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2024-08-22

毛概论文(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共10篇)

毛概论文(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1

讲稿

一、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信息。1、2005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3、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二、其次,理解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 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必要性: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还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

重要性:第一,是我们国家基本国情决定的,特别是由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第三,是构建和谐社会,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第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第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然后,用现实的数据作比较,分析目前中国所处的艰难困境。列举几张生态破坏的图片,让同学们清醒的意识到周围环境的恶化程度。

我国资源存在开发不规范性和浪费严重问题,虽然环境在不断改善,但是仍有很多地方不乐观。

四、最后,反思与总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能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做点什么。

自备购物袋尽量不用塑料袋;储存足够的衣物才开洗衣机,既省水省电又省时间;少用面巾纸,多用手绢,不用或少用一次性木筷;出门尽量坐公交车,少用私家车;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用电,随手关闭电灯,提倡使用节能灯等。

毛概论文(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2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有数据显示, 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吨, 碳基燃料排放的CO2达到54.3亿吨, 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 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 约释放出0.8吨CO2;每生产1度电, 要释放1公斤CO2;每燃烧1升汽油, 要释放出2.2公斤CO2。这些数字表明, 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 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 其中煤炭占68%, 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 而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 就使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统计分析指出, 目前我国的CO2年排放总量在54亿吨左右, 平均每万元GDP的CO2排放约1.9吨, 平均每人的CO2排放约4.1吨, 平均每平方公里的CO2排放约540吨;在全国地级以上约280座城市中, 排放出CO235.2亿吨, 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5%;在全国经济100强城市中, 共排放出CO227.9亿吨, 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2%。当然,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着自身的潜在优势:一是减排空间比较大。我国目前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 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 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二是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 我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 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 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 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 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

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作用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2007年, 觉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 完全符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 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一) 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环。

发展低碳经济既是目标, 也是手段。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当前的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也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市场动力。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获得了国内许多地方的积极响应。据统计, 90%以上的省市调低了2010年GDP增长目标, 不再片面追求高增长, 而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到2030年中国的CO2排放总量将可能出现“拐点”, 每万元GDP的碳排放下降到1吨以下, 人均的碳排放不超过3吨, 基本实现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

(二) 发展低碳经济是进行科技创新, 推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认为建设低碳城市, 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 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 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 推进内涵发展创新。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 这是我们不得面对的现实, 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 但这些年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 虽然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 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 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

(三)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金融危机不仅带来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 也催生了新的技术和经济革命, 这样的一个革命我们称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不仅成为新的增长点, 而且也成为全球经济出来的这样一个进程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中国必须要发展低碳经济。由于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以及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所以我们必须要来推广低碳经济, 来增加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低碳经济,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对策

在2010年两会上, 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 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 决定国家的未来, 必须抓住机遇, 明确重点, 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同时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 推广高效节能技术,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这都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之路”指明了方向。

(一) 走“低碳之路”和“发展经济”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走“低碳之路”, 需要资金、技术, 也需要时间。要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应达到6.8亿吨标煤。即使到202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发电规模分别达到1.5亿千瓦、20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 折标煤也只有1.3亿吨。2020年核电规模达到7000万千瓦, 折标煤为1.6亿吨, 水电开发规模约3亿千瓦, 折标煤为3.1亿吨。11年时间6000万千瓦核能装机、1.2亿千瓦风电、光电和生物质能发电装机、1.1亿千瓦水电装机, 所需的资金和技术, 并非是轻而易举信手可得的。一方面, 发展低碳能源可以大力推动发展进程, 另一方面, 发展经济也可以为低碳技术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没有发展, 就没有资金和技术, 也就谈不上低碳。

(二)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计量工作, 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好强大的技术支持。

《节约能源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我国发布实施了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强制性国家标准, 提出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的具体技术要求。目前发达国家也是通过建立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第三方监测机制, 通过计量测试手段满足低碳经济的需要。因此, 打造坚实的计量基础是准确测算二氧化碳减排数量、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减排义务的重要手段。

(三) 政府应该在加强监管, 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及其主导作用。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 是加快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一些行业落后产能比重大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已经成为提高工业整体水平、落实应对气候变化举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进一步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 确保按期实现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目标。

(四) 发展低碳经济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营造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 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 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在全社会营造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的良好氛围, 树立低碳经济意识,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才能真正的实现“低碳之路”。

摘要: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 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 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 按照这种发展模式, 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 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因此,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低碳经济,高碳经济,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林伯强.试论“十二五”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中小企业, 2010, (4) .

[2]薛双喜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建议[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6) .

[3]林伯强.企业需围绕“低碳”重新制定发展战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0, (6) .

[4]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2) .

[5]徐玖平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3) .

[6]彭东昱.低碳经济:留给子孙的最大财富[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0, (6) .

[7]杨志.低碳经济的由来、现状与运行机制[J].学习与探索, 2010, (2) .

[8]张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的必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3) .

