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过快(精选6篇)
增长过快 篇1
过度GDP崇拜、长期坚持大规模扩建城市规模是主要原因。2012年, 北京市投资促进局促成各类项目1089个, 同比增长43%, 其中大项目328个, 同比增长48%。快速增长的新建大企业必然推动外来人口加速涌入。
特别是北京城南建设计划, 它将引进上千万外来人口, 导致北京人口超英赶法奔向1亿。2012年北京法人单位就业人数增加46.4万, 增长5.1%。
每年, 北京新增外来常住人口中约有30%户籍可以迁入北京, 这个数字在全国大城市里排行第一, 这样看起来, 全国大城市户籍进京最容易。北京户籍人口增长小于外来人口户籍迁入数量, 这说明新增劳动力全部来自外地。而且, 目前这种人口增长是在很多外地人只是个人来京, 家人还在原籍条件下统计的。如果都举家迁京, 即使北京不再建设任何大中型企业项目, 人口也要超过4千万。
假如坚持完成那些层出不穷的超大型建设计划, 北京人口就一定会超英赶法。
增长过快 篇2
为响应国家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为避免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浪费的政策,今年以来我院围绕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采取十大措施,着力遏制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
第一条、医院将进一步强化重点环节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
第二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降低药品成本,并遵行国
家发改委制定的药品加成率。
第三条、实行医院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推行临床路径。
第四条、推行廉价门诊和廉价病房。
第五条、实施惠民医疗服务,开办惠民医院。
第六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规范医疗服务和收费行为。
第七条、坚决遏制“滥检查”、“滥开药”的医疗行为,提高全院各项检查
阳性率。
第八条、严格督察各科室乱上诊疗项目、开大处方等违规行为和过度医疗
行为。
第九条、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对全院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第十条、控制住院率,做到合理收治住院患者。
宝宝体重增长过快正常吗 篇3
人们常常把孩子长得白白胖胖作为健康标志,其实肥胖是一种病态。婴幼儿一旦体重增长过快,家长应对此重视。
体重和婴幼儿健康息息相关
目前,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0~3.30千克。满月时一般增重0.5~1.5千克,平均0.9千克左右;生后第2和第3个月平均增重分别约为1.25和0.9千克;4~6个月平均每月增0.45~0.75千克;7~12个月平均每月增0.22~0.37千克。全年共增重约6.5千克。由此可见,生后头3个月增长速度最快,以后逐渐减慢。
体重是衡量婴幼儿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一般生后3个月的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2倍,1周岁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1岁后体重增长速度进一步减慢,孩子能独立行走,活动量增加。因此从外表看,1岁后的小儿不如从前那么胖属于正常现象,不能以此认为孩子营养不充分或者有病。
1~2岁年体重增长约2.0~2.5千克,2~3岁年增长约2.0千克。2岁小儿的体重应为10~12千克,3岁小儿应为12~14千克。
但也不能单凭孩子的体重来判断,因为体重与身高相关,不同身高有不同标准。有一个公式可以计算。BMI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2,如果BMI指数超过10%~19%属于超重,超过20%为肥胖。其中BMI指数20%~29%为轻度肥胖,30%~40%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
如何预防婴儿体重增长过快
婴幼儿肥胖的防治不同于成人。孩子有生长发育的特点,任何治疗措施都以不妨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为原则;不能用药物减肥,也不能快速减肥;不能用体重下降来衡量,孩子身高在增长,只要保持体重不增或缓慢增加,即达到了减肥的效果。
孕期 应力戒营养和进食的不均衡,防止大吃大喝。孕期头3个月避免营养摄入不足,后3个月避免营养过度和增重过速;高热、高脂肪的食物并不是“补品”,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较脂肪更为有益;优质蛋白是必须添加的;保持适宜热量是避免日后产生婴儿肥胖的重要前提。
6个月内婴儿 主要强调母乳喂养,按照婴儿实际需要量适度喂养,不要一哭就喂;如果母乳充足,到6个月时再添加辅食;乳母应适当补充铁、钙等营养素。另外,6个月以内人工喂养儿,如果体重超重,要适当减少奶粉摄入量(如减少1/5~1/6),每月测体重增量,保持在正常的生长速率范围内即可。
6个月至1岁肥胖婴儿 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不要因为添加辅食而减少母乳摄入量;人工喂养的婴儿继续给予配方奶,但不能因为孩子长大就增加奶的浓度。添加辅食应按菜泥(肥胖儿先加)、米粉、蛋黄和肉类的顺序进行,每1~2周增加新的品种。注意监测其生长速率,如体重超速增长,即使孩子年龄增长,也不要增加辅食的量。提倡给孩子喝白开水。
1岁以上肥胖幼儿 给孩子提供各种健康食物的选择,不刻意限制进食。如果所选择都是健康食品,不必过于担心孩子吃得过多。
让孩子学习体验饱腹感,知道何时应停止进食;不要以给不给食物来作为奖惩,不要强迫孩子把碗里的饭菜吃光,允许孩子剩饭。
避免边看电视边吃饭或吃零食。就餐时,家庭成员可相互交谈各自一天的生活,而不要仅仅谈论和吃有关的事情。
尽量不吃快餐,因为快餐含脂肪量常常太高;尽量少用油炸的烹调方式;蔬菜、水果和粗粮应占全家每天食物总量的大部分。
医药费用增长过快之因素分析 篇4
1 深化卫生事业改革要处理好政府的责任与医院的责任, 两者并举是解决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和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
