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2024-09-17

社会学概论(共11篇)

社会学概论 篇1

一、课堂教学中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的意义与价值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以下简称《概论》课)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 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形势是好的, 主渠道是畅通的, 主旋律是高扬的, 社会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还有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中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进行西化分化活动, 思想理论领域也存在着不少值得重视的现象和问题。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冲击着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传承了知识青年关心国事, 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流行广泛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所谓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并对社会生活发生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可能是一种理论体系, 或者一个学术流派, 也可能是一种思想趋势, 甚至一种舆论倾向。社会思潮有好的积极向上的也有坏的消极不良的。进步的革命的社会思潮往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正确的方法、积极的心态、昂扬的精神去观察社会、探索人生, 去确立人生价值选择, 把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民族集体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主动实现自己的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从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巩固和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错误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思潮则往往诱导大学生迷失正确的价值观方向, 使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精神颓废, 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另外, 在阶级社会里, 社会思潮也总是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 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社会思潮会促使人不自觉地参与社会政治。大学生富于理想和使命感, 参与政治的热情较高, 而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发展恰好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提供了契机。这种愿望和契机可能会由于政治上的幼稚和思想上的偏激而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和操纵。所以, 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 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 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 颠覆一个政权, 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 先从搞乱人民的思想下手”。

要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对社会、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思政理论课应该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种思潮, 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 帮助他们深入观察, 分析各种思潮背后的经济、社会和利益的关系, 寻找产生这些思潮的社会问题根源, 仔细辨析各自的立场和视角, 借鉴各种思潮中的合理要素, 而不是盲从。这就需要我们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贴近现实、贴近社会, 将当前的很多社会思潮特别是错误的而又非常具有迷惑性的、蛊惑性的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中来, 和学生一起讨论, 在与正确的理论的对照中加以分析评介, 让学生真正搞清楚对的为什么是对的, 错的为什么是错的。这样一来,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弄懂了理论问题, 而且真正达到了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教学中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的准备条件

将当代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并加以评介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要的条件。

1. 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

在将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之前, 教师应当首先弄清楚它的基本特点、本质内容、表现形式、演变规律、社会作用以及不同性质社会思潮的差异等。只有对社会思潮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规律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 才能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剖析, 深入理解。据调查, 在课堂上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流派、观点和内容时, 部分教师表现出来的随意性的比例达到了44.40%。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 和教师本人的情况及理论课自身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所限, 或者在课前准备不足, 所以在课堂上讲解某些内容时突然想到相关的某种西方社会思潮, 就随口向学生提及, 但事先没有对要介绍的西方社会思潮进行研究分析, 对上课的内容也没有周到而详细的安排, 因此仅涉及某位思想家、某一方面的观点内容, 从而缺乏系统的讲解和辩证的分析。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时喜欢离题万里。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 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思想理论领域的现状结合起来, 同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遴选出大学生特别关心的, 对于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 与本课程教学又密切相关的思潮, 纠正其偏颇, 评介其错误, 在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比较研究中,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引导力。

2. 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研究。社会思潮的酝酿和发展传

播, 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为了恰当的遴选社会思潮,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心理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规律的研究, 把握其对于社会思潮所持的普遍的基本的态度, 进而引导大学生在对待社会思潮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提高对社会思潮的认识、评价和接受能力。另外, 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有利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大学生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成人意识渐趋强烈, 具有很强的好强心理、好奇心理和对抗心理, 由于其阅历和经验的不足, 认识问题往往过于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因而在对于社会思潮的剖析中, 需要理论性较强、分析比较透彻的传播方式, 提高信息传播的可信度, 否则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 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理想信念不仅是文化、教育和信仰的问题, 更是实践的问题。大学生是相对独立于生产实践之外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活动主要局限在校园内, 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极其有限的。而任何社会思潮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由于利益取向不同, 不同社会思潮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程度的偏颇甚至失真。离开了社会实践, 大学生往往会受到各种偏离实际的社会思潮的蛊惑和诱导, 从而难以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因此,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通过实践检验不同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些都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独立进行思考、认识和判断, 选择、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抵制各种消极落后的社会思潮的侵蚀。

三、课堂教学中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的方法探讨与实践

如何将遴选好的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还需要恰当的方法。下面就具体举例来探讨在《概论》课教学中对于当代社会思潮的引介。

1, 要选准介绍社会思潮的切入点。在准确的遴选好相关的社会思潮之后, 还必须选准介绍的时机和路径, 即介绍的切入点。从介绍的时机来说, 因为《概论》课主要是介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 而不是介绍当代其他社会思潮的, 所以应该是先介绍介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在介绍的过程中将与之相关的社会思潮引介进来, 反之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不良结果。比如, 在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 在讲清楚其科学内涵之后, 在此处对教材做一个引申和拓展, 即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由此很自然的进入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介绍。从介绍的路径来说, 多采用对比的方法, 即先介绍《概论》课的相关理论, 再引介相关的社会思潮, 最后分析、对比、总结。比如上面提到的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介绍, 在先后将两种理论介绍完之后, 要充分、深入的对其展开对比分析, 找出两者的本质不同, 探究出谁更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谁更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 通过理论的剖析和对比, 让学生自觉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

2, 要深入展开课堂讨论。讨论是现代教学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当代大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多, 思维活跃, 对于很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 作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 又显得有几分孤傲与固执。因此, 深入开展课堂讨论, 一方面可以听听学生的“高见”, 集思广益, 开阔教师看问题的思维与视角,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另一方面, 让学生畅所欲言, 将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 即可以帮助教师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便于因势利导;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作风民主, 不依仗教师的强势地位居高临下, 在师生民主平等的讨论中消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在讲到《概论》课第九章关于人民民主专政一部分内容时, 就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有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主?民主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在讨论发言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同西方的民主理念, 认为它具有普世价值, 是解决当前中国腐败问题的利器。也有学生觉得民主应该是一个历史现象, 不应该具有普世价值, 而且西方的民主选举方式不适合中国。这些讨论既深化、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同时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3, 在评介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介当代社会思潮时教师必须时刻谨记引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坚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 整个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否则,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做引导, 这堂课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师一方面应当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 坚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理论修养, 端正政治态度。另一方面, 认真阅读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书籍, 弄清每一社会思潮的来源、流派、理论体系、值得警醒及可以借鉴的地方, 避免评介只是隔靴搔痒式的点缀或者画蛇添足式的累赘, 避免没有充分理解就痛加评介, 最好要引用国内外权威意见和最新研究成果, 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如在对普世价值展开评介时, 就可以引用中国社科院侯惠勤教授的观点:“民主作为国家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它和国家一样, 具有结构上的依存性和功能上的有限性。从结构上看, 民主和国家一样, 都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都是一种历史现象, 因而都服务于一定的阶级统治、都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本质上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功能上看, 民主绝不是万能的工具, 而只是有限的手段, 它不能鉴别真理、不能提高效率、不能实现事实平等, 因而其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当民主存在的时候, 它总不能真正实现, 而当它真正实现时, 民主也就消亡了。”这段话很具有理论上的说服力。

