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增长

2024-10-24

合理增长(通用7篇)

合理增长 篇1

从理论上看GDP在统计上无可替代。发展不等于增长, 但发展必须以增长为基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引用了罗伯特·肯尼迪1968年竞选总统时激烈批判GDP (国内生产总值) 的言论:

“GDP并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量, 或者他们游戏的快乐。它也没有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

对这段话, 曼昆做出了同样精彩的评论:“GDP没有衡量我们孩子的健康, 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孩子更加好的医疗保健。GDP没有衡量孩子们的教育质量, 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更好的教育制度。GDP没有衡量我们的诗歌之美, 但GDP高的国家可以教育更多公民阅读和欣赏诗歌。”

GDP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GDP也是不行的。

GDP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1934年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 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 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的价值总量。”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

国际上曾有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苏联、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MPS) ,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则采用国民账户体系 (SNA) , 前者的核心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 后者的核心指标是GDP。受苏联影响, 我国曾长期使用工农业总产值指标。“与GDP相比, 工农业总产值只计算所有产出的总值, 不反映新增价值, 只计算一二产业产值, 不反映第三产业状况, 缺陷是很明显的。”国家发改委研究员林兆木说。

GDP指标也存在自身缺陷。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有学者和机构先后提出了净经济福利、国内生产净值、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绿色GDP等衡量发展状况的新指标。“客观地说, 这些指标在统计经济总量方面都不如GDP显得更为简洁明了、更容易进行历史和横向比较, 因而也都无法取代GDP。目前, 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普遍采用GDP指标, 它仍然是衡量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的国际通用指标。”林兆木说。

GDP在统计上无可替代, 从经济学角度看则是重要基础。

GDP反映经济增长。发展不等于增长, 但发展必须以增长为基础。发展除了经济增长, 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质量效益的提升、社会福利的改善等, 这些都离不开物质财富的积累。可以说, 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 但有发展一定要有增长。

比如, 虽然GDP增长与改善民生可能并不同步, 但GDP增长往往能为改善民生提供条件。“保持合理的GDP增速, 宏观上有利于政府拿出更多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微观上通过生产活动形成居民个人收入, 有利于个人财富进一步积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说。

数据显示, 人均GDP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呈现出“水涨船高”的关系。从2002年到2012年, 我国人均GDP由1135美元增长到6100美元;同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分别从7500元和2500元, 增长到24565元和7917元。

从发展阶段看“三个没有变”意味着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个没有变”, 意味着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意味着我们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一定是要有的。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必须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牛鼻子”。

重庆市解放碑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贾云集, 夜幕下霓虹闪烁。而在距此不到200公里的重庆武隆县贫困村, 对大多数村民来说, 每月几元的电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状态, 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我们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仍需保持GDP合理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立足于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也必须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牛鼻子”。

我们不能“硬发展”, 但发展是硬道理。我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加工厂, 然而, 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生态代价高, 等等, 成为发展中的主要掣肘。与此同时, 商品质量、食品安全等领域问题多发, 文化产业落后, 也不适应人民奔向更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就必须在“供给端”下功夫, 不断创造出更加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这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增长率。

——立足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同样需要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牛鼻子”。

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二, 但代表一国富裕程度的人均GDP在全球有统计数据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排在第八十位以后, 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也落后于一些新兴经济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 不断壮大实力, 才能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侯永志说。

从经济现实看要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一定的“底线”。不唯GDP, 不是不要GDP

当前,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从国内外实践看, 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 有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 “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一定的“底线”。没有一定的增速, 很难把经济工作搞好。

这是保就业的需要。据有关方面测算, 目前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 大概能创造130万甚至15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现阶段我国保就业、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GDP增速就不能低于7.2%。

这是调结构的需要。张立群认为, 只有GDP增速保持在7%~8%之间, 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快速推进, 人力、资金、技术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另一方面, 有利于各方面用更多的精力来调整结构, 消化过剩产能, 加强节能环保, 提高发展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 为可持续发展留出足够空间。

这是促稳定的需要。如果经济活跃度过低, 会带来企业订单下降、开工不足、裁减员工、投资减少。此外, 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2013年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率出现反弹, 接近1%的水平。根据测算, 如果2014年经济运行平稳, GDP增速保持在7.5%, 银行不良资产率将保持在1%~1.2%之间;如果宏观经济走势向下, 则可能会突破1.5%。所以, 应当坚持底线思维, 牢牢把握主动权。

这也是增信心的需要。“经济一旦失速, 进入惯性下滑轨道, 信心缺失与经济下滑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经济基本面将受到巨大伤害, 重启的难度和成本也会大大增加。”王一鸣坦言。

不唯GDP, 不是不要GDP。我们要摆正GDP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去认识GDP, 那种盲目追求GDP或认为GDP无用的片面性、绝对化观点, 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延伸阅读我们离现代化还有多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1978年, 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10年超过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1979年到2012年, 我国GDP年均增长9.8%, 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目前在不少方面与现代化国家仍有差距, 要实现现代化, 我们仍要走很长的路:

经济总量规模较大, 但人均水平十分落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 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6076美元, 排在第八十七位, 落后于不少国家。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收入分配不均现象较为严重。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

贫困人口较多。据统计, 全国农村仍有近1亿贫困人口,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仍严重滞后。部分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 因病、因灾返贫问题也很突出。

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指出, 截至2008年, 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约100年, 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 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国家现代化水平低约10%。

教育投入比较薄弱, 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94亿元, 占GDP比例达到4%。而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统计, 在1999—2000年度, 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4.8%, 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泰国和突尼斯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6%。

医疗卫生投入水平总体偏低。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2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15%, 低于金砖国家的巴西 (8.8%) 和南非 (9.2%) , 接近俄罗斯 (5.6%) , 略高于印度 (4.2%) 。

合理增长 篇2

2011-11-16 15:30:00 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有22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2)

2011 年第三季度,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2.1 万亿元,同比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2011 年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8.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0%。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9%,比年初增加5.68 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 亿元。前三个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9.80 万亿元,融资方式多元化发展。9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6%。9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549 元,比上年末升值4.21%。

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框架,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适度增长。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做到有保有压,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分析,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优化融资结构,推动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2011 年第三季度,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

二、2011 年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8.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比6 月末低2.9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 余额为26.7 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6 月末低4.2 个百分点。

流通中货币M0 余额为4.7 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6 月末低1.7 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现金净投放2557 亿元,同比少投放1045亿元。总体看,2011 年以来M2 和M1 增长逐季放缓,货币总量增速平稳回调,符合宏观调控预期和稳健货币政策要求。此外,考虑到2011 年以来表外理财等金融创新对M2 增速回落的影响因素,当前实体经济的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1.2 万亿元,同比增长32.8%,比年初增加3.0 万亿元。货币乘数为3.71,比6 月末低0.13。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4%。其中,农村信用社为3.4%。

专栏 1 M2 增长平稳回调

2011 年前三个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增长向常态平稳回调,M2 增速从上年末19.7%的高位回调至9 月末的13.0%。总体上看,这是稳健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尽管M2 增速从数值上看比前几年低,但考虑到金融创新等因素,货币条件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是基本相适应的。

一、金融创新对货币统计的影响日益加大

目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企业与居民投资渠道日渐丰富,分流了企业与居民存款,使货币供应量有所低估。

(一)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包括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证券机构、保险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活期和定期存款。其与整个金融市场运行联系紧密,与M2 的流动性水平基本一致。2011 年9 月末,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为2.8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499 亿元,同比增长31.9%。

(二)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是指住房公积金中心通过受托银行归集的、沉淀在受托银行的公积金存款。这部分存款能够在支取时或以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形式构成对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2011 年9 月末,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余额为6992亿元,比年初增加1130 亿元,同比增长39.0%。

(三)银行表外理财资金,是指商业银行发行且在其资产负债表外核算的理财产品吸收的资金。这类理财产品银行不承担信用风险,投资风险由客户自行承担。2011 年9 月末,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为3.3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275亿元,同比增长45.7%。表外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存款替代特征,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竞争客户资金资源的重要方式。

(四)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的存款,主要是指近年来通过贸易结算等渠道分流为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的人民币存款。这部分存款支付清算功能特征明显,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的流动性和总需求。

上述项目近来增长较快,此外还有大量其他创新型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如货币市场基金、资金信托投资计划、银行承兑汇票也分流了存款,致使货币供应量增速对实际货币条件的衡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低估,因此应全面认识与看待当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二、当前货币条件符合宏观调控的要求

三、从上一轮稳健货币政策时期M2 增速、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等多个角度看,当前货币条件基本符合宏观调控要求。

1、在上一轮稳健货币政策时期(1998-2007 年),有一半年份的M2 增速低于15%,最高为2003 年的19.6%,最低为2000 年的12.3%,算术平均数为15.9%。3在加入金融创新等因素后,目前实际货币增速只比这一平均水平略低一些。如果再考虑到过去两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成了较高水平的货币存量,以及中国经济增速趋稳,那么现在的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的需要是基本相适应的。

2、过去由于货币化等因素,中国货币流通速度总体上有下降的趋势。但在通货膨胀较高的年份,因为存在货币购买力可能下降的预期,货币流通速度一般会加快,相应减少对货币的需求。2011 年前三个季度,货币流通速度正是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为了稳定通胀预期,货币总量增长也需要有所控制。

3、从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看,增长速度并不慢。2011 年9 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达到15.9%,比2000-2008 年平均水平高0.4 个百分点。同时,中国融资结构趋于多元化发展,直接融资比例上升,债券、股票以及信托委托贷款、外汇贷款等多渠道融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对增量货币的依赖程度在下降。

货币供应量只是货币政策的一个中介目标,对中介目标的分析、调节和管理,仍然应当服务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需要。由于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经济形势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中央银行必须根据总需求的变化对中介目标的变动进行全面评估,在对形势进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选择运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调控,以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有所放缓

