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效果

2024-07-31

日照效果(通用10篇)

日照效果 篇1

摘要:目的 探索实施学校结核病预防控制技术策略并进行效果评估。方法 2008—2013年间,在全市大中小学校部署开展“构建无结核病和谐校园”活动,并分层整群抽取8所学校16个班928名学生作为监测评估对象,分别于2008年年初、2013年底进行本底调查和阶段效果调查。结果 学生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由2008年的52.34%提高到2013年的91.97%(P<0.01),结核病登记患病率由15.28/10万下降到10.04/10万(P<0.05),因结核病总缺课率由1.07/10万下降到0.75/10万(P<0.01),三组数据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开展“构建无结核病和谐校园”活动,是传统结核病防控措施的发展与创新,措施得力,效果显著,是一项值得深化和拓展的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模式。

关键词:结核,肺/预防和控制,健康教育,学校,日照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据估计2007年全球共有927万例结核病病例,中国占130万例,病例数排名居第二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15岁及以上人口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为66.0/10万,菌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19.0/10万;15~19年龄组结核病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66.5%[2]。由此可见,学生阶段结核病发病仍处于较高水平,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还较低,它不仅严重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育,而且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和不安定因素。为此,自2008年以来,我市在大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了“构建无结核病和谐校园”活动,旨在全面、系统地宣传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自觉参与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避免结核病疫情暴发流行, 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学习和安全生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活动对象:2008—2013年期间,全市各年度551所大中小学校的42.36万名学生为该项活动的实施对象。

1.1.2监测对象:综合考虑城乡、学年及经济水平等因素,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8所学校16个班928名学生为活动监测对象,分别于2008年年初、2013年底进行本底调查和阶段效果调查,获得一批真实、有效的数据。

1.2资料来源

1.2.1病人信息: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 全市学生结核病发现及治疗管理信息来源于日照市结核病控制工作月报表、季报表、年报表和国家“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

1.2.2其他数据:学校数、学生数和缺课等数据来源于市教育局、市统计局统计资料和《日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各项数据录入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1.3技术策略

1.3.1行政推动:第一,日常工作中,特别以“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为契机,重视市、县和乡政府领导层的开发和动员,争得他们对结防工作的理解、重视和支持。第二,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交流,密切配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制定出台防治工作意见,并督导检查落实。第三,结防机构、大中小学校各司其职,精心组织,按照《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 (试行)》 要求,健全领导组织和工作队伍,制订年度防治计划,搞好技术培训,认真扎实地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

1.3.2核心知识传播:(1)传播内容:主要以结核病防治8条核心信息为重点,以2010年新拟定的核心信息为替代, 向广大师生重点宣传“面向所有人群的6条核心信息”和 “面向教师的3条核心信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现代结核病防治理论和技术的教育。(2)传播方式: 以《结核病健康促进材料学生版资源库(2006年)》为主要内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第一,口头语言传播: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演讲比赛、邀请专家讲座和举办“小手拉大手”家长座谈会等。第二,文字语言传播: 张贴宣传画、制作手抄报,编印“如何防治结核病”小册子、挂历、折页和传单等。第三,形象化传播:观摩活动现场、 展出肺组织标本和安排结核病防治图片巡展等。第四,电子媒介传播: 播出《防治肺结核动画片》、《健康之路——为了共同的呼吸》光盘、开设结核病防治公共微博、向手机发送短信等。第五,综合传播:组织志愿者宣传活动、开展 “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集中宣传,编排相声、小品和快板进行文艺演出等。宣传教育方式必须有召开主题班会、 播放影像制品和张贴宣传画等3种以上。(3)传播强度:各学校把结核病健康促进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制度化、经常化,讲求实效性,每学期集中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每个班级每月开展较大规模宣教活动不少于2次,每次班内宣教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1.3.3预防性体检:根据《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 《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等文件要求,在每年秋季学校开学后,对在校学生特别是小学、初中入学新生进行结核菌素筛查(PPD试验),及时组织强阳性学生到结防机构进行X线胸部检查确诊;对于X线检查无异常的强阳性学生,按照“知情、自愿”的原则,以“书面告知书”的形式通知学生家长,自由选择进行药物预防(小学生口服异烟肼,初中以上学生口服利福平+异烟肼),或注射母牛分支杆菌(微卡)进行预防。

1.3.4督导与落实:第一,市级督导组每季度对各区、县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年底进行综合考核、评估。第二,各区、县每月对辖区内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强化督促落实,提高工作质量。 第三,各学校明确各班主任或体卫老师是活动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切实搞好学生晨检、缺课登记和追踪工作,若怀疑有肺结核疫情苗头,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和当地结防机构,以便快速、科学分类进行处置。

2结果

2.1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形式

被监测的8所学校16个班均采取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有主题、有内容和有阵地,广泛深入开展“构建无结核病和谐校园”活动,活动覆盖率达到100.00%。从不同宣传教育形式的采用率来统计,由高到低依次为:召开主题班会(100.00%)、张贴宣传画(100.00%)、观看影像 (93.75 %)、开展知识竞赛(81.25%)、办黑板报(68.75%)、征文比赛(56.25 %)和制作手抄报(43.50%) 等。

2.2学生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情况

参照《2006年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指标定义》[3],开展了不同年度学生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其计算公式为:核心信息总知晓率=每个调查对象正确回答核心信息条目数/(问卷数×8)×100%,见表1。

注:χ2=2 884.61, P<0.01。

2.3学生结核病登记患病率情况

根据全市结核病疫情统计,2008年,全市418 616名学生结核病登记患病率为15.28 /10万;2013年,全市427 985名学生结核病登记患病率为10.04 /10万,两者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60,P<0.05)。

2.4学生因结核病缺课情况

按照国家卫生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要求, 由学校固定人员定期填报。学生因病缺课以 “人﹒天”为单位计算,6个课时为一天,缺课时请假不足一天时,以“1~3学时”计为半天,“4学时及以上”计为一天;一次疾病过程为一个病例[4]。其计算公式为:总因病缺课率=因病缺课人﹒天数/(学生人数×应上课天数)×K。见表2。

注:χ2=46.79,P<0.01。

3讨论

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人口密度大,相互接触频繁,是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潜在因素。肺结核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飞沫等媒介很容易实现传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学习紧张,精神压力大,作息时间不规律,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差,营养跟不上,易导致学生身体抵抗力下降,假若学生中有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存在,可在同宿舍、同班级甚至整个校园内迅速传播和蔓延。近年来,尽管学生结核病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每年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2009年1月~2013年6月全国共报告21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平均每起疫情罹患学生25例[5]。2008—2013年期间,我市各年度学生中均有结核病散在疫情发生,登记患病率在10.04/10万~15.28/10万之间,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生长发育,而且给学校、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极易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

