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保障

2024-08-03

社会化保障(精选12篇)

社会化保障 篇1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着老龄化挑战和政府财力有限的约束。要寻求脱离困境的出路, 需要从社会保障的由来和发展趋势中探求社会保障的实质含义:社会保障本身要求社会化, 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参与, 共同承担责任义务。文章尤其强调了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提倡充分发挥其在慈善扶贫中的优势。

关键词:社会保障,老龄化,社会化,非政府组织

一、当前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尤其严重。截止2008年底,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6亿人, 占总人口的12%。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 占17.2%, 呈加速增长之势。特别是2030年以后中国老龄化社会将进入最严峻的时期, 那时人口红利期也将结束, 人口总扶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双双冲高, 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据测算, 在2005~2034年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 我国城镇养老基金缺口逐年扩大, 到2034年“空账”规模将达到6万多亿元。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老年人仍在养老医疗保障制度之外。我国真正纳入三类养老保障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离退休制度、五保供养制度) 的老年人只有7, 100万 (2007年底) , 占老年人总数的46%, 其余54%的老年人没有纳入三类养老社会保障范围。在城镇, 尚有1/3以上应当参保的城镇人口尚未纳入医疗保障体系。而且, 无经济来源导致没有能力参加保险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相应地, 今后没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将会持续增加。在农村, 老年人不敢看病和看不起病的问题非常突出, 老年人的医疗问题实际上没有得到真正保障。因为高额的医疗费和低额的报销比例以及医疗机构的限制, 常常把9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 (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 拒之医院的门外。中国目前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失能老年人口超过1千万的国家。2007年底, 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口为1, 350万, 几乎相当于3个挪威的总人口。如果加上生活半自理老年人, 大约3, 500万人, 几乎相当于5个瑞士的总人口, 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目前, 我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 农村已超过20%。老年人口对医疗保障需求的增长非常迅速。有统计表明, 老年人消耗卫生资源是青少年和中年人的3倍以上, 现有的社区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需要。

我国城乡已经有一大批老年人生活极度困难, 各级政府由于财力有限,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 往往显得力不从心。2008年底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是地方负债的规模在4万亿元以上, 这一数字大体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80.2%, 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财政收入方面, 2008年下半年以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2008年10月份至2009年3月份的半年中, 有5个月出现了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情况, 无论是下降幅度还是持续时间, 都为我国财政史上所罕见。财政收入的下降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是经济增长放缓, 企业效益下滑, 财政收入来源较少;另一方面是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 以增强企业活力, 促进就业。而目前这场金融危机冲击还远未见底, 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长期影响, 政府的财力会进一步捉襟见肘, 社保运行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政府可能对此无能为力。

二、社会保障的起源及发展趋势

针对我国社会保障当前的困境, 可以从社会保障的起源及发展趋势中找到其本来的含义, 寻求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人类社会初期, 为了部落的生存和繁衍, 部落成员具有相互扶持的本能和责任。圣经规定:“你的弟兄在你那里若渐渐贫穷, 手中缺乏, 你就要帮补他, 使他与你同住, 像外人和寄居的一样。不可向他取利, 也不可向他多要, 只要敬畏你的神, 使你的弟兄与你同住。你借钱给他, 不可向他取利;借粮给他, 也不可向他多要。”西方的社会保障立法精神基于基督教之上, 认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被创造的, 因此要爱神爱人, 怜悯社会的弱者。“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 不可割尽田角, 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 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 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对于群体组织内的成员, 更有互相照顾、关爱的责任。“当王子在他荣耀里, 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 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 离开我, 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 你们不给我吃;渴了, 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 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 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 我在监里, 你们不来看顾我。’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 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 或渴了, 或作客旅, 或赤身露体, 或病了, 或在监里, 不伺候你呢?’王又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 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 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近代工业社会, 人口流动急剧增加。为了在不幸时得到支援, 工人们自发地建立起互济互助的基金, 当会员遇到风险时予以物质帮助。二战以后, 各国为了缓解战后危机, 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扩展社会保障范围, 亚洲、非洲、拉美等国家也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65年, 美国社会保障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对65岁以上的老人, 不分收入状况均提供老年医疗照顾, 对低收入者提供医疗救助。

但是, 随着福利社会的发展, “福利病”的弊端开始出现。在整个“老欧洲”, 近年来由于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用高涨, 各国公共财政或多或少遭遇了福利赤字。1973年的西方石油危机将西方许多福利国家拖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以高福利、高税收为特征的福利制度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 新自由主义理念开始复活。新自由主义反对全民保障和普遍保障, 主张实行有选择的保障, 认为政府只应该在家庭和自由市场竞争这两个主要福利来源都失灵时才出面提供暂时的帮助;主张削减社会福利, 将给予贫困者的福利转变为促进其再就业, 并在社会保障领域内引入竞争。

三、多元参与建设社会保障

1994年世界银行在其《防止老龄化危机》的研究报告中, 向世界推荐多支柱的养老金制度, 即以税收形式筹集, 现收现付, 由政府管理, 覆盖所有年长者的强制性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强制性的, 完全积累的, 采取个人储蓄账户或职业年金形式, 由私人管理的养老基金;以及自愿的职业年金或个人储蓄计划。这种将政府保障、雇主保障和个人保障相结合, 调动各方积极性和责任共担为特色的多支柱模式日益被各国所接受。这就是所谓“参与模式”, 它承认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不能简单地市场化, 但反对一味的包办代替。它倡导政府由“管制型”转为“治理型”, 倡导权力下放和分权, 把权利还给地方、社区和公民, 增加地方政府权利, 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鼓励公民参与。在福利政策上, 强调相互责任,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重视提升公民的能力, 反对一味发放福利的消极福利政策。另一方面, 智利养老金民营化改革的成功也促使一些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引入竞争机制, 如利用税收优惠鼓励个人退出政府养老金计划, 鼓励私人养老金的发展, 将某些福利服务项目民营化。例如, 美国政府对企业年金计划的重视程度很高, 大力推行税收优惠政策来刺激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1984年401k计划覆盖劳动力人口754万, 累计资产价值917.5亿美元。而到2005年底, 401k计划覆盖劳动力人口达4, 700万, 为20年前的6倍多, 累计资产价值达到2.4万亿美元。

非政府组织与宗教慈善机构在参与社会保障建设中尤其具有优势。美国共有160万个以上的非赢利机构, 掌握的资金为6, 700亿美元, 几乎相当于印度或韩国的国民总收入, 非赢利机构的雇员1, 100万人;美国3岁以上人口中有50%每周平均志愿服务4个小时;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每年有30%的慈善捐款直接从工资中划出, 平均每个家庭捐出年收入的3%~4%;2007年, 美国人的慈善捐助突破3千亿美元。非政府或宗教慈善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能够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会保障, 解决那些政府容易忽视的或不便解决的边缘问题, 推动社会关注与帮助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公平, 促进社会整合。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政府与社会处于高度一元化结构状态, 它几乎包揽了一切社会事务, 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非政府组织的政治性不强, 官僚化程度低, 容易深入社会基层, 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条件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能对一些突发事件和服务对象的突发要求作出迅速反应。

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救助过程中, 国内五大宗教共募捐近7亿元人民币, 及时为灾区人民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它们不仅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募集资金、运输物资、救助灾情、维护秩序、提供关怀, 而且在危机后的重建和秩序恢复过程中, 提供着物资、人员、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重要服务。在老年人服务方面, 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较为专业的护理服务。通过一些培训项目, 老年人可以发挥余热, 重返社会。

非政府组织有相当一部分成员本身就是来自社会基层, 能够亲身体会弱势群体的需要。其成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结合在一起的, 基于社会道义和信念去开展活动,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官僚主义和腐败。

总之, 在“参与模式”下, 政府不是撂担子, 而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 企业可以建立补充年金计划;通过慈善捐赠免税, 可以鼓励非政府及宗教慈善组织参与灾难救助、资产建设与扶助贫困, 在更大的空间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夏洁, 张明琼.全球社会保障制度演变的新趋势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论坛, 2009, 8

[3].冯伟, 李琨.对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初探[J].对外经贸财会, 2004, 9

[4].李龙强.贫困理论创新与反贫困制度创新[J].农业经济, 2008, 9

[5].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6].陈旭清.试论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 4

社会化保障 篇2

体系

景天魁

对于社会保障概念,人们的理解基本上限于资金保障的范围,关注的重点也只是资金的筹集、支配与发放。诚然,资金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初级阶段,重视资金保障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从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角度来说,确立完整的概念和体系结构却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制度建设的实践所必需的。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扩大社会保障概念

