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开展科普工作(精选5篇)
植物园开展科普工作 篇1
1 引言
植物园是开展植物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理想场所。因为植物园里总是汇集着数以千计的各类植物,而且把它们保存在荫棚、温室和各种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创造了更适合它们生长发育的生境条件,从而保存着许多在当地不可能见到的植物种类和类型[1]。
任何一所植物园对公众进行植物以及相关的低碳、环保等生态理念的教育是不可推卸的一项责任[2]。因此,郑州植物园作为郑州市唯一一个植物园,依托自身丰富的植物资源,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2 科普资源概况
2.1 植物科普资源
郑州植物园位于郑州市西部,西邻西四环,北临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占地面积57.45hm2,其中水体面积3.6万m2,收集植物1800余种,数十万株,为中原地区“植物博物馆”。
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依照专类园和专题园两条脉络进行布局,分为岩石园、盆景园、牡丹芍药园、儿童探索园等25个主题园。园内东区,是以植物品种的收集和展示为主,有松柏园、木兰园、牡丹芍药园等15个专类园;在西区,是以植物科学应用为主,体现“寓教于乐”,有儿童探索园、百果园、盆景园等10个专题园。
植物园内建有中原地区面积最大的展览温室——热带植物展览温室,采用玻璃幕墙的方式展示热带植物景观。温室分为亚热带植物展示区、热带雨林植物展示区和沙生植物展示区,共展示680余种、6000余株植物,其中热带雨林中展示了“独木成林”、“绞杀”、“板根”等独特雨林景观,同时拥有“见血封喉”、望天树、龟甲龙等珍稀奇异物种。
2.2 科普场所及设施
园内专门设有科普广场、庆典广场,便于举办各类科普宣传活动。在西门和南门入口处设立导览式标牌4个,用于植物园概况、全景图等展示;在25个主题园设立有25个说明式科普宣传标牌,分别用中英文介绍各个专类园和专题园的面积、植物类别、园林用途,同时配有位置图等;在主游路的路口设立方向导示牌52个,用于指示附近的主题园;为全园1800余种植物悬挂植物标牌,展示植物名称、科属、习性等,普及植物知识;热带植物展览温室设有科普中心,便于展示植物类别,趣味小常识等专业科普知识;为500余种植物悬挂标牌;热带雨林展区设有科普长廊,有植物知识展示灯箱共计20余个;在儿童探索园设立趣味知识科普牌20余个,吸引儿童探索植物世界。
2.3 科普工作人员
郑州植物园设有科普宣教科,主要负责园内的植物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包括中小学生校外科普教育基地相关活动、花展活动、市民参与活动等。目前,园内专职科普人员5人,兼职科普人员6人,另外拥有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园林专业科普志愿者约100人。
3 科普工作情况
3.1 更新植物名牌
植物名牌是认识和了解植物的第一步,否则关于该植物的知识就无法在一个人的头脑里积累[3]。植物名牌上标有植物的拉丁名及科属、产地、用途等。全园1800余种植物都悬挂了名牌,便于游客认知该植物。同时,每年对全园的植物名牌进行排查,对散落、损坏的名牌进行补充更换。2013年,热带植物展览温室内结合植物的景观特点,设置14块科普文化展示牌,进一步挖掘植物文化内涵,拓展科普展示形式。
3.2 引进植物新品种
每年园内都会根据专类园的改造提升计划,引进植物新品种,丰富专类园的植物种类。2013年,结合象湖以及热带植物展览温室的景观提升计划,从武汉植物园引进水生植物16种,沙生植物101种,热带雨林植物18种。对引种的沙生植物采用展箱的方式进行展示,突出珍贵品种,变换展示形式,并附简易标牌,吸引游客的好奇心。
3.3 打造四季花展活动
全国植物园近年来通过举办多样的花展活动及市民参与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科普教育成果,同时也促进了植物园自身的完善和发展[2]。郑州植物园依托园区千余种植物及热带植物展览温室丰富的植物资源,初春举办“春之韵”游园活动、4月份举办郑州市第三届牡丹芍药花展、6月份举办大丽花展、7月份举办观赏向日葵花展、元旦至春节期间在温室举办迎新春花展等系列活动,并根据不同花展内容,制作科普宣传展板,展示花卉文化内涵、文化作品、工艺作品等,同时设置现场咨询服务台,为市民提供家庭花卉养植知识等科普服务。
3.4 积极开展科普公益活动
做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郑州市科普教育基地、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专门为中小学生、大专院校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场所及科普教育服务,每年接待学生实习达百余场次。
