求结果代入式(32),可得由黏聚力c和埋深Df引起的地基极限承载力q1,其值为q1=594.81 kPa.

6)由式(44),可求得由土体自重所引起的地基极限承载力q2,其值为q2=314.89 kPa.

7)最后可求得临坡条形基础地基总极限承载力Qu,其值为Qu=909.70 kPa.

3.3比较与讨论

同时,按照上述方法计算边坡坡角η分别为45°,35°,25°,15°和5°时的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Qu,并将其与文献[14]研究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根据该实例采用本文方法及文献[14]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以上两种方法都是基于临坡条形基础地基单侧破坏模式采用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简化分析方法,但是,本文方法能考虑基础内外侧埋置深度的不同和坡顶距及基础侧壁与土体间的摩擦作用,因此,本文方法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2)当边坡坡角较大时,本文方法计算结果较文献[14] 计算方法结果大,这是由于文献[14]研究方法没有考虑基础埋深内土体抗剪强度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贡献,说明本文分析方法更具合理性.

3)当坡角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地基破坏模式逐渐转化为平地地基破坏模式,据前面取边坡坡角η=5°计算,本文方法计算结果接近于Meyerhof平地基η=0°的解,并稍大于Terzaghi平地基η=0°的解;文献[14] 方法在坡角η=5°时的计算结果,大大超过了Meyerhof和Terzaghi平地基的解.经以上比较进一步说明本文建立的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在理论上更为合理,也更具优越性.

4结论

目前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分析方法中,计算基础埋深影响作用时普遍采用超载来代替,没有充分考虑埋深内土体抗剪强度对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贡献,而且,受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问题复杂性的限制,最终分析结果集中于数值解,缺乏实用的简化计算方法.为此,本文直接从临坡条形基础地基入手,基于Meyerhof求解基础埋深内土体抗剪强度对地基极限承载力影响作用的思想,深入研究临坡条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简化确定方法,得到如下结论:

1)在本文构建的临坡条形基础地基单侧滑动破坏模式基础上,引入刚体极限平衡分析理论,建立出反映基础内外侧埋置深度不同和基础距坡顶距离及基础侧壁与土体间摩擦作用影响的临坡条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简化分析模型,为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分析计算提供了新的途径.

2)基于Meyerhof求解平地基基础埋深影响作用的思想,用“等代自由面”上的应力代替基础侧面合力及埋深内土重力作用,充分考虑了基础埋深内土体抗剪强度对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贡献.

3)采用本文方法进行工程实例计算并与现有研究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本文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简化分析新方法计算精度可以满足工程设计要求,且更具合理性与适用性.

参考文献

[1]TERZAGHI K,PECK R B.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M].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67:258-262.

[2]MEYERHOF G G.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s[J]. Geotechnique,1951,2:301-331.

[3]HANSEN J B.A revised and extended formula for Bearing capacity[R].Copenhagen: Bulletin of the Danish Geotechnical Institute, 1970:5-11.

[4]VESIC A S.Analysis of ultimate loads of shallow foundations[J]. JSMFD, ASCE,1973,99(1):45-73.

[5]BOWLES J E. Analytical and computer methods in foundation engineering [M]. New York:Mc GrawHill Book Company,1974:62-66.

[6]SWAMI S,SUD V K,HANDA S C.Bearing capacity of footings adjacent to slopes[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SCE, 1989,115(4):553-573.

[7]CHEN W F. Limit analysis and soil plasticity[M]. Amsterdam: Elsevier,1975:30-90.

[8]SOKOLOVSK V V.Statics of soil media[M]. Pergamon Press,1965:48-111.

[9]王晓谋,徐守国.斜坡上的地基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J].西安公路学院学报,1993,13(3):13-17.

WANG Xiaomou,XU Shouguo.FEM analysis of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on slopes[J].Journal of Xi'an Highwa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1993, 13(3):13-17. (In Chinese)

[10]GRAHAM J, ANDREWS M, SHEILDS D H. Stress characteristics for shallow footings in cohesionless slopes[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1988, 25(2): 238-249.

[11]GEMPERLINE M C. Vehicle induced loads on fractal road surfaces[D].Fort Collin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1994.

[12]尉学勇,王晓谋,怀超.斜坡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计算与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3): 381-387.

WEI Xueyong,WANG Xiaomou,HUAI Chao.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upper limit solution of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sloping ground[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0,32(3):381-387. (In Chinese)

[13]王红雨,杨敏.基坑附近既有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减损的估算[J].土木工程学报,2005,38(8):95-101.

WANG Hongyu, YANG Min. An estimate for the loss of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ooting near excavations [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5,38(8):95-101. (In Chinese)

[14]酆庆增.临近边坡的基础的极限承载力[J].上海力学, 1999,20(1):24-27.

FENG Qingzeng.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oundation near a slope[J].Shanghai Journal of Mechanics,1999,20(1): 24-27. (In Chinese)

[15]赵炼恒,罗强,杨峰,等.临坡条形基础极限承载力上限计算[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4(1):84-87.

ZHAO Lianheng, LUO Qiang,YANG Feng,et al.Bearing capacity of strip footing adjacent to slope with upper bound theorem[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0,34(1): 84-87. (In Chinese)

[16]杨峰,阳军生,张学民,等.斜坡地基单侧滑移破坏模式及承载力上限解[J].工程力学,2010, 27(6):162-168.

YANG Feng, YANG Junsheng, ZHANG Xuemin, et al. Oneside slip failure mechanism and upper bound solution for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on slope[J]. Engineering Mechanics,2010, 27(6):162-168. (In Chinese)

[17]YANG X L,WANG Z B,ZOU J F, et al.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on slope determined by energy dissipation method and model experiments[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14(1):125-128.

[18]陈昌富,唐仁华,唐谚哲.邻近斜坡地基地震承载力计算新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4): 1-6.

CHEN Changfu, TANG Renhua, TANG Yanzhe.A new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of shallow strip footings close to slope[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8,35(4):1-6.(In Chinese)

[19]王红雨,杨敏.极限荷载作用下临近基坑cφ土地基的破坏模式[J].岩土力学,2007,28(8):1677-1681.

WANG Hongyu,YANG Min. Analysis of cφ soils failure zone of footings near excavations under ultimate load[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7,28(8):1677-1681. (In Chinese)

[20]潘家峥.建筑物的抗滑稳定和滑坡分析[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0:23-59.

PAN Jiazheng.Antisliding stability and landslid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M].Beijing: The Hydraulic Press, 1980:23-59. (In Chinese)

[21]杨扬,卢坤林,朱大勇,等.基于极限平衡法与极限分析法等效性的地基承载力系数Nγ的上限解[J].工业建筑,2013,43(2):72-77.

