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忠实协议的效力(共7篇)
夫妻忠实协议的效力 篇1
1、夫妻忠实协议的概念
所谓“夫妻忠实协议”, 是指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对夫妻忠诚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后果进行的约定。在约定中, 双方常常规定如果一方出现婚外恋等对婚姻不忠诚的情况, 就必须接受一定的惩罚。【1】关于约定中规定的惩罚, 由于当事人的学历, 生活、工作环境, 认知水平, 以及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 大体上可以分来以下几类:人身伤害类, 如约定“如果发生婚外情就断手”;财产赔偿类, 如约定“如果对方不忠于另一方, 发生一夜情或者其他情形, 将要赔偿无过错方人民币20万”;权利剥夺类, 如约定“因夫妻一方不忠导致离婚的, 有过错一方在二年之内不得结婚”或者“如果出轨将不得享有对孩子的抚养和探视权”等等。以上几类可以统称为广义的“夫妻忠实协议”而且这些也是现在社会中比较常见的约定内容, 其中有的侵害了公民人身应有的自由和权利, 有的符合并体现了法律和道德的要求。面对如此混乱和不规范的局面, 夫妻忠实协议才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与讨论, 才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改造。
2、关于夫妻忠实协议的性质
探索夫妻忠实协议的性质可以从婚姻契约观方面着手。婚姻的本质到底如何, 各方有着不同地的论调, 但是目前比较被认可的是婚姻的契约性本质。将婚姻关系视为包含了特定人身关系的契约观点在西方国家早已根深蒂固。婚姻的本质是包含人身关系的契约。当事人选择进入婚姻时, 也就意味着别无选择地对婚姻共同体所负载的责任与义务的承诺, 并需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认真履行义务、落实责任, 这些正是契约的实质所在。【2】在现在文明社会中, 对婚姻关系的要求不仅是自愿, 而且要求双方地位平等。在我国, 契约概念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而契约的真谛在于意思自治, 体现了主体的平等地位和自由意志, 契约本身所内涵的公平竞争、功利和理性的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 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整个机制带来了挑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契约观念的深入人心, 对婚姻契约观持有肯定态度的逐渐增多。【3】
有的学者这样描述:“婚姻的实质是三方缔结的法律契约—丈夫、妻子与国家。但是, 国家仅仅只控制婚姻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 如主体需具备一定行为能力, 家庭成员的基本人权的保障等。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 国家强加给那些想结婚的人的法律契约是一份高度灵活的协议框架, 国家为夫妇双方留有相当的他们彼此间可以相互磋商或者制定私人契约的余地。”【4】从这个角度, 就不难理解夫妻忠实协议的性质了。既然婚姻本身就有契约性质, 那么在这个大前提下, 夫妻双方自愿订立的关于夫妻权利义务的忠实协议自然也是一种契约, 是带有人身和财产性质一种契约。换句话讲, 夫妻忠实协议是婚姻这个大的契约制度下的一种具体体现, 是夫妻双方根据自身情况和具体情形订立的小契约。也正是这无数的小契约, 体现出来婚姻的契约本质。
综合上述观点,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即“忠诚协议”的本质是包含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契约。
3、夫妻忠实协议的完善
3.1 为了更好地使夫妻忠实协议发挥其应有价值, 应该鼓励对“忠实协议”进行公证
从《公证法》第2条的规定来看, “忠诚协议”并未超出公证受理范围, 它是夫妻之间为了婚姻的稳定和家庭和睦而对彼此之间忠诚义务作出的一种约定, 是一种法律行为, 属于民事协议的范畴, 自然也属于合同 (契约) 的一种。夫妻应当相忠实, 法律虽然没有作更具体的说明, 这些规定过于笼统, 不具操作性。在司法实践中只能由法官根据体情况进行裁量, 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正因如此, 一纸“忠诚协议”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公证机构应法受理这种“忠诚协议”的公证申请, 经过审查后, 如果这种“忠诚协议”的内容没有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且是在双方没有受到任何胁迫的平等地位下自愿签订的, 协议的内容也未损害他人利益, 那么公证机构应该依法出具公证书。
3.2 扩充夫妻间不忠行为的外延, 明确夫妻间不忠实行为的
表现形式, 将通奸、姘居、一夜情等不忠行为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 以支持忠实协议的合法性
《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对不忠行为的表现形式界定为“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外延显然过于狭窄, 不能给夫妻忠实协议提供足够的法律支持。因此有必要将现实生活中通奸、姘居、一夜情等不忠行为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 以支持忠实协议的合法性。
3.3 规定因夫妻忠实协议而产生的纠纷必须同离婚诉讼一并提出
这样规定是为了避免夫妻一方因为一时冲动使夫妻关系更加紧张。如果允许当事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随时以违反夫妻忠实协议为由提起诉讼, 那么不忠实方在有不忠实行为时只要赔偿就可以免除责任。随时可以提起夫妻忠实违约之诉会使婚姻中的经济优势一方可以以金钱买取不忠实的机会, 使夫妻间关系完全金钱化, 不符合婚姻的伦理道德要求。这同夫妻忠实协议规范夫妻双方的行为、维护婚姻关系的稳定的法律价值相违背。因此限定夫妻忠实协议纠纷的起诉时间, 可以督促当事人以更审慎的态度对待夫妻忠实协议。
参考文献
[1]李霞.浅析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J].法制与社会, 2009 (8) :92-93
[2]张雯.从夫妻“忠诚协议”构建忠诚义务原则的法律适用[J].社会观察, 2009 (11) :231-232
[3]夏吟兰, 龙翼飞.和谐社会中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重构—纪念《婚姻法》修订五周年[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130
[4]唐弦.夫妻忠诚协议有法律效力吗[J].热门话题, 2003 (12) :40-41
夫妻忠实协议的效力 篇2
一、夫妻忠诚协议的概念和特点
(一)夫妻忠诚协议的概念
