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浸出条件

2024-08-03

影响浸出条件(共6篇)

影响浸出条件 篇1

1 引言

绿茶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1], 含有的茶多酚、茶多糖、茶皂苷、茶碱、茶氨酸、咖啡碱、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保健成分, 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糖尿病、杀菌、消炎等功能, 是其他茶类所不能比拟的[2,3]。

茶汤浓度对茶的感官品质有重要的影响, 绿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必须通过适当的冲泡方式, 才可以充分浸提出来, 使其发挥最大的保健功效[4]。可以通过控制冲泡时间、冲泡水温从而得到不同浓度的茶汤[5,6,7,8,9]。所以探讨绿茶适合的冲泡方法, 具有重要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材料为千岛银针茶, 龙井茶。

2.2 方法

2.2.1 工艺流程图

工艺流程图见图1。

2.2.2 茶水浸出物的测定

用电子分析天平准确称取茶叶3g, 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清洁干燥的锥形瓶中;将纯水加热到所需温度, 用量筒准确量取150mL倒入装有茶叶的锥形瓶中, 并将锥形瓶置于水浴锅中进行保温处理[10];到达设计好的冲泡时间后, 将锥形瓶取出, 先用脱脂棉对茶汤进行粗滤, 然后再用定量滤纸对茶汤二次过滤, 得到的滤液放置备用;用胖肚吸管准确吸取100mL茶汤于事先准备好的经过恒重处理的蒸发皿中, 将蒸发皿置于酒精灯上蒸发滤液至干;将蒸发皿于103℃温度下烘干3h;取出蒸发皿置于干燥器内冷却、称量, 至衡量。

2.2.3 冲泡时间对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对两种茶于100℃分别冲泡2min、3min、4min、5min、6min, 测其浸出物的含量。

2.2.4 冲泡温度对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对两种茶在80℃、90℃、100℃三种冲泡温度下, 分别冲泡2min, 测其浸出物的含量。

2.2.5 冲泡时间和温度对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采用双因子多水平全面正交试验, 对茶叶进行冲泡, 冲泡时间2min、3min、4min、5min、6min, 冲泡水温80℃、90℃、100℃;茶水比为1∶50 (表1) 。

2.2.6 茶叶成熟度对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选用单芽、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初展龙井茶为原料进行试验。

2.2.7 茶汤感官审评分析

称取审评茶样3.0g, 用150mL 100℃的水冲泡, 设2min、3min、4min、5min和6min5种不同的冲泡时间处理, 及时将茶水沥出, 采用感官审评方法审评茶汤的滋味[11,12] (审评小组成员为10人) , 评分标准见表2。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冲泡时间对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从图2可知, 在100℃冲泡条件下, 在冲泡后2min、3min、4min、5min和6min时, 龙井茶的茶水浸出物总含量分别为0.4017g/100mL、0.4352g/100mL、0.5192g/100mL、0.5631g/100mL、0.5872g/100mL;千岛银针茶的茶水浸出物总含量分别为0.2407 g/100mL、0.2553g/100mL、0.3364g/100mL、0.3505g/100mL、0.3688g/100mL。茶水浸出物总含量都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从图3可知, 龙井茶的茶水浸出物各个时间段增加值分别为0.0335g/100mL、0.0840g/100mL、0.0439g/100mL、0.0241g/100mL;千岛银针茶的茶水浸出物各个时间段的增加值分别为0.0146g/100mL、0.0811g/100mL、0.0140g/100mL、0.0133g/100mL。两种茶在冲泡时间为3~4min时, 茶水浸出物的浸出速率最快。在此阶段之前, 茶水浸出物的浸出速率呈现加快趋势;在此阶段之后, 呈现减慢趋势。

3.2 冲泡温度对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从图4可知, 在冲泡时间为2 min时, 两种茶的茶水浸出物总含量都随着冲泡温度的增高而呈现增加的趋势。

3.3 冲泡时间和温度对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从图5可知, 冲泡温度为80℃时, 从2 min至6min, 龙井茶茶水浸出物增加量为0.1718g/100mL;冲泡温度为90℃时, 龙井茶茶水浸出物增加量为0.2378g/100mL;冲泡温度为100℃时, 龙井茶茶水浸出物增加量为0.1855g/100mL。可以看出, 冲泡温度为90℃时, 龙井茶茶水浸出物含量增加量最多, 增长最为明显。

从图5还可以看出, 冲泡条件为80℃6min与冲泡条件为90℃5min所得的浸出物含量相同;冲泡条件为90℃6min与冲泡条件为100℃5min所得的浸出物含量相同。这说明, 采用低温长时与高温短时具有相同的效果。因此, 冲泡时间与冲泡温度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从图6可知, 冲泡温度为80℃时, 从2 min至6min, 千岛银针茶茶水浸出物增加量为0.2751 g/100mL;冲泡温度为90℃时, 千岛银针茶茶水浸出物增加量为0.1354g/100mL;冲泡温度为100℃时, 千岛银针茶茶水浸出物增加量为0.1211g/100mL。可以看出, 冲泡温度为80℃时, 千岛银针茶茶水浸出物含量增加量最多, 增长最为明显。

3.4 茶叶成熟度对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从表3可知, 冲泡时间与温度相同的条件下, 龙井茶茶水浸出物总含量由大到小依次是;一芽二叶初展, 一芽一叶, 单芽。这说明茶叶成熟度也对茶水浸出物的含量有着一定的影响, 即原料越成熟, 所得的茶汤越浓, 茶水浸出物含量越多;反之, 则越淡越少。

g/100mL

3.5 冲泡时间对茶汤滋味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 龙井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的是冲泡时间为4min的时候, 千岛银针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的是冲泡时间为6min的时候。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茶水浸出物浸出速率较快的茶来说, 冲泡时间为4 min时, 呈现最好的感官品质, 而对于茶水浸出物浸出速率较慢的茶来说, 冲泡时间为6min时, 呈现最好的感官品质。感官品质最好的茶汤浓度范围是0.36g/100mL至0.51g/100mL, 多数在0.40g/100mL。

