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

2024-08-01

《社会保障概论》(精选11篇)

《社会保障概论》 篇1

0引言

从商业智能与营销团队到合作伙伴与第三方供应商,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数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开发新产品,优化服务供应并能做出更加明智的数据驱动型商业决策。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将会在更多的地方生成、存储和处理数据,最终数据也会被共享并分配到更多地方。当前,组织的IT管理部门确实面临着一种数据保护困境。在组织和建筑范围之外共享组织/单位的敏感数据的想法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既能满足重要的业务需求与要求,同时还能保护数据免遭恶意威胁破坏。

随着组织的敏感数据被保存、划分、切割并共享给更多人, IT管理员必须找出一种能够保持数据安全的方法,尤其是在云和多用户环境下更是如此。经批准的用户与程序需要能够利用可用的数据,需要确保诸如知识产权、个人身份信息以及组织财务信息在内的任何高价值敏感性信息无论被存放于何处都处于锁定的安全状态。

很显然,为了消除数字鸿沟,必要的共享是需要的。但也有一些敏感数据,趋势是既能为工作所需,又不是简单共享的,这些安全途径包括:

将数据迁移到云中:利用云所提供的高效与可扩展性优势, 同时保持在共享环境下对数据与加密密钥的完整所有权与控制力。

实现大数据分析:而不会将敏感数据暴露给可能导致数据外泄的外部和内部威胁。

授权对可用数据的访问:同时通过对用户与服务进行认证保护知识产权或个人身份信息安全,确保用户身份与其所宣称身份相一致。

1敏感数据保护计划框架

太多时候,共享的数据超出了应当共享的范围。不只是指社交媒体,也包括组织内部敏感数据资产的共享情况。为了不共享组织的敏感数据,IT管理者需要拟定一套计划。几年前,受制于技术发展,只能对数据进行周界保护。虽然作为一个额外的保护层,网络周界安全技术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再不能将它作为数据安全策略的根基,日常中非常可能发生数据外泄问题,传统的周界安全技术不再能够提供充分保护了,组织的敏感数据已经成为新的周界。

现在,得益于加密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可以利用一些工具、 方法不共享并保护组织的敏感数据。

首先,需要确定内部数据中心所保存的最敏感数据资产,然后找出外部数据中心(云和虚拟环境)中的最敏感数据资产。搜索存储与文件服务器、应用程序、数据库与虚拟机,且不要忽略在网络与数据中心之间传输的流动数据。一旦这些数据离开组织的管辖范围,就不能控制了。下一步,对其进行加密。数据加密承诺虽然简单易行,但是不要忽略密钥重要性。通过采用与数据相分离的方式集中管理并保存密钥,IT管理者可以保持对数据和密钥的所有权与控制力,同时优化加密基础架构便于进行审查与控制。

2利用随处加密的策略来保护敏感数据

加密策略与选择部署的解决方案应当满足两个核心要求:

提供访问控制:定义可以访问组织数据的人员与程序;

直接保护数据:将保护与控制力应用到数据本身。

除了强有效的集中化密钥管理之外,确保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可以随处加密敏感数据,无论是静态数据还是移动中数据,都可以对其提供保护。

2.1应用程序级加密

采用应用程序级加密,可以将保护应用到多种类型的数据上面,范围涵盖从非结构化数据到结构化数据,如信用卡帐号、公民身份证号码以及银行密码等。在网络或应用程序服务器生成数据或首次处理数据时就对其进行加密可以确保在数据整个生命周期内都是安全的,无论数据在多个环境间传输、备份、拷贝或迁移多少次,都能确保其安全性。方案提供的应用程序安全性在适用于业务应用程序的商业加密方案中是最高级别的,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人力资源管理(HCM) 等应用程序均可使用。

2.2列级水平数据加密

从信用卡信息、患者数据和社会安全码到客户电子邮件地址,各级组织的一些最有价值的信息资产将保存在数据库中。通过对含有敏感数据的具体字段进行高效地加密与解密运算,一套列级水平加密解决方案可以在数据存储区内快速实现对大量敏感的结构化数据的写入与读取操作。对内部、云和虚拟环境中的这一栏水平数据进行加密可以防止发生数据外泄事件,同时确保组织符合多项法规与强制要求。

2.3文件与文件夹水平加密

考虑到数据量与相关性,内部、虚拟与云环境中网络驱动器与文件服务器上的高价值数据通常是最具吸引力的,也最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包括敏感数据,也包括文字处理文档、电子表格、 图片、设计、数据库文件、导出、存档与备份文件等。一套文件水平的加密方案使IT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制定的政策对本地和对应网络中的这些敏感数据实现自动化的透明加密。在发生数据外泄、误用或特权账户遭受黑客攻击、服务器被盗走和其他潜在威胁情况下,一套文件级加密方案会将敏感数据处理成为毫无用处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在IT管理者遴选文件和目录级别加密方案时,文件夹和文件加密均是无缝和透明的,不能影响业务运营、业绩或最终用户体验。用户成功通过验证后,文件保护进程会被自动启动,在不影响生产力的情况下应用政策。

2.4云环境加密

云和虚拟化让组织有足够的灵活性和效率即时推出新服务并扩展其基础设施。但物理控制或已定义入口和出口点的缺乏, 会带照顾一系列安全问题-数据混合、授权用户滥用、快照和备份、数据删除、数据泄漏、地理性监管要求、云超级管理员等。

如果没有对云存储环境实现适当水平的加密,迁移商业应用程序并将敏感数据保存到云环境中是比较有风险的。在由独立云服务供应商托管云环境中所存储数据的情况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将高可用性解决方案部署就位,提供对整个虚拟机以及相关存储卷的全盘加密功能。对整个虚拟机进行加密让IT管理者可以保持对云中敏感数据的完整控制力,同时满足一系列行业安全标准与政府法规要求。

2.5网络存储加密

敏感数据通过网络传输、更多交易在网络上进行、网络中涉及的价值越来越高。除了需要加密来防止安全威胁,很多组织还需要确保并证明他们合规要求,包括政府、行业和地区政策。愈发复杂的安全破坏情况与更为严苛的政府法规,以及爆炸式的数据增长、虚拟化与合并,这些都为存储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存储加密会保护连接到以太网网络的文件数据,使用SMB(CIFS)/NFS文件共享协议保护NAS存储数据安全。一旦敏感数据在网络存储上被加密后,无论选用哪种存储介质,它都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加密状态。即使备份与存档也是安全的,无需任何额外操作。网络存储会根据自定义商业政策加密数据,提高当前认证服务水并确保数据隔离安全,即使在多用户环境下也能保证安全。只有授权用户才能以明文方式访问数据。加密机制必须支持合规要求并提供高级审计报告功能,并可以确保信息的安全,同时不会降低网络或影响其他业务功能。

