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重点

2024-07-15

社会保障重点(精选8篇)

社会保障重点 篇1

1、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

2、福利:Welfare。

3、《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An E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National Wealth。

4、《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s and Money。

5、《乌托邦》:Utopia。

6、《自然法典》:Natural Laws。

7、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8、经济福利:Economic Welfare。

9、效用:Utility。

10、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1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The Marginal Utility DimishingLaw。

1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 of Needs。

13、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14、非营利组织:Non-profiting Organization。

15、志愿组织:Volunteers Organization。

16、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17、市场垄断:Market Monopoly。

18、外部性:Externalities。

19、公共品:Public Goods。20、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

21、债务危机:Debt Crisis。

1、市场失灵:指通过市场价值规律这个看不见的手无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效率最高的情况。

2、个人福利:指个人对物质生活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3、社会福利: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4、经济福利: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则通常被称为经济福利。

5、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6、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1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7、基数效用论:效用和大小长度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

8、序数效用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可以排序。

1、社会保障的目标:(1)早期目标: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2)现代目标: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3)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2、社会保障的功能:(1)稳定功能,预先防范和即时化解风险;(2)调节功能,调节利益冲突,调节收入分配,调节储蓄与投资,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3)促进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4)互助功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包括税收、缴费、捐献等多渠道,又被支付给受保障者与有需要者,这种分配机制其实是一种互助机制。(5)风险防控,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实际就是防范风险。救灾济贫属于控制风险。

3、社会保障的特征:(1)公平性特征,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2)社会化特征,制度的开放性,筹资社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与监督社会化。(3)福利性特征,凡所得大于所费即具有了福利性。(4)法制规范性特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自产生之日起,便以立法规范为前提,以政府干预为条件,法律的硬约束与政府的强势干预即是社会保障制度强制性的具体体现。(5)模式多样性特征,福利国家模式(西、北欧),社会保险模式(德、法),完全积累型的公积金制度(新加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独特模式(中国)。(6)刚性发展特征,保障项目增长刚性,覆盖范围扩大刚性,待遇水平提高刚性。

4、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维护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2)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3)责任分担原则,政府、企业、个人分担社会保障责任;(4)普遍性与选择性结合原则,全体国民均能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

5、影响社会保障进程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2)社会因素,任何社会保障实践活动,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且需要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才能得到解决为前提的。(3)道德伦理因素,道德因素对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影响,在最初几乎是起决定作用的。(4)政治因素,英国1601年《济贫法》为标志,政府通过法令来帮助教会履行济贫职责,西方国家中政治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变得日益重要。中国作为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尤其明显,封建朝代官方的救灾、济贫事业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秩序并延续其政权的需要,从而打上了政治烙印。

6、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1)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2)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3)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4)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

7、社会保险制度产生背景:(1)工业社会,大规模机器生产的生产方式,工人阶级的社会结构,工伤、事业、养老的社会风险;(2)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管理和负起文明与福利的职责,这种主张对统治者的影响极大,从而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3)社会经济运行,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4)马克思主义,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它强烈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劳工的政策,同时自发组织各种互助储金会等,迫使当局考虑社会保障问题,从而堪称社会保险制度出台的催化剂。(5)“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俾斯麦:取得对内、对外政策的胜利,关键在于安抚好工人,以便取得工业发展的先机,进而实现对外扩张。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德国内部上述因素的影响,促使德国成为最先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8、分工和专业化的优势:一是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使每个个体只从事某个特定领域的生产,从而有利于生产技术、生产知识的积累和提高;二是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扩大了生产的规模,从而使得生产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效应。