4 讨论

茶汤的品质是茶叶中的化学成分通过冲泡而在茶汤的色、香、味上体现出来的, 主要受冲泡水温、时间和茶叶成熟度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 同一冲泡温度下, 茶水浸出物含量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浸出速度呈现先加快, 然后到达顶峰, 最后再减慢的规律。分析表明, 茶叶在刚开始冲泡时, 茶中可溶性物质才慢慢溶解, 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 这些物质浸出速度由慢变快到达峰值, 在一定时间后可溶性物质已经基本浸出, 所以浸出速度开始下降。

对于同一种茶, 在冲泡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冲泡温度越高茶水浸出物浸出越快, 含量越高;分析表明, 浸泡温度越高, 茶水浸出物溶解度增加, 分子热运动加快, 茶水浸出物浸出越快。采用较低的温度较长的冲泡时间与采用较高的温度较短的冲泡时间具有相同的效果, 因此, 冲泡时间与冲泡温度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冲泡时间与温度相同的条件下, 龙井茶茶水浸出物总含量由大到小依次是;一芽二叶初展, 一芽一叶, 单芽。茶叶成熟度对茶水浸出物的含量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茶叶越成熟, 所得的茶汤越浓, 茶水浸出物含量越高。

摘要:以龙井茶和千岛银针茶为原料, 分别在不同条件下冲泡, 测定了其浸出物含量、浸出速度以及对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物的浸出速度和总量与冲泡时间、冲泡温度及茶叶的成熟度有关。同一冲泡温度下, 初期浸出速度随时间逐渐加快, 然后到达顶峰, 最后逐渐减慢;在冲泡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冲泡温度越高茶水浸出物浸出速度越快, 含量越高;采用较低的温度较长的冲泡时间冲泡与采用较高的温度较短的冲泡时间冲泡具有相同的效果;原料越成熟, 茶水浸出物含量越高。茶汤浓度为0.40g/100mL时, 茶汤口感最佳。

关键词:冲泡条件,龙井茶,千岛银针茶,浸出物,感官品质

影响浸出条件 篇2

关键词:废铝塑,浸出率,聚合氯化铝,盐基度

铝塑板用量逐年递增[1],国内铝塑片很少分类收集,每年有数万吨复塑铝箔、铝塑软管、食品蒸煮袋污染环境,而且给后续固体垃圾的回收处理造成困难[2]。因此,如何高效回收铝和塑料在目前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3]。将铝塑进行分离,能得到浸出液及PVC[4]。铝塑间结合力介于120~160 MPa,因而铝塑难以分离,要使铝和塑料发生解离,去除铝塑之间的表面层是非常重要的[5]。文献报道,物理分离[6]如采用湿式旋风分离器进行分离,也有使用化学法分离[7],如在高温碱性溶液中,使涂层发生化学分解。在影响浸出速率的诸多因素中,重要的因素是时间、浸出温度、固液比、浸出液的浓度、搅拌速度等因素[8]。为获得理想浸出的结果,有必要研究影响浸出率的各个因素,本文用酸浸法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ium Chloride),简称PAC,通常也称作碱式氯化铝、聚羟基铝等,是介于氯化铝和氢氧化铝两种物质之间的一种水溶性无机高分子聚合物,通常以通式Aln(OH)mCl3n-m来表示[9]。近年来,我国聚合氯化铝行业发展迅速,在河南巩义地区已形成了基地式的产业群[10,11]。传统聚合氯化铝生产工艺路线多[12],本课题拟通过利用废铝塑浸出液合成聚合氯化铝,能充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13]。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

电子分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F-101S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巩义市英裕华仪器厂;78-1磁力加热搅拌器,国华电器有限公司;pHS-3CT型数字pH计,上海伟业仪器厂;电热恒温水浴锅,宁波自动化仪表厂。

1.2 药品及试剂

盐酸、NaOH、醋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对苯二甲酸、氟化钠、碳酸钙均为分析纯;指示剂:二甲酚橙、甲基橙、钙指示剂;实验用废铝塑取自福建威龙铝塑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铝塑分离条件的选择

2.1.1 浸出时间对铝塑板中铝浸出率的影响

实验固定液固比15:1,浸出温度50 ℃,考察浸出时间对铝塑板中铝浸出率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表明,不同浓度的盐酸下,铝的浸出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时间的延长,铝的浸出率增大。浸出体系的浓度为2 mol/L和3 mol/L,当浸出时间为2 h时,铝的浸出率为93%;浸出时间为3 h时,铝的浸出率约为98%,铝塑分离都很完全。从经济方面出发,应以2 mol/L,浸出时间3 h最佳。

2.1.2 盐酸浓度对铝塑板中铝浸出率的影响

实验固定液固比15:1,浸出时间3 h,浸出温度50 ℃,考察浸出盐酸浓度对铝塑板中铝的浸出率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表明,浸出体系的浓度为1 mol/L,当浸出温度为50 ℃,浸出时间为2 h后,铝的浸出率为67.00%;浸出体系的浓度为1.5 mol/L,铝的浸出率为86.00%;浸出体系的浓度为2 mol/L,铝的浸出率为98.73%;浸出体系的浓度为2.5 mol/L,铝的浸出率为98.45%,铝塑分离都比较完全。从经济效益出发,以2 mol/L为最佳。

2.1.3 液固比对铝塑板中铝浸出率的影响

实验固定盐酸浓度为2 mol/L,浸出时间3 h,浸出温度50 ℃,考察浸出液固比对铝塑板中铝的浸出率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图3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浸出体系液固比的增加,浸出率逐渐增加,当浸出体系的液固比为15:1时,浸出率达到98.00%,之后浸出率基本不变,因而固液比为1:15时条件最佳。