总之, 为了更好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 更好地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应该重视对于相关当代社会思潮的介绍与评介。具体的着力点除了上文介绍的几个方面,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摘要:当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授课对象思维活跃, 视野开阔, 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最新动态, 但是囿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 对于很多问题的把握又可能有失偏颇, 因此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对于一些当代社会思潮的介绍与评介。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在教学中应该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 帮助学生准确深刻的理解把握相关社会思潮, 以期更好的宣扬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社会思潮,评介

参考文献

[1]赵洋张庆辉:对影响大学生的当代社会思潮的社会学分析.黑龙江史志, 2009.04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第318页

[3]彭淑媛:西方社会思潮在思政课的“切入点”初探*——与美国的比较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01

[4]张劲:论社会思潮对高校育人环境的影响及优化.学术界, 2008.2

[5]李孟一:我国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湖北社会科学, 2009.1

[6]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社会学概论 篇2

6、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8、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一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8、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11、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3、城市化: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往地的过程。

19、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0、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22、家庭:所谓家庭,是指建立 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3、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简答题

1、简述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语言能力;人存在与一定的社会化环境当中。

21.简述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社会控制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其次,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第三,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25、简述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城市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的场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首先是城市的吸引力。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依靠外部的“输入” —资金、资源、劳动力、信息等的输入。城市的产值越大与其相应的“输入”的需要自然会越大因而城市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输入的经济社会要素也就越多越快输入和吸引所覆盖的地域也就越广阔。其次是城市的辐射力。一个城市的存在和发展总离不开对周围地区多方面的“输出”和供应。城市的产值越高与其相应的“输出”就会越大从而城市的辐射面也就会越广阔且辐射的地域面积有时比吸引的面积还要广阔。最后是城市的中介力。随着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市场体系的扩大和完善社会信息服务的加强城市作为交通运输中心、商业服务中心、金融中心、社会信息中心的功能越来越强它的中介活动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城市对区域的综合发展起着示范、牵引和带头作用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

28、简述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一体化。(2)理性化。(3)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4)经济持续而迅速地发展。(5)城市化。(6)人的现代化。论述题

10.试述家庭的社会功能。

社会学概论 篇3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实践教学设计 社会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G63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09-03

一、引言

《社会学概论》是人文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也是相关专业的选修课,课程的覆盖面大。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实证性的社会科学。由于社会学与其它人文科学相比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强调学生的动手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社会学的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尤为必要。同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以“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为理念,以“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知识学习为基础。在课程教学中,注重个人素养提升,突出技能和能力目标。因此建立开放性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是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内在要求。

《社会学概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下,运用所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培养科学的社会观,增强分辨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通过社会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应具有自觉地、科学地参与社会决策、社会规划和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学习,学生还应具备独立开展调查研究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还要求学生更有效、更健康地参与社会生活,以提高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质量。要做到上述培养目的,光靠空谈理论是难以奏效的。加强《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提高成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融汇到自身工作生活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社会学概论》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社会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社会学微观研究领域中的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和家庭;社会学宏观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社会运行中的社会问题、社会控制,以及社会发展的评估指标与预测。其目的是使学生对社会学的基本知识、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流动变迁和现代化有概括了解,为其融入社会、从事社会工作提供正确的分析问题方法和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目标指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而这类成人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已经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有更多自己的主观见解,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学习需求更有不同的要求;此外,成人学生学习时间不固定。针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上述特点,对《社会学概论》课程的设计思想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社会学本身是一门基础性和实证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学的理论离不开社会调查的方法、社会统计的方法以及各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离不开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各种社会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因此,对《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封闭教学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社会实践环境各自的优势,以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几年来笔者在实践教学设计上摸索出以下几条原则:

多读书。社会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宗教、心理学等等,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以学习的教材为基准,广泛涉猎相关的知识,多读书,读好书。首先要精读教材。教材是我们选定的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参考书,也最符合大纲的要求。实践技能的训练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掌握。这些知识是大学生行动的指南,也是我们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其次,我们要求大学生读一些专业领域的名人书籍。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熟悉这些名人对公共关系领域的巨大的贡献,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树立了正面的榜样。再次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一些社会学方面的案例书籍。通过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并可以模仿其中的经典案例,有意识地去解决实际中发生的大事小情。书是学生的朋友,也是最好的老师。读书也是知识积累的一个必要过程,为以后的学习和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实践。书读多了,知识积累多了,还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和巩固,并通过实践积累实战经验,训练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只有这样,学到手的知识才能变成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了。对于开放教育成人教育学生,我们采用虚实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专业教学资源,一方面抓紧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虚拟实践环境。《社会学概论》实践主要通过“走进社区、服务社区”、“进城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调查”、“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调查”、“市民的社会环境保护意识调查”等主题活动方式进行定期的有主题的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定期实践经验的积累。部分学生还可结合自身工作完成社会实践项目。同时,丰富的远程开放教育网上教学资源和教材配套的学习光盘如试题库、案例库和教学平台BBS论坛等,为学生不定期的网上自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多思考。读书不是读热闹,觉得好玩,读完了就拉倒了。必须经过思考,才有可能变成自己的知识,也才有可能活学活用。我们要求学生定期完成一篇读书笔记,把自己读书和社会实践当中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一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二可以督促学生思考,使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工作融会贯通。