YANG Yang,LU Kunlin, ZHU Dayong,et al.The upperbound solution for bearing capacity factor of by employing the equivalence of limit analysis and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J].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13, 43(2):72-77. (In Chinese)

玉米简化栽培与传统栽培对比分析 篇7

一、玉米简化栽培主要技术

1. 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紧凑型精量包装玉米品种, 要求耐密植、抗性强、活棵成熟。

2. 机械播种

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中上旬播种。选用免耕精量播种机播种。合理密植, 一般3800~4500株/亩。

3. 科学施肥

根据产量和肥料有效养分含量确定施肥量, 一般高产田依据每生产100千克籽粒需施纯氮3千克、五氧化二磷1千克、氧化钾2千克推算。推荐施用玉米专用控释肥, 一般为35~40千克/亩, 随播种一次性施入。

4. 化学除草

播后苗前, 可喷施40%阿特拉津+50%乙草胺、50%都阿合剂等除草剂;苗后除草, 可喷施玉农乐、48%百草敌水剂等除草剂。严格控制剂量, 以防药害。

5. 田间管理

及时浇水, 防治虫害。

6. 机械收获

玉米达到完熟机械收获, 选择适合当地的联合收割机, 如自走式的北京4YZ-3型、背负式的玉丰4YW-2和郑州4YW-1;割晒式农丰4YG-2等, 进行机械收获。

二、玉米传统栽培主要技术

1. 选用良种

多选择国标一级普通包装玉米种子, 以稀植品种为主。

2. 播种

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亩播种量2.5~3.5千克, 稀植品种亩保苗2500~2800株左右, 密植品种3500~4200株/亩。

3. 施肥

底肥二胺15~20千克/亩, 追肥尿素30~40千克/亩。

4. 田间管理

及时间苗, 中耕除草2~3次, 大喇叭口期追肥趟地, 适当浇水防病虫害。

5. 适时人工收获。

三、玉米简化栽培和传统栽培对比分析

1. 玉米简化栽培节省种子

简化栽培采用精量播种, 亩用种量1.25~1.5千克, 比传统栽培少用种1.5~2千克/亩。

2. 玉米简化栽培省工、省力

⑴玉米简化栽培采用的是机械作业一次完成, 一般不需要补苗、间苗、中耕除草、追肥等, 田间作业很少, 减少了行间踩踏, 行间土壤不易板结。如果采用地膜覆盖, 地膜的保温、保水、除草功能得到加强, 膜下土壤始终保持疏松透气状态, 为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 传统玉米栽培费工、费力。需要人工播种, 人工间苗、中耕、施肥、趟地等田间管理, 尤其是不开沟施肥, 肥料挥发损失多, 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施肥效果差;田间作业次数多, 玉米叶片损伤机率大, 降低植株的光合作用, 受伤叶片易感染病害, 造成玉米植株功能下降。

3. 玉米简化栽培成本低、效率高

简化栽培亩成本252元 (种子40元、化肥150元、除草剂12元、作业费50元) , 传统栽培亩成本340元 (种子50元、化肥140元、人工费150元) , 简化栽培比传统栽培亩节省成本88元。另外, 机播作业效率高于人工播种2倍以上, 为抢抓最佳播期种植玉米创造了条件。

4. 玉米简化栽培产量高、增加收入

据试验, 玉米简化栽培比传统栽培亩增产11.2%, 增收165元, 亩节本增效253元。

四、小结

基于简化序分量法的分析 篇8

零序、负序电流选相, 不能正确选出相间对称短路、无法正确判别转换性接地故障相[1,2]。对称分量法具有理论成熟、应用经验丰富等优点, 但仅适用于工频稳态量;稳态量选相原理虽不受时间限制, 但不能适应各种故障要求[3,4]。线路相间距离保护无法作为Yd变压器远后备保护。简化序分量法故障相判别原理简单、解决了Yd变压器远后备保护灵敏性。

1 并联故障变换

电力系统元件特性分为集中参数和分布参数, 变压器、发电机、电抗器为集中参数;分布参数如输电线路及电缆。输电线路各相间存在电磁耦合关系, 用简化序分量实现解耦。电力系统对称运行时, 以一相为基础解算网络, 系统不平衡时用对称分量变换、克拉克变换等。

1.1 简化序分量法

系统不对称时常用对称分量法求解, 若正序网络和负序网络的阻抗相等, 即Z1=Z2, 以对称分量法为基础解不对称电路的简化序分量法。对称分量法电流方程为:

将式 (1) 的第2行与第3行相加后代替第2行, 第2行与第3行的差代替第3行, 得:

式中, 正序与负序相量和、正序与负序相量差。式 (2) 建立了一个零序方程及两个正序方程的数学描述, 电压方程与电流方程相似。

1.2 单相接地故障

设A相经过渡电阻RF发生接地短路, 其相边界条件为, 其序网如图1 (a) 所示。

由式 (2) 反变换得:

将方程 (3) 相加减得代入相边界条件得, 简化后等效单相接地故障网络如图1 (b) 所示。

由图2得, 与对称分量法结论一致。将图2的RF短接, 则为金属性故障。

同理将其它类型金属性短路边界条件代入 (2) 式, 得BC两相金属性短路为零;BC两相金属性接地短路,

断线故障与金属性短路故障有对偶关系, 其故障特征一相电流为零和两相电流为零两种情况, 简化序分量与故障特征关系如表1所示。

2 选相原理

输电线路均匀换位情况下, 其参数矩阵为平衡矩阵, 对于任意3阶矩阵, 只要其元素关系满足s11=s21=s31、s12+s22+s32=0、s13+s23+s33=0的条件, 则该矩阵可作为平衡矩阵的变换矩阵。凯伦鲍厄、克拉克变换等满足此关系[5,6]。对称分量变换含有复数, 适用于频域稳态下相量分析;克拉克变换、凯伦鲍厄变换阵元素为实数[7,8], 既适用于频域分析, 也适用于时域分析。本文提出时域和频域变换都适用的变换阵简化为:

式中将i0、ia∑、iaΔ定义以A相为特殊相的零模 (零序分量) 、和模、差模。式 (4) 变换与反变换阵都是实数, 提高保护快速反映故障的能力。

将短路边界条件代入 (4) 式得A相接地故障时, i0=3ia, ia∑=2ia, iaΔ=0;BC两相短路时, i0=0、ia∑=0, ib;BC两相接地短路时, i0=-ia∑, ;三相短路故障, i0=0、ia∑和iaΔ不为零。表2给出了以A相为特殊相接地和相间故障分量i0、ia∑与iaΔ的特征量。表3以B或C为特殊相时, 简化序分量与故障相的关系。

