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植物园(精选3篇)
悉尼植物园 篇1
1. 背景
悉尼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沿海, 是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 是澳大利亚经济、贸易、旅游和文化的中心。悉尼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适宜植物生长, 连续几年被评选为全球宜居城市之一。悉尼皇家植物园位于悉尼CBD东侧, 紧邻禁苑 (the Domain) 、海德公园 (Hyde Park) 等开放绿地和悉尼歌剧院 (Sydney Opera House) 、海港大桥 (Sydney Harbour Bridge) 等地标性建筑。
悉尼皇家植物园是澳洲历史最久的植物园及植物科研教育机构。植物园占地30英亩 (约12公顷) 。收集了7000余种植物和100万份以上的植物标本[1]。悉尼皇家植物园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历史积淀与地域特征, 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植物园之一。
2. 发展历程
2.1 孕育时期
在17世纪之前, 皇家植物园所在区域依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悉尼原住民卡迪哥人 (Cadigal) 在此建立原始部落。他们视这里的自然资源为宝物, 以狩猎、采摘野生果实为生。在第一支欧洲舰队登陆时, 尚有四千到八千原住民居住在此[2]。
17世纪后, 欧洲人陆续登陆澳洲。1788年1月26日, 英国航海家亚瑟·飞利浦 (Arthur Philip) 率领首批移民定居悉尼, 这里就是当时他们首批占领的土地。此后飞利浦便担任新南威尔士州的首位总督, 并在农场湾 (Farm Cove) 建立了澳洲大陆的首个农场——“九英亩玉米地 (nine acres in corn) ”。尽管当时的农场失败了, 但自那时起逐渐找到了一种提高贫瘠土地生产力的方法并持续在土地上耕种。
2.2 初建发展时期
1816年, 在总督麦考利 (Macquarie) 的主持下建立了植物园。1817年任命第一位英殖民地的植物学家查尔斯·弗雷泽 (Charles Fraser) 管理, 自此皇家植物园收集和研究植物的历史便开始了。1847年, 经历了一系列殖民地的植物学家和管理者, 约翰·卡恩·彼得威 (John Carne Bidwell) 被任命为第一位主管。1848年, 查理斯·摩尔 (Charles Moore) 接管了彼得威的工作, 并且持续主管植物园48年之久 (1848—1896) , 对植物园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解决当时植物园面临的诸多问题, 建成我们现在所见的植物园的大体雏形。1879年, 在总督府马厩的南侧 (现在的悉尼音乐学院) 建立了宫廷花园展览馆。这座建筑是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式建筑, 占地面积超过2公顷, 高60余米。此建筑是为国际博览会而建造的, 但在建成3年后即被大火焚毁, 焚毁后的土地被合并到植物园中。
2.3 更新扩张时期
在摩尔之后, 植物园由约瑟夫·亨利·梅登 (Joseph Henry Maiden) 接管, 在他28年的任期里, 组织了新的植物标本馆的建设。1959年, 植物园被授予“皇家”的抬头, 植物标本馆和植物园被统一为皇家植物园进行管理。约翰·彼尔德博士 (Dr John Beard) 和劳伦斯·约翰逊博士 (Dr Lawrence Johnson) 进一步发展了组织, 在1982年开放了罗伯特布朗楼, 将植物标本馆包括在其中。其他建设还有热带植物温室的扩大 (1990) , 并且在1986年卡里克·钱伯斯教授 (ProfessorCarrick Chambers) 担任第9任主管之后向公众开放。钱伯森教授担任主管的10年间, 开放了月季园 (1988) 、蕨类植物园 (1993) 、草本植物园 (1994) 以及东方花园 (1997) , 并且开始建设濒危物种花园 (1998) 。同时建立了皇家植物园基金会为今后发展提供支持。
(图片来源:改绘自Google地图)
2.4 发展成熟时期