2.6令牌化

随着组织内部所采集个人敏感数据量的增长,数据暴露风险也在增大。令牌化是另一种数据保护方案,该方案通过使用所存储、处理或传播的唯一令牌在明文数据位置替换数据来对敏感数据进行保护,这些敏感数据诸如帐号、社会安全码、电话号码、 密码、电子邮件地址等。格式保留令牌化(FPT)方案可以保持敏感数据的长度与格式,无需对数据库与应用程序做出变更,这就使其具备在内部、云和虚拟环境内跨越多个数据中心的良好可扩展性。

2.7高速加密

除了静态数据解决方案之外,组织也需要对跨越网络和/或在数据库中心流动的数据进行保护。网络也会遭受持续的攻击, 敏感资产一直面临的暴露危险。比以往更重要的是,采取加密措施是应对网络中传输数据所面临威胁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强制要求。二级高速加密可以帮助组织确保网络流量数据是安全的。与此同时,该解决方案可以让组织最大程度发挥网络性能与运营效率,提供安全保证,而不会影响性能,同时最大程度提高吞吐量并减少甚至实现零延迟。

2.8密钥管理

凭借密钥管理方案,组织可以在整个密钥管理生命周期中集中、有效、安全地管理整个企业范围内的保护密钥和政策。理想的解决方案可以跨异类加密平台管理密钥,为密钥管理互操作性协议(KMIP)标准以及专有接口提供支持。如此,安全团队可以统一查看、控制并管理其所有敏感数据的加密政策和密钥,无论是云中、存储设备中、数据库中,还是其他任何位置的数据。

3结语

随着组织的敏感数据所面临威胁的不断增加并且变得日益复杂,采取方案进行保护是很重要的,通过采用创新的加密方法、 最先进的加密管理技术和强认证与身份管理解决方案随时随地保护相关数据,以一种以数据为中心方式确保自身数据安全。除了静态数据加密解决方案之外,组织还应重视保护移动中数据。 包括对时间敏感的语音与视频流以及元数据。实现与严苛的数据隐私法规要求的合规性并确保敏感的组织资产、客户信息与数字交易信息的安全性,免遭暴露和恶意控制,从而在数字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世界中保持客户对组织的信赖。

参考文献

[1]任东林.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4.

[2]郑洪英,王博,陈剑勇.实现加密和分割的数据云存储方案[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社会保障概论》 篇2

本学期,通过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学习,使我掌握了很多原先并不知道的知识点,特别是将初时将社会保障单纯理解为“救济”,理解为只是出于困难的人们才可以享受社会保障:现在,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大大扩展——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而社会救助只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很少的一部分,保障对象也是少数人。

学习社会保障概论,目的在于学习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社会保障体系中各项制度、计划和项目的内容。对于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更要通过此学习,将自己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如有机会,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尽己所能,促其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对我们的讲授、小组作业和课外查询的资料,使我们对国外先进的社会保障发展状况印象深刻,也收获甚多。下面,我将平时学习中对主要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做一简要的总结,限于纸张大小,我没有列成表格,请老师见谅。

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情况:

1、英国:

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管理方式为政府直接管理方式 新旧《济贫法》、《贝弗里奇报告》 1948年五大法律成为英国福利国家形成标志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由国民医疗保健服务制度和私人医疗保险制度构成

失业保险: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2、瑞典:

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管理方式为半官方的自治管理方式

福利国家“橱窗”(保障内容无所不包)按照“普遍性”原则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

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助相结合

3、德国:

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管理方式为半官方的自治管理方式

保险特征:一是以社会保险为主,二是承保机构多元化,三是经费筹集多渠道,四是保障管理高度“自治“ 养老保险:

世界上最早建立养老保险的国家。分为法定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种性质。

基金的筹集模式为初期的基金积累制逐步改为现行的现收现付制

医疗保险:法定医疗保险和自愿医疗保险两大类型组成

以社会集资为主,国家提供的财政收入补贴较少 《疾病保险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失业保险:

复合失业保险制度

4、新加坡: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 由政府集中管理和运营基金 养老保险制度:中央公积金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个人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政府补贴、保健储蓄计划、大病保险计划和保健基金计划 卫生机构分为两级

5、智利: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险模式

社会保障管理方式为民营化的市场管理方式

由私营基金管理公司运营基金,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保障领域

6、美国

社会保障管理方式为政府直接管理方式

养老保险:一类是老年遗属残疾保险制度,另一类是针对铁路系统职员的养老保险制度。筹集模式是以现收现付为基础的混合模式,给付标准为薪酬比例制。

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私营医疗是美国最主要的医疗保险形式

7、日本:

养老保险:年金制度

基金筹集模式是以现收现付为基础的部分积累模式 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社会保障概论》 篇3

【关键词】社会学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F713.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079-01

广告学是一门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新闻学、美学等众多专业知识的学科。社会学是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所掌握的学科之一。培养广告学学生社会学的想象力,提高广告学专业学生学习社会学概论的积极与主动性,是教授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体会。

一、教学内容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概论性课程,很难在有限课时中进行全部内容详细讲解,特别是在缩减教学课时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改革现实中。我校广告学专业《社会学概论》为36个课时,26个讲课学时,10个实验课时。这与全部为讲课学时的专业有所不同,需要对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与编排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

1.明确课程性质

区别于我校公共管理系公共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和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广告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是一门专业限选课,而非专业必修课。但是广告学专业必须要了解社会学相关理论与知识,一方面可以让广告学同学能够更清晰理智了解广告促进商品销售的科学规律,从而根据这些规律去从事广告活动,收到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使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又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好的理解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帮助其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

2.合理编排与取舍教学内容

以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为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为概论;第二篇为微观分析;第三篇为宏观分析;第四篇为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将讲课课时的教学内容与实验课时的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为了增加对社会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由浅入深的进行整体性地学习。第一篇概论中,安排两个课时量的“文化社会学”的实验课,通过讨论以及学习中华文化,不仅增加学习趣味性,而且加强国学知识的学习。第二篇中,进行微观分析中,除了重点探讨个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还要注重在结合广告社会学中,探讨广告与社会互动的规律。同时在讲解个人、家庭、婚姻与性的章节中,安排“性社会学”的实验课时。通过了解性犯罪的来源于解决方法,了解性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最后,在讲解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加入社会问题专题性地探讨课时。了解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特征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培养问题意识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

教师若在广告学专业学生的社会学课堂上延续传统教学方法,侧重教师的主导性,认为只要教师照本宣科讲解,学生认真听课,就可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是有失偏颇的。这只会使得社会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呈现低水平的效果。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反思以及学生对教师评价反馈中,以下的教学方法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1.参与式教学法

