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工作概论

2024-09-14

企业社会工作概论(共8篇)

企业社会工作概论 篇1

特许经营企业的工作分析

1.特许经营企业工作分析的定义

特许经营企业的工作分析是指对某一特定的工作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行为的过程。工作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对现有工作进行分析,从而为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现,如甄选、培训、绩效评价及薪酬管理等收集信息。工作分析由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两大部分组成。人们常用6W1H的工作分析公式进行工作分析。

(1)WHO:谁来完成这项工作。

(2)WHAT:这项工作具体做什么事情。

(3)WHEN:工作时间的安排。

(4)WHERE:工作地点在哪里。

(5)WHY: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6)WHO:他在为谁服务。

(7)HOW:他是如何工作的。

2.特许经营企业工作分析的程序

工作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做周密的准备,同时还需具有与企业人事管理活动相匹配的科学的、合理的操作程序。工作分析通常依照以下程序进行。

程序一:准备阶段

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工作分析小组。

(2)明确工作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

(3)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

(4)明确分析对象。

(5)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为了搞好工作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心理准备工作,建

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

程序二:计划阶段

分析人员为研究工作迅速有效,应制定一个执行计划。同时,要求管理部门提供有关的信息。这一阶段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选择信息来源。

(2)选择收集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信息收集的方法和分析信息适用的系统由工作分析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由于分析人员有了分析前的计划,对可省略和重复之处均已了解,因此可节省很多时间。但是分析人员必须切记,这种计划仅仅使预定性质,以后必须将其和个单位实际情况想验证,才不至于导致错误。

程序三:分析阶段

该阶段包括信息的收集、分析、综合3个相关活动,是整个工作分析过程的核心部分。分析的项目通常包括工作名称、雇佣人员数名、工作单位、职责、工作知识、智力要求、熟练及精确度、机械设备工具、经验、教育与训练经历、身体要求、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工作人员特性、选任方法等。总之,凡是一切与工作有关的资料均在分析的范围之内,分析人员可视不同目的全部予以分析,也可选择其中必要的项目予以分析。

程序四:描述阶段

仅仅研究分析一组工作,并为完成工作分析,分析人员必须将获得的信息加以整理并写出报告,形成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

程序五:运用阶段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电话:010-635320***网址:

此阶段是对工作分析的验证,只有通过实际的检验,工作分析才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才能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不断地完善工作分析的运行程序。

程序六:运行阶段

控制活动贯穿着工作分析的始终,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事物都在变化,工作也不例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组织分工协作体制发生相应的调整,从而也相应地引起工作的变化。因此,一项工作要有成效,就必须因人制宜地做些改变。另外,工作分析文件的适用性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得到确认,并根据反馈修改其中不适应的部分。所以,控制活动是工作分析中的一项长期的重要活动。

3.特许经营企业工作分析的方法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的专家认为,在进行工作分析时,选择正确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分析的目的与内容不同,工作分析的方法也不同。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工作分析方法。

(1)问卷类。工作分析所需的大量信息可以通过工作分析问卷来获得。问卷调查要求在岗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对各种工作行为、工作特征和工作人员特征的重要性和频率做出描述分级,再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工作现场运用感觉器官或其他工具,观察员工的实际工作过程、行为、内容、特点、性质、工具、环境等,并用文字或图表形式记录下来以收集工作信息的一种方法。观察法主要用来收集强调人工技能的那些工作信息,如搬运工、操作员、文秘等工作。它也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分析人员确定体力与脑力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访谈法。通过与员工和管理者的访谈,可以获取更多的细节和更准确的信息。一般有三种访谈的方式:一是与该工作的主管人员进行访谈;二是与从事该工作的每个员工交谈;三是与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群体进行交谈。

(4)工作实践法。工作实践法也称参与法,它是指工作分析人员通过直接参与某项工作,从而细致地、深入地体验、了解、分析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实践法的优点是可以克服一些有经验的员工并不总是很了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方式的缺点,也可以克服有些员工不善于表述的缺点。由于分析者直接、亲自体验工作,所以能获得真实的信息,从而弥补一些观察不到的内容()。

但是实践法也存在不足,对于许多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或需要经过大量培训才能胜任的工作,由于分析者不具备某项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就无法参与。

4.特许经营企业的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

1)工作描述

工作描述具体说明了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工作内容与特征、工作责任与权力、工作标准与要求、工作时间与地点、工作流程与规范、工作环境与条件等问题。由于组织的不同,工作描述的内容也不相同。规范的工作描述书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

(1)工作概况。它说明工作名称、工作编号、所属的部门、工作时间与地点、工作关系等。

(2)工作目的。它是用简短而明确的陈述来说明组织为什么要设立这一工作。

(3)工作职责。它是说明关于一项工作最终要取得的结果的陈述。换言之,为了完成本项工作的目标,任职人员应在哪些主要方面开展工作活动并必须取得什么结果。这是工作描述的主体部分,必须详细描述。

(4)工作规模。它是说明工作规模有多大。通常是用罗列数据的形式来表示该项工作所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的量的意义,即用数据形式来表示的工作的规模。例如,预算、收益等是描述工作规模大小的有用数据。

(5)工作条件与环境。工作描述还应说明执行工作任务的条件,如使用的办公设备、使用的原材料、工具和机器设备等,以及工作的物理环境,包括工作地点的温度、光线、湿度、噪声、安全条件等,还包括工作的地理位置及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的危险性等。

(6)社会环境。它说明完成工作的任务所需要涉及的工作群体的人及相互关系;完成工作所需要的人际交往的数量和程度;与组织内各部门的关系;工作活动涉及的社会文化、涉及习俗等。