这里不想全面讨论社会保障概念,只提出服务保障的问题,只强调服务保障对于资金保障的意义。举例说,有的老人在家中去世许多天了,竟然无人知晓,这种事在城市和乡村屡有发生。他(她)们可能享有很好的社会保障待遇,缺的不是养老金和医疗保险金,而是身边无人,或得不到基本的社会服务;许多从外地到大城市就医的人,跑了多家医院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大夫,就因为缺乏必要的就医服务信息,不仅白花了不少冤枉钱,还可能耽误了治病;现在,患慢性病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到医院就诊以外,主要靠日常的生活护理。

凡此种种表明,一个社会保障体系好不好,不完全取决于资金保障,还取决于有没有好的社会服务体系来支撑社会保障体系,使之得以落实和增效。如果没有服务保障,资金保障的实际效益就会大打折扣。服务保障就是资金保障的效率

系数。现在,我国的资金保障水平总体较低,提高资金保障水平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还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所以服务保障的重要性被掩盖了,但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如果不及时注意,做好制度和机制安排,以后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支撑社会保障的社会服务体系

“十二五”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时期,建议在重视资金保障的同时,兼顾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公共财政要把保障基本服务作为“保基本”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目前我国有些社会保障制度还在实验阶段,将来还要调整、并轨和统一,过分地追求提高现有制度的保障水平,可能给以后的制度调整和完善造成障碍,不如更多地关注社会保障的支撑体系建设,打好基础,为将来的制度运行准备良好的条件。

第一,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保障的可得性。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和空巢家庭的增多,得不到任何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社会养老规模太小,能力严重不足,亟待大量建设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民办互助的养老机构。同时,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要大力扶持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据北京市的调查,53.3%的市民首选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希望得到家政服务、餐饮服务、陪同就医和康复服务的均达30%左右。不论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还是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都要加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考核和监督体系。

养老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慰藉、心理呵护和社会关怀,这不是单靠资金可以保障的。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后,社会必须承担起对老人提供精

神服务的责任。我国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还处于初创时期,包括心理咨询和疏导的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培养也刚刚起步,社区服务网络有待探索和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层面纳入规划。

第二,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保障的可及性。重点是基层,是农村。首先要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家庭医生制度。2004年,我国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城市是212个,农村地区不到1个,而且我国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有限的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严重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要努力缩小医疗服务的城乡差距,给每个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体检,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在有效时间内及时得到医疗服务。将卫生医疗资源重点用于医疗服务基础条件的改善,其社会效益是最大的。

第三,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城乡共享的就业信息网络,强化社区就业服务,配备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完善多级联动的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仍将保持在1亿人以上,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高,而这一时期产业升级将明显加速,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将空前加大。要大力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对积极开展培训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实行奖励。未来若干年,我国每年的大学招生规模都将在六七百万以上,就业难的问题将持续存在,要鼓励高校与企业联手,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鼓励创业,建立包括金融支持在内的创业服务体系。

第四,加强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不仅是教学,也不仅是学校的事,要有一个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首先要扩展基础性教育保障,实行对学前一年幼儿的义务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龄前儿童的入园率,改善儿童营养,加强健康保障,为贫困地区寄宿制学生提供营养保障。为交通不便的城乡小学生上下学提供接送

服务,为准备就业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义务职业教育。动员和整合多方资源,创办社区学院,为进城务工人员、往届毕业生、社会青年以及成年人提供可与大学和专科教育相衔接的继续教育。

以社会服务体系支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一举数得

首先,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但可以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可以充分发挥社区人力资源(离退休人员、邻里互助等)的作用,成本最低而效果最好,符合中国传统和国情。

中国的社会保障与西方福利国家、福利社会最主要的区别,应该体现在更贴近基层群众,更便于基层群众的参与,更适合发挥我们中国的优势。我们可能长期无法与欧美一些国家比资金保障的水平,但是,不见得我们中国人就不可能享受到很好的社会保障。如果我们用全面优质的社会服务体系来支撑社会保障体系,就可能是一个很符合中国国情的、成本很低而效率很高的制度体系。比如,如果我们能够以社区的形式把社区里的离退休人员组织起来,用很低的成本服务,那么社区内部、邻里之间,组织开展养老照顾、医疗护理、婴幼儿看护、心理慰藉、安全守护等很多事情都可以有人管了。而这种“管”,不需要像西方那样靠公司、靠一些专门机构付出高成本。现在,全国许多地方的一些社区就是这样做的,组织社区群众,给离退休人员找点事做,他们还挺愿意,觉得被社会承认了,觉得自己还挺有用。这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资源,我们要用政策、用制度来发掘这种资源。依靠基层群众,面向基层群众,满足群众的基本需要,发挥中国的资源优势,成本最低、效益最好。

其次,以社会服务打通城乡壁垒,实现城乡统筹,是比资金统筹更便捷的统

筹途径。由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3倍以上,靠公共财政填平这个差距的难度很大,所以,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要想从资金保障的均等化实现突破,恐怕一时难以做到。但是,由于农村居民之间有更为紧密的血缘和地缘联系,有亲友信任、邻里互助的社会基础,社会服务完全有条件搞得比城市更好。服务方面的城乡统筹有可能比资金方面的城乡统筹更便于实现。

再次,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可以重新把社会组织起来。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曾经依靠单一公有制和社会生活的单位制,实现了较高的社会组织程度,有限的社会资源容易得到动员和调度使用;市场经济时期,制度多元,资源分散,单位弱化,个人原子化倾向严重,公益事业失去了稳固的资源基础。既然难以通过所有制关系和单位制关系实现紧密的社会联结,那还有什么途径可以重新把社会组织起来?以发展社会服务为号召,便于动员群众,聚拢社会资源;以提供社会服务为纽带,倡导服务、互相服务、规范服务,还能够增强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力,又能够帮助社会保障制度夯实其社会基础。借助社会保障所搭建的社会组织基础、信任基础、团结基础,还可以成为从事其他社会事业、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共同平台。

最后,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如果政府主要提供资金,那么对它来说这是权力;如果政府主要提供服务,则对它来说这是责任,出发点明显不同。政府着重解决民生问题,财政资金向基层倾斜,是面向大多数人;如果是相反的流向,只能是面向少数人,着眼点明显不同。所以,推动重视和发展社会服务,也就是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服务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所以,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中,要处理好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的关系。既不能以资金保障代替服务保障,也不能相反,低估资金保障的基础作用。

作者简介: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浅谈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 篇3

一、加强监管,充分维护单位利益

1、对拟竞标单位的确定实施财务监督和管理。在后勤社会化保障招标之前,要专门组织财务骨干人员参与对拟投标单位进行全面的考察、论证,对其单位资质、实力、业绩、信誉度、经营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尤其要对拟投标单位近三年的资产、经营情况出具财务报告,选择资质好、信誉好、经营状况好的经营实体,结合本单位后勤现有房屋、设施、设备,根据历年后勤保障经费投入数及已达到的效果,结合拟投标地方经营实体拟投入的设施、设备、资金和拟达到的效果,通过横向、纵向对比进行财产综合评估,筛选出较好的几家经营实体参与竞标。

2、对竞标单位的合同签署实施财务监督和管理。竞标单位确定后,财务部门应逐个对其所拟经营方向、经营策略、经营方式及合同条款,进行分析、对比,看其是否把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标准逐条逐项列清;特别是针对今后服务中易出现的问题,审核其是否提前划清了责任权限及处罚办法,并列入合同、协议中,充分维护军队利益。财务部门对每一竞标单位都出具可行性财务报告供单位领导审阅,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竞投标方式,确定中标单位,且监督合同条款的制定、修改和签署。一旦地方经营实体确定后,立即对本单位后勤现有的财产按照程序核对清理,并登记、注册、建档。对本单位的房屋、设备按部队固定资产清查的要求和标准建立好档案,按照双方折旧后认可的质价移交给后勤服务实体,确保军队固定资产价值不流失,充分维护军队利益。

3、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财务监督和管理。军队后勤保障追求的是军事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地方服务实体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双方所追求的目的存在某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只有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协调好双方关系、密切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找到军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的"交汇点"。作为军队来说,后勤保障实行社会化后,一旦因我们财务管理监督不严而出现了经济问题,对我们部队声誉、军事效益、社会效益造成的损失,是多少经济效益所无法挽回的。为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地方服务实体的财务监督,确保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成功。首先,加强对收入、支出方面的财务监督,主要资金来源是否合理,有无乱收费、乱涨价、收入不记账、实行帐外账和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对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财务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合理、物资管理严格,防止铺张浪费、丢失损坏的现象。其次,推行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监理制度,成立财务部门和各级部门组成的服务保障监控中心,负责对后勤社会化保障实体进行监管协调、反馈市场信息、参与财务管理、协助成本核算、搞好价格监控,确保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质量。最后,还要对地方服务实体的资金账户实行严格监督管理,监督其是否严格遵守结算规定,防止其利用账户为一些不法收入人员提供便利或不正当交易。