忠诚协议这一称呼,是媒体使用的名词,并非法律术语,因此其并不严谨。忠诚协议,通常是指以维持男女间的感情为目的所签订的,主要内容表现为男女各方应忠于双方的感情或维系双方的关系,若一方背叛双方的感情或关系时,应向对方承担某种责任。约定责任的常见形式是支付赔偿金或者财务,也有约定违约方应当自杀、自残的,后一种约定是违法的,当然无效,因此不予讨论。根据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忠诚协议又分为几类,包括夫妻之间为维持夫妻感情而协商达成的夫妻忠诚协议;恋人之间为了维持恋爱关系或达到结婚目的而协商达成的恋人忠诚协议;当事人为了维持不正当的两性关系而达成的忠诚协议。为了维持不正当的两性关系而达成的终成协议,由于内容既违反法律又违背社会公共利益,是无效的;对于恋人之间的忠诚协议,通常也认为其违背了婚姻自由的原则,而认定为无效;而对于夫妻忠诚协议,则存在着较多的争议,本文在此仅讨论夫妻忠诚协议的相关问题。
综上,夫妻忠诚协议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前或者婚后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约定的,两人要对家庭、配偶、子女等有道德感和责任感,同时规定违背约定时承担支付赔偿金或财务等责任。
(二)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特点
首先,夫妻忠诚协议效力开始的时间,区别于普通的民间协议在协议签订的时即开始发生效力。它的特点在于,协议常常是在婚前签订的,但是协议的生效常常是以婚姻关系的成立为有效要件的,也就是说,只有到结婚以后才能发生效力;如果没有结婚,即使一方出现了有违忠诚协议的行为,“夫妻忠诚协议”也不产生法律效力。由此衍伸到协议对主体的约束,即只对具有夫妻身份关系的二人产生约束力,婚前,恋人之间是否忠诚于对方受道德规范调整,不属于法律的调整范围。
其次,从协议发挥效力的具体内容来看。首先协议中被要求赔偿的对象只是有过错的一方,也就是说,赔偿要求者不能向婚姻关系以外的其他人提出,如“第三者”,“宾馆”,甚至配偶的其他家庭成员追究赔偿责任。另外,夫妻忠诚协议大多数都规定:若一方出现对另一方的不忠行为,将向对方给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作为赔偿;或在离婚时,过错方不分或者少分共同财产。
再次,从协议效力的法律性来看。目前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并没有明确受到法律的保护。一方面对于夫妻忠诚协议本身的存在在社会中就已经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人认为它损害了婚姻本身的美好,使婚姻变得更加的利益化、商业化;有人认为它侵害了婚姻主体的很多不可剥夺的权利。另一方面,国家也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夫妻忠诚协议的设立和生效以及违背的惩罚措施,而目前很多针对夫妻忠诚协议的审判中,只是依据具体的依据以及法官的主观裁定。这一切都造成了夫妻忠诚协议的约束效力低下。我国公证界对这种“忠诚协议”的态度也是非常谨慎的,大多公证机构对此类“忠诚协议”的公证申请一般是拒绝受理的。
二、夫妻忠诚协议之效力争论
现实生活中夫妻一方破坏协议,出现婚外情的案件时有发生 那么,忠诚协议是否有法律效力法院能否将这份协议作为判决的直接根据? 学者对此存有很大的争议,有的认为该协议有效,有的认为无效;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处理也是有的案件支持,有的案件不支持,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致的见解。
(一)无效说
无效说即否认“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夫妻相互忠实属于道德的调整范畴,法律不应当介入。法律与道德调整的范围是不同的,其作用也是不同的。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较高的要求,要靠人们的自觉遵守而非强制,出现了道德问题通过自我修养、舆论压力等方法给予改进。而法律,则是人们行为的最低标准,具有强制性,只要行为人进行了违法行为,就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婚姻法》第四条规定的“夫妻应当互相忠实”,只是价值提倡,只是属于道德领域调整的。所以,除了《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的请求损害赔偿情形(如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外,“夫妻忠诚协议”中不忠赔偿的约定是无效的,否则,法律就过于侵犯了人们的私生活,调整了本应由道德调整的领域。
2、忠诚协议不属于财产约定的范围,法律不允许通过协议来设定人身关系 我国现行法律明确规定了婚姻自由原则和人身权法定原则,忠诚协议限制了当事人的人身权利;婚姻的效力不是依据契约而发生的,所以婚姻当事人不能事先约定违约金。
3、如果承认忠诚协议的效力,那么在调查核实离婚案件的过程中可能会侵犯第三人的隐私权;承认该效力还鼓励了其他婚姻当事人缔结这样一个协议拴住对方,这样反而使得建立在纯洁爱情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婚姻变质,使婚姻关系不再和睦。
(二)有效说
有效说承认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理由如下:
1、忠诚协议属于契约,因为婚姻事实上可以推定为特定男女当事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契约,互相忠诚则属于双方当事人之间当然的义务 夫妻忠诚协议就是两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意思表示真实一致,自愿增设了关于身份关系的违约责任条款,没有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并且符合合同的有效要件,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2、婚姻法是私法,应当贯彻私法自治原则,法不禁止即自由。既然我国《婚姻法》没有明确禁止夫妻就忠诚问题进行约定,那么当事人做出的基于平等真实意愿又未损害他人利益否定破坏善良风俗的约定就应当是被法所接受的。
(三)夫妻忠诚协议效力之我见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升高,婚姻双方对婚姻的不安全感也在不断攀升,单纯的道德调整已经无法满足当事人对于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帮助,维护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要求,限制忠诚的条件已经从感情发展到了经济权利等方面,赋予夫妻忠诚协议以法律效力是大势所趋。夫妻忠诚协议要想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得到法律的完全承认,然而这一目标却相距甚远,这主要是由于夫妻忠诚协议本身的局限性引起的,即其内容与现有的某些法律相悖。
