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2024-09-28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通用8篇)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篇1

学时:64学时(含课外学时)学分:4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主要参考书目:

戴维•波普诺主编,《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乔纳森•特纳主编,《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六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郑杭生,李迎春主编,《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奶奶.艾尔•巴比主编,《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邱泽奇主编,《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阎明主编,《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费孝通主编,《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李强主编,《应用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美]理查德.谢弗,刘鹤群,房智慧译,《社会学与生活,(第九版)》世界图书公司,2008年.阅读杂志: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上海大学主办; 《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主办;《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学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社会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达到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社会作用、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2.掌握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行的动态过程、社会的变迁及其规律性、社会良性运行及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

3.熟练掌握社会构成、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社会控制的基本内容。

三、学时分配

章节 课程内容 学时 1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4 2 第二章社会学简史 4 3 第三章社会与社区 4 4 第四章社会文化 4 5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4 6 第六章社会角色 4 7 第七章社会互动 4 8 第八章社会群体 4 9 第九章社会组织 4 10 第十章社会制度 4 11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4 12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4 13 第十三章社会政策 4 14 第十四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4 15 第十五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4 16 第十六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4 合计 64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教师开展本课程教学的建议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种种课题。对每一课题,不同的学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教师必须较全面地了解相关方面的近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资料,必须对相关的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思考,然后再写出系统的备课笔记。

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授课,并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辨论的方式。教师在结束每一讲之后,要针对下一讲的内容提出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学生到城市和乡村进行社会调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建议

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同时,利用假期,做好社会调查工作。

(三)对学生成绩考核的建议

学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主要根据各人出勤、作业和课堂讨论来确立。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考试采取开卷方式进行。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基本内容:

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论断)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功能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难点:社会学研究意义。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方式。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重点讲授。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历史流变及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内容和方法

思考题:

1、在以后的观察社会、研究社会过程中,你将会如何体现社会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

2、通过考察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结合你的思考,给社会学下定义。

第二章社会学简史

1.基本内容:

了解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并与西方其他社会学家的观点作比较。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对观察社会的角度有更广泛的了解。另外,本节还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形成的代表人物及其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当代社会学发展的特点、社会学在中国的初期导入。

难点: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西欧社会学发展期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思考题:

1、分析社会冲突的功能。

2、杜尔克姆与韦伯考察社会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从结构—功能的理论角度分析法轮功现象。

第三章社会与社区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使学生掌握社会的含义、社区的含义、要素、主要特征和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城乡社区的特点、演变和格局,了解农村城市化特别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必然性、具体模式、实现途径等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的联系与区别、社区的分类。

难点: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方法的案例分析。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

第一节社会概述

第二节社区概述

第三节社会与社区的功能耦合

第四节社会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

1.社会与社区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什么区别和联系?

2.试述社会和社区的不同特点与功能?

3.我国社会应当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社会和社区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社会文化

1.基本内容: 本章首先分析文化的构成、文化的特性、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然后分析文化运行及其规律,最后对中西社会的文化模式作比较,探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文化的有关概念、分析角度,树立比较的观点,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改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对于个人的影响、边际文化。

难点:文化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

1.文化的含义及结构

2.文化模式与功能

3.文化的相关问题

思考题: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及你的阅读与思考,对中美文化作比较。

2、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并加以阐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和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美国民性差别及其形成的社会化环境作初步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人格、弗洛伊德的“自我三段论”。

难点:西方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化的有关理论观点。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及基础

第二节社会化的主体、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方式的矛盾和困境

思考题:

1、我国青少年及儿童社会化环境问题。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分析社会化的历程:即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如何克服。

第六章社会角色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角色的含义、类型,简要介绍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角色理论的来源、社会角色的一般分类,知道角色扮演中要注意的环节。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角色的含义,掌握社会角色的失调表现培祥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角色扮演失调以及如何解决

难点: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

4.教学建议:

举具体事例,用理论带入进行分析。以便学生理解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涵义

第二节角色理论 第三节角色的类型及角色扮演

第四节角色扮演失调及其解决

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和概念?

2、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3、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第七章社会互动

1.基本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综合考察社会互动的理论和四个维度(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对社会互动的过程和情景作简单分析,最后对“集合行为”的特征及相关理论作出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理解社会互动的情景性,了解社会互动的四个维度,把握集合行为的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行为的特征及集中典型的集合行为。

难点:社会互动的理论,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集合行为

思考题:

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2、思考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互动有什么异同。

3、请谈谈你对合作与竞争的理解。

第八章社会群体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两个大问题:一是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二是详细阐述了几种主要的社会群体类型,包括家庭、邻里和同事。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群体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知道什么是群体凝聚力以及影响凝聚力的因素,了解我国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为什么需要群体生活、群体存在的基础、社会群体结构。

难点:当代中国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讲授。

第一节群体概述

第二节初级群体

第三节婚姻与家庭

第四节初级群体的功能与发展趋势

思考题:

1、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有哪些不同?