二、搞好核算,科学划定保障范围

1、合理确定服务收费标准。财务部门必须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积极配合军需、营房、卫生等有关事业主管部门,监督社会保障机构搞好经营成本核算、费用控制,确定合理利润和确定服务收费价格。在服务收费价格既定的前提下,财务部门要结合事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服务保障内容和各项标准,搞好成本、费用、利润的核算,通过服务标准、费用标准、定量标准的三重监控,确保服务质量货真价实,优质高效。

2、规范会计核算规范,建立会计账目和资料。应依据《会计法》和军队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建立规范的会计资料,准确反映保障效益和效率。在会计核算的管理中,尤其是要注重规范结算环节。近年来,监督出包工程造价结算,每年审减率一般都在地方施工队报价的12%左右。规范后勤保障社会化各项目的结算,可获得相当可观的效益,财务部门应坚决把住这个重点关口。

3、搞好难点经费的管理。强化对维修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维修项目按工程量大小和耗用经费多少分为专项维修和一般维修。专项维修经费由单位立项,后勤营房部门同维修公司签订协议,财务部门协助对专项实行项目管理。对一般维修费则拨给责任单位包干使用,各责任单位所需的一般维修商请维修公司维修,并由责任单位按协议支付维修费。

4、重新界定经费保障范围。把原先由各职能部门分工掌握的经费,归并到一个科目,集中使用、统一调配。完善经费标准体系,后勤保障社会化要求经费供应标准体系必须不断完善,充分体现生活服务价格,充分考虑官兵经济承受能力。对没有保障标准的要增设新的经费标准,对保障程度偏低的相应予以提高。财务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挖掘现有潜力,多渠道籌措资金,如从实体出租、军队房地产出售、开发收入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补助金,或在机动费中确定补助经费的比重。

三、完善机制,全面推行精细管理

1、优化保障方式。对于完全依托社会保障的项目,如建材采购、药品采购、贵重医疗设备采购、基本建设项目出包等,以及借助社会保障的项目,如住房、水电气暖、餐饮、特殊医疗、军用车辆加油等,要结合预、决算审计,确保其投向正确。在投量方面,要通过对总量和分量的监督,使保障标准按时足额保证到位,防止被层层克扣、截留或挪用。在向社会化保障厂商支付时,及时监督和把握支付节奏,防止超拨、多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浪费。

2、办理集中支付。后勤保障社会化所需经费多,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多,权、责、利关系复杂,容易引发经费使用上的矛盾和浪费。因此,各项经费必须由财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集中办理资金支付。首先,要搞好经费预算编制。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编制必须细化,实行部门预算和复式预算方法,不但要将各项经费统一纳入预算安排,还要将属于采购目录确定范围的所有采购行为纳入采购预算管理。其次,要改变现行经费结算办法。按照预算指标和预算资金分离的原则,建立预算资金直接支付方式和军费单一账户制度,由财务部门根据合同和履约情况统一向供应商结算,做到只见指标不见钱,采购权与资金支付权、结算权分离,管事与管钱分离,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社会化保障 篇4

一、为什么要开征社会保障税

现阶段, 我国主要通过征收社会保险费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虽然这种筹资方式与具体形式在理论上是匹配的, 但从我国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最终目标的高度来审视, “社会保险统筹缴费”制度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扩大保障覆盖面的限制。“缴费”行政手段和“规定”往往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具有更强的约束性, 而对大量的民营、“三资”企业的约束性较弱, 从而使他们游离于社保缴费之外, 更无从谈及将农民纳入到保障体系的长期目标的实现。二是无法形成稳定的保险基金。由于缴费所依据的立法层次低, 在征收社会保险费时往往会出现拖欠、逃漏等现象, 而执行机构也很难进行强制性的处罚, 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出于对引进外资的“热情”和对地方企业的保护, 滥用“免征”权力, 导致全国社保费每年的收缴率不高, 实际上无法进行有效的保障。尽管每年社保收入巨大, 但相对于养老金严重空账来说, 已显得微不足道。据统计, 2004年, 我国社保收入2092亿元, 而到2005年底个人账户养老金空账额高达8000亿元。三是高昂的管理成本。由于“费”的收和支都处于财政体系之外, 由各地行政部门具体制定标准和实施办法, 导致各地区多部门、多主体对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的收支都具有某种权力, 不仅容易导致行政管理无效率, 更使得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缺位”。目前“社保基金审计问题”就充分暴露了这一制度的弊端。

针对“统筹缴费”的这些弊端, “费改税”自然而然成为改革筹集资金具体形式的目标。从理论上来讲, 开征社会保险税是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理想选择,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采用税收的形式后, 可以依靠税收的强制性, 克服资金筹集过程中的层层阻力, 能够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保证基金及时足额收缴。2.提高了社会保障的参保率, 扩展了社保范围。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极大地扩展社会保障对象范围, 提高社保资金的统筹层次, 降低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风险, 同时为全国各地居民提供大致相同水平的社会保障服务, 从而改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3.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4.有利于降低社会保障筹资成本, 节约管理费用。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条件是否具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人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其纳税意识不断增强。

(一) 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社会条件。

近几年来, 社会保险费的政策和征缴弊端日益显现, 社会各界要求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呼声更加高涨。学术理论界对开征社会保障税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有的甚至提出了具体方案。同时, 十多年的社会养老基金统筹、医疗基金统筹、失业基金统筹制度的实施,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缴纳社会保障金的意识, 这些都为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 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政策法律依据。

2004年3月,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在该法第十四条增加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内容, 确立了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基本制度的法律地位, 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 以刚性的社会保障税取代现行的社会保险费, 将有助于巩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这将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政策法律依据。

(三) 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经济条件。

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纳税能力也不断增强。早在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实际收入水平已超过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据统计, 2004年我国人均GDP为1270美元, 在世界20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94位。2004年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16024元。这表明我国基本具备了征收社会保障税的经济条件。

(四) 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征管条件。

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比较健全, 国家税务机关遍布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 布点广泛, 渗透性强, 组织体系完善, 征收网络健全, 征管人员经验丰富。从1998年开始至今, 全国已经有十几个省的社会保险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由于社保费一般由雇主缴纳和代缴, 而绝大部分的雇主同时又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这使得税务机关对社保费源的控制具有了相当的优势。

(五) 开征社会保障税有国外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国际社会的社会保障实践已逾百年, 从国际经验看, 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 一是征收社会保障税;二是政府财政社会福利支出。通常各国都侧重于依靠社会保障税。自1937年美国首先开征社会保障税以来, 社会保障税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目前, 全球140多个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 其社会保障税一般占到税收总收入的30%以上, 其中在德国、法国、瑞典等国已成为第一大税种, 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如何开征社会保障税

现阶段, 开征社会保障税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纳税义务人范围的界定问题。

从理论上讲, 凡是我国境内的公民都应成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义务人, 因为普遍性和公平性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所追求的两个重要目标。而且, 社会保障有一个“大数法则”, 即参加保险的人数越多, 互济功能就越大, 抗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这充分说明社会保障实施范围越普遍, 越能体现出公平性, 社会保障的功能也越能得以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下, 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承受能力弱, 如果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税纳税人范围, 必然导致社会保障税在征管技术上的不可操作性和无法及时足额取得税款, 并为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 必然需要国家财政给予补贴, 就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来看, 要对9亿农民的养老、医疗进行补贴显然是无法承受。因此, 农民纳入征税范围应采取“分步实施, 逐步到位”的方法, 决不能一刀切, 以免造成社会政治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当然, 使广大农民享受社会保障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当前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与城镇的差距已大大缩小甚至已没有区别, 对此类地区的农民, 可以考虑纳入社会保障税的征收范围, 在时机成熟时再将所有农民纳入征税范围。

因此, 根据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税由雇主和雇员分担的通行做法, 我国社会保障税也应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两种。自然人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并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公民, 如各类企业、行政 (包括社会团体) 事业单位的职工、外资企业的中方员工、自由职业者;法人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其他各种活动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 其他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体工商业企业。