学校结核病防治要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综合性防控措施。开展“构建无结核病和谐校园”活动, 就是在新常态下对传统综合性防控措施的发展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卫生与教育部门、学校与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联防联动机制,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学校“构建无结核病和谐校园”活动定期进行考核评估;举办学校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班,组织结核病防治专家进学校、进课堂,广泛开展学校结核病防治宣传日(周)等集中活动, 利用网络等平台进行防治知识宣传[6];定期开展学生健康体检,落实学生晨检、缺课登记和追踪等制度,努力形成 “行政推动、部门联动、专业防控及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控机制,务求收到叠加的效果。本次监测结果显示: 2008-2013年间,学生结核病登记患病率由15.28/10万下降到10.04 /10万,因结核病总缺课率由1.07 /10万下降到0.75 /10万,充分证明了开展“构建无结核病和谐校园”活动的有效性。

做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不单单需要一个高效的卫生服务体系,还需要大力加强结核病的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全社会对结核病防治的认知水平[7]。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一种低投入、高产出及易实现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最符合成本——效益最大化原则,其在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作用重大[8]。我市在开展“构建无结核病和谐校园”活动中,把结核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 通过召开 主题班会(100.00%)、 张贴宣传 画 (100.00%)、观看影像(93.75%)、开展知识竞赛(81.25%) 及办黑板报(68.75%)等多种措施,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由2008年的52.34%提高到了2013年的91.97%,使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信、行” 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常抓常新,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创新健康教育方法,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和深度,增强宣传教育方式的新颖性。要发挥专家、高学历人员的知识优势,深入学校、班级开展健康教育“大讲堂”,讲授先进的防治理论与技术,增强宣传教育内容的认同性。要广泛吸收义工联、志愿者协会等NGO组织的参与,做实“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行动”,增强宣传教育行动的先导性。要大力实施宣传教育“小手拉大手”工程,引导、发动家长自觉参与防控工作,增强宣传教育措施的同步性,实现防治理念、技术和策略的新突破。

开展“构建无结核病和谐校园”活动,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卫生部门的积极实施、教育部门的主动配合以及学生家长的广泛参与,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而且显著降低了结核病患病率,很好地控制了结核病疫情的暴发流行, 是一项值得深化和拓展的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模式。

日照两城遗址 篇2

传说的真实性虽不可考,但自20世纪初开始,的确有很多人在这里捡拾到原始时代的遗物。出身日照市的考古学家王献唐幼年随父亲路过两城镇的时候,曾捡拾到纺轮。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创始人刘敦愿先生在此征集过陶器和石器。临沂市文管会和日照市图书馆联合组成的调查队在一次联合调查时,采集到大量石器和陶器,而最让世人瞩目的则是1963年采集的一件玉锛。这件玉锛后来成了山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两城遗址遍地是宝决非空言。

四千年前的古城

今天的两城镇虽然只是一个大村落,但在400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城、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根据历年考古调查与发掘,两城遗址方圆1000米,总面积在100万平方米左右,是目前所见龙山文化遗址中面积最大的城市聚落之一。

两城的发现源于王献唐。1930年,时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的金石学家王献唐回忆起少年时代路经两城的经历,认定两城可能也是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1934年对两城遗址的第一次考古调查,证实两城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时代。当年英国版的《世界史便览》为此发布消息称: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国日照两城是亚洲最大的城市。

此后于1936年对两城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发掘显示,两城遗址的文化堆积以龙山时代为主,还有少量的周代和汉代的遗存。从1954年开始,山东省和日照市、山东大学等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对两城遗址进行了数次考古调查,得知两城遗址位于两城镇西北部近海低矮丘陵上,北东两面有一条小河,西南部分则为低洼地,遗址北高南低。整个遗址文化堆积分三部分,中心高地部分文化堆积最集中,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东西两侧20万平方米地带,文化堆积较薄,南部因散布着很多打制石器的材料,可能是工具制造场所。1995年以来,山东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大学联合对两城遗址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和多次考古发掘,除发现两城遗址是当地最大的原始遗址,是周边30平方公里内的中心遗址外,还发现了龙山文化时代的城墙。这一发现,再次以科学的方法确认了两城遗址的身份和重要性:两城原来就是一座城,一座龙山文化城。两城类型文化是龙山文化中黑陶最发达的文化。

虽然关于两城城址的调查发掘没有完全展开,城内的布局及居住状况也没有详细的资料,但根据两城附近一些龙山文化城址的考古发掘可以了解,当时的城池平面近方形,四角呈弧状,城外有壕沟。城内房屋有了统一规划,房屋的方向和排列有一定的布局,房屋的形状多为方形,其建筑形式已经摆脱了半地穴式而向地面以上发展,即在地面上先筑一个台基后再围墙盖房,并比较普遍地使用了石灰涂抹墙壁。房屋内一般都有灶坑,用以炊煮和冬季取暖。

龙山时代的两城人把居住的聚落和城址选择在近海的低矮丘陵上,而且房屋普遍采用地面以上再筑台基的做法,首要因素是防潮防湿,其次也可能与防止海水侵蚀有关。环境考古证明,距今4300年左右,东南沿海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由南而北的大海侵,海平面比现在高出1—4米,如此大的海平面上升,应该对地处沿海的两城原始居民有重大影响,所以,选择近海高地且将房屋地基抬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近海虽然有风险,但从两城遗址距海只有6公里的地理位置看,龙山时代的两城人对于大海还是比较留恋和倚重的,个中原因应该与海洋资源有关,近海一带可食用的海洋生物太丰富了。所以,从原始人们在两城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定居了600多年的考古现象可知,这里是最适合远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好地方。

黑陶与鸟崇拜

黑陶是龙山文化的标志,也是20世纪学者们探寻中华民族源头的重要线索和依据。当1931年中国的考古学家完成了在章邱市城子崖的考古发掘后,一个共同的认识是,在中国东部存在着一种以黑陶为主的原始文化,这种文化就是著名的龙山文化。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但为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建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持了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的原始文化范畴的确立,而且还以其自身的个性被认可为龙山文化的另一种类型——两城类型。这一类型随着后来在距两城30多公里的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而改称尧王城类型。无论是两城还是尧王城,这种类型文化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滨海,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东南部靠近黄海的地域内。

