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分布型

2024-05-14

空间分布型(精选12篇)

空间分布型 篇1

近年来, 梨木虱 (Psylla pyrisuga Forster) 在郑州郊区梨园普遍发生, 造成危害严重。为了有效地对梨木虱进行预测预报和正确指导防治, 首先对梨木虱若虫在梨树上的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现将研究初报如下:

1 空间分布型的测定

1.1 调查方法

2008年4-5月我们在梨园对梨木虱若虫进行调查。根据梨木虱发生程度及梨园结构我们共划分了6块调查样地, 每块20株梨树, 在树冠上、中、下3层分别按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采叶, 每个方位采10片叶子, 每棵树共抽取150片叶子, 检查记录每1片叶上 (包括叶柄、叶基部) 梨木虱若虫数, 并分别记载统计。

1.2 分布型的判断分析方法

1.2.3 平均拥挤度m*和平均密度之比, 其中

1.2.6 Taylor幂的法则

1.3 结果分析

1.3.1 各聚集指标值计算

根据6组调查统计资料, 分别按以上公式计算的各聚集度指标值如表1。

由表1可见, 在6个调查地块中, 梨木虱若虫的扩散系数C值.扩散型指数Iδ值、平均拥挤度m﹡和平均密度之比值均大于1, CA值均大于0, 所有这些都说明梨木虱若虫分布为聚集分布。

1.3.2 Iwao的m﹡与回归方程

根据Iwao的模型计算, 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密度的回归关系式为:

由上式可明显看出, α=1.38>0说明在调查虫口密度范围内, 梨木虱卵分布较集中, 若虫相互间无排斥性, 存在着个体群。β=4.28>1说明其分布为聚集型分布。 (1, 2)

1.3.3 Taylor幂法则计算结果

相关系数r=0.99

显然, ㏒a=0.65﹥0, b=1.89﹥1

说明梨木虱若虫种群在调查密度范围内均是聚集的, 且具有密度依赖性 (2) 。

2 梨木虱若虫空间分布型在抽样技术中的应用

2.1 不同抽样方法准确程度比较

结合以上分布型的调查, 我们取其中相邻的2个野外调查小区共60株树的调查数据, 按林间梨树行、列排列顺序分别填入对应的方格纸中, 然后, 依次按平行线法、五点式取样法、双对角线取样法、Z字形法, 四种取样方式在方格纸上定株对应取样, 每种方式取样15株, 共150个叶丛枝, 分别统计各种取样方法的平均虫口密度, 并以全林 (60株) 为对照计算平均数差值和变异系数 (表2)

由上表各计算数据可见, 在4种不同的抽样方式中, 以平行线法取样较接近于实际情况, 相对5点式取样误差较大,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不采用。

从实际中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平行线法抽样点分布均匀, 增加了与分布核心相遇的机会, 有较好的代表性, 而五点式取样则不具备以上优点, 从整体水平而言, 代表性较差。

2.2 理论抽样数确定

根据Iwao的统计方法, 以回归关系式中的α, β值计算给定精度指标D在不同密度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

其中:N代表理论抽样数;t=1为概率保证;D=0.2为允许误差百分比;为粗估虫口密度。

将α=1.38 β=4.28 代入上式整理得;

这样,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将粗估虫口密度代入上式, 即可求出该密度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 如将代入上式求得N=112 (取整数) , 即在调查中应取112个调查样本。

2.3 序贯抽样方法的应用

按照Iwao的序贯抽样方法 (1975) 设m0为害虫的防治指标, 那麽在特定t值下对应抽样数n时被抽取的害虫总数的上、下界为:

α=1.38β=4.28 t=1.96代入上式整理得:

在实际应用中, 一定抽样数下的累计虫数与上式计算的上、下界值进行比较, 若累计虫数超过对应上界值, 就必须进行防治, 若累计虫数低于对应下界值, 则不必进行防治;若累计虫数刚好在上、下界之间时, 应继续增加抽样数, 直止达到最大抽样数。

上式中d0为平均密度, X-=m0时允许的置信区间 (以允许误差的昆虫头数计算) 。

3 小结与讨论

3.1

分析造成梨木虱若虫聚集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梨木虱1年多代, 繁殖量大, 成虫产卵成片, 若虫主动迁移能力差, 个体间无竞争残杀及林间喷施药不均匀造成。

3.2

根据梨木虱卵和若虫的聚集分布的特点和其生物学特性, 在防治策略上必须抓好预测预报, 并集中力量消灭害虫在初发期, 控制核心扩散、蔓延。

摘要:通过各聚集度指标的计算及Iwao的平均拥挤度和平均数的回归分析法和Taylor的幂的法则测定了梨木虱若虫的空间分布型, 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抽样方法的准确度及空间分布型在序贯抽样中的应用。

关键词:梨木虱,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

参考文献

[1]丁岩钦.昆虫种群数学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2]徐汝梅.昆虫种群生态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3]邬祥光.螟虫调查取样方法的比较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 1963, 2 (2) :141-148.

空间分布型 篇2

应用聚集指标、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数(X)的自回归和Taylor幂法则对橘小实蝇幼虫为害柑橘橘果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幼虫为害柑橘橘果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幼虫为害柑橘橘果个体间相互排斥;聚集原因除自身群体特性外,还受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及植株生育状况等因素影响.

作 者:李云明 顾云琴 项顺尧 谢宝玉 明珂 方斌善 陈莲芬  作者单位:李云明,顾云琴,项顺尧,方斌善,陈莲芬(浙江省温岭市植检站,浙江,温岭,317500)

谢宝玉,明珂(浙江省台州市植保植检站,浙江,台州,318000)

刊 名:湖北植保 英文刊名:HUBEI PLANT PROTECTION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S436.661.2 关键词:橘小实蝇幼虫   柑橘橘果,空间分布型  

★ 缘纹广翅蜡蝉越冬卵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 垫组词

★ 垫资借款合同

★ 天使翅作文

★ 牛角尖尖舞蹈主持词

★ 黄尖一日游作文1000字

★ 游南尖岩作文

★ 材料型作文范文

★ 浅析Erlang分布的核心技术

企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篇3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空间分布;通讯设备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0615;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6)03000108

长期以来中国的产业格局主要体现为以开发区为载体的政府主导式集聚。始于1984年的开发区制度,在近30年里不断完善,成为国家推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1]。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管不严,一些地方政府“引而不择”的开发区政策引致大量低效率企业的集中,使这些地区的产业集聚非但没有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反而降低了集聚经济效率,从而导致区域经济里普遍存在着集聚经济规模扩张却效率不高的问题[2]。结合产业集聚效率地区分化这一现实问题,对产业集聚总量特征的关注势必需要转移到产业内部是由何种效率的企业所组成的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开发区会吸引不同生产率的企业?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生产率企业的空间分布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以2005-2007年通信设备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为例,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异质性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是中国从粗放型投资拉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型的重要牵引力。本研究期望为促进地区高技术企业集聚、有效带动地区产业效率提升的改革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回顾

企业空间分布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区位论”,他们认为运费、距离与原料对工业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3-4]。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了体系完整、方法严密的工业区位理论,他总结出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等三大区位因子是决定生产场所的一般因素[5]。之后这几个核心要素不断被后世学者补充与发展为市场潜能、劳动力要素、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下面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逐一梳理。

第一,市场潜能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市场潜能是影响企业区位与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他们发现国内外市场潜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造业空间集聚规模[6-8]。赵增耀和夏斌[9]进一步指出市场潜能与工业集聚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即国内市场潜能与工业集聚之间呈现“U”型关系,国外市场潜能则对工业集聚具有双门槛效应。尽管这些研究肯定了市场潜能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但却没能意识到不同生产率企业对市场潜能的反应程度是有差异的。生产率异质性企业面临不同的成本与收益,因而会形成差异化的区位抉择,进而分别在大市场和小市场地区呈现出“强—强”和“弱—弱”的企业归类分布局面[10]。然而这一局面会随着大市场地区竞争增强与成本上升而变化,由于部分能够承受更高运输成本的高效率企业愿意迁往竞争较小、成本较低的小市场地区,同时一些低效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需求与更好的公共资源,减少运输成本,也会愿意迁回到大市场地区,从而极可能出现大市场地区强弱企业混合发展的情况[11-12]。

第二,劳动力要素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研究。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肯定了劳动力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性因子[13-14]。中国的城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建国以来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迁移规模,阻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使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偏离了帕累托最优。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乡镇企业以及跨省范围的流动逐步增多,但是实证研究却显示户籍制度改革对引导短期劳动力流动的作用十分有限[15],劳动力流动的方向仍然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鉴于这些情况,中国城镇化进程与户籍改革效应均会影响到企业依赖的劳动力要素转移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空间分布。

第三,政策因素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研究。企业所处的政策环境主要是地区的财税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开发区政策。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税收政策越高,越不利于产业集聚;但是,当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抵扣税收带来的负面效应时,产业集聚仍然会发生[16]。黄阳平[17]进一步补充到,在现行财政分权背景下,以提供优质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为特征的政府财政支出竞争促进了地区产业集聚。相比财税政策,开发区的设置更加直接地影响了地区招商引资的政策与环境,是影响不同效率企业分布的重要因素[1]。

第四,市场环境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研究。根据Richard[18]的观点,当集聚规模超过最优界限后,集聚负外部性增强,过度激烈的竞争会“逼迫”部分企业逃离。一些研究表明,中国产业集聚有利于高效率企业集聚与产业绩效提升[19],而且大型企业更加青睐产业高度集聚的地区[20],但是,中国实际产业集聚规模远远小于最优集聚规模[21-22]。同时,科技环境也是影响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企业会主动寻求接近高科技环境[23]。