2.1.4 温度对铝塑板中铝浸出率的影响

实验固定盐酸浓度为2 mol/L,液固比15:1,浸出时间3 h,考察浸出温度对铝塑板中铝的浸出率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图4表明,浸出体系的浓度为2 mol/L,当浸出时间为3 h时,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浸出率增加;当温度为50 ℃ 时,铝的浸出率都为97.34%,再升高温度浸出率基本不变,所以浸出的最佳温度为50 ℃。

2.1.5 搅拌速度对铝塑板中铝浸出率的影响

实验固定盐酸浓度为2 mol/L,液固比15:1,浸出时间3 h,考察浸出搅拌速度对铝塑板中铝的浸出率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图5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浸出率逐渐增加,当磁力搅拌器的转速为40~60 r/min时,浸出率基本不变,40~60 r/min时浸出率可以达到98.23%,铝塑分离很完全,所以选择40 r/min的转速进行铝塑分离。

2.2 制备聚合氯化铝的条件研究

2.2.1 氢氧化钠的加入量对聚合物的影响

分别准确量取10 mL上述最佳条件制得铝浸出液于50 mL的烧杯中,向烧杯中缓慢滴加一定量的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同时用搅拌器搅拌均匀,将烧杯放入60 ℃的电热恒温水浴锅中熟化,3 h后得到聚合氯化铝溶液,考察加入氢氧化钠体积的影响,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得到:加入NaOH的体积为9.5~11 mL时,得到的聚合氯化铝的盐基度是符合国标的,其中最佳条件是加入的NaOH的体积为10.5 mL。

2.2.2 加入缓冲溶液对盐基度的影响

实验步骤同2.2.1,加入不同pH的NaAc-HAc缓冲溶液,考察缓冲溶液的影响,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实验表明,加入缓冲溶液不利于聚合氯化铝的合成。

2.2.3 熟化温度对盐基度的影响

实验步骤同2.2.1,将烧杯放入不同温度的电热恒温水浴锅中熟化,3 h后得到聚合氯化铝溶液,考察熟化温度的影响,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得:当熟化温度为60~80 ℃是比较合适的,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盐基度增加不明显,为了节约能源,一般选择60 ℃时是最佳的。

2.2.4 熟化时间对盐基度的影响

实验步骤同2.2.1,分别在不同的熟化时间后得到聚合氯化铝溶液,考察熟化时间的影响,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得:当熟化时间为3~4 h是比较合适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增加,盐基度增加不明显,为了节约能源,一般选择3 h是最佳的。

3 结 论

(1)通过上述实验获得铝塑分离的最佳条件:

浸出时间3 h,浸出体系的浓度为2 mol/L,固液比为1:15,浸出温度50 ℃,搅拌速度为40 r/min。

(2)通过实验研究获得制备聚合氯化铝的最佳条件:

影响浸出条件 篇3

本文在氟碳铈精矿氧化焙烧过程中加入碳酸钠,使氟不挥发进入空气而生成易于洗去回收的氟化钠,然后用硫酸浸出而分离铈,研究铈的浸出条件对浸出率的影响。

1 实验

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1.1.1 实验原料

实验所用氟碳铈精矿来源于四川,其主要化学组成如表1所示,其单一稀土相对含量如表2所示。

表1 氟碳铈精矿主要化学组成Table 1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bastnaesite

表2 氟碳铈矿中单一稀土相对含量Table 2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single rare earth in bastnaesite

1.1.2 实验试剂

无水碳酸钠、硫酸、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0.201 mol/L)、苯代邻氨基苯甲酸、氟化钠、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

1.1.3 实验仪器

马弗炉、氟离子选择性电极、232型饱和甘汞电极、电磁搅拌器、PHS-2型通用p H计。

1.2 焙烧除氟工艺

1.2.1 工艺流程

1.2.2 碳酸钠焙烧固氟

取100 g氟碳铈精矿于坩埚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水碳酸钠,置高温炉中在550℃下焙烧75 min。取出冷却,加入100 m L水进行洗涤,然后进行过滤,再用少量水进行冲洗,滤渣供进行铈的浸出之用,滤液用于测定氟的回收率之用。

1.3 酸浸出铈工艺

取焙烧水洗后的精矿10 g于烧杯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硫酸溶液50 m L,放入沸水浴中加热至设定温度,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混合液,加热时间为1 h,待静置沉降后倾出上层清液,再加入30 m L硫酸溶液进行加热浸出,30 min后过滤,将浸出液合并,量出其体积。取浸出液5 m L于250 m L锥型瓶中,加入70~80 m L 5%的硫酸溶液,摇匀,加入4滴苯代邻氨基苯甲酸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红色变为草黄色时即为终点,记下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浸出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碳酸钠固氟原理

Na2CO3的分解温度在550℃以上,它与稀土精矿共同焙烧时,可以生成R2(CO3)3及Na F,而R2(CO3)3则进一步反应生成稀土氧化物。可能的反应如下:

反应过程中生成的Na F均比较稳定,它在550℃温度下能以氟盐形式稳定存在,它们的分解温度均高于550℃的精矿焙烧温度;焙烧后生成的Na F在水中有较大的溶解度,经水洗容易去除;再者氟碳铈矿是一种碳酸盐矿物,本身就含有CO32-,Na2CO3的加入不会给体系带入新的杂质,当它们与氟碳铈矿共同焙烧时,CO32-与稀土首先生成稀土碳酸盐,进而分解生成CO2气体从体系中溢出,不必进行后续的除杂工艺。

2.2 铈浸出工艺

在采用固氟剂处理后的滤渣进一步做硫酸浸出稀土实验,研究回收氟后硫酸浸出液的最佳浓度、最佳浸出温度及最佳浸出时间对铈浸出率的影响。

2.2.1 硫酸最佳浸出时浓度的确定

在实验条件: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40 min,改变浸出液硫酸浓度进行实验操作,浸出后得到各浓度下浸出率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浓度硫酸溶液的浸出率Table 3 The recovery rate under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sulfuric acid solution

