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筹资

2024-09-05

社会保障筹资(精选12篇)

社会保障筹资 篇1

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障, 是现代社会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在转型期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而充足的社会保障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基础。因此, 确定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是一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核心问题。

一、为什么要开征社会保障税

现阶段, 我国主要通过征收社会保险费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虽然这种筹资方式与具体形式在理论上是匹配的, 但从我国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最终目标的高度来审视, “社会保险统筹缴费”制度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扩大保障覆盖面的限制。“缴费”行政手段和“规定”往往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具有更强的约束性, 而对大量的民营、“三资”企业的约束性较弱, 从而使他们游离于社保缴费之外, 更无从谈及将农民纳入到保障体系的长期目标的实现。二是无法形成稳定的保险基金。由于缴费所依据的立法层次低, 在征收社会保险费时往往会出现拖欠、逃漏等现象, 而执行机构也很难进行强制性的处罚, 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出于对引进外资的“热情”和对地方企业的保护, 滥用“免征”权力, 导致全国社保费每年的收缴率不高, 实际上无法进行有效的保障。尽管每年社保收入巨大, 但相对于养老金严重空账来说, 已显得微不足道。据统计, 2004年, 我国社保收入2092亿元, 而到2005年底个人账户养老金空账额高达8000亿元。三是高昂的管理成本。由于“费”的收和支都处于财政体系之外, 由各地行政部门具体制定标准和实施办法, 导致各地区多部门、多主体对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的收支都具有某种权力, 不仅容易导致行政管理无效率, 更使得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缺位”。目前“社保基金审计问题”就充分暴露了这一制度的弊端。

针对“统筹缴费”的这些弊端, “费改税”自然而然成为改革筹集资金具体形式的目标。从理论上来讲, 开征社会保险税是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理想选择,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采用税收的形式后, 可以依靠税收的强制性, 克服资金筹集过程中的层层阻力, 能够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保证基金及时足额收缴。2.提高了社会保障的参保率, 扩展了社保范围。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极大地扩展社会保障对象范围, 提高社保资金的统筹层次, 降低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风险, 同时为全国各地居民提供大致相同水平的社会保障服务, 从而改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3.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4.有利于降低社会保障筹资成本, 节约管理费用。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条件是否具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人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其纳税意识不断增强。

(一) 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社会条件。

近几年来, 社会保险费的政策和征缴弊端日益显现, 社会各界要求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呼声更加高涨。学术理论界对开征社会保障税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有的甚至提出了具体方案。同时, 十多年的社会养老基金统筹、医疗基金统筹、失业基金统筹制度的实施,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缴纳社会保障金的意识, 这些都为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 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政策法律依据。

2004年3月,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在该法第十四条增加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内容, 确立了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基本制度的法律地位, 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 以刚性的社会保障税取代现行的社会保险费, 将有助于巩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这将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政策法律依据。

(三) 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经济条件。

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纳税能力也不断增强。早在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实际收入水平已超过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据统计, 2004年我国人均GDP为1270美元, 在世界20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94位。2004年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16024元。这表明我国基本具备了征收社会保障税的经济条件。

(四) 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征管条件。

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比较健全, 国家税务机关遍布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 布点广泛, 渗透性强, 组织体系完善, 征收网络健全, 征管人员经验丰富。从1998年开始至今, 全国已经有十几个省的社会保险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由于社保费一般由雇主缴纳和代缴, 而绝大部分的雇主同时又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这使得税务机关对社保费源的控制具有了相当的优势。

(五) 开征社会保障税有国外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国际社会的社会保障实践已逾百年, 从国际经验看, 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 一是征收社会保障税;二是政府财政社会福利支出。通常各国都侧重于依靠社会保障税。自1937年美国首先开征社会保障税以来, 社会保障税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目前, 全球140多个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 其社会保障税一般占到税收总收入的30%以上, 其中在德国、法国、瑞典等国已成为第一大税种, 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如何开征社会保障税

现阶段, 开征社会保障税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纳税义务人范围的界定问题。

从理论上讲, 凡是我国境内的公民都应成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义务人, 因为普遍性和公平性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所追求的两个重要目标。而且, 社会保障有一个“大数法则”, 即参加保险的人数越多, 互济功能就越大, 抗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这充分说明社会保障实施范围越普遍, 越能体现出公平性, 社会保障的功能也越能得以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下, 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承受能力弱, 如果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税纳税人范围, 必然导致社会保障税在征管技术上的不可操作性和无法及时足额取得税款, 并为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 必然需要国家财政给予补贴, 就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来看, 要对9亿农民的养老、医疗进行补贴显然是无法承受。因此, 农民纳入征税范围应采取“分步实施, 逐步到位”的方法, 决不能一刀切, 以免造成社会政治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当然, 使广大农民享受社会保障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当前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与城镇的差距已大大缩小甚至已没有区别, 对此类地区的农民, 可以考虑纳入社会保障税的征收范围, 在时机成熟时再将所有农民纳入征税范围。

因此, 根据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税由雇主和雇员分担的通行做法, 我国社会保障税也应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两种。自然人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并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公民, 如各类企业、行政 (包括社会团体) 事业单位的职工、外资企业的中方员工、自由职业者;法人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其他各种活动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 其他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体工商业企业。

(二) 计税依据的规范统一问题。

国际上通行的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是在职职工的工资、薪金收入额和自营业人员的事业纯收益额;工薪收入通常有最高应税限额的规定, 也有的国家规定有最低免税限额。我国社会保障税计税依据的确定既要参照国际通行做法, 又要体现自身的特点。

笔者认为, 计税依据的制定, 基本可参照现行社会保险缴费所规定的单位和职工个人工资总额。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非工薪收入者的计税依据, 原则上按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后的净所得, 据实核定, 对不易核定的, 可授权征收部门在当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一定限度以内确定。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验, 为减少税收成本, 便于征管, 个体劳动者 (包括自由职业者) 这些非工薪收入者, 由征收机关按上一年的社会平均货币性工资收入依照税率征收社会保障税。同时, 参照国际规定应税所得上限的做法, 可按地区设定不同的应税所得上限。

(三) 税目与保障项目的适应问题。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给出的定义, 社会保障应该包括医疗保险、疾病津贴、工伤保险与工伤津贴、生育保险与生育津贴、失业保险与失业津贴、养老保险与养老金、残障保险与残障津贴、家庭补助、遗属保险与遗属养育金等项目。但所有这些保障项目是否都应通过社会保障税的方式来筹集其所需资金, 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做法。

按照国际惯例, 税目设置应与社会保障的项目相对应。保障项目多与少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福利政策目标,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项目较多, 几乎包含了上述所有保障领域, 其中最基本的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三种。从社会保障税与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方面来看, 由于我国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征收办法国务院已有统一性文件, 这三项保险对社会经济影响最大, 其改革在各地进行的也最为广泛和深入, 而工伤、生育保险等仍处于试点阶段, 加之这些保险行业特点强, 覆盖面远没有上述三种保险广, 所以不宜作为规范统一的社会保障税的税目, 等条件成熟时再逐步纳入。因此, 现阶段社会保障税可确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三个税目为宜。