空间分布型 篇4

植物病害空间分布型是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一种特性,调查和研究其分布规律,是研究植病生态学中的重要内容[9]。目前已有包括香蕉束顶病、柑橘黄龙病、香蕉枯萎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多种病害的病株田间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报道[10,11,12,13],但还未见有关槟榔黄化病空间分布型的研究报道。作为植原体引起的病害,目前尚无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加强病害监测和调查,及时清除发病的植株是防控槟榔黄化病最及时有效的措施之一。为了明确槟榔黄化病在田间的空间分布信息及其抽样调查方法,提高其监测预警与持续控制水平,笔者于2015年对槟榔黄化病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槟榔植株样品采集

2015年7—8月在海南琼海和万宁选取6个发病程度不同的槟榔种植园,其中琼海市阳江镇岭下村属轻病园区,每个园采集了400株槟榔样品,琼海市石壁镇石壁村、万宁市长丰镇马坡村和万宁市南桥镇桥北村属中病园区,每个园采集了100株槟榔植株样品。以每10株槟榔植株为1个样方,每株槟榔采集倒数第2片或第3片叶片。

1.2 槟榔黄化病植株确定

采集的样品室内提取DNA后,采用车海彦等[14]建立的槟榔黄化病植原体分子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分别计算每个样本的槟榔黄化病植株的病株率,病株率(%)=检测到植原体的植株数/采集样品的植株数×100。

1.3 空间分布型确定

首先计算样方发病株数均值(m)、方差(S2)及平均拥挤度m*,同时计算槟榔黄化病植株的聚集度指标(扩散系数C、丛生指数I、CA指标和聚集度指数m*/m)[15]。采用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等3种方法测定槟榔黄化病植株的分布格局和内部结构[16,17]。

1.4 抽样技术研究

采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不同发病密度时的最适理论抽样数[18]。

其中:n为最适抽样数,m为样方发病株数均值(株/样方),t为一定置信度下的t分布值,取t=1.96,D为允许误差值,取D=0.1、0.2、0.3,α、β为回归模型中的参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聚集度指标

田间槟榔黄化病的聚集度指标的检验见表1,6个种植园中,有4个种植园检测到植原体的病株率<10%,这4个样本的扩散系数C<1,I<0,CA<0,m*/m<1,表明这4个种植园中槟榔黄化病病株在田间为均匀分布,有2个种植园检测到植原体的病株率>10%,这2个种植园的扩散系数C>1,I>0,CA>0,m*/m>1,表明这2个种植园中槟榔黄化病病株在田间为聚集分布。表明槟榔黄化病在不同发病率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在发病率较低时呈现均匀分布,然后随病株率上升表现聚集分布。

2.2 回归分析法

2.2.1 Iwao的m*-m回归分析。

将表1中平均发病株数和拥挤度应用Iwao回归法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建立田间槟榔黄化病病株m*-m回归式m*=1.319 m-0.330(r=0.971,P=0.001 2)(图1)式中a=-0.330<0,说明表明大田病株个体间相互排斥,但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b=1.319>1,表明个体群在田间聚集分布趋势。

2.2.2 Taylor幂法则。

将表1中样方发病株数均值和方差按Taylor幂法则公式转换为对数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建立田间槟榔黄化病病株回归式lg S2=1.191 lgm-0.010(r=0.968,P=0.001 2)(图2),式中β=1.191>1,表明田间槟榔黄化病病株的聚集度具有密度依赖性,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其聚集度也愈高。

2.3 理论抽样数模型

应用Iwao的理论抽样公式来确定理论抽样数n,建立最适理论抽样模型为:

根据最适理论抽样数模型得出槟榔黄化病在不同发病密度、不同允许误差水平时的理论抽样数(表2)。同一允许误差值下,随着发病密度的增高,抽样数逐渐减少。

3 结论与讨论

植物病害的空间分布信息是抽样设计的基础,它不仅有助于确定或改进抽样设计方案,而且可对研究资料提出适当的统计处理方法,对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则测定检验结果,结果表明:槟榔黄化病在田间发病程度较低(病株率<10%)时,呈均匀分布格局,但是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向聚集分布格局转变,而且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聚集度愈高。

理论上,种苗带病的结果可能导致新槟榔园中病株的空间分布型呈均匀分布,因此本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种苗是槟榔黄化病传播的方式之一,这和香蕉束顶病的研究结果一样,该病也是由种苗传入的[10]。而介体的传毒可能导致均匀分布或有一定的发病中心(即聚集分布),这取决于介体的迁移和传毒特性以及影响介体迁移和传毒的栽培和其他各种环境条件。在印度,已经证实了槟榔黄化病主要靠棕榈长翅蜡蝉(Proutistia moesta)传播[19],这也可以证明我国也可能存在槟榔黄化病的传播介体。

采用无病种苗、铲除病株并结合防治介体等措施是目前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有效措施[3,20]。本研究结果中,发病程度低时病株在槟榔园中呈均匀分布,当发病程度提高后转为聚集分布,存在发病中心,这正好从理论上证明了通过及时铲除槟榔黄化病病株可以控制病害的进一步发生,说明病害早期监测在病害防治中的作用。

空间分布型 篇5

对新疆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在葡萄园葡萄上的发生规律及种群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蝉在吐鲁番地区1年发生4代,1代高峰在5月中旬,其余各代世代重叠.其空间分布和温度变化关系密切,在春季平均气温20~30℃之间,种群趋于分布在藤架的中、高部位,而随着夏季温度的升高,种群向中、低位较荫蔽的部位转移,并通过在遮蔽物下躲藏或在阴凉湿润的土壤表面停留降温等措施度过极端温度.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分析表明,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发生活动期为聚集分布,并且随种群密度的变化,呈现扩散-聚集-扩散-聚集-扩散-聚集的变化规律.

作 者:栾丰刚 郑伟华 李芳 热孜万古丽・加马力 米日古丽・热合木都 马德英 LUAN Feng-Gang ZHENG Wei-Hua LI Fang Reziwanguli JIAMALI Miriguli REHEMUDU MA De-Ying  作者单位:栾丰刚,LUAN Feng-Gang(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新疆阿拉尔,843300;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乌鲁木齐,830052)

郑伟华,ZHENG Wei-Hua(新疆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52)

李芳,LI Fang(新疆分析测试中心,乌鲁木齐,830011)

热孜万古丽・加马力,米日古丽・热合木都,Reziwanguli JIAMALI,Miriguli REHEMUDU(新疆吐鲁番市农技推广中心,新疆吐鲁番,838000)

马德英,MA De-Ying(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乌鲁木齐,830052)

刊 名:昆虫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ENTOM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49(3) 分类号:Q968 关键词:葡萄斑叶蝉   种群   发生规律   空间分布型   温度  

浅析川南城市群空间分布特征 篇6

摘要:城市群空间布局和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川南城市群虽然被列为四川省重点经济发展区域,四市都是沿主要交通线路、河流呈节点状组团分布的空间结构,产业间也存在很大的相似度,其在空间发展中还有很多不尽合理之处。通过对川南城市群范围及类型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这样有助于建立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带,实现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相互结合的联动效应。

关键词:川南城市群;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川南地区作为成渝经济区中一个重要的次级城市群,要想在成渝经济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绝不能以单个城市作为竞争单元,而应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以整个城市群作为主体参与竞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获取先机,促进内部经济的长效发展,甚至推动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川南城市群地处成渝经济区的腹心地带,是四川省的重点2开发区,也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但其城市群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水平较低。随着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确定全省“十一五”经济发展战略,将川南城镇群作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仅次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先导区域进行重点发展。为川南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一、川南城市群范围的界定

按照省发改委编制的《四川经济区划》以及《川南经济区“十一五”区域规划纲要》,川南经济区包括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乐山五地市,而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川南城镇密集区规划》确定的川南城镇群仅包括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四地市,未包含乐山市,将其划入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考虑乐山自身的发展和功能,或并入成德绵都市圈或自成体系,本文所研究川南城市群范围仅限于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四地市。川南四市地处成渝腹心地带,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南部。毗邻云贵高原,是川、滇、黔、渝三省一市的结合处,东接重庆,西接乐山,北邻资阳、眉山,南接长江干流渝宜段。

由表1可看出川南四市包括10个市辖区,18个县,190个乡(包括9个民族乡),地域总面积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约7.28%;人口1762.4万,占全省近五分之一;2007年本地生产总值约1701.71亿元,占全省约16.2%,是除成德绵城市群之外的四川的第二大城市群。

二、川南城市群类型的界定

依据表2的标准可以看出,川南城市群从面积上已达到中型城市群的规模,在总人口上已跨入中型城市群的行列,但从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和城市等级结构三项指标看,川南城市群只能属于小型城市群。面积并不能代表城市群的发育程度,相同数量的城市分布在更大面积范围内,空间联系更小;总人口也不能代表城市群的发育程度,如果区域内城市化水平较低,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综上所述,川南城市群只能属于小型城市群。

三、川南城市群空间分布特征

川南城市群只是近似于城市群的城市密集区,处于城市群的雏形阶段,在空间发展上还不十分合理。例如,自古巴蜀地区交通不便,素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一直到现代这个情况才稍有改观,但交通仍是制约巴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1952年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建成,后来内昆铁路建成,两条铁路沿线的经济逐渐活跃起来,宜宾为著名的“酒城”,自贡为“盐城”,内江为“甜城”等等,逐渐发展了这四个中等城市,但其他地区经济就较为落后,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川南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1.自然地理因素