多交流。读书也好,写体会也好,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在做,那么我们的努力到底怎么来评价呢,是对还是错呢,这就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交流。交流有多种,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可以面对面的交流,让别人提一些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特点和充分利用远程开放教育网络优势通过教学平台BBS论坛、班级自建的QQ群、教师博客等多种形式召开交流会,把自己认为好的经验和知识介绍给大家,也可以把自己经历的教训告诉大家以示警戒。这样我们每个人读一本书的话就等于读了很多本。做了一件事情的话也就可以等于每个人经历体会了很多事情,这也算是资源共享的一个方面吧。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人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他们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自由交流对提高学习质量非常重要。可以说,封闭的课堂违背了教育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大胆地开放地交流、比他们心安理得地一味接受要有益得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充分整合封闭教学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社会实践环境的优势,我们首先充分分析教学目标、学生差异等具体情况,在实践中贯穿学生讲课、案例分析、参观考察、调查研究、师生评议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将老师讲课与学生讲课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充分发挥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根据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手段,发挥网络虚拟环境的优势,让学生在较为便利的条件下共同完成至少一次讲课、一次案例分析、一次参观考察、一次调查研究、一次师生评议(即“5个1”要求)。我们将这种教学模式表现如附图所示:

附图 实践教学模式

(一)学生讲课

学期初由任课老师给出一些问题(基本每一章1~2个),让每一组选择一个问题,各组对所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分工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然后选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讲述(20分钟),学生点评或补充5分钟,老师点评或补充5分钟,使学生对该问题有一个深入透彻的理解,最后由学生评委会给该组打分。该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精选案例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解释理论,适当举例说明,这样常常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有些例子又比较牵强,学生对案例的怀疑必然带来对理论的误解。我们认为,有必要改革过去举例解释理论的简单授课方式,要依据现实精选案例,做到精选典型案例进课堂。教师通过精选的典型案例,交给学生去分析、与理论挂钩,通过分析和挂钩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源泉所在,并举一反三。学生掌握了经典案例,再进行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时,就避免了盲目性。根据学生规模,大概一学期组织2-3次案例分析或辩论,学期初由任课老师给出案例或辩题,一般既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同时又是社会上有争议的热点话题,如:当前中国是否应该向征收遗产税?中国当前是否应当为“安乐死”立法?这些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社会学概论》兴趣,他们大都能结合自己的工作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比如有的学生是奢侈品商场的服务员,每天看到进进出出的富人或富二代,就认为应该向富人征收高额的遗产税;而有个别学生则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认为如果激进的征收高额遗产税势必造成富人移民、国家财富大量外流的危险,所以提出遗产税的征收应该渐进而为。而关于“安乐死”的话题则更加激烈,有的学生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你能对你的父母施行安乐死吗?”来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集体意识、“忠孝”传统很强的社会,“安乐死”可能并不成熟;而有的学生则从病人的角度认为,与其痛苦的等死不如“安乐的死去”。此外,我们还选择了理论知识当中大家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如“人的社会化问题”。有的同学着重于社会化的意义作了准备,有的侧重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对社会化的影响做了准备,有的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作了准备。学生准备后的发言讨论,获得了很好的讨论效果。这些有的放矢的讨论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辩驳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学好了“活生生”的社会学。而且案例分析的形式不仅有课堂讨论更有网上实时和非实时的论坛、留言或电子邮件的交流等多种形式。

(三)参观考察

走出去,请进来,是我国社会学前辈早已倡导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今天借用这种方法仍有其现实意义。比如,我们在学习“再社会化”、“社会问题”内容时,利用有学生从事监狱警察工作的便利,组织部分同学参观考察成都市女子监狱,了解犯人的犯罪情况、犯罪动机、犯罪行为及他们改造过程。从中使学生加深认识社会化、再社会化的含义与作用,对犯罪分子的制约、治理、改造及社会的责任问题有了了解。学习“社会控制”内容时,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青羊宫实地参观,请道士讲解道教历史、道教活动与道教教文化。使学生对对宗教的社会功能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而引发了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社会学的浓厚兴趣。每次参观完以后,我们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感想,巩固了学生实践观察的效果。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四)调查研究

学期初,任课老师给出一些调查研究课题,让同学们选择(每一组或两组选一项),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观察法等方法对给出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研究报告。在学习“社会流动”内容时,我们首先要求学习者对就读远程开放教育的外来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而鼓励学习者利用便利调查自己身边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情况。这种社会调查不用事先联系,学生自己就可以展开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走近身边的外来务工者的调查,使学生对“社会流动”的理论有了感性与理性结合的理解,对这一层面的人群有了了解,由此获得了认识上的提高。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调查等等,帮助学生对“城市化”进程的理解。也有部分学生因工作便利策划了对成都市抚琴小区、水碾河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等,加深了学生在学习“社区”内容的感性认识,深化了理性认识。有个别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研究报告,并力争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验证、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巧、理论,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五)师生评议

针对上述展开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我们做到有始有终,每次都会进行师生评议,加强交流。其方式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设定评定标准,由学生当场评议优劣,最后由老师补充纠正综合评定成绩。由于标准是学生跟老师一起制定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之提高,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对训练标准的掌握更加牢靠。由于需要学生来评议,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所以他们只有认真地观察,才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另外也督促他们掌握训练技能的方法,训练达到的标准,同时还可以使他们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差距,学习别人的闪光点。

五、教学效果反馈

(一)实现“教学相长”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不少学生制作的PPT质量非常高,他们讲课的水平也很高,这对老师也是极大促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大为提高。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跟老师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或网络上与老师展开观点上的争鸣,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进步。此外,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别优秀的学生还通过进行研究型学习,积极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行动,深入社区开展社会调查等。

(三)丰富多样的教学媒体资源

丰富多样的教学媒体资源是电大教育的传统,也是保障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已初步建成了适应学生职业能力拓展需要的、适应个性化、自主学习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体系:文字教材、实践环节教学考核册、课程形成性考核册、期末复习资料、模拟试题、试题库等;参与拍摄、制作音像视频实训教学资源;大力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充实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IP课件、网上实时更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满足了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我们还完成了为全省地方电大及市内分校教学点进行网上支持服务的硬件设备与运作管理系统的建设。

(四)实践教学设计促进了我们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研究方面,我们更加注重将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不仅仅单纯地介绍社会学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社会学视角分析中国的现实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学想象力”。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主要突出三点:一是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提供大量供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二是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深入低保家庭进行深入访谈,参加相关的课题调研等;三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了全套的多媒体课件,编制了系统的网络课程,初步形成了立体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安心,余 乐.远程开放教育物业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8):178.