(四) 税率的制定问题。

税率的制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税率形式的选择 (即选择比例税率、累进税率还是定额税率) ;二是税率高低的确定 (即税收负担程度) 。税率形式的选择在国际上有多种做法, 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采取比例税率, 但也有的国家 (如芬兰) 采取超额累进税率, 还有的国家 (如埃及) 采用累退税率;在税率形式的具体规定上, 各国也不相同, 多数国家都是全国统一税率, 但有的国家 (如比利时) 采取行业差别税率, 有的国家 (如挪威) 采用地区差别税率。笔者认为, 社会保障税虽然具有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功能, 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积累基金以满足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基本需要。因此, 我国社会保障税不宜采用累进税率;而且从遵循效率原则及便于操作的角度考虑, 采取比例税率也较为合理。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税税率不宜过高, 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首先, 中国的企业近年来正处于产品结构调整时期, 市场需求特征发生了变化, 消费选择性加强, 很多企业对此很不适应, 经济绩效下降, 特别是国有企业, 仍有不少处于亏损状态, 社会保障税过高只能加重企业的负担。其次, 中国的高层次消费正在扩展, 住房、养老、教育等将转化为商品, 这会促使中国居民调整支出结构。因此, 如果让工薪阶层承担较高的社会保障税, 势必约束消费进步和市场改革。再次, 中国有13亿人口, 劳动力接近7亿, 如此庞大的劳动力市场, 迫使中国只能走高就业低工资的道路, 因而也就只能以较低的税率征收社会保障税。从理论上讲, 社会保障税税率的确定应既要考虑到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需要, 又要考虑到纳税人的承受能力。但是, 考虑到社会保障税要从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征收体制的基础上转换过来, 保持平稳转换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 在目前情况下, 较为稳妥的办法就是可继续延续以前的征收率, 即:1.养老保险税的税率为工薪总额的28%, 其中单位缴纳工薪总额的20%, 个人缴纳工薪收入的8%;2.失业保险税的税率为工薪总额的3%, 其中单位缴纳工薪总额的2%, 个人缴纳工薪收入的1%;3.医疗保险税的税率为8%, 其中单位缴纳工薪总额的6%, 个人缴纳工薪收入的2%;上述三项汇总税率为不超过工薪总额的39%, 其中单位缴纳不超过工薪总额的28%, 个人缴纳工薪收入的11%。为避免使受益者的受益水平差距过于悬殊, 可参考国际通行做法, 对高收入者超过一定界限的高收入部分实行免税。

(五) 税种的归属问题。

其实质是与社会保障责任和统筹层次相适应的问题。我国从1982年开始进行养老金社会统筹改革试点, 由地市级统筹开始, 逐步提升到省级统筹, 但是截止2007年, 真正的养老金省级社会统筹体系并没有在全国完全建立起来, 而我国的国情是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人口分布、工资水平等差异很大, 况且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操作。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应把社会保障税列为地方税, 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但也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保障每一个参加社会保障的人能享受到大体相同的保障水平, 不应因经济状况的不同而不同, 更何况那些经济状况差的人更需要社会保障。将社会保障税作为中央税, 实行社会保障的全国统筹, 将会促进劳动力在全国范围的合理流动, 使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基金便于政府在更大空间内调剂余缺, 平衡地区差距。

鉴于目前受到管理水平、统筹层次、体制及利益分配格局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 现阶段先确定为共享税, 中央和地方二八分成, 由地方税务局征收, 随着社会保障全国统筹的逐步建立, 再作为中央税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凤宇.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大势所趋〔J〕.中国劳动保障, 2006 (1) .

〔2〕申曙光, 杨卫华, 廖家勤, 卢剑灵.费改税:社保制度改革的方向〔N〕.南方日报, 2006:9-27.

〔3〕邹丽丽, 胡克艳.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选择〔J〕.财政税收, 2007 (3) .

〔4〕香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1 (1) .

〔5〕薛嘉.对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7 (4) .

〔6〕杨琼, 黄振华.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法律制度设计思考〔J〕.经济论坛, 2007 (9) .

〔7〕崔军.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制〔J〕.税务研究, 2002 (3) .

〔8〕各国税制比较课题组.社会保障税国际比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6.

〔9〕黄菌.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实践的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6) .

〔10〕唐新民, 董承军.关于征收社会保险税的制度设计〔J〕.广东社会科学, 2006 (5) .

〔11〕杨艳.关于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理性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7 (4) .

社会保障筹资 篇2

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是指筹措社会保险专项基金的方式、方法,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从不同方面可以做多种划分。概括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主要有四种模式:HacK50.com-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1.现收现付社会统筹制模式。由社会保险机构为退休人员需支付退休养老金的总额进行社会筹资,即由单位和在职职工个人、(或全部由单位)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以支定收,不留积累,养老保险的负担是代际之间进行转移,即由在职职工一代人负担已退休职工一代人的养老费用,在职职工本人则由下一代人负担。此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费率调整灵活;社会共济性强,易于操作,不存在基金受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威胁,具有通过再分配达到公平为主导的特性。 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2.社会统筹部分基金积累制模式。是在社会统筹筹资框架内建立部分基金积累,一方面对已经退休者的养老金继续实行现收现付,一方面为应付退休高峰期预筹部分积累基金,实行“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在现行统筹率基础上适当增加几个百分点,作为长期统筹调剂使用的积累基金。

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3.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模式,

该模式是从职工开始参加工作起,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由单位和个人缴纳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作为长期储存积累增值的基金,其所有权归个人。职工到法定退休年龄,按个人账户积累总额(包括保险费本金和利息)以养老年金方式逐月发给个人。此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自我保障融入社会保险,激励机制强,透明度高,利于监督管理,能形成预筹基金,长期积累增值,个人为将来作出长远保障,具有以效率为主导的特性。 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4.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部分基金积累制模式。其核心是引进了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的机理,积累基金建筑在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同时又保持了社会统筹互助调剂的机制。单位缴纳的保险费大部分统筹调剂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费用,职工个人缴纳的全部保险费和单位缴纳统筹保险费的一部分一起进入职工个人账户。这种模式由于建立了养老金个人账户,具有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同时也保留了社会统筹互济的优点,集聚了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和现收现付社会统筹制两者的优点,防止和克服了两者的弱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这种模式是优点大于缺点,是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中探索的一种新型模式。HacK50.com-收集整理入门资料

社会保障筹资 篇3

Last month, Desiree Jongsma, the UN Resident Coordinator in the DPRK, warned that timely imports of food and provisions of agricultural inputs have prevented a food crisis in DPRK this year, but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country still faces chronically food insecure.

Ms. Jongsma noted that the health care services and supplies are unable to meet the basic needs of people, and infrastructure such as water and heating systems need repair. Educational facilities are also rapidly deteriorating.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筹资研究 篇4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资金筹措现状

2007年7月11日,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通知》规定,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根据保障对象人数等提出资金需求, 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一般认为,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主要筹资责任在于政府, 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而课题组通过研究回收的调查问卷发现, 鉴于各地的经济水平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际情况的差别, 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资金筹集方式:

(一) 由省、市、县财政共同承担。

江西省以省级安排为主、县级配套为辅的原则, 省、县两级按照8∶2的比例筹集资金。

(二) 由市、县以下财政分担。

重庆市沙坪坝区选择此种模式,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区财政和各镇财政分级负担, 区财政负担70%, 镇财政负担30%。

(三) 由市、县、乡镇共同承担, 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补助。

黑龙江省根据各地财力情况, 分别给予65%、75%、85%三个档次的补助, 21个国家及省级以上的贫困县享受85%最高比例补助。

目前, 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覆盖2,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2007年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超过70亿元的资金用于农村低保, 中央财政也安排30亿元补助资金专项补助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截至2008年6月, 中央财政共下达2008年城乡低保补助资金363亿元。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筹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供社会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原则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应完全来自于财政。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一直在加大, 投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那部分逐年递增, 但仍然赶不上资金需求的脚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受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国家财力、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资金的筹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资金筹集主体单一。

目前,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几种筹集方法, 各级政府都是筹资主体。由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 国家财力所限等国情所至, 政府出资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问卷政府部分受访者认同依靠财政支持就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仅占7%左右。

低保资金来源单一性的危险在于:如果政府财政状况很紧张, 贫困人口比例也较高, 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就很可能由于落实经费保障的压力太大, 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影响到低保工作的最终开展。同时, 目前我国没有相关的社会团体或企业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进行赞助, 慈善机构通常是对农村居民只是提供一些临时的救济, 对定期定量补助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并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各地都在采取措施, 加大社会参与力度, 鼓励社会和个人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 以筹措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但到目前为止, 收效不是太大。

(二) 各级政府间资金投入比例失当。

由于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的单一性, 使得最低生活保障成本主要是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实现按比例负担。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地方政府为主, 实行属地管理, 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从中央财政来看, 对最低保障资金的补助份额过小。中央政府对地方或下级公共服务的供给予以财政补助, 是各国都存在的基本财政制度。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 而支出结构在税制改革前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农村最低保障金来说, 2007年中央专项补助金与地方匹配金支出比为3∶7, 中央财政在收入不变乃至增加的同时, 相应的支出比例却在下降。

从地方财政来看, 由于政策规定地方投入占“大头”, 导致地方财政筹资困难。相比较而言,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当地基层政府有较多的预算, 能够保证对自己辖区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供应;但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或贫困地区来说, 越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地方, 农民生活越贫困, 需要保障的农民人数就越多, 资金缺口量也越大。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业省份,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尤其是取消农业税给各地乡镇一级的财政带来困难, 县级财政也多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负责高比例的资金是不合适的。