因为陶器是原始时代最主要的生活用品,也是容易制作和破碎的生活物品,所以埋藏和散布在地上地下的大量陶器碎片成为了解远古文明的重要参照物,不同地区不同原始文化类型的确定大多依赖于这些不同特色的陶器。两城类型陶器的第一个特色是黑陶最多,在整个龙山文化类型中位居第一。第二个特色是不十分重视器物外表的装饰,所做陶器以干净整洁的素面或素面磨光为主,很少在器物表面上附加或刻画什么图案类的装饰。而制作纯黑色且硬度较高的陶器,在4000年前的原始时代技术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它的烧制技术要比红陶、灰陶的制作复杂的多,在烧制过程中不但要封窑,还要渗碳,让大量碳黑氧化还原进陶器之中,才可以取得纯黑的效果。刻意追求黑的颜色,而且通体上下,从里到外都是黑的陶器,使龙山文化的特征尤为突出,因此,梁思永等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在编撰城子崖考古发掘报告时,特别加上了“黑陶文化遗存”这样的字眼,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龙山文化以黑陶为主要特征,两城类型的龙山文化更加酷爱黑色,这种崇尚黑色、崇尚简洁的作风不但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还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比如商周以来人们在祭祀中强调使用纯黑或纯白色牺牲品的习俗,源头应该与龙山文化对纯色的追求有关。

两城龙山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鸟的崇拜。这个时期的人们除了把盛放酒水的鬶做成鸟的形状,流水的口沿捏成鸟嘴外,还普遍把鼎的三足做成鸟头的形状。鼎就是锅,是炊煮用的灶具,鬶则是盛放酒水的容器,像今天的茶壶酒壶一样。把做饭的锅用鸟头来支撑,把壶罐类的容器做成鸟的样子,表面上看是人们对鸟的关注和喜爱,其深层用意则可能蕴涵着对鸟的膜拜和尊崇,希望吃了鸟头负载的鼎里的饭和喝了鸟形壶罐里的水后就能变成鸟,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将生活的空间由陆地拓展到天空。

巧合的是,这种对鸟崇拜的习俗,还保留在古史传说之中。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左传》在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8年)说少昊的后裔郯国的国君到鲁国朝见的时候,称少昊名字叫挚,挚就是鸷鸟,是像鹰一样凶猛的鸟。少昊不但自己起了一个鸟的名字,而且在他管辖的部落里,“官员”的名称也是分别以鸟的名字代替。如分管历法的官员被称为“凤鸟氏”,他的四个部下分别是管辖春分、秋分的玄鸟,也就是燕子;管辖夏至、冬至的是伯劳鸟;青鸟(黄鹂)管立春、立夏,丹鸟(锦鸡)负责立秋、立冬。其他诸如司法、行政、农事等等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也无一不是以鸟的名字命名。这种按照鸟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来管理部落或国家的方式,说明了少昊部落对鸟类生活习性了解的真切,也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曾经根据鸟类等物候现象制定历法的历史事实。郯国位于山东东南部,其地理位置和龙山文化两城类型处于同一个区域,郯子所说的先祖少昊时代,应该就是两城类型的龙山文化时代,作为少昊的故乡,古文献和考古资料同时证明当地有着偏爱鸟的现象,表明这里曾经存在过鸟崇拜的习俗。

饕餮纹的源头

饕餮纹曾经是青铜文明的代表性纹样。然而饕餮纹从何而来,却长期是个迷。1963年在两城遗址发现的一块玉锛,为寻找扑朔迷离的饕餮蚊源头增添了一线光明,同时也为传世龙山文化玉锛的出处提供了可以参照的地址,并拉近了山东龙山文化与殷商青铜文化的距离。

这件玉锛在顶部反正两面都刻画着饕餮纹样,其中背面的比较复杂,腹面相对简单,两幅纹样主要特征都是大眼和带牙的巨口。同时,头部好像还有冠饰。无独有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还珍藏着另外一对和两城出土的玉锛一样的玉器,其中一块被称为玉圭顶部刻画的主题纹样和两城玉锛背面的几乎完全一样。虽然,故宫收藏的玉锛曾经被清朝第四代皇帝乾隆(公元1736—1796)当作了古玩,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其出土地点,但是根据形制和纹样特征,学界普遍认为故宫的玉圭就是山东龙山文化的玉锛,但具体出自何处,无法确认。根据山东龙山文化发现的玉锛,故宫的玉圭和两城出土的玉锛关系可能更加密切一些,很可能都是两城人的创造。

综合新石器时代的纹样和习俗可以看出,比龙山文化时代略早的良渚玉器,是饕餮纹样的发源地,但良渚玉器纹样突出的是两只大眼睛,而比良渚时代稍早一些的大汶口文化则十分倚重于牙齿,如将獐牙做成权杖一类的道具,在氏族之中流行拔牙习俗等等。众所周知,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的面部五官,最能表现愤怒和威慑力的是眼和牙,所以,殷商时代的人们在创造饕餮纹样的时候,首先选中的就是眼和牙的组合。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设计,其文化渊源应该与良渚文化重视眼睛和大汶口文化崇尚牙齿有关。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中期的代表性文化,良渚文化则是长江下游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同时都是以男性为主体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良渚文化曾经因为突然消失而引起了众多学者们的不解。但两城遗址发现的这件玉锛,以其众多良渚文化的信息,为良渚文化的北上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良渚文化很可能在一次海水倒灌和大洪水之后选择了向江苏北部和山东东南部沿海地区迁徙的道路。

两城玉锛的发现,不但提供了良渚文化的去向信息,而且其“八”字型如旋涡状的长眉又和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的纹样近似。良渚的眼,大汶口的牙和红山文化的旋涡眉,使两城的玉锛负载的意义更加重大,那就是4000年前的黄河下游地区,曾经融合了黄河、长江和北方草原三大文明的精华,并最终导致了殷商文明的崛起,把中华民族推进到了文明的世界。

从两城玉锛刻画纹样到商代最早出现的饕餮纹,时间跨度约有二三百年的时间,而学者们普遍认为殷商的崛起与东方有关,首先与黄河下游有关。两城位居黄河下游,这里同时也是龙山文化的大舞台,殷商王国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来自于龙山文化的,但龙山之后的岳石文化却是殷商的前身。由此,不难看出,殷商文明的形成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延续,两城的饕餮纹样对殷商饕餮纹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日照步行景观桥 篇3

日照步行景观桥位于日照山海天阳光海岸约2公里长的海岸公园南段。山海天阳光海岸自然环境优美, 沙滩优良, 如何最大程度的保护现存超过50年历史的黑松林成为整个设计的最大挑战。建筑的位置及朝向都经过仔细设计, 试图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对黑松林的保护, 由于沙滩宽阔用地相对宽松, 建筑在避开黑松林的同时, 以草坡逐渐升起的方式将建筑屋顶与环境缓缓相连, 使建筑隐于树丛草坡之中。建筑面向大海开敞, 在获得海景的同时, 在大海与建筑间形成一个半围合的开敞空间, 这里的室外泳池为游客提供了优雅的活动场所。

日照五莲山 篇4

五莲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鲁东南沿海城市日照五莲县东南,东邻避暑胜地青岛130公里,南距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日照25公里,北距中国风筝城潍坊110公里,西与亚洲银杏王浮来山风景区相毗临,五莲境内有204、206国道纵贯东西,交通便捷。