3、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九章社会组织

1.基本内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了解组织结构中非正式组织的功能,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意义;掌握科层制理论并了解其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层制理论的特点、弊端;次级群体的组织结构。

难点: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4.教学建议:

课前叫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讨论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组织概念

第二节组织的构成、特征及过程

第三节组织理论及其相应的管理观念

思考题:

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第十章社会制度

1.基本内容:

在了解社会制度的含义和一般作用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制度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习俗、道德、宗教、法律等几种主要的社会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对社会制度的功能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社会制度的功能。

难点:对社会制度的分析。

4.教学建议:

以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讨论。

第一节社会制度概述

第二节社会规范体系

第三节社会制度的类型与功能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由哪些要素构成?

2、导致社会制度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1.基本内容:

让学生掌握社会问题的含义和构成要素,了解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知道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把握我国社会问题的成因及其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

运用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当代主要的社会问题。

难点:如何对社会问题进行治理。

4.教学建议: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当代主要社会问题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治理

思考题:

1.试析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贫困的关系。

2.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特点和社会后果有哪些?需要采取哪些政策对策?

3.简析贫困文化论与贫困环境论的区别与联系。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1.基本内容:

掌握社会控制的含义以及社会控制的特征,理解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社会控制的一般手段与过程,了解社会控制的功能和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社会越轨的类型以及社会控制的途径。

难点:社会越轨产生的理论解释。

4.教学建议: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越轨

第二节社会控制概述

第三节社会控制的实施

思考题:

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约束的? 2.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3.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十三章社会政策

1.基本内容:

了解对于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掌握社会政策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社会政策的实施对于社会问题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终结。

难点: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

5.教学建议:

可以采取讨论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节社会政策概述

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第三节社会政策的终结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政策?它有哪些特点?

2.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3.影响社会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第十四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1.基本内容:

本章所要讨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所涉及的则是解决与人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有关的问题的具体政策和方法、途径。其中社会保障是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是现代意义的推行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专业方法、程序。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相关理论。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

难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4.教学建议:

课前让学生去进行相关主题的调查。

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社会保障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保障?它包含哪些基本项目?

2、什么是社会工作?其基本功能有哪些?

3、根据本章内容试析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第十五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基本内容:

社会分化;社会不平等;阶级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我国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功能和类型;社会流动的特征和条件;当前我国的社会流动。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概念;了解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掌握社会分层的客观必然性;掌握社会流动的功能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分化;阶级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社会流动的类型和特征。

难点: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功能和条件;社会不平等。

4.教学建议:

讲授方法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分层

第二节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

第三节社会流动

思考题:

1.要使中国社会流动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什么?

2.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的区别。

第十六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了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区分了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两种社会变迁的形式;介绍了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解决措施。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明白社会变迁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多种多样;理解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并理解全球化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变迁的形式和阶段;社会现代化的标准与途径;城市化的标准。

难点:社会变迁的形式;社会现代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后果与对策;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

4.教学建议:

这一章可以结合社会案例作分析来讲解,再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概述

第三节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篇2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以下简称《概论》课)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 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形势是好的, 主渠道是畅通的, 主旋律是高扬的, 社会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还有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中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进行西化分化活动, 思想理论领域也存在着不少值得重视的现象和问题。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冲击着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传承了知识青年关心国事, 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流行广泛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所谓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并对社会生活发生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可能是一种理论体系, 或者一个学术流派, 也可能是一种思想趋势, 甚至一种舆论倾向。社会思潮有好的积极向上的也有坏的消极不良的。进步的革命的社会思潮往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正确的方法、积极的心态、昂扬的精神去观察社会、探索人生, 去确立人生价值选择, 把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民族集体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主动实现自己的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从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巩固和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错误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思潮则往往诱导大学生迷失正确的价值观方向, 使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精神颓废, 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另外, 在阶级社会里, 社会思潮也总是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 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社会思潮会促使人不自觉地参与社会政治。大学生富于理想和使命感, 参与政治的热情较高, 而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发展恰好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提供了契机。这种愿望和契机可能会由于政治上的幼稚和思想上的偏激而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和操纵。所以, 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 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 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 颠覆一个政权, 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 先从搞乱人民的思想下手”。