(7)聘用条件。它是说明工作任职人在组织中的有关工作的安置等情况,包括工作时数、工资结构或等级、支付工资的方法、福利待遇、该工作在组织中的正式位置、晋升机会、共工作的季节性、进修机会等。

2)工作说明书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的专家认为,工作说明书就是对工作任职人要求的说明,即为完成特定工作所必备的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一般要求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工作经验等。

(2)生理要求包括健康状况、力量与体力、运动的灵活性、感觉器官灵敏度等。

(3)心理要求包括一般智力、观察能力、集中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数学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交际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态度、事业心、合作性、领导能力等。

企业社会工作概论 篇2

在古代品牌作为商品的标记, 在西方最早起源于游牧部落, 在进行物物交换的时代, 牲畜的主人们在自己拥有的牲畜身上打下烙印, 以方便在与他人进行交换时得以区分。由此, 品牌的英文名称“B R A N D”由“烙印”一词得来。

二、品牌的定义及特点

现代意义的品牌已经不同于过去的标记, 准确的说:品牌是用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者销售群体的产品和服务, 并使之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与服务加以区分, 由文字、图案、颜色、形状、符号等标记而组成的一项企业的无形资产,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品牌以产品为载体而存在

产品作为品牌存在的基础, 要想使得消费者信赖一个品牌, 首先, 必须要使产品本身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满意, 只有通过产品建立起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品牌的承诺借助产品来实现, 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的品牌能够长久的存货下来, 并具有持久效益。

2.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 它影响着品牌的竞争力

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从产品当中能够获取的效用, 如果一个企业的品牌产品的质量无法令消费者满意, 那么该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将大大受挫。这里涉及的“质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设计质量、作业质量、服务质量, 产品是由设计质量和作业质量结合的产物, 只有新颖的设计和精准的做工有效配合, 企业才能获得优质的产品, 使顾客可以透过产品感受和触及到设计的理念。企业在注重有形的产品同时不应该忽视无形的服务, 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服务的新颖和多样化是企业拥有竞争力的突破口。

3. 品牌有别于产品本身, 不存在市场生命周期

产品的市场生命不是指产品的使用寿命, 而是产品从进入市场到推出市场所经历的整个时间。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产品的替代作用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都有可能促使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

4. 良好的品牌效应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品牌是消费者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源, 对选购商品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品牌及时、全面、动态的了解不断发展变化的商品信息, 这样促使消费者从选购商品的阶段逐渐步入选购品牌的时代, 带动企业愈加的重视品牌的运营、品牌的塑造和品牌的维护。

三、品牌与商标的区别

商标和品牌既有相互之间的联系, 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商标是品牌的一个组成部分, 属于品牌的一种标记或者记号, 品牌和商标都是用以识别不同厂商的不同类型、不同品质的产品, 同时也是也是代表企业形象的一种标志, 可以供消费者识别之用;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商标属于法律范畴, 目的在于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品牌属于市场概念, 强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

四、品牌的市场作用

品牌的市场作用表现在品牌有益于营销企业增加效益、有利于顾客选购商品、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多方面。品牌带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品牌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 促进产品销售

品牌以其简洁、明快、易读易记的特性而被消费者所接受, 通过对于品牌的感性、表面的认知到对于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的信誉、企业的社会地位的不断深入了解, 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不断提高, 奠定了一定的客户基础, 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第二, 品牌有助于保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品牌经过注册后就拥有了商标专用权, 其他企业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仿冒, 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良好的保护了品牌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 品牌有利于约束企业的不良行为

品牌是企业的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能够给企业带来市场效益, 另一方面也对于企业的市场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 企业的一切行为应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以及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 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四, 品牌有利于企业产品的更新。由于产品的不断更新, 企业应对市场的变化, 不断地开发新产品, 淘汰旧产品, 品牌是支持这些新产品上市的巨大力量, 消费者会凭借对原有产品的印象而产生一定的偏爱, 不会轻易的改变自己的产品主张。

五、品牌的营运管理

品牌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对于品牌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品牌的保值以及利用效果的好坏, 因此企业应当对品牌管理予以高度的重视。

1. 应当监控品牌运营状况

为了提高品牌的运营效果, 企业必须监控自身品牌运营的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或隐患, 尽量避免运营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差错, 是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及时地督促和调整。

2. 申请注册商标、管理商标

为了提高企业品牌的保护率, 对于品牌进行注册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部分商标的注册任务企业习惯委托商标代理机构办理, 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品牌管理部门只需办理少量的注册与续展, 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放在品牌管理的其他事务上。同时要收集、整理与商标注册有关的文件;要收集、整理保护商标专用权的有关资料, 以及投诉材料和处理意见;要收集、整理商标的使用和营业成果, 相关的宣传费用, 这些将成为处理商标侵权和假冒行为的重要依据。

3. 品牌教育

为了增强品牌全员意识、提高品牌运营效率, 需要进行知识产权教育, 举办讲座、出版刊物进行宣传, , 增强企业员工对于品牌保护意识, 只有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品牌运营氛围, 才能增强品牌运营的凝聚力和整体优势。

摘要:本文章系统的介绍了企业品牌的相关概念, 及其起源和发展, 强调品牌的运营和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品牌运营

参考文献

[1]刘凤军:品牌运营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5

企业战略管理概论 篇3

【关键词】企业战略;意义和特点;制定和实施;作用和发展;概论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1.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需要具有远见和预见的战略规划,只有具备长远的战略意识和战略眼光,从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确立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的策略,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处理现实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战略管理。