地形因素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地形条件,要有较大面积的平地和方便的对外交通联系,还要有较大范围的自然条件较好、经济较发达的腹地。川南地区由于地处丘陵区,加上这一地区气候较为湿润,降水量较大,川南四个城市受山体、丘陵和江河的分割影响较大,地形复杂,城市实体空间均为组团结构,沿河沿江分布。城市的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共同造成的。城市分布与地形和水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城市在空间上的发展更多的表现为原始状态,基本呈点状分布,城镇间互动协作的模式尚未形成。

另外,川南地区资源丰富。川南是我国四大硫铁矿山之一,是理想的化工原料基地;川南的天然气储量丰富,剩余储量占全省储量的30﹪以上,而且地域分布集中,主要在自贡、泸纳合和宜宾一带;川南的盐矿资源丰富,自贡在古代就已经生产贡盐,素有“盐城”之称;川南的无烟煤储量也相当丰富,其中古叙矿区是全省唯一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大型优质无烟煤矿区;川南是水能富集区,其中金沙江及其支流水能资源最为丰富;川南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四川省已经把川南旅游线路作为四川旅游线路重点打造。

2.区域交通体系

川南城市群地处川、滇、黔、渝的结合部,是四川省通江达海的重要基地,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腹地,区内交通便捷,已形成以成渝、内昆铁路和成渝、内宜、隆纳高速公路为主的交通体系,长江水道横贯东西,沱江沟通南北,水运十分便捷,是四川省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但川南地区的交通运输体系也不尽完善,如在公路建设上存在公路网中县乡公路行车条件差,公路技术等级低,通达深度低等问题。

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一方面有利于城镇间物资、信息的交流,但另一方面也是造成空间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由于城市大都集中在交通干线两侧,而城市间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通勤圈。除四个中等城市外,其他城市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不能带动周边地区城镇的发展,导致地区经济差异会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会更加明显。

3.经济差异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近几年川南四市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其中宜宾市一直位于四市之首,而其他市增速相当。再从图2来看,自贡市人均GDP明显高于其他三市,且增长迅速。究其原因:宜宾市虽然经济总量最大,但人口也是最多的;自贡市总人口为四市中最少的,从而导致人均值较高;而内江和泸州经济总量较低,同时人口较多。因此,人均水平不高。总的来说,川南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拉大之势。这样势必会使城镇的能量越来越集中于一点,四市的经济越来越不平衡,自贡和宜宾由于缺乏腹地而不堪重负,结果会导致城市交通、人口、用地、生态、公共卫生等诸多矛盾。

为了看清楚造成川南四市经济差距的真正原因,我将作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图3、图4、图5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泸州和宜宾一直领先,而自贡和内江的产值较低,主要是泸州和宜宾两市的农业人口多,都超过了400万,并且泸州和宜宾两市的辖区面积较大,所以农业产值较高。

第二产业自贡、泸州、内江三市的差别不大,而宜宾市历年都远远超过其他三市。主要是由于宜宾市拥有较多的大型国企,能源产业较发达,在“三线”时期奠定了较好的工业基础。

第三产业中内江低于其他市,宜宾领先,自贡、泸州差别不大,主要由于内江旅游资源较少而没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不发达,科研机构较其他三市较少,而其他三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及其配套服务产业较发达,科研院校较多,特别是宜宾。

参考文献:

[1]内江在成渝经济区、川南城镇群中的城市发展定位与规划研究,内江市规划局和建设局,2007,(7).

[2]代合治.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J] .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2):40-43.

[3]李连璞,刘连兴,刘俊章.乌鲁木齐城市群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 .德州学院学报,2004,(2):91-95.

空间分布型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调查

于2010年11月17—20日小麦出苗后、蜡烛草出齐而小麦尚未封垄时, 选择不同类型麦田9块, 每块田面积在4×667 m2以上, 采取顺序抽样法, 每块田等距离调查5行, 每行每隔10 m等距离调查10点, 每点调查面积0.11 m2, 每块田共调查50点, 按照顺序将每点的蜡烛草数量记录在方格纸上[1,2,3]。

1.2 分布型测定

以每块小麦田的调查数据为1组, 分别用二项分布、波松分布、奈曼分布、波松—二项分布和负二项分布5种分布型[4]进行频次拟合, 并用卡方 (X2) 检验[5];再应用聚集度指标 (扩散系数C、丛生指数I、聚集性指标指标和负二项分布K值) 判断杂草的分布型, 用Taylor幂指数法则和Iwao的回归分析方法作空间分布型的进一步检验[6]。

1.3 聚集原因分析

根据Blackith (1961年) 提出的聚集均数:λ=M×γ/2K。式中:M为平均密度;K为负二项分布的参数;γ为自由度, 等于2K、概率为0.5时的卡方值 (X2) 。当λ<2时, 聚集是由某些环境因素如人为行为、气候、土壤及植株生育状况等所致;当λ≥2时, 聚集是由自身特性或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6]。

1.4 抽样方法比较

在原始数据的方格纸上, 每块田取5~12个样点, 选择5点、单对角线、双对角线、“Z”字形和棋盘式5种抽样方法, 计算每样点的平均杂草数, 与相应田块总平均杂草数比较, 计算每种抽样方法的误差率, 并进行方差分析[4], 从而确定最佳抽样方法[1,2,3,5]。

1.5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根据Iwao提出的理论抽样数计算公式:, 计算理论抽样数。式中:t为概率保证值, D为允许误差, α、β为回归式中的参数。将概率保证值t定为1.96, 在允许误差 (D) 分别取不同值 (D=0.2, D=0.5) 的情况下, 应用Iwao的回归式中的α、β2个参数计算理论抽样数[6]。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间分布型

2.1.1 频次分布检验结果。由表1可以看出, 能进行频次分布计算的8块田中, 有8块田符合负二项分布;有6块田同时符合奈曼分布和波松—二项分布;有1块田同时符合二项分布和波松分布。负二项分布、奈曼分布和波松—二项分布均属于聚集分布[6]。因此, 麦田蜡烛草以聚集分布为主。

2.1.2 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由表2可以看出, 5种聚集度指标和聚集均度计算结果[4]中, 所有9块田5种聚集度指标都符合表明为聚集分布。

2.1.3 Taylor幂指数法则检验结果。将表2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后回归, 得:lgs2=0.420 0+1.056 1 lg M (R=0.954 2>r0.01, 差异极显著) , 其中lga=0.420 0>0, b=1.056 1>1, 表明蜡烛草在一切密度下均为聚集分布, 且具有密度依赖性, 即密度越大, 聚集度越强。

注:田块1由于杂草密度太低, 而无法进行频次分布计算。波松分布、奈曼分布、波松—二项分布的检验标准同二项分布。负二项分布的K值估计采用最大或然法。-表示不符合, *表示符合。

2.1.4 Iwao的M*-M回归检验结果。将表2有关数据回归得到方程:M*=1.922 5+0.960 2M (R=0.897 1>r0.01, 差异极显著) 。其中α=1.922 5>0, 表明蜡烛草个体间相互吸引,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β=0.960 2<1, 表明个体群为均匀分布。

2.2 聚集原因

由表2可以看出, 7块田的λ>2, 其M较小, 2块田的λ≥2, 其M较大, 对λ和M进行回归:λ=-0.241 3+0.906 5M (R=0.974 9>r0.01, 差异极显著) 。把λ=2代入方程, 得M=2.47。近年来, 萧县小麦种子更换频繁, 蜡烛草由外地夹带草种的小麦种子经调运传入, 或由于蜡烛草草种千粒重较小, 随洪水、沙尘暴远距离传入, 杂草平均密度<2.47时, 聚集由以下环境因素引起:人为机械操作 (播种夹带草种的小麦种子、土壤耕翻、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 、用夹带草种的沟渠水灌溉、内涝流水 (发生内涝时草种随水流在田间向低洼处聚集) 、风力吹拂等;杂草平均密度≥2.47时, 聚集是由杂草成熟后草种在周围自然脱落、传播或与以上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2.3 抽样方法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 经方差分析, 5种抽样方法中棋盘式取样的误差率极显著低于5点取样, “Z”字型取样的误差率显著低于5点取样, 而单对角线、双对角线、“Z”字型和棋盘式取样的误差率之间差异不显著, 这4种取样方法中以棋盘式和“Z”字型取样的误差率较低。因此, 宜采用棋盘式和“Z”字型取样方法。

(%)

2.4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在回归式中, 已知α=1.922 5, β=0.960 2, 取95%概率保证值t=1.96, 允许误差D分别取0.2和0.5。由Iwao提出的理论抽样数计算公式:, 可得下列2个方程:

根据所调查9块田的蜡烛草发生密度范围, 取密度0.1~10.0株/0.11 m2, 将每样点密度 (M) 带入以上方程, 得到2组在不同允许误差范围内的理论抽样数 (n) 。由表4可以看出, 当分布型和允许误差确定后, 抽样数受样本密度决定, 理论抽样数随着杂草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即在蜡烛草发生程度较重时, 理论抽样数就较小;在允许误差较大的情况下, 理论抽样数就会较小, 从而给调查带来方便。

3 结论

从试验结果来看, 蜡烛草以个体群在麦田呈聚集分布, 且聚集强度对杂草密度有依赖性, 密度越大, 聚集度越高。当杂草密度较小 (<2.47株/0.11 m2) 时, 个体群聚集是由某些环境因素如耕作、小麦播种、除草、灌溉、内涝、风力等引起, 当杂草密度较大 (≥2.47株/0.11 m2) 时, 聚集是由杂草本身的就近繁殖、扩散特性引起, 或由杂草就近繁殖、扩散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引起。据蜡烛草空间分布型的有关参数计算, 中等密度下 (2~6株/0.11 m2) , 允许误差为0.2, 理论抽样数为43~137个;若允许误差为0.5, 理论抽样数为7~22个。从抽样误差率考虑, 可用棋盘式和“Z”字型方法抽样。

参考文献

[1]雷小玲, 岳勇.平凉市麦田杂草种群分布调查[J].甘肃农业科技, 2010 (3) :29-30.