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节约型社会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约;经济性;非经济性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在少数发达国家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实施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而言的,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应从以下两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是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反馈式流程。在这个反馈式流程中,从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一部分经废物利用等技术加工分解形成新的资源返回到经济运行中,另一部分经环境无害化处理后形成无污染或低度污染物质返回自然环境中,由自然环境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所以称它为闭环流动型经济或循环经济。

第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系统如果不遭受人类的破环,通过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实现生态平衡,能够稳定地存在。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能持续发展的经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追求的是数量型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对日益枯竭的资源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二、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与特征

(一)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因此而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似乎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由于对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缺乏认识,人类在取得一个个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和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生态难民。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之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些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是这一新发展形成的两个重要里程碑。《环境和发展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文献的签署,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方式,对资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传统经济活动是一条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为了自身需要,通过高强度滥采地球资源,并在加工和消费过程中把大量的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一方面粗放一次性利用资源造成资源短缺和枯竭,另一方面通过排放造成灾难性环境后果。而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废弃物,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的尖锐矛盾。

三、循环经济的短期“不经济性”与长期的“经济性”

循环经济说到底是一种经济模式,也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运行。那么,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否相适应呢?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市场主体都具有自利性,商家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应当遵循“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原则,也就是说精明的商家最关心的事情就是要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其它因素都是次要考虑的。但是,发展循环经济不得不多考虑环境保护因素,这会在很多方面增加成本。

在清洁生产尚没有全面推广和成为硬性要求的前提下,企业进行清洁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环保设备,采购清洁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这比同行业没有采取清洁生产的同行背上更多的负担,其生产成本就会高于同类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从而偏离“成本最低”的原则,导致“绿色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比如前些年遍地开花的小煤矿和小造纸厂把大量正规企业逼上了绝路。从买方的角度来讲,尤其对咱们这样发展中国家的普通消费者。同等质量的产品价格上的优势比环境品质要更为重要。而且目前一般消费者也不会过于关心清洁生产及其对环保的作用。现阶段绿色产业还没有占主导地位,绿色商品价格较高,其购买者主要是经济条件较好者或特别关心环境的人。在美国,从绿色商品专营店走出来的顾客,手里提着带有绿色标志的商品,显得有些自负,因为他们感到为社会做了好事。换句话说,环境保护要依赖道德的力量,发展循环经济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自利原则提出挑战。

在生态工业园层面,美欧八九十年代以来推广的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做法,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形成了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实质就是形成一种经济“生态圈”,其中的典型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一个生态工业园就是一条经济产业链条,园区中的企业存在上下游关系,彼此依赖的程度非常高。如果上下游的企业在各自的行业中齐头并进的发展,生态工业园的集群优势和资源优势就会充分体现出来,各企业彼此之间的依赖性就变成了优势;但如果这个链条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特别是上游企业,那么就会对下游企业造成打击,从而影响整个链条的运转,这时的依赖性就变成了劣势。此外,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中存在的诸多

非对称性问题,单纯靠市场的作用不可能推动建立生态工业园。因而,建立庞大的生态工业园必须由政府出面主导,进行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相关企业组成协作联盟,这势必导致增加社会成本,并且存在宏观决策失误的风险。

循环经济之所以表现出“不经济性”。并非循环经济理念落后,也不是循环经济从根本上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冲突,而是因为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中存在问题。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在环境资源的滥用。而引发环境资源滥用的经济机制在于缺乏合理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来消除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在现实经济中,环境资源的价格未能正确地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甚至免费的资源使用使人们产生了资源丰富的错觉,促使人们对有关资源过分使用,引发大量的环境污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不会过分关心如何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以及怎样减少和处理排放,清洁生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能够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环境滥用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企业从自身盈利的要求出发就会主动贯彻“3R原则”,进行清洁生产就不再是“赔本买卖”。在宏观层次上,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在现行体制下,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得不到反映,而环境质量的退化等环境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同时,在GDP计算方法上,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没有从最终附加值中扣除,环境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现行核算方法严重背离了实际的经济运行,并不能对“3R原则”的实施提供正确的指导。因此,应当采用符合循环经济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污染的程度。那么,政府为生态工业园“买单”,从长远来讲是很“经济的”。

毛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 篇4

一、定义

1、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核心内涵: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点

1、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2、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感。

3、是全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及相关案例浅析

1、案例介绍

2、案例总结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它必须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1)、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关键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2)、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成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生产设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回望危机瞻未来: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

(一)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加快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

(三)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的先进科学技术

(四)强化全民节约环保意识

社会调查方案(毛概) 篇5

一、活动目的根据《中共长沙学院委员会长沙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文件的精神,社会调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社会调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教育实践的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具备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二、组织形式

1、指导老师: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师为主;

2、参与对象: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生,所有学生必须参加社会调查以及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3、活动方式:学生单个进行;

4、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三、确立调查专题

学生可以在调查专题(见第六项)中选题,也可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调查专题。

四、撰写调查报告的要求

1、在选择专题之后,应制定详细的调查研究计划;

2、调查报告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3、调查的形式不限,可采用问卷调查、面谈调查、书信调查、电话调查、网上调查等多种形式;

4、论文字数一般在三千字左右;

5、最后提交的论文用信纸手写(打印的不要),在标题下标明所在院系的专业班级、学号及姓名;

6、禁止从网上下载或抄袭他人的社会调查报告,否则此调查报告无效;

7、调查报告在开学的第二周交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任课教师。

五、奖惩方式

1、本次活动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个奖级

2、三等奖占总人数的5%,奖励办法为颁发获奖证书和纪念品;

3、二等奖占总人数的10人,奖励办法为颁发获奖证书和纪念品;

4、一等奖占总人数的5人,奖励办法为颁发获奖证书和纪念品;

5、对于在社会调查中写出优秀调查报告的学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和校团委利用假期组织他们进行“三下乡”活动;

6、全体参加社会调查学生的成绩记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总学分2学分;不参加者或调查报告不合格者,不能得到该课程2学分。

六、调查专题指南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生活状况调查

2、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3、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

4、有关收入分配及家庭收支状况(不同阶层,地位,职业)的调查

5、村民自治情况调查

6、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薪酬情况的调查

7、城乡居民的闲暇生活的调查

8、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其社会意义的调查

9、国有企业职工在改革中的变化及其心态的调查

10、城市的资源及环境保护调查

11、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

12、农民收入状况调查

13、下岗职工家庭生活状况与生存策略调查

14、市场背景下的农民增收问题调查

15、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16、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