1、忠诚协议是当事人的合意,法律应认可其效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2条的规定: 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显然,忠诚协议的缔结实际上正是夫妻间就私生活订立合同的体现 换言之,只要忠诚协议是双方在平等自愿未受任何胁迫的前提下做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内容没有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也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符合合同法规定的全部生效要件,就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2、忠诚义务规定的道德内容属于法律的调整范围。夫妻忠诚协议中常常约定许多道德内容,比如婚后夫妻应互敬互爱,要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不得与他人发生性行为等等,但是这并不能排除法律对该协议进行调整 法律往往是道德的底线,它不会直接规定一些较高的道德义务,比如一旦双方结为夫妻就要相亲相爱,但是法律并不禁止婚姻当事人通过忠诚协议将较高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义务 只要夫妻双方订立的 忠诚协议不违反我国的强行性法律的和公序良俗的规定,法律就会对他们约定的内容加以保护。如果这种自由的契约得不到保护,不就意味着其他所有以道德义务为内容的契约都不具法律效力了吗?事实上,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已有很多条文渗透着道德义务。
3、认定忠诚协议有效符合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婚姻法第 条规定: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 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显然婚姻法更加注重家庭的稳定性,而忠诚协议实际上正是对抽象的夫妻权利义务的具体化,通过将隐性的道德义务上升为显性的法律义务来约束当事人,既有利于增强夫妻双方的责任感,又有利于维系婚姻关系的稳定 尽管婚姻法规定了夫妻应当相互忠实,但是当一方违反了该规定时,另一方却不能单独以 违反忠实义务为由提起诉讼,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 起
诉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 忠诚协议使原则性的忠实义务具有了可诉性,若一方违背了这一义务,就要承担违约责任。
4、忠诚协议约定不明确的内容视为未约定。夫妻忠诚协议是依据婚姻当事人的一般认知订立的,很少涉及法言法语,甚至有些内容的界定很模糊,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婚姻背叛实际发生时,因条款的界定不清使得 忠诚协议无法生效 比如协议中界定忠诚常用彼此相爱 不能嫌弃、不沾花惹草等来形容,而这些词语纯粹是由道德的评判标准确定的,法律对此没有明文规定 法律毕竟不是万能的,它无法调整和规制人的感情世界 法官在审查这样一份约定不明确的的忠诚协议,因没有衡量和判定的标准无法认定双方是否还相爱 是否身在曹营,心在汉,只能视为忠诚协议中未约定违约责任。
5、忠诚协议约定的赔偿数额不能过高。双方当事人可以预先约定违约金,如双方约定如果因一方有外遇(婚外性行为)而导致婚姻破裂,有外遇的一方要给付对方一定的经济赔偿或如果一方夜不归宿,就应该按时间实际支付对方的一定的“空床费”,但是约定的违约金额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违约金的支付不以实际发生的损害为前提,只要是有违约行为的存在,不管是否发生了损害,违约当事人都应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的约定虽然属于当事人所享有的合同自由的范围,但这种自由也是受限制的 我国合同法第114 条规定: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所以,如果约定的违约金额过高,法院有权基于当事人的请求减少违约金。
夫妻忠实协议的效力 篇3
[关键词]夫妻忠诚协议;效力判断;配偶权
报道显示,我国目前离婚率正在持续走高,而婚外情泛滥则是导致家庭破裂的离婚主因之一。为了防范这种风险,人们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婚姻保卫战”,签订夫妻忠诚协议的现象在实践中逐步增多。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判决结果却大相径庭,有判决不予受理的,有支持忠诚协议的,也有判决忠诚协议无效的。这一现象引起了法学界的激烈争论。在2011年7月4日正式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中,最高人民法院对忠诚协议的效力最终选择了沉默。因此,有必要在此对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问题做一下深入的法律思考。
一、夫妻忠诚协议的界定及表现形式
(一)夫妻忠诚协议的含义
所谓夫妻忠诚协议,是指夫妻之间违反忠实义务的一方给付对方若干财产的协议。忠诚协议有时也以“忠诚承诺书”等形式出现。①违反夫妻忠实义务,应当作狭义解释,是指夫妻一方与第三方发生性关系。②但夫妻忠诚协议又不仅限于财产关系,往往还同时涉及到人身关系,它同时会带来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变更的可能性问题。
(二)夫妻忠诚协议的表现形式
从“夫妻忠诚协议”的实例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人身关系协议和财产关系协议。即在满足协议约定的特定条件下,有引起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变动以及导致人身权和财产权的相对丧失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就夫妻忠诚协议约定的违约方承担责任内容也可分为以下几类:
1.在违背忠诚协议的情形下,给付守约方一定数额的赔偿或精神补偿金。现实生活当中,主要是以“空床费”等形式出现。
2.在违背忠诚协议的情形下,违约方在离婚时财产分割是缺失优势。主要是指,守约方可在离婚时,于同等条件下分得较多的财产。
3.在违背忠诚协议的情形下,约定以离婚为前提条件的惩罚赔偿条款。诸如一方提出离婚,则要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赔偿;或者是婚前约定以后不能离婚的。
4.在违背忠诚协议的情形下,约定婚姻自动解除或失效。
5.在违背忠诚协议的情形下,约定违约一方自残、自虐、自杀等(人身伤害性自罚行为);或者要求用不当的方式公开道歉,认错,赔礼道歉等有损其人格尊严的。
6.在违背忠诚协议的情形下,约定违约一方自动无条件丧失监护权,探望权的。③
二、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学说以及法律评析
虽然在我国已经存在承认夫妻忠诚协议效力的案例,④但在学术界就夫妻忠诚协议是否有效仍然有两种学说,即有效说和无效说。
(一)有效说
承认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理由主要如下:我国法律并未禁止夫妻双方签订夫妻忠诚协议;夫妻忠诚协议符合新《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是将婚姻法宣言性的规定具体化,具有操作性,是审判的依据;新《婚姻法》实质上是把道德的要求上升为法律的义务,夫妻忠诚协议并非单纯道德范畴的问题;夫妻忠诚协议符合婚姻的契约实质,其本身而言可以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来理解,原则上是具备法律效力的。
(二)无效说
否定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理由主要如下:新《婚姻法》第46 条是我国法律干涉夫妻现实婚姻“不忠诚”行为的穷尽和限度;夫妻应当相互忠实、尊重的原则,仅是一种价值倡导、提倡,道德的问题要用道德来调整,法律要给当事人预留私人空间;我国当前的法律不允许通过协议设定人身关系;承认其效力可具有婚姻功利化等负面效应;侵权损害通过契约预定,有损公序良俗原则。