从表3中的浸出率与硫酸浓度关系可以看出,硫酸的浓度在1 mol/L时,浸出率较低,只有30.26%,此浸出液浓度下要使78%以上的浸出率,需要将其浸出时间增长至3 h以上才能实现。考虑到资源的浪费等问题,确定硫酸的最佳浓度为3 mol/L,此时,对焙烧精矿只需加热浸出40 min即可使浸出率在78%以上。

2.2.2 最佳温度的确定

在实验条件浸出液硫酸浓度为3 mol/L,浸出时间40 min时,改变操作温度,浸出理后得到各温度下浸出率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温度下浸出率数据表Table 4 The recovery rate under the different tempratures

由表4中浸出率与浸出温度关系可以看出,当浸出温度为20~30℃即室温下,焙烧精矿中铈的浸出率只有15%左右,随着温度的升高,浸出率迅速上升,当温度上升到80~90℃时,浸出率可达到78%以上,再升高温度,浸出率的上升则不再明显,在80℃后出现一平台,考虑节省能源的问题,选择80℃作为最佳的浸出温度条件,此条件下焙烧精矿中铈的浸出率在78%以上。

2.2.3 浸出时间的选择

在实验条件浸出液硫酸浓度为3 mol/L,浸出温度为80℃时,进行不同的浸出时间实验,得到浸出时间与浸出率的关系如表5所示。

从表5的浸出率与浸出时间关系可以看出,浸出时间为20 min时,浸出率只有25.23%,而在40~60 min时,浸出率明显上升,但再增长浸出时间,浸出率将上升较为缓慢,一当到达70 min以后,浸出率基本保持在84.72%。考虑到生产效率与能源消耗,选择50 min作为最佳浸出时的时间条件,此条件下焙烧精矿中铈的浸出率为84.46%。

表5 浸出时间与浸出率数据表Table 5 The recovery rate of cerium and the leaching time

在本研究中,得到氟碳铈矿中铈的浸出率为84.6%,浸出率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进行氟碳铈矿的焙烧时是在高温炉中进行的,高温炉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氧气供应不足,再加上精矿的颗粒较大,导致铈氧化不完全,有一部分三价铈存在于体系中。而对于铈含量的测定时是采用的硫酸亚铁铵容量法,硫酸亚铁铵只能对四价铈才能显现其还原性,虽然在浸出时浸出液中含有一部分三价铈,但在滴定分析时却不能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一部分的铈没有计算在浸出率之内。

3 结论

在氟碳铈矿的氧化焙烧过程中加入碳酸钠可以使精矿中的氟元素以氟化钠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可以通过水洗回收。除氟后的氟碳铈精矿酸浸最佳工艺条件为:H2SO4浸出液的最佳浓度为3 mol/L;浸出温度及时间分别为80℃和50 min。该工艺下可使铈浸出率达84.46%。

摘要:通过对氟碳铈矿的氧化焙烧过程中加入碳酸钠,回收其中的氟元素。研究了除氟后铈的浸出条件。结果表明除氟后氟碳铈精矿中铈的最佳条件为:H2SO4浸出液的浓度为3 mol/L,浸出温度为80℃,浸出时间为50 min。该条件下氟碳铈精矿中铈的浸出率可达84.46%。

关键词:氟碳铈矿,铈,无水碳酸钠,硫酸

参考文献

[1]赵仕林,张新申,杨代军,等.氟碳铈矿与Na OH反应的动力学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2,39(5):929-933.

[2]王满合,曾明,王良士,等.氟碳铈矿氧化焙烧-盐酸催化浸出新工艺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13,31(2):148-154.

[3]朱国才,池汝安,周静,等.氯化铵分解氟碳饰矿回收稀土的研究[J].有色金属,2000,52(1):66-68.

[4]孙树臣,高波,吴志颖,等.氧化钙对混合稀土精矿分解气相中氟的影响[J].稀有金属,2007,31(3):400-403.

[5]刘营,黄文梅,龙志奇,等.氟碳铈矿热分解动力学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3,21(3):263-266.

[6]吴志颖,孙树臣,吴文远,等.氟碳铈矿焙烧过程中空气湿度对氟逸出的影响[J].稀土,2008,29(5):1-4.

[7]吴文远,陈杰,孙树臣.涂赣峰添加稀土硝酸盐氟碳铈矿的热分解行为[J].东北大学学报,2004,25(4):378-381.

影响浸出条件 篇4

沥青是石油中成分最复杂的产品,它富集了原油中80%以上的杂原子和大部分的缩合芳烃化合物。由沥青的元素和化学组成可以看出[1],沥青中含有多环芳烃(PAHs)、酰胺、醌、酯和苯酚等环境优先控制物。而沥青在建筑防水材料、公路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使得沥青具有和水接触的机会,根据实验研究表明[2,3],当沥青和水接触时,沥青中的组分可以浸出,促进沥青组分浸出的力是沥青和水接触的表面和内部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尤其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可能导致组分的浸出量增加。因此,研究影响沥青中有害组分浸出的因素,对指导沥青材料合理使用,减缓甚至避免水体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1 实验

1.1 实验原料

采用5种性能优良的石油沥青为原料,这5种沥青来自3种不同的油源和3种不同的加工工艺,在国内沥青市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5种沥青的性质见表1,其中A、B、C 3种沥青来自3种不同的原油,而A、D和E则来自同一种原油,D为A的SBS改性沥青,E为A的氧化沥青。

1.2 实验方法

浸出实验方法参考了荷兰建筑材料评价标准,取(25±0.1)g沥青于500 ml的锥形瓶中,以450 ml去离子水为浸提液,在恒温水浴和冷凝回流装置的作用下,考察各个因素对浸提液中总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1.3 浸提液分析指标

