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献数据库

2024-10-24

特色文献数据库(共9篇)

特色文献数据库 篇1

1 引言

汉水流域作为一个自然地理空间,北靠秦岭、南倚巴山,为山地与盆地相连的川谷地带,地跨陕、豫、鄂三省,全流域面积为17.54平方公里。汉水流域居于中国大陆板块的腹地,降水丰沛、气候宜人、自然资源广袤,是我国生态资源的核心富集地之一。

远在中华文明孕育的早期,即自上古新旧石器时代,延至春秋战国、秦汉,由于秦岭、巴山的阻隔,汉江流域在自然地理空间构成方面相对封闭和自成体系,与荆楚、巴蜀、三秦、陇南等地域文化相比较,千万年来,伴随人类活动与实践,此地域发育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具有自身文化禀赋与价值体系的重要的地域文化形态,即汉水文化。汉水文化是中华早期文明的核心构成,在中华文明的孕育和形成初期,汉水流域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尽管受到秦岭和巴山的阻隔,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人类精神的巨大作用与独特的区位地理位置,周边的荆楚、巴蜀、三秦、陇南等地域文化对于汉水文化的发育与形成,有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影响与互动,是中国东西文化与南北文化的交汇中心,为中华文明的最终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伴随着文明历史进程和汉水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区域内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1)新旧石器石器的早期人类遗存——城固宝山遗址、二里岗出土文物,洋县出土文物,南郑龙岗文化遗址,西乡李家村文化遗址等;(2)两汉三国文化资源——褒斜古栈道、“石门十三品”、拜将坛、古汉台、张良庙、张骞墓、蔡伦墓、诸葛亮祠(墓)等;(3)汉水民俗文化资源——陕南民歌(镇巴、紫阳),洋县社火,汉调桄桄——非物保护项目,陕南方言、民居、古镇、婚俗、宗教;(4)民族文化资源——镇巴苗寨、宁强羌寨;(5)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女娲、神农、刘邦、韩信、张良、萧何、张骞、蔡伦、刘备、诸葛亮、李固、李白、陆游等;(6)地方文献资源——各地方县(府)志、历史传说、掌故等;(7)生态资源——秦巴珍稀动植物资源、矿物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绿色产业等。文化资源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面向未来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战略性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对这些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序、整合,建设形成陕西汉水流域特色文献数据库,使之系统化而便于充分利用,这是进行区域内整体文化事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与工程。

2 数据库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汉水流域的社会基础设施条件(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及投入使用)大为改观,制约汉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已被逐步打破,作为承东启西、勾连南北的汉水流域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特别是在打造重庆、成都、西安为支点的“西三角”中国第四级经济增长极的战略位置尤为凸显。进一步加强汉水流域文化事业的资源基础建设,提升汉水文化的整体研究水平,促进“汉水文化”综合性学科建设,是汉水流域支持和承担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在区域内得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地处汉水上游汉中市的陕西理工学院是一所多科性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现有文理工学科及专业59个。陕西理工学院部分教师多年来一直对汉水文化研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相关科研成果较为丰富,初步形成了汉水文化的研究团队,是陕西省对于汉水流域的地域文化研究的主体力量,并于2005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复,在陕西理工学院成立了“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的专门研究机构。为此,我们申请了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学研究项目《陕西汉水流域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2JK0310。

3 数据库建设内容

该项目建设的内容由以下6个子库组成:

1)历史文献库

通过检索《四库全书》《四库丛刊》《十通》《二十四史》《民国丛书》等大型文献中对汉水及其流域内主要地区的地理、人文、事件的描述和记载,对检索结果按学科、地区、年代和出处进行组织,形成一个以展示完整条目内容的数据库;

2)地方文献库

以收集方志文献为主,将流域内主要地区的地方文献按县域和年代进行组织,文献类型包括全文、题录;

3)专题学术研究库

收集当代学者研究“汉水文化”的专著、期刊论文、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网络资源,按文献出版类型进行组织,建立全文数据库;

4)民间文化库

收集流域内主要地区的戏剧、民歌、掌故、习俗、非遗保护等资料,建立一个以音频和文字介绍为主的数据库;

5)生态资源库

以南水北调、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珍稀动植物资源为专题收集有关文字、图片、网络资料,按专题建库;

6)视频库

建立反映汉水流域地区发展概况、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土人情、自然资源的综合性视频库。

4 特色数据库软件平台的搭建

通过考查比较,我们最终选择北京超星公司的特色资源发布系统作为数据库的发布平台。该系统平台主要以J2EE平台的多层体系结构为依据,采用了目前较为流行的Sturuts+Spring+Hibernate的开发框架使得系统具有了MVC三层结构,并将JDBC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应用到Spring中以提高数据库访问性能,使系统具有网络平台无关性、可扩展性、稳定实用的特点。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采用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的Apache Tomcat做为Web应用服务器,可快速地搭建出高效的B/S(浏览器/服务器)系统。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界面以及与用户的交互,在该层用户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接入数字图书馆系统,也可以由专用客户端软件进行接入。

事务处理层(即应用服务层):处理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应用服务,如在线咨询、用户认证、信息推送、电子商务等。

存取层:负责检索数据库、存取对象、资源调度等用于支撑上层应用的服务。

数据服务层:负责管理数据的物理存储与读取、以及内部的数据维护。

系统采用J2EE开发规范,采用目前开源软件和框架开发,支持APACHE等主流负载平衡软件,可以支持linux、windows等服务平台。

该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和技术特点:

1)系统配置管理

可以建立多个子库板块、对首页的个性定制、系统基本信息和简介的完善,对导航栏和检索频道进行管理。

2)文献模板管理

可以使用系统内置模块,也可以自建和修改模板。

3)分类管理

可以批量导入分类,也可以手工创建分类、管理分类和子分类。

4)资源管理

资源录入和资源审核功能。

5)权限管理

设定限制访问IP范围、添加和管理资源录入员、资源审核员。

6)其他功能

流量统计:查看系统的使用情况。

咨询管理:对用户提交的咨询表单进行管理。

7)资源检索功能

可以进行全部检索、按照字段检索、高级检索、分类检索、联合检索等检索功能。

5 数据的加工工作

5.1 数据收集、整理

数据的收集、整理是繁琐而长期的任务,需要设专人进行这项工作。陕西汉水流域特色文献数据库的数据来源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本馆馆藏资源的相关部分;2)收集区域内地方馆所藏地方文献资源;3)网络相关资源;4)相关学者的研究文献;5)走访区域内历史遗迹取得的文献资源;6)历史文献记载的相关内容做成条目索引。

将收集的上述数据文献资料按6个子库进行分类整理,并按中图法进行编目处理。

5.2 数据录入、发布

按上述分类将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计算机数据加工,逐条录入数据,并发布。如图1所示。

6 建设目标及使用效果

本项目以建立汉水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为主题,对馆藏特色资源、网络原生资源和散落各处的稀缺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拟建设一个地域特色鲜明、信息丰富集中、多种媒体资源并存、技术标准规范、检索利用便捷的综合性资源库。数据库以全文、图像、视频为主,数据总量不少于3万条。

摘要:该文以汉水流域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为出发点,概要阐述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与方法。

关键词:汉水流域,汉水文化,特色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宋蓉.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域文化建设——以安徽省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1):34-36.

