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的章节重点

2024-06-10

社会学概论的章节重点(通用4篇)

社会学概论的章节重点 篇1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

《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

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

(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2)综合性(3)实证性(4)应用性 4:社会学的功能:

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

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

四,社会批评功能

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筹划阶段

第一,选题

第二,建立研究假设

第三,制定调查工具

第四,组织人力

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

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

(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

(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

(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 2

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

(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

(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 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

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

(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

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

(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

(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 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

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 2:文化的构成要素:

(1)物质形态要素.(2):精神形态要素.(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

2:文化集丛

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

(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

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

(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

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 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 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

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 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

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

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3:指导性合作

4:契约式合作

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 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

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

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

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

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

(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三)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四)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五)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10:社会网络的形态:

(一)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二)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三)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第七章:群体

1:群体的特征:

(一)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二)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三)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四)有一定的行为准原

(五)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群体的类型:

(一)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由库利提出)

(二)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梅约——霍桑实验)

(三)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内群体和外群体(由萨姆纳在《民俗论》中提出)

(四)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五)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大群体和小群体

3:家庭结构类型:

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2:主干家庭: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3:联合家庭: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己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4:家庭功能:1:规范性行为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精神生活功能

4:教育功能 5扶养,赡养功能 5:我国家庭的现状:

(一)家庭规模趋于缩小

(二)家庭功能有所变化

(三)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6:利益群体:是指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7:利益群体的特征:

(一)首先,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

(二)其次,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

(三)再次,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

8:利益群体的类型:

(一)从群体的目标特点上分为: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和社会公众利益群体。

(二)从群体组成形式上可分为: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群体和自组性利益群体三类

9: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第八章:组织

1、组织的特征:

(一)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二)肯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三)组织成员的角色化。

(四)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2、组织的过程:即决策、沟通、控制。

3、组织沟通: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4、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5、科层制理论(又称官僚制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

6、合法性统治类型:1:传统型

2:魅力型(最典型的形式是家长制、世袭制、封建制)

3:法理型。(典型的形式就是科层制)

7、科层制的特征:(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5)照章办事。

8、科层制组织在弊端:1:形式主义。2:繁文缛节。3:用人困境。4:人情味欠缺。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9、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工程师泰罗和法国管理学家法尔。

10、组织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和麦克雷戈。

11、社会上众多组织归为三大部门: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

12、公共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

(一)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

(二)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能。

(三)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

(四)公共部门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五)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10、公共部门的优势:

(一)、提供私人部门不愿和不能提供的、对社会来说又是必需的公共场的物品。

(二)向社会的弱势人群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三)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以防止其利用消费的信息不足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四)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以防企业行为产生的外部影响。

11、第三部门的特征:

(一)第三部门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二)第三部门独立于政府组织.(三)第三部门组织不以营利为组织目标.(四)第三部门组织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五)第三部门组织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12.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一)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二)第三部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三)第三部门组织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四)第三部门组织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五)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九章: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1):价值要素(又称价值标准):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2):价值要素(3)组织要素(4)设备要素

其中价值要素和规范要素是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3.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二)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三)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四)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4.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一)行为导向功能(二)行为调控功能(三)文化创新功能(四)社会化促进功能

5.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制度的需求层面看,对基本的社会制度是婚姻家庭制度(基本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主导性制度)和宗教制度三种.6.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7.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其规律性大体表现在:(1)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2)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3)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4)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具有转型时期的特征:

首先,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其次,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最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第十章:社区

1.社区:是指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的生活.(二)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三)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2.社区的构成要素: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等五个基本要素.3.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2)社会化的功能.(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参与功能.(5)社会保障功能.4.社区横向格局和社会纵向格局(由美国社会学家沃伦在<美国社区>与<美国社区展望>提出的概念)

5.社区的横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中的各种单位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6.社区纵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7.农村社区的特点:

(一)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二)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三)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8.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4)城市化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9.集镇社区的类型:县城镇,中心镇,一般集镇.10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

(一)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二)人口结构比较复杂(三)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四)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5)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11.社区发展的原则:1:民主原则.2:需要原则.3:自力原则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原则.12.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2.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有:人口因素,自然因素,发展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和个人因素.第十二章: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1.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和差异行为.2.偏差行为的类型:偏差行动,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偏差文化.3.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一)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二)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三)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四)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4.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一)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二)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三)有助于社会预警(四)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5.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摈弃会行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6.社会控制的特点:1:普遍性2:规范性.3:多重性