不管在讲授理论课时还是实验课时的课堂上,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讲授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案以及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接收能力,调整与梳理社会学课程重点内容。如介绍社会学的理论渊源以及代表人物时,一方面进行详细讲述,另一方面还需要推荐名作给学生阅读,以便学生对社会学代表人物的思想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另外学生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应选择性吸收,激发学习热情。可以就不理解的内容或者感兴趣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教师讨论。在实验课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主辩论。鼓励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

2.案例教学法

由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些都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案例教学法是笔者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出社会学理论,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度,又可以利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如在讲授社会互动理论中的“拟剧论”这一理论时,例举三个例子,让同学们分析。第一个例子是大学新生聚会上,同学们的自我介绍的时候尤其注意给大家留下比较好的第一印象;第二个例子是人们在开始谈恋爱时会尽量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第三个例子是在求职面试时,会很注意自己的衣着和言行,希望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通过分析理解,让学生懂得戈夫曼拟剧论的内容以及了解“印象管理”的重要性。

3.实践作业法

社会学是一门实践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教学。即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直接学习,进行感悟、反思从而得到成长。如在“社会角色的章节的教学中,运用实践作业教学法,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角色失调的现象,找出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失败的具体表现,并结合社会学相关知识,分析大学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课程回馈中发现,实践作业法不仅可以提升广告学专业学生学习社会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法

多种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转变“一考定学生等级”的有效展现。广告学专业学生在课程、课时结构安排以及学习内容均与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等不同,因此成绩考核也应体现差异性,做到因专业而异,实现有效教学。因此,笔者采用的考核主要有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有出勤、课堂发言、实验报告等组成,期末考试采取过开卷形式。更多地将纯粹对知识点的考查转向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例如“运用社会学相关知识,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联系实际阐述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联系实际阐述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让学生运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观点分析社会现象。社会学概论的成绩考核中,不仅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得,而且还需要把考核内容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责任感,实现社会学概论的教学目标。

总之,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积极与主动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不会停止,同时笔者将持续为实现社会学概论课程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丁俊杰.广告学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保障概论》 篇4

《社会保障概论》这门课程涉及社会保障理论、历史发展和应用三方面知识, 包括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的改革发展潮流;也包括具体社会保障项目的概述, 如养老社会保障、医疗社会保障、失业社会保障、住房社会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职工福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区保障, 等等。每一部分内容都涉及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国外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水平, 以及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和改革发展趋势。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学习非常枯燥无味, 而且难于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保障实际情况相结合, 也不便于记忆、理解和运用。基于上述的教学情况,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不仅可以将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 缩短理论教学与现实问题的距离, 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而且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 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索、表达、合作的技能,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并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性、趣味性和应用性,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学生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社会保障的应用案例, 接触到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一些研究方法和分析技巧, 对这些问题作出适当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 还可以加强对学科知识的掌握。

二、实践案例分析教学中的组织实施

社会保障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热点话题之一。由于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尚处在不断改革、完善过程中, 因此, 在《社会保障概论》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紧密地联系社会实际,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并非完美无缺, 其局限与优点同样突出, 如占用时间较多, 适用范围有限, 缺乏对概念、原理等基础性知识的系统培养等。在《社会保障概论》实践案例分析教学中, 进行改革探索, 总结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其组织实施由3个环节构成。

1.教学准备环节

为了提高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的实效, 避免常规案例教学占用时间太多的局限,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的课堂设计特别重视课前准备, 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规划。其一, 课堂精讲。设计某一章的案例教学, 首先, 安排课堂精讲, 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这是常规案例教学缺乏的环节, 也是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其二, 案例精选。涉及社会保障的个案丰富而复杂, 而一个案例只能解决有限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 对不同案例进行分类取舍, 选择最适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案例, 尤其是最近发生的、影响面比较大的社会保障案例。例如, 针对养老社会保障案例, 选择2007年各省市城镇老年人养老金因居民消费指数的上升而增加, 由于各省市政策不同, 养老金的增加幅度也不同, 教师重点收集13个省市的资料。教学案例的选择, 能够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理论修养, 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小组学生的材料收集准备, 也是实践案例分析取得成绩大小的关键。其三, 小组实践分析。教师将同学分成8人~10人一组, 确定小组负责人员, 指导他们查找相关背景资料, 对案例进行详细解析, 提前撰写规范的实践报告, 并指定小组成员对案例分析进行阐述。同时, 允许其他小组同学提出意见, 小组实践分析, 一方面, 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避免课堂讨论中最容易出现的冷场、言之无物或离题太远等弊端;另一方面, 使得学生参与课堂争辩、质疑、科研探索, 扩大参与面,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课堂讨论分析环节

课堂讨论分析是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 也是难度最大、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导演”本领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能力。在实践案例分析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师生之间、发言人与点评人之间、组织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多层次交流, 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

首先, 教师要对案例中显现的问题和杂乱无序的信息进行加工, 并指导学生查询国内外相关的材料, 进行佐证分析, 挖掘案件内在影响的本质问题, 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其次, 教师要通盘设计案例教学计划, 组织实施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相关概念和原理对案例进行讨论、辨析。再次, 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看法、观点进行配合分析, 但只能就案例的背景材料和关键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不能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 或给出结论。在学生发言时, 教师要认真倾听、善于引导, 不要轻易打断, 或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应充分肯定, 对错误的观点和离题太远的辩论也要及时引导, 促使课堂讨论逐步接近既定教学目标。

3.成绩考核环节

一般案例教学都是在教师做出点评后结束, 案例分析结果没有考核量化指标, 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缺乏直接的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强化教学效果,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将案例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延伸, 直接与最终的考试成绩挂钩。在课堂实践案例教学终结后, 由教师给予实践案例小组一个分数, 一般是总成绩的20%。参加案例讨论者也有鼓励性分数, 根据参与的积极性, 给予一定小组成员的浮动成绩, 一般可以上下浮动10%。同时, 教师在课后要对实践案例报告做出书面批改, 针对实践案例报告和发言的优点和局限进行评析, 作为平时成绩归档, 并反馈给案例解析人。如果案例解析人和点评人对教师的评析有不同意见, 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 并给予合理修正的机会。