五莲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8平方公里,由五莲山、九仙山两景区组成,主峰海拔515,7米。五莲山因五莲列峙,耸接云霄,如莲花初放而得名;九仙山则因八仙过海战恶龙,山神倾力育万树而流传。

两山虽各有特色,但却共五大景观司名遐迩。其一是奇峰怪石。其二是石窟幽洞。其三是花木景观。其四是溪谷景观。其五是人文景观。

五莲山美若五朵莲瓣的山顶云雾缭绕,山不算高却奇景遍布,险象环生,不由得对此山心驰神往。最佳游览时间为春夏秋三季,春夏之交万亩野生杜鹃花盛开,似云锦,像流霞,漫山遍野,令人陶醉。秋霜季节,满山红叶层林尽染,与山光石景相辉映,蔚为壮观。

纵观五莲山风景区,众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地融于一体,造就了风景区奇、秀、险、怪、幽、旷、奥七大特色,49峰、20洞、18瀑、16潭、5池、4涧等400余景无不透露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上天的巧妙造化。真可谓景点遍布,水水相连,生机勃勃,灵气无限。

被誉为“江北双绝”的万亩野生杜鹃花园、龙潭大峡谷和有“通天之举”的皇家寺院——护国万寿光明寺更是享誉大江南北。

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似云锦、像流霞,千姿百态,竞相开放,正是松柏干层绿,花开万点红,这使我想起小时候家乡桑园里点缀在翠绿的桑叶之间的火红的桑椹,令人垂涎欲滴。从五彩缤纷的杜鹃园里收回视线,随游人登上望海楼,东眺黄海,只见白茫茫一片,分不清是烟、是雾、是海。听知情者说,如是晴天丽目的早晨,可见黄海水天线,渔帆点点,流光溢彩,气象万千,煞是好看。

关于光明寺的来历,有皇家赐名一说。在明万历十三年,蜀郡高僧心空请朝廷御赐山名和藏经,并为皇太后治好了眼病。神宗大悦,于是赐山名“五莲”。后又下诏说,山周围25公里归寺僧驻守,林泉、榆林、麦田千亩永供寺僧所用。再下诏,拨国库五千金,建“护国万寿光明寺”。皇恩浩荡,历时五载,在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终建成光明寺。

从寺庙左侧门出来,一路高山风光。回首间,一尊大佛侧影跳入眼帘,让人暗暗称奇。这就是著名的五莲大佛。沿着小路来到大佛前,发现这佛像十分高大。佛身是山体,佛首是山顶一块完整巨大的花岗岩,石佛呈坐姿,头依山体,依坐俯视,面目端详,栩栩如生,给人以浓浓禅意。其面含笑意而未笑,目光慈祥且雍容大度,在国内石佛中实属罕见。这佛像并非人工雕琢,而是天然生成,只不过人们觉得大佛的耳垂不够完整,又修补了—下,面部做了防风化处理,因此颜色显得有些别样。佛像虽然比不上乐山大佛高大,气势也比不上云冈石窟,但这天然坐佛实属奇迹。石佛之下,设有高高的石台、香炉,周边还有石雕和围墙,分明是一处天然的大雄宝殿。既有皇家恩赐的佛庙,又有上天赐予的石佛,这恐怕就是五莲山的精髓和神灵所在。

大佛右侧有一条林阴小道,从那里出去,穿越松针掩映的石板路,见在块巨石上,有一座精致绝伦的四角石亭,名叫观澜亭。而亭下那块耸起的巨石,可能有佛的照应,人们尊其为“菩提楼”。

五莲山的迷人之处,就在这大大小小的石头上,如云南石林那样,构成了独特的景致。与石林不同的是,这里的山即石,石即山,巨石神采各异,风情万千。一些巨大的石块,被驮在山峰的顶端,看似摇摇欲坠,却是千年不倒,别有一番情趣,就连五朵莲花峰的顶峰,也是一簇莲花般的巨石。

五莲奇峰叫天竺峰,它实际上就是一块大巨石。从峰底望它,其孤耸擎天,如陡直的梯子;更令人叫奇的是,峰下有一数十米高的石缝,七八块巨石高悬在天地之司被两侧石壁挤着。人顺缝而上,感觉巨石随时有坠落之可能,心一直被提到嗓子眼里,游人都是赶紧上去照了相下来,少有人敢一直走到被堵死的“通天路口”。

五莲山风景区自唐、宋以来,就有诸多文人雅士流连驻足,留下传世佳文,故而又有“文章之府”的雅称。据考证,在风景区留下诗文者有几百人。苏轼、蒲松龄、李焕章、安志远、丁耀亢、张侗等均在此题字赋诗,抒情言志,把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勾画得淋漓尽致,可见作者对五莲山的眷恋之情。

绥中日照条件分析 篇5

绥中县是农业大县,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粮食、水果、蔬菜的安全。近年来, 种植大棚、养殖大棚迅速发展, 研究日照条件变化趋势, 对指导农业生产特别是设施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1 日照年际变化

1.1 年日照变化趋势

根据1956~2015年绥中日照时数资料统计,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64.2h;年最多日照时数为2978.1h, 出现在1957年;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893.7h, 出现在1990年, 较常年少770.3h, 仅占历年的71%, 为明显寡照年。

图1为1956~2015年绥中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近60a来绥中年日照直线回归方程为:y=-0.3653x+2675.3, 年日照时数倾向率为-3.7h/10a, 表明年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1.2 年日照阶段性特征

绥中年日照时数变化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利用1956~2015年绥中日照时数距平资料, 采用滑5a动平均方法找到2个明显的低值期和1个高值期。1959~1964年为第1个低值期, 持续6a负距平, 平均日照时数2625.2h, 较常年少39.0h;1990~1996年为第2个低值期, 连续7a为负距平, 平均日照时数2308.3h, 较常年少355.9h, 为明显低值期, 年最少日照时数就出现在这个时段;1997~2005年为高值期, 持续9a, 正距平年占89%, 负距平年占11%, 平均日照时数2834.4h, 较常年多170.2h。

2 日照季节变化

图2为1956~2015年绥中各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四季日照时数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春季 (3~5月) y=0.444x+738.4、夏季 (6~8月) y=-0.5427x+658.8、秋季 (9~11月) y=-0.4778x+677.9、冬季 (12~1月) y=0.2111x+600.2。由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看出, 冬、春季日照时数倾向率为2.1~4.4h/10a, 呈上升趋势, 冬季增幅较大;夏、秋季日照时数倾向率为-4.8~-5.4h/10a, 降幅明显。