国家发改委近年来不断地加大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力度, 一再采取措施先后近二十次对药品零售价格进行下调, 河南省在实行药品执行国家最高限价的基础上, 又对医院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的政策干预并对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进价50元以下的按24%顺加、50元以上100元以下的按20%顺加、100元以上的按15%顺加的管理办法规范医院药品零售价格, 但患者看着药品降价这块“馅饼”始终落不到自己的嘴里, 医疗费用反而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从医院利益方面考虑, 每一次的下调药品价格, 对医院来说均是一次让利患者或者说是一定经济利益的损失, 有一点必需引起我们的注意, 由于目前医院已具有显著的经营性 (自负盈亏) 这一特点, 从而因政策性降价所对医院造成的这一部分损失, 医院是很想从政府那里得到补贴的。但是, 政府为了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在不断地出台一系列降价措施及政策的时候, 从未给医院任何的经济补偿, 这就造成医院或各个独立经济核算体每次在按政策下调药品价格的同时, 必然考虑因降价给医院或各个独立经济核算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如何弥补, 结果造成政府每一次下调药品价格政策, 反而促使医疗费用的进一步上升。笔者认为, 医院承担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政府在实行宏观控制出台药品价格政策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的基础上, 同时应该考虑医院执行国家政策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要担负起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重任, 加大国家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问题。
2 医疗服务要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降低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性, 控制医疗费用上涨
医院经营成本的补偿主要渠道有三种形式: (1) 财政补贴; (2) 医疗服务收入; (3) 药品进销差价收入。医疗体制改革以前, 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对医院实行的是财政补贴管理模式, 执行国家政策均能够得到补贴及专项补助, 国家政策能够较好地体现, 医疗费用上涨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患者对医疗服务收费反应不强烈。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投入在逐年减少, 而我市多数医院的财政补贴收入已取消, 实行自负盈亏的管理方式。在目前这种管理模式下, 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进销差价收入是补偿医院医疗成本的主要来源, 要求医院降低药品收入是不现实的, 这也是药品价格屡降而患者医疗费用反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以几所医院的平均业务收支资料为依据, 完全从经济学的角度计算医院在保本收入条件下药品的边际贡献发生变化时, 对患者医疗费用上升所产生的影响 (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53.4%, 控制药品收入结构比, 对患者抑制医疗费用的升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设该医院年平均业务收入4 291.7万元为收入保本点, 如果将药品收入降低至1 300万元, 药品的边际贡献将由560.6万元降至318.1万元, 将减少的边际贡献242.5万元以国家补贴及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形式直接补偿, 可以使患者医疗费用降低17.4%左右, 这也是政府、医院及患者所共同期盼的结果。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执行的是政府制订医疗服务价格, 政府在下调药品价格及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制订药品零售价等措施的同时, 未对医院的医疗成本补偿问题加以妥善解决, 医院在政府补贴和医疗服务价格以及医院工作量保持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假设通过政府行为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和减少医院的药品收入 (药品边际贡献率) , 使该医院药品的边际贡献率减少至19.5%, 在医疗、检查及其他项目边际贡献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医院为了维持其保本收入, 药品收入将会由2 289.8万元上升到2 874.9万元[ (药品边际贡献560.6 (万元) ÷边际贡献率19.5%=2 874.9万元) ], 使患者医疗费用上升13.6%, 这也是目前药品价格下降、医院药品边际贡献率减少, 而患者医疗费用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以上分析同时也可以看出, 国家财政对医院按政策让利于患者的利润给予补贴或适当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性收费标准, 对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在医疗服务价格中直接体现出来, 有利于降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对药品价格政策的执行和药品收入补贴医疗成本的依赖性, 促使药品生产及销售企业降低药品销售价格, 完善医院医疗服务成本补偿体制, 从而达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的目的。
3 医疗服务缺乏价格弹性以及信息不对称, 是造成患者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主要因素之一