三、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的特点和关键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要求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常规案例教学的局限在课堂讨论环节, 有着明显的单一性和临时性。而且, 课堂互动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甚至失败。在实践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 综合运用了理论精讲、案例解析、点评、课堂讨论等相互渗透的手段和方法, 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成绩评价融为一体, 具有导向性、启发性、趣味性和研究性, 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认真调查、深入研究, 切实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设计, 特别是课前准备环节的安排, 节约了课堂讨论时间,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案例教学过程复杂, 视点具有开放性, 结论需要当堂核实, 缺乏充分的时间保证, 其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最优, 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既要解析、研究、讨论案例, 又要传授基本概念和理论, 其结果往往挂一漏万, 这是一般案例教学难以两全的突出问题。而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有周密的课堂设计, 将基础理论的精讲和典型案例的解析都放在课前准备环节, 为课堂上的案例研究、讨论做好了充分准备, 不仅节省了课堂讨论时间, 解决了一般案例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也使得案例教学避免了某些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 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四、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 实际上是一种双向沟通、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设计、点评、讨论, 教师既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 又可以切实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运用的程度。在运用这种方法时, 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案例的选择要从简单到复杂, 以国内为主, 国外为辅

首先, 如果教师一开始就选择一个复杂的案例讲解, 需要解释有关概念、原理, 学生容易产生烦杂的感觉, 主次不分, 影响教学效果。其次, 由于案例教学在西方国家发展比较成热, 目前从国外教科书翻译和引进大量案例, 但其中许多案例所描述的内容和条件与我们的书本内容已经有所区别, 因而不能照搬照套国外教材, 要区别选择, 进行“扬弃”, 并多选择国内一些与本学科问题有关的、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来分析,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认同这些案例的内容, 从而使案例真正为我所用。

2.实践案例教学不适应所有授课对象

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探索在实践案例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 尽管这些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但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高的自我控制力, 难以完成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案例的解析、点评。因此, 该教学法比较适合大三、大四学生的教学活动。无论知识广度和深度, 高年级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积累, 其综合能力也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 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应建立在充分的时间保证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 适宜小班教学, 否则, 教学实效会因为时间紧张和参与面狭窄, 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3.实践案例分析教学不适合所有课程和教学内容

典型事例中包含着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 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并训练其策略、思维能力。实践案例分析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从专业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传统教学方法不易达到的效果。但是, 从探索经验来看,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不太适合理论性、基础性知识的教学, 因其局限于事件叙述, 远离抽象的概念和知识, 有可能使学生形成一些不正确的概括化认识, 从而妨碍他们对概念、原理等系统性知识的深度认知, 以及批判性分析能力的提高。因此, 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比较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 如《社会保障概论》的基础理论就不太适合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方法。而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如各项具体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社会保障、医疗社会保障和失业社会保障, 等等) 使用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法, 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法, 是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开展实践案例分析, 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性、趣味性和应用性,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实践案例教学的准备和分析过程要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自身条件出发。

关键词:实践案例分析,《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殿文.公共事业专业《定量分析方法》案例教学探讨[J].民营科技, 2006, (12) .

[2]周长春.案例式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 .

社会保障概论模拟题五 篇5

一、选择题(计20分,每题2分)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救助是向社会弱者提供最低保障

B、社会福利是社保事业的最高层次的追求

C、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保事业的核心

D、社会优抚是用以实现社保的特殊纲领

2、社保基金管理的原则包括()

A、运营原则B、公正原则

C、安全原则D、自主原则

3、影响养老金水准的因素有()

A、替代率基准B、所得平均基准C、物价基准D、调整基准

4、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基本性B、公平性C、有效性D、统一性

5、决定事业保险金费用负担的因素包括()

A、政府对失业应付责任的认识B、企业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地积极性

C、相关政策和历史传统D、企业的经济效益6、1945—1973年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先后进入“福利国家”,究其原因有()

A、战后经济恢复B、战后社会问题突出

C、法律完善D、福利主义思潮泛滥

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救济不需交费也不需进行资产调查

B、社会保险不需交费也不需进行社会财产调查

C、社会保险的目地是防贫,社会救济的目的是济贫

D、社会福利的对象一般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8、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确立的科学化原则应体现以下内容()

A、执资分开B、执政分开

C、执法分开D、执监分开

9、关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企业行为

B、不需政府进行管理

C、保险水平依企业经济效益

D、可作为企业对职工的有效激励机制之一

10、当今世界失业保障的结构层次中较典型的结构有()

A、衔接型B、援助型C、补充型D、复式型

二、辨析:(计15分,每题3分,须说明理由)

1、促进社会公平功能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功能。

2、社会保险支出属财政的一个自动稳定器而发挥弱化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

3、当今世界最科学最先进的养老金类型称为所得比例型。

4、社会医疗保险待遇标准主要取决于医疗费用的实际需要。

5、失业保险费用负担的典型形式是三方负担。

三、名词:(计12分,每题4分)

1、传统社会保障

2、最低生活水平

3、个人账户

四、简答(计20分,每题5分)

1、简述社保基金的目标

2、简述我国医疗社保改革的动因。

3、简述我国医疗社保改革把大病医疗首先列入统筹基金的原因、优缺点、实践结果。

4、简述决定事业保险金给付水准的几个因素。

五、论述(计33分,1题15分,2题18分)

!、计算:某企业职工1998年8月退休,退休前月工资1142元,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5400元,1992年前连续工龄为35年,问:该职工月养老金金额是多少?替代率是多少(该市1997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952元)

《社会保障概论》 篇6

本文结合“概论”课新教材特点和笔者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探讨了在高职院校中“概论”课“案例+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和操作实践,以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  案例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8-02

一、“概论”课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概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我国各类高校的必修课。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以来均对其进行重点建设,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强化对这门课的引导和改革。然而,当前“概论”课在高职院校仍是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学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环境、以教师为主体,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被动接受。因此,这就对“概论”课的实效性建设构成了严重制约。

“概论”课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灌输理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一言堂”、“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不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获取知识渠道多、信息量大、独立意识较强等特点。因此从教学效果来看表现为:“过程 —无趣; 结果—无用”。

其次,我们使用的“概论”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都很强,因此就容易导致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严格按照章、节、目的体例来贯穿讲授。“概论”课应用这种“讲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来教学,虽然信息量大,体系完整,但相对于我院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时安排偏紧的实际,很容易囫囵吞枣,弄成夹生饭,也制约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性。

再次,考核方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考试以期末“一考定乾坤”,但这种考核方式仍然侧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局限于教材、教师划定的范围,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往往不能完整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造成当今大学生“知行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的应用

1.“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概论”课的应用,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的学习手段,把专题式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耦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核心理论,引导学生阅读原著领悟伟人们思想的精华,带领学生社会实践,让他们感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正含义,以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习。具体而言,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采取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研究讨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的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

2.“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运用的必要性

“概论”课教学能否带来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职学生群体中,许多学生因为专业偏见,认为像“概论”这样的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实际作用,导致其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机,面对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更是“索然无味”。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政治理论课缺乏系统性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累不足。因此,进入到大学阶段后,对于老师所教授的政治理论内容往往不甚了解,更无法产生共鸣和实现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也就逐渐失去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不足。