要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对社会、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思政理论课应该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种思潮, 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 帮助他们深入观察, 分析各种思潮背后的经济、社会和利益的关系, 寻找产生这些思潮的社会问题根源, 仔细辨析各自的立场和视角, 借鉴各种思潮中的合理要素, 而不是盲从。这就需要我们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贴近现实、贴近社会, 将当前的很多社会思潮特别是错误的而又非常具有迷惑性的、蛊惑性的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中来, 和学生一起讨论, 在与正确的理论的对照中加以分析评介, 让学生真正搞清楚对的为什么是对的, 错的为什么是错的。这样一来,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弄懂了理论问题, 而且真正达到了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教学中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的准备条件

将当代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并加以评介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要的条件。

1. 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

在将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之前, 教师应当首先弄清楚它的基本特点、本质内容、表现形式、演变规律、社会作用以及不同性质社会思潮的差异等。只有对社会思潮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规律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 才能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剖析, 深入理解。据调查, 在课堂上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流派、观点和内容时, 部分教师表现出来的随意性的比例达到了44.40%。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 和教师本人的情况及理论课自身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所限, 或者在课前准备不足, 所以在课堂上讲解某些内容时突然想到相关的某种西方社会思潮, 就随口向学生提及, 但事先没有对要介绍的西方社会思潮进行研究分析, 对上课的内容也没有周到而详细的安排, 因此仅涉及某位思想家、某一方面的观点内容, 从而缺乏系统的讲解和辩证的分析。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时喜欢离题万里。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 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思想理论领域的现状结合起来, 同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遴选出大学生特别关心的, 对于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 与本课程教学又密切相关的思潮, 纠正其偏颇, 评介其错误, 在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比较研究中,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引导力。

2. 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研究。社会思潮的酝酿和发展传

播, 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为了恰当的遴选社会思潮,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心理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规律的研究, 把握其对于社会思潮所持的普遍的基本的态度, 进而引导大学生在对待社会思潮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提高对社会思潮的认识、评价和接受能力。另外, 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有利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大学生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成人意识渐趋强烈, 具有很强的好强心理、好奇心理和对抗心理, 由于其阅历和经验的不足, 认识问题往往过于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因而在对于社会思潮的剖析中, 需要理论性较强、分析比较透彻的传播方式, 提高信息传播的可信度, 否则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 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理想信念不仅是文化、教育和信仰的问题, 更是实践的问题。大学生是相对独立于生产实践之外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活动主要局限在校园内, 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极其有限的。而任何社会思潮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由于利益取向不同, 不同社会思潮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程度的偏颇甚至失真。离开了社会实践, 大学生往往会受到各种偏离实际的社会思潮的蛊惑和诱导, 从而难以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因此,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通过实践检验不同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些都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独立进行思考、认识和判断, 选择、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抵制各种消极落后的社会思潮的侵蚀。

三、课堂教学中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的方法探讨与实践

如何将遴选好的社会思潮引介入课堂还需要恰当的方法。下面就具体举例来探讨在《概论》课教学中对于当代社会思潮的引介。

1, 要选准介绍社会思潮的切入点。在准确的遴选好相关的社会思潮之后, 还必须选准介绍的时机和路径, 即介绍的切入点。从介绍的时机来说, 因为《概论》课主要是介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 而不是介绍当代其他社会思潮的, 所以应该是先介绍介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在介绍的过程中将与之相关的社会思潮引介进来, 反之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不良结果。比如, 在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 在讲清楚其科学内涵之后, 在此处对教材做一个引申和拓展, 即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由此很自然的进入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介绍。从介绍的路径来说, 多采用对比的方法, 即先介绍《概论》课的相关理论, 再引介相关的社会思潮, 最后分析、对比、总结。比如上面提到的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介绍, 在先后将两种理论介绍完之后, 要充分、深入的对其展开对比分析, 找出两者的本质不同, 探究出谁更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谁更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 通过理论的剖析和对比, 让学生自觉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