在全国科普日等节日中,以知识讲座、展板展示和咨询台等方式,普及养花小常识,并解答家庭花卉种植中的常见问题。同时,邀请专家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讲座。2012年9月15日~21日邀请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开展“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为主题的科普讲座。
与科协、爱心互助等社会组织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公益活动,增强公众的参与性,使科普工作真正走入社会的每个群体。如2010年4月举办残障人士、福利院儿童游园活动,2011年5月举办“春暖花开,音乐随行”为主题的歌唱比赛,2012年3月举办小学生游园活动等。
3.5 开展丰富多彩的市民参与活动
2012年3月,积极参加郑州市组织的“科普活动进社区”工作,设置咨询台并发放科普知识宣传彩页,收到市民的一致好评。为倡导环保理念,牡丹芍药花展期间,在展览温室门口举办了“我为绿城做贡献”的签名活动。市民及游客踊跃参与,在签名墙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和祝福辞。三八妇女节当天,邀请多家单位在植物园为女职工举办不同形式的健身游园活动。“春之韵”游园活动期间,邀请骑自行车健身运动爱好者举办“低碳出行,共建美丽郑州”为主题的赏花游园宣传活动。
4 存在的问题
4.1 科普设施吸引力有限
园内缺乏生动形象的科普设施,仅有静态的植物名牌、导示牌、位置图以及科普展板等,不能生动的展示植物世界,吸引力有限。游客只能看到植物当时的情景,无法追踪到其他季节的景色及细微的、内在的变化。
4.2 缺乏核心景观点
根据调查,中小学生普遍认为,“植物园不如动物园,因为植物园里没什么可看的”。虽然园区的生态环境良好,植物种类丰富,但景观布局上缺乏主体旅游景观,游园后对植物园较难留下深刻印象。
4.3 科普讲解服务不足
游客进入植物园,大部分都希望得到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讲解服务。虽然园内有专职和兼职、志愿者等科普工作人员,但讲解材料专业性太强,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4.4 缺少植物知识和环境教育
植物园内除了植物名牌及少量相关植物的科普宣传牌外,对植物其它方面知识的普及明显不足,如当前我国许多濒危植物的生存状况、植物种质资源所面临的困境、植物生态入侵、植物群落及植物多样性等方面知识很少涉及[3]。
5 对策与建议
5.1 完善科普设施
应加大资金投入,在植物园建立科普展厅,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展示动态的植物世界,用电影或者幻灯片的形式将植物与环境以及植物内在变化等展示出来。
5.2 提升景观质量
加快园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园区环境,同时增加有吸引力的景观点,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高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精品项目[4],包括特色展览活动、园艺成果、园林小品等,并且不断创新,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势头,长久吸引游客。
5.3 加大科普讲解服务
针对游客的不同需求,增加或删减讲解材料。结合植物资源,从植物的特点、游客的工作背景或者兴趣点入手,抓住科普服务的切入点,对讲解材料进行修订,以满足游客的科普需求。
5.4 丰富科普宣传和环境教育的内容
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是植物园立足社会、实现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使人们在空气清新、绿意葱郁、湖光山水为一体的优美环境中游赏,不仅身心得到陶醉,而且可以接受植物物种多样性、生态学特性、造景应用等方面的科普教育。
参考文献
[1]贺善安,钱俊秋.植物园里话科普[J].植物杂志,1995(3):44~45.
[2]周耘峰.四季花展,打造合肥植物园科普游名片[J].中国植物园,2010(13):92~98.
[3]晏海,董丽.北京植物园植物教育功能现状与拓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1):219~222.
[4]李忠超,陈红锋.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189~193.