[2]马小华.麦田野燕麦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J].植物保护, 1988, 14 (1) :35.

[3]王向阳, 宋爱颖, 朱克响, 等.麦田泽漆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1997, 25 (1) :361-362, 379.

[4]唐启义, 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35-43.

[5]王向阳.芦笋茎枯病病株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1 (3) :344-347.

空间分布型 篇8

1 研究简述

公共服务研究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研究视角主要是广义的公共服务, 如医疗保障、城市交通和公共政策等领域, 涉及到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通过文献梳理, 可分为三个逻辑主线: (1) 注重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现实感知。旅游公共服务作为公共物品的一种形式, 涉及到众多利益主体, 居民和旅游者等需求方对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现实感知是评价区域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 相应的认知情感模型、评价体系和感知评价的研究成果较多[2,3,4]。 (2) 构建旅游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较完善, 相关研究也较丰富。除了旅游目的地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外, 一些学者研究了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产业框架, 特别是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中的旅游信息服务方式和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5], 旅游专业网站的旅游信息传播作用和效果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6], 一些专业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方案和运作模式也在探索中[7]。同时, 西方发达国家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 英美等国旅游服务系统有着非常完善的电子化政务公开、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预警功能[8]。 (3) 探索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由于旅游公共服务的公共物品性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应由政府来提供。随着公共物品理论的不断完善, 一些学者认为市场也可进入旅游公共服务领域, 且供给效率比政府供给更有效[9]。在某些领域, 政府完全可采取多元化的供给模式[10], 如公私部门的合作供给、第三部门的供给等。

我国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学术研究文献较少,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公共服务的概念辨析、内容组织、体系构建和供给模式等方面。如李爽等[11,12]对旅游公共服务的概念内涵、属性特征、内容构成和系统划分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服务内容构成、供需主体、供给模式等方面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重新架构。同时, 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也有突破, 一些学者对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应对策略和保障措施[13,14,15]。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重点。如不少学者讨论了节事活动中旅游公共服务的政府和第三部门供给模式[16,17], 并强调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18]。尽管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 但相关实践活动已在一些旅游发达城市开展, 如厦门2007年就完成并通过了我国首个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0年我国首个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在桂林成立等, 标志着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活动进入了新阶段。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 相应的供给模式和运行模式单一, 无法充分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运行体制不完善、资源配置效率低、空间分布不合理,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千头万绪, 需要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寻找合适的突破口。

本文试图以旅游型城镇———南岳镇为例, 利用区位商计算模型分析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各要素的比较优势。通过实地调查, 分析旅游公共服务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结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空间布局存在的若干问题, 提出旅游公共服务空间优化的对策, 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性资料。

2 公共服务体系集聚水平与空间布局

2.1 公共服务体系各要素的集聚水平分析

旅游公共服务内容体系庞杂, 分类方法各异。本文立足于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分为旅游公共交通、旅游公共信息、旅游公共安全、旅游公共休闲和旅游公共环境等5个构成要素。利用区位商的数学模型, 对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各要素在衡阳市中的空间集聚度进行比较分析, 便于找出旅游型城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基于资料的可得性和分析的简便性, 本文利用人均旅游公共服务占有量作为资源空间集聚度评价标准。由于旅游人口为流动人口, 本文区位商计算旨在求出各要素的人均占有系数, 前提是满足当地常住人口的需求, 故计算时以两地常住人口为准。计算公式为:

式中, Q指区位商数值;S0为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要素Si的组成值总和;n为要素的组成值个数;i指要素组成值的序列号, 且为正整数;T为衡阳市相应要素Ti的组成值总和;P0为南岳镇人口总数;P为衡阳市人口总数;两地人口数量均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旅游公共交通系统不仅包括交通基础设施 (如公路建设、停车场) 、交通运输市场, 还需考虑城区交通营运。基于数据的有效获取, 本文试图从交通线路、专线站点和大型停车场3个方面说明南岳镇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根据《衡阳六十年》统计数据, 截止2008年南岳镇境内旅游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主要过境线路有国道G107线、省道X037线、X038线、X042线和X061线, 全长约42.2km;高铁站点1个、专线汽车站点2个、公共停车场10个, 其中包括中心停车场和万寿生态停车场等。相应的衡阳市公路里程为17671km, 长途汽车站24个、停车场127个。根据式 (1) , 即可得到南岳镇人均公路里程的区位商值为0.632、旅游站点区位商值为22.042、停车场区位商值为20.827。区位商值说明, 就旅游公路里程数而言, 南岳镇旅游交通网络服务并不占优势, 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 由于南岳镇旅游中心地的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相应的旅游交通节点服务功能较强大, 这也是构建现代旅游公共服务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近年来南岳镇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 开通并完善了南岳衡山旅游网站, 成立了信息自动化验室办公室, 建成了高质量、全覆盖的通信系统及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络。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信息服务两部分。非物质信息数据难以统计, 故本文以物质信息为主, 以旅游交通指示信息、旅行社和邮政局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南岳镇旅游公共信息进行信息采集筛选、实地考察与补判得知南岳镇主要旅游交通指示信息14处、中大型旅行社12家、邮政局6家, 相应的衡阳市相关数据分别为468处、59家和186家。根据式 (1) - (3) , 南岳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区位商值为11.871, 大大超过了衡阳市的整体水平, 反映了作为旅游型城镇的南岳镇近几年在旅游信息化建设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旅游公共安全服务:旅游公共安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旅游交通事故、旅游食品安全、景区治安状况、景区自然灾害事故等。由于相应的数据缺失, 我们用旅游地公安局派出所数量、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来间接衡量旅游公共安全服务能力。通过统计可得, 南岳镇共有派出所4处、医疗卫生机构9家。但就人均比值而言, 南岳镇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均比值是衡阳市的5.764倍, 空间集聚水平较高, 有利于旅游型城镇的专业化建设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旅游公共休闲服务:旅游公共休闲要素是人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 体验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根据大众旅游休闲方式和南岳镇的地域文化特色, 从星级酒店、综合文化中心 (包括图书馆、电影院、歌舞厅、体育馆) 、购物中心 (包括超市、百货、香行) 、广场公园4个方面搜集数据, 见表1。根据式 (1) - (3) , 可计算出南岳镇旅游公共休闲服务的区位商值为7.218, 在人均占有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注:**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旅游公共环境服务:旅游公共环境很难用数据衡量, 它只是旅游者的一种感性体验, 可用旅游者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来衡量。通过100份问卷调查, 在1%的置信区间, 旅游者满意度和重游意愿的相关系数高达0.9以上 (表1) , 这表明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 各个旅游服务要素的建设必须要同步进行, 增强旅游者的整体体验质量, 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2.2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空间格局

按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五大要素, 利用ArcGIS线状要素叠加、CAD矢量数据合成等手段, 将相应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叠加在同一底图上, 即可看出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千”字形布局 (图1) , 分别集聚在省道X037线、X042线和X061线。进一步分析发现, 酒店和旅行社等与旅游直接相关的服务设施空间集聚程度较高, 主要分布在X037线与X061线交汇处以及沿X042线。主要原因是, X042线距离核心景区较近, 便于旅游者出行, X037线与X061线交汇处交通便捷, 空间可进入性较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管理机构或供给主体部门基本上沿X061线布局, 沟通较方便;而休闲娱乐服务设施空间分布较广, 但也基本上沿主干道或次级主干道布局, 能覆盖整个南岳镇的旅游需求。

3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空间布局差异特征

3.1 公共服务体系要素集聚水平差异明显

通过计算各类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区位商, 测度了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集聚程度。结果表明, 旅游公共服务各个要素空间集聚水平差异明显。在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内部差异上, 旅游公共交通服务要素内部人均公路里程空间集聚水平仅为0.632, 是旅游公共交通要素内部各组成部分集聚水平最低的;而相应的旅游站点服务设施和停车场服务设施区位商值较高, 集聚水平分别为22.042和20.827, 是人均公路里程集聚水平的35倍和33倍, 表明在旅游交通服务要素内部, 相对南岳镇的人口规模, 其旅游公共交通服务配置水平差异显著。不同类型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同样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医疗卫生机构区位商值为5.764, 空间集聚水平最低;旅游公共休闲服务次之, 空间集聚水平为7.218;旅游公共信息服务配置的空间集聚水平最高, 这意味着南岳镇在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面与旅游市场需求最为匹配, 而相应的医疗保障服务则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3.2 公共服务体系要素集聚水平空间差异明显