由于沥青是复杂有机物的混合体,故浸出的组分也比较复杂,若对每一种化合物分别定量,则存在很大的难度。为了从整体上评价沥青组分的浸出量,采用水中总有机物分析指标COD值来进行分析,这也是我国对水质分析常用的指标。

GB 11914—8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中要求COD值的测定用重铬酸钾法,但重铬酸钾法只适用于氯离子含量小于1000 mg/L的水样。对于氯离子含量大于1000mg/L的水样,其COD值采用碘化钾碱性高锰酸钾法(HJ/T132—2003)测量。由于国标中要求水样的COD值采用重铬酸钾法表示,因此,碘化钾碱性高锰酸钾法计算得出的COD值,最后经总结得出的K值换算后以重铬酸钾法表示。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根据沥青的使用情况,主要有浸出时间、温度、氯盐和pH值4个常见的影响其组分浸出的因素。

2.1 浸出时间对COD值的影响

沥青作为防水材料在水池、排污管道等内部应用时,具有和水长时间接触的可能性;在路面、屋顶等方面应用时,则和水体接触的时间较短。为了考察浸渍时间对沥青组分浸出量的影响,分别对室温条件下经不同时间浸渍后各原料浸提液的COD值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mgO2/L

根据菲克定律,有机物在水和有机相中存在固定的分配系数(Kp),因此在浸渍的过程中,沥青中的一些组分在其浓度梯度的作用下,会不断浸出并进入水相中,经一定时间达到两相间的分配平衡后,水相中有机物浓度不再随浸渍时间发生变化。

由表2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对于A、B、D和E 4种沥青,COD值都随浸出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对于C沥青,当作用时间大于20 d后,其COD值变化较小。这说明只有C沥青在实验的作用时间范围内组分的浸出量达到了分配平衡。由A、D和E沥青组分浸出量分析,沥青经SBS改性和氧化后组分的浸出量都有所增加,且改性后组分的浸出量增加较大。再比较浸渍30 d的5种沥青浸提液的COD值发现,C沥青的COD值最小,这说明在相同的条件下,C沥青中组分的浸出量最少,因此,从水质环保考虑,C沥青适合用在和水长时间接触的表面,如地下防水工程、排污管道的内部等。

2.2 温度对COD值的影响

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季节的变化,沥青和水作用的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夏季,路面的温度高达60℃,有些地区甚至更高,而冬季温度较低。由于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有机物的溶解度,所以,温度的变化势必也会影响沥青组分的浸出。图1是在浸出时间为0.5 h,5种沥青浸提后水样COD值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由图1可以看出,浸提液COD值都随浸出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说明温度的升高沥青组分的浸出量增大。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沥青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尤其是当温度大于其软化点时,沥青呈现流动态,这样沥青的体积就会膨胀,相应内部的空隙结构也随之膨胀,有利于水的进入和组分的浸出。

比较温度对5种沥青COD值的影响得出:对于A、B和C3种基质沥青而言,当温度高于60℃时,C沥青的COD值变化较小,这说明C沥青组分的浸出性能受高温影响较小;对于A、D和E 3种沥青而言,当温度低于80℃时,E沥青的COD值几乎不发生变化。由5种沥青的针入度分级可以看出,E沥青针入度最小,即此沥青最硬,C沥青次之,而A,B和D沥青的针入度最大。结合分析结果和沥青的性能可以得出,温度对针入度小的硬沥青组分的浸出量影响较小,因为,针入度小的沥青,具有较高的软化点,在相同的温度时其体积膨胀小,不利于水分的进出和组分的浸出。因此,根据使用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从水质保护角度分析,针入度小的沥青适合用在和水接触且温度较高的地方。

2.3 氯盐对COD值的影响

目前各国普遍采用氯盐来除雪以提高交通的安全性,然而氯盐的使用可以影响水质,如水中含有Cl-时,水的化学活性发生变化,进而也会影响路面和排氯废水管道内部沥青组分的浸出情况。图2为不同NaCl含量对COD值的影响曲线,实验浸出温度为100℃,浸出时间为0.5 h。

由图2可以看出,5种沥青的COD值随NaCl含量的增加呈现3种不同的变化趋势。对于A、E 2种沥青,COD值随NaCl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而C和D沥青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COD值的最大值分别在NaCl含量为1.5%和2%处;对B沥青而言,其COD值几乎不受NaCl含量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5种沥青组分浸出性能受NaCl的影响不同,对于A、B和C沥青,B沥青组分的浸出受NaCl影响最小,C沥青受NaCl影响程度较大,因此,B沥青适合铺建在北方多冰雪的地区,和用在排氯废水管道内部作为防水材料。比较A、D和E 3种沥青可以看出,D和E沥青浸提液的COD值比A沥青的小,这说明沥青经改性和氧化后其组分的浸出性能受氯盐的影响程度减小,相应组分的浸出量变少,对水质的危害程度降低。

NaCl的存在可以影响沥青组分的浸出量,主要是因为无机盐类具有降低非极性或弱极性有机物的水溶解度的作用,即盐析效应[4]。在实验的浸提温度下,沥青的体积有所膨胀,在浸提的初始阶段,含盐的水分不断渗透进入沥青内部,由于沥青具有固化作用[5],其中的一些NaCl被固化在沥青内部,固化在沥青内部的NaCl同样具备“盐析效应”,并使得沥青中极性较弱的组分不断从沥青中浸出而进入水体中。当水中NaCl含量增大时,沥青固化的NaCl量增加,“盐析效应”也会增强,相应的沥青组分的浸出量也随之增加;在沥青组分不断浸出的同时,水相中的NaCl也具有盐析作用,但由于浸出的沥青组分的量相对较小,并没有达到沥青组分在相应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故此阶段水相中NaCl没有盐析效应,或盐析效应较弱,因而水相中沥青组分的量不断增加。但随着水相中NaCl含量的进一步增大,沥青组分在相应高浓度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NaCl的盐析效应不断增强,沥青固化的NaCl的“盐析效应”相对变弱,进而导致沥青组分的浸出量不断减少。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对于A、E 2种沥青,在实验考察范围内,沥青固化的NaCl“盐析效应”较强,但如果随着浸提液中NaCl含量的进一步增加,势必会出现与其它2种沥青相同的变化趋势。