植物园开展科普工作 篇2
一、领导重视,增强普及的力度
作为科普宣传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做好环保科普宣传显得尤为重要。我局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制定了计划,专门成立了法宣科、环境信息中心,建成了公众环境信息网站——《xx环境》,与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等环保网站进行了链接,成为市民了解、获取环保政策、信息的窗口。创办了刊物《环境信息摘报》、《生态县建设简报》,及时通报有关情况,深受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欢迎,成了环保知识、信息普及的好“帮手”。
二、广泛动员,增强普及的广度
公众参与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强大社会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意识日益增强。
在机关,围绕十六大确定的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以党校专题讲座、专家报告会为主要形式,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办班,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利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契机,通过会议、文件、讲座等形式,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中普及生态理念、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企业,先后举行五期关于生态示范区建设、清洁生产、循环经济、ISO14000论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等专业知识的培训班,乡镇分管领导、环保干事、各企业厂长、经理300余人次参加;还对全县重点企业的环保专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选送业务骨干到省市环保部门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
在学校,与教育局一同加强对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着眼“三进”(环保知识进教材、进
课堂、进头脑),在中小学校开设生态环保知识课程,提高生态知识普及率,开展了以“创绿色学校、建绿色基地、写绿色征文、做绿色师生”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教育行动”,将创建绿色学校作为载体和抓手,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xx县第二中学完成创建省级绿色学校,xx中学、县实验小学等近10所学校完成市级绿色学校创建。
在农村,使环境宣教向农户延伸,开展了环境宣传墙体标语进村镇、“环保知识下乡”等活动,加快生态村创建步伐,xx镇市级环境优美镇,xx、xx、xx等市级生态村创建顺利完成。
三、用活载体,增强普及的深度
近年来,我们以“6.5”世界环境日、环保“四进”等活动为契机,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生态知识,营造生态文化,增强生态理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活动日,我们每年“六五”都围绕普及环保知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分管领导在xx电视台发表讲话、在《今日xx》上发表署名文章,在新闻媒体通报了我县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在县城xx路步行街设立活动主会场,进行创建绿色家园宣传、咨询及投诉活动,展出环保宣传版20余块,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开展万人志愿共建绿色家园签名活动,在xx路布置生态建设宣传一条街。开展环保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村镇的“四进”活动,重点宣传: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无公害食品、室内环境污染、绿色社区创建、绿色能源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内容;印发一批《市民环保知识手册》,组织了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在主要乡镇公路沿线显著位置粉刷适合农村和企业特点的环保标语,在镇乡居民区张挂环境保护挂图,散发环保宣传资料;联合县妇联、县计生委,开展“共宣国策,和谐发展”活动;联合教育局,在中小学生中征集“美境行动”设计方案;联合工、青、妇、科协,在xx镇、xx镇、xx港镇等十个乡镇,进行社区环保巡
浅析植物园科普功能及展示形式 篇3
【关键字】植物园;科学普及;展示形式
植物园(thebotanicalgarden)是包含调查、采集、鉴定、引种、驯化、保存和推广利用植物以及普及植物科学知识等功能,并供群众游憩的科研科普单位。科普功能是植物园应具备的重要功能之一,那么如何通过这个平台使社会大众更好地受到科普教育,是每个植物园建设者不断思索的问题。科普设施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满足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对植物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植物园科普功能
1.1普及植物相关知识。以科研科普为主的植物园的里植物通常都会配有植物铭牌,注明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科属、原产地、生态习性及用途等,便于游人结合实物了解相关植物知识;带有标本馆、科普馆等场馆的植物园则更有利于配合中小学生开展一些现场教学活动,以植物园为课堂,以园内的植物为直观教材,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给青少年讲解相关知识;植物园本身也可以以其自身优势项目举办一些特色展览、主题科普游园等活动,让青少年动手实践,亲手栽培养护植物和进行各种实验;同时可编写补充教材和科普资料,开阔青少年的视野。
1.2向公众普及植物文化与风景园林知识。我国的“植物文化”历史悠久,“岁寒三友”“四君子”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不仅欣赏植物的客观形态,也欣赏植物中蕴含着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力量。到了近代,植物文化有了新发展,新增了不少具有时代感的内容,这些在植物园的造景中通过营造意境、阐述主题等方式都有所体现。作为园林设计的要素之一,植物是唯一有生命的材料,不仅本身的姿态、色彩、香气、质感等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在造园立意和空间塑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当今的科普往往局限于纯自然科学特别是基础学科上,作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的风景园林学科,其科普常常被忽略。植物园是将科学的内涵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的园林,因其功能和特点,有利于结合地形、水体、构筑物等要素,充分发挥植物材料的优势,提高公众对于风景园林的认识。