3 Y, d11变压器两相短路测量阻抗

设变压器d侧发生金属性BC两相短路, 经Y, d11变压器变换后Y侧三相短路电流大小不相等, 最大相是其余两相的2倍。BC金属性短路对称序分量电流、电压相量如图4所示。采用0°接线的相间距离保护的测量阻抗不等于被保护线路和变压器的正序阻抗, 不能作为Y, d11变压器远后备保护[9]。

由相量图2知, 变压器d侧BC短路转化为Y侧的边界条件为:

将边界条件代入式 (4) 得:

因, 保护安装处M母线测量到的C相电压为:

式中ZL1被保护线路正序阻抗;ZT1变压器正序阻抗;故障处C相电压;a对称分量算子。C相测量阻抗为:

式 (7) 表明当测量元件用简化序分量的和量, BC相间短路C相测量阻抗能正确反映保护安装处至故障点间的正序阻抗, 与变压器联接组别无关, 也能正确反映三相短路故障。其它两种相间短路故障可采用相同方法解决, 由图2知变压器低压侧发生两相短路故障, 当发生AB、CA两相短路距离, C相测量阻抗比ZL1+ZT1大, 但B、A相测量元件能正确反应Yd11低压侧故障点至保护安装处的阻抗。

4 结束语

简化的序分量法只存在零序和正序分量, 序网络数目从三个减少为两个;输电线路均匀换位情况下, 简化序分量法可简化计算, 频域变换、时域变换均适用;简化序分量法可用于分析各种短路故障和断线故障;时域选相原理简单, 计算速度快, 有利于保护的快速动作;解决了相间距离保护不能作为Yd变压器远后备保护的缺点。

摘要:分析了对称分量存在不足, 结合平衡线路的模变换数学特性, 得出简化序分量法在输电线路的故障分析原理。提出了简化序分量法在短路和断线故障分析及选相原理, 解决了距离保护作为Yd变压器远后备保护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对称分量,简化序分量,故障特征,选相,远后备保护

参考文献

[1]宋国兵, 李广, 与叶云, 等.基于相电流差突变量的配网单相接地故障区段定位[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 35 (21) :84-86.

[2]黄瑞梅, 张国良, 许建安.输电线路故障选相方案探讨[J].水电能源科学, 2009, 27 (3) :193-195.

[3]索南加乐, 许庆强, 李小斌, 等.电力系统振荡过程中序分量选相元件动作行为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3, 27 (7) :50-54.

[4]柏红, 王毅.一种新型序分量高压线路保护选相元件[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 (12) :65-68.

[5]徐振宇, 杨奇逊, 万顺, 等.一种新型数字式故障选相元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997, 17 (3) :214-216.

[6]汤俊, 王晓茹, 桑丙玉.稳态量分相电流差动保护判据制动特性的改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 32 (11) :64-66.

[7]葛耀中.新型继电保护和故障测距的原理与技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8]王国兴, 黄少锋, 刘千宽.一种利用电压模故障分量的选相元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 32 (9) :42-46.

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分析 篇9

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 在世界七大油菜主产国 (中国、印度、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英国) 中, 我国是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多的国家, 居世界之首。在国内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四大油料作物中, 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居榜首, 在油料作物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一是连年干旱, 油菜受灾损失严重;二是农村青壮年大量转移, 导致油菜种植劳动力紧缺;三是转基因、地沟油等各种伪劣油品的出现, 冲击了油菜产业;四是油菜生产本身延续传统栽培, 高投入低产出, 生产效益低, 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油菜其传统精耕细作栽培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油菜产业发展需求。因此, 推广简易、省工、节本、增效、环保的轻简化栽培技术已经是大势所趋。

2 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概述

油菜精耕细作生产, 是一种高投入、高强度和劳动密集型、低产出、投入产出比例低的传统栽培模式, 是在农业生产初级阶段、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不便计较劳动力成本等历史时期的产物。云南省油菜专家符明联等老师经过科学实验, 计算出其生产成本比例为:劳动力投入占50.8%, 肥料投入占35.28%, 农药、机械等投入占13.92%, 投入产出比为1∶1.37。油菜轻简化栽培模式与传统精耕细作相比较, 投入产出为1∶1.77, 提高29.68%, 生产成本投入平均下降20.83%, 降本增效66.49%。因此, 对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进行推广, 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投产比例、增加产出效益和提高生产力, 还能抢抓节令适时早播, 不耽误农时, 有利于劳动力转换。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业环境保护、发展农村经济和最终实现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油菜轻简化栽培主要模式

3.1 免耕直播机开沟栽培

油菜免耕直播机开沟栽培是在前茬农作物收割之后, 不经翻耕就直接在板茬上均匀撒播种子和底肥, 随后在土壤适耕期使用开沟机按畦设计开沟, 把沟土均匀分布在畦面上, 从而实现排灌、覆盖菜种、肥料及抑制杂草目的。这是当前各地运用比较普片的一种主要轻简栽培模式。

3.2 免耕直播农作物秸秆全程覆盖栽培

该模式是在前茬农作物收割前后 (可前可后) , 排干田间积水, 把油菜种子和底肥均匀撒播在板茬上, 用农作物秸秆均匀覆盖在种肥之上完成播种过程的一种模式。适宜在排灌设施良好、前茬农作物有大量农作物秸秆且不回收利用的地区或田块使用。排灌设施欠缺, 必须在田块四周开排灌沟, 理想搭配的前茬是稻、麦、高粱、玉米等农作物。

3.3 免耕打塘移植栽培

该模式是在前茬农作物收割之后, 不经翻耕就直接在板茬上按种植规格打塘, 把预先培育在母床上的菜苗移植到大田上, 并施足压根肥和定根水。幼苗成活后追施肥料并辅以适当中耕的栽培模式。在四周开好排灌沟。

3.4 耕牛点种、条播半免耕栽培

该模式主要运用于偏远乡村的山地油菜发展。顾名思义, 山地前茬农作物收割之后, 在油菜播种时期, 用耕牛犁楼梯地, 即:犁一铧空一铧, 每亩用种、用肥量按种子250~300g、硼肥2kg、三元复合肥30kg、农家肥800~1000kg充分混合, 人跟在牛后面点种或条播, 并用细土覆盖种肥完成播种过程。