2.战略管理的特点。一是战略管理的显著特点。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战略管理的形成所考察的对象不是单一的,局部的,琐碎的一般管理,而是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需要和占据主导地位的经营活动制定的,追求的是总体效果和远期目标。二是战略管理的一般特点。具有长远性和前瞻性。战略管理的规划涵盖的时间较长,虽然规划的制定是以当时的客观环境为依据,对近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指导和限制,并且对未来做出判断。但是,战略决策是为了企业未来的管理,企业对未来战略决策要以预测将要发生的情况为基础,具有前瞻性,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占得先机。

二、战略管理的作用

1.成就战略战术的多方位结合。战略管理需要开阔的眼界,不得不把眼光和触角伸向社会,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规划纳入复杂的经济大潮中来考量,把内部管理和变化的环境结合起来,作为战略管理决策的基础。把选择企业合适的经营方向和经营领域纳入战略管理,从而更好地把握外部环境显露的机会,使企业更加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达到高度的统一。

2.持续加强战略管理的执行力。战略管理绝不是闭门造车的纸上谈兵,不只停留在战略分析及战略制定上,如果没有执行力作保证,将一事无成。因为战略管理的前瞻性,不可能是完美的,在执行中必须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而修正和调整,使战略管理本身得到不断的完善。执行—修正—执行—调整,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执行力越发显得重要和突出。

三、战略管理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前期战略管理研究分析。制定规划的前期工作,就是细致的分析企业目前状况。一是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价值,合理的确定企业的方向和目标。这是企业战略制定的依据;二是对市场状况及外部环境进行调查和评估,从而确定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强弱,掌握潜在性的威胁和机遇;三是企业自身的特定条件分析。弄清企业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对于行业和市场的适应能力等等。

2.中期的战略管理规划选择。战略选择阶段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是什么样的企业,将走向何方?战略选择尤为重要,在众多的规划方案中选取最有价值的,需要睿智的眼光,可采取以下的方法来实现。(1)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选择。发展趋势代表着企业的实力和后劲,是企业目标的具体体现,不是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更具操作性,实用性。(2)根据内部的调研选择。这很重要,熟悉企业的人往往更能洞察到规划的优劣,意见更加的真实客观。

3.长期的战略管理实施。战略管理的实施具有长期性和广泛性,将会不断的涉及一些战略性的和技术性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内部资源在部门间和层次间的使用和分配,这是实施的物质保证。在优化合理调配的同时,有效地获得和利用社会资源,为我服务。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适时的对原有组织结构做出调整,正确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博弈。最后是企业文化的管理。这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塑造和文化引导,是战略管理的扬声器。

四、战略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蓬勃发展,市场经济国际流通,竞争空前激烈,空间更加狭小。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必须从全球的角度、大流通的眼光,无行业边际地来考虑经营战略,获取最佳的战略管理效果。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更具有灵活性,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使之具备较强的弹性,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未来的不确定性,逐步的形成企业特有的,不可复制的战略优势。

创造全新的,独立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未来的市场竞争,不仅仅限于同行业、同類型业态的竞争。而是不同群体,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的全方位较量。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来讲,因循守旧,将失去竞争力,必须创新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战略管理规划,在竞争中寻求一个对自己更为有利的地位。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科学,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密不可分。良好的战略规划只是企业管理成功的开端,坚定的遵守和实施才是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理论在于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于不断的追求和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成就大业。

参 考 文 献

[1]王晓辉,高丽华.现代企业管理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企业社会工作概论 篇4

文/ 黄春铣

一、概述

企业文化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系统性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飞速发展并不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之集中探究,一时间出版了大量研究企业文化的专著。

国内理论界和企业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即开始进行企业文化问题的全面探索和实践,不仅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亦积累了众多的成功企业案例。

2002年,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企业文化年会”,第一次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进行了大检阅,有三十家企业获“中国企业文化优秀奖”,人们耳熟能详的海尔、联想、万科等国内成功企业文化先驱都榜上有名,其中还包括广西的玉柴机器;其后专门编辑出版的《发现企业文化前沿地带》更是系统详尽地将这些企业的文化体系之形成、发展、提升、创新、特征等进行了深入总结,就我国企业文化战略实施的基本做法、软硬件建设和运行做了全面分析,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与精心提炼。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或实际涵义众说纷纭,有学者统计甚至不下数百种,所涉及的深度、广度既颇有差异,所运用的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例如: 群体意识论:视企业文化为企业组织所特有的一种群体意识。组织文化论:视企业文化为一种存在于组织内部的文化现象。广义文化论:视企业文化为企业所有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论:视企业文化为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理念。经营哲学论:视企业文化为企业的一种经营管理哲学。

其实,学术观点上的差异只不过反映了对企业文化这一弘大课题理解和认识的角度不同,或侧重点各不一样,各种论点均可从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体现企业文化的实际意义。

在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践中亦存在一些比较典型的误区。如将企业文化简单地视为企业的外在形象表现;或将企业文化这一内涵十分丰富的命题笼统地归纳为几句空洞、泛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口号;或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行为风俗习

惯,局限于缺少实际内容支持的一些所谓理念、精神等。

国内外许多企业通过自身长期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企业文化内容的解析,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认知与实践。从对企业的实际指导意义而言,对企业文化问题应特别注意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把握:

1、科学、完整、系统地对企业文化问题进行认识。

2、真正体现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的意义和作用。

3、有效地将理论层面研究和企业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国外企业文化的实践

基于社会与人文环境因素影响,众多著名国际企业均在企业文化实践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优秀成功案例比比皆是,这里介绍几个典型案例。