三、9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1.0 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6 月末低3.6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8.2 万亿元,同比少增2.1 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9.4 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6 月末低3.4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8.1 万亿元,同比少增2.1 万亿元。外币存款余额为2557 亿美元,同比增长9.0%,比年初增加300 亿美元,同比多增68 亿美元。

从人民币存款部门分布看,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继续4放缓。9 月末,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为33.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6 月末低3.4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6 万亿元,同比少增2581 亿元。非金融企业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9.1 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6 月末低3.9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3 万亿元,同比少增2.2 万亿元。9 月末,财政性存款余额为3.8 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比年初增加1.2 万亿元,同比多增151 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向常态回归

四、9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56.2 万亿元,同比增长16.0%,增速比6 月末低0.8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0 万亿元,同比少增4887 亿元。

人民币贷款增速继续放缓。9 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2.9 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比6 月末低1.0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68 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 亿元。其中,第三季度贷款增加1.5 万亿元,同比少增1481 亿元,但比2009 年同期仍多增2949 亿元。各地项目投资、中小企业、保障房建设、“三农”及抗灾救灾等信贷需求仍然较强。从部门分布看,住户贷款和非金融企业贷款增速均有所放缓。9 月末,住户贷款同比增长22.7%,比6 月末低2.1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0 万亿元,同比少增3630 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放缓,比年初增加6576 亿元,同比少增4145 亿元。非住房消费贷款增势较好,比年初增加4833 亿元,同比多增555 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同比增长13.5%,比6 月末低0.6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7 万亿元,同比少增2450 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5初增加1.7 万亿元,同比少增1.9 万亿元,增长继续放缓。票据融资比年初减少59 亿元,同比少减8039 亿元。分机构看,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贷款同比少增较多,全国性中小型银行贷款同比多增。

外币贷款增速有所回升。9 月末,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为5239亿美元,同比增长24.4%,比6 月末高2.2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34亿美元,同比多增309 亿美元。从投向看,贸易融资增加268 亿美元,同比多增192 亿美元,保持了对进出口贸易的支持力度;境外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增加265 亿美元。

四、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加,融资方式多元化发展

初步统计,2011 年前三个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9.80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6 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68 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 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4770 亿元,同比多增1849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07 万亿元,同比多增5625 亿元;信托贷款增6加848 亿元,同比少增3924 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9825亿元,同比少增9843 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8397 亿元,同比少1373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3515 亿元,同比少113 亿元。

从结构看,融资方式多元化发展。一是人民币贷款占比基本稳定。

前三个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8.0%,比上年同期高1.0 个百分点。二是外币贷款比重明显上升。前三个季度新增外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4.9%,同比高2.5 个百分点。三是直接融资份额保持稳定。前三个季度非金融企业债券和境内股票融资合计1.19 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2.2%,占比与上年同期持平。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前三个季度保险公司赔偿和小额贷款公司及贷款公司新增贷款合计为3065 亿元,明显多于上年同期。五是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表外融资占比下降较多。前三个季度以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方式合计融资2.14 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21.8%,同比低4.9个百分点。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行 金融机构对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总体保持上行走势,升幅逐月回落。9 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6%,比6 月份上升0.77 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80%,比6 月份上升0.44 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9.55%,比6 月份上升2.57 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稳步上升,9 月份加权平均利率为7.36%,比6 月份上升0.53 个百分点。

7从利率浮动情况看,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显著上升。9 月份,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67.19%,比6 月份上升6.04 个百分点。

执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为6.96%和25.86%,比6 月份分别下降2.98 个和3.05 个百分点。

受近期国际市场利率持续走高和境内外汇资金供求变动等因素影响,外币存贷款利率总体呈现小幅上升走势。9 月份,活期、3 个月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0.35%和2.99%,比6 月份分别上升0.09 个和0.20 个百分点;3 个月以内、3(含3 个月)-6个月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37%和3.75%,比6 月份分别上升0.21 个和0.29 个百分点。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

2011 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9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549 元,比6 月末升值1167 个基点,升值幅度为1.84%,比上年末升值4.21%。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1年9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0.24%。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2011 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58%,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24%;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1 年9 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6.59%,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7.81%。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继续完善人民币汇9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对影响流动性供求各个因素的分析监测,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第三季度累计发行央行票据1640 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6290 亿元。截至9 月末,央行票据余额约为1.93 万亿元。

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应对季节性因素及市场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变化灵活搭配央行票据和短期正回购开展对冲操作,并适时增加7 天期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不断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进一步提高对冲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和流动性管理要求相配合,中国人民银行视市场利率走势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截至9 月末,3 个月期、1年期和3 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分别为3.1618%、3.5840%和3.97%,分别较6 月末同期限品种的发行利率上升8.17 个基点、8.58 个基点和8 个基点;正回购操作利率也相应有所上行。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第三季度共开展了三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规模共计900 亿元。

二、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交存制度

从2011 年9 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10交存范围,并根据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在3-6 个月内逐步实施到位。

这是对存款准备金交存基数的常规性调整和制度完善。中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制度规定的、需要交存存款准备金的一般性存款范围是动态调整的。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金融发展状况和货币政策调控需要,近年来已陆续将表内理财产品、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金融控股公司存款等逐步纳入交存存款准备金的一般性存款范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及相应保证金存款增长较快。把保证金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计交准备金,有利于维护准备金交存基数的完整性,健全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控功能。

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参数作了适当调整,通过把信贷增长与逆周期资本要求联系起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三、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于7 月7 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1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25%提高到3.50%,1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31%提高到6.56%,各上调0.25 个百分点。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稳定通胀预期、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巩固房地产调控效果、优化资金配置、居民财富保值等也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和改善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11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要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推进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尽力满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信贷条件且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改进和完善妇女、大学生、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就业创业和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务,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放贷管理,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总体看,对中小企业、“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较强。截至2011年9 月末,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含票据贴现)余额20.76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26 万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0.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3%,分别比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余额增速高13.9 个和11.7 个百分点。截至2011 年9 月末,金融机构发放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13.96 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为24.8%。

五、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2011 年8 月22 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五部委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10 月13 日,商务部发布《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12务管理办法》,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前三个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5409.8 亿元,同比增长6.9 倍。

第三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834.1 亿元,比上季度有所回落。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3968.6 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1865.5 亿元。第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际收付总金额4195.7 亿元,其中实收1569.0 亿元,实付2626.7亿元,收付比从上季度的1:2.9 上升至1:1.67,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平衡状况持续改善。前三个季度,银行共办理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108.5 亿元。截至9 月末,境内代理银行为境外参加银行共开立1149 个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账户余额2025.2 亿元,户均余额1.76 亿元;境外企业在境内共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3734 个,账户余额867.7 亿元,户均余额2324 万元。

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3549 元,最低为6.4748元,65 个交易日中34 个交易日升值、31 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28%(176 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14%(90 点)。

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其他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双向波动。9 月末,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 欧元兑8.6328 元人民币、100 日元兑8.2978 元人民币,分别较6 月末升值8.44%和贬值3.30%。

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1 年9 月末,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16.00%,对日元汇率累计贬值11.95%。

第三季度,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成交64707.1 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对欧元成交196.3 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对港币成交194.9 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对日元成交67.7 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对卢布成交29.3 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对英镑成交2.8 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对林吉特成交0.5 亿元人民币。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马来西亚林吉特等新兴市场货币报价成交日趋活跃,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了双边直接汇率,支持了双边经贸发展。

专栏 2 人民币与新兴市场货币挂牌直接交易

1994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了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港币等五种国际储备货币。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货14币汇率波动加大,微观主体出于节约汇兑成本的需要,对人民币与新兴市场货币兑换交易的需求不断上升。

为满足经济主体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探索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交易。2010 年8 月19 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了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交易。2010 年9 月中俄两国政府联合发布《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提出“中方支持俄方提出的人民币和卢布在两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交易”。经双方央行积极推动,2010 年11 月22 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人民币对卢布交易;2010 年12 月15 日,俄罗斯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挂牌人民币对卢布交易。

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欧元、日元、英镑和港币等非美元储备货币交易相比,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交易规则具有两个不同的特点:一是中间价形成方式不同,目前人民币对欧元、日元、英镑和港币等非美元货币的中间价由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与欧元、日元、英镑和港币兑美元汇率套算确定,但人民币对林吉特和卢布的中间价则不经第三方货币套算,而是由做市商报价直接得出,市场汇率也是由商业银行根据人民币对林吉特以及人民币对卢布的供求情况交易直接形成;二是浮动幅度不同,人民币对林吉特、卢布的交易价格在中间价上下5%幅度内浮动,高于人民币对非美元储备货币上下3%的浮动区间。

挂牌以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交易健康发展,报价日益活跃,成交快速增长。截至2011 年9 月末,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卢布成交33.10 亿元人民币,2011 年下半年以来交易量已超过了人民币对英镑的交易量,与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港币的交易量接近;人民币对林吉特交易也逐步活跃。境外市场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交易取得良好的开端,截至2011 年9 月末,俄罗斯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人民币对卢布成交4.49 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与新兴市场货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交易,一是有利于企业避免使用第三方货币结算产生的二次汇兑行为,为进出口企业节约汇兑成本。二是降低由于第三方货币汇率波动给双边贸易带来的汇率风险,便利经济主体使用本币结算。三是形成统一、透明的不经过第三方货币套算的人民币与新兴市场货币双边直接汇率,提高了双边直接汇率透明度,为微观经济主体兑换交易提供便利。四是为银行对客户办理新兴市场货币结售汇业务提供平盘渠道,降低银行的成本与15风险,支持银行柜台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兑换业务的开展。五是有利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兴市场货币的作用也日益提升。今后将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发展在双方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交易,促进中国与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往来,更好地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服务。