[2]李 芹.“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3):62.

[3]严 冰.开放大学的教学学术与学习资源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1(8):15.

社会学概论 篇4

一、课程特点

搞清楚教学实际,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课程特点是教学实际的主要部分,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必须首先认真研究这门课程教学的实际, 切实搞清楚这门课程的特点, 把握这门课的教学规律。从学科性质和教材内容这两个角度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政治性、科学性兼具, 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政治性和科学性同生同长, 天然结合, 内在统一。政治性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中都具有的一个特性, 是一个共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众多学科中与现实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 其政治性更加强烈。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 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

2. 既具理论性, 又具实践性,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理论一样, 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直接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己任, 这一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3. 既体现逻辑性, 也体现历史性, 是一门逻辑性与历史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相关命题、观点、思想做逻辑分析和逻辑描述, 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进行历史回顾和历史描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学科来讲, 在阐述其理论时, 做一定的历史回顾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科学理论总是历史的产物, 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物、事件、活动相联系, 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科学认识理论创新的价值与真谛;就有可能把理论看成只是原先的一些命题、观点的逻辑推演, 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理论。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做历史回顾, 就不可能深刻地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道理, 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的由来, 也就不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道理。

4. 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和主要内容,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史实的阐述上与《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会出现必然重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涵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学科, 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存在内容上的重复。

5. 教学内容综合性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军事学、生态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诸多学科, 是一门由诸多学科知识组合起来的综合性很强的大学科。

6. 教学目的具有多重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既强调知识、能力的培养, 又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的知识教育。同时, 也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国情观、荣辱观、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等德育的重任。

7.“教材”稳定性不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是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而实践变化之快、经验积累之多、新理论出现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使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材总是处在一个不断丰富内容, 不断修改、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 教材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

8. 教材普遍性、概括性强。

目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 其科学性、逻辑性是毋庸置疑的, 教学内容也是相对适时的。但因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是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内容, 因为内容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远离了学生的具体的实际生活, 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使教材很难科学解答学生思想中的各种困惑。

二、教学对策

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特点的认识, 笔者认为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正确处理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天然结合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 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性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在政治性问题上, 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 而且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念、饱满的政治热情、严格的政治纪律意识、严肃的政治态度、真诚政治表达。在科学性问题上, 教师一定要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基础上, 靠科学性来保证政治教育的可信度;要通过学术性来体现政治性, 要力戒政治教育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空洞化。

2. 正确处理整体与重点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目是让学生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问题就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必须秉持整体意识。但是,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庞大,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这门课程的内容逻辑结构上也有主次之分, 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和核心知识, 教师还要善于抓重点, 要有重点意识。

3. 正确处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注意各门学科的协作。

对于各课程之间内容上存在着的交叉重叠问题, 孤立的课程教学会使同一内容在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程中反复讲述, 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加剧学生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消极心态, 也会使有限的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 降低教学效率。因此, 需要通过教学协作来预防并克服这些问题。

4.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为了实现有效的政治教育目的, 教师必须要非常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想的“内化”实现政治素质的提升。确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营造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科学的互动机制, 变教师正面灌输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 教师由原来的单纯的传授者真正转变为课堂的启发者, 学生在课程中由他主性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教育。

5.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必须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一,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其二,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使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 通过亲身实践, 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 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三, 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其四, 注重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

6. 正确处理既有理论与新生理论的关系, 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定位决定了教学的侧重点不是纯粹概念原理的推导和演绎, 而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教师是否始终能够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 是否始终能够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决定了他是否始终能够把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理论创新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 面对每天接触到的种种现象和现实问题, 如果教学内容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不能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不能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是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7. 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关系, 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教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 要切实注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尽最大的可能, 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把普遍的问题具体化,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感知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结语

教师要自觉提高责任意识, 既要作教学任务的承担者, 又要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者,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教学, 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规律之真, 务提高教学效果之实。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创新意识, 要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教学研究, 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鼎盛, 邵穗生, 黄晓江, 李军, 丁旭光.广州地区青年学者“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 1988, (02) .

[2]全面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三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历史经验[J].高校理论战线, 1991, (01) .

社会学概论 篇5

现代科层制是一种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的社会管理的典型方式。他能保证大型组织的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以及公平性,能满足大规模的责任制和协作的需要,从而最终提高了行政效率的功能。但万物都具有两重性,科层制从诞生那天起就注定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一,容易产生形式主义。科层组织内部各级结构、各种人员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都是由一套严格的规则和章程来限定的,组织成员在组织内部的一切行动均需严格按照组织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由于过分强调照章办事, 使组织成员的行动长期受到规则的限制, 久而久之, 组织成员就变得墨守成规。组织人因循守旧、谨小慎微、眼界狭窄,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的体现形式。形式主义影响组织工作效率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第二,能导致本位主义。分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科层组织形成的重要原因。科层组织强调分工的明确性, 每个岗位上的官员、职员都有按法律及行政法规所确立的固定的职责和权限。管理权限的明确分工虽然有利于各司其职,但是也会造成彼此协作上的欠缺, 出现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现象以及形成踢皮球的作风。这种形式本位主义和宗派主义, 会大大影响组织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组织效率的提高。

第三,会降低工作人员的创造性。科层组织是建立在一系列规则基础之上的, 是依规则而运行的。对组织内部的各级机构设置, 各类成员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都有一整套严格而具体的成文规则。然而, 任何规则都有例外, 为了应付例外情况, 就需要制定新的附加规则, 而新规则还会有例外, 还须制定规则。如此下去, 规则就会越来越多, 就会出现文牍主义、繁文缛节等弊病。由于文牍主义和繁文缛节对规则、条例和政策框框的过分强调, 束缚了人们的手脚, 限制了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窒息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学概论 篇6

本文结合“概论”课新教材特点和笔者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探讨了在高职院校中“概论”课“案例+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和操作实践,以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  案例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8-02