从图1可见, 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呈“千”字形布局, 进一步用圈层结构分析揭示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圈层分布分异特征。以X061线与X037线交汇点为圆心, 以0.25km为半径作圈层分析结果表明, 在小于0.5km半径范围内旅游公共服务要素数量占总数量的34.8%, 在0.5—0.8km半径范围内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占总数的18.1%, 0.8—1km半径范围内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占总数的47%, 圈层分异特征明显。从中可见, 南岳镇1km半径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高低峰值, 0.5km范围内是旅游公共服务要素集中的第一个峰值, 集中密度较大, 主要是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星级酒店和汽车服务站点等。随后进入了相对低谷区, 在0.5—0.8km范围内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较少, 零散布局一些购物超市和政府公共服务部门, 主要原因是这一区域主要是居民区, 配套的公共服务基本上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在0.8—1km范围内出现一个最高的峰值, 旅游公共服务要素比值达到47%, 主要布局有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环境监测部门、旅游交通指示信息服务设施等, 主要原因是该区域距南岳核心景区较近, 是一个较大的旅游集散中心区域, 与旅游运行管理、旅游活动和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公共服务要素集聚较多, 符合旅游景区管理和旅游活动规律。

圈层结构分析说明了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空间分布的区位集聚差异性, 而扇形分区则重点阐释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空间布局的方向性差异。同样以X061线与X037线交汇点为圆心, 将南岳镇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大区和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亚区。对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空间布局进行扇形分区分析表明, 南岳镇西北方向是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分布的主要扇形区, 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占总数的41.7%;东北方向扇形区集中了36.4%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 而东南方向旅游公共服要素占总数的13.6%;南岳镇西南方向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布局最少, 仅占总数的8.3%, 且要素类型单一, 基本上是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从扇形分区的分析结果来看, 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方向性差异。

3.3 公共服务体系要素空间集聚时序差异

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空间布局形态是随着南岳镇的空间结构发展而形成的, 因此在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建设的时序和等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首先, 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在时序上呈现明显布局不均衡, 以X061线与X037线交汇点为圆心, 半径约0.5km范围内的老城区开发时间长, 人口分布密度高, 长期积累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较多, 约占总数的35%。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 以X038线 (金沙路) 为主体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建设迅速发展, 吸纳了众多的旅行社、星级酒店和环保服务部门布局于此, 约占总数的47%。近几年,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旅游业的持续增长, 南岳镇核心城区旅游交通系统压力增大, 城区人口增加, 旅游公共服务要素人均拥有量不足, 出现季节性和持续性的供需矛盾。因此, 南岳镇政府在X061南部 (祝融南路) 进行了总体规划, 对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引导, 吸纳了部分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布局于此。其次, 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在等级上也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同一类型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 由于存在服务规模、服务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可分为高低不同的级别, 等级越高, 旅游体验质量越高, 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正外部性就越大。南岳镇老城区建设时间较早, 旅游业还未充分发展, 旅游公共服务需求不旺盛,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处于一种零散、混沌的状态, 此时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基本上局限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 高等级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较少。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旅游业飞速发展, 各种旅游服务需求持续旺盛, 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规模和等级不断升级, 但参差不齐, 鱼龙混杂, 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随着旅游消费结构管目前该地区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布局较少, 但发展趋势较好, 且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起点高, 将形成高等级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集聚区。

4 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空间引导措施

4.1 以祝融南路为轴线, 建设旅游服务综合体

结合南岳古镇的改造和保护, 城镇发展方向以向南为主, 以祝融南路为轴线, 建设南岳新城, 置换旧城用地, 将部分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吸引到南岳新城, 组建一个全新旅游服务综合体。所谓旅游服务综合体是在城市综合体的概念上延伸而来的, 是通过区域内集约型建筑物实现旅游服务功能空间上的相互组合与价值互补, 在强调旅游咨询、集散、中介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 有机组合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旅游要素型服务功能, 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功能复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为旅游业提供一个高效集中的经营平台, 为政府提供旅游公开管理的集中载体, 开辟了旅游服务中心建设的新模式, 实现了从旅游服务中心到旅游服务综合体的转变[19]。南岳镇应抓住旧城改造、新城创建的有利时机, 通过市场、行政等多种手段, 吸引和引导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向旅游服务综合体集中, 政府旅游服务机构可先行迁移, 以此带动相关服务链向新城发展。南岳镇旅游服务综合体除了常规的信息咨询和交通集散等辅助性服务外, 应结合南岳建筑风格、养生文化、特色美食、历史文化等, 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体验式旅游项目, 构建一个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服务综合体, 使旅游服务综合体本身成为一个旅游吸引物。在旅游者消费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和旅游服务需求持续增长的关键阶段, 旅游服务综合体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者提供可供选择的细化和差异化服务, 实现信息咨询、线路安排、安全预测、车辆维修、休闲娱乐等综合式服务。

4.2 结合镇区旧城改造, 实现旅游服务功能分区

南岳古镇南起107国道、北至朝阳峰, 东起茶亭子, 西至白龙潭, 面积1.8km2, 以寺庙建筑、古镇老街为主要景观特色, 以游览观光、朝拜进香、民俗庙会为主要游览内容。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现代化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进驻, 南岳古镇特色逐渐流失, 功能特点削弱。因此, 为了更好配合南岳镇旅游服务综合体的构建, 南岳古镇应利用古镇改造的机会, 严格控制古镇人口, 将部分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和服务人员迁出古镇区域, 恢复南岳古镇原貌, 突出宗教文化特色和旅游景观形象, 提高旅游者古镇体验的质量, 将南岳古镇打造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和展示“寿文化”的重要场所。同时, 为了满足当今旅游者个性化、多样化和便利化的消费需求, 在旧城改造的同时, 新建南岳新城, 适当调整旅游公共服务布局。在衡山路和祝融路交叉区域新建大型的旅游交通综合服务区, 构成连接新城和旧城的交通网络;在衡山路以南片区规划南岳旅游服务综合体, 从旅游者感知体验角度, 对服务场景和服务设施进行风格包装和气氛营造, 从旅游者参与体验角度, 设置极具南岳特色的文化体验馆、参与式活动体验项目和实时性旅游信息咨询馆等, 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的合理分区。

4.3 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 提升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2006年以来, 南岳镇为申请世界遗产, 对区域内旅游公共服务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建和改善, 但相应的软件服务有待推进, 如南岳镇的旅游信息化、标准化、数字化滞后, 部分旅游企业未形成网络经营, 不能满足当代旅游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因此, 南岳镇应努力推进旅游信息基础服务建设,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资源中英文网站建设, 实现旅游企业与政府的网络资源共享。重点构建旅游咨询信息系统和自助游信息平台, 进一步完善网上预订系统, 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提供互动性的在线咨询和预定、投诉处理系统。针对南岳景区旅游者的持续增长, 旅游求助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提上日程。完善应急救助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 通过应急系统可迅速预报、监测和发布, 让旅游者了解各种安全信息, 增强旅游安全应急能力。

摘要:基于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的实地调查, 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分析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优化策略。结果表明, 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千”字形布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集聚水平的类型和空间差异明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空间集聚的时序差异显著;提出应以祝融南路为轴线, 建设旅游服务综合体;结合镇区旧城改造, 实现旅游服务功能分区;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 提升旅游接待服务体系的优化策略。

圆柏果实空间分布特征观察 篇9

高等植物的花、花序、果实和种子, 甚至着生这些器官的生殖枝均可称为生殖构件。每种植物的生殖构件都有一定的分布格局和数量变化动态[1]。种子是种子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最重要器官之一, 是联系上下代植物体的纽带。能否有足够的种子种群经散布后形成土壤种子库, 避开不良环境, 在适宜时机达到幼苗的建成, 为种群补充后代, 对种群的发展和壮大至关重要。文中通过对不同居群圆柏果实空间分布及数量的观察, 以分析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居群生殖能力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深入系统研究圆柏种群的生殖生态学特征提供理论基础。

1 圆柏的形态特征

圆柏 (Sabina chinensis L.) 为圆柏亚科圆柏属, 常绿乔木或灌木;幼树之叶全为刺形, 老树之叶刺形或鳞形或二者兼有;刺形叶常3枚轮生, 稀交互对生, 基部下延, 无关节, 上面凹下, 有气孔带;鳞叶交互对生, 稀三叶轮生, 菱形;高达20 m, 树冠尖塔形, 老时树冠呈广卵形。幼树枝条斜上展, 老树枝条扭曲状, 大枝近平展;小枝圆柱形或微呈四棱;冬芽不显著。雌雄异株, 少同株。球果当年、翌年或三年成熟, 珠鳞发育为种鳞, 肉质, 不开裂;种子1~6粒, 无翅;子叶2~6枚。原产于我国内蒙古及沈阳以南, 南达两广北部, 西南至四川省西部、云南、贵州等省, 西北至陕西、甘肃南部均有分布。西藏有栽培, 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圆柏属于喜光树种, 较耐荫。喜凉爽温暖气候, 忌积水, 耐修剪, 易整形。耐寒, 耐热。对土壤要求不严, 能生长于酸性、中性及石灰质土壤上, 对土壤的干旱及潮湿均有一定的抗性, 以在中性、深厚而排水良好处生长最佳。圆柏是最适应干旱环境的, 在干旱地区, 它们常取代其他植物。圆柏作为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 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寿命长, 可达百年以上。对多种有害气体有一定抗性, 是针叶树中对氯气和氟化氢抗性较强的树种。对二氧化硫的抗性显著胜过油松。能吸收一定数量的硫和汞, 阴尘和隔音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景观生态功能、环境效益和资源价值, 目前在山西园林绿化、荒山绿化、高速公路绿化等方面广泛应用。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

研究地区太原市, 该市冬冷夏热, 年均气温为10℃左右, 一月均温5.1~-8.0℃, 七月均温23℃。年降雨量420~457 m L。

研究所涉及的圆柏居群分别位于楼前、广场旁, 在调查各样点雌、雄株花序空间分布及开花传粉规律的基础上, 调查各样点果穗空间分布特征。

2.2 样树及样地情况

对样地内圆柏进行测量, 确定样树的性状、树高、冠幅和胸径。挂牌标记 (见表1) 。

2.3 观察方法

将每株树均按东西南北4个方向, 平均分为上、中、下3个层次, 里外两层, 对果实空间分布观察。以分析不同地点的圆柏果实空间分布特征。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实在树体的分布观察