17、电子网络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的调查

18、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

19、关于大学生打工的调查

20、农村教师待遇的调查

21、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状况的调查

22、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

23、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24、农村外出务工经济调查

25、城市贫困群体的调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2011-5-

5我们的学习也需要改造

——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日期:2010-07-09 14:48] 来源:永川监狱宣教科作者:黄泽福[字体:大 中 小]在全国掀起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暨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活动中,我再次翻阅毛泽东选集时,又一次重温了毛泽东主席在1941年5月29日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读后感触良多。《改造我们的学习》虽然过去了近70年,社会也向前发展了近70年,党内外的情况、国内外情况随着历史的进程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经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人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我们的学习还需要改造吗?毛泽东主席所批判的主观主义倾向,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理论脱离实际风气还存在吗?我认为有的问题还是存在的,我们的学习仍需要改造的。

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还未真正树立起来。关于调查研究的问题,毛泽东主席在强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基础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带头深入湖南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了具有指导新生革命政权意义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调查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份,抽一切可能的时间深入到基层去、工厂去、农村去开展调研工作,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呼声、需要。但是,在我们的一些同志中,这种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扬。有的人不愿意、或不善于深入基层作调研,他们对基层群众想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哪些是热点问题,哪些难点问题并不清楚或一知半解;有的仍存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办事、下结论。正如毛泽东主席批判的那样“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二、良好的学习风气还未真正巩固起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教导我们:“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己经了解得很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在不断出现新问题面前,我们党总要学,我们共产党人总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要学。”江泽民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中也曾指示我们:“学习问题,关系到广大干部自身的进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我们全党全民族都必须有这个共识。”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可见学习来不得半点虚伪。可是在我们的同志中仍存在对学习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其表现有:一是有的同志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有的是组织上安排到学习才勉强学习、应付学习;有的即是学习,也只是把学习作为武装自己语言、装点自己门面的需要;二是学习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热情来了学习一会,没有热情了或工作忙了就不学习;三是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不知道自己缺什么,应补什么,应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只是不加选择地拿来便学、毫无目的或目标的学;四是学习与思考没有结合起来。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必须要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深入,才会产生灵感,才会触动思想,才会悟出真谛;有了思考,才会有知识量的点滴积累,才会达到知识质的飞跃;有了思考,才会出现品质的叠加,才会求得精神境界的升华。他们在学习中只会生吞活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学习的灵气和灵感。五是有的同志不学老祖宗几千年积淀下来优秀文化,只读西方的东西或看不健康的读物,有的就只会忙于网络,赶所谓的新潮。捡所谓的新词。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还未真正建立起来。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中教导我们:“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毛泽东主席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任何一种理论或知识只有应用于实际,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起到指导工作、推动工作的目的。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同志虽然也爱学习,也有一定理论知识或理论水平,但他们只会夸夸其谈,就是不会结合实际进行灵活运用,不会指导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样的作风与学风是需要改造的。一是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沉下心来、实实在在的开展调查研究。“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有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才不会出现工作的盲目性,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合符事实与需要的决策。二是我们的同志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时代。谁不学习,谁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谁学得少、学得慢,谁就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我们应树立学习、学习再学习理念,调动我们的学习的激情、培养我们的学习习惯,使我们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以在学习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增强本领;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开阔胸襟、提高修养。三是要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要单纯的为学习而学习,应联系社会需要学习,联系自身的实际学习,要在结合实践的学习中树立目的性,要在学习中按照预定的目标去实践,尤其是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自觉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这样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讲到:“„„应用马克思列宁注意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要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向认为: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中心环节,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薄弱环节又是制定正确针对性的政策和进行科学决策、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的前提。的确,学《毛选》的时候,我就好比在聆听伟人的教诲,“身处复杂困难的环境,要向身边的人们学,从书本学,从实践中学,从经验教训中学”。我默默地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永恒的人生坐标:求真务实!

整合统战资源,构建和谐社会 篇6

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把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思想统一到和谐创建工作上来。通过举办党派骨干培训班、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培训班等,在统一战线成员中广泛开展和谐理念、和谐文化教育,指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深入开展科学发展、共创和谐主题教育,帮助各界党外人士提高对和谐创建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创建自觉性主动性;组织召开以统一战线与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深化统一战线与和谐社会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和作用。

二是发挥~优势,为和谐社会建设献计出力。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的智力优势,组织党外人士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分别就调节职工收入分配、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权益的保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我市信用体系建设等关系和谐xx建设的九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为市委开好和谐社会建设专题民主协商会作了充分准备;积极引导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投身和谐创建实践,广泛开展以扶贫济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活动,市工商联开展民企助村光彩行动,首批参加企业xxx家,落实助村帮民项目xx余个,资金达xxxx万元。市工商联会员企业远东集团发起,联合红豆股份、利安达服装集团等5家企业成立远东慈善基金会,首批到位资金超过1亿元,主要用于资助为残疾人就业培训提供帮助的项目。民建xx市委与市计生协会联合开展思源工程-生育关怀行动,在民建成员中募集资金xx万元,用于帮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正在发动各界无党派人士,开展倾情回报社会活动,和崇安寺街道的部分困难学生家庭,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

三是正确处理五大关系,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基础保证。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机制,探索市(县)区交流协商平台,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办理反馈,自觉接受监督,实现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民族与宗教关系;积极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按照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和创业精神,积极营造和而不同、活而有序的和谐阶层关系;大力拓展港澳台和海外~工作,加大海外~工作力度,整合利用全市的海外~资源,扩大xx在港澳地区和海外的影响。