9.市场失灵的原因 市场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品的供给。市场垄断:市场竞争导致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导致市场垄断。公共物品:个体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一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务)的可能性。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地对公共物品具有需求;另一方面,在没有市场之外的其他途径参与这些物品生产的情况下,市场并不能保证这些物品一定能够被生产出来。外部性:或溢出效应,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当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影响了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而第三者又未参与交易双方的交易时,即产生了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性的信息的量和质上出现了差异。生产者对产品的质量所掌握的信息一般要远远超过购买者。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必然要试图利用其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这种谋取利益的活动又往往会降低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10.政府失灵的原因:与市场途径类似,政府本身也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缺陷导致政府不能如完成其使命。通常,我们将这些缺陷的发生统称为政府失灵。(1)寻租行为: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2)行政机构的低效率问题:与市场中的企业相比,行政机构的效率往往显得非常之低。造成行政机构低效率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与企业相比,评估行政机构的绩效往往非常困难,其结果是,我们往往缺乏监督和激励行政机构并促使其改进效率的手段。第二,与企业相比,行政机构缺乏竞争也是其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11.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1)层次性特征: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它是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低纲领和目标。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及各种社会群体举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发放的津贴补助、进行社会服务及兴办集体福利事业,它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2)协调性特征:协调性是指社会保障各个项目具有互相辅助的互补特征。如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就具有衔接性,当因某种原因劳动者不能享有社会保险时,社会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抵御风险、困难。(3)完整性特征: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社会保障体系来看,社会救助面向贫困阶层;社会保险面向工薪阶层或劳动阶层;社会福利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优抚安置面向军人及家属。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4)法制性特征: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与对象、享受保障的基本条件、资金来源、支付标准、管理办法,以及社会保障运行中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的责任、权利、义务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5)社会性特征:覆盖对象具有普遍性。参与对象具有普遍性。(6)福利性特征:社会保障体系中各个项目一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属于福利性的社会事业。福利性特征,相对于社会成员个人来说,他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远远要小于他的获利。12.福利国家模式特征(1)累进税制与高税收:国家通过确立累进税制对国民收入所得进行再分配,使社会财富不再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同时,为维持福利国家高水平的福利支出,也必然需要高税收来支撑。(2)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普遍性”和“全民性”构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其目标不仅使公民免遭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失业之苦,而且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各种保障制度,不仅限于被保险者一人,而且推及其家属;不只限定于某一保险项目,而且推及凡维持合理生活水平有困难和经济不安定的所有事件,以最适当的方法给予保障。(3)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在福利国家,政府是社会保障的当然责任主体,不仅承担着直接的财政责任,而且承担着实施、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的责任。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项目众多,待遇标准也较高,保障项目设置涵盖每个社会成员“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保障需求,福利开支主要由政府和企业负担。(4)法制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均依法实行,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律监督体系。13.强制储蓄型的基本特征:(1)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 在国家立法的规范下,采取强制手段扣除劳动者的一部分工资储存起来,完全用于劳动者自己养老等。(2)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 每个参与其中的劳动者均拥有一个账户,雇主与劳动者自己缴纳的费用均直接记人该账户,并逐年积累,直到劳动者年老退休时才领取。(3)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 强制储蓄型模式最大压力在于如何使个人账户上积累的基金实现保值增值,这就必然社保基金与资本市场相结合,才可能在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过程中避免贬值风险。(4)在保障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障 从当代世界采取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国家来看,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具有长期积累性的养老保险。(5)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 政府通常并不直接分担缴费责任,而是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而对个人账户上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的监督是重点。

社会保障重点 篇2

今年以来, 甘肃省各级财政紧紧围绕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战略目标, 积极发挥财政职能, 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大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全力保障重点支出, 上半年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步伐。

2012年上半年, 甘肃省大口径财政收入579.7亿元, 同比增长16.04%, 完成全年计划的55.2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1.1亿元, 同比增长22.87%, 完成汇总预算的59.3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83.6亿元, 同比增长33.72%, 完成调整预算的52.89%, 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全力保障了各项支出, 财政运行态势良好,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程度得到有效提高。