七、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重点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2011 年9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扩大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将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河南、河北、安徽4 个省、371 个县的县支行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试点范围,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12 个省(区、市)的929 个县。同时,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三农”和县域的金融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6 月末,中投公司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注资200 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正在逐步落实改革方案的有关要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工作小组于8 月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工作全面启动。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一是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显著提升。按贷款五级分类口径统计,9 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738 亿元和5.7%,比上年末分别下降466 亿元和1.7 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9.6%,比上年末上升1.2 个百分点。二是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显著增强,涉农信贷投放大幅增加。169 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7 万亿元和6.6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12.2%和12.4%,比上年末分别提高0.3 个和0.6 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4.5 万亿元和2.4 万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加6252亿元和3161 亿元,增幅分别为16.1%和15.5%。三是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截至9 月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942 家,农村商业银行134 家,农村合作银行214 家。

八、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加大对“热钱”流入检查和打击力度。组织开展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和银行外汇业务等专项检查,加大对大要案件的查处力度。破获多起地下钱庄、非法网络炒汇等违法犯罪案件,有力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银行、企业和个人外汇违法违规的通报力度,进一步震慑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针对跨境套利活动,拟定完善外汇市场管理政策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贸易外汇流入真实性审核,鼓励有真实贸易投资需求的购付汇;借助税务杠杆强化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管理;鼓励企业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等。加强与商务部门沟通协调,从严控制外资房地产企业设立备案。改进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制度,督促银行合规经营。

推进货物贸易等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9 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公告》,拟于12 月1 日起在江苏等7 个省(市)进行进出17口核销改革试点,进一步实现便利化和监管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2011 年第三季度,金融市场继续健康、平稳运行。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在波动中有所回落;债券收益率曲线总体有所上移,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明显增加;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股票融资有所减少。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高位略有回落

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总体增加。前三个季度,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71.8 万亿元,日均成交3842 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1.1%;同业拆借累计成交23.9 万亿元,日均成交1276 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8.4%。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仍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成交分别占各自总量的75.5%和84.2%,占比同比分别下降4.5 个和3.5 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累计成交13.6 万亿元,同比增长202.2%。从机构融资情况看,融资主体结构仍保持原有格局。国有商业银行仍是主要的资金供给方,但融出资金量有所减少,外资金融机构由上年同期的净融入转变为净融出2191 亿元;证券及基金公司资金需求下降较多。

第三季度,货币市场利率在波动中有所回落。2011 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总体高于上年。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继6 月份分别达到年内最高点4.94%和4.56%后有所回落,受国庆节前现金集中投放、商业银行季末指标考核等因素影响,9 月份较7、8月份有所上升,分别为3.75%和3.74%,比6 月份分别低119 个和82个基点,比上年12 月份分别高63 个和82 个基点。各期限Shibor 总体波动下行。9 月末,隔夜、1 周、3 个月Shibor 为4.8925%、5.0025%和5.6466%,分别较6 月末下降11 个、160 个和75 个基点。

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大幅增加。前三个季度,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发生交易16925 笔,名义本金总额为21546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0.0%。从期限结构来看,1 年及1 年期以下交易最为活跃,其名义本金额为15539 亿元,占总量的72.1%。从参考利率来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主要包括7 天回购定盘利率和Shibor,19与之挂钩的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55.7%和40.6%。

(二)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有所上移,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平稳增长。前三个季度累计成交47.8万亿元,日均成交2554 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7.4%。从交易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是银行间现券市场上的净买入方,分别净买入现券4721 亿元和1641 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主要的净卖出方,分别净卖出现券4940 亿元和1422 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988 亿元,同比少成交332 亿元。月末,中债综合净价指数为98.5 点,比6 月末下跌0.61%;中债综合财富指数为136.31 点,比6 月末上涨0.31%。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为129.8 点,比6 月末上涨0.93%。

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有所上移。受CPI 持续高位运行、存款准备20金率连续上调等因素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呈现上移的趋势。9 月末,国债1 年期、5 年期、15 年期和20 年期的收益率水平分别比6 月末高出13 个、17 个、5 个和4 个基点。

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明显增加。前三个季度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4.69 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商业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而发行的银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继续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09.8%;政策性金融债也保持较快的发行进度,同比增长78.4%;国债发行规模小幅下降,前三季度共发行1.40 万亿元,同比减少6.0%。截至9 月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托管量余额为20.7 万亿,同比增长3.5%。

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强的背景下,受市场机构预期变化、风险偏好及配置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类型债券发行利率走势有所分化。9 月份发行的10 年期国债利率为3.93%,比6 月份发行的同期限国债利率低6 个基点;9 月份国家开发银行的10 年期政策性银行债利率为5.07%,比6 月份发行的同期限债券高46 个基点。Shibor对债券类产品定价基准作用不断提升。前三个季度,一级市场共发行以Shibor 为基准的浮动利率债券11 只,总发行量为1121 亿元,占全部浮息债发行总量的25%,其中浮动利率政策性金融债7 只,发行量为1097 亿元。此外,发行企业债137 只,共发行1606 亿元,全部参照Shibor 定价。

(三)票据融资小幅增长,票据市场利率震荡上行

票据融资余额小幅增长,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前三个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1.2 万亿元,同比增长26.3%;累计贴现18.2 万亿元,同比下降5.2%。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6.5 万亿元,同22比增长23.9%;贴现余额为1.5 万亿元,同比下降5.3%。第三季度,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信贷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合理控制票据融资增长。票据融资期末余额比上个季度末增加1363 亿元,比第二季度多增162 亿元。票据融资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2.8%,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第三季度票据市场利率继续震荡上行,总体处于历史高位。

(四)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股票融资有所减少

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9 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分别收于2359 点和10292 点,比6 月末分别回落14.6%和15.0%。沪市A 股平均市盈率从6 月末的16.5 倍下降到9 月末的14.2 倍;深市从30.7 倍回落到27.0 倍。创业板指数有所下行。9 月末,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指数收于791 点,比6 月末回落6.5%。

股票市场成交量略有下降。前三个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34.8 万亿元,同比下降0.6%;日均成交1894 亿元,同比少成交44亿元。创业板累计成交金额为1.29 万亿元,同比增长27.1%。9 月末,市场流通市值17.6 万亿元,比上年末减少8.8%,同比增长 15.5%。

创业板流通市值为2516 亿元,同比增长124.8%。

股票市场筹资额有所减少。前三个季度,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行权以及可转债等方式累计筹资4682 亿元,同比少筹资2969 亿元。其中,A 股发行和配股融资3914 亿元,同比少融资1937 亿元。

(五)保险总资产继续较快增长

前三个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13 万亿元;累计赔款、给付2873 亿元,同比增长27.0%。其中,财产险赔付同比增长24.1%,人身险赔付同比增长30.3%。

保险业总资产保持稳定增长走势。9 月末,保险业总资产为5.7万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银行存款同比增长31.5%,投资类资产同比增长13.4%。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人民币外汇远期和“外币对”交易规模继续快速扩张。前三个季度,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27667 亿美元,同比增长20.5%;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3165 亿美元,同比增长38.5%,其中隔夜美元掉期成交7524 亿美元,占掉期总成交额的57.2%;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767 亿美元,同比增长2343.0%。前三个季度“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734 亿美元,同比增长63.7%,其中成交最多的产品为美元对港币,占市场份额比重为44.6%,同比下降20.5 个百分点。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增加。截至2011 年9 月末,共有即期市场会员307 家,远期市场会员73 家,掉期会员71 家,24人民币对外汇期权市场会员20 家。

(七)黄金市场运行平稳

前三个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各贵金属品种总成交金额为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50.4%。其中,黄金累计成交5291.1 吨,同比增长14.6 %,成交金额为17418.0 亿元,同比增长46.1%;白银累计成交19.43 万吨,同比增长529.0%,成交金额为15831.6 亿元,同比增长1126.2%;铂金累计成交50.18 吨,同比增长23.7%,成交金额为191.4 亿元,同比增长31.7%。

国内黄金价格走势与国际黄金市场保持一致,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第三季度,伦敦下午定盘价最高达1895 美元每盎司,最低为1598美元每盎司,国内黄金(AU9995)最高价为每克395 元,最低价为每克322 元。9 月末,国内黄金收盘价为每克337.77 元,比6 月末上涨了7.9%。

二、金融市场制度建设

(一)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

进一步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结算代理业务。2011 年8 月,《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对46 家银行间市场结算代理人开展结算代理业务的制度建设、部门岗位设置、风险防范等相关事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25上海清算所开办短期融资券登记和托管业务。2011 年8 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上海清算所发布了《关于短期融资券登记托管结算业务的公告》,从2011 年9 月1 日起开办新发行短期融资券的登记和托管业务。上海清算所开办短期融资券登记托管业务是落实二十国集团(G20)场外衍生品市场改革目标的实质性一步,也有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二)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推进证券市场转融通机制建设。2011 年8 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草案)》及其配套文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推出转融通业务,即设立证券金融公司并允许其以自有或者依法筹集的资金和证券出借给证券公司,有利于缓解目前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时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证券满足客户需要的问题,对于平衡市场供需、进一步发挥融资融券业务在促进市场价格发现方面的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对证券投资机构的行为规范。2011 年8 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导意见》,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建立投资组合投资信息保密制度,加强对日常投资中异常交易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公平交易制度和控制方法,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营造公平有序的行业竞争环境。

启动期货市场账户规范工作。2011 年9 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期货市场账户规范工作的决定》,启动期货市场休眠账户处理和历史账户规范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落实26期货市场实名制的要求,提高期货市场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加强期货市场监测分析的有效性、加大对市场操纵等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具有重要作用。

(三)完善保险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发布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8 月发布《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保险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规范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转让行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9月颁布《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转让行为应遵循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险业务转让的制度框架和基本流程,设定保险业务转让双方在业务转让过程中应承担的义务以及接受方保险公司应具备的资格和条件,进一步完善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 2011年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一是部分发达经济体复苏陷入停滞,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交替上升,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二是多数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乐观,但仍面临抑制通胀和防止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大幅波动的挑战,宏观调控难度加大。三是受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主要股票市场出现较大幅度下跌,能源、原材27料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由于增长前景黯淡,主要发达经济体均继续放松或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应对全球经济复苏中出现的新的不确定性,主要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