因此,要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只有从高职学生实际出发,达到理论教学同高职学生在思想实际、成长需求以及全面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最佳结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使他们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为此,一是,根据现有《概论》教材体系的框架结合,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选择,设计了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12个专题教学内容。二是,每一个专题教学以案例引导,针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抓住理论的重点和闪光点,紧密联系实际。让他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找到解决自己思想困惑的最佳钥匙。三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每个专题根据教学内容插入文本案例、音频、图片、视频等材料,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四是,紧密结合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要求,仔细推敲高职学生接受特点、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制订“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采用“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3-5人组成团队的形式开展“概论”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以PPT等多媒体方式进行汇报总结(占“概论”课程总分30%)。而教师在课堂进行总结性评价,以激励为主,指出学生写得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要很好地把握它们,必须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来学习、领悟。这种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克服了以“课堂为环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教学的动态生成性。

众所周知,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切实的功效,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尤为如此。

三、“概论”课“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概论”课应用“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虽已积累一些经验,但总的来说仍不尽如人意。与“概论”课理论教学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相比,“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还不成熟、不完善,在具体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使用“案例+社会实践”模式教学,教学形式活泼、生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填鸭”或“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概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搞案例教学。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概论”这样的理论课缺乏兴趣,因此在对互动性要求较强的案例教学的评估分析中,会出现学生参与不够,甚至会出现冷场、僵局等问题,而教师又慢慢的回到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当中,导致案例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此外,即便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时很感兴趣也很主动,重视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却缺少对基础理论知识及理论的强化与总结,加之学生课后不看书,更不会有意识地去记忆相关知识点,缺少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把握。因此,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讲解透彻的基础上开展案例讨论,才能较好地取得实效。

第二、“案例+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教学也以课堂和课外的不同方式同步进行,尤其是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 “一包到底”的现象,即从确立实践主题、制定实践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总结、成果汇报,都由教师主持进行,依然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同时又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加之“概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涉及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师很难完全跟踪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对其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限地监督,由此也就不能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有效地指导、监督和考核,从而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导致学生认真参与的愿望降低,学生对“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敷衍了事的心理增强,甚至有的学生的调查报告都直接从网上下载,复制和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不仅反映出某些不良学风,而且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在“概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四、小结

高职院校“概论”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长期以来“概论”课教育实效性不高的情况,就要立足于教学实际去深入研究“概论”课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施现状。“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概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对高校“概论”课教学应用“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在总结归纳“概论”课教学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的实施现状进行梳理,发现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使“概论”课“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使其在现实的实施途径上有章可循,从而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社会保障概论》 篇7

一、课程特点

搞清楚教学实际,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课程特点是教学实际的主要部分,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必须首先认真研究这门课程教学的实际, 切实搞清楚这门课程的特点, 把握这门课的教学规律。从学科性质和教材内容这两个角度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政治性、科学性兼具, 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政治性和科学性同生同长, 天然结合, 内在统一。政治性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中都具有的一个特性, 是一个共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众多学科中与现实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 其政治性更加强烈。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 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

2. 既具理论性, 又具实践性,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理论一样, 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直接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己任, 这一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3. 既体现逻辑性, 也体现历史性, 是一门逻辑性与历史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相关命题、观点、思想做逻辑分析和逻辑描述, 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进行历史回顾和历史描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学科来讲, 在阐述其理论时, 做一定的历史回顾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科学理论总是历史的产物, 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物、事件、活动相联系, 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科学认识理论创新的价值与真谛;就有可能把理论看成只是原先的一些命题、观点的逻辑推演, 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理论。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做历史回顾, 就不可能深刻地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道理, 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的由来, 也就不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道理。

4. 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和主要内容,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史实的阐述上与《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会出现必然重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涵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学科, 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存在内容上的重复。

5. 教学内容综合性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军事学、生态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诸多学科, 是一门由诸多学科知识组合起来的综合性很强的大学科。

6. 教学目的具有多重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既强调知识、能力的培养, 又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的知识教育。同时, 也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国情观、荣辱观、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等德育的重任。

7.“教材”稳定性不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是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而实践变化之快、经验积累之多、新理论出现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使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材总是处在一个不断丰富内容, 不断修改、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 教材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

8. 教材普遍性、概括性强。

目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 其科学性、逻辑性是毋庸置疑的, 教学内容也是相对适时的。但因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是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内容, 因为内容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远离了学生的具体的实际生活, 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使教材很难科学解答学生思想中的各种困惑。

二、教学对策

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特点的认识, 笔者认为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正确处理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天然结合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 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性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在政治性问题上, 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 而且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念、饱满的政治热情、严格的政治纪律意识、严肃的政治态度、真诚政治表达。在科学性问题上, 教师一定要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基础上, 靠科学性来保证政治教育的可信度;要通过学术性来体现政治性, 要力戒政治教育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空洞化。

2. 正确处理整体与重点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目是让学生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问题就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必须秉持整体意识。但是,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庞大,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这门课程的内容逻辑结构上也有主次之分, 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和核心知识, 教师还要善于抓重点, 要有重点意识。

3. 正确处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注意各门学科的协作。

对于各课程之间内容上存在着的交叉重叠问题, 孤立的课程教学会使同一内容在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程中反复讲述, 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加剧学生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消极心态, 也会使有限的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 降低教学效率。因此, 需要通过教学协作来预防并克服这些问题。

4.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为了实现有效的政治教育目的, 教师必须要非常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想的“内化”实现政治素质的提升。确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营造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科学的互动机制, 变教师正面灌输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 教师由原来的单纯的传授者真正转变为课堂的启发者, 学生在课程中由他主性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教育。

5.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必须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一,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其二,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使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 通过亲身实践, 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 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三, 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其四, 注重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

6. 正确处理既有理论与新生理论的关系, 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定位决定了教学的侧重点不是纯粹概念原理的推导和演绎, 而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教师是否始终能够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 是否始终能够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决定了他是否始终能够把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理论创新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 面对每天接触到的种种现象和现实问题, 如果教学内容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不能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不能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是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7. 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关系, 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教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 要切实注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尽最大的可能, 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把普遍的问题具体化,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感知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结语

教师要自觉提高责任意识, 既要作教学任务的承担者, 又要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者,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教学, 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规律之真, 务提高教学效果之实。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创新意识, 要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教学研究, 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鼎盛, 邵穗生, 黄晓江, 李军, 丁旭光.广州地区青年学者“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 1988, (02) .

[2]全面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三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历史经验[J].高校理论战线, 1991, (01) .