一、“概论”课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概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我国各类高校的必修课。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以来均对其进行重点建设,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强化对这门课的引导和改革。然而,当前“概论”课在高职院校仍是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学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环境、以教师为主体,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被动接受。因此,这就对“概论”课的实效性建设构成了严重制约。

“概论”课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灌输理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一言堂”、“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不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获取知识渠道多、信息量大、独立意识较强等特点。因此从教学效果来看表现为:“过程 —无趣; 结果—无用”。

其次,我们使用的“概论”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都很强,因此就容易导致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严格按照章、节、目的体例来贯穿讲授。“概论”课应用这种“讲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来教学,虽然信息量大,体系完整,但相对于我院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时安排偏紧的实际,很容易囫囵吞枣,弄成夹生饭,也制约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性。

再次,考核方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考试以期末“一考定乾坤”,但这种考核方式仍然侧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局限于教材、教师划定的范围,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往往不能完整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造成当今大学生“知行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的应用

1.“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概论”课的应用,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的学习手段,把专题式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耦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核心理论,引导学生阅读原著领悟伟人们思想的精华,带领学生社会实践,让他们感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正含义,以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习。具体而言,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采取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研究讨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的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

2.“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运用的必要性

“概论”课教学能否带来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职学生群体中,许多学生因为专业偏见,认为像“概论”这样的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实际作用,导致其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机,面对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更是“索然无味”。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政治理论课缺乏系统性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累不足。因此,进入到大学阶段后,对于老师所教授的政治理论内容往往不甚了解,更无法产生共鸣和实现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也就逐渐失去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不足。

因此,要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只有从高职学生实际出发,达到理论教学同高职学生在思想实际、成长需求以及全面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最佳结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使他们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为此,一是,根据现有《概论》教材体系的框架结合,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选择,设计了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12个专题教学内容。二是,每一个专题教学以案例引导,针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抓住理论的重点和闪光点,紧密联系实际。让他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找到解决自己思想困惑的最佳钥匙。三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每个专题根据教学内容插入文本案例、音频、图片、视频等材料,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四是,紧密结合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要求,仔细推敲高职学生接受特点、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制订“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采用“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3-5人组成团队的形式开展“概论”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以PPT等多媒体方式进行汇报总结(占“概论”课程总分30%)。而教师在课堂进行总结性评价,以激励为主,指出学生写得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要很好地把握它们,必须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来学习、领悟。这种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克服了以“课堂为环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教学的动态生成性。

众所周知,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切实的功效,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尤为如此。

三、“概论”课“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概论”课应用“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虽已积累一些经验,但总的来说仍不尽如人意。与“概论”课理论教学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相比,“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还不成熟、不完善,在具体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使用“案例+社会实践”模式教学,教学形式活泼、生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填鸭”或“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概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搞案例教学。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概论”这样的理论课缺乏兴趣,因此在对互动性要求较强的案例教学的评估分析中,会出现学生参与不够,甚至会出现冷场、僵局等问题,而教师又慢慢的回到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当中,导致案例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此外,即便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时很感兴趣也很主动,重视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却缺少对基础理论知识及理论的强化与总结,加之学生课后不看书,更不会有意识地去记忆相关知识点,缺少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把握。因此,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讲解透彻的基础上开展案例讨论,才能较好地取得实效。

第二、“案例+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教学也以课堂和课外的不同方式同步进行,尤其是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 “一包到底”的现象,即从确立实践主题、制定实践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总结、成果汇报,都由教师主持进行,依然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同时又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加之“概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涉及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师很难完全跟踪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对其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限地监督,由此也就不能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有效地指导、监督和考核,从而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导致学生认真参与的愿望降低,学生对“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敷衍了事的心理增强,甚至有的学生的调查报告都直接从网上下载,复制和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不仅反映出某些不良学风,而且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在“概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四、小结

高职院校“概论”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长期以来“概论”课教育实效性不高的情况,就要立足于教学实际去深入研究“概论”课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施现状。“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概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对高校“概论”课教学应用“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在总结归纳“概论”课教学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的实施现状进行梳理,发现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使“概论”课“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使其在现实的实施途径上有章可循,从而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社会学概论 篇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典型的政治理论课, 理论性、说教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的性质、特点, 在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等现实问题, 决定了这门课应以教师讲授为主, 其他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影视等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是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教法技巧的一大挑战。现就《毛概》教法技巧上谈点建议。

1 打破教材, 以史为纲, 以论为点

所谓以史为纲, 就是以毛泽东思想所形成的历史背景为主线, 讲述这一段历史故事, 讲述理论的形成与影响。理论最忌枯燥乏味, 以新中国及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史为主线, 分别讲述毛泽东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和意义, 不仅能取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楚的效果,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化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实例, 在故事中学习, 从实例中分析, 从而加深影响, 取到很好教学效果。

所谓以论为点, 就是以各个历史节点为论点, 以有争议的历史事实为论点, 以重点问题及转折点为论点来理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历史背景为教学材料, 以重点论点为课堂任务, 开展项目任务型教学工作,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探讨中来。

甚至可以虚拟那一段历史, 如果是你, 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当时的问题呢?每个学生甚至可以提出另外一种解决方法来进行讨论, 看看是否有什么好的办法。有时候, 历史不止一把钥匙, 只是历史选择唯一一种不可逆的方式开启这一扇门。但是, 无论如何, 历史总是翻开了新的一页。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处事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背景及所选择的理论的正确性和必然性。

2 教学手段多样化

单纯的讲解让人不胜其烦, 被动的接受令人如苦药入口, 难以接受。唯有使用新手段, 转变学生学习心态, 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主动接受知识。思政课绝不是洗脑课!思政课同样要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 而且必须有新手段。

2.1 电教化设备的使用。

多媒体教学、图片教学, 影片教学等模式的综合应用将会促进思政教学的效果, 化空洞的事例、理论为生动的故事。但教学不能止于故事而应该在故事的基础上生发开来, 为什么在那些历史时期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为什么取得了胜利, 为什么会遇到挫折?如此等等, 只有这样的深入分析, 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2 授课方式和授课角色的转换。