根据1956~2015年绥中日照资料统计, 春季最多日照时数873.4h, 出现在2011年, 最少日照时数490.9h, 出现在1990年;夏季最多日照时数829.4h, 出现在2002年, 最少日照时数386.5h, 出现在1990年;秋季最多日照时数769.6h, 出现在1957年, 最少日照时数540.5h, 出现在1990年;冬季最多日照时数710.2h, 出现在1995年, 最少日照时数468.5h, 出现在1991年。

3 逐月日照变化趋势

分析60a绥中逐月日照时数变化曲线, 冬半年呈上升趋势, 夏半年呈下降趋势。其中3月线性倾向率为4.3h/10a, 日照时数增加幅度最大;6月线性倾向率为-4.8h/10a, 日照时数减少幅度最大。

4 日照稳定度分析

用离差系数 (标准差/平均值) 表示日照序列变化偏离程度, 即日照稳定度。由表2可以看出, 秋季离差系数最大, 说明绥中秋季日照变化幅度较大, 稳定性较差;冬季次之;春、夏季离差系数相对较小, 说明春、夏季日照变化幅度较小, 稳定性较好。

5 小结

近60a绥中年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年日照时数倾向率为-3.7h/10a。

绥中日照时数冬半年呈上升趋势, 夏半年呈下降趋势;冬、春季日照时数有上升趋势, 且冬季增幅较大, 夏、秋季呈下降趋势, 且降幅明显;日照时数出现2个低值期, 分别出现在1959~1964年和1990~1996年, 1990年为明显寡照年, 年日照时数为1893.7h, 较常年少770.3h, 仅占历年的71%;一个高值期出现1997~2005年;秋季日照时数变化幅度较大, 稳定性较差;冬季日照时数增多, 有利于棚菜种植和大棚养殖。

摘要:利用1956~2015年绥中日照资料, 采用直线回归方程和滑动平均方法, 分析绥中60a来的年、季、月日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冬半年呈上升趋势, 夏半年呈下降趋势;冬、春季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 冬季增幅较大, 夏、秋季呈下降趋势, 降幅明显;3月份日照时数增幅最大, 6月份降幅最大;日照时数出现2个低值期和1个高值期。

关键词:绥中县,60a日照条件,分析

参考文献

[1]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气象出版社, 1990..

日照效果 篇6

一、茶叶机械化发展基本情况

茶叶机械化主要是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和茶叶加工机械化。上世纪80年代, 日照市茶叶加工主要采用传统的偏锅手工制茶, 后期逐步引进了简单的电炒锅、揉捻机、炒干机等制茶机械, 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2000年以来, 在总结以前使用机械揉捻、炒制等技术工艺的基础上, 日照市农机部门结合市茶叶科研单位对“山东茶区机制名优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 加大了对茶叶机械的引进推广力度, 茶叶生产加工步入了机械化发展的轨道, 茶叶加工工艺和茶叶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2004年,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进一步带动了先进、适用茶叶机械的推广应用。山东碧波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始引进使用成套茶叶加工生产线。在此基础上, 日照市农机局组织技术人员起草的《扁形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规范》, 被批准为山东省地方标准。近年来, 依托省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和市科技应用项目等, 加大了实用茶叶机械研发与推广力度, 引进示范了茶叶连续清洁化生产线, 促进了茶叶标准化生产和茶叶加工机械的升级。同时, 结合市场需求, 开展了红茶等茶类的机械化研制加工, 促进了茶企增效、茶农增收。

在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方面, 逐步由过去传统大田通用机械向专业化、精细化机械转变。近年来, 茶园微耕、茶园灌溉、茶树植保以及高性能的茶树修剪、茶叶采摘机械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茶园管理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 茶园机械化修剪达到90%以上, 机械化采摘主要应用在大宗绿茶、红茶加工中, 极大缓解了采茶劳动力短缺的压力, 降低了生产成本。

目前全市各类茶叶加工机械已发展到1.1万余台 (套) , 主要是常用茶机, 如:杀青机、揉捻机等, 其中, 茶叶生产成套清洁化流水线16条, 茶叶色选机18台, 智能红茶发酵机103台;茶园管理机械2.4万余台 (套) , 其中, 茶树修剪机械5700余台, 茶叶采摘机械193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的广泛应用, 对促进全市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一是提高了生产效率, 节约了人力成本。在茶园耕作和修剪作业时实行机械化可提高工效20-30倍, 加工等环节也可提高15-20倍。以日照曲形绿茶炒制为例, 用电炒锅每人每小时可生产干茶0.1公斤左右, 用40型杀青机及配套机械, 平均每人每小时可生产2公斤, 实行机械化后生产效率提高了近20倍。机械操作生产用工少, 价格低, 极大地节约了茶叶加工的劳动力成本。二是标准化生产保证了茶叶产品品质。机械化炒茶可控性好, 便于标准化生产, 干茶外形整齐, 品质稳定, 满足了茶叶产品质量、规格统一的要求, 弥补了日照茶叶产业发展历史短, 加工工艺、技术底蕴相对滞后的不足。另外, 推广应用机械化加工, 有效改善了加工环境, 规范了加工流程, 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 成为实现茶叶清洁化生产的必然要求。三是生产能力的提升促进了规模化发展。推行机械化后, 解决了手工炒茶工短缺的问题, 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不断增多, 茶叶企业加工能力和规模快速提高。同时, 茶企、茶农管理茶园的能力和水平也大幅提升, 促进和有效保证了茶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2013年茶叶年产量和茶园种植面积分别是2004年的4.2和2.8倍。此外, 随着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茶叶机械成为茶叶加工技术的主要载体, 一些新的制茶技术比如红茶、乌龙茶、黑茶等加工技术, 以机械的形式引进推广, 实现了茶叶产业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日照市茶叶机械化在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江北茶区处于领先位置, 但离全程机械化和茶产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茶园种植模式与机械化作业要求不相适应。现有茶园建园时大多未按机械化作业要求规划种植, 同时也缺乏适应当前种植模式的机械, 因此茶园管理机械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另外, 我市无性系茶园面积发展缓慢, 占比不足5%, 多为有性群体种种植, 茶蓬不规则, 发芽不整齐, 机械采摘均整度差, 影响了机械化采茶的推广, 已成为制约解决采茶用工短缺问题的关键环节。二是茶叶加工机械陈旧, 清洁化连续化水平低。调查发现, 不少企业和加工户仍在使用上世纪90年代的机械, 现代化高科技、多功能、大型、节能型设备和清洁化生产线等应用相对较少。大部分茶叶加工厂房面积小、结构差、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三是本地茶叶机械研发能力不足。日照市现有两家茶叶机械生产加工企业, 基本处在引进模仿的发展初期, 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部分南方引进的机械不能完全适应当地茶叶生产要求, 需要加以改进。四是从业人员机械知识匮乏, 操作技能低。日照市现有茶业加工从业人员6000余人, 大多数对机械原理了解不多, 尤其安全操作知识少, 只会被动使用设备, 不能更好地发挥茶叶机具的作用, 安全生产也存在一定隐患。