3.1.1 圆柏果实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每样株按东西南北分, 南侧果实量>东侧果实量>北侧果实量>西侧果实量, 表现为南侧果实量最高, 西侧果实量最低。

植物只有在一定的光照下才能够正常生长。光照条件不但影响树的生长, 还影响枝条、花和叶片的质量, 从而影响果实分布。在树体光照良好的方向果实量远多于光照时间短、气温偏低的方向, 所以圆柏雌树果实量的多少与光照有一定关系。

3.1.2 圆柏果实层次分布特征分析

每样株按上、中、下3个层次进行平均分, 中层果实数>上层果实数>下层果实数, 表现为树冠中层果实数高于上、下层。

果实分布与花序在树冠上分布规律相一致, 即树冠中层花粉分布最多, 上层居中, 下层最少。对于树体上、中、下部而言, 越接近人体高度, 刺形叶越多, 雄球花生长量越少。这是由于当圆柏下部人来人往, 致使外界生长环境不良, 以防止外界损害因而多生长为刺叶, 刺叶雄球花量少于鳞叶, 所以树体下部花量较少亦为行道树下部花量少。因此下层结果数最少。

3.1.3 圆柏果实里外分布特征分析

每样株按里外两个方向分, 外层果实数>里层果实数, 表现为树冠外层果实数高于里层。

这种结果也是由于光照的原因, 外层接受的光照较里层多, 因此外层结果量多于里层。

3.2 不同居群中样株果实量的比较分析

果实中种子产量高低与授粉、花粉萌发及花粉管伸长、受精和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密切相关[2]。由于果实从花芽分化到成熟要经历漫长的发育过程, 因而容易受到不良气候、生态和生理等因素的影响, 并危及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3]。光照条件、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周围环境条件栽植密度对果实数、坐果率有综合影响。楼前圆柏的果实数>广场旁圆柏果实数。周围小环境对花序分布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圆柏种植在楼前, 楼体对冬季的西北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圆柏南面没有大型建筑物, 而种植有雪松、泡桐等树木, 夏季可以适当降温, 所以该树所生长的小气候良好, 不会过于炎热或寒冷, 适宜圆柏生长, 所以果实分布较为规律。

树位于广场南北道上, 周围种植有丁香、珍珠梅等。树体西面种植大量毛白杨, 东面、南面、北面还有近同等高度的圆柏, 树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较大使该树一部分处于阴影中, 致使光线不充足、温度偏低, 所以该树结果量少。

4 圆柏果实空间分布特征实验的讨论与结论

4.1 果实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果实分布的因素

裸子植物要实现种的繁衍, 必然要经历开花、传粉、受精、胚胎发育和果实形成这几个密切相关的过程。花、果、种子在树冠上的分布自然体现了植物生殖过程适应环境条件的生殖策略。圆柏果实在树冠上的分布, 实质上反映了种子在树冠上的分布规律, 均表现出与花序在树冠上分布规律相一致, 即树冠中层果穗、种子量最多, 上层居中, 下层最少。这与胡杨种子主要分布于树冠上部略有不同。树冠东西南北南相比较, 南侧果实量>东侧果实量>北侧果实量>西侧果实量, 光照影响花的成果率及其果穗量在树冠各层次上的分布比例, 进而影响树冠各层次上的种子量。单株果实大部分分布在树冠的中层, 除与雌花主要分布在树冠中层有关之外, 还与中层花占据开花、传粉的有利时间及空间有很大的关系[4]。对圆柏雄花物候的观察结果表明, 雄花在树冠上的开放次序均是从顶部向基部依次开放, 因此树冠中层的雌花即便是还没有发育成熟, 具有较大表面积的雌花柱头在时间上也是最早能够接受到花粉的, 即使是遇到了低温等恶劣的气候, 5~6 d的花期也足能保证接受到雄树中层花粉而顺利完成受精作用;但上、下层依次开放的雌花这种竞争优势就较低, 这可能是上、下层花的成果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此外, 圆柏雄花序主要集中于树冠中部。花粉浓度的方位与主风方向有关, 在树高范围内, 花粉浓度有由下至上增加的趋势, 当大气相对湿度低于75%, 风速大于3 m/s, 花粉易散出, 也易抬升。并且, 占据较高花位的雌花可减少其他树冠对传粉的屏障作用, 从而易接受来自各个方向的花粉, 以保证较高的受粉受精效率。同时, 树冠中上层的雌花在完成受精作用进入果实发育阶段, 对光及营养物质的需求也具有最大的竞争优势, 这可能是下层花的成果率较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气候条件的变化、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低以及林分密度大、营养竞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会影响果穗在树冠各层次的比例。

4.2 果实数量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植物在其生活史中, 总是对外界环境做出不同的响应, 进而改变其生理生态特性, 以维持和扩大种群[5], 从植物果实的生殖策略来看, 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一是果实数量和质量的变异, 二是种子大小的变异, 三是种子数量的变异。

从同一种的不同层次来看, 圆柏各层次间上中下果实量差异显著, 单株种子量相应发生改变。

从同一种的不同方向来看, 圆柏各个方向东西南北果实量差异显著。

从同一种不同居群间来看, 不同环境中的圆柏结果量也不同。

5 结束语

通过对圆柏果实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如下。

1) 圆柏果实在树冠上的分布, 均表现为树冠中层最多, 上层居中, 下层最少, 这与雄花在树冠上的分布、花粉云的密度、果实发育对光及营养物质的需求有关。

2) 同一个种不同居群间比较, 圆柏各居群间单株果实数差异显著。通风、能见着光、未铺装的地点果实量明显居多, 这表明圆柏果实数量性状, 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3) 圆柏果实主要分布在树体的表面, 这于光照有一定关系 (见图1、图2) 。

4) 圆柏果实着生部位。果实着生于鳞形叶、刺形的叶腋间, 而且生长在鳞形叶腋间的多 (见图3、图4) 。

参考文献

[1]王健, 魏刚, 刘昌迎, 等.银杏枝、花、种子在树冠上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 (2) :185-189.

[2]刘建平, 周正立, 李志军, 等.胡杨、灰叶胡杨果实空间分布及数量特征研究[J].2005, 25 (3) :336-343.

[3]张华新, 沈熙环.林木种子园生殖系统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 2002, 38 (2) :130-134.

[4]张艳敏, 魏岩, 严成.亚麻叶碱蓬的物候及结实格局[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3 (3) :187-191.

桃树蚜虫越冬卵空间分布规律 篇10

关键词:桃树,蚜虫,越冬卵,空间,分布型

2006~2008年,我们对驿城区胡庙乡桃树越冬蚜卵空间分布型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如下。

1 调查方法

在桃树蚜虫越冬卵孵化前选择5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大小为0.66 hm2,采取机械抽样的方法在每块标准地的对角线选取20个标准株,再在标准株上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选取5个标准枝,每个标准枝都从顶芽向内量取50 cm,共有500个标准枝,逐枝查卵,其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

则:

2 空间分布型检验

将调查结果用扩散系数C、K值及种群聚集系数(λ)的方法进行检验。

2.1 扩散系数C的检验

计算置信区间:

C的95%置信区间为(0.873~1.127)。

若C落入此置信区间内,则为随机分布型。若C落入此置信区间外,则为聚集分布型。通过计算可知:C=4.667明显的落在95%区间以外,则认为桃蚜越冬卵为聚集分布型。

2.2 K值检验

K值是估计种群聚集分布的指标,它是用平均数的平方除以方差与平均数之差所得的值。其计算公式为:

为便于实际应用可用CA表示,CA=1/K,如果CA大于0时,则为聚集分布型;CA小于0则为均匀分布型;CA等于0则为随机分布型。现将调查结果中的已知数代入上式,检验其分布量。

通过计算可知,CA(1.221)大于0,所以桃树蚜虫越冬卵为聚集分布型。一般来讲,K值越大,聚集度越低,K值越小,聚集度越高。

2.3 聚集均数(λ)的检验

通过聚集均数(λ)的检验,可以清楚地知道桃蚜越冬卵聚集的原因是由外界环境条件引起的还是由蚜虫本身习性引起的[1]。具体的说就是:当聚集均数λ<2时,桃蚜越冬卵聚集均数可能是由外界环境条件的差异引起的。当λ≥2时,聚集的原因可能是由桃树蚜虫本身习性引起的。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r是具有自由度等于2K的X2分布函数。计算聚集均数应用0.5的概率值,即r=X2分布表中的自由度等于2K与0.5概率所对应的X2值,将数字代入:

由计算可知:λ>2,桃蚜越冬卵聚集的原因是由桃蚜产卵的习性所引起的。

3 分析及讨论

根据空间分布型检验,我们知道桃树蚜虫越冬卵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分布。一般认为,对于聚集型分布的昆虫来说,采用线性抽样法较好。如对角线、平行线取样法取出的样本具有代表性,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序贯抽样的理论确定所抽取的样本数。这样可以提高测报工作的可靠性和精度[2]。同时,在桃蚜越冬卵的防治上根据其分布型特征进行防治。这样即节省了人力、物力,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污染,其有利于桃园内昆虫生存系统的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焕玉,邱同铎.中国果树病虫志[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5.