(二) 计税依据的规范统一问题。

国际上通行的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是在职职工的工资、薪金收入额和自营业人员的事业纯收益额;工薪收入通常有最高应税限额的规定, 也有的国家规定有最低免税限额。我国社会保障税计税依据的确定既要参照国际通行做法, 又要体现自身的特点。

笔者认为, 计税依据的制定, 基本可参照现行社会保险缴费所规定的单位和职工个人工资总额。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非工薪收入者的计税依据, 原则上按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后的净所得, 据实核定, 对不易核定的, 可授权征收部门在当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一定限度以内确定。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验, 为减少税收成本, 便于征管, 个体劳动者 (包括自由职业者) 这些非工薪收入者, 由征收机关按上一年的社会平均货币性工资收入依照税率征收社会保障税。同时, 参照国际规定应税所得上限的做法, 可按地区设定不同的应税所得上限。

(三) 税目与保障项目的适应问题。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给出的定义, 社会保障应该包括医疗保险、疾病津贴、工伤保险与工伤津贴、生育保险与生育津贴、失业保险与失业津贴、养老保险与养老金、残障保险与残障津贴、家庭补助、遗属保险与遗属养育金等项目。但所有这些保障项目是否都应通过社会保障税的方式来筹集其所需资金, 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做法。

按照国际惯例, 税目设置应与社会保障的项目相对应。保障项目多与少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福利政策目标,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项目较多, 几乎包含了上述所有保障领域, 其中最基本的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三种。从社会保障税与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方面来看, 由于我国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征收办法国务院已有统一性文件, 这三项保险对社会经济影响最大, 其改革在各地进行的也最为广泛和深入, 而工伤、生育保险等仍处于试点阶段, 加之这些保险行业特点强, 覆盖面远没有上述三种保险广, 所以不宜作为规范统一的社会保障税的税目, 等条件成熟时再逐步纳入。因此, 现阶段社会保障税可确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三个税目为宜。

(四) 税率的制定问题。

税率的制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税率形式的选择 (即选择比例税率、累进税率还是定额税率) ;二是税率高低的确定 (即税收负担程度) 。税率形式的选择在国际上有多种做法, 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采取比例税率, 但也有的国家 (如芬兰) 采取超额累进税率, 还有的国家 (如埃及) 采用累退税率;在税率形式的具体规定上, 各国也不相同, 多数国家都是全国统一税率, 但有的国家 (如比利时) 采取行业差别税率, 有的国家 (如挪威) 采用地区差别税率。笔者认为, 社会保障税虽然具有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功能, 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积累基金以满足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基本需要。因此, 我国社会保障税不宜采用累进税率;而且从遵循效率原则及便于操作的角度考虑, 采取比例税率也较为合理。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税税率不宜过高, 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首先, 中国的企业近年来正处于产品结构调整时期, 市场需求特征发生了变化, 消费选择性加强, 很多企业对此很不适应, 经济绩效下降, 特别是国有企业, 仍有不少处于亏损状态, 社会保障税过高只能加重企业的负担。其次, 中国的高层次消费正在扩展, 住房、养老、教育等将转化为商品, 这会促使中国居民调整支出结构。因此, 如果让工薪阶层承担较高的社会保障税, 势必约束消费进步和市场改革。再次, 中国有13亿人口, 劳动力接近7亿, 如此庞大的劳动力市场, 迫使中国只能走高就业低工资的道路, 因而也就只能以较低的税率征收社会保障税。从理论上讲, 社会保障税税率的确定应既要考虑到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需要, 又要考虑到纳税人的承受能力。但是, 考虑到社会保障税要从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征收体制的基础上转换过来, 保持平稳转换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 在目前情况下, 较为稳妥的办法就是可继续延续以前的征收率, 即:1.养老保险税的税率为工薪总额的28%, 其中单位缴纳工薪总额的20%, 个人缴纳工薪收入的8%;2.失业保险税的税率为工薪总额的3%, 其中单位缴纳工薪总额的2%, 个人缴纳工薪收入的1%;3.医疗保险税的税率为8%, 其中单位缴纳工薪总额的6%, 个人缴纳工薪收入的2%;上述三项汇总税率为不超过工薪总额的39%, 其中单位缴纳不超过工薪总额的28%, 个人缴纳工薪收入的11%。为避免使受益者的受益水平差距过于悬殊, 可参考国际通行做法, 对高收入者超过一定界限的高收入部分实行免税。

(五) 税种的归属问题。

其实质是与社会保障责任和统筹层次相适应的问题。我国从1982年开始进行养老金社会统筹改革试点, 由地市级统筹开始, 逐步提升到省级统筹, 但是截止2007年, 真正的养老金省级社会统筹体系并没有在全国完全建立起来, 而我国的国情是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人口分布、工资水平等差异很大, 况且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操作。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应把社会保障税列为地方税, 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但也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保障每一个参加社会保障的人能享受到大体相同的保障水平, 不应因经济状况的不同而不同, 更何况那些经济状况差的人更需要社会保障。将社会保障税作为中央税, 实行社会保障的全国统筹, 将会促进劳动力在全国范围的合理流动, 使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基金便于政府在更大空间内调剂余缺, 平衡地区差距。

鉴于目前受到管理水平、统筹层次、体制及利益分配格局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 现阶段先确定为共享税, 中央和地方二八分成, 由地方税务局征收, 随着社会保障全国统筹的逐步建立, 再作为中央税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凤宇.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大势所趋〔J〕.中国劳动保障, 2006 (1) .

〔2〕申曙光, 杨卫华, 廖家勤, 卢剑灵.费改税:社保制度改革的方向〔N〕.南方日报, 2006:9-27.

〔3〕邹丽丽, 胡克艳.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选择〔J〕.财政税收, 2007 (3) .

〔4〕香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1 (1) .

〔5〕薛嘉.对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7 (4) .

〔6〕杨琼, 黄振华.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法律制度设计思考〔J〕.经济论坛, 2007 (9) .

〔7〕崔军.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制〔J〕.税务研究, 2002 (3) .

〔8〕各国税制比较课题组.社会保障税国际比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6.

〔9〕黄菌.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实践的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6) .

〔10〕唐新民, 董承军.关于征收社会保险税的制度设计〔J〕.广东社会科学, 2006 (5) .

社区保障站社会化管理服务 篇5

一.积极配合做好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二.开展保险咨询政策服务,热情礼貌地接待退休人员的来访,做好来访和咨询登记.三.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基础工作,建立退休人员基本情况台帐,掌握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积极得到,保障所工作人员配合,及时提供企业退休人员的最新信息.四.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供养直系亲属定期救济费领取资格认定工作.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和供养直系亲属人员验证工作基础台帐,及时掌握记录企业退休人员和供养直系亲属的生存流动状况.五.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健康档案,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建立鳏寡,残疾,重病,高龄退休人员台帐,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定期走访慰问,并做好走访慰问登记,组织职员人员进行帮扶提供服务.六.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积极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社区退休人员踊跃参加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七.帮助死亡退休人员家属申领丧葬补助费和遗嘱津贴,为他们提供有关服务.八.通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退休人员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九.组织退休人员学习,并开展文体和社会公益活动,丰富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十.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社会化保障 篇6

《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部法律出台和实施以来,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社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广,尤其注意城乡统筹

《社会保险法》适应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分城市和乡村,将我国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和个人都纳入到了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农民工等。具体来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社会保险法》对被征地农民入保问题作了特殊规定:被征地农民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应当参加全部五项社会保险;对于未就业转为城镇居民的,可以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继续保留农村居民身份的,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社会保险制度筹资渠道多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筹资渠道,明确了用人单位、个人和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具体来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社会保险法》特别明确了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法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政府对参保人员给予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国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

三、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按照现有规定,个人就业岗位发生变化时,由于地区之间不衔接,城乡之间不衔接,导致企业缴费不能带走,缴费年限不能累计计算,这使得个人待遇无法实现,只能一次性退还个人账户储存金额。针对这种情况,《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转移接续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保险关系随着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这种可转移、可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从法律上破除了阻碍各类人才自由流动、阻碍劳动者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四、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

《社会保险法》在总结《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增强了征缴的强制性。这表现在:(1)规定了社会保险信息沟通共享机制;(2)规定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制度;(3)规定了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的方向;(4)建立了社会保险费的强制征缴制度。强制征缴的具体措施包括: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时,从用人单位存款账户直接划拨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时,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用人单位不提供担保的,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法》在很多方面都突破了已有立法的规定,并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方面,《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缴费不足十五年的人员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养老保险累积缴费这个规定较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要宽,后者规定达到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