无效说的缺陷在于否认夫妻忠诚协议具有民事契约的本质特征,没有准确把握法律和道德的界限,进而将夫妻忠诚协议排除在法律范围之外,实在是不可取的。
根据全国妇联2010年5月公布的《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有三成左右的受访夫妻感到婚姻不幸福。“情感不忠诚,有外心或外遇”已经成为婚姻关系的最大威胁。⑤结合社会生活,笔者倾向于认为夫妻忠诚协议有效说的态度倾向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夫妻忠诚协议是婚姻伦理的反映。马克思认为婚姻的世俗本质在于是“合乎伦理的制度”,而不是“宗教的和教会的制度”;马克思还说“可见,他们注意到的仅仅是夫妻的个人意志,或者更正确些说,仅仅是夫妻的任性,却没有注意到婚姻的意志即这种关系的伦理实体。”⑥婚外恋,即男女双方或一方在婚姻之外发生的恋情,广义上包括通奸、姘居和重婚。婚外恋行为一是侵犯了配偶的权利。违背夫妻相互忠实的义务,即否定了爱情的专一性和排他性,破坏了家庭的稳定,给子女造成痛苦和伤害;二是侵犯了社会的利益。婚外恋得不到社会承认,无法律保障,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而夫妻忠诚协议是对婚外恋的伦理拒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承认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的理论基础更在于:现行婚姻法对权利人保护的局限性,其能够为权利人维护自己的权利提供新的途径。首先,在婚内因配偶违背忠实义务受到侵权的当事人多数情况下得不到法律的有效救济,夫妻签订“忠诚协议”追究过错方责任,是公民自我救济的有效方式,是对婚内侵害配偶权制度的填补。通过有限认可契约的效力,对受害方进行一定的补偿和慰藉,对违法者进行惩罚,体现了正义、公平的价值,并有助于逐步树立公民健康文明的婚姻价值观。其次,在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无过错方常常面临赔偿范围小、数额低、举证困难的现实尴尬,但如果离婚诉讼中夫妻一方基于契约的违约责任主张按忠诚协议得到损害赔偿金,它可以对法定赔偿进行扩张,赔偿数额、赔偿金支付方式等都可自行约定,对现行法定赔偿灵活补充,有利于受害人寻求法律救济,以弥补现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功能的不足。
三、司法实践中夫妻忠诚协议效力认定
笔者认为,在承认夫妻忠诚协议有效说的态度基础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夫妻忠诚协议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来判断是否有效,而不能一味地予以肯定或者否定。
首先,对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认定应当遵循一般民事行为的要件来进行认定。它应当是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夫妻之间不得通过契约侵犯任何一方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如人身自由权、离婚自由权等。如有夫妻忠诚协议:“每晚12点之前必须回家,女方有权随时检查男方手机,夫妻之间谁也不许提离婚,谁先提出离婚,谁就净身出户。”等等,类似的忠诚协议均剥夺了配偶的人身自由权、婚姻自由权、通信自由权、人格尊严等公民法定权利,这样的忠诚协议均应认定无效。此外,对夫妻的缔约行为还应作出限制,防止侵害到第三人的利益。比如,夫妻忠诚协议中若约定违约责任是一方丧失全部的共同财产权,则可能会影响到该方对债权人的还债能力,或是夫妻故意通过该类忠诚协议以规避对第三人的债务。还有的忠诚协议通过剥夺配偶的共同财产管理权限制其履行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也侵害了第三人合法权益。
其次,公序良俗原则应成为其效力认定的重要标准。法官可依据它是否符合公序良俗原则作出司法裁判。笔者认为危害家庭关系的契约无效,有违性道德的契约一般也无效。前者多指如断绝亲子关系协议、免除夫妻互相扶养义务协议;后者是指夫妻允许配偶性自由协议(比如“包二奶”协议),对婚外同居情人的赠与协议等。笔者认为以婚姻关系终止或过错方丧失离婚自由权为违约责任的忠诚协议无效;以丧失未成年子女监护权、探望权或直接抚养权为违约责任的忠诚协议无效;
最后,从我国目前国情出发,为了避免有人会滥用忠诚协议,使得婚姻家庭关系庸俗化,对忠诚协议效力的认定应持谨慎和保守的态度,部分忠诚协议的效力是完全被否定的,部分忠诚协议在严格审查下是可以认定有效的。
[注释]
①夫妻一方收藏了另一方单方签字或盖章的的忠诚承诺书,应认为双方建立了协议关系。
②“夫妻的忠实义务,主要是指贞操义务,即专一的夫妻性生活义务。”见巫昌祯:《婚姻与继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頁。
③胥润蓉,武小红.关于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4
④2002年上海市闵行区法院审理了我国首例因婚外情而引发的“违反忠诚协议的赔偿案”,一审法院支持了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判令违反“忠诚协议”的男方支付女方违约金30万元人民币,这是道德协议具有法律效力的首起判例。
⑤数据来源:http://news.qq.com/a/20101003/000942.htm
⑥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郭够萍(1984—),女,山西吕梁人,山西大学法学院2010级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方向。
夫妻忠诚协议效力的思考 篇4
现代社会, 美好生活的背后仍隐藏着不和谐的因素, 即日益增长的离婚率。曾有调查报告显示:配偶与他人同居、夫妻长期分居高居离婚原因第二位。正是婚外情导致离婚案件的增多, 一些夫妻为保障婚姻关系的和谐稳定, 忠诚协议才成为“时尚”。然而这种“时尚”却没有法律作后盾, 司法实践中法官基于自身认识, 出现裁决各不相同, 甚至截然相反的尴尬局面。
(一) 上海市闵行区法院判决案例
“夫妻不忠赔偿”案:贾某和曾某都是再婚, 双方都很认真谨慎, 经过协商, 2000年6月, 签署了一份夫妻忠诚协议。协议约定:婚后共建幸福美满家庭, 如果一方背叛, 即要赔偿对方精神损失费和名誉损失费30万元人民币。2001年, 曾某有婚外情, 夫妻感情破裂, 曾某向法院提出离婚, 贾某则以签订的夫妻忠诚协议为由要求曾谋赔偿精神损失费和名誉损失费30万元。闵行区人民法院审理后判决曾某支付30万元违约金。
(二) 重庆市九龙坡区法院判决案例
“空床费”案:熊某和刘某婚后生活甜蜜, 2003年7月起, 夫妻感情不睦, 经常因为丈夫熊某不回家吵架。为维持婚姻关系, 双方约定, 对夜不归宿采取计时收费的办法, 凌晨0点到早上7点, 每小时100元支付“空床费”。熊某不回家次数越来越多, 不仅不支付“空床费”, 欠条也没有。2004年3月刘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以忠诚协议为由要求熊某支付“空床费”4000元、精神损失费50000元。重庆市九龙坡区法院一审仅支持刘某的精神损失赔偿。二审支持刘某的诉求, 判令熊某支付“空床费”4000元。
(三) 山东日照岚山区法院判决案例
“女方净身出户案”:白某和李某于2010年11月登记结婚, 协商签订了忠诚协议, 双方要忠于婚姻, 若一方出现背叛感情的行为, 即离婚, 而且导致感情破裂的一方主动放弃夫妻共同财产和子女抚养权。后李某发现妻子白某和李以外的男性秘密交往, 2012年8月, 李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以忠诚协议为由请求法院将夫妻共同财产判给自己, 法院经审理支持了李某的诉求。