医疗服务所呈现的刚性、药品销售缺乏价格弹性以及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等特殊性, 是医院药品收入结构比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医疗服务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行业服务, 是由其特殊性所决定的, 医疗服务行业的药品销售不同于普通商品销售, 患者求医问药处于被动地位, 药品的选择及使用是由提供服务者所决定的, 患者不可能有选择权。药品也是商品, 同样具有高、中、低档之分和可替代性, 按目前发改委对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进价顺加的管理政策, 价格高的药品利差大, 青霉素进价仅几角钱, 按24%顺加医院无利润可言, 这也是其快速退出医疗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之目前医疗卫生行业的药品销售和使用过程中, 在药品生产企业、医院以及医生“个人利润”之共同利益的驱使下, 价格高、利润空间大的药品在医院较为“畅销”, 这无疑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也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这也是患者“看病难、看病贵”及医药费用上涨过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 卫生经济体制改革是漫长而复杂的工作, 医院医疗行为紧紧地伴随着经济行为, 国家在制订各项措施控制药品价格和减少医院药品边际贡献率的同时, 应该加大财政对卫生事业单位经费补贴投入的改革力度, 完善补偿机制,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建设, 健全约束机制, 笔者认为, 这是决定着卫生事业改革成败的大问题, 卫生经济工作应加强对医疗市场的分析和研究, 寻找医疗服务在医疗市场中的价格均衡点, 做到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方可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摘要: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是政府、医院及患者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 医院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结构中的比重仍然较大, 患者对医药费用上涨过快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反应较为强烈, 政府近年来多次对医院药品零售价限价进行大幅度向下调整及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集中招标采购药品按省发改委文件顺加等措施, 效果不佳。笔者从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检查及医院医疗收费管理多年, 针对导致患者医疗费用过高的主要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卫生改革,医疗费用,成本补偿,药品收入
参考文献
增长过快 篇5
一、1—5月外贸运行基本特点
1—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8013.4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4435.3亿美元,增长27.8%;进口3578.1亿美元,增长19.1%;累计实现贸易顺差857.1亿美元,增长83.2%。
(一)出口增速明显高于进口增速,顺差继续大幅增加
1—5月,出口增长27.8%,进口增长19.1%,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8.7个百分点。5月份当月外贸顺差达到224.6亿美元,继2月份后单月顺差再次超过200亿美元。外贸顺差累计达到85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89.2亿美元。
(二)一般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放缓
1—5月,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3570.2亿美元,增长33.3%,高于去年同期增幅1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965.3亿美元,增长33.3%;进口1604.9亿美元,增长24.4%。加工贸易进出口3630.7亿美元,增长18.1%,低于去年同期增幅5.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268.6亿美元,增长22.2%;进口1362.1亿美元,增长11.9%。
(三)民营、外资及国有企业出口快速增长
1—5月,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进出口1497.6亿美元,增长37.7%,其中出口1031.1亿美元,增长41%;进口466.5亿美元,增长31%。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647.1亿美元,增长22.3%,其中出口2556.4亿美元,增长25.3%;进口2090.7亿美元,增长18.8%。国有企业进出口1868.7亿美元,增长17.6%,其中出口847.8亿美元,增长21.1%;进口1020.9亿美元,增长14.8%。
(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势头良好
1—5月,机电产品进出口4382.1亿美元,增长21.6%。其中,出口2540.2亿美元,增长27.5%;进口1841.9亿美元,增长14.6%。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2324.9亿美元,增长16.2%。其中,出口1257.6亿美元,增长24.3%;进口1067.3亿美元,增长15.8%。
(五)与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发展状况良好