空间分布型 篇11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分类号 S159

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成土母质、地形、人类活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成为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一、变化的时空连续体,并表现出高度的变异性。20世纪80年代开始,土壤空间变异性研究在我国勃然兴起,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4]。土壤的空间变异性对于评价和有效利用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近年来,由于地统计学、GIS和GPS等研究方法广泛应用在土壤科学领域,并由此推进了我国对土壤养分空间特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6-8]。然而,三峡库区作为全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在土壤空间变异性研究方面却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重庆市忠县为例,应用地统计学并结合GIS技术,对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的空间变异情况进行研究,从而为三峡库区农业生产规划、养分的管理及合理施肥等提供科学依据,以期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理论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忠县地处重庆市中部,是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面积2 187 km2,最高海拔1 680 m,最低117 m,典型的丘陵地貌,处于暖湿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年均温18.2℃,≥10℃年积温5 787℃,无霜期341 d,日照时数1 327.5 h,太阳总辐射能350.43 kj/cm2,年降雨量1 200 mm,相对湿度80%。

1.2 方法

本研究在忠县全县范围内采集土壤样品1 980个,随机采样,同时利用GPS确定样点经纬度,由此得到忠县土壤样点分布图(图1)。

采样方法:在随机选取的样点附近采用“S”法均匀采取0~20 cm深的耕层土壤,每一个样点采集10个点,然后将其进行充分混合后,用四分法留取1 kg作为样品。

样品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方法(ASI法)[9]分析土壤样品,分析土样的项目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OM)、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大量养分元素。

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数据统计包括平均值、标准差、方差、变异系数等的计算,数据分析利用ArcGIS采用地统计分析及kriging空间插值的方法进行半方差函数分析、函数模型拟合、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及土壤养分分级分布图的绘制[10]。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养分的基本统计值特征

首先用阈值识别法对所有1 980个土壤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再利用SPSS进行常规统计分析,其分析结果见表1。

从变异系数看,磷的变异系数最高为89.54%,其次是钾和有机质,变异系数分别为60.02%和38.50%,而变异最小的均为N(34.32%),这说明研究区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很大。但由于研究区0.1

2.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采用克里格(kring)空间插值法分析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采用ArcGIS10.1软件中的空间分析模块来进行分析。首先要计算各土壤养分含量的半方差函数,并选择出最合适的半方差函数模型进行拟合,并用交叉验证法来修正模型的参数,得到研究区各土壤养分的半方差分析结果(表2)。

结果表明,忠县土壤有机质、氮、磷和钾的空间变异性都存在半方差结构,但半方差结构参数表现不一,其变程范围在10 118.4~57 252.5 m。由于C0表示由实验误差等随机因素引起的变异,从块金方差C0看,不同养分的差异较大,N的块金方差很小,接近于0,表明随机因素引起的变异小;而有机质、磷和钾则相对较大,表明随机因素引起的变异较大。半方差结构[C0/(C0+C)]比值表示养分的空间变异程度,从[C0/(C0+C)]比值看,N的比值为69.642%,在25%~75%,表明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是由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有机质、磷和钾的比值分别为89.988%、89.101%和79.403%,均大于75%,表明具有很弱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主要来自随机因素[11]。就决定系数R2看,由于决定系数越大,模型的拟合性越好,本研究中氮的决定系数最大,其拟合性最好;而P的决定系数最小,拟合性最差。

2.3 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

根据表2所选择的半方差函数模型,采用克里格最优内插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10.1的地统计分析模块,绘制出土壤各养分含量的等值线图,然后与忠县的行政区划图相叠加,得到忠县各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图(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各不相同,然而部分区域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西部及北部部分区域较高,而中部及东南部含量较低。而土壤碱解氮则表现为,北部及东部部分区域的含量较高,西部及南部含量较低。土壤有效磷含量表现为仅有西部及中部极少数区域含量较高,其分布特征总体上表现出比较高的均质性,这可能跟磷素在土壤中不太容易迁移有关。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分布格局相对比较复杂,与其他养分相比,表现出相对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这说明土壤中钾素比较容易受到一些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分布表现为中部地区含量较低,南部及北部含量较高,东部及西部含量较低。总体而言,土壤养分含量呈现北部高,中部低的趋势,这可能跟研究区内的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有关。

nlc202309011233

2.4 土壤养分含量评价

根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制定的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表3),本研究还对忠县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进行了分级评价,其评价结果如图3所示。

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水平大都处于4级以上,1级很少,5级最多,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很缺乏,仅南部极少数区域含量很丰富;研究区土壤碱解氮含量水平以4、5级为主,表明研究区土壤碱解氮含量非常缺乏,仅南部极少数区域为2级水平,含量丰富,没有含量很丰富的区域;研究区土壤有效磷含量为5、6级水平,表明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极低,非常缺乏;研究区土壤速效钾含量主要处于3、4级水平,3级为主,表明总体上研究区速效钾含量中等,部分地区缺乏。

4 结语

研究区所有1 980个采样点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其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呈正态分布,但总体变异性较大,其变异系数为34.32%~89.54%,属中等变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西部、北部部分区域较高,而中部、东南部含量较低的趋势,但其总体含量水平低,处于很缺乏状态。土壤碱解氮则呈现北部、东部部分区域的含量较高,西部、南部含量较低的趋势,其总体含量水平很低,处于非常缺乏状态。土壤有效磷含量呈现出西部、中部极少数区域含量较高的趋势,在其总体分布特征总体上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均质性,但同样其总体含量水平低,处于非常缺乏状态。而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分布格局与其他土壤养分相比,相对比较复杂,总体表现出比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呈现出中部地区含量较低,南部、北部含量较高,东部、西部含量较低的趋势,总体含量中等,仍有相当部分区域处于缺乏状态。但就土壤养分整体而言,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北部高,中部低。因此,在该研究区进行农业生产时,应加大有机肥、氮肥、磷肥的施用,适当施用钾肥,以更好的使用和培肥土壤,指导农业生产,科学施肥。

参考文献

[1] 程先富,史学正,于东升,等. 江西省兴国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布格局[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1):64-67.

[2] 王宏庭,金继运,王 斌,等. 土壤速效养分空间变异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4):349-354.

[3] 崔潇潇,高 原,吕贻忠. 北京市大兴区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J]. 农业工程学报,2010,9(26):327-333.

[4] 张 贞,高金权,陈 卫,等. 基于地统计学的土壤肥力空间变异分析[J].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2,2(18):134-139.

[5] 黄昌勇. 土壤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6] 邹 焱,苏以荣,路 鹏,等. 洞庭湖区不同耕种方式下水稻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状况[J]. 土壤通报,2006,37(4): 671-674.

[7] 郭宗祥,左其东,李 梅,等. 江苏省太仓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EC的变化[J]. 土壤,2007,39(2):318-321.

[8] 王胜佳,陈 义,李实烨. 长期三熟制下谷物产量和土壤氮磷钾及有机质性状的演化[J]. 土壤通报,2003,34(3):187-190.

[9] 加拿大磷钾研究所北京办事处. 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10] Cambardella C A, Moorman T B, Novak J M. Field-scale variability of soil properties in central low a soils J. Soil Sci. 1994, 58: 1 501-1 511.

[11] Alemi M H, Azari A B, Nielsen D R. Kriging and univariate modeling of a spatial correlated date[J]. Soil Technology, 1988, 1(2): 117-132.

城市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研究 篇12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阶层结构相对简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阶层结构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同的社会阶层在空间层面上有不同的分布范围, 即其空间分布, 这种空间分布集中体现在不同的居住地上。

2 社会阶层的概念

社会阶层的概念虽然不为普通群众所了解, 但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 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在改革开放前, 城镇人口相对较少, 经济不发达, 而农村基本上处于普遍贫困化状态, 而且实施的是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制度, 农村社会在经济上基本不存在分层, 或者说难以分层, 所以当时的社会阶层较为简单。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 这些转变促成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逐步现代化。最近30年, 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基本形成。

目前, 我国的社会阶层从上至下可以划分如下10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3 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

人们工作、居住、生活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们活动范围有一部分交集, 但更多的是各有一定的固定的范围圈, 该活动范围圈可称之为空间分布。该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为了研究的方便, 我们从其相对固定的居住环境着手进行考察。

人们的居住环境根据其优劣状况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棚户区、陈旧居住区、一般性居住区、新建商品房居住区、高档别墅区。

1) 棚户区指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棚户区形成如下:早期外地进城人员在城市控制不严的地方搭建的简屋;原人均居住面积狭小, 自发无序乱搭建以扩大使用面积者;城中村村民自发建房形成的。棚户区居民部分有固定职业, 但收入水平较低;部分无固定职业, 以打零工为主;也有少量由于有较好的收入来源, 具有搬出的条件, 但仍选择暂住在棚户区。

2) 陈旧居住区, 多为20世纪80年代早期建造的工人新村。距今已有30多年, 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 房屋面积小, 多为砖混结构或砖结构, 且多年再无投入或年久失修, 房屋面貌残破, 再加之部分自行加建改造, 房屋抗震性差, 区内道路破损, 有极少的绿化或多为裸露土地, 这样的小区多处于急需改造的状况。

陈旧居住区的居民多为原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的产业工人, 家庭收入不高。一部分为下岗再就业及自谋职业的群体。还有一部分, 由于有一技之长, 变换企业后, 仍从事产业工人的行当。也有一部分善于经营, 变身为个体工商户, 经济收入较好。