第二,在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方面,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能力和医疗消费水平等差距都很大,《社会保险法》没有对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作具体的规定。但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其一,为了缓解个人垫付大量医疗费的问题,法律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即参保人员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中,按照规定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其二,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向第三人追偿。

第三,在工伤保险待遇方面,《社会保险法》突破性的规定有三项:(1)将现行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职工“住院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和“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改为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该规定在保障工伤职工权益的同时,减轻了参保用人单位的负担。(2)为保证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法律规定了工伤保险待遇垫付追偿制度。即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然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追偿。(3)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向第三人追偿。

第四,在失业保险待遇方面,《社会保险法》在《失业保险条例》的基础上,提高了失业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这表现在:对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由现行规定“可以申领少量的医疗补助金”改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五,在生育保险待遇方面,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政法教研部

(责编/张立新)

社会化保障 篇7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开征,社会保障税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投入不足、资金缺乏是制约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最大瓶颈。原则上社会保障资金应该来自于财政, 主要通过各级政府来筹措,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国情国力下难度很大。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毫无疑问,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社保资金支出比例, 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农村社保资金紧张的压力, 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征收社会保障税,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专项基金。从我国实际看, 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必要和可行的。

一、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分析

1.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根本目的是要矫正收入分配中的市场失灵, 保障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实现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稳定。可以说社会保障的出发点, 就是为了化解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风险, 弥补市场的缺陷, 维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的起点公平和发展中的过程公平, 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如果一个国家缺少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那么, 这个国家要构建任何一种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不可能的,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前提, 而开征社会保障税将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有力的保证, 从而为建立完善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必要的条件。

2.开征社会保障税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稳定可靠

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资金 (如社会保险资金) 的筹措主要是靠行政手段, 由于强制力不够, 导致社会保险费用收缴困难、筹集不及时、负担不公平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基金的支付能力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开征社会保障税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知道“税”与“费”虽一字之差, 但其特性完全不同, 税收是国家借助法律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手段, 本身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 用税法的形式把国家、企业、公民个人的权利、义务确定下来, 能克服用行政手段筹集资金困难大、拖欠现象严重等问题, 保证及时、足额地把社会保障税税款征收上来。与之相比, 费则不具备这些特性。因此, 在当前情况下, 开征社会保障税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稳定可靠。

3.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的较好办法

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层次太低, 导致资金收缴困难, 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保障内容、水平差距较大, 全国没有形成一盘棋。笔者认为,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的好办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所有企业,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 所有公民,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 只要有纳税能力, 属于纳税范围的, 都应是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这样做, 实际上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资金。而且在国家实行统一税率征税的前提下, 可以消除由于地区、行业不同而造成的公民个人之间及单位之间负担不均、待遇有别的问题, 可以实现同一比例下多收入者多缴、少收入者少缴、收入相同者负担一致的公平原则。这样, 农民中的低收入者, 不仅会因为收入低享受免缴此税 (如果对此税规定有免征额的话) 或少缴此税的优惠, 而且当他们的基本生活遇到困难时, 还可以享受国家征收此税所给予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 真正让农村中的贫困人口也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成果。

4.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 但是农村居民却长期徘徊在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或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除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实行了社会养老保险外, 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家庭自我保障为主, “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所以, 尽管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 但农村人口的控制仍未达到预期目的, 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其中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严重滞后是制约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严重滞后, 农民缺乏对未来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的预期, 希望通过多生孩子来解除医疗和养老的后顾之忧,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因此, 必须尽快把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 由国家统筹解决。但是, 目前国家财力有限, 国家能够出的部分极其有限, 而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又不愿缴纳或无能力缴纳费用, 因此只有采取开征社会保障税这种办法。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专项基金, 由国家社会保障部门统一调配使用, 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 减少农民个人承担的比重, 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彻底解决农村劳动者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 使计划生育变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

1.公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较好的税源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有明显提高, 全国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元增加到2005年的3255元;同期, 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从100余元增加到10493元。[1]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生活消费需求逐渐从低水平的温饱向小康水平转变。从整体上看,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虽然和城镇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但是两者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而且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中国经济在未来的相当时间里仍将保持稳定的较高增长速度, 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也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 使居民在满足生活所需之后, 用于储蓄和投资的比例在不断增长。据统计, 我国居民的储蓄水平一直居世界前列, 这就为征收社会保障税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空间。

2.公民的纳税意识不断增强, 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必要的环境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 我国公民没有自觉纳税的传统, 再加上税收宣传不到位, 对纳税人的权利重视不够、对偷逃税者惩罚不力等因素, 我国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税收工作的良好氛围。从整体上看, 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是比较淡薄的。但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增长, 公民的纳税意识正在逐渐苏醒和增强, 社会各界对税收及税收工作越来越理解和支持, 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这一切都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3.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不断增强, 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民众认识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不断深入, 广大公民对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一个由最初不了解到逐渐加深了解的过程。从实践情况看, 多数人在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的初期, 因个人需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将这一制度视为一种负担, 希望尽可能少缴, 态度消极。但是, 随着社会保障建设的不断推进, 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保障制度, 享受社会保障制度带给他们的益处, 从而积极地参加到社会保障的建设中来。我国目前还有一批城镇从业人员以及广大的农村居民没有参加社会保险, 事实上, 这部分人参加社会保险的愿望也很强烈。因此, 我国目前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民众认识基础。

4.税务机关现有的机构、设备和人员, 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方面, 税务机关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完善的征管系统、规范的征管措施、强大的征管队伍和丰富的征管经验, 借助这一现有的税收征管网络和征收队伍开征社会保障税, 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可以不必增加更多人员、机构和设备。毫无疑问, 这将节约征收成本, 提高征效率。另一方面, 由于税收工作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等方面, 税务机关掌握着应税单位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基本信息, 熟悉应税单位的财务、工资、人数等基本情况, 使应税单位不易弄虚作假、偷逃税款。这些都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社会保障税的受益者是那些需要救助和帮助的人口, 最能体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 容易被纳税人接受

社会保障税是一种特定目的税, 旨在为陷入生存困境或遇到生、老、病、残等状况的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或物质帮助, 它直接体现了“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原则, 每个公民尤其是那些需要救助和帮助的人口都有从社会保障税中获得利益的预期, 人们普遍可以接受, 是开征阻力小、易于征收的税种。这也是目前许多国家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原因之一。

三、开征社会保障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轻税负的原则, 使社会保障税的征收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还不高, 尤其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 所以开征社会保障税必须充分考虑应税人员的承受能力, 坚持量力而行、税负从轻原则。一要确定合理的保障税税率水平, 使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税率定得高一点, 固然可以筹集到较多的社会保障资金, 但是如果税率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 必将影响纳税者的积极性。笔者建议社会保障税的设计应当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实际, 按照农村社会保障标准低于城镇的水平, 以社会保障税的征收额达到支付相关保障项目最低标准并略有结余为宜, 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税率, 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二是利用税制特有的调控机制如起征点、免征额等来控制税负。可以考虑采取“征高免低, 梯次推进, 逐步扩大, 全面覆盖”的办法。具体设想为:对社会保障税规定一个免征额, 把免征额设定在社会保障税开征前一年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上, 对于纯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的不征, 超过者仅对其超过部分开征。这样, 不仅不会增加低收入者的负担, 而且会由于社会保障税的开征, 使低收入者享受到更加充分的社会保障利益。

2.加强税法的宣传教育工作, 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 营造良好的纳税氛围

公民良好的纳税意识是顺利贯彻执行税法的必要外部条件。针对我国目前公民的纳税意识还不是很强的现实, 必须通过多种渠道, 采取多种措施, 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税法宣传教育的力度, 切实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 培养良好的纳税道德, 形成自觉纳税、纳税光荣、偷税逃税可耻的社会氛围。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税收宣传教育, 借鉴外国的经验可以将税收知识写进中小学课本, 使公民从小就能受到依法纳税的教育, 从小树立良好的税收意识, 为提高全民纳税意识奠定基础。

3.加强监管, 严格执法, 营造良好的依法治税环境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随意、监管不到位等行为是法治建设的大敌。如果开征社会保障税, 必须加强监管, 严格执法, 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彻底摧毁税务违章违法者的侥幸心理。尤其是对哪些恶意偷逃税款的行为, 要加大打击惩罚的力度, 使其偷逃税的成本增大, 对纳税人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同时, 对税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执法不严、随意执法, 甚至违法不究的情况要坚决查处, 决不姑息。另外, 健全的司法税务监督机制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 即建立专门的税务法院或法庭等司法保障体系, 对征纳双方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进行监督, 从税务司法方面为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提供保障, 并同时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切实实现依法治税、保障征纳双方权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构建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体系 篇8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构建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体系,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实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 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都需要尽快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的深入发展, 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改革和市场竞争, 如果企业继续承担着退休人员的管理等社会诸多责任,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我国目前人口的年龄结构已超过国际上确定的老龄型人口国家的界限, 因此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 管理好离退休人员, 尤其是大多数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已经迫在眉睫, 这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 事关国企的改革和发展。