美国复苏势头略有回升,但高失业率、房地产市场低迷、消费者和企业信心缺失等问题仍无明显改善。受消费、投资带动,美国第三季度实际GDP增速初值为2.5%,较前两个季度有所提高。贸易赤字稳中有降,9月份收窄至431亿美元。但由于经济活动放缓,失业率已连续6个月高于9%。财政赤字持续攀升,美财政部10月14日公布,2011财年联邦赤字高达1.299万亿美元,仅低于2009财年的历史最高水平。

房地产市场略有反弹,考虑到库存和止赎数量仍然较大,复苏前景仍不明朗。通胀率连续10个月上升,9月份CPI同比增长3.9%,创下自2008年9月以来的新高。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负面效应向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扩散,成员国经济全面下滑,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一是核心国家增长动力明显减弱。第二季度德国GDP环比仅增长0.1%,为两年来最低,法国经济停滞不前,希腊、爱尔兰等国形势持续恶化,第二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仅为1.6%,较第一季度下降0.9个百分点。二是通胀压力增大。

9月份HICP同比涨幅上升至3.0%,连续10个月高于欧央行2%的通胀目标。三是失业率居高不下。9月份欧元区失业率高达10.2%。

为妥善解决主权债务问题,7月21日召开的欧盟峰会批准了1090亿欧元的第二轮希腊救助方案,但各方在细节上仍有分歧,加之希腊等国减赤进展缓慢,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一是市场担心危机可能向欧元区核心国家蔓延。二是主权债务危机逐渐演变为银行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2011年秋季《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估计,欧洲银行业持有的主权债务直接账面损失高达2080亿欧元(占银行股本金的12%),若将相关衍生品考虑在内,账面损失高达3970亿欧元。

9月14日,穆迪宣布下调法国兴业银行和农业信贷银行的评级;10月4日,比利时政府宣布拆分法、比两国合资的德克夏银行集团(Dexia29Group),该行成为欧债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家银行。为维护金融稳定、提振市场信心,10月26日召开的欧元区领导人峰会宣布出台一揽子救助计划,就希腊债务减记比例、优化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资源、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等重要问题达成框架性共识。

日本经济有所反弹,但贸易部门再次出现逆差。第二季度日本实际GDP下跌2.1%,跌幅较前两个季度略有收窄。9月份核心CPI连续6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但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仍在下降。出口在震后于8月份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但受日元升值和震后能源进口需求激增的影响,当月商品贸易赤字高达7796亿日元。此外,就业状况持续改善,8、9月份失业率连续降至4.3%和4.1%的年内最低水平(该统计并未包括重震灾区)。主要新兴经济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但仍面临通胀、跨境资本流动波动和发达国家需求放缓等风险。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生产、贸易规模已接近或超过危机前水平,但受国内紧缩政策、国际金融动荡和发达经济体复苏放缓等事件交替影响,跨境资本流动无序波动的风险上升,政策制定难度加大。此外,由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金融同欧元区高度关联,近期下行风险有所增加。

专栏 3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最新进展

近期,希腊经济快速衰退、处于债务违约边缘,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主权债务风险上升。投资者对欧债危机蔓延的担忧进一步加剧,金融市场出现新一轮动荡。为妥善解决主权债务问题,10 月23 日、26 日,欧盟各国在布鲁塞尔连续两次召开峰会,重点讨论银行业注资方案。10 月26 日晚召开的欧元区峰会上,各方就希腊债务减记比例、优化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资源等问题终于达成30框架性共识。

一、欧债危机发展的基本情况

希腊债务问题进一步恶化。一是救助拨款未如期到位。9 月份召开的欧元区财长会议仍未就是否拨付第一轮救助的第6 笔援助贷款作出决定。二是希腊未达成其减赤目标。根据希腊政府10 月2 日公布的预算草案,2011 年和2012 年赤字占比预计分别达到8.5%和6.8%,而目标水平为7.6%和6.5%。三是德国等欧元区成员尚未批准第二轮希腊救助计划,各国对私人部门在救助方案中承担的损失比例也存在分歧。受此影响,9 月份以来希腊国债收益率和信用违约掉期(CDS)利差连创新高。

意大利和西班牙再度受到冲击。在 8 月份欧央行购买意、西两国国债之后,两国国债收益率曾一度回落。但由于意大利9 月初落实削减赤字和提高经济活力的承诺进展缓慢,投资者开始担忧其债务偿付能力。9 月19 日,标准普尔宣布将意大利长期主权债务评级由A+调降至A。意大利成为截至目前遭评级下调的最大欧元区国家。此后,穆迪于10 月4 日将意大利长期主权债务评级由Aa2 下调至A2,惠誉也于10 月7 日分别下调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长期主权债务评级。评级下调再次给市场带来压力,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国债收益率和CDS 利差均有所上升。

欧洲银行体系受到影响。由于市场担忧欧洲银行体系对欧洲主权债务的风险暴露,2011 年以来,欧洲银行股普遍弱于大市,大部分银行股已跌至三年低点。法国银行业持有的希腊国债和私人部门债权高达567 亿欧元,是希腊最大债权持有者。由于欧元区银行间市场趋紧,法国银行也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9 月13日,穆迪下调了法国兴业银行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评级。此外,法国和比利时合资的德克夏银行也陷入困境,比利时政府10 月4 日宣布拆分该行,标准普尔10 月7 日将该行评级由A 下调至A-。

二、欧债危机的原因及救助进展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存在深层次的原因。一是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增长停滞、财税收入减少,偿债能力未能有效提高。2010 年以来,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在市场压力下实行了严格的财政紧缩政策,除爱尔兰因向银行注资且税收未达预期导致财政赤字大幅增长以外,其余四国2010 年31财政赤字均较上年明显下降,但融资成本增加等原因使其政府债务继续攀升,其中希腊债务占GDP 比例最高,已达142.8%。政府债务持续增长使欧债危机的解决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欧盟缺乏对各成员国财政政策的有效约束。欧元区仅是一个货币联盟,缺少共同的财政预算和转移支付政策,也没有统一的经济管理机构。财政救助措施由欧盟统一决定,但仍需各国相关部门批准。三是评级机构推波助澜导致债务危机持续扩大。危机以来,三大评级机构连续下调相关国家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引发争议,评级不断下调致使有关国家融资成本不断升高,实现债务可持续性的难度越来越大。

为稳定市场信心,平抑金融市场波动,近期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相继推出或继续实施财政紧缩措施,法德两国呈现出积极援助姿态,欧央行也表示将继续购买国债,并为融资困难的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但市场信心仍然较为脆弱,避险情绪浓重。在此背景下,10 月26 日召开的欧盟和欧元区峰会宣布出台一揽子救助计划:一是将私人部门持有的希腊债务减记比例提高至50%;二是通过杠杆操作将EFSF 的救助能力扩大至1 万亿欧元左右;三是在明年6 月底前将银行业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至9%。根据上述计划,希腊未来实现债务可持续的前景更为明朗,欧元区的危机救助能力和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一揽子救助方案的出台为妥善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希望,也为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当前经济局势增添了动力。救助方案的具体细节将留待11 月的欧盟财长会落实。但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10 月31 日出人意料地表示,希腊将就上述方案举行全民公投,再次引发金融市场震荡。迫于国内外压力,11 月3 日,帕潘德里欧在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后宣布取消公投。欧洲债务危机给全球经济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目前欧元区正在会同IMF 等国际机构探讨如何加速实施纾困方案,如果危机的救助和处理能取得市场认可的成效,将有助于提振信心,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主要货币间汇率宽幅波动。7月至8月,在欧元区债务问题前景不明,美国经济复苏前景黯淡等因素交替影响下,欧元兑美元宽幅震荡。

9月,受欧元区经济数据疲弱及欧债危机加剧影响,欧元兑主要货币32大幅下滑。受灾后重建资金回流和美欧复苏疲软等因素影响,日元持续升值。9月末,欧元兑美元汇率为1.3384美元/欧元,较6月末贬值7.72%;日元兑美元汇率为77.04日元/美元,较6月末升值4.52%;美联储公布的美元广义名义贸易加权指数为100.33,较6月末上升5.82%。

由于市场担忧银行业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暴露,信用风险贴水上升,货币市场利率上升。第三季度以来,受美国经济复苏乏力、货币市场避险情绪上升等因素影响,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美元Libor有所回升。9月末,1年期Libor为0.86%,比6月末上升0.13个百分点。

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升级等因素影响保持高位波动。9月末,1年期Euribor为2.08%,比6月末下降0.08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58个百分点。

避险需求进一步压低国际主要债券收益率。8月份穆迪分别将葡萄牙、爱尔兰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为垃圾级。9月份希腊政府未达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条件,希腊国债违约风险加大。在此背景下,虽然标普8月5日下调了美国主权债务评级,美国债收益率不升反降,德、法、日等主要国家国债收益率进一步走低。截至9月末,美国、欧元区(德债)、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1.92%、1.90%和1.03%,较上季度末下降124个、111个和10个基点。

全球主要股市大幅下跌后低位震荡。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受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及欧债危机前景恶化拖累,全球主要股市暴跌。此后,美欧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和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等因素加剧市场恐慌情绪,全球主要股市在低位宽幅震荡。9月末,美国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分别收于10913点和2415点,较6月末分别下跌3412.1%和12.9%;欧元区STOXX50指数收于2160点,较6月末下跌15.7%;日经225指数收于8700点,较6月末下跌11.4%。

(三)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走势

美国房地产市场略有反弹,但复苏前景仍不明朗。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新房销售量同比下降0.9%;新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0.4万美元,同比下降10%;新开工房屋数量同比上升10.2%。全美地产经纪商协会数据显示,9月成屋销售量同比上升11.3%;成屋销售中间价为每套16.54万美元,同比下降3.5%。

欧洲房地产市场复苏态势不一。虽然欧债危机导致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德国商业和住宅市场需求仍旧继续增加。法国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但房地产市场复苏速度正在趋缓。英国HALIFAX房价指数继8月环比下跌1.2%后,9月再跌0.5%。由于经济增长前景黯淡,英国房价仍有下行压力。受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和债务危机加深等因素的影35响,欧元区外围国家房地产市场仍无起色。