1.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植物园用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教育活动传授植物学、生态学、园艺学和环境知识,在植物园中,人们感受、亲近和了解大自然,潜移默化中建立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教育,向人们宣传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增强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2、植物园科普展示形式
科普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可根据不同的展示内容和对象,来要求不同的形式。展示形式作为一个重要的表现,直接面对游客及接受传播人群。没有一个好的展示形式,科普内容便没有保障传播。
2.1铭牌及宣传材料、相关知识类展板。植物园的科普展示形式最常见的是是植物挂牌、宣传栏知识类展板展示。也有不少植物园免费为游人发放科普宣传材料,但是此类形式由于其自身特点限制,形式比较老套,展板类材料由于不能及时更换,内容较陈旧,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2.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1)游园类活动。不少植物园都推出了以服务对象为家庭或者是中小学生的科普特色游,并提供科普导游进行讲解,游览植物园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并陶冶情操的过程。设计出精品的游览线路,配合导游的特色讲解,使游客的注意力集中在科普学习上,达到游园目的。植物园引其功能性、科学性等特性决定其是开展科普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作为教学基地、科普基地的不二选择,通过导游讲解的介绍,游客可以很直观的认识各种花木,了解其不同特征,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生物圈的发展、演化过程,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环保重要性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通过常规性的科普活动,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2)专题性活动。利用学校寒暑假、节假日及全国“科技活动周”、春(秋)游等,广泛开展多种植物学科普教育活动。参观名贵花木、珍稀特有植物、药用植物、趣味植物等“植物学科普一日游”活动,通过重点介绍植物的基本分类学和形态学知识,并综合其产地、生境以及各种生物学特性及其经济价值、科学意义、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因故来历等知识的讲解,使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此外,还结合各种热点问题,组织教授、专家为公众做科普专题报告。开展专题性科普活动。比如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开展专题性科普活动,使青少年进一步了解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植物资源对人生存所起的重要作用,环境对人类和社会的作用,人类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威胁和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2.3与媒体合作、编写科普读物及著作。与社会上的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媒体合作,开展科普活动宣传,对大众进行科普教育,可在媒体上开设专栏,定期发表文章或短片。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宣传面及宣传力度。编写科普类著作及发表科普类文章也是对公众的一个教育方法,如植物园植物名录、常见植物及科普导读,就可以对公众进行植物、园林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2.4利用植物园现有科普设施、展馆、专类园进行科普教育。植物园中的标本馆、科普馆、体验馆等展馆类设施,这些场馆使植物园进行科普教育的内容往往不局限于仅在植物方面。在这些场馆里,通过大量的实物,文字展板介绍植物及生物界的物种资源、演化史、与人类关系、如何开发利用资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科普长廊等简易設施,则多对某一专题进行深入介绍,定期更换内容,设计版面,形式生动活泼,也起到了科普宣传的效果。
专类园在物种资源收集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科普方面起作用也不容小视,游客可以在游园的过程中通过对一类植物的参观学习,了解其形态、生长适应环境、用途等不同方面的知识。
3、小结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 篇4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科学普及,设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物联网、Web2.0、云计算等极大拓展了互联网的边界和应用范围, 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互联网无孔不入下变成了数据, 这些数据迅速膨胀并变大。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 把数据作为简单的处理对象转变为一种可以带来惊人财富价值的基础性资源。至此, “大数据”成为了继Web2.0和云计算之后的又一新宠儿, 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大数据成了各行各业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科学普及作为我国一项基础性工作, 如何创新科普工作思路, 以公众实际需求为导向, 加强科普的互动性和精准性是今后要研究的课题,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是一个值得科普工作者实践的思路和设想。
1 什么是大数据
研究机构Gartner认为,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 它具有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高的4V特征。