一是坚持民生为本导向, 全力支持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上半年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19.01%, 教育支出同比增长26.13%, 农林水事务、节能环保、交通运输支出增长都在45%以上。城市低保平均补助标准提高13%、农村低保平均补助标准提高16%、农村五保省级补助标准由年人均1400元提高到1800元等3件年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任务已落实;争取中央专项补助资金34.67亿元, 比上年增加5.54亿元, 从地方政府债券中安排配套9.67亿元, 确保今年全省保障性住房118559套开工建设, 开工率达100.1%, 超过国家下达的11.845万套的任务;与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联合创新支持双联行动新模式, 从今年起, 连续五年每年安排6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 支持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等。民生投入力度的加大, 为加快转型跨越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导向, 大力争取中央各项支持。始终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 结合甘肃发展的省情实际,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通过精心谋划、细致准备, 争取到中央的各项支持。上半年, 中央财政共下达各类补助1023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244亿元, 同比增长31.32%;省政府与财政部签署了共同推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备忘录;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顺利启动, 2012-2015年由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8亿元;科技馆建设、兰州环境治理等专项都得到中央财政大力支持等。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 为加快转型跨越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导向, 有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各级财政部门不断深化管理改革, 加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有效放大资金效益。创新财政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模式, 新设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两只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的计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批准, 生物医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2.5亿元, 现代农业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3亿元,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 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取得实效;完善财政监督机构建设, 财政大监督格局加快形成;财政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政务公开力度继续加大;加强财政文化建设, 开展财政精神提炼活动, 完善财政系统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等等。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为加快转型跨越提供了高效的财政支持。

社会保障重点 篇3

一是大力促进就业创业。今年就业的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落实和完善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对新岗位、新就业的扶持,减轻企业负担。强化督促问责,推动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围绕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这一重点任务,采取稳定就业岗位、及时提供失业保险、开展职业培训等针对性措施,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统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培训就业创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按照市场需求,精准实施职业培训、政策帮扶,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外出务工脱贫。改进职业培训工作,把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托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对残疾人和“零就业”家庭要重点帮扶。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强部门协调,优化政策环境,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农民工创业园等创业平台建设,继续举办全区创业大赛和农民工技能大赛,推动技工院校开展各种技能竞赛。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扎实推进已出台重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相关经办工作。抓好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补贴的政策落实。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创新。继续推进异地就医、大病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和医疗服务智能监控等工作。重点在降低医疗保险个人自费比例、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上取得突破。研究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合并实施的办法。进一步加强扩面征缴工作,着力在社会保险新增缴费人数上下工夫。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将更多的人纳入社会保障。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风险防控,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可持续发展。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同步调整,各地要严格按照统一部署,做好组织实施。进一步优化社保经办流程、简化手续,为参保人员在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异地就医报销、信息查询等方面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服务。加快社会保障卡制发进度。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胆进行人才政策创新,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机制。当前,尤其要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上下工夫。人才评价最关键的是职称制度,要研究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分类推进高校教师等系列职称评聘管理改革。制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措施,推广技能等级同大城市落户挂钩的做法。围绕重点产业、区域、行业发展需要,继续实施人才小高地、博士后培养、特聘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等各类重大人才工程。新增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和留学回国人才。加大引进海外人才和国外智力工作力度,加快引进“高精尖缺”人才。

四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公务员制度相关改革和管理创新,调动公务员队伍积极性。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争取在设区市以上机关开展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试点,稳慎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规范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配合做好人民警察相关制度改革。统筹做好考录、公开遴选、考核、培训监督和表彰奖励等工作。继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全面落实和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管理,研究解决事业单位岗位评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打破身份界限,研究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流动的创新机制。妥善做好军转安置工作。

五是稳慎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人民警察工资待遇调整政策,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工作。规范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管理,建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的合理决定机制。合理调节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工资指导线作用。根据当前经济形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研究决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改为两至三年至少调整一次,调整幅度原则上不超过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六是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推进实施集体合同制度攻坚计划,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大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推进专业性争议调解工作,完善争议仲裁制度,增强基层调解组织预防和化解争议的能力。加快建立全区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联动处理机制,严厉打击劳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认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协同配合,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犯罪行为。

