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最新试题

2024-10-24

社会保障概论最新试题(精选4篇)

社会保障概论最新试题 篇1

徐州专业技术人员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姓名

(一)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深爱学生的表现主要是()。163(B)自觉消除或废止师道尊严(C)全面深入了解学生(D)师生互相尊重 2.思维素质形成需要教育培养,提高思维素质的方法主要有()。40(A)摆正思维素质的重要地位(B)创造有益于提高思维素质的环境(C)积累思维素材,培养思维情趣

3.符合素质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不只是某一种具体的方法,而且是一个包含许多具体方法的方法系统,具备()等明显的特点。200 A)以心理科学为基础,对现有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或改造(C)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D)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4.以下有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64(A)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B)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D)“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一切围绕考试转

5.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塑造与潜能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和结合,意思是(),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67(A)以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B)以科学方法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C)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对受教育者进行塑造和完善 6.构建素质教育模式的意义在于()。251(B)沟通素质教育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桥梁(C)建设“科研型”教师队伍,培养新时代教育家的需要(D)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需要 7.设计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目标的依据主要是()。111(A)教育基本原理(B)发展理论(D)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8.从形式结构的角度看,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包括()这两个子系统,两个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95(A)道德认识(B)道德态度

9差.知识内化有很多要求,但()是它的基本条件。

(A)知识准确(B)知识全面(C)知识内化(D)知识丰富 10差.从智育教育内容的角度讲,()。

(A)幼儿教育阶段,一般应以娱乐和智力开发为主(B)小学教育阶段,一般以进入分门别类的知识教育和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为主(C)初中教育阶段,一般以基础常识性知识教育和学习习惯培养为主(D)高中教育阶段,以为大学接受高深教育做好准备为主 11.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途径具体到教学过程,应注意()等几个方面。22(A)在教学模式上,推行普及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B)在教学组织上,实行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相结合(C)教学保障上要努力提供相应措施(D)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实行统一性、多样性和自主性相结合 12.精神素质是()。55((B)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灵魂和意志的集中体现(C)不懈的目标追求和积极进取的深厚动力(D)主体生存发展的根本支柱和重要源泉 13.素质教育课程是()。125(A)内在地决定着受教育者素质发展的范围和水平(B)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C)实施素质教育的蓝图(D)素质教育活动展开的基本依据

14.某项教育活动只有具备了()特征,才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67(A)以人为本(B)面向全体(C)关注终身发展(D)突出主体精神 15.教是促进自主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140(B)教育是自主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C)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地成长(D)每个人潜质里都有主动成长的特性

16.高等教育研用有得的范围更是广泛,可以是(),还可以是某方面知识体系创立的研用有得等等。172(A)某学科、专业知识空白点补充完善的研用有得(C)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用有得(D)17.科学文化素质与其他素质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41(A)文化素质是学习素质的必然反映,是思维素质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素质的深厚底蕴(B)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个体的学习素质、思维素质以及科学素质都很难提高(C)科学素质,既是文化、思维素质的重要牵引,又是文化、思维素质本身(D)科学文化素质是民族振兴和人们成才、成功的根本依靠和关键所在 18.精神审美素质具体包括()等内容。55(A)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C)求真自由的胸怀情感(D)准确地感受美、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良好品质

19.撰写科研论文是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所具有的意义是()。247(A)将试验过程中的新发现展示出来,接受公众检验(B)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也是一种召唤,召唤读者对本试验研究的理解、支持和合作(C)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过程,同时也是作者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 20.素质教育主张()。这就必须兼顾所有学生。9(A)学生应各得其所、各展优长(B)所有学生都应公平享受教育权利(C)使各具个性特点和优势潜能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D)不歧视或遗漏任何一位教育对象(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紧密相联,是个体社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87(C)思维和语言 2.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建立师生信息()平台,为他们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深入便捷的信息交流、沟通服务。15(B)共享(3.优化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217。(B)学生观 4.()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压抑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动手能

和实践能力。98(D)应试教育

5.()既是中央长期高度重视的基本内容,又是国民素质整体状况的重要体现。35(D)科学文化素质

6.“元教育”又称(),指人类早期比较完整地体现自身本真职能的原始教育,其本性是为人类服务,通过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实现环境改造,满足人的生存需要。60(C)本真教育

7.素质教育如果丧失了(),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不相干的教育都可以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素质教育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236(C)统一性

8.在知识深刻内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始终是影响该进程的关键之一,也是制约对知识深刻内化程度的重要因素。(A)科学思维