毛概论文(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7

1 工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介绍

一个完整的水资源工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工程活动的全过程, 二是活动的结果。过程和结果不可分离, 两者相互印证, 最后的产物与成果都只是整个活动过程的组成部分。水资源工程的结构特点是立体圈层结构, 工程的外圈结构主要是指经济、文化、社会、知识、政治、资源等要素, 工程的内圈指的是纯技术和工程结构的集合, 内外圈共同组成了整个水资源工程的基本结构。在活动中, 外圈和内圈呈现的是互动的状态, 所以也就产生了现在说的水资源工程的五大性质, 分别是社会性、经济性、人文性、技术性和生态性。

2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目的性

建立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主要是衡量水资源工程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从中发现水资源工程在履行过程中的不足和缺点, 从而提出更加完善的方法和措施, 最后使水资源工程能够及时地履行它应有的责任。所以我们在建立评价体系时, 不仅需要考虑指标的数量、范围和针对性, 还要考虑到评价的主要目的, 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水资源工程履行社会职责的真实情况。

2.2 科学性

在对水资源工程的评价体系进行建设时, 选择的指标一定要具有科学性, 一定要和真实的情况吻合, 再结合水资源工程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做出科学的衡量。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中各部分内容所需要的数据比较容易获得, 也比较容易计算, 获取的信息应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2.3 发展性和代表性

水资源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测量指标不仅要真实地反映出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而且还要符合国际社会责任评价的标准, 这样才具有代表性。与此同时, 在建设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始终要坚持发展的态度, 以确保整个体系具有发展性和远见性。

2.4 可比性

可比性也是建立水资源工程社会评价体系时需要考虑的一方面, 该原则要求我们在选择评价测量指标时要简洁明了, 选择的指标要容易进行测量和统一计算, 并且要具有较强的对比性。只有统一的有对比性的科学数据, 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水资源工程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才能使人们从中找出水资源工程履行责任时的不足和缺点, 进而及时地做出改善。

3 水资源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主要设置以下几个指标:一是工程质量优良率。工程质量的优良率 (%) =单位工程质量的优良数量/验收单位的工程数量×100%, 工程的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所以工程质量是我们关心的, 也是最为核心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第一目标。二是工伤事件的发生数。三是质量安全事故损失额。最近几年来, 我国的工程安全事故次数大幅度增加, 伤亡人数也在增加, 这引起了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关注。频繁的工程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 只有保障工程质量, 才能有效地减少事故和人员伤亡, 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2 工程功能

工程功能主要设置以下几个指标:一是功能效率, 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水资源工程的功能要求来设置防洪能力指数。防洪能力指数 (%) =防洪面积变化值/防洪保护区总面积×100%, 工程的灌溉能力指数 (%) =新增灌溉面积/灌溉总面积×100%。二是防灾能力, 水资源工程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抗破坏能力, 例如防地震、防火、防泥石流等功能。由于该部分的计算较为复杂和专业, 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评价。三是维护资金的充足率, 维护资金的充足率 (%) =工程年资金到账数/工程年实际运行的维护支出×100%。无论是水资源工程还是其它工程, 都有其寿命, 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无形和有形的磨损, 所以需要对实体进行维护和维修。

4 结语

本文主要对当前水资源工程建设过程中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进行了分析。今后应以社会责任为标准, 以水资源工程责任体系建设为目标, 逐步实现包括工程质量、工程功能等内容的责任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刘洪波.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研究[J].人民黄河, 2009, 01:48+50.

[2]陈晓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师, 2013, 06:14-15.

毛概论文(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8

高校党建社会资源模式制约因素机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党员群体特征的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传统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模式逐渐面临吸引力不足、凝聚力不强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如何转变功能定位、创新组织方式、改变活动模式,从而提升组织活力,成为党的建设面临的难题。

引入社会资源是化解这一难题的有效举措之一。多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扩展,即扩展了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扩展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扩展了服务的外延和内涵。首先,让基层党组织走出校园办活动,改变了党支部传统的读书、看报、开会学习的活动方式。党支部可以选择参观、调查、志愿服务等多种多样的组织生活方式,从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其次,让更多师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能够有效地拓宽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搞活学习形式,从而提高学习的效能。然后,高校师生走出校园的同时也给社会弱势群体带去了关爱,向社会传播了新的发展知识,为高校服务社会增添了新的内涵,也有助于培养师生服务社会的理念。这样的活动方式有助于提升组织生活质量,提高组织生活参与率,进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更好地推动这种模式的发展,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梳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引入社会资源的相关机制。

一、高校党建引入社会资源的现有模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走出校园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已经从最初的参观考察,发展到了调查研究、志愿服务、合作共建等丰富多样的形态。根据基层党组织、党员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的频率和相互影响的程度,目前的合作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学习考察、志愿服务和合作共建等三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运作特点和活动规律。

1.学习考察模式

学习考察模式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引入社会资源活动中最为普遍的方式。从活动的深度讲,学习考察模式还可以被分为参观考察和调查研究两种类型。以北京大学为例,参观考察是基层党组织利用社会资源,改进组织活动吸引力的最初形式,也是最为常见的模式。2006年,北大启动基层党建创新立项工作以来,共有1169个项目得到了批准,其中30%多是参观考察类。其中,既有参观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西柏坡、红旗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也有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院、中国科学技术馆等文化教育基地的,还有考察北京现代企业、大成律师事务所、韩村河等具有行业特色党建工作的。

