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2024-11-02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精选11篇)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篇1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问题, 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所有缔约方提供温室气体各种排放源和吸收源的国家清单, 促进有关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交流。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在有关国际组织和资金技术的支持下, 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牵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 完成国家层面多项有关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联合编制了1994年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目前正在编制2005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公路运输以消耗燃油为主, 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 根据《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 1994年中国公路交通运输CO2排放量为1.05亿吨, 占交通行业的63.5%。从我国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情况来看, 交通运输行业的温室气体清单为全社会计算口径。近年来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营业性运输, 对于私人交通在内的其它非营业性公路运输研究较少。适时开展包含私人交通在内的全社会公路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一是有利于全面掌握公路交通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二是有利于研究公路技术条件、交通流状态、运输车辆及其运行速度等参数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排放特征, 三是有利于公路交通运输行业有针对性地制订更加有效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措施, 四是有利于发现私人交通等其它非营业性运输的排放特点, 有效引导非营业性运输发展, 特别是目前城市公共交通已经归属交通运输部管理, 对私人交通的排放特点研究有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公共交通发展政策, 有利于公路运输更好地向低碳化发展。

1 编制范围

清单编制范围包括地理范围和排放源的归属范围。地理范围即为在中国国土边界内, 含国际公路运输的国内运输部分。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分为运输直接排放和运输间接排放。运输直接排放过程, 主要是指各种车辆行驶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过程, 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公路运输移动排放源包括各种类型的轻型车辆、例如汽车和轻型卡车, 以及重型车辆, 例如拖拉机拖车、公共汽车和公路摩托车。运输间接排放过程, 主要包括公路建设与运营维护、车辆生产、燃料生产、运输辅助服务过程产生的排放。以纯电动汽车为例, 其行驶过程不直接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但是电动汽车车身及电池的生产过程都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以及其主要动力——电, 可能来自火力发电, 而火力发电产生温室气体, 所以这部分温室气体算为公路运输间接排放。我国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议目前仅考虑运输的直接排放过程, 暂时不考虑公路建设与运营维护、车辆生产、燃料生产、运输辅助服务过程等产生的排放, 未来随着清单的逐步完善可以考虑其间接排放过程, 但是要避免与其他部门重复。

公路运输同时也存在营业性运输和非营业性运输的边界划分。结合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职能划分实际情况, 清单编制边界可以有两种, 一种是包含全社会公路运输, 另一种仅包含营业性公路运输。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而言, 其对于营业性运输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经济和管理手段促使其节能减排, 但是其对于非营业性运输, 特别是增长迅速的私人机动化交通, 没有管理职权, 促进其节能减排难度较大。

2 评估对象

公路运输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种类主要包括:CO2、CH4、N2O。我国1994年和现在正在编制的温室气体清单, 交通运输行业仅考虑了CO2, 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近期可以仅考虑CO2, 远期可以将CH4、N2O纳入考虑范围。

二氧化碳:CO2是地球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 约占大气总成分的0.03%, 对地球辐射平衡影响比重很高, 约占温室效应贡献的77%。公路运输过程产生大量的CO2, 是CO2的重要排放源。

甲烷:CH4是仅次于CO2的重要的温室气体及化学活性气体, 垃圾处理、煤矿开采、家畜肠道发酵以及畜禽粪便等是CH4的主要人为排放源。CH4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率为14%, 其全球增温潜势值是CO2的25倍。

氧化亚氮:N2O是大气的痕量气体成分之一, 过去100年的时间里, N2O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约为8%, 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大气温室气体之一。N2O的排放主要来自农田土壤、能源利用、粪便管理等。N2O全球增温潜势是CO2的298倍。

3 编制原则

温室清单编制的核心原则有以下三点。1) 全面性:全面覆盖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源, 含营业性运输和非营业性运输的所有车辆。2) 一致性: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各个环节, 从边界确定、方法选择、排放因子到活动水平, 都必须保持一致性和系统性, 从而保证排放水平趋势分析和减排措施的可靠性。3) 准确性:排放因子、活动水平和最终温室气体排放量都须尽最大可能保证其数据的准确性, 因为这些结论将直接用于管理者的科学决策和减排实践。

4 清单建立方法

4.1 基于燃料消耗的量化方法

基于燃料消耗的CO2排放清单建立方法是基于碳平衡原理而创建的, 即燃料经过发动机燃烧, 燃烧前燃料中的碳质量与燃烧后排放气体中碳质量总和相等。该方法在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领域应用较为广泛, 也是《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方法。其中, 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2003年开发的NEMS模型是基于交通部门燃油消耗来推算温室气体排放。此外, 美国环保局每年也通过能耗统计数据辅助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建立。

4.2 基于车辆的量化方法

基于车辆数据方法的计算原理是指利用车辆保有量、车辆行驶里程与单位距离的排放因子建立排放清单。该方法参考了COPERT (COmputer Program to calculate Emissions from Road Transport) 的计算原理。该方法提出后先后用于多个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估算, 如新加坡基于每五年一次的交通调查数据进行全国交通二氧化碳排放估算;墨西哥、哥伦比亚分别使用该方法计算快速公交系统的排放情况。

4.3 基于交通流的量化方法

基于交通流数据的量化方法根据公路断面年平均日交通量、公路里程和排放因子的乘积估算温室气体排放量。该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例如, 由美国环保局开发的MOBILE6.2模型综合考虑公路等级、车龄分布、平均温度、燃油蒸汽压等因素对排放的影响, 采用年平均行驶里程作权重, 对不同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CO2排放因子加权平均得到综合排放因子。目前, 在EPA开发的新一代排放预测模型MOVES (Motor Vehicles Emission Simulator) 中, 宏观排放清单模块也应用了以上原理。

4.4 三种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1) 三种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通过对三种清单建立方法的分析和研究试算获取的成果分析可知, 基于燃料消耗的方法可获取不同燃料类型和统计区域的排放总量清单, 可支持不同燃料类型和总排放量的分析。基于车辆数据的方法可获取不同区域、不同车型的排放清单, 该方法支持不同区域、不同车型的排放清单特征分析。而基于交通流数据的方法计算方法符合交通活动基本特点,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具体表现在:可获取不同区域、不同公路类型和不同车型的排放清单, 支持不同区域、不同公路类型和不同车型的排放特征分析。但是, 交通流方法需要依靠大量交通调查数据支持, 目前低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交通量调查统计缺乏, 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 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总结三种清单建立方法的优缺点, 如下表1所示。

(3) 三种清单建立方法的不确定性分析

由于三种方法收集的数据来源广, 集计程度高, 因此三种方法不可避免产生误差。分析三种清单建立方法中的不确定性数据源以及该数据对计算结果产生的影响有助于寻找造成三种排放清单差异的根本原因。

基于能耗统计的方法采用的汽、柴油等燃料的表观销售总量数据可靠,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测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合理, 结果基本可信。但是公路运输车用燃料比例难以获取且行业内车用燃料消耗量统计尚不全面, 通过该方法建立的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仍存在不确定性。

基于车辆数据的方法中, 单车年均行驶里程数据调查抽样车辆均为在用车辆, 故该样本反映的只是在用车辆的活动水平及排放水平。而由于车辆注册数据库中存在部分车龄较高, 使用频率较低甚至闲置车辆的情况, 这使得基于车辆注册数据方法建立的清单估算值高于实际排放值。

基于交通流数据方法中, 交通量调查结果反映了公路运输车辆的真实活动水平, 该清单可支持从公路类型、车辆类型、燃油类型、区域范围等多个层次和角度来分析排放特征。但目前由于低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缺乏翔实的交通量调查数据, 造成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4) 方法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 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方法建议采用基于燃料消耗与基于交通流的组合方法:以基于能耗统计方法来计算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结合基于交通流数据方法, 建立不同地域、不同公路类型和不同车型的排放清单。

5 排放因子确定方法

排放因子的确定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推荐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2) 美国环保局排放因子和OECD排放因子研究方法和数据库。

(3) 《2008年全国交通统计资料汇编》与《2008年全国公路水路运输量专项调查资料汇编》

(4) 典型样本的实测和调研数据。

(5) 科研文献。

6 活动水平的确定方法

温室气体排放量取决于可获得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收集活动水平数据可根据不同的排放量化方法, 设定收集数据的内容。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收集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官方统计资料和数据:《中国统计年鉴》, 《全国交通通缉资料汇编》, 《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统计年报》, 《道路运输统计年报》, 行业普查与专项调查资料。

(2) 政府部门调研数据。

(3) 代表性的实测数据:抽样调查、实地观测调查。

(4) 道路运输企业排放报告。

(5) 问卷调查数据。

(6) 公开发表的科研文献。

7 技术路线

选择适当方法并收集数据后, 估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对清单进行质量核查。保证活动水平数据可靠性、可比较性和可持续性, 保证计算方法的透明性, 进一步进行清单不确定程度分析和关键类别分析, 确定是否需要使用较高层次的方法以及收集更多活动数据, 最后进行汇总和报告清单。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技术路线见图1。

8 案例分析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采用上述方法对2008年我国全社会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排放结构进行测算, 但由于受相关基础数据资料所限, 我们在测算过程中的部分参数采用推算或引用的方式, 测算试果为:2008年我国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64亿吨, 其中营运车辆温室气体排放量为2.78亿吨, 包含私人汽车在内的非营运车辆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86亿吨;根据以上的方法建立的我国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结构详见图1。由公路运输排放清单可知, 2008年公路客运千人公里CO2排放量为132.44 kg/千人公里, 公路货运百吨公里CO2排放量为9.11 kg/百吨公里。

通过不同省份的清单结果对比可知, 经济发达省份排放总量相对较大, 排放强度相对较低。全国排放量较大的省份分别是广东、山东、河北等。这与这些省市GDP产值、能源消耗量、公路运输周转量、交通区位有正相关性,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黑龙江等省市的单位GDP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相对较小;而甘肃、广西、海南、湖北、宁夏、西藏、云南等省份的单位GDP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大, 详见图2。

9 问题与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与对我国2008年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测算可知, 编制我国公路运输 (含非营业性运输)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需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健全社会公路运输燃料消耗量统计体系

目前无论是国家能源统计指标还是交通运输行业能源统计指标均未涉及非营业性运输的能源消耗量, 因此, 通过燃料消耗量测算温室气体排放量难度较大。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在对2008年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清单测算的过程中, 采用了汽、柴油的表观销售量数据, 并借鉴相关研究中公路运输汽、柴油消耗量占消耗总量的比重, 推算得到我国全社会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量。建议相关部门适时开展全社会公路运输燃料消耗量统计工作, 以便及时掌握全社会公路运输燃料消耗量与温室气体排放结构, 为科学地建立公路运输排放清单奠定基础。