2003年, 组织的商业名称从悉尼皇家植物园改为植物园信托 (The Botanic Gardens Trust) , 包括悉尼的三个植物园——皇家植物园、安南山
(图片来源:改绘自Google地图)
澳大利亚植物园 (The Australian Botanic Garden Mount Annan) 、托马山蓝山植物园 (The Blue Mountains Botanic Garden, Mount Tomah) 和禁苑, 由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环境与遗产局下辖的皇家植物园以及禁苑信托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Domain Trust) 管理。在2011年, 组织的商业名称又改为皇家植物园以及禁苑信托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Domain Trust) [3]。
目前, 经过200年的发展, 悉尼皇家植物园逐渐演变成集公众休闲、娱乐, 城市历史、文化、艺术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植物园, 每天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3. 规划设计
3.1 规划分区
悉尼皇家植物园平面呈钳形, 整体被划分为四个区域以及一个中心, 分别是:低地花园区 (Lower Gardens) 、中部花园区 (Middle Gardens) 、宫殿花园区 (Palace Gardens) 、贝尼朗管理区 (Bennelong Precinct) 和棕榈中心 (Palm Grove Centre) 。 (图1)
低地花园区是园内地形最低的一个园区, 是19世纪农场海湾填海拓地的区域, 通过在园区内小溪流拦坝形成了一系列的跌水和湖面[4]。除主湖以外还包括班德草坪 (the Band Lawn) 、汇丰银行东方花园 (HSBC Oriental Garden) 等。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中部花园区位于植物园的最南端, 主要包括展览温室、瓦勒迈杉林 (Wollemi Pine) 、多浆植物园 (Succulent Garden) 、秋海棠园 (Begonia Garden) 等。
宫殿花园区是曾经的宫廷花园展览馆所在地的区域, 包括悉尼热带中心 (Sydney Tropical Centre) (由于更新修缮, 2013年关闭) 、先驱花园 (Pioneer Garden) 、宫殿月季园 (Palace Rose Garden) 、草本植物园 (Herb Garden) 等。
贝尼朗管理区为靠近悉尼歌剧院的一个园区, 主要包括总督府 (Government House) 、练兵场 (the Parade Ground) 、澳大利亚本土岩石园 (the Australian Native Rockery) 、贝尼朗草坪 (Bennelong Lawn) 等。
棕榈中心位于四个区域的交汇处, 是具有咖啡厅、园艺店、植物园餐厅、书店以及游客中心的综合服务设施, 处于全园中心位置, 交通通达性高, 方便服务游客。
3.2 植物专类园
植物专类园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特色。悉尼皇家植物园总占地面积不大, 然而其中共有多达18个植物专类园, 主要集中在宫殿花园区以及中部花园区。 (图2) 虽然每个专类园的面积都很小, 但其设计、种植都相当精致, 充分体现了不同类型植物的特色。
其中在澳大利亚久负盛名的专类园主要有:
(1) 草本植物园
位于园中宫殿花园区。草本植物园沿着南北向道路呈线性布局, 以中间东西方向日晷所在的主轴线以及北侧和南侧两条东西方向的次轴线对称。 (图3) 全园以轴线上的日晷 (图4) 及感应喷泉为控制点, 根据地形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而分为两个台层, 利用挡墙花台消化高差。 (图5) 园内有各种具有药用价值及芳香作用的草本植物, 通过不同种植床、绿篱或挡墙来划分种植空间。
(2) 先驱花园
建于1938年, 当年正值欧洲殖民登陆澳大利亚150周年。这块场地曾经是宫殿花园展馆中央圆顶所处的位置, 为纪念登陆这片土地的先驱者而建立此下沉花园。 (图6)
(3) 澳大利亚本土岩石园