三、对策建议

(一)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加快茶园建设和改造。

结合优质高效茶园建设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规划, 研究制定机械化标准茶园建设规范, 并加大对机械化示范茶园、示范茶厂的引导扶持力度, 加快适宜机械化管理和采摘的标准茶园建设。积极引导推广种植适宜机械化管理和采摘的无性系茶树良种, 搞好茶树品种的选择和培育, 不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结合本市气候条件, 加大茶园防冻、茶树植保、幼龄茶园养护等设施机械的引进推广, 逐步形成以日照茶为代表的北方茶园机械化管理模式。同时, 注意适当引进推广红碎茶、黑茶以及茶叶精深加工机械化技术等, 提高机采茶叶鲜叶的利用率, 促进茶叶提质增效。

(二) 加大茶机补贴力度, 促进机具设备换代升级。

建议增加市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额度, 加大修剪、采摘、茶园管理以及鲜叶筛选等机具的补贴力度, 着力突破机械化采摘薄弱环节。加大碧螺春整形机、连续扁茶机以及成套茶叶加工流水线等示范推广力度, 加快茶叶加工机械换代升级。同时, 要加快老旧机具报废更新, 争取把茶机纳入省农机报废更新补贴, 并注意搞好清洁化能源机具的引进推广, 使茶叶加工逐步向智能化、连续化和清洁化迈进。

(三) 注重产学研结合, 鼓励实用茶叶机械研发推广。

加快研发茶叶适用设备, 完善茶叶生产流水线装备, 特别是搞好温、时、色等自动化控制, 切实提高机械易操作性和效率。加大本地茶叶机械研发扶持力度, 开发研制更多适用型设备, 提升日照绿茶品质, 积极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机械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 搞好产学研结合, 进一步提升本市茶叶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同时, 要结合机具推广, 加强有关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规范的摸索与研究, 切实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四)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提升茶叶机械加工技术水平。

菊花短日照处理技术 篇7

菊花是短日照花卉, 在长日照条件下完成营养生长, 在短日照条件下完成生殖生长。为了满足非自然花期对菊花的需求, 必须根据菊花为短日照植物的生理特性, 人为地缩短每天的光照, 促使其加快发育, 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 导致花芽分化, 即对菊花采用短日照处理技术, 从而达到提前开花的目的。

一、菊花的短日照处理技术

1. 品种选择

选用早花品种, 开花早, 花芽分化所需短日照诱导的日数少, 如春日剑山、国华强大、泉乡万胜、泉乡水长、东海牡丹等品种;另外, 要选择花色、花型、株型优良的品种。

2. 繁殖

乌海市园林处培育的菊花品种主要有国华游景、国华强大、寿光、国宝、开龙秋峰、檀香狮子、碧海英风等近百个优良品种, 要想使菊花开花期由原来的10月底提早到8月底, 可在2月~3月份进行扦插繁殖, 在母株上剪取有5~7个叶片, 约10厘米长的枝条作插枝。将插枝下部的叶子取掉, 只留上部的少部分2~3片, 插枝下端削平, 扦插时不要用插枝直接往下插, 可用细木棍或竹签扎好洞, 然后再小心地将插枝插进去, 以免刺伤插枝的切口处或外皮。插枝的入土深度, 约为插枝的三分之一, 或者一半。插好后压实培土, 洒透水, 以后采用全光照喷雾进行管理, 在温度15~20℃的湿润条件下, 15~20天可生根成活。待幼苗长至3~5个叶片时, 即可移苗栽植在圃地或花盆里。

3. 水肥管理

在菊花培育过程中, 要想使培育出的菊花既枝干粗壮, 花繁叶茂, 又具有一定的高低度及株型的优美度与适中度, 水、肥不仅要多, 而且要根据菊花生长、发育时期和阶段, 施得合理、适度和得法。在菊苗生长期, 随着生长逐渐旺盛, 需水、肥逐渐增多, 开始每周追施一、两次稀薄液肥, 以后随着菊苗的生长, 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 追肥次数逐渐增加, 并结合根外追肥加强管理。在现蕾期要加大肥水管理, 特别要增施磷肥, 每隔7天施一次, 直到花蕾现色为止, 以促进花蕾长大。施肥不要沾污菊花叶片, 以防脚叶脱落, 有碍花姿。施肥后, 次日早晨要浇一次水, 以减少肥分蒸发。浇水时一定要适量, 以不从盆底流出为好, 否则肥分随水流失。叶面浇水要在午后进行喷水, 以冲洗菊花叶面灰尘和污物,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浇水要做到不干不浇, 浇必浇透。浇花水要先放入蓄水池内, 待水温接近气温后再用。

4. 遮光

遮光可用黑色塑料膜或黑布, 在预定开花时间之前60天左右进行短日照处理, 每天接受光照10个小时, 其余时间全部遮光, 即在每天的早晚两段时间遮光。遮光的起始或终止时间要与自然黑暗的夜间连接, 期间不能有一段光照时间, 否则起不了遮光作用。遮光开始后, 要每天连续进行, 不可一日中断。为了避免夏季遮光太早遮光棚内温度过高及凌晨天亮前遮光的不便, 可以把遮光时间分别在傍晚与清晨两段时间来共同完成, 一般在傍晚7点遮光, 次日晨9点撤出, 保证14小时的黑暗。

一般情况, 遮光短日照处理应进行到花蕾现色时停止, 在连续短日照处理14天后, 头状花序已基本分化完毕, 外轮小花已开始分化。

5. 通风

在遮光期间, 夜间要掀开遮光棚通风, 使菊苗得到夜露, 有利于菊苗生长。一般每天7点准时盖黑布遮光, 晚9点掀开黑布通风透气, 凌晨4点盖布遮光, 早9点再掀开黑布接受光照。

6. 定头、剥蕾

花蕾现蕾期间, 独本菊或多头菊要定头, 使枝顶端留一个大花蕾, 下端的花蕾要及时摘掉, 以免与主蕾争夺养分影响主蕾的生长发育。剥蕾时容易损伤茎叶, 要特别小心。

7. 矮化处理

用比久处理菊花不仅株型紧凑, 而且花的品质也有很大提高, 在菊花生长旺盛期, 用0.5%比久喷洒植株, 每隔10天喷1次, 采取按菊苗高低顺序排队喷施的方法, 高的喷施1至2次, 中等的1次, 比较矮的不喷, 直到现蕾为止, 使菊花矮化健壮, 生长高度基本一致。现蕾后, 再根据不同情况, 对那些茎秆较高, 花梗较长的品种, 用药液涂在茎秆上, 抑制植株增高。