(2) 尽快开展车辆年均行驶里程调查

车辆年均行驶里程能够直观反映公路运输车辆的使用情况。但是目前, 无论是营业性运输车辆还是私人车辆, 都缺乏车辆年均行驶里程的常年、连续性调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采用基于车辆数据的方法测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过程中, 车辆年度行驶里程采用了2008年初全国第一次污染物普查的各车型的年均行驶里程。建议交通运输部门将营业性公路运输车辆的年均行驶里程作为交通统计指标之一。该指标获取相对容易, 且可信度高, 可以通过车辆综合检测站, 在车辆年检时根据里程表读数获取。

(3) 健全低等级道路与城市道路的交通量统计调查体系

基于交通流的方法与车辆的注册地无关, 能够真实反映一个区域的运输车辆实际排放情况。但是该方法需要不同等级道路的交通量调查与车速调查数据, 我国国道的交通量调查相对完善, 省道的交通量调查部分省份有完善的数据, 县道和乡道的调查大部分省份都相对缺乏。另外, 关于不同等级公路的车辆运行速度的数据更是基本空白。建议将县乡道路纳入交通量统计范畴, 并适时开展车辆运行速度调查。

(4) 加强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的研究

我国公路运输车辆的结构、性能、行驶条件都与国外不同, 目前我国主要燃料品种的排放因子通常是借鉴《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各种燃料类型的排放因子以及国外的研究成果, 尚无符合我国国情的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近期应加快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 将来适时发布我国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因子。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在进行《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影响评价及应对技术研究》的过程中, 通过排放检测设备收集了大量的排放数据, 但是还不能满足建立排放因子的要求, 还需要加大投入开展持续、深入研究。

(5) 建立我国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刻不容缓

一是有利于了解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结构, 较为全面的了解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分区域、分燃料类型、分营业性、分道路类型、分车型等温室气体排放量, 为编制公路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提供基础数据保障;二是全面掌握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因素, 准确评价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为行业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措施提供技术支撑。目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开展了一系列的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 并且对部分节能减排技术和政策实施效果开展了评价研究, 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 但研究中深感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数据较为缺乏, 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刻不容缓。

(6) 注重与环保、能源部门合作是共赢之举

根据国外经验, 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单位多数是以环境保护和能源部门为主, 我国1994年和正在编制的2005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是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组织相关能源与环境保护部门编制的。公路运输行业有自身的特点和活动规律, 完全依靠能源和环保部门对公路运输行业的分析深度不足, 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对排放结构、减排对策效果评价的要求。因此, 联合能源、环保部门, 利用其研究积累和清单编制经验, 能够更好地促进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和节能减排工作, 同时对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也能起到修正和完善的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内外研究成果, 研究提出我国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范围、评估对象、编制原则、清单建立方法、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确定方法, 以及清单编制的技术路线。其中提出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的三种方法, 分别是基于燃料消耗的量化方法、基于车辆的量化方法和基于交通流的量化方法, 并采用上述方法结合我国公路运输发展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 编制了包含私人交通在内的2008年我国全社会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并结合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提出我国编制公路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公路运输,环境工程,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清单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 2006.

[3]蔡博峰等.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4]李永江.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思路和基本原则[J].印制电路信息, 2010, (10) .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篇2

编制交流研讨会在延安召开

为进一步推进全国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2011年8月28日至30日,全国“省级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交流研讨会”在延安圣都国际酒店召开。会议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办,陕西省发改委和延安市发改委协办。来自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所的专家和上海、黑龙江等25个省、直辖市发改委分管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负责人,农业、气候领域研究学者68人参加了交流研讨会。

会议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徐华清所长助理主持,延安市政府张星副秘书长致开幕词。会议邀请陕西、辽宁、天津、浙江、广东、云南、湖北等7个试点省农业活动清单负责人介绍了清单编制经验,与会代表还对稻田甲烷清单、农田氧化亚氮清单、动物肠道甲烷清单、动物粪便甲烷和氧化亚氮清单进行了专题讨论,就相关问题做了交流发言。

下一步,各省、直辖市将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启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为国家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行动做好基础性工作。

延安市发改委节能中心李晓俊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篇3

一、研究背景

2011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41号),提出了“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制度”等要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中国的能耗大户,涉及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等多类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因此必将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及碳排放交易的重要参与行业。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组织下,清华大学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合作,分两批开发了适用于不同有色金属子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其中,第一批开发的两个指南《中国电解铝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和《中国镁冶炼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已于2013年10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分别适用于铝冶炼(国民经济行业代码3216)和镁冶炼(国民经济行业代码3217),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中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两个子行业;本文介绍的是第二批开发的《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于2015年7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适用于除铝冶炼和镁冶炼之外的其它所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国民经济行业代码以32开头)。

上述三个指南的研究开发,全面覆盖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是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合理分配企业的碳排放权、保证市场的公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方法学的技术概要

(一)核算边界

本方法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是中国除铝冶炼和镁冶炼之外的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独立法人企业或视同法人单位。

(二)排放源

企业核算边界内的关键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

1、燃料燃烧排放:煤炭、燃气、柴油等燃料在各种类型的固定或移动燃烧设备(如锅炉、窑炉、内燃机等)中与氧气充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2、能源作为原材料用途的排放:主要是冶金还原剂消耗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常用的冶金还原剂包括焦炭、蓝炭、无烟煤、天然气等。

3、过程排放:指工业生产活动中,除能源的使用以外所发生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所涉及的过程排放是企业消耗的各种碳酸鹽以及草酸发生分解反应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

4、净购入电力和热力产生的排放:指企业净购入电力和净购入热力所隐含的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此类排放实际发生在其他企业所控制的发电和供热设施上。

(三)量化计算方法

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其各项排放源的排放量之和,按公式(1)计算。

EM=∑EMi (1)

式中:

EM—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EMi—企业核算边界内某项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i—排放源类型,包括燃料燃烧、能源的原材料用途、过程排放、外购电力和外购热力等。

按照以下内容核算各类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1、燃料燃烧排放

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企业核算和报告年度内各种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加总,按公式(2)计算:

E燃烧—核算和报告年度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ADi—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单位为百万千焦(GJ);

EFi—第i种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百万千焦(tCO2/GJ);

i—化石燃料类型代号。

燃料燃烧的活动数据是核算和报告年度内各种燃料的消耗量与平均低位发热量的乘积,按公式(3)计算:

ADi—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单位为百万千焦(GJ);

NCVi—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第i种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采用本指南附录二所提供的推荐值;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百万千焦/吨(GJ/t);对气体燃料,单位为百万千焦/万立方米(GJ/万Nm3);具备条件的企业可遵循《GB/T 213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GB/T 384石油产品热值测定法》、《GB/T 22723天然气能量的测定》等相关指南,开展实测;

FCi—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第i种燃料的净消耗量,采用企业计量数据,相关计量器具应符合《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要求;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吨(t);对气体燃料,单位为万立方米(万Nm3)。

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按公式(4)计算:

2、能源作为原材料用途的排放

能源作为原材料用途(冶金还原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5)计算。

E原材料为核算和报告年度内,能源作为原材料用途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EF还原剂为能源产品作为还原剂用途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吨还原剂(tCO2/t还原剂),指南附录提供了不同能源品种作为还原剂的排放因子推荐值;

AD还原剂为活动水平,即核算和报告年度内能源产品作为还原剂的消耗量,采用企业计量数据,对固体或液体能源,单位为吨(t),对气体能源,单位为万立方米(万Nm3)。

3、过程排放

过程排放量是企业消耗的各种碳酸盐以及草酸发生分解反应导致的排放量之和,按公式(6)计算:

E过程=E草酸+∑E碳酸盐=AD草酸×EF草酸+∑(AD碳酸盐×EF碳酸盐) (6)

E过程为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的过程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E草酸为草酸分解所导致的过程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E碳酸盐为某种碳酸盐分解所导致的过程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AD草酸为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的草酸消耗量,采用企业计量数据,单位为吨(t);

AD碳酸盐为核算和报告年度内某种碳酸盐的消耗量,采用企业计量数据,单位为吨(t);

EF碳酸盐为某种碳酸盐分解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吨碳酸盐(tCO2/t碳酸盐),指南附录提供了不同碳酸盐品种的排放因子推荐值;

EF草酸为草酸分解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吨草酸(tCO2/t草酸),按公式(7)计算。

EF草酸为草酸分解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吨草酸(tCO2/t草酸);

0.349是二氧化碳與工业草酸的分子量之比;

PUR草酸是草酸的浓度(含量),采用供货方提供的标称值;如标称值不可得,则采用默认值99.6%。

4、净购入电力产生的排放

企业购入的电力消费所对应的电力生产环节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8)计算:

E电—购入的电力所对应的电力生产环节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AD电—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的净外购电量,单位为兆瓦时(MWh),是企业购买的总电量扣减企业外销的电量,活动数据以企业的电表记录的读数为准,也可采用供应商提供的电费发票或者结算单等结算凭证上的数据;

EF电—根据企业生产地及目前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南方电网划分,选用国家主管部门最近年份公布的相应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兆瓦时(tCO2 /MWh)。

5、净购入热力产生的排放

企业购入的热力消费所对应的热力生产环节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9)计算。

E热—购入的热力所对应的热力生产环节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AD热—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的净外购热力,单位为百万千焦(GJ),是企业购买的总热力扣减企业外销的热力,活动数据以企业的热力表记录的读数为准,也可采用供应商提供的热力费发票或者结算单等结算凭证上的数据;

EF热—年平均供热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百万千焦(tCO2/GJ),可取推荐值0.11tCO2/GJ,也可采用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官方数据。

三、关键问题及解决

(一)本行业内产品种类多(铜、铅、锌、镍、各种稀土等几十种),如何用一个指南覆盖住所有关键排放源

经企业调研和专家咨询,各产品生产工艺的差别体现在能源的原材料用途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源。国际通用的核算方法分为基于产品产出和基于原料投入两种。由于产品种类多,采用基于产品产出的方法容易产生漏算问题;但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所使用的作为原材料用途的能源品种和碳酸盐原料品种比较统一,合计主要有7种,因此本指南采用基于原料投入的方法,全面覆盖了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各种能源作为原材料用途的排放因子推荐值、工业生产过程各种碳酸盐消耗的排放因子推荐值,不会导致漏算问题。

(二)本指南所提供的碳酸盐消耗排放因子推荐值为何略低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欧盟缺省值