通过分析列举的四个典型案例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其他案例, 不难发现虽然夫妻忠诚协议的内容各不相同, 但是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 以夫妻忠诚为义务的财产关系协议, 如上海的“夫妻不忠赔偿”案, 重庆的“空床费”案;
(二) 以夫妻忠诚为义务的人身关系协议;
(三) 以夫妻忠诚为义务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协议, 如山东的“女方净身出户”案。
二、夫妻忠诚协议的界定
(一) 夫妻忠诚协议的概念
“夫妻忠诚协议”是指夫妻双方出于相互忠诚的要求, 以维系夫妻间的感情, 在平等协商基础上, 签订的有关夫妻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 夫妻忠诚协议的界定陷入怪圈
目前, 人们讨论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 总是固执地把夫妻忠诚协议进行整体分析, 因此争议各方均陷入了自圆其说却又不攻自破的怪圈。众所周知, 现实生活纷繁复杂, 法律不能穷尽所有情形, 当出现新的情形时“一刀切”式的思维方式往往过于绝对, 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夫妻忠诚协议问题因其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 因人而异, 可谓千差万别, 如果对其进行整齐划一的归类, 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阻碍法制建设的进程。所以, 对于千差万别的忠诚协议, 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法律剖析。
(三) 夫妻忠诚协议的签订行为是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从上文的四个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四个案例中, 忠诚协议均是夫妻出于维系双方感情, 维持家庭和睦的目的自愿签订的, 均是双方的意思表示。如上海的“夫妻不忠赔偿”案, 婚后双方要互相扶持, 共建幸福美满家庭, 如果背叛夫妻感情, 即要赔偿对方精神损失费和名誉损失费30万元人民币的约定是双方的意思表示;重庆的“空床费”案, 双方对夜不归宿采取计时收费的办法, 凌晨0点到早上7点, 每小时100元支付“空床费”的约定也是双方的意思表示;南京的“偷情日记”案, 双方协议中有关丈夫再有婚外情, 离婚并赔偿妻子人民币10万元的约定也是夫妻双方的意思表示;山东的“女方净身出户”案, 若一方背叛感情, 即离婚, 且以放弃夫妻共同财产和子女抚养权为代价的约定也是双方的意思表示。所以, 笔者认为夫妻签订忠诚协议行为是民事行为。
三、夫妻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
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以下三个要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签订协议, 夫妻双方平等, 自愿协商;双方均本着维系夫妻感情, 维持家庭和睦的目的签订, 是真实意思的表示。因此, 若协议签订主体合法, 意思表示真实, 只要忠诚协议内容合法, 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那么夫妻签订忠诚协议的行为即是民事法律行为, 忠诚协议就具有法律效力。所以, 应从夫妻忠诚协议的内容上界定其法律效力。
(一) 违反忠诚义务的财产类惩罚
此类忠诚协议的内容仅涉及到财产, 如上海的“夫妻不忠赔偿”案中背叛一方赔偿另一方30万元人民币, 重庆的“空床费”案中凌晨0点到早上7点, 每小时100元支付“空床费”等, 这些忠诚协议中违反忠诚义务的救济方式是财产赔偿。此时的夫妻忠诚协议是民事合同, 财产即是合同的标的。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夫妻对于财产的自由分配权利。显然, 夫妻签订的忠诚协议中, 如果一方违反忠诚义务, 采取财产类惩罚措施的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这也能从司法判决中能够印证。
(二) 违反忠诚义务的权利剥夺类惩罚
此类忠诚协议的效力取决于所剥夺权利的性质, 若被剥夺的是法定权利, 如山东的“女方净身出户”案中背叛感情一方应主动放弃孩子的抚养权, 则该忠诚协议无效, 因为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离婚后, 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协议中约定的内容条款违反了法律规定, 不能成立, 所以该条款即为无效条款;如果剥夺的是公民可以处分的权利, 如山东的“女方净身出户”案中背叛一方应主动放弃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双方均享有共同财产的处分权, 所以该条款具有法律效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自我权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对夫妻忠诚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将忠诚义务不再仅仅看做是道德上的义务, 要诉诸到法律层面。然而, 法律仅仅做了一些倡导性规定, 却没有对其进行具体规定, 这就导致了夫妻忠诚协议的出现, 且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笔者认为, 夫妻忠诚协议弥补了法律的漏洞, 将法律上倡导性的规定进行了细化, 有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 维系双方感情, 维护家庭和谐。所以针对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 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要一刀切, 根据协议内容、条款的性质认定其效力, 合法部分有效, 违法部分无效, 以至作出公正的裁判, 从而保护公民平等缔约的权利。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夫妻中的弱者, 弥补因一方的过错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害, 进而稳定我国的婚姻秩序。
摘要:忠诚义务虽被现行《婚姻法》纳入其中, 却缺少对忠实义务以及违反忠实义务的后果及效力的具体规定, 以致于司法实践中遇到此类案件也没有法律依据, 出现所谓的“同案不同判”损害司法公正。至今对忠诚协议的效力也无定论, “一刀切”的有效说与无效说纷争仍无休止。笔者不赞同这种“一刀切”式看待问题的方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不能过分的肯定也不能过分的否定。所以, 本文将司法实践中的四个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 分析夫妻忠诚协议的概念, 界定及其法律效力。
关键词:忠诚义务,忠诚协议,法律效力
参考文献
[1]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39-141.