7.社会控制的类型:

(1)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2)制度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3)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4)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8.社会控制的方式(1)法律控制.(2)道德控制.(3)习俗控制.(4)宗教控制.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形成的三个条件:

第一,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第二,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正常的社会生活.第三,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普遍性2:特殊性3:复杂性4:群体性.3.当代社会问题:

一,结构性问题(一)腐败问题

(二)恐怖主义问题(国际社会四大恶: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和毒品走私)二,偏差性的社会问题(一)毒品问题(二)家庭暴力问题

三,自然性的社会问题(特征是:潜在性,突发性,有限性)

4.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发展科学技术(四)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2.社会变迁的特点:1:必然性2:前进性3:非直线式4:全面性

3.社会变迁的类型:

(一)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分为: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二)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分为: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三)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要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四)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可分为:自发变迁和有计划变迁.4.现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工业化2:城市化3:民主化4:管理科层化5:社会结构分化

6:人的现代化7:生活方式的世俗化.5.社会化的特征:

(一)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二)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三)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四)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的过程.6.现阶段全球化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7.全球化的特征

(一)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二)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三)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四)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矛盾和冲突的过程.8.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的地位.(二)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三)随着中国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上方面的挑战.(四)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环境并不乐观.9.如何应对全球化:

(一)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订全球战略的前提.(二)其次,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三)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社会学概论的章节重点 篇2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2010级2班石盼)

1.我国古代理想社会观:①“大同”世界的理想,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②太平世界的社会理想,最早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农民军提出,意为天下大治,大家平等

2.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①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②第二阶段: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以“理论性”作为批判剥削制度和论证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开始摆脱纯粹的幻想,更多地采用法律条文形式,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由过去的“空想描写”到“空想理论”阶段;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③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主要特点: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做出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尝试。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3.对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贡献:①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②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素材③提出了一些含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的见解,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局限:①他们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因而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②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③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依靠力量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意义:

①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探求未来理想社会,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的原则批判资本主义和从唯心史观构思未来社会,把社会主义致于发展规律和现实的基础之上②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道路,看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产生矛盾的必然,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阶级局限性③发现了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变革的主体,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5.马、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的客观规律

②无产阶级肩负着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③无产阶级要同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④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团结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号召全市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⑤创立共产主义政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⑥采取各种斗争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⑦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⑧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被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⑨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6.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开放性

7.马、恩促进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三大成果

①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诞生②19实际五六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出现高潮,第一国际诞生

③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

8.对社会主义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理解

马克思就明确回答了查苏利奇所提出的关于“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是否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问题时, 明确指出这一现象只限于欧洲各国,俄国由于土地公有制的存在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历史条件差异,“历史必然性”不适用于俄国。

因此“卡夫丁峡谷”的确切含义: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阶段。这一现象在当时处在资本主义以前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同样适用。

9.为什么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②落后国家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有一定发展、民族统一、传统文化占优、阶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首先发生革命是社会形态转折的常态③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要求冲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必然会建立新的社会形态,这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10.简述列宁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三次探索和内容

第一次探索:先经过中间阶梯(吸收资产阶级分子)实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①政治上:将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②经济上:土地收归

国有,实行企业国有化和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次探索: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直接过渡

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大小企业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

管理;③商业方面: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④分配方面: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第三次探索:采取实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②工业方面: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11.苏联的两次论战

●第一次争论是斯大林、布哈林等人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大等“左”倾反对派进行的争论。这一争论采取的是全党大辩论的形式,主要问题是: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不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坦途?争论的结果是:斯大林在布哈林的有力支持下取胜,新经济政策得以坚持。

●第二次争论是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新经济政策,是否应继续坚持新经济政策,是否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中是否只强调速度。争论是在党的高层进行的,没有在全党展开讨论。争论的结果:斯大林取胜,布哈林等人被解职,新经济政策夭折。斯大林的理论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得以确立。

经过两次论战,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取得了胜利,党内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并逐步影响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1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原因和基本特征 原因:①国际上: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二战的爆发