(三) 资金缺乏有效管理, 利用率偏低。

资金管理方面, 由于我国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刚起步,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也没有规范的操作方法, 工作程序不细致、监督力度不强, 随意性严重, 甚至存在优亲厚友和截留、挪用资金等违规、违法行为, 偏离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预先规定的目标, 使得本来就不充裕的保障资金更加匮乏。资金利用方面, 在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在发放后会有剩余, 由于是专款专用, 所以这部分结余的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不仅是资金的极大浪费, 而且也难以保证资金的收支平衡。管理和运作好这部分资金, 使其保值增值, 非常重要。

三、加强筹资对策建议

(一) 建立混合筹资机制。

大多数受访者在调查中, 都认为除了政府财政支持以外, 还应该开辟新的更为广泛的筹资渠道。资金筹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把社会捐助作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筹资的重要渠道。通过落实国家有关税收照顾政策、授予各种荣誉等方式,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个体工商户、其他高收入阶层及社会各界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捐款, 使捐款者获得一定的社会回报。第二, 开征社会保障税。目前, 全球140多个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 作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资金筹措手段, 该税在德国、法国、瑞典等国已成为第一大税种。我国可以把征收到的社会保障税的一部分作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 部分学者建议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等进一步扩大资金的筹集渠道。

(二) 调整各级政府在最低生活保障筹资中的比例。

保障国民的生存需要是国家的首要职责, 所以在筹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问题上, 中央政府责无旁贷。目前, 中央财政承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责任偏小, 应该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比例。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 312.78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8, 611.95亿元, 增加7, 368.06亿元, 增长34.7%, 中央财政收入的大幅度提高, 为提高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能力提供了财力可能。因此, 应突出中央政府的主要筹资责任主体地位, 并建立资金投入长效机制, 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转移支付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 适当兼顾沿海部分困难地区。地方财政层面, 目前可根据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适当规定地方承担的比例。在发达地区及地方财力有能力的省市县, 可完全由省级财政和市县级财政共同负担;在中等经济水平的地区可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县市财政按比例负担;在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全部承担, 取消市县级财政的匹配资金。

(三) 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实现保值增值。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是用于保障对象基本生活的专项资金, 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 强化资金的管理监督工作, 确保资金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对各地实施的具体情况等定期进行抽查。

如果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有盈余, 可以将其投入经营活动, 如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 投资开办经济实体, 委托投资公司进行投资等。由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是专项基金, 资金的投资只能在保证专款专用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资金的时间价值, 使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周转得到增值。

四、结语

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保障农村生活困难百姓的生存, 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能, 及时足额的资金投入是保证这一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资金筹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是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大障碍, 应当重视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并通过各种渠道, 扩大资金来源, 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筹资方案 篇5

筹资是指为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对筹资的途径、筹资的数量、筹资的时间、筹资的成本、筹资风险和筹资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一个最优资金结构的分析判断过程。筹资的核心,就是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筹资条浸下,如何利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力求筹集到最经济、资金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其基本思想是实现资金来源的最佳结构,即使公司平均资金成本率达到最低限度时的资金来源结构。筹资是企业财务管理相对于投资决策的另一重要决策。

企业筹资;

1、财政资金;

2、金融机构信贷资金;

3、企业自我积累;

4、企业间拆借;

5、企业内部集资;

6、发行债券和股票;

7、商业信用、租赁等等形式。

假设我所在的企业要筹集1000万元资金。观察资本市场 分析我会选择发行债券和股票的筹资组合方案。确定1000万元资金的最佳筹资方案。

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是每位企业决策人比较头疼的问题,通过分析各种因素,每个企业只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来抉择筹资策略。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与企业资本结构、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中小企业不可能达到发行股票的条件,最常见的筹资方式就是吸收直接投资、利用商业信用、银行借款,这就限制了筹资的规模和企业的发展。就算是在这种较窄的范围内选择筹资方式也是需要权衡利弊的,作为财务人员就要向领导解释分析这些问题,所以最先要清楚的就是筹资方式的分类及特性,然后就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筹资方式。

1.影响这些筹资方案资本成本的因素有哪些?

(1)现行银行同期储蓄存款利率水平。一般债券筹资的利率应高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水平。现行银行同期储蓄存款利率水平是公司债券利率的下限。确定企业债券利率大小的原则是依资金供求的真真实实变动和发债企业的风险差异,在基准利率上再上浮一定幅度。

(2)国家关于债券筹资利率的规定。企业债券利率不得高与银行同期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

(3)发行公司的承受能力。为了保证能到期还本付息和公司的筹资资信,必须测算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量入为出。

(4)市场利率水平与走势。

(5)债券筹资的其他条件。

2.你如何保证企业筹资资本结构最优的?

(1)从筹资成本来看,在债券融资中,债券的利息计入成本,在税前支付,因而它有冲减税基的作用;在股权融资中,对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进行“双重纳税”,即股利要从税后盈余中支付。与股权融资相比,债券的发行费用较低。债券融资还可以锁定成本,尤其是在预期利率上浮时期效果明显。

(2)从控制权来分析,债券融资不会削弱公司现有股东的相对平衡权利结构,而股权融资因新股东的加入,公司的管理结构受到影响导致控制权分散。

企业筹资风险防范 篇6

关键词:债务筹资风险;财务预警分析;风险控制;风险转移

一直以来,债务筹资风险都是困扰企业生存发展的最主要问题。据分析,引发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其经营上的失误,而是对筹资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不利所致。因此,研究债务筹资风险,管理与控制债务筹资风险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债务筹资风险的界定

作为企业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筹资风险包括债务筹资风险和股权筹资风险。前者是指因企业的举债经营而导致偿债能力的丧失或企业举债后资金使用不当导致企业遭受损失及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后者是指发行股票筹资时,由于发行数量、发行时机、筹资成本等原因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基于债务筹资风险为筹资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其进行着重论述。

二、债务筹资风险的影响因素

影响债务筹资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来说可分为两类:

1.内部因素

⑴债务规模的大小。债务规模越大,企业潜在的债务筹资风险程度就越大。

⑵债务期限结构。债务的期限结构是指企业所拥有的长短期负债的相对比重。债务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将会增加企业的债务筹资风险。

⑶负债利率。债务利率的高低,利率的固定与浮动,都会影响债务筹资风险。

2.外部因素

⑴经营风险。企业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这样就会导致企业陷入筹资风险。

⑵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

⑶或有风险。或有风险是指企业存在贴现、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负债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三、债务筹资风险的防范

(一)设计财务预警指标

为了能简单通俗的对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预测,一般通过财务比率分析来预测可能会发生的财务危机。在参照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能反映公司流动性、结构性、效率性、盈利性和成长性的5大类财务预警指标作为财务预警分析的主体,通过这些指标能较为有效的测量企业财务风险。

(二)企业债务筹资风险的控制

企业只要举债经营就会存在财务风险,因此,因债务经营引起的风险是每个企业都不能回避的真实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风险:

1.合理的债务筹资期限结构

企业债务筹资的渠道很多,按期限的长短分为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两类。不同期限结构的债务对企业债务筹资风险具有不同的影响。企业债务筹资的期限结构有以下几种:

⑴保守型债务筹资结构

这种类型的债务筹资结构在企业的实际业务中并不多见。企业主要使用长期债务来筹集资金,流动负债很少或几乎没有,用长期债务满足企业短期资金的需要,投资者投入资金来满足长期资金需要。

⑵稳健型债务筹资结构

这种类型债务筹资结构在企业中比较常见。企业采用该种筹资方式会保持一个良好的财务信用,这样短期偿债能力就相对较强,以至于企业的债务筹资风险不会很高。

(3)风险型债务筹资结构

该种债务筹资结构给企业带来的债务筹资风险是比较明显。在该种结构下,企业的债务筹资风险极大,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

2. 合理安排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比例

企业融入的债务资金,都要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和利息,企业会不断地需要有一定量的现金流出,债务比率越高,企业偿债的风险也就越大。为了控制企业的债务筹资风险,应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以保证企业资金运行的安全。为寻找到债务筹资与股权筹资的最佳结合点,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⑴确定企业债务筹资的规模

确定企业债务筹资规模的大小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财务杠杆作用。②财务危机成本。