4 油菜轻简化栽培配套的关键技术措施

油菜轻简化栽培与传统精耕细作栽培最大区别是: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 去繁就简、去重就轻, 讲究实用与效益。两者在产量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前者油菜根系纵向、横向分布不及后者, 株高、分枝、角果、单株产量均不及后者, 其主要靠适量增加群体获取产量。因此, 油菜轻简化栽培配套的关键技术更倾向苗后田间管理。

(1) 适量增加播种量以期获得较多的基本苗或群体数, 以群体获增产。这是轻简化栽培获高产的关键。一般直播田每亩用种量为:杂交种250~300g, 每亩合理密植株数为2~2.5万苗;优质常规种350~400g, 合理密植株数为2.5~2.8万苗;移栽田2~2.2万苗。播种后围绕齐苗全苗采取旱灌涝排, 确保不缺水、不积水, 鸟害较多的地方撒施驱鸟剂。

(2) 重施基肥、早施提苗肥、春后稳苔肥是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获高产的基础。一般用量是:基肥:硼肥2kg, 三元复合肥 (15∶15∶15) 20kg, 农家肥800~1000kg;提苗肥:三元复合肥 (15∶15∶15) 15kg;稳苔肥:三元复合肥 (15∶15∶15) 15kg。群众用尿素经常出现烧苗, 建议最好不用。

(3) 早间苗、早补苗、早定苗。由于适当增加播种量, 会轻易出现高脚苗, 所以要及早间苗、补苗、定苗。间苗与定苗原则是六去六留:子叶期去密留稀;2~3叶期去大留小, 叶不搭叶;5叶期去杂留纯、去弱留强、去病留健、去小留大。

(4) 防除杂草。利用机器开畦沟的, 进行清沟处理, 用土来压草;定苗后及时追施提苗肥, 促进幼苗生长, 用苗来压草;在冬季来临之前施用腊肥。以暖性质的猪粪、鸡粪、牛马羊粪以及草木灰为主, 均匀铺施在畦面。并利用清沟, 把沟泥分布覆盖在畦面, 用肥来压草;运用化学方法除草。用油菜田除草剂防治禾本科杂草, 分芽前除草和芽后除草。芽前除草最好在播种结束或清沟后及时喷药处理, 芽后除草一般在定苗后喷药处理。

(5) 防病治虫。苗期以防治菜青虫、蚜虫为主, 春节过后主要预防蚜虫、菌核病以及霜毒病。喷施多效唑蹲苗防倒伏。蕾苔期, 结合防治病虫、施硼肥、施多效唑等进行三位一体喷施处理, 以减少劳工。

5 存在的问题

5.1 认识不足, 措施不到位

县乡农技推广部门是承担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 由于受训少, 知识得不到有效更新, 对轻简化技术推广认识不足。油菜播种一般都比较集中, 因人少面广, 田间指导和培训工作不到位避免不了。生产者文化与科技意识低, 关键技术措施不到位。

5.2 油菜生产成本偏高, 投入明显不足

油菜种植区一般经济欠发达, 近年来随着物价上涨, 种子、化肥、农药、燃油等农用物资的价格不断攀升, 农民在不能承受的情况下常常以少施肥或不施肥, 少喷药或不喷药的方式减轻负担和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导致投入明显不足, 产量降低, 油菜轻简化栽培效益得不到体现。

5.3 农村劳动力缺乏与老龄化严峻

科技工作者在2011年发放国家油菜种子补助过程中做过一次调查, 在13个乡镇中, 每个乡镇随机抽出100名领种人登记卡, 共1300名, 经过身份证信息统计其年龄, 最年轻的31岁, 最老的72岁, 平均年龄51.5岁。结论说明在农村进行油菜生产的农民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实地走访发现, 青壮年基本全部进城打工, 留守老人多数健康状况欠佳, 劳动能力相对薄弱。因此, 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在农村仍然面临劳动力紧缺和老龄化严峻等问题。

5.4 国家油菜补助资金运作不够规范

在补助资金运作上, 有的地方为了省事打到群众一卡通上, 这种做法起不到鼓励作用。有的地方购买种子发放给群众, 发完就了事。这种做法表面看是可以, 但是漏洞百出, 由于缺乏检查监督和技术跟踪指导, 虚报大面积种子转手倒卖现象时有发生。

5.5 容易发生倒伏现象

倒伏田块主要是高肥力水稻田, 一般从收花期开始发生倒伏。油菜倒伏后, 一是籽粒不饱满, 产量和含油率明显下降;二是收割困难, 特别是给机械收割带来不便。

6 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建议

6.1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油菜产业发展, 关系到国民日常生产生活, 是国计民生之大计。国家要像抓种粮大县一样实行以奖代补, 重奖种油大县, 鼓励地方政府重视油菜生产, 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在工作上予以督促。

6.2 提高对种植油菜的补助标准和规范资金运作

近年来国家每亩补助10元表示支持, 但是, 这点补助实在是微不足道, 应考虑提高补助标准。 (1) 以村小组为单位, 由技术员、村两委干部实地调查核实油菜种植面积并张榜公布, 无异议后由上述人员领取补助金到村小组召开培训会, 重点讲解轻简化栽培技术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现场发放补助金。 (2) 以种子实物发放补助的, 基层科技人员必须逐村跟踪进行技术指导或督促,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3 加大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

轻简化栽培作为现代农业新技术, 一是加强高产优质、高油、高抗油菜品种引种试验, 筛选出适宜当地、适宜轻简化栽培的主推品种。二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辐射和带动周边群众, 更多地运用新技术来指导油菜生产, 以提高单产、提高栽培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6.4 实行区域连片规划, 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种植

当前, 部分地方的粮油生产已经让位于其它产业, 被挤向贫瘠坡地、田边地角零星种植, 昔日一片花海已不复存在, 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只有实行区域性连片规划, 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种植, 才能又好又快地实现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

摘要:对油菜轻简化栽培模式和技术要点进行了论述, 指出了其简易、省工、省力、环保、节本、增效, 技术可行、投入合理, 适合新时期油菜产业发展需求。进而分析了生产中存在认识不足、投入不足、技术跟踪服务不到位、农村劳动力紧缺等问题。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增加补助、规范资金运作、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实行区域规划、专业、规模化种植等推广应对策略。

关键词: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胡金荣, 朱传霞, 杨鸿, 等.常德市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探讨[J].作物杂志, 2009 (3) .

[2]张菊芳, 谢成林, 王汝利, 等.油菜轻简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 2007 (2) .

[3]江贤国.油菜栽培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J].农技服务, 2008 (9) .