2.4 pH值对COD值的影响

考察pH值是考虑到酸雨、酸碱废水等对沥青的腐蚀作用,导致沥青性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沥青组分的浸出。荷兰等国家在评价其沥青中多环芳烃的浸出实验时要求浸提液的pH值为4;有机物毒性浸出标准中要求浸提液的pH值为5。根据我国的废弃物排放情况,在相当长时期内,废气中SO2的含量所占比例较大,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6,7],因此,在本实验中酸性pH值浸提液采用硫酸来进行调配,碱性pH值浸提液采用NaOH进行调配。浸提液COG值随pH值的变化曲线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当浸提液pH值大于7时,除B沥青的COD值略有增加外,其它4种沥青的COD值均变化较小,这说明碱性环境对沥青组分的浸出量影响较小。而对于pH值小于7的酸性环境来说,除C沥青随pH值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外,其它4种沥青均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B、D 2种沥青COD值的最大值出现在pH值为5处,而A、E 2种沥青最大值出现在pH值为6处。由A、B和C沥青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沥青性质不同,其组分的浸出受pH值的影响也不同。而比较A、D和E 3种沥青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A、E沥青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同,而D沥青的曲线发生变化,这说明沥青被氧化后组分的浸出性能并没有改变,而经SBS改性后,沥青组分的浸出性能发生变化。从相应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沥青经氧化后,组分的浸出量减少,而SBS改性后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这说明,沥青经氧化后对酸碱性水环境的危害性程度降低,而SBS改性后的程度比基质沥青有所增加。

p H值可以影响沥青组分的浸出,主要是H+浓度能够影响有机物的溶解度,pH值增大,有机酸的溶解度增高,有机碱则相反。即使中性化合物的溶解度也受pH值的影响[5]。由于沥青是复杂的有机混合体,沥青组分的不同,导致各个组分的浸出量受pH值的影响也不同,而COD是对浸出组分总含量的评价。通过酸性和碱性环境对COD的影响可以看出,沥青组分的浸出受酸性环境的影响较大。

3 结论

(1)沥青组分的浸出量随浸出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沥青经SBS改性和氧化后组分的浸出量较基质沥青有所增加。

(2)浸出温度升高,沥青组分的浸出量增大,但是相比而言,温度对针入度小的沥青组分的浸出量影响较小。

(3)根据沥青来源的不同,受NaCl含量的影响也不同。而沥青经改性和氧化后,其组分的浸出性能受氯盐的影响程度变小,且组分的浸出量减少,对水质的危害程度降低。

(4)酸性环境对沥青组分的浸出量影响较大,而组分的浸出量几乎不受碱性环境的影响。沥青来源不同,受pH值的影响也不同,沥青经SBS改性后组分的浸出量相对基质沥青有所增加,而氧化沥青则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柳永行,范耀华,张昌祥.石油沥青[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63-72.

[2]Camaro S,Simondi-Teisseire B,Vistoli P P.Long-term behaviourof bituminized waste,in:R.Vanbrabant,P.Selucky(Ed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Safety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Bituminization Processes for RadioactiveWaste,Nuclear Research Institute Rez,Czech Republic,1999:157.

[3]Gwinner B.Comportement sous eau des de′chets radioactifs bi-tume′s:validation expe′rimentale du mode`le de de′gradationCOLONBO[D].Nancy,France:Institut National Polytechnique deLorraine,2004.

[4]王连生.有机污染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0.

[5]K.Brodersen,in:R.Vanbrabant,P.Selucky(Eds.)[C]//Proceedings of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Safety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Bituminization Processes for Radioactive Waste,Nuclear Research Institute Rez,Czech Republic,1999:149.

[6]程新金,孙继明,雷恒池,等.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的效果评估[J].大气科学,2004,28(2):184-186.

影响浸出条件 篇5

关键词:芫荽浸出液,化感效应,蔬菜,萌发,幼苗生长,影响

芫荽(Coriadrum Sativum L.)俗称香菜,为一年生香辛叶类蔬菜,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一般少有病害发生。芫荽茎叶挥发油中酯类化合物占35.05%,脂肪醛类22.79%,醇类化合物为15.64%,此外,有机酸类5.35%,烃类的含量为3.93%。笔者对芫荽的化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了解芫荽中的次生化合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寻找作为除草剂先导化合物的可能性,为其作为植物保护剂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上的应用寻找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芫荽购于内江市桂湖街菜市场,在105℃下杀青,60℃烘箱中烘干后研成粉末备用。南瓜(早青一代)、茄子(长茄千金棒)、黄瓜(春秋旱黄瓜)种子购于内江种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芫荽提取液的制备。

准确称量50g芫荽样品,按5g/100mL的比例用蒸馏水浸泡48h后过滤,定容至1L,溶液浓度为0.05g/mL。将滤液稀释为0.05g/mL、0.04g/mL、0.03g/mL、0.02g/mL、0.01g/mL,其浓度分别用A5、A4、A3、A2、A1表示,提取液保存于4℃冰箱备用。

1.2.2 发芽和生长试验。

取7mL不同浓度的芫荽提取液,分别加入铺有2层滤纸的培养皿中,以加蒸馏水为对照。滤纸上播种饱满一致的供试种子,每皿30粒。播前用3%双氧水溶液灭菌30min,无菌水冲洗。3次重复,在25℃、4 000Lx条件下培养10d,每天补充水浸液或水2mL,计算发芽率。