种植澳大利亚本土春花植物, 以台层式的种植方式消化高差, 形成面向悉尼湾游步道的观赏面。 (图7)
(4) 宫殿月季园
虽然规模很小, 但其中收集着多达1800余种月季品种, 大多为早期从中国和法国等地引种的古老月季品种。使用传统的设计元素, 如绿篱和多年生植物将独干月季、垂枝月季和灌木月季连接起来。 (图8)
4. 地域性特色
“地域性特色”既是一个空间概念, 也是一个时间概念,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地形地质、气候条件、水文状况、动植物资源等;历史文脉主要包括当地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风俗民情等[5]。
4.1 自然景观
(1) 地形
皇家植物园由内陆向海湾逐渐降低。设计中保留了这种竖向变化趋势, 充分利用花台挡墙、台层、台阶、缓坡草坪、自然种植等景观手段解决高差的同时, 为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空间, 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游览空间。
(2) 植物
皇家植物园中保留着大量建园时存在的本土植物以及欧洲殖民者带来的外来植物, 其中还有场地作为农场时期用作物种子交换来的植物物种, 对于植物的文化进行了传承。园内还有种类丰富的桉树, 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澳洲本土植物代表的特性。根据园内不同区块的特征与不同专类园的主题搭配不同的种植, 体现出不同的植物景观文化。
4.2 历史文脉
(1) 原住民文化
在现代化的悉尼市中心也许很难发现原住民文化的痕迹, 然而由于场地的历史原因, 在皇家植物园中有许多原住民文化的体现。
园内有原住民导游向游客介绍原住民的狩猎工具和他们食用的野生植物, 以及原住民与植物、与自然的关系, 唤起游人亲近植物、回归自然的内心, 进而唤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植物园内还有极具地域特色的专类园——初遇园 (Cadi Jam Ora:First Encounters) , 这里讲述了原住民从距今三万年前到现代的历史, 包括欧洲殖民者与原住民初遇的故事。在初遇园的一侧种植的是澳大利亚的原生物种, 另一侧则是被欧洲人引进的物种, 从植物种植上也体现出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2) 建筑
总督府位于植物园内北侧, 建于1837年到1843年间。曾在1901年到1914年被租予澳大利亚联邦作为澳大利亚总督的官邸, 在1996年到2011年间新南威尔士州总督并未将其作为官邸使用。除此之外总督府一直作为新南威尔士州总督的官邸完好地保留至今, 并由新南威尔士历史建筑信托负责管理。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悉尼第一总督府的开发项目曾获得澳大利亚1999年度卓越景观设计奖。为了保护澳大利亚早期欧洲移民的建筑遗址, 而把它封存于地下, 在其上设计了一个广场。广场中央开阔, 创造了很好的人行环境。在靠近道路的边缘, 设计师巧妙地把原建筑部分遗址暴露出来, 既限定了广场的边界, 又再现了当时遗址的风采[6]。
历史上在皇家植物园内的宫廷花园展览馆记录了这片场地曾经的辉煌。而现在也通过井盖等设计元素体现出展览馆的形态, 向游人诉说场地的历史。 (图9)
5. 结论
悉尼皇家植物园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 通过不同的方面延续了场地的文脉以及传统的元素。通过对于悉尼皇家植物园的发展历程和规划设计的研究, 得到了关于景观地域性特色的启示:景观地域性特色根植于场地本身的自然、历史环境中,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 应当充分尊重并顺应场地本身的条件, 才可以更好地保留地域性特色。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钱又宇.澳大利亚悉尼皇家植物园[J].园林, 2009, (2) :34-37