三角挂篮预压及简化模型数据分析 篇10

β值越低,表示承受节段单位重量使用的挂篮材料越省,整个挂篮(包括模板)设计越合理;β'值越低,表示挂篮主承重构件使用的材料越省,设计越合理。另外,减轻挂篮自重采用的手段除优化结构形式外,最重要的措施是不设平衡重,并改善滑移系统,同时改进力的传递系统。

三角形挂篮降低了前横梁高度,即挂篮重心位置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挂篮走行时的稳定性;其结构简单,拆装方便,重量较轻,设计中三角形挂篮主桁架和主要结构体系采用钢板和型钢焊制的箱形结构,单件重量较轻,主桁架杆件间采用法兰结构用高强螺栓连接,易于搬运和拆装;三角形挂篮平衡重系统利用已成形梁段竖向预应力钢筋作为后锚点,取消了平衡重的压重结构;三角挂篮走行采用液压走行系统,由导梁、走行轮、反扣轮、走行油缸组成,行走系统具有挂篮就位准确、走行速度快、安全可靠等特点;三角挂篮通用性强,稍做改装即可用于其它幅宽和梁高的桥上。

1 挂蓝的预压方案比较

为了检验挂篮使用的安全性、检测并获取挂篮的弹性变形量、消除其非弹性变形等为挂篮的后续使用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和安全保障措施,也为监控单位发布施工指令提供相应的依据。

挂篮预压试验主要有袋装砂预压、水箱预压、千斤顶预压三种预压方式:

(1)袋装砂预压法

袋装砂预压的优点是:对密封性不作要求,也不需要太大的投入。缺点是:装袋、称量、拆除的劳动强度大,而且周期长,如遇暴雨天气,砂吸水可能造成挂篮过荷的安全影响。

(2)水箱预压法

水箱预压水箱预压可利用挂篮底模及腹板外模作为水箱的底、侧壁。水箱预压的优点是:加载、卸载方法简单,而且准确,容易控制。缺点是:水箱高度超过了根部梁高,而且水箱侧压力相当大;水箱高度很大,对水箱的密封性和水箱侧壁的刚度要求很高;同时侧壁的空钢结构焊接量大,危险性大,施工周期长,经济效益低。

(3)千斤顶预压法

千斤顶预压可使用已有的张拉设备,准确、方便,而且安全、经济,劳动强度低、周期短,而且不受天气的影响。先期施工的承台或箱梁都需要设置预压所需要的反力预埋构件,否则无法进行张拉或顶压。

2 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云南省昭巧路田坝大桥其主桥(60+110+110+60)m采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使用总重量约为45T三角形挂蓝施工。在考虑了以上几种预压方法的可操作性,结合现有的操作条件,利用已有的挂篮预压数据,决定只对挂篮主桁进行预应力斜拉试验,以达到挂篮预压的目的和效果。预压方案如图1所示进行分级预压,实测ZB4-500型千斤顶张拉70T时,实测主桁稳定变形为41.451 mm。

图2简化计算简图所示挂篮预压受力位置弯矩:实际受力位置弯矩:即实际受力弯矩是预压受力弯矩的一半。

2.2 MIDAS建立验算模型

按空间结构建立挂篮浇筑砼1#块(组合一:混凝土重量+动力附加荷载+挂篮自重+施工人员及机具荷载约140T)主桁内力模型,全部采用梁单元,根据实际工况对部分单元采用了刚性连接和释放端部约束。MIDAS输出内力图如下:

主桁纵梁采用[36a槽钢:

根据MIDAS对挂篮计算成果分析:结构变形累计位移14.642mm。

2.3 数据对比分析

田坝大桥6号墩1#块浇筑完成预应力张拉前实测挂篮变形数据,如下表2所示:

根据图2计算主桁实际受力弯矩是预压受力弯矩的一半,其变形值为预压变形值的一半20.726mm;对比MIDAS建主桁模型,误差是6.082mm;再对比表1实测数据分析,误差是2.726mm;综合以上得出简化计算弯矩值推算变形值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结论

1)主桁架预压法能方便有效的消除非弹性变形,根据简化受力图计算弯矩能较准确的得到挂篮变形值。

2)主桁架预压法缺点是不能验证挂篮整体强度以及拼装工艺所带来的数据误差。

3) MIDAS软件计算变形数据与实际预压数据比较偏小,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采用悬灌挂蓝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在挂篮形式上选取了有比较优势的三角形挂篮。结合云南昭巧路田坝大桥三角挂蓝的分级预压实际数据以及浇筑1#块实测数据,并建立MIDAS空间有限元模型,详细分析了挂篮主桁等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并对比作者提出的简化计算模型数据说明简化计算模型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连续刚构,悬臂施工,三角挂篮预压,有限元

参考文献

[1]范立础.桥梁工程(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7

[2]傅汉江,范建海,徐明浩.汉川汉江公路大桥无平衡重液压挂篮设计与施工[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工机械化,1999,(5):42-44.

[3]刘锋.大跨度连续刚构轻型挂篮的设计[J].铁道建筑技术,2003(04).

[4]周水兴等.路桥施工计算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3.

简化我们的手续 篇11

从出境来说,国内边检首先取消了那个黄颜色的出境申报单。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出国、历经海关严查、填了20多年表的我一开始还真有些不适应,因为出境必须申报一直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上次去法国,进入登机大厅时到处找这个表找不到,咨询了工作人员才知道真的是不用填了。

免去自找的麻烦

这个表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申报单”,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一直是要填的。这个表是我国独有的东西,其复杂程度和西方国家的入境表一样,要写清是否带动植物等物品、现金和其他贵重物品。旅客不仅申报带出多少钱,还要申报带出何种物品。西方国家是没有类似表格的,出境没有要申报的东西,爱带什么带什么。

我国独有的规定还很多,比如以前办理登机手续时还要缴纳机场建设费。这个费用本来就应该包含在机票里面,让旅客现场缴纳纯粹是机场管理者自找麻烦。机场大厅里永远是打听情况的嘈杂声以及不知道去哪里交费的四处游窜的人群,一片乱哄哄。

直到去年下半年,出境大厅的门口依然是一层层的人堆在那里,有往里进的,有往外出的——忘记填申报表了,而填表的台子永远是不够的。

几年前,检查人员还认真看看人们所填的表,对着护照查本人,以后越来越松,懒得核对护照,只是瞄一眼表就放行。到了最后他们连表都懒得看,只是毫无表情地把表收走,机械地扔在一边,就像收公园门票一样。

申报单实施了几十年,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即使像我这样还比较守规矩的旅客也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海关申报单,所有项目全填了“否”,所以从来没被查过。即便我带出钱的金额和带出的物品超过海关规定(有时出于工作上的考虑),也从来没申报过。有谁会“诚实”到那种程度,向海关告发自己违规呢?谁又会傻到那种程度,主动让海关没收自己随身带的物品呢?