调查研究类一般是党员带着社会关怀,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某一主题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田野调查,形成一定的研究报告。这种活动很好地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学习实践结合了起来,是近年来比较鼓励的一种模式。以北京大学为例,城市与环境学院2012级博士生党支部的北京市基层文化站调研、元培学院2011级本科生党支部香山街道观察日记、深圳研究生院2011级环工党支部公共学习场所照明情况调查等项目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学习考察模式的活动,无论是学习、考察,还是再深一步的调查、研究,都表明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师生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渴求和一种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关爱,但缺点是这种学习模式与社会互动的深度不足,只能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2.志愿服务模式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深入,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选择。

在北京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历久弥新。1918年,在老校长蔡元培的启迪和支持下,以邓中夏、廖书仓等为核心的北大学生团体组建了“平民学校”和“平民教育讲演团”,旨在用北大人的学识和努力“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如今,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在北京大学各级基层党组织中蓬勃发展。2006年,北京大学恢复平民学校,活动由工会牵头,一批北京大学的师生志愿者走上讲台、走近外来务工人员,帮助他们学习知识、融入城市。2012年,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牵头启动“春燕行动”,组织学生志愿者在春节期间探访慰问空巢老人,如今已举办了五年。一些院系级党组织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培养了较为固定的帮扶对象,例如,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党委与无偿代养代教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太阳村建立了联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的志愿者们长期为校内师生提供电脑技术支持。一些党支部也形成了长期的志愿者服务项目,例如,政府与管理学院2009级博士生党支部的中关村流动党员系列培训。还有一些党支部会不定期地举办打工子弟学校支教、留守儿童帮扶、社区义诊等志愿服务项目。在北京大学历年获批的基层党建创新立项中,志愿服务类的活动占到了10%以上,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志愿服务模式的活动,直接服务于社会中有需要的群体,有助于培养师生党员的服务理念,是新时代对高校党员的一种实践检验,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

3.合作共建模式

合作共建模式在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中出现较晚,但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北京大学为例,近年来有多个基层党组织开展了与城市街道、农村社区、中小学、企业、新型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共建活动。其中,以2006年至今的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东城区九道弯社区三方党组织共建最为典型。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该项目的发展。同年,该项目荣获北京市创先争优理论与实践优秀项目。

合作共建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双赢”。以上述项目为例,企业和社区在师生的帮助下宣传环保知识、修正发展模式,而学生在承担企业和社区的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增长工作本领,教师也在其中更清楚了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合作共建模式,最易接近国际上最新的服务理念,即“服务学习”。所谓“服务学习”,是指一种以服务者为中心,将服务过程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的开放式的教育方式。服务者在服务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在反思中进一步识得未来所需知识,同时形成社会责任感。”因为深度的教育效果,合作共建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欢迎。

二、高校党建引入社会资源的制约因素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纷纷引入社会资源改善组织生活质量,提高组织活力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一部分类似的活动存在走马观花、后继乏力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与亟待发展的社会教育理念、亟待健全的管理机制和亟待完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相关。

1.亟待深入发展的社会教育

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围绕中心抓党建”,高校党建工作必然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从广义上说,高校党建引入社会资源是为了更好地补充和完善社会教育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日新月异,但也出现了一部分师生在象牙塔里故步自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让师生走出校园,目前多数引入社会资源的高校党建项目基本停留在这一初级阶段。如果只是将社会资源作为课堂教育的素材补充,那么,通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农村、工厂等社会场所,再加上一些讲解和交流,这一目的基本能够达到。

但是,社会教育的目的远不至于此。社会教育是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采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种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以公共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个体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经验性体验为特点,以个体社会性发展为主要内容。通过“参与”和“体验”使被教育者实现知识积累和观念认知,是社会教育的特征。如果没有广度和深度,社会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引入社会资源的高校党建工作要想深入发展,首要的任务是让基层党务工作者和广大党员重新认识社会教育的理念。

2.亟待系统健全的管理机制

引入社会资源的高校党建工作,多以项目的方式存在。一般而言,比较健全的项目管理体制应该包括申报、审批、运行、结项、评估等环节。同时,为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相关单位应该配备专业的人力和充足的物力。但是,在北京大学多年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引入社会资源的党建项目管理,存在着五个的问题。一是项目审批的因素不够全面,往往更注重项目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而对项目的可行性、持续性分析不够。二是项目运行环节的管理薄弱,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机制。三是项目评估环节的主体不够全面,一般只包括学生、教师等参与者和旁观者,没有将社会服务或调查的对象纳入评估范围。四是专业的社会服务指导老师人才匮乏,现有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因时间或知识所限,不足以完成这项工作。五是只利用高校现有的党内资源,不足以保证深入的社会服务工作在基层党建中普遍开展。

3.亟待逐步完善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的专项投入,各地大兴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公共教育设施。社会教育的场所得到了大力发展,为高校走出校园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更多选择。随着社会建设的加强,大众观念的转变,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蓬勃发展,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提供了更多可能。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社会环境还有待完善。一是各种学习场所还存在讲解不规范的问题。一些地方的讲解人员将传说当作历史,以八卦吸引眼球。我们应该鼓励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的学习精神,让党员走出去前多做功课,以达到正面有效的学习效果。二是我国志愿服务的环境还不规范。虽然我国的志愿服务涉及了社区建设、扶贫、大型活动、环保、海外援助、抢险、慈善等多个领域,但是,服务领域有待拓展、服务对象和内容不够明确、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训、保障、评估、激励等)有待提升、项目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整体的发展水平。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来说,最大的困惑莫过于社会有需要,但无需求。如果社会组织不能明确地提出需要提供服务的具体需求,高校志愿者在开始时将面临无所适从的局面。