长期以来, 职工靠企业生存养老, 似乎已成天经地义的事。今后实行的社会化管理服务, 就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 其管理服务工作与企业彻底分离, 管理服务完全实行社会化, 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 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 我们在1998年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即:养老金全部由社会统筹足额发放, 发放形式也改为由社保机构委托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发放, 使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在经济上有了保障, 从而避免了因贫困企业拖欠养老金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步, 就是要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要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 在社保机构足额发放养老金的基础上, 实现人员也要由社会管理, 也就是要积极地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使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幸福地安度晚年。

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关系改革和发展稳定的大局。过去传统的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企业保障, 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事务管理责任, 其弊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越发凸显。为了消除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使之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实现社会保障工作的制度创新,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指出:“到本世纪末, 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 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力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 资金来源多元化, 保障制度规范化, 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重大步骤。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指出:“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社会化水平, 尽快将目前由企业发放养老金改为社会化发放, 积极创造条件将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逐步由企业转向社会, 减轻企业的社会事务负担。”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逐步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 实行退休人员与原企业相分离, 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 人员由社区管理。”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强调当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是, 调整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实现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并专门阐述了如何推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问题。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要按照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 继续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 并对社区如何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提出了制度意见, 这些都充分说明,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 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迈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目标的重要步骤, 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是发展社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提供社区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 是实现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基础环节。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了推进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具备条件的地方, 可开展老年护理服务, 兴建退休人员公寓, 对社区如何加强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社区服务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承担部分原来由企业及家庭向老年人提供的关心和照顾, 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必将进一步促进社区软硬件建设, 丰富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内涵, 从而形成社区建设新的推动力, 一是促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二是促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三是促进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

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条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使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职能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国有企业, 特别是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 既要从事生产, 又要承担许多社会事务, 职工进了企业, 生老病死全部由企业负担, 这就严重束缚了企业自身的活力, 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以来,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但离退休人员仍然由企业管理, 许多社会事务仍由企业负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想真正走向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 就必须从沉重的社会负担中解脱出来, 才能轻装前进。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有利于清除体制性障碍, 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还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用工制度, 促进新型劳动关系的建立,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用人单位不再承担劳动者年老以后的管理服务义务, 这就从根本上转变了劳动者的观念, 改变了劳动者过去一生依赖企业的思想。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 是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 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同时也是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社会化管理服务, 就是将原来在各企业的分散管理改为以社区为平台的集中管理, 由原企业的政出多门改为统一的管理, 即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 从总体上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 是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 面对企业退休人员的增加和平均寿命的延长, 实行社会化管理, 可以更好的为老同志的晚年生活提供便利, 使他们在娱乐生活、精神慰藉等方面都会得到很好的保障。

总之, 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必经之路, 是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面对国有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我们必须积极地、全力以赴地推进和加强。

关于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的思考 篇9

1 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思路

在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所需设备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维修保障力量不足已成为影响全市气象灾害预警网络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根据省局安排,从2013年开始引入社会力量进行气象设备保障工作。作为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山西省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承担气象装备保障工作,并于前期开展了大量社会化保障探索工作,在社会化保障方式、经费核算、经费来源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调研。目前,已经从覆盖晋城市城区和泽州县境内的34个区域气象站、35个电子屏、272个气象大喇叭开始着手,开展此项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效果良好。逐步形成了以部门分级保障为主,社会公司、生产企业等社会化保障为辅的气象装备保障格局。

2 具体措施

晋城局采用不同方式开展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国家自动气象站、农气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站及各类常规仪器的保障工作由省级保障部门负责,市局和县局的其他气象装备分别由市局、县局进行保障;晋城市城区、泽州县范围内的区域气象站、电子屏、气象大喇叭、网络及传输设备等采取引入社会资源的方式进行保障,由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配合社会公司维护保障。

2013年12月,晋城市气象局与晋城市2家有一定技术实力的社会公司签订了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合同,明确了双方的工作职责和义务,制定了业务考核流程、运行模式、管理制度。

晋城市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于2014年正式启动。为做好此项工作,制定出台了《晋城市气象局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方案》《晋城市气象局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流程》,明确提出:由市局保障中心负责做好全市社会化保障工作的实施细则、工作实施以及相关的培训、指导工作;各县市气象局负责做好本县市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工作。

设立了市级保障管理机构和市、县二级保障队伍。市级气象装备保障管理机构设在市气象局业务科。主要担负本辖区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能。市级气象装备保障队伍设在市局信息与保障中心,其设计了《晋城市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评估办法》,并对社会公司进行数字化评分,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处罚机制。县级气象装备保障队伍设在各县市气象局。负责国家级自动站的监控、日常维护和简单维修;负责区域站、土壤水分站、区域气象站、电子屏、气象大喇叭、网络及传输设备、酸雨、GPS等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和设备故障报告。

3 实施效果

实现社会化保障后,效果明显。首先,扩大了晋城市气象装备保障队伍的规模,提升装备保障能力,缓和了保障供需之间的矛盾;其次,提升了全市装备保障机构的响应效率,减少了设备故障时间,提高了数据传输及时率。从省局观测网络处近几个月下发的通报来看,晋城市自动站、区域站、自动土壤水分站、酸雨站、GPS/MET站等设备运行稳定,业务质量与2013年同期相比明显提高。

以晋城区域气象站传输质量为例,2014年1—8月,不仅数据传输的及时率明显提高(表1),而且数据的错误率明显降低。电子屏、气象大喇叭运行稳定,受到终端用户的肯定。

4 建议

随着近一年试点工作的推进,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提出以“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社会丰富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服务于全市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工作,以适应在新形势下保障全市各种气象业务设备长效运转,为完善全省气象装备技术保障体系提供必要参考。

实践证明,实行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效果非常明显,今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完善:一是扩大试点范围。在市局试点工作成功的基础上,可在晋城市4个县(市)即沁水县、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陆续开展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在以后的拓展气象服务领域项目建设论证时,将实行社会化保障的内容作为重点加以考虑。二是市县局保障范围将逐步扩大。如技术条件成熟,可将办公用的内外网络、国家自动站、土壤水分站、酸雨站、GPS站、气象应急保障车、大气成分站等全部或部分技术环节引入社会力量进行保障[1]。三是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保障公司业务技术的培训力度,使社会保障人员技术发展方向由粗放性逐步转换到较精细的仪器维护、鉴定维修上[2]。四是建立更完善的评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目前各项管理制度以及制定严格的考核目标,加强全市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的组织和领导[3]。五是增加经费投入。统一规划,建立长效运行维持资金投入机制,确保气象业务设备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4]。六是全面开展区域站鉴定工作。目前,区域站开展的鉴定要素仅有雨量,其他要素仍未开展鉴定,运行时间越长,数据可用率就会降低[5]。

5 结语

气象装备技术保障社会化是解决市县局现有技术保障能力不足问题的可行性尝试,晋城市气象局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规律,为此项工作的推广提供一套可借鉴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王锡芳,李国晋.区域自动气象站技术保障体系的探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3):37-39.

[2]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S].北京:中国气象局,2009.

[3]闻春华,俞炳,胡新华.浅谈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保障现状与发展[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9(2):37-39.

[4]胡玉峰.自动气象站原理与测量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浅议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改革 篇10

一、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涵义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什么?