举个例子, 某科技馆人员正在基于大数据做青少年科普知识的课程开发和优化, 一门课程有80%以上的青少年在第十分钟暂停视频, 并向回拖动进度条, 基于这份数据, 课程开发人员发现, 该门课程第十分钟所传播的知识点是难点, 需要配合开发出辅助视频并推送给观众, 以帮助观众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这就是大数据, 它可以充分利用海量的数据, 对受众的个人喜好、习惯等进行分析, 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并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或预测到某项发展趋势。
2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益处
2.1 创新科普方式, 扩大科普受众
传统的“有科而普”方式虽然能全面地展示某一方面的科学内容, 但对于公众来说终究是一个单向传播普及科学的过程, 公众关注度不高, 科普效果甚微。大数据的出现, 使得快速挖掘公众潜在科普需求成为可能, 当某一群体大众事件一发生, 马上就能为公众提供有效可靠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对策。这种利用大数据产生的“由事而普”方式能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的效果, 抓住公众眼球, 科学引导百姓, 扩大科普受众面, 提升科普工作效率。
2.2 挖掘受众类型, 开展按需科普
受众是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 没有受众, 科学传播自然难以发挥出其“意欲”达到的效果, 因此分析每类受众群体需求, 有针对性地采取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科普内容和方式是一种必然选择。大数据的核心能力在于利用新模式和新技术更加贴近受众, 深刻理解其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预判, 从而满足公众对科学传播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 要树立以受众为核心的科普服务理念, 准确了解不同受众的特点及需求, 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服务。
2.3 共享科普资源, 推进科普事业
《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 为科普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可是科普资源的过度集中、共建共享机制和平台的缺乏、科普设施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阻碍了科普事业的发展。通过大数据技术, 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各单位的科普信息资源, 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并对科普资源平台中的各部分进行良好的分类, 促进相互间的关系协调, 让现有的科普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科普工作。
3 大数据在科普工作中的应用设想
3.1 大数据在青少年科普中的应用设想
青少年是科普工作必须要抓住的群体, 但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扼杀了很多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利用大数据找到青少年对科学的需求就可以解决此类问题。例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准确分析在青少年中较流行的网络游戏, 在其中加入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网络游戏内容或二次开发出对青少年吸引力更强的科普性网络游戏, 让青少年玩中有学, 让家长和老师乐于接受, 相信对于科学普及势必会有一个良好的效果。
3.2 大数据在农村科普中的应用设想
电视作为农村居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方式, 如果将大数据与电视传播有机结合, 利用大数据对农村居民信息接受习惯进行科学分析, 了解其需求状况, 并根据其需求制定精准化、个性化的电视科普节目和传播方案,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节目的科普作用。因此, 通过对当前存在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农村大数据的整合分析, 能够反映农村居民真实的科普需求, 基于大数据分析做出决策行为, 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当前的科普资源, 使农村科普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大数据在进城务工者科普中的应用设想
进城务工者是被科普遗忘的群体之一, 据调查, 建筑工地上很少有电视设施, 科普传播途径少, 科普基础设施薄弱。随着智能手机在进城务工者中的普遍, 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农科科普变成了可能。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软件列出进城务工者手机上搜索量或点击量较大的与科技内容相关的关键词, 如安全保障、子女教育、健康生活等作为科普的主要内容, 就能够很好地迎合他们的关注点,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取得良好的科普效果。
4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很有优势, 但也存在问题, 例如每个公众对科学的喜好、行为、习惯等大量信息都需要储存和记录, 大数据储存技术及设备需要大量财力人力的投入。另外, 大数据以云计算作为基础处理技术, 看不见的“云”让公众对其安全和隐私产生了怀疑, 如果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会大大减少公众对科普的兴趣和积极性。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 正确把握好大数据在科普领域的应用, 不仅符合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和期望, 也给公众参与科普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张心源, 李白杨.大数据的概念、技术及应用[J].创新科技, 2013 (9) :43-44.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3]苏冰, 史玉民, 刘颀.关于青少年利用网络科普资源状况的调查[J].江淮论坛, 2009 (3) :145-153.
[4]陈胜文, 张晶, 乔燕春, 等.大数据在农业科普中的创新应用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 2014 (18) :233-236, 53-57.