IPCC和欧盟缺省值为碳酸盐原料纯度和分解率均为100%情况下的理论值;但经企业调研和专家咨询,了解到我国碳酸盐原料纯度和分解率达不到100%,企业生产记录数据在95—99%之间,因此本指南根据我国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了修正。

〔本研究受到“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我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检测与核算技术研究”(2012BAC20B11)支持〕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篇4

关键词:温室气体,统计,核算,清单编制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等统计工作不断完善,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不断深入,现有统计在反映气候变化状况、核算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数据缺口,难以满足履行公约和开展国内相关工作的需要。近年来,广西开展了“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广西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建设”、“推广应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核算技术”等工作,但尚未形成完备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指标体系和制度,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数据的缺失给广西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带来了难度。清单编制工作需要大量相关统计基础数据作支撑,建立一个与之对应且较为完善的统计体系,对及时、高效开展清单编制工作意义重大。

要实现准确的核算温室气体排放,最基础性的一项工作就是开展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数据统计。本研究立足于广西,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根据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等五方面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结合广西现有统计基础,研究建立适用于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指标体系。

1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所需基础统计指标

编制清单最重要的两类基础指标是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其中活动水平数据是指在特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特定区域,增加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人为活动量,如化石然燃料消耗量、水泥熟料产量、森林蓄积量变化及畜禽存栏量等。由于排放因子主要依靠检测手段取得,因此本研究重点为反映活动水平的统计指标及收集。从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涉及的五大领域看,有以下需求:

1.1能源活动

能源活动相关活动水平数据包括以测算化石燃料温室气体排放量为目的的分部门、分能源品种、分主要燃烧设备的能源消费量;以测算生物质燃烧温室气体排放量为目的的分灶具类型的秸秆、薪柴、木炭与动物粪便等生物质燃料消费量;以测算电力调入调出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为目的电力调入或调出电量。

1.2工业生产过程

工业生产过程活动水平数据主要有两类,一是主要产品产量,包括水泥熟料、石灰石、电石、己二酸、一氯二氟甲烷、硝酸、铝、镁、氢氟烃与钢材等产品产量;二是主要资源消耗量,包括石灰石、白云石、生铁、六氟化硫、四氟化碳、三氟甲烷和六氟乙烷等主要资源产品。

1.3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

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贮量变化测算涉及的活动水平数据有区域内乔木林按优势树种(或树种组)划分的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疏林、散生木、四旁树蓄积量,灌木林、经济林和竹林面积;森林转化涉及的活动水平数据主要为乔木林、竹林、经济林转化为非林地的面积。

1.4农业

稻田甲烷(CH4)排放测算需要调查各种类型稻田播种面积,一般包括单季水稻、双季早稻和晚稻等类型;农用地氧化亚氮排放涉及的活动水平数据包括农作物面积和产量、畜禽饲养量、乡村人口、粪肥施用量(吨/公顷)、粪肥平均含氮量、化肥氮施用量、秸秆还田率、相关的农作物参数和畜禽单位年排泄氮量等;动物肠道发酵及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涉及的指标主要为分类型动物不同饲养方式的存栏量数据,其中主要动物类型包括奶牛、非奶牛、水牛、绵羊、山羊等,饲养方式包括规模化饲养、农户饲养和放牧饲养等。

1.5废弃物处理

固体废弃物填埋甲烷排放估算所需的活动水平数据包括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量、城市固体废弃物物理成分;废弃物焚烧处理二氧化碳排放估算需要的活动水平数据包括各类型(城市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污水污泥)废弃物焚烧量;生活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测算需要的主要活动水平数据为污水中有机物的总量,以生化需氧量(BOD)作为重要的指标,包括排入到海洋、河流或湖泊等环境中的BOD和在污水处理厂处理系统中去除的BOD两部分;工业废水处理甲烷排放测算时将每个工业行业的可降解有机物数据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处理系统去除的COD和直接排入环境的COD;废水处理活动氧化亚氮排放量测算涉及数据包括人口数、每人年均蛋白质的消费量(千克/人/年)、蛋白质中的氮含量(千克氮/千克蛋白质)、废水中非消费性蛋白质的排放因子以及工业和商业的蛋白质排放子以及随污泥清除的氮量。

2广西现行指标体系与需求存在的差距

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涵盖全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清单编制所需基础统计数据来源复杂,原始记录分散,数据搜集和管理难度较高。总体而言,现行统计体系和制度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需要之间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差异较大。我国政府统计体系以国民经济核算为中心,与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涉及的能源、物资消耗、畜禽粪便管理及废弃物处理等相关指标差异较大,难以直接应用于清单编制所需。

(2)缺乏统一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管理机构与制度。目前,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分散在统计、林业、农业、环保等多个部门,涉及的各类基础统计指标散落于多个统计制度中,指标的统计口径与范围缺乏统一标准。

(3)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力量较为薄弱。由于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统计能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专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力量基本为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为能源消费,现阶段其基础统计体系建设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由能源统计系统承担,工作力量的配备严重不足。

(4)各领域统计上尚有诸多不足。能源统计方面,能源数据统计及管理体系与清单编制所要求的数据体系并不完全一致,如广西区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但煤炭热值、基础不扎实且含碳量数据统计不全面,为能源清单的编制带来一定困难;燃烧设备能耗调查难度较大,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难以满足清单编制对分设备能耗数据的需求。工业统计方面,产品产量调查表为核算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部分活动水平基础数据,但统计范围尚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如石灰、硝酸、部分资源消耗量数据等产品并不在工业产品统计目录中。农业统计方面,《广西农村统计年鉴》、《广西调查年鉴》和《广西统计年鉴》中相关报表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测算提供部分统计数据,但其统计范围及品种设置尚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如缺乏秸秆还田、家禽存栏量、氮肥和复合肥消费量等。林业统计方面,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或普查能够为计算相关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数据提供基础的统计数据,但林业森林资源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各年度森林资源数据只能进行推算,统计频率与清单编制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废弃物统计方面,《广西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广西环境统计年报》等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中相关统计表为核算废弃物处理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提供部分基础活动数据,但其统计范围及品种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如缺少农村废弃物统计数据,废弃物物理成分统计较为薄弱。

(5)应对气候变化统计的资金匮乏。从国内来看,财政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还未建立,这使得应对气候变化指标体系,特别是数据信息量颇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指标体系的统计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给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目前,自治区和各地市均未建立起有力的应对气候变化专项基金机制保障,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没有专项投入,企业和社会投入也还没有专项统计。

3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指标体系

对于绝大多数省市而言,温室气体清单数据的收集方式还属于临时性调查。为及时便捷地收集温室气体清单所需数据,建议根据清单的数据需求以及各领域统计特点与实际情况,适当对现有统计指标体系进行增补、修改和完善,建立在统一数据采集平台框架下的数据收集渠道,以更好满足清单编制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的需要。

3.1完善能源统计和调查

针对广西现有的统计基础,修改完善能源平衡表,细化燃料品种,增加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统计,在终端消费量部分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开为“仓储和邮政业”和“交通运输业”,并增加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运、航空、管道运输等细项。完善工业企业能源统计,明确区分不同用途的分品种能源消费量,包括企业非生产性能源消费量、用作原材料的能源消费量、用于交通运输设备的能源消费量,对上述不同用途的能源消费进行分类汇总。完善煤炭生产企业,石油天然气勘探、生产及加工企业,火力发电企业相关统计与调查。健全交通运输能源统计,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健全道路运输、水上运输营运企业和个体营运户能源消费统计调查制度,内容包括运输里程、客货周转量、分运输工具能源消费量等指标。

3.2健全工业相关统计与调查

在工业产品产量统计目录中增加电石、石灰、电石渣水泥熟料、硝酸、原铝产量等产品的统计。健全钢铁企业废钢入炉量、炼钢用生铁量、石灰石及白云石使用量、电炉电极消耗量等数据的统计与调查。增加含氟气体生产、进出口及消费量统计。

3.3完善农业相关统计与调查

基于现有统计基础,需要完善农田和畜牧业相关统计指标。开展早稻、中稻、晚稻农田播种面积统计,水旱轮作农田的旱田播种面积专项调查。开展农用地氮输入量、主要农作物特性专项调查。完善畜牧业养殖数量统计调查,开展畜牧业生产特性以及畜禽饲养粪便处理方式等专项调查。畜牧业生产特性以及畜禽饲养粪便处理方式等专项调查的报送频率为五年一次即可。

3.4完善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相关统计和调查

基于以上排放源和现在统计基础,完善森林主要灾害相关统计,增加火灾损失林木蓄积量和森林病虫害损失林木蓄积量指标。结合森林资源清查,增加林地单位面积生物量、年生长量等指标的调查,并开展森林生长和固碳特性的综合调查。加强造林、采伐、林地征占与林地转化监测与统计,并按地类类型统计森林新增面积和减少面积。

3.5完善废弃物处理相关统计与调查

基于以上排放源和现在统计基础,当前需要增加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处理方式、填埋气回收发电供热量以及垃圾焚烧发电供热量的统计,并选择典型城市进行垃圾成分专项调查。增加生活污水生化需氧量(BOD)排放量及去除量、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处理方式及其处理量的统计与调查。

4构建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体系的对策建议

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涉及领域广、统计指标多,工作量大,为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基础统计报表制度、落实资金保障和强化统计核算能力建设等措施。

4.1加强部门间合作,明确职责分工

由于碳排放统计面广、专业性强及情况复杂,仅靠政府统计部门来实施难度较大。因此要找好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的结合点,既要发挥主管部门对本系统业务熟悉、沟通方便的优势,同时利用部门统计的力量开展基础统计工作。

4.2完善基础统计,建立报表制度

积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结合《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的意见》与地区实际,编制相关统计指标实施方案,为地区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提供基础统计资料,以加快构建自治区、设区市和重点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与核算体系。

4.3增加专项经费,落实经费保障

温室气体基础数据覆盖范围广,涉及机构多,需要统计和调查的信息量大,须有稳定和充足的资金保障。建议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和加强气候变化统计工作”的要求,将气候变化工作所需资金应纳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并在政府预算中加大用于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支持比例。

4.4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充实统计力量

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指标统计工作尚未正式起步,基础统计工作力量较为薄弱,难以适应应对气候变化指标体系及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指标体系工作的需要。以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工作体系为目标,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亟需加强统计机构特别是基层统计机构的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志学,赵丛,黄锋.我国能源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完善途径分析[J].中国能源,2010,9(32):32-35.

[2]朱启贵.能源流核算与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6(18):28-34.