[2]鄂丽君.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现状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12):19-23.

[3]金以明.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93-97.

[4]喻志娟.关于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2012(4):112-114.

[5]黄晓斌,蒲筱哥.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情报科学,2007,25(5):784-789.

特色文献数据库 篇2

2.1 书目数据库

主要收录有关方面的专书专著,以各图书馆的书目数据为依据,在数据录入和标准规范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汲取。在建立过程中,可以先将各馆中与区域文献有关馆藏的书目数据单独作为一个书目数据库发布于网页上,使读者能比较清楚的了解文献的典藏分布。

2.2 全文数据库

对一些有价值的、已不涉及版权的重要文献,采用扫描技术全文录入,建立全文数据库。这种数据库记录原始信息,内容详实,具有权威性和极高的可信度,利用率最高。

2.3 文摘数据库

在建库过程中,可以根据工作量与需求量,对需要组织的文献,先撰写文摘,建立文摘库,以便及时有序地管理信息资源,然后再进行加工处理,扩充为全文数据库。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库,也可将各类库进行组合。对于图象、声音、原文等多媒体数据的处理,可以采用外部文件加以存放,并在数据库中增加一个字段来存放其文件名,在检索时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多媒体信息。文件可以是文本形式,也可以是扫描得到的图形方式。原始数据可以手工录入,也可以通过转换实现定长文件到符合库规范格式的转换。

3 服务平台的搭建方案

建立数字化资源平台主要包括两种方法:自建网页和系统引进。引进系统功能强大,检索方便,投入的物力较少,使用即时,但其投入的资金较大。而自建网页投入资金少,专指性较强,建设运作收放自如,但系统建立需要专业人员和时间。

3.1 自建网页

自建数据库和网站,可以灵活扩充各种功能。自建内容应包括文献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检索系统两部分。文献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信息提供方对文献数据库进行管理与维护,数据库检索系统对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

(1)文献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应包括数据编辑、数据维护、信息查询及系统管理等等基本内容。其中数据编辑和维护主要是提供数据库记录的增加、修改和删除功能,可将文字、数字和图片等数据检入数据库。信息查询可按编号、类别、作者、发表日期、标题等进行,通过它们可对数据库内的信息记录进行检索查询,并将结果打印输出。系统管理模块包括帐户管理、功能分配和口令管理等,以保证管理人员对数据库系统的监管。

(2)检索功能的实现。整个系统的结构可以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C/S或B/S结构,数据库系统可选用$QL SERVER或ORACLE等,客户端选用支持ODBC的面向对象开发工具,如VB、VC、PowerBuilder等,在服务器端安装WEB服务器软件,如ASP等,以实现在WEB浏览器上发布检索的功能。数据库采用界面友好的窗口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了题名、作者、作者机构、刊名、发表时间、类别、全文等检索词为入口的单一条件检索,以及和以上检索途径相互进行复合条件的检索,即多重逻辑条件限定检索。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单字段、多字段组合检索,全文检索,一次检索,二次检索等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同时,该系统采用一、二次文献一体化与同步化模式,将读者检出的文献以目录格式显示,读者可根据所提供的题名及出处信息,再次进行选择性的筛选,获取原始文献,下载或打印,数据显示界面采用超文本连接方式,给用户检索或查看信息提供方便,并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

3.2 系统引进

如果自行开发不适合,可以选择现成软件产品来工作。目前比较成熟的产品有北京的TSR系列产品和杭州麦达系列产品等。Metadata KB能够快速的构建自己特色的信息、知识库系统库,让本地的信息资源活起来。该系统可以实现一些Microsoft Word文档、PDF文件、机读Marc文件和一些流式文件等多种数据格式的转换,能够进行对预处理文件进行去重、文档分类、自动文摘,以得到所需的文档样式。其信息管理子系统可以分析期刊会议录等文献,自建专题数据库,轻松录入,快速检索。录入内容包括:题录、摘要(可选)、全文(可选)。检索途径包括:题名、出处、作者、分类、关键词。

麦达网上信息资源发布系统(MetadataeShot)可以为用户设计全新的用户管理界面,使用起来,更轻松、更容易、更合理、更安全。特点有:(1)支持本地驱动器光盘,光盘数据处理时把光盘里的数据镜像成ISO文件存放于服务器共享目录上,支持多用户同时操作。(2)支持远程客户端映射,用户可以在客户端使用远程服务器上的资源,系统还提供远程光盘镜像文件的制作,可供多个用户进行同时操作。(3)支持不同的网段和II)访问控制:在新建立站点之前,可以在eShot2003配置工具中指定发布服务的地址;网站管理员可以决定是否启用II)访问控制,也可以决定对哪些网址或网段进行访问控;提高了对恶性II)、非法II)访问的可管理性。(4)提供访问计数及统计分析,以便进行信息有效性及热门程度的统计。系统还提供了访问统计工具report,可以对指定站点在指定时间段内的访问按照时段、天和星期进行统计及显示。(5)学科导航及网络数据导航。用户可以根据情况,在网络中收集本部门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和发布。访问者则不必自己花时间及精力为在网上搜索资源而苦恼,只要直接搜索并点击eShot管理员所发布的网站,即可获得所有需要的信息。(6)系统还提供Web页面的登录访问控制,大大提高了网站的访问安全系数。

将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文献列为特色馆藏,建立特色数据库,开展特色服务,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信息工作人员只有持之以恒,孜孜以求,才能使这些知识资源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l 宋光淑等.西南民族研究数据库建设探讨大学图书馆学报,(4)

2 勉琳娜.建立宁夏地方文献收集网络体系.图书馆理论与实践,(6)

3 程莉.地方文献工作比较谈.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4)

4 王盾等.特色全文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网上的信息服务.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4)

(窦淑庆 唐山学院图书馆 )