1、美国IBM公司

经营理念:科学、进取、卓越。

企业精神:IBM就是最佳服务。

企业信念:尊重个人、顾客至上、追求卓越

2、日本松下公司

企业理念:“自来水哲学”,即信奉产业人的使命是通过生产和再生产,使那些有价值的消费品变成自来水一样丰富和廉价,而无穷无尽地提供给社会,消除贫困,使人间变成乐园。

企业精神: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和睦团结、奋斗向上、礼貌谦让、顺应同化、感谢报恩。

员工信条:唯有本公司每一位成员和亲协力、至诚团结,才能促成进步与发展。

3、日本丰田公司

经营理念:优良的产品、优良的思想、世界的丰田。

企业精神:从干毛巾中拧出水。

4、芬兰诺基亚公司

企业价值观:顾客满意、尊重员工、不断学习。

企业领导理念: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领导、以事实为基础的管理。

5、美国惠普公司

企业核心价值观:惠普之道(信任并尊重每一个人;关注高层管理的成就,追

求最高最好;坚持诚实经营和毫不妥协;通过团队精神来实现共同目标;鼓励灵活性和创新精神)。

企业宗旨:创造信息产品,以加速人类知识的进步,并从本质上改变个人和组织的效能。

三、国内企业文化的实践

国内近年来在企业文化的实践领域亦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这里就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及其主要企业文化表现略举数例。

1、海尔集团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其最外层是产品、业绩等物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

海尔的企业价值观:持之以恒的创新。具体来说,创新包括六个方面:以战略创新为方向、观念创新为先导、技术创新为手段、组织创新为保障、流程再造为活力、市场创新为目标。

2、联想集团

从本质上看,企业文化是用以解决问题的一套基本方法或根本原则。

联想企业文化的四个基本导向:创新导向(开放系统)、目标导向(理性目标)、规则导向(内部过程)、支持导向(群体关系)。

联想的核心价值观:服务客户、精准求实、诚信共享、创业创新。

3、万科企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理念、经营哲学、管理方式、用人机制、行为准则、企业氛围的总和。

万科愿景: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跑者

万科宗旨:建筑无限生活。

万科客户理念:客户是万科永远的伙伴。

万科人才理念:人才是万科的资本,职业经理是万科的财富。

4、清华同方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性格,它包括了企业及员工的价值观、共同信念、行为规范、传统习惯和凝聚力的总和,主要是表现为企业的最高目标、作风、行为和规章制度。

同方核心价值观:承担、探索、超越、忠诚、责任、价值。

5、远大空调

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动中的人性化部分,是绝大多数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是企业凝聚力所在。

远大员工信条:功名、敬业、效率、纪律。

四、综述

基于对企业文化问题的宏观认识,结合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各类企业的成功实践经验,关于企业文化概念的阐述如下: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并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和一切有形的物质反映出企业的特殊气质。

更进一步而言,对企业文化的这一阐述,实际上还蕴涵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制度层、物质层这三个基本层面内容的构成,系统地反映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组织中的具体意义。

1、企业文化的核心层

此为企业文化的深层内涵,亦是所有企业文化的根基或出发点,及形成企业文化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基础。核心层界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整体价值导向,并因此引申出特定企业完整的价值体系。

2、企业文化的制度层

此为企业文化的有形载体,依据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内容,反映出特定企业组织的游戏规则,即企业日常运营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制度层内容是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与企业实际运作结合最紧密的部分,是对企业文化核心层内容的具体物化。

3、企业文化的物质层

此为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表层成果体现,并反映出企业的大众传播形象。物质层内容不仅包括一般所理解的企业形象系统,亦包括企业制度层作用于企业各运营环节的直接或间接结果,还包括企业的生产资料、产品构成等要素。

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内容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科学的因果关系,系统而

完整地反映了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系”概念。

——核心层决定制度层,制度层反映核心层

企业的制度化管理体系依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导向及其相关衍生结果进行建设,否则,企业的价值理念只能是一纸说法或者空中楼阁,缺乏实际内容的支持;另一方面,制度化管理的结果又反映了企业核心层面追求的客观成效,是对企业价值观意义的实际衡量。譬如,对于以追求科技与思维创新为主的高科技型企业和以大规模标准化产品制造为主的企业,由于对各自员工的价值体现要求不同,在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薪酬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上就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制度层决定物质层,物质层反映制度层

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不能被割裂、独立地进行,只能是在核心层导向下的制度层作用结果,同时又反映和衡量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综合效应。譬如,海尔集团的“真诚到永远”之服务理念已经影响到了海尔企业形象的各个方面;联想集团的企业使命观从“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到“只要你想”的转化,及与此相对应的全球联想标识同步更换、轰轰烈烈的新闻发布会,等等。

——三个层面内容对企业的运营都缺一不可

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制度层、物质层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般而言,企业文化建设的物质层面内容相对容易解决,制度层面的工作明显难度较大,而核心层面的构造和改变则最为不易。

为便于加深对企业文化问题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两个方面对企业文化进行通俗的比拟。

首先,我们可以将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视作这个企业“特定的做事方法”,这种“方法”在该企业的价值导向、制度体系、形象表现等各个方面都会以种种形式得到体现。

其次,我们还可以将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理解为这个企业在“整体上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提倡”或“反对”的方式和结果同样也会在该企业上述各方面方面反映出来。

按其行为学意义,还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企业的拟人化特征:

——作为企业的自然属性之一,从设立之日起,只要企业存在,就一定会有其

企业文化表现,其间的主要差异,仅在于是否已经过了专门的分析提炼(即隐性还是显性),或是否已进行了专门的提升建设(即主动还是被动)。

——就一般而言,企业文化不存在绝对的“对”和“错”,而主要在于其“合适”还是“不合适”,或“积极”还是“消极”,而衡量的角度即其是否符合企业的总体发展需要。

——任何企业都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企业文化。虽然有可能会在某些理念或精神口号的表述、行为规范要求、甚至企业文化建设手法等方面表现出“似曾相识”的现象,但他们对每一特定企业所界定的实际内涵都是各不相同的。