1.2.3 化感效应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参照Williamson等的方法。即:RI=1-C/T(T≥C),或RI=T/C-1(T0为促进作用,RI<0为抑制作用,绝对值的大小与强度一致。化感作用抑制率(IR)参照林文雄等方法,即:IR(%)=(Ti-T0)/T0×100,其中Ti为处理值,T0为对照值,绝对值越大,化感作用潜力也越大,IR≥0表示不存在抑制作用即呈促进作用,IR<0表示存在抑制作用。所有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进行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芫荽提取液对3种蔬菜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由图1~4可知,浓度为0.01g/mL时,芫荽提取液显著地促进了黄瓜芽长(+26.84%)和鲜重(+34.92%),当浓度高于0.01g/mL时,又抑制了黄瓜芽长和鲜重,随着芫荽提取液浓度的升高,3种蔬菜的发芽率逐渐降低,芫荽提取液显著抑制了南瓜和茄子幼苗的生长,随着芫荽提取液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3种蔬菜中,芫荽提取液对茄子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

注:图中数据为3次重复平均值的相对值,对照为100,数值在100%线下的为抑制作用,在线上的为促进作用,且离100%线越远,其抑制(促进)作用越显著。下同。

2.2 不同浓度芫荽提取液对3受体植物化感效应指数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浓度下芫荽提取液对茄子的抑制作用最强(浓度为0.05g/mL时芽长、根长、鲜重、发芽率的效应指数分别为-1.000、-0.898、-0.887、-0.330),对黄瓜鲜重促进最大(+0.258)。提取液浓度为0.01g/mL时,促进黄瓜芽长、鲜重增加;当提取液浓度高于0.01g/mL时,3种植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随芫荽提取液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3 结论与讨论

化感物质的浓度效应是化感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植物化感作用具有浓度效应。芫荽化感作用表现为对3种受体蔬菜萌发率、苗芽长、根长、苗鲜重的抑制效应。说明在芫荽浸提液中某些亲水性的化感物质对细胞膜有一定的损伤,影响了受体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在芫荽提取液的作用下,受体植物的根表现敏感,可能是由于根的伸长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而长得粗壮,反而有利于水分的吸收,从而改变物质在根和苗之间的分配。由于芫荽所含化感物质的种类、浓度、分泌方式、释放途径等不同,对受试植物的反应也不同,芫荽浸出液对南瓜、茄子的生长起着抑制作用,而对黄瓜生长表现为低促高抑现象。在试验过程中还发现其对根生长的抑制不仅表现在根长上,而且根卷曲,颜色深暗,这与对照的舒展、发达、洁白的根系形成鲜明对比。表明3种蔬菜受抑制的原因可能是芫荽浸出液影响根系的细胞分裂和新陈代谢。综合对比芫荽提取物对3种受体植物化感作用可知,芫荽对茄子的抑制作用最强。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1)的平均值,a、b、c、d表示5%水平的差异显著性。

参考文献

[1]董章杭,林文雄.作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1):80-83.

[2]陆占国,郭红转,李伟,等.超临界CO2萃取芫荽芳香成分及GC/MS解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2(22):37-38.

[3]韦琦,曾任森,孔垂华,等.胜红蓟地上部化感作用物的分离与鉴定[J].植物生态学报,1997,21(4):360-366.

[4]林文雄,何华勤,郭玉春.水稻化感作用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6):871-875.

[5]董沁方,程智慧.百合地上部分水浸液的化感效应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2):144-147.

[6]于凤兰,孔令韶,马茂华.油蒿的化感作用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5):670-676.

[7]刘金平,张新全,罗波,等.扁穗牛鞭草浸出液对豆科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种子,2005,24(7):5-8.

影响浸出条件 篇6

关键词:茉莉花茶,冲泡水温,浸出率,生化成分

茉莉花茶属于再加工茶类。茶坯经过窨制后,其主要生化成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水浸出物和氨基酸总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茶多酚和咖啡碱总量的变化不大[1,2,3]。有关冲泡条件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浸出规律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绿茶[4,5,6,7,8,9,10],然而对于有关冲泡水温对茉莉花茶主要生化成分浸出规律的研究尚不多见[11]。本试验通过对比不同冲泡水温下,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这两种茉莉花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人们获得茉莉花茶的最佳冲泡水温提供一些理化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由福建春伦茶业有限公司提供。

1.1.2 主要仪器

UV-2800AH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DHG-9070A型/DHG-9203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AL104型电子天平;HH-4型数显恒温水浴锅。

1.2 试验方法

称取3.0g茶样,放入200ml的玻璃杯中。以1:50的茶水比,使烧沸的纯净水自然降温到所需的水温(冲泡水温为100、85、70、55、40、25℃,温度波动范围为±2℃)。再进行冲泡,加盖,计时(精确到秒),冲泡到3min后将茶汤倒出。(1)将茶汤摇匀,用以分析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和黄酮类化合物。(2)将茶渣倒到玻璃烘皿中用于测定水浸出物含量。试验重复3次。

1.3 分析方法

水浸出物差数法[12]GB/T8305-2002

茶多酚酒石酸亚铁比色法[13]GB/T8313-2002

游离氨基酸水合茚三酮比色法[14]GB/T8314-2002

咖啡碱紫外分光光度法[15]GB/T8312-2002

黄酮类化合物三氯化铝比色法[16]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处理在Microsoft Excel 2003和DPS数据处理系统上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冲泡水温茉莉花茶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

测定了不同冲泡水温下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如表1和图1所示。随着冲泡水温的升高,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水浸出物含量随之增加。茉莉银毫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差异除冲泡水温在55℃和70℃、70℃和85℃、85℃和100℃条件下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余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茉莉银针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各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经方差分析表明,冲泡水温在25℃~100℃条件下,茉莉银毫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均显著高于茉莉银针。

注: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检验,同列数据后附相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在0.01、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冲泡水温茉莉花茶茶多酚浸出率的变化