三、高校党建引入社会资源的机制构建

要改变目前高校党建引入社会资源项目走马观花、后继乏力的问题,使得项目可持续、可发展,必须建立高校与社会的互动机制。

1.寻找高校和社会双向需求

需求是存在的根本原因。美国专家保罗杰、伊尔斯利在分析美国人参加志愿服务动机时指出,在美国那样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却有那么多的人热心志愿服务事业,原因之一是“志愿者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美国人普遍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现理想与抱负、显示自己才能、扩大社会交往、积累工作经验或者赢得社会尊敬的重要场所和途径。引入社会资源的高校党建项目要想持续存在,首先必须寻找到高校和社会双向需求的契合点。这项规则对于志愿服务、合作共建等深入项目来说,尤为重要。对高校而言,最大的需求是扩展教育资源,更好地培养人才。对社会组织来说,最大的需求是扩展服务资源,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如何将高校的教育需求与社会的服务需求结合起来,在社会服务中教育师生,服务大众,培养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项目成败的关键。

2.促进高校与社会资源共享

合作是为了共赢。高校和社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才能保证引入社会资源的党建项目顺利发展。一方面,高校是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聚集的地方,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高校师生可以提供需要体力的志愿服务,更可以提供需要专业知识的志愿服务。以北京大学为例,支教、义诊、环保宣传、法律援助等都是经常开展的项目。另一方面,社会资源丰富多样。实践出真知,高校师生最为缺乏的是实践的场域,这一场域有赖于社会组织提供。理想的状态是,在高校师生实践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得益于高校的优势资源而有所进益,高校得益于社会的丰富资源实现实践育人。

3.探索高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跨界的项目离不开符合双方要求的人才,因此必须探索高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建立高校党建社会项目专家队伍,从校内外相关领域选拔与项目内容相关的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以便指导项目开展。二是建立高校党建社会项目导师队伍,在教师、辅导员、社会人士中发现和培养一批可以参与项目、跟踪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实施体验教育的导师。三是建立岗前培训制度,项目实施前对党员进行工作要求、专业知识以及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行。

4.建立高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项目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在高校党建社会项目的评估过程中,社会组织不发声或不能有效地发声,这种局面必须改善。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管部门应该建立相对全面的评价体系,将参与者、旁观者、专家、社会组织、服务对象等都纳入项目的评估过程,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项目的实施效果,以促进高校党建引入社会资源工作的良性运作。

参考文献:

[1]丁元竹.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的精髓[J].人民论坛,2008,(08).

[2]许瑞芳.从“社区服务”到“服务学习”:教育蕴涵在服务中拓宽——美国服务学习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10).

[3]龚超,尚鹤睿.社会教育概念探微[J].浙江社会科学,2010,(03).

[4]佘双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5]吴江.1994-2007中国志愿服务的文献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

[6]周明宝.高校学生党建社会化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1,(01).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篇9

班级:*********姓名:*********学号:**********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进一步了解社会的方法之一,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标准之一就是社会实践报告,那么学生在面对需要上交的实践报告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会又会如何处理实践报告?通过制作调查问卷,回收后有以下统计结果。

在面对需要定期交上社会实践报告的情况下,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会选择的做法是在网上找几篇范文,然后从每篇中各节选一部分,然后拼成一篇,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同学会选择进行一些调查或者是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体验然后写一篇实践报告。对于大都数学生来来说,会选择写一篇社会实践报告上交,而不是去真正的社会实践,对于理由大多数是学校或者老师对于社会实践的介绍重点都是在我们最终社会实践报告的格式应该是什么样子,该如何去进行社会实践,还有就是自己没有能力找到实践的地点。

在关于学校要求我们上交社会实践报告的目的方面,大约有超过百分之五十七的同学认为学校让学生写社会实践报告的目的在于鼓励参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百分二十多的人,认为大学里让学生交社会实践报告,一方面在应付上级的要求,同时也有意与增强学生和社会接触,帮助学生走进社会,只有不足百分二十的同学认为,上交社会实践报

告只是学校为了追求某些东西的一个形式,最后上交的结果只是要求一个份数。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于社会实践的目的都是很明确的,没有太过于偏激的想法。

但是在学校规定时间内必须要强制性的上交社会实践报告方面,超过了百分七十二的学生认为,在学生没有充足的空余时间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认识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反感。对于规定时间内上交社会实践报告的意见及建议,几乎全部学生都提出了不要强制性让我们上交社会实践报告,因为在现实条件有冲突的情况下,强制性的上交就意味着促使学生抄袭。

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首先来讲,大多数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目的还是挺明确,这也就说明学生是知道社会实践对于自身来说是有好处的。那么为什么既然知道这样做是好的,却很少有人做呢?当然不排除有一些人是懒惰心理占了上风。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其实对于社会实践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从心里不知道什么才算是社会实践,从老师或者是学校得到的暗示也仅仅是该如何写社会实践报告,实践报告是什么格式。对于社会实践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出于一个无知的情况下,只是知道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上交一篇社会实践报告,而且老师或者是学校也是重点强调的是社会实践报告,再加上一些外在因素,包括其他同学的做法,还有就是生活上或者学习上一些琐事大量的占用我们的时间,那么大多数学生最后选择把重点放如何才能上交一篇合格的实践报告,而不是社会实践上面也

应该是合乎情理。

社会实践报告上交是完成了,社会实践的历程到此结束,也算是圆满了吧。但是总有一天会有提到这个话题,而他们自身又很明确的知道社会实践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一些实践能力,结果呢,在完成了一个周期后,才发现自己没有体会到什么是社会实践,经验收获也全然为零,仅仅经历的也仅仅是一个写社会实践报告的过程。应该有的没有得到,于是怨气就油然而生,只能是在一通愤世的陈词。这慷慨的陈词却能引起极大的共鸣,于是大家对此都表现出了一个消极的态度。对于一个认为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时间长久了也就会消极对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社会实践的建议,首先来讲,老师或者学校方面,应该纠正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误区,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实践可以是社会实践,还有就是告诉或者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好一个社会实践,不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去写好一篇社会实践报告或是格式,而是回到实践中去。再次就是,老师或者学校要告诉真实的告诉学生,做一个社会实践,到底可以收获什么,不要夸大。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的看待付出与收获,即付出了得到了预期的收获,即便是很小的收获,积极情绪占上风。