在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中,常常会用到以下图示的“企业文化同心圆”,它比较形象和深刻地演绎了企业文化核心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面的系统性辩证关系。

企业处罚概论论文 篇5

前言

一、探讨企业处罚的必要性。

二、企业处罚规章的一般特点。

三、企业处罚规章的合法性原则和合法性的监督。

㈠、设定处罚的主体的资格。

㈡、处罚内容的合法性。

㈢、处罚合法性的监督。

四、企业处罚的分类。

㈠、人身罚。

㈡、经济罚。

五、设定企业处罚时要参考的法规。

㈠、设定企业处罚时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㈡、设定企业处罚时要参考其它法律法规。

㈢、要参考中国共产党对党员的纪律要求。

六、处罚的申诉、复议、纠正和补偿。

七、其他有关问题。

㈠、企业处罚规章的条款以具体些为好。

㈡、企业处分可以考虑适当的分级授权。

㈢、在实施劳动法以后,不能简单地以解聘来代替处罚规章。

企业管理概论2 篇6

结 课 论 文

论》华北电力大学 《

浅谈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电力公司职能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做好电力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研究,不但能进一步完善电力公司职能战略研究的理论方法,而且对电力公司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已经把人力资源看作是企业各种战略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人力资源成本的使用和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竞争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为企业管理服务,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同时企业需要了解市场,制订完善的企业计划。还要有创新意识,会把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结合起来,找到一个平衡点,进而规划出战略蓝图。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做正确的事情,选投合格的人才,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

关键字:电力企业,管理,人力资源,问题,解决

一、前言

自从有人的存在,就有管理;自从有人类的活动,就开始有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保证。管理通俗的说法有“管理就是管人”,“管理就是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把事情办好。

——卢建昌 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电力企业必须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对人的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粗浅的写一下我对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理解。

二、正文

人力资源管理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改变过去人事管理理念,将人力资源视为组织的一种重要资源,将人才看作是本企业最大的财富和宝藏从对人才的开发和保护为主,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创造一种真正的文化氛围,成为组织战略决策的重要辅助者、信息提供者,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企业绩效与个人绩效的结合,通过建立与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合理安排岗位与人员的匹配,从而通过绩效考核体系与薪酬体系的激励影响员工的具体行为,产生最优结果,提升企业以及部门绩效,使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的战略目标。

电力行业是关系着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电力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由于电力行业市场的不断改革以及坚强智能电网战略的逐渐实施,电力工业技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形势下,也对电力企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和更新要求。无论是社会服务型的电力人才还是专业技术型的电力人才,都需要电力企业掌握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人才潜力挖掘和培养的技巧,这些人才才能充分为电力企业所用。如果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将会影响到电力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管理、基建管理等。在电力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面前,切实抓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差

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管理阶层仍然将思想停留在怎么去管员工,将这些员工仅仅只是看成是一种创造财富的工具,并没有真正去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抑制住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时间长了,造成了大量的人才外流现象。长此下去,必然会对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人员结构不合理

随着近几年高级技术工人的相继退休,国有电力企业高技能技术工人显得比较缺乏。在技术工人中,能工巧匠少,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例偏低,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差距很大。相当一部分职工还是初中文化基础和初级技术水平。当前,国有电力企业一方面大量冗员,另一方面又人才短缺,人力资本配置结构性失调,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3、专业人才的稀缺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在电力行业里面,真正的专业人才很少。因为这个行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所以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去维护、生产和管理。但人才稀缺的问题抑制了整个行业的高速发展。很多企业针对这些问题,也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比如对企业的人才进行专门的培训,但这样的情况反而让员工在企业里得不到真正的竞争压力,培训也大多只是走形式,员工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4、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在大多数国有电力企业的组织机构中往往设有劳资与人事两块机构或同时设有人劳、教育、组织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不顺,数据共享难以实现,而且往往一人多职,很多工作管不顺、管不细。人力资源难以统一规划、控制,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管理和配置的最佳效果。人力资本规划尚不完善,配置不尽合理。国有电力企业目前在人力资本规划方面缺乏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中长期计划,对人力资本的获取、配置不是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现状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制定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各类人才规划;没有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置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

5、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国有电力企业用人的选择权基本上以省公司的决定为主,再加上电力行业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还带有某些垄断色彩,企业效益的冲击表现不明显,因此在人力资本管理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人员的分配基本上采用行政指令性调配,还因其管理体制、经营目标和管理对象的特点,人员配置中重点不突出,因人设事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同时国有电力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化。由于传统的封建管理思想、手段依然存在,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强调“听从安排”,因此往往出现按惯例工作、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工作的主观随意性和照章执行上级制度的盲同性普遍存在。

6、从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来看,也存在许多不足

在招人的环节,管理者大多没有基于组织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清晰的工作分析,没有基于组织性质的人才素质模型和选拔选聘程序,忽视价值观和理念上与组织的认同,特别是在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过程中:在用人环节,受传统影响,大多工作均沿用已有的管理规范,忽视对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的深入研究;在留人环节,电力企业薪酬的激励功能还不够明显,薪酬分配还不够合理,不能合理体现出个人才力的差异,不能和劳动者的工作效率紧密联系起来。此外,大多电力企业忽视文化建设和员工对人际柔性管理、参与式管理的需求,致使员工忠诚度低、归属感差。