取消重复作业

办理了登机手续,进入边检前,我又习惯性地找那张巴掌大小的出境登记卡。所有中外人员一律要填写,不仅有姓名和出生年月日,还要填写航班、出境事由以及国内住址。

四处找不到卡片后,我又询问了工作人员,被告知出境卡取消了。北京边检总站从2007年10月1日起,针对所有中国公民实行免填出入境登记卡的便民措施。于是现行的出入境登机卡则仅供外国人填写。以前的登记卡分为出境卡和入境卡两张,旅客到达首都机场后,要现场填写,据统计平均每个人用时两分钟。

但实际上以我的经验,节约的时间肯定不止两分钟,因为单是在人堆里找到放登记卡的地方,再找到一个可以写字的平台,仅这两件事两分钟都不够,更何况填错了重填的事情时有发生。我就有过按规定填好了登记卡出境时却被拒的例子。工作人员告诉我,中国人得用中文填写,英文填写的不算数,我只好重新用中文填写一遍。其实登记卡上并没有注明一定要用何种文字。

其实,出境记录已经被边检人员从护照上采集并录入海关的电脑中了,那些表格也就都成了废物。有谁会去查找这些几天工夫就堆积成山的纸片呢?出国这事对中国人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开放那么多年了,我们的文牍主义

还是比西方国家严重,重复劳动的事情也屡屡发生。

减少不必要的限制

出境旅客物品申报单这东西在西方国家早就不存在了,上世纪80年代我去美国的时候就没有这种东西,美国人对出境事情宽松到没有任何边防检查,国际国内航班几乎一样,办理完登机就直接进入安检。

只是9.11以后,美国人加强了安全检查,他们在入口处设置层层的保安人员,不仅看机票还要核对身份,让旅客把身上的所有金属品都掏出来不说,还要把鞋脱下来过X光机。国内现在越来越多的乘飞机的限制,比如说小刀、打火机、矿泉水和饮料甚至女用液体化妆品,都不能带上飞机而只能托运的规定,全是源自美国。

不过即使在今天,比过去严格得多的美国安全检查制度,也只是核对身份而已,登记卡和身份证一致就行,美国海关人员也不在护照上盖上出境的章。就是说,他们的考量是以反恐和飞行安全为目的,而不是以限制人们出境为目的。

连一向对外国人尤其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外国人实行严格限制的法国,也与时俱进,甚至取消了入境登记卡。这样一来,法国入境口岸就比美国还要宽松了,这个变化来自新总统萨科齐上台以后。我不久前去法国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欧盟外的外国人和欧盟人一样,拿着护照就可以办理入境手续,既没有入境的登记卡也没有行李物品的申报单。

文牍主义的法国把这个规定改得彻底,甚至超过了美国人,因为美国入境时这两者是都需要填的。而仅仅几年前,来自中国的非法移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法国时,法国的边防警察不仅要审核入境表,还曾经一度堵在中国民航班机的出口,专门审查来自中国的旅客。

管进还是管出

西方国家边检的主要任务是检查进入的外国人,而非出去的本国人。中国的边检则是两方面考量都有,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后者的考量甚至远大于前者。

中国人出境先要经过自己所服务的主管机关审查,然后要到公安机关去申请护照。90年代初开始,因私出国的人不仅申请护照要有公安局的审批手续,还要另外申请一个出境卡,没有出境卡就进不了外国驻华使领馆,办不了签证,也就出不了境。

当他们拿到签证、买好机票、去机场乘国际航班时,还要经过一次最后的审核,再办理那个巴掌大小的出境登记卡。所以对我们这些经常出国的人来说,取消了这个小卡片,真是方便了不少。

尽管边检上有实际进步,但是还有很多既不利民、又不增加飞行安全、白白浪费人力资源的事。比如我国的出境边检后、安全检查前之间的位置就横了一道夹层检查,让旅客出示身份证、护照和机票,工作人员核对完并在护照上盖了戳以后,旅客再经过X光机和安全门。

这些人把护照和机票重新看过一遍,然后在登机牌上再盖一个章,那个章我始终搞不清究竟有什么意义,因为边检刚刚盖过,资料已经输入电脑,马上就过安全门,人要被搜身,行李要过X光机。

因为我去的是美国,所以安检的小姑娘特意对后面的人喊了一声“美国”,我知道这意味着更严格的检查,果然护照和登机牌又被他们看了一遍,这已经是在十几分钟内第四次被检查了。已经耐着性子听任他们翻看半天的我终于忍不住说了一句:“你们究竟要看几遍护照啊?!”

规定太多等于资源浪费

我知道这是规定,只能接受,但国内确实有很多类似的规定非常不合理。既不合常理,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却在时时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不知道从那一年开始国内邮局规定,没有邮政编码框的信封不能投递,格式不对的不能投递,否则扔进邮筒真可能被退回来。而西方国家没有这样的规定,手糊的信封都可以邮寄,其实我们以前寄信时也是这样。

邮政部门的新规定实际上只方便他们自己,这样他们可以更容易地用机器进行分捡,也会垄断性地出售他们自己印制的信封,却置民众的便利而不顾。在西方,如果邮政系统敢颁布这样的规定,就会遭到整个社会的反对以致搁浅,因为这不是便民而是扰民的规定。

使用单位支票是我们工作上常碰到的另一个麻烦事。这些支票不能改错,抬头单位的字一个都不能错。这点还可以接受,但是支票不能有折痕的规定就是没有必要的苛求。在法国生活期间,我经常邮寄支票,有时把它对折,从来没有被拒收过。

而在国内,我得把它仔细地插在西装上衣的口袋中,要么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像拿一件宝贝似的,还得用笔记本夹着去银行办理手续。

报销时也不能写错任何字,错一点就得撕掉,而且还得用黑色的签字笔,圆珠笔是不被接受的。而在美国,你可以拿圆珠笔、钢笔、签字笔中任何一种笔签字,支票写错了也可以在上面直接改,就像有错别字的文章改过后可以被接受一样,为什么一定要退回去让人重写呢?其实,不用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否则不仅失去效率,还劳民伤财。

国内不合理的规定还很多,像填写汇款单一个字都不能错,连写轻了描重一下都会被拒绝,而国内账号又长达十余位数。我在填写账号时少写个阿拉伯数字想在空隙间加入就被拒,索性让银行的小伙子帮我填了,否则不知道要浪费他们多少表格。

我们公司的财务总监退休后去银行汇款给远在法国的女儿,因为表格太复杂、账号阿拉伯数字太多又涉及法语,特意打电话让我去帮忙。我到那儿时,只见这位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干了20多年财务工作的前总公司领导正和手下银行的小伙子大眼瞪小眼地对视着,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填写!