9.()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203(A)活动课程

10.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

(A)根本法则(B)基本路径(C)重要经历(D)唯一方法

11.()的主渠道应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之中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B)心理健康教育

12.()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人类教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B)素质教育

13.()是创造的源泉,它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思维

14.()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挥的领域和生长点。92(C)素质教育 15.以现行教育()为基础进行改进,这是确定素质教育内容的基本思路。115(D)内容

16.()强调的是教师心中要有每一位学生,在指导思想上正确认识全体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精心设计教学。191B)个别化教学

17.()是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加工产生的观念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形成的基本稳定的方向性与规范性精神品质。26(D)思想道德素质

。18.()是全党全国长期坚持的中心任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所谓“功利性目标”,仍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B)经济建设

19.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首先必须在()上得以体现。22(B)教学内容

20.促进学生自主健康成长,始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追求和根本出发点之一。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依靠成功的()。(A)教育 21.适当精简教育内容,主要是精简以学科课程为载体的教育内容。这首先是一个()(B)教育观念

22.文化积淀到人身上构他在后天习得的素质的基础部分,是一种()。(A)历史底蕴 23.()是教育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样式。(D)教育模式 24.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学取舍和深刻(C)教育内容

25.()问题是教育兴旺发达的永恒主题,是各级各类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158(D)教育质量 26.()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进一步提升。(B)忠诚职位

27.人的素质的差异,常常就是所拥有的()的差异。72(D)文化底蕴

28.素质教育第一要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实质是要求教育者对传授的知识实现()。169(B)脉络贯通

29.()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与保证每一位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人格素质,为成为高素质优秀人才奠定“物质”基础。47(C)素质教育

30.()是教育者实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知识的直接前提和重要基础。166(D)博纳厚积(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如发现选项为A和B,则正确选A,错误选B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是许多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一贯主张,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否230 2.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一系列过程。是38 3.任何人只有当他真正明确了人生志向,确立了崇高事业的追求,他才能充分张扬独特个性,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是21 4.人才综合培养是社会对人才综素质要求提高的必然趋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否156 5.政策、法律又被称为“看得见的手”,它阻碍着素质教育目标的方向。否112 6.开拓地学是素质形成的必需。是153 7.素质教育课程观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将中心尽快地转移到着眼于素质发展方面来,实现课程内容的“素质化”。是127 8.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建立师生信息共享平台,为他们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深入便捷的信息交流、沟通服务。是15 9.学习素质强调的是对知识本身的掌握,传统的学习则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品质的形成。否35 10.普遍公平、整体有序、充分自由是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基础和目标。是 11.德育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由德育全面促进个体素质发展的功能的特殊性决定的。是95 12.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揭示事物本质,反映内在规律,符合客观实际。是5 13.学生教学成绩的提高是他们实现对知识深刻内化的关键条件。否

14.赋予素质教育以终身性特征是基于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新认识。是78 15.“应试教育”问题仅在我国存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存在。否 16.课程之所以需要“开发”是因为存在着“个人潜能”的原因。否

17.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判断素质的形成与否。对于人格独立性,实践检验尤其重要。是54 18.进入新世纪,社会要持续科学地发展,其前提就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对前人智慧营养的充分汲取。是

19.塑造与潜能实现应该是对立的。否

20.高质效传递是指在应试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否183 21.文化积淀到人身上构他在后天习得的素质的基础部分,是一种历史底蕴。是71 22.深爱学生是实现尊重与信任的基础条件。是163 23.“素质教育”的态度是带歧视性的选拔,以忽视少数学生发展为代价来“优待”大多数学生。否

24.职业技术教育是让学生掌握综合的、一般性的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25.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这是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的。否6 26.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必要条件。否197 27.尊重、关怀、体贴学生,是教育试验的首要前提。是241 28.对素质教育的探索研究,其中绝大部分工作是围绕教育起源问题展开的,它是当前这场教育变革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之一。

29.当前思维研究的重点是把握现代思维的基本规律。是39 30.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形成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首要任务之一。是31

(四)、选择题

1.()的主渠道应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之中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B)心理健康教育

2.()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集体学习

3.()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B)精神审美素质

4.社会良性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一定的(),而思想道德素质是确保实现这种追求目标的重要条件。

(B)道德规范

5.思想素质涵盖面很宽,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思想素质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更要注重()思想素质。(D)政治 6.()不仅是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创新精神萌芽和成长的沃土。(C)实践