如何解决电力企业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问题

1、电力企业应该把机制建设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人才的培养开发、选拔作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与管理,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第一要务”的新人才观。

2、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是当务之急,电力 业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制度的创新: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现企业从业人员的资格化、职业化和社会化:改革分配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素质人才的开发使用机制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工作,积极开发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方法,构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人事考核制度。

3、推行职业生涯管理。当今时代,企业问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流动和转移是难以避免的。因此,电力企业内部要推行职业生涯管理制度通过培训等方式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再设计,帮助员工实现转岗,换岗使员工在流动中调整自我,发现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企业要为人才提供创造和革新的工作环境根据具体情况,对人才进行充分的授权,让他们独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为他们提供有用的技术或产品信息鼓励他们制定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同时为他们提供创新活动所需的资金、物质、以及人才资源等。

4、着力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状况,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成效的大小。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引进优秀人才,充实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并鼓励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勤奋学刊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以不断提高 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机制企业重视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人才的培训投入。对职工的培训,应该是系统化的培训内容应 企制宜,根据受训对象的特点、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个性化的内容。并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跟踪、完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具体实践中,应将“宏观选择”与“微观培训”相结合,所谓“宏观选择,就是坚持把对事业的追求放在选择人才的首位。从宏观角度强调人才的基本素质、基本条件,然后从微观角度注重具体行为、工作的开发与培育,使人才发育成熟。

6、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福利制度。人才激励是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电力企业应适应新形势,在人才激励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①坚持和完善人才动态管理机制,依据科学的考核评价,通过上岗、下岗等手段,激活人才队伍。② 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高级管理人才,可以实行年薪制、参股制等,把收入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成果挂钩;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推行特殊津贴制、设置专项科研活动经费,将其收入与技术成果、科研效果挂钩。为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定期对同类企业和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和人工成本进行市场调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将企业的薪酬水平确定在一个合适的位置。薪酬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岗位设计和岗位评价为基础。员工的薪酬必须要结合绩效考评,与业绩挂钩,使每位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对企业贡献大小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一个好的福利制度是企业薪酬体系的重要补充,对于企业吸引人才、稳定员工队伍、提升满意度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结论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要谋求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将自身的愿景和员工个人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同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同时,电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通过实施战略性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策略,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流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源于一流人才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电力公司的成长与发展也会遵循这一规律。电力企业因其具有行业特殊性,应该不断探索和制定适合于企业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战略,将人力资源由社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源,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

力,实现利用优秀专业人才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目前的许多国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面临一些问题,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探索与实践,在继承中突破,在突破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最大限度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能,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才能逐步构筑起“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双赢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洪亮.浅谈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吴建新.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浅析.

[3]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4]卢建昌.电力企业管理.[5]宋琼.电力公司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6]曹文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7]杨芬.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战略管理.[8]刘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及战略的分析.[9]乔春珍,杨俊萍.关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10]李宁.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社会工作概论 篇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首次提出来的。紧接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 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七大更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确定为当代社会的主旋律, 使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深化。从此, 我国进入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 必须依靠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共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民营企业, 和谐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 由弱变强, 实现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和全国工商联的统计, 截至2010年底, 中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 较2005年底增加6000万人, 年均增加1200万人, 年均增速超过9%。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达到657.42万户, 民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1.74万亿元。民营企业更是为我国贡献了60%的GDP, 70%的就业岗位和60%的出口贸易。民营经济税收贡献不断增加, 社会贡献日益显著, 去年全国个体私营企业完成税收总额超过1.1万亿元, 较2005年上升172.4%, 年均增速达22.2%。2010年, 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达4812.66亿元, 较2005年增长223%, 年均增长26.4%。由中国民营企业家发起并实施的光彩事业自1994年启动, 截至2009年底, 民营企业投入光彩事业的资金累计已达1115.73亿元, 安置就业人数187.19万人, 培训人数278.22万人, 带动1100.12万人摆脱贫困。就我们江苏省来说。截至2009年6月底, 全省民营企业户数达到84.86万户, 从业人员1339.3万人, 注册资本17252.62亿元。民营经济已经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营企业已经整个社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 没有和谐的民营企业,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民营企业内部不和谐因素也日益暴露出来。例如有的民营企业漠视职工的人格、权益甚至生命。工作环境恶劣, 甚至造成矿难等严重事故频频发生;有的民营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似乎成了正常现象。收入分配极不合理。同样是企业职工, 老板的收入比员工可能高几百倍;管理人员的收入比普通员工可能高十几倍。有的民营企业环境污染严重, 为了赚钱, 不惜危害社会、危害子孙。有的民营企业假冒伪劣, 甚至生产销售生产有毒食品, 直接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这些现象都在呼吁着人们, 构建和谐民营企业刻不容缓。

可是, 对于构建和谐民营企业这一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国的理论界至今仍然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近几年来,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研究员张建华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潜心研究构建和谐民营企业这一既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撰写了《和谐民营企业概论》一书。此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对民营企业和谐建设问题作了系统、全面、深刻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和谐民营企业总论;民营企业民主法治论;民营企业公平正义论;民营企业诚信友爱论;民营企业充满活力论;民营企业安定有序论;民营企业与自然协调发展论。

民营企业民主法治论重点论述了实现民营企业的民主管理和强化民营企业的法治建设两个问题。其内容包括和谐民营企业建设中民主的科学内涵、民营企业实现民主管理的法律基础和依据、民营企业实现民主管理对构建和谐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民营企业实现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民营企业的主要内容等;和谐民营企业建设中法治范畴的科学内涵、民营企业强化法治建设对构建和谐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民营企业强化法治、构建和谐的主要途径等。