特色文献数据库 篇3

宁夏虽然是中国西北部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但由于其独特的地域特性和资源禀赋, 造就了以枸杞、葡萄、瓜果、马铃薯、牛羊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和以煤化工、新材料、太阳能、风能等为主的能源特色产业, 通过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动产生了大量的特色科技文献资源, 其特色资源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区域化特色文献资源的传承作用, 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等大数据技术, 对独特的区域化的特色文献资源进行集成整合和建设, 提高对本地化特色资源的整合保护, 这是发挥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公益性社会职能, 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动, 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提高宁夏地区在全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1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1.1 西部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区域资源造就独特的产业集群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新材料、矿产资源和特色的农业资源等产业资源优势已经成为是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所在, 作为全国国土面积最小的西部民族地区———宁夏,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区域资源蕴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比如:煤炭矿产资源、新材料、枸杞、清真牛羊肉、马铃薯、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其在宁夏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科研人员在特色产业的发展创新活动中, 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科技研究成果, 由此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文献资源和优秀的科技成果资源。为了更好地将这些具有民族区域优势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为主的文献资源得以有效地积累、保存和传承, 并能够使其在今后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它高效的利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循环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特色生产、科研、教学等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宁夏“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也重点提出围绕13个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和建设宁夏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五优一新”产业集群的战略发展思路, 具有宁夏地域特色的各类产业数据库资源毋庸置疑地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核心战略资源, 也是西部宁夏地区重要的典藏科技文献资源。为更好地配合区域科技经济和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需求, 持续地完善和强化特色产业文献资源的建设力度, 满足科研人员在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对特色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特殊需要, 优势特色产业数据库建设必然是情报服务机构信息资源集成整合建设的重点, 是满足科研人员科技创新重大需求的一项持续性工作。

1.2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西部宁夏地区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

随着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逐步推进, 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得到了相应的扶持和发展, 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各类科技资源实现了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 适应宁夏科研创新需求的科技文献保障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各类基础文献信息资源也为自治区自主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同时, 国家在“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又明确提出“要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基本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资源和条件支撑体系”。2014年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在全区科技大会上, 提出“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面向基层开展科技推广应用活动, 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政策上的战略支持对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依据宁夏“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重大举措,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宁夏优势特色产业数据库建设作为资源整合建设的重点, 加强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资源的收集加工, 逐步形成并建设具有西部区域特色的特色产业文献数据库, 满足宁夏民族地区在区域科技创新方面的特殊需求。

2 基于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 充分利用一次和二次科技文献资源, 建设地方特色科技文献数据库

宁夏本地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重点是基于国内外科技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成果、科技动态、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技资料、科技报告以及专业数据库等各类科技文献信息, 将所搜集处理的资源进行分类筛选, 然后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对科技文献资源进行题名、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原文等数据库建设要素进行分析、加工, 依托反向代理技术、元数据仓储技术、数据关联挖掘技术等大数据挖掘处理技术, 对独特的区域化特色文献资源进行集成整合使其数字化, 实施有效存储。截止目前, 已建成的本地化特色文献数据库达到16个, 重点为:宁夏新材料专题文献数据库、宁夏清真牛羊肉专题数据库、宁夏羊绒产业数据库、宁夏草业专题数据库、宁夏枸杞专题文献数据库、宁夏马铃薯专题文献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数据库分类以科技文献数据资源、专利文献数据资源、科技成果数据资源等为主, 已经建成的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总量已达8万余篇。

3 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有效地提升了西部宁夏地区情报信息服务能力

3.1 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使宁夏科技文献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更具特色

本地化特色资源建设是时代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必然, 区域不同则本地化特色资源的整合配置特点也不同, 它是提高情报 (信息) 服务机构服务于地区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基础科技文献资源, 通过对本地区特色产业文献资源的有效挖掘、整合集成, 使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平台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专一性, 特别是以特色文献资源作为情报 (信息) 服务机构创新服务的重要资源载体, 可以使科研人员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利用特色资源, 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再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提升文献资源对宁夏科技创新主体的文献支撑保障能力, 助推宁夏地区科技创新的循环式、跨越式发展, 提高情报服务机构利用科技文献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的能力。

3.2 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可有效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

通过特色产业文献数据库的持续建设, 使特色化文献资源得到不断更新。也使科研人员能够通过特色产业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现在宁夏重点领域、战略兴新产业和科技重大专项领域的不断地创新发展;情报分析人员也可以智慧地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交互和挖掘, 通过热点主题抽取、趋势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知识组织, 实现数据资源的高度“加工”和“增值”, 面向企业提供通用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主题趋势、知识脉络分析的知识服务产品, 为创新主体中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定制科技文献知识服务产品, 如:专题服务、定题服务、专利分析报告等, 使其成为科技创新活动中重要战略支撑产品。

总之, 宁夏特色产业数据库建设是大数据时期的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 是围绕区域化产业发展现状实现情报信息机构社会公益性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 对于提升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力, 开展个性化知识服务, 拓展服务范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红玲.民族地区特色科技资源开发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云南科技管理, 2012 (3) :23-24.

[2]谭黔林.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J].图书馆界, 2014 (2) :18-19.

[3]何建新.馆藏民国文献的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为例[J].农业网络信息, 2014 (3) :64-65.

突出办馆特色搜集民族文献 篇4

畲族是一个具有古老而悠久历史的民族,它勤劳智慧,勇敢奋进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遗产。作为华东唯一的一所以畲族为主的浙江民族师范拥有一批土生土长,熟悉了解本民族的优秀科研人才和较高素质的文献专业人员,抢救挖掘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振兴民族教育这一重任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学校的肩上。

近年来,在中央及各级民委的重视下,民族文献的挖掘整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成立了民研会、志书编委会、有专门以保存为职能的图书馆和专供展览的民族展览馆,编纂出版了一批畲族方志、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等成果,然而各部门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经费投入甚微,工作人员年龄老化,缺少专业素质,整理研究的范围更有待于深化。长此以往,很难体现出少数民族学校的民族性特色。故此,笔者根据学校现状,提出以下构想:

1.调整健全机构

1.1撤并机构。将原有的民研会、民展馆统一归并到图书馆。这样的归并一是有利于民研会科研人员的研究,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方便;二是便于管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具有搜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的专业能力,他们可以将搜集到的资料系统有序的进行分编,以待所需。