7.教育与()具有天然的联系,原始教育与原始社会生活就曾融合在一起。(C)社会生活

8.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B)以人为本 9.()是指与人们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A)社会角色 10.()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人类教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B)素质教育

11.我国实行的是高度()的社会主义领导体制。这一制度为我国社会的整体快速发展和全面和谐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B)集中统一

12.素质教育理论坚信:人的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是很小的,后天的()都是十分巨大的,只要有适宜的教育,每个人都能获得充分地发展。

(C)发展潜力

13.()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C)真正将所学知识融入心灵

14.()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传授知识,实行普及教育,努力创造教育机会均等,使所有学生乃至社会全体成员都从教育中受益。(C)素质教育

15.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形成的重要条件是掌握特出的知识体系,所以素质教育并不否定知识传授(D)知识信息传递

16.教育环境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发展。创建一个具有良好卫生条件的教育环境,就等于为学生筑起了一道有效抵御各种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坚固屏障。(B)生理素质

17.()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A)活动课程

18.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的大事。(D)素质教育

19.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对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则是面向()的教育。(C)全体学生

20.在每位个体的各种潜能中,往往有一种或多种表现较为突出、强烈的潜能,通常称为()。(B)优势潜能

21.()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D)高质效传递

22.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C)现实教育

23.()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最重要的渠道。在目前阶段和可预见的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都不能离开它来谈素质教育。(A)课堂教学

24.学校加强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能使学校和家庭更全面地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大限度地进行()。(C)因材施教

25.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

(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26.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这是推动国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C)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27.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C)同步性 28.激活学生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A)个性潜能 29.以现行教育()为基础进行改进,这是确定素质教育内容的基本思路。(D)内容 30.()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者的施教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C)教育方法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在确定心理教育内容时,需要防止的倾向主要是()。

(A)仅仅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一种手段,过分偏重于学习心理教育

(C)单纯知识化倾向(D)心理教育孤立化倾向

2.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没有任何统一固定的模式。一般而言,教育者可从()等方面努力。

(A)立足系统地知识考察进行知识传授(B)着眼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知识传授

(D)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知识传授

3.“文化底蕴”是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在文化发展史上经过千锤百炼而凝聚、升华成的一些最基本的()。

(A)蕴藏于千姿百态的文化载体、文化现象深处的思想、精义(B)思想观念(C)价值准则(D)思维方式

6.脉络贯通具体包括的含义是()。

(B)对学科(专业)知识系统进行融会贯通和整体把握,准确判断其体系结构、精髓要点,正确把握各部分知识在学科、专业中的地位作用

(C)打通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知识界限,从更高层次、更新角度把握各学科(专业)知识的总貌和它们的内在关联、区别

(D)把握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的有机联系、主要区别 7.当今社会的人才观念很多,素质教育应服从()、人才培育综合观等人才观念。(A)人才作用重大观(B)人才成长时效观 8.对待自然、社会事物应()。

(A)在一般审美的基础上,运用个人智慧、选择独特视角,尽情领略各种美的存在与风采

(C)要善于发现人格美、精神美、科学美、道德美、心灵美等内在本质的美

(D)以一种良好的心态,自觉努力创造美,唤醒心灵美的情感

9.以下有关精神审美素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精神审美素质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B)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认识观,自觉提高自身的精神审美素质,必须以充分认识精神审美的重要价值为前提

(C)不断内化精神审美方面的知识,这是提高精神审美素质的关键环节 10.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现他的()。

(B)个性特点(C)兴趣爱好(D)优势潜能

11.具体来讲,素质教育教学应确立的重要观念是()。

(A)毕业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和核心产品,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要通过毕业生质量来反映

(B)中高等教育阶段,生源质量往往成为影响和制约办学质量的基本因素

(C)教育追求质量,必须始终围绕和针对学生的客观情况

12.学校物理环境包括()等方面。(A)绿化范围(B)校舍设施

(D)校园布置 13.学校教育环境的要求是()。

(A)新建学校应设在地势平坦、通风良好及日照充分的地段

(B)优化教室的自然环境(C)控制噪音(D)绿化校园

14.以下有关尊重信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尊重信任是爱的具体体现(B)尊重信任是实现素质教育价值的保证

(C)深爱学生是实现尊重与信任的基础条件

15.以下有关能力知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能力知识主要是创新和探索的知识(D)能力知识是我国教育所欠缺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17.促使知识深刻内化的保障措施有()。