②国内:经济落后,对发展要求强烈,产生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倾向;苏联小生产优势的存在,导致个人崇拜、专制,家长制作风盛行;俄国具有君主专制传统的根源,无法从思想上根除人们对政权的认识;列宁死后苏共党内部的派别斗争及列宁去世前对斯大林的信任,加上领导人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导致个人崇拜和专制集权。

基本特征: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政治上的高度集权

13.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兴利避害、革故鼎新,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③只有改革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4.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历程的主要阶段、特点及主要国家

①起步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特点:首先是被迫开始的,具有较大的应急性和盲目性其次,除南斯拉夫以外,改革没有涉及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病再次,改革与保守思想的斗争相混杂主要国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 匈牙利

②纵深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特点:大多数国家对改革有了一定的自觉性;不同程度地触及到了体制问题,但是仍没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出现了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主要国家: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③走向高潮,又遭到严重挫折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特点:改革自觉性大增,更具广泛性,并达到空前规模;改革内容更全面更深刻出现了走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不同的改革观主要国家:中国和苏联以及东欧一些国家

④改革深入并呈现新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至今特点: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国情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体制

主要国家中国: 越南

15.关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几点主要内因剖析

内因: ①执行党奉行的错误思想政治路线,背离马克思主义

②对传统体制的弊端改革迟缓,且把改革变成“改向”

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存在,使经济长期陷入困境

④历史旧账的积压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外因: 西方“和平演变”的政策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滥

16.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教训

①经济落后的国家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②政治上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族法制建设

③高度警惕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因此必须架起那个社会和足以精神文明建设

④在改革和发展中必须求实做好执政党的建设

17.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模式

背景:南斯拉夫在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几乎全部照搬了苏联模式。1948年,苏南关系恶化,南斯拉夫被苏联开除出了情报局,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随后对南实行经济封锁,直到断绝外交关系。以铁托为首的南共顶住了苏联大国主义的压力,率先突破苏联模式,并结合本国实际,创造了以社会主义自治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① 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自治民主制、自治联邦制、代表团制;实行轮换制和集体领导职② 经济上:改国家所有制为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实行市场经济,社会计划制度

参加国际劳动分工,把工业品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挂钩但由于国家对政治、经济控制力上的弱化和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加上苏联的干涉最终趋于失败

18.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事件及成果(两次飞跃)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结束了“左”、右倾错误,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结合,在党的七大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②在建国后,生产力落后,政治、经济体制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的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19.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①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②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的界限,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制的区别有了清晰地认识 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

20.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认识

①马恩: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必经过渡时期(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但未对第一阶段进行划分

②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对社会主义探索的过程中由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直接过渡”到认为社会主义应当经历“最初阶段”“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的复杂过渡时期。列宁把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

③从斯大林——戈尔巴乔夫,经历了:斯大林的向共产主义过渡;赫鲁晓夫的建成社会主义论;勃烈日涅夫的的社会主义成熟期论;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戈尔巴乔夫的发展中社会主义论

④邓小平:通过见过以来的经验、探索;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要有很大的发展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长期性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阶段。

21.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指按照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某个阶段在政治活动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依据各个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来划分的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他把时代分为大时代(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奴隶主专政的奴隶制时代,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时代,资产阶级转正的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时代),两个大时代之间还有一个过渡性的新时代,一个大时代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时代。

我国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的原因(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物质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够完善)

23.当今世界仍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①世界基本矛盾的内容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是表现形式和特点有所不同

②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没有改变,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仍然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主要力量 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时代方向没有改变,但发展的道路更加曲折。

24.社会主义新发展

新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绿党’ 的生态社会主义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

2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以及对社会主义的特殊意义

表现:①普遍经历了世界新科技革命②产业结构发生了大调整③阶级结构发生了大变动 ④

改善了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并推行社会主义改良政策⑤垄断有了新发展

⑥殖民统治采取了新的形式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加强了合作关系

原因: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推动②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结果③资产阶级为了维护

自身利益的需要④资本主义垄断集团之间激烈斗争的产物⑤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影响和触动

对社会主义的特殊意义: ①科技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生产力条件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加强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做了最完备的物质准备③白领工人的不断增加,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准备着素质更高的力量