1.2建立校领导直接管辖的图书馆机制。

共分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普通图书馆,其职能主要为普通师范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于此不作具体阐述);二部分为民族文献馆,其职能主要是搜集整理、保存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文献,下设民族研究会、民族文献库、民族展览馆。民研会的任务是采集研究,文献库是管理和保存,展览馆是为参观展出用的。民研会的研究领域要进一步拓宽,不仅要深入研究本民族形成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学、习俗以及现时的状况,还要从横向的、边缘的不同领域进行探讨,使畲民族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概貌,民族文献库的建立,一方面是为研究人员提供资料,一方面可实行对外开放,给更多的人提供方便,让更多的人了解畲族历史。文献库建立后,应把原图书馆有关少数民族的所有文献资料入藏到文献库,以扩大其规模,文献的采集除了本民族的,还要兼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文献馆。

2.广开渠道,深入挖掘

近年来,民族文献的搜集和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采集的渠道有待拓宽,采集的对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也颇为单一,研究工作缺乏创建性,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民族文献,拓宽研究领域,才能使该项工作有所突破。

2.1采集对象

少数民族文献的采集,不要局限于古代的,当代的.也要及时完整的采集;不要局限于纸张,只要是一个知识载体都应包括。文献资料的采集从知识载体的形态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1以纸张为知识载体。如家族谱、调查报告、年报年表等。

2.1.2以实物为知识载体。如纺车、衣饰、龙角、灵刀、工艺美术品等。

2.1.3以光盘、音像磁带为知识载体。有的文献无法用文字或其他实物来传播,如歌舞、民俗场景和音乐等,就须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录制下来。

2.2采集渠道

2.2. 1正式或非正式出版渠道。这里所指的非正式出版物是指内部刊物,内部资料或其他。

2.2.2借用个人收藏进行复制,最好能动员个人将其收藏有偿捐献。

2.2.3走访各县市图书馆、统战部、民委、方志办。通过购买、借阅、复制等手段,增大畲族文献资料的收藏量。

2.2.4关注和捕捉当代研究动态,尽一切努力将当代研究成果收集齐全。

2.2.5动员广大师生员工,把收集畲族文献资料作为全校的行动。学校的大部分师生来自畲族,这些土生土长的师生对自己的民族都很熟悉,动员他们通过亲朋好友收存散落在民间的书面的和口头流传的史料来丰富入藏量。

3.加大经费的投入,提高人员素质

经费问题是困扰事业发展的大问题,民族文献的搜集挖掘是件艰辛繁杂的工作,没有一定经费的投入,就谈不上任务的完成。因此学校一是要有计划的拨给专项经费;二是以建立民族文献馆的名义向政府(统战、民委部门)、企业、个人募捐。我想一切热爱自己民族的仁人志士都会乐于赞助。

工作人员是事业的灵魂,人员的素质决定事业的成败。民族文献研究工作是件艰苦繁琐的,又要有较高素质人员参加的工作,其人员素质必须:

3.1具有热心于民族事业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畲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居于荒僻的山区,挖掘采集工作难度甚大,大多需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同时该项工作又是个繁琐细碎的工作,不兼备上述精神是很难胜任其工作的。

3.2要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对古籍文献发掘整理的专业知识。

同时学校除了调入合适的高素质的人员外,还要不断的给以培训提高,以利事业的延续。

农业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 篇5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一所有着50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学院下设园艺、食品与生物工程, 畜牧兽医、水利与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财会金融、文秘法律、现代服务管理、信息技术、基础部等10个系部以及国际教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所分院。学院是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主任单位。学院坚持以农为主, 适应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做优种植、养殖类专业, 做强食品加工、农业工程类专业, 发展服务、文秘、财贸类及机电、电子信息类专业。现开设有60余个普通高职、成人高等教育及普通中职专业, 形成了农业种植类、畜牧兽医类等特色专业群。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1]建于2002年, 目前拥有馆藏纸质文献44万册, 电子文献34万册。馆藏文献主要以经济、农业、管理科学文献为主体, 兼有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 形成综合性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学院数字图书馆目前可提供10多个数据库, 资源类型包括数字图书、期刊、报纸、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工具书、各种多媒体资源等。图书馆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实现了图书馆各项业务的计算机自动化规范管理和网络化信息服务, 实现了4个校区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 是由于纸质文献购买成本高, 采购资金相对紧缺, 使得年购进新书数量不足, 显然, 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距离满足教育教学和读者需求差距较大。因此, 图书馆应依据专业建设和读者需求及时调整馆藏结构, 加强利用互联网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纸质文献资源不足的缺陷, 更好地实现为学院教育教学服务的目标。

2 农业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

开放获取是目前国内外正在日益兴起的一项旨在推动学术文献信息资源和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免费自由传播和共享的学术共产主义运动。2010年10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 这是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办[2]。它的召开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 同时也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良好的契机。目前, 我国农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合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目标是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职业教育及大量农业文献资源的支持, 因此, 农业高职院校图书馆可利用互联网丰富的开放获取文献资源, 建设各类具有农业特色的文献资源及其数据库。如可建设包括《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精准农业概论》、《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农业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农业生态经济学》在内的《农业特色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中国农业年鉴》、《农业昆虫学》、《美国大观·农业概览》、《中国园林绿化树种区域规划》在内的《农业特色随书光盘数据库》;建设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玉米科学》、《河北林果研究》、《饲料博览》、《渔业经济研究》在内的《农业特色现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中国农业投资指南》、《土壤学进展》、《山地农机化》、《河北农作物研究》、《江苏食用菌》在内的《农业特色建国后过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浙江农业推广》、《福建农业》、《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杂志》、《华北农业》、《教育与农业》在内的《农业特色建国前过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院报》、《农村信息报》、《中国渔业报》、《农民日报》在内的《农业特色电子报纸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农业产业化研究》、《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时代》在内的《农业特色文档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论坛》、《2008中国国际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讨会》、《APEC地区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国际研讨会》、《应对森林自然灾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的《农业特色学术会议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食用菌栽培》、《果蔬贮运与加工》、《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大田作物制种技术》、《蔬菜生产技术》等288门高职高专农林牧渔类精品课程资源在内的《农业特色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资源数据库》。

3 农业特色开放获取旅游资源数据库建设

农业旅游[3]也称农业观光旅游, 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观光旅游类型, 也称旅游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农业旅游是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 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农业旅游目前主要有几种类型:一种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 让游客亲身体验大自然、亲自接触大自然、身心回归大自然;一种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一种是参与性农业旅游, 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农业旅游形式, 如各类的果实采摘、动物家禽饲养、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还有根据季节变化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 如春季的农村踏青春游、夏季的农庄赏荷旅游、秋季的田园采摘旅游、冬季的鱼湖冬捕旅游;生态农业旅游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4]。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 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 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对于大多数常年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 农村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根据人们要求返璞归真的理想, 开创了生态农业旅游的想法, 并得到很好的实施和推广, 现在很多地区都有生态旅游景区, 大家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热爱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国已建立了200余个农业旅游示范点, 仅北京市就有7个。以北京农业旅游资源为例, 北京农业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据此建设包括北京韩村河、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北京南宫旅游区、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朝来农业园、北京留民营生态农场、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内的, 含有景点资料介绍、历史文献记载、旅游视频电视片的《北京农业旅游资源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http://lib.bvca.edu.cn.[EB/OL].[2010-12-02]