七是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要制定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等具体标准,加快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大数据为目标,从今年起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互联网+就业”“互联网+社保”“互联网+人事”“互联网+人才”“互联网+工资”“互联网+劳动关系”“互联网+人社系统公文”等七大“互联网+人社”项目建设。今年还要启动自治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开展农民工(扶贫)产业园建设,在全区120个乡镇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

八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要加强党建工作,抓好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学习贯彻好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既要抓好业务,又要带好队伍;既要用好干部,又要管好干部。要加强能力建设。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必须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政策水平。在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开展“学政策、用政策”活动。通过学用政策活动,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推进依法行政,抓好工作落实。要加强政策创新。全面梳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不合时宜的政策,找准政策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更新理念,创新举措,破解难题,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既保持协调、统一,又能紧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创新的实践。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重点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 共30分)

1、提出劳动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A 终止劳动关系 B 劳动争议发生C 调解不成 D 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2、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的,除了责令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外,还可责令支付。

A 赔偿金B 违约金C 滞纳金D 罚金

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

A 解除合同B 终止合同C 变更合同D 续订合同

4、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规定。

A 企业规章制度B 劳动合同C 法律法规D 集体合同

5、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 一年B 六个月C 一个月D 十五天6、劳动争议调整委员会主任由担任。

A 职工代表 B 工会代表 C 用人单位代表D 三方面选举产生的代表7、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条件出现,劳动合同。

A 解除B 自行解除C 撤销D 终止

8、工会与企业签订的以劳动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合同是。A 集体合同B 经济合同C 民事合同D 劳动合同

9、支付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

A 临时工的劳动报酬B 加工承揽的劳动报酬 C 轮换工的劳动报酬D 雇佣工人的收入10、某女职工遇到难产,按劳动法规定应给予的产假为天。

A 56天 B 90天 C 105天 D 120天

二、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0分)

1、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工。(非)

2、社会保险旨在向全体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免受或摆脱人生的各种灾害。(非)

3、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时,方可申请仲裁。(非)

4、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非)5、加班工资不能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是)

6、“待业”与“失业”两个概念含义相同。(是)

三、问答题(每题12分 共24分)

1、我国对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和程序是如何规定的?

裁员条件的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确需裁减人员的可以裁员。

裁员程序的规定:(1)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2)依法提出裁减人员方案;(3)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4)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5)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另外,用人单位从裁减人员之日起,六个月内需要新招人员的,必须优先从本单位裁减的人员中录用,并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录用人员的数量、时间、条件以及优先录用人员的情况。

2、建国以后,我国劳动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劳动立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我国劳动立法的形成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立法,比较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劳动关系既存在着国营企业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同时也存在着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的现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劳动法促进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制度的建立,但也反映了当时经济体制的弊端,存在着过分强调行政管理,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问题。

(2)我国劳动立法的低谷时期。从 1958年到1976年10月“四人帮”粉碎的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鉴于“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一方面,我国劳动管理体制上的行政行为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劳动工作逐步偏离法制化的轨道。(3)我国劳动立法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劳动法制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劳动立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劳动立法的相对滞后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4)我国劳动立法的成熟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公布,标志着我国的劳动立法进入成熟时期。

四、案例题(16分)