④推行新殖民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准备着广泛的同盟军

26.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①坚持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立场,根据时局变化适时调整方针政策,主动应变。有一定的发展②信奉多元论的世界观,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排斥和否定马克思主义

③政治上的多元性,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制,从而根本上否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④经济上的多元论,搞私有化,否定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⑤反对革命,反对专政,全盘否定社会主义等观点,是非科学的社会主义

27.为什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世界是对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出现低潮和高潮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消除的。

②资本主义必然灭忙,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辩证统一,当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

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社会主义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不会到来的,因此任何悲观急躁的情绪都是不对的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曲折与反复也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2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属性和经济体制认识的新突破

①明确提出当前经济属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商品经济

②正确认识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阐述了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的章节重点 篇3

2、1930年左右,毛泽东提出反对教条主义。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实事求是P24-P295、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报告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P95:1995年、2002年

7、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8、社会主义的本质 P11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P115

10、科学技术的提出 P117

11、三步走 P121

12、中国梦 P122、P123

社会学概论的章节重点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负债按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其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是:

A、历史成本

B、重置成本

C、公允价值

D、可变现净值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负债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该题针对“会计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2、下列各项中,体现谨慎性要求的是:

A、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B、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自有资产核算

C、对经营出租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D、售后租回不确认销售收入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BCD体现的是实质重于形式。

该题针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3、企业应作为资产在年末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项目是:

A、计划采购的原材料

B、盘亏的固定资产

C、企业很可能收到的赔偿款

D、委托代销商品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资产要素的特征:(1)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2)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根据资产要素的特征,只有选项D正确。

该题针对“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知识点进行考核

4、下列资产计量中,属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是:

A、应收账款按扣减坏账准备后的净额列报

B、固定资产按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C、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作为取得资产的入账价值

D、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选项AB,均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选项C体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选项D体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该题针对“会计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5、下列对会计基本假设的表述中恰当的是:

A、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B、一个会计主体必然是一个法律主体

C、货币计量为确认、计量和报告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D、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选项A,会计主体确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选项B,一个法律主体一定是一个会计主体,而一个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选项D,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时间范围。

该题针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知识点进行考核

6、下列项目中,属于利得的是:

A、销售商品流入的经济利益

B、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C、出租建筑物流入的经济利益

D、出售固定资产流入的经济利益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上述项目中,只有出售固定资产流入的经济利益属于利得。

该题针对“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负债的特征的有:

A、负债是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结果

B、负债是企业的现时义务

C、负债是企业的潜在义务

D、负债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

E、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

【正确答案】 ABDE

【答案解析】 负债是企业的现实义务,而不是潜在义务。

该题针对“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知识点进行考核

2、下列关于收入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B、收入和利得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C、收入和利得的区别主要是是否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

D、收入和利得的区别主要是是否是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E、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不属于收入要素

【正确答案】 ABDE

【答案解析】 收入和利得的区别主要是是否是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而不是是否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

该题针对“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知识点进行考核

3、下列各项中,体现会计信息质量可比性要求的有:

A、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

B、对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C、提供的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D、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核算

E、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采用统一规定的会计政策核算

【正确答案】 DE

【答案解析】 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统一规定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互相可比。因此选项DE正确。选项A体现的是可理解性;选项B体现的是及时性;选项C体现的是相关性。

该题针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4、下列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

A、可读性

B、重要性

C、可比性

D、可靠性

E、可信性

【正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为了使会计信息有用,企业会计准则提出了8个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可理解性、重要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

该题针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5、与货币计量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有:

A、我国企业一般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B、货币计量要求获得的原始凭证必须以人民币为货币单位

C、我国企业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D、货币计量以币值稳定为条件

E、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

【正确答案】 ACDE

【答案解析】 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假定币值稳定,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

该题针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6、下列业务事项中,可引起资产和收入同时变动的有:

A、出售应收债权

B、应收票据贴现

C、用存货抵偿债务

D、用存货换入设备

E、赊销

【正确答案】 CDE

【答案解析】 出售应收债权将使资产减少,同时发生损失或获得利得;应收票据贴现将使费用增加,资产减少;用存货抵偿债务和用存货换入设备,应确认收入,可引起资产和收入的同时变动;赊销可引起资产和收入的同时变动。

上一篇:教育学期末考复习提要下一篇:和情人分手伤感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