《社会保障概论》 篇8

目前, 中国高校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A类研究型高校, 以“211”、“985”工程等重点高校为代表;B类应用型本科高校, 多以地方本科高校为代表;C类职业技能型高校, 以地方高职高专类院校为代表。显然, 独立学院大部分属于B类型学校, 这类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设置的学科专业性强, 针对性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构建专业和职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导向下,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重视专业课, 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再者,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都被盖以“乏味无趣, 理论说教”的不受学生欢迎的高帽子。《概论》课作为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理论性非常强, 免不了被定位为空洞理论灌输, 政治条文说教, 从而使学生对《概论》课产生逆反心理。理工科学生觉得《概论》课晦涩难懂, 于是, 从不理解到不喜欢, 上课成了负担;文科学生觉得《概论》内容太熟悉, 学不学没关系, 于是, 又走到另一个极端, 上课成为无关紧要的事。这一现象在独立学院尤为突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传统的“你教我听, 你说我做”的师生定位, 教学方法的简单、老套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要突破传统定位, 《概论》课的教学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教师不仅要科学地把握《概论》的内容, 向学生传授知识, 使其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而且要转变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它以学生为主体,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 是“立体教学结构”, 实践性和趣味性强, 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情感的体验中掌握理论, 提高能力, 可以改变学生不愿学的局面, 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 入耳, 入脑, 从理智和情感上接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并能运用到实践中。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观察、感觉等直接的感受和领悟来认知、认识、再回归实践的教学过程。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的模式, 而是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 让学生发展变化, 以感官作为媒介, 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事件, 使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后与理论相结合与他人交流分享, 最终回归到实践中。它是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 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 (图一) 。 (1) 他认为有效学习应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 发表看法, 进而反思, 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总结形成理论, 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在国内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 胡尚峰, 田涛提出体验式教学模式:“入境激情—对话移情—探究动情—实践纵情—评述析情”的。 (2) 张蓉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应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基础的, 结合体验式教学的过程要素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即:情境设置、主体体验、评价体验及迁移体验。 (3)

三、《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

结合《概论》课理论性与时政性强的特点及独立学院学生重专业轻思想理论课学习的思想, 独立学院《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可设计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探究体验—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梳理整合, 内化践行四个教学环节。

(一) 教师设置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践体验式教学的开端。“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主体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性质”。 (4)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让师生置身于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活动中, 发挥自主性, 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设置情境的思路有许多, 根据《概论》课的内容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情境:

1.视频、时政热点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把《概论》课理论与时政热点相结合, 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概论》课的理论并不是泛泛而谈, 也不是对他们空洞说教, 而是有着现实性和真实性。例如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有个主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这个主题的传授, 如果仅仅靠教师在讲台上讲理论或者只是向学生展示党对农村的政策, 城市来的学生就会觉得很遥远或者觉得不关自己的事, 农村来的孩子就会觉得教师在空洞说教。对于这个主题, 教师可以引入菜贱伤农的时政, 首先给学生播放菜贱伤农的视频, 使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一棵棵完好无损的大白菜被翻土机碾碎埋掉, 听到菜农说即使送人也没人要的无奈的话。学生对菜产生怜惜之心, 对菜农的无奈也会感同身受。在这样的情景下, 学生已经开始感受到农民增收难, 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下, 还可以让来自农村的学生讲述他们家乡农民、农业的状况。学生的亲自讲述会更具有感染力, 从而感到三农问题离他们很近。

2.经典案例教学情境

案例具有直接、形象性。经典案例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把《概论》课的理论内容形成感性认识。案例教学情境需教师挑选的案例素材既要涉及教学内容, 又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相适应,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愿意和能够按照教学要求去认真思考, 在探索中增强和提高理解、分析, 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5) 例如, 在第五章“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中, 教师可引用案例:当阳县跑马乡的故事。学生对故事中当阳县跑马乡乡党委书记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共产共妻哄然一笑, 这就激起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日常实践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从日常生活设置教学情境, 是《概论》课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最重要的表现。同时, 把学生平时碰到的现象与理论内容相结合, 不仅理论理解起来不觉得枯燥, 对现象的认识也会达到更高一层。例如, 在讲述“节约型社会”前, 让学生在校园内观察大家节约行为、浪费行为作为下节课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上, 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表演舞台, 学生可以以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 可以以图片、视频、小品等为下一步深入学习该主题奠定轻松、真实的基调。

(二) 学生探究体验。

利用上一环节的情境, 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探究体验。教师依据情境提供的各种线索,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 开发创新潜能, 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每个认知结构的构建都意味着一个冲突的解决, 冲突的解决伴随着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和树立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热情, 从而也使《概论》课摆脱枯燥无味、空洞说教的高帽。在这个阶段中, 还是以学生为主体, 但由于学生本身是学习的主体, 对内容的把握, 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脱离主题的现象,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中心开展探究活动。探究体验可以以多种形式展现, “基于问题”的活动探究体验可以说是主要形式。“基于问题”的活动探究形式需教师设立紧凑、多层次推进的问题。例如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章的学习中, 在给学生播放开国大典、设置视频情境后, 教师可以设置探究体验的问题: (1) 我们的新中国是经过什么革命才能成立的?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经济纲领和政治纲领是怎样的? (学生回顾第三章的内容) (3) 从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新中国成立时既有社会主义成分, 又有资本主义成分, 具有两重性,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 (4) 这个具有两重性的过渡社会是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相矛盾的, 所以要进行改造,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改造而不用暴力形式? (5) 和平改造是如何进行的?改造的时间为什么要提前?改造的对象是什么? (6) 通过对象看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什么特点?在这些层级性问题的引导下, 对答案的探索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进度发散。设置了这些问题后, 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简单地一问一答, 而是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 发表看法。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在讨论时搭便车的现象出现, 教师在讨论期间要进行监督引导。

在此探究体验阶段, 关键在于探索。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学生在这个探究阶段在做的过程中将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逐步内化, 从而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为下一步交流分享体验做好准备, 真正做到“做”中“学”。

(三) 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

在承接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 这一环节中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小组成员选一名代表上台总结阐述自己小组成员的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台上小组的观点进行质疑、评价, 被提问小组可以进行反驳。在这个质疑与反驳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好调控, 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例如, 对于改造的时间为什么会提前, 大部分小组成员的观点都涵盖教材内容, 认为是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 改造时间提前成为必然和实现的可能性。但有一两个小组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 指出改造时间会改变, 中国是受到前苏联的影响, 用前苏联的工业化及成就证明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毛泽东产生极大的影响, 使得毛泽东把改造时间提前。这些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本由教师进行传授, 现在由学生展示出来, 大家更容易接受。教师小组发言后对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评价, 加深学生的认识。

(四) 整合反思, 内化践行。

学生经过上几个环节的体验, 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新经验。对于新经验, 学生应进行梳理整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对种种不同的观点做出自己的思考, 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 从而澄清认识, 入心入脑地接受主流思想和科学原理。同时, 学生获得了新体验, 应将这些体验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 在学习了基础群众自治制度这个主题后, 可以布置学生深入中农村调查农村村民委员会建设, 了解农村基层民主状况。

总之, 基于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概论》课中的运用, 实现了传统的灌输式向体验为重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把整理的经验转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能力有所发展, 解决了《概论》课学以致用的难题。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悟知识, 再回归实践的教学模式。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及《概论》课的特点, 《概论》课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十分必要。《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可设计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探究体验——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整合反思, 内化践行四个教学环节。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情境,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沈艳华, 任国升.试论体验式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4) :103-105.