单纯的宣讲令人不胜其烦, 喋喋不休令人生厌。记得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最讨厌上的就是思政课了。内容枯燥, 宣讲大而无当, 离现实生活和时下的一切相对遥远。对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恨之入骨, 逆反心理和情绪非常浓重。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时至今日, 我们再使用那种自己都厌烦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结果不想可知。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只是一个讲述者, 一个协助者和引导者, 单个人在课堂唱独角戏, 单人独演, 有倒彩而无喝彩, 估计只有某些久经考验的角色才能胜任此事。不仅教师累, 而且教学效果极差。为什么不变换一下角色呢?教师在课堂上列出事例和历史背景, 然后交给学生来讲述分析, 多个脑袋总比一个脑袋好使, 即使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对, 有问题老师也是可以作出讲解更正的。如果教师不能说服学生, 那么为什么不允许学生形成自己的意见呢?强求同一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强求所有人认为理论正确也是一种无理取闹。正确的未必就是适合的, 科学的未必就是人的, 自然的哲学道理未必就是适合人的哲学道理。科学无神、无信仰, 但是人确实需要情感依赖的。教师应该自觉地适应这一角色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3 实践课与参观活动。

参观学习也应该成为思政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个地方都有先烈的纪念堂或其它纪念馆的历史性教育基地, 这些场所的参观活动也应该成为思政教学的一部分。这些先烈纪念馆真实地再现了那一段激情燃烧、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 再现了当年的艰难岁月, 两相对比, 目见耳闻能加深学生的影响, 同时也尽可能地避免了枯燥的讲解。

3 教师要提高个人思政素养

所谓个人思政素养并不仅仅是说教师要熟悉思政教学教材, 而是应该吃透思政教学理论与事实, 对与之相关的历史要熟悉到了耳熟能详、张口即来的程度。不仅要熟悉思政教学相关的历史事件, 而且对其他历史人物与事件也要相当熟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原来的许多历史事件在越来越透明的今天开始逐渐揭秘。很多原来大肆宣扬的事件或因为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等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扭曲。而现在网络发达, 很多事实开始逐渐曝光, 而对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科学。如果思政教师不熟悉时事和历史再读的内容, 很有可能讲解乏味, 而且贻笑大方。现在学生的逆反情绪重, 而且知识获得渠道很宽, 如果教师本身不加强学习, 对历史事件不熟悉, 很可能不受学生喜欢, 当然教学教过就更说不上了。

时下不少影视节目也逐渐涉及到历史原型, 这也涉及到历史的再认识和思想的在认识问题。使用老一套的方式来评论历史、认识思政理论不仅让人反感, 还可能会因为各种问题而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掌握尽可能多的秘闻式的资料,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可以使自己讲授更加生动、活泼, 使学生易于接受。

4 思政课要具备发展的眼光

思政课教学必须具备发展的眼光, 了解并熟悉时事政治, 把思政教学和当前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贴合学生实际。把以前的理论背景置换到当代政治上, 与现在的政治环境结合起来分析, 让学生充分体味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强大功能, 让理论课真正成为一门方法课, 实践指导课, 做到理有所据、理有所用, 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能把思政课仅仅看作是党的思想的灌输与强化, 更多地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思辨课, 一门历史课, 一门学术课, 一门智慧课。理论来源于实践, 理论高于实践, 同时理论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理论必须不断地修改于进步。任何抱残守缺地单纯宣讲都是对于理论的不尊重, 而应该更多地结合当前实际, 发挥出理论的实际作用, 才能使人信服。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职思政教学的必修课, 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当前, 高校思政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 必须改善思政教学教法、教学内容, 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情况。本人在长期的思政教学中, 遇到不少问题, 略有所得, 希望一得之愚能对广大同行略有助益。

关键词:思政教学,《毛概》,教法,项目任务教学

参考文献

[1]庄蕾.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职能[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03) .

[2]吴发水.浅谈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关键在内化[J].价值工程, 2011 (31) .

[3]李晓婷.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3) .

[4]洪曼丽.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8) .

[5]黄莉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刍议[J]..理论导报, 2010 (12) .

[6]陈玲.论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0 (08) .

社会学概论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一、《概论》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精神, 颁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 5号文件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规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理论的教育。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 是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概论》课理论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概论课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部分的重要内容。价值问题是文化领域乃至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当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人类社会毕竟不同于自然界, 单纯的市场经济在充分体现了自由竞争的原则之时, 也暴露出种种弊端, 只有辅之以平等、公正的价值考量才能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在自然面前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独立性, 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凸显出来,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眼于人类未来的长远利益, 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 只有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 才能使各种需求得到协调发展, 只有以实现中国梦为旨归, 才能使各种合理的梦想都有机会实现。

本文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概论》教材中的体现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行国家强有力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政治方面,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从党和政府层面来讲就要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文化方面,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 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不断创新,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社会方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要积极解决好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党、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全社会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在生态文明方面,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就要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节约资源,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体现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9年3月25日发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 其中强调:“各高校要多渠道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 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实习、挂职锻炼等活动, 让他们亲身了解基层、西部地区及重点行业建设的真实情况, 从而既认清到西部、到基层工作的优势和机遇, 又做好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的思想准备, 自觉扎根服务于基层。”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石家庄学院马列部响应教育部号召, 自2009届开始, 对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 对于大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 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重要作用, 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一环。

实践内容上, 分为两个实践专题:寻访红色足迹和地方改革新变化调研。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 主要是利用石家庄周边的资源, 如寻访红色足迹选择石家庄市平山县的西柏坡。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 是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起点。在西柏坡, 广大师生参观了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博物馆、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等地。在讲解员的解说和引领之下, 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当时中央五大书记的居住地——相当简朴的西柏坡, 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最后能赢得天下;西柏坡在中共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红色西柏坡、光荣的平山人民, 如人们熟知的戎冠秀等为革命的成功做出的突出贡献和牺牲。

西柏坡之行, 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促进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 在西柏坡时期成功指挥的三大战役、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等重要工作,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前提条件, 其中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和两个“敢于”、两个“善于”、两个“务必”等的时代精神。从而激励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 形成艰苦奋斗的正确价值导向。