8. 病虫害防治

菊花受病虫害侵染就会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 甚至死亡。特别是在短日照处理过程中, 遮光期间棚内不透风, 更容易发生病虫害。菊花的主要病虫害有以下几种:常见病害有菊花叶斑病、白粉病、枯萎病;常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食心虫。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综合防治:

(1) 加强肥水管理, 培养健壮菊苗, 提高抗病能力。同时, 花盆摆放不要太密, 遮光期间, 夜间一定要掀开黑布加强通风透气。

(2) 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用药采取混合用药的方式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如:好生灵和百菌清、好生灵和瑞毒霉混合使用, 对黑斑病、枯萎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部分杀虫药也可与杀菌药混合使用, 这样既可达到病虫双防的效果, 又可节省人力。另外, 在菊花盆土中穴施呋喃丹颗粒, 对刺吸式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对染病菊苗及早用药。发现病叶及时销毁, 并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行粉剂500倍液, 或10%波尔多液, 每隔7~10天喷1次, 连续3~4次即可控制。或在发病前喷50%托布津1000倍液, 或50%多菌灵5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蚜虫和食心虫用40%氧化乐果和敌敌畏3:1混合液1000倍液、25%亚铵硫磷1000倍液、50%灭蚜松乳剂15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红蜘蛛多发生在高温干燥季节, 潜伏在叶背, 刺吸叶汁, 使叶片干黄枯死。花期也危害花瓣, 使花朵很快凋谢, 用40%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或蚜螨净1000倍液防治效果比较显著。夏季, 高温干燥时期, 常用清水喷雾也有一定防治作用。

二、近几年对菊花短日照处理的几点体会

(1) 遮光棚内除夜间通风外, 有条件的可在遮光棚底开地沟, 加设换气扇, 起到通风降温的作用, 效果很好。

(2) 在遮光棚外搭遮阴网并喷水达到降低棚内温度的作用。

(3) 在进行遮光处理时, 根据目标花期, 对早花品种和晚花品种要进行分批处理, 使其开花一致, 在菊花展览中充分展示各品种间的花色、花型。

参考文献

山东省:日照市 篇8

日照市属鲁东丘陵,总的地势背山面海,中部高四周低,略向东南倾斜,山地、丘陵、平原相间分布。最高点为五莲县境内马耳山,海拔706米;最低点为东港区东海峪村,海拔1-1.5米。山地占总面积的19.7%,丘陵占52.9%,平原占19.9%,水域占7.5%。日照海岸位于黄海中部,岬湾相连,北起甜水河口,南到绣针河口,全长168.5公里,属于比较平直的基岩沙砾质海岸。海岸线上有石臼湾、佛手湾两大天然港湾与日照港、岚山港组成的日照港群。近陆岛屿有桃花岛、出风岛;远有平岛、达山岛和车牛山岛组成的“前三岛”,面积0.321平方公里。

“十二五”时期,日照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发展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全力推动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测算,日照全市GDP由“十一五”末的1025亿元增加到1670亿元,年均增长10.4%。人均GDP达到57980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55.6亿元增加到121.65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0亿元,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亿元,年均增长13.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7亿元、实际到账外资24.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7%和11.7%。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比例预计由9.8∶54.8∶35.4调整为8.7∶48.5∶42.8。特色种植业面积突破15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1%。建成了威亚发动机三、四期,派沃泰变速箱一、二期,日钢高档薄板,大H型钢,森博液体包装纸板等一批临港工业大项目。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123个。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6%提高到6%。互联网经济迅速兴起。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实现重大突破。日照机场建成通航。日照港跻身全国沿海港口第八、世界港口第十一大港,货物吞吐量由2.27亿吨增加到3.61亿吨。瓦日铁路、胶新铁路电气化改造、青临高速、疏港高速、613省道和山海路西延工程建成通车。高标准建设了城市规划展览馆、淄博路道路及地下工程。“沭水东调”工程实现应急调水,日照水库向岚山调水等工程建成通水,市区日供水能力比“十一五”末新增15万方。500千伏巨峰等53项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社会建设全面进步。新改扩建幼儿园488处、中小学466处,整建制、一次性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圆满承办了“十艺节”有关赛事。沂蒙画派跻身全国十大知名画派。公共体育、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通过结项验收。“六五”普法依法治理任务圆满完成,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健全,食品药品综合监管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实现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民生持续改善。各级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投入达529.5亿元,是“十一五”的3.26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200元和12300元。新增城镇就业24.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8万人。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9.7万名达到退休年龄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751公里,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日照麻鸡的林地养殖 篇9

林地养鸡最好选择林冠较稀疏、冠层较高、树林荫蔽度在70%左右、透光和通气性能较好、林地杂草和昆虫较丰富的成林。树林枝叶过于茂密、遮阴度大的林地透光效果不好,不利于鸡的生长。苹果、桃、梨等鲜果林地在挂果期会有部分果子自然落果后腐烂,鸡采食后容易引起中毒,所以不宜选择果林地养殖。林地要选择排水良好、通风向阳、树及藤木龄2年以上为宜,要有搭建棚舍的地形条件,并对园地适当轮作草本类作物供鸡采食。

二、搭建鸡舍

鸡舍应建在林地内避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和与主要干道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建在高大的乔木树下、果树林中或林地边,坐北朝南,放牧场面向果林或树林。每栋鸡舍间距30~50米,不要搞“养鸡小区”,以防因鸡群密度过大破坏放牧场植被,引起疫病传播。鸡舍建筑面积按8~10只/米2计算,鸡舍采用塑料大棚,棚宽5~6米、长30~40米,每个大棚以饲养2000只鸡为宜。大棚顶内层铺无滴塑料膜,上铺一层5~10厘米厚的稻草形成保温隔热层,稻草上再用塑料膜覆盖,并用尼龙绳系牢固定。塑料大棚纵轴两侧下沿可卷起或放下,以调节室温和通风换气。棚舍内铺垫30厘米厚的锯末加稻壳加菌种制成的发酵床,用来分解鸡在舍内排泄的粪便,发酵床产热还有利于鸡舍的夜间保温。棚舍内外放置一定数量的料槽和水槽。