[3]洪亚雄.环境统计方法及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4]盛刚,张颖.天津市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体系的对策研究[J].科技统计,2013,4:46-47.

[5]蔡博峰.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7):23-28.

[6]李永江.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思路和基本原则[J].环境保护,2010(10):56-60.

[7]黄建,冯升波.我国煤炭统计体系及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研究[J].研究与探讨,2013,10(35):35-39.

[8]蒋洪强,周颖,师定华,等.温室气体统计核算技术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篇5

化工能够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更多贡献

化工能够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更多的贡献.但是,全球经济也将为稳定二氧化碳排放付出巨大代价.例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会引起电价上升,削弱氯碱工业等高耗能产业的.经济竞争力.建议有关厂家和部门关注这一领域的事态发展,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作 者:张泗文 ZHANG Si-wen  作者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青岛,266071 刊 名:化学工业 英文刊名: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25(12) 分类号:X-652 关键词:温室效应   排气   二氧化碳   环境政策   环境系统工程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篇6

2011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了“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制度”等要求。造纸和纸制品业是中国的能耗大户,涉及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废水厌氧处理等多类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因此必将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及碳排放交易的重要参与行业。

在国家发改委的组织下,清华大学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合作,开发了《中国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是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合理分配企业的碳排放权、保证市场的公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方法学的技术概要

(一)核算边界

本方法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是以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为主营业务的独立法人企业或视同法人单位。

(二)排放源

企业核算边界内的关键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

1、燃料燃烧排放:煤炭、燃气、柴油等燃料在各种类型的固定或移动燃烧设备(如锅炉、窑炉、内燃机等)中与氧气充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2、过程排放:指工业生产活动中,除能源的使用以外所发生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所涉及的过程排放主要是部分企业外购并消耗的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发生分解反应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

3、废水厌氧处理的甲烷排放:制浆造纸企业产生工业废水,采用厌氧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会产生甲烷排放。

4、净购入电力和热力产生的排放:指企业净购入电力和净购入热力所隐含的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此类排放实际发生在其他企业所控制的发电和供热设施上。

(三)量化计算方法

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其各项排放源的排放量之和,按公式(1)计算。

EM = ΣEMi (1)

式中:EM—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EMi—企业核算边界内某项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i—排放源类型,包括燃料燃烧、过程排放、废水厌氧处理、外购电力和外购热力等。按照以下内容核算各类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1、燃料燃烧排放

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企业核算和报告年度内各种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加总,按公式(2)计算:

■ (2)

式中:

E燃烧—核算和报告年度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ADi —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单位为百万千焦(GJ);EFi —第i种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百万千焦(tCO2/GJ);i—化石燃料类型代号。

燃料燃烧的活动数据是核算和报告年度内各种燃料的消耗量与平均低位发热量的乘积,按公式(3)计算:

ADi=NCVi×FCi (3)

式中:

ADi —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单位为百万千焦(GJ);

NCVi —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第i种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采用本指南附录二所提供的推荐值;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百万千焦/吨(GJ/t);对气体燃料,单位为百万千焦/万立方米(GJ/万Nm3);具备条件的企业可遵循《GB/T 213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GB/T 384石油产品热值测定法》、《GB/T 22723天然气能量的测定》等相关指南,开展实测;

FCi —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第i种燃料的净消耗量,采用企业计量数据,相关计量器具应符合《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要求;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吨(t);对气体燃料,单位为万立方米(万Nm3)。

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按公式(4)计算:

■ (4)

式中:

EFi —第i种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百万千焦(tCO2/GJ);CCi — 第i种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单位为吨碳/百万千焦(tC/GJ),宜参考附录二表1;OFi —第i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宜参考附录二表1;■—二氧化碳与碳的分子量之比。

2、过程排放

过程排放量是企业外购并消耗的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发生分解反应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5)计算。

E过程 = L × EF石灰 (5)

式中:E过程—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的过程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L —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的石灰石原料消耗量,采用企业计量数据,单位为吨(t);EF石灰—煅烧石灰石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吨石灰石(tCO2/t石灰石),采用推荐值0.405吨二氧化碳/吨石灰石。

3、净购入电力产生的排放

企业购入的电力消费所对应的电力生产环节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6)计算:

E电=AD电×EF电 (6)

式中:E电 —购入的电力所对应的电力生产环节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AD电 —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的净外购电量,单位为兆瓦时(MWh),是企业购买的总电量扣减企业外销的电量,活动数据以企业的电表记录的读数为准,也可采用供应商提供的电费发票或者结算单等结算凭证上的数据;EF电 —根据企业生产地及目前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南方电网划分,选用国家主管部门最近年份公布的相应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兆瓦时(tCO2/MWh)。

4、净购入热力产生的排放

企业购入的热力消费所对应的热力生产环节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7)计算。

E热=AD热×EF热 (7)

式中:E热 —购入的热力所对应的热力生产环节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AD热 —核算和报告年度内的净外购热力,单位为百万千焦(GJ),是企业购买的总热力扣减企业外销的热力,活动数据以企业的热力表记录的读数为准,也可采用供应商提供的热力费发票或者结算单等结算凭证上的数据;EF热 —年平均供热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百万千焦(tCO2/GJ),可取推荐值0.11tCO2/GJ,也可采用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官方数据。

5、废水厌氧处理的排放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经厌氧处理导致的甲烷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8)

式中,EGHG_废水—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甲烷的全球变暖潜势(GWP)值,根据《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取21。

■ (9)

式中:■—废水厌氧处理过程甲烷排放量(千克);TOW—废水厌氧处理去除的有机物总量(千克COD);S—以污泥方式清除掉的有机物总量(千克COD);EF—甲烷排放因子(千克甲烷/千克COD);R—甲烷回收量(千克甲烷);活动水平数据包括废水厌氧处理去除的有机物总量(TOW)、以污泥方式清除掉的有机物总量(S)以及甲烷回收量(R)。

(1)废水厌氧处理去除的有机物总量(TOW)数据获取

如果企业有废水厌氧处理系统去除的COD统计,可直接作为TOW的数据。如果没有去除的COD统计数据,则采用公式(10)计算:

■(10)

式中:W—厌氧处理过程产生的废水量(立方米),采用企业计量数据;CODin —厌氧处理系统进口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浓度(千克COD/立方米),采用企业检测值的平均值;CODout —厌氧处理系统出口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浓度(千克COD/立方米),采用企业检测值的平均值。

(2)以污泥方式清除掉的有机物总量(S)数据获取

采用企业计量数据。若企业无法统计以污泥方式清除掉的有机物总量,可使用缺省值为零。

(3)甲烷回收量(R)数据获取

采用企业计量数据,或根据企业台账、统计报表来确定。采用公式(11)计算排放因子:

EF=Bo*MCF (11)

对于废水厌氧处理系统的甲烷最大生产能力Bo,优先使用国家最新公布的数据,如果没有,则采用本指南的推荐值0.25千克甲烷/千克COD。对于甲烷修正因子MCF,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开展实测,或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或采用本指南的推荐值0.5。

三、关键问题及解决

(一)中国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是否涉及碳酸钠分解的排放

国外可能有少量碱法制浆企业采用纯碱(碳酸钠)作为原料,发生碳酸盐分解反应,排放二氧化碳,因此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指令中包括了这种排放类别。但我国的碱法制浆企业基本不采用碳酸钠作为原料,在生产工艺和原料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别,不会导致此类过程排放。

(二)如何考虑废水处理所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

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废水处理所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不足企业总排放量的1%,因此本方法予以忽略。

(三)本指南所提供的石灰石分解排放因子推荐值为何略低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欧盟缺省值

IPCC和欧盟缺省值为石灰石原料纯度和分解率均为100%情况下的理论值;但经企业调研和专家咨询,了解到我国石灰石原料纯度和分解率达不到100%,企业生产记录数据在95%左右,因此本指南根据我国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了修正。

〔本研究受到“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我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检测与核算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2BAC20B11)支持〕

德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现状及启示 篇7

1.1 理论基础及法律制度

该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排污权交易理论, 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首先欧盟委员会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为欧盟各成员国确定减排目标, 即各个成员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各成员国再按照国家分配计划将其分配给国内相关企业。如果企业通过技术改造, 达到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 可将剩余排放权卖给其他企业。这种机制对买卖双方都有激励作用, 它可以使欧盟实现京都目标的成本减少35%, 相当于到2012年每年增加了13亿欧元的收益。该机制 (EU-E TS) 覆盖了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的近12000个工业排放实体, 占欧盟2012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5%以上。

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 德国国内实施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正是欧盟排放交易体制的具体落实。按照欧盟各成员国“减排量分担”协议, 经济强国德国承担了欧盟内部主要的减排任务, 其减排目标为21% (以德国1990年排放量为基准) 。在此基础上, 德国对能源部门的生物燃料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又制定了进一步的目标:至2010年生物燃料使用比例达到6.75%, 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12.5%。在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法令出台后, 德国迅速积极布署, 按照欧盟法令要求, 接合实际国情制定了本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具体实施法规及细则, 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污权交易法》、《国家排放分配计划》、《分配法》、《分配实施细则》、《排污权交易收费管理条例》、《数据收集及统计标准》等, 其中《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法》是德国对欧盟排放交易法令具体落实制定的最重要的法律, 它是其它相关法规制定、实施基础。欧盟排放贸易机制的主要特征是限额贸易, 因此德国《国家排放分配计划》、《分配法》、《分配条例》详细规定了德国相关企业配额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数量。在《国家分配计划》中事实上并没有独立的法律规定, 而是经过欧盟委员会批准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上限, 包括排放贸易机制所涵盖的部门 (E T S部门) 温室气体排放量和非ETS部门 (如交通、服务业等) 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它是德国温室气体分配的宏观计划。《排放交易收费管理条例》确定了排放交易主管部门的收费标准及收费方法, 它从法律上保障了排放交易主管部门的经费来源。

1.2 体系主要参与者

德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主要由6个参与者组成 (见图1) 。

(1) 工业排放实体。在排放交易运行的第一个阶段 (20 05~20 07年) , 德国排放交易体制共覆盖1850个排放实体, 主要涉及能源 (如电厂等) , 建材 (如水泥、玻璃、陶瓷生产部门) 、钢铁等3个部门15个行业。其中能源部门排放实体占2/3, 其它工业部门排放实体占1/3。

(2) 德国排放交易中心 (D E H St) 。该中心是德国排污交易的主管部门, 它隶属于德国联邦环保局 (联邦环保局等同于我国环保部下属事业单位, 它为德国联邦环保部提供技术支持) , 其主要职责包括参与“国家分配计划”的制订、初始排污权分配、企业排污报告审核与批准、企业排放交易帐户及费用的登记管理、向欧盟提交年度排放交易报告等。