(A)架设师生全面沟通桥梁,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C)开辟校内外实践基地,创造知识深刻内化条件(D)运用实验实习教学,加强学生科学思维训练,搭建知识深刻内化舞台 18.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特征具体体现在()等方面。(A)人文学科以及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受到应有的重视(C)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被普遍认同

19.思维素质形成需要教育培养,提高思维素质的方法主要有()。

(A)摆正思维素质的重要地位(B)创造有益于提高思维素质的环境

20.美国教育家泰勒提出的著名的“目标模式”在今天看来,具有的不足之处是()。(A)“先确定目的然后确定手段”的做法,在课程设计中未必可行,不应把目的和手段完全分开(B)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点滴改进的必要性(C)像理解力、鉴赏力等重要的教育结果,是难以测量和清楚地观察到的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如发现选项为A和B,则正确选A,错误选B 1.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一校之魂,校长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

(否)

2.任何人只有当他真正明确了人生志向,确立了崇高事业的追求,他才能充分张扬独特个性,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是)

3.优化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学生观。(是)

4.闲暇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否)

5.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应试教育的基本理论,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否)

6.“复归教育”是教育发展史中必定要经历、也必定会超越的历史阶段。(是)

7.政策、法律又被称为“看得见的手”,它阻碍着素质教育目标的方向。

(否)8.德育首位是教育经验的总结、教育规律的反映。(是)

9.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

10.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或理念,不是一种教育方式,不存在什么素质教育模式。(是)11.素质教育的第一规范性便是为社会、为人类创造价值。(是)

13.教育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教育科学知识的总和。(是)

14.在主体认识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认知图式”,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主体的世界观、信念和信仰系统。(是)

15.素质教育思想是现代才提出的,完全是现代化教育的产物。(否)16.推广相当于“克隆”,是探索和创新的继续,是发展的同义词。

(否)

17.设计素质教育目标首先应当依据教育理论和未来学说。

(否)

18.活动课程是学科性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否)19.19.教学方法不正确,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而且会压抑学生的素质发展。(是)20.尊重信任是实践素质教育教法的前提。(是)21.法纪责任素质,不仅是每个人在社会立足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是)22.忠诚职位,献身教育;尊重信任,深爱学生;竭力躬行,托以致远;严于律己,铸树典范,是素质教育施教态度的基本方面。(是)2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认识观,自觉提高自身的精神审美素质,必须以充分认识审美眼光的重要价值为前提。(否)24.个性潜能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运动、语言、操作、计算、逻辑推理、组织领导等等。(是)25.不断提高生活审美方面的知识和水平,这是提高精神审美素质的关键环节。(否)26.素质教育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压抑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否)

27.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作为重要长远追求目标把实现学生健康作为最基本的任务(是

28.“行教”是指教育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教育影响学生。(否)180 29.提高人的一切素质,首先要从提高其生活水平开始。(否)

30.校舍布置是构成校容校貌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状态。(否)214

社会保障概论最新试题 篇2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

一、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1.概念: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德国 滕尼斯 1887 《社区与社会》最早提出。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

2.构成要素: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

3.功能:经济生活(首要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社会保障

二、社区的类型学理论

德国的滕尼斯重点是强调“社区”生活的共同意识。以后的库利的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理论;雷德菲尔德的民俗社会和都市社会理论;帕森斯的传统和现代模式变量理论

三、人文区位学理论

一)同心圆理论

美国 伯吉斯 20.20对城市空间结构 划分五个同心圆模式:中心商业区、过渡区(贫民、流浪汉、下层社会的人)、工人居住区、较高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往返去)

二)扇形理论

霍伊特 1939

三)多核心理论

哈里斯和厄尔曼

四)人文区位学之后的理论发展

社会文化学区位学理论:引入文化价值新正统区位学理论:人口、组织、环境、技术

四、社区全貌研究

美 林德夫妇 开创了以小城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1929 发表《中镇》开创社区综合研究先河。

五、中国的社区研究

1.1921 燕京大學布济时 和美籍甘博 出版《北京——一种社会调查》

2.中国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20 乡村建设运动杨开道和许仕雍 清河调查李景汉 晏阳初 定县调查

3.30年代中期,吴文藻推行“社区方法论” 社区研究三种功能:1.从实地考察中认识社会问题的实际状况 2.检验社会理论 3.及时记录变动中的中国社会

4.30年代 费孝通 写出中国社区研究名著《江村经济》 又叫《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 在英国出版

5.抗战期间成果 费孝通《禄村农田》 张之毅《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与商业》 田汝康的《芒市边民的摆》