⑵债务筹资与股权筹资的选择

在筹资方式选择中,企业可采用资本成本比较法和无差别点法进行分析。

①资本成本比较法;②每股利润分析法。

3.合理控制资本成本率与投资收益率的大小

到期债务能否得到偿还是建立在投资的未来收益的基础上的,一般来讲,只有投资的未来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率,债务筹资才是安全的。债务资本成本的大小受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和不同债务筹资方式等的制约。所以在筹资时应将各种方案的债务资本成本加以比较,以资本成本最低者为优。企业筹集来的资金应主要投放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将资金投放到最优的建设项目上;②将资金用在高效的产品上。

4.合理控制债务增长率与收益增长率的增长速度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使收益增长率的增长速度超过债务增长率的增长速度。很明显,如果债务增长过大就会压制企业,甚至使企业窒息而死,而收益增长过小企业也没有立足之地,并且债务增长率绝对不能在长时期内大于收益增长率,如果那样后果只能是企业面临破产的境地。

5. 债务筹资保险

债务筹资保险,即采用保险、担保等方法将部分风险转嫁的做法,保证企业的安全性。

(三)债务筹资风险的转移

1.使用新型的金融产品

使用新型金融产品就是创造一种新型证券,使其风险更低或将风险从一类投资者转移到另一类对风险不是很敏感的投资者,以降低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补偿,从而降低资本成本。这些证券主要有: ⑴可赎回债券;⑵可退还债券;⑶浮息债券;⑷指数债券;⑸可转换债券。

2.降低筹资成本费用

如果证券发行的交易成本越低,企业收到的发行债券的净收入就越高。所以企业可以设计一种承销费用较低的新证券,以降低筹资成本。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这一实际问题。企业只有广泛开展债务筹资风险管理工作,做好债务筹资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使企业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更加有效,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证企业安全的生存发展。(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王禹.华润创业:《零成本筹资》[J].载《证券时报》,2003年版:13

[2]宗秀松. 《浅议企业筹资风险管理》[J].载《会计之友》,2004年版:11

[3]傅元略. 《财务管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8~9

[4]王宁. 《企业筹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5

[5]荆新,王化成,刘俊彦. 《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3~84

社会保障筹资 篇7

关键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现状,策略

一、引言

联合国有关测算数据显示, 我国老龄化系数将从2000年的10.1%上升到2050年的29.98%, 我国的老人赡养率 (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岁至64岁人口之比) 将从1997年的11%上升到2030年的25%和2050年的36%。而根据我国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预测, 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老人将从2000年的1.3亿增长到2030年的3.57亿和2050年的4.5亿, 而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从2000年的10.26%上升到2030年的23.25%和2050年的28.19%。另一方面根据我国2008年全国人普查数据显示, 截至2008年我国总人口数已达132802万人,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10956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8.3%, 老年抚养比为11.3%, 这也意味着我国已经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可见, 我国老龄化问题以及老龄化社会形势异常严峻。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将人口老龄化长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加以深入分析与研究, 其中如何选择成功地选择与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来有效解决老龄人口赡养的资金来源问题, 无疑最为紧迫。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深入分析与正确的选择将有助于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现状分析

1. 基金的原始积累及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突出

资料来源:王利军.论中国养老金缺口财政负担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2006

自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 长期资金短缺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正常运行的主要制约因索, 统筹养老金一直存在较大的缺口, 无法有效地满足统筹养老金需求 (见表1)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把劳动者的大部分工资收入都转移至建设支出, 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包括了该用于社会保障资金积累的。而在这部分劳动者退休或下岗之后, 他们的养老金支付问题要通过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 当前在职并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账户即因此而变成了空账, 但是由于过去并没有相应的养老资金的积累, 从而导致对职工的养老金支付需要和原始积累的缺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2. 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突出

现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且随着我国老龄化阶段的进一步发展,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从2000年的10.1%持续上升到2050年的29.98%, 老龄化发展如此迅速的局面意味着在未来20-50年之间政府将而临巨额的养老保险金的支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类社会保障需求水平的提高, 这类隐性的统筹养老金缺口将完全有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债务, 这对现阶段己经背上了债务负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无疑是一个更加严峻的考验, 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3. 社会覆盖面较窄, 职工参保率低

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性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其广泛覆盖性应该是一项基本的要求, 而在现阶段我国长期二元社会的基本国情下,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已经被人为的扭曲。其主要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 目前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区域主要还是集中于城镇, 而占我国总人口数比重近七成的广大农民, 没有完全被包括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内。第二, 在目前部分积累制这种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下,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上也只是覆盖城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对于民营、外商独资以及中外合资的职工, 私营企业的职工, 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 很多只是名义上被要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但事实上并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或者虽参加了养老保险, 但个人并没有缴纳或持续缴纳养老保险费, 因此就形成了名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高参保率。

三、现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1. 现行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制度不尽合理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筹资主要是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者相结合的模式, 其中主要还是依赖缴费制, 而这种缴费制形式一旦因缴费不足而无法满足该时期内养老金的支出, 就会导致整个养老保险收支系统的不平衡, 并影响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正常运转。根据权利与义务互为基础的原则, 养老保险资金的积累应该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 但是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积累来源却主要体现于企业和个人的缴费, 国家的责任却主要体现在允许企业和个人缴费在税前列支。从现阶段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退休人数与增长人数 (见表2) 来看, 仅靠企业和个人缴费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因此对于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 有必要对其缴纳的结构进行调整, 政府应该进行积极干预, 承担起应付的转制成本, 做出新的制度安排。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09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来

2. 筹集方式不规范、法律保障不健全, 缴费机制不统一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在筹集上主要由各地区根据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自行制定具体筹资办法和比例, 其中以养老保险统筹为例:上海市规定的统筹比例是25.5%, 北京市、天津市是18%, 河北省是16%, 而浙江省最低为12%。事实上, 这种筹资方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导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负担差异, 进而阻碍了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形成, 不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这种制度的另一个弊端就是使得各地区各自为政, 地方财政和企业的负担水平差异, 从而社会保障的社会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降低了统筹基金分担社会风险的能力。

3. 多支柱养老保险筹资体系结构缺乏足够的合理性

多支柱养老保险融资体系是指“三支柱”养老保险模式, 具有较低的财务风险, 本质是利用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组合对现收现付部分及积累部分的风险分解, 以使得总的财务风险得以更好地分散。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由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养老保险计划三个不同层次组成, 而目前该体系结构表现出严重的失衡性, 尤其是企业年金发展的严重滞后, 主要表现在覆盖范围过于窄小, 年金规模过小。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数据显示, 截至2008年底,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为1038万人, 占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4.74%, 参保企业为3.3万户, 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191亿元;而截至2009年底,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为1179万人, 占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5.01%, 参保企业为3.35万户, 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533亿元。尽管企业年金的参加人数和企业以及年金积累额每年都有提高, 但现仅占全国1.8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5%左右, 与发达国家如丹麦几乎100%、荷兰85%、英国60%等相去甚远, 而且就企业年金规模而言, 与几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年金占目前GDP和退休收入的比重都是最低的。

4. 现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统筹层次过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多在市级, 有一部分省份还未实现省级统筹。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 这种低层次的统筹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养老保险缴费率在各地差别很大, 严重加剧了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并大大削弱到养老基金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由于各地区的缴费率的差异和缴费负担的不平衡, 又导致各地区间社会平均工资的巨大差异, 这也不仅加大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极不利于各省区之间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而基础养老金的一般计发标准又与各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挂钩, 各地会由于利益驱动和利益防范的冲突阻碍养老保险关系的顺利转移, 一方面在职人员想往退休高待遇的地方流动, 而另一方面, 待遇高的地方又会设立人员流入壁垒以阻止自身变为高老龄化的老年城市。这些都市低水平统筹层次带来的后果, 低费率地区又不愿分担高费率地区的养老负担, 高待遇水平地区也不愿降低待遇水平, 而这样的后果直接阻碍了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

四、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提升策略

1. 建立与完善缴税制模式

缴税制相比于缴费制和储蓄制更具有更高的强制性和约束效果, 并且通过税收的方式筹集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不仅有利于增强资金筹集的刚性, 增加资金来源的社会透明度, 最大程度上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提高养老保险资金统筹的层次, 并且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养老保险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养老保险资金的筹措问题, 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社会养老金筹资方式, 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及时足额地提供资金来源。我国应当借鉴世界各国征收社会保障税的经验, 从我国所处的实际环境出发, 尽快采取税收的方式筹措社会保障资金。