[2]霍宏.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 (7) :183-184.

[3]胡尚峰, 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 2003, (11) :49-51.

[4]张蓉.体验式教学模式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63-64.

[5]冯达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17-19.

《社会保障概论》 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一、《概论》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精神, 颁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 5号文件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规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理论的教育。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 是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概论》课理论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概论课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部分的重要内容。价值问题是文化领域乃至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当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人类社会毕竟不同于自然界, 单纯的市场经济在充分体现了自由竞争的原则之时, 也暴露出种种弊端, 只有辅之以平等、公正的价值考量才能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在自然面前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独立性, 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凸显出来,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眼于人类未来的长远利益, 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 只有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 才能使各种需求得到协调发展, 只有以实现中国梦为旨归, 才能使各种合理的梦想都有机会实现。

本文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概论》教材中的体现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行国家强有力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政治方面,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从党和政府层面来讲就要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文化方面,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 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不断创新,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社会方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要积极解决好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党、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全社会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在生态文明方面,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就要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节约资源,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体现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9年3月25日发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 其中强调:“各高校要多渠道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 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实习、挂职锻炼等活动, 让他们亲身了解基层、西部地区及重点行业建设的真实情况, 从而既认清到西部、到基层工作的优势和机遇, 又做好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的思想准备, 自觉扎根服务于基层。”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石家庄学院马列部响应教育部号召, 自2009届开始, 对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 对于大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 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重要作用, 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一环。

实践内容上, 分为两个实践专题:寻访红色足迹和地方改革新变化调研。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 主要是利用石家庄周边的资源, 如寻访红色足迹选择石家庄市平山县的西柏坡。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 是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起点。在西柏坡, 广大师生参观了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博物馆、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等地。在讲解员的解说和引领之下, 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当时中央五大书记的居住地——相当简朴的西柏坡, 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最后能赢得天下;西柏坡在中共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红色西柏坡、光荣的平山人民, 如人们熟知的戎冠秀等为革命的成功做出的突出贡献和牺牲。

西柏坡之行, 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促进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 在西柏坡时期成功指挥的三大战役、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等重要工作,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前提条件, 其中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和两个“敢于”、两个“善于”、两个“务必”等的时代精神。从而激励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 形成艰苦奋斗的正确价值导向。

又如地方改革开放新变化的实践点行唐。一方面, 一个县城在中国共产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激发大学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 “孝义之县”行唐的孝德文化对师生产生了深刻的教育意义。一个是为公爹捐肝的全国道德模范张建霞, 张建霞把自己69%的肝献给了无血缘关系的公爹, 试问, 有多少人能够毫不犹豫的做到呢?“普通人25%就够用了, 又多给了我富余的6%”, 这是她割肝脏救公爹之后的一句话, 朴朴素素的一句话却让我们热泪盈眶, 给予我们很大的触动, 这就是80后儿媳!另一个是牛仔王商贸有限公司的高总重视孝德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他是中国孝德网的创始人。“百善孝为先”。高总弘扬孝德, 为感谢父母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人才, 每逢星期五早下班20分钟让员工回家看望父母, 每月25号给员工父母50元作为感恩金。在开设孝德大讲堂的牛仔王商贸有限公司, 免费发放《弟子规》、《孝经》等传统书目, 倡导企业员工学国学、担道义, “企业不仅要创造经济利益, 更要承担社会道义!”该企业的董事长高军章这样认为。目前该讲堂已被河北省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命名为河北国学教育基地。行唐进行了十大孝子、十大慈母、十大慈父的评选活动, 为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彰显行唐人民厚道朴实、孝道尊亲的优良品德, 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文明素质, 为推进文明和谐新行唐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同时, 行唐的道德实践对于建设“善行河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既提供了经验借鉴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社会保障概论》 篇10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探索

一、采用“跟进式”专题化教学, 构建教学内容

“概论”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 涵盖了从历史到现实, 从理论到实践,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 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可以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宝库。而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 学生在中学的课程中已经有了一些接触和学习,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避免与中学时的重复, 使学生真正能够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精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认知到理解, 再到认同和信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此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上, 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按教材的章节一章一节面面俱到的讲授方法, 按照“把握理论精髓, 兼顾教学体系, 创建名牌课程”的要求, 将教学内容优化组合为35个特色鲜明的专题, 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深入分析讲授。

在专题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强调要“跟进党的创新理论, 跟进社会发展现实, 跟进学生思想实际”。为此, 我们一是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 要求每位担任专题教学的教师必须负责跟踪自己专题内容所涉及的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 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动态, 使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课堂;二是建立学生思想调查制度, 在开学初和学期中, 我们都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让学生把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希望该课程解答的问题写出来, 根据调查的结果, 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适当调整, 对已有专题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使我们的专题更加贴近学生思想, 贴近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建立专题的专家评议验收制度, 每个学期, 我们都会组织专家组, 对大家新制作和修改的专题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评议验收, 验收合格的专题, 才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跟进式”专题化教学的实施,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们普遍反映:“专题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针对性强, 且思想深刻, 有很大的启发性”;专题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一是全程实施多媒体教学。对每一个专题, 我们都精心制作了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把图像、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综合起来表达事物, 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 而且在形式上非常生动、活泼、直观, 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是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我们还开发完成了“概论”课的网络课程, 挂在大学的校园网上运行。该网络课程主要有三大模块:教学支撑系统、资料查询系统、考核测评系统。其中教学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专家课堂以及供师生交流的BBS、论坛、聊天室。资料查询系统主要包括经典文献、学术论著、背景资料、声像资料、图片资料。考核测评系统分为教师考核及学生自测系统。能够实现网上远程浏览、查询、提问、下载相关资料, 可以进行网上远程教学、对话、辅导、答疑、管理。网络课程的开发, 实现了教学内容开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学生自主化学习创造了条件, 也为师生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是进行了网络课堂的教学试点。网络课堂, 是借助于交互性更强的网络技术平台, 有多名教员同时参与, 集授课、研讨、答疑、考核等教学环节于一体的课堂教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个专题中我们进行了教学试点, 教学时由3-4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参与授课。课堂教学环节包括五步, 第一步, 引导教学环节。由主讲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本专题的基本思路, 包括介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等。第二步, 材料浏览环节。组织学生浏览各种相关资料, 包括本专题的完整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背景介绍、理论争论、观点解读、专家论坛等。第三步, 分组讨论环节。第四步, 辩论答疑环节。第五步, 课堂测试环节。网络课堂设置有完善的即时测试系统,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场检测。试点证明这种教学改变了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方式, 构建了一种“启发引导, 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增强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搞好实践教学, 我们重新规划落实了4个实践教学基地, 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每学期安排专门的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调查, 要求学生提交调查报告, 使学生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体所察, 在改革开放第一线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推动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除校外实践活动外, 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组织学生成立专题问题研究小组, 由任课老师担任不同专题小组的辅导教师, 利用课余时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撰写小论文。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报告会、影视评论等活动, 寓教于乐。这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们提供了贴近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广阔舞台, 也提高了他们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学生平时即使不认真上课, 甚至逃课, 考前突击看书、背笔记, 也一样能过关。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与我们的教学目的不相符。学习“概论”课的目的, 不是让学生背会几个名词解释, 背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分析社会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围绕此教学目标, 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建立起了综合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占20%, 主要从平时表现、纪律、上课回答问题方面进行考核;社会实践占20%, 主要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 期末开卷考试占60%, 主要注重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考试题以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实践证明, 这种综合化的考核方式, 真正改变了学生对“概论”课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状况, 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五、规范教学管理, 实现课程管理制度化