全球经济放缓和日元升值拖累日本房地产市场复苏。据日本国土交通省统计,9月份日本新房开工数量同比下降10.8%,为6个月来首次出现负增长;50家大型建筑公司接到的营建订单8月份同比增长9.3%,但9月份同比下降9.3%。

(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8月9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继续保持0-0.25%的基准利率不变,并将把目前的利率水平至少维持至2013年中期。9月22日,美联储宣布推出“扭转操作”,即在2012年6月底前购买4000亿美元6年期至30年期国债,同时出售相同规模的三年期或更短期的国债。11月2日,FOMC决定维持当前政策不变。9月15日,欧央行宣布在未来三个月内联合美国、英国、日本和瑞士央行分三次向欧洲银行业注入美元流动性,以帮助欧洲银行业渡过难关。10月6日,欧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的同时,计划从11月起推出400亿欧元的新一轮担保债券购买计划,并将从10月份起启动两项固定利率的较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s),分别为期12个月和13个月。11月3日,欧央行决定下调基准利率,将主要再融资利率、贷款便利利率和存款便利利率分别调低0.25个百分点至1.25%、2.00%和0.50%。日本银行继续实行零利率政策,并分别于8月4日、10月27日宣布将资产购买计划规模增加10万亿和5万亿日元至55万亿日元。此外,第三季度日本银行继续向灾区金融机构提供总额为1万亿日元的低息贷款,该项目已延长至2012年4月30日,以继36续支持灾后重建。

为应对全球经济复苏中出现的新的不确定性,主要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第三季度,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相继采取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抑制国内通胀压力。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预期影响,部分新兴经济体则放松了货币政策。2011年8月,土耳其、巴西将其基准利率各下调50个基点。

(五)国际经济形势展望

IMF在9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下调了全球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测。预计2011年和2012年全球GDP增长均为4%。其中,美国分别增长1.5%和1.8%;欧元区分别增长1.6%和1.1%;日本分别增长-0.5%和2.3%;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分别增长6.4%和6.1%。IMF同时预计,由于发达国家普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居高不下的大宗商品价格,全球通胀压力总体仍将呈现上升态势。2011年,发达国家的总体通货膨胀率将从2010年的1.6%升至2.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将从2010年的6.1%升至7.5%。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主要面临以下风险:一是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导致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若危机进一步向核心国家蔓延,可能引发全球系统性风险。二是美国财政整顿的政治僵局、持续疲弱的住房市场及不断恶化的金融状况将可能持续抑制美国的复苏势头。三是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加剧跨境资本无序流动和金融市场动荡,影响全球金融稳定。四是新兴经济体的政策制定难度加大。虽然商品价格37近期趋稳,但由于需求较为旺盛,主要新兴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仍有可能维持在高位。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希望加息以抑制通胀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发达经济体利率普遍较低,加息可能吸引更多热钱涌入。

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11年第三季度,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2.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其中,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1%,环比增长2.3%。

前三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其中第三季度同比上涨6.3%。前三个季度,贸易顺差为1071.0亿美元,其中第三季度贸易顺差为626.9亿美元。

(一)经济增长的内外需动力更趋协调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国内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前三个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301元,同比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5875元,同比增长2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第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0.3%,比上季回落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意愿维持低位,储蓄存款意愿提高,投资意愿回落。前三个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0%;实际增长11.3%,实际增速比上半年低0.3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增速快于乡村。前三个季度,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16.4%。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前三个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21.2万亿元,同比增长24.9%,实际增长16.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为7.3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2.3%、29.9%和29.5%;分产业看,第一、二、三次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5.5%、26.9%和23.4%,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比上半年高4.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增速分别比上半年低0.2个和1.3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8.0万亿元,同比增长23.4%,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5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8%。

出口同比增速回落,进口同比增速回升,贸易顺差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经济增长的内外需动力更趋协调。第三季度,出口为5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增速比上季度低1.5个百分点;进口为455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9%,增速比上季度高1.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第三季度进、出口同比实际增速分别为5.1%和8.9%。第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分别达到608.8亿美元和450.8亿美元,对日本、韩国和东盟的贸易逆差分别达到119.6亿美元、216.1亿美元和79.1亿美元。前三个季度,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66.8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增速比上半年下降1.8个百分点。

(二)工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前三个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万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5万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6万亿元,增长9.0%。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9.5%、48.3%和42.3%。

夏粮产量增长,秋粮可望再获丰收。全国夏粮产量12627万吨,比上年增长2.5%。早稻产量3276万吨,比上年增长4.5%。秋粮可望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将超过上年。前三个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453万吨,同比增长0.2%,其中猪肉产量3568万吨,同比下降0.6%。

工业生产增长平稳,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前三个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9%。工业企业效益继续增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主营业务41收入利润率为6.1%。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企业经营景气状况高位下探,市场需求继续回落,企业盈利能力略有回落。第三季度,企业经营景气指数连续三个季度回落,继续高位下探1.3个百分点至69.3%。企业产品市场需求指数也连续三个季度回落,本季再降2.3个百分点至60.6%,其中,国内订单指数连续三个季度高位下行,比上季度下降1.4个百分点至55.3%;出口订单指数比上季度下降0.9个百分点至51.6%。盈利指数较上季度下降1.1个百分点至57.6%。

(三)价格总水平涨幅高位回落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自高位逐月回落。第三季度各月,CPI同比分别上涨6.5%、6.2%和6.1%,平均为6.3%。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涨幅继续扩大,非食品价格涨幅趋稳。第三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3.9%,涨幅比上个季度高1.4个百分点,拉动CPI上涨约4.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8.6%,涨幅比上个季度高4.4个百分点,拉动CPI上涨约1.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9%,涨幅与上个季度持平,拉动CPI上涨约2.1个百分点。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涨幅继续扩大,服务价格涨幅持续回落。第三季度,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7.4%,涨幅比上个季度高0.9个百分点;服务价格同比上涨3.4%,涨幅比上个季度低0.5个百分点。从环比看,第三季度环比涨幅高出2001-2010年历史平均水平的幅度已明显回落,在构成CPI的八大类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和居住类环比涨幅已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生产者价格同比涨幅逐月回落。第三季度各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5%、7.3%和6.5%,平均为7.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4%、8.0%和7.1%,平均为7.8%,涨幅比上个季度高0.2 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8%、4.8%和4.6%,平均为4.7%,涨幅比上个季度高0.1 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0%、10.6%和10.0%,平均为10.5%,涨幅比上个季度扩大0.1 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同比上涨20.5%,涨幅比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5.7 个百分点。第三季度,企业商品价格(CGPI)同比上涨9.0%。按商品用途分类看,CGPI 中投资品和消费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5%和10.2%;按商品基本分类看,CGPI 中农产品、矿产品、煤油电和加工业产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4.9%、14.2%、11.8%和7.1%。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但受上年基数较低影响,进口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第三季度,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当季平均价格比上个季度下跌12.5%,比上年同期上涨17.5%。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和铝当季平均价格比上个季度分别下跌1.7%和7.7%,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24.0%和14.8%。第三季度各月,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5.0%、15.6%和14.8%,平均上涨15.1%,涨幅与上个季度持平;出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0.3%、9.2%和9.5%,平均上涨9.7%,涨幅比上个季度回落0.7 个百分点。

GDP 缩减指数继续上升。前三个季度,GDP 为32.1 万亿元,实际增长率为9.4%,GDP 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 的比率)变动率为7.7%,比上年同期提高1.4 个百分点,比上个季度提高0.3 个百分点。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推进资源税改革。在总结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在现有资源税从量定额计征基础上增加从价定率的计征办法,调整原油、天然气等品目资源税税率。目前先对原油、天然气实行从价定率计征,税率为销售额的5%-10%,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扩大到其他资源产品。二是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10月20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

(四)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

前三个季度,全国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为8.17万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7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为6.95万亿元,同比增长27.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3.9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1.22万亿元。

从财政收入结构看,前三个季度,税收收入为7.13万亿元,同比增长27.4%,增速比上半年低2.2个百分点。其中,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18.7%;营业税同比增长24.0%;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17.7%;进口产品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增长33.6%;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35.8%;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34.4%。上述六项税收收入共拉动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1.6个百分点。

从支出结构看,前三个季度各项支出中增长较快的主要有,住房保障支出同比增长73.9%;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50.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同比增长42.0%。在全国财政支出中最大的三项分别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分别占财政支出的13.7%、11.5%和10.2%。

(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收窄

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但经常项目顺差同比收窄。2011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为878 亿美元,同比下降13%;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为1839 亿美元,同比增长98%;截至9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017 亿美元,较2010 年末增加3544 亿美元。

外债总规模增长较快,短期外债余额占比上升。2011 年6 月末,45外债余额为6425.3 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4028.3 亿美元,同比增长31.1%;短期外债余额4621.1 亿美元,同比增长34.4%,占外债余额的71.9%,占比较上年同期上升5 个百分点。

(六)行业分析

工业利润增长较快。前三个季度,39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 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 个行业同比下降。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同比增长55.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61.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83.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2.5%。前三个季度,原煤产量为26.91 亿吨,同比增长11.6%;发电量为3454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原油产量为15361.2 万吨,同比增长2.2%;全社会货运量为266.1 亿吨,同比增长14.2%。

1、房地产行业

2011 年第三季度,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基本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房地产市场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在各类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的情况下,保障性安居工程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强。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减缓。9 月份,全国70 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17 个,持平的城市有29 个,与6 月份相比,环比价格下降和持平的城市增加了20 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46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3%。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25 个,持平的城市有21 个,与6 月份相比,环比价格下降和持平的城市增加了15 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6%,涨幅在0.5%以内的城市有22 个。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基本稳定。前三个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7.1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2.9%,增幅与上半年持平;商品房销售额为3.9 万亿元,同比增长23.2%,增幅比上半年下降0.9 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2.1%,与上半年持平;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21.2%,比上半年下降1.1 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前三个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4.4 万亿元,同比增长32.0%,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9 个百分点。