某邮电部门的女工,因拒绝周日送报,被认定为旷工,遭到用人单位的违纪处罚。该女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诉,理由是:周日加班应与职工协商,职工有权拒绝,故自己并未违纪。仲裁机构调查情况如下:(1)该企业经劳动部门批准已实行以月为单位的综合计算工时制;(2)该企业实行轮休制度,该女工周日本应轮到休息,故其已有安排,但因其他职工病休,企业要求其顶班,遭到拒绝。(3)如果该日女工上班,该月的工作时间是40小时,该周的工作天数是7天。(4)按该企业的规章制度,旷工一天,除扣除当日工资外,还要扣除当月的部分奖金,企业按这一规定执行。问:(1)企业的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2)如果该企业执行的是标准工时制,这一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1、企业的处理是正确的。该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允许采用轮休制度。当月的工作时间并未超过国家规定的40小时,故周日要求该女工上班,不能视为加班,女工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应当服从企业安排,否则应按违纪处理。

2、如果该企业执行的是标准工时制度,企业的处理不正确。按每日工作六天计,企业已是延长工时。公休假日要求职工加班应当征得职工本人的同意。职工有权拒绝。企业扣罚构成克扣工资。

Part B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 共30分)

1、从事矿山井下以及在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种、岗位工作的农民工,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合同期限最长不超过

A.3年B.5年C.7年D.8年

2、劳动争议调整委员会主任由担任。

A 职工代表B 工会代表C 用人单位代表D 三方面选举产生的代表

3、下列关于工资支付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

C.以货币或其他形式按月支付B.以货币形式按月或按季支付D.不能以外币支付

4、工会与企业签订的以劳动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合同是。A 集体合同B 经济合同C 民事合同D 劳动合同

5、支付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

A 临时工的劳动报酬

C 轮换工的劳动报酬B 加工承揽的劳动报酬D 雇佣工人的收入

6、某女职工遇到难产,按劳动法规定应给予的产假为天。

A 56天B 90天C 105天D 120天

7、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需提前多长时间向工会或会体职工说明情况?A.15日B.30日C.10日D.40日

8、提出劳动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A 终止劳动关系 B 劳动争议发生C 调解不成 D 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

9、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的,除了责令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外,还可责令支付

A 赔偿金B 违约金C 滞纳金D 罚金

10、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

A 解除合同B 终止合同C 变更合同D 续订合同

二、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0分)

1、国家实行薪年休假制度。(是)

2、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劳动者可以上班的,用人单位应安排工作。(是)

3、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工。(非)

4、社会保险旨在向全体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免受或摆脱人生的各种灾害。(非)

5、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时,方可申请仲裁。(非)

6、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非)

三、问答题(每题12分 共24分)

1、什么是劳动法?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如何产生的?

社会保障重点 篇5

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文件精神,结合我园区实际,管委会综治委决定在工业园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集中排查整治行动。

一、成立园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经管委会研究决定,成立管委会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邓世刚 管委会书记 主任

副组长:王光雄 管委会综治办主任 谢汉斌 奓山公安派出所所长

成 员: 范敏 肖丽荣 王俊 李娟 宋超 张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王俊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管委会综治办,由管委会综治办与奓山公安派出所共同承担日常工作。办公室下设打击整治、社会管理、综合协调三个工作组。

1、打击整治工作组。由奓山公安派出所谢国辉任组长。主要任务是排查确定一批园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深入研究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指导各村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依法严惩一批严重违法犯罪分子。

2、社会管理工作组。由奓山公安派出所吴博任组长。主要任务是指导各村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加强对重点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完善工作保障。

3、综合协调工作组。由管委会综治办副主任王俊任组长,主要任务是综合掌握排查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各部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指导各村、各部门对排查整治工作开展宣传;加强对排查整治工作的检查考评,确保排查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行动,夯实平安大支的基础,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确保全镇治安局势平稳、社会稳定。

具体目标:一是侦破一批要案、抓捕一批罪犯、捣毁一批黑恶犯罪团伙、预防和遏制一批治安事故。二是重点地区和部位的治安面貌明显改观,治安问题明显减少,突出治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群众安全感明显上升。三是重点人群底数清、情况明,管控落实。四是维护治安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排查整治的重点

1、案件多发的车站、码头、各类市场及超市、商业批零聚集区等重点地区。

2、容易为犯罪分子藏身落脚的中小旅馆、出租屋等重点部位。

3、容易滋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歌舞娱乐、酒吧、会所、麻将馆、洗浴按摩等重点场所。