2, 要深入展开课堂讨论。讨论是现代教学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当代大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多, 思维活跃, 对于很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 作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 又显得有几分孤傲与固执。因此, 深入开展课堂讨论, 一方面可以听听学生的“高见”, 集思广益, 开阔教师看问题的思维与视角,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另一方面, 让学生畅所欲言, 将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 即可以帮助教师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便于因势利导;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作风民主, 不依仗教师的强势地位居高临下, 在师生民主平等的讨论中消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在讲到《概论》课第九章关于人民民主专政一部分内容时, 就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有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主?民主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在讨论发言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同西方的民主理念, 认为它具有普世价值, 是解决当前中国腐败问题的利器。也有学生觉得民主应该是一个历史现象, 不应该具有普世价值, 而且西方的民主选举方式不适合中国。这些讨论既深化、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同时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3, 在评介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介当代社会思潮时教师必须时刻谨记引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坚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 整个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否则,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做引导, 这堂课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师一方面应当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 坚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理论修养, 端正政治态度。另一方面, 认真阅读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书籍, 弄清每一社会思潮的来源、流派、理论体系、值得警醒及可以借鉴的地方, 避免评介只是隔靴搔痒式的点缀或者画蛇添足式的累赘, 避免没有充分理解就痛加评介, 最好要引用国内外权威意见和最新研究成果, 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如在对普世价值展开评介时, 就可以引用中国社科院侯惠勤教授的观点:“民主作为国家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它和国家一样, 具有结构上的依存性和功能上的有限性。从结构上看, 民主和国家一样, 都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都是一种历史现象, 因而都服务于一定的阶级统治、都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本质上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功能上看, 民主绝不是万能的工具, 而只是有限的手段, 它不能鉴别真理、不能提高效率、不能实现事实平等, 因而其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当民主存在的时候, 它总不能真正实现, 而当它真正实现时, 民主也就消亡了。”这段话很具有理论上的说服力。

总之, 为了更好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 更好地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应该重视对于相关当代社会思潮的介绍与评介。具体的着力点除了上文介绍的几个方面,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摘要:当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授课对象思维活跃, 视野开阔, 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最新动态, 但是囿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 对于很多问题的把握又可能有失偏颇, 因此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对于一些当代社会思潮的介绍与评介。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在教学中应该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 帮助学生准确深刻的理解把握相关社会思潮, 以期更好的宣扬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社会思潮,评介

参考文献

[1]赵洋张庆辉:对影响大学生的当代社会思潮的社会学分析.黑龙江史志, 2009.04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第318页

[3]彭淑媛:西方社会思潮在思政课的“切入点”初探*——与美国的比较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01

[4]张劲:论社会思潮对高校育人环境的影响及优化.学术界, 2008.2

[5]李孟一:我国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湖北社会科学, 2009.1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既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又因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目前我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将《社会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包含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求知欲较弱、学习急功近利等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高职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帮助学生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

对此,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改善《社会学概论》这种基础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潜心的探索与实验。

一、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参与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满堂灌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引起学界反思,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讲,特殊的学生特点更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它明确了学生参与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明确学生需求是学生参与的根本

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用心去体察学生的需求。

对于《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学只是为了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不能像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事相关的职业。他们关注的是了解与社会、自身、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进而能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而不只是掌握理论。

2.创造参与机会是学生参与的前提

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将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中央,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求教师对教学课题有所选择。一方面要能够与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且能够联系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生活应用知识实际,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就会倾注很大的热情在学习中。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参与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也能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如下文所示,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创造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可引用一些活泼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到“社会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我的生命线”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甚至未来的成长历程和规划。学生在体验心理游戏的形式中,发现了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多群体的影响,对社会化的过程有了真切的理解。

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优化组合

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社会学相关理论,本人在《社会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社会情景的了解,进行角色演绎。

在“社会互动”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互动场景,如社会冲突,合作、竞争、强制等内容,以及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方式,对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更加直接的认识,角色扮演完成后,由教师和本小组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反馈评价,各小组结合情景模拟效果,展开交流切磋,提出质疑,分享成果。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交流,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一章的学习中,笔者就提出选题——“谈谈你家乡的文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文化元素,同学们纷纷积极参与,从饮食、娱乐、名声、姓氏等角度阐释自己眼中的文化,将专业视角和普通生活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准确,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把握选题,确切有效;把握预习,有备而来;把握方向,避免离题;把握时间,充分讨论;把握评价,及时反馈。在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整个过程中动态监控,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

比如在“社会问题”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几位成功就业和无法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自身状况和求职过程的案例,要求学生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认真研究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和自身了解,探讨自己对就业问题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和职业准备。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教育,集科学性、实践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促进了教学相长,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缺陷,是《社会学概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一般流程为“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最终评价”。“

在“城市社区”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城市社区的特点、发展现状、趋势等作为学习项目由学生独立探究的项目。首先,经过师生共同设计和论证,将项目主体确定为“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然后,学生经过社区调查和前期资料搜集,分组确定项目的主要目标,或者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或者为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者为和谐社区建设;或者完善为社区教育和卫生等,并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第三步,项目实施阶段。根据项目目标,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奔赴社区现场,完成进一步资料收集。第四步,汇总资料搜集的结果,撰写社区建设方案,最后,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要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利于提高下一次项目教学的质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对社会学的方法有所体会和了解,它改变了之前的闭门造车的做法,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课堂上、理论上都无法学到的东西,还有助于营造企业岗位氛围,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振江,徐文涛.情景模拟教学—— 案例教学的拓展和深化[J].未来与发展,2010(9).