三、饲养管理

日照麻鸡的种鸡和产蛋鸡应采用正常鸡舍笼养模式,只有商品代公鸡适宜采用林下放养,公母鸡不能混养。但是42日龄以前应参照商品代蛋鸡育雏饲养管理办法执行。42日龄时视天气情况转入林地放养,转入林地应在夜间进行。同时棚舍应采取加温措施,保证充足饮水,使公鸡均匀分布在棚舍内,确保不因山上昼夜温差大造成鸡群扎堆,引起不必要的伤亡。林地养鸡要注意放养密度、规模、放牧时期及管理。放养密度掌握宜稀不宜密的原则,每亩林地放养鸡150~250只。密度过大会因草虫等饲料不足而增加精料饲喂量,影响鸡肉的口味;密度过小则浪费资源,生态效益低。放养规模一般以每群2000只左右为宜,采用全进全出制。放养的最佳时期为4月初至10月底,这期间气候适宜,林地杂草丛生,虫、蚁等昆虫繁衍旺盛,鸡群可采食到充足的生态饲料。其他月份则采取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饲养方式。放牧时间视季节和气候而定。通常42日龄以上的小鸡,夏天上午9时至下午5时前为放牧时间,冬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适宜放牧。并按“早半饱、晚适量”的原则确定补饲量。即上午放牧前不宜喂饱,放牧时鸡只通过觅食小草、虫、蚁、蚯蚓等补饲。夏季晚上可在林地悬挂一些白炽灯,以吸引更多的昆虫让鸡群捕食。同时,有条件的林地要根据鸡的大小不同划定养殖区域,进行分区轮牧,既使鸡能够得到充足的天然食物,又能够有效地保护林地内的资源,使林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在放养期间,要注意每天收听天气预报,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遇到天气突变应及时将鸡群赶回鸡舍,防止鸡受寒发病。为了使鸡群能够定时归巢和方便补料,应配合训练口令,如用吹口哨、敲料桶等方式进行归牧调教。果树喷药防治病虫害时,应先将鸡群驱赶到安全地方避开3~4天,以防鸡只食入喷过农药的树叶和青草引起中毒。未分区轮牧的鸡群出栏后应对果园进行清理,空闲一段时间再继续饲养。

四、做好疾病和鼠害防控工作

林地养鸡的环境是开放性的,容易受杂疫和野禽等侵害,做好科学免疫、驱虫、消毒和鼠害防控工作十分重要。林地养鸡42日龄前和饲养商品代蛋鸡一样需按程序做好鸡马立克疫苗、新城疫传支二联苗、鸡痘疫苗、法氏囊苗疫苗和禽流感疫苗等的免疫,林地放养后应利用晚上等放养鸡全部进入鸡舍的机会,做好60日龄和90日龄新城疫Ⅰ系苗肌肉注射,鸡群每隔1~1.5个月用左旋脒唑或丙硫脒唑驱虫1次。晚上把药片研成粉末,先用少量饲料拌匀,然后再与全部饲料拌匀进行饲喂。第2天早晨检查鸡粪,观察是否有虫体排出。如果发现鸡粪中有成虫,次日晚上补饲时再用同等药量驱虫1次。如果发现放养鸡排出血色粪便,应投喂地克珠利和磺胺氯吡嗪钠等治疗鸡球虫病的药物。鸡舍每两周带鸡用聚维酮碘消毒一次。同时要在养鸡的林地内养1~2只猫,防止老鼠的侵袭。饲养员每天注意观察鸡群的状况,详细记录鸡群的采食、饮水、精神、粪便和睡态等状况。发现病鸡应及时隔离和治疗,对受威胁的鸡群进行预防性投药。

五、林下养鸡的上市时机

出售林下养殖的日照麻鸡应适时。一般林地养殖日照麻鸡体重达 1.5公斤、饲养时间达100天就可上市,这时麻鸡的外观和肉质均能达到优质鸡的标准。但也要兼顾市场行情,视麻鸡市场价格的涨落适当提前或推迟上市时间。

(山东省日照市畜牧站 王海洲 邮编:276800)

日照港区闪电活动规律分析 篇10

一、资料来源

本文选取日照市气象台、莒县、五莲县三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2~2006年雷暴观测资料和山东省2006年6月~2012年6月闪电定位地闪数据, 对日照市港区闪电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

二、港区雷暴日和地闪密度分析

(一) 雷暴日分析。

雷暴日是在指定区域内一年四季所有发生雷电放电的天数, 用Td表示, 气象台站一天内只要观测到一次或一次以上的雷声就算是一个雷暴日。雷暴日不能准确表征地面落雷的频繁程度, 但可一定程度上反映指定区域雷电活动规律。因此, 可以通过分析多年雷暴日数据, 得出该区域的雷电活动规律。根据日照市1962~2006年45年雷暴资料分析, 日照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7.4d, 属多雷区, 其中市区25.3d, 五莲县26.9d, 莒县30.0d, 最大的年雷暴日数是50d, 发生在1964年的莒县, 最少的年雷暴日数是12d, 发生在1962年的日照市区和2000年的莒县, 最大雷暴日数与最小雷暴日数相差竟达38天, 超过全市和三个观测站平均值。图1为日照市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图。

(二) 地闪密度分析。

地闪密度是每平方公里年平均落雷次数, 是表征雷云对地放电的频繁程度的量, 是估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时重要的参数, 用Ng表示, 单位为次/ (k㎡a) 。图2是以日照市港区为中心方圆5公里范围内地闪密度分布渐变图, 可以看出本港区的地闪密度为1.33次 (k㎡a) 左右, 在西北方向数据偏大。

三、港区闪电活动规律

(一) 闪电活动季节变化规律。

对以日照港区为中心方圆5km范围内6年的雷电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表2显示该区域共发生地闪1, 102次, 其中负地闪1, 095次, 占总地闪的99.0%;正地闪7次, 占总地闪的1.0%。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为14.07k A, 负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为14.01k A, 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为22.92k A。

图3为各月地闪变化规律图, 该地域地闪主要活动期为5、6、7、8月, 其中5, 7, 8月为地闪高发期, 92.0%以上的地闪都发生在这3个月份, 1, 2, 3, 4, 9, 10, 11, 12月基本没有地闪发生。

(二) 闪电活动日变化规律。

对以日照港区为中心方圆5km范围内6年的雷电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图4显示该地域地闪主要活跃在1、2、5、15、16、17、22时前后, 15, 16时前后为地闪高发时段, 21.0%以上的地闪都发生在这些时段, 其中15, 16时前后雷电活动最为强烈。

(三) 闪电活动雷电流幅值分布。

对以日照港区为中心方圆5km范围内6年的雷电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图5雷电流强度分布图显示, 雷电流强度在10~15k A的地闪占地闪总数的比例最大, 为36.0%, 其次为15~20k A的地闪, 所占比例为23.0%。该区域内地闪平均电流强度约为14.07k A, 正地闪的平均强度约为22.92k A, 负地闪的平均强度值14.01k A。

(四) 雷暴方位规律。

对日照市近45年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 日照市雷暴主要在测站的N、NW、SW、W四个方向生成, 主要消失在SE、S、SW三个方位, 原地生消雷暴中主要集中在N、NW、SW三个方向。图6为港区闪电活动玫瑰图, 可以看出闪电的主要发展方向NW、W、SW, 其中NW方向最多。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11:24~26

[2] .肖稳安, 张小青.雷电与防护技术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4:40

[3] .陈渭民.雷电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11:370

上一篇:中国经济的五个忧虑下一篇:饭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