课程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化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概论”课的课程建设中, 我们根据新教材和教学大纲, 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教学改革计划、教学实施计划。课程组还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包括教研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 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集体备课制度, 每个专题, 从大纲到具体的教案, 都坚持集体讨论, 以集思广益, 对教案和课件进行完善, 努力使每个专题都是一场高水平的讲座,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最拿手、最受欢迎的精品课;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指定骨干教师具体指导新教师授课, 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课比赛, 吸纳他们参与大的科研项目;还有新专题的试讲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 我们规范了课程的各项教学活动, 实现了课程管理的制度化, 也凝聚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

《社会保障概论》 篇11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尝试一下下面几种教学方法。

1. 灵活运用现代化的视频资料

概论课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性, 容易给人“枯燥”感。现在, 各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和专题片很丰富, 用视频资料来辅助教学可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在第十二章我选用了专题片《澳门十年》中的内容, 第十四章的教学采用了建国六十周年大阅兵的视频资料。通过选用记录片、故事片、理论片、革命歌曲、动漫等多种形式的视频资料, 有效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丰富了课堂教学, 深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2. 开展专题演讲、课堂辩论

专题演讲、课堂辩论适用于教学内容涉及某一热点问题的章节。此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 组织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的数据资料,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探讨, 最后由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汇报形式可以采用专题演讲、课堂辩论等形式。这种汇报的形式改变了过去教师上课“一言堂”的现象, 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了主动学习。例如, 我在民生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教学中就采用了专题演讲、课堂辩论的形式,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生选读重要文献资料

在指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重要文献时, 我将学生对重要文献资料的选读纳入教学计划中,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精选了部分著作推荐给学生, 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并写出读后感 (把读后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 然后在课堂教学之中适时地将重要文献资料的原文引入其中, 从而使学生更加透彻地领悟其中的要义所在。

4. 组织实践教学

在《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延伸课堂教学, 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在组织社会实践的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学校、学生及社会实践情况等进行综合的考虑。 (1) 结合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如2009年下半年, 正值建国六十周之际, 湖南省展览馆举办了“三湘巨变———新中国成立60周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于是我利用这次展览机会组织学生参观, 让学生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课堂教学理论。 (2) 利用共青团等先进青年组织, 开展与社会共建的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 加深对理论的体会。 (3) 利用周末、“五一”等假期,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社会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对相关的社会问题开展调研 (如“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等) ,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 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夯实教学内容,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 优化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

在《概论》的教学中, 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优化, 对教学外延进行适当拓展, 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比如, 在第八章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教学中, 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为例, 我就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行了补充。在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谈到人与人的和谐, 我补充讲授了《选举法修正案草案》修订问题, 即“同票同权”“同命同价”“同工同酬”的“三同问题”。在教学第十二章《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时, 我对目前台海局势现状、台湾地区的选举、美国对台政策等进行了补充, 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对台政策。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原有知识的优化, 对课外内容的补充, 有效地充实了教学内容, 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外延,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2. 及时、恰当地运用最新理论成果、时事热点,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一点在《概论》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要讲好《概论》, 教师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不断丰富的、发展的党的理论与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是教师补充的主要内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教师可以将一些国际、国内重大时事问题及时纳入教学, 运用相关的理论加以阐释, 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理论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概论》时,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 根据教学需要, 有针对性地选用各种具体事例来说明、阐释理论。脱离现实的理论就是空洞的说教, 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教学的效果也不好。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实践和历史的逻辑来说明历史上产生的理论, 用现实的任务、现实的实践和现实的问题来分析当代理论的发展。如教学“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时, 教师可以用某地方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来说明 (如山西大寨的科学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选择事例时要努力做到贴切、生动与求实, 即案例既要尽量符合教学内容, 尽量给人“动”起来的感受, 又要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 (2)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 从理论的深度上进行挖掘,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科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师德修养, 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可靠保证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要想在有效的课堂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 教师要更新观念

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对权威不会盲从, 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去判断事情。因此, 教师要根据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身心发展规律, 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心需求,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权利、个性、隐私、尊严, 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以自身教学理念去影响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可以做到教学相长,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与教学科研, 做到“学高为师”

“学高为师”是说“两课”教师要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 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成果, 不断提高自己理论修养水平, 并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是系统的科学体系, 只有深入研究, 才能把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因此, 担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师,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的水平。概论教师只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做到“学高为范”, 才能对教学的内容在深度上进行挖掘, 在广度上进行拓展, 从而能够给学生传授更为丰富、更深层次的知识, 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使学生在对教师的敬仰、钦佩的过程中喜爱这门课程的学习, 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师要加强人格修炼, 做到“身正为范”

“身正为范”是说教师要以人格的魅力去影响、感召学生。学生只有“信其人”, 才会“信其言”。这是教师人格的力量。教师的人格是教师自身政治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的综合体现。与其他课程的教师相比, 《概论》课教师的人格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说教, 而是授课者理想、信念和教养等人格力量的真实外化和表现。教师的智慧才华、理想情操、意志品格乃至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担任《概论》课的教师要以卓越的人格力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1]陈彩云.工科院校中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自身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J].消费导刊, 2009 (5) .

[2]王丽霞.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3) .

上一篇:扩展不确定度评定下一篇:农村职中朗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