[2]欧阳晓明.提高社会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2006(4).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篇4

课程说明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旨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和工作技巧。《社会工作概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性的主干课程,是社会工作的入门课程。本课程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和技巧及其社会工作实务等。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学科特点和意义;了解其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工作的一些重要流派及其主要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对社会工作助人特点的了解,以及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把握,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文关怀素质和专业价值观。

本课程适用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 总学时为54学时

第一编 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类型; 熟悉: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

了解:社会工作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三、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

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社会工作领域的拓展

二、社会工作领域的分类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类型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二、社会工作的构成

三、社会工作的类型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三、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2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2、试述社会工作的领域。

3、什么是社会工作?试比较关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

4、试述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并分析其过程结构。参考书目:

1、叶楚生:《社会工作概论》,台湾同泰印刷局,1986

2、袁华音、王青山:《社会工作概论》,黄河出版社,1990

3、徐震、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

4、卢谋华:《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熟悉:社会工作的功能; 了解:我国社会工作的现状。

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涵义与类型

二、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3

三、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四、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第三节 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一、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二、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第四节 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一、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

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复习思考题:

1、试述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

2、试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3、试比较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4、试分析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5、试分析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工作提供模式之特点。参考书目:

1、罗伯特.金.墨顿:《论理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90

2、徐震、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

3、周永新:《社会工作新论》,商务印书馆,1994 4 第二编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与理论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教学要求

掌握: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熟悉: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了解: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

二、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

三、价值和反价值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二、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

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与争论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一、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

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

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问题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2、试述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3、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内部可能存在哪些矛盾?应该怎样看待 5 这些矛盾?

4、试指出符合我国社会要求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参考书目:

1、高登斯坦:《社会工作》(英文版),1973

2、列维:《社会工作伦理》(英文版),1976

3、狄姆斯:《社会工作价值》(英文版),1983

4、夏学銮:《论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问题》,载《现状.挑战.前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教学要求

掌握: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熟悉:西方社会工作的流派;国的社会工作理论; 了解: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

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逻辑结构

第三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一、西方社会工作的流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6

(二)认知理论

(三)行为主义理论

(四)社会系统理论

(五)标签理论

(六)沟通理论

(七)人文主义理论

(八)激进人文主义理论

(九)马克思主义理论

(十)“增权”与“倡导”理论

(十一)女权主义理论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整理归类

第四节 总结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看待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试述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3、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4、简述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参考书目:

1、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见《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2、大卫.豪:《社会工作理论导论》,阿仕盖特出版公司,1992

3、M.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一个批判性的导论》,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91

4、R.罗伯茨:《从过去吸取教训》,罗特利杰出版公司,1990 7 第三编 社会工作方法与方法论

第五章 社会个案工作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熟悉: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范围; 了解:社会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

第一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范围

一、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一、危机介入模式

二、任务中心模式

三、“心理-社会”模式

四、行为治疗模式

第三节 社会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

2、简述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3、论述危机介入模式的工作过程与技巧。

4、论述任务中心模式个案工作的工作过程与技巧。8 参考书目:

1、Aptekar, Herbet H.The dynamics of casework and counseling, Houghton Mifflim Company, 1955

2、Buckle, J.Intake Teams,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1981 第六章 社会团体工作

教学要求

掌握:团体工作的定义;功能;类型; 熟悉:团体工作的几大模式;技巧; 了解:团体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团体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团体工作的缘起与发展过程

二、团体工作的定义

三、团体工作的功能

四、团体的类型

第二节 团体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

一、团体工作的理论基础

二、团体工作的几大模式

(一)社会目标模式

(二)治疗模式

(三)互动模式

(四)过程模式

(五)行为模式

(六)任务中心模式 9

(六)小组中心模式

第三节 团体工作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团体工作的过程

一、团体中的沟通与互动

二、团体中的社会控制

第五节 团体工作的技巧

一、团体工作的实践原则

二、团体工作的技巧 复习思考题:

1、试述社会小组工作的涵义。

2、试述小组工作的三个主要模式的内容。

3、试述卡兰德等人的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模式。

4、为什么要对小组中的互动进行控制?怎样有效地进行控制。

5、简述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参考书目:

1、林万亿:《团体工作》,(台)三民书局印行,1985

2、吴梦珍等:《小组工作》,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1992

3、隋玉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第七章 社区工作

教学要求

掌握:社区工作的涵义;原则; 熟悉:社区工作的模式;过程与技巧; 了解:社区工作的理论。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一、社区工作的一般涵义

二、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三、社区工作的定义

四、社区工作的目标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理论

一、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

二、社区工作的模式

(一)地区发展模式

(二)社会计划(社会策划)模式

(三)社会行动模式

三、社区工作的原则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

一、社区工作的过程

二、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

第四节 中国社区服务工作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区工作》其目标是什么?