[2]http://www.sciencenet.cn/m/Print.aspx?id=376837.[EB/OL].[2010-12-02]

[3]农业旅游.http://baike.baidu.com/view/1383214.htm.[EB/OL].[2010-12-02]

“标准文献平台”数据库建设 篇6

近年来,国内外技术标准文献的品种与数量越来越多,如何让用户有效地利用庞大的标准信息资源,快速地检索到所需要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指标,已成为当务之急。

2 技术标准传统检索方法的特点与局限

伴随着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人们开发建立了标准文献题录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提供检索服务,使检索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但是随着标准文献资源的增多,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涉及产品质量的突发事件不断发生,这种传统的检索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以标准题录数据库为基础的传统检索方式对技术标准的有效使用产生了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无法实现对技术标准内容的精确标引与检索

传统的数据库检索方式是通过分类、标题、摘要及叙词等手段对标准文献整体进行题录数据加工,来实现对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的检索。而技术指标往往分散在多个不同的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之中。目前的标准文献题录数据库还不能具有提供面向产品的技术规范及技术指标检索功能,只能通过题录数据库检索到相关标准,逐一阅读技术标准内容。这样既浪费时间,也难以保证查全率。

2.2 对特定产品无体系支撑,无法实现与产品相关的标准体系的检索

对特定产品的技术指标的要求和规定,往往不是通过一个标准来体现的,大多数分散在一系列相关标准中。要想查全体系相关的标准,用户必须十分了解产品体系和标准化原理。在检索中,按照潜在标准体系进行反复推论,检索与借阅大量标准文献。这样,在检索过程中常常会遗漏与产品相关的标准,致使揭示指标检索过程中,既耗时又耗力,从而导致检索结果不全面。

2.3 无法同时检索一系列标准中的技术指标,无法实现不同标准中同一技术指标的比对

由于标准分级的特点,同一个产品可能同时存在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不同的标准中。因此,应用中需要将这些标准配套使用。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和质量监管的需要,用户需要对比查询国内外标准对同一产品的技术指标,这些都是传统检索手段难以满足的。

3 当前检索方法的一些新进展

3.1 全文检索

存贮功能的加强,数据识别技术的发展,使文献全文查询成为可能。全文检索方式是建立在识别准确性和语词匹配的基础上的。这是因为,一旦用户的查询请求用词同全文中某些字符形式一致,查询匹配就会成功。这种检索方法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它的人工投入比较小。

3.2 关联检索

通过分析和建立元数据之间的关系模型,将有益于对数据进行有效重组。不仅如此,通过揭示元数据所反映出来的文献内容、作者和引文等潜在的关联关系,还会帮助用户有效地进行关联检索。

3.3 概念检索

利用本体技术对文献篇目主题进行标引,揭示出文献主题所反映的事物本体类别与属性关系和关联关系,从而有效地组织文献,精确地表示文献所论述的对象与属性。

3.4 数值检索

为了满足对产品技术指标的检索需求,建立了以产品技术指标为基础的数据库。例如,在产品钢号手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钢铁产品指标检索光盘等。

这些检索方法的尝试,按照其对文献内容信息的揭示层次,可分为以全文数据为检索对象的全文检索方法,以文献篇目主题为检索对象的检索方法,以及以单一产品技术指标为检索对象的检索方法。第一类方法会导致查询结果中,有大量无关信息。第二类方法是针对文献篇目概念或元数据多重关联的深化检索尝试,但实质上还是对文献篇目的检索。第三类方法是针对特定产品的指标数据库,该方法难以实现对标准规范条文的有效检索。此外,由于此种方法依赖于特定专业、特定产品的数据格式,所以难以扩展到其他专业。

因此,现有的检索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在技术标准检索中对技术指标的精确对照检索,以及对标准指标系统的体系检索。

4 标准内容揭示数据库建设

人们在技术标准检索过程当中,通常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针对某一产品与标准化对象,或某一类产品与标准化对象的特定技术指标与技术要求;

·针对某一产品与标准化对象,或某一类产品与标准化对象的所有技术指标与技术要求;

·针对某一产品与标准化对象,或某一类产品与标准化对象,在不同层级和不同行业的标准(如国标、行标)的相关技术指标与技术要求;

.针对某一产品与标准化对象,或某一类产品与标准化对象的不同标准化方面的相关技术指标与技术要求;

·针对某一产品与标准化对象,或某一类产品与标准化对象的标准体系,所反映的相关技术指标与技术要求;

·针对某一产品与标准化对象,或某一类产品与标准化对象的技术指标数值和法规条款规定;

·针对某一产品,或某类产品国内外标准的相关技术指标与技术要求的对比分析。

如果想全面与灵活地实现以上检索目标,利用现有的检索技术是难以达到的。按照现有检索技术,需要在相关检索后,通过阅读大量标准文献内容和人工汇集相关技术指标,这不仅工作量大,且难以查全。因此,必须创立全新的技术方法。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为开展标准文献技术指标与法规条款内容揭示基础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可能。标准文献内容揭示数据库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开发一整套适用于国内外技术标准,并围绕特定产品或标准化对象的技术指标与法规信息体系的检索,同时技术指标对比检索的标准内容信息揭示与检索方法,将对建立标准文献技术指标体系与技术法规信息检索数据库提供帮助。

经研究发现,实现技术指标检索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构建标准内容揭示系统需要构建结构化的揭示模型;二是如何对所揭示的复杂技术指标与法规条款进行灵活的定向检索、对比检索、体系检索和全面检索,并有效地组织与展示。

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道,项目组创新性地构建了以体例元数据为基础的标准文献内容揭示模型,及以专业本体与属性描述为技术手段的技术指标重组检索与展示模型,实现了标准技术指标的分析揭示与组合检索。

5 标准文献内容揭示数据库的服务功能

标准文献内容揭示系统是以标准化理论和标准化实务为重要依据建立起来的概念本体,通过以标准结构化特征和属性指标作为对象属性揭示手段,构建了体系化的、组合化的、可灵活进行概念框架展示与定向组配检索的高效检索系统。其检索功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指标检索