1—5月,中欧双边贸易总额1298.7亿美元,增长29%;中美双边贸易总额1151.8亿美元,增长18.2%;中日双边贸易总额912.4亿美元,增长15.5%。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额增长54.4%,与印度双边贸易额增长53.7%,与东盟、香港、韩国、加拿大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增幅均在20%以上。
二、1—5月份贸易顺差情况和发展趋势
(一)1—5月份贸易顺差情况
从今年1—5月情况看,外贸顺差继续扩大,累计实现贸易顺差85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89.2亿美元,增长83.2%。除3月份顺差较低外,其余4个月份顺差都超过100亿美元,其中,2月份、4月份单月顺差都超过200亿美元,分别达到237.6和224亿美元。
1、从贸易方式看,1—5月加工贸易顺差为906.5亿美元,高于同期贸易顺差总额49.4亿美元;一般贸易顺差为36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6.7亿美元。
2、从产品结构看,1—5月,机电产品顺差为698.3亿美元,占当期贸易顺差总额的81.5%;高新技术产品顺差190.3亿美元,占当期贸易顺差总额的22.2%。
3、从贸易伙伴看,1—5月,我对欧盟贸易顺差465.3亿美元,同比增加159.6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598.5亿美元,同比增加95.8亿美元。
(二)全年贸易顺差预计
按照2007年出口增长15—25%测算,进口增幅须高于出口增幅26—28个百分点,才能实现贸易平衡;进口增幅须高于出口增幅3.4—5.6个百分点,才能够使顺差规模不继续扩大。今年1—5月,实际进口增幅低于出口增幅8.7个百分点,预计今后7个月出口增幅会逐步回落,进口增幅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按此趋势,预计全年贸易顺差2500—300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00—1300亿美元。
(三)美国、德国、日本贸易顺差历史情况与我国比较
从历史上看,美国、德国、日本均出现过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而且持续较长时间。
1、美国。从1874—1970年的97年里,有93年顺差,其中1888—1970年,连续83年顺差。1915—1921年的年均顺差超过10亿美元,1942—1967年的多数年份顺差都在40亿美元以上。贸易不平衡度(国际上通常用顺、逆差占贸易总额比重来表示“贸易不平衡度”,该比重小于10%就属于基本平衡。)有63年高于10%,有26年高于20%,有11年高于30%,有5年高于40%,最高时曾达58.4%。
2、德国。从1880—2006年有统计的127年中,有74年是顺差,其中,1952—2006年连续55年均为顺差。70年代顺差规模保持在40—194亿美元之间,80年代后半期突破500亿美元,2002年顺差规模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超过1900亿美元。1967—1982年,德国连续16年保持世界货物贸易顺差世界第一,1983年被日本超过,2001年再次超过日本。贸易不平衡度超过10%的年份就有14年,1988年最高时达12.7%,2005年也高达11.3%,比我国同期高4.1个百分点。
3、日本。二战后,日本相对美国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日本产品国际竞争力日益强大。1965、1966年日本就出现了贸易顺差。70年代以后,日本进口部门替代能力不断增加,出口部门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由贸易平衡转向持续的贸易顺差。从1981年以来连续25年顺差,连续18年高居世界第一。顺差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年份有7年,其中贸易不平衡度超过10%的年份有19年,超过20%的年份有3年,1986年高达24.6%,远高于我国2005年的7.2%。
通过对上述国家的比较,我们发现这三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当一国持续出现大规模贸易顺差时,该国制造业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加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如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2001年,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0.5%和23%。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具有较强竞争力,通过对美英等国和其他国家的大规模出口,长期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贸易盈余,从而延缓了工业化进程。
三、下半年外贸运行预测
从有利因素看:一是世界经济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7年经济增长4.9%,世界贸易增长7.6%。二是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国内需求继续扩大,对国外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先进设备和零部件需求显著增加。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主要产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加,其中相当大部分是面向出口的。
外贸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一)土地、工资价格上涨和环保成本上升,使得企业成本上涨加快
据主要进出口商会反映,近年来土地、工资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环保成本上升,相应造成企业成本上涨加快。一些企业反映,工资提高过快,其影响甚至超过汇率升值和调整出口退税率。一些外商对我国贸易前景有一定的担心。少数外商甚至开始把部分订单向其他国家转移。
(二)人民币升值加快对进出口影响明显