4、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建筑工程、征地拆迁、批发市场、矿产开发等重点领域。

5、容易发生公共安全事故的交通运输、消防和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

6、容易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涉稳、涉恐、在逃、有犯罪前科、邪教骨干、邢教解教、社区矫正、吸毒、精神病、艾滋病患者等重点群体、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青少年等重点人员以及无正当职业、无稳定收入、无固定住所的“三无”人员。

四、工作措施

按照省市相关规定,在开展经常性排查整治的基础上,今年集中开展三次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行动。第一次是全国两会的3月至4月底,第二次是5月至11月,第三次是12月年底进行考评验收。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意义、重点、目标和任务,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举报。深入群众调查走访,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

2、全面排查,集中整治。全镇以村为单位,组织专班,深入企业、村,突出排查的重点,深入开展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治安重点地区、部位、场所,按照“一个地区(部位、场所),一名责任人、一个专班、一套方案,限期整治”的要求,逐一明确整治目标、措施和期限;做到问题不解决,专班不撤。

3、重拳打击,震慑犯罪。在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中,要坚持打防并举。要在以下几方面出实招、见成效:一是坚决打击滋扰重点工程、建筑工地、批发市场、物流运输、矿产开发等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的黑恶势力犯罪。坚决遏制以“闹、堵”为业、以赢利为目的,妨害社会管理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坚决打击飞车抢夺、公开抢劫和入室盗窃犯罪;三是坚决打击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进行诈骗的违法犯罪;四是坚决打击拐卖妇女儿童、非法传销等社会反映强烈的犯罪,集中力量破获一批案件,抓获一批犯罪分子。

4、强化教育,落实管控。对排查出的重点人群,以村为工作平台,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工作力量,落实包保教育管控工作,防止危害社会。

五、责任分工

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1、公安派出所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和治安重点地区、部位、领域的打击整治力度,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强化管控措施。

2、文化、教育、工商、公安等部门要深入抓好娱乐服务场所、学校及周边等整治。

3、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邢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的排查和帮教管控。

4、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积极配合所在地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社会闲散少年、精神病人、艾滋病患者的摸排、教育、治疗等工作。

5、交通城建环保、工商、城管等部门要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及时查处违法建设和违规经营行为。

6、宣传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案和平安建设工作的宣传。

7、纪检监察、组织部门要加强治安重点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8、管委会综治办要加强对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办。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是贯彻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今年政法综治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提供有力保障。政法部门主要领导要深入一线组织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排查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治安重点地区、突出治安问题要亲自包点包案推动整治。

2、标本兼治,长效管理。要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注重分析重点地区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抓好源头治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做到防范与打击相结合,整治与建设相结合,近期与长期相结合,巩固整治成果。

3、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党委政府对辖区的排查整治工作负责,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积极参与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对重点地区要集中各部门力量,开展联合整治集中行动,形成声势。

4、加强督办,分类指导。镇综治委将组织工作专班,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进行明察暗访,加强督办。对排查整治工作行动迟、缓、措施不力、整治效果不明显的,予以通报批评;问题未得到解决的,将实行黄牌警告,直至一票否决。

5、总结经验,互通信息。一是各村、各单位应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中的典型和经验总结,以简报形式上报县综治办,反映专项工作动态和信息。二是设立举报电话并公布,随时接受群众监督。

社会工作考试重点 篇6

简答: 社会工作的要素有哪些?

简述社会工作的过程?图示社会工作的过程

简述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联系和区别

简述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区别

简述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的区别

社会工作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简述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社会工作者的助人功能包含哪些方面?

转型期间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怎样认识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主要有哪些?