写这篇文章时,这些例子历历在目。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不应该让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和手续长期存在下去。

敬请关注下期系列之二十六:

分析简化 篇12

关键词:同步发电机,模型,阻尼系数,Prony分析,灵敏度分析

0 引言

在从事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研究或控制器设计时, 为节约计算内存、避免“维数灾难”等, 常对电力系统做一定的简化与降阶处理。例如对某些发电机组不计阻尼绕组的作用, 按简化模型考虑, 从而达到降阶目的。如果发电机组的阻尼强弱与电力系统的主导振荡模式或不稳定振荡模式敏感相关, 简单地忽略该机组的阻尼绕组, 舍弃该机组的异步阻尼作用, 可能会将一个稳定的电力系统判别为不稳定。不稳定的结论迫使人们采取措施来提高稳定性,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这种简化模型下的发电机阻尼转矩系数项涉及的内容复杂, 和运行状态及故障状况有关, 故取值等相关问题有待研究[1,2]。

本文根据不同的运行工况, 分析了同步发电机简化模型的阻尼系数, 对于单机无穷大系统推导了发电机二阶模型阻尼系数近似计算公式, 对于多机系统通过特征根灵敏度方法给出了同步发电机阻尼系数选取方法。

1 单机系统同步电机阻尼系数

1.1 同步电机六阶模型

由理想双极电机推导出来的最详细的实用模型, 同时考虑dq轴的阻尼绕组及q轴的g绕组[2,3]。

电磁暂态方程:

转子运动方程:

其中电磁转矩表达式为:

其中, E″d、E″q和E′d、E′q分别为d、q轴次暂态和暂态电势;Ef为励磁电势;X″d、X″q、X′d、X′q和Xd、Xq分别为d、q轴次暂态、暂态和同步电抗;τ″d0、τ″q0和τ′d0、τ′q0分别为d、q轴次暂态和暂态开路时间常数;KF为发电机饱和系数;τj为惯性时间常数;D为阻尼系数。

1.2 二阶模型阻尼系数推导

式 (1) 、 (2) 可以化成形如的形式, 将上式在系统稳态工作点附近线性化, 化为状态量的微增量方程, 并对时间导数在复频域内作拉普拉斯变换得到类似于式 (4) 的公式。

单机无穷大系统情况下认为无穷大母线电压恒定, 且忽略同步电机定子电阻及电抗的影响, 则由发电机定子侧的电气关系可以得到电流微增量方程:

其中, δ0、Ud0、Uq0为系统运行稳态量。

根据式 (1) 可以看出dq轴磁链解耦, 可以得到同步电机次暂态电势的表达式:

其中, K1—K8为根据系统运行稳态量及发电机参数可以求得的已知系数, 如式 (7) 、 (8) 所示。

则单机系统下详细模型的电磁功率微增量可以表示为拉普拉斯算子和Δδ的函数:

其中含有sΔδ项前面的系数即二阶简化模型中的电气阻尼系数, 拉普拉斯算子即为系统的特征根, 在二阶模型中可以表示为:

其中, ζ为阻尼比, ωn为自然振荡频率。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所以s≈ωn, 即用自然频率代替拉普拉斯算子。那么二阶模型的阻尼系数D可以得到近似的公式为:

同样, 单机无穷大系统下其他阶次简化模型的阻尼系数推导过程类似于上述二阶模型阻尼系数的推导, 在此不再赘述。在采用简化模型时由于忽略了一些高阶次项、磁链饱和等的影响, 所以仿真结果必然会造成一些误差, 特别是同步转矩, 从而导致在频率、相位上会出现偏差, 本文只关注其阻尼系数即仿真衰减因子的问题。在精度要求不高需要简化计算时, 简化模型还是能很好地表示同步电机的特性[4,5,6,7,8,9,10,11,12,13,14,15]。

2 多机系统同步电机阻尼系数研究

多机系统阶次高, 系统故障模式复杂, 影响同步电机阻尼系数的因素众多, 难以给出显性的表达式。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应用Prony分析, 对多机情况下系统运行状态及故障后的振荡模式作一系列分析, 然后根据特征根灵敏度的关系, 给出多机系统中, 当一台发电机采用简化模型时, 阻尼系数合适的取值。

2.1 Prony分析

Prony分析是用指数项线性组合拟合有限的等间隔采样的信号, 可以包含信号中的频率、阻尼比、幅值和相位。Prony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意义上的拟合, 无需估计样本是否自相关, 估计值方差较小。

设时间序列X (n) (n=0, 1, …, N-1) , N为采样点数, 可以采用式 (13) 所示的指数函数进行拟合。

其中, bi=Aiexp (jθi) , Ai为幅值, θi为初始相位;为衰减因子, fi为振荡频率, Δt为采样间隔。

通过一系列数学变换可以推出差分方程式:

其中, p为模型阶数, ai为振荡模式所对应的系数。

由上式可以得到:

其中, εp为最小二乘误差。

根据式 (16) 求出ai, 从而可以求出式 (17) 每一个特征根。

利用最小二乘法在式 (18) 中求解上述式中的bi, 所以:

由此可以得到时域的时间序列的各个模式和模态。Prony分析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参数辨识和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设置等方面[11,16,17,18,19]。

2.2 Prony分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线性化状态方程dΔX/d t=AΔX通过一系列变换可得到如下形式:

其中, λi为状态矩阵A的特征值, m为模式个数, vi、ui为A的左、右特征向量, w0i为中间向量。可见系统的每个状态变量形如式 (20) , 所以采用Prony分析可获得系统的振荡模式与模态。

在用Prony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时, 对于数据的采样有一些要求。根据采样定理可知, 采样频率要大于信号的最高频率的2倍;本文研究只关注其低频段的振荡特性, 所以留有一定裕度, 采样周期设为0.1 s;同样为了捕捉到频率相对较低的模式, 对截取的时间长度也有一定要求, 一般时间长度应该包括2个周期的最低频率, 截取时间太长又容易使一些衰减较快的模式丢失, 所以本文中采用故障发生后1~20 s时间段为样本;拟合的阶次和实际计算中采样点的总数有关, 而且电力系统阶次与实际系统有关, 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系统特性, 拟合阶次应根据不同的系统按照实际采样情况选取。

一般一种故障下会激发出多个振荡模式, 其中被激励得最强、表现最明显的为主导低频振荡模式, 具体分析中可以观察几个作用相对较明显的模式进行分析。式 (21) 可以作为判断主导地位的振荡模式的标准。