毛概社会实践论文 篇10

《不能忘却的纪念——参观息烽集中营的实践报告》

年月日我们级名学生由老师带领前往距贵阳64公里处的息烽集中营参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回顾过去,了解息烽,重温那段峥嵘岁月,追忆革命志士的伟大精神,聆听革命传统,我很荣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一、参观息烽集中营的过程

(一)基本情况

月日16:30在教进行了动员,老师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项,如出发时间、集合地点、要带的东西以及一些建议和具体安排,老师们为我们的社会实践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在息烽集中营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使我对这里我有很深的了解,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感受到了为新中国而奋斗的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激发出内心深深的崇敬之情。

(二)参观经过

07:55我们在学校综合楼前的旗杆下集合。天气有点冷,原定于8:00出发,由于车辆出了点状况,要晚到一会儿,不能准时来接大家,于是大家就在瑟瑟寒风中等待着,大家依然激情高涨,一点也没有打击到大家的积极性。

09:30全体学生和指导老师乘车出发。在老师的大声“上车” 声中同学们有序的依次上车,前往息烽集中营。

11:00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息烽集中营。同学们没有一点疲倦,依然有很高的激情。160名学生和老师集体合影留念,老师安排具体参观返回时间。

11:08我们以车为单位在讲解员带领下对息烽集中营进行参观,首先来到的是息烽集中营的大门,半弧形的门头上写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抬起头来”的几个大字,据讲解员介绍这几个字是集中营第一任主任何子桢所写,意思是“来这里的犯人你们抬起头来看看,你们来了什么地方,识时务者为俊杰,该说的说,该交代的交代,争取早日出去,别不识抬举”。

11:10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陆续参观了明心湖、操场、仁斋、爱斋。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使我了解到明心湖是军统人员休息娱乐的地方,操场上的篮球架依然还在,只是经过年代的洗礼显得有些腐朽,据说是以前犯人放风和军统特务打篮球的地方,地上虽然长上了杂草,却不失原来的风貌。而仁斋、爱斋是关押一般政治犯的地方,其中有狭窄长长的走廊,里面就是关押犯人的地方,犯人睡觉的地方很小,据说只有一尺3寸。

11:19我们来到了平斋,是关押外籍人员的地方。随后参观了感化室,室内空间非常狭小,我觉得弯腰都很难进去。贵阳医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11:23从平斋出来,我们来到了和斋,这里关押着爱国名将杨虎城将军一家,和斋的空间不像其它的监房那样狭小,毕竟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走出和斋,我们看到了一棵树,听讲解员说这棵树是找了一棵极为相似的树移栽过来的,原来的那棵死掉了,做成了标本,树上有许晓轩烈士刻下的“先忧后乐”四个字。

11:29我们来到了忠斋,这里关押着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等人士,门头上写着“明了趋势,把我可能”,中共狱中秘密支部就诞生于此,室内详细介绍了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的成员及纲领。

11:35我们跟随讲解员来到了猫洞刑讯处,据介绍猫洞是一个深达百米的天然溶洞,是军统特务对革命者动刑的地方,在外面我们看到了放在炉子里的烙铁,捆绑革命者的铁链。11:38我们来到了义斋,这里是关押女犯用的,在《红岩》中被大家熟知的小萝卜头就被关押于此,义斋分为五室,设有教室。

通过对这几处的观察,我们发现集中营的房子都是木制的,每院都设有岗哨,高强上还布有电网,远处还可看见碉堡。可见当时军统对这些犯人的重视程度之高。

11:47顺着石板路,我们来到了中山室,室正中挂着孙中山像和青天白日旗,两侧分别挂着孙总理遗嘱和国民党党员守则,室内摆着开会用的桌椅板凳。

11:53参观完后,我们来到了息烽集中营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为一展厅、四展厅和缅怀室,二楼为二、三展厅。其主要介绍息烽集中营的发展历史,一些烈士的生平事迹。

12:05参观结束,集体聚餐。

14:30我们返回集中营,沿着刚才的路线继续参观,感受先烈们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16:30我们与指导老师在广场中央的群雕前合影留念。

16:41大家按原车原位,乘车返回学校。18:00此次社会实践正式结束,到达学校。

二、参观息烽集中营的内容

此次社会实践通过参观息烽集中营,了解烈士生平事迹,以直观呈现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英雄人物,以革命先烈的形象对学生施加正确影响,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息烽集中营的历史沿革

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一所关押共产党人、抗日志士、进步和爱国人士的秘密监狱,是当时军统所设的三所秘密监狱(望龙门监狱、白公馆监狱、息烽集中营)中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等级最高的一所监狱。贵阳医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息烽集中营的历史沿革要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的“南京新监”。“四·一二”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实行白色恐怖,大肆捕杀和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日军占领东北后,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以及“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引起了国内各阶层的不满,国内抗日情绪高涨。蒋介石集团对这些人士采取了秘密关押。1934年,他们在当时的南京“陆军监狱”里面专设了一个独立的秘密监狱,关押这些“特殊的犯人”。七·七事变前夕,搬入新修的一所更大的监狱“南京新监”,南京新监下设“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监号,后来迁到息烽后仍然沿用了这八个字作监号。1938年由于日军大举进犯,南京岌岌可危,“南京新监”的犯人经武汉、湖南最后转移到了贵州息烽。