(3) 州环保局。负责州内排放企业年度总量排放报告汇总及抽查。

(4) 经“德国排放交易中心”审核的专业经营机构。负责企业相关问题的咨询及年度排放报告的编制。

(5) 碳交易市场。欧盟的碳交易市场总部设于伦敦,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交易商品是碳排放许可权, 来自欧盟成员国家包括德国的排放企业, 均在该市场中进行交易。据专家预测, 到2012年, 减排市场的交易总额将达到125亿~250亿美元。

(6) 能源办事处。该机构接受州环保部或能源部委托, 对企业有关排放交易的问题提供免费咨询, 进而协助企业顺利完成减排任务。

1.3 配额分配方法

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 (E U E T S) 共分两个阶段进行 (2005~2007年, 2008~2012年) , 目前实际只涉及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按《国家分配计划》德国参与排放贸易机制的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配额为49500万吨 (占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 4%) 。根据德国《分配法》和《分配实施细则》规定, 2 0 0 2年前投产的企业配额分配量沿用历史数据, 能源部门 (如电厂等) 的分配量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再乘以减量系数0.970 9 (可减排2.91%) 。对于1994~2002年间已采取减排措施且被认可的企业在整个排放交易阶段 (2005~2012年) 可不乘减量系数。20 03~20 0 4年投产的企业, 其分配量由现有的历史数据结合产量、负荷及燃煤种类等加以调整, 不乘减量系数。2005年后投产的新企业则采用绩效标准 (在使用最先进技术前提下可产生的排放量) , 不乘减量系数。欧盟法令允许同一阶段的配额可以进行存储和借贷, 例如, 在2005年没用完的配额, 可以在2006年, 甚至2007年使用。但第一阶段所存储的配额不允许用在第二阶段 (2008~2012年) 。由于当年配额上缴时间迟于次年配额的发放时间, 所以2005年可以借用2006年的配额。不及时交纳相应配额的企业将受到处罚。第一阶段 (2005~2007年) 罚金每吨二氧化碳40欧元, 第二阶段 (2 0 0 8~2 01 2年) 上升到每吨100欧元。除交纳罚金外, 该企业仍然必须在随后的年度上交相应数量的配额来补偿。

1.4 实际效果及改进措施

为了国内经济发展需要, 和许多欧盟成员国一样, 德国在分配排放权时给予企业过多的排放权, 使本国的企业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减排努力就可以达到要求。2006年, 有68%的企业获得充足的排污权, 只有32%的企业获得的排污权低于目前实际排放量。其结果直接导致德国第一阶段排污总量呈缓和上升趋势。据欧盟统计资料显示, 2 0 0 5年德国分配的配额量为49500万吨, 实际排放量47400万吨;2 0 0 6年分配的配额量49 9 0 0万吨, 实际排放量47 8 0 0万吨。2 0 0 6年分配总量比2005年增加400万吨, 实际排放量同样增加4 0 0万吨, 约上升了0.8%。

过多的排放权直接影响碳交易市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交易价格, 2006年4月交易价格最高达到3 0欧元左右, 但随后交易价格一路下滑, 成交量也大幅下降。这大大削弱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和潜在的减排效益。

与2000~2004年的平均排放量相比, 在排放贸易机制实施的这两年, 德国ETS部门实际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没有明显的减少。其中能源部门排放量始终占E T S部门总排放量的8 0%左右, 工业部门排放实体数量虽占1/3, 但排放量仅占20%。与1990年的12.279亿吨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相比, 截止2006年德国共减排了2.219亿吨温室气体, 总排放量为10.0 6亿吨, 但距离2012年9.7亿吨的目标尚存在0.36亿吨的差距。如果排放交易机制不能有效运行, 必然增加减排成本较高的非ETS部分的负担。

为确保排放贸易机制能真正产生效果, 从而减缓全球变暖效应, 在第二阶段 (2008~2012年) , 欧盟大幅削减各成员国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配额。德国获得的配额为45300万吨, 比第一阶段减少了约4000万吨。为提高贸易机制的经济效益, 吸取第一阶段排放贸易机制运行过程中的经验, 德国对第二阶段年度配额结构进行了新的调整 (见表1) 。一方面扩大排放贸易机制覆盖范围, 新增29个新行业排放实体, 另一方面引入拍卖机制, 加大能源部门的减排任务。

在新配额指标任务下, 第二阶段德国各排放实体排污权分配量都得到不同程度缩减。分配方法仍采用历史平均数据法 (2003~2004年) , 其中一般工业排放实体需乘以减量系数0.9875 (可减排1.25%) 。排放量大且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能源部门承担了主要减排任务, 在采用严格的绩效标准的基础上427个电力企业只能获得其中84.4%的排放量作为免费配额, 剩余15.6%的排放量也就是约4000万配额被用于拍卖。另有176个能源部门企业接受了更大幅度的减排, 约达35%。由于目前发达国家国内的减排成本比发展中国家高5~20倍, 为能够以较低成本完成目标, 第二阶段德国明确使用《京都议定书》灵活履约机制中C D M和JI项目产生的信用, 但各排放实体整个阶段所使用的以C D M和JI项目为基础的减排信用比例不得超过总分配量的22%, 具体每年的使用比例不作规定。

2 对建立国内排污交易制度的启示

对国内拟建立的二氧化硫及江苏省太湖流域的COD排污权交易制度, 德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制度在立法、内容设定、各方利益协调、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理论基础, 都是在总量控制下以经济激励为手段的环境政策。

为成功运行排污交易, 首先须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从法律层面促进排污交易制度的发展, 对适用范围、交易规则、监督管理、违法责任等内容均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罚金的数额既要起到震慑企业违法行为的作用, 也要兼顾企业的承受力。在制度执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方面, 可考虑分阶段运行。

第二, 设立专门的排污权交易登记与管理部门, 明确其工作职责, 工作内容应包括开设污染物排放账户、承办总量登记、交易划转、跟踪监督交易、合同执行等。同时可借鉴“德国排污交易中心”的做法, 按要求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从而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减少政府负担。

第三, 制定合理的排放总量、分配办法及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等。环境容量是环境区域污染自净能力的总量, 应以自然形成的一定流域、海域或者其他环境区域为保护单位, 制定排放总量。在确定区域内排污权交易的总量时, 可考虑以某年度排放总量为基准, 制定相对减排目标。对于现存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可参考欧盟的方法, 各地区按经济发展程度制定不同的减排协议;分配配额时政府可以留一定的排放配额, 以拍卖或其他形式分配给新建企业, 也可以用于调节市场价格。分配办法应简单、实用, 可操作性强, 同时要兼顾新老企业, 对于特殊问题做特别处理, 对此应前期制定详细的解释、说明, 以保证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保护企业的积极性, 一些前期已采取较好减排措施的企业以及“以新带老”的企业等, 分配过程应考虑一定的奖励措施。同时吸取经验, 不可过多发放排污许可权。只有在排放权短缺、企业有动力减少其排放量的情况下, 才能实现减排目标。制定统一的监测及总量核算方法, 使各企业数据具有可比性, 奠定市场参与者的信心。采用现代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 建立严密的自动监控体系, 如电厂污染源 (烟气) 在线监控系统平台等, 为总量核算以及交易过程中的监控环节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和技术保障。

青岛地区奶牛温室气体排放估算 篇8

近年来,青岛市奶牛养殖业稳步发展,其释放的温室气体没有相应的减排方式,本文依据IPCC方法和《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培训教材》对青岛市奶牛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估算和评价,为青岛市发展大都市畜牧业,解决奶牛养殖污染,探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奶牛养殖模式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青岛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胶东半岛东部,东、南濒临黄海,为海滨丘陵城市,有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属温带季风气候,空气湿润,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2.7℃,年均降水量662.1mm。现辖六区四市,总面积11282km2,常住人口871.51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青岛市奶牛养殖业集中在莱西、即墨两市,养殖量占青岛市总存栏量的80%左右。

1.2 数据来源

从2008年末起,青岛市奶牛养殖业进入稳步发展轨道。奶牛出栏率小于1,本文年平均饲养量采取年末存栏量进行调整,为了平衡单个时间点的影响,采取畜禽的上年末存栏量与本年末的存栏量平均得到畜禽的年平均饲养量,养殖数据来源于各年度《青岛市统计年鉴》(表1)。根据《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培训教材》奶牛年存栏5头以上的场户为规模化饲养,青岛市2008年至今农户散养比例占奶牛总存栏量的1%~2%,因此奶牛肠道发酵CH4排放使用规模饲养的排放因子(表2),估算青岛市奶牛2008~2013年温室气体排放量。

1.3 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方法

青岛属于华东地区,因此本文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中的估算方法对青岛市温室气体进行排放量估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公式为:Eenteric=EFenteric×AP×10-3。式中:Eenteric为某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t/a);EFenteric为某种气体的排放因子(kg/头.a);AP为奶牛饲养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肠道发酵CH4排放量

动物肠道发酵CH4排放是指动物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寄生在动物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发酵消化饲料时产生的CH4排放[1]。反刍动物是肠道发酵CH4的主要排放源,其瘤胃是主要的生产场所。产生途径:(1)CO2-H2还原途径,CO2在一系列酶和辅酶的催化下,与甲基呋喃经过一系列反应,甲烷杆菌将H2和甲酸还原生成CH4,这是反刍动物产生CH4的主要方式。(2)由挥发性脂肪酸如甲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等形成;(3)由甲醇、乙醇等果胶发酵产物分解而来[4]。研究表明,CO2-H2还原途径在瘤胃发酵初期和旺盛期为甲烷生成的主要方式;消化后期,挥发性脂肪酸和醇还原途径生成较多的甲烷。且排放量受动物类别、年龄、体重、采食饲料数量及质量,生长及生产水平的影响,其中采食量和饲料质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青岛市奶牛肠道发酵CH4排放量估算结果见表3,2009~2014年均排放量为1.04万t,2011年奶牛存栏数量最大,因而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最多,高达1.06万t,而重庆2010年奶牛肠道甲烷排放量仅为0.235万t[5],为青岛市2011年排放量的22.2%。2009年江苏省奶牛肠道甲烷排放量为10.53Gg(1.053万t)[6],与青岛市2011年排放量接近[6]。