夫妻忠诚协议的法律性质与效力 篇5
所谓夫妻忠诚协议,是指双方在婚姻前或者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订立的,旨在保障婚姻关系的稳定,以赔偿金为责任形式的协议。关于夫妻忠诚协议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是办理离婚法律实务的律师必须掌握的,律师应掌握法官对该问题的态度,对该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有效和无效两种不同的观点。现在司法实践中占主流的主导观点认为:对夫妻忠诚协议应当认定有效。理由是:忠诚协议因为符合《婚姻法》的基本精神,是对婚姻法中“夫妻应当相互忠诚”规定的具体化,正是由于夫妻签订了具体的协议,让《婚姻法》有关夫妻忠诚义务的原则性规定具有了可诉性,促进了良好社会道德的形成。现行《婚姻法》规定可以请求提起损害赔偿的范围只限于第46条规定的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四种情形,而一般的通奸行为必须达到重婚或者同居的严重程度才能获得损害赔偿,达不到重婚或者同居的严重程度就不能获得损害赔偿。夫妻间有关忠诚协议的约定比婚姻法规定的范围宽泛,既包括重婚、与他人同居的行为,也包括与他人的通奸行为。违反夫妻忠诚协议尚未达到重婚,与他人同居等严重程度的一方应如何承担相应的责任,现行法律未作具体规定,但是法律也没有明文禁止当事人自行约定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基于夫妻忠诚协议的约定与婚姻法的基本精神相吻合,赔偿的金钱具有违约赔偿性质,这种协议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夫妻忠诚协议也属于可撤销的协议范畴,如果当事人在协议签订后反悔,认为忠诚协议显失公平,或者是在对方要死要活、苦苦相逼的情形下被迫签订的,可以在协议签订之日起一年内申请撤销该协议,此种情形适用一年除斥期间的法律规定,忠诚协议签订超过一年请求撤销的法院不予支持。
法院对夫妻之间忠诚协议效力的肯定,并没有扩大现行《婚姻法》规定的适用范围。对于不构成婚外同居的一般通奸行为,法院不能主动根据《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判决夫妻中通奸一方对另一方予以赔偿,也不能根据《婚姻法》第4条夫妻应当相互忠诚的倡导性条款判令通奸一方承担违反忠诚义务的责任。但是,对于夫妻双方在自觉自愿基础之上签订的忠诚协议,法院应当认定这种忠诚协议有效。既然其与《婚姻法》规定的精神相吻合,有没有欺诈、胁迫的情形,当事人双方愿意通过忠诚协议约束自己的行为,并提前约定了违反忠诚协议行为的违约责任,法院没有理由否认其法律效力。忠诚协议虽然有效,但是也是有限制的,实践中对夫妻忠诚协议的限制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限制婚姻自由的约定无效
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方面,离婚自由又分为要求离婚的自由和维持婚姻关系的自由,这是婚姻关系当事人的不可剥夺的法定权利。如果感情确已破裂,可通过协商或诉讼方式终结婚姻关系,而不能仅凭夫妻双方的私人约定决定婚姻关系的存续与否,因此在婚姻忠诚协议中,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一方当事人离婚或者不离婚的约定条款无效。
二、限制法定身份权的约定无效
身份权是法律依据民事主体所有的身份赋予其的法定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能被剥夺,同时对于那些法定义务也不能通过协议方式单方放弃。因此在夫妻忠诚协议中,不得将法定身份的限制作为夫妻一方违反忠诚义务的不利后果。例如剥夺探视权的条款就属于无效条款。
三、违反公序良俗的约定无效
夫妻忠诚协议的本质目的是维持和谐稳定的夫妻关系,其基础在于夫妻互相承担忠诚义务,如果在协议中存在以获取金钱为目的、超越夫妻忠诚义务范围而限制他人权利,以违反社会对于家庭伦理的普遍观念的约定,该约定无效。
作者
夫妻忠实协议的效力 篇6
分歧:本案在审理过程中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夫妻“忠诚协议”有效, 因为《婚姻法》第四条已明确规定夫妻有忠实的义务。另外, 《婚姻法》允许夫妻双方可以自己约定财产的处理方式, 拥有对财产的处理权。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该“忠诚协议”无效, 因为夫妻相互忠实并不是强制性的法定义务。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们观念意识的不断更新, 绝大多数的离婚案件都涉及婚外情。婚外恋情的产生呈现多元化、普遍化的趋势。由此出现的夫妻之间的“忠诚协议”, 是对婚外恋情的预防, 是实现婚姻中无过错方离婚损害赔偿的大胆尝试, 同时也是无过错方为了维护婚姻忠诚的无奈之举。
“忠诚协议”, 是指男女双方在婚前或者婚后, 双方自愿制定的有关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恪守《婚姻法》所倡导的夫妻之间相互忠实的义务, 如果一方违反, 过错方将会在经济上对无过错方支付违约金、赔偿金、放弃部分或者全部财产的一种协议形式。
在全国各地的法院判例中, 已经有些法院对无过错方的诉请基本上都予以了支持, 但也有法院对此协议予以否定。
忠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维护了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 有其积极的意义, 但是忠诚协议是否有效, 对其性质和作用怎样看待, 争议是一直未停止过。
对于忠诚协议的效力, 目前理论界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忠诚协议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理由如下:
(一) 《婚姻法》里规定:夫妻双方可以约定财产的归属及处理方式, 拥有对财产的处理权。此外, 《婚姻法》也规定了无过错方请求损害赔偿的几种情况。
同时, 夫妻双方相互保持忠诚是婚姻关系最本质的要求, 忠诚协议也是将婚姻法的原则和精神行为化、具体化, 应该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
(二) 只要婚姻协议在制定的时候, 双方是自愿并且没有违反法律禁止性的规定, 也没有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约定的赔偿数额合理且有可行性, 并且双方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签订, 此协议就是有效的, 也符合合同法的规定, 就更应该去保护它。
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 忠诚协议不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理由如下:
(一) 这样的约定是亲情问题而非法律问题, 无论是从协议的目的还是内容来看, 双方都没有建立法律关系的意图, 故不受法院强制力保护。