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是小幅、渐进的上升,但最近升值步伐有加快趋势。从2005年7月21日到2007年6月18日,人民币累计升值7.86个百分点。尤其是最近人民币汇率出现加快升值的现象。今年1月1日到6月15日,人民币累计升值2.35%。最近一周(6.11—15)累计升值0.55%,创造单周最高涨幅纪录。人民币升值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对于机电产品的大型成套项目,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较高的国产化率和自主知识产权,合同金额大、收汇周期长,有的长达十年、二十年,但由于没有良好的金融保险工具锁定远期汇率,所以已签合同项目将随人民币升值而不断蒙受损失。而且因远期汇率的不确定性,许多以前可以签的大型项目都不得不放弃。
(三)出口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
自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煤炭、非金属类矿产品、铅酸蓄电池、氧化汞电池等255个税号(8位码)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陶瓷、纺织品、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等1130个税号(8位码)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自2006年11月1日起,对磷矿石、稀土等矿产品,木材及初级制品,铁合金,钢坯等99个税号的产品加征10%出口暂定关税;对铜、镍、铝、钨、锰等11个税号的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加征15%出口暂定关税。2007年4月15日,国家又取消了83个税号钢材品种的出口退税,其它76个税号的产品由11%或8%下调至5%。自2007年6月1日起,对部分钢材品种和菱镁矿等资源性产品开征出口关税,提高钢坯、铁合金等产品出口暂定关税税率。这些政策对出口的不利影响,都将在今年显现出来。
(四)“两税合一”政策对外贸发展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订具体实施办法。我国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4%,外商投资税收政策调整必将影响到加工贸易发展,特别是对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五)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相当高,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
据主要进出口商会反映,我国纺织品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已达70—80%,在欧美市场已达30—40%;玩具等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50—80%;机电产品在美国市场份额已达到23.7%,日本19.3%,加拿大19%。
根据目前趋势,我们初步分析,下半年出口增幅会有所回落,进口将基本稳定或有所回升,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
四、主要措施建议
外贸顺差规模过大仍然是当前外贸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下一步外贸工作的重点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继续采取措施缓解贸易顺差大量增加的矛盾,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要密切关注美欧等国针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的贸易壁垒,妥善处理我国与美欧等国的贸易磨擦。
(一)加快外贸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和高耗能产品出口。进一步取消或降低“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容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取消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与出口业绩直接挂钩的补贴、税费减免等鼓励出口和过度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
(二)扩大进口
1、加快进口主体的培育。营造进口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环境,促进一批专业化进口队伍的形成。
2、完善通关服务。海关要缩短货物验放时间,简化手续,便利进口。商检部门要完善进口检验制度,适当下调商检费用,降低企业进口成本。
3、完善新产品税则号的管理政策。对节能环保型和高技术的新产品,如无相对应的税则号,建议可由有关行业部门或相关机构认定后,国家可实行鼓励进口的暂定税率。
4、恢复进口信用保险,使中小企业的进口潜在需要为实际可操作的进口需求。
5、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机械设备给予贴息支持。修改和完善进口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制度。对民营资本企业实行自愿招标制度。加强国际招标机构的管理,提高其招标水平,降低招标费用,吸引企业参加招标。继续降低机器设备及零配件关税,便利进口手续,积极鼓励进口。
6、适当进口部分消费品。一是扩大肉制品、奶制品等食品进口。二是适当扩大名牌家电、服饰、工艺品等高档消费品进口,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三)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1、研究制定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将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商品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
2、对限制类商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外开展的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制度。
3、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