可以实现技术标准对特定产品和标准化对象的特定或全部技术指标的检索(见表1)。表1中所反映的技术指标,可以为加工、生产及销售提供依据。同时,可以快速获取产品技术指标,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市场监管及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技术支撑。

5.2 对比检索

实现国内外技术标准对特定产品技术指标的对比查询(见表2),为应对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问题提供参考信息。如遇突发事件,可以实现技术指标的快速查找和比对,为提出应急措施提供技术依据。

5.3 聚类检索

实现对某类产品技术指标的检索。例如:检索乳制品,可以通过系统的下位登录功能将酸乳、灭菌乳、冰淇淋和干酪等乳制品的相关技术规定检索出来(见表3)。

5.4 体系检索

实现对特定产品技术指标体系的检索,满足人们对特定产品全套技术规范的检索需求。

5.4.1 可实现产品生产全过程技术要求的检索。

例如,从水果种植到销售各个环节中,对铅残留量的限量要求(见表4)。

5.4.2 当特定产品无专门技术指标时,可以通过上位登录,实现其上层标准中技术指标的检索,执行

注:因篇幅有限,未能列出所有的检索结果。

注:因篇幅有限,未能列出所有的检索结果。

上层标准。例如:检索“婴儿配方乳粉I”中“溴氰菊酯”限量指标,发现并没有专门的规定,通过上位登录功能,检索到“婴儿配方乳粉”中“溴氰菊酯”限量指标有相关规定(见表5)。

5.4.3当检索产品标准时,可以通过上位登录实现基础标准中技术参数的检索。在执行产品标准的同时,亦执行相关基础标准。例如:检索硬质干酪,结果硬质干酪的产品标准中没有详细表述标签要求。通过上位登录,检索到食品标签的详细内容(见表6)。

5.5条款检索

特色文献数据库 篇7

一、从编研的主、客体出发, 建立民族档案文献编研特色

1. 确立民族档案文献编研主体的编研目的。

少数民族档案编研是档案部门或非档案部门 (包括图书、文博、民族、科研、教育部门等) 以馆 (室) 藏的少数民族档案信息为主要物质对象, 以主动提供或报道少数民族档案内容为主要目的, 在熟悉并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内容的基础上, 汇编和出版少数民族档案资料汇编、文集和编辑专题史料、编写各种参考资料和检索工具、参加民族研究和编史修志、利用少数民族档案撰写文章和著作等, 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一项专门工作。

从上述定义可知, 作为民族档案文献编研的主体, 可根据档案文献的数量和质量, 结合社会需求、市场需要,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可编出不同类型的成果。即民族档案文献编研的主体可以决定编研的宏观目的和微观目的, 从而影响编研的最终成果。

(1) 主体编研目的的宏观一致性。民族档案文献编研主体的编研目的在宏观上表现出一致性。无论何种类型的编研成果, 都是通过对民族档案文献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编研而形成的。民族档案文献编研是对现藏于档案馆的民族档案文献的负责, 也是对散落在民间的民族档案文献的及时收集与保护。编研有利于扩大民族档案文献的影响, 加强人们对民族档案文献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最后编研的成果也是对少数民族历史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展现, 是一种社会的、民族的、共同的记忆构建, 具有深远的意义。

(2) 主体编研目的的微观多样性。民族档案文献编研, 在编研宏观目的的一致性下, 最终仍获得不同类型的编研成果, 这是由民族档案文献编研主体的不同微观目的来决定的, 换言之, 编研目的的微观多样性, 决定着编研成果的最终多样性类型和质量。第一, 出版发行的学术型:此类民族档案文献的编研, 是立足于社会需求, 拥护民族大团结的政策下, 在合宜的选题范围内, 将可以公开的民族档案文献进行编研, 是从用于出版的, 提供学术参考的, 商业经济发行的角度来进行的。这类编研既要有好的选题, 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性, 同时需要对档案文献的真实可靠性进行缜密的鉴定, 以保证编研成果的价值。《福建省少数民族古籍丛书·满族卷》, 一目了然的题目使读者瞬间获取准确无误的信息, 它是关于福建省满族的历史档案资料的汇编, 其中涉及福建省满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满族历史的人们来说, 学术参考价值甚高。此外, 出版发行的学术型民族档案编研成果, 还需要考虑它的受众群文化程度、职业等, 难易程度应适合设定的读者群。尤其是有些少数民族的档案是用本民族的语言记录的, 则在编研的过程中, 就不得不考虑到受众者是否了解、熟悉该少数民族文字, 此时, 考虑采用民族文字与汉文双语公布的方式进行公布, 是不错的选择。如为纪念鄂伦春自治旗成立50周年, 由吴元丰, 白英主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鄂伦春民族研究会参与编写的《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 其中收录了清代鄂伦春族自康熙二十二年至宣统元年, 时间长达226年的满、汉文档案311件。第二, 出版发行的生活娱乐型:用于出版发行的生活娱乐型民族档案汇编, 其受众群范围广, 文化程度不一, 职业多样, 则要求编研出的成果通读性强, 故入编的档案, 不宜太深。换言之, 即要根据受众者需求和文化层次来决定编研的深度与广度。同时, 考虑到出版发行的生活娱乐型编研, 应该侧重的是生活与娱乐, 能够反映少数民族特色的各类形式档案, 在题目的范围内, 应该尽量的选择多样性的档案入编, 如:照片、音频、光盘等新型档案载体形式是在当今数字化时代, 更加为读者所青睐的。另外, 选题需要符合受众的“口味”, 这个直接决定着受众的关注度, 影响着编研成果的销售量。正面的一个例子是由云南省档案馆和昆明电视台合作推出的《盛世典藏》,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 内部典藏的资料型:此类民族档案文献的编研, 是以档案馆为主体的编研队伍, 在对编研进行定位时, 是为了赋予本来有联系但因历史因素分散在不同地方的民族档案文献进行编研, 侧重的是“编”, 是为了保持民族档案文献的原貌, 从而进行的编研, 形式上多为一次文献类。此种, 就不乏有许多档案文献原始记录中, 存在着谬误之处, 那么在汇编的过程中, 或许会进行保留, 以待于维持一种原始的状态。