又如地方改革开放新变化的实践点行唐。一方面, 一个县城在中国共产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激发大学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 “孝义之县”行唐的孝德文化对师生产生了深刻的教育意义。一个是为公爹捐肝的全国道德模范张建霞, 张建霞把自己69%的肝献给了无血缘关系的公爹, 试问, 有多少人能够毫不犹豫的做到呢?“普通人25%就够用了, 又多给了我富余的6%”, 这是她割肝脏救公爹之后的一句话, 朴朴素素的一句话却让我们热泪盈眶, 给予我们很大的触动, 这就是80后儿媳!另一个是牛仔王商贸有限公司的高总重视孝德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他是中国孝德网的创始人。“百善孝为先”。高总弘扬孝德, 为感谢父母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人才, 每逢星期五早下班20分钟让员工回家看望父母, 每月25号给员工父母50元作为感恩金。在开设孝德大讲堂的牛仔王商贸有限公司, 免费发放《弟子规》、《孝经》等传统书目, 倡导企业员工学国学、担道义, “企业不仅要创造经济利益, 更要承担社会道义!”该企业的董事长高军章这样认为。目前该讲堂已被河北省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命名为河北国学教育基地。行唐进行了十大孝子、十大慈母、十大慈父的评选活动, 为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彰显行唐人民厚道朴实、孝道尊亲的优良品德, 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文明素质, 为推进文明和谐新行唐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同时, 行唐的道德实践对于建设“善行河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既提供了经验借鉴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社会学概论 篇9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生,教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其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 使其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门非常简单的课程从而放低了认真钻研的要求, 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其太难而没有认真领会,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定位尚不十分明确, 另一方面也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不高的原因

(一) 学生自身原因

1.学生自控能力低。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进入大学后, 没有了家长的管束和老师的鞭策, 迅速被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所吸引, 自控能力很低, 尤其爱以参加各种活动、比赛为由而请假甚至逃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是很有连贯性的, 某一环节没有学好, 后续内容必定跟不上。

2.习题演练不够。大学的课堂教师不一定强行要求学生上交作业, 相应地, 学生也可能放低自我要求, 而忽略对讲授知识的温故知新和练习, 没有真正消化课堂知识。

3.学生在分组学习和分组讨论中钻漏洞。大学课堂有一部分是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来开展学习的, 以期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展示学生的舞台风范。但学生执行时却非常善于抓住各种各样的漏洞去偷懒, 往往变成了轮流制, 一个人从制作到讲解全包, 下一次再换一个人, 最后, 除了讲解的同学以外, 其他人连内容都不知道。

4.课堂听讲效果差。当今时代, 手机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学生课堂上玩手机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特别是在听不懂的时候, 一焦虑、一烦躁, 就容易放弃听课, 转而去玩手机。

(二) 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原因

1.课堂教学枯燥, 难以吸引学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性较强, 学生从来没有感性认识, 从而会感觉教学内容枯燥, 老师在上课时, 仅按照课件教学, 未能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将导致学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 必然难以吸引学生。

2.教学理念陈旧, 学生缺乏实践。目前我国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 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 学生虽然学会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但是在碰到一些问题时仍会迷茫。学生不仅应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更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对学生的不断训练来完成。

3.学生学以致考而不是学以致用。目前大学里的考试多数还是传统式考核, 学生学习的目标很明确——考试过关。而过关的关键就是把教师讲到的内容把握清楚, 把笔记及练习搞清楚, “学以致考”也就慢慢形成了习惯。

二、改进建议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始终要情绪饱满、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 鼓励学生参与, 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学习, 是没有效率的学习。充分发挥第一堂课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不讲授课本知识, 而组织学生参观思政课部、宣传部等具有一定思想政治功能的部室, 学生边看, 老师边解说, 同时应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等文明文物。通过现场学习使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有了一定认识, 从感性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所了解, 这样学生脑子里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烙印, 对以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就会很轻松。

(二)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确立阶段性目标

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使学生明确目标,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如详细介绍一名大学生应具有的政治辨别能力, 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学生就不会迷惘, 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规划。再向学生介绍如何应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明确社会发展规律, 让学生对学习做到事先有数, 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三) 加强实践教学

社会学概论 篇10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尝试一下下面几种教学方法。

1. 灵活运用现代化的视频资料

概论课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性, 容易给人“枯燥”感。现在, 各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和专题片很丰富, 用视频资料来辅助教学可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在第十二章我选用了专题片《澳门十年》中的内容, 第十四章的教学采用了建国六十周年大阅兵的视频资料。通过选用记录片、故事片、理论片、革命歌曲、动漫等多种形式的视频资料, 有效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丰富了课堂教学, 深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2. 开展专题演讲、课堂辩论

专题演讲、课堂辩论适用于教学内容涉及某一热点问题的章节。此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 组织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的数据资料,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探讨, 最后由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汇报形式可以采用专题演讲、课堂辩论等形式。这种汇报的形式改变了过去教师上课“一言堂”的现象, 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了主动学习。例如, 我在民生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教学中就采用了专题演讲、课堂辩论的形式,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生选读重要文献资料

在指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重要文献时, 我将学生对重要文献资料的选读纳入教学计划中,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精选了部分著作推荐给学生, 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并写出读后感 (把读后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 然后在课堂教学之中适时地将重要文献资料的原文引入其中, 从而使学生更加透彻地领悟其中的要义所在。

4. 组织实践教学

在《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延伸课堂教学, 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在组织社会实践的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学校、学生及社会实践情况等进行综合的考虑。 (1) 结合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如2009年下半年, 正值建国六十周之际, 湖南省展览馆举办了“三湘巨变———新中国成立60周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于是我利用这次展览机会组织学生参观, 让学生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课堂教学理论。 (2) 利用共青团等先进青年组织, 开展与社会共建的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 加深对理论的体会。 (3) 利用周末、“五一”等假期,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社会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对相关的社会问题开展调研 (如“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等) ,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 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夯实教学内容,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 优化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