2. 建立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解决了资金的来源问题, 从养老资金来源到资金的具体筹集, 应有一个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养老保险制度本身需要规范, 政府和财政对养老保险的管理也必须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应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基础,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筹资的一条很重要的成功经验是各项社会保障法律比较健全, 依法筹资, 依法保障。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先大不足, 除了对残疾人、妇女、老年人权益等方面颁布了相应的法律外, 社会保障的主要领域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至今没有法律。因此, 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势在必行。当前, 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制化经济, 它意味着社会保障权益与义务的对等, 所有社会保障筹资的具体操作规范都要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因此我国有必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经验, 加紧制定包括养老、失业和医疗等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法律, 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要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和监督方面进行立法, 做到有法可依。

3. 进一步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险筹资体系

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险筹资体系的缺陷主要在于“三支柱”之间严重的不合理性, 主要在于第一支柱占据主要地位, 第二支柱发展严重落后以及第三支柱缺乏足够的规范管理。因此对于养老保险的改革应更加注重于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和提高社会参保率, 并确保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进一步增强基本养老保险支柱的抗风险能力, 夯实第一支柱;完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尤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 协调管理各机构及明确各机构之间的具体工作职责, 在建立效率优先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水平, 充分管理好第二支柱;加强统筹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辅相成关系, 逐步完善职工养老保险计划, 从而规范第三支柱。只有在充分发挥多支柱体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多重目标, 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普通存在的多重风险, 发挥更大的灵活性, 更好地适应不同主要目标人群的需要, 增强社保制度的长效机制。

4. 全面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

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有助于有效防范养老统筹基金的支付风险、充分发挥养老基金的互助功能;促进企业缴费基数和费率的统一, 缓解地区、行业以及企业之间费用负担不均的矛盾;最大程度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为实现省级统筹地区没首要目标就是实现统筹, 各地应按照社会保障信息化全国性标准与规范, 加大资金投入, 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 建立以省为单位的集中式社会保障系统;调整养老保险制度, 遵循保证原有养老金权益的同时体现地方差别, 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设立省级养老金, 统一缴费基数、比例和待遇水平, 同时合理地方性养老金, 体现地区差异。

参考文献

[1]郑秉文: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1)

[2]何樟勇:两种养老保险模式运作的内在机制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4

[3]林羿: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宋晓梧:社会保障分析导论[J].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5]王鉴岗: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 2002 (02)

[6]李连友: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论[J].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7]于秀丽: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理论评析[J].社会保障制度, 2005 (6)

[8]赵耀辉:养老基金制度改革唯一出路是市场[J].中国改革, 2000 (7)

社会保障筹资 篇8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快趋势,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2%;2008年,60岁及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2%;到200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超过1.67亿,占人口总量的12.5%,而其中60%以上老年人口在我国农村。因此,与城市相比,农村老龄人口面临问题的压力更大。农村中庞大的老龄人口给农民家庭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也抑制了农民当期消费水平。农村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成为基本公共需求,因此,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成为必然选择。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机制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经历了由家庭养老到集体保障再到养老保险的演变过程。在农村家庭养老原有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其功能日益削弱的情况下,农民未来所面临的养老保险需求,其模式变迁已成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善以及对于养老保障需求的增加,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启动,但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其保障范围仍然十分狭小,保障水平也不高。国务院于2009年9月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核心是筹资方式转变,从而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更具吸引力。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机制正逐步形成

对于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民政部于1992年1月1日制定并实施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它引入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则,基金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经济辅助、国家提供政策扶持,规定农民60岁后达到退休年龄可领取养老金,个人缴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的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在这种筹资模式引导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采取以个人缴纳为主,各地根据集体经济的实力确定集体补助的比例。财政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重点放在政策引导上。实践证明,在这种筹资模式下,国家和集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过小,大部分地区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缺乏集体补贴,政府实际上也没有资金投入,农民基本上是个人交费、自愿参加。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资金来源不足、降低了保障水平,而且影响了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加大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推广的难度,农村养老保险发展一度呈下降或停滞不前的局面。

国务院于2009年9月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9年在全国10%的县试点,到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新农保明确了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筹资制度设计模式。农民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新农保与旧农保区别是明确了政府在农保中作为基础养老金供给者身份,使得农民养老金有了基本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自愿与激励相结合的养老保险筹资制度安排

原有农村养老保险一般仅限于一县范围内进行统筹,由于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缴纳的保费很低,无法满足年老时的生活需要。原有《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月交费标准设置有2、4、6、……20元十个档次,即使按照最高标准每月20元来算,足额缴纳40年,按照领取十年来计算,每月可领取养老金80元。在缺乏通货膨胀和物价指数调整机制的状况下,进入老年回报期后所得款额度低、保障不足,农民养老金40年后每月80元的保障金无法激励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尽管在养老资金筹集上,政府要求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实际上多数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仅有农民个人缴纳部分,国家和集体给予资金微乎其微。所以,原有农保主要都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政府出资责任缺失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同时,由于很多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相当多的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集体和政府不给予任何补贴,保险成为农民的个人储蓄,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失去了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不仅明确了中央政府给予满60岁老人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55元全额补助,同时也确定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缴费给予补贴。有条件的村集体要对村民参保缴费给予适当补助,体现了集体的责任。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建立使得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也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原有农村养老保险标准低、政府公共供给缺位等激励不足。

(三)弹性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为农民提供了选择空间

从地区差异考察,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加上历史、地理等各种原因,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尤其在农村,地区差别表现的更为突出,而且这种差别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78年,中、西部的收入水平相近,与东部的差距也只有22%;到了1985年,各地区农民的收入差距开始逐步加大,并形成了东、中、西的收入梯度,东、中、西的收入比为1:0.74:0.63;到了2006年,中部与西部农民的收入差距为49.8%,东部与西部农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为137%。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贫困地区农民在除去基本生活支出后几乎没有剩余,能够参加养老保险的也只有经济发达地区收入较好的农民。

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之间存在差距,为了使贫困地区农民缴得起养老费,同时又对经济较好地区农民有吸引力,国家设计了不同的缴费标准,目前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弹性缴费标准可以满足不同条件农民的需求。

二、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建议

尽管新农保吸纳和借鉴了旧农保制度的优点及经验,也吸取了旧农保制度的教训,但是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实力及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现状,该方案在资金筹集设计上以及试点推行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修正。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

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广泛宣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把养老保险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农民宣传,让农民放心投保。同时,要加大政府引导组织力度,各级政府应把推进农保工作提高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高度来抓。与此同时,必须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律地位。目前,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虽然国务院出台了新农保工作的指导意见,并进行试点,但仍需从立法层面,加以立法来保障新型养老保险各级财政补贴资金保障机制、增长机制以及养老保障法律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的收缴、支付、运营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二)逐步提高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补贴标准,实现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基础养老金55元由国家财政全部承担,是新农保制度最大的亮点,也是吸引农村居民参保的重要政策。但是,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760.6元,而新农保中每年660元的个人基础养老金补贴占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13.86%,低于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低于20%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在农民自己缴费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加大政府补助的比例,这样不仅能提高农民的保障水平、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新型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推广。中央和地方财政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建立持续的、科学有效的财政配套投入机制,确保参保人即使按最低缴费标准参保,将来其享受的保障水平也能达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养老基金筹集渠道多元化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导致许多地方难以拨出足够的专款来补充农民养老保险,致使农民养老保险资金来源单一,甚至有些地方投保人出现“零账户”。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难以长期实行,要确保政策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1. 设置专门机构,投资运营养老保险基金

成立新型农民养老保险监督委员会,对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和基金使用、管理、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目前,我国农村社保资金单靠利息收入,满足不了群众的养老需求,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社保资金增值保值拓宽渠道。在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成熟、资金投资收益率低、风险大的情况下,政府更应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通过市场化方式,公开招标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并制定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政策,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通过开拓投资渠道,既可以缓解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紧张矛盾,也可以使农保基金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2. 以征用的土地补偿费或转让承包土地收益作为社区补助养老保险基金