6.80 年代中国社会学恢复

第二节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乡村社区)最主要的社区形式

概念: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特点:①人囗密度低;

②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③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④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形态:散村和集村

2.城市社区(都市社区)

概念: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从城市产生到工业革命前的17.18世纪称为:古代城市或前工业化社会城市

第二阶段:18世纪~今 称:现代城市 或工业社会城市

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的特点:

①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②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③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④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社区发展

一)什么事社区发展

1. 概念: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领先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

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发展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和策略。

2. 20世纪初 英法美“社区睦邻运动”

3. 20世纪20.30年代的 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张鸿钧晏阳初与赛珍珠《告语人民》

4. 社区发展概念在二战后由联合国倡导推广1951年联合国通过390D号议案,建立社区福

利中心 侯改为“社区发展计划” 1955 年联合国发布《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文件,提出“社区发展是一种由社区人民积极参与并发挥其创造能力,以促进社区的社会进步与经济情况的工作过程。”

二)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5. 基本原则:①民主;②民众需要;③自力;④自下向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⑤物

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并重原则。

三)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就是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进程

中国社区发展始于20.80中期1999年民政部开展“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突破原有行政管理模式,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功能。

二)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推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根本原因: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单位制”、消解的表现:①单位体制外人员的增加;②传统单位的功能型转变

本质:中国社区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不只是社会工作,而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中的系统工程。

三)当前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第一,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第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保障概论最新试题 篇3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以人为本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C)五位一体

5、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B)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6、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C)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作的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

7、贯彻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C)理论联系实际

8、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B)创新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0、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基本路线

11、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2、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3、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4、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C)21世纪中叶

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C)明确提出的。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化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 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想中解放出来。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把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D)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8、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9、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A坚持对内改革 B坚持对外开放 C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10、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

A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第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第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成果真理性的有力证明。

2、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答: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衰亡。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不是最终目的,必须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方两方面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是为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观点。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和列宁的基本观点,毛泽东也说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党的十八大把‚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

答:党的十八大认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个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对于今后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具有指导意义,它将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适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试述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答: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成性考核册选择题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改革开放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B)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B)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5、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6、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B)按劳分配

7、党的十八大指出,(C)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人民当家作主

9、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政治领导

1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11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党的(B)十七大

12、当今时代,(A)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

1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B)的必然要求。

14、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B)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15、提高全民(C)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A互利共赢、B多元平衡、C安全高效 D对内改革

2、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担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

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D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E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5、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D)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南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共同繁荣 D名族区域自治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8、依法治国是(ACD)

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D建设中国。必然要求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10、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AB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D百家争鸣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答: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或旧的观念出发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第二,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改革。第三,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第四,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基本原则有:一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是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三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四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4、如何理解民族精神?

答: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时代精神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共同构成中化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精神。

四、论述题

如何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答: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国有经济,主要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共有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形式;(2)集体经济,主要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3)混合所有制经济有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主要以入股的方式将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经营、按股分红并负有限责任的民有制经济形式。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3)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

2、为什么说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答: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和科学发展事业与现代化进程基本适应,取得了重要成就.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铸造我国科技事业的新辉煌。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成性考核册选择题作业3

一、单项选择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始终的是(A)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B)

3、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B)

4、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B)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

5、(c)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

6、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B)的共同努力。

7、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C)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8、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B),割占我国台湾的。9、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B)方针。

10、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是(C)11、2007年10月,党的(B)报告第一次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和平发展框架。

12、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A)

13、现阶段既是中国。。坚强柱石的是(B)

14、在改革开放和。。(A)党的领导。

15、新形势下建设(C)的马。。。执政为民理念。

二、多项选择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BCD)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诚信友善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BCD)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D住有所居

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4、着力推进(ABC)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A绿色发展、B循环发展、C低碳发展D经济发展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AD)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A改革开放、B文化建设 C 社会建设 D科技创新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标志性事件是(ABC)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 B‚邓六条‛

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 D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7、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的是(AC)

A海协会、B大陆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C 海基会 D海协会

8、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个尊重是(ABCD)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9、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这是因为:(ABCD)A中国共产党。。。。B坚持中国共产党。。。C中国共产党自成立〃〃〃〃〃〃 D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 〃〃〃〃〃 10 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包括(BCD)

A建设纯洁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B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C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D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建设的新目标。

答: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如何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答: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 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简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答:1.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4.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答: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1)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有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有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各民主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参政党.人民政治商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 四.论述题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们已经深深意识到,没有生态安全,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无从谈起。

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一)发展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人的发展就不可能全面。