在《概论》的教学中, 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优化, 对教学外延进行适当拓展, 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比如, 在第八章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教学中, 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为例, 我就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行了补充。在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谈到人与人的和谐, 我补充讲授了《选举法修正案草案》修订问题, 即“同票同权”“同命同价”“同工同酬”的“三同问题”。在教学第十二章《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时, 我对目前台海局势现状、台湾地区的选举、美国对台政策等进行了补充, 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对台政策。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原有知识的优化, 对课外内容的补充, 有效地充实了教学内容, 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外延,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2. 及时、恰当地运用最新理论成果、时事热点,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一点在《概论》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要讲好《概论》, 教师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不断丰富的、发展的党的理论与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是教师补充的主要内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教师可以将一些国际、国内重大时事问题及时纳入教学, 运用相关的理论加以阐释, 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理论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概论》时,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 根据教学需要, 有针对性地选用各种具体事例来说明、阐释理论。脱离现实的理论就是空洞的说教, 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教学的效果也不好。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实践和历史的逻辑来说明历史上产生的理论, 用现实的任务、现实的实践和现实的问题来分析当代理论的发展。如教学“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时, 教师可以用某地方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来说明 (如山西大寨的科学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选择事例时要努力做到贴切、生动与求实, 即案例既要尽量符合教学内容, 尽量给人“动”起来的感受, 又要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 (2)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 从理论的深度上进行挖掘,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科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师德修养, 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可靠保证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要想在有效的课堂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 教师要更新观念

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对权威不会盲从, 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去判断事情。因此, 教师要根据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身心发展规律, 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心需求,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权利、个性、隐私、尊严, 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以自身教学理念去影响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可以做到教学相长,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与教学科研, 做到“学高为师”

“学高为师”是说“两课”教师要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 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成果, 不断提高自己理论修养水平, 并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是系统的科学体系, 只有深入研究, 才能把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因此, 担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师,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的水平。概论教师只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做到“学高为范”, 才能对教学的内容在深度上进行挖掘, 在广度上进行拓展, 从而能够给学生传授更为丰富、更深层次的知识, 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使学生在对教师的敬仰、钦佩的过程中喜爱这门课程的学习, 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师要加强人格修炼, 做到“身正为范”

“身正为范”是说教师要以人格的魅力去影响、感召学生。学生只有“信其人”, 才会“信其言”。这是教师人格的力量。教师的人格是教师自身政治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的综合体现。与其他课程的教师相比, 《概论》课教师的人格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说教, 而是授课者理想、信念和教养等人格力量的真实外化和表现。教师的智慧才华、理想情操、意志品格乃至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担任《概论》课的教师要以卓越的人格力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1]陈彩云.工科院校中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自身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J].消费导刊, 2009 (5) .

[2]王丽霞.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3) .

社会学概论 篇11

一、优化教学内容

《毛概》课教材的组稿编写都是由思想政治理论领域知名专家负责组织完成的, 且由中央相关部门负责审定, 具有权威性, 因此, 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和立足点。立足教材吃透教材, 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前提。换句话说, 教师既要走进教材, 又必须走出教材, 不能拘泥于教材。否则, 课堂就味同嚼蜡, 索然无趣, 教学的思想性、知识性就必然无从谈起, 因为“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事实上, 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在功能、特点、要求、思维等方面区别极大[2], 对教师来说,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良好的转换意识, 必须把统一规范的教材体系转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体系。正如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 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上下功夫,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所以, 老师必须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效整合优化。《毛概》内容博大精深, 政治性、理论性超强, 然而高职学生底子较差、社会阅历较浅, 要解决这一突出矛盾, 巧妙处理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关键。既要理清框架, 明确重点, 分散难点, 又要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大学生的关注点和时政要闻, 并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 化“理论”为“现实”,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做到贴进实际贴近学生, 让《毛概》课堂赏心悦目,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容易, 进头脑却是一个现实难题。要让思想政治理论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 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 必须覆传统的“毛概”课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而应该积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关系, 积极探索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 激疑导思、激趣导学、激情导鸣,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来解决大学生各种社会困惑与迷惘, 促使这门课程真正深受大学生喜爱并且终身受用。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概括起来, 主要有微演讲、微辩论、小组讨论、影像观摩、案例分析、学生模拟试讲等形式。

《毛概》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很强, 内容知识面较宽的课程, 且最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 跟时政结合比较紧密, 因而常讲常新,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课本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 还要关注社会热点, 了解社会动向, 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最新、最有价值的主题, 学生围绕主题开启“头脑风暴模式”, 思考分析、各抒己见。笔者主要运用两种方法, 一是课前5分钟微演讲, 学生自主向学习委员报名, 演讲学生就社会关注度高、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或最新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闻给班上同学做一个简洁的播报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黄晓明PK屠呦呦”, 然后全班同学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思考并自由发言, 各抒己见, 思想交锋碰撞产生智慧火花, 然后教师适时总结并适当引导, 做到“润物细无声”。活动完毕, 教师视学生演讲的效果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未来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 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教师紧扣教材相关章节内容、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提出论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如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节时, 就抛出“如何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宿舍”等论题;又如讲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节, 抛出论题“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 而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悬殊, 这种反差作何理解?”“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 你认为该如何把自己的“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中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 大学生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等等。这种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把握教材内容, 又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党情和世情, 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政治修养。这两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沿用, 效果很好, 学生的参与热情度很高, 一堂课就是一场头脑风暴, 全班同学竞相发言, 气氛很好。

三、提升教学魅力

《毛概》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凡艺术, 必充满魅力。教学魅力,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由其教学功力引发的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一是要在“授业”中提升自己的性格魅力, 性格魅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和辐射力, 因为“亲其师, 信其道”,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过“未经人的积极情绪强化和加温的知识, 将使人变得冷漠, 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 很快就会被遗忘。”;二是要注重锤炼自己的语言魅力, 即提高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 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讲解《毛概》新课时应避免政治报告式的表达方式, 而应幽默风趣地对知识点作形象科学的解读。三是应注重在“传道”中尽显学识魅力。渊博的学识、多才多艺是提升教学魅力的基础, 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是否入脑入心, 不是简单地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记住了多少理论知识, 关键看学生知识面延展了多少、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了多少。而学生知识面的延展、知识的迁移能力则有赖一线老师的广博学识, 极富教学魅力的老师对教学的追求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迁移, 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视野, 让学生深入思考、深层领悟。

摘要: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三者相结合,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和灵魂;思想却不能凭空产生, 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趣味性是思想性与知识性的重要保证。为此, 可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魅力三个维度来促进三者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鹏.关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 2007, 2

上一篇:优化技术的应用下一篇:反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