3) 一般性居住区指居住条件尚可, 在目前的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居住区。多为一九九七年房改政策前后的单位实物分配的福利房、房改房、集资房以及房改初期、2000年前后建造的低端商品房。该部分房屋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卫生条件较好, 人们生活安定。居民涵盖了最广大的中间社会阶层, 有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员工、个体工商户、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等各个阶层。除少量的私营企业主收入较高外, 其他多为收入中等或中等偏上、生活简朴而有规律, 是社会中最稳定的部分。

4) 新建商品房居住区指2005年以后建成的居住区, 为新开发的新城区或老城区中通过正式的出让手续开发的有一定规模的居住小区。其户型面积较大, 小区环境优美, 房价相对也较高。其中的居民多为收入中等偏上或中等。以个体工商户、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居多, 也有少量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生活在其中的人虽都在报怨高房价, 可又都不愿房价下跌。毕竟他们有了一套让人羡慕的房产, 属于生活的强者, 他们是较为忙碌的一个群体。

5) 高档别墅区在城市中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标杆, 更多地存在于人们的谈资中, 而不是在人们的视线中。因为高档别墅区不屈居于普通的大众化环境中, 出入需有轿车, 小区门禁森严, 而且由于其数量稀少, 因而不为大多数人所接触。居住于其中的人们也同样不为我们所熟知, 只能根据动辄上千万元的售价来推测其中的主人。其中多为相当成功的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阶层和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

4 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4.1 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与居住环境状况有极大的正相关关系

高档别墅区为高收入群体、或权力的高层人群所持有, 即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或政治地位处于塔尖上的社会群体。棚户区多居住着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或无固定职业者, 他们文化层次低、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相应也最低。新建商品房居住区内居民经济收入多为中等偏上或中等, 以个体工商户、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居多, 社会地位中等偏上。一般性居住区内居民多为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员工, 以及个体工商户、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中等。

二者的正相关关系是符合社会学规律的。在动物世界中, 巢穴都是最基本的生存基础, 也是相当一部分动物求偶的要件之一。人类从动物中进化而来, 衣食住行, 住仅次于裹腹的食和蔽体之衣。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 人类进入了文明更加发达的现代社会, 生活而不再仅是生存。根据马思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 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超过基本需求的需要。生存、生活、舒适、享受、让人羡慕的自我实现, 这一逐步上升的需要是与实现的可能性相一致的, 即需要只有以经济条件为基础而得以实现。因此, 不同的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与以经济、社会地位为基础而形成的不同的居住环境状况存在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4.2 不同的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呈斑块状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有时指的是趣味相投, 但并不全是。更多时候为各种条件相叠加使然。棚户区这一片、那一片的见缝插针般地存在着。高档别墅区零星地散布在山坡水岸边。新建商品房也是不同楼盘竞相争奇斗艳。就连最大量的一般性居住区, 虽彼此肩并肩地相连相接, 但也还是有迹可循的。

他们的存在形式基本都呈现大小不一的斑块状, 有点像农村的庄稼地, 高梁、玉米、大豆等相连在一起而又能予以分开, 并且有主有次, 这是与各社会阶层人群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的。

4.3 社会相邻各阶层的空间分布呈一定的混杂和交错

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身份制下, 经济发展缓慢, 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的政治出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变化十分缓慢, 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极差, 各阶层的空间分布比较明晰和相对分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急剧变化和社会结构转型期。各阶层人们的经济财富、社会地位及政治地位都在较快地发生着变化, 从而导致一部分人向上流动、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向下分化。这中间有升学就业导致的社会身份地位的变化, 工薪阶层职业更换带来的收入变化, 生意发达或失利导致的经济地位的上升或下降, 成功企业家进入各级人大政协等政治地位的变化, 也有企业经营不善引发的企业破产和失业人员, 一些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女性甚至失去"再就业"的可能, 其生存状态急剧下降到社会底层。人们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化在加剧, 而人们的居所具有相对的固定性, 从而带来原处于同一空间分布区域内的同一社会阶层的人变动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另一方面, 随着商品住房制度的导入及发展而为社会各阶段人们自愿或非自愿的接受, 人们的居住场所能够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选择。这种选择虽然是基于一定经济基础的有条件的选择, 但毕竟还是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选择自由。入住高档别墅区没那么容易, 但新建商品居住区内,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都可能居住于同一个小区。

这种不同阶层空间分布的混杂和交错的加剧, 只要保持在一定的程度范围内, 都是正常和合理的。毕竟社会阶层的变化是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参与方互相竞争的结果, 社会各阶层空间分布的渗透及融合也符合社会存在的普遍规律,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5 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

5.1 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整体状况在不断发展完善

2000年以前, 旧的空间分布状况基本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有企业主导形成的各种工人新村, 生产紧密型社区占较大比例。社区里的人员流动性弱、社会生活不够丰富。还有其他的以经济组织、政府主导下的福利分房共同形成了相对隔离的空间分布状况。这样, 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关系其经济活力明显不足。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商品房制度, 使得各阶层的融合度提高, 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种层次的居住需求, 而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费和供给的总量。由于空间距离的缩短和信息沟通更为流畅, 服务与被服务之间较以前有了更直接的沟通和更容易得以实现, 从而使得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呈现更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状态。

各级政府从改善民生考虑, 加大了棚户区改造的力度, 棚户区居民的生存状况正在得以改善, 并将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居住环境, 其社会治安也将明显改善, 从而能够增加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改造后的居住社区将与其他阶层的社区能够更好地实现共处与融合。

5.2 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有再次加剧分化和隔裂的危险

商品房价格高涨, 尤其是地价推动下的高房价使得各楼盘都在进行着更为精准的市场定位。相应地, 对购房者来说, 价位将由一个原本不是很敏感的因素变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当房价对多数家庭基本都在可接受的初期阶段时, 买与不买、买这儿还是买那儿, 能够选择的余地相当大地在自己掌控之中。当价格高涨到社会中间阶层, 甚至中上层都无法选择的时候, 将只能是按经济收入的多寡来决定居住的地段和居住的品质了, 这毫无疑问将再次引起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分化和隔裂的加剧。这一分化若不能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 将引起社会的不和谐。

5.3 社会中下阶层仍在某些地段重新集结

在城市建成区内, 棚户区的改造带来了相当程度的改善, 改变了部分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环境。但在城乡结合部, 沿着城市对外交通性道路边, 建了拆、拆了建的现象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些房屋有的简陋, 面积狭小;但更多的是二至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 面积多在200m2左右。其居民已不同于城市传统意义上的棚户区居民, 其中既有自住的农业劳动者, 也不乏临路开个门面的家庭。对于集结在这样城乡结合部的社会阶层, 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到第二、三产业, 即个体工商户。其经济收入同样有较大的差别。

6 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的规划与政策引导

6.1 旧区改造以人为本与遵循经济规律并重, 建设活力社区、和谐城市

对旧城改造在注重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 规划及建设上尽量具有适度的超前意识, 避免短视和经济利益至上而造成新的质量低劣房屋的出现。同时, 通过多方面资金的引入, 做到在棚户区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前提下, 集约利用原有棚户区土地, 引入新的住户, 形成棚户区改造开发的良性循环。在棚户区改造、旧区拆迁过程中, 应切实保护被拆迁户的利益, 尽量做到回迁, 使原居民能够有很好的归属感, 而不是安置在很远的交通不便的地方形成新的贫民区。新迁入住户和回迁户共同构成新社区的社会阶层, 这样能够充实及补充其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层级, 从而使生活于其中的人、社区与整个城市相融合, 从而更具活力和希望。

6.2 一般性居住社区的维护更新与品质提升常态化、制度化, 实现城市更新的正常节奏与社会阶层空间分布的合理性

对待城市中大量的一般性居住区, 显然不适合大规模推倒重来的棚户区改造的模式, 因为房屋投入使用只有20年左右、居住条件尚好。对此应进行制度创新, 使居住小区日常维护与管理正常化, 完善基础设施和美化环境, 丰富和充实社区居民生活内容, 使社区品质得到不断更新与提升。对这部分中间阶层居住环境的切实关注, 将有利于该空间环境与社会发展同步, 使其居民安居乐业, 从而保持城市更新的正常节奏及空间分布的合理性。

6.3 注重规划制定对城乡结合部的前瞻性, 加强该区域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 政策引导与规划管理并重

对于城乡结合部, 沿路建设的房屋多在国有农业用地上, 还有部分是在集体所有土地上建造的, 大部分是没有得到规划审批的。尽管牵涉到土地、经济、财政、居民生产及生活等各种因素, 但规划部门应成为管理和引导的主体。早在2008年一月, 《城市规划法》就为《城乡规划法》所取代, 对村镇的建设就已有法可依, 其立法的出发点也正是针对城镇及乡村建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但目前来看, 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管理依然十分薄弱。在城乡结合部, 沿出城的主要道路边随意地建设, 若干年后不得不面临拆除的两难境地的状况也还在各地发生。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惯性、地方短期利益在作祟。其深层原因是城市规划只管城市规划区内, 村镇的规划局限于较以前有了规划而已, 至于如何实施, 如何控制,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成为个体工商户,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规划制定上应提前控制、加强引导, 具有超前意识和社会整体成本意识。在规划管理方面应将城乡结合部列入执法检查的重中之重。只有避免了城乡结合部无序建设的蔓延, 才是对这部分个体工商户利益的最大的重视, 而这也是节约社会资源, 避免社会矛盾, 建设美好家园的需要。

摘要:通过对城市不同居住环境的居住地进行全面的考察, 了解其中居民的社会阶层结构, 研究其分布状况和分布规律, 并试图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进而对城市规划制定及规划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结构,空间分布,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2]蚌埠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蚌埠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0) [Z].

上一篇:核桃丰产林营造技术下一篇:局部特征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