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3.2 万亿元,同比增长35.2%,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9 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14.8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3.7%,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1 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1.4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3%,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6 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为46.1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9.7%,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9 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为4.3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7.8%,增幅比上半年提高5.0 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继续回落。截至2011 年9 月末,房地产贷款余额为10.5 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6 月末低2.3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2.8 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比6 月末低1.3 个百分点,连续1747个月下滑;房产开发贷款余额为2.6 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比6 月末低3.5 个百分点,连续5 个月下滑;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7887 亿元,同比下降4.8%,连续3 个月同比下降。9 月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3%,比6 月末低0.2 个百分点。从贷款新增量看,前三个季度累计新增房地产贷款9923 亿元,同比少增7439 亿元。房地产贷款新增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18.3%,比上半年低1.4 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水平低8.6 个百分点。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快速推进,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强。截至2011 年9 月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开工986万套,开工率为98%。为进一步发挥好金融对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作用,8 月4 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认真做好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发〔2011〕193 号),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信贷条件的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发放贷款。9 月末,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2808 亿元,前三个季度累计增加1150 亿元,占同期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量的52.3%,占比较上半年提高9 个百分点。9 月,商业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出现净下降,新增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占全部住房开发贷款新增额的123.4%。9 月28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 号),明确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

随着国务院文件的贯彻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推进,金融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也将逐步加大。

2、物流行业

物流行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物流业尽管起点较低,但发展较快。2001 年物流业增加值仅为7429亿元,2010 年达到2.7 万亿元,10 年年均增长14.8%。自2009 年3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物流基础设施能力逐步提升,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改善,物流业总体规模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产业水平不断提升。2011 年前三个季度,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2 万亿元,同比增长14.6%;社会物流总额为117.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4%。

但中国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2011 年前三个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率为18%,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二是粗放式经营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例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公路运输市场同质低价竞争严重,2011 年上半年,尽管油价持续攀升,中小企业公路综合运价指数基本在60 点左右低位波动。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此外,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物流成本偏高问题,既受物流业自身发展水49平和管理能力影响,也受制于一些结构性因素。物流市场面临的多头管理体制以及以营业税(流转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制约了“多式联运”运输方式的施行,阻碍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和物流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并直接造成物流企业管理费用偏高。2010 年中国物流业管理成本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2.1%,而美国则仅为3%。此外,运输市场中,过高的路桥通行费已成为物流业改革的难点,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路桥通行费已占物流企业运营总成本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土地、燃油、人力成本等要素价格的上涨也加大了物流成本的上升压力。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加快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打破物流管理的条块分割;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方式,整合物流设施资源。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推动适合物流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抵押或质押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进一步提高对物流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完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宏观经济展望

2011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处于去杠杆化过程中,主权债务等问题持续恶化,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受到严重威胁,复苏过程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大,并可能通过贸易、资本流动以及预期等渠道影响中国。从国内看,前两年中国总需求回升较快,随着经济增长向常态调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可能逐步显现。总体看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各地推动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热情很高,消费扩张势头较好,服务业潜力巨大,经济内生动力依然较强。从2011 年前三个季度的情况看,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固定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分别带动GDP 增长5.0 个和4.5 个百分点,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近来非制造业PMI 一直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也显示消费升级以及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经济增长更趋均衡,自我增长的能力逐步增强。这些都与2008 年危机前外需带动作用较大的环境有所不同。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对企业家、银行家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指标普遍有所回落,但总体在预期之内,仍处在较好的水平上。应当看到,在外需相51对疲弱、国内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的情况下,中国的潜在增长水平也会逐步趋缓,保持经济平稳适度增长,既有利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中长期看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作用下,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当前总需求较为稳定,货币条件总体向常态回归,秋粮可望再获丰收,加之全球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相对平稳,有利于价格稳定的因素增多。8 月份以来CPI 环比增速显现放缓迹象,目前看同比CPI 涨幅有继续回落的可能。若国内外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物价涨幅回落还可能加快。但也要看到,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物价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一是当前物价仍在较高水平,尤其是在全球极度宽松的货币条件仍将持续、前两年国内需求扩张较快的大环境下,通胀预期短期内难以轻易改变。二是目前经济内在扩张的压力依然存在,物价调控不能松懈,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此外,中国劳动力成本、服务业及非贸易品价格等可能会有持续和刚性上升的过程,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有待理顺,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加剧通胀预期,物价对总需求扩张的敏感性也会更强。中国人民银行2011 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依然强烈,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比上季提高2.6个百分点,预测下季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较上季提高4.1 个百分点。

认为目前房价过高的居民占比较上季提高1.3 个百分点,是2009 年有该项调查以来的最高值。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一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框架,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适度增长。继续优化流动性管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资本流动的变化,合理安排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适当水平,合理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合理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并根据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引导并激励金融机构自我保持稳健和调整信贷投放,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监测与调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二是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贷款投放进度和节奏,切实做到有保有压,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53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力争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加强有利于为小微企业及“三农”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促进小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分析,做好风险提示工作,防范系统性风险。

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拓宽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推进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交易,更好地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服务。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

合理增长 篇3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其中三季度增长7.3%,比二季度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合理区间。三季度以来,工业生产总体呈回落势头,三大需求呈现“投资缓、消费稳、出口升”特点。

(一)工业生产增速放缓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8%,比上月提高1.1个百分点。13个行业中,电力、煤炭、石油石化等能源行业增速普遍偏低,同比分别增长2.2%、3.6%和3.6%。工业结构有所优化。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长12.3%,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7.6%,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多数高耗能产品产量下降或增速下滑。9月份,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2%和6.5%,粗钢产量同比零增长,十种有色金属、合成树脂、化纤等产量增速继续回落。

(二)能源运输需求继续放缓

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9%,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仅增长1.4%。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1.2%,上半年为增长0.5%;9月当月重点发电企业日均耗煤量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同比下降12.8%。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2.8%,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下降2.5%,其中9月份下降5.9%,降幅比上月扩大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4.5%,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呈逐季回落态势。

(三)投资增速持续放缓

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1%,增速比1—8月回落0.4个百分点,同比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20.9%、13.9%和12.5%,比1—8月回落0.7、0.3和0.7个百分点,拉低投资增速0.15、0.1和0.13个百分点。

(四)消费增速总体平稳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速连续2个月小幅回升。家电、汽车等商品销售增长放缓,网络消费和信息、文化娱乐消费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9%;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零售额24.3%,其中9月份增长29.5%。

(五)出口增速逐季回升

前三季度,出口额按美元计价同比增长5.1%,其中,一季度下降3.5%,二、三季度分别增长5%和13%,呈逐季回升态势。9月当月出口增长15.3%,创年内新高。主要出口市场中,前三季度对美、欧出口分别增长7.5%和11.3%,对东盟出口增长9.3%,对日本、韩国出口分别增长2.1%和7.5%,对香港出口下降10.9%。9月份,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8.1%和6%,均比前几个月明显回升。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进入三季度,不同行业分化态势十分明显,运行中矛盾和问题仍较为突出,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一)国内市场需求总体较为低迷

住房、汽车两大传统消费领域需求明显放缓,信息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虽快速增长,但尚难以弥补传统消费需求回落造成的影响。前9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6%,降幅比1—8月扩大0.3个百分点。9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建筑材料零售额增速比上月回落1.2和3.3个百分点。当月汽车销量同比仅增长2.5%,为2013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工业品需求持续放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已经连续31个月下降,9月份同比下降1.8%,降幅连续2个月扩大。前9个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比1—8月回落0.5个百分点,在连续2个月小幅回升后再度放缓。与投资相关的工业品需求明显不足。9月份,主要企业挖掘机销量同比下降33.3%,降幅连续3个月扩大。

(二)企业资金紧张和融资成本偏高问题仍较突出

有关协会反映,商业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限贷、惜贷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甚至出现抽贷情况。据了解,大多数商业银行取消了对小微企业的不合理收费,但减少的收费有的又转嫁到其他项目上,全社会总的融资成本仍然偏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增速已经连续33个月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3.5%,增速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化工、有色、石油加工等行业财务费用增长20%以上。

(三)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长较快

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同比提高9.1个百分点。汽车、能源、原材料产品库存增长较快。9月末,汽车企业库存113.4万辆,比6月末增加13.9万辆。全社会煤炭库存已连续34个月在3亿吨以上,生产企业、港口和重点用户等环节存煤同比均大幅上升。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1.1亿吨,同比增长40%以上。

(四)房地产市场下行风险依然较大

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回落、销售下降、价格下跌,导致商品房库存大幅攀升、开发企业资金链紧张。9月末,90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房累计可销售面积6.2亿平方米,比去年末增加1.1亿平方米,约可供销售18个月,其中有27个城市库存消化周期超过24个月。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仅增长2.3%,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因资金不足而压缩开工规模、停止在建工程,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

三、四季度走势预判

四季度,主要工业行业分化趋势将更为明显。一是能源行业形势低迷中略有好转。有关协会预计,四季度用电量增速将比三季度有所回升;随着国家有关政策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加之冬季取暖用煤需求回升,四季度煤炭市场有望低位趋稳,企业困难局面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国内成品油消费将持续低迷。二是原材料行业持续低位运行。有关协会预计,四季度主要原材料产品产量低速增长,价格同比下降,企业生产和效益增速进一步放缓。三是机械行业运行总体平稳。有关协会预计,四季度行业整体运行与前8个月大体持平,但汽车、船舶行业增速放缓。四是下游消费品行业形势相对较好。有关协会预计,四季度行业运行情况要好于三季度,特别是纺织行业利润增长快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和主要产品产量增长,企业盈利能力稳中有升。