(二) 《婚姻法》第四条所规定的夫妻之间相互忠诚的义务并非法律价值取向, 是“夫妻应当相互忠实”, 而非“必须忠实”。
“应当”意在提倡, 只有“必须”才是法定义务。当然, 从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 《婚姻法》已将严重违背夫妻忠诚义务, 对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的情形作了严格而具体的列举, 即: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情形。除此之外的不忠实, 是一些轻微的不忠实, 属于道德的调整范畴, 不在法律的强制调整范围之内。协议所指的婚外性行为, 并不在列举之中, 判定“不忠赔偿”显然扩大了对法律的解释。
(三) 《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可见, 人身自由是法定权利而不是约定权利。因此, 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来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是不合法的。任何强行限制这些基本权利的行为, 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 均是违背宪法的。夫妻忠诚协议, 其实就是通过一纸协议, 将夫妻双方一些基本人身权利特别是人身自由给予限制, 就其本质而言, 是违背宪法的。违法的民事行为, 是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同时, 人身权既然是法定权利, 就只能依从法定, 而不能由当事人任意约定, 亦即不能通过协议来调整。再者, 从定约权的角度而言, “忠诚协议”也是无效的。因为法律允许夫妻对财产关系进行约定, 但并不允许通过协议来设定人身关系。适用《合同法》或《民法通则》中确认合同是否有效的条款来判断有关人身自由方面协议是不是有效, 显然属于适用法律不当。
(四) 夫妻忠诚协议中的补偿并不是婚姻财产约定, 而是一种损害赔偿, 其不能约定, 只能依法据实计算。
婚姻法也确实规定了婚姻双方可以对婚前婚后财产归属进行约定, 这种约定所指的财产, 应是具体有所指的, 亦即某个或某类财产, 其归属在约定时即已定到具体的某个人;夫妻忠诚协议中所议定的补偿, 则是将违约者有所有权的财产补偿给了对方, 与夫妻约定财产归属有本质的区别,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夫妻忠诚协议中所议定的补偿, 其本质是损害赔偿, 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赔偿。且不说《婚姻法》已将就赔偿的情形作了严格的规定, 即使是扩大了应赔偿的情形, 通过协议预先确定今后可能发生的违背协议后的损害赔偿额, 也是与基本法理相违背的。这是因为, 损害赔偿是以损害事实为基础, 其数额不能由双方当事人预先约定。损害赔偿适用填补原则, 数额上应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进行计算, 当事人有多大损失就赔偿多大损失, 而不是凭空想象。
(五) 侵权损害是不能通过契约合同来约定, 以及个人隐私权益是高于忠诚原则的理由, 他们不认为忠诚协议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当前的司法审判实践中, 审判机关对于忠诚协议效力的认定也是有变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在“婚内情感协议得否拥有强制执行力”中认为, 如果夫妻在保留婚姻外壳的情况下, 一方不断违反婚内情感协议, 而另一方则不断索取经济补偿, 法院持续为其强制执行婚内情感协议, 结果可能沦为夫妻之间感情游戏的裁判或者私房钱的索取工具。而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吴晓芳则认为, 《婚姻法》对于夫妻有关财产的约定给予充分保护, 既然如此, 夫妻订立“忠诚协议”又未尝不可?男方为自己出轨的行为付出点经济上的代价又怎么不行呢?只要是双方自愿签订的协议, 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就应该在法律的层面上得到保护。
《婚姻法》第4条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诚, 互相尊重。此条规定虽然是抽象的夫妻忠诚责任, 但是在法律上也是提倡夫妻之间应该忠诚, 是维系婚姻稳定的法律依据。而“忠诚协议”恰恰是将婚姻法中抽象的法律原则具体化, 是完全符合婚姻法的原则和精神的。
同时, 《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之间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 对双方具有约束力。那么“忠诚协议”中约定如一方不忠诚于婚姻, 对于协议中约定财产的处置便是有效的, 对双方是具有约束力的。在审判实践中, 对于夫妻财产约定制的协议是承认的, 那么对于夫妻之间所签订的“忠诚协议”也应该是要予以承认的。
《合同法》规定, 双方可以根据自愿原则, 在不违背法律、不损害社会、他人的利益的前提下, 签订合同或者协议。只要是两个人的真实意愿, 那么合同或者协议就是有效的。法律也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也可以附条件, 只要所附条件不损害社会、他人的利益, 对于双方当事人是有约束力的。那么可以将“忠诚协议”看作是附条件的合同, 只要双方是在没有受到任何胁迫的平等地位下真实、自愿签订, 没有违反法律禁止性的规定, 也无损害社会、他们之利益, 因而就是有效的, 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
“忠诚协议”的出现体现了一种进步, 虽然不能必然担保离婚可以得到的经济补偿, 但是其存在毕竟会给婚姻当事人提供了追求完美婚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思路, 有其积极的意义。
但是“忠诚协议”并不是解决婚姻家庭问题的最好方式, 对更多的道德以及精神层面的问题是无法依靠法律去解决的。在对“忠诚协议”的处理上应该谨慎,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实中可能有些当事人刻意地去制定此类协议以追求经济、物质利益, 是不正确的。也不要在出现了违背此协议的情况下, 一味地、简单地要求对方履行“忠诚协议”, 而要寻求更多的利于双方的补偿或者赔偿方式, 否则激化矛盾, 可能适得其反, 丧失了自己可能的既得利益。
摘要:“忠诚协议”的出现体现了一种进步, 虽然不能必然担保离婚可以得到经济补偿, 但是其存在毕竟会给婚姻当事人提供了追求完美婚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思路, 有其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忠诚协议,效力,法律适用
参考文献
[1]贾明军.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律师业务[M].2008年1月1版, 法律出版社.