对于农村被征用的土地,把安置补偿费的一部分资金明确列为被征地人的养老保险所用,算出被征地人口补缴养老基金的总额,将基金总额从征地补偿费中一次性划出,为被征地人建立养老保险账户,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而对于年满60岁的农村老年人口如果愿意退出其经营土地,可以其耕地使用权作为养老保险的资产,只要在申请养老保险时能够出示使用权证明,并愿意将使用权上缴村集体的,可以用财政资金和村公益金发放养老金,发放标准由地方根据当地经济情况自定,原则上应超过老年人口耕种承包土地的收入。

3. 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为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提供环境

社会保障筹资 篇9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主体的筹资能力

新农保的三个筹资来源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 因此对新农保筹资主体的筹资能力的考察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即国家财政补贴能力、集体补助能力和农民的缴费能力。

在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人民收入大幅提高的背景下,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我国各缴费主体的缴费能力, 认为我国目前推行的筹资模式是可行的。穆怀中 (2011) 对现行新农保政策进行模拟和预测相关系数, 对2010-2020年新农保的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个人的缴费负担水平进行测算, 得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负担水平较低, 在其负担能力范围之内, 现行的农民缴费水平被大多数农民所接受。李珍 (2010) 基于建立普惠式的老年收入保障制度, 研究了普惠式的各省市静态分中央和地方财务支出情况, 认为农村普惠式养老金的财务负担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刘昌平 (2010) 通过现收现付制财政补贴平衡模型的构建研究了新农保财政补贴机制的可行性。薛惠元、张德明 (2010) 通过测算个人缴费数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的新农保的补助数额, 认为全国大部分农民可以承担起个人缴费, 中央财政也有能力承担新农保的财政补贴。张为民 (2010) 运用保险精算原理测算出新农保保费负担,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农民的投保能力和政府的经济支持能力, 认为只要制度合理, 这部分支出农民个人和政府是有能力承担的。李艳荣 (2009) 以浙江省为案例对新农保的政府财政补贴及其产生的效应进行了研究, 得出政府在公共财政内的适度补贴对农民的缴费能力和缴费意愿有极大的提高。

但是许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反的意见, 认为在现行筹资模式下, 农民在新农保的缴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且我国绝大部分的集体经济实力非常薄弱, 基本上不可能拿出补助。只有少数发达地村的村集体能够提供缴费补助, 因此, 政府的公共财政应该承担起更重要的筹资责任。但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 中央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 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 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又比较重。同时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强,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政府财力弱, 农村人口又比较多, 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在提供新农保资金支持时产生了困难。邓大松、薛惠元 (2010) 分析了个人、集体、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 认为大多数农民有缴费能力, 集体可补可不补, 中央不差钱, 但是地方财政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财政很困难。因此他们提出可以通过加大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补贴以及合理测算省市县三级补贴的方法。中央财政可对中西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新农保缴费补贴予以分担, 分担标准为10元/人·年, 也可视情况进行调整。

二、筹资比例

新农保三方筹资的要求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 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在具体实施中许多学者坚持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于是对三方各自的费用负担进行了测算探讨。黄晗 (2011) 运用个人账户的精算平衡式, 并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需数额, 对个人账户的缴费标准进行测算。得出, 个人缴费应该达到最低工资标准, 达不到的部分由政府财政进行补贴, 而且我国目前的财政补贴标准远远低于所测出的数额。针对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缺乏监督、集体补助资金缺位、参保比例和筹资水平低等问题, 宋明岷 (2011) 认为应当设立动态可调的新农保养老金替代率基准, 采用缴费基数属地化的比例制缴费方式。李强 (2007) 通过判断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集体经济实力以及国家财力等状况, 认为各渠道所负担的较为合理的筹资比例应该是:农民个人占30%-40%, 政府占50%-60%, 集体占5%-10%为宜。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支持比例可适度提高。石宏伟 (2006) 认为具体的缴费比例, 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进行合理负担, 但最多1/3的份额由农民自己承担。袁志刚 (2009) 基于异质性个体需求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 讨论了养老保险的适度规模, 通过实证检验, 得出当养老保险水平可供选择时大部分人具有参保意愿。

三、新农保的创新筹资模式

目前, 我国实行的“个人缴费, 集体补助和政府财政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是与我国当前实行的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基本模式相联系的。针对现行新农保制度的不足及我国实际的特点, 许多学者提出了创新的筹资模式。如采取一次性趸缴模式、分期定额缴纳模式, 农村资产抵押融资模式, 或个人不缴纳、年老后进行倒扣个人应出资部分的模式等, 以不断提高农民的参保率。吴航、窦尔翔 (2009) 提出新农保筹资机制应由“基础账户”、“机动账户”和“调整账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们主张的三个账户由国家统一设立, 其中个人、集体和国家的缴费水平将影响这三个账户的充实程度。这种以个人账户体制为载体、融资机制为核心、政府兜底的筹资机制确保了制度的强制建立。同时基于现行新农保推行中存在的筹资困难及基金保值增值等方面的压力。许多学者提出了实行现收现付制的资金筹集模式。孙志华 (2009) 认为普惠制、积累制、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都不理想, 其最优选择是采用现收现付制筹资模式的名义账户。鲁全 (2011) 对现行新农保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七大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 认为我国新农保制度的整体定位与内部结构有制度性缺陷。结合我国农民集体的实际特征和全世界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普遍规律, 提出为了实现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并将制度风险降到最低, 可以建立统账结合、名义账户、现收现付式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且该制度应该坚持个人缴费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

新农保推行几年来, 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推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 为以后我国继续推行新农保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范康宁 (2010) 指出, 在国家新农保制度框架下, 各地积极展开试点工作, 许多创新的模式逐渐形成:如强调政府补贴的苏南模式, “进出双补”的山东模式, 充分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各县区农民经济收入差别的宝鸡模式和以“小财政”率先破解了次发达地区农民养老难题的平远山模式。[21]这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为新农保制度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筹资模式的研究中, 也有学者建议创新筹资渠道。石宏伟 (2006) 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可以寻求城市、工业的帮助, 也可接受社会各界的捐款、捐赠, 从而扩大基金来源。陈永平 (2007) 提出发行农村养老保险福利彩票以补充农村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基金;或借鉴世界上有些国家社会保障长期债券不还本、只付息的办法, 发行社会保障长期债券, 多渠道筹措农村养老保险的基金。

四、总结与简要评述

无论是测算财政支付能力, 还是其他参与主体的筹资能力, 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现有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测算的, 而没有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的实际养老需求状况确定补贴数额。同时很少有学者把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指数等因素考虑进去进行测算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养老保障水平。因此通过相关参数的调整对未来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进行敏感性分析, 对现有标准是否合理以及如何设定标准才合理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基于贫困地区地方政府筹资难的问题, 有学者建议加大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 对于贫困的县, 制定合理的省市县各级财政分摊比例。但是很多财政特别困难的政府把当期收缴的社会养老保险金用于支付当期养老保险金, 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因此如何切实落实各级政府的财政补助金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社会保障筹资 篇10

关键词:社保基金,筹资,统筹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为了保障保险对象的社会保险待遇,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 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专项资金。社会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举办社会保险事业而筹集的, 用于支付劳动者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时所享受的保险金和津贴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 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缴纳。

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的第一个环节, 是整个社会保险制度得以运行的前提和首要条件。

1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筹资存在的问题

1.1 基金筹集管理体制不统一

税务机关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二元征缴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金在归集、上解、管理、支付等诸多环节出现问题, 两者之间的配合也存在不少问题, 税务机构的积极性也不高, 操作中不像税收那样正规, 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甚至相互“扯皮”, 责任不清, 衔接不畅。

1.2 社会保险缴费率过高

我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险种缴费比例, 制度规定企业已经达到29.8%, 个人已经达到了15%, 合计超过了工资的44%。我国社会保险综合费率较高, 使得经济效益不好的中小企业缴费负担重, 降低了他们的利润空间,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缴费率高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息息相关, 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伴生物, 沿着“财政统筹、社会统筹、财政补贴”的改革路径在推进。其本意在于国家和企业减轻养老包袱, 顺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在此过程中国家的负担减轻了, 国有企业办社会的现状得到根本改变。但就养老保险问题而言, 企业的负担因缴费高, 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原因在于企业在与政府的博弈过程中, 处于弱势地位, 政府通过税费方式加重企业负担。