合理增长 篇4

在发达国家中, 婴儿食品市场的增长趋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职业女性数目的增加所引起。对大多数女性, 尤其是那些在彻底断奶前选择重返职场的女性而言, 她们不太会选择母乳喂养, 这推动了婴儿配方奶粉和婴儿包装食品的需求。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 女性更倾向于在年龄较大时才有孩子, 此时她们的经济状况更加稳定, 因此也可购买更加优质的婴儿产品。

新兴市场也为婴儿食品市场提供了更强的发展机遇。在出生率较高且母亲年龄较低的印度、巴西、中东和非洲等国家或地区, 虽然消费水平较低, 但其更需要婴儿配方奶粉和婴儿包装食品, 以便为孩子提供生长初期阶段所需的营养。在某些国家, 婴儿包装食品甚至成为地位的象征。

在中国, 对优质品牌配方奶粉需求的增长往往归因于人们对更好产品品质的追求。2004年, 当人们发现部分假配方奶粉对婴儿生长发育构成威胁后, 开始对产品产生不信任感, 担忧的父母转向选购能确保更高奶粉质量的优质品牌。由于中国强大的经济购买力, 婴儿食品市场目前正以9%的年增长率蓬勃发展。

提升品牌忠诚度, 完善法律法规

配方奶粉和婴儿食品市场享有高度的品牌忠诚度, 自由品牌的渗透率低于1%, 这在突显忠诚度的同时也预示着更高的利润率。在一项对欧洲8个国家的抽样调查中显示, 72%的消费者表示愿意花费更高的价格购买无任何添加剂的纯天然食品。

营养与安全是婴儿食品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品牌形象是影响消费者做出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充足的营养不仅对健康至关重要, 也对孩子未来的体格与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家长们希望购买纯天然有机的品牌产品。对于想查看清晰成分信息的消费者而言, 产品标签会成为企业重要的信息传达渠道, 如果成分信息标注有误或不完全, 将会对品牌造成影响。以美国为例, 有企业因婴儿食品成分信息错误贴标导致比例被误读, 故而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查, 致使品牌声誉受损。

婴儿食品成分错误贴标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健康隐患, 更有甚者会引发难以预估的严重后果。曾几何时, 发生在亚洲的大型牛奶丑闻造成的婴儿死亡事故, 加大了父母们对产品完整性与标签的关注。作为一个极度敏感的市场, 突发事故更容易使品牌严重受损, 更为严重的还会造成生产企业破产。

2011年, 欧盟法规呼吁婴儿食品标签要做到精确、清晰且简单易懂, 并要求生产商验证其是否符合法规。此外, 英国零售商协会 (BRC) 全球标准第7版, 欧盟食品信息法规 (或欧盟第1169/2011号法规) 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2013年食品标签指南更加重视食品标签的准确性。正是因为各国对婴儿食品的严格监管, 所以生产商在追溯其出口国家的标签法规, 以及确保各标签符合规格要求上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 可追溯性需求正在不断增长, 生产商必须确保批次和数据代码易读并符合相应要求, 如果企业无法做到这一点, 将会导致成本高昂的产品召回、罚款, 甚至被吊销执照。

在线视觉检测技术, 让生产质量更加可控

针对婴幼儿食品, 生产过程绝不容许有一丝差错—100%质量控制必不可少。在线视觉检测技术能够在生产线中对每一件产品进行快速、精确检测的产品检测方法, 包括打印验证、条形码识别以及标签和薄膜验证。该技术可检查包装上的信息是否符合确定的内容、可读, 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检查密封是否完好, 并且能够将所有的检测数据实时呈现。

包装上标注正确的信息可以使消费者作出明智的决定, 并向生产商和政府提供追踪污染食品的方式。在线视觉检测技术有助于企业避免代价昂贵的停机, 不仅为消费者和生产商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同时可防范品牌声誉的损害。

BRC目前要求婴儿食品生产商需具备一套可记录的标签检测流程, 除非强制要求, 该流程可利用视觉检测系统。此外, 视觉检测系统现在可以于法律纠纷中作为彻底和安全作业规范的证据所使用。

食品供应的全球化使食品生产过程变得复杂, 食品生产商可能会对最终销往多个国家的某种食品使用快速包装和贴标签生产线。标准视觉产品需要能够全球部署并根据称重设备进行作业, 以便满足生产需求;正确的标签可确保生产商做到实事求是, 使顾客放心, 有助于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并提高品牌忠诚度。

面对婴儿食品市场的较大增长潜力, 生产商应确保不出现任何差池。安装视觉检测系统不仅可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品牌信誉, 还可帮助生产商进行称重操作, 这也将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保障安全生产小贴士

掌握一定技巧有助于保障婴儿食品的安全:

①寻找具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 在成本管理和风险削减中需求有力支持, 从而实现安全、稳定的增长。

②选择视觉系统, 该系统必须符合企业生产的产品外形、材料与生产环境。例如, 是否具有镶板和拼接以及完整的打印、标签和密封性检测系统。

③利用检测系统最大限度地缩短安装时间、校准、转换、维护和清洁, 并确保长期可靠性, 以便提高生产效率。

④利用智能化人机界面 (HMI) 处理安装与操作, 确保操作轻松自如, 应由系统提供商提供操作员培训。

⑤安装具有反视觉规避功能的系统, 防范操作员通过急切绕过或更改容许公差来加速生产, 以便建立安全保障。

⑥确保完整的360°产品检测:通过将视觉检测技术与X射线、自动检重秤及/或金属检测机相集成来执行其他产品安全检查, 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生产空间。

合理增长 篇5

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省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等部门日前联合出台《陕西省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17年底,全省逐步建立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门诊和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增幅呈下降趋势,全省医疗费用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下。

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耗材等挂钩

《意见》要求,通过调控,要使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门诊和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增幅呈下降趋势,参保患者医疗费中个人支出占比逐渐降低。

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采取处方负面清单管理,公立医院每个月对25%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生不少于50份。加强临床用药干预,规范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辅助用药临床应用,建立跟踪监控制度。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明码标价和医药费用明晰清单制度,严禁医疗机构自立项目收费、重复收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医院的药品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等业务收入挂钩。

公立医院要通过优化诊疗业务流程,积极推行日间手术等手段,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逐渐降低到9天以下,二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逐步降低到7日以下。

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

一般不再设置三级医院

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除常住人口达到80万以上新设行政区划以外,一般不再设置三级医院。到2020年,省级医院每千人口床位控制在0.5张左右,市级控制在0.8张左右,县级控制在2.7张左右。

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推荐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建立和完善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和医疗费用分担风险机制,综合考虑医疗服务、检查、药物费用等支出情,实行医保资金预付制。

到2016年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到2017年底,三级医院50%的出院患者和二级医院70%的出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定期公示21项主要监测指标

包括医保目录外费用比例

年底前,各地应初步建立医疗费用监测体系,定期公示主要监测指标。主要监测指标包括区域医疗费用增长、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及增幅、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及增幅;10种典型单病种例均费用,包括子宫肌瘤、脑梗死、胆结石、阑尾炎、糖尿病、小儿支气管炎、剖宫产、脑出血等;以及参保患者个人支出比例、医保目录外费用比例等21项。

达不到控费目标的医院

根据情况核减或取消资金补助

各市县按区域、按医疗机构进行排序,每季度在网站、新闻媒体上公示排序情况,省卫计委定期公布主要监测指标排序。

控费将与公立医院基建投入、设备购置投入、财政拨款等挂钩。对达不到控费目标的医院,根据实际情况核减或取消资金补助。将医疗费用控制作为公立医院等级评审、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实行严格考核。

合理增长 篇6

吉林市中心医院自2009年12月份以来, 引进了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系统, 使各个工作流程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减少以往手工收费操作劳动力, 收费方便快捷, 准确率高, 容易整理, 有利于提高医疗收费效率。

办公自动化是医院发展建设的基础, 它标志着医院发展建设的现代化水平。提高运营效率、加强信息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 不仅可以降低成本, 还可以得到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院内OA网络系统, 经过几年的实际应用、修改、升级和维护, 加强信息管理, 能够较好地解决机关的公文及文档的一体化管理、各科室收费管理工作流程及办案的综合管理、医疗纠纷的处理、信息综合利用、信息资源的保密以及用户管理机制等问题。

二、加强思想教育, 加大对控制费用的管理力度

加强职工思想教育, 提高收费管理意识, 结合大讨论活动和让病人花最少的钱看好病的活动, 人人争做理财能手。医院大力倡导“清廉、敬业、务实、和谐、创新、学习”六种风气, 重点强调了以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活动为载体, 扎实开展“医疗服务中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和“提质升效, 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大讨论活动”。通过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强化医院内涵建设, 医院提取出了14项便民惠民措施, 期目的是“为患者减少医疗费用”, 全力打造吉林省北部区域医疗中心, 争创人民满意好医院。14项便民惠民措施即完善一卡通服务, 医院投入八百万, 减少了患者诊疗时就诊时间;建立专病门诊, 明确挂号方向, 定向培养专科医生, 使让患者明白看病;加强住院病人管理, 完善随访机制, 提升服务理念;启用自动取片机, 方便患者, 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药品调配自动化, 减少诊断的误差和时间, 提高了诊疗效率;实行阳性率评价, 切实降低了费用, 减少乱检查、乱开单现象;调整检验套餐, 年降低费用达六、七百万元;开展日间手术, 减少患者住院费用50%以上, 平均减少住院日1~2天;药品排序公式, 减低了费用, 减少乱用抗生素现象;实行医保定额管理, 平均降费8%;坚持下基层义诊;做好对口支援;加强随访工作, 创新服务理念;开展慢病筛查等。医院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优质的医疗服务, 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

三、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电子手册在收费管理流程的监管力度

医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管理办法电子手册容纳了《吉林市中心医院关于治理医疗服务中若干违纪行为的奖罚规定》、《院内转科审批制度》、《辅助科室的费用监督制度》、《单病种管理的费用考核制度》、《大型设备检查科主任审批制度》、《医院医疗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医院医疗服务收费投诉受理制度》、《医院纠治私收费、漏收费不正之风暂行办法》、《医院医药服务价公示查询制度》、《严控医保费用超支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医疗耗材使用的评价制度》、《合理用药监管制度》等20条管理制度, 以方便全院职工查询阅读使用。利用网络科技将各种医疗收费信息、管理制度通过网络与客户端直接连接, 创造更有利的控制费用增长的经营优势, 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优势。《控制不合理费用增长的管理办法》电子手册在临床应用有如下好处。