(四)完善出口成本构成
1、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地方政府严格督促企业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农民工5险1金能够实现跨区域流动,确保农民工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好处。
3、严格执行环保和安全标准。一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内环保和安全标准。二是跟踪研究国际市场关于环保和安全的标准变化,分析其对我出口产品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前做好应对工作。
(五)规范外贸经营秩序
引导企业着眼于长远和大局,在占领市场方面留有余地,避免出现出口数量激增,影响当地经济和就业,引发强烈反弹。发挥进出口商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和“价格战”。引导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出口效益。实施出口商品名牌战略。加大对出口名牌产品企业的支持力度。对企业到国外进行品牌推广、宣传、广告等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
(六)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进出口商品检验体制,改进检疫检验服务。加快海关、质检部门各种通关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口岸”联网工程,建立“政府牵头协调、统一信息平台、手续前推后移、加快实货验放”的大通关制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口岸管理环境。
(七)建立重要资源性产品储备制度
根据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的变化,完善重要物资储备体系,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同时,积极推进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来源多元化,逐步建立重要物资的境外生产供应基地,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对基础能源、原材料的需要。
(八)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要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敦促有关国家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为企业出口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应对国外对我出口商品的贸易摩擦。建立统一、协调的多双边反应机制,健全进口监控体系。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设厂,在海外设分销网络。
(九)建立中小外贸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鼓励外贸信用担保公司发展,支持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公司,逐年注入资金,提高担保能力;鼓励发展股份制担保公司,为各类出口企业提供担保服务,解决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矛盾。
增长过快 篇6
政府成本是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对政府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的愿望。政府获得收入的方式主要是税收,收入来源无须经受市场考验,政府对其产生的成本没有直接承担义务,再加上政府不以赢利为目标,这使得政府成本很难估量。科斯指出:“政府的行政机制本身并非不要成本,实际上有时它的成本大得惊人。”这在我国就正好得到了印证,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1978-2008年间,行政管理支出从1978年的52.9亿元增长到9795亿元,年平均增长19.83%;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建立规范的公共支出制度,降低行政成本,严格控制行政管理费用,防止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增长过快,切实加快建设节约型政府。因此,进一步分析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原因,加强行政成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对预测和控制其增长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术界已经对政府的消费或行政成本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徐小刚(2000)认为我国行政机构过度扩张、人员膨胀和行政支出的运用效率低等因素是造成我国行政支出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朱柏铭(2000)则认为造成我国行政管理支出急剧增长的关键性原因是政府职能转换不彻底、行政财务管理不严格。张雷宝(2003)从发展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发现行政支出和经济增长水平保持同步增长才是合理的,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过程本身会引致一定的行政需求增量。何翔舟(2007)认为政府规模与公务员总量并非是政府成本增长的唯一因素,行政管理内容和项目的增加也是政府成本不断膨胀的客观原因之一;同时,软约束体制和行政成本的转嫁使政府缺乏控制成本的动力,也导致了行政成本的过快增长。张光(2007)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我国行政成本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官员规模和工资水平因素。