其中, Ai、fi分别为经过Prony分析得出的第i个模式的幅值、衰减因子、振荡频率, Δt为采样间隔。式 (21) 是第i个模式在采样时间内的所有值的和, 符合实际对主导模式的判断[16,17,19]。

2.3 模式对应的阻尼转矩系数

通过对系统中每个发电机的实际功角、角速度、有功功率进行录波, 然后对其进行Prony分析得到具体的振荡模式, 并通过功角、角速度、有功功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每个模式下的阻尼系数[5]。由式 (20) 可知对于每一个发电机可以认为:

其中, Δδi、Δωi为第i个模式下功角及角速度的偏差量。

对于每个模式下的电磁转矩为:

其中, Ksi、Di分别为第i个模式的同步转矩系数和阻尼转矩系数。

所以可以通过Prony分析得到每个模式下的电磁转矩、功角及角速度的偏差量, 根据式 (25) 求得每个模式下对应的阻尼转矩系数Di[1,2]。

2.4 参数D的选取

电力系统受到扰动后的动态特性主要由振荡模式决定, 多机系统存在多个振荡模式, 不同故障可能激发出不同的振荡模式, 每个振荡模式的参与程度又不一样, 由此就需要通过Prony分析得到系统的振荡特性。而采用简化模型进行仿真时参数D的选取对不同振荡模式影响不同, 如果选取得不合理就不能模拟出实际系统的振荡特性。所以对参数D的选取首先要研究振荡模式与D的关系。振荡模式实际就是对应着状态方程的特征根, 所以研究振荡模式与参数D的关系就是研究特征根对参数D的灵敏度。

特征根灵敏度是系统中一个参数变化, 特征根随之相应变化大小的指标。设系统状态系数矩阵A (a) 是关于待求参数灵敏度的函数, 则:

两边分别对参数a求导:

两边左乘左特征向量viT, 由于v iTA (a) =viTλi, 整理可得:

而在矩阵系数A (a) 中包含D的系数只存在于转速微分方程中, 即只有在发电机转速对应的行的对角线上有一个-1/τj的数值, 所以每个特征根对参数D的灵敏度为:

其中, v Tiω、uiω分别为左、右特征向量中转速项对应的元素。

与转速相关的参与因子为:

所以:

则式 (31) 为特征根对参数D的灵敏度, 即振荡模式与参数D的关系, 灵敏度大的D对其影响大, 灵敏度小的D对其影响小, 应该根据灵敏度大小的不同选取, 为了仿真结果能与实际情况最相近, 选取D时应该由灵敏度最大的那个振荡模式决定。如果有多个相关度高的模式, 应该考虑选择与故障下最易被激发出来的模式相对应的D, 或者分故障给出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实用参数D。

对2.4节中求得的每个模式下的阻尼转矩系数, 根据灵敏度关系选择合适的阻尼系数[2,20,21,22]。

3 算例分析

3.1 单机无穷大系统

单机无穷大系统中发电机的参数如下:Xd=0.195p.u., X′d=0.095 p.u., X″d=0.070 p.u., Xq=0.180 p.u., X′q=0.080 p.u., X″q=0.070 p.u., τ′d=6.50 s, τ″d=0.040 s, τ′q=1.50 s, τ″q=0.030 s, τj=48.6 s。各电抗参数都是归算到100 MV·A容量下的标幺值。发电机出力为500+j 122 MV·A, 线路电抗为XL=0.007 5 p.u.。根据详细模型得到单机系统的机电振荡特征值为-0.440 4+j 6.708 8, 通过公式计算得到在单机下D=39.56, 将D代入二阶模型中算得系统的机电振荡特征值为

用BPA分别仿真2种模型下的联络线发生三相短路故障, 5个周期后故障消除的发电机有功功率曲线如图1所示, 图中P为标幺值, 后同。

2种模型下的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动态曲线衰减趋势基本一致, 衰减相位频率略有偏差。频率的偏差是因为在采用详细模型的情况下考虑磁路饱和特性, 而经典模型中的X′d、X′q就认为是饱和下的数据, 这是采用经典模型不可避免的;衰减趋势是由发电机阻尼系数D直接决定的, 由图可见拟合效果很好。

3.2 IEEE 39节点系统

以IEEE 39节点系统为例, 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基准容量为100 MV·A, 所有电气参数都是归算到基准容量下的标幺值。分析系统在不同的故障下激发出来的振荡模式, 以及对简化模型参数D的选取。所有仿真是在BPA中进行的, 详细模型采用MF模型, 经典模型采用MC模型。

在IEEE 39节点系统中加2个不同的故障:故障1为线路26-28之间发生2个周期三相短路故障;故障2为线路8-9之间发生2个周期的三相短路故障。观测母线32上发电机G3的有功功率曲线, 并对其进行Prony分析。

表1、2中Ai、Ei为标幺值。由图3、表1、表2可见, 发电机G3在故障1下主要有2个振荡模式, 频率一个是0.5896 Hz, 另一个是0.9188 Hz;在故障2下主要有3个振荡模式, 频率分别是0.5896 Hz、0.919 0Hz和1.012 5 Hz。通过QR算法分析得到0.589 6 Hz和0.9188 Hz的振荡模式是系统的2个区间振荡模式, 第1个为发电机G1、G8、G9对其余发电机的振荡模式, 第2个为母线39的发电机G10对其余发电机的振荡模式。而1.0125 Hz的振荡模式是母线32和母线31机组对系统其他机组的振荡。当故障发生在母线32附近时, 1.0125 Hz的振荡模式被激发, 并在发电机G3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表3给出了故障2情况下对应的3种振荡模式的模态, 并根据2.3节计算出了每个模式下的阻尼转矩系数, 表中ΔPi为标幺值。

该系统各主要振荡模式与D的灵敏度关系如表4所示, 由表中可以看出模式1对发电机G3的D的灵敏度最大, 其他灵敏度较小的模式几乎不受D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当系统发电机采用经典模型仿真时, 参数D应该首先选择对此发电机相关度明显高于其他模式下的阻尼, 即选取表3中的Di=31.239 4。以此作为简化模型的阻尼系数, 用BPA进行仿真验证。

表5经典模型中D=31.2394。由表5、图4和图5可知, 尽管在相位上有偏差, 但是2种模型下的频率、衰减趋势都很接近。相位的偏差是由于采用经典模型时忽略了一些次要模式阻尼系数造成的影响, 但并不影响对系统主要振荡特性的分析。依照此方法取得的简化模型阻尼系数能很好地拟合系统的动态响应, 所以适合工程中应用。

4 结论

上一篇:章节复习下一篇:微机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