1.3 企业拒缴、漏缴现象严重

企业参保意识薄弱, 缺乏在社会分散风险互助共济的意识。一方面, 将社会保险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 认为社会保险会加重企业负担;另一方面, 无视职工的利益和劳动法规的规定, 因而出现只为部分职工投保的现象。此外, 企业在用工方面不规范, 通过签订临时雇用合同等降低用工成本, 导致社会保险费来源不足。

1.4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

我国的社会保险统筹主要以2000多个县市为主, 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险基金实际掌握在多达2000多个县 (市) 政府手中, 形成了基金管理“碎片化”状态, 各统筹单位之间的社会保险基金不能实现调剂使用。

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使得社会保险制度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难以真正实现, 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 社会公平难以实现;二是, 不利于社会保险风险在更大范围分散;三是,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四是, 统筹层次低阻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 导致基金结余分散, 影响基金的存量规模, 削弱基金投资运营的规模效益。

2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筹资的建议

2.1 实行社会保险税费分征

实行社会保险税费分征即社会统筹部分通过社会保险税的方式由税务部门征缴, 个人账户部分通过社会保险费和税的特点, 同时发挥税务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优势。通过税收的形式筹集社会统筹基金, 可以使社会统筹征收具有强制性, 同时体现了税收的互助共济性, 且便于建立积累个人账户基金。个人账户则通过社会保险费的方式筹集, 专门积累个人账户基金, 并且可以随参保人流动, 个人缴费多, 账户积累多, 待遇也会更高。这体现了社会保险费征收的灵活性。

2.2 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都能够通过发行彩票来筹集资金, 那么本来就强调个人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社会保险完全可以做同样的尝试。此外, 把国企红利和净资产增量的适当部分, 以社保预算基金的方式集中起来, 每年可以筹措数千亿元的资金。现在, 越来越多的部门看好彩票的筹资功能, 纷纷各行其道要求发行相关的彩票;而彩票的金融主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和具体从事福利彩票发行的民政部, 前不久分别向国务院呈递了要求改革现行彩票管理体制的报告。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来看, 发行社会保障彩票具有很大的优势, 值得争取。

建立社会保障捐赠基金则是重点面向富裕阶层筹资。它同普通慈善基金的不同之处在于, 通过这种方式筹集到的资金是纳入社会保障基金总盘子的, 社保机构也是可以承担管理运营工作的。

2.3 降低费率、扩大缴费人群范围

目前,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中低收入者占大多数, 由于工资水平偏低, 灵活就业人员不愿意参保。降低社保费率, 可为企业减轻负担, 为职工增加可支配收入, 并且留下更大涨薪空间。或者根据企业年平均工资与当地平均工资的上下差异, 实行差异化得费率标准也不失为上策。

2.4 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健全法制法规

制定更大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用强有力的法律政策约束企业行为, 对违反规定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 这样才能保证筹资的顺利进行。要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健全稳定发展, 如果广开来源才是最重要的吗, 开源的同时要不断加强管理, 这样才能在现有基础上更有效的筹集。

2.5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社会保险基金采取统筹方式。所谓统筹, 就是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和用途做出统一的规定、计划和安排, 以发挥社会保险的功能, 促进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的一种基金管理制度, 或基金管理方式。

首先, 偿还历史债务, 并积极推进做实个人账户。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实践中, 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统筹账户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混合使用, 提高统筹层次会影响到不同地区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其次, 在目前制度设计下吗, 只有改革社会保险统筹账户的分配方式, 将社会保险统筹账户的待遇水平与职工的供款额度挂钩, 以获得经济发达地区的支持。最后, 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的管理体制、标准、政策会有效加快统筹层次的提高, 对建立统筹体系起到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在筹集过程中的问题比起在其他过程中的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因为他的主要问题是制度问题, 而其他过程的问题很多都是道德素质问题, 国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但是若做好这基础的制度, 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一定可以克服的。S

参考文献

[1]孟辉.社会保险费欠费清缴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 2007 (10) .

[2]李香允.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问题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4 (04) .

[3]薛惠元, 王翠琴.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成本比较:基于养老保险收支平衡数理模型[J].保险研究, 2009 (11) .

[4]刘革, 邓庆彪.国外企业年金基金监管模式比较及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 (03) .

浅析公司负债筹资风险 篇11

关键词:负债经营;筹资风险;风险防范

一、负债筹资研究背景

负债经营最早起源于国外,Modiglian和Miller于1963年提出了MM理论,他们的结论是负债会因利息的减税作用而增加企业价值。我国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研究起步较晚,吴世农、黄世忠(1986)曾介绍企业的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接下来近十年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1995年刘淑莲等介绍了Z—Score模型,为我国开展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重新打开了篇章。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关负债筹资风险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来郭斌等采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综合考虑财务和非财务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运用国内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①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负债筹资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之一,有负债就会有相关筹资风险。因此,防范因负债而引起的风险是每个企业都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公司负债筹资中存在的风险

(一)负债经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前提是保证投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否则,将出现收不抵支或发生亏损,降低了偿债能力。在负债数额不变的情况下,亏损越多,用以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低,财务风险也就越大。企业的高额负债,不仅需要支付巨额的利息,而且降低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最终将因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

(二)过度负债降低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企业债务到期,若不能按期足额还本付息,就会影响信誉。若是信誉好的企业,可以很容易地举新债还旧债;但是信誉不好的企业,金融机构或其它企业就不愿再提供资金,降低了再筹资能力。

(三)负债经营增加了权益筹资风险

过度负债可能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上市公司负债经营所产生的财务风险,不仅影响企业所有者权益,而且还会影响到股票的市场价格。当负债率超过允许范围,股票风险增高,其市场价格也必然随着下降,企业权益筹资必然受到影响。

(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资金的周转

负债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资金的周转。企业负债经营必须按期支付利息,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如果还款期限比较集中,短期内要求企业筹集巨额资金还债,就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使用。

三、防范公司负债筹资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全面预测经济形势,应对利率变动风险

科学预测利率及汇率的变动。利率变动主要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变动和物价上涨率以及政策干预引起的。利率的经常变动给企业的筹资带来很大的风险。这就需要根据利率的走势,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作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在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期,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的资金,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量方式。在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积极筹措长期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另外,应积极使用金融工具规避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如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

(三)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适度利用财务杠杆作用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一个企业只有股权资本而没有负债资本,虽然没有筹资风险,但是资金成本较高,收益也不能最大化。反之,如果没有股权资本,企业也不可能接收到负债性资本。如果负债资本多,企业的资金成本虽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风险却加大了。因此,应确定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在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制定负债财务计划

根据企业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偿还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须制定出还款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的筹资费用总和可能会超过企业的财务负担。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就是转移风险。最常见的做法:一是开展专业化协作,将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承包给能力较强的企业去完成。二是通过保险分散风险,可以稳定企业的资金结构,避免过多的债务输入和过高的资金支出,缓解企业资金紧张、风险恶化的局势。加入WTO后,国际性的保险公司在我国开展业务后,带来新的经营理念,会进一步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在防范企业筹资风险中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风险与机遇并存,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企业只有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才能降低筹资风险。(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邵天伦.浅谈企业负债筹资的风险与防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2]何金鹏.浅谈企业负债筹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J].重庆工商大学会计管理学院2010.

[3]刘加敏.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种类、风险因素以及风险防范[J].华章,2010,(23).

[4]樊月娟.谈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山西财税,2009,(03).

[5](英)吉恩德米内,(英)约琴夫F比萨达. 资产负债管理:价值创造与风险控制指南/财经新概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04).

注解

①高萍,孙玉华.试论筹资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10,(08).