王怡(2008)认为在影响行政成本的诸多要素中,行政规模对行政内部成本影响较大,而行政职能对外部行政成本的影响较大,行政管理方式、手段、公务员素质、行政能力等因素对行政内外成本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江克忠(2009)对政府行政成本进行了动态分析,其研究发现:从短期看,物价因素是影响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从长期看,我国行政管理支出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张金艳(2009)对我国政府成本居高的主要原因也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一是在我国政府委托—代理关系中,唯上是从、满足权者偏好的现象较为突出,造成居民的福利或效用的损失增大;二是我国政府五级架构决定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数量较大,从而政府成本也居高不下;三是居民约束代理人的能力或激励被严重削弱,遏制行政成本上升的机制与力量薄弱。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我国政府国家机关特定时期的行政活动所耗费的预算内资金作为被解释变量,即预算内的行政成本。解释变量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行政人员规模、行政人员平均工资及物价水平。其中各数据指标选取及处理见表2。相关变量的对数形式分别为lnxzcb、lnrealgdp、lnczsr、lnpeople、lnwage和lncpi。
三、实证模型
(一)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设定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时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各变量是否具有平稳性特征。本文采用的方法是ADF检验,利用Eviews6.0软件对所有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如表3的检验结果所示,Lnxzcb、Lnwage均为平稳序列,lnczsr、lnrealgdp、lnpeople是一阶差分平稳序列。由于因变量Lnxzcb为平稳序列,各变量单整阶数不同,无法进行传统的协整分析。为此,我们对各变量统一取其增长率进行实证分析,即对各变量都进行一阶差分。此外,这也能保持各变量量纲的统一性。
(二)VAR模型的滞后结构检验
为了恰当地估计VAR模型,需要正确的确定模型的滞后期。如果滞后期太少,误差项的自相关会很严重,将会导致参数的非一致性估计,但滞后期太大又会导致自由度减少,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我们根据Eviews6.0软件的选择标准,参考SIC和SC准则来确定合适滞后期,结果表明3阶滞后最为合理。因此,本文采用的VAR(3)模型是稳定的,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注:c、t、k分别表示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D表示差分算子。
(三)VAR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1. 脉冲响应
VAR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其主要功能并不是解释回归系数的意义,而是说明一个随机新变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和其相对重要性,这就需要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VAR模型中内生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的影响。我们借助此分析找出相关因素对行政支出的长期扰动反应。为保证系统的平稳性,我们采用变量对数水平的一次差分构成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反应函数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增长率(Dlnczsr)、行政人员规模及行政人员平均工资(Dlnpeople及Dlnwage)和物价水平(Dlncpi)对行政成本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发生后,政府行政成本增长率(Dlnxzcb)立即会有一个向上的反应,即在短时期内行政成本会因财政收入、行政人员规模、行政人员平均工资和物价水平的增长而提高;其中行政成本对行政人员规模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
2. 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对各种冲击的反应方向和程度,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来进一步评价特定变量的变化中各种冲击的相对重要性。为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行政成本变动的贡献度和相对重要程度,我们进一步进行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从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行政人员规模增长率(Dlnpeople)对政府行政成本增长率(Dlnxzcb)的贡献最大(短期内甚至超过了50%),但其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它在长期内对行政成本预测方差的贡献率保持在30%~40%;其次是财政收入和行政人员平均报酬的增长率(Dlnczsr和Dlnwage)对政府行政成本增长率预测方差的贡献在短期和长期都分别稳定在20%~30%、10~20%之间,是影响政府行政成本的第二和第三位影响因素;物价水平对政府行政成本增长的贡献比较小,其短期内的贡献率尚不足5%;短期内,经济发展水平对政府行政成本增长的贡献较低,但其贡献率随时间不断提高,在长期内的影响程度超过了行政人员平均报酬,成为推动行政成本增长的第三大影响因素。