2、试述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

3、试述社区工作的介入方法。

4、试述社区工作的过程。11

5、试分析我过社区工作的发展状况、成就与不足。参考书目:

1、联合国社会局:《社会发展经由社区发展》,1955

2、联合国:《经由社区发展获得社会进步》,1955

3、胡文龙、林香生:《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1994 第八章 社会行政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行政的内容; 熟悉:我国的社会行政; 了解: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第一节 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一、社会行政的涵义

二、社会行政的层次

三、社会行政的地位与功能

第二节 社会行政的内容

一、社会服务的计划

二、社会服务的组织

三、督导与激励

四、组织中的协调与控制

五、评估与报告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行政

一、我国社会行政的发展历史 12

二、我国的社会行政体制

三、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行政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行政?试述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的内容。

2、试述社会行政的功能。

3、试分析我国社会行政体制之特点。参考书目:

1、陈国均:《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台湾)三民书局,1987

2、梁伟康:《行政管理与实践》,香港集贤社,1990 第四编 社会问题与对策分析 第九章 儿童社会工作

教学要求

掌握: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熟悉: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了解: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

二、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与性质特征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儿童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

第三节 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

一、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现状

三、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前瞻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儿童社会工作?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中国儿童社会工作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发展? 参考书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蔡汉贤:《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台湾)社会福利研究会,1972

3、张修学:《中国儿童少年工作百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4、陆士桢:《中国大陆儿童社会福利现状与前瞻》,(台湾)社会建设,1996年4月

第十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 熟悉: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现状与发展; 了解: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概念。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关于“青少年”的界定与含义 14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概念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生物进化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三、学习理论

四、认知发展理论

五、社会文化理论

六、社会学理论

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

二、道德及品格的辅导

三、学业指导

四、健康成长指导

五、就业辅导

六、生活方式指导

七、社会交往指导

八、婚姻服务

九、特殊青少年服务

第四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青少年工作的一般形式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

第五节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机构与职能分布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篇5

——聚焦“两富”浙江

请学生围绕浙江改革开放的话题,从“改革引起的变化”、“改革带来的影响”、“改革取得的成就”、“改革存在的问题”、“改革获得的经验”、“改革的重大意义”等角度,选择社会调查主题,确定社会调查内容,设计社会调查方案,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写出社会调查报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浙江小微民营企业调查 2.浙商回归政策的实效调查研究 3.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以某村(如航民村、滕头村)为例 4.外向性企业调研 如:万向、康奈、越美集团 5.市场调研系列: 如义乌市场调查、桥头纽扣市场调查、大唐袜业调查、海宁皮革城调查、绍兴中国轻纺城调查、诸暨华东珠宝城调查、杭州四季青服装城调查、余姚中国饲料厂城调查、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调查 6.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 7.浙江家族企业调查 8.农民收入问题调查——以某村为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创新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的经验调查 2.天台村级民主决策“五步法”调查 3.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案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廉政文化建设调研——以某县(镇、乡、村)为例 2.胡庆余堂的中药文化调查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以某市(县、镇、乡)为例 4.杭州高新区动画产业园调查 5.浙江省各地文化建设新案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教育问题调研方面的选题: 欠发达地区师资队伍现状以及成因调查 乡村孩子成长环境的调查报告 对某地留守儿童调查 现代职业教育现状调研——以某市(县、镇)为例 2.民营企业家慈善调查 3.社保模式调研——以某市(区、县、镇)为例 4.长兴教育券制度调查 5.枫桥经验调查 6.社会管理体系调查——以某市(县)为例 7.都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调查——以某市为例 8.浙江社会管理创新案例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安吉生态文明试点建设调查 2.县级生态城市调查 3.巨化集团的循环经济模式调查 4.某县环境问题调查 5.杭州下沙环境状况和居民满意度调查 6.杭州环境状况和居民满意度调查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篇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分4,学时6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远程高等教育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这门课程的特点,主要是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历史进程中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5学时

1.诞生在欧洲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意义

教学要求:

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二)毛泽东思想2.5学时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教学要求:

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内涵、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邓小平理论2.5学时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内容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教学要求:

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理论的深刻内涵、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5学时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教学要求:

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深刻内涵、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五)科学发展观2.5学时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教学要求: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2.5学时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教学要求:

正确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与基本经验2.5学时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要求:

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八)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5学时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要求:

正确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过程、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掌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增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九)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2.5学时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教学要求:

正确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明确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正确把握“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十)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2.5学时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要求:

正确了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明确国际形势发展的特点、把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原则、明确理解如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十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2.5学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教学要求:

正确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与基本经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及其意义、掌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和实践要求,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的自觉意识。

(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5学时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教学要求:

正确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基本内容和贯彻措施。

(十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2.5学时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

教学要求:

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理论,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十四)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5学时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教学要求:

明确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特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把握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的主要内容,澄清对改革开放的模糊认识,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十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5学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教学要求:

明确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

(十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5学时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教学要求:

明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十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2.5学时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教学要求:

明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十八)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5学时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教学要求:

掌握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措施,增强执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十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5学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教学要求:

熟悉民主的本质含义和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内容、明确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增强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二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5学时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学要求: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及军队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了解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5学时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教学要求:

明确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过程、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树立和谐观念,自觉拥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政策。

(二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5学时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教学要求:

明确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的构成、明确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掌握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明确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理解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地位与要求,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基本内容,增强使命意识、献身意识。

(二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5学时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加强党的建设

教学要求:

明确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客观必要性,理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义与要求、熟悉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目标和要求、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任务,正确认识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树立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心。

(二十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5学时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教学要求:

正确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明确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自觉意识。

三、课程使用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2008年9月第1版。

主要参考书: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8.中公众眼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13.《中共三大党纲草案》(1923年7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列宁:《论粮食税》,(1925年5月26日),《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8.《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的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人民日报》.2000年2月22日。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

22.《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一、《概论》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精神, 颁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 5号文件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规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理论的教育。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 是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概论》课理论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概论课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部分的重要内容。价值问题是文化领域乃至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当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人类社会毕竟不同于自然界, 单纯的市场经济在充分体现了自由竞争的原则之时, 也暴露出种种弊端, 只有辅之以平等、公正的价值考量才能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在自然面前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独立性, 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凸显出来,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眼于人类未来的长远利益, 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 只有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 才能使各种需求得到协调发展, 只有以实现中国梦为旨归, 才能使各种合理的梦想都有机会实现。

本文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概论》教材中的体现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行国家强有力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政治方面,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从党和政府层面来讲就要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文化方面,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 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不断创新,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社会方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要积极解决好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党、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全社会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在生态文明方面,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就要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节约资源,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体现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9年3月25日发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 其中强调:“各高校要多渠道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 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实习、挂职锻炼等活动, 让他们亲身了解基层、西部地区及重点行业建设的真实情况, 从而既认清到西部、到基层工作的优势和机遇, 又做好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的思想准备, 自觉扎根服务于基层。”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石家庄学院马列部响应教育部号召, 自2009届开始, 对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 对于大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 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重要作用, 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一环。

实践内容上, 分为两个实践专题:寻访红色足迹和地方改革新变化调研。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 主要是利用石家庄周边的资源, 如寻访红色足迹选择石家庄市平山县的西柏坡。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 是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起点。在西柏坡, 广大师生参观了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博物馆、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等地。在讲解员的解说和引领之下, 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当时中央五大书记的居住地——相当简朴的西柏坡, 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最后能赢得天下;西柏坡在中共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红色西柏坡、光荣的平山人民, 如人们熟知的戎冠秀等为革命的成功做出的突出贡献和牺牲。

西柏坡之行, 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促进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 在西柏坡时期成功指挥的三大战役、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等重要工作,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前提条件, 其中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和两个“敢于”、两个“善于”、两个“务必”等的时代精神。从而激励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 形成艰苦奋斗的正确价值导向。

又如地方改革开放新变化的实践点行唐。一方面, 一个县城在中国共产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激发大学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 “孝义之县”行唐的孝德文化对师生产生了深刻的教育意义。一个是为公爹捐肝的全国道德模范张建霞, 张建霞把自己69%的肝献给了无血缘关系的公爹, 试问, 有多少人能够毫不犹豫的做到呢?“普通人25%就够用了, 又多给了我富余的6%”, 这是她割肝脏救公爹之后的一句话, 朴朴素素的一句话却让我们热泪盈眶, 给予我们很大的触动, 这就是80后儿媳!另一个是牛仔王商贸有限公司的高总重视孝德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他是中国孝德网的创始人。“百善孝为先”。高总弘扬孝德, 为感谢父母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人才, 每逢星期五早下班20分钟让员工回家看望父母, 每月25号给员工父母50元作为感恩金。在开设孝德大讲堂的牛仔王商贸有限公司, 免费发放《弟子规》、《孝经》等传统书目, 倡导企业员工学国学、担道义, “企业不仅要创造经济利益, 更要承担社会道义!”该企业的董事长高军章这样认为。目前该讲堂已被河北省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命名为河北国学教育基地。行唐进行了十大孝子、十大慈母、十大慈父的评选活动, 为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彰显行唐人民厚道朴实、孝道尊亲的优良品德, 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文明素质, 为推进文明和谐新行唐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同时, 行唐的道德实践对于建设“善行河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既提供了经验借鉴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篇8