2. 注重民族档案文献编研客体的特色性。

第一, 民族档案文献的民族性。民族档案文献编研的客体是民族档案文献, 而民族档案文献, 作为民族活动的有机产物, 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总受到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地域环境、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及民族意识等因素的多方制约。它通过档案文献的记载, 流露出的民族特色性、原始性和地域性, 反映出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特点、民族传统特点等。换言之, 民族档案文献的民族性, 是民族档案文献区别于汉族档案文献最大的特征。第二, 民族档案文献的表现形式多态性。少数民族档案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有少数民族文字记载少数民族事宜的档案文献 (如藏文、满文、东巴象形文字等记载的文献) ;二是无少数民族文字而通过少数民族语言, 口头传承的档案 (如诗歌、歌曲等) ;三是用他民族文字 (如汉字) , 记载本民族事宜的档案文献。民族档案文献编研的客体所表现出的民族性以及客体表现形式的多态性, 决定了民族档案文献的编研存在着特色构建问题。

二、通过民族档案文献编研主、客体间的实践活动, 来构建特色

民族档案文献编研主、客体间的实践活动是指对民族档案文献进行编研的具体过程。民族档案文献编研特色的建构, 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具体如下:首先, 做好有关于该民族档案文献的收集工作, 编研是建立在丰富的馆藏之上的。民族档案文献数量相对有限,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档案馆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明清时期满文档案) , 要做好带头作用, 做好散落于民间、个人手中或其他部门民族档案文献的征集、利用工作, 以保证编研时材料文献收集全面, 具体可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进行上门收集、捐赠、寄存、购买等形式。另外, 对于收集散落于民间的各种民族档案, 需放宽对档案类型的界定, 注重收集实物档案及口述档案, 以便形成特色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全宗群。其次是选题。对于民族档案文献编研的选题, 除了要遵循档案编研文献选题时应该注意的基本要求 (如时代背景、国家政策、社会需求等) , 同时更有其自身的特定要求, 即要反映出其是属于民族档案文献编研的民族性, 又要体现出民族档案文献编研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再次是查找和挑选。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是“大杂居, 小聚居”, 这就造成了民族档案文献的分布比一般档案文献的分布更加分散, 即其散布性更加明显。由于与汉族密切联系, 文化上相互沟通, 文字上相互记载, 这就使得部分民族档案文献是由汉族记载于汉文档案文献上。这就使得在收集文献时, 需参考同时期, 汉族有关该少数民族事宜的文献记载, 以作辅证或参考之用。在民族档案文献编研的过程中, 查找与挑选在题目范围内合适的文献, 除了遵循一般编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外, 还需要加入对民族历史的考证以及所遗留的民族档案文献真伪性、价值性的鉴定, 同时民族档案文献的趣味性及独创性在编研过程中, 也应该得到适当的保留与体现。

接下来的考订、转录加工、点校、编排及出版发行都需要体现出民族档案文献的特色性, 因为是民族的, 所以更具原生性和创造性。在编排和出版发行时, 用于出版发行的学术型民族档案文献编研, 在编排及装帧的风格上, 要体现出学术的权威性及可参考性, 同时也要突出民族的特色性;而用于出版发行的生活娱乐型民族档案文献编研成果, 在装帧上, 生活娱乐气息就较重, 趣味性也增强, 而随文的插图等较多, 同时可有光盘等电子类产品的推出。对于仅供内部参考的资料型, 不涉及面向公众的出版发行, 装帧设计考虑的更多的是体现一个民族性、一个学术价值、资料参考价值性。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民族档案文献编研在编研的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主客体间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独有特色出发, 来论述民族档案文献编研特色的构建问题, 以期促进民族档案文献编研实际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民族档案文献编研,特色,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子丹, 解菲.对少数民族档案编研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通讯, 2006 (5) .

[2]林文斌.福建省少数民族古籍丛书.满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4.

特色文献数据库 篇8

关键词: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民族文献,文献资源建设,建设策略

民族文献是指除汉族以外的记载和研究我国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文献[1]102。文化部文献资源调查结果显示, 民族文献主要分布在民族高校。由此可见民族高校不仅是民族教育和民族研究中心, 也是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中心。

贵州民族大学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民族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贵州民族大学的特色重点学科。贵州民族大学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科研工作, 先后成立了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贵州民族经济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法学研究院、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院等8个研究院。另外, 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布依学会、贵州省侗学会、贵州省土家学会、贵州省彝学会、贵州省仡佬学会、贵州省水家学会、贵州省回族学会等9个省级民族学会及其研究中心均挂靠贵州民族大学, 形成了强大的民族文化研究阵容。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 根据贵州民族大学的教学、科研需求, 收藏、保存、整理民族文献, 建设符合贵州民族大学特色的民族文献资源体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贵州民族大学特色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1. 馆藏民族文献地域主题统计分析。

本文以我馆金盘集成管理系统图书入藏数据为基础, 对馆藏民族文献进行地域主题分类统计。截至2011年12月30日, 我馆入藏民族文献以地域为主题分类统计共计1805种。贵州民族大学地处贵州省, 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根据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源情况, 本研究重点针对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及西部其他地区民族文献收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 (1) 馆藏民族文献以地域为主题统计分析, 收藏比例最高的是贵州, 占28.42%, 其次是云南和西部其他地区, 分别占20.05%和18.78%。 (2) 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及西部其他地区民族文献占地域主题分类统计馆藏民族文献的71.34%, 中部、东部地区占28.66%。可见, 馆藏民族文献的地域收藏结构与我馆所处的地理位置相符。

2. 馆藏民族文献民族主题统计分析。

截至2011年12月30日, 我馆馆藏民族文献以民族为主题统计共计1459种。根据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除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外, 贵州省共分布有54种民族, 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羌族、仫佬族共17个。贵州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依次为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彝族。根据我省的民族分布情况, 本研究重点针对我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文献入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 (1) 馆藏民族文献以民族为主题统计入藏比例前七位的民族依次是苗族 (12.4%) 、彝族 (9.93%) 、侗族 (5.35%) 、回族 (5.28%) 、瑶族 (4.38%) 、布依族 (3.97%) 、土家族 (3.49%) , 与我省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及百分比结构基本相符, 但布依族和土家族文献入藏比例偏低, 应注意适当提高这两类民族文献的入藏量。 (2) 我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文献收藏量占民族主题分类统计馆藏民族文献的62.2%, 其他民族文献占37.8%。从民族类别看, 馆藏民族文献收藏结构和我省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基本相符。

3. 馆藏民族文献学科主题统计分析。

民族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贵州民族大学的特色重点学科, 下设民俗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本科及硕士专业。本研究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第四版) 为分类标准, 以金盘集成管理系统图书入藏数据为基础, 对馆藏民族文献进行学科分类统计分析。截至2011年12月30日, 我馆入藏民族文献共计5103种。为了分析馆藏民族文献与贵州民族大学民族重点学科专业匹配情况, 本文从重点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考量其与相关专业教学、科研主要用书的收藏情况, 并将学科专业与《中图法》的一级类目进行粗略匹配[2]42-43, 统计结果显示:和我校民族重点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匹配度较高的A类、B类、C类、D类、F类、G类、H类、I类、J类入藏比例占民族文献的98.3%, 其他学科专业入藏比例占1.7%。从学科类别看, 馆藏民族文献收藏结构和我校重点学科专业设置情况相符。