测定了不同冲泡水温下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茶多酚含量以及浸出率的变化,结果如表2和图2所示。冲泡水温25℃时,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茶多酚浸出率分别只有5.0%和2.3%,随着冲泡水温的升高,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茶多酚浸出率随之增加,各冲泡水温处理之间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多酚浸出率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25~85℃冲泡水温下茉莉银针的茶多酚浓度明显低于茉莉银毫,当冲泡水温为100℃时,茉莉银针的茶多酚浓度则高于茉莉银毫。经方差分析表明,冲泡水温在25~100℃条件下,茉莉银毫茶汤的茶多酚浸出率均显著高于茉莉银针。

注: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检验,同列数据后附相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在0.01、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2.3 不同冲泡水温茉莉花茶游离氨基酸浸出率的变化

测定了不同冲泡水温下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浸出率的变化,结果如表3和图3所示。冲泡水温25℃时,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游离氨基酸浸出率分别为15.5%和5.0%,随着冲泡水温的升高,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游离氨基酸浸出率迅速增加,冲泡水温100℃时,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游离氨基酸浸出率分别达到56.5%和43.9%。茉莉银针游离氨基酸浸出率除冲泡水温在55℃和70℃条件下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冲泡水温在55℃和70℃、85℃和100℃条件下,茉莉银毫的游离氨基酸浸出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经方差分析表明,冲泡水温在25℃~100℃条件下,茉莉银毫茶汤的游离氨基酸浸出率均显著高于茉莉银针。

注: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检验,同列数据后附相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在0.01、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2.4 不同冲泡水温对茉莉花茶酚氨比的变化

不同冲泡水温下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的酚氨比变化,结果如表4所示,冲泡水温40℃、55℃时,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的酚氨比较低,在55℃至100℃冲泡水温下,随着冲泡水温的升高,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的酚氨比随之增大,而在70、85、1 00℃冲泡水温下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酚氨比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在25℃的低水温条件下冲泡,其茶汤的酚氨比又显著高于40℃的处理。

注: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检验,同列数据后附相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在0.01、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2.5 不同冲泡水温茉莉花茶咖啡碱浸出率的变化

测定了不同冲泡水温下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咖啡碱含量以及浸出率的变化,结果如表5和图4所示。冲泡水温25℃时,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咖啡碱浸出率分别只有6.0%和3.3%,随着冲泡水温的升高,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咖啡碱浸出率随之增加。各冲泡水温处理之间茉莉银毫咖啡碱浸出率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茉莉银针咖啡碱浸出率的差异除冲泡水温在40℃和55℃条件下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在25℃~70℃冲泡水温下茉莉银针茶汤咖啡碱浓度低于茉莉银毫,当冲泡水温为85℃和100℃时,茉莉银针茶汤的咖啡碱浓度则高于茉莉银毫,其中冲泡水温为100℃时,茉莉银针的咖啡碱浸出率高于茉莉银毫。经方差分析表明,冲泡水温在40℃~70℃条件下,茉莉银毫茶汤的咖啡碱浸出率均显著高于茉莉银针,冲泡水温在25℃、85℃、100℃条件下,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的咖啡碱浸出率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注: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检验,同列数据后附相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在0.01、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2.6 不同冲泡水温茉莉花茶黄酮类化合物浸出率的变化

测定了不同冲泡水温下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及浸出率的变化,结果如表6和图5所示。冲泡水温25℃时,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黄酮类化合物浸出率分别只有8.0%和1.6%,随着冲泡水温的升高,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黄酮类化合物浸出率随之增加,在25~85℃冲泡水温下茉莉银毫黄酮类化合物浸出率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85℃和100℃冲泡水温下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冲泡水温在40℃和55℃、70℃和85℃条件下茉莉银针黄酮类化合物浸出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他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经方差分析表明,冲泡水温在25~100℃条件下,茉莉银毫茶汤的黄酮类化合物浸出率均显著高于茉莉银针。

注: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检验,同列数据后附相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在0.01、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2.7 茉莉花茶主要生化成分浸出率的差异

在25℃~100℃冲泡水温下,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主要生化成分平均浸出率如表7所示,经方差分析表明,茉莉银毫各成分的平均浸出率为游离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类化合物>茶多酚,其中咖啡碱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平均浸出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他成分间的浸出率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茉莉银针各成分的平均浸出率为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其中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平均浸出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他成分间的浸出率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注: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检验,同列数据后附相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在0.01、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冲泡水温在25℃~100℃条件下,随着冲泡水温的升高,茉莉花茶茶汤中各种主要成分的浸出浓度和浸出率是随之升高的。但是不同茶样、不同冲泡水温、不同生化成分的浸出率存在显著差异。

3.1 茉莉银毫茶汤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浸出率均显著高于茉莉银针。

冲泡水温在40℃~70℃条件下,茉莉银毫茶汤的咖啡碱浸出率均显著高于茉莉银针,冲泡水温在25℃、85℃、100℃条件下,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的咖啡碱浸出率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3.2 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主要生化成分的浸出率存在明显差异,游离氨基酸的浸出率显著高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

茉莉银毫茶汤各成分的平均浸出率为游离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类化合物>茶多酚;茉莉银针茶汤各成分的平均浸出率为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

3.3 冲泡水温与茉莉花茶主要生化成分的浸出率呈正相关关系。

即随着冲泡水温的升高,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茶汤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和浸出率迅速增加,各冲泡水温处理之间主要生化成分浸出率的差异明显。

3.4 在相同冲泡水温下,茉莉银针的酚氨比明显的高于茉莉银毫。

茉莉银毫和茉莉银针在25℃、85℃和100℃冲泡水温下的酚氨比明显的高于在40℃、55℃和70℃冲泡水温下的酚氨比。这表明在40℃~70℃的较低水温冲泡条件,有利于保持茉莉花茶(尤其是茉莉银针)茶汤的鲜爽度。

上一篇:社会化保障下一篇:化学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