简述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内容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包括那几个层次?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工作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

本土社会工作理论不足对社会工作的制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简述社会福利的功能、特征

当前我国社会福利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模式的优点和不足

当代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简述个案工作的基本特点

简述小组工作的三大理论模式及主要内容

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内容

简述中国社会政策存在的问题

简述社会行政的五个基本要素?

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有哪些?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有哪些?

简述可供社会工作实习的机构有哪些

论述:社会工作伦理难题的处理原则及优先顺序

论述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论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为什么社区照顾是解决老人照顾困难的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

论述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及主要内容

试述社区工作的目标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依据

论述社会行政的地位与功能论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

试述我国社会行政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论述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重点 篇7

保障房已成为我国维护社会稳定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相关数据, 2013年, 我国计划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30万套, 基本建成470万套。截至8月底, 已开工560万套, 基本建成356万套, 分别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89%和75%, 完成投资7200亿元。

政府对广大的保障房开发商, 从前期配套、设计、施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实践证明, 大部分具有较大难度的繁琐工作, 都集中在保障房前期报批报建过程中。首先, 我国保障房政策规定, 开发商须在四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保障房“四证”的报批工作。如果走常规的商品房报批办法最少需要6个月, 虽然政府部门也开辟了部分绿色通道, 但时间过程中, 因为报批延迟, 受到政府处罚的案例还是屡见不鲜。其次, 保障房的开发利润微薄, 前期配套的成果优劣势关系到后期项目建设的成本控制。

所以, 如何从企业的角度优化前期配套报批的成果, 同时按时完成政府对保障房开工建设的时间节点目标, 成为了保障房前期配套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围绕保障房前期配套实践中遇到的重点问题, 进行剖析。

一、环评报告的相关要求

环评批文中的要求和建议, 会直接影响整个项目设计局限性和后期调整的空间。其中最为敏感的要素, 包括建筑物的退界距离、噪声控制等级和新型环保材料的应用。环保局往往把相关规定的“软要求”和商品房推荐做法作为批文硬性指标, 一旦违反, 将受到处罚。

譬如:开闭站、煤气调压站等的退界距离是写“宜在8-12米以上”还是“必须在12米以上”;噪声控制等级是细分到按使用功能区别控制等还是一刀切的统一按高要求执行, 这些直接决定了平面布置整体性和后期调整的空间。在实践中, 经常碰到一些区域的部门推荐高级新型环保材料, 如透水性路面的使用配合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等。考虑到成本控制因素, 这些推荐产品并不适合应用在保障房的建设上, 在设计环评方案时应该重视, 并予以规避。

二、合理地用足规划经济指标

合理地用足经济指标, 是所有房产企业的工作重点, 在保障房领域, 更是对成本控制起到巨大作用的关键工作, 在实践中应该具体注意以下问题:

1、面积作为最重要的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 却经常被忽视。

一般设计院设计的技术指标是参照设计规范和保障房设计导则进行计算的, 但是最终竣工验收, 由于主管部门不同, 计算口径也有差异, 会造成“房屋面积测绘”、“峻工规划测量”的数据与最初设计有较大差异。这对竣工验的结算结果, 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房屋测绘和规划测量, 通常是在开工后和验收时, 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企业分别进行。在实践中, 设计院的指标经常是明显低于规划指标, 造成验收不达标而被罚款, 或者是余量预留过大, 造成开发商自身利益的损失。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 可以在方案设计阶段, 让房屋测绘单位提前介入, 并进行初步计算, 把差异化控制在最小范围。到施工中后期, 也可以让规划测量单位提早参与审核, 通过对图纸和现场的测量, 留出施工或规划调整的余地, 减少后期竣工验收整改风险。虽然, 提前介入会产生一定的费用, 但与因指标偏差而造成损失及影响的风险相比, 这些费用是微不足道的。

2、保障房指标的特殊性还体现在阳台面积和户数的具体计算方面。

例如, 上海市房管局的“沪建交联 (2010) 1228号文”规定保障房封闭阳台面积在规划设计时, 算一半面积, 而在房屋测绘 (即以后的产证上) 中算全部面积。