对此问题的认识并不统一。对后勤保障社会化内涵的科学把握, 直接关系到社会化保障实践的深层发展问题。因而, 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社会化保障的内涵, 完整准确地把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科学含义。

科学认识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概念, 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社会分工的深化。军队后勤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力量保障军队的需要, 本质上是移交部分非军事职能, 将可由社会承担的部分保障职能采用合同契约等手段移交给社会保障和管理, 以此强化军队后勤的军事职能。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开放系统间实现功能互换的良性协调状态。军队后勤依托社会力量保障, 减轻军队办社会的负担, 从社会大系统考察, 是重新调整后勤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使之与环境需求相适应。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在军队与社会之间优化资源配置, 获得最佳资源配置效益的途径。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市场行为, 以货币为媒介, 以军民互利为前提。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通常要根据市场经济发育情况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根据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整体推进的程度, 而逐步扩大范围和走向深入。

二、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运行方式

后勤保障社会化, 是由军队传统的自办实体、自我保障、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转变为用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物品和服务, 涉及整个国家范围和军地双方各领域, 这种转化理论上非常简单, 但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需要诸多部门的配合, 在适应军队驻地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条件以及推广实施进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 从运行方式上看, 其具有不同形式, 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 承包租赁方式

当前我军实行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是以生活服务保障的社会化为发端和突破口的。因此, 作为一种运用较为普遍的模式, 承包租赁方式表现的最为成熟。这种方式就是以不改变产权和服务对象为前提, 将军队招待所、服务社、食堂等纯服务性单位及其配套的设施、设备, 按照合同规定转移给地方服务公司或个体从业者以及从军队后勤部门分流出来的人员, 通过缴纳租金或承包费等形式, 为部队提供有偿服务。目前, 全军许多试点单位正普遍采用这种方式, 特别是在一些部队医院广泛实行, 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 全社会化保障方式

全社会化保障方式是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采用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运行方式。这种方式是依托社会技术资源, 在军队后勤的更大范围内实行社会化保障。其具体内容可概括为10个方面:

1、借助社会服务保障系统为军事营区提供生活服务保障。即在第二产业较发达地区, 通过将军队服务行业纳入社会服务系统, 然后过渡到利用地方服务行业, 直到将营区生活服务全部推向社会。

2、协调社会物资供应部门组织军民通用物资的统一供应。即以军队系统的后勤部门为主体, 建立与地方物资供应部门相结合的协调机制, 由地方根据军队提出通用物资的品种数量要求组织供应。

3、会同国家和社会经济力量建设军地通用后勤设施。即将军队后勤需要兴建的军民通用设施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计划, 地方兴建通用设施, 必须考虑军事用途和性能, 军队可以无偿使用。

4、组织社会科研力量开发研制通用装备、设备。即将军队规划内需要研制的通用装备和设备纳入国家统一科研计划, 由国家和地方科研机构按军队要求统一研制。军队特殊科技攻关项目也可通过招标委托民间科研机构来承担。

5、利用社会修理力量实施军民通用装备和营房修理。即采取将军队修理力量向社会逐步移交和过渡的办法, 通过与地方协调并立法, 以招标和委托的形式由地方力量来承担修理任务。

6、依靠社会教育力量培养军民通用的后勤人才。即通过调整军队培训体制, 逐步过渡到主要依托社会培养后勤通用人才, 并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统一计划, 从地方院校毕业生中予以补充。

7、调整社会仓储力量储备军民通用物资。即依照相应法规, 由军队确定通用物资储备的范围、品种、数量、方法、周转形式、补偿办法、向军队供应的方法等, 并由军队提出储备计划, 由国家负责储备、调用和供应。

8、调动社会生产能力生产军需物资器材。即通过转换军需工业企业经营机制, 由军队企业化工厂按指令性计划生产过渡到向社会企业招标、投标, 实行加工订货和择优保障。

9、发挥地方运输力量的作用, 做好军交运输和车辆保障。即根据驻地情况和平时需要, 与地方运输公司签订合同, 并按合同要求保障军队交通工具的使用, 包括借助社会力量实行军车安全检测的社会化保障。

10、加入社会保险, 确保军队离退休干部和残疾军人的妥善安置。即通过制订军人保险规划和方案, 由国家财政拨款作为启动资金, 使依靠国家和军队安置逐步转变为依靠社会保险安置。

三、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实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 对减轻军队“办社会”的负担, 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保障路子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 在大力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急需制定统一的社会化保障的政策和规定

具体来说, 必须在国家现有通用法规基础上,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 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 对社会化保障的目标、范围、对象、程序、方法加以规范。同时各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国家和军队改革的有关要求, 以及当地实际,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积极支持和全面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只有这样, 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改革工作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才能从高起点出发, 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实现规范化、高效益的改革目标。

(二) 搞清社会化保障中的营区划片问题

应针对社会化保障改革的需要, 结合住房制度改革, 对营区进行划片分区管理。原则上可以分为军事工作区、生活服务区。具体来说, 一是把部队、机关、院校、医疗 (科研) 等机构主要进行军事活动的营区划为军事工作区。这一区域内不设社会化保障机构, 其营房、设施设备不允许用于社会化保障, 该区域内的社会化保障只能选择水、电、气供应管理和卫生保洁、营区绿化美化等项目。二是把军事工作区外的区域, 如家属院、生活保障区划为生活服务区。这一区域内可视情况选择饮食保障、商业服务、营房管理等项目推行社会化保障, 其营房、生活服务设施设备可用于社会化保障之用。具体来说, 既可在产权归属不变的情况下, 采取承包、租赁、委托、连锁经营等方式, 用于社会化保障。

(三) 重点解决人员分流问题

当前, 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多渠道分流安置, 逐步剥离, 最终完全推向社会。具体来说,

1、要制定职工分流的相关政策。关键是总部要根据国家劳动人事政策, 制定军队服务保障部门职工分流办法和规定, 尤其是总部制定的政策规定要与地方劳动人事政策紧密衔接, 最好是会同国家劳动人事部门共同制定, 以增强政策规定的操作性和连续性。

2、加快对部队职工单位的改制改组工作。改制就是要打破用工用兵体制, 改列编制为招聘制, 打破干部、职工的身份界限, 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等企业化管理。在此基础上, 逐步剥离其与军队的隶属关系, 最终实行社会化保障。改组就是在改制的基础上, 把服务保障项目相同、相似的项目, 把驻地相对集中, 服务保障功能相同的单位“合起来”、“串起来”、“联起来”, 并撤销部分服务保障功能单一、效益低下的项目和单位。通过改组, 逐步淡化其军事属性, 最终实现彻底剥离, 走向社会。

救命的社会保障 篇11

关键词:社会保障;盲井;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

社会保障是什么?书本上是这样形容的:社会保障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社会保障能够增进国民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在这样高大上的描述里,社会保障似乎变成了一个遥远的梦。然而,我们必须把社会保障拉到平凡甚至是肮脏的现实里,让社会保障真正进入到最底层人民的生活当中。看完《盲井》这部电影,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有所改变。了解社会保障不仅要从理论入手,更要结合现实情况。在能把人淹没的黄土地里,社会保障不必带着神秘的面纱,因为它可能是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救救被害者,也救救杀人犯。这样的稻草何必包装的太好,做的质朴一点反而更有力量。

《盲井》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矿区的故事。两个矿工靠害人赚钱,他们先将打工者诱骗到矿区工作,然后将其害死在矿井下,并制造事故假象,再作为死者家属向矿主索要赔偿。电影在两个谋杀者的只言片语中透露出他们生活的艰难和对自己孩子和家人的责任感。在害死了一个姓元的打工者之后,两个人很快又盯上了一个16岁的男孩元凤鸣作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在与元凤鸣接触一段时间后,其中一个谋杀者的感情发生变化,在施害与保护之间难以取舍,在密谋杀死小男孩的最后关头,两个杀人犯反目成仇,自相残杀,一起死在了深深的矿井下,而小男孩却变成了领取两个杀人犯“抚恤金”的“亲属”。

这部电影中害人的和被害的都是弱势群体,他们背负着支撑家庭的责任,为了从强者手中换来微薄的活命钱而互相欺诈,甚至不惜牺牲对方的生命。在这种贫穷的状态下,家庭保障的功能被扩大到最大化,但因为社会保障的缺失,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故事里的被害者和杀人犯都值得被保护,这里就谈谈保护他们的最直接的两种社会保障。

一、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可以分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权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有关证明,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由城市居民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初审,并将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而《盲井》中的主人公所指的更多的是居住在贫困地区或生活贫困的农村居民,他们更应该寻求的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帮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对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救助的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指具有本地农业户口,且在当地农村居住一年以上,因病、因残、因灾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上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困难群众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拥有当地农业户籍;二是以家庭为单位,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申报和核定家庭人口;三是家庭成员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我们可以发现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计和实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无论是城市低保还是农村低保都需要由申请低保的家庭主动递交书面申请。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宣传不到位的情况,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由于信息交流的不便,达到低保水平的家庭,可能会因为对低保的申请标准和流程的不了解而失去最低生活保障这道最后的防线。从剧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一个谋杀者是不识字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一些达到贫困水平线的家庭,由于文化水平低下,没有递交书面申请的能力,而错失低保的救助。