1. 方便性。

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易, 信息传播速度快, 控制费用方便, 患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并将控制费用信息及时反馈给对方。

2. 成本低。

微机网络距离越远, 操作速度越快, 这样就减少了数据录入时间, 降低了信息的成本, 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电子手册的平台是无纸化办公, 方便查询与统计, 防止私收、漏收现象, 加强了对收费的管理。

3. 效率高。

网络办公是在办公室利用网络完成信息传递与计算机的处理, 收费控制无需人员操作和干预, 而传统手工收费方式必须有人参与才能完成。

加强制度建设, 认真开展专项整治, 加强对控制医疗费用的管理, 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是医院发展建设的重要保障。发展是硬道理, 制度建设更重要, 用制度管人管事, 约束医务人员的言行。加强控费管理和专项整治工作, 结合“提质升效, 为患者减少费用大讨论”活动在全院范围内营造氛围。充分利用OA网发布红头文件及“医疗服务中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奖罚规定, 通过外网向支部布部署专项整治工作具体内容, 通过内网数据分析、电子监控、拍摄录像、到病区巡查、重点部位蹲点查等多种方式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起到了引导警示和营造氛围的作用, 较好地把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的管理办法电子手册应用于临床工作。

合理增长 篇7

“耕地、人口、粮食”问题历来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1]。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流失严重,宜耕后备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基于这一国情,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要缓解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兼顾吃饭、建设和保护环境三重目标,必须重视土地整理活动,加强对土地整理项目的合理性评价及验收,保证每一个土地整理项目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实施土地整理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增产、农业增效具有重大意义。土地整理并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工程[2]。

土地整理作为一项可以增加土地综合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已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从1998年广西土地整理中心成立以来,在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广西各地实施了大量土地整理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广西各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广西仍有一些地方在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错误倾向。因此,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合理度分析,不仅可以衡量土地整理工作的成效,而且还可以为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一套评价体系,指导和改善土地整理工作。

1 精明增长理论基础

“精明增长”理论是为了应对“城市蔓延”问题而提出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马里兰州州长格兰邓宁提出。由于“城市蔓延”现象导致的负面影响不断涌现,为建立有序、高效的城市架构,具有集约、紧凑等特征的精明增长理论便应运而生[3]。精明增长是一项涵盖多个层面城市发展原则的综合策略[4]。精明增长的原则主要有土地的混合利用、引导和增强现有社区的发展与利用、鼓励公众参与等[5]。精明增长主要是通过政策来引导城市向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比如旧城再发展、废弃地再利用、土地差别化等,加强对现有社区的使用和重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公平,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精明增长调控机理如图1所示。

2 土地整理合理度评价方法

2.1 土地整理合理度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参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著作后,根据精明增长理论下土地整理合理度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和原则及项目区数据的可获取性,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构建了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土地整理本身是一个非静态的过程,因此需要对土地整理投入端、实施端、输出端进行有效控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衍生出的指标层评价指标予以择优选取,为了切合题意,选取土地整理项目投入、土地整理实施强度和土地整理效益输出3个方面的指标,具体指标及计算方法如下。

2.1.1 土地整理项目投入

纵向整治比例A1=纵向土地整理面积/项目实施面积×100%

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A 2=项目总投资/实施后新增耕地总面积

2.1.2 土地整理实施强度

新增耕地率B1=新增耕地/项目实施面积×100%

灌溉指数改善值B2=(项目完成后灌溉面积/耕地面积)-(项目实施前灌溉面积/原耕地面积)×100%

2.1.3 土地整理效益输出

每万元投资新增耕地量C1=项目新增耕地总面积/项目总投资

静态投资收益率C2=项目新增净产值/项目总投资×100%

土地利用率增量C3=(项目实施后已利用面积-项目实施前已利用面积)/项目建设规模×100%

作物产量水平改善值C4=(项目完成后项目区作物总产量/整治后耕地面积)-(项目实施前项目区作物总产量/整治前耕地面积)

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值C5=(农作物面积+林地面积+草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2.2 确定土地整理合理度评价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确定得科学、合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与正确性就高[6]。嫡值法在确定权重系数的过程中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各评价指标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7]。因此,本研究采用熵值法来确定指标权重,以都安县百旺镇、地苏镇、加贵乡3个土地整理项目为评价单元。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首先将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式中Pij表示第i个样本第j项指标标准值的比重:

Pij=xij′/∑xij′;

其次求出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令k=1/lnm,则有0≤ej≤1。

再次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熵值越小,指标间的差异性越大,指标就越重要:

gj=1-ej

最后定义第i项指标的权重wj:

2.3 土地整理合理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土地整理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土地整理项目投入、土地整理实施强度、土地整理效益输出3个动态过程相互联系。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评价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文章采用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的主要思路就是将各项指标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最终得到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综合指数,具体方法如下。

第i个样本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综合指数Yi:

式中:Yi为总体评价分值,wj为i样本第j项指标的权重值,xij′为i样本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说明项目区土地整理合理度越高。

3 实例研究

3.1 研究区概況

百旺镇坐落于广西都安县东面,距县中心约62 km,东与忻城县红渡镇相邻,西与那落林场、菁盛乡交界,南与马山县金钗镇相隔红水河,北与加贵乡毗邻。百旺镇人口约3.4万,地处半丘陵半山区,东西两侧为石山区,中部为丘陵地带,石、土山占85%,丘陵占10%。

地苏镇位于都安县西面,东与兰海高速公路相临,西毗邻大化县六也乡,南与马山县百龙滩镇相隔红水河,北接东庙乡。地苏镇人口约4.83万,地处岩溶谷地,西北部多石山,海拔为300~600 m,中间系河谷地带。

加贵乡位于都安县东北面,距离县城约54 km,东与宜州市福龙瑶族乡交界,西与兰海高速公路对望,南与百旺镇毗邻,北与宜州市北牙、北山两乡交界。加贵乡人口约2.11万,地属半石山地区,西南、北面为大石山区,多旱地;东部较平,多水田;中部呈峡谷地带,多平地。地势自西向南倾斜,属亚热带气候,全乡东西两面被卧龙山脉隔开,自然形成东西两部。

都安县百旺镇、地苏镇和加贵乡3个土地整理项目概况见表1。

3.2 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评价指标数据

文章的数据主要来源都安县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土地整理项目验收报告及都安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通过公式运算得到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其最终结果见表2。

3.3 土地整理合项目理度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将上述9个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通过熵值法即可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具体评价指标权重见表3。

3.4 运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指数

在进行评价之前,必须对3个土地整理项目的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根据对项目区调查获取的数据及相关计算得到百旺镇、地苏镇和加贵乡3个土地整理项目的量化处理结果,结合各项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运算,得出的评价结果见表4。

3.5 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等级的确定

目前,我国在土地整理合理度评价上还没有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本文在参考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土地整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相关要求,在精明增长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精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两大一小”原则,将土地整理合理度分为高度合理、中度合理、基本合理和欠合理4个等级(见表5)。评价合理度分值越高,越有利于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合理度分值越低,则说明土地整理项目合理性越低。

都安县百旺镇、地苏镇和加贵乡3个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量化分值分别为0.627 1、0.635 7、0.574 7,均属于中度合理。由于都安县地处大石山区,大部分是喀斯特地貌,土地自然生产能力较低,经济发展较慢,整治改造技术水平有限,因此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挖掘;此外,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土地整理合理度评价从土地整理项目投入、实施强度及效益产出3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土地整理的各个过程都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因此相对常规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多数只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土地整理合理度评价指数较低。

4 结论

本研究以都安县百旺镇、地苏镇和加贵乡3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根据精明增长理论,从土地整理项目投入、土地整理实施强度和土地整理效益输出3个方面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运用熵值法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评价法对都安县百旺镇、地苏镇、加贵乡3个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进行评价。主要结论如下。

(1)提出基于精明增长的土地整理合理度评价方法。基于土地整理实践,借鉴城市精明增长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和原则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客观分析法——熵值法确定权重,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计算土地整理合理度,以探索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模式和目标,从而为土地整理实践活动提供参考,有助于对申请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科学鉴别和选择。

(2)构建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评价指标体系。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土地整理项目投入、土地整理实施强度、土地整理效益输出3个动态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且土地整改项目是受到纵向整治比例、灌溉指数增加值、静态投资收益率、作物产量水平改善值、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值等多个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准则层指标对项目合理度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土地整理效益输出>土地整理实施强度>土地整理项目投入。

国外对于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评价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而我国关于土地整理合理度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对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等研究不够深入。由于时间、理论知识水平、资料收集等条件的制约,本文对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评价只是初步地进行了研究,对于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评价仍然有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比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增加对项目区的实地调查等。

摘要: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评价有助于改进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文章基于精明增长理论,通过熵值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出都安县百旺镇、地苏镇、加贵乡3个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结果表明:都安县3个土地整理项目合理度均属于中度合理,因此在今后的土地整理活动中,应该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精明增长理论,合理度评价,熵值法,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张正峰.国外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发展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7,26(10):144-147.

[2]吴怀静,杨山.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61-64.

[3]武静.成都城市精明增长现状测评[D].成者:四川农业大学,2011.

[4]唐相龙.“精明增长”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98(8):98-102.

[5]曹伟.城乡统筹发展下区域土地精明利用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 1.

[6]黄国庆.效能评估中的改进熵值法赋权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28):245-248.

【合理增长】推荐阅读:

增长能力10-19

高速增长05-17

精明增长05-24

经济增长06-08

增长工程06-09

增长预期06-15

增长措施06-16

自然增长07-05

零增长07-12

拉动增长07-25

上一篇:索引系统下一篇:特色文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