民营企业公平正义论重点论述了公平正义内涵的辩证理解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公平正义是和谐民营企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民营企业实现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提出了民营企业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坚持平均公平、比例公平和机会公平的辩证统一, 坚持竞争公平、程序公平和动态公平的辩证统, 一坚持全方位公平、等距离公平和主客观公平的辩证统一。

民营企业诚信友爱论重点论述了诚信和友爱的辩证内涵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当前民营企业诚信建设和友爱建设的现状, 分析了当前民营企业诚信缺失、友爱缺乏的深层次原因, 论述了当前民营企业开展诚信建设、友爱建设的路径选择。

民营企业充满活力论重点论述了充满活力的辩证内涵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 民营企业充满活力的有效途径, 更新思维理念是使得民营企业充满活力的前提, 创新人才制度是使得民营企业充满活力的保证, 创新激励方式是使得民营企业充满活力的关键。

民营企业安定有序论重点论述了民营企业的安定有序对全社会的安定有序的重要意义、民营企业不安定因素的主要表现、民营企业不安定因素的危害, 分析了, 民营企业不安定因素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和民营企业实现安定有序的基本思路。

民营企业与自然协调发展论重点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现状、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缺失的主要原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路径;论述了民营经济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民营企业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的途径。

企业社会工作概论 篇8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实践教学设计 社会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G63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09-03

一、引言

《社会学概论》是人文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也是相关专业的选修课,课程的覆盖面大。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实证性的社会科学。由于社会学与其它人文科学相比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强调学生的动手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社会学的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尤为必要。同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以“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为理念,以“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知识学习为基础。在课程教学中,注重个人素养提升,突出技能和能力目标。因此建立开放性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是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内在要求。

《社会学概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下,运用所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培养科学的社会观,增强分辨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通过社会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应具有自觉地、科学地参与社会决策、社会规划和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学习,学生还应具备独立开展调查研究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还要求学生更有效、更健康地参与社会生活,以提高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质量。要做到上述培养目的,光靠空谈理论是难以奏效的。加强《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提高成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融汇到自身工作生活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社会学概论》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社会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社会学微观研究领域中的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和家庭;社会学宏观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社会运行中的社会问题、社会控制,以及社会发展的评估指标与预测。其目的是使学生对社会学的基本知识、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流动变迁和现代化有概括了解,为其融入社会、从事社会工作提供正确的分析问题方法和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目标指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而这类成人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已经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有更多自己的主观见解,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学习需求更有不同的要求;此外,成人学生学习时间不固定。针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上述特点,对《社会学概论》课程的设计思想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社会学本身是一门基础性和实证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学的理论离不开社会调查的方法、社会统计的方法以及各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离不开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各种社会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因此,对《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封闭教学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社会实践环境各自的优势,以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几年来笔者在实践教学设计上摸索出以下几条原则:

多读书。社会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宗教、心理学等等,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以学习的教材为基准,广泛涉猎相关的知识,多读书,读好书。首先要精读教材。教材是我们选定的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参考书,也最符合大纲的要求。实践技能的训练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掌握。这些知识是大学生行动的指南,也是我们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其次,我们要求大学生读一些专业领域的名人书籍。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熟悉这些名人对公共关系领域的巨大的贡献,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树立了正面的榜样。再次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一些社会学方面的案例书籍。通过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并可以模仿其中的经典案例,有意识地去解决实际中发生的大事小情。书是学生的朋友,也是最好的老师。读书也是知识积累的一个必要过程,为以后的学习和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实践。书读多了,知识积累多了,还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和巩固,并通过实践积累实战经验,训练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只有这样,学到手的知识才能变成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了。对于开放教育成人教育学生,我们采用虚实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专业教学资源,一方面抓紧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虚拟实践环境。《社会学概论》实践主要通过“走进社区、服务社区”、“进城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调查”、“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调查”、“市民的社会环境保护意识调查”等主题活动方式进行定期的有主题的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定期实践经验的积累。部分学生还可结合自身工作完成社会实践项目。同时,丰富的远程开放教育网上教学资源和教材配套的学习光盘如试题库、案例库和教学平台BBS论坛等,为学生不定期的网上自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多思考。读书不是读热闹,觉得好玩,读完了就拉倒了。必须经过思考,才有可能变成自己的知识,也才有可能活学活用。我们要求学生定期完成一篇读书笔记,把自己读书和社会实践当中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一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二可以督促学生思考,使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工作融会贯通。

多交流。读书也好,写体会也好,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在做,那么我们的努力到底怎么来评价呢,是对还是错呢,这就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交流。交流有多种,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可以面对面的交流,让别人提一些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特点和充分利用远程开放教育网络优势通过教学平台BBS论坛、班级自建的QQ群、教师博客等多种形式召开交流会,把自己认为好的经验和知识介绍给大家,也可以把自己经历的教训告诉大家以示警戒。这样我们每个人读一本书的话就等于读了很多本。做了一件事情的话也就可以等于每个人经历体会了很多事情,这也算是资源共享的一个方面吧。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人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他们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自由交流对提高学习质量非常重要。可以说,封闭的课堂违背了教育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大胆地开放地交流、比他们心安理得地一味接受要有益得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充分整合封闭教学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社会实践环境的优势,我们首先充分分析教学目标、学生差异等具体情况,在实践中贯穿学生讲课、案例分析、参观考察、调查研究、师生评议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将老师讲课与学生讲课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充分发挥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根据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手段,发挥网络虚拟环境的优势,让学生在较为便利的条件下共同完成至少一次讲课、一次案例分析、一次参观考察、一次调查研究、一次师生评议(即“5个1”要求)。我们将这种教学模式表现如附图所示:

附图 实践教学模式

(一)学生讲课

学期初由任课老师给出一些问题(基本每一章1~2个),让每一组选择一个问题,各组对所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分工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然后选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讲述(20分钟),学生点评或补充5分钟,老师点评或补充5分钟,使学生对该问题有一个深入透彻的理解,最后由学生评委会给该组打分。该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精选案例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解释理论,适当举例说明,这样常常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有些例子又比较牵强,学生对案例的怀疑必然带来对理论的误解。我们认为,有必要改革过去举例解释理论的简单授课方式,要依据现实精选案例,做到精选典型案例进课堂。教师通过精选的典型案例,交给学生去分析、与理论挂钩,通过分析和挂钩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源泉所在,并举一反三。学生掌握了经典案例,再进行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时,就避免了盲目性。根据学生规模,大概一学期组织2-3次案例分析或辩论,学期初由任课老师给出案例或辩题,一般既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同时又是社会上有争议的热点话题,如:当前中国是否应该向征收遗产税?中国当前是否应当为“安乐死”立法?这些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社会学概论》兴趣,他们大都能结合自己的工作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比如有的学生是奢侈品商场的服务员,每天看到进进出出的富人或富二代,就认为应该向富人征收高额的遗产税;而有个别学生则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认为如果激进的征收高额遗产税势必造成富人移民、国家财富大量外流的危险,所以提出遗产税的征收应该渐进而为。而关于“安乐死”的话题则更加激烈,有的学生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你能对你的父母施行安乐死吗?”来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集体意识、“忠孝”传统很强的社会,“安乐死”可能并不成熟;而有的学生则从病人的角度认为,与其痛苦的等死不如“安乐的死去”。此外,我们还选择了理论知识当中大家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如“人的社会化问题”。有的同学着重于社会化的意义作了准备,有的侧重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对社会化的影响做了准备,有的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作了准备。学生准备后的发言讨论,获得了很好的讨论效果。这些有的放矢的讨论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辩驳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学好了“活生生”的社会学。而且案例分析的形式不仅有课堂讨论更有网上实时和非实时的论坛、留言或电子邮件的交流等多种形式。

(三)参观考察

走出去,请进来,是我国社会学前辈早已倡导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今天借用这种方法仍有其现实意义。比如,我们在学习“再社会化”、“社会问题”内容时,利用有学生从事监狱警察工作的便利,组织部分同学参观考察成都市女子监狱,了解犯人的犯罪情况、犯罪动机、犯罪行为及他们改造过程。从中使学生加深认识社会化、再社会化的含义与作用,对犯罪分子的制约、治理、改造及社会的责任问题有了了解。学习“社会控制”内容时,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青羊宫实地参观,请道士讲解道教历史、道教活动与道教教文化。使学生对对宗教的社会功能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而引发了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社会学的浓厚兴趣。每次参观完以后,我们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感想,巩固了学生实践观察的效果。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四)调查研究

学期初,任课老师给出一些调查研究课题,让同学们选择(每一组或两组选一项),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观察法等方法对给出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研究报告。在学习“社会流动”内容时,我们首先要求学习者对就读远程开放教育的外来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而鼓励学习者利用便利调查自己身边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情况。这种社会调查不用事先联系,学生自己就可以展开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走近身边的外来务工者的调查,使学生对“社会流动”的理论有了感性与理性结合的理解,对这一层面的人群有了了解,由此获得了认识上的提高。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调查等等,帮助学生对“城市化”进程的理解。也有部分学生因工作便利策划了对成都市抚琴小区、水碾河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等,加深了学生在学习“社区”内容的感性认识,深化了理性认识。有个别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研究报告,并力争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验证、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巧、理论,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五)师生评议

针对上述展开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我们做到有始有终,每次都会进行师生评议,加强交流。其方式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设定评定标准,由学生当场评议优劣,最后由老师补充纠正综合评定成绩。由于标准是学生跟老师一起制定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之提高,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对训练标准的掌握更加牢靠。由于需要学生来评议,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所以他们只有认真地观察,才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另外也督促他们掌握训练技能的方法,训练达到的标准,同时还可以使他们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差距,学习别人的闪光点。

五、教学效果反馈

(一)实现“教学相长”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不少学生制作的PPT质量非常高,他们讲课的水平也很高,这对老师也是极大促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大为提高。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跟老师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或网络上与老师展开观点上的争鸣,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进步。此外,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别优秀的学生还通过进行研究型学习,积极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行动,深入社区开展社会调查等。

(三)丰富多样的教学媒体资源

丰富多样的教学媒体资源是电大教育的传统,也是保障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已初步建成了适应学生职业能力拓展需要的、适应个性化、自主学习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体系:文字教材、实践环节教学考核册、课程形成性考核册、期末复习资料、模拟试题、试题库等;参与拍摄、制作音像视频实训教学资源;大力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充实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IP课件、网上实时更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满足了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我们还完成了为全省地方电大及市内分校教学点进行网上支持服务的硬件设备与运作管理系统的建设。

(四)实践教学设计促进了我们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研究方面,我们更加注重将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不仅仅单纯地介绍社会学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社会学视角分析中国的现实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学想象力”。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主要突出三点:一是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提供大量供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二是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深入低保家庭进行深入访谈,参加相关的课题调研等;三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了全套的多媒体课件,编制了系统的网络课程,初步形成了立体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安心,余 乐.远程开放教育物业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8):178.

[2]李 芹.“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3):62.

[3]严 冰.开放大学的教学学术与学习资源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1(8):15.

上一篇:建筑工人三级安全教育下一篇:企业开工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