植物园开展科普工作 篇5
农村科普工作深入开展
淮南市科协
加快发展农技协是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004年以来,特别是全省农技协工作会议之后,我市加大了农技协工作的力度,及时召开会议传达了省农技协会议精神,学习了《2005—2010年安徽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作方向,增强了信心,使我市农技协有了长足发展,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农技协发展的基本情况
淮南市辖6区一县,50个乡镇。总人口230万,其中农业人 口120万。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成立自身组织,合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市科协和各县、区科协的组织指导下,各县区纷纷成立了食用菌、水产、西瓜、蔬菜等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其中潘集区、风台县、毛集区在发展农技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明确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采取了扶持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4—2005年,我市新组建农技协22个,全市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达90个,拥有会员10000余人,并逐步向组织化程度更高,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创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会员既是先进技术的需求者,又是直接应用者、受益者和传播者。
二、领导重视是农技协快速发展的关键
市科协召开多次会议研究农技协工作,并于2005年5月开展了评选《淮南市示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评选活动采取县区级推荐、综合评议的方法,参照省示范农技协标准。经评审,“潘集区食用菌协会”等6个农技协被评为“淮南市示范专业技术协会”,2005年底,市科协对这批农技协进行了检查验收,授牌,并奖励1000元现金。通过开展市级示范农技协评比,树立了农技协工作典型,激励了农技协争先进位,推动我市农技协稳步健康发展。各县区委、政府对农技协工作也非常关心支持:2005年,潘集区委、区政府投入农技协专项扶持经费4.5万元,用于食用菌协会、养鸡协会和豆制品加工协会改善办公条件;大通区政府给新成立的农技协拨出了5000元启动资金,鼓励农技协开展工作,并出台有关文件,规定对农技协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论证的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农技协的工作积极性。
三、农技协在农村科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农技协的产生和发展壮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密不可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分散的,一家一户的方式,粗放经营,农民迫切需要有一个组织,提供各种有效服务,减少他们生产经营的风险,确保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农技协在这种情况下应时而生。近两年,我市农技协在为农民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如:毛集实验区蔬菜协会积极与淮南白蓝集团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积极与专业批发市场联系,让毛集区蔬菜远销徐州、合肥、南京等市场。蔬菜协会对会员实行订单种植、技术指导、收购产品、销售和结算的“五个统一”。2004年,协会从外地拿回十多个订单品种,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为农民增收300多万元,今年拿回的订单种植面积将近4500亩,协会现有会员621户,辐射面积4000亩,带动周边农户400多户,真是协会发展、农民增收。
2、农技协为农业科技创造了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推广服务机制,为农村科学技术的普及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农技协在推广科学技术,培育推广新品种,打造品牌效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凤台县西瓜协会组织技术人员编写了无公害西瓜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和无籽西瓜无公害栽培要点,印发给每位会员,并举办培训班,使会员们较好地掌握此项技术,提高种植水平,增加经济效益。西瓜协会用“古丰”牌商标申报无公害西瓜,通过了市环保站对环境的评比,2004年5月,“古丰”牌无公害西瓜得到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认证,这个品牌使当地种瓜农户增加了收入,尝到了甜头。此外,凤台县城北乡酒东村支书刘传耀派人到蒙城学习“双包菇”技术,成立了“双包菇”协会,请了一名技术员长期驻村指导,在村里举办现场会,为农民寻找销售途径,统一销售,农民只需要安心种植,就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深受群众欢迎。
3、禽流感发生期间农技协的作用凸现。2005年淮南出现了禽流感,潘集区养鸡协会组织农户做好疫情的宣传防控工作,当地60万只鸡,没有出现禽流感,得到了农民的信任。禽流感期间,无病的鸡鸭也销不出去,农民十分焦急,凤台县养鸭协会了解情况后,主动采取措施用保护价收购农民的鸭子40万只,让鸭农减少风险和损失100多万元。农技协积极为农民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尽管这两年我市的农技协发展很快,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看来,协会的联系不够紧密,运作不够规范,有些区科协由于自身条件差,为科技人员服务的能力不足,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不大,协会的全面运作还在摸索阶段。
请省科协在农技协工作中,给予政策、经费、信息等方面的支持,我们将继续探索农技协与科普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把农村科普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