通过对现有馆藏民族文献资源的调查研究, 可以看出我馆自建馆以来依托我校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 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懈努力, 已初步形成符合我校民族特色的馆藏民族文献资源体系, 对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调查研究中也发现我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二、贵州民族大学特色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不足

1. 民族文献收藏系统性不足。

在民族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 由于对民族文献资源认识狭隘、经费不足、文献资源建设缺乏体系性战略规划等原因。一些民族文献收藏量不足、积累不够, 出现了连续出版物、丛书、多卷书、视频文献、音频文献、图片文献、数字网络文献漏藏、缺藏现象, 致使民族文献资源的内容丰富性、信息准确性、资料完备性和系统性受到较大影响, 降低了文献资源的整体效能。

2. 民族文献收藏渠道单一。

近年, 为了提高图书购置经费使用效益, 抑制图书购置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 图书采购实行了招投标制。图书购置招投标制在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同时, 也给特色民族文献采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中标书商以营利为目的, 有自己的经营倾向, 对于学术性、专业性强的民族文献, 因为出版量小、利润少, 书商提供的此类可供选择的书目较少。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特色民族文献为非正式出版物, 几乎无法通过图书招投标的形式购置。单一采用招投标采购制不利于特色民族文献的收藏。

3. 民族文献载体形式不够丰富。

民族文献的载体形式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图书、方志、碑刻、族谱、家谱、版片、乡约民规、谱牒标贴、民俗、手稿、口耳相传的民族资料等。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特色民族文献收藏类型目前主要是图书、杂志、方志等, 其他载体形式的民族文献收藏较为有限。民族文化展示厅230余件实物藏品的入藏, 丰富了我馆民族文献载体形式, 但距离建设特色民族文献资源中心的目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进一步完善特色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1. 建立特色民族文献专项经费采购制度。

特色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完全实行招投标采购有许多不足。正式出版的民族文献, 由于中标书商提供的出版目录少, 容易导致一些重要的特色民族文献缺藏、漏藏, 影响特色民族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于非正式出版物和其他载体形态的民族文献, 招投标采购制经费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复杂的审批程序和漫长的审批周期可能导致珍贵文献的流失, 造成永远的遗憾。针对特色民族文献采购的特殊性, 图书馆应建立特色民族文献专项经费, 用于采购自办发行、零星出版、无法列入招标计划内的民族文献、非正式出版物、其他载体形式的特色民族文献, 弥补招投标采购制的不足。

2. 利用民族优势, 拓宽特色民族文献采访渠道。

民族高校学生大多来自民族地区, 特色文献采访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民族高校图书馆要大力宣传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争取通过他们搜集更多的特色民族文献资源线索。还可以考虑将特色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与相关专业学生实习结合, 图书馆可给予民族文献调查的主题引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图书馆还应加强和各民族研究院、民族学会的联系, 并通过他们与地方民族研究机构、民族学会、个人取得联系。笔者曾有幸陪同贵州省苗学会一名专家赴威宁参加《苗族词典》修订研讨会。通过研讨会, 我馆和威宁县民宗局、苗学会、宣传部、当地民间私人收藏家、民族学者等建立了联系, 并达成获取资料、资源共享的意向。该次威宁之行还获得当地各部门赠送地方民族文献资料数册, 手稿一份, 包括:《威宁彝族词典》、《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威宁文史资料第五辑》、《威宁文史资料第六辑》、《威宁苗族百年实录》、《苗语辞典》上下册、《石门文化资料文集》初稿。

3. 深入开发利用特色民族文献资源。

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应注重对文献资源的深加工[3]113-114。民族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 聘请专家学者指导、参与特色民族文献的深层次开发利用。通过对民族文献资源的深入开发, 把静态的、隐散的馆藏文献资源转化为直观的、动态的情报信息, 并以文摘、专题研究报告、书目索引等二次文献形式, 帮助教学科研人员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大的信息量, 提高民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我馆编辑出版的《傩戏傩文化资料》 (共3集) 、《贵州世居民族研究动态》 (季刊, 已出21期) , 都是深入开发特色民族文献资源、提高文献利用率的成功范例。

4. 加强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 依托网络搭建特色民族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民族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民族文献利用率, 减少特色民族文献的破损、遗失[4]104-105。数据库建设, 应首先考虑校内重点学科专业和研究所的文献信息需求。特色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不是单纯的载体形式上的变化, 必须注重对民族文献资源的深加工, 只有对文献进行深入的加工、整理, 才能提高数据库的附加价值。对民族文献资源科学地整理、发掘的同时, 还应重视民族文献资源多层面、系统性的网络化建设。依托网络搭建特色民族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不仅有利于专家、学者更方便、快捷、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 而且有利于把民族文献资源纳入到广阔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之中, 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和民族文献资源优势, 把建设特色民族文献专题数据库和民族文献数字化共享平台作为重点工作,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特色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建“傩文化数据库”获CALIS三期特色数据库三等奖。在建项目“贵州世居民族文献数字图书馆”, 共投资540万元, 是一个集文字、图像、多媒体于一体, 文献信息量巨大、载体形态丰富的立体化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共享服务平台。“贵州世居民族文献数字图书馆”的建成, 将成为贵州少数民族向世界展示的窗口, 极大地丰富网上贵州民族文献信息资源, 为贵州特色民族文献资源的共享、开发、利用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何艳群.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特色建设[J].图书馆论坛, 2007 (10) .

[2]蔡迎春, 康红.基于馆藏结构分析和文献利用统计的藏书质量优化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9 (9) .

[3]吴定安.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构建刍议[J].图书馆, 2009 (6) .

特色文献数据库 篇9

2012年12月,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杂志被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 (SinoMed) 中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

SinoMed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开发研制。其涵盖资源丰富, 能全面、快速反映国内外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功能强大, 是集检索、免费获取、个性化定题服务、全文传递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学中外文整合文献服务系统。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 CBMdisc) 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于1994年研制开发的综合性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 他收录1978年以来1600余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 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记录, 总计超过400万条记录, 年增长量约35万条。学科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性化定题服务、全文传递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学中外文整合文献服务系统。

上一篇:合理增长下一篇:零件制造