本文结合“概论”课新教材特点和笔者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探讨了在高职院校中“概论”课“案例+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和操作实践,以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  案例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8-02

一、“概论”课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概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我国各类高校的必修课。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以来均对其进行重点建设,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强化对这门课的引导和改革。然而,当前“概论”课在高职院校仍是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学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环境、以教师为主体,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被动接受。因此,这就对“概论”课的实效性建设构成了严重制约。

“概论”课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灌输理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一言堂”、“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不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获取知识渠道多、信息量大、独立意识较强等特点。因此从教学效果来看表现为:“过程 —无趣; 结果—无用”。

其次,我们使用的“概论”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都很强,因此就容易导致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严格按照章、节、目的体例来贯穿讲授。“概论”课应用这种“讲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来教学,虽然信息量大,体系完整,但相对于我院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时安排偏紧的实际,很容易囫囵吞枣,弄成夹生饭,也制约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性。

再次,考核方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考试以期末“一考定乾坤”,但这种考核方式仍然侧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局限于教材、教师划定的范围,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往往不能完整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造成当今大学生“知行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的应用

1.“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概论”课的应用,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的学习手段,把专题式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耦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核心理论,引导学生阅读原著领悟伟人们思想的精华,带领学生社会实践,让他们感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正含义,以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习。具体而言,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采取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研究讨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的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

2.“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运用的必要性

“概论”课教学能否带来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职学生群体中,许多学生因为专业偏见,认为像“概论”这样的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实际作用,导致其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机,面对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更是“索然无味”。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政治理论课缺乏系统性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累不足。因此,进入到大学阶段后,对于老师所教授的政治理论内容往往不甚了解,更无法产生共鸣和实现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也就逐渐失去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不足。

因此,要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只有从高职学生实际出发,达到理论教学同高职学生在思想实际、成长需求以及全面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最佳结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使他们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为此,一是,根据现有《概论》教材体系的框架结合,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选择,设计了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12个专题教学内容。二是,每一个专题教学以案例引导,针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抓住理论的重点和闪光点,紧密联系实际。让他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找到解决自己思想困惑的最佳钥匙。三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每个专题根据教学内容插入文本案例、音频、图片、视频等材料,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四是,紧密结合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要求,仔细推敲高职学生接受特点、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制订“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采用“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3-5人组成团队的形式开展“概论”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以PPT等多媒体方式进行汇报总结(占“概论”课程总分30%)。而教师在课堂进行总结性评价,以激励为主,指出学生写得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要很好地把握它们,必须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来学习、领悟。这种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克服了以“课堂为环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教学的动态生成性。

众所周知,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切实的功效,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尤为如此。

三、“概论”课“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概论”课应用“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虽已积累一些经验,但总的来说仍不尽如人意。与“概论”课理论教学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相比,“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还不成熟、不完善,在具体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使用“案例+社会实践”模式教学,教学形式活泼、生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填鸭”或“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概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搞案例教学。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概论”这样的理论课缺乏兴趣,因此在对互动性要求较强的案例教学的评估分析中,会出现学生参与不够,甚至会出现冷场、僵局等问题,而教师又慢慢的回到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当中,导致案例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此外,即便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时很感兴趣也很主动,重视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却缺少对基础理论知识及理论的强化与总结,加之学生课后不看书,更不会有意识地去记忆相关知识点,缺少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把握。因此,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讲解透彻的基础上开展案例讨论,才能较好地取得实效。

第二、“案例+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教学也以课堂和课外的不同方式同步进行,尤其是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 “一包到底”的现象,即从确立实践主题、制定实践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总结、成果汇报,都由教师主持进行,依然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同时又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加之“概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涉及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师很难完全跟踪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对其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限地监督,由此也就不能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有效地指导、监督和考核,从而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导致学生认真参与的愿望降低,学生对“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敷衍了事的心理增强,甚至有的学生的调查报告都直接从网上下载,复制和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不仅反映出某些不良学风,而且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在“概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四、小结

高职院校“概论”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长期以来“概论”课教育实效性不高的情况,就要立足于教学实际去深入研究“概论”课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施现状。“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概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对高校“概论”课教学应用“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在总结归纳“概论”课教学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的实施现状进行梳理,发现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使“概论”课“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使其在现实的实施途径上有章可循,从而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上一篇:小学三关爱工作计划下一篇:宿命的等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