[2]婚内情感协议得否拥有强制力[J].人民法院报, 2007-2-11.
[3]吴晓芳:关于‘婚姻契约’问题的思考[J].人民法院报.2007-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夫妻间财产协议约定的形式和效力 篇7
我国夫妻财产制度分为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两大类。前者指夫妻之间没有对财产的所有权进行约定时, 直接依照我国《婚姻法》规定来确定夫妻对财产的权利义务。约定财产制则是就双方财产归属权达成协议, 并优先于法定财产制。约定财产制一般又分部分 (限定) 共同财产, 夫妻双方协商确定一定范围的财产归夫妻双方共有, 共有范围外的财产均归夫妻各自所有, 离婚时不进行分割。和分别财产制, 指夫妻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全部归各自所有, 并各自享有对财产的占有。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 夫妻财产约定必须以书面的形式, 口头协议、录音协议等都不被承认。根据协议形成的时间不同区分如下:
一、婚前
婚前协议最大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根据《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也就是说, 婚前协议既可以约定婚前财产归属权, 也可以对将来婚后双方新产生的财产归属进行约定, 如何约定全凭双方意愿。夫妻双方对约定可公证可不公证。公证的优点有三, 一是避免将来某一方对协议内容的真伪与效力进行质疑, 二是让双方对协议的内容以及法律后果更加明确, 三是可以避免因为自身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或文字表述上错误, 导致对财产归属的约定不明确或相互矛盾的情况发生。而缺点就是, 双方将本来属于两人内部财产隐私、对外进行公布。
二、婚后
(一) 维持婚姻状态的财产协议
其与婚前协议的性质一致, 根据《婚姻法》第19条规定:既可以对夫妻双方已取得的财产进行一定的处分也可以对以后财产收入进行约定分配。既可以对全部财产进行约定也可以只对部分财产进行约定。
(二) 解除婚姻状态情形下的财产协议
1.如果协议约定任何一方提出离婚则放弃所有的财产, 全部财产归对方所有
笔者认为:这个协议是附条件的协议。一般情况下, 当约定的条件出现时该协议生效。但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十五条规定, 附条件的民事行为, 如果所附条件是违背法律规定或者不可能发生的, 应当认定该民事行为无效。因此, 签订的附条件协议是否有效要看约定的条件是否合法。如果约定一方提出离婚则放弃所有的财产, 这一约定实际上侵犯了离婚自由。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有离婚的自由, 而协议约定一方提起离婚就要失去财产。如果这一协议有效, 那么当夫妻任何一方提起离婚请求时就可能面临损失财产的结果, 这显然限制了离婚自由。以离婚作为附属条件违背法律规定, 因此, 该协议所附条件是违背法律规定, 应当是无效的。
2.违反“忠诚义务”的协议约定
“忠诚义务”:约定一方不得背叛对方、背叛婚姻, 否则, 全部财产归对方所有, 另外支付对方一定的赔偿金等等。根据《婚姻法》第4条规定, 夫妻双方有相互忠实的义务。“忠诚协议”是双方约束婚内相互忠诚的契约, 不违反法律规定, 只要是双方的真实意愿表示, 那么, 该协议就是合法有效的。“忠诚协议”的违约责任, 是对婚姻法中抽象的夫妻忠实责任的具体化, “完全符合婚姻法的原则和精神”既然在我国婚姻法中没有明确禁止夫妻就忠诚问题进行约定, 协议又出自平等双方的真实意愿, 既不损害他人利益, 且有利于淳化善良风俗, 完全为法感情所接受。
3.离婚协议书中财产分割协议
离婚协议书是夫妻双方协议离婚为前提的, 一方或者双方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 可能在财产分割、子女抚养上做出一定的让步, 在双方未能在婚姻登记机关协议离婚的情况下, 该离婚协议并没有生效。
附登记离婚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 是指男女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以协议离婚为基本目的, 并就财产分割问题达成的协议。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协议内容的符合性。附登记离婚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复合的, 其内容涉及夫妻身份关系的解除、有关财产的分割等问题, 既包括人身关系也包括财产关系。第二, 生效条件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 民事合同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 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即可生效, 对双方当事人即产生法律拘束力。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达成的离婚协议虽然可以归于民事合同, 但其生效条件却有特别之处。在夫妻双方均同意离婚的情形下, 除了男女双方具有离婚的合意之外, 还必须到离婚登记机关进行登记, 方能发生法律效力。否则即便双方当事人具有自愿离婚的合意, 也不能发生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后果。第三, 婚姻关系解除效力的前置性。解除婚姻关系是协议的前提条件, 财产分割等内容具有附随性。附登记离婚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从表现形式来看, 无论是“离婚协议”还是“财产分割协议”, 当事人一般都不会明确写明什么是所附条件, 但从本质上来看, 登记离婚是财产分割的前提, 该财产分割协议属于附条件的合同, 故理论界将其界定为“附登记离婚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
值得注意地是, 如果离婚协议中对财产进行了平均分割, 最后人民法院也可照此进行了判决。这种情形并不表明协议对于离婚的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但恰恰能说明一般情况下诉讼离婚处理夫妻财产时应依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分割财产。
(三) 已登记离婚的财产分割协议
财产分割协议是指男女双方在离婚时达成的关于财产分割的协议。财产分割协议生效后, 产生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后, 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 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不难看出, 司法解释对可撤销协议要求得更为严格, 范围更窄。这是因为, 像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协议, 有其特殊性, 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离婚当事人只有在受到欺诈、胁迫等情况下签订协议, 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 才能请求进行变更或撤销。只有在存在上述规定的两种情形下, 一方当事人才在一定期限内可以申请撤销、否则应当认定有效。
【夫妻忠实协议的效力】推荐阅读:
忠实协议11-27
夫妻的离婚协议能否反悔07-05
幸福生活夫妻协议07-04
夫妻双方协议书07-13
夫妻财产约定协议公证05-25
夫妻离婚协议书版05-20
夫妻婚内购房协议09-09
夫妻官方离婚协议书10-14
夫妻婚前协议书2010-14
再婚夫妻财产约定协议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