二、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工伤保险是通过社会统筹的办法,集中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并由此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实用性法定的医疗救治以及必要的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种补偿既包括医疗、康复所需费用,也包括保障基本生活的费用。在工伤保险的认定中实行补偿不究过失原则,即无论造成工伤的责任实在个人还是企业,都享有社会保险待遇。工伤保险除了具有一般社会保险的个性还具有以下特性。第一,工伤保险对象的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第二,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性;第三,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第四,工伤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等险种,劳动者不缴纳保险费,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第五,工伤保险待遇相对优厚;第六,工伤保险作为社会福利,其保障内容比商业意外保险要丰富。

剧中的矿工们与矿主签订的劳工合同往往带有死亡免责条款,这种合同条款甚至是合同本身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也并不能为矿主免除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责任。但是事实上,这种不合法的合同在黑矿中还是在默认中运行的,而矿主更是明目张胆的与一些政府官员勾结,不仅没有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更是用少得可怜的“抚恤金”去堵死亡矿工亲属的嘴。而剧中甚至连死亡矿工的亲属都是假的,真正的矿工亲属连自己家人的死讯都难以收到。

工伤保险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监管的不力或是官商勾结使的工伤保险不能落实,而很多劳动者因为缺少对法律知识和社会保险制度的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利益。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看完《盲井》这部电影,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我国的社会保障一些建议。

第一,制度设计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不仅要方便政府机关处理业务,更要方便公民办理业务。特别是在社会救助的项目中,救助需求者往往面临各种生活困难,对制度的了解较少,办理制度也存在许多不便,在设计制度和办理流程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申请者的情况,为他们提供方便。

第二,制度宣传方面。越是贫困的地区,信息的传达越是不便,人们的文化水平也普遍较低,因此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宣传形式和方法。比起文字宣传,音频、视频和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有效,比起冰冷的文件解读,更简单、质朴的传达公民所能享受的权益更加有效。

第三,制度监管方面。对政府工作的监管,往往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缺失。在对社会保障具体项目的落实情况的监管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内部的监督系统更要发挥外部监督系统,为外部监督主体提供更加畅通的监管途径。

社会化保障 篇12

1953年气象部门从军队建制转为政府建制前,气象信息网络基本是由气象部门“自建、自用、自管”。90年代,气象信息网络以专网为主(VSAT卫星通信网)、公网为辅,覆盖到县。2000年气象业务体制改革时,提出了“全国气象信息网络系统采用国家公用网与气象专用网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国家公用网为主”的发展方向。此后,随着国家公共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速率提升、资费降低,气象专用卫星通信网逐步让位于电信地面宽带网络。与之相应,企业和社会力量在气象信息网络业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气象信息网络运行保障工作社会化是解决气象部门人员和技术不足,提高气象信息网络运行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如何推进气象信息网络运行保障社会化,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在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要确保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和信息安全,是当前气象事业发展和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气象信息网络业务的特点

(1)气象通信的高时效性和高可靠性

气象部门对数据通信有着特殊的行业需求,其中突出的两点是要求高时效性和高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和分发都要迅速、及时。

(2)高性能计算资源需求大且发展迅猛

气象领域对高性能计算资源的需求十分强烈,尤其是在数值预报和气候模式领域。欧、美、德、英、韩等国气象部门都拥有世界排名前500名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国气象局国家级和区域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总峰值运算能力已超过1.7PFLOPS。

(3)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要求高、发展快

随卫星、雷达等新型观测业务的发展,以及数值模式产品的增加,气象数据量迅速增长。2013年,仅国家级收集和处理的数据就达到了平均540GB/日。

(4)多媒体技术和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天气预报、预警联防、气候预测等业务往往需要进行异地、多单位专家会商,而且需要采用高分辨率实时图像传输与处理来支持会商中广泛使用的天气图。此外,视频实景监测也广泛应用于观测场地环境、天气实况的监测业务中。

(5)信息安全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气象对经济、社会、乃至军事领域影响的日益加强,气象信息安全日趋重要。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已经纳入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范畴,需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各项规定。

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维护维修难度、气象业务耦合度和气象部门业务经费充裕度。“维护维修难度”是指对信息网络业务系统或设备进行维护维修的技术难度大小,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低,以及零备件成本高低等,体现信息网络运行保障的普遍情况,是影响运行保障社会化的“共性”因素。“气象业务耦合度”指气象信息网络业务系统与观测、预报、服务等气象业务的关联程度,反映气象部门的特色,是影响运行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的“个性”因素。“业务经费充裕度”是各级气象部门能否选择企业和社会化力量承担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此外,有无充足的社会资源可供选择、各地信息技术和服务企业的发展水平、气象信息网络和数据安全要求、气象部门内部人员技术能力和数量等,也是影响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转化为主要因素。

(2)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的几种不同情况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核心交换机、电视会商多点控制器(MCU)等设备的维护维修,难度大、备件成本高,宜由企业和社会力量承担(如图1所示)。

部分由气象部门自己研发的业务系统,特别是气象数据通信、业务监控等业务软件,与气象业务的耦合度高,宜以气象部门自主维护为主(如图1-2所示)。

在技术难度和业务耦合度不高,且经费充裕,运行保障方式的选择灵活度较大(如图1-3所示)。社会化程度高有利于集中人力从事核心业务,自行保障程度高有利于本部门人才培养。而经费不足时,一般只能自行维护(如图1-4所示)。

我国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发展现状

(1)气象基础网络系统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情况

我国的气象基础网络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部门,以地面通信网络为主、卫星广播系统为辅。气象地面广域通信网络主要租用中国电信和网通的网络资源,运行保障由企业承担。中国卫星气象数据广播系统(CMACast系统)属于中国气象局自建专网,日常运行监控由气象局负责,卫星通信设备维护维修由企业承担。

(2)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情况

中国气象局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主要建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北京、上海、广州等8个区域中心,主要由企业负责设备的运行保障,气象部门技术人员主要从事计算资源的日常调度和运行监视。此外,气象部门也在尝试使用部门外高性能计算资源分担业务科研任务,如: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为深圳市气象局和香港天文台申报的深港政府合作计划“深圳市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数值天气预报技术长期合作协议”提供所需的计算资源和相关配套支持;湖南省超级计算中心为湖南中尺度数值预报和区域气候预测模式运行提供支持等。

(3)气象数据通信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情况

气象数据通信业务和气象观测业务、预报预测业务的关系紧密,业务和系统的耦合度高。气象数据通信系统的硬件,如交换机、服务器、PC机等通用设备的维护维修由企业承担。气象数据通信系统的软件,特别是专用软件,基本采用“谁开发、谁维护”的方式,早期由气象部门人员自己开发的软件由气象部门维护,近年来由企业承担开发的软件越来越多,主要由开发企业负责运行维护。由于软件代码级移交维护难度较大,企业开发后交由气象部门负责运行保障,或由气象部门开发后交给企业负责运行保障的情况很少出现,而且缺乏成功案例。

(4)电视天气会商系统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情况

由于电视天气会商系统设备技术含量较高、维护维修难度较大,通常交由企业承担运行保障。但为了能够提高设备故障处置速度,保障每日天气会商业务正常,气象部门储备有部分备用设备,可以作为一级保障,而以企业为二级保障。

我国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趋势分析

(1)整体上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从信息产业、技术发展历程和政府职能要求,可以看出,随着设备技术含量和复杂度不断提高,以及业务种类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单纯依靠气象部门人员进行维护维修难以满足业务需求。企业和社会力量将在系统设计、站网建设、运行监控、维护维修等多个领域参与到气象信息网络业务中,并可能逐步成为主体。而气象部门则更侧重于整体规划、提供需求、绩效评价及业务管理等工作。

(2)推进中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首先,对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进行类别划分,从维护维修难度、气象业务耦合度和气象部门业务经费充裕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兼顾气象信息网络和数据安全要求,选择适合实现运行保障社会化的业务领域,再根据当地信息技术和服务企业的发展水平、气象部门内部人员技术能力和数量等制定社会化推进计划。

基于当前情况,东南部各省可以先行试点,加快气象信息网络业务运行保障社会化的进程;中西部地区酌情跟进。优先考虑实现社会化运行保障的领域可以包括:动力、机房环境保障,电视天气会商系统运行保障,高性能计算机运行维护,服务器设备维保及托管社会化等。

结束语

气象信息网络运行保障社会化是一个渐进过程,能否社会化以及社会化的潜在程度,取决于维护维修难度、气象业务耦合度、气象部门业务经费充裕度和气象信息网络和数据安全要求等因素,并受到各地信息技术和服务企业的发展水平、气象部门内部人员技术能力和数量等影响。

上一篇: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下一篇:影响浸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