社会保障筹资 篇12

法国的社会医疗保险 (Statutory Health Insurance, 缩写为SHI) 始于1945年。最初的保障人群为企业职工, 后来逐步扩大到学生 (1948) 、职业军人 (1949) 、农民 (1961) 、自由职业者 (1966-1970) 。1978年, 针对没有工作、未能参加强制性医疗保险的人, 允许他们自愿参保, 支付固定的保费。由社会保障总理事会承担了低收入人群的筹资问题 (相当于我国的医疗救助) 。

2000年1月1日, 法国正式实施《全民医疗保险法案》, 为那些最贫穷的国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险, 而不论他们的就业状况。全民医疗保险的缴费取决于收入水平:应税年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人免于缴纳保费 (最初规定为6600欧元, 后调整为9020欧元) , 而高于此上限的人们需缴纳应税收入的8%作为保费。

SHI有三项保险计划, 分别覆盖不同人群, 被保险人及其家属将根据职业和收入水平, 选择其中一项参保。这三项保险计划分别是: (1) 普通计划, 目前覆盖5600万劳动力人口及其家属; (2) 农业人口计划, 覆盖360万务农人员及其家属; (3) 自由职业者计划, 覆盖非农的自雇蓝领劳动者和白领专业人士, 人数达340万。2004年三项保险计划通过立法建立统一的国家医疗保险基金, 统筹管理使用。

法国的医疗费用总支出在2012年达到了2323亿欧元, 占GDP比重为11.6%。和其他发达国家类似, 法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增长速度已经在很多年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 医疗费用支出占GDP比重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国家中目前排名第三, 仅次于美国和荷兰。

SHI在医疗费用总支出结构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如表1所示, 长期以来, SHI在医疗费用总支出中的占比保持在70%以上, 政府的专项卫生资金占比5%, 其余为私人资金负担。需特别指出的是, 虽然SHI保障的医疗产品和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 但并不是全民免费医疗, 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88%的法国公民有补充性商业健康保险 (VHI) 。VHI在医疗费用融资中达到13.4% (其中, 7.7%是相互保险协会提供, 3.3%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 2.5%由福利机构提供) , 剩余的7%左右的费用才是个人自担部分。

2 社会医疗保险的筹资机制

在1946-1991年期间, SHI的基金主要来自于员工和雇主的工资和薪金, 最初的缴费设有上限, 后来取消了上限, 并且缴费率呈稳步增长用以应对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 但是该增长率快于社会保障的整体缴费率的增长。在1992-1997年, 缴费率比较稳定, 为雇员缴纳收入的6.8%, 雇主缴纳员工总工资的12.8%。

2000年以来, 法国开始尝试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基础。以2010年为例, 雇主的缴费率调整为13.1%, 大体保持原有水平, 但员工的缴费率已经从早期收入的6.8%降为0.85%, 这被一般收入税 (CSG) 所取代, 该税是在1991年引入, 基于总收入而征收。CSG的缴费率依总收入的来源而变化。开始时, CSG实施双重税率, 对资本所得和赌博来的收益则收取较高的费率, 而对低收入人群设定相对比较低的费率, 实际上是一种累进税。CSG又具体分类:劳动收入的缴费率是7.5% (其中5.1%转入到SHI) , 资本所得的缴费率为8.2% (其中5.95%转入SHI) , 因赌博而获得收入的缴费率是9.5%, 退休金的缴费率是6.6%, 福利津贴的缴费率是6.2% (比如病假和产假的津贴) 。而无需缴纳收入所得税的低收入人群的缴费率降为3.8%。据法国税务部门测算:将近一半以上的法国家庭需缴纳CSG, 这部分相当于劳动收入总额的5.1%, 福利津贴总额的4.2%, 总收入来源的3.8%。

数据来源:OECD Health Data 2009

此外, SHI的融资渠道还包括对制药行业按税率1%征收营业税、广告税、药品零售锐等。另一个融资方式是对营业额在760, 000欧元以上的公司的污染行为征特种税。从表2中可以看出, SHI融资结构2007年与1990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一般收入税代替雇员按工资缴费, 成为融资项目的第二大项。SHI融资项目的多元化, 而且部分与工资收入无关联, 使医保基金不易受到工资和就业波动的影响。

SHI的融资结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2013年雇主和雇员以工资为基数的缴费占到基金总收入的43%, 而以全部收入为基数的CSG则占到基金总收入的33%, 烟草酒精专项税占比8%, 养老社保等转移支付占比8%。需特别指出的是, 由于资金不足, 政府的直接补贴部分大幅度下降。原因在于:近年来, 法国社会保障的赤字日益增长, 该赤字主要是由强制性医疗保险的赤字构成, 为了解决该赤字, 法国成立了社会保障债务融资机构, 最初预计社会保障债务计划13年后会结束, 但是日益增长的赤字已经扩大了社会保障债务融资机构的偿付能力上限。为了确保债务不会继续过度增长, 在2005年的社会保障融资法案中, 任何新的债务要转移到社会保障融资机构, 必须伴有机构的收入增长, 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里解决债务不扩张的问题。目前CSG的62%资金分配给了SHI, SHI每年增长额的70%的资金来自于CSG, 而政府的直接财政补贴被严格控制。

3 法国筹资经验的启示

我国医疗保险的筹资需要把握以下问题:首先, 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一定要定位准确, 不能过高, 要避免超出财政支付能力而出现发达国家的“福利病”问题, 避免制度陷入发展困境;其次, 科学定位医疗保险水平后, 选择合理的筹资模式, 避免因收入的不合理分配而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再次, 要寻求多渠道的基金筹资来源, 确保基金充足, 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1 改革现行职工医保缴费基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单纯的工资性收入转变为以工资收入为主, 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同步增长的多元化格局。2013年部分大中城市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已经低于60%, 而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已接近15%。因此, 工资性收入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某一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水平和能力, 而单纯以工资性收入作为医保的缴费基数也变得有失合理和公平。需特别强调的是, 单纯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阶层往往是中低收入阶层。如果将资本利得等其他收入纳入缴费基数, 整体缴费率就可以下降, 也可缓解低收入人群的缴费负担。

另外, 单纯以工资为缴费基数, 使得基金的收支平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资收入增长与医疗费用增长之间的关系, 基金收支失衡的风险将过度集中。因此, 将工资外收入纳入缴费基数, 不仅可以增加筹资的公平性, 而且可以拓宽筹资渠道, 减少基金长期运营风险。正规就业部门的参保人, 由于收入稳定, 便于监测, 因此各发达国家早期通常多以工资收入作为其缴费基数。近年来随着基金管理和征缴系统的日趋成熟, 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实现了缴费基数由单一工资向全部收入的转变。

3.2 完善非正规就业人群筹资模式

城乡居民收入状况比较复杂, 有些虽没有正规职业和工资收入, 但有大量资本利得或通过自己创业积累了财富, 有些资源禀赋少, 创造财富的能力低, 全部按照统一的金额缴费, 既不符合社保基金筹资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也不利于扩大筹资来源, 增加基金的财务稳定性。可以借鉴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以综合收入和资产为基数进行缴费, 或者按照收入、财产、年龄、性别、生活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估, 确定居民的缴费点数。缴费基数或点数确定下来之后, 缴费率或每点固定缴费金额以及政府补贴比率可以保持不变, 而每年的筹资总额会随着经济发展自然平稳增长。

目前我国单纯依靠城镇住户调查的方式很难获取到居民特别是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 尽快建立和完善居民收入和资产的普查制度和核心数据统计报告制度, 是当务之急。

3.3 探索开征特种税等其他筹资来源

国际上将特种税收用于社会医疗保险的做法值得借鉴。因为特种税收通常不是基于居民收入的, 即使居民收入增长没有赶上医疗服务价格增长, 特种税收的增长也可以适当弥补筹资缺口, 保持基金充足稳定。特种税收的设置可以选择与医疗卫生和居民健康密切相关的行业, 如烟草税、环境污染税 (费) 、药企特种营业税等。我国统计资料显示, 2013年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82亿元, 同比增长17.9%, 实现利润总额2197亿元, 同比增长17.6%。而2013年1-10月份, 烟草行业实现税利8540.7亿元, 同比增长11.0%。估计全年税利接近万亿元, 如果上述两大产业的税利按5%提取, 可为医保基金补充600亿元左右的收入, 相当于目前城镇医保基金统筹部分的10%左右, 作用应该还是相当可观的。

摘要:法国的社会医疗保险 (SHI) ) 在其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元化的筹资机制。本文在详细介绍SHI筹资结构的基础上, 提出了对我国医疗保险筹资模式的借鉴经验, 包括改革现行职工医保缴费基数, 将工资外收入纳入缴费基数, 从而增加筹资的公平性, 减少基金长期运营风险。对于非就业人员, 积极探索以综合收入和资产为基数进行缴费评估, 同时, 尝试开征特种税, 作为社会医疗保险资金来源的有力补充。

关键词:医疗保险,筹资模式,特种税收

参考文献

[1]Chevreul, Karine et.al.2010.Health Systems in Transition France:Health System Review, The European Observatory on Health Systems and Polici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上一篇:真实而精彩下一篇:限时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