2.2 奶牛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

动物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是指在施入到土壤之前动物粪便储存和处理产生的CH4和N2O。其在粪便管理过程中的排放量取决于粪便中氮、碳含量、储存时间和处理方式。青岛市奶牛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结果见表3,年平均排放量分别为981.1t、243.3t,2011年奶牛养殖数量最多,因而粪便管理CH4和N2O的产生量最大,分别为1002.1t和248.4t。重庆2010年奶牛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量分别为0.017万t和0.005万t[5],分别为青岛市2011年排放量的17.0%、20.1%,因重庆属于西南,因而奶牛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因子分别为6.51kg/头.a、1.884kg/头.a。江苏省2009年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量分别为2.42Gg(2420t)、0.17Gg(170t)[6],分别为青岛市2011年排放量的241.5%、68.4%;其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因子采用IPCC清单指南第4卷中直接给出的不同温度区间排泄物管理的CH4甲烷排放因子14.0kg/头.a,N2O根据FAO公布的2004年中国禽类N2O排放量,利用排放量除以调整后2004年禽类平均饲养量,大致推算出N2O排放系数1.00kg/头.a,因系数不同,导致结果差异较大。

本文主要对青岛市2009~2014年奶牛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研究,但是其排放量估算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采用《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培训教材》提供的排放系数,因为年末存栏少于5头奶牛的场户养殖数量占总存栏量比例小于2%,奶牛肠道发酵CH4排放因子采用规模场数据,导致估算结果可能有偏差;其次,影响排放系数的因素较多,无法精确定位到所有因素,如奶牛的体重、年龄、生长发育水平、饲料质量、消化率、采食量、环境温度等,所以估算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再次,年均饲养量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存栏数据,没有详细的淘汰数据,也未考虑育肥公牛,结果可能有偏差。综合考虑,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抵消,基本能反映青岛市奶牛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从环境保护和发展大都市畜牧业角度出发,需要提出适合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开展符合青岛奶牛养殖业特点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推动和加快奶牛养殖温室气体减排和治理的步伐,从而推进奶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畜牧业是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本文采用《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培训教材》提供的计算方法,估算了青岛市2009~2014年奶牛养殖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青岛市年均奶牛肠道发酵甲烷、粪便管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分别为10376.7t、981.1和243.3t。应结合青岛地区奶牛温室气体排放特点,尽快开展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发,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策略,从而推动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奶牛,甲烷,氧化亚氮,排放因子,青岛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培训教材[M].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

[2]李洋,徐熙亮,窦秀静.反刍动物CH4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中国乳业,2010(11):30-32.

[3]IPCC.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安娟,赵晓川.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机制及其调控[J].饲料工业,2006,27(13):57-59.

[5]韦秀丽,高立洪,徐进等.重庆市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3):1235-1239.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篇9

项目背景与目标

2011月5月, 在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署 (ADEME) 的赠款支持下, 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 (IES) (以下简称“低碳中心”) 与法国英泰国际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英泰公司”) 共同开展天津开发区“中法温室气体排放自我评估试点项目” (以下简称“碳评项目”) 。碳评项目以天津开发区的两家生产型企业和两座公共建筑为试点, 通过导入法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审计模型——“碳值评估”软件和方法 (Bilan Carbone®) , 对试点单位生产和运营各环节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分析, 制定改造方案, 使试点单位在掌握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基础上,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碳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着重探讨企业层面碳核算的合理范畴与边界, 并根据天津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对排放因子进行修订改编。

项目实施过程

该项目历时半年, 实施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筹备阶段, 英泰公司作为项目的主要技术提供方, 为项目参与人员召开了为期三天的培训研讨会, 详细介绍了整体项目设计及方法学的使用;第二阶段为数据收集与总和计算, 由英泰公司与低碳中心的相关专家组成专家小组, 通过企业走访、调查问卷、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及计算;第三阶段为排放因子的适应改编, 根据天津开发区的实际情况, 对方法学中使用的默认排放因子进行调整和修订;第四阶段为减排建议, 英泰公司根据每个试点单位的实际情况与数据结果分析各自潜力最大的减排领域, 并提出一套减排方案, 低碳中心提供协助。

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企业参与态度和反馈情况, 本文对试点企业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驱动因素与意愿程度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推动企业层面碳核算的政策鼓励建议。

Bilan Carbone®审计模型介绍

在本项目中, 主要采用法国环境和能源署 (ADEME) 研发的Bilan Carbone®审计模型来测算企业/组织层面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测算对象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度。该模型可用于所有企业, 不涉及具体的行业划分。Bilan Carbone®通过对企业在生产和运营各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 分析其节能减排的潜力, 为企业提出运营流程的改进方案。它与GHG Protocol (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 以及ISO14064准则中的方法学兼容, 核算范围除了包括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 还包括氯氟化碳气体和同温层一氧化二氢。

边界设定

本项目选取试点企业位于开发区的工厂为组织边界。设定运营边界时, 由项目组成员与各试点单位项目负责人在方法学培训研讨会上进行了头脑风暴, 列出各试点单位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各个环节, 并将其初步归类于直接排放、能源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等三个范畴。

数据收集范围与方式

Bilan Carbone®审计模型在企业层面的应用既包括直接排放, 即在企业地理运营范围之内产生的排放, 也包括间接排放, 即由企业的各项活动产生的、但不在企业内产生的排放。具体划分为:

范畴1 (企业内部) =固定源的直接排放 (燃料燃烧、气体溢出等) ;

范畴2 (中间排放) =范畴1+移动源排放 (货运、公务差旅、通勤等) ;

范畴3 (总体排放) =范畴2+所有其余排放 (原材料、废弃物处理、资产折旧等) 。

对于以上三个范畴排放源的数据收集, B i l a n Carbone®审计模型将源数据分为以下八种类别:

能源——包括电力、蒸汽以及其他化石燃料的使用;

除能源消耗之外的排放源——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以及空调制冷剂的溢出等;

资源投入——包括原料物品 (金属、塑料、玻璃、纸张和厚纸板) 、建筑材料、化学产品、农业产品和财务花费等五个部分;

包装——主要包括产品包装的种类和数量;

货运——包括内部货运、接受货运及输出货运, 运输次数, 每次运输的重量, 运输工具的载重量、运输距离以及是否空载等;

旅行——包括职员上下班、商务用车、商务出行、客人来访等;

废弃物——包括一般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和污水, 以及具体分类、数量重量和处置方式;

资产折旧——包括生产设备、交通工具、家具、信息科技设备及建筑物体。

对于每一个类别收集到的活动水平数据, 都要将其乘以相应的排放因子, 以获取最终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即温室气体排放量=活动数据×排放因子。

数据收集以上述分类为基础, 按照Bilan Carbone®审计工具原有数据表格, 由企业负责提供源数据, 由项目组工作人员统一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及表格录入。大部分数据可以获取较为精确的数值, 少部分需要通过估算来获取。

排放因子测算

在ISO14064系列和GHG Protocol中, 企业层面的排放因子多以默认值出现, 这将无法准确的反映区域产业特征和能源利用情况, 为了使计算结果更为精确, 本项目的排放因子结合本地的能源消耗种类以及试点企业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 进行了修订改编。例如, 根据煤炭热值的测定研究计算煤炭排放因子, 根据废弃物有机质含量、处理方式研究不同类型废弃物的排放因子, 测算华北电网电力排放因子等。

Bilan Carbone®审计模型特点分析

其他的方法学 (ISO14064, GHG Protocol) 将组织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范围划分出了范畴1、范畴2、范畴3, 尽管明晰了数据来源, 弱化了收集的难度, 但是在实际的测算中, 企业往往都只计算范畴1和范畴2的排放量, 而忽略了范畴三的排放。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 忽视了产业链上下游、废物处理处置以及人员活动所导致的碳排放, 将企业割裂于区域和商业活动的整体范围而作为一个独立单元看待, 不利于建立企业意识到其他参与方对其本身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

Bilan Carbone®模型的八种分类尽管有些复杂, 但是却全面的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第三范畴的排放数据, 这将帮助企业树立对于组织层面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的全面认识, 有助于其在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时候, 不仅考虑设备节能改造, 或者工艺的改进, 更能够通过源头选择低碳的材料, 控制人员的出行方式以及末端采取合适的废弃物处理处置方式来系统性的降低企业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 巩固了生产链上下游选择带来的低碳效应。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分析

客观问题 (数据收集与核算)

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 企业现有的数据基础与所需获取的数据之间存在差距, 尤其是第三范畴 (旅行、资源投入、货运、废弃物、资产折旧) 的数据比较难以获取。

资源投入的农业产品原材料部分

问题:由于企业可能将用餐服务外包, 很难获取农产品消耗的直接数据;

解决方式:一般只能按照财务花费、用餐人数、每日供餐数、每餐标准进行估算。例如, 其中一家公共建筑的餐饮服务涉及到上千种调料种类, 基本上不可能将每一条数据都做细化处理。

旅行部分

问题:企业数据系统缺乏商务出行交通方式和实际距离的统计;

解决方式:企业留存数据的方式是通过财务部门的报账单, 包括出行人员、目的地以及各项花费。统计数据的标准是花费的金额, 并不能直观的反映排放量。因此大多情况下商务出行部分的排放量都需要通过财务费用来估计。建议可在企业的财务系统中加入关于商务出行交通方式、实际距离、差旅天数等相关信息, 以便查询核算。

废弃物部分

问题:开发区企业的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企业一般不做具体重量统计;污水也缺乏量化的统计。

解决方式:如果希望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结果, 可以进行抽样调查。例如, 在本项目研究范围内做总量测定和分季度抽样调查, 可进行三次涵盖三季度 (夏季、秋季、冬季) 的抽样, 获得废弃物的细化分类, 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污水量一般按照污水处理费用进行估算。

资产折旧部分

问题:很难获取设备的具体重量信息和偿还期。

解决方式:首先获得资产清单, 将资产分类, 向企业了解各类资产折旧率, 作为偿还期;再将资产数量与价值作为参考值对资产分类, 选取占比最大的几项重点处理, 要求实体进行重量估计或按型号查询相关信息。

主观问题 (企业参与态度和反馈情况)

试点企业普遍认为通过参与本次项目, 对国际碳核算方法学有了一定了解, 找到了企业内主要排放源, 掌握了企业自身的碳排放情况, 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 通过实施本项目, 也发现了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公司领导不理解, 无法提供充分支持。主要体现在担心此项工作对公司是否有收益, 后续工作是否需要资金投入, 资金的投资回报期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等;

各职能部门对数据收集不积极配合。担心泄密, 额外增加了工作量等等;

基层员工缺乏节能减排意识。认为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与自己无关。

针对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 我们认为, 在今后开展企业层面碳核算工作时, 应当更加注意:

进行前期意识普及培训, 让企业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都能认识到节能减排工作的必要性, 不仅能体现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感, 而且能为公司带来切实的经济收益。而进行企业层面碳核算是了解企业碳排放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对有针对性的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企业中设立绿色小组, 由领导层指定专职人员进行数据收集工作, 在各部门之间进行统筹协调。碳核算工作需要办公室/综合管理、财务、采购、销售、环境安全等多个部门协调, 才能获取较为全面的数据资料;

建立企业碳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与企业财务系统对接, 记录日常能源消耗、差旅、废弃物排放等相关数据。

总结

在项目结束后的展示会上, 试点企业对企业层面碳核算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期望。同时, 企业对于碳市场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疑惑, 例如, 哪些企业会最终列入强制性碳交易试点, 企业碳核算边界应该如何划分等。为此, 我们建议政府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企业碳管理, 为碳交易的开展奠定基础。

出台碳排放权交易实施方案, 为企业参与碳市场提供依据。目前的碳交易市场大多只考虑直接排放, 有的考虑部分间接排放。所以企业在进行核算时, 需要与碳交易市场管理制度相结合, 以适应当地政府的要求;

加强交流平台建设。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为企业及时了解国家出台的管理制度、优惠政策, 以及企业之间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提供服务;

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识宣导与能力建设, 开展关于国际通用碳核算标准与方法学、国际主流碳市场运行模式、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培训;

为企业层面碳核算通用方法学编制企业实施指南, 详细说明如何设定边界、数据收集范围及分析处理方法等, 用以辅导和帮助企业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自查, 为企业制定相应管理规定提供依据;

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研究进展 篇10

一、概述

气候问题的出现,是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主要原因,具体的要素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等一系列温室气体;通过排放清单的编制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共同协作,更好的提升人类生存的环境水平。此项工作主要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实施,简称为IPCC,它的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及相关发展情况、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气候变化的监测相关数据的公开、全面而客观的评估、透明而公正的提出解决方案等;温室气体量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非常密切,比如,在工业革命之后,全球的温室气体含量就不断在增加,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从现在的北极冰川融化就可以看到未来气候变暖会带给人类的生存困境。

二、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方法学及方法

首先,从国际方面来看,目前较有名的为清单评估方法学,一般以三种清单编制规范为主,分别为ISO14040环境管理架构、PAS2050评价规范、WRI/WBCSD联合制定的企业温室效应气体会计与报告标准,而且属于体系化的规范设置。

其次,比较重要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就是生产者责任方法、消费者责任方法、生产-消费者共同分担责任方法;从三种方法的比较来看,第一种包括行政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边界内的实际排放,其主要特点以成熟、易于操作、数据方便、误差低、确定性高、应用程度也较为普遍,会对核算区域内的减排行动产生影响,一般以国家排放核算来看成果较小;而在消费者责任方法中,会涉及到区域内生产排放、进口产品排放、出口产量排放,复杂程度高、数据获取难度大、误差高、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适用范围多集中于研究领域,应用程度较低,因此,它的影响范围仅仅只与其所包括的范围相关,但核算结果方面却会得到大的功效;而在共同分担的责任方法中,包括部分区域内生产排放、部分进口产品排放,也集中于研究,与消费者责任方法相比,特征较像,也集中于对核算区域内的减排行动与进出口产品所在区域的减排行动相关,其结果属于中等程度,可以划分到较大的效果[3,4]。

相比之下,我国温室气体的清单编制方法学主要是在国际相关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编制指南的编写;而且在方法上未能建立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未形成统一的编制方法;但在实际的清单指南的覆盖领域中,有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这五大方面;从我国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方法学的角度来看,结构设置为:方法、排放因子、活动数据、完整性、一致性、时间序列等方面的全面选择;通常可以了解到其中包括两条思路,一个是自上而下,从国家层面开始逐层划分至地方;另一种是自下而上,就是从区域层面进行核算,并开展单元性研究等,从而将其进行综合计算,进一步再进行数据的采集、记录与分析,最终提出清单编制的结果[5,6]。归纳起来看,在方法学的结构方面包括覆盖领域-核算气体-方法体系-编制原则-编制模式-边界影响;而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核算部门来看,在温室气体排放部门主要是五大领域,而在分类别排放方面,会涉及到每个领域内的细分;以工业生产过程为例,包括建材、化工、金属产业,而且与燃料燃烧、溶剂使用产生的非能源产品、电子产品等相关,还包括臭氧消耗特制的含氟替代物以及其他产生品生产与使用等。

三、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研究进展体会

首先,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属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基础工作,在目前通常是由各国向联合国呈交清单,然后以统一的生产者责任方法编制,缺点在于对碳泄漏的预防较为困难,且不利于出口导向型国家;另外,透过消费者的角度进行了一定比例的责任分担,以及在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对于两种方法的交叉研究与整合研究,然而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了解到由于这两种方法其自身特点所表现的复杂程度、误差率大等造成了很大的技术阻碍;实施起来困难也较大,所以,集中于研究领域,推广的范围还非常有限;但从发展的角度以及在未来的功效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办法会随着数据库的应用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与新算法而得到显著发展,并最终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益处,从而对温室气体的清单编制提供更为科学的编制过程[7,8]。

其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在清单编制方面的组织机构并未完善,虽然经过了两次国家清单编制的尝试,也初步形成了一些规范、标准等,但是从系统的应用与体系的构建角度来看,只有一个大的框架,而且在网格的布局方面,细致性方面等还非常欠缺;另一方面,在统计体系方面健全程度更差,数据的真实性很难得到确认,而且在调研过程中,应用方法也非常简陋,细致性差,往往因调研方法的不同或者粗制烂造,而给后续的清单编制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这一点从算法上就可以看出来,尤其是与IPCC方面的方法相比,匹配程度非常低,给排放因子的确定、活动水平的确定等带来了严重障碍;另外,这些也会使温室气体的测算很难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最重要的是在其工作开展方面,很难获得支持,尤其体现在人力、物力与财力方面[9,10]。

第三,建议我国从资金、研究队伍、体制方面增加一些有效措施,提高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领域的体系化建设水平,并尽可能的增加对于国际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分析、研究,从而提升我国的研究水平;最终达到实践中对于低碳发展价值链效应,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发展[11]。

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就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指导原则,真正贯彻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的方法。从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方研究进展方面来看,我国虽然处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对其重视程度却非常高;这也是由于我国在向着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发展速度太快,给生态与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研究与后代子孙的延续、种族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人类的繁衍等息息相关,所以,应该进一步增加与国外的联系,从而从更高的全人类发展的角度将这项研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以此提升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叶祖达,王静懿.绿色生态城区低碳规划建设管理碳排放评估模型[J].现代城市研究,2016,31(2):84-92.

[2]李晓亮,齐海云,安涛等.中小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实践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3):230-234.

[3]马翠梅,于胜民,李湘.中国温室气体清单关键类别分析[J].中国能源,2015,37(12):26-32.

[4]魏伟,任小波,蔡祖聪.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排放清单任务群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6):839-847.

[5]高蔚,陈杭杭,武利庆.NIM与NIST温室气体测量和精准医疗合作列入习近平访美成果清单[J].中国计量,2015,20(11):28-28.

[6]李振宇,牛犇.城市客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方法与实证研究[J].交通运输研究,2015,1(5):61-67.

[7]魏丹青.低碳工作的基础:温室气体清单[J].浙江经济,2015,21(21):42-42.

[8]张晓梅.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实践体系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10):21-24.

[9]李雯.浅析水路运输行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及碳排放交易的行业基础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37(8):58-61.

[10]黄叶飞.镇层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及案例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5,27(4):1-4.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篇11

煤田火灾现已成为全球持续的五大生态灾难之一,在世界上进行原煤开采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数百亿美元。煤田火灾形成的煤田火区时刻向大气排放大量的COx、CH4、SOx和NOx等有害气体。这些生成物初期对火灾局部区域环境造成污染,后期则会对大的区域乃至全球造成污染[1],其中CO2和CH4的排放量尤为显著。煤火产生的温室气体在地下高温作用下沿着裂隙通道外排,在地表温度降低,以随风扩散为主。目前针对湿地、农田、城市绿地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通过箱法监测已做了深入的研究[2,3,4],但箱法在使用中隔绝了箱体内外气体的自由交换,而煤田火区温室气体的排放是通过延伸的,且温度较高,难以制作满足条件的箱体。因此刘生根等[5]根据空气动力学法开发了煤田火区CO2排放监测的环境数据实时采集系统,以此估算CO2排放通量,并在内蒙古典型煤火裂隙区现场进行了应用观测。此外,徐永亮[6]等对煤火燃烧气体产物与地表裂隙关系分析研究,得出气体浓度、温度与地下燃烧煤体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量化联系。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神府煤田活鸡兔井田煤火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成本、测量环境、所需要的精度等,基于空气动力学法建立浓度梯度模型对火区进行野外原位监测,探讨了活鸡兔井田煤火区释放温室气体通量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 并对影响温室气体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火区风速、温度、气压等环境因子与排放通量的相关性分析,以期为评估煤田火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环境因子影响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 1 区域概况

观测区位于陕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陕西一侧的神木县中鸡乡境内,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煤田地理座标为东径110°7'50″ ~ 110°16'28″,北纬39°11'27″~ 39°16'49″。由于煤层的煤化度低,埋藏浅,易自燃,开采后井田北部和东部形成大片火区。地裂缝在活鸡兔火区分布较多,与地面塌陷伴生出现,多呈圆弧状、阶梯状等,裂缝深度不等,裂缝宽0. 01 ~ 0. 3 m,裂缝长1 ~300 m。煤层埋藏浅,地质构造简单。监测区属于典型的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干燥多风,冬寒夏炎,昼夜温差相对大,雨量集中且长年少雨干旱,有干旱、风沙、暴雨等灾害条件。由于受蒙古高压影响,区内春冬季盛行西北风。年均风速2. 6 m/s,最大风速25 m/s。风蚀大于17. 2 m / s的大风,以春季最多。