[2].Kohen, J.L.2000.First and last people:Aboriginal Sydney.In J.Connell (Ed.) .Sydney the emergence of a global city.pp 76-95.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0-19-550748-7, pp 76-78
[3].悉尼皇家植物园以及禁苑信托[2015-07-20].http://www.rbgsyd.nsw.gov.au
[4].张雪, 黄卫昌.世界著名植物园之旅——悉尼皇家植物园[J].园林, 2004, (5) :6-7
[5].阙欣欣, 黄莹.植物园地域性特色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 2013, (01) :82-84
[6].安亚明, 倪琪.当代澳大利亚景观设计概述[J].华中建筑, 2007, 25 (3) :157-160
悉尼植物园 篇2
高兴的一天又开始了,我们早上来到了悉尼奥林匹克运动场,它有好几大特色:首先是场外的灯光都是太阳能的,而且都是感应的,其次是场外的左侧竖了许多杆子,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他们原来是为奥林匹克志愿者竖的,而且上面刻着他们的名字;还有一大特色是场内的塑料椅子全都是废塑料做的,真是变废为宝!更让人惊讶的是场馆内厕所马桶冲水都是雨水再循环的,不仅如此,这运动场都废物和垃圾再生建造的。
我又去了悉尼市中心的海德公园,那里有个独特的喷水池,它是由有一组青铜雕像组成,,中间高处是一位拿古琴的少年,他的后面有个扇形的`喷泉,水里还有几组铜雕。公园里有大片的草坪,还有许多参天大树,估计都有上百年了,公园东侧是圣玛利亚大教堂,给人的感觉是特别古老,而且肃穆。
我们海上之旅又开始了,我们乘船游览了美丽的悉尼港,天蓝蓝的,水湛蓝的,水天一色,在海上也能看见悉尼歌剧院,它就像一只巨型蛤蟆,还有雄伟的悉尼大桥,港内风光如诗如画,令人难忘。
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海洋公园,它就在悉尼港湾地下,这里有我最想见的鸭嘴兽,还有凶狠的大白鲨,长得像人的小牙箭鲨,还有绒绒的像地毯一样的黑骑鲨,还有钳子能长到一米二的蜘蛛蟹。可爱的企鹅,五彩的珊瑚,我还摸了鲨鱼蛋,令人惊奇的是,鲨鱼蛋形状也不同,颜色居然还有黑色的。通过观察才知道鲨鱼的牙齿不像我们人一样能够合拢,所以当海浪把鱼冲到嘴里时,它的牙齿跟刀一样把鱼切成了片。而且鲨鱼的牙齿掉一颗长一颗,它一生大约长1颗牙齿左右,真令人吃惊!
悉尼歌剧院作文 篇3
悉尼歌剧院作文
在澳大利亚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悉尼歌剧院,这个悉尼的`城市地标,现在的这个设计当年也是被扔到垃圾箱里有找出来的,切割半球形而得到的这个绝妙设计,也差点就被埋没。
可见金子也不是一开始就闪光的,也是需要磨砺的。除了美丽的外形,歌剧院外部的地板和内部的洗手间也很有特色。其外的地板都是一块块由大钢钉钉起来的,以便损坏后的维修。其内的洗手间的水池远看就像一条波浪,近看才知靠近水龙头处凹进,没有明显的水池,在凹处靠近墙的部分接一小水渠连通下水道,在暗淡的灯光下显得十分漂亮。歌剧院设计精妙之处还在于,每一部分(外部)的倾角都接近45°让鸟难以站住,也就没有了清理鸟粪的工作。关于新西兰让我不得不提起我们在悉尼的导游的一句话“澳大利亚是美国的农村,新西兰是澳大利亚的农村。”的确如此,在新西兰遍地都是草,除了市区,其他地方都是大大小小的农场,是个羊比人还多的国家。我们在新西兰主要的活动是访问学校,看的景点不多,但是还是有很吸引人的地方――参观毛利文化村。我们在这个人工建造的村落里,参观了毛利房屋、雕塑等。
【悉尼植物园】推荐阅读:
悉尼抒情散文09-01
悉尼歌剧院分析06-11
悉尼科技大学排名10-20
澳洲悉尼科技大学排名07-20
悉尼大学校内住宿01-18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08-12
西悉尼大学毕业率06-10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12-15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护理09-01
悉尼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办理流程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