这种测算的标准差异, 其实是政府不同主管部门之间的政策不一致造成的。在实践中, 会产生房屋测绘的总建筑面积比设计的总建筑面积多等问题。一些以总建筑面积为基准并按比例设置的指标, 在验收核定时, 就会存在问题。因为相关部门验收是依据测绘面积来核定的。

作为开发企业必须尽量并尽早发现和规避此类政策矛盾风险, 较稳妥的做法是“就高不就低”, 以高标准法规和验收规定为准——在具体设计阶段, 应考虑按含全阳台的总建筑面积来进行计算及设置。同样的由于保障房面积偏小, 户数就相对多, 一些以户数为计算基准的指标也需特别注意。

3、提早确定水、电、煤气等主要

配套的基本数据, 避免总图和综合管线布局的反复修改。在我国, 综合管线布局始终是保障房开发的“特色”问题。虽然在方案和扩初阶段, 相关配套公司会参与评审, 并对一些管网接口位置, 高度以及需配套建设的设备设施提出意见和要求, 以让开发商留出空间和面积用于以后的水电煤方案审批。但实际情况是, 由于政府的相关配套扶植政策迟迟不到位, 加上水、电、煤等各大配套公司对于保障房的审批节点相对滞后, 配套公司最终审核的方案出来前, 所有的配套指标都有可能发生变动, 甚至会发生超出预定配套面积、强制增加设备, 环评不达标和施工延期等问题。这些问题, 经常导致项目成本大幅增加。

较为常用的做法是, 挑选具有较强公关能力的配套承建单位, 提早获取准确和明确相关指标, 减少时间差, 尽快拿出配套方案审批, 从而降低成本和风险。

4、交通及民防等事项的审批。

小区出入口的审批由市交警主管, 出入口的设置, 关系到小区便利性和品质。小区停车位和车道的审批, 由交运局主管, 关系到地面通道合理性以及地面停车位的数量——地面增加一个地下就少一个, 成本将明显减少。地下民防工程审批则由民防部门主管, 这关系到是否需要增加设备, 能否节约成本。另外还有涉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一些审批事项, 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项目成本。

5、减少设计变更。

对商品房而言, 小的设计变更, 对成本的影响可能无足轻重。但是, 对保障房建设来说, 原本设计难度就大, 并且利润微薄, 必须以成本控制为本, 任何的设计变更, 都可能影响到能否建设出企业开心, 百姓舒心、政府放心的工程。

因此, 在进行审图以及拿到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的关键阶段, 必须加强设计单位与审图公司的沟通, 目标是更好、更快地度过此阶段, 并确保图纸的正确性、完整性, 以降低因图纸错误而导致后期设计变更、返工或调整所增加成本的风险, 顺利取得工程规划许可证。

另外, 在最终取得施工许可证之前, 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的招投标必须完成。与总承包单位的合同谈判也是成本控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结语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应突出重点 篇8

一、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我认为,各级政府应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搞清楚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哪些?这种利益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二、对全省现存的各类涉及民生问题进行分析,找准方向,突出重点,针对目前群众最关心、矛盾最突出、解决的措施相对容易操作的民生问题优先加以解决。我认为,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应包括:就业和再就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分配不公造成的各阶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医疗体制改革及卫生事业的畸形发展形成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各级政府应针对本辖区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并通过各级人大、政协以及媒体等进行监督。

三、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快三十年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包括政府决策者、理论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心理准备不足以及承受能力的不同,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过去所说的“工人、农民当家作主”,如今变成了弱势群体,他们感到逐渐被“边缘化”了,因此民生问题也就成了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如果民生问题(包括资源和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很可能付之东流,多年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也将出现“拉美化”。希望各级政府决策层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通过政府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等途径对民生问题加以关注。

上一篇:画情绪 教案下一篇:让主人翁精神永驻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