1. 2 煤田火区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测算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目前气体排放通量的监测方法比较,常用的陆地气体通量观测方法有箱法和微气象法等,微气象法中应用较广的有能量平衡法、涡度相关法、松弛涡度积累法、空气动力学法等[7]。能量平衡法适用于较湿润的大气条件,在煤田火区中使用时,误差较大; 涡度相关法需要精确测量三维风场的脉动量和气体浓度的脉动量,要求设备的精度高且量程通常较小。而煤火裂隙区的气体浓度较高,动态变化大,要求设备的量程大且精度适中即可; 松弛涡度积累法需要结合实验室条件,且不适合长时间观测。而空气动力学法计算的是监测区内的平均值,在较大区域内被测气体的水平浓度梯度可忽略不计,适用于大面积均匀下垫面,观测期间大气条件定常。浓度梯度法根据气体浓度梯度、风速梯度、温度梯度和气压间接推算气体向上输送通量[8]。类似于分子扩散,在近地层内的空气动力学粗糙面上,被测气体的垂直传输通量与浓度垂直梯度关系为:

式中: Fg是待测气体的通量密度,mg/( m2·s) ; ρh是监测高度处空气密度,mg/m3; Cg是待测气体的浓度,mg / m3; Kg( H) 是测量高度H处气体的湍流扩散系数,由风速、高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大气稳定度决定。

由气体状态方程,可求得 ρh。

式中: P为监测高度处大气压,Pa; R为空气气体常数,R = 287. 06 J/( kg·K) ; T为监测高度处温室气体的绝对温度,K。

根据相似理论,在中性条件下,可认为动量通量、热量通量和物质通量的湍流扩散系数相等。则根据风轮廓线方程可得温室气体的湍流扩散系数为:

式中: K是卡曼常数,K = 0. 035; U*是摩擦风速。而中性层结时近地层的风轮廓线可用对数模式描述:

式中: Z0为地面粗糙度长,m。

由式( 4) 可知,只要测得两个不同高度上的风速,联立解方程,即可求得U*、Z0。

由于在实际监测中,大气一般处于稳定或不稳定的状态,此时煤火区温室气体的湍流扩散系数与动量、热量的扩散系数不相等,需选用大气稳定度函数对式( 1)进行修正,根据梯度Richardson数( Ri)[9,10]:

式中: g为重力加速度,9. 8 m/s2; θ 为与绝对温度、大气压、空气比热相关的函数,,Cp= 1 005 J / ( kg·K) 。若Ri > 0,大气稳定; 若Ri < 0,大气不稳定。

则根据DYER[11]提出的修正表达式,大气稳定度调整系数 Φg为:

大气稳定:

大气不稳定:

分析可得,煤田火区温室气体扩散通量表达式为:

综上,通过持续监测煤火区释放源不同层高度温室气体浓度以及温度、气压、风速等气象因素,就可估算出煤火区温室气体通量。

1. 3 现场布点与数据采集

根据所建立测算模型中所需要的参数,宏观了解活鸡兔煤火区的燃烧状况、地理概况、环境因素,设置7 个典型的释放点,具体点位位置见图1。裂隙区监测点采用GPS对裂隙位置进行定位,分别在距裂隙口和距裂隙1. 5 m高处采用气体监测仪监测裂隙排放的CO2、CH4浓度变化,同时利用气象检测仪同步监测风速、温度、气压等。根据有害气体检测法规和技术要求,选用的煤田火区的气体监测仪以及气象监测仪等在使用前均经过了校准,各监测点观测数据经数据采集器每30 s采集一次数据后输出10 min平均值,每次持续监测30 min。根据大气污染相关标准规范,野外实验性观测的时间为期2015 年8 月11 日到2015 年8 月20 日,每天取得3 次( 8、14、20 h) 监测值。监测期选正常情况下气候状况,无极端天气以及降雨出现。

2 计算结果及分析讨论

2. 1 CO2和CH4排放通量

将两组不同时间分辨率的数据比较可知,平均处理仅减少了计算结果的波动性,不改变梯度方向,且不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观测时段温度、风向和风速均无剧烈变化,经平均后的环境因子原始观测数据见表1 所示。由监测结果可见,监测期间气压的变化幅度不大,温度的变化幅度次之,而风速的变化幅度最为明显,图2为经制图软件处理后的CO2和CH4排放浓度变化曲线,两个高度层CO2、CH4浓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同一时刻高处的浓度始终小于低处的浓度,符合实际情况。此外,下层释放源口的气体浓度变化幅度较大,上层检测到的浓度值变化相对较稳定,CH4的变化幅度较大于CO2的变化幅度。

注: 下标1、2 分别表示观测高度为0 m、1. 5 m的观测数据。

根据建立的适用于煤火区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浓度梯度模型可计算出CO2和CH4的通量变化,最终计算结果见图3。

由图3 可见,活鸡兔井田煤火区的CO2和CH4通量的变化规律一致,CO2的变化幅度较小,而CH4的变化幅度较大。CO2通量最小值为3. 88 mg/( m2·s) ,最大值可达到30. 46 mg/( m2· s) ,平均通量为14. 21mg / ( m2·s) ; 而CH4排放通量的最小值0. 12mg / ( m2·s) ,最大可达到1. 36 mg/( m2·s) ,平均通量为0. 70 mg/( m2·s) 。总体而言,其排放通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化波动较大。

2. 2 排放通量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SPSS软件对CO2和CH4的通量与影响因素监测数据( 表1) 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

1) 风速对CO2和CH4排放通量的影响

风速大小对CO2和CH4的扩散影响较为复杂,决定了两种气体输送距离的远近和大气扩散稀释作用的强弱[12],一方面在一定的较小风速时,风会加大CO2和CH4的扩散范围,当在风速大到一定程度时,风会加速CO2和CH4的稀释。同时,风的影响会加剧CO2、CH4和空气之间的传质和传热。由风速变化对CO2和CH4排放通量的影响关系可知,所得CO2、CH4与风速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说明呈正相关,而相伴概率值sig. = 0. 000 < 0. 05,即说明CO2、CH4的排放通量是受风速显著性正影响的。可见,由于活鸡兔火区风速较高,风速成为影响CO2、CH4排放通量的主导因子。总体可知,风速的变化趋势与两种温室气体的变化趋势一致,风速增大时通量也增大,不过通量的变化有所滞后。

2) 温度对CO2和CH4排放通量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火区环境温度的垂直梯度分布,温度的垂直分布决定了大气层结的垂直稳定度,直接影响气体湍流的强弱,进而支配气体的散布。对于火区释放的高温温室气体,其浮力作用大小受温度的影响,当其被冷却至大气温度后,它的上升作用便会丧失,此时大气本身的扩散稀释能力就会下降[13],火区CO2和CH4的浓度会随逆温层厚度和强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加。同时,煤火燃烧的温度会影响裂隙上空的气温,温度越高,也证明了煤火燃烧旺盛,就会释放出更多的CO2,由温度变化对CO2和CH4排放通量的影响关系,所得CO2、CH4与温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知呈正相关,而相伴概率值均为sig. = 0. 000 < 0. 05,即说明CO2、CH4的排放通量是受风速显著性正影响的,但其相关系数明显低于风速对其的影响系数,分析结果同样指出不普遍适用。结合风速对其排放通量的影响,在风速较低时,排放通量与温度相关性较强,当在风速较高时,通量与温度的相关性降低。总体可知,温度对其有一定相关性,但其影响低于风速的影响。

3) 气压对CO2和CH4排放通量的影响

对于气体扩散而言,压力越大,则扩散相的浓度越大,越利于扩散相的扩散。当地面受低压控制时,四周的高压气团会向中心流动,进而形成上升气流,通常风力较大时利于气体向上扩散; 地面受高压控制时,中心出现下沉气流,阻止气体向上扩散,在稳定高压的控制下会使气体浓度变大[14]。由气压变化( 对CO2和CH4排放通量的影响) 关系可知,所得CO2和气压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 404 > 0,相伴概率值sig. = 0. 004 < 0. 05;CH4和气压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 290 > 0,相伴概率值sig. = 0. 046 < 0. 05,即说明CO2和CH4的排放通量是受气压正影响的,但相关系数明显低于风速和温度,且监测期间气压的变化范围为88 301 ~ 88 585 Pa,日变幅度< 1% ,远远低于风速、气温等因素的日变化幅度,因此,当其他影响温室气体通量的环境参数发生较明显变化时,气压对通量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表明气压并不是影响CO2和CH4通量的关键因素。

4) 其他影响因素影响分析

煤田火区温室气体排放受煤质、土壤岩层性质、火区裂隙类型、排放口分布位置、排放方式以及排放时间规律等多种因素影响。当扩散至地面时主要受到温度、气压、风速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气体扩散还受到湿度、降雨量、地形等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火区内温度较高,湿度较小,几乎不变,对火区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较小。其次,在降雨的天气条件下,火区释放能溶于水有害气体会随雨沉降至地面而转为水污染,从而影响排放通量。由于CO2易溶于水,CH4不溶于水中,因此会对其释放产生影响。当然,火区源所在位置的地表状况、火区源的高度等地理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它们既会改变火区温室气体扩散速度,又会改变扩散方向。由于研究设备的局限性,以及其他因素相互之间往往产生交互作用,很难将某一因素的影响作用定性或者定量化。

3 结论

1) 通过对活鸡兔火区释放CO2、CH4两种典型温室气体的原位监测,CO2、CH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3. 88~ 30. 46 mg / ( m2·s) 和0. 12 ~ 1. 36 mg/( m2·s) ,总体而言,两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大,CH4的通量变化幅度较大,而CO2的排放通量则相对比较平稳。可见利用此方法综合考虑了煤田火区温室气体排放的特性以及环境因素对排放量的影响,可更加准确地测算出煤火区温室气体排放量。

2) 由影响因素对活鸡兔火区CO2、CH4排放影响相关性分析可知,风速与CO2、CH4的相关性为0. 770、0.705,温度与CO2、CH4的相关性为0. 609、0. 557,气压与CO2、CH4的相关性为0. 404、0. 290,可知,风速对CO2、CH4排放影响较高,温度次之,气压对其影响较为微弱,论证了所建立的浓度梯度模型对煤田火区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适用性,进而可从环境因素影响强弱的角度更为有效的防治煤田火区有害气体污染。

摘要:煤田火区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由于影响因素而存在差异,本研究在对目前气体排放通量研究基础上,采用空气动力学法对神府矿区活鸡兔火区排放CO2、CH4气体和风速、温度以及气压等环境参数进行原位监测,测试结果表明,CO2和CH4通量的变化规律一致,火区内CO2、CH4排放通量变化范围为3.88~30.46 mg/(m2·s)和0.12~1.36 mg/(m2·s);通过相关性分析,环境因素对两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很大,火区CO2、CH4的排放与风速、温度以及气压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大小依次为风速>温度>气压,论证了所建的浓度梯度模型对煤田火区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适用性,进而为煤田火区有害气体污染治理提供了思路。

上一篇:大气污染及其危害下一篇:增长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