蒋介石之所以把这个秘密监狱选址息烽,有取息烽即熄灭烽火之意。这些政治犯、爱国人士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一时不能杀又不能放,只好找一个更隐蔽、更安全的地方来关押。(例如,著名学者马寅初先生因对当局不满,发表言论,在上海被军统特务逮捕后也囚于息烽集中营,但报纸上则称:马寅初先生到西南战区视察。)息烽地处黔中腹地,远离城市,人口稀少,不易受到各地革命和抗日运动的影响。息烽县城四面环山,树木丛生,地势极为隐蔽,又在川黔公路边上,便于管理,于是,就选址在了这里。

(二)刑罚严酷

在息烽集中营成立至撤销共7年8个月,先后关押了中共党员、爱国人士、进步青年等各类人员1220余人,杀害和折磨致死600余人,释放140余人,下落不明400余人。息烽集中营的警卫森严,刑法残酷,堪称人间地狱,下面由我来具体介绍:

在前面提到的仁斋的院子里,有几个特制的木笼格外醒目,对于病重的犯人,就把他们关在特制的木笼里晒太阳,因为长期关在黑牢中,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猛然晒到太阳就会晕倒,木笼空间狭小,人晕了也倒不下去。在周养浩继任后,经狱中支部团结党内外人士强烈抵制,被迫取消。在屋内我们看见挂在墙上的沉沉的脚链和手链,通过长长的狭窄走廊,在走廊旁我们看见了犯人被关押的地方,据讲解员介绍犯人所睡之处只有一尺三寸,大家睡觉挤在一起,光线也不怎么透的过来,非常阴暗。

而猫洞刑讯处,在集中营撤销时被军统用瓦泥封死,在解放后的挖掘中挖出累累白骨,最终因洞太深,难度大,没有挖到底。当看见洞口刑具时,听到讲解员说“披麻戴孝”这种严厉的刑法:就是打的你皮开肉绽,再用纱布把你裹起来,等肉和纱布长在了一起,在活生生的剥下来,我内心无比震撼,可见当时军统的刑罚有多么残酷。

(三)炼狱忠魂

1.杨虎城将军

杨虎城将军一家于1938年被关押于此,后由于戴笠觉得这里与贵阳医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公路离得太近,转押于玄天洞。杨虎城将军是人民的功臣,他与张学良将军为了民族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请求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以后就一直被囚禁起来,看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1949年被杀害于重庆戴公祠。

2.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叫宋振中,他是中华民族千百万烈士是最年幼的一个。1941年在他8个月大就随母亲入狱,由于长期的监狱生活,缺乏营养,使他发育不良,头大身小,所以叫做“小萝卜头”,虽然他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但依然在学习,他的第一位老师是罗世文。由于他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自己自由走动,因此,借以他的出入便利,狱中同志让他带口信传消息,“小萝卜头”成为了狱中支部的小小交通员。1949年和父母一同被杀害于戴公祠。

三、参观息烽集中营的心得体会

(一)参观收获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了解了“历史的息烽,息烽的历史,悲壮的历史,历史的悲壮”。息烽只是中国小小的一部分,却是所有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艰苦奋斗的烈士们的集中体现。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不管党派的差别(如杨虎城将军),不管性别是否相同(如张露萍),不管年龄大小(如小萝卜头),他们在当时如此残酷的形势下,面对敌人的酷刑,都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让我看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具有高尚气节。

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和平的年代,世界的主题也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血雨腥风的战场,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的遗志,艰苦奋斗,宁死不屈,顽强拼搏,坚定不移,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辱。作为21世纪的我们,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邓小平指出,“要具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的繁荣昌盛,为祖国的完全统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参观感受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让我把有些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得到了体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平时所学的知识,陶冶了我的情操,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加深了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让我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新的界定,重新认识自己。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多年的全部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肩负起民族的希望,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把历史推向前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在98年抗洪的大堤上,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病房中,在抵御冰雪灾害的铁塔上,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震源中心,我们看贵阳医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到了一个个共产党员用生命谱写的壮丽诗篇。

在息烽集中营历史纪念馆的展厅中,有这样一个模型,它展现的是“小萝卜头”。“小萝卜头”被关在一间阴暗的牢房中,双手紧紧的抓住窗条,目光坚定的望向远方,给人一种追求光明、自由、知识的震撼,旁边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与小萝卜头比童年”,我想大多数人的童年是幸福的,而“小萝卜头”却生活在了牢房中,吃不好,穿不暖,仍然在学习。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我们这代人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父母的乖孩子,依赖性非常强,独立能力差,讲究吃穿,眼高手低,小事不做,大事做不了,没有老一辈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个人主义严重。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欠缺,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从中认识到了很多自己也存在的问题,我相信我一定会改变自己,进一步完善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我认为一个做到以下几点:

1.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

2.我们现在还处于学生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学好专业文化知识,不断的用知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以后才能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3.体现出当今大学生良好的姿态,投身于志愿者服务中去,磨练自己的意志。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没有就是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维护祖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捍卫国家的尊严和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当时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倒行逆施的,必然被人民所唾弃,走向失败。

我是一名医学生,更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学习临床专业知识,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谨记革命先烈们的传统,谨记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由于参观行程过于仓促,车辆没有准时到达,浪费了些时间,我们和讲解员交流少,大多是由讲解员陈述。以后若是时间和经费允许,可延长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这样更能达到实践目的。贵阳医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上一篇:初中英语作文辅导技巧下一篇:机关单位汇总表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