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推动我国政府行政成本不断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我国行政人员规模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在短期内对行政成本的影响较小,但其影响会随时间逐步加大,行政人员工资及物价水平对行政成本的影响较小。这与脉冲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上述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推动我国政府行政成本不断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我国行政人员规模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在短期内对行政成本的影响较小,但其影响会随时间逐步加大,行政人员工资及物价水平对行政成本的影响较小。这与脉冲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四、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基于目前政府行政成本增长过快的现状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采用1978-2008年30年的数据和VAR模型,对推动行政成本增长过快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发现:第一,短期来说,我国行政成本增长主要受行政人员规模的影响。行政人员规模增大会导致行政支出膨胀。根据统计局公告数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人员的数目也的确呈现出迅速增长态势。从1978的430万增至2008年1921万,翻了三倍多。人员多则机构多,而机构多了人员更多。针对政府管理职能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问题,中央先后进行了四次政府机构改革,行政人员规模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快速增长,90年代得到控制,2003年起又重新迅速增长的变化过程,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机构、人员膨胀的结果必然导致行政管理费用的增大。第二,长期来说,行政人员规模是决定我国行政成本的最重要因素。在行政人员规模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解释性因素是财政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和行政人员工资水平。物价水平对于拉动行政成本的增长没有显著的效应。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行政成本拉动具有较强的时滞效应。
(一)精兵简政,控制政府规模
精简政府机构,压缩公务人员规模,适当控制他们的工资增长幅度,仍旧是控制甚至减少政府的行政成本的重要措施。首先,坚持效能原则,确保行政改革最终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减员增效、合理分工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仅国务院大的机构改革就有四次。“小政府,大社会”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发展方向,机构改革是推动精兵简政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保证机构改革方案积极、高效、合理、稳妥的实施,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精简机构和公务人员的数量,严格控制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
(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实现行政成本预算科学化
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将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统一到预算控制之内,形成真正完整统一的政府预算统一财政。同时,要不断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进一步细化硬化预算编制,将项目预算按人力成本、物耗成本逐项细化,以利于核算和考核;加强行政成本预算整个过程的监督,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监控:一是抓好政府采购运行的监控。二是加强社会对会计核算中心制度推行的监督。三是尽快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四是必须严格控制公务消费。
(三)引入企业管理方式,加强控制行政成本的动力
政府管理的行政成本来源从本质上是来自于纳税人的义务纳税,这种由政府管理活动产生的最终由纳税人支付的费用,即所谓政府成本的转嫁。行政成本在转嫁后,政府就变成纯粹消费者的身份,这种纯消费者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也无意识地放松了政府机关和公务员控制成本的意识。政府的行政成本过高,就等于浪费纳税人的钱。
参考文献
[1]徐小刚.行政性公共支出的理论及增长控制[J].财经论丛,2000(2).
[2]朱柏铭.中韩行政管理支出比较[J].东北亚论坛,2000(1).
[3]张雷宝.中国行政支出膨胀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3(4).
[4]何翔舟.中国行政管理成本问题实证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7(2).
[5]张光.中国行政管理成本决定因素实证分析——兼论“缩省论”的合理性[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2).
[6]王怡.影响行政成本的要素分析[J].消费导刊,2008(23).
[7]江克忠.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超常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6).
[8]张金艳.我国政府成本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J].当代财经,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