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迫切性:

(一)人与自然的矛盾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投入实现的,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三)提升国际竞争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稀缺性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谁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会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四)生活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环境危机不能转移。环境危机具有一定的全球性。

2、结合实际,谈一谈新时期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答: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要做好一下六项工作:

第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第二,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第三,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第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第五,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第六,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中国共产党把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称做‚伟大的工程‛。党应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期的党建是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党的建设水平。

1.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问题是历史的、具体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内涵。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我们既要注意总结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更要着力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新的创造。只有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党才能更好地完成执政使命。

2.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这些事实告诉人们,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中国共产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社会保障概论最新试题 篇4

1.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 ABC

A. 方法论 B. 研究方式 C. 具体技术与方法 D方法

2. 社会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法论 AB

A. 实证主义 B. 反实证主义 C. 本体主义 D客体主义

3. 通常把社会学的研究方式划分为 ABCD

A. 调查研究 B. 实验研究 C. 文献研究 D实地研究

4. 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的方法 A

A. 问卷法 B. 量表法 C. 观察法 D 实验法

5. 实地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的方法 C

A. 问卷法 B. 量表法 C. 观察法 D 实验法

6. 文献研究的主要类型 ACD

A. 内容分析 B. 生活史分析 C. 二次分析 D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7. 选题阶段的任务 CD

A. 查阅文献 B.阅读 C. 选取研究主题 D形成研究问题

(二)名词解释

1. 方法论

方法论是社会学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关于研究过程的哲学,其中包括作为研究基础的各种假说、理论,以及用以分析和解释资料的原则等等。

2.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社会学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3.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在已有社会理论或假设的引导下,按照实验设计的模型,人为地控制某些社会条件,通过观察、记录等手段分析研究对象,以探明研究对象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的研究。

4.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通过有计划地搜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5.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三)简答及论述题

1.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从大的方面看,这四种研究方式反映了两种方法论的倾向:以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为代表的定量研究方式,比较集中地体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倾向;而以实地研究为代表的定性研究方式,则集中体现了非实证方式方法论。

同样,不同的研究方式的适用范围也不相同:调查研究最经常地被用来描述一个大的总体的状况,以及探讨不同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实地研究更多地是在深入理解社会现实,以及在提炼和建构理论方面发挥作用;实验研究适用于探讨事物现象间因果关系以及小群体互动情况的研究;文献研究常常被用于帮助研究者去探讨那些既不会引起研究对象的任何反应,又是其他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达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2. 调查研究的特征。

①调查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这种随机抽取的有相当规模的样本特征往往是其他研究方式所不具有的。

②资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且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

③研究所得到的是巨大的量化资料,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才能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3. 为什么要采用双盲实验?

实验组对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期待也可能影响到实验的进行,对行为的测量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因此,必须排除这种期待的影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更严格的实验设计中,往往会考虑采用双盲实验的方法。

4. 二次分析与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比较。

二次分析就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而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是对他人或前人的、现有的以频数、百分比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的分析。与二次分析有一个相似的方面,即它们所用的资料都是别人已收集好的。只是二次分析所用的是原始数据资料,而现存统计资料的研究者由是利用那种以频数、百分比等统计形式出现的聚集资料。

5. 实地研究的观察者有哪几种类型。

在实地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采用观察的方式来收集资料。他通常选择不同的角色。社会学家瑞芒德勾德按照参与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将实地研究者的角色分为四种:

①完全参与者。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是他所研究事件的真正参与者或装作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而别人只知道研究人员是参与者,而不是研究者。上例中的罗森汉教授就扮演这样的角色。

②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这种角色参与被研究对象的全部活动,并同时说明自己的研究者。这种角色的典型例子是美国社会学家怀特对“街角社会”的研究。怀特选择在美国波士顿一个叫“科纳威里”的意大利贫民区,通过一个叫多克的头头融入这个社区,并宣称正在写一本关于科纳威里的书。在长期的观察中,他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得出了有关群体结构和个体表现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研究结论。

③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这种角色以研究者的身分出现,与研究对象交往,但不参与被研究对象的活动。这种角色的典型例子是新闻记者。

④完全观察者。

这种角色不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对社会过程作纯粹的观察,研究对象并不知道自己被人在研究。

1.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2017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3.自考《社会学概论》单选习题及答案

4.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5.自考《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及答案

6.社会学概论自考真题练习及答案

7.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8.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测试题

9.2017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上一篇:春茶活动方案